首页 > 文章中心 > 工程领域专业技术工作

工程领域专业技术工作

工程领域专业技术工作

工程领域专业技术工作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 课程体系构建 研究与实践

一、引言

我国高职教育正处于改革和发展的关键节点,在以服务地区经济、培养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的根本目标下,大多高职院校均改革了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了课程体系。但由于没有进行广泛的行业企业调研,以及对职业岗位和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研究深度不够,导致调整后的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要求并不一致,制约了人才职业能力素质的培养,影响了高职院校毕业生零距离上岗。因此,为了开发出更符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水利工程施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我们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并构建了该专业较为科学合理的新课程体系。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是现行较为先进和科学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方式,常通过对本地区行业企业的广泛调研,得出本专业职业岗位及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并对其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础上,按照工作性质相同,行动纬度一致性原则,结合相关职业标准,将相互关联的典型工作任务整合为一个行动领域。在已知工作时需要做什么的基础上,按照教学论、方法论要求,依据岗位职业能力复杂程度,结合学生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进行排序,将专业行动领域转换成学习领域,即基于工作过程所需的专业课程。并总结教学改革经验,以职业岗位技能要求为依据、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核心能力为切入点,构建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以适应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具体操作步骤为:人才需求和专业定位工作岗位调研工作任务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归纳行动领域转换学习领域构建课程体系。

三、高职水利工程施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1.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为了更好的掌握本地区水利施工行业企业对人才数量、规格的要求,我们对省内16家水利施工企业进行实地走访、座谈调研,通过对调研资料的整理分析,得出了水利工程施工技术专业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及其能力素质要求,根据岗位群工作任务对学生职业成长的作用,在职业发展不同阶段出现的频率,筛选和归纳出水利工程施工技术专业“五大员”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并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详细分析,剖析其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工作手段、工作流程及工作结果等组成部分,深入研究各典型工作任务的内涵。

2.行动领域归纳

在水利工程施工技术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中,我们已经得出水利工程施工技术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并在对其深入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按照工作性质相同,行动纬度一致性原则,结合水利行业国家相关职业标准,将相互关联的典型工作任务整合为一个行动领域。根据这一思路,我们通过分析与归纳,将水利工程施工技术专业20个典型工作任务归纳为17个专业行动领域。

3.学习领域转换

学习领域是指由学习目标描述的主题学习单元,它包括实现该专业目标的全部学习任务。行动领域是学习领域的基础,从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是转化的过程,也是提炼和升华的过程,是按照教学论要求对职业行动领域进行归纳后用于职业学校的教学行动领域。我们根据已经得出的行动领域,在已知工作时需要做什么的基础上,按照教学论、方法论要求,依据岗位职业能力复杂程度,结合学生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进行排序,将知识要求相近或相通的行动领域进行整合。最终,我们将水利施工技术专业17个专业行动领域转换成15个专业学习领域。

4.课程体系构建

以水利工程施工岗位的能力要求为目标,按照“四五分段,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将行业技术标准和职业岗位要求融入到专业教学之中,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制定水利工程施工技术专业标准。

四、结语

通过课程体系的构建,使高职院校水利工程施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更加符合“以企业为中心”的理念,教学目标更加贴近以“就业为导向”思路,强化了职业教育职业能力培养的核心地位。在教学过程中,依据“专业跟着水利行业走,教学跟着岗位能力走,课程跟着施工过程走”的思路,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全面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欧盟 Asia- Link 项目“关于课程开发的课程设计”课题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工程领域专业技术工作范文第2篇

理化测试及质检技术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将学习过程和实际工作过程有效结合起来的教育模式,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与核心理念。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下,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构建是保证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

一、确定理化测试及质检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行业背景、人才需求调查分析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论证,确立了本专业的专业定位:紧紧依托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重点产业、第三方检测公司,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的焊接质量检测工作岗位要求,熟悉焊接质量检测工艺流程,掌握现代先进焊接质量检测工艺技术,有理论、会操作、懂工艺、能管理,适应从事一线焊接质量检测工艺实施与管理岗位工作,具有吃苦耐劳精神、良好的职业意识、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焊接质量检测技术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工学结合课程体系设计思路

1.按焊接质量检测工艺流程分析焊接质量检测技术职业岗位群

在焊接质量检测工艺流程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理化测试及质检技术(焊接质量检测技术)专业对应的岗位群。理化测试及质检技术(焊接质量检测技术)专业主要的岗位群包括无损检测操作人员、无损检测工艺技术人员、无损检测管理人员等。选择焊接质量检测职业领域的关键岗位,参照国家及行业企业职业标准,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2.以岗位定能力

针对理化测试及质检技术(焊接质量检测技术)专业岗位群及岗位进行能力开发。根据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把人的能力分成三个层次,即:专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构建本专业能力体系。

3.以能力定课程

围绕焊接质量检测岗位工作需要的专业特定能力和行业通用能力培养形成基于焊接质量检测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按照真实的典型焊接结构质量检测工艺过程开发课程,完成从工艺制定――检测准备――检测实施的全流程生产实训。将职业核心能力纳入素质教育体系,渗透在教学过程当中。

三、构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

1.进行企业调研和就业岗位群分析,确定典型工作岗位

在对理化测试及质检技术专业人才市场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对毕业生的就业岗位跟踪调查、企业专家的参与指导,通过专业指导委员会对各工作岗位进行分析,提炼出理化测试及质检技术(焊接质量检测技术)专业主要的工作岗位(表1)。

2.分析岗位典型的工作任务,确定职业能力

依据岗位职责和国家职业标准,对每个岗位进行能力分析和分解,确定行动领域和学习领域(表2)

3.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按照真实的典型焊接结构质量检测工艺过程开发课程,围绕焊接质量检测岗位工作需要的专业特定能力和行业通用能力培养,形成基于焊接质量检测工作过程的专业技术学习领域的课程体系及教学计划(表3)理化测试及质检技术专业的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拓展学习领域三大模块构成。

(2)非专业核心课程以代码C开头,“公开基础学习领域”课程代码为C1, 例如,C1-2表示公共基础学习领域的第2门课程代码;“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代码为C2;“拓展学习领域”课程代码为C3。

(3)学习领域的专业核心课程以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实施教学。

四、结束语

通过“工学结合”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的构建,学习领域课程的开发,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并将职业素质教育渗入到教学过程中,满足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专门人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就业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宋金虎.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开发.交通职业教育,2011,(4).

工程领域专业技术工作范文第3篇

一、指导原则

按照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要求,在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一些重要专业技术领域,以提升能力和更新知识为主要目的,开展大规模的继续教育活动。坚持以能力建设为核心,紧跟世界科技发展前沿,着力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加快我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的步伐,以重点行业领域的中高级人才培训为重点,带动整个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统筹规划,分类实施,突出重点,协调推进,分行业、分地区组织实施,增强继续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积极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充分发挥各方积极性,推进继续教育工作的社会化和市场化。大力宣传现代继续教育理念,推动全社会对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创新继续教育施教模式和管理方式,大幅度提高继续教育质量和效益。

二、目标任务

人事部将会同有关部门于2005年至2010年6年间在现代农业、现代制造、信息技术、能源技术、现代管理等5个领域,开展专项继续教育活动,重点培训300万名紧跟科技发展前沿、创新能力强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通过专项继续教育,使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及时更新专业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高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同时,加快建立和健全继续教育工作体系、服务体系与制度体系,在不同的行业领域建设一批优质高效的继续教育施教机构,丰富和充实教学资源,推动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全面发展。

三、培训内容和方式

(一)开展公需科目继续教育活动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基本需要,经专家论证,开设相关的继续教育公共课程,由专业技术人员根据实际情况选修。通过实施公需科目培训,使专业技术人员不断拓展学识,开阔视野,激发创新思维,培养提高学习、实践和创新的整体能力。

(二)开展专项继续教育活动

根据五个行业专业领域的发展和人员知识更新的需求,紧跟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开展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专项培训。

1、现代农业领域。围绕我国现代农、林、牧、渔业发展的实际需要,重点培训农业中高级科技和推广人才、部级和省级龙头企业科技和管理人才以及相关培训的师资力量。举办一批“现代农业重大理论业务高级研修班”,每年培训300名具有行业领先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围绕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生产、农产品保鲜与加工、动植物重大自然灾害预测与减灾、畜牧技术、现代林木培育、森林资源检测与林火监测、野生动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建设、节水抗旱、现代水利等重点课题,开展大规模的继续教育活动。围绕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选派专家学者到西部和东北地区开展农业技术咨询服务。完善由各级农业、林业、水利学会、科研院(所)、教育培训机构等构成的培训实施体系。通过多种方式,每年培训10―15万名现代农业领域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2、现代制造领域。紧紧围绕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目标,按照振兴装备制造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在电子制造、新材料、重大装备、精密仪器、汽车工程、系统集成等重点领域,开展大规模的继续教育活动,每年培训15-20万名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按照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要求,在现代制造领域广泛开展信息化、机电一体化、计算机辅助设计等面向行业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知识培训,推进信息技术和机械装备的融合、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结合,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大力提升我国现代制造业的水平。在珠三角、长三角、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制造业、装备业比较发达的地区,依托部分高校、科研院所、职业技术学院和大型企业建立一批现代制造技术继续教育基地,实现人才与产业发展的紧密结合。

3、信息技术领域。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需要,紧跟世界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以中高级信息技术人才为重点,在通信工程、集成电路、软件技术、网络、信息安全、数据库、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信息资源管理等重点领域,开设相关培训项目,逐步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与世界接轨的信息行业继续教育体系。根据不同行业和岗位的实际需要,分门别类地培训不同行业领域的信息化人才。举办系列信息化技术高研班和学术、技术论坛,加强信息产业培训基地建设和师资力量培养,开发现代化的培训教材、远程多媒体培训课件。每年培训10―15万名信息技术领域各类中高级复合型、实用型人才。

4、能源技术领域。围绕国家能源安全战略,重点在石油石化、电力、煤炭等领域开展继续教育,每年培训15―20万名能源技术领域各类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依托大型国有石油石化企业现有培训体系,健全培训制度,制定培训计划,重点对专业技术业务和管理骨干进行培训。建立石油石化行业专业技术人员远程培训网。在大型石油石化企业、石油院校建立若干能源技术培训基地。推动清华大学等著名高校与大型石油石化企业开展共建学习型企业活动。

根据电力科技规划,制定电力行业2006―2010年继续教育科目指南,逐年组织开发高压输电技术、超超临界技术等高新技术的重点培训项目。利用电力行业继续教育培训网络和教育资源,搭建教育培训机构与电力企业之间的供需平台。依托国内重点大学、科研院所和骨干电力企业,系统开展电网、发电、施工等领域的现代电力技术知识培训。依托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和部分大型核电站,广泛开展核电方面的新知识培训。

制定煤炭行业2006-2010年全行业的急缺人才培训计划,重点开展安全生产、采煤、煤田地质、煤矿机电、煤炭洁净利用及环境保护等专业知识的更新培训。依托“全国煤炭行业现代化远程教育培训网”,整合煤炭行业的优质教育资源开展培训,使规模以上煤炭企业相关专业在生产和安全岗位上的技术人员,普遍得到一次知识更新和继续教育培训机会。推进煤炭企业建立正常的培训制度,提高煤炭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素质。

5、现代管理领域。以急需紧缺的管理专业门类为主,开展包括投融资管理、企业资产重组和上市管理、营销管理、财务管理、质量管理、物流管理、工程管理以及企业制度、结构调整、国际化经营、资源节约与利用等方面的培

训课程,每年培训7―10万名中高级管理人才。积极引进和开发各类现代管理课程,不断丰富完善我国管理知识体系。依托行业协会、国内重点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面向企事业单位进行各类管理知识的培训,提高各类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经营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水平。注重管理知识培训与管理实务相结合,理论培训与提高实际管理能力相结合,不断提高管理知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举办示范性高级研修班

人事部会同有关部门行业和单位,结合五个行业领域的重大专业技术课题,采用多种方式,每年举办30至50期高级研修班,培训2000至3000名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各地区、各部门和相关行业领域根据本地区、本部门和行业领域技术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的实际需要举办一批高研班。人事部选择其中选题新、层次高的高研班,纳入人事部的整体规划。每个行业领域每年举办50期左右的专业技术人才高研班。

(四)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

各级人事部门、相关部门、行业和单位可根据各自工作实际,探索符合专业技术人才特点、简便有效的多种培训方式方法。

1、集中培训。有条件的部门、行业和单位可以组织有关专业技术人才进行一定时间的继续教育集中培训。

2、高级研修班。各级人事部门可结合本地区重大发展战略、重点工程项目和重点攻关课题,面向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举办多种形式的示范性高研班。相关行业领域和单位也要结合各自优势和特点举办高研班。

3、结合工作实践培训。各地区、部门、行业和有关单位可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对重要和特殊岗位上的专业技术人才,采取业务进修、特殊培养、学术交流、实践锻炼、技术考察等多种方式进行继续教育培训。

4、网络、远程教育培训。依托中国继续工程教育协会网站等现有的培训资源,充分利用网络、卫星传输、广播电视等现代化远程教育手段,对专业技术人才进行继续教育培训。

5、自学。根据专业技术人才的不同需要,采取自选、自修等方式进行个性化的继续教育培训。

根据行业特点和不同类型人才的实际需要,也可以采用多种其他形式,对专业技术人才进行继续教育培训。

四、组织实施

(一)组织方式

1、“653工程”的具体工作由人事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和中国继续工程教育协会共同组织实施。不定期召开人事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与中国继续工程教育协会的联席会议,就“653工程”实施中的重大问题、重要政策、重点项目进行研究。重大事项的决策和推进以人事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为主,中国继续工程教育协会配合;具体工作的实施以中国继续工程教育协会为主,人事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参加。

2、人事部会同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成立专家指导委员会,负责对“653工程”实施工作的指导和评估。中国继续工程教育协会负责专家指导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二)制度建设

1、实行证书登记制度和统计制度。专业技术人才参加“653工程”的学习情况记入《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证书》,并记录相应学时。对各行业领域开展的主要“653工程”项目,由中国继续工程教育协会负责在协会网站进行网上备案,并对全国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参加“653工程”继续教育的情况,进行统一管理和统计。

2、建立“653工程”项目定期制度。由人事部汇总“653工程”培训科目及课程,定期面向全社会通报“653工程”进展情况和重要活动,列入“653工程”的科目、课程及相关信息,引导专业技术人员参加“653工程”的继续教育活动。

3、建立评估检查和论证制度。人事部会同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对“653工程”的开展情况进行指导和评估。人事部对“653工程”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653工程”重大项目要经专家论证。

(三)职责分工

1、人事部:负责制定“653工程”的总体方案,制定相关政策、制度和规定;审定公需科目和专业科目指南、培训大纲等,统筹规划和领导各项活动的开展并进行监督检查;举行具有示范性的继续教育活动,会同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组建专家指导委员会。

2、中国继续工程教育协会:受人事部委托,研究公需科目指南,制定公需科目培训大纲,组织编写制作培训教材和课件,负责与相关行业协会、施教机构的沟通联络工作;承担专家指导委员会日常工作,负责对专业技术人员参加“653工程”继续教育的情况进行登记备案和统计工作;开展继续教育管理人员培训等具体的培训工作。

3、地方各级政府人事部门:会同本级继续教育协会负责公需科目继续教育活动的组织实施;对本地区相关领域的继续教育活动进行指导、协调和监督检查,健全继续教育工作体系,搭建服务平台、整合社会各类继续教育资源,在本地区举办具有示范性的继续教育活动。会同本级继续教育协会,共同承担“653工程”的各项继续教育活动。

4、相关部门、行业协会和单位:负责研究制定本行业领域“653工程”的具体实施办法,制定专业科目的科目指南、培训大纲,组织编写本行业领域的专业教材和课件,并负责各类专项继续教育活动的组织实施。现代农业领域的“653工程”由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中国科协按职能分工负责,中国农学会、中国林学会和中国水利学会等参加。现代制造领域的“653工程”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负责,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等参加。信息技术领域的“653工程”,由信息产业部负责。能源技术领域的“653工程”暂由中国继续工程教育协会牵头,有关大型石油、石化企业以及电力企业联合会、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等单位按职责分工、业务范围分别组织实施。现代管理领域的“653工程”由中国企业联合会负责组织实施。按照“653工程”的统一规划,有关科研院所、高校和大型企业的继续教育机构,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技术优势,面向社会开展形式多样的继续教育活动。

5、专家指导委员会:受人事部委托,制定“653工程”继续教育质量评估标准,对实施情况进行巡教、巡考和督察,对相关部门行业提出建议,对“653工程”的公需科目和专业科目指南、培训大纲、教材课件进行评估,对“653工程”的施教机构进行评估,指导“653工程”各项教育活动的开展。

(四)服务体系

1、搭建服务平台。各级政府人事部门、相关部门、行业协会继续教育机构,要加速继续教育服务体系的建设,积极为继续教育供需双方搭建服务平台,建立继续教育师资库、教材库,实现继续

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和共享。

2、加强施教机构建设。在“653工程”实施过程中,人事部委托中国继续工程教育协会制定工程施教机构评估标准与管理办法,重点扶持一批培训质量高、社会效益好、市场前景广、信誉度高的施教机构,引导各类继续教育资源向优势施教机构集中,建设一批示范性、社会化的继续教育基地。各地区、部门和行业可以结合行业发展实际,建设一批高质量的继续教育施教机构。

3、建立信息化服务体系。依托人事部政府网站、中国继续工程教育协会网站,制定参训人员网上备案、登记和统计办法,建立全国继续教育信息化服务平台。充分利用现有社会信息技术资源,建立全国继续教育网络体系。运用各种网上手段开展网上远程学习、登记、交流和查询服务等活动。

(五)经费保障

1、各级人事部门和各“653工程”负责、参加单位要积极筹措经费,现有继续教育专项经费要向“653工程”倾斜,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向“653工程”投入。列入“653工程”范围的相关企事业单位要按国家有关规定落实教育培训经费。

2、施教机构开展面向社会、学员自愿参加的培训活动,可根据培训项目和类型,按照物价部门核定的标准向学员收取一定的费用。要尽量降低培训成本,不给学员增加负担,不能以盈利为目的,要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

(六)其他

1、各部门行业和相关单位要鼓励和支持专业技术人才参加包括“653工程”在内的各类继续教育,保障专业技术人才每年接受继续教育和培训的时间累积不少于12天或72学时。参加“653工程”培训的时间记入《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证书》。

2、鼓励各部门行业和相关单位把专业技术人才参加知识更新培训的情况作为考核的内容,并和人员的岗位聘用结合起来。

3、采取多种形式、利用多种媒体,大力开展“653工程”的宣传工作。对在“653工程”中有突出表现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宣传表彰。

五、实施步骤

本实施方案采取整体规划、逐步实施的方式,从2005年起到2010年分步骤推进。

(一)启动阶段(2005年一2006年上半年)

1、2005年,广泛开展“653工程”的调研工作,研究制定《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实施方案》,至少下发两个行业领域的具体实施办法,组建领导小组和专家指导委员会。

2、2006年上半年,部署公需科目培训,开展信息化能力和知识产权两门课程培训,全面启动五个行业领域的培训工作。

(二)全面实施阶段(2006年下半年-2010年上半年)

2006年下半年―2010年上半年,每年开展一定规模的公需科目培训,大规模开展五个重点领域的“653工程”培训活动。在“653工程”的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继续教育的工作体系、服务体系和制度体系,建设一批适合继续教育社会化普及的优秀课程和教学资源,重点扶持一批优质的施教机构和继续教育基地,同时做好阶段性总结评估和经验推广工作。

(三)总结评估阶段(2010年下半年)

工程领域专业技术工作范文第4篇

 

司法信息技术专业主要面向司法系统,培养政治素质合格、品德良好、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较强、具有丰富司法信息技术专业知识,在公安、监狱、劳教、司法行政机关、法律服务、行政执法、企业等单位的信息技术部门从事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和安全防范技术方面的技术与管理人才。

 

司法信息化发展有助于司法机关开展信息化工作,特别在监狱系统中用于犯罪现场的调查取证,有助于罪犯现场管理,有助于对罪犯产生威慑作用,达到科技强警的效果。

 

开展司法信息化建设以来,我国司法信息化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绝大多数司法机关建立了视频监控系统、门禁系统、信息化办公系统等。司法信息化快速发展的现状迫切需要我们加快司法信息化发展的步伐,不容否认,缺乏司法信息技术人才是影响司法信息化发展的瓶颈。

 

一、司法信息化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

 

1.培养目标

 

政治素质合格、品德良好、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较强、具有丰富司法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掌握司法系统网络组建、应用与维护等职业能力与技能,在公安、监狱、劳教、司法行政机关、法律服务、行政执法、企业等单位的信息技术部门从事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和安全防范技术方面的技术与管理人才。

 

2.培养规格

 

具有本专业要求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具备英语、应用写作等基础课程的知识储备。具有从事相关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能力、奉献精神和创新精神。

 

具有健康的心理,强健的体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品德良好,政治素质合格,热爱劳动,具有较强的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司法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就业领域

 

通过前期课题组在各司法系统的调研,结合基层干警的意见,确定司法信息技术专业人才面向的主要单位包括司法系统、社会企(网络、软件等公司)事业单位等;面向的主要部门包括司法信息中心、网管中心及相关部门;面向的主要岗位包括司法图像处理、网站建设、网络组建与维护等岗位。

 

根据前期的调研结果和岗位的能力要求,在行业专家的指导下,确定司法信息技术专业学生三大技能培养,即司法网站前台美工、司法网站后台开发、司法局域网管理与维护。

 

其中,司法网站前台美工领域主要包含图像处理、网页制作、动画制作等工作岗位;司法网站后台开发领域主要包含编程语言使用、数据库运用、站点开发等工作岗位;局域网网络管理与维护领域包含局域网组建维护、安防管理等工作岗位。

 

三、司法信息技术专业人才课程体系构建

 

根据工作任务的需要,考虑行业需求,按照各类文件,考虑学生层次,本课题组构建“任务驱动”、“三领域”课程体系,即以工作任务为核心,在公共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和拓展学习领域构建司法信息技术专业教学课程体系。

 

1.公共学习领域

 

公共学习领域课程开设是为了培养司法信息技术人才具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方针、路线和政策,使学生具备较好的文化素养、较高的技能水平和良好的身心素质。

 

基于上述目的,结合各类文件的要求,司法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的基本素质包含课程有:入学教育、军训(国防教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大学生心理健康、形势与政策等必修课程。

 

2.专业学习领域

 

专业学习领域开设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掌握司法信息技术专业所需知识,具有司法信息技术职业所要求的能力和素养。

 

专业学习领域主要包含两大专业技能模块和一大警务技能模块。专业技能模块包括网络组建与管理、网站建设等内容,主要有photoshop、网页制作、编程基础、数据库、站点开发、信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法、安全防范等专业课程;司法警察技能模块课程,主要包含监狱学基础、监狱信息技术应用、散打、擒拿等课程。

 

3.拓展学习领域

 

司法信息技术专业的拓展领域主要包含勤务以及前沿的专业选修课程。通过学习,以及掌握本专业所需的刑事、民事等基本法律知识,还要掌握治安管理工作、交通指挥与管理所需的专业知识,以及值庭、执行、押解、安检、突发事件预防与处置等专业知识,还要掌握企事业安全保卫工作的专业知识。

 

通过学习,进一步提升巡逻、盘查等治安勤务能力,提升治安案件查处能力及交通指挥、交通秩序管理的警务能力,提升押解、看管的警务能力及参与民事、行政、刑事案件执行的警务能力等。

工程领域专业技术工作范文第5篇

1.1课程结构按照铁道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知识、技能、素质要求,遵循知识和技能的内在联系规律、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地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1.1.1开设高等数学、应用文写作、大学英语等公共学习领域课程,培养学生的基本文化素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和职业素质。

1.1.2开设工程识图与CAD、工程力学应用、测量技术与应用、土木工程材料试验与检测、工程地质鉴别与分析、混凝土(钢)结构检算等专业基础学习领域课程,为学专业课提供必需、够用的理论基础。

1.1.3开设地基基础施工与试验检测、铁路轨道施工与维护、铁路隧道施工与维护、铁路桥梁施工与维护、铁路工程施工组织与预算等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培养学生从事铁路施工及工务技术领域最典型工作的能力,包括设备的选择和操作、工作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劳动的组织和管理等,以强化学生核心岗位能力和专业技能。

1.1.4开设铁路线桥隧检测、专业英语、以及施工与工务模块等专业拓展领域课程,帮助学生了解相关专业领域,拓展专业口径,为职业能力的迁移和可持续发展奠定

基础;开设专业选修学习领域课程,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帮助学生了解和认知专业前沿技术及相关专业领域的技术发展状况,为学生职业能力发展创造条件。2.1.5开设认识实习、生产实习、顶岗实习(毕业设计)、新技术新工艺讲座等综合实训学习领域课程,强化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基本技能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以综合技能实训、标准化作业实训、顶岗实习为主要形式,以突出职业标准化训练为中心,重点强化培训学生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岗位能力。

1.2课程排序按照专业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和学生的能力形成规律、职业成长规律以及岗位任务的难易程度,安排课程教学的先后顺序,确保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2新课程体系运行效果

新课程体系通过3年的实践运行表明,学生的职业能力、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显著提高:职业技能鉴定通过率达到100%,专业课程考核及格率为100%、优秀率接近48%,实践教学成绩普遍提高30%以上;1名同学获国家奖学金、27名同学获国家励志奖学金;获特等奖学金1人、一等奖学金26人、二等奖学金53人、三等奖学金103人,获奖率达52%;被学院评为优秀学生干部34人、优秀团干13人、优秀团员26人、优秀学生53人、先进个人31人;有4名同学参加2012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并荣获专科组陕西省二等奖,有6名同学在全国铁路职业校铁工类专业测量技能大赛荣获特等奖,8名同学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学生技能作品展荣获三等奖。实践表明,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工学交替的实践中,职业能力得到良好锻炼,缩短了毕业到工作岗位后的适应期,提高了就业竞争力。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稳定在99%以上,2013年学生就业质量迈上新台阶:2013届就业率为99.7%、2014届签约率为95.5%。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