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会计基础知识论文

会计基础知识论文

会计基础知识论文

会计基础知识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会计学;会计基础理论;基础理论

中图分类号:F23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0-000-01

前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原有的会计基础理论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我国相关学者应提高对会计基础理论创新的关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其自身的研究水平,最终达到我国的会计基础理论可以应用于世界经济发展的目标。以下就是对基于会计学发展战略的会计基础理论的详细阐述,望其能为我国会计基础理论内容的构建提供有利的文字参考,并由此带动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提升。

一、会计基础理论的内容

会计基础理论的内容由几个主要的部分组成:第一,会计基础理论的内容首先包括会计的一般基础理论,例如,在会计的实际工作所涉及到的财产估价等。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市场规模的扩大,会计的国际化理论也被融入到了基础理论的内容中,以便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可实现较好的跨国合作项目;第二,由于会计在日常工作中的主要职责是对企业发展中所产生的财务信息进行核算,因此会计基础理论的重点内容即为会计核算体系理论等内容,该内容的学习可促使相关会计工作人员能在实际工作中保持良好的职业准则和职业操守;第三,会计基础理论的内容还包括会计管理基础理论,该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促使会计人员能提高自身的财务管理能力,为自身企业赢得更大的经济效益;第三,会计体制基础理论也是会计基础理论内容之一。会计基础理论的内容涉及的较为广泛,因此,在会计基础理论的研究中应将其内容的研究放在主要位置[1]。

二、会计基础理论的特点

经过大量的实践表明,会计基础理论具备几个显著的特点,首先,会计基础理论具备一定的客观性,即相关的会计工作人员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对会计事物的评价要保持客观的态度,不允许将个人的主观思想融入到工作环境中,影响对事物本质内容的评判。其次,会计基础理论还具备一定的规范性,在会计人员的实际工作中,企业的相关部门会根据会计工作内容的特点和功能等方面制定出相应的机制和政策,并要求会计人员在开展工作时要严格按照制度的规定来执行。因此,从中可以看出,会计基础理论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它可以促使会计事物的运行保持较好的协调与统一。除此之外,会计基础理论还具备系统性、前提性、支持性等特点[2]。

三、会计基础理论的功能与表现

(一)认识作用

会计基础理论最突出的功能表现在认识作用上,即企业会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可通过会计基础理论知识内容的认知来判断会计事物的相关事宜。与此同时,由于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会遇到不同的会计事物,因此会计人员利用自身的会计基础理论即可较好的认识会计事物,并为企业解决会计事物问题的同时,也可促使企业在良好的会计基础理论的认知下能赢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会计基础理论在会计事物的判断中承担着认识的作用,即企业在发展中若遇到相应的财务问题,会计人员则可通过会计基础理论来对财务的总体特征和规律等进行判断,降低财务问题对企业经济的影响。

(二)指导作用

会计基础理论在企业的发展中还承担着指导作用,例如,会计人员通过对会计基础理论的学习,可以提高自身的财务核算能力,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该会计人员即可利用自身所掌握的专业技能高效率的完成核算工作。从中可以看出,会计基础理论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拥有着指导作用。而为了发挥会计基础理论的指导功能,要求我国企业的相关部门应通过开展相关的会议等方式来宣传会计基础理论的重要性,并通过培训的形式来提高会计工作人员对会计基础理论的认知,进而在实际工作中,可促使会计人员在具备良好的核算认识的基础上,能避免不规范核算行为的发生,并由此来提高企业财务信息的准确性。

会计基础理论在企业中的指导作用还表现在制定企业发展方向上。精准的财务信息可促使企业领导在了解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时,即可通过财务报表等内容获知,最终促使企业领导可更好的判断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同时,企业领导在对某一事项进行决策时,也可利用会计基础理论的指导功能来更好的做出相应的决策行为。

(三)教育作用

教育作用也是也是会计基础理论的功能之一,即教师在对会计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学时,可利用会计基础理论来完成教学内容。会计基础理论涉及的范围较广,通过对其的教学,可在提高会计专业学生对会计基础理论认知的基础上,相应的提高其自身的核算能力等。因此,在会计专业的教学中应提高对会计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并利用其教育作用,来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促使他们在进入实际的岗位中,能利用自身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中的问题。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会计基础理论在会计教育中的重要性,因此在现代会计专业的教学中,教师应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法更好的发挥会计基础理论的教育功能[3]。

四、 结论

综上可知,近年来,随着会计学的发展,人们逐渐提高了对会计基础理论的关注,并开始着重研究会计基础理论的特点、内容和功能等。经过大量的实践研究表明,会计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促使会计人员提高自身的核算能力等。因此,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应加强对会计基础理论的宣传,促使企业的全体员工都能提高对会计基础理论学习的重视,从而更好的提高企业财务信息的准确度,较好的解决企业在发展中所面临的各种财务难题。

参考文献:

[1]于玉林.基于会计学发展战略的会计基础理论研究[J].企业经济,2011,12(06):112-114.

会计基础知识论文范文第2篇

任何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经济问题,经济学与会计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随着我经济的快速发展,会计学也随之有了新的发展,同时会计学发展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经济的变革,带来会计学的发展与变革,会计学是一门实践学科,具有很强的理论性。随着对会计学的重视,与会计学发展相关的会计基础理论也逐渐受到关注。本文就当前热门会计问题,对会计学基拙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一些成果进行简要分析概述。

关键词:

会计学发展;会计基础;理论研究

近些年,伴随着我国经济市场的逐渐开放,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带动了各行各业的发展,同时由于各行业的发展都涉及到经济方面,因此带动了对会计的增加需求。经济的不断变革,也使得会计这门学科在不断变革着,与会计学相关的理论知识也在不断受到受到国内研究者的关注,乃至受到全世界的关注。因而,关于提升我国会计理论的科研水平,这对会计学学科的发展具有极大地优势,同时也能提高我国的学术影响力。

一、科学发展中的基础理论

一门学科的基础理论是指一门基础科学中所包含的理论。理论都是人们通过不断地社会实践,最后通过归纳总结出来的一套理论知识,其中理论知识包括对自然界和社会知识理论的系统结论。通过不断的实践,人们可以从实践中发现一系列事情的本质规律。同时理论也分为很多种,简单划分可以分为技术理论、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基础理论是所有学科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最为重要的理论学科,一切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理论基础。关于基础理论,并不仅仅只有基础科学或者是基础学科才具有基础理论,任何学科同样都具有基础理论,所以对于会计学科同样具有基础理论概念。

二、会计基础理论概述

(一)会计学基础概念和其他所有学科一样,会计学科同样也具有基础理论。基础理论是人们通过不断的社会实践之后然后得出的一种理论结论,学科的基础理论也都蕴含于每个学科之中,基础理论能够给人们在应对每一件事情时,能够对事物进行分析与判断,不断对周围的事物进行认识,基础理论有助于人们认清事物或者活动的本质,帮助人们更好认识社会。会计基础理论同样具有此作用,会计理论能够帮助人们对会计学更加深刻对会计学的理解,能够更好地认识会计这门科学学科。

(二)会计基础理论分类会计基础理论可以根据基础理论的不同形式进行划分,主要可以分为四类:首先是基础理论部分,主要包括会计本质理论、会计方法理论、会计系统理论、会计目标理论;其次是会计体制理论,主要包括会计法规、会计机制、会计机构等方面的理论研究;然后是会计核算理论,主要是会计核算会计学科中的部分,其中会计信息理论、会计计量理论、核算准则理论部分相对比较重要;最后是会计管理理论,其中包括会计的管理方面,管理体系理论、效益理论、经营理论等。

三、关于会计基础理论的特点

(一)客观性。会计是一门与经济打交道的学科,涉及到经济学。主要是阐述客观实际存在的会计事物,主要阐述事物的本质、发展趋势和规律等特点,因而会计学具有客观性的特点。

(二)稳定性。会计学科所处的环境具有相对稳定性特点,因而会计基础理论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

(三)系统性。会计基础理论是一个由多个部分所构成的理论基础整体,因而会计基础理论是一门系统性学科。

(四)规范性。会计基础理论的内容反映了会计事物需要按一定的标准和统一的要求运行。

(五)规律性。会计学基础反映了会计事物本质的内在联系和发展,对事物的发展规律进行揭露,因而具有规律性这一特点。

(六)支持性。会计基础理论与其他学科有一定的交叉、融合,通过交叉、融合,从而形成具体的会计理论,把握了解会计基础理论的特点,有助于对其他学科的理解,这样能够有助于发挥会计基础理论的功能。

四、会计基础理论的的功能

基础理论具有对所处学科有着一定的指导作用。会计基础理论对于会计学同样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指导作用。根据基础理论的功能特点,会计基础理论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会计学基础能够知道会计的实际工作。掌握会计学基础知识,能够使得更好地认识会计学这门学科,学好这门学科。

(二)规范作用。会计基础理论又被称为规范会计行为。会计基础理论是经过不断的会计实践检验而得出来的一种正确的理论,被用来作为会计人员的行为标准,能够根据会计基础理论来检查会计人员的行为的合理性。其中包括有关会计核算中所要求得真实会计信息等,通过会计基础理论合影检查单位的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性。

(三)认识作用。会计基础理论主要是通过对客观会计事物认识,然后得出的一门理论结果。根据会计基础理论知识,同时与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相结合,能够通过会计基础理论去确认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会计事物会计性质本质,这样能够很好地揭示会计事物发生过程同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对更好地认识会计事物总体的性质、特征、结构、发展趋势和规律具有很好的帮助。

五、结束语

目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化发展的不断变革,各行业也逐渐发展起来,同样会计理论也随之得到一定发展,为了适应全球化的要求,对于会计学科,同样需要为之努力,这就首先需要对会计基础理论进行研究,提高我国会计理论的研究水平,这样对于提升我国会计理论影响力有一定帮助。本文主要关于会计基础理论进行简要探讨分析,同时就会计基础理论的特点、内容及作用进行了简要阐述,对会计基础理论进行简要研究,希望能让大家认识到会计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性,在会计基础理论研究上能够有新的成果。

参考文献:

[1]王燕,于卓.基于会计学发展战略的会计基础理论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4(10):224-224,239.

[2]谭琳娜.基于会计学发展战略的会计基础理论研究[J].中国电子商务,2014(19):201.

[3]姜华伟.基于会计学发展战略的会计基础理研究[J].时代金融(下旬),2014(06):186-187.

[4]陈丽洁.有关会计学发展战略的会计基础理论研究[J].经济视野,2014(18):187-187.

会计基础知识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中专 计算机 基础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计算机基础教育是中专学校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计算机的普遍使用,给中专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带来很大的压力。在中专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中专学校要制定合理有效的措施,来加强中专计算机的基础教育。本篇文章主要通过对中专计算机基础教育中的不足进行详细分析,就如何做好中专计算机的基础教育给予相关策略。

1计算机文化的含义分析

计算机文化是指利用一些规则和符合来表现知识实体,将所有传输和记录这种知识实体的媒体集合起来的一种文化。计算机的知识实体主要有三大部分组成,一是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这是学习计算机的基础。二是计算机运行和网络存在的相关原理,这是掌握计算机知识的渠道。三是计算机和网络运行的相关技术,通过学习相关技术,才能够在实践中加强对计算机的操作。计算机文化和其他文化具有许多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特征上:(1)工具性特征。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在各行各业上普遍使用,计算机的使用对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很大的便利,是现代社会特别实用的一个工具。(2)渗透扩散特性。计算机的渗透扩散特性是区分其他文化的一个比较显著的特征,在很多科技发明上都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故具有很强的渗透扩散特性。(3)信息可驾驭性。在计算机文化当中,能够将一些相关的信息集合起来,就构成一种文化,这正是计算机文化信息驾驭的特征。(4)其他特性。计算机文化除了具有上述特性之外还具有资源的共享特性、不断创造性等,资源共享特性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不同的人可以获取相同的信息资源,不断创造性是指计算机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创造的文化又能够促进计算机文化的发展。

2中专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分析

2.1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缺少实践操作练习

在很多中专学校中,虽然开设了关于计算机的基础教育课程,但是在中专学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过分的重视理论教学,缺少对计算机的实际操作练习。中专学校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知识不高,单纯的理论知识教学已不能够让学生认识到计算机的精华,很多学生对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不断降低,最终导致计算机的教学质量不断降低,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中专学校安排的计算机课程比较少,单纯的靠学理论知识不利于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掌握,不利于学生在以后工作岗位上的发展。受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影响,教师的教学模式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

2.2计算机教育内容不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要求

虽然很多中专学生具有与计算机相关的证书,但是中专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后,才发现自己学的计算机在很多工作中是没有用的,不利于中专学生的就业。很多中专学校设置的计算机课程和社会需求不相匹配,即使学生在校学习的很好,在毕业之后也不能够将学到的计算机知识应用到工作岗位上。现代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越来越快,很多中专学校的教材一直使用一个版本的教材,教材的落后不能让学生接触先进的计算机知识,导致中专毕业学生不能够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3中专计算机基础教育中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3.1课程设置不合理

中专学校特别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缺乏对学生基础计算机教育的重视。在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基础教育时,设置的理论课程比较多,实践操作课程比较少,导致中专的基础计算机教育出现很多问题。中专选择的计算机教材大多数讲的都是一些理论知识,内容上缺乏有效的案例,也没有与教材相配套的计算机实践操作,这种只学理论知识,缺乏实践操作的计算机教学模式不能够满足现代学生的发展需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都很低。由于中专学校缺少对计算机教育的重视,没有提供足够的资金来建设完善的计算机教学设施,所以给学生安排的操作课程比较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缺乏对学生创造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阻碍了中专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3.2缺乏完善的教师人才队伍

产生中专基础计算机教学质量比较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计算机教师的专业水平不高,不能够教给学生符合社会发展的先进计算机知识。在中专学校很多的计算机教师年龄比较大,并且这些教师是其他科目的临时兼职教师,这些教师并没有系统学习过计算机知识,没有及时掌握现在先进的计算机知识,不利于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很多计算机教师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教学方式比较单调,缺乏创新,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效率。还有一些教师上课不负责任,教学内容比较少,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计算机知识不多。

3.3学生没有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对中专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中专学生本身的综合素质比较差,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同样对学习计算机缺乏兴趣。很多学生缺乏对计算机的认识,认为计算机学不学都一样,在计算机课堂上不认真听教师讲课,学生的学习效率比较低。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影响着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很多学生认为计算机课堂上中比较枯燥,课堂氛围不活跃,很多学生认为计算机课堂没有意思,从而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不断下降。

3.4缺乏与市场结合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不断更新,要想学生在学习计算机之后能够很好的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中专学校要加强对计算机市场的调查研究,但是中专学校没有将计算机市场中先进计算机知识引进中专学校的计算机教学当中。就业市场对学生计算机的要求不同,中专学校学生学习的计算机知识不能够满足现代社会就业市场的要求,导致很多学生在毕业之后找不到工作。学校要根据市场的需求,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计算机知识教学,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4做好中专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的相关策略

4.1合理设置教学课程

中专学校要加强对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的重视,合理安排教学课程,既要安排相应的理论课程,又要加强对操作课程的安排,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利于学生以后的发展。中专学校要加大对计算机教学设施的建设,给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环境,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计算机知识。在教学内容上教师要通过讲解教学案例,让学生在例子当中学习相关的计算机知识,这样更利于学生自己的实践操作。例如在学生学习软硬件的组成时,教师在给学生传授理论知识之后,学生还是不能够认识和识别软硬件的组成部分,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在计算机实验室内将损坏的计算机分解,对计算机的部件介绍给学生,这样就更容易让学生学好计算机知识。

4.2加强中专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

中专学校要想从根本上加强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就需要加强中专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学校要制定要严格的任职考核制度,要求任职人员既要有专业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后还具有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术,只有满足中专学校考核要求的专业计算机人才才能够到学校任职。定期对学校计算机教师进行培训,通过引进先进的计算机知识来提高中专计算机教师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水平。中专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教学评估,对不合格的教师给予罚款或是辞退的处罚,对教学质量优秀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资奖励,这样可以提高教师的责任意识和教学积极性。同时还要加强计算机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教师的爱岗敬业精神,加强教师的责任意识,从而不断提高计算机的教学质量。

4.3创新教学方式,提高学习积极性

中专的计算机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效率,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例如教师可以采用模块化的教学方式,将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内容分块进行讲解,可以分为基础理论知识学习部分、系统的操作部分、办公软件操作部分、网络信息技术部分、多媒体应用部分,通过分这几个模块来教学,能够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理论知识,促进学生对计算机实际操作技术的掌握,对学生以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通过给学生设计案例教学,帮助学生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技术,同时给学生在课下布置任务,根据课上所讲的案例让学生制作类似的案例,通过这种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探究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4.4做好社会调研,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面对中专计算机与社会实际需求不相符合的现象,中专学校的相关教师要做好社会调研,分析各行各业对计算机技术的需求,及时掌握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中专学校可以根据调查结果,及时根据计算机技术更新,更换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计算机教材。通过对不同行业计算机人才的分析,对中专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与其专业配套的计算机知识和技术培训,这样才能够让中专学生在毕业之后更好的适应工作岗位,提高就业的竞争力。

5结束语

做好中专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对中专学生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面对中专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中专学校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措施,来制定合理有效的计算机课程,引进专业的计算机教师,加强中专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教师要不断创新计算机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学质量,最后,加强对社会计算机人才需求的调查研究,有针对性的对中专学生进行计算机教育,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祝虹媛,梁欣涛.当代少数民族预科班和民族职业院校计算机教育情况调查与分析――以黑龙江省为例[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1,03(03):52-53.

[2] 蔡春梅.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J].滨州学院学报,2013,09(03):58-59.

[3] 刘兆媛.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2,03(01):47-48.

[4] 彭绪山.论职业教育中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J].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12,08(02):85-86.

[5] 姜云杰,黄刚.西部新建师范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问题及对策[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1,06(03):68-69.

[6] 罗学义,王云鹏.浅析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思路与方法[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08(01):43-44.

会计基础知识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计算机基础 范式 动态课程 计算思维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and causes in the process of the computer basic knowledge teaching of non computer major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to solve the problems.

Keywords:basis of computer engineering;paradigm;dynamic course; computational thinking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社会对高校输送人才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信息素养要求也逐步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承担着为其他学科培养掌握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人才的重任,在高等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非常重要,是大学非计算机专业的通识课。目前,有些高校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仅重视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使教学出现了新的问题。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1.1授课安排缺乏科学性

计算机基础教材在内容上能较全面地介绍计算机学科领域的概貌和它的知识体系,包括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办公软件和计算机网络部分。其中基础知识和网络两部分理论性较强,其它部分实践性较强。

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存在对实践性强的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章节重点讲授,理论性内容利用少量课时间简单讲解或要求学生自学的情况。这种授课方式的安排,使得学生在搞不清计算机是什么、能够做什么的情况下去学习如何做,影响学生在学习中基本的对于问题的表述能力,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1.2新成果新技术应用迟缓

现有计算机基础教材内容和教学模式发展缓慢。教材内容方面,传统的课程文本和实例设计,缺乏灵动性,约束了课堂活动的构建;教学环境是多媒体+实验室;教学方法采用模块化+任务驱动;考核方式采用基础知识+操作技能、以证代考等等。

1.3对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缺乏培养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广泛应用,学生学习、工作、生活中会有大量问题用计算机科学知识解决。目前教师教学过程中,注重计算机教学中可以言传、易于演示的程序化知识,忽视学生抽象、概括、整理习惯的培养,影响学生计算思维的形成。不具备计算思维能力,学生在未知世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不够。

二、问题存在的原因

2.1移情效应和“工具”思想的主导

移情效应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了解外物的一种心理活动。教师自身知识和学习经验都比较丰富,对教材的学习方法也与学生不一样。在授课时会以自己的心理状态来推测学生学习时的心理状态。另外,计算机在企业及非营利性机构中多用来进行信息管理,是以“工具”的形式存在,用人单位往往强调人才的实际操作技能,这也这导致高校教学中重视课程的实践部分,忽视作为基础知识的理论部分。

2.2现有教学范式阻碍创新发展

计算机基础课程在高校教学中历史已久,教材内容、教学方法理论等方面构建起已有的教学范式。在这个范式的禁锢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所有环节受到预设和控制。

2.3忽视课程知识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延续性

授课教师多对所授学科与计算机学科之间的知识交叉以及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先行课对后继课程开设的作用等问题不甚了解。而学生,由于类似的原因,认为这门课对自己专业学习和今后发展影响不大。在这样的“共识”下,教师和学生义务式地进行程序化知识的教授和学习,而忽视计算思维的培养。

三、推动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思考

3.1遵循规律教好课程理论知识

计算机理论知识是课程开展的准备和必备知识,教师和学生都要认真对待这部分内容。

首先,要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的把握,避免移情效应。学期初,可以通过课堂互话或者入学测试,了解学生课程理论知识、实践技能把握情况,以便有针对性的教学。教学过程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学生进入大学阶段,认知心理会迅速发展,对问题的认知过程也发生改变:思维的独立性增强、辩证逻辑思维开始发展、创造性思维逐渐确立。计算机基础教师授课要遵循学生认知过程,传递知识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他们思维向独立性、变通性和流畅性发展。

教学过程中做好学生兴趣的培养。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理论章节,是学生与该课程的接触点,它引导学生走进计算机世界,并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例如,通过计算机术语和组成原理的学习,让学生在脑海中就能架构一台计算机,并幻想自己变成数据的幽灵,沿着计算机的线路被传递到各组件或参加运算或被存储,或等待下一条指令。这个过程,能够让学生用计算机术语描述所知、所感,会使得学生对本门课程甚至相应学科的兴趣,为他们以后的学习交流和技能实践奠定基础。

3.2 构建计算机基础动态课程

对于现有的教学范式,我们要同时接受和拒绝。首先计算机基础教材的开发,要在保证内容能够反映学科概况的基础上,考虑体现课程的文化性、人文性、社会性和开课专业的专业性等,使得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方便构建各种情境,让学生体验与课程的美好。计算机基础教师自身也要加强职业能力提升,以先进的教学理论作支撑,以信息化的教学平台作工具,实现教学范式创新。

3.3 把握专业课程中的“计算机课程集”

要更好的给不同专业的学生传授计算机基础知识,让他们学有所用,教师首先要对专业的课程设置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尤其要把握与本课程相关的“课程集”。以会计电算化专业为例,该专业课程体系中,计算机基础课程与数据库理论及应用、会计电算化等可以视为该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一个“计算机课程集”。这个课程集中所有课程均以计算机为工具,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熟练使用会计电算化软件解决会计业务的能力。在这里,计算机基础属于计算思维导引课程。课程目标是激发刚刚跨入大学校门的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展示计算机学科概貌和知识结构,体现计算机软件的一般学习、应用方法。

明确这一点,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会逐步注重培养学生相应的计算思维。例如,学生通过算法设计,体验计算机程序化处理问题的同时,领悟过程的严谨性,培养自己思维逻辑性和思维缜密的习惯。通过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等多种软件的操作,会逐渐掌握软件使用的一般方法等。学生的计算思维一旦形成,就掌握了对计算机的认知能力、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托信息技术共处的能力,促进他们在未知世界的正确决策。

参 考 文 献

[1]闫红灿,张淑芬,付景红.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文化观与工具论[J].河南联合大学学报.2013,13(2):99-101

[2]陈小春.大学生计算机学习中隐性知识的调查研究与实践[D].江苏:扬州大学,2006

[3] 小威廉姆E・多尔.课程愿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2004

会计基础知识论文范文第5篇

1 人才培养规格要求

1.1 素质结构要求

(1)思想道德素质。

具有社会主义国家公民觉悟和道德品质,热爱祖国和人民,拥护党的领导;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懂法守法,法制意识强;具有个人诚信和团体意识;热爱环境保护事业,注重职业道德修养。

(2)文化素质。

了解中华文明和外国历史文化,具有较好的语言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文学艺术欣赏能力,具有现代意识和传统美德。

(3)专业素质。

掌握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思维方法和科学研究方法),具有多学科综合分析的能力,具备求实的专业精神、创新意识、严谨的科学素养和精益求精的专业态度。

(4)身心素质。

具有自我锻炼的意识,不畏艰难的气魄,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1.2 能力结构要求

(1)获取知识的能力。

具有很强的自学能力,较好的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较强的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2)应用知识能力。

具有较强的综合应用专业知识识别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专业领域内综合实验能力。

(3)创新能力。

在本领域内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新实验能力、科技开发能力和科技研究能力。

1.3 知识结构要求

(1)工具性知识。

熟练掌握外语、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文献检索、方法论、科技方法、科技写作等方面的知识。

(2)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具有基本的文学、历史学、哲学、思想道德、职业道德、政治学、艺术、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3)自然科学知识。

具有较扎实的数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4)经济管理知识。

具有基础的管理学、经济学知识。

(5)工程技术科学。

了解工程测量、投影理论及制图基础、电工与电子学相关的工程技术科学知识。

(6)专业知识。

具有全面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方向知识,包括环境学、环境自然科学、环境技术科学、环境工程、环境工程设备基础、环境工程原理、环境微生物功能和应用、环境监测原理和方法、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等领域的专业知识。

2 教学内容和知识体系

环境科学是研究人与环境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包括如何度量、保护和提升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度,实现科学发展。根据高等院校理工科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要体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通过设计适当的知识体系为载体来进行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强化知识结构的设计与建设,使每一个知识模块构成一个适当的训练系统,合理区分专业共性知识要求和特色培养要求,满足“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有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要求。

环境工程专业知识体系由以下6个知识领域组成,见表1。

其中第1~5为通识课程和基本理论知识,第6为专业知识,专业知识包括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核心知识。专业知识包括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核心知识,专业基础知识由环境学、环境生态学、环境化学、环境工程设备基础、环境工程原理、环境微生物功能和应用、计算机应用技术等知识领域组成。

专业核心知识主要针对环境监测、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工程、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工程施工与经济等8个方向,以8个课群为中心组成不同专业方向的核心专业知识。

3 实践教学内容及体系

环境科学与工程实践教学内容包括课程实验、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是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和培养创新能力、实际能力的重要保证。环境科学专业实验/实习教学体系构建依据以下几项原则:科学性,即体现科学严谨的作风;先进性,即紧跟学科前沿,要有超前的意识;实用性,即实验/实习教学必须满足社会对环保人才的需求;完整性,实验/实习教学应包括基本技能、素质训练和创新培养等内容,基本技能训练必须过程完整、内容完整,即包括单个实验、集成实验和社会实践等;开放性,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参与不同的课程实验或相关科研实践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思考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创新能力。

(1)课程实验。

课程实验和课堂理论教学相辅相成。课程实验可以弥补课堂理论教学的不足,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学生与教师面对面直接交流,有助于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创新能力,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效果。在实验教学中,一方面向学生传授实验基础理论知识,包括仪器仪表的原理、测量方法、操作规范、数据分析等;另一方面训练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包括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维护、实验设计、故障排除等。

根据性质将实验分为观察性实验、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研究性实验。

公共基础系列实验:物理实验、化学实验、生物实验、计算机基本操作等。

专业实验:环境化学实验、环境监测实验、环境微生物实验、环境生物实验、环境工程实验/环境污染控制原理实验、环境分析化学实验等。

(2)实践性教学环节。

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基本内容包括环境监测实习、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设计、环境规划课程设计、环境工程课程设计等。

(3)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

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是一个科研、教学与实践结合最为密切的环节。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可以从科研任务或者社会实践中选择规模适当、相对独立的题目,与特定的科研小组、社会部门、企业单位等密切结合。优秀的本科生可以在大学三年级或更早阶段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中,以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此外,也鼓励有能力、有精力、有余力的学生积极参与专业相关的各类科技竞赛活动

转贴于

和创业竞赛活动。

毕业实习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方法,进入工矿企事业单位环保岗位,时间为8周;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在18周内完成。

4 建立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