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民间艺术欣赏论文

民间艺术欣赏论文

民间艺术欣赏论文

民间艺术欣赏论文范文第1篇

关 键 词:美术欣赏课 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种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是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益补充,它实质上是以学校为基地,由学校校长、任课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会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订,实施和评价的民主决策的过程。

“校本课程”不同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它更能体现“以校为本”的理念,有利于激发地方和学校在课程决策方面的主体性,促使学校办出特色,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从而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中学开设美术欣赏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如何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利用江西省特有的艺术文化资源,对学生进行贴近生活的审美教育,提高现实生活中学生发现美、感知美的能力,是中学美术欣赏课课程改革的重点。本文试图依据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论,对江西省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和主要价值及课程目标的定位、课程内容的设置和影响校本课程实施因素进行研究,使美术欣赏课程能够体现出江西省地区的特点,进而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

一、进行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的依据

1.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设置与学生喜好的矛盾冲突,促使美术教师进行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

目前,学校美术欣赏课课程实施的课程内容单调,缺乏时代感和多样性。教学方法死板,教材安排不够合理,存在重复现象,缺少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知识内容。因此,学生对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的喜欢程度与教师的课程内容安排出现了比较大的反差,教师的主观意向取代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以上种种问题都反映出开发校本课程的必要性,因为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弥补、拓展现有课程设置存在的诸多弊端。

2.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在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美术教师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提高了美术教师对课程的兴趣和满意程度,增强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同时赋予美术教师参与开发的权利和责任。由于校本课程开发有教师的参与,故能激励他们从教育实践、学生现状、社会需求等方面来拟订美术欣赏课课程目标和选择课程内容。这样更能激发美术教师的创造欲和教育实践活动积极性,并有助于美术教师教学专业发展水平和能力的不断提高。

3.美术欣赏课课程的自身特点,为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美术欣赏课属于非考试课程,是教养性课程,不是升学考试科目,因此,课程内容不受应试需要的限制,具有较大的选择空间。另外,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具有可代替性。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目标,有选择地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不受特定教材的限制,因此,课程内容的选择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以上特点为进行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二、江西省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取向

中国的陶瓷艺术驰名中外,在世界文化艺术史上有着重要的位置。景德镇陶瓷源远流长,是中国陶瓷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的内容有着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传统文化内涵。中国的建筑同其他国家相比也有着鲜明的特点,其精髓不仅体现在大型的宫殿建筑和园林建筑上,徽派的民居建筑也毫不逊色。

景德镇陶瓷和徽派的民居建筑,两者似乎并无直接联系,但仔细探究,它们却有不少相同的地方。以装饰图案的内容而言,两者都有秩序井然的图案、花鸟虫鱼、神仙瑞兽,历史典故,虽借助的媒介不同,但生动的形象却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民间艺人高超的技艺和智慧的结晶。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发挥江西省地方资源的优势,把陶瓷艺术和民居艺术引入课堂,并把两者的知识同科学、文化、艺术、环保等知识结合起来,作为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载体,是一项很有价值的探究和尝试。

开展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的欣赏课。通过图片和声像资料的欣赏,理论知识的系统讲解、实地考察、课堂讨论等形式,让学生生动直观地了解本省的文化艺术资源和特点,提高其审美素养,增强其主人翁的责任感和自豪感。美术欣赏校本课程能够充分发挥其优势,对推动素质教育发挥良好的作用。

三、江西省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

1.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目标的构建

陶瓷艺术和民居艺术都是集艺术、科学、技术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是美的表现形式。它们都是创作者运用高超的专业技术,将物质材料同自己的审美追求进行统一整合的结果。鉴于此,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对陶瓷和民居两种艺术形式蕴含美的元素的赏析,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增强学生审美情感,丰富学生的审美经验。

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具体目标是:第一,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源远流长,使学生通过翻阅资料和教师的系统讲解,通过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景德镇陶瓷和徽派民居建筑的特点,以及同其他种类的陶瓷和民居建筑的区别。第二,了解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所用的材料和技艺,对两者所表现的纹饰内容进行比较,寻找共同点和不同点。第三,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都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学生通过对陶瓷艺术和民居艺术的观赏和考察,拓展视野,丰富审美经验,激起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和探究的热情,增强其主人翁的自豪感。

2.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内容的设置

基于每所学校的地理位置、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等都有差异,可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灵活机动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的特点,制定以下教学内容:

(1)两门古老的艺术——陶瓷和民居的发展历史与类别。

(2)江西省的陶艺和民居文化——景德镇陶瓷与徽派民居的特点。

(3)金、木、水、火、土——景德镇陶瓷和徽派民居中所用的材料和技艺。

(4)美丽的纹饰(一)——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植物形象。

(5)美丽的纹饰(二)——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动物形象。

(6)美丽的纹饰(三)——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人物形象。

(7)美丽的纹饰(四)——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纹饰内容表现的异同。

(8)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文学艺术。

(9)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书法艺术。

(10)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绘画艺术。

(11)感受陶艺和雕刻艺术——陶艺浮雕的实践(可同美术实践课相结合)。

3.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评价指标的确定

课程评价是指依据课程的实施可能性、有效性及其教育价值,可以作出价值判断的“论据的收集与提供”(钟启泉:《现代课程论》)。课程评价主要包括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评价、学生受益情况进行评价和课程内容的评价。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评价指标,对美术欣赏课课程的特色建设有着很强的导向作用。

在角色上,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进行教学活动。结合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特点,教师的评价指标确定为:(1)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地对美术欣赏课的内容进行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2)教师能够通过教学方法的运用,促进学生之间互动和师生间的互动。(3)教师对美术欣赏课内容相关的信息与支撑材料的搜集与掌握。(4)教师在传递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对教学活动有良好的组织和调控能力。

对学生的评价:(1)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2)学生与同学、教师之间的信息交流,以及对美术欣赏课相关信息的搜集与整理能力。(3)对美术欣赏课内容了解的深度和广度。(4)美术欣赏课的学习效果,对学生素质和谐发展的影响。

对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的评价:(1)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的合理性、科学性和特色的体现。(2)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及与其他学科的联系。(3)符合学生接受和理解能力的发展的实际水平。(4)美术欣赏课课程适宜推广和普及。

四、影响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实施的因素

将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引入课堂,作为美术欣赏课的主题内容,这是一个新的尝试,在具体的实施中,会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1.学校教育理念的影响。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美术欣赏课成为提高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手段,但学校在面临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对美术教育的投入相对较少。因此,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顺利实施,首先要得到地方和学校的肯定与支持。2.教师素质的影响。对于陶瓷艺术和民居艺术的相关知识内容,各校美术教师掌握的信息有限,需要个人搜集大量的实物、图片、影像、文字等资料。对材料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对比、引导学生探究性地学习,对于教师也是一种新的挑战和学习。 3.学校地理位置与实施能力的局限性的影响。为了加强学生对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的直观感受,欣赏课中要有参观考察的环节,让学生通过对陶瓷制作流程以及作品的观赏和对民居建筑的考察欣赏,身临其境地感受这些艺术不同的美。由于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所以在参观考察的环节上其便利性存在差异,部分乡镇学校、周边地区就可见到陶瓷工场或民居建筑,为美术欣赏课程的考察环节提供了便利条件。相反,对于地处市区的学校,考察环节使学校在实施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结语

综上所述,江西省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能够充分体现出本地区的特点,并对学校推动素质教育起到良好的作用。课程开发是一项持续发展与不断完善的工作,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需要不断地研究和探索。面对江西省丰富的艺术文化资源,美术教师应结合自己独特的审美视角,去挖掘探索新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资源,来丰富和完善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

参考文献

[1]张磊.关于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几点认识.中国美术教育,2004(3).

[2]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民间艺术欣赏论文范文第2篇

电影音乐欣赏是艺术欣赏中的一个重要命题,本文以电影音乐欣赏的方法为三大理论视角,对这一命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深入的论述。对于电影音乐欣赏,可以提供理性思辨与欣赏实践的双重参照系。

[关键词] 电影;音乐;欣赏;意义;内容;方法

电影音乐,既是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音乐艺术的一个重要品种,因此它具有电影艺术与音乐艺术的交叉艺术或边缘艺术。

于是,电影音乐欣赏也自然具有这种交叉性或边缘性特点,即兼有电影欣赏与音乐欣赏的双重属性。这也自然使得电影音乐欣赏成为一项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的复杂系统工程。

限于篇幅与能力,本文只能对电影音乐欣赏这一重要艺术命题的要点说其大略,权作引玉之砖。

一、电影音乐欣赏的意义

电影音乐欣赏,具有电影欣赏与音乐欣赏的双重重要意义。电影声乐又称“电影歌曲”,已成为歌曲之中的一个独立的品种,在广大群众中广为流传,深受喜爱。电影歌曲具体分为影片中的主题歌、插曲、片头曲、片尾曲以及片中人物所演唱的歌曲等等;电影器乐曲又分为西洋器乐曲(管弦乐曲)、民族器乐曲(民族管弦乐曲)、器乐独乐曲(西洋器乐独奏曲,如钢琴独奏曲;民族器乐独奏曲,如二胡独奏曲等)。但总地看来,电影器乐曲多系伴奏曲,在片中起渲染气氛、烘托任务、营造环境、抒感、情绪等作用。

电影音乐欣赏的重要意义,可以分两大层面予以解读。

一个层面是对于电影欣赏的重要意义。电影音乐在整个影片中起着不可或缺、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电影音乐欣赏就直接制约决定着整个电影的欣赏。人们把1895年12月28日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一家大咖啡馆地下室放映他们拍摄的《火车进站》《水浇园丁》等短片,确定为电影的正式诞生之日。但是,最初的电影只有视频而没有音频,被称做“无声电影”或“默片”。直到132年以后的1927年,美国的影片《爵士歌王》才正式成为有声电影的开山之作,从此电影才成为视听结合、音画一体的现代化新的艺术品种。而《爵士之王》,顾名思义,是在原来无声电影中加进四支爵士歌曲和一些台词及音乐伴奏。因此,“电影艺术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音乐成为影视作品概括主题、抒感、渲染气氛的重要艺术手段,尤其是广为传唱的影视歌曲更是成为影视艺术美的重要组成部分。”[1]也可以说,不会欣赏电影音乐,就不可能更好地欣赏整个电影艺术。特别是一些音乐故事厅、音乐风光片,音乐在其中具有核心支撑作用,不会欣赏这些电影音乐,那就不可能欣赏这些影片。

另一个层面是对于音乐欣赏的重要意义。许多电影音乐,特别是其中的电影歌曲,已成为独立演唱或演奏的音乐作品。例如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原名《义勇军进行曲》,是影片《风云儿女》的主题歌,典型的电影歌曲。而艺术歌曲《铁蹄下的歌女》是影片《风云儿女》的插曲;《渔光曲》是同名影片的主题歌;《我爱你,中国》是影片《大海在呼唤》主题歌;《四季歌》是影片《马路天使》的插曲;《我的祖国》是影片《上甘岭》的插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是影片《铁道游击队》的插曲;《九九艳阳天》是影片《柳堡的故事》的插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是影片《冰山上的来客》的插曲;《谁不说俺家乡好》是影片《红日》的插曲;《问心无愧》是影片《红番区》的主题歌;《流光飞舞》是影片《青蛇》的主题歌……不胜枚举。正确全面地欣赏这些电影音乐,无疑对于音乐欣赏能力的全面提升具有不可小视的重要意义。

由此可见,电影音乐欣赏,无论是对于电影欣赏还是对于音乐欣赏,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而电影欣赏与音乐欣赏,作为艺术欣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人们艺术欣赏力与艺术素质的全面提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艺术素质又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万万不可低估。

二、电影音乐欣赏的内容

电影音乐欣赏,是对电影音乐的聆听、品评、分析、判断、鉴别、评价的过程,其具体内容十分丰富,其中主要内容有以下几项:

其一是知识储备。又包括电影知识与音乐知识两大要素。电影知识包括电影的审美特征,主要有综合美(文学、戏剧、美术、音乐的综合美;科学与艺术的综合美)、画面语言(镜头语言,如推、拉、摇、移、跟、降、升;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平视、俯视、仰视以及色彩语言、构图语言等)、“蒙太奇”(基本结构手段与叙述方式、独特的艺术思维方式、组接剪辑手段)、电脑三维动画制作新技术等。音乐知识包括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主要有抒情性、韵律性、形象性、节奏性、表演性等。

其二是把握电影音乐欣赏的心理规律与特点。主要有:音乐感知、情感体验、音乐想象、音乐理解、音乐感悟、音乐领略等等。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情感体现。抒情性是音乐艺术的主要审美特征之一,正如黑格尔所说:“音乐所特有的因素是单纯的内心方面的因素,即本身无形的情感。”同样,电影音乐也可以情感作为载体。如果说,词、曲作者的乐谱是“情感设计图”的话,那么演唱者或演奏者就是情感的传达者,而听众乃是情感的最后接受者。如果欣赏者不进行情感体验,就不可能欣赏到音乐的精髓和灵魂,也就不可能收到“以情动情”的艺术效果,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音乐欣赏。所以电影音乐欣赏,实际上是一个情感互动、情感共鸣的动态过程。倾情投入,真情体验,是电影音乐欣赏心理规律与特征的关键。

其三是了解作者的生平、创作道路、艺术特点与作品的时代背景。例如欣赏电影歌曲《义勇军进行曲》,首先要了解词作者田汉与曲作者聂耳的生平与创作道路、艺术特点。田汉(1898―1968),中国戏剧活动家、剧作家、诗人,原名寿昌,湖南长沙人,1916年赴日本留学,1919年参加少年中国学会,1921年与郭沫若等组织创造社,次年回国,在上海创办南国社,1932年参加中国共产党,任中共上海中央局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同时创作话剧、歌剧、电影剧本。抗日战争时期,积极投入抗日爱国宣传活动,创作出大量救亡作品。解放战争时期,在国统区积极参加反美反蒋的爱国主义民主运动。建国后,历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剧协主席、文化部艺术事业管理局局长等职务。其作品的艺术特点是时代感鲜明、革命激情强烈、浪漫主义色彩浓厚。主要作品有《丽人行》《关汉卿》《文成公主》《谢瑶环》等,同时创作出大量诗歌与歌词,其中《义勇军进行曲》充分表现出中国人民不可战胜的英雄气概和团结奋进的民族精神,被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聂耳(1912―1935),原名守信,号子义(一作紫艺),云南玉溪人,1930年到上海当店员,次年入黎锦晖的明月歌舞剧社做练习生,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开始音乐创作活动,写出了《开矿歌》《卖报歌》等,1935年华新片公司,任二厂音乐部主任,创作出电影歌曲《自卫歌》(影片《逃亡》的主题歌)、《塞外村女》(影片《风云儿女》主题歌)等,同年东渡日本,7月17日在游泳时不幸溺死于藤泽市的鹄沼海中,他的作品艺术特点是集战斗性、民族性、时代性、群众性为一体,充分体现出导师恩格斯所说:“在一切艺术中,只有音乐才能产生与广大群众的合作,同时在表达力量上,音乐也是优胜者……”聂耳谱曲的《义勇军进行曲》,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

《义勇军进行曲》创作的时代背景是:作为影片《风云儿女》的主题歌,它与整个影片的创作时代背景相同步。这部影片由田汉作故事,夏衍写台本,表现中国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时刻,投身抗战,奔赴前线,为民族存亡而赴汤蹈火的英雄气概。田汉在写完影片的故事之后,即遭反动派逮捕,于被捕前夕仓促地在一张包香烟的锡纸上写出了《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曾以“陈瑜”为化名发表。当聂耳也遭反动派迫害而行将赴日,临行前夕完成曲作初稿,到日后不久歌谱定稿即寄回国内。这首歌曲一经在影片中唱出,立即产生极大反响,很快唱遍全国,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战歌。

其四是理解作品的主题意蕴。例如《义勇军进行曲》的爱国主义主题,《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等等。

其五是解读作品的艺术特点。主要包括旋律特点、节奏特点、风格特色等。例如《义勇军进行曲》采用民族调式与西洋调式相结合的手法,旋律中具有强劲的动感和张力,形成了庄严雄健的艺术风格。又如《我的祖国》和《谁不说俺家乡好》,分别吸收了山西民歌与山东民歌的音乐素材,通过鲜明的地域风格,真正达到了“地域文化成为民族文化集合体最基本的元素”的艺术高度。

由此可见,电影音乐欣赏的内容,是相当广泛、相当丰富的。

三、电影音乐欣赏的方法

电影音乐欣赏,有以下几种主要方法:

其一是指欣赏者于不经意间欣赏到电影音乐,例如在咖啡馆、餐厅、车站、机场等场所,无意间聆听到电影音乐。

其二是直觉欣赏法。直觉是欣赏者在观赏电影时或在音乐晚会上,直接欣赏到电影音乐。

其三是理性欣赏法。理性欣赏指的是专门进行电影音乐欣赏,例如欣赏电影音乐的录音带、录像带、CD、磁盘、MP3、网络电影音乐以及专门观看电影歌曲演唱会、电影器乐等。

这三种欣赏方法,由初级向高级层层递进,以理性欣赏法为最高知识与音乐知识的基础,并具备一定的音乐鉴赏能力,就如同鉴赏古董一样,没有足够的知识水平和鉴别能力,是无法领略其精髓、窥其奥妙的。

必须强调指出,电影音乐欣赏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动态的、发展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一次性工程”,更不可能一劳永逸。必须不断欣赏,而且要循序渐进,由简到繁、由小到大、由浅到深。在不断反复的欣赏实践中创造出新的欣赏方法。

综上所述,可见电影音乐欣赏作为音乐欣赏乃至整个艺术欣赏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人的一种重要审美活动,是提高人的艺术素质的前提与基础、途径与手段。正如古语所说:“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知音”,“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见多识广,厚积薄发”。这是因为,“艺术鉴赏作为人的一种重要的审美活动,无论是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还是在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中,其意义和价值都已得到了人们普遍而充分的肯定。尤其是在学校教育活动中,艺术鉴赏已经成为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2]而“艺术鉴赏”与“艺术欣赏”乃是同义语。电影音乐欣赏的重要意义与价值,也就不言而喻、毋庸置疑了。

[参考文献]

[1]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民间艺术欣赏论文范文第3篇

一、让孩子储备必需的相关知识

“欣赏评述”的基础知识包括美术语言、美术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关系、幼儿的评述行为。美术语言不仅是指点、线、色彩、形状等构成作品的基本元素,还包括由这些基本元素组成的、给我们的视觉带来的对称、平衡、和谐等的组织原理。所以分析作品的形式语言时,要引导幼儿体验作品的基本元素带给我们的视觉感受。例如欣赏梵高的《星月夜》,画面中由一颗大星、小星、新月组成的旋涡、星云与一条如长龙如曙光的棱线给你什么样的感受?这张画里面回旋的曲线和旋转的律动让你产生什么样的联想?此外,欣赏评述的行为也是其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突出了评述行为作为美术欣赏活动有机组成部分的价值。这是为了更好地体现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完善美术欣赏教学活动,获得更大的美术教学效益。所以在教学中,要让孩子储备必需的相关知识,在欣赏中学会评述,主动搜寻作品的意义。

二、筛选理想的欣赏内容

1.美术作品

按照美术门类来分,美术作品有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由此可见,“欣赏评述”领域的内容非常的广泛,但是由于幼儿园阶段的“欣赏评述”课占的比例比较小,所以应该选择中外最具代表性的、优秀的、最具教育性和贴近孩子生活的美术作品。

2.自然景观

自然景观,就是自然的景色,较少受到人类的影响,比如河流、山川、树木等。美术课程应具有的功能之一,就是陶冶孩子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增强他们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并培养他们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欣赏评述”领域的内容除了关注美术作品之外,自然景观也不容忽视,让幼儿感受和欣赏自然美。

三、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1.比较

由于作品存在各种差异,每一件艺术作品创作的目的和意图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它们。另外,幼儿的经验和知识有限,会有一些专业性较强、教学难度较大的美术知识,为了使教学效果更为有效,有针对性地探究各种要素之间的异同,比较不失为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比较能够使孩子达到深入理解作品,提高辨别作品之间差异的能力,提高鉴赏能力。如:不同作品、风格流派、文化背景、艺术家等之间的比较。此外,比较法不仅用于对作品的欣赏上,也可以运用于幼儿对作品的不同反应上,这是促进幼儿积极思考的有效办法。不同的比较法可以纵横交错,综合使用。

2.讨论

讨论是在一种情景中,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通过语言交流互相启发,分享信息和思想,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活动。在组织讨论时,用小组讨论教学效果会比较好,一般5~6人一组是比较理想的。

小组讨论的主要特点是:幼儿是自己活动的中心。参加活动的每位幼儿都有机会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都要准备发言。幼儿在活动中,自己支配自己,处于主动地位,能够有效地发挥其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幼儿之间的信息传播是多向的,表达和反馈的速率会随着热烈的程度而加快,并充分激发参与者的情绪和思维,不断产生新的想法。讨论不仅要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对他人的不同看法,要提出事实和证据,有效地说服别人。

3.考察

幼儿到园外进行考察,身临其境地进行观察、调查和记录等,可以获得直观的感受,客观的认识和深刻的体验。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组织幼儿参观美术馆、博物馆、当地的名居、艺术家工作室、工艺作坊等,为设计学习活动提供数据和资料。

4.模仿

让幼儿扮演自然和生活中的某些角色,并在一种虚拟的场景中模拟一些活动和行为,称为角色扮演和模拟活动。在进行美术欣赏活动时,要了解和体验作品的内涵,教师可以通过装扮成那个时代的人物,模拟他们的活动来加以体验和感受。如在一次欣赏课上,教师让幼儿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模拟桥,使得欣赏活动更具有情景性,帮助孩子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美术作品。

5.情景

教师为幼儿创造“欣赏评述”的相关的情景,如图片、声音、实物、影像等,使幼儿通过情景有闻其声、见其面、临其境的直观感受。情景教学法可以丰富幼儿的情感、激发他们探究美术作品的愿望、增强对作品的体验,使教学更有吸引力。

如上《欣赏民间艺术――剪纸》一课,教师把课安排在新年前夕进行,课前在教室的周围为幼儿展示出中国南北地区不同表现题材、不同风格的剪纸艺术作品。教师先放了一首《信天游》的音乐并配以黄土高原的自然风光及当地人们的活动场面图片,使幼儿感受到那一个个沟壑、土黄的色调、当地父老乡亲的豪爽、粗犷的性情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又放了一段古筝民乐并展示了江南水乡等人文景观的图片,使幼儿又一次感受到江南地区那“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顺以及清雅、秀美、别致的风格。幼儿很快寻找到南北剪纸艺术的不同表现特点,同时,也了解到地域的差异造成作品的不同风格。

四、挖掘丰富的教学资源

1.民间民族文化资源

因地制宜地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突出本地域文化艺术特色、民族特色的内容。如湘西的幼儿可以把自己本民族的民间绣花、刺绣、印染、木雕、编织、民居建筑等艺术形式引入课堂,贵州的幼儿可以欣赏蜡染、云南的幼儿可以欣赏扎染、刺绣和银饰艺术,河南的幼儿可以欣赏泥狗鱼木版年画,陕北的幼儿可以欣赏剪纸等。

2.本土物质文化资源

本土物质文化资源包括本土的衣、食、住、行及自然环境等方面的资源。中国地大物博,每个地区都有许多可供学校开发和利用的资源,学校要好好利用当地的物质文化资源。例如当地自然环境、建筑、民居、习俗、博物馆、美术馆和生活中的美术作品等。通过本土资源的开发,不仅可以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使幼儿了解本土的美术知识与技能,丰富幼儿的人文素养。

民间艺术欣赏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美术欣赏 教学 艺术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7-0045-03

随着新课程标准在全国范围的推广,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新的人才发展观和人才培养目标也随之而改变;对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校教育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艺术教育是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一种重要教育形式,“它不是各门艺术学科知识技能数量的相加,而是综合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艺术能力;艺术课程也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同时还培养学生的整合创新、开拓贯通和跨越转换的多种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课程。在美术教育中,美术欣赏课程正是最能体现艺术教育这一特点的素质教育课程,并逐步成为素质教育不可替代的一门必修课。

美术教育通常是从“理”和“技”两个层面进行;所谓“理”是指对美术史和美术技法理论等知识的学习;“技”则是对各种美术门类的技法、技巧的学习和训练(如:素描、水彩、油画、中国画等);美术欣赏课是直观性、综合性、愉悦性较强的观赏性课程。美术欣赏教学是通过对各国优秀美术作品以及人们生活中使用的器物等进行欣赏,进而对作品的题材内容、形式结构、造型特征、色彩语言等进行分析,从中学习和了解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人文历史等各方面的知识,使学生获得对美的感受,审美能力和艺术感受能力与文化素养得到不断提高。因此,美术欣赏不仅是美术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而且也是非美术专业学生学习和了解美术知识,欣赏和享受美的主要途径,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式。那么,如何在当今科学技术和资信传媒迅猛发展的时代,通过美术欣赏的形式,使学生从多层次、多维度、多视角去了解和把握作品的知识和内涵,获取更多更丰富的审美感受显得尤为重要。

一 美术欣赏教学的现状

当前,由于我国的思想观念、经济发展等各方面仍处在一种极不平衡的状态下,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西部欠发达地区、城市与农村、富裕地区与贫困山区等,这就直接导致思想意识、教育水平等各个方面的极度不平衡,以至直接影响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整体发展;加之长久以来应试教育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中根深蒂固,真正的素质教育,特别是艺术素质教育仍举步维艰,因此,这也使高校生源素质不均衡,给高校素质教育的全面提高造成了一定难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由于艺术素质教育没有引起太多的重视,以及对美术教育在认识上的偏差,美术素质教育一直重“技”轻“理”,把素质提高当作单纯的绘画手艺学习和技巧训练,对美术的理论知识学习和系统的欣赏训练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美术学习在人们的心目中无非是写写画画、涂涂抹抹,而美术教育中人们对自然知识和人文知识等缺失更多的人文关怀,学生的审美判断力和艺术创造力不能获得全面发展。

第二,从目前诸多版本的教材来看,则又多以文本教材的知识传授为主,图片资料较弱,即便是配有图片资料的欣赏课教材也因印刷质量太差,幅面太小,有的甚至仅是黑白效果图片,使学生不能从中真切地感受到作品应有的美感,更难领会到作品的独特意味;学生对作品的欣赏大多只停留在对文本的文字概念上,当他们面对实实在在的美术作品时,文本上所获得的概念认识就欣赏而言,所取得的作用则微乎其微,充其量不过是把别人嚼过的东西再嚼一次罢了,对作品的欣赏和判断仅停留在粗浅的认识水平上。

第三,美术欣赏的内容多种多样,形式丰富多彩;美术欣赏教学更应如此,通过各种渠道,多种方式(如:美术馆、博物馆、民间艺术等各种类型的美术作品),使学生获取丰富的审美感受,这样的教学才更具吸引力,也才更加充实与完善。然而,就目前的情况看,许多地方的社会文化资源却远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潜力更没有充分地被发掘出来,美术欣赏教学仍处于单一的课堂教学状态。

科学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认识能力也在不断改变,如何在当今资讯传媒高速发展、各种视觉影像充实的大背景下充分挖掘各种有利条件,选取健康有益的教学内容来提高教学质量、完善教学内容,这将成为当前高校素质教育所面临的又一新课题。

二 美术欣赏教学的特点

众所周知,美术又被称为造型艺术,是视觉艺术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任何艺术创作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表现技法、工具材料等,这就决定其欣赏方式各不相同,正如孟子所说:“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音乐通过声音和音符来创作,靠耳朵去欣赏;文学通过文字的描述来表达作家的思想情感,用大脑的想象力达到欣赏的目的;影视作品则是通过文学,戏剧、摄影、音乐、美术等多种综合艺术来表现,也综合了人的眼、耳等多种器官来欣赏;美术作品是通过各种材料,以点、线、面、色彩、形体的方式来营造节奏的变化、优美的韵律等来表现画家的思想感情,通过眼来达到欣赏的目的。中国古代的“以形写神”“以形媚道”“气韵生动”等都是以通过骨法“用笔”“置陈布势”等传达出形象的神韵;西方则是以笔颜色、解剖、透视等来反映画家所看到的真实物象,这一切都离不开用眼去感受;因此,美术也被称为“看”的艺术。美术欣赏必须通过观看才能达到欣赏的目的,仅靠文本上文字的描述、概念的堆砌是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美术欣赏的,因为,鉴赏判断并不是知识判断(既不是理论的也不是实践的),因此,既不是以概念为基础,也不是以概念为其目的。只有直接面对作品进行直观感受,通过观看甚至触摸,欣赏者才能从中获得更多的审美愉悦,“艺术的教育作用只能通过欣赏者对作品发展兴趣,在欣赏过程中得到一定的审美愉快,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美术欣赏教学在以文本教材作介绍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以大量的美术作品和优质的印刷复制品做直观感受,充分发挥其观赏性特点,美术欣赏教学才能达到更好地提高学生欣赏水平的目的。

艺术作品作为艺术家的精神产品,它凝聚了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所思所想,是艺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并通过特有的结构方式和技术方式使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观念得于外化;美术作品中画家的思想感情外化是通过一定的形式语言、点、线、面、色彩等来实现的。在美术欣赏中只有经过感性认识和理性分析,欣赏才显得更加完整,对作品的理解也才更加深入全面,而分析的主要内容其中大部分就是围绕着作品外化的形式要素而进行的,对此,克莱尔・贝尔是这样说的:“在每一件作品中,以特殊方式组合的线条与色彩,以及一定的形式和形式的关系,唤起了我们的美感。”“欣赏一件艺术作品,我们需要的不是别的,而是对形式、色彩的感觉和对三度空间的知识。”虽然,他的这一观点有失偏颇之处,但它也掘示出美术欣赏,只有文字概念或者仅有简单的感性认识是不够的,还应该介入到对作品的形式、色彩等诸因素的分析之中去,如此对作品的欣赏才更完满。

美术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传承方式、文化的载体,具有不可替代的人文价值。一件作品的产生、一种风格的形成,都离不开特定的历史背景和自然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它们更是时代的产物。丹纳在《艺术哲学》中就曾写道:“有一种精神的气候,就是风俗习惯与时代精神和自然界的气候起着同样的作用。”“由于这个作用,你们才看到某些时代某些国家的艺术宗派,忽而发展理想的精神,忽而发展写的精神,有时以素描为主,有时以色彩为主。时代的趋向始终占着统治地位”。对此,鲁迅先生也曾说过:“凡有美术,皆足以征表一时及一族之思维,故亦即国魂之现象,若精神递变,美术辄从之以转移。”因此,在美术欣赏过程中,了解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思想观念,对更好地理解作品内涵是大有帮助的。美术欣赏教学更应以此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充分发挥美术的综合性和人文性特征,通过欣赏不同国家、不同时期、不同民族和不同风俗习惯等风格各异的美术作品,使学生的知识面得以拓展,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让美术欣赏成为学生文化养成的重要形式。

而作为教学,对典型性、经典性和代表性的个案进行分析是获取知识的一种重要方式。选择经典艺术作品作为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的研究对象是十分重要的;经典作品代表了不同国家和民族各个时期的思想观念和审美习惯,是人类认识世界表达自己的智慧结晶,它经过了历史的积淀和筛选,成为举世公认的艺术杰作。这些伟大作品所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风格样式及深厚的文化底蕴,足以给人们带来无限的审美感受,增长和丰富人们的知识结构;美术欣赏教学正是通过这种对经典作品的欣赏训练,使学生获得更多的艺术熏陶,文化修养随之不断提高,心理结构不断丰富,对艺术的感觉更加精细深入,以至在欣赏时能分辨出不同风格类型和作品的美丑,并作出恰如其分的判断。

当今,传媒技术飞速发展,人们学习知识、获取信息的渠道和速度日新月异,电影、电视、多媒体、互联网……我们处在一个图像化的时代,它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视听习惯,形成新的视觉文化。作为当前提高学生艺术素质的美术教育课程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机遇,我们应紧紧抓住这一机遇,充分发挥其综合性、观赏性的特点,不断改变和完善以往单调的教学模式,借助先进的现代传媒技术,让学生直观、形象、生动地获取知识,拓展思维、享受审美带来的愉悦,在获取文化知识的同时,艺术素养也得到不断提高,这是当前高校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 美术欣赏教学的思考

通常,在美术欣赏中,观赏者对作品的喜恶往往只凭自己的直观感觉去判断,欣赏水平随着每个人的文化修养高低、心理结构的不同、思维习惯的不同而产生差异。“虽然人和人之间敏感的程度可以差异很大,要想提高或改善这方面的能力最好的办法无过于在一门特定的艺术领域里不断训练,不断观察和鉴赏一种特定类型的美。……一句话,完成任何作品和判断任何作品所需的巧妙和敏捷,都只有通过训练才能获得。”美术欣赏教学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对学生的艺术感受能力、审美能力进行训练和启发,以丰富和改善他们的心理结构,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艺术素养和综合能力为目的的教育形式。因此,我们应适当改变以往宽而泛的铺陈式教学模式,采取既有简单的普遍介绍又有重点欣赏相结合的形式多样、层次丰富的教学方法,着重加强重点欣赏的知识性和综合性,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和社会文化资源丰富教学内容,从欣赏一幅画或了解一个画家开始,扩展到与之相关联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风俗习惯等,综合音乐、电影、电视、多媒体、图片等多种手段,让学生从多种角度去审视、感受、比较作品或画家的整体风貌,采取以点带面的方法把各种知识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一节简单的美术欣赏课拓展成由多个课时、多种内容、多种形式和手段组成的教学欣赏活动。基于此,就目前的美术欣赏教学而言,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不断改进:

第一,在文本教材的基础上,加强和加大与之配套的优质复制品的建设力度,使美术欣赏教学以“看”为先导,多“看”为主要手段,让学生对作品产生审美注意,增加对作品欣赏的兴趣;否则,文字的概念和劣质的复制品,只会削弱学生对美的感受,对美的判断只能从概念到概念,人云亦云而缺乏独具个性的感受,并落入工业化的生产模式,学生则“制造”成缺乏个性的“工业产品”,这无疑是艺术教育的悲哀。因此,改变只注意知识传授而忽视对作品直观感受的教学方式,是美术欣赏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

第二,应充分发挥美术欣赏的观赏性和愉悦性特点,使美术欣赏教学更加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美术欣赏不是美术史论课,虽有联系,但各不相同,一个是以知识传授为主,另一个则是面对作品作审美感受,进而获得审美享受。因此,教学形式的可视性和愉悦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具体的过程,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熟悉的经典作品和一些学生广为熟知的画家作重点介绍对象,利用各种条件和资源,借助先进的传媒和多媒体手段,以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做集中深入的欣赏活动。如以梵高为例:梵高是后期印象主义伟大的画家,他的作品早已被人们广为熟知,并深深地印在人们的脑海中――他那强烈的色彩对比,躁动的笔触,炽热的情感表露……无不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个观众的心;当学生对梵高的作品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后,就进一步以梵高为基点拓展开,收集和整理大量与之相关的资料,如前期印象主义画家以及他同时代的后期印象主义画家的作品,乃至印象主义音乐作品(如:德彪西的音乐作品),以及那一时期的社会背景、自然环境、思想观念等,以影视、图片、音乐、多媒体等多种形式,使学生进行直观的全方位的反复感受和比较,最终对梵高其人其画从感性上和理性上有一个全面完整、形象生动的认识,并作出各自独有的判断;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方式,使学生感知、想象、情感融为一体,把各种知识联在一起融会贯通,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民间艺术欣赏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民族音乐

民族音乐产生于几千年来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中,它反映着中国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是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财富。在高校的音乐教学中,注重民歌的欣赏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优秀民歌的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是一个统一的概念,它包含了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民间音乐类艺术,如壮族山歌、蒙古族的牧歌、汉族的方言歌谣等等。这些艺术在各民族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萌芽、发展、鼎盛,但不少已走向衰落。而随着现代文化艺术的崛起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民族民间音乐面临失传的危险,而民乐的载体――传统民族乐器,如,二胡、笛、箫、古筝、古琴、笙……也逐渐淡出公众的视野,知悉之人甚少。所幸,有识之士一直致力于发掘、整理以保护民乐作品及其典籍、乐器,一些优秀的传统曲目也脍炙人口,久传不衰。如《高山流水》《百鸟朝凤》《春江花月夜》等。

一、高校民乐教学的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的素养。民间音乐,顾名思义,当然是来自于民间了。所谓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民乐在其性质反映了本民族的历史进程、现实状态及人民的日常生活。只有用心聆听才能真切地体会民间艺人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才能了解大千世界的绚丽多姿。比如听一曲《美丽草原我的家》,我们能领略大草原的辽阔壮美和牧民的幸福生活。欣赏《在那遥远的地方》《掀起你的盖头来》等,我们可以认识西北地区的风土人情,开阔视野。

(二)有利于弘扬民族文化。面对民族民间音乐日益式微的今天,在高校开展民乐教育,可以扩大民乐的普及面,提高其影响力,促进民乐的复兴。

(三)有利于丰富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其精神品位和艺术素养。当欣赏《高山流水》等作品时,我们能感受真正艺术的熏陶,那悠扬的乐曲较之靡靡之音,具有何等的艺术感染力!又比如听一曲《步步高》,更能让我们精神振作,心胸豁达,其轻快活泼的节奏对提振信心十分有益。

二、普通高校如何开展民族音乐教育

(一)课程设置

在普通高校的音乐课程设置上,要立足本土音乐,加大民族音乐课程,建构民族音乐门类、形式、风格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课程的设置有《中国民乐鉴赏》《中国民歌鉴赏》等艺术欣赏类课程;《中国民乐演奏基础》《中国民乐演唱基础》等艺术实践。还有《中国音乐简史》《民族民间音乐》等音乐理论类课程。保证学生在校期间都能接受较系统的中国民族音乐课程教育。通过艺术欣赏课可以使大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有所了解。我国历史悠久,民族众多,音乐种类繁多,音乐表现形式丰富,民族音乐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这类课程的设置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习民族音乐方面的知识,也有利于学生增强爱国情怀,激发爱国热情。通过艺术实践类课程可以使学生粗略掌握一门民族音乐的演奏、演唱技巧,提高艺术修养,陶冶情操,增强民族自信心。通过音乐历史理论的学习,学生对中国音乐发展的脉络就清晰了。而民族音乐技巧基础理论课学习,可使学生掌握一般的理论写作技巧,了解民族器乐的相关知识。

(二)借助现代化的视听手段,深层次理解民族音乐

为理解音乐作品的情感寓意,拓宽思路,开阔视野,发展求新思维,体现出音乐的直观性、参与性、丰富性、趣味性、适应性和可操作性。多媒体视听技术在民族音乐教学中的广泛运用,已受到普遍重视。教师通过运用影视放映可视形象,摄影照片、图表投影等方法,使学生能够直观、形象地感受音乐形象,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民歌、民乐、曲艺等民族音乐的海洋中欣赏美、感觉美、表现美,多层次、多角度地对中国民族音乐有一个全面深刻的了解。

(三)通过“聆听”感受民族音乐

音乐艺术称之为流动的建筑,是听觉的艺术,听觉感知是欣赏音乐的必要途径。人们只有通过聆听音乐才能欣赏音乐、理解音乐。卢那察尔斯基曾说过:“倾听、倾听、再倾听。只有不断倾听,才会感知音乐、认识音乐、理解音乐,进而产生共鸣,诱发联想,进入艺术审美的最高境界。”音乐审美教育活动的中心是“听”。有兴趣才能去“听”,“听”了才能知其美,才会更有兴趣,“听”得多了才能学会“听”。音乐欣赏不同于一般的认识活动,音乐欣赏的基本性质是感性的,因为在这项活动中,欣赏者的首要目的是通过听觉去获得体验而不是借助理性去求得认识。高等院校的音乐课应引导学生大量欣赏民族音乐作品,培养学生倾听民族音乐的习惯,教会学生倾听民族音乐的方法,提高学生倾听民族音乐的能力。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审美观、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听得多了,他们自然就想学唱,唱得多了,也就越来越喜爱民族音乐。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学生能准确地演唱难度很大的通俗歌曲,其原因就是他们听得多,耳熟能详,自然会唱。

(四)借鉴国外民族音乐教学经验,做好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我们在研究国外民族音乐的同时,也要吸取其他国家对“世界民族音乐”这门学科的建设经验,学习传授“民族音乐”这门学科的教育法。

在西方器乐教学中技巧不是最重要的,老师强调的是对作品和作曲家的理解,注重的是对学生全面音乐素质的培养和欣赏音乐作品的能力。这种学习方式善于表现作品的内容,在广阔的音乐领域里学习和了解的方面非常广泛,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目的并不是为了培养音乐家,而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国民的素质,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培养人的创造性,这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需要。学习音乐不仅是为了艺术、为了娱乐,而是为了训练头脑,发展身心,陶冶情操。在我国,有部分人认为学习音乐是为学专业而学,只有学音乐的学生才会认真对待这门课程,而其他学生则认为学习音乐跟自己无关。这种思想观念是制约我国普及民族音乐教育的一大重要因素。所以,在学校老师应给学生灌输学音乐是为提高自己修养而学、是为提高自己素质而学的音乐思想。我国音乐教育应该把普及民族音乐、提高全民素质作为教学目标。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我们的民族音乐恰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大学校园来说,缺乏民族音乐是单调的,也是色彩单一的。提高大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提高校园文化品位,就要加强对民族音乐的重视,这是高校对大学生民族意识的培养及加强自身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在具体的音乐教学中,不断探索、创新,在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方法中,使学生不断提高欣赏趣味和欣赏水平,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学校音乐教育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是历史赋予的使命,也是它不可推卸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宋正.对高校开展民族音乐教育的思考[J]. 河南社会科学.

2004.(05)

[2]杨红.新世纪中国传统音乐的构想.中国音乐,2001,1

[3]蔡际洲.中国传统音乐的生态系统及其可持续发展[J]. 民

族艺术研究. 20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