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态园林设计论文

生态园林设计论文

生态园林设计论文

生态园林设计论文范文第1篇

城市园林建设主要包括几方面内容:道路、种植、建筑、景观和水等,而这些因素都必然会对原始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本章节根据上述建设内容,结合几类影响进行分析。

1.1水资源影响分析“水是生命的源泉”,其不仅是对人类而言,对于动植物也有着相同的意义。在园林建设中,主要会对水产生三类影响:一是坚持水消耗,在水设计和植被种植中,都会消耗大量的水资源,而在道路、建筑和景观建设中,也会有所消耗,当水资源取自地表水时,应在设计上有效的预算消耗量,并根据地表水流量选择城市供水管道,以免破坏园林水源;二是维持水消耗,园林在正式使用后,也需要一定的水源,如植被灌溉,工作用水等,设计师也应对此进行核算,保障园林自然水源的充足,在没有自然水源的情况下,可采用循环方式利用水设计;三是水污染,地表水自然水源或水设计极有可能遭到污染,特别是游客使用中的垃圾等,而水设计的死水也会在一定时间后,随着污染和微生物的繁殖,已经无法用于净化园林,甚至对周边植被将造成非常恶劣的影响。因此,应有效的设计水污染解决方案,定时更换死水,并采取积极的方式引导游客,以免造成人为污染等状况。

1.2周边环境影响分析园林除了本身能够提供优质环境外,还应该对城市作出贡献。周边环境主要包括水、大气、土壤和声等几个方面,如在针对除尘、御风等方面,多采用乔木。再如灌木类植物,能够有效的减少水土流失状况,保持土壤水分充足。以往我国北方城市大量采用杨树,但是春季会产生大量的杨树,对城市卫生有着不良的影响。因此,在园林设计时,无论是植物还是建筑景观,都应该充分考虑到当地的现状状况,采取相对应的解决方式,如无法积极改善周边环境,则以降低环境不利影响为先决条件。

1.3生物多样性目前园林在设计中,主要采取地被植物,以多种植物组合种植,既提升了园林的美观性,同时也能够丰富园林植物,而在植物的选择上,应该避免出现竞争问题,因此需要根据植物品种有效的搭配。同时要考虑植物对动物的影响,必须在原有生态结构中,增添相应的植被。动物引入时,则需进行充分的理论研究后才可以执行。

2城市园林设计中生态效应的优化建议

城市园林无论进行任何的设计,都会对生态结构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而通常所采取的方式为抵消,以积极影响抵消负面影响,但是对于生态环境而言,不可逆的破坏是积极影响所难以弥补的,因此在本章节着重于减少负面影响,并将积极影响引入到自然规则,希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自然的平衡。

2.1节约利用水资源我国虽然有着引以为傲的数条大江,但是由于人口基数的庞大,水资源仍旧十分困乏,特别是对于西北地区,常年干旱少雨,饮用水资源都将成为问题,再以大量的水源建设和维护园林,显然难以达成园林生态效应改善城市的初衷。因此,需要采取适当的方式,有效的节约用水,并将部分水循环利用,如水设计水用于植被浇灌等。同时可以采取科技结合的方式,如地下集雨、雨水回用等,尽可能的提升水使用效率,已达成节约和改善城市环境的目的。

2.2改善周边环境质量园林对于环境的影响相对角度,不能够一概而论,具体内容如下:

(1)水环境园林的水设计一般包括两类,一是天然水引用;二是灌水设计。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达成理想中的景观。而水的存在,还能够降低园林内污染,降低植物养护成本等,就我国园林水设计的普遍状况,本文建议采用UXO系统,以景观水作为园林中心,实现园林的综合环境管理,该管理方式还能够保证水质,因此也可以引入鱼类、两栖动物等生物,已达成水资源内部生态平衡。

(2)大气环境通过植被调节大气环境是园林建设的主要目的之一。选择最为适合的植被,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地域适应性,需要根据地理位置、水资源、气候状况等因素,筛选出适合的植物类型;二是尽可能的选择乔木,首先是乔木高大,吸收二氧化碳能力较强,同时能够通过巨大的树冠产生更多的氧气,相比而言,杨树、松树、柏树等有所不及。而上文中所述,乔木还能够当分和除尘,对于环境污染城市将具有更好的效果。

(3)声环境城市噪音问题一直以来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城市化进程必然会出现噪音,从源头抓起无意是阻挡了人类进步的脚步。在这样的状况下,最好的方式便只有采取消音,而植物则有着较好的消音效果,特别是由多种植物组成的树墙,效果最为出众。

2.3保护生物多样性除了保证陆地上植物和动物的多样性外,也应该考虑到水中的植物和动物,虽然水植物、鱼类和两栖动物难以直接提升园林的美观程度,但是能够吸引大量的鸟类入住,在引入量极少的情况下,由自然机理实现新的生态平衡结构。

3结语

生态园林设计论文范文第2篇

以人为本是园林建设过程中植物配置的基本原则,也是植物配置的重要基础。尤其是当前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园林配置过程中,需要加强各种类型的植物的配置,比如对于园林景观入口处的植物配置,应该要将原有的交通主轴作为园林景观植物的主轴,在园林景观的道路两旁可以多种植一些花卉,在入口处进行植物选择时应该要实现与周围环境的统一,并且要丰富植物的种类,选择对人体健康有益的植物,使园林中各种景观的视觉效果更好。植物配置的目的是为了给居民提供良好的休闲娱乐的空间,比如树荫、草地、鲜花等,都可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好的环境,这些也都是园林植物配置过程中的重要元素,在植物配置过程中,需要搭配进行各种娱乐场所的修建,比如有的地区在进行园林植物景观配置时,将树木设计成树阵广场,不仅可以为居民之间的交流提供场所,还能使得居民在生活中得到放松。这些园林设计都体现了以人文本的原则,以居民的需求为基础进行园林植物的设计,才能提高园林景观的使用率。

2生态园林设计中的植物的配置

2.1园林设计中植物颜色的运用

在园林设计过程中,各种植物的颜色是植物造景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颜色会给人们带来不一样的视觉体验,从而获得不一样的心理体验。由于不同的植物具有不同的生长特性,在不同的季节往往会导致植物的颜色出现相应的改变,在园林建设过程中,一般都将常绿针叶树的叶色作为园林以及城市绿化过程中的主要色彩,比如石楠、香樟、黄杨、侧柏、柳树等有嫩绿、绿色、银灰绿、黄绿等各种颜色。在园林设计过程中可以运用各种绿色配置出生动的图案。比如,早春时节一般都采用嫩绿的色彩作为植物造景的主要基调,而到深秋时节时一般都采用橙色红色系色彩作为植物造景的基调,加强植物颜色的配置,不仅会丰富园林设计的内容,也能给居民带来更加丰富的视觉体验,从而改变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

2.2加强乡土植物和外来植物的综合运用

加强乡土植物的应用,可以提高植物的存活率,但有的时候会出现植物种类比较单一的现象,因此在园林植物的配置过程中,还应该要加强对外来植物的利用,加强对本土植物和外来植物的双重利用,协调本土植物与外来植物的关系,从而使得植物种类更加丰富,具有更好的生态效果。在园林植物配置之前应该要对园林工程项目现场的土质、环境条件等进行相应的勘察,对土壤具体的理化特性、植物的适应性等方面进行相应的了解,才能在具体的配置过程中根据需要引进更多适合的植物种类,促进植物的存活率不断提高,防止出现植物不适应环境而死亡的情况。

2.3加强对观花树种的利用

观花树种是近年来园林设计过程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植物,观花树种花大而且美丽,是园林植物配置中的一种重要植物源,同时,有些香花植物散发出来的想起还会给人带来更加愉悦的身心体验。比如,在春天开花的白玉兰、紫藤、桃花、金缕梅等,在夏天开花的紫薇、栀子花、槐树等,在秋天开花的桂花、油茶等,在冬天开花的有梅花、山茶等,一年四季中有很多不同的树种可以利用。园林植物配置过程中应该要掌握不同的花相、花色、花期等特征,确保在园林设计中一年四季都有花开,四季都有美景,促进生态园林建设的质量不断提升。

2.4在园林设计过程中加强保健绿地的配置

在园林植物配置过程中要加强对有益的芳香植物的利用,芳香植物用于植物保健绿地的建设时必须保证能散发有益的物质,以进行杀菌和消炎等功,可以治疗人体的各种疾病。比如薰衣草可以使人宁神镇定,缓解神经衰弱;栀子花香可以治疗肝脏的疾病;玫瑰香气可用于杀死葡萄球菌等。另外,加强保健绿地的建设,还可以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加强园林植物配置过程中的绿地建设,不仅可以为人们的生活提供良好的环境,还能促进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3结语

生态园林设计论文范文第3篇

中国古典园林的辉煌成就令世界瞩目,号称世界园林之母。但是,中国现代园林在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后,仿佛迷失了方向。中国需要自己的现代园林理论,中国现代园林才能走出困境,再创辉煌。近年来,经过众多专家、学者和园林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不断探索、实践、提炼、总结,中国现代园林已经开始形成理论的雏形——大园林理论。但是,这一新兴的园林理论基础还很薄弱,需要我们加以呵护、归纳、总结和研究,使它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以指导我国现代园林前进的方向。本文尝试做一归纳,旨在抛砖引玉,共同探讨。

1 大园林理论的萌芽

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迅猛发展,导致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人们渴望保护环境、改善环境、亲近自然和回归自然的愿望,促使园林事业得以迅速发展。我国现代园林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经历了园林与城市建筑和城市设施从混合到磨合到融合3个阶段,逐渐达成了一些共识,孕育了大园林理论。

1.1 传统园林——园林与城市建筑和城市设施的混合阶段

传统园林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由于人们的需要而专门建立的模仿自然,供人观赏、游憩的场所。这个时期,主要是借鉴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在一个个独立的地域内建造一些公园、花园和纪念园等。事实上,这个时期很多的园林就是古典园林经过简易的改造后,对外开放而形成的。这时的园林虽然结束了园林为少数人服务的狭隘,打开了对外开放,为大众服务的“园门”,但毕竟园林还只是一个个独立的园子,与城市建筑、街道等城市设施没有形成相互的联系。园林、建筑、城市设施都是城市建设中的独立体,是一种简单的混合,是园林发展的初级阶段。园林的研究主要偏重于古典园林造型艺术和园林的观赏性方面。

1.2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园林与城市建筑和城市设施的磨合阶段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进一步发展,生态恶化导致人们对绿色植物的渴望,因此产生了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理论。该理论强调城市园林建设点、线、面的结合,主张城市园林绿地要呈网状、放射状等系统方式渗入城市中。此时的园林虽然注重了改善环境的生态功能,但仍以观赏为主,缺少多重功能兼顾。这个时期,园林开始探索服务大众、与城市结合的途径,有了较大的发展。园林与城市建筑和城市设施虽然还存在距离和区别,但已有了一定的联系,形成了相互的渗透和磨合。这是园林发展的中级阶段,园林研究也进入了生态研究和城市园林系统研究等方面。

1.3 大园林——园林与城市建筑和城市设施的融合阶段

近年来形成的大园林思想,是在传统园林和城市园林绿地渐成系统的基础上,继承和借鉴古典园林理论、前苏联城市系统绿地规划理论和起源于美国的Landscape Architecture理论发展起来的。其核心是建设园林式的区域、城市甚至国家。实现大地景观规划,其实质应当是园林与建筑及城市设施的融合,也即是说,将园林的规划建设放到城市的范围内去考虑,园林即城市,城市即园林。它强调城市人居环境中人与自然的和谐,以满足人们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需求;满足人们对建筑室内外空间相互交融,以提供休闲、交流、运动、活动等工作和生活环境的需求;满足人们对建筑等硬质景观与山石、水体和植物共同构筑的环境美、自然美的需求,创造集生态功能、艺术功能和使用功能于一体的城市大园林。因此,大园林理论是城市建设发展的必然,也是园林发展的必然,它使园林进入了与城市建筑和城市设施融合的高级阶段,也使园林进入了对园林艺术、园林生态和园林功能综合研究的大园林阶段。

2 大园林理论的内容

我国现代园林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历程,从绿化、美化、系统绿化到现代城市大园林,园林工作者在不断探索中,拓展壮大了园林学。现在园林学领域已经包含了传统园林学、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和大地景观规划3个层次[1],已初步形成了以生态园林、城市系统绿化、景观设计等为基础的、有中国特色的、符合现代园林发展规律的理论,我们暂且归纳为大园林理论。

2.1 大园林理论的核心

大园林理论的核心是指园林不仅仅是要在有限的绿地上建造公园,也不仅仅是要规划一个城市的园林绿地系统,而是要规划一个区域、城市乃至整个国土的大地景观,即大地景观规划,将整个区域、城市乃至整个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大园林,实现城市、区域乃至整个国家的园林化[2]。也即是说,现代园林应当结合城市规划和建筑,将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而不是单独割裂开来谈园林。吴良镛教授也曾呼吁实现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与园林设计融为一体的整体性城市建设,并在山东曲阜孔子研究院外环境规划设计中,做了成功的尝试[3]。

2.2 大园林理论的内容

大园林理论的实质是园林内涵的扩大,使园林从狭隘的造园转入整个区域或城市乃至大地的园林化,是园林与城市的融合,是由园林绿地系统向系统化城市大园林的转化。大园林理论认为,园林应当是对一个区域或城市人居环境(包括自然的和人工的环境)整体的规划和设计,并将重点放在城市开放空间上,用建筑、山系、水体和植物等园林要素,构建具有生态、艺术和使用三大功能的城市大园林。因此,大园林理论应当建立在统领城市建筑室外空间的基础上,通过对城市规划和城市建筑的协调性研究,进行包括城市道路、路灯、构筑物及其他市政设施等城市设施和绿地,并包括城市依托的自然环境在内的开放空间的环境设计,并积极参与城市规划和建筑外观设计,构筑园林化的城市空间。

2.3 大园林理论的宗旨

(1)大园林是园林生态功能、艺术功能和使用功能的和谐统一 园林是艺术和科学的结合,具有改善生态、净化环境的生态功能,创造意境、美化环境的艺术功能,以及供人游憩、交流等等的使用功能。建设城市大园林就是要利用现代设计理念,结合现代城市建筑、设施等,在首先满足城市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植物、山石、水体和建筑,构筑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生态的、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城市人工环境,以实现园林三大功能的有机结合。

(2)大园林是城市建筑、城市设施与园林艺术的和谐统一 我国传统的城市园林只局限于城市的建筑、道路及其他设施之外的空余地块,也即“建筑优先,绿地填充”。而大园林理论要求园林去关注整个城市的整体性,即在规划设计的城市生态环境中,科学地设置建筑、道路和城市设施。换一句话说,就是要用城市的建筑、城市道路、广场等城市设施,与城市绿地共同构筑一个整体性的城市大园林,实现“城市即园林,园林即城市”的构思。

(3)大园林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人居环境是一个囊括人类生活方方面面的复杂体系,其中最具人情味,最能体现人与自然合作的便是园林。园林是人工创造的,源出自然,高于自然的模拟自然生态的人居环境,园林创造过程实际上就是人与自然直接发生作用的过程,大园林思想就是要力求在人与自然之间找到一个结合点,使人与自然共享与交融,以达到重塑人工模拟自然的城市环境,走出私密性的园居小圈子,走进人与人、人与自然共享与交融的人居环境的大天地。  3 传统园林理论、城市绿地系统理论和Landscape Architecture理论是大园林理论的三大支柱

继承和借鉴是任何事业发展的途径之一。当中国园林打开院墙,走向公众参与的开放空间时,西方也开始反省与自然过分对立的态度,向东方学习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两种文化的撞击,势必会产生很多新的契合点,使园林走向多元化的发展道路。大园林理论虽已形成,但毕竟还很稚嫩,还有许多问题尚待研究解决,如:现代园林的设计理念,现代城市建设思想对园林观念的影响和要求,现代园林体制的改革,建筑、城市设施与园林融合的原理和方法,园林的功能,园林涉及的范围,园林设计师的知识结构和地位,园林专业学科建设和课程设置等等。我们必须在继承传统园林的基础上,借鉴和吸收国外的先进理论,加以研究和提高,并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使它逐渐发展壮大,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3.1 传统园林理论是大园林理论的立足之本

中国5000年的文明史,为我们留下了灿烂的文化遗产,也为我们留下了辉煌的园林遗产。中国的古典园林,尤其是私家园林,在明清时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在造园艺术上深受绘画、诗歌的影响,讲求师法自然,重在诗情画意,以创造意境为园林设计的核心,其实质是以“咫尺”塑造“自然”,表达了古人顺应自然、利用自然,将人工美融入自然美,使园林成为大自然的组成部分的天人合一的园林观。在园林设计中,讲究以人为本,人与自然要素(建筑、山石、水体、植物)以及自然要素之间的有机结合,形成一系列的景观构图,彼此协调互补,在园林总体上达到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境界,满足园主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需求[4]。大园林理论作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园林理论,就应该继承和吸收古典园林的创作理念,结合现代工艺和手法,根据现代人行为模式和欣赏水平,在园林的内涵和思想方面下功夫,创造出人、自然、建筑彼此和谐的、具有丰富内涵的城市开放空间。

3.2 城市绿地系统理论是大园林理论的生存之道

城市园林绿化系统理论,强调从生态学的角度深化园林理论的研究,力求建立生态健全的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希望通过不断延伸和渗透,有效地拓宽园林的范围,增加城市绿量;并通过研究,在城市环境下改善园林植物生存条件,发展适应城市生态环境的园林植物种类与品种,以保证绿地的质量。强调一个城市,首先要拥有相当的绿量,并通过合理布局,达到良好的改善环境质量的目标。净化环境,改善环境质量,是绿色植物特有的功能,是园林的三大功能之一,也是现代园林研究的重点,大园林理论必须注重生态研究,也要采用屋顶花园、垂直绿化等方法,尽一切可能扩大绿量并构成有机的系统。

3.3 Landscape Architecture理论是大园林理论的发展方向

Landscape architecture起源于美国,是国际通用的学科代名词,是针对开放空间及其相关领域,并且强调这些空间设计的意义、重要性和可用性的一门学科[5],国内有多种译法,但大多译为“景观设计学”,1996年被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正式确认其为“园林学”的英文名称。Landscape architecture从尊重人,尊重自然,尊重人类文化出发,将艺术和科学的原理应用到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研究、规划和管理中,创造出以人为本的、艺术的、生态的城市整体环境[6、7]。经过100多年的发展,Landscape architecture已经形成了以城市景观环境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3个方面为研究对象的完整的理论体系[8],其学科的涵盖范围已经远远超过了传统园林学范围,这是大园林理论应当充分借鉴的。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大园林理论,就是要在具有丰富内涵和文化的基础上,研究城市生态和城市开放空间的规划与建设,达到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和园林设计三位一体,创造人性化的、生态的、艺术的人居环境。

4 结束语

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进程对园林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我国现代园林在观念、体制、专业教育、设计理念、园林实践等等诸多方面还相对滞后,无法满足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在欧美等发达国家,Landscape architecture专业是城市建设的三大支柱之一,Landscape architecture规划师与城市规划师和建筑设计师三足鼎立,成为城市建设的主力军[9],这应该成为我国园林学的发展方向。我们应尽快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园林理论体系,以指导中国现代园林实践。

参考文献

[1] 刘家麒.西部大开发园林很重要[J].中国园林,2000(6):7~10.

[2] 吴祥艳.古今园林差异性比较[J].中国园林,1999(6):64~65.

[3] 吴良镛,朱育帆. 基于儒家美学思想的环境设计[J].中国园林,1999(6):10~14.

[4] 张大玉.对现代城市人性化空间创造的思考[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7(1):11~16

[5] 王晓俊.Landscape architecture是“景观/风景建筑学”吗?[J].中国园林,1999(6):46~48.

[6] 刘滨谊.国内外景观规划设计热点纵横[J].国外城市规划,1999(2):10~14.

[7] 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生态园林设计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交流会 生态 文化 区域 科学和艺术

由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园林设计分会和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信息委员会联合主办,北京市植物园北京京华园林工程设计公司承办的“第三届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交流会”于2002年2月21~22日在京召开。本届交流会的主要目的在于“交流行业信息,反映行业发展趋势,综观市场结构变化,培养锻炼新人,促进我国风景园林行业的迅速发展”。笔者认为:会上交流探讨的项目不仅代表着目前我国风景园林行业的水平,而且反映了我国风景园林行业的发展走向,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

1 走向生态的设计

交流会上,无论是小尺度、局部地段的环境设计还是大尺度、区域范围的景观规划,设计师们都力求冠以“生态设计、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中型及大型的景观规划设计项目中往往单独开辟“生态景观展示区”(或生态园林区),甚至有些项目本身即以“生态公园,生态...”定名。由此可见,对“生态设计”的关注已经成为当代风景园林师进行项目规划设计的重要导则。然而,究竟什么样的设计才能真正称得上具有良好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设计”?难道仅仅依靠“多种植物、引水入园、减少建筑小品和硬质铺地的面积”就能实现改善生态的要求吗?一些设计项目采取极具“人工性”和“装饰美”的“人工植物群落”代替原有的“自然植物群落”,并贴上生态设计的标签。笔者认为这种做法不但与生态效益的改善无补,而且会造成对生态设计概念的误解。

近年来,国内园林专家及学者对“生态设计”理论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探讨,但真正有意义的实践项目却不是很多。理论研究固然重要,但理论的实践更应成为风景园林设计师关注的焦点。不同尺度和层次的景观设计项目所处的生态系统圈层不同,生境系统中各构成要素间的关系亦千差万别,不能一概而论,应该做到具体项目具体分析,惟有此,才能够建立起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本届交流会上,王绍增教授介绍的“城市开敞空间规划的基本生态原理及其在江门规划实践中的应用”即是建立在对城市生态机理的科学研究基础上,应该能够收到较好的生态效果。

项目的影响,其中还包括美学评价。

生态设计日益成为景观设计的重中之重,但不能忽略其与文化及艺术的联系,“缺乏文化含义和美感的唯生态设计是不能被社会所接受的,因而最终会被遗忘和湮没,设计的价值也就无从体现[1]”。

2走向文化的设计

本届交流会上讨论的25个项目,除去“生态设计”这一重要理念以外,设计师重点阐述的另一重要方面就是园林的立意构思,即项目本身蕴涵的丰富精神文化。

众所周知,意境的创造曾经是我国古典园林独树一帜的精髓:秦汉山水建筑宫苑中的“一池三山”模式即是古代帝王渴求长生不老的“神仙思想”的重要体现;清代江浙写意派山水园林中的“片山尺水、一草一木、楹联景题”都书写着园主人和造园家对待人生的态度和感悟。古典园林景观的文化底蕴给游赏者提供了一个“触景生情”的广阔天地。与古代造园师衣钵相承,成长于五千年华夏文明沃土的当代景观设计师,在经受西方现代主义及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下,在关注园林使用功能的同时,并没有完全抛弃我国古典园林文化的优良传统,仍然在煞费苦心的经营着园林的意匠,力求赋予园林景观一定的文化内涵。例如,本次交流会上大庆石油化工设计院介绍的“九日-旭”广场,以“后羿射日”的主题文化为景观创作之源;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心介绍的保定环城公园项目则是以保定历史文化典故和历史地段之特色为主题,设计了8个主要景点。

“走向文化的设计”是我国风景园林行业迅速发展的重要标志,代表风景园林行业新时代的到来。早在1998年北京市园林局就明确提出了“文化建园”的方针,指出“文化建园就是深刻理解园林的文化属性,掌握各种园林的文化内涵,从弘扬祖国优秀文化和展现时代文明风范的结合上,赋予园林城市建设和管理以浓厚的精神文化色彩,创造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园林文化[2]”。风景园林是文化的载体,也是一项实践性的造型艺术,作为新时代的景观设计师及从业人员,我们不仅要在思想上重视景观的文化含蕴,而且要在设计实践中将其与生态的、经济的、使用的要求结合起来,创造出高品位的、具有时代特点的精品园林文化。

3 走向区域的设计

当代风景园林行业的从业范围已经大幅度的展拓,从传统意义上的造园(古典园林)发展到“大地景观规划”。汪菊渊先生在1998年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中论及“园林学的研究范围是随着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扩大的,目前包括传统园林学(即造园)、城市绿化和大地景观规划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与生态关系密切,是应现代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而出现的,尤其是第三个层次上的大地景观规划。

本次交流会上研讨的25个项目,基本上涵盖了上述三个层次,小尺度的造园项目,如建设部办公楼前环境改造设计;中间尺度的城市绿化项目,如保定高科技开发区河套绿化,大尺度的景观规划项目如沈大高速公路规划。无论哪个层次的规划项目,都不能脱离生态的要求和人本的思想,根本目的在于“把人类生活空间内的岩石圈、生物圈和智慧圈都作为整体人类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来考虑,研究各景观元素之间的结构和功能关系,以便通过人的设计和管理,使整个人类生态系统(景观)的时空结构和能流、物流及信息都达到最佳状态”(俞孔坚)。

4走向科学和艺术结合的设计

4.1科学技术与风景园林的关系

(1)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善了传统园林行业的设计手段和研究方法 一方面,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时代的来临,将园林设计师从手工绘图的繁重作业中解放出来,代之以计算机辅助绘图,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加了绘图的准确性。互联网的普及,使异地设计师的合作成为可能。例如,1993年,美国著名景观设计师卡尔・斯坦尼兹(Carl Steinitz)就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和俄勒冈州、内华达州、华盛顿特区的五个组织的设计师合作完成了一项为期三年的区域景观规划研究。另一方面,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应用软件的开发,为景观设计师提供了全新的分析问题的方法。20世纪60年代,安・L・麦克哈格(Lan.L.Mcharg)采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区域景观要素的分层、叠加分析,为设计师更全面的把握环境的特质,并进行方案的比较研究奠定了基础[3]。

(2)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响着园林主题文化的变革信息社会、虚拟空间、人类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及对待环境态度的变化决定了现代园林的主题创作必须适应现代人的行为心理需求。以传统园林的方式方法来约束现代园林建设是不合时宜的,现代园林必须在吸取传统园林精华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的变革,反映并满足新时代使用者的欲求。

4.2 风景园林和艺术的关系

风景园林本身就是一门造型艺术,始终和艺术互相浸润,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着。高水平的造园就是一种高水平的艺术创作。艺术对园林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第一,艺术(如绘画、诗歌等)为景观设计提供了场景范例(范本或蓝本)。18世纪英国的图画式风景园林和中国传统文人园林的建设无不从当时的风景画中吸收创作的灵感,或直接通过造园实体的组织来表现画意和诗情。

第二,艺术家(画家和雕塑家等)走出画室,脱离画布,亲自参与到现代园林的创作中,将景观和艺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创造出具有浓厚艺术气息的景观设计作品。例如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大地艺术。还有一些艺术家在景观和艺术两个领域孜孜以求,有力的推动景观设计的革新和发展,典型代表人物有美国著名设计师玛莎・施瓦茨(Martha Schwartz)

参考文献:

[1] 俞孔坚,等.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概念和原理[J].中国园林,2001(6).

[2] 景长顺.文化建园的哲学思考[J].中国园林,2001(1).

[3](美)卡尔・斯坦尼兹.景观设计思想发展史[J].中国园林,2001(5~6).

生态园林设计论文范文第5篇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teaching quality of landscape desig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Henan Province, and puts forward the solutions.

关键词: 园林景观设计;教学质量;策略

Key words: landscape design;quality of education;strategy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9-0281-02

1 探究提高园林景观设计教学质量的意义

近年来我国经济繁荣发展,国家和民众的环境意识有了大幅度提高,园林景观行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园林景观设计的教学内容和形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了解园林景观发展的整体轮廓、先进的设计理念,运用专业技能创造令人心旷神怡且宜居宜商的景观环境是每位从事园林景观设计教育者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当前,我省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园林景观设计专业,为提高园林景观设计教学的质量,对园林景观设计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不断地进行改革与创新,为国家培养了不少优质园林景观设计人才。但是,园林景观设计在我国尚属于年轻学科,同时还面临着社会需求不断提高和变化,理论研究相对薄弱,专业书籍相对欠缺,教学方法老套,这是很多高校园林景观专业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园林景观设计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进而影响园林景观设计人才的培养和我省城市文明的发展,再根据我省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的要求,当前探究提高我省高校园林景观设计专业教学质量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 园林景观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内容陈旧 当前我省高校园林景观设计在教学内容上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内容,不能得到及时的更新,园林景观设计教学内容陈旧、教学大纲落后、教学计划呆板,致使我省很多高校景观设计教学跟不上时展的步伐,满足不了人们对园林景观设计的审美需求以及我省城市和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需求。

2.2 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轨 当前的很多景观设计教学,过于重视园林景观设计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园林景观设计理论知识的应用,学生在园林景观设计实践中,遇到一些与课堂教学在理论上不一样的问题,就不知道问题到底出在了那里,不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很好地应用景观设计技能,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当今园林景观设计大学生的就业。

2.3 教师业务素质不高 园林景观设计是建立在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艺术科学基础之上的学科,支撑它的学科领域涉及到工程、艺术、人文、自然等方方面面,部分高校园林景观设计教师不能够系统掌握景观学、建筑学、城市规划设计等专业的综合知识,只是停留在对单一学科理解的基础之上;同时,对中外园林景观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动向较为陌生,不能根据当前园林景观的发展动向进行创造性教学,导致学生对园林景观的认知程度比较落后,进而影响了园林景观设计教学质量的提高。

2.4 过于急功近利忽略生态性的设计思想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 伴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逐步展开,城市群格局的规划、旅游景观资源的深度整合,生态区域的划分,新农村建设进程的日趋加快,我省对园林景观设计人才需求增大,一些糟粕性的景观也浮出水面、景观作秀、景观堆砌、盲目强调个性景观、好大喜功的景观大都建立在生态破坏,资源浪费的基础之上,甚至于园林景观的可持续设计背道而驰,如此急功近利的园林景观设计思想严重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

3 提高园林景观设计教学质量的策略

3.1 大胆引用国外教材,更新教学内容,与国际接轨 世界上第一个园林景观专业诞生于哈佛大学,几乎同一时期麻省理工学院也相继开办了园林景观专业,它担负着改善人类居住环境的责任,它不仅有利于改善住房条件,改善城市和乡村设计还有利于创造、保护和增强人们感受自然、为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的机会,满足城市居民渴望欣赏并亲近大自然的需求,这是哈佛大学园林景观学科发展的最初理念,其理念对我省现阶段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指导下的园林景观设计专业建设有很多可取之处。生态文明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重要标志,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绿色中原,是中原经济区生态建设的具体目标,同时.加强生态建设,以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改善矿区生态和人居环境,推进城市环城防护林和生态水系建设,构建城市地区森林生态带,调节城市生态环境,推进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建设和监管,构筑区域生态网络,最终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一直所强调的,这与国外园林景观学科发展理念的精髓之处不谋而合,我国的园林景观设计学科发展的理念应与其接轨,求同存异,更新思路,使其教学内容更加符合我省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的需求。

3.2 注重实践教学 园林景观设计融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以及艺术设计于一体的综合性科学,其理论知识比较多也比较繁琐。因此,在园林景观设计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把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园林景观设计的实践结合起来,以此来加深学生对各个知识体会,加深对园林景观设计理论知识的印象,促进学生对个理论知识点的理解与应用。教师把园林景观设计的理论知识教学引入到园林景观设计的实践中,课堂教学与园林景观设计实践结合起来,教学内容在理论和实践的各个环节中自由地进行穿行,学生在正确理解、把握好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熟悉园林景观设计的各个环节,提高理论知识应用于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实践技能。当学生走到园林景观设计工作岗位时,当遇到设计上的问题,能够快速地解决实际问题。当前我省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位于河南平顶山叶县辛店镇的桐树庄村“徽派新农村”建设,就是河南城建学校的教师带领学生注重实践教学的成功案例,通过带领学生实地勘测,根绝当地地形,水体,植被,以及较为深厚的历史文脉,教师师和学生亲自到实际的园林景观设计项目现场,目睹并设计“徽派建筑”在周围环境中所体现出来的空间关系,通过理论与现场实践这一教学方式的应用,学生很好地把握了设计理论知识与设计实践的关系。

3.3 善于创新,整合设计,打造复合型师资 整合设计的基础就是跨专业的基础。现在越来越多的园林景观项目不是单一规划专业、建筑专业、城市设计专业或者景观设计专业能够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谁起到主导角色?比如日本的六本木,它是一个高度整合的项目。这其中包括市政、建筑、景观、结构、交通设计等一系列的复杂的设计关系。教师在提高教学质量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加强学习,对外交流,广猎知识,善于创新,学会整合,进而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3.4 明确设计师职责,注重园林景观的可持续设计教育 设计师的本质工作就是:为人民的利益而设计。所以在园林景观教学过程中要向学生讲授设计师的职业道德,所有的园林景观设计都是在尽量减小生态破坏的基础之上而做的,任何以生态破坏为代价的园林景观设计都是失败的设计,园林景观的自然性、生态性、保护性、乡土性,才是园林景观工程可持续发展的永久属性,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一定要将其属性内涵传播到位,并通过具体设计案例进行科学有效地讲解,让学生融会在心,这一点对于提高我省高校园林景观设计教学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克辛,李科.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