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描写春天的古诗词

描写春天的古诗词

描写春天的古诗词

描写春天的古诗词范文第1篇

关键词:赏析;延伸;底蕴

小学语文新课标在第一学段就阅读提出了读诗歌要“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的要求。中国古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古诗词,而在小学课文中选取的古诗词只是古诗词海洋中的沧海一粟。如何在教学中将课内的古诗词向课外延伸,增加学生的古诗词积淀,并使其从中理解、体会到古诗词的美,是笔者一直思考的问题。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让学生进行课外古诗的阅读赏析。

一、景物延伸,内化美感

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知识经验的限制,对于古诗词中描写的美丽景物没有形象直观的认识,因此,笔者首先从学生较为喜欢的美景入手,除了欣赏教材上描写的景物外,还给学生补充了大量的同类古诗词。比如说:在学《春日》时,诗中写到:“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意思是说:春天总是让人陶醉。黄澄澄的迎春花、粉红色的桃花、紫红色的紫荆、淡白色的梨花、鲜红的海棠花、开满山野的杜鹃花等,真是春色满园关不住。笔者又给学生补充了唐朝杜审言的诗歌《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意思是彩霞伴着朝日在海面升起,梅花绿柳把春意带过了江面,黄鸟在和煦的春光中歌唱,阳光催绿了苹草。这些都是描写春天美丽景色的。学生从大量的课外诗词中,品味到了古人描写春景语言的凝练与优美,受到了美的熏陶。为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笔者还让学生将自己从所有古诗中看到的春色用自己的话语描述出来,深化了理解,丰富了学生的语言。

二、作者延伸,开阔视野

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词多是著名诗人的作品,这些诗人中,有浪漫主义、诗风豪放、不拘一格的李白,有现实主义、诗风严谨、忧国忧民的杜甫,还有爱国主义、情感内敛的陆游以及边塞诗人王昌龄……因此,笔者抓住作者这一素材进行拓展延伸,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了解诗人的兴趣。学过王昌龄的《出塞》之后,又给学生补充了《从军行》,让学生切实体会到一位边塞诗人对边塞官兵的感情以及对于战争的思考和忧虑;在学了李白的《静夜思》之后,补充了《古朗月行》《月下独酌》《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等名篇,学生在朗诵、赏析的过程中,感受到李白豪放、浪漫、放荡不羁的诗风;学习了陆游的《示儿》,引入了《剑门道中遇微雨》、《枕上做》……陆游忧国忧民的情怀跃然于心。学生对诗人的诗风有了了解,也就非常好奇地想进一步了解诗人,激发了学生赏析古诗的兴趣。

三、内容延伸,深化理解

中国的古诗词很多内容都是相似的,如: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的关切,对统治阶级残暴、贪婪的抨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以及离家思乡的愁绪等。我们在进行课外古诗词赏析探索的时候,将教材中的此类内容延伸到课外,将当时相同的时代背景展现在学生面前,打通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轻松地化解了难题,学生透彻地理解了诗歌的内容。比如说,学过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之后,学生又赏析了杜甫的《登高》、王维的《使至塞上》、王之涣的《凉州词》等,美好的景物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

四、品读延伸,感受诗情

“没有朗朗的读书声,语文课堂将失去活力”,因此,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入情景,在多种形式的读中,揣摩、体会诗句所承载的知识、情感、文化,从而表现出对语言本体的学习,而不拘泥于教材。以教材为载体,以“读―思―悟―读”为基本学习活动程序,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朗读感悟,使学习程序螺旋式重现、上升,使他们深刻地领悟诗意,并促使其语文素养(朗读水平、表达能力)得到提升,从而养成读书的好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

五、激发延伸,迸发创造力

新课标把“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与感想”作为写作目标的第一要求。“兴趣、想象、感想”将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有鲜明个性、有自的学习主体来定位的。在古诗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教学也值得一试。

以《村居》为例:(1)绘画比赛。画春天,也可画想象中的春天。(2)音乐比赛。关于春天的歌曲演唱、乐器演奏、舞蹈。(3)词语接龙比赛。目的在于激励学生课外阅读与积累。(4)朗诵或是演讲比赛。(5)写作比赛。

描写春天的古诗词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由于小学生生活经历少,接触事物的面比较狭小,在古诗词的学习尤其是在掌握诗词意境,了解作者写作意图方面比较困难。因此,教师在小学生古诗词教学的时候都会有这样的困惑:“全面展开”式的详细讲解古诗词,学生们似懂非懂,而“浅尝辄止”式的教学却不能让学生深入掌握古诗词的学习方式。因此我们一直在寻找教学的契合点,这个契合点能充分考虑小学生的知识结构特点,把握好诗词“深入”与“浅出”的结合,既让学生全面理解诗词,又掌握学习诗词的一般规律。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于古诗词与现代白话差别较大,古典诗词字数有限而意境无穷,教师更应该找到科学的教学方法,教授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古诗词。一般地说要遵循这样一个教学顺序,介绍写作背景、品读重要词句、体会诗意词境。

一、写作背景教学是诗词教学的基础。古诗词的写作背景是作者进行创作灵感的源泉,写作背景的介绍是诗词教学的第一步。文章因情而发,因时而感。如果不对作者那时那地的情感进行剖析,一味地就诗讲诗,那对于诗词的理解可能会是比较苍白的。[1]因此,让学生了解作者生平经历,了解创作时期的时代背景有助于学生掌握作者意图,读懂诗词内容,了解诗词情感。比如在教师讲解北朝民歌《敕勒歌》的时候,就先对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和汉族的融合的历史进行讲解,再简要介绍敕勒这个游牧民族的迁徙过程,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充分体会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苍远辽阔的意境,以及游牧民族对美丽草原的无比热爱之情。除了对时代背景要进行了解外,该应该介绍作者的生平主要经历。比如李白和杜甫,即“诗仙”和“诗圣”,虽然他们同处于同一时代,而且也是一见如故的朋友,但是他们的人生际遇不同,因而创作的风格也是大不相同。李白尚武轻儒,仗剑任侠,喜欢游历山水,因而他的诗词自由奔放,气势宏大,极具浪漫主义思想;杜甫出身于官宦世家,深受儒家影响,有宏图伟志,却一生穷困,因此诗词重视写实,描写人间疾苦,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他们的作品都是小学诗词教学的重要内容,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等采用夸张手法气势宏大,杜甫《绝句》、《枫桥夜泊》等更侧重眼前实景的描绘,进行如实写照。学生掌握了他们的生平经历,就能更好地理解他们诗词的特点和风格。

二、重要词句品读是诗词教学的关键。古诗词的教学需要重视学生对文中的重要词句的掌握,这些词句我们称之为“诗眼”或者“名句”,是整首诗词的“传神之笔”,是诗词“灵魂”所在,有时候“诗眼”和“名句”掌握了,整首诗学生就理解了。比如, 柳宗元的《江雪》描绘了一个老翁在风雪寒江独自垂钓的形象,“独”字为诗眼,独钓与孤舟在“鸟飞绝”和“人踪灭”的环境里,非常突兀,表达了他虽受贬黜但是依然傲岸不群的精神。再如我们在教学王安石《泊船瓜洲》,阐述诗人思恋家的思想时,可以着重讲解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尤其是重点突出诗眼“绿”字,融情于景把无形的春风化为鲜明的春天百草重生、生机盎然的景象,再写明月何时照我还,直接表达思念家园的感情,过度自然、情景交融。还有王之涣《登鹳雀楼》,重点解释“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一千古传诵的名句,表达作者向上进取的精神;苏轼《题西林壁》,重点解释“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一名句,表达不同角度看待事物得出不同见解的哲理。学生掌握了古诗词重要词句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能够增进学生对全文的理解。

三、体会诗意词境是诗词教学的目的。

描写春天的古诗词范文第3篇

“一夕轻雷落万丝,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这是北宋诗人秦观的《春日》。这首诗写雨后春景。瞧,雨后庭院,晨雾薄笼,碧瓦晶莹,春光明媚;芍药带雨含泪,脉脉含情,蔷薇静卧枝蔓,娇艳妩媚。这里有近景有远景,有动有静,有情有姿,随意点染,参差错落。全诗运思绵密,描摹传神,自具一种清新、婉丽的韵味,十分惹人喜爱。

“朝来庭树有鸣禽,红绿扶春上远林。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这是宋代诗人陈与义的《春日》。这首诗写春天早晨之景。耳盈鸟语,目满青枝,绿红相扶,异馥诱人。诗人寥寥几笔,一幅春意欲滴的画面便展现在读者面前,然后,诗人索性止笔,不再描写春景,转而抒情。春意浓郁,灵感忽生,但诡谲的诗人却用“已难寻”的遁词来诱使读者自己去感受春意,这种虚实相生的方法,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远目随天去,斜阳着树明。犬知何处吠?人在半山行。”这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春日》。这首诗写春天傍晚之景。斜阳披丛树,绿地与天接,犬欢叫,人晚归。这首诗自然贴切,常中见巧,平中见奇,将读者带进全景式的春之氛围,这里有春之境的美妙,有春之色的绚烂,有春之味的浓烈,有春之声的和悦,置身其间,人们会敞开胸襟,尽情欢歌。

“春水初生乳燕飞,黄蜂小尾扑花归。窗含远色通书幌,鱼拥香钩近石矶。”这是唐代诗人李贺的《南园》。南园的春天,生机勃勃,富有意趣。春水初生,乳燕始飞,蜂儿采花酿蜜,鱼儿拥钩觅食,这些都是极具春天特征的景物,而远景透过窗户直入书房,使人舒心惬意,欢欣不已。这首诗生动传神,清新流转,读来令人神清气逸。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是南宋和尚僧志南的《绝句》。这是一首描写春游的绝句。春光明媚,勾起了出家人的游兴,于是走出庙宇,观赏春光。驾着小篷船出游,将船停泊在古树下,拄着藜杖桥东漫步。虽是平铺直叙,但古木阴中停泊着小船,这个画面很雅,很古朴,颇如一帧中国古代的文人画。后两句准确精练地表现了春天杏花盛开,小雨纷纷,杨柳飘舞,东风和暖的美丽而宜人的景象,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这首诗情与景汇,物与心谐,诗人抓住春风春雨的特点,略加渲染,便透露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描写春天的古诗词范文第4篇

考场上不但要保持自己稳定的心态之外,还必须有科学的策略、合理的方法、规范的格式。那么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有哪些?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考语文诗歌答题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语文诗歌答题技巧一、古诗鉴赏离不开三个问题

一是写什么?(内容)、二是怎样写的?(方法)三是为什么写的?(主题)

读懂古诗的写法,就能快速有效的答题。

二、答题方法

1、捕捉信息

把握诗歌基本信息的要素

(1)诗歌的吟咏对象及特点

对象就是人、事、物、景。

(2)、作者借助吟咏对象所表达的情感和道理。

(3)、作者表现吟咏对象及抒情言志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列清单)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表面是闲,实际是烦。抒发的是屋内寂寞、无聊的情感。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列清单:

时间、地点、人物、

事件:闻笛----折柳----故园情。

情感:(故园情)思乡怀远之情。

技巧:接物抒情。

列举古诗的清单,可操作性强,但应注意:所列举的信息要紧扣题中所问,要起到为解题提供分析材料的作用。

三、抓住关键词语

如何捕捉有效信息,方法是抓关键词语。什么是关健词语?

诗中的名词(写景、写物、写人),有时还得注意名词前的修饰语,弄清它写了什么。

动词、形容词、能反映诗人辛勤的形容词。

秋词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试析此诗写了生活中那个“寻常”的细节?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开”字,动词。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又打开信封,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

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的无限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又要补写,是应为有说不尽的思念的话。

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做简要赏析。

找出名词,分类:金河、玉关、黑山,地名,边塞的地名。物名:马策、刀环、青冢,黑山。动词:贵、绕、诗题:怨、

地名、物名都有边塞特征。怨是表达征人心情的动词。

(1)写了征人戍边生活,所以说是一首边塞诗。

(2)第一句“怨”、年年调动频繁,第二句怨天天练兵辛苦,第三句怨天气寒冷,第四句怨景色单调。通篇虽无怨字,却句句有怨情。

看标题,把握情感。

四、如何鉴赏?鉴赏:内容,形象、表达技巧、评价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语言、技巧

用了什么语言、技巧,表达了什么,表达了什么形象,抒发了什么情感。

归纳、梳理出相应的解题思路。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两种模型一、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二、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语文诗歌鉴赏基础内容一、注意诗歌中有固定含义的意象:

⒈离别类:双鲤、尺素(远方来信),月亮(思乡或团圆),鸿雁(游子思乡怀亲或羁旅伤感),寒蝉(悲凉),柳(喻离别留念或代故乡),芳草(离愁别恨),鹧鸪鸟(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指旅途艰辛或离愁别绪),南浦(送别之地),芭蕉(离情别绪),燕(惜春或恋人思念或物是人非的变迁,或传书叙离情或游子漂泊),关山(思家),长亭短亭(送别),阳关曲(送别的歌声).

⒉情爱类:莲(音同“怜”表达爱情),红豆(男女爱情或友谊),红叶(传情之物).

⒊人格类:菊花(清高),梅花(不怕摧残敢为人先或保持冰清玉洁),松(傲霜斗雪坚守节操),

⒋悲情类:梧桐(象征悲凉),乌鸦(衰败荒凉),杜鹃鸟或子规(象征凄凉哀伤或思家思归),碧血(蒙冤枉而死或忠心不泯灭),猿(悲伤).

⒌其它类:昆山玉(人才),折桂(科举及第),采薇(隐居生活),南冠(囚犯),柳营(军营).东篱(高雅,洁身自好)

二、诗歌就题材(内容)的不同,可分以下10类,据此可了解诗歌主旨:

⑴咏史怀古诗: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写古迹古人,多用典故)

⑵托物言志诗:不直接表露思想情感,而是运用比喻象征拟人手法把自己的理想和人格融入一物象中.(常有松、竹、梅等意象)

⑶边塞征战诗:或抒写报国立功壮志;或征夫思家的思念;或对开边拓土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讽刺和规劝.

⑷羁旅思乡诗: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或所见所闻所感触发的思念故乡的乡愁.(常有月、柳、雁、书信及梦境幻觉的描写

⑸送别留念诗:或表达别时留恋;或表达别后思念;或表白理想信念;或表达彼此勉励.

⑹田园山水诗:借写山林田园的闲适美好,表达对世俗与现实的不满、向往宁静平和的归隐思想,或表达自己遗世独立,保持节操品性的情怀.

⑺即事感怀诗: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

⑻闺怨闺愁诗: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我们认为不会考,但是课本中有,我们还是要了解一点.)

三、写作手法(技巧)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大致包括4类:

第一种:描写景物的方法:

⒈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⒉运用修辞手法:比喻对比夸张比拟)(高考常考)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互文;

3.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引用典故(高考常考)象征、铺陈,白描.

4.从景物的动静角度来写:动景静景结合,或以动写静,以静写动;(高考常考)

5.从观察的层次来写:远看与近观结合,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空间的上下结合,高低结合.

⒍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视觉(形和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

第二种:描写人物的方法

⒈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方法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2.运用具体描段: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⒊运用修辞手法来写人:比喻对比夸张比拟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反语;

⒋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象征、铺陈,白描.

第三种:抒情方式

1、直抒胸臆:直接运用抒情与议论的表达方式来抒发情感

2、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寓理),借古讽今,用典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高考常考)

第四种:结构(构篇)方式

描写春天的古诗词范文第5篇

那么,如何鉴赏古诗词呢?笔者认为以下几点需要把握:

1 把握诗中的信息

诗中的信息有两种:一为显性信息,一为隐性信息,鉴赏诗歌时要注意把握这些信息。

显性信息一般表现在诗的标题或注释中。标题中的信息一般是提示诗的内容情感和诗的类别。如《伤田家》,“伤”为“哀”,“田家”(农户)为“伤”的对象,据题意可知,这首诗的内容是作者为田家不公正的生活遭遇而哀伤,情感是同情农家,鞭挞社会,类别是感伤诗。又如《送元二使安西》,据题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如果知道了这首诗是送别诗,那么对诗中所描写的“雨”、“柳”等意象的含义及诗中所表露的诗人的情感也就容易把握了。注释中的信息一般是交待诗作的背景。鉴赏诗歌要因人论诗,因时论诗,这就需要我们在鉴赏时必须对诗人及创作背景有一定的了解。有时考题会给我们提供有关这方面的注释,对这些注释必须重视。

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细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注】杜甫卜居成都西郭草堂,历经离乱之后,开始有了安身之处,诗人为此感到欣慰。春暖花开的时节,独自散步在江边,情随景移,一气写下了七首诗,此为其一。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呢?我们只要读一读诗的注释,就不难把握诗人的心境是欣喜。

诗中的隐含信息一般是隐藏在诗的上下句中的,它需要考生有整体阅读能力。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折柳”究竟是什么?考生只要联系上下诗句整体阅读,就可以从诗的“谁家玉笛暗飞声”和“此夜曲中闻折柳”中捕捉到“折柳”的信息:“折柳”乃为一首曲子,是“折杨柳”的简称,这首曲子往往是用来表达惜别怀远之意的。若能把握这些信息,那么解答这道题,一般是不会有错的。

2 要熟悉特殊意象的象征义

古诗词中有一些意象的意义是固定的,这些意象有着丰富特殊的文化内涵,它已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了,而是一种情感的象征,古人常用这些意象的象征义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对这些惯用意象的特殊意义,我们必须了解,这对于拓展思维,正确解读诗意,把握诗情很有帮助。如抒愁写恨的常用“水”、“草”、“雨”等意象来表达:流水比喻愁(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春草喻恨(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春雨比喻愁(秦观: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柳”、“柳枝”等意象则常用来表惜别怀远(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李白: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还有松、竹、梅、菊象征人的高洁品格,桃花象征美人,鸟象征自由等。诗词中出现这样的具有特殊意义的惯用意象时,可以把它们作为优先考虑的鉴赏方向。

3 要注意掌握常用典故的意义

典故词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诗的典故意义着手。例如:鉴赏南宋谢枋得的《庆全庵桃花》,完成诗后问题: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这首诗很巧妙地化用了一个典故,同时品味一下作者想追寻一种怎样的生活,又表达了怎样一种心境。

通过对这首诗的阅读,我们可以知道这首诗中隐含了一个典故:桃花源。桃花源是陶渊明笔下创造的一种自由自在的乌托邦式的社会环境。诗人在此借用这一典故,显然是为了表达自己向往桃花源式的自由生活的心境。

当然,从典故着手去鉴赏一首诗,前提是能把握、分析出诗中的典故。这就需要我们平时多读古诗词,在阅读中不断积累。

4 从诗歌所描写的景物中体味诗的意境

诗离不了对景物的描写,诗歌的意境是通过景物来表现的。因此,要体味一首诗的深邃的意境,可从诗中描写的景物着手进行分析。如欧阳修的《丰乐亭游春》描写的是暮春时节丰乐亭周围的景色及游人尽兴游春的情怀,这种意境是通过诗中的“红树”、“青山”、“绿草”、“落花”等景物来表现的。要体味这首诗的意境,就必须抓住对这些重要景物的描写,结合全诗来分析。

5 要学会分析诗的表现手法

古人写诗大多喜欢通过多种表现手法的变换来表达思想情感,古诗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有比喻、夸张、拟人、对比、反衬、象征等。因此,鉴赏古诗词还需要学会对诗中所采用的表现手法进行分析,通过对表现手法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如白居易的《杨柳枝词》: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这首诗是用怎样的方式来表达诗人怎样的心情呢?

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分析诗中所采用的表现手法。这首诗的一、二两句是描写句,作者用“一树”、“千万枝”、“嫩”、“金色”、“软”等词写出了春风中生机勃勃的柳树的特点,给读者展示了柳树的活力。三、四两句则写杨柳的处境,“荒园”、“属阿谁”表现了杨柳的荒凉、孤独。全诗一、二句与三、四句形成对比,在对比中突出柳树的处境。我们知道,古诗很少有单纯写景的诗,写景是为了抒情。因此,写杨柳的处境实际是写自己的处境,这样分析我们就知道这首诗是用了借物抒情的方式来表达诗人内心怀才不遇的失落。

又如王禹的《村行》: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簌,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是对仗联,颔联用了比喻的手法,颈联采用了拟人和动静结合的方法,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下山后乡村的静与美。

6 学会赏析抒情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