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入团心得体会

入团心得体会

入团心得体会

入团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关键词〕团体;结构化;非结构化;心育活动课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4)15-0018-03

一、何为团体的“结构化”与“非结构化”

所谓“结构化的团体辅导”,是指需要事先作好充分的计划和准备,并安排有一系列有固定程序的团体活动。在这类团体中,团体领导者的身份易辨认,角色明确,而且经常采用较多的引导技术,促进团体成员的互动。这类团体的优点是初始阶段就能增加团体成员的合作,降低参加者的焦虑,容易聚焦,一般比较适合青少年,心育活动课就是属于“结构化的团体辅导”。

所谓“非结构化的团体辅导”,是指不安排有程序的固定活动,领导者配合成员的需要,根据团体动力的发展状况及成员彼此的互动关系来决定团体的目标、过程及运作程序。领导者的主要任务是催化、支持团体成员,常常以“非指导”方式来进行。“非结构团体”一般适合年龄较长、心智成熟、表达能力较强的人。强调后面这一点是特别意味深长的,经验证明,往往只有心智成熟的成年人才有可能围绕一个活动步步深入地走进自己心灵的隐秘之处,而且这样的深入分享往往不是短短40分钟的时间就可以完成的。

研究表明,有关儿童与青少年的团体训练,一般是结构化比无定式的效果更好。一个结构化的(但是灵活的)团体环境能够为儿童和青少年提供安全感,给予其指引,同时结合自由的探索及表达自我,创造无威胁的气氛。可见,在学校的心育活动课中,基本上按结构化的团体辅导来进行操作是比较妥当的。当然,也要注意防止另一种倾向,就是樊富珉所说的,在团体中一个活动接着一个活动去带领,却忽略了团体本身的目标。她强调,“团体领导者切记,活动只是团体的催化剂,是手段不是目的”“团体的重点不是做完活动,而是对活动引发的感受的讨论”。

美国心理学家柯瑞也主张团体要有结构,但他同样认为要把握一个尺度,他说:“结构要么是有效的,要么会阻碍团体的发展。缺乏结构性将导致成员过度焦虑,从而抑制了他们的主动性;然而,太强的结构性以及方向性会助长成员依赖的态度和行为,成员可能只是在等待指导者决定该做什么,而不是考虑该怎么去寻找方向。”这一点同样是值得心理教师注意的,因为有时我们也会面临两难情境:根据课时的限制,我们必须提供结构化的设计;但是,如果提供的结构化架构过多,那么学生将无法学会在课堂上运用自身的资源。

二、对“结构化”的质疑往往源于“开场”

尽管从理论上讲,心育活动课“结构化”设计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在笔者长期“听课、评课、改课”的实践中,时不时地会遇到一些心理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我可不可以不设计热身活动,直接进入主题?”当笔者追问他们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时,得到的回答往往是“我实在想不出什么可以用来做热身活动的了”。有的心理教师由此也质疑心育活动课是否一定要有几个阶段的基本架构,提出“是否可以跳跃某个阶段”的疑问,而这类问题同样源于教师们认为“热身活动太难设计了,我会的那几个游戏学生都已经做腻了”。还有一些心理教师则对心育活动课的结束阶段的活动设计掉以轻心,常常是用自己的几句话加以总结便草草收兵;另有一些教师对心育活动课结尾部分的作用认识不足,在工作阶段设计的活动过多,没有留出足够的时间在最后进行整合梳理。可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影响教师们掌控“结构化团体”的难题常常出在“开场”,即出在“万事开头难”上面。

客观地说,一节心育活动课的核心内容必然是在“掐头去尾”之后的主体部分,但作为团体辅导的一种课程载体,这个“头”怎么开却不可小觑。不管我们把它称作“初始阶段”“暖身阶段”还是“破冰阶段”,如何“起头”对一个团体来说确实非常重要。

笔者曾经听过两位女教师的心育活动课。第一位女教师在初中一年级组织一节人际交往的团体辅导,因为课临时排在下午第二节,没想到前一节课的教师“压堂”了,当这位女教师走进教室的时候,虽然上课铃声已经响过,但教室里人声嘈杂,还不断有学生喊“报告”进来。笔者看到这位女教师显然有些焦虑,等安顿好课堂,上课时间已经过了五六分钟,这位女教师临时更改了活动方案,直接呈现一个人际交往的文字案例让学生讨论,结果课堂一片沉寂,学生们明显没有进入角色。此后,这一节课就出现了“学生说得越少,教师就讲得越多;教师讲得越多,学生就说得越少”这样一种恶性循环。下课之后,一进入评课的会议室,这位女教师就流泪了。后来她自己谈体会时,将这节课的问题归结为“没想到为了保证下面活动的时间,临时砍掉热身活动会带来如此严重的后果”。其实,这位女教师恰好陷入了雅各布斯所说的“一些领导者过于迅速地进入工作阶段,导致成员感觉不适”的误区。

另外一位女教师在杭州一所小学五年级借班上一节心育活动课,因为学生到达阶梯教室时间比较早,为了等待上课铃声,女教师就请这个班的班干部带领大家唱歌。没想到站起来的不是一个而是两个女孩子,她们面朝全班学生,一左一右,各指挥一半,而且指挥时的表情极为认真严肃,手势极其刚劲有力。全班学生挺胸背手,整齐划一,唱了一首又一首,完全没有停下来的意思。这位女教师终于意识到需要给出一个指令,于是她微笑着感谢两位班干部,结束了这一课前的“大合唱”。但她对当时的团体氛围没有一个准确的判断:这个班的规矩可能是比较严格的,学生那种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令行禁止的班风在班主任眼里当然是值得骄傲的,但它对团体辅导的推进却可能是一种阻力,此时需要有一个相当活跃的热身游戏才能真正达到“破冰”的目的。可惜这位女教师对激活团体互动气氛的重要性估计不足,依旧用原计划的一个动感不很强的热身活动切入,结果整堂课虽“井然有序”却“僵而不活”。

由此看来,我们对心育活动课的“开场”要注意几个问题。

1.心育活动课初始阶段应该有一个计划好的开始活动,这个活动要能打破“开局”时常有的沉寂状态,激活团体氛围,集中团体成员的注意力,避免团体起步阶段的犹豫和不自在,以利于后一阶段过渡到相关的辅导主题,并引入讨论和分享。尤其是对小学生而言,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教师就得运用许多快速变化的活动,以提供更多的机会来激活他们的参与动机。如果缺少这样一个阶段,过于迅速地进入团体转换阶段或工作阶段,则可能造成团体成员的不适感,导致团体动力僵滞,那么将很难带领团体达到预定的目标。正如雅各布斯再三告诫我们的那样:“一些领导者未能计划有趣的热身阶段,这是错误的”,“计划持续过久的热身或介绍活动,也是一个常犯的错误”。他还特别强调,在“教育团体中,领导者常常会提供一些信息,虽然成员们可能会相互作用,但这并非是最重要的动力。在这类团体中,如果领导者没有完备的计划,效率可能比其他团体更差”。所以,“确保开端是有效的,且不会拖长到令成员们厌烦,这点非常重要”。

2.心育活动课初始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融合以及认同”,建立一个安全和接纳的环境。因为团体活力的根基在于“信任”。辅导教师的投入程度、人格魅力、心理专业水平以及收放自如的组织能力会对团体的“开局氛围”产生影响。而教师能否在开局之初就成功地建立起团体内基本的信任感以及安全感,主要取决于他为这节课所做的准备工作如何。这就是欧文・亚隆所说的“初期有必要运用一系列的策略来增进凝聚力”。

3.如果在心育活动课上“起”的阶段是有效的,学生们就能够在心灵上相互靠拢、互动,被团体所吸引,这样一个相互信任的氛围和这些基础性的工作是团体发展下去的前提条件。即使是一些团体凝聚力比较高的班级,团体内的信任度和舒适度可能都已经比较高,这样的班级在上课的初始阶段也同样需要通过热身活动来启动团体动力(即“破冰”),只是所耗费的时间会略少一些,一般在3~5分钟内就可以基本完成。但有的教师在“起”的阶段耗费过多的时间,那就很可能带来团体结构上的失衡,甚至导致相反的效果。

4.团体结构与团体历程在心育活动课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团体结构是指在某个时间段里组成元素的分配状况,它包括一系列预设的或现场生成的元素以及紧凑的时间安排。每个单元结构里,组成元素都是互动性的,团体的历程就是这些结构元素互动的产物。

5.许多辅导教师在过去接受的大多是团体咨询的训练。而在团体咨询中,因为关注的重点在团体中的每一个成员身上,所以活动较少,有时候甚至是一个活动做到底。而且,团体咨询常用的游戏数量确实是有限的,这就难免会让一些教师产生“资源枯竭”的感受。其实,“开场”的热身活动不等于游戏活动。笔者在多年前就说过:一个感人的故事,一条出人意外的新闻,一个惊心动魄的案例,一部来自学生生活场景的DV,一支拨动心弦的乐曲,一串发人深省的数字,一组震撼人心的照片,一段诙谐风趣的动漫,一出自编自演的小品,当然还包括一个经典的游戏……都可以成为团体热身阶段的重要素材,只要它能抓住学生的眼球、心灵、思绪、情感、注意力及焦点,并引导学生走向今天这一堂心理辅导课的主题。

三、对“非结构化”的误解常常在于“收尾”

笔者曾经听过一些心理教师的课,发现他们受社会性成人团体培训(如EAP)的影响很深。社会性成人团体训练一般以2~3个小时或2~3天为一个活动单元,团体进程的节奏比较缓慢,但相应地,成员的分享和体验程度也就比较深入。很多心理教师就是因为参与了这种体验性的成人团体训练,才获得了一种刻骨铭心的成长感悟,因此会很自然地想在心育活动课上复制这样一种团体的运作模式。而一般说来,中程或长程的团体辅导,对结构化程度的要求往往比较宽松,甚至可以是“非结构化”的。

但是,如果把中长程团体训练的运作模式放到心育课堂上,往往会出现内容与时间的冲突。也就是说,在有限的课堂时间范围内,如果不精打细算地分配每一个内容所需的时间,就会出现“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的结果。我在本地区听过的一些心育活动课就曾碰到“铃声一响,戛然而止”的情况,辅导教师只好说“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下个星期我们再来继续这个话题”。可以想象,辅导过程的这种不确定、不可控感,很容易引发学生对全面理解和感受辅导主题或辅导内容的缺失感,一堂心育活动课好像被“腰斩”了一般。

因此,对于心育活动课的“收尾”需注意以下几点。

1.在团体进行到最后阶段,我们应该要让学生产生一种结束的感觉,对团体训练目标和辅导体验的评估也将在这个阶段进行。因此,要预留一定的时间,并设计适当团体动力强度的结束活动。结束活动常常包括对所涉及内容的总结,有时还包括对这些信息提出问题和作出反应。

2.认真设计课外拓展性作业。这种活动性作业的目的就是要制造一个机会,让学生在真实世界中运用在团体中所学到的东西。因为学生在完成这个作业时,并非处在教师监督之下,所以学生有机会靠自己来尝试各种行为,以内化在课上获得的感受。总之,课外活动作业是心育活动课过程的基本组成部分。

3.对于某些辅导主题,结束阶段将是一个情绪性的体验;而对于另一些辅导主题,结束仅仅意味着团体已经完成了计划。结束阶段的长短取决于团体的类型、过程的长度以及团体的发展。

四、“入格”是基础,“合格”是方向,“破格”是境界

台湾学者夏林清指出,日常生活中,多数的大团体是采取结构化的方式在运作的。笔者在实践中也体会到,在短期团体辅导中,结构化可能是极有效的工具,它能够帮助团体成员聚焦于一节课的辅导主题,推动团体成员更快进入任务中。同时,结构化会给全体成员带来一种维持秩序和正确方向的安全感。在整个辅导过程中,这种安全感一旦形成,团体就真正建立起来了。当然,在具体运用时仍要把握适度的分寸,过多结构化或过少结构化都会与辅导效果成负相关。

欧文・亚隆对于结构化团体治疗的操作建议是:“为每次团体治疗时段都安排一个明确一致的程序。”他认为这能够帮助有特定时间限定的短期治疗团体获得最大的效果。他推荐采用以下流程。

(1)最初几分钟:使团体成员明确团体活动的结构以使团体成员对整个治疗过程有所准备。

(2)明确任务:在此期间,团体治疗师尝试决定最有益于团体的治疗方向。但是记住,千万不要犯这种错误,即在第一个问题的讨论上一下子陷入过深,而无法讨论其他具有潜在作用的主题。

(3)完成任务:一旦对该次治疗中潜在的众多问题有了一个大概的框架,治疗师就必须尝试讨论这些问题,并确保在讨论的过程中有尽可能多的成员参与进来。

(4)最后几分钟:这是总结的时间。治疗师表示本次团体治疗工作结束,需要大家用几分钟回顾分析今天的治疗,也可以在结束前理顺一些内容,或询问成员(包括主动或沉默少语的成员)对这次团体聚会的体验与评价。

虽然亚隆提出的基本结构是针对治疗团体的,但对于归属团体辅导性质的心育活动课来说,同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我们可以把它视为团体运作的一种基本“格局”。有了这样一个“格”,初学者就有了一个路径,就可以渐渐“入格”,继而达到“合格”,再进而力求“破格”。毋庸赘言:“入格”是基础,“合格”是方向,“破格”是境界。

中国古代哲学家们在论及治国与改革的问题时,提出了“形”“势”“术”三个概念。“形”,就是基本架构、规范、格局,道家讲究 “形而上者为道,形而下者为器”,讲究“大道无形”。“势”,就是动力、走势、趋势、方向;李白的千古名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讲的就是“势”。儒家讲究“因势利导”“因势而为”“势成而一切皆可为”。“术”,就是方法、技巧、利器、权变;法家里有一派强调“术”,但“术”是因人而异的,是含而不露的。当然,“术”与“大道”相比,许多时候只是“小技”。

其实,团体辅导也需要讲求古人说的“形”“势”

入团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1 团体咨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1、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从根本上说,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涉及到学生的隐私,大部分学生是不愿意承认自己有心理问题的。例如,作为大学新生而言,学生普遍存在恋家的心理,甚至在校园中感到孤独无助,并且逐步上升为一种病态的心理。

依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来说,已经处于成年人的年龄,这样就致使学生不愿意表现出自己恋家的心理,特别是更爱面子的男同学。在这种发展形势下,学生不愿意承认自己可能存在心理问题,也不希望接受任何的教育,从而致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断顺利的进行。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利用团体咨询,也就是改变以往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和教育模式,使学生在整个团体中接受心理咨询和治疗。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得到团体成员的支持和鼓励,能够感受到自己并不是个例,认识到自己存在的心理问题并不是难以启齿的。

基于此,学生能够更主动的接受心理疏导和咨询,成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和前提。

2、团体咨询能够起到相互带动作用

团体咨询能够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起到更明显的效果,其主要原因在于团体咨询能够起到相互的带动作用。

群体的互动作用促进了信息的传递和自主性的激发,也就是团体动力的形成。在团体中,团体动力对于团体目标的实现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而团体成员也是靠着动力来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来解决自己的问题。

一般情况下,当团体中的每一位成员都能够成功克服自己心理问题以后,就会形成良好的心态,从而变得活泼起来。这样就会影响着团体成员,带动其他成员变得活泼起来。对此,团队的带动作用就能够逐渐的形成,推动学生克服更多的心理问题,促使学生能够有一个健康的心理。

3、团体咨询具有更高的效率

对于大学生成立的师资队伍来说,主动高职院校依然不具备足够的师资力量,对学生进行相应的疏导以及治疗,没有利用充分的人力、物力等采取一对一的方式进行治疗。

团体咨询有着较高的水平,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节约大量的人力、财务等。和个体相比,团体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精力上都比个体有着较高的水平。由于团体中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给成员带来其他的收获。

2 团体咨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1、帮助学生抵御社会中的负面意识

高职院校中的学生作为一个比较特别的群体,同时也是一个即将步入社会的一个群体。诸多高职院校已经慢慢将实践教学当作大学教育的主要内容,大力倡导学生积极的参与社会实践中,为以后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带来益处,从而使学生可以得到更多的锻炼。

在这种背景下,大学生更容易受到社会中负面意识的影响和侵蚀。具体地说,当代大学生中受到“金钱主义”、“享乐主义”等负面意识影响的人数并不少,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而不是个例。

此时,教师可以利用团体咨询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中存在的负面意识,帮助学生抵御社会中的负面意识,使学生能够保持自己的本性,在进入社会后更健康的成长与发展。

因为这种心理健康问题并不是个例,高校可以在集体课中进行团体咨询,针对整个年级的学生开展心理疏导,使学生能够正确面对社会中的负面意识,进而提高心理的防御力和抵抗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长远的人生价值观、正确的是非观和世界观,帮助学生确立明确的人生目标。

2、利用团体咨询建立良好的班风

同时,要切实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效率,高校不但要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要提高教师的素质和能力。与此同时,高校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使学生能够沐浴在正面积极的环境中,进而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

因此,教师应当树立良好的班级作风,并在班集体中创造出一个健康活跃的气氛,使所有学生都能够深深感受到,为学生形成良好的心态创造有利条件。这时,教师就能够将团体咨询模式应用其中。

针对于整个班级,教师就可以利用团体咨询对学生进行引导和疏导,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问题,使学生的心理变得健康。

3、新生入学时的应用

在大学新生的入学教育中也是团体咨询得到普遍应用的方面。大学生新生难免存在各个方面的心理问题,包括孤独无助的负面心理、来自于学业和就业的压力等等。

对于刚进入到高职院校中的学生来说,学校无法采取一对一的方式进行治疗。在入学阶段,高校会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对全部的新生做好相应的疏导、心理咨询等服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能够在入学阶段中克服内心恐惧的心理,让学生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高职生活,并试着找到自己的角色,继而可以在高职院校中全身心健康的成长,促使学生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

入团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面对传统班会课的种种问题,国内不少学校已经开始着手改革。近年来,探讨主题班会的教学模式,将心理辅导融入班会课、团体心理辅导与主题班会相互渗透等方面的研究开始盛行,亦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为推动班会课的改革积累了一些经验。然而,笔者在查阅中发现,团体辅导型班会课专门针对高中阶段的应用研究比较缺乏,大多集中在大学、中职院校等领域,虽有部分文章已针对中学阶段进行研究,但在现实中较少看到团体辅导型班会课常态化,其良好的效果难以显现出来。

一、 团体辅导的概念

团体辅导由英文Group Counseling翻译而来,是指在团体领导者的引领下,在团体情境中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通过围绕某一共同话题,依托一定的活动进行人际互动、启发、诱导,促使成员从中观察、学习、体验,自我认识、探讨、接纳,改善人际关系,进而改变观念、态度与行为,促进个体的成长。

团体辅导始于20世纪初,在我国,团体辅导的发展历史虽不长,但由于其具有独特的优势,已逐渐进入我们的教育行业,甚至许多中小学已经开始尝试将团体心理辅导与德育联系起来。

二、 团体辅导型班会课应用的理论依据

团体辅导型班会课是指在班会课中,教育者根据已确定的教育主题和教育对象,以团体领导者的身份,通过恰当运用团体辅导的策略与方法,引领教育对象自我发现、思考,从而使心理与行为改变的一种班会课形式。

在高中阶段的德育中开展团体辅导型班会课的理论依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从人身上去观察人的基本属性,认为人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自我实现倾向,这种倾向使人不仅要在生理和心理上维持自己,而且要不断增长和发展自己。以人为本是人本主义的核心,这也是我们新课程改革的指导理念。高中学生正处于埃里克森所提出的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冲突的发展阶段,他们具有自我完善的潜能,因此,如果教师能根据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正确引导,将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实施团体辅导型班会课正是通过创造平等、尊重、和谐的氛围,引导学生自我认识与思考,从而解决发展阶段中的矛盾,实现自我提升。

2.人际交互作用分析理论

人际交互作用分析理论创立的目的是帮助人们了解与人互助的本质,获得对人际交往的深刻领悟,以促进人的成熟、成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交互作用分析理论着眼于人与人的互动、沟通和研究,适用于团体辅导。高中阶段,大部分学生开始在校独立生活,交往活动变得频繁,也更容易面临人际交往的难题。在团体辅导型班会课中,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团体成员的示范,逐渐了解自己的人格结构,学习与人沟通,使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

3.团体动力学理论

德国心理学家勒温认为,人就是一个场,人的行为是由场所决定。场具有复杂的非物理的力及它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变化,变化所产生的动力结构使场成为动力场,随着动力场的变化,人的心理和行为也随之变化。团体动力学理论重视生活环境中人的行为研究,为团体辅导提供了理论依据,理论中的一些研究甚至直接成为团体咨询、辅导的方法和技术。

4.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人行为是由个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决定的,个体通过观察、模仿他人的行为而形成新的行为方式。该理论是以交互决定论为基础,以观察学习和自我调节为支柱的社会认知理论。根据社会学习理论的观点,在团体辅导型班会课中,通过为学生创设适宜的情境,在个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下,个体的行为将会受到影响而发生一定的变化。

5.人际沟通理论

注意、理解、接受、行动是有效沟通的方法,人际沟通理论为团体辅导过程中的人际交往、提高沟通效果、避免或减少交往障碍提供了参考,也为团体领导者选择团体沟通方式,观察、指导团体成员沟通,增进了解,在协调人际关系中获得成长等提供了方法和技巧。

三、 团体辅导型班会课的优势

新课改下的班会课要求主题鲜明,能贴近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使学生享有充分的话语权。传统以说教为主的班会课既不能贴近时代的要求,也难以吻合90后青少年的心理特点,而团体辅导型班会课则不同于传统班会课,它主要表现出以下一些优势。

1.从教师发展的角度看

团体辅导型班会课将团体心理辅导的技术引入班会课中,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不仅要求教师熟知心理学知识,并且能恰当、科学地进行运用,对班主任的管理、沟通能力等方面也有较高的要求。在团体辅导型班会课上,教师应明确尊重、理解的原则,了解自己的位置,用心、耐心指导学生,才能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准确把握学生的情感与需要。放下说教者高高在上的身段,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学生才能放开束缚去体验,大胆地进行分享,而分享得越多,学生就会有更多、更深的收获,班会课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教师的工作才更有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自身的素质与能力也会得到提高,有益于成为符合时展要求的现代型教师。

2.从学生成长的角度看

团体辅导型班会课重视学生的体验与分享,依托学生成长的内在动力,充分地开发团体潜能。在团体辅导型班会课中,课堂变得更有趣味性,更具活力,自然也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积极投入。在宽松的氛围中,学生可以积极思考,畅所欲言,进行多视角的学习。在群体中,每个人的思想观念有所不同,而在多种价值观念的交织中,每个班级成员能获得了解他人观念、观察他人情感反应的机会,每个学生此时既是参与者也是助人者,他们通过实践、体验、分享能促使自身改变认知并规范行为,实现自我省悟,最终实现心灵的成长。

3.从班级建设的角度看

班级建设的核心是形成自己的班级文化,文化的建设离不开良好的班风。班会课作为实施班级建设的重要依托,利用团体辅导型班会课的团体辅导活动,学生能切身感受到自由、平等、安全的氛围,在其中学习倾听他人的想法,学习包容、理解和接纳,为之后和谐班集体的建设奠定基础,有助于逐渐形成良好的班级风气,实现个体与集体共同成长的良好态势。

4.从学校德育的角度看

当前,素质教育深入发展要求学校德育以全新的姿态发挥更为突出的作用,作为学校德育工作重要阵地的班会课自然尤为重要。团体辅导型班会课能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作为一种新的模式,团体辅导型班会课能将心理教育与德育联系在一起,既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也为学校德育工作注入新的元素,有利于构建起更高效的学校辅导体系。

四、 团体辅导型班会课实施的步骤

团体辅导型班会课的实施通常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整,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1.准备阶段

(1)确定主题

班会课需要围绕着一定的主题来进行,确定主题以后班会课的开展才有明确的方向。通常应选择契合班级发展实际和学生最需要发展的能力的主题,或是班级发展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也可以选择班级中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为主题。例如,针对高一新生刚入学适应难的特点,可选择诸如“缘来一家人”、“相亲相爱一家亲”等容易拉近师生、学生之间关系的主题。总之,主题的选择应结合学生、班级、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而定,不能随意盲目。

(2)设计思路

班会课虽区别于普通的课程教学,但也需要做好课前的设计准备工作。团体辅导型班会课中需要运用团队心理辅导的策略与方法,如游戏、角色扮演、道具等的设计与安排。此外,应对课堂的突况、活动过程中的安全问题等都有必要纳入教师的准备工作中,必要时还需要提前告知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在围绕主题的前提下,精心设计团队辅导的相关活动,注意环节间的衔接过渡,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情况,才能让班会课设计在实施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

2.开展阶段

(1)活动导入

为避免直接切入主题过于唐突,需要有铺垫的环节,该环节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在团体间建立起安全感和信任感,打破僵局,营造一种轻松和温暖的氛围,帮助团体在当下形成一个具有凝聚力的实体,这一过程就是通常所说的“暖身”或“破冰”。可以以热身游戏、音乐、视频或其他手段切入,如唱“拍手歌”、“考考你的反应速度”等短小精悍的热身活动,这样既能在短时间内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又能增进个体的归属感,促进师生间的信任,拉近距离。

(2)展开主题

当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后,教师就可以利用事先设计好的活动,例如案例分析、团体游戏、角色扮演等形式,将情境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充分体验,教师针对情境提出某个大家共同关心的话题,让成员进行反思和小组讨论。尽可能少地运用集体发言的方式,以便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地享受到发表见解的权利。如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交往需要求同存异”,可以首先让他们明白为什么“个体有差异”,让主题得以逐步展开。在这种富有感染的情境下,学生往往能激发出活跃的参与热情,为下一个环节打好基础。

(3)催化分享

该环节在创设情境的前提下,要求充分利用集体资源,师生、生生产生互动。期间或许思维会产生出碰撞与冲突,但这正是个体自我反思成长的机会,教师要抓住时机引导学生不断说出自己的体验,向群体成员分享感受。通过信息的反馈,意见的冲突也容易被了解、讨论和解决。教师在其中则主要运用倾听、接纳、引导的方式来协助学生自我探索,在这样的回馈和分享中,团体动力容易被催化出来,学生学会明辨是非,从而产生较为深刻的心理体验。例如,在提出“个体有差异”的话题后,可以通过活动或游戏让学生体会到“包容差异”的重要性,或者可以让他们看到“激化差异”的后果,在其他成员和教师的帮助下,达到催化认识的目的。当然,由于该环节会出现思维的激荡,教师应注意组织的调控,引导学生围绕着目标,学会倾听和共同研究。

(4)整合归纳

学生的分享与回馈若得到有效的总结将能提升班会课的效果。引导学生总结收获,进行价值澄清,能使学生再次明确团体活动的目标和意义,帮助团体达成共识,提升学生的认知。此外,还可运用感人肺腑的音乐、意味深长的语言、美好的祝福等形式,鼓励他们将课堂的体验与生活的实践衔接起来。

3.巩固阶段

团体辅导型班会课结束后需要对其教育效果进行巩固和跟踪。班会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育的结束,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课堂中收获的经验向课外延伸,并进行巩固,教师可以做好跟踪记录,如通过观察学生日后的行为、学生在周记中的叙述、不定期地调查等手段了解教育效果,适时进行巩固,这样才能真正将团体辅导型班会课达成的效果延续下去。

团体辅导型班会课能有效改善传统班会课说教味浓、互动不强、效果不佳等问题,但由于任何教学辅导模式均不是万能的,团体辅导型班会课也会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团体辅导型班会课虽然针对一个团体,能激发更多人的热情,但并不能保证每个个体的参与都能充分而有效。团辅型班会课也并非适用于所有主题,如政治性强的主题便不适宜拿来讨论。再如,受诸多因素影响,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较为复杂,容易反复。因此,团体辅导型班会课作为教育手段并不是唯一的。这些问题的存在要求我们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发现和解决。

参考文献

[1] 莫雷.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 伍思翰,李翔,郭成等.团辅班会课在中小学的应用探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12).

[3] 曾辉,望亚娜,常晓慧.团体辅导在中学班会中的应用.群文天地,2012(6).

[4] 王文娟,赵小刚.团体心理辅导在主题班会中的应用探索.世纪桥,2010(13).

[5] 钟志农.谈谈班级团体辅导活动的发展进程.思想理论教育·新德育,2007(4).

[6] 陈艳.心理辅导融入型班会课的模式探究.教学月刊·中学版,2009(2).

入团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一、准备阶段

1.明确目标

所有的团体心理咨询首先必须确定团体的目标,而后才能设计团体活动的计划,确定规模,组成团体,根据参加对象需求、发展阶段、规模而确定团体咨询目标。为什么要组织团体心理咨询?要达到什么结果?最好先从了解学生对团体的需求入手。一旦目标确定,成员的类型也就确定了。

2.明确性质

按照团体心理咨询过程中的计划程度,可以分为结构式团体与非结构式团体。结构式团体是指事先做了充分的计划和准备,安排有固定程序的活动让成员来实施的团体咨询。这类团体的优点是团体早期就能增加团体成员的合作,减少参加者的焦虑,容易聚焦,一般比较适合青少年。而非结构式团体是指不安排有固定程序的活动的团体咨询,它的活动弹性大,指导者常潜入团体中,身份不易被觉察,一般适合年龄较长、心智成熟、表达能力较强的人。

3.明确规模

团体规模过小,人数太少,团体活动的丰富性欠缺及成员交互作用的范围太小,成员会感到不满足、有压力,容易出现紧张、乏味、不舒畅的感觉;团体规模过大,人数太多,团体指导者难以关注每一个成员,成员之间沟通不易,参与和交往的机会受到限制,团体凝聚力难以建立,并且妨碍成员分享、交流,时间不够,致使在探讨原因、处理问题、学习技能时流于草率、片面、表面,影响活动的效果。一般来讲,一个儿童团体可容纳的成员人数较成人团体少。六七岁的儿童所组成的团体,以3~4人为宜;小学中高年级的儿童团体,人数以7~8人为限。成员太少会缺乏团体的功能,人数太多则会使秩序的维护发生困难和每个成员成为焦点的时间变少。同一个团体成员的年龄相差不宜过大,通常年龄差距在两岁以内为宜。

4.明确时间

团体活动的时间安排儿童随其成熟的程度不同,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长度也不同。通常,六七岁的儿童,每次活动的时间长度以20~30分钟为宜;到小学中高年级时,每次活动时间则可以延长到40~50分钟。团体的活动次数根据团体性质不同、成员的困扰程度和介入策略不同,可以考虑由6~12次之间。每周活动次数可以2~3次。活动时段的挑选,可考虑利用弹性课程时间、午休,或放学后的时间。团体活动次数太少,每次活动间隔太长,或是活动时间安排不当,都会影响团体的效果。

5.明确场所

对团体活动的场所的基本要求有:避免团体成员分心;让团体成员有安全感;有足够的空间可以活动身体;环境舒适、温馨、优雅,使人情绪稳定、放松。由于不同年龄的儿童适合采取不同的团体形式,所需要的团体环境亦有所不同。低年龄层的儿童团体人数较少,空间不宜太大,有必须放置的玩具;中高年龄层儿童较能以语言进行沟通,适当的书面资料及海报等教具的应用可以增添活动的吸引力。

6.拟写计划

确定每次团体活动的分目标,活动的内容及形式,所需时间、道具及材料等,拟写计划书。活动设计宜浅显易懂,活泼有趣,能吸引学生参与。一般而言,较结构式的团体计划内容应包括以下10个项目:团体名称;团体指导者;拟招收成员的性质、人数及筛选方式;团体活动时间的安排;团体的理念与依据;团体目标;团体评估方法;团体过程表(各次活动的单元名称、单元目标、预定进行的活动名称);团体单元计划;其他,包括团体宣传、预算、参与团体契约书、团体评估工具、其他相关资料,如活动中用到的图、表、文章等资料。

7.甄选成员

团体指导者在筹划团体心理咨询时,应该根据团体的目标明确服务对象。从团体心理咨询的特点看,参加团体的成员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自愿报名参加,并有改变自我和发展自我的愿望;愿意与他人交流,并具有与他人交流的能力;能坚持参加团体活动全过程,并遵守团体的各项规则。儿童团体成员的可能来源包括:儿童、家长或老师看到团体广告后主动前来报名;辅导人员从现在或过去所接触的相关案例中挑选出来;老师依据团体设计者所列出的行为筛选单,从其所任教班级中推荐符合条件者。报名和推荐参加者并非都适合团体,筛选成员可采用多重评估方式进行,如行为观察、个别面谈等。儿童有参与的愿望,还须征得老师与家长同意。此外,为了吸引小朋友的参与,避免负向的标签作用,进行成员招募的所有宣传资料应以正向、活泼、亮丽的形式呈现。为团体取一个让小朋友感到亲切羡慕的名称,如“小蚂蚁俱乐部”、“猫头鹰团体”等名称,容易受到小朋友的欢迎。

二、开始阶段

1.目标

任何一个团体心理咨询都会经历从启动、过渡、成熟、结束的发展过程。在整个团体过程中,每个阶段都是连续的、相互影响的。团体心理咨询开始阶段的目标是使成员尽快相识,建立信任感;订立团体契约,建立与强化团体规范,重申保密的重要;鼓励成员投入团体,积极互动;处理焦虑及防卫或抗拒等情绪;及时讨论和处理团体中出现的问题。

2.话题

团体开始时,互不相识的学生一方面很想认识其他成员,同时会有点恐惧感、焦虑感,不知道团体可以做什么。

指导者在自我介绍后可以提出一些建设性的话题。

(1)大家彼此认识吗?让我们各自找一个伴,问他的姓名以及他最想做什么样的人。然后,把他介绍给大家认识。

(2)以后每周这个时间我们都会一起活动,互相帮助来处理我们共同关心的事情和困难。在这个团体中,我们可以自由畅谈我们所关心的任何事情。

(3)我们在这里谈论的事情都与我们自己相关。因此,不要把这些事告诉与我们在座各位无关的人。

3.方法

(1)环境创设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儿童团体指导者对于第一次团体活动不能掉以轻心,必须精心规划,以使后续的团体活动得以顺利开展。开始时,指导者可以将团体室布置得活泼生动些,安排一些自然、简单、容易吸引小朋友的活动,以亲切愉悦的态度欢迎成员到来。例如,提供一些吸引小朋友的玩具或点心,陪伴先到的小朋友阅读故事书,或做一些简易的游戏活动等,都会让小朋友容易开始加入后续的团体活动中。讲故事、看画报、角色扮演也是引发儿童开始讨论的好方法。

(2)互见胸卡

为了协助成员互相认识,指导者可以事先将胸卡制作好,儿童一到团体中就戴上,以方便相互认识。胸卡内容可以标示姓名及班级,并附上可爱的图案。为了增加归属感,胸卡的图案可以让小朋友自己选择并涂上色彩。如团体人数较少,则不一定要戴胸卡,但一定要进行相互认识的活动,并安排一些简单有趣的人际活动,以协助小朋友相互认识熟悉。

(3)热身游戏

在团体开始之初,为克服陌生感,增进成员了解,拉近彼此距离,可用一些热身活动,激发个人参与团体活动的热忱。例如,座位可以采取圆形方式,以产生团体动力,使每一位成员都能面对面,平等交往;可以从唱唱跳跳等游戏开始,也可以从非语言的身体运动开始,如“微笑握手”、“无家可归”、“推气球”、“寻找我的伙伴”等。在游戏中体会团体的作用,在活动中放下紧张、焦虑和不安的情绪,不知不觉中融入团体。

(4)建立规则

为保证团体活动顺利进行,需要成员共同遵守一些规则。团体开始阶段,可以要求成员自己讨论团体契约,便于自觉遵守和互相提醒;也可以由指导者提出,得到成员的复议,如准时参加、集中注意、坦诚相待、保守秘密、全心投入等。儿童团体的基本规则有:

1)保守秘密;

2)不可攻击他人;

3)不在团体时间吃零食;

4)当别人说话时要注意听,不随便插话和打断;

5)准时出席,中途离开团体必须告诉老师。

(5)选用活动

团体初期的非语言的活动:轻松体操、微笑握手、拍打穴位、信任之旅等。相识活动:两人组自我介绍、四人组相互介绍、六人组关注练习、八人组连环介绍、句子完成法、组歌等。增进团体信任的活动:信任跌倒、同舟共济等。

三、中间阶段

1.目标

团体心理咨询中期的目标是增强团体凝聚力;激发成员思考;促进团体成员互动;引发团体成员讨论;通过团体合作,寻找解决对策;鼓励成员从团体中学习并获得最大收益;评估成员对团体的兴趣与投入的程度。

2.特征

团体中间阶段是团体咨询与治疗的关键阶段。尽管各类团体心理咨询依据的理论不同、目标不同、活动方式不同、实施方法各异,但成员间相互影响的过程是相同的。即成员彼此谈论自己或别人的心理问题和成长体验,争取别人的理解、支持、指导;利用团体内的人际互动反应,发现自己的缺点与弱点、存在的不足,努力加以纠正;把团体作为实验场所,练习改善自己的心理与行为,以期能扩展到现实社会生活中。

3.技术

(1)与个别咨询相似的团体咨询技术

倾听、同感、复述、反映、澄清、支持、解释、询问、面质、自我表露等。

(2)促进团体互动的技术

阻止、连结、运用眼神、聚焦、引话、切话、观察等。

(3)结合目标采用活动

促进团体凝聚力活动,例如共绘图画完成、同编故事、合力突围;催化自我探索的活动,例如我是谁、生命线、自画像;深入价值观探索的活动,例如火光熊熊、生存选择;加强互动沟通的活动,例如脑力激荡、热座、镜中人。

四、结束阶段

1.目标

团体心理咨询结束阶段的目标是:回顾与总结团体经验;评价成员的成长与变化,提出希望;协助成员对团体经历作出个人的评估;鼓励成员表达对团体结束的个人感受;让全体成员共同商议如何面对及处理已建立的关系;对团体咨询与治疗的效果作出评估;检查团体中未解决的问题;帮助成员把团体中的转变应用于生活中;规划团体结束后的追踪调查。

2.处理问题

(1)提前宣告团体即将结束

在团体最后二到三次活动时,预告团体结束的时间。团体活动次数愈多、持续时间愈长,或团体成员凝聚力愈高、成员曾有失落悲伤经验者,则宜再提早一些时间预告团体即将结束,使儿童可以有充分时间做好心理准备,指导者也有足够的时间在必要时妥善处理成员的分离失落情绪。

(2)带领成员回顾团体历程

指导者可通过复习团体活动,回忆团体中的重要事件等方式,带领成员回顾团体的经验,准备加以统整。

(3)协助成员面对未来

指导者可引导成员订定团体结束后个人想努力达到的具体行为目标,相互约定,彼此勉励,以使团体成效得以维持并扩展。

(4)进行团体成效评估

可通过成员填答问卷、分享自己在团体中的体验和成就、展示团体中的作品或作业练习的成果、成员彼此勉励等方式,协助成员整理自己的团体经验。

入团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敬爱的团支部:

我是初x(xx)班的xx,在班里任职xx委员,成绩在班上排中等,一直以来我都认为加入共青团是一件光荣的事。

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申请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支部组入党申请书范文织是一个先进的集体,能成为团支部的人都是有文化、有道德、有理想的新青年。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它领导着青年,培养出先进的青年,使一批又一批的人才涌现,加强民族的自尊,使青年们认识到只有有文化、有道德、有理想的社会主义强国,才能成为新一代强国。因为团是党的助手,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组织,她时刻代表着我们年轻的一代奋发向上、敢于斗争、永于拼搏、自强不息。

虽然我没有上过团课,但对共青团还是了解一些的:共青团是先进青年的先锋组织,是中国共产党的后备军,还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大学校。团员要积极上进,热心为大家服务,先人后己,不计较个人的得失。共青团委是中学最主要的组织成分。共青团是党领导下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党可靠的、得力的助手和后备军,是培养青年学习共产主义,具有“四有”“五爱”品质的大学校。正是如此,我应该争去加入共青团。 我向团委申请:我一定用实际行动积极争取及早加入共青团,请考验,请批准。如果我被批准了,我决心遵守团章,执行团的决议,遵守团的纪律,履行团员义务,参加团的工作,做名副其实的共青团员,处处起模范作用,为“四化”贡献力量。

团支部如果让我加入共青团这个美好的大家庭,我会遵守团的章程,认真完成团交给的任务,我不但会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而且要做一个有纪律性,组织性的中国共青团员。并且决心维护团组织,为团组织争光,为校争光,为国争光。在成绩上,我会加把劲,提高自己的成绩。做一个模范的共青团员。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先进青年群众组织,我志愿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青年积极分子的组织,青年群众的核心,它联系广大青年群体使进步青年可以在组织中得到进一步的教育,在社会取得更好的成绩。参加共产主义青年团,可以使自己在思想上取得更进一步的升华,使自己不要在一些事情上犯思想性的错误。

我对自己也有一定的要求:一,要刻苦学习;二,对工作认真负责;三,和同学和睦相处。以上的要求对我来说不是很难,要做好也不是很难,关键是在有没有认真对待。我已经一步一步地向前迈进,达到目的之后,不会对自己放松要求,还要比以前做得更加好。

如果我被选入了,我会积极为团作出贡献。首先学习团的基本知识,然后利用宣传委员的职务把团的知识宣传给每一位学生。要按时完成团组织交给的任务,同时也要入党申请书范文遵守团章的规定,维护团的义务。相信我,我一定会做到的。万一这次未能评上,我会找出不能入团的原因,努力纠正错误,当这次是团组织对我的考验,如不能评上,我决不会灰心,下次再继续努力。

希望团组织认真考虑和审查我,给我一次机会,加入团的大家庭,为团作贡献。

此致

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