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散文类型

散文类型

散文类型

散文类型范文第1篇

网络出

>> 额济纳三角洲浅层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情况研究 黄河三角洲居民点建成区对土地利用格局的时空影响 基于RS和GIS的近代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近50年来额济纳三角洲气象要素变化对蒸发皿蒸发量的影响 长三角地区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区域分异研究 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土地利用/覆盖结构变化及荒漠化响应 气候和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水资源的影响 黄河三角洲风电利用分析 黄河三角洲保险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探讨 长江三角洲港口群竞争现状及策略分析 浅析黄河金三角土地利用与整治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长三角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率及其变化研究许建伟 “生态三角洲”试验 保卫黄河三角洲 魔鬼三角洲 珠三角:大学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现状及开发对策研究 三明市土地利用结构特征及其动态变化 我国农村土地利用现状及其法律规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71049,41371059)

作者简介:刘 啸(1990-),男,陕西汉中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水文水资源方面的研究。Email:

通讯作者::于静洁(1964-),女,吉林四平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流域水循环研究。Email:

摘要:根据2010年遥感反演得到的黑河流域蒸散发量以及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土地利用重分类,运用最邻近法对蒸散数据进行了重采样,统计了额济纳三角洲各土地利用类型各月以及年蒸散发量,并分析了其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额济纳三角洲遥感分析面积为8 073.6 km2,依据水分耗散和补给特征,土地利用类型可分为水域、农田、裸地、建设用地和林草绿洲等五类,年蒸散发量大小排序为水域(815.9 mm)>农田(142.8 mm)>林草绿洲(103.3 mm)>建设用地(61.6 mm)>裸地(55.6 mm)。2010年蒸散水量为5.39亿m3,裸地、林草绿洲、水域依次占71.6%、18.5%、6.9%。水域、农田、裸地、建设用地和林草绿洲的月最大蒸散发量分别出现在6月、8月、6月、6月、6月,最小分别出现在11月、1月、1月、1月、1月,极值比的最大、最小值分别为223.5(农田)、43.5(水域)。6月-9月各地类蒸散发量之和占全年的比例在61.3%(水域)~83.9%(农田);11月-次年3月蒸散发量之和占全年的比例在2.7%(农田)~7.7%(水域)。同一土地利用类型的蒸散发量空间变异性也很显著,各土地利用类型所属像元年蒸散发量极值比、标准差、变异系数的最大值分别为30.3、511.5、0.63(水域像元),水域年蒸散发量空间分异性最大。

关键词:额济纳三角洲;土地利用现状;蒸散发;水分耗散和补给特征;时空分异特征

中图分类号:P64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672-1683(2015)04-0609-05

Current land use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its evapotranspiration in the Ejina Delta

LIU Xiao1,2,ZHANG Yi-chi1,DU Chao-yang1,2,YU Jing-jie1

(1.Key Laboratory of Water Cycle & Related Land Surface Processes,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CAS,Beijing 100101,China;2.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49,China)

Abstract:The land use was reclassified based on the evapotranspiration (ET) and land use data in 2010 obtained from remote sensing retrievals in the Heihe Watershed,the ET data were resampled using the nearest neighbors mEThod,the monthly and yearly ET of each land use were calculated,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ts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were finally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 remote sensing analysis area of Ejina Delta is 8 073.6 km2;(2)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isture dissipation and recharge,the land use can be reclassified into water,farmland,bare land,construction land,and forest-oasis land,and the order of annual ET in each land use type in 2010 is water (815.9 mm) > farmland (142.8 mm) > forest-oasis land (103.3 mm) > construction land (61.6 mm) > bare land (55.6 mm);(3) the total ET of Ejina Delta is 5.39×108 m3 in 2010,and the ET of bare land,forest-oasis land,and water accounts for 71.6%,18.5%,and 6.9% of the total ET,respectively;(4) the maximum monthly ET of water,farmland,bare land,construction land,and forest-oasis land occurs in June,August,June,June,and June,respectively,while the minimum occurs in November,January,January,January,and January,respectively.The ration of maximum and minimum extreme values is 223.5 (farmland) and 43.5 (water);(5) the total ET from June to September accounts from 61.3% (water) to 83.9% (farmland),while the total ET from November to March of next year accounts from 2.7% (farmland) to 7.7% (water) of the annual ET;and (6) the spatial variability of ET of one land use type is remarkable.The maximum of extremes ratio,standard deviation,and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of pixel of all land use types are 30.3 (water),511.5 (water),0.63 (water),respectively,indicating that the spatial variability of annual ET for land use type of water is the greatest.

Key words:Ejina Delta;current land use situation;evapotranspiration;feature of moisture dissipation and recharge;characteristics of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bility

降水、蒸散发、径流是自然界水文循环的三大主要过程,其中蒸散发是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水分和能量交换的重要过程,它是干旱区内陆水循环过程中水分耗散的最终途径。干旱区蒸散发的时空变异性影响区域水量平衡,进而影响区域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干旱区水域、林草绿洲区的生态价值十分重要,在内陆地区荒漠化加剧的背景下,研究干旱区水域、林草绿洲区等的蒸散耗水量及其时空分异特征,对于理解干旱区水循环规律、开展生态修复以及高效合理利用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额济纳三角洲位于我国西北腹地的河西走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处在黑河流域下游,三角洲南接甘肃省鼎新盆地,西与马鬃山剥蚀山地东麓相邻,东接巴丹吉林沙漠,北延伸至中蒙边界,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区,降水量少、蒸发能力强。额济纳三角洲多年平均降水量42 mm,年蒸发能力3 755 mm[1](20蒸发皿观测值),属于极端干旱区,结冰期为11月至次年3月。

目前,蒸散发量的估算方法主要包括区域水量均衡法、面积定额法、潜水蒸发法、改进后彭曼公式法、基于遥感与GIS技术的区域蒸散计算方法等[2-7]。郭晓寅[8]进行了黑河流域蒸散发的研究,赵捷等[9]、占车生等[10]讨论了流域蒸散发量时空变化的特征,刘文娟[11]、韩惠[12]、吴海涛[13]进行了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与蒸散发量关系的研究,周茅先等[14]、侯兰功[15]、马宁[16]进行了额济纳绿洲蒸散发的相关研究,杨永民等[17]运用SEBS模型和MODIS数据产品估算了黑河流域的蒸散发,结果表明遥感反演估算黑河流域蒸散精度较好。基于前人在蒸散发计算、流域蒸散发时空变异性以及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与蒸散发关系等方面的研究,本文选择黑河下游流域额济纳三角洲作为研究区,依据遥感图像反演得到的2010年黑河流域日蒸散数据,并从水气耗散和补给特征出发,进行土地利用重分类,得到三角洲各土地利用类型对应的各月、全年蒸散值,并研究额济纳三角洲各土地利用类型的蒸散发量及其时空分异特征,为合理分配三角洲有限的水资源提供参考依据。

1 研究方法及数据源

1.1 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使用由遥感图像根据地表能量平衡方程反演得到的黑河流域2010年蒸散发量,以水分耗散和补给特征为依据进行额济纳三角洲土地利用类型的提取和重分类,运用最邻近插值法对蒸散数据进行重采样,获取各土地利用类型对应的2010年日蒸散数据,进而累加得到各月以及全年的蒸散发量,分析其逐月差异以及相应的统计特征值(平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得到其时间分布和变化特征;研究同时段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蒸散发量及同一土地利用类型的蒸散发量差异,得到三角洲蒸散发量的空间分布和变化特征。

1.2 数据源

本研究的数据源主要有:2010年黑河流域土地利用数据、由遥感图像反演得到的流域蒸散数据(分辨率1 km×1 km,引自黑河计划数据管理中心提供的黑河流域地表蒸散发数据集)[18-19],额济纳三角洲边界范围[20]。

2 结果与分析

2.1 土地利用重分类

根据原始黑河流域土地利用数据和额济纳三角洲边界在ArcGIS软件上完成了三角洲土地利用数据的切割提取,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有如下14类:草本湿地、湖泊、草原、稀疏林地、稀疏灌木、稀疏草地、落叶阔叶林、落叶灌木林、旱地、居住地、裸岩、裸土、沙地、盐碱地。基于水分耗散和补给特征对上述土地利用类型进行重分类,得到如下5类:水域、农田、裸地、建设用地、林草绿洲,见表1、图1。

额济纳三角洲遥感分析面积为8 073.6 km2,其中裸地面积占总面积的86.0%,包括裸土、沙地、裸岩等,主要为地表蒸发耗水,补给源为降水、地下水;林草绿洲面积占总面积的12.0%,是三角洲绿洲的核心,主要包括稀疏草地、落叶灌木林、草原等,呈现“两线一片”的分布形态,即沿东河、西河以及位于额济纳冲积平原分布,主要为林草蒸散发耗水,补给源为降水、地表水、地下水;水域面积占总面积的0.5%,主要是三角洲出口东北角的东居延海,在林草绿洲片区中也零星散布一些水体、草本湿地,主要为水面蒸发耗水,补给源为降水、地表河水;农田面积占总面积的1.4%,主要为灌溉旱地,分布在西河下游沿岸和林草绿洲片区内的额济纳旗周围,

主要为作物生长季蒸散发、非生长季土壤蒸发耗水,补给源为降水、地表河水和地下水灌溉;建设用地面积占总面积的0.1%,主要是以额济纳旗政府为中心的居住用地、道路交通用地等,主要为地表水蒸发耗水,补给源为降水。

2.2 不同土地类型蒸散发量的时间变异性

2010年额济纳三角洲各土地利用类型的逐月蒸散发量见图2、表2。

由表3可知,2010年三角洲各土地利用类型月最大蒸散发量出现在6月(水域,156.6 mm),水域的各月蒸散发量明显高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的月蒸散发量。6月-9月(夏季,绿色植物生长旺盛期)各地类的蒸散发量较大,占全年蒸散发量的比例在61.3%-83.9%,农田此时段内的蒸散发量总量最大,占全年总量的83.9%,林草绿洲此时段的蒸散发量占79.3%,这与植物夏天蒸腾作用非常旺盛直接相关;11月-次年3月(冬季封冻期)的蒸散发量相对较小,占全年总蒸散发量的比例在2.7%-7.7%,这与封冻期温度低、植物生长活动弱、蒸散作用较弱有关,此时段内水域的蒸散发量最大,占全年总量的8.1%,农田的蒸散发量最少,占全年总量的2.4%。此外,裸地与建设用地各月蒸散发量相差很小,季节变化规律也基本一致。

此外,分析各土地利用类型的逐月、全年蒸散发量可以发现,除农田外,水域、裸地、建设用地和林草绿洲全年月最大蒸散发量都出现在6月;除水域外,农田、裸地、建设用地和林草绿洲全年月最小蒸散发量都出现在1月。各土地类型全年月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比(极值比)最大的是农田(223.5),林草绿洲次之(143.5),最小的是水域(43.5)。各土地利用类型月蒸散发量年内的变异性很大,全年各月蒸散发量的标准差(Sd)最大的是水域(59.93),最小的是裸地(4.97),变异系数(Cv)最大的是农田(1.24),最小的是水域(0.89),综合比较各统计特征值发现,水域和农田的蒸散发量年内变异性较大,裸地的年内变异性较小。

2.3 土地利用类型的蒸散发量空间变异性

2.3.1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蒸散发量空间变异性

依据土地利用的一级分类及其蒸散发量,绘制了图3所示的各地类全年蒸散发量空间分布图3(a)和蒸散耗水量分配图3(b)。

2010年额济纳三角洲蒸散耗水总量为5.39亿 m3,大部分区域年平均蒸散发量为55.6 mm,属于裸地,面积约为6 947.1 km2,年蒸散耗水量3.86亿 m3,占总量的71.6%,为三角洲内蒸散耗水量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下游出口处的东居延海湖面年蒸散发量最大,达到了815.9 mm,水域的面积约为45.9 km2,年蒸散耗水量为0.374亿 m3,占总量的6.9%。东河、西河河岸带蒸散发量依次为103.3 mm、142.8 mm,属于林草绿洲和农田,面积分别为964.8 km2、110.0 km2,蒸散耗水量依次为0.997亿 m3、0.157亿 m3,占总量的18.5%、2.9%。

2.3.2 同一土地利用类型的蒸散发量空间变异性

根据最邻近插值法重采样得到的额济纳三角洲研究区范围内的像元数共8 753个,分析各土地利用类型像元的年蒸散发量统计学特征值见表4。

2010年研究区各土地利用类型所属像元的年蒸散发量变异性很大,像元的年蒸散发量最大、最小分别出现在水域(1 252.8 mm)、裸地(32.3 mm)所属像元中,极值比为38.8;各像元极值比最大为30.3(水域),最小为1.8(建设用地);标准差最大、最小值分别为511.5(水域)、13.57(建设用地),变异系数最大、最小值分别为0.63(水域)、0.22(建设用地)。水域所属各像元的年蒸散发量的统计特征值都较大,反映了水域年蒸散发量的空间变异性较大;相应的,建设用地各统计特征值都较小,反应了其年蒸散发量的空间变异性较小。

3 结论

(1)额济纳三角洲研究区面积8 073.6 km2,从水分耗散和补给特征角度,将现状土地类型划分为水域、农田、裸地、建设用地、林草绿洲五类,其中,裸地为研究区内最主要的景观类型,分布面积最大,占总面积的86%,具有生态功能的林草绿洲和水域的分布面积则很小,占总面积的12.5%,研究区脆弱的生态环境与植被分布稀疏、裸地分布广阔有密切关系。

(2)各土地利用类型的蒸散量空间分异性显著,水域的年蒸散量最大(815.9 mm),裸地的最小(55.6 mm),2010年研究区蒸散耗水量为5.39亿 m3,裸地的年蒸散耗水量最大(3.83亿 m3,占71.6%),建设用地的最小(0.005亿 m3,占0.1%)。同一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不同决定了温度、光照等气候因素及蒸散水量来源不同,进而决定了蒸散量的差异:裸地虽蒸散量较小,但由于分布面积大,刚性水量消耗不容忽视,遏制荒漠化进程可以有效控制无效耗水量的增大;农田虽蒸散耗水总量不大,但蒸散发量较大(仅次于水域),必须严格控制其分布面积;水域的蒸散量最大,为了减少水分耗散量,必须维持合理的水域面积。

(3)各土地利用类型蒸散量的时间差异性明显,月蒸发量最大、最小值分别出现在6月(水域,156.6 mm)、1月(裸地,0.16 mm);同一土地利用类型的月蒸散发量年内变化也很明显,农田的年内蒸散量变化最大(极值比223.5)、水域的年内蒸散量变化最小(极值比43.5);各土地利用类型的蒸散量在植物生长期(6月-9月)所占全年比例很大(超过61%),在封冻期(11月-3月)占比例很小(不足8%)。林草绿洲和农田的蒸散发量呈现很强的季节性,夏季较多、冬季较少;裸地和建设用地全年持续向大气输送水分,蒸散量四季变化不大,这与建设用地面积权重小、硬化不透水与非硬化不透水地面共存有关;水域的水分消耗途径主要为水面蒸发,集中在非冻期(4月-10月)。

本论文主要研究了额济纳三角洲各土地利用现状及其蒸散发量时空分异特征,林草绿洲和水域是三角洲生态修复和保护的重点,掌握其蒸散耗水量的时空分异性有利于进行水资源的按时、按需分配,可以为三角洲生态修复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WANG P,YU J,Pozdniakov S P,et al.,Shallow Groundwater Dynamics and Its Driving Forces in Extremely Arid Areas:A Case Study of the Lower Heihe River in Northwestern China[J].Hydrological Processes,2014,28(3):1539-1553.

[2] 张守平,蒲强,李丽琴,等.基于可控蒸散发的狭义水资源配置[J].水资源保护,2012,28(5):13-18.(ZHANG Shou-ping,PU Qiang,LI Li-qin,et al.Special water resources allocation based on controllable ET[J].Water Resources Protection,2012,28(5):13-18.(in Chinese))

[3] 马宏伟,王乃昂,朱金峰,等.石羊河流域主要生态类型现状耗水分析[J].水电能源科学,2011,29(10):15-18.(MA Hong-wei,WANG Nai’ang,ZHU Jin-feng,et al.Analysis of ecological water consumption in Shiyang River Basin[J].Water Resources and Power,2011,29(10):15-18.(in Chinese))

[4] 甄婷婷,徐宗学,程磊,等.蓝水绿水资源量估算方法及时空分布规律研究―以卢氏流域为例[J].资源科学,2010 (6):1177-1183.(ZHEN Ting-ting,XU Zong-xue,CHENG Lei,et al.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s of blue and green water resources:A case study on the Lushi Watershed[J].Resources Science,2010 (6):1177-1183.(in Chinese))

[5] 王国华,赵文智.遥感技术估算干旱区蒸散发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11,26(8):848-858.(WANG Guo-hua,ZHAO Wen-zhi.Advances in the application of remote sensing to evapotranspiration research in arid regions[J].Advances in Earth Science,2011,26(8):848-858.(in Chinese))

[6] 吴洪涛,武春友,郝芳华,等.绿水的多角度评估及其在碧流河上游地区的应用[J].资源科学,2009,31(3):420-428.(WU Hong-tao,WU Chun-you,HAO Fang-hua,et al.Assessment of green water from multi-angle view at catchment scale[J].Resources Science,2009,31(3):420-428.(in Chinese))

[7] 李宝富,陈亚宁,李卫红,等.基于遥感和 SEBAL 模型的塔里木河干流区蒸散发估算[J].Acta Geographica Sinica,2011,66(9):1230-1238.(LI Bao-fu,CHEN Ya-ning,LI Wei-hong,et al.Remote sensing and the sebal model for estimating evapotranspiration in the tarim river[J].Acta Geographica Sinica,2011,66(9):1230-1238.(in Chinese))

[8] 郭晓寅.黑河流域蒸散发分布的遥感研究[J].自然科学进展,2005,15(10):1266-1270.(GUO Xiao-yin.Remote sensing research of the distribution of evapotranspiration in Heihe river basin[J].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2005,15(10):1266-1270.(in Chinese))

[9] 赵捷,徐宗学,左德鹏.黑河流域潜在蒸散发量时空变化特征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9(2/3):164-169.(ZHAO Jie,XU Zong-xue,ZUO De-peng.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of 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 in the Heihe river basin[J].Journal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2013,49(2/3):164-169.(in Chinese))

[10] 占车生,李玲,王会肖,等.台湾地区蒸散发的遥感估算与时空分析[J].遥感技术与应用,2011,26(4):405-412.(ZHAN Che-sheng,LI Ling,WANG Hui-xiao,et al.Estimation and time-space analysis of the regional evapotranspiration using quantitative remote sensing in Taiwan Area[J].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2011,26(4):405-412.(in Chinese))

[11] 刘文娟.应用遥感方法估算区域实际蒸散量的时空变异性[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LIU Wen-juan.Estimating spation-temporal variation of regional actual evapotranspiration using remote sensing approach[D].Xianyang:Northwest A&F University,2011.(in Chinese))

[12] 韩惠.基于遥感技术的祖厉河流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与蒸散发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06.(HAN Hui.Investigation of LUCC and ET in Zuli river basin of the loess plateau using remotely sensed data[D].Lanzhou:Lanzhou University,2006.(in Chinese))

[13] 吴海涛.海河流域下垫面蒸散发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7.(WU Hai-tao.Evapotranspiration Research of the underlying surface in Haihe River Basin[D].Hohai University,2007.(in Chinese))

[14] 周茅先,肖洪浪,张小由,等.额济纳绿洲柽柳群落蒸散特征的初步分析[J].中国沙漠,2004,24(4):479-483.(ZHOU Mao-xian,XIAO Hong-lang,ZHANG Xiao-you,et al.Preliminary analysis on evapotranspiration of tamarix community in ejin oasis[J].Journal of Desert Research,2004,24(4):479-483.(in Chinese))

[15] 侯兰功,肖洪浪.额济纳绿洲草地蒸散系数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2,19(5):126-129.(HOU Lan-gong,XIAO Hong-lang.Study on evapotranspiration coefficient of grassland during the growing season in the Ejina Oasis[J].Research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2012,19(5):126-129.(in Chinese))

[16] 马宁,王乃昂,王鹏龙,等.黑河流域参考蒸散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12,27(6):975-989.(MA Ning,WANG Nai’ang,WANG Peng-long,et al.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quantification of the affect factors for reference evapotranspiration in Heihe river basin[J].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2012,27(6):975-989.(in Chinese))

[17] 杨永民,冯兆东,周剑.基于SEBS模型的黑河流域蒸散发[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5):1-6.(YANG Yong-min,FENG Zhao-dong,ZHOU Jian.Evapotranspiration in Heihe river basin based on sebs model[J].Journal of Lanzhou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2008(5):1-6.(in Chinese))

[18] Mu Q,Heinsch F A,Zhao M,et al.Development of a global evapotranspiration algorithm based on MODIS and global meteorology data[J].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2007,111(4):519-536.

散文类型范文第2篇

本文拟通过地域单元的设定、商业活动单位的多维度类型划分、因子生态学分析对北京市主因子和商业活动地域结构进行初步分析。商业活动地域结构研究一方面能够寻找出在某一方面(如从业人数、效益等,这里使用从业人数)最能代表城市整体商业活动的几种商业活动类型,以便在实际研究工作中迅速地抓住重点,以点代面地研究城市的整体商业活动;同时,还能够从整体上掌握整个城市商业的总体地域格局,揭示城市商业活动的整体与组织规律;另一方面,可以与商业中心的空间结构结合起来,为进一步研究城市商业区的空间组织规律奠定基础。

因子分析

本文以此,选用商业活动单位的从业人数这一表示商业活动规模的基本指标作为因子分析的样本变量,利用SPSS(10.0)社会学统计软件,对18种商业活动单位要素进行因子分析。在因子分析的因子提取中,本文采用了主因子分析方法,最后确定特征值大于1的主因子有6个,其累计贡献率达到58.09%,基本上能够解释北京市商业活动地域结构。六大主因子在多维度分类的基础上,分别命名为:高级集中的钟表型、高级分散的五金信托型、低级集中的计算机型、低级分散的汽配副食型、高级低效分散的家具饮料型和高级高度分散的石油日杂型。

商业活动地域类型的划分

根据北京市商业活动地域分布特点和多次尝试经验,笔者总结出一个优选方法,即以上述各主因子中两个最高等级的得分值所在的地域单元为基本统计样本,归结出北京市商业活动地域结构归类命名的根本依据,以反映其最主要样本类型的空间分布,总结能够充分代表现实的地域分布类型,突出最主要特征。

根据得分值属于最高两个等级的六个主因子在同一地域单元上出现的个数,笔者首先将北京市商业活动地域类型分为六类,即包含六个主因子者、包含五个主因子者、包含四个主因子者、包含三个主因子者、包含两个主因子者、包含一个主因子者。然后根据各主因子出现的概率的大小及其组合情况,确定每一类的名称和共同属性(见表1)。

北京市商业活动地域类型的分布

完全混合型独立分布区

新街口、交道口这两个相对独立的地方是各种商业活动汇集地,它们同时集中了六种商业活动主因子类型,对各种商业活动类型具有最强的区位吸引力和包容性。

高级混合型北西偏向分散分布区

总体而言,高级混合型商业活动类型分散分布于旧城区(二环路以内)的西部和北部,如果做旧城区北东――南西方向的对角线,这三种混合型地域类型则主要分布于该对角线的北西方向的三角形内。此外在北三环南侧、西北四环路的健翔桥和海淀地区也有分布。总体上呈现偏向北西方向的分散集中分布。

低级分散混合型中心区均匀分布、两极相对集中分布区

第四主因子商业活动类型的空间分布,在总体上呈现出中心区均匀分布的同时,也有向两个极点集中的分布特点。这里所说的“中心区”是指由西二环――北三环――东三环――南二环所组成的区域,总体上讲,低级分散混合型的汽车摩托车及其配件和副食型商品类型在此区域内基本呈均匀分布,只是在北东方向的和平里与南西方向的宣武区两个极点形成一定规模的集聚。在三环以外的地区则主要呈现零星分布。

低级混合型同心环状分布区

第三主因子、第四主因子商业活动类型的空间分布表现出集聚和分散相结合的特点:在白颐路地区、安惠桥――小营、东四十条――东直门内大街等地区表现为一定规模的集团式集聚。而在其它地区则主要以小规模的空间分散分布为主。在总体空间分布格局上,主要表现为“同心环状”,即以东城和崇文区为核心,北二环――西二环――南二环――东三环为内向心圈层;三环与四环路之间的地区为外向心圈层,在西二环与西三环之间地区、南二环以南地区、建外向东扇面、首都机场高速公路北东扇面缺少低级混合型商业活动类型的分布,基本为空白区,另外,石景山地区相对独立成极。

高级分散混合型扇形离心分布区

第二主因子、第六主因子商业活动类型的空间分布主要呈“四扇形分布,S形空白”的分布格局。总体上讲,这一分布类型区的平均规模相对较小,除了国际展览中心(国展)――三元桥――燕莎――三里屯地区以外,没有出现明显的地区集聚,与“高级分散”这一主因子商品类型相对应。

纯粹型空心离心边缘集团分布区

在每一分布区中,只有一种主因子商品活动类型,空间“独占性”和“排他性”十分明显,因此统称之为“纯粹型”类型。纯粹型商业活动的远离中心的边缘集团空间分布现象十分明显。

商业活动地域类型区的空间组织

商业活动地域类型区的空间组织是在各类型区空间分布的基础上,揭示商业活动地域类型区的整体区位分布组织关系。

一般而言,商业活动布局是一种滞后性的标识城市地域结构和形态发展演变的空间要素,因为,无论是高等级商业活动,还是低等级的商业活动,通常都要尽力选择邻近市场(城市居民区)或通达性较高的区位进行布局。商业活动即便不是最好的标识城市空间地域结构和形态的要素,也是能够较好地用来表征城市发展过程中相对成熟和稳定的城市空间地域结构和形态的指标。因此,在揭示北京市商业活动地域类型区整体空间组织的同时,也能够反映出北京市目前城市整体空间结构和形态。

下面从商业活动主因子的范围经济规模和商业活动整体地域类型两个方面来论述北京市商业活动地域类型区的空间组织。

范围经济规模

相对于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不是指系统中某一种活动类型的总量规模,而是系统中若干活动类型的总数规模,即前者强调“量”,后者强调“数”。对商业活动而言,范围经济规模小的地区的商业活动专业化程度较高,适用于具有明确、特定购物目的的消费者;范围经济规模大的地区的商业活动的集聚程度较高,有利于满足消费者“一次购齐”与“多重目的”购物的需求。

根据北京市商业活动地域类型区整体空间组织图,可总结出关于范围经济的以下两个空间组织规律。

商业活动的范围经济规模中心高、外缘低的距离衰减 总体上讲,北京市商业活动的范围经济规模总体上呈现中心高、外缘低的距离衰减现象。低级混合型、低级分散混合型、高级混合型和完全混合型商业活动类型的主体部分主要分布在二环路以内及其邻近的周边地区(限在三环路以内)。专业化程度较高的纯粹型则主要分布在远离中心的边缘地区,并呈现总体上沿交通线分布的特点。这与北京市商业活动的实际在总体上相符合。

范围经济规模和商业活动类型对地方中心性的综合消长功能 在地域类型区的中心性等级上,范围经济规模大小与商业活动等级高低之间存在一种相互补偿、消长相扶的均衡作用机制。即如果相应的商业活动等级较高,范围经济规模小者也可以处于中心性较高的地区;反之,如果商业活动等级较低,即便是范围经济规模很大,与单纯地考虑范围经济规模相比,这些地方的中心性就可能相对较低。

另外,同时拥有五个主因子的高级混合型地域类型区既具有大的范围经济规模,又具有等级相对较高的商业活动类型,二者的相互促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这些地方的商业中心性。

整体地域类型

在商业活动的范围规模经济中,纯粹型商业活动主因子地域类型区作为专业化程度较为明显的地区主要分布在远离中心区的外缘区。根据分形理论,这种空间分布形式可以在一定空间等级上进行自我复制和重叠,如果我们进一步深化北京市商业活动地域类型区研究的话,就会发现,纯粹型商业活动主因子地域类型区本身在客观上就构成了商业活动地域类型的天然边界,是界定城市商业活动空间组织的重要的、显而易见的标识。

由整体空间组织图我们可以看出,北京市商业活动整体地域类型可以分为“中心区式”、“组团式”和“干道式”三种类型。

中心区式整体地域类型

整体呈现以旧城区为主的“凹”字形空间组织格局。主要包括菜市口、大栅栏、前门、天桥、东花市、王府井、东单、建国门内、东四、朝阳门内、北新桥、安定门、和平里、师范大学、新街口、西四和西单等北京市的主要商业活动区,共同构成了北京市商业活动最强烈的地区。造成这种分布格局的主要原因有:北京市区的几何中心、沉厚的历史淀积、较高的通达性和规模庞大的购买力。总之,在区位、历史文化、交通和市场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作为北京市中心区的旧城区是北京市商业活动的最主要的分布区。

组团式整体地域类型

界定组团式地域组织的依据是由纯粹型地域类型的边缘分割以及剩余的几种,尤其是高级混合型和高级分散混合型地域类型所共同决定的组团状空间集聚情况。空间分布上相对独立、有自己的相对中心且有一定规模集聚的区域都可以称作为“组团式”,根据其地域范围可以确定规模等级。

根据与中心区的区位关系,笔者将组团式整体地域类型分为“近域”组团和“边缘”组团两种类型。近域组团主要有车公庄大街――百万庄大街、复兴门外、广外、双井――劲松――潘家园、建外――朝外、三元桥、和平街――安贞等七个组团。总体上讲,在近域组团的形成过程中,交通和区位是两个最主要的直接影响因素。就中心区和近域组团的分布可以看出,邻近地域的外向扩散是其主要过程,扩散方向以交通条件为导向。随着自中心向外的距离的增大,交通因素的主导作用将更加明显。边缘组团主要有海淀――中关村、学院路、亚运村、望京、小红门、永定门――马家堡――大红门――方庄、丰台、石景山等八个组团。每个组团也都具有自己的特色和功能。

干道式整体地域类型

散文类型范文第3篇

建筑就是人们生活起居与工作的场所。因此建筑环境对人类的寿命、工作效率、产品质量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由于现代住宅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人们对温湿度宜人、舒适安静、空气清新和阳光充足的环境要求越来越高。这就对之前仅保证房间温度而起散热作用的散热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

关键词:散热器 金属热强度 暖气片

中图分类号:TU832文献标识码: A

1、热工性能的要求

采暖散热器基本性能有三大性能,包括:耐压性能,热工性能和机械性能。其中散热器最基本的性能是热工性能。热工性能为散热器的散热效果。所以散热器的热工性能越高,则散热器的换热效率越好。在《传热学》中指出了如何增强散热器的散热效果。可以表面涂层、增强表面辐射系数、优化结构尺寸等方法。本文所研究的钢制扁管型散热器就是通过优化结构尺寸得到热工性能最好的散热器。

2、经济性要求[2]

金属热强度 q就是衡量散热器一个经济性的指标。金属热强度q 值越小,对于同样的热量散发出所消耗金属的重量就越大。也是本文的一个重要的优化指标。

3、安装和工艺方面要求

散热器须具有一定的承压能力、机械强度。承压的能力必须比其工作的压力高。本文研究的散热器容水部件材料是钢,钢材的承压能力是非常强的,满足集中供热所需要的承受压力是毋庸置疑地。还有散热器的结构尺寸要尽量小,壁面过多的占用建筑的使用空间。工艺方面还要方便产品的成批量加工,从而有利于提高生产的效率。

4、卫生和美观方面的要求

卫生条件方面,散热器外表应方便清扫、不宜积灰。不管在外形还是颜色上都要满足房间装修的要求。

5、使用寿命的要求[3]

散热器使用年限要长。

通常情况下,住宅用散热器的要求可以总结为八个字 “安全可靠、轻薄美新”。 “安全可靠”就是散热器的制造质量方面和热工性能。试压条件下要求是不漏水、在与通常的散热器有效使用年限之内的情况下安全的工作并且散热量没有过多的衰减以及对人体不会造成损伤等方面; “轻”就是指生产散热器时采用钢、铝、铜、塑等一些壁厚薄重量轻的材料,目的是为了减小散热器重量,以及增大散热器的金属热强度; “薄”是指散热器的厚度或宽度尽量要窄一些,可以节省房间的空间,一般厚度要求在40~100mm 的范围之间。目的是为了符合现代建筑的要求; “美”是指散热器外形、比例、色彩及尺度与建筑装修有良好的协并且要有一定的表面处理; “新”则是指新的材料、工艺、技术的使用以及造型新颖。 本文所研究的钢制扁管型散热器就是用钢型薄壁的材料作为散热部件;增加了散热器的使用年限,同时这种散热器的散热性能较好,有利于建筑节能。

参考文献

[1] 许东梅.双铜管钢铝复合柱翼型散热器的结构优化[D].青岛理工大

[2] 孙厚新.关于供热系统散热设备的热特性分析[J],世界家苑,2014.2

[3] 张汉考.影响供暖房间室内温度的因素[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12.

作者简介

散文类型范文第4篇

流程制造业,又称为流程工业,或过程工业,是指通过混合、分离、成型或化学反应使原材料增值的行业,主要包括化工、冶金、石油、电力、橡胶、制药、食品、造纸、塑料、陶瓷等行业。该行业中的企业又可细分为批制造流程企业(比如制药、食品企业,这种流程制造企业对原材料和产成品的批次控制要求十分严格。这些企业的物料在库房和加工现场都有明确的批次标识并隔离存放,在企业生产加工的各个环节,都要同时指定物料号和批号,批号和物料号被用来共同确认产品)、大量制造流程企业(比如冶金企业的生产规模一般十分庞大)和连续制造流程企业(比如化工企业)。连续制造流程企业指生产在时间上空间上连续进行,原材料连续投入、产品连续产出,中间无中断,除定期的设备检修及意外事故外,生产线不停工。

连续流程制造一般只生产某一种或固定的几种产品,除非进行大的工艺改进,否则不能改变产品的类型、工艺参数及原材料类型。离散制造业,又称为离散工业,主要是通过对原材料物理形状的改变、组装成为产品,使其增值。它主要包括机械加工、组装性行业,典型产品有汽车、计算机、日用器具等。离散工业也可再进一步划分为大批量生产企业和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两种生产模式。据统计,我国机械制造行业约95%左右的企业属于多品种小批量生产这种生产类型。而且,客户需求多样化要求多品种小批量愈来愈成为离散制造业的主流模式,同时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也使得这种模式的实现在更多的企业成为可能。由于流程制造业与离散制造业在物料、产品、工艺过程、设备等方面特点的差异,导致了两种类型的工业在进行物流运作时也会有显著差异。本文将主要基于连续流程制造企业与多品种小批量制造企业为主体来进行对比分析,前者以石化行业为例,后者以汽车制造为例,提出流程制造业与离散制造业的物流管理及运营侧重点。

二、流程制造业与离散制造业的主要区别

流程制造业与离散制造业的分类主要是基于企业主体制造流程的连续与离散。从系统理论的角度来看,离散制造业的主体制造过程属于离散事件系统,即系统的状态变量为可数变量,不是时间的连续函数;流程制造业的主体加工过程属于连续系统,即系统的状态变量为不可数变量,是时间的连续函数。那么,主体制造过程的连续还是离散取决于什么?笔者认为原材料至成品的转换过程不同是其根本点,也就是说连续还是离散是由产品必须经过的转换工艺决定的,而同时被决定的就是不同的生产组织模式,以及其他的资源支持亦会有大的不同。因此,我们将主要从原材料及成品、工艺过程二个方面来研究二者的不同之处。

散文类型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电子产品,散热,设计

 

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的是最快的,但制约着生活电子化得主要问题就是散热,同时,散热问题也制约着电子产品的发展,更好的研究散热问题就是对电子产品的发展提供有利的保障。

1.各类散热设计及方法

种类繁多的电子产品在不同的结构下所需要的散热设计是不同的,目前市场主要使用的就是以下两种。论文参考网。

1.1强制气冷风扇:

在笔记型计算机上采用强制气冷风扇始于1995年Intel的Pentium CPU的上市。风扇的散热方式开始被采用是为了打破最高速CPU80486的性能界限进而推出Pentium,然而同时其发热量也飞跃似地增大至16w,由于以往的自然散热技术用于笔记型计算机系统上的散热已出现困难的情况。

1.2功放模块的散热设计:

功放模块的温度控制,主要是控制功率管的结温。90℃-150℃是生产厂商器件的最高结温。散热器应选择铝合金材料,其材质重量轻、导热性好;在散热器材料确定的条件下,底板的厚度会影响其本身的热阻,从而影响散热器底板的温度分布和均匀性,查阅部分国家标准,取散热器底板厚度为5~6mm,长度和高度根据结构设计要求取值为300mm和150mm。

2.对各类散热方法及设计的研

2.1强制气冷风扇:

1995年CPU的散热,是采用以铝或铜的散热板使CPU的热于系统内进行自然散热的方式为主流,对于发热量增加的Pentium的散热问题,CPU制造商则提倡采用导热管来降低散热板的热阻抗的方式。由于此散热方式是为使CPU的热能扩散至笔记型计算机内部,因此系统内部的温度会上升,虽然对于能耐热温度95℃左右的电子零件以及更高温CPU的散热是可行的,但对于耐热温度55℃~60℃低温的HDD,FDD或是CD-ROM也会有不适用的情况。依据风扇对计算机的散热概念,以风扇由系统外部在温度Ta吸入风量Q的空气,以温度T2排出空气。以温度Ta的空气冷却系统内部CPU以外的部品,于温度T1上升之后进入风扇,冷却因CPU的热而达到高温的HeatSink后,再以温度T2将空气排出系统外部。论文参考网。将以风扇回转数比例于系统上检测FG信号的回转数作为设定回转数,以PWM控制风扇驱动电压之技术作为笔记型计算机的风扇回转数控制法,于1977年首次被导入,现在亦被采用于桌上型计算机等成为风扇回转数控制的主流。虽然采用此控制法,能解决由风扇因机械漏失的变动而产生的回转数差异,也能解决此差异而导致噪音不均的情况,但是今后导入风扇散热的微型投影机或是4G行动电话等超小型电子产品等所需之风扇,皆较笔记型计算机所采用的风扇为更小型,回转数的差异亦为更大,因此风扇的PWM控制是不可欠缺的技术。

2.2对功放模块的散热设计的分析

(1)不同散热肋片厚度情况下,肋片厚度存在最佳值,过大或过小都会对散热造成不利影响。(散热肋片=5mm最佳、散热肋片=1.5、3mm次之)(2)不同肋片间距情况下,肋片间距较大时对散热影响很大,肋片间距较小时散热效果相差较小。(肋片间距=5mm最佳,肋片间距=3mm次之)(3)不同散热器与风扇出口处的距离情况下,散热器与风扇出口处的距离对散热效果有很大影响,散热器与风扇出口处的距离较大时风压损失则会加大,进而影响散热效果,所以准确的把握表示散热器与风扇出口处的距离值对散热设计极为关键。论文参考网。(散热器与风扇出口处的距离=5mm最佳,示散热器与风扇出口处的距离=10mm次之)(4)不同并联风扇之间的间距值情况下,并联风扇之间的间距对散热效果影响很小。(并联风扇之间的间距=116mm最佳,并联风扇之间的间距=96mm次之)

3.各类散热材料

3.1导热硅胶:导热硅胶是指在硅橡胶的基础上添加了特定的导电填充物所形成的一类硅胶。

3.2散热涂料:辐射散热降温涂料是由北京志盛威华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是在世界首创的一种新兴涂料,经过国内部队涂料专家和科学院院士长时间的评审,一致认可涂料辐射降温散热有很好的效果。

3.3散热膏:是作为传递热量的媒体,以聚硅氧烷为基础,辅以高导热填料,无毒无味无腐蚀性,化学物理性能稳定既具有优异的电绝缘性又具有优异的导热性,同时具有耐高低温,长期工作且不会出现风干硬化或熔化现象.主要用于填充发热体与散热片之间的空隙,提高散热效果。

3.4 2009年柏林媒体4月7日报道,德国弗劳恩霍夫制造工程和应用材料研究所、德国西门子和奥地利攀时集团共同研发了一种新材料,这种材料是在铜中加入掺兑金属铬的钻石粉末,其导热能力是纯铜的1.5倍。目前常用的方法就是在电子元件下面安装一块铜板或铝板来加快电子元件散热,但随着电子产品更加小型化和多功能化,铜板、铝板导热能力不足问题日渐突出。研究人员称,新材料能满足小型多功能电子产品快速散热的需要。最后,多散热器做一个简要说明,散热器就是应用不同结构下的电子产品中使用散热设计的产品。多由不同的散热材料应用到散热设计中而成,本文提到的强制气冷风扇就是应用最广泛,也是应用时间最长的散热器。

参考文献:

[1]宫原.小型电子产品的风扇冷却技术[J].设计工学.2002

[2]张平、范多旺.电子产品中散热器的设计与安装[J].甘肃科技.2002

[3]RaviJain.机箱散热问题及对策[J].电子产品世界.2005

[4]李祥臣、大功率电源模块的散热设计与优化[J].科技咨询导报.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