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针灸医学论文

针灸医学论文

针灸医学论文

针灸医学论文范文第1篇

为了促进中医药学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国内中医学、针灸学方面的学术刊物大都附有由论文标题构成的英文目录。一个好的标题可以起到概括全文、吸引读者和便于检索的作用,同时也反映出原作者和刊物的较高学术水平和影响力。

1 标题的语言特点

使用不完整的句子,多用名词、名词词组或动名词。例1 :Effective Acupuncture Therapy for Stroke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AmericanJournalofAcupuncture (AJA) 1993;21 (3)∶205 例2:Using the Power of Belief in Acupuncture and Holistic Medicine : Case Studies 33 .标题一般由一个名词或若干并列的名词,加上必要的修饰语构成没有谓语成分。但个别情况因表述的需要也可例外亦可使用疑问句。例3 :Can the Addition of Moxibustion During Acupuncture Therapy Improve Recovery from Bell′s Palsy ? AJA 1998 ;2633

2 标题的写作要求

211 主题突出,简短明了 标题字数一般在10个单词以内最多以不超过15个词或两行为宜。例4 :Conservative Therapy with Acupuncture for Injury to the Sciatic Nerve Resulting from Intramuscular Drug Injection 副标题往往用以突出论文某一方面如病例数、研究方法、重点内容或连载论文各分篇等。所以若表述需要致使标题较长可以副标题的形式处理。例5 : The Demystification of Chinese Pulse Diagnosis: An Overview of the Valida2 tions, Holograms and Systematics for Learning the Principles and Techniques

212  避免冗余的谦虚套语 中医论文的标题常带有表示谦虚意味的词。如“初步分析”、“初步观察”、“初探”、心得体会”“之我见”等。这类句式在国外期刊已不用甚至连Study of、Investigation、Report of”等开始的形式也已少见。科技论文应立足于事实材料非实质性内容皆可省略不译而并未影响文章的主题和文献检索。

213 尽量避免使用缩略词语, 为使读者准确地了解文章内容标题中使用缩略词有失恰当,特别是疾病名称,应避免非标准缩略词语。如此缩略词已通用且无歧义,亦可使用。例6 :Determination of Safety Needling Depth via CT2Scan Studies of Tissue Thickness〔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2 ;12 (5)∶258〕。例7: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中西医结合杂志1992 ;12 (5)258〕

针灸医学论文范文第2篇

基于循证医学证据评价体系对针灸医学的启示,根据针灸学科的发展现状和特点以及证据来源范围,本研究确定的针灸研究证据范畴主要包括:现代研究证据、古籍载录证据、专家经验证据,其中现代研究证据又包括随机对照试验研究、非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病例序列研究和个案报道。下面对各类研究证据的特点和纳入理由作简要阐述。

1.1古籍载录证据流传至今的针灸古代医籍是历代针灸临床经验的积累,不仅涵盖了针灸安全有效的成功经验、针灸的适应症、禁忌症和注意事项等有价值的信息,并经过几千年临床实践反复证实了其真实性、可靠性和适用性。因此,古代医籍载录的相关针灸防治疾病证据是针灸临床决策不可忽略的最佳证据之一,本研究纳入的古籍载录证据涵盖清代以前所有针灸治疗类文献,从内容形式上说主要包括以疾病为纲的针灸处方文献和针灸医案。

1.2专家经验证据经验类文献对于临床医学来讲往往是最直接的体验记录,是临床实践与医学理论相结合、突破和创新的结果,具有较高的理论概括和实践指导意义。因此针灸专家经验总结也是针灸临床决策不可忽略的最佳证据之一。本研究纳入的专家经验总结主要为1919年以后国内针灸专家的临床经验类文献,按照专家资质分为针灸名老中医专家经验和一般针灸专家经验。

1.3现代临床研究证据近现代临床研究文献是针灸临床研究证据的主要来源。针灸学的特点之一是辨证施治,强调个体化治疗,并且疗法丰富,因此采用统一、标准化治疗方案的针灸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并不足以代表针灸临床研究的全貌。因此,本研究除了纳入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还纳入非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病例序列研究和个案报道,没有纳入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

(1)随机对照试验: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RCT)是被认为是评价医学干预措施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最佳研究设计,证据的论证强度和科学性最佳[4]。本研究将RCT作为针灸研究证据之一,但对于针灸RCT的评价既要考虑试验设计完成质量,又需考虑到针灸临床实际。

(2)非随机对照研究:目前,非随机的临床对照研究(Clinicalcontroltrial,CCT),仍在中医药、针灸领域中占据多数地位[5]。这类研究虽未采用随机方法,但采用对照组进行比较,故非随机临床对照研究仍能给针灸临床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或线索。因此,非随机临床对照研究为本研究针灸研究证据纳入来源之一。

(3)病例系列研究:病例系列研究(Caseseriestri-al)的价值在于可用于观察临床对照试验排除的患病人群,可以充分施展针灸辨证论治特点,且费用低廉,而且在国内发表现代临床研究文献中,病例系列研究最多,故本研究也将其纳入针灸研究证据的范畴。

(4)个案:个案(Singlecasestudy),也称单个病例报告。针灸个案往往灵活多变地记录针灸疗效卓著的治疗方案或完整的治疗变化过程,是最能体现中医辨证论治、针灸疗法复杂干预特点的文献形式,对于针灸临床实践具有一定价值。因此个案也是针灸研究证据的纳入范畴。需要补充说明的是,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是循证医学提倡的最佳证据之一,但针灸治疗方案随辨证论治灵活多变,强调临床研究的“同质性”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不足以一一对比分析,难以顾及针灸辨证论治、复杂干预的核心特点,故本研究没有将其纳入临床决策分析的研究证据范畴。

2针灸临床研究证据质量评价方法的建立

本研究在《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面瘫》制定过程中形成的针灸研究证据评价方法和标准基础上,借鉴已有中医领域的证据评价方法和标准[6-7]进行补充和完善,初步建立各类针灸研究证据质量评分标准和分级标准。

2.1古籍载录证据的质量评价方法古代医籍中的证据是论述性的,是临床经验记载或具体医疗过程的描述,故此,本研究主要考虑医籍质量、医家资质、记载形式(医案、论述)、证据应用强度、内容完备程度等因素,初步建立古籍载录证据的质量评价表及分级标准。(1)质量分级标准:高质量文献:得分≥5分者,且须符合前3条中1条以上,其中符合第2条者为经典著作文献,符合第3条者为历代沿用的古代证据。中质量文献:得分≥4分者,且须符合前4条中2条以上(含2条)。低质量文献:得分﹤4分者。(2)评价指标说明:珍籍:本研究指王雪苔教授主编的大型丛书《针灸古典聚珍》中的收录67种针灸医籍。古代针灸经典著作:采用专家咨询法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本研究初步确定的古代针灸经典著作指《素问》、《灵枢》、《难经》、《甲乙经》。古代针灸名医:依据中医文献学、医学史及针灸发展史[8-9],用专家咨询法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初步确定的古代针灸名医有33位,包括:黄帝、扁鹊、华佗、涪翁、郭玉、曹翕、吕广、皇甫谧、王叔和、徐秋夫、徐文伯、葛洪、甄权、杨上善、孙思邈、王焘、王惟一、王执中、何若愚、阎明广、窦汉卿、王国瑞、滑寿、徐凤、凌云、高武、汪机、马莳、杨继洲、李时珍、吴崑、张景岳、李学川。记载为历代沿用:指该治疗方案在历代专著中重复应用。

2.2专家经验证据的质量评价方法专家经验总结一般由专家自己或他人概况归纳而成,来源范围包括专家经验代表性专著和期刊论文。本研究一方面结合疾病的诊治特点制定纳入排除标准,一方面依据专家范畴界定、作者、载体形式及经验总结可靠性等因素,初步制定专家经验证据的质量评价表及分级标准。(1)质量分级标准:高质量文献:得分≥5分者,且须符合前3条中1条以上。中质量文献:得分≥4分者,且须符合前4条中2条以上(含2条)。低质量文献:得分﹤4分者。(2)评价指标说明:针灸领域名老中医专家的界定:在时间范围上界定为民国至今的近现代针灸名老中医;进而依据文献学、医学史及针灸发展过程[8-9],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集成工作指导老师名单,经过专家咨询、讨论和总结,初步确定近现代针灸名老中医范围,他们的代表性著作以及由他人完成的经验总结为证据来源。中文核心期刊:以北京大学图书馆编制的第一版至第五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为依据进行界定。

2.3现代针灸研究证据的质量评价方法(1)随机对照试验:本研究基于CONSORT声明[10]、Jadad评分量表[11],结合针灸临床实际及文献特点对干预措施的质量控制标准、疗效指标、文献载体指标等进行补充,初步制定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的质量评价表及分级标准。质量分级标准:高质量文献:得分≥11分者,且前3条得分≥3分,第4~11条符合5条以上。中质量文献:得分≥10分者,且前3条得分≥2分,第4~11条符合3条以上;或者得分≥8分者,且前3条得分≥2分,且必须符合第4~11条符合5条以上。低质量文献:得分﹤8分,且前3条得分≤1分;或观察对象没有明确的诊断标准。(2)非随机对照试验:本研究在RCT评价基础上,根据非随机的临床对照试验研究特点,初步制定该类证据的质量评价表及分级标准。质量分级标准:高质量文献:得分≥8分,且前8条标准必须符合5条(含5条)以上。中质量文献:得分≥8分,但前8条评价标准符合5条以下。低质量文献:观察对象没有明确的诊断标准;或得分﹤8分。(3)序列研究质量评价方法:本研究在RCT评价基础上,根据病例序列研究特点制定该类证据的质量评价表及分级标准,具体见表5。质量分级标准:高质量文献:得分≥8分,且前8条标准必须符合5条(含5条)以上。中质量文献:得分≥8分,但前8条评价标准仅符合5条以下。低质量文献:观察对象没有明确的诊断标准;或得分﹤8分。(4)个案:针灸个案质量评价表及分级标准的制定考虑了载体形式、作者资质、病人诊疗信息完整性、治疗措施、疗效等因素,具体见表6。质量分级标准:高质量文献:得分≥5分者,且须符合第4、7条。低质量文献:得分﹤5分,或得分≥5分者,未符合第4、7条标准。

3针灸临床研究证据强度及推荐等级标准的形成

本研究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和方法,结合针灸学科特点,通过专家会议讨论、问卷咨询等方式初步制定了针灸循证决策的研究证据强度及推荐等级标准,证据质量与推荐强度的等级一一对应,即高质量证据推荐强度也高。

4结论

遵循最佳研究证据是实践循证医学的关键环节,而证据的评价是保证其利用的前提。因此,本研究将循证医学理念和方法与针灸学临床实践原理与现有文献特点有机融合,初步建立了符合针灸自身特点的针灸临床研究证据评价体系,该体系具有以下特点。

4.1参考循证医学证据评价方法结合针灸自身特点

循证医学以客观、真实证据作为临床决策的可靠来源,其理念、思路和方法值得针灸医学深入研究和借鉴。针灸临床文献中同样也存在着大量应用于针灸临床决策的文献,故此本研究以从文献中挖掘真实、有效的治疗方案为目的,参考循证医学证据评价方法并结合针灸学科自身特点,建立应用于针灸临床循证决策的证据评价体系。该体系既包括RCT、CCT、病例序列等研究证据的评价方法,同时强调名老专家经验证据和古籍载录证据的地位和作用,强调反映针灸临床实际特点的证据如个案在评价体系中的作用,能基本体现针灸临床实践的规律和特色。

4.2以针灸临床决策为目的最大可能纳入研究证据

针灸临床研究证据评价体系是应用现代循证医学理念方法研究针灸临床决策的方法学探索,它跨越两个不同医学体系,但归根结底还是以针灸理论及其实践为根本的,因此该体系必须兼顾针灸临床个体化、经验性等特色。随机、对照、盲法固然是临床可靠性评价的最好方法,但中西医学两种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导致应用这些方法到针灸临床实际中尚有很多不适用性。针灸临床文献包含有RCT、CCT、病例系列研究、专家经验、个案报道、古籍载录证据等多种类型,各类型文献之间既有方法学可靠性上的强弱,也有针灸临床可适用性的高低,还有完成质量优劣以及针灸数千年传承的习惯等多方面的不同,因此本证据等级体系以目前针灸临床证据水平现状为基础,调和多因素对证据水平的评价影响,最大可能的纳入各类有价值证据。

4.3多角度考虑影响证据质量的因素

针灸医学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针灸; 医师培训

[中图分类号] R24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2)-02-166-01

针灸学是中医药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最能体现中医药特色优势的部分之一,是一门以临床为基础的拥有较完整的基础理论、操作方法、适宜病种,相对独立的临床医学学科。笔者长期从事针灸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在开展对针灸临床医师培训中经常遇到一些具有共性的问题,引发了一些思考,现不惧短陋提出,抛砖引玉,希望能共同探讨以提高针灸临床医师的培训水平。

1 针灸学科和针灸医师的定位 随着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临床医师执业资质认定工作的重视,目前针灸临床医师均为接受过国家全日制高等医学教育,经培训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取得相应的执业资质。应当说针灸作为一门临床医学学科,其从业人员在校学习期间应当接收了系统的学习,了解掌握各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有能力处理各科疑难危重病例。但在实际工作中,针灸科临床医师尤其是综合性医院和基层中医院的针灸科的人员,由于常年在门诊,没有经历过病房的系统培训锻炼,他们往往仅能应付一些针灸适宜病种的门诊治疗,针灸学科的地位被弱化,针灸被当作为一种疗法运用于临床治疗,针灸科被看作附属科室[1]。形成了针灸只能在一些门诊使用,不能独立设立病房的印象。针灸学科是否有必要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临床医学学科存在?针灸医师除了熟练掌握针灸技能外是否要具备处理各科疑难危重病例能力?一方面在中医高等医学院校针灸系针灸专业的本、专科及硕士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另一方面,据调查,在三级甲等中医医院里,针灸科病房大多在20-80张,而且床位使用率极低[1],在安徽省内的各级综合性医院的针灸科病房在减少甚至被拆销,一些县市的中医院由于条件限制没有针灸病房。造成了针灸临床医师培训存在定位不确定、内容不确定,医学院校的教学与临床实际脱节,教学体系难以适应临床需要等问题。既影响了针灸学科医学继续教育项目的开展,也阻碍了针灸临床疗效的提高和针灸学科的发展。

值得高兴的是近年来在国家和安徽省中医药管理局的重视下,在省内开展的中医医院能力建设项目中把针灸科建设列在其中,不少中医院开始设立针灸科病房,针灸临床医师专科培训工作也得到进一步加强。根据我院针灸临床人才培养的经验和针灸学科适宜病种研究的成果分析,我们认为,针灸临床医师的专科培训应定位在首先能熟练掌握应用各种针灸方法和技能;其次,要熟练掌握针灸适宜病种的诊断与常规处理;第三,要有独立处理针灸适宜病种所涉及的危急重症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保证医疗安全的前提下,逐步扩大针灸适宜病种的范围,提高针灸临床疗效,促进针灸学科的发展。因此,针灸临床医师的培训是伴随着成长过程终身进行的,高水平的针灸医师一定是掌握针灸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2 临床医师科研能力的培养 由于针灸学科临床特性,要求针灸的科研必须依从于针灸临床实践,而针灸研究又可促进临床实践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相互提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每一个针灸临床工作者都是针灸研究的实践者,每一次针灸的临床实践,都是一次针灸科研活动[2]。因此,针灸医师科研能力的培养与临床能力的提高同样重要。科研能力的培养就是在临床实践过程中逐步地从临床常见疾病中通过不断地临床实践提高自己处理疾病的能力,提高临床疗效。针灸疗法不仅同药物疗法有明显差别,而且同现代物理疗法也很不一样。所以在针灸临床研究中,不应该不加区别地照搬现代药物疗法和现代物理疗法的研究方法,而不顾针灸临床特点。否则,相关的研究就会偏离针灸本身的特点,不但不能诠释针灸治疗的作用机理,还会得出错误的结论,对针灸医学的健康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我们认为针灸临床医师科研能力的培养就是让临床医师明白这样一个道理,针灸临床工作者要用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科学的语言进行针灸的研究。科学的态度是实事求是,以事实为依据。我们要走实践之路,以临床研究为基础,用疗效说话。同时,针灸研究要运用当代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方法,借鉴现代医学临床研究新的模式,以对疾病的治疗为载体,对临床疗效确切、特异作用明显、临床广泛使用的可说明问题针灸治疗进行科学设计、用现今医学研究方法深入研究,从而得出科学的数据和结论以能说明困扰临床的问题,提高临床疗效。

3 如何提高临床疗效 提高针灸治疗的临床疗效是针灸学科发展需要解决的永恒课题和最终的目的,而要提高针灸临床疗效,就要从针灸临床实际出发,以解决和控制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某一症状入手,从而肯定针灸对疾病症状的治疗作用,以我为主,开展针药结合、中西结合多方法提高疗效,提高针灸治疗效能。通过临床实践和研究不断拓宽针灸治疗病种,扩大针灸适用范围。针对疑难杂症开展科研攻关,努力提升针灸治疗水平和治疗效果。研究建立能与现代医学相容的针灸治疗疾病的金标准和评价机制,争取赢得主流医学的认同。

要从针灸临床特点出发,通过开展人员培训,科研协作,设立符合针灸特点的疗效评价机制,从临床疗效确切、特异作用明显、临床广泛使用的可说明问题的病种出发进行科学设计、制订行业内统一的疗效评价标准,验证针灸疗效,以事实来说明问题。通过研究确定可能对针灸疗效产生影响的因素,排除干扰因素以提高针灸疗效;同时要界定针灸效果产生的范围,适当排除、淘汰落后的针灸治疗手段和方法。要开展针灸治疗介入时机和介入方法的研究工作,以逐步扩大针灸适宜病种,合理使用、有机整合针灸疗法。

同时还要通过开展针灸作用产生的机理,揭示针灸治疗实质,科学普及针灸基础理论以正后学者视听,提高针灸临床人员的信心和职业荣誉感。针灸作用机理的研究应当从临床入手,针对临床上有确切疗效的病种,开展针灸作用机理研究,用现代科学的语言来说明针灸产生效果的机理,使针灸基础理论能够与时俱进,做到通俗易懂、简便易学,便于推广。达到提高针灸临床医师的学术水平和针灸临床疗效。

总之,通过多年来临床实际工作的锻炼和我们开展对针灸临床医师的培训的经验,我们认为针灸临床医师的培养要以临床工作的实际需要为基础,以保证临床医疗安全为要求,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的。通过培训提高针灸临床医师学术水平、临床技能、科研能力,提高他们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促进针灸学科的发展。

参考文献

针灸医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本文通过对清代主要的灸疗专著和记载有灸疗内容的针灸学及综合性医书的介绍,大致勾勒出清朝灸疗的发展状况,分析了清代灸疗的发展特点,指出灸疗发展至清代,实践充分,灸法丰富,理论水平有所提高,但仍给后世留有很大的发展余地。

[主题词]灸法/历史;医学史,清朝

StateandCharacteristicsofDevelopmentofMoxibustionTherapyinQingDynastyYangWei1,

MaXiaoli2(DepartmentofTCMandAcupuncture,BeijingTongrenHosptital,Beijing100730,

China;2.BeijingUniversityofTCM)[Abstract]Thepresentpaperdepictsroughlydevelop

mentstateofmoxibustiontherapyinQingdynasty,analyzesandexpounds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ofmoxibustiontherapyinQingdynastyandindicatesthatmoxibustion

therapytilltheQingdynastyhadgotfullpractice,plentifulmoxibustionmethodsandsomeen

hancementinthetheoreticallevel,butstillhadaverylargespacefordevelopmentinlaterag

es,bymeansofmainmonographofmoxibustiontherapyand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science

sandcomprehensivemedicalbooksrecordingmoxibustiontherapy.

[Keywords]Moxibustion/hist;HistoryofMedicine,QingDynasty

灸疗是我国最古老的疗法之一,关于灸疗现存最早的文献记载见于《左传》:晋侯有疾,医缓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据晋朝杜预注解:“攻”是指灸,“达”是指针刺,说明当时灸疗已被使用,并且是帝王将相治病的常法。灸疗曾在历史上占有很显著的地位,《汉书・艺文志》中记载我国古代治病四法“箴、石、汤、火”,其中火灼就包括灸疗。其后,《黄帝内经》中有近一半的内容阐述针灸,并对灸疗的起源、适应症、处方及禁忌多加论述,奠定了灸疗的理论基础。随后,诸代有增,逐渐发展成熟。然灸法起于先秦,兴于唐宋,于明展至颠峰,至清朝中后期却由于西学东渐和封建礼教的束缚及统治者的偏见等诸多因素,出现渐次衰落的趋势。1822年,清王朝取消太医院中的针灸科,致使我国针灸学发展进入缓慢、停滞的阶段。但是,灸疗作为一种简单易行、安全效佳、经济实用的疗法,却因其旺盛的生命力,在民间广为流传,不仅没有失传,反而有所发展,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兴趣[1~5]。

1清代的灸疗论著

明代由于考据风盛行,涌现了大量的针灸著作,由于历史的原因,清代的针灸著作数量没有前代,特别是明代的作品多,内容也多以继承和整理以前的文献、总结临床经验为主,不过在灸疗方面却有所发展与创新,并且涌现出一些有价值的作品。

《神灸经纶》:清・吴砚丞编撰,4卷,约20万字。其书总结了清以前的灸疗学的成就,是我国针灸史上比较全面、系统地论述灸法的专著之一。全书详列蓄艾、用艾、灸忌,并采用歌诀记载十二经及奇经八脉循行径路,附有图画。吴氏阐发了灸疗学的理论,强调灸疗也应重视候脉、辨证,并注重“审穴”,对灸治方法采用按病分类。他治学很仔细,前人虽有提出施灸艾绒,陈久为上,但吴氏论述最为详尽―――“艾性纯阳,新者气味辛烈,用以灸病,恐伤血脉……”。同时,他提出灸疗禁忌症,强调四肢的部位宜少灸,认为会“脱人真气”,令人“四肢消瘦无力”。对灸疮候发和发后调护方面,提出具体详细的治法,并附有灸疮膏药处方等等。该书论述深入浅出,既立足实践非常实用,又有扎实系统的理论分析,是灸疗学中不可多得的一本实践与理论并重的好书[6]。《罗遗编》:清・陈廷铨编。全书3卷,详论经络,即“究心于大经小络之辨”,突出奇穴施灸,介绍了66个奇穴的定位、主治及施灸方法,记载了50多个病症的灸疗处方。上卷包括禁灸、针灸后调理等,其中所附禁灸穴歌中记载灸穴47个,后为《医宗金鉴》转载而广为流传;下卷中列举了各科灸法治疗,配穴简单明了,颇为实用[7]。《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清・吴谦。本书用歌诀形式表达刺灸内容,其中灸法歌诀22条,配合插图及注解,绘有不少精彩图案,如“灸难产”“灸疝气”“灸反胃”等,以及灸疯犬咬伤,灸蛇、蝎、蜈蚣、蜘蛛咬伤等,一目了然,便于初学记诵,因此为习医者所喜用。书中重点介绍19种病症的施灸处方和操作方法,内容简明扼要,符合实际,所记载的灸法处方小而精,多为1穴,并记载禁灸穴47个。该书不仅重视普及内科、外科、危急症、难症的灸疗,而且对传染病也提出了用艾灸治疗的方法。

《采艾编》:清・叶广祚著,后叶茶山补辑校正、重刊出版《采艾编翼》,将前书加以完善。全书分为3卷,卷一为十二经循行歌诀,以及头颈、胸腹、手臂、足膝等部位的循行图谱,十四经分经图说和经脉主治要穴;卷二为大人科、妇科、外科、及救急诸科证候的取穴处方及灸法要则,每症必配以方药;卷三为搜集外科验方百余首,疑为后人掺入。该书强调灸法与针刺药物并用,所录为山野医生的临证经验,有浓厚的地方特色,特重诊断部分,在灸法的辨证论治方面有诸多发挥,具有较强的临床实用性,使灸疗的研究及应用进一步深入。

《针灸集成》:清・廖润鸿编。4卷,包括制艾法、作艾炷法、发灸疮法、发后调护法、同身寸折量法、诸病针灸处方等等,并提出禁灸穴49个,但由于历史的局限性,认为“针灸不可并施”,值得商榷。卷一中又有“每月诸神值日避忌旁通图”及“针灸吉日”和“针灸忌日”等内容[8]。《针灸逢源》:清・李学川撰,分为6卷。此书非独言灸,卷一到卷三撰辑《内经》中针灸要旨及历代针灸专著中精华论述,以详明针灸源流;卷四考证校订铜人经穴,续补经外奇穴缺略;卷五列举40余种病症之针灸治疗取穴法;卷六剖析各科病症因由,并附部分汤药处方以济针灸。《针灸逢源》是一本总结并加以校正清以前针灸成就的著作,其中记载经穴数目361个,迄今仍以为宗。

《针灸易学》:清・李守先著。分上下2卷,上卷辑录针灸源流、手法、认症、奇经、络脉及各家治疗经验和歌诀等;下卷记载寻穴、穴目及十四经腧穴、经外奇穴等。全书附有大量图画,形象生动,虽长于论针,却将针灸两法视为各有所长的治法,强调针刺不能治疗的疾病,可用艾灸,针刺取效迅速,却不如灸法稳当,此种思想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灸疗中有一种有名的灸法叫“雷火针”,来源于艾卷灸,始见于《本草纲目》卷六。此法是将药物研末,加入艾绒中,制成艾卷用于灸疗,因其力强又按压于穴位之上,类似针刺,故又名为“雷火针”或“雷火神针”。清代医家将其中的药物加以改变,又创制了“太乙针”或“太乙神针”,并出现很多专著论述其药物组成和制法,如韩贻丰的《太乙神针心法》、松亭居士的《太乙神针》、范毓奇的《太乙神针》、周壅和的《太乙神针附方》、孔广培的《太乙神针集解》和雷少逸的《雷火针法》等等,计10余种图书,20多种版本,发展了艾灸疗法,扩大了艾灸的治疗范围。现代的艾卷灸法和药条灸法正是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此外,还有《灸法秘传》、《灸法心传》、《灸法集验》、《灸法纂要》、《经验灸法独本》等等有关灸法的专著,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丰富了灸法的内容,更有大量关于灸疗的论述散见于清代的医学综合著作和医籍中。而在清展完善的温病学派中,诸如叶天士等温病名家也积极地使用和推广灸法,在叶桂的《种福堂公选良方》就记载有“阴症散毒针”“百法神针”“三气合痹针”诸名,对所治的不同病症,加入不同的药物进行灸疗。

2清代灸疗的临床运用特点

(1)灸疗强调穴法穴法是指临床选用穴位的不同,也包括对穴位主治作用的不同看法。穴法一直为针灸家所重视。但从辨证取穴到辨时取穴,从十二经穴到经外奇穴,一般人都只在针刺疗法中较为关注穴法的应用。吴亦鼎所撰《神灸经纶》,则强调灸亦应注重穴法。吴氏云:“灸法亦与针并重,而其要在审穴,审得其穴,立可起死回生”。而其审穴的主要内容是辨明经络所属脏器及身体部位,如“属胃,属肝”“小腿肚属足太阳膀胱”。只有将经络所属脏器及身体部位搞清楚,在此基础上辨证取穴才可能有效,吴氏因此也刊定了一些简单易行的点穴方法,为后世针灸医家所喜用[6]。

(2)丰富的灸法隔物灸始见于葛洪《肘后备急方》,之后历代皆有发展,特别是元代朱丹溪和明代薛己对其颇多扩大应用,直至清代,隔物灸的应用达到顶峰,隔蒜、盐、椒、面以及黄蜡等等,其间所隔药物遍及植物、动物、矿物、器皿等,数10个品种,举不胜举,隔物灸法至此臻于完善。

艾卷灸法在这一时期也得到长足的发展。艾卷灸始见于明初,后《本草纲目》中加以改革制成“雷火神针”,其在清展旺盛,并改革制成“太乙神针”,制法类似“雷火针”,而所用药物,不似“雷火针”多蜈蚣、全蝎、乌头等峻烈毒物,皆纯正之品,适应症更为广泛,并涌现大量专门的著作。在清及民国初年,广泛传播于全国各地“水陆舟车、客途旅次、以及穷乡・302・中国针灸2002年3月第22卷第3期

僻壤无药之处”,疗效神奇,深受欢迎,被誉为“庶几家有是针,病无不治”,在中医灸疗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9]。药锭灸,是清代独创的灸法,制作用药多以硫磺为主,配以朱砂、麝香、蟾酥、硼砂等药研末制成药锭,贴在穴位上,使用时火燃烟熏,利用硫磺等药的药力,治疗寒湿气、体表痈疽流注、风痹、小儿搐逆、口眼歪斜、妇人心腹痞块攻痛等。叶天士在《种福堂公选良方》卷二用到的“香硫饼灸”、赵学敏所创“救苦丹”(见《本草纲目拾遗》卷二)、《医宗金鉴》卷六十一中记载的“阳遂锭灸”等等,均是药锭灸。

药捻灸,是清代独创的灸法,是指用多种药物粉末用紫绵纸裹成药捻以施灸。使用时,将药捻粘于皮肤上,用火点着。如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卷二记载的“蓬莱火”,即由西黄、雄黄、乳香、没药、丁香、麝香、火硝各等份制成,去西黄,加硼砂、草乌也可,主治脘腹胀满、水肿、风痹等。

(3)多种灸疗器械的出现器械灸,最早见于鲍姑,她发明了瓦甑灸。其后《古今医鉴》中记载用铜钱作灸器。至清,《针灸易学》中李守先使用泥钱作灸器,后又有人使用灸板、灸罩,至叶香岩则使用面碗或银制灸器等等。灸器的品种日益增多,多种灸器的使用,说明灸疗在临床已有广泛应用,为更方便使用,医家发明了丰富的灸疗器械以辅助治疗,而现代使用的灸盒、灸筒等很多灸疗器械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综上所述,灸疗在清代有一定的发展,在临床应用方面创新较多,特别是太乙神针的创制和应用,理论方面虽也有所进步,但相比于清代整个医药学的发展而言,仍迫于大形势未有重大突破。这一方面反映出灸疗具有切实可信的疗效,生命力旺盛;另一方面又说明其仍有很大的研究和发展空间,为我们临床和科研工作提出了新任务,即如何继承、发展艾灸这一古老而神奇的治病方法,为现代人类的健康服务。

3参考文献

1魏稼.各家针灸学说.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3

2张吉,张若若.针灸学发展的断代分析.中国针灸,1996;16(8):46

3黄建军.明清时期灸法的发展与应用.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5;18(6):22

4邵虹.灸的历史研究.新中医,1983;(4):36

5张奇文.中国灸法大全.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9

6清・吴砚丞.神灸经纶.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3:3

7清・陈廷铨.罗遗编.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4:1

针灸医学论文范文第5篇

[主题词] 教育,针灸;课程;日本

BriefIntroductionofCurriculumsandCourses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inHigherAcup

unc-tureandMoxibustionEducationinJapan

JinChunlan,ZhuJiang(College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

BeijingUniversityofTCM,Beijing100029,China)

[Abstract]Thepresentpaperintroducescurriculumsandcontentsofacupunctureandmoxibu

stioncoursesinhigher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educationinJapan,

andsumsupcharacteristicsofcurriculumsandcourses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

[Keywords] Education,AcupMox;Curriculum;Japan

目前,日本的针灸教育主要有两个层次,其中一个层次是由大约30所针灸专门学校构成的中等职业教育;另一个层次则是以明治针灸大学为代表的高等学历教育。现将日本高等针灸教育课程设置情况及针灸课程的内容介绍如下,供国内同行参考。

1 课程设置

全部课程约有7大类50余门,7大类课程为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外国语言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教养、学生可根据规定,必修、任选或自由选修。

人文科学类包括东洋医学史、心理学、伦理学3门课程,心理学与伦理学课程可任选1门;社会科学类包括人类进化学、学习原理、法学、社会学4门课程,法学与社会学课程可任选1门;自然科学类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统计学4门,其中统计学可以自由选修;外国语言学类有英语、汉语、德语3门,汉语与德语可任选1门;基础医学分为现代医学和针灸医学,现代医学包括医学概论。医学英语、生物化学、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公共卫生学、免疫学、病原微生物学、药理学10门,其中药理学可自由选修,针灸医学包括东洋医学概论、针灸诊断学、经络经穴学、针灸技术学、基础针灸学、汉方药学概论、生药学概论7门,其中汉方药学概论和生药学概论可自由选修;临床医学类亦分为现代医学和针灸医学,现代医学包括内科诊断学。内科学。整形外科学。外科学(含口腔科学)、脑神经外科学、麻醉科学、泌尿科学、皮肤科学、妇产科学、耳鼻喉科学、眼科学、物理疗法学、康复医学、护理学14门;针灸医学只有临床针灸学1门;医学教养类包括医疗法规学、生命科学论、外文阅读、运动科学、临床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师法规、医疗环境构造论、医学统计学、医用电子学10门,其中临床心理学与医学伦理学可任选1门,医师法规与医疗环境构选论可任选1门,医学统计学和医用电子学可自由选修。

课程形式有讲授、讨论、实验、见实习等,至少要修满138学分及3855学时方可毕业。

2 针灸专业课程

这里主要介绍经络经穴学。针灸技术学(其中包括针法技术学和灸法技术学)、基础针灸学、临床针灸学,以及见实习的内容、要求、学时、教材、考核等。

2.1 经络经穴学

经络经穴学课程共计120学时,分别安排在第1学年的第1学期和第2学年的第1、第2学期。通过课堂讲授、取穴示范、取穴练习和局部解剖,要求学生了解针灸经穴学在针灸学中的基础地位,及其与另外几门专业课程的密切关系,正确理解和应用经络。经穴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临床常用穴位的取穴方法,尤其是主要穴位的取法。

此门课程的教材选用的是日本东洋疗法学校协会编写。医道的日本出版社出版的《经络经穴概论》。提供给学生的参考书有李世珍编著。日本东洋学术出版社出版的《临床经穴学》,竹之内诊佐夫和浜添弘编著。日本南山堂出版的《针灸医学》。

成绩评定以定期测试评价、报告书、出勤率为依据。首先,要达到一定出勤率,方可参加成绩评定,测试评价包括笔试和操作考试,平均分在60分以上者为及格,但笔试和操作考试的成绩要分别达到60分,其中一项未达到即视为不及格。

2.2 针灸技术学

针灸技术学课程共计210学时,分别安排在第1学年的第2学期和第2学年的第1学期。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有关针灸基本知识与基本技术,以达到安全有效地进行针灸治疗的目的,并且顺利实现从课堂到临床的过渡。在针法技术方面,以学习管针操作为主;在灸法技术方面,以学习直接灸为主。

其中有与我国不同之处。例如,在针法方面,学习日本现行针法如捻针术、震颤术、间歇术、屋漏术、呼吸刺法、散针术、接触针术、针刺转向法、单剑术、置针术、压痛硬结等反应点的触知与针刺等,要求学生了解针刺身体各个部位的注意事项,掌握不同长短粗细针的刺法以及所致针感的不同。灸法方面,有专门介绍艾绒和线香种类与成分的内容,要求学生必须亲身体会灸法,通过灸温测试仪控制燃烧温度,探索如何在低热状态下提高治疗效果,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施灸操作。先在施灸板上练习艾炷的制作与点火,然后在人体上练习施灸;先练习米粒大艾炷的制作,再练习半米粒大艾炷的制作;先学习运用灸温测试仪测定艾炷燃烧的温度,然后练习在灸温测试仪的监控下制作100±5℃范围内的艾炷,并进行一定大小艾炷制作的练习。

在针灸施术异常情况处理法(包括过失与副作用的预防)中,有针对感染。内出血(血管损伤)、末梢神经损伤、肌腱损伤、韧带损伤以及脑缺血、发热、倦怠感、化脓、烧伤的处理方法。

此门课程的教材,选用的是尾崎昭弘编著。日本医齿药出版株式会社出版的《图解针灸临床手法》,参考书选用的是日本针灸安全性指导委员会编写。小林宽伊主编。日本医齿药出版株式会社出版的《预防针灸治疗感染指南》。

成绩评定首先要求达到出勤标准,操作考试和笔试二者均须达到60分。

2.3 基础针灸学

基础针灸学课程共计90学时,安排在第2学年的第2学期。要求学生通过对针刺中所见的各种生物学现象及作用机制的学习,以及实验和实习的体验,培养有关针灸的科学观点与科学思维。要认识到在针灸学中,基础针灸学即针灸作用机制以及结构的研究发展较快,电脑分析技术的提高。新仪器的导入。新的统计方法的运用从多个领域促进了本学科的发展。同时要求学生学好基础领域相关课程,如解剖学。生理学。免疫学等课程,懂得了解形态。机能。免疫方面的进展对学习本门课程的重要性。加深对针灸刺激末梢水平时感受器。传导结构。中枢水平中各种反射调节机制与神经传导物质间的关系,针刺与生物防御机制的关系等知识的理解。

此门课程的教材,选用的是丹泽章八和尾崎昭弘主编。医道的日本出版社出版的《针灸最前线》,廖登埝著。日本医齿药出版株式会社出版的《电针。片状电极疗法。激光针疗法的实践》,日本教科书指导委员会编写。医道的日本出版社出版的《针灸理论》。参考书选用的是P.E.沃尔特里主编。医道的日本出版社出版的《扳机点针疗法》,物修编。医学观点社出版的《图说半导体激光与疼痛治疗》,D.奥斯特森等著。大井淑雄译的《疼痛治疗---片状电极的临床治疗指南》,尾崎昭弘著。日本医齿药出版株式会社出版的《图解针灸临床手法》,宫康明和户部一雄著。医学科学社出版的《针灸治疗学基础与临床Ⅰ-Ⅳ》。

成绩评定分为理论部分和实验部分。前者根据定期考试。研究报告。出勤率进行评定,允许补考;后者注重出勤率,根据出勤。笔试及口试(针对研究报告的口试)情况进行评定,不允许补考。

2.4 临床针灸学

临床针灸学课程共计750学时,分别安排在第3学年的第1。2学期。要求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了解东洋医学和现代医学各自的特点,学习从现代医学与针灸医学两个方面综合。客观地把握病人的身心状态,具备能够做出准确诊断的能力;理解进行针灸治疗的意义,重点掌握适合采用针灸治疗的常见病症的治法,以培养学生的临床知识与技能为主要目标。授课形式采取课堂讲授与临床实习相结合的方法,要求学生注意本门课程与内科学。针灸诊断学等相关课程之间的关系。本科目的成绩评定首先要求达到校方规定的出勤率,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笔试和操作考核,平均分60分以及笔试和操作考核均及格者为合格。

"临床针灸学Ⅰ"的内容主要有:临床针灸学学习方法,如何进行实习,针灸临床中的医学伦理与针灸伦理,如何与患者特别是初诊患者进行交流,关于针灸治疗论等;介绍的病症为内科病症,如疲劳。恶寒。头晕等全身症状,感冒、咳嗽、咯痰、呼吸困难等呼吸系统症状,胸痛、心悸、气促等循环系统症状,腹痛、腹泻、便秘、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支气管哮喘、高血压症、脑血管障碍(脑卒中后遗症)、脑变性疾患(如帕金森氏征、痴呆)、肥胖、糖尿病等具有代表性的疾病。参考书有:天津中医学院编。森和译。日本国书刊行会出版的《针灸理论临床与实际》,中医研究院与神户中医学研究会编、日本燎原书店出版的《从症状入手的中医诊断与治疗》,神户中医学研究会编、日本燎原书店出版的《中医学入门》。

"临床针灸学Ⅱ"以运动系统疾病为主,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由局部至全身的诊察和针灸治疗能力,加深对针灸临床必要事项的了解。介绍的病症有:以躯干。脊柱疾患为主的颈痛。上肢疼痛麻木。腰痛。腰腿痛。下肢麻木,以上肢关节为主的肩关节痛。肘关节痛。腕关节痛。膝关节痛以及运动损伤等。教科书有松本编。日本医齿药出版株式会社出版的《现代针灸临床实际》,福林与宫本俊和编。日本南江堂出版的《运动针治疗指南》。参考书有和志主编。医学书院出版的《标准整形外科学》,荻岛秀男译。日本医齿药出版株式会社出版的《软组织疼痛与功能障碍》,田崎义明和斋藤佳雄著。日本南山堂出版的《临床神经诊法》。

"临床针灸学Ⅲ"要求学生复习与病症相关部位的功能。与解剖部位相关的病理生理以及有关疾病的临床特点和病情把握,学习针灸诊治疗法和经常与针灸并用的物理疗法及治疗效果的评定法。介绍的病症有:带状疱疹所致的神经痛(PHN),反射感神经萎缩症(RHN)等难治性疼痛;牙科症,如药物疗法无效的下颌关节症等;外科症,如腹部外科手术引起的消化功能障碍等;脑外科症,如头痛。面痛。三叉神经痛等;小儿科症,如小儿神经症。夜尿症等。参考书有兵头正义和北出利胜编著。日本SSP疗法研究会出版的《SSP疗法》,北出利胜编著。日本医齿药出版株式会社出版的《低频置针疗法》。

"临床针灸学Ⅳ"介绍眼科。耳鼻喉科。皮肤科。妇产科。泌尿科病症的发病机制及鉴别诊断,要求学生掌握代表性疾病的针灸治疗基本方法与技能等。如眼科的视疲劳。屈光不正。白内障及泪腺。眼睑。结膜疾患;耳鼻喉科的眩晕。耳聋。耳鸣。鼻炎。咽痛等;皮肤科的过敏性鼻炎等;妇产科的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征。妊娠恶阻。胎位不正等;泌尿科的肾疾患。排尿障碍(排尿困难。尿失禁)。阳萎等。参考书有:天津中医学院编。森译。日本国书刊行会出版的《针灸临床理论与实际》,中医研究院与神户中医学研究会编。日本燎原书店出版的《从症状入手的中医诊断与治疗》,木下晴都编。医道的日本出版社出版的《最新针灸治疗学》,渡边泱编。日本医药期刊社出版的《排尿障碍》。

2.5 见实习

针灸临床见实习共分2个阶段,第1个阶段共计210学时,分别安排在第3~4学年里。此阶段是以基础医学。现代医学。经络经穴学。针灸技术学。基础针灸学。临床针灸学为基础,培养学生在实际诊疗中掌握确切有效的操作技能,以及从问诊到病例记录的方法,理解诊察过程,了解病历综合法以及病例报告与讨论的方法。通过模拟病例和实际临床体会,综合客观地把握患者的身心状态,进行鉴别诊断和治疗。加深对医学伦理的理解,体会患者的心情,培养学生作为医务人员的基本态度和礼仪。该阶段的成绩评定依据笔试。操作。小测验的结果,对各项均合格者予以学分。

第4学年作为见实习的第2个阶段,是以进一步提高针灸临床技能为目的的。此阶段要求学生做好以临床医生的身份进入社会的各方面的准备,掌握能够顺利完成由诊断到治疗全过程应具备的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作为医生对患者应有的同情心。此阶段的成绩评定根据学生在集体生活中的表现和实习态度,对服装不整洁者。不能进行安全可靠治疗者。破坏集体生活者。行为恶劣者,不给予学分。

参考书有田歧义昭和斋藤住雄编。日本南山堂出版的《临床神经诊法》,川上义和编。日本文光堂出版的《临床所见的采集法》,以及课堂上使用过的教科书和参考书。

总之,日本的高等针灸教育课程设置顺应了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的转变,充分考虑到市场的需求,重视学生就业适应能力的培养,具有分类明确,涉及面广,选择余地较大等特点。既重视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本身的学习以及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也重视他们对社会人文知识的学习和道德品质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