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隔代教育

隔代教育

隔代教育

隔代教育范文第1篇

任何事只要存在,就一定有其存在的道理。

众所周知,家庭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社会,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隔代教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有利有弊,关键在于如何扬长避短。实现家庭共同的教育目标。

从根本上说,无论是年轻的父母还是年长的祖辈,教育孩子的出发点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这是最重要的一点。但是两代人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上存在较大差异,又缺乏相互理解和沟通,从而形成了各种矛盾和问题。

案例一:家里的“小霸王”

上述案例中,明明的爸爸妈妈和老人都有责任。作为明明的父母,不应该用生意忙没时间带孩子当借口,将孩子推给老人;而作为明明的爷爷奶奶也不应该因为祖孙情深,就一味地迁就、溺爱孩子。

其实道理老人也明白,可落实到具体行动上时,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溺爱孩子。从心理上说,祖辈对孙辈的溺爱,内心活动是比较复杂的。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和坎坷,使得祖辈在对待孙辈的教育上,或多或少带着某种补偿心理,想利用对孙辈的抚养弥补一下自己失去的情感。

对于孩子的合理需要是应该满足的,而无原则的迁就和溺爱只能助长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形成自我、任性等不良个性。

案例二:袒护出的家庭“战争”

“每次我教育儿子时,婆婆总是护着他。我对孩子说话的语气稍微重一点,婆婆就不高兴,还反过来说我。”圆圆妈妈无奈地说。为了孩子,她和婆婆经常吵架,弄得婆媳关系很紧张。

在很多家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父母在对孩子的过错行为进行教育时,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总免不了在旁边插上几句话,如“孩子太小,不懂事,以后大了就好了”、“你小时候我们都没有这样对待过你”、“孙子乖。待会儿爷爷带你买好吃的去,咱不理他们”……诸如此类的话,会让孩子更加有恃无恐。

案例三:“无所适从”的孩子

面对不同的教育方式,孩子会觉得一头雾水、无所适从,不利于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长此以往,孩子还会在感情上产生“亲祖辈、疏父母”的倾向,甚至学会“察言观色”,钻空子,采取不同的态度对待父母和祖辈,这种“两面派”的心理可能会为其人格的发展埋下阴影。

教养矛盾积极化解法

类似上述的案例还有很多,从中我们不难看到隔代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但是,隔代教育是一种现状,与其唉声叹气抱怨,还不如用积极的态度去看待,对祖辈教子的优势真诚肯定,对隔辈教养矛盾耐心化解。

首先,接受隔代教育这种家庭早期教育形式的存在。其次,充分认识隔代教育的优势,比如:不少祖辈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与孩子一起生活,能够细心地照顾孩子的衣食住行,保证孩子的身体健康,这对孩子的成长无疑是有益的。而且,相比那些年轻的父母,祖辈拥有较丰富的抚育孩子的实践经验,积累了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人生感悟,这都为孩子社会性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除了以上两点相处原则外,最后再为爸妈们提几点具体做法上的建议:

1 尽量做到孩子以自己带为主,老人帮忙为辅。不要完全把孩子的教育权、抚养权交给老人,这是对孩子不负责任的做法,因为父母的教育更趋于理性,而老人对待孩子往往是以尽量满足孩子的愿望为出发点,比较感性。

2 如果孩子是和祖父母一起生活,老人有责任帮助树立父母在孩子心中的权威。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威信本身的意义在于它不要求任何论证,在于它是一种不可怀疑的长者的尊严、力量和价值。”因此,在遇到祖辈和父母的教育方式不一致时,尤其是在父母批评孩子时,祖辈即使有不同意见,这时也要尽量保持沉默,以维护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不同意见可以在事情过后再交流沟通。

3 父母要经常和祖辈进行交流,让老人了解现代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了解孩子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尽管做到这点非常不容易,但至关重要,必须达成共识。

比如: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理能力和责任感,就必须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能祖辈包办代替。怕孩子吃饭撒到地上,就一口一口地喂;怕上下楼梯摔着,就抱着……这样做不仅剥夺了孩子手脚运动的机会,也剥夺了他们独立思考的权力,还增加了对家长的依赖心理。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的孩子,会缺乏自信心,遇到困难容易退缩,长大后接受新生事物慢,社会适应能力较差,对其一生的发展不利。

隔代教育范文第2篇

一、隔代教育现状分析

在农村地区,祖父母的首任教育是由孩子的父母转嫁给他们的,按农村的传统程序上来讲,他们是没有多大的责任的。所以,他们要完成儿子、儿媳、女儿、女婿交给他们的任务,就形成了以下多种的教育类型:

1.过分溺爱型

这种类型就是指孩子们本来能自己做的事,如在家里能扫扫地、洗洗碗、整理整理家务等,祖父母为了达到他们所谓的教育目的,竭尽全力呵护备至,代为其劳。孩子们本来能自己锻炼的能力,而被他们取而代之,造成了大多孩子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奢靡生活。

2. 过分体罚型

这类教育型的祖父母,观点比较陈旧,思想很保守,一味地听儿女们交代的“一定要管教好孩子”的重托,动不动则是打骂,说教则无。纯粹的是一种粗鲁教育,并且还有“理论”支撑,什么“三句好话,不如一马棒”“棍棒下面出好人,碾磨下面出好米”,等等。这种教育下的孩子,小的时候基本上能依顺你,因为他们害怕“武力镇压”。稍微长大一点,他们就会产生逆反心理,压制对方,久而久之,他们会很容易走向社会的对立面,最终会被社会唾弃。

3.过分监管型

这种类型的祖父母什么时候都离不开孩子,也就是24小时监控,不给孩子一点空间。这样既累了自己,也累了孩子。孩子们没有自己的生活空间,学不会交流,学不会沟通,也没有什么理解,只会变得孤独、孤僻、默默无闻、沉默寡言,久而久之,这种教育的对象不是“在沉默中爆发,就是在沉默中死亡”。这种教育类型是对孩子予以一种“绵羊式”的教育,既不让孩子受冻挨饿,又不让孩子沾染是非,有棱有角,是典型的中庸之道的表现,它只会是让孩子爱憎不分,是非模糊,对社会既无任何利益,又无任何损害。

4.民主型和理解型

这种教育类型在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数量很少,只存在于一部分祖父母们过去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家庭中,但真正还待在农村进行隔代教育的祖父母是微乎其微。

二、留守儿童表现特征

(1)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上表现参差不齐。

(2)性格方面,不少留守儿童较内向、自闭,逆反心理较重。认知上的偏差导致行为产生偏差,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甚至直接在生活中反映出来。

(3)学习方面,留守儿童的学习态度两极分化现象严重,能自己完全自觉地努力学习并取得优秀成绩的少之又少。

三、思考与建议

(1)加快当地经济发展,努力发展支柱产业和乡镇企业,以服务当地为基本指南,出台相对优越的条件,吸纳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劳动力的就地安置,从而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

(2)加强家长与留守儿童的联系。我们应该清楚认识到,亲子教育是任何其他形式教育都无法取代的。在这一点上,学校和老师应当为他们搭建沟通的桥梁。

(3)老师经常与留守儿童谈心,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可以让他们担任班干部,一方面起到激励和鞭策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加强他们和班上其他同学的沟通和交流,形成良好的团队精神,找到归属感。

(4)提升老师的自身修养。老师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其一言一行也时刻被学生模仿。因此,老师应在提高学术教育专业水平的同时,提高道德品行和自身修养。虽非一日之功,但在潜移默化中孩子的习惯、态度和观念都可能发生重大转变。

(5)加大家访力度,通过家访了解各个留守儿童家庭实际情况,如此才可能真正把握住留守儿童的“小心思”,也才能“对症下药”。同时也通过家访与留守儿童监护人交流教育心得,增强留守儿童监护人的责任感。

隔代教育范文第3篇

“隔代教育”的现象在中国较为普遍,据调查显示,在我国城镇有近五成的孩子跟着祖辈生活,孩子年纪越小,占隔代教育的比重越高。随着城市的节奏越来越快,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选择在城市打拼,而把自己的孩子留给自己的父母去照顾,在这样的形势下,如何承担家庭教育的责任已然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一、隔代教养现象的社会背景

随着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重大变化,竞争意识、自我实现意识、效益观不断增强。城市里的年轻父母,大多忙于工作,疏于对孩子的照顾和教育,而在乡村中的年轻父母,大多会选择外出打工来多赚些钱,把孩子留给祖辈照顾。这样的情况数不胜数,慢慢就演变成一种社会现象,然而与亲子教养相比较,隔代教养已经暴露出一些弊端,不能不令人正视。

二、隔代教养的“利”

(一)、老人的心态更平和

当下的父母都是处在一个竞争激烈的环境,生存压力比较大,有可能会将白天工作的情绪带回家,导致孩子的情绪也不好。但是,祖辈们已经远离高压力的工作环境,他们的心态相对比较平和,加上老年人具有儿童似的心理,能够很快和孩子打成一片,陪伴孩子很好地玩耍,这样的心态也为今后孩子的教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老人的生活经验更加丰富

祖辈在照顾孩子生活起居上面,往往比父母更有经验,尤其在宝宝生病,或者遭遇其他问题时,他们更清楚应该怎么样去做,并且不会像没有经验的父母那样,遇到一点点事情就慌了手脚,相反,他们能够较快较好地解决,这也是祖辈进行教养的一个优势。

(三)、解决了父母的忧虑

祖辈们永远是除了父母,最疼爱孩子的人,相对于保姆和育儿机构,祖辈能够给予孩子更好的照顾和更多的爱,他们可以为宝宝提供最好的心理支持和足够的安全感,而且因为他们的照顾,父母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打拼自己的事业,完成自己的梦想。祖辈的教养对社会另一种家庭――单亲家庭的教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存在着父亲或母亲缺失的问题,但是祖辈们的加入,为宝宝提供了性别模仿的对象,弥补了父母亲性别角色的空缺,无形中给予了宝宝正确完整的性别意识教育,对宝宝性心理的健康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三、隔代教养的“弊”

(一)、隔代教养阻滞儿童智能的培养开发

虽然有许多老人知识渊博、思想开放,育儿经验相当丰富,但是大多数的老人没有接触过新的教育理念,他们的教育方式还是比较老套。孩子的天性是好动的,他们能在大自然中找到快乐,然而老人们因为年纪大了,精力不如从前,便很少愿意出去走动了,也会因为顾及孩子的安全,常常让孩子呆在家里,殊不知这样会束缚孩子的自由,是孩子失去很多感官训练的机会,更不能很好地进行人际交往,阻碍孩子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

(二)、隔代教养导致儿童自理能力的缺失和骄纵的性格

长期由祖辈教养的孩子,大多依赖性较强,不光如此,还会出现任性,骄纵,蛮横等特点。很多由祖辈抚养的幼儿的独立性是相当差的,各方面的自理能力也和别的孩子差了一大截。然而对于祖辈来说,教养一个小孩需要花费自己巨大的精力,而结果往往却是吃力不讨好,这样对于祖辈来说也是一种伤害。

四、应对隔代教养的策略

(一)、家庭教育改善教养策略

1、转变溺爱的教养方式理智爱孩子

祖辈们要理智地爱孩子,切记不能让关爱变成溺爱,这样对于孩子今后的发展是得不偿失的。要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孩子独立的思想和独立的能力,学会放手去爱。

2、接受并学习新思想

祖辈们应该积极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尽量用现代科学知识抚养、教育孩子,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切记不能固守成规。了解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儿童该阶段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进行教育,以免错过最佳教育期。

3、学会与儿童沟通交流

祖辈们要学习与孩子进行沟通,了解孩子需要些什么,想做些什么,不能以自己的经验多、阅历广来限制孩子的发言权,不能以自己的主观愿望代替儿童作出决定或者选择。

(二)、家园共育改善教养策略

1、建立及时反馈加强共育目标

幼儿园应通过各种方式与家庭合作,关注儿童在家庭,在幼儿园的生活学习状况,做好及时反馈信息,教师及时矫正家庭教育中的问题,利用一些园内活动,让祖辈家长获得新的教育思想,让其运用到自己的教育中。

2、关注个体差异,实施个性化沟通

由于不同隔代教育家庭中祖辈家长的素质、教养水平不同,隔代教育的方式也出现不同的类型,对于教师来说,做家长工作,帮助家长提高教育水平也要像教育幼儿一样“因人而异”,针对不同类型的隔代教育长辈家长,实施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指导方法,以期促进指导的有效性。

隔代教育范文第4篇

面对这些数字,我们不难发现:隔代教育大面积存在,祖辈中多数人仍任劳任怨地担负起家庭教育的责任,他们是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教育力量。但当孩子渐渐变得不那么听话的时候,父母心理自然涌起隐隐担忧,隔代教育究竟利大还是弊大,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一、祖辈参与孙辈教育的优势与不利因素

(一)优势

1. 祖辈经验丰富,照顾孙辈细致周到。

祖辈有着抚养子女的丰富经验,他们对孙辈的喂养、培养很自如,面对孙辈的日常困难也能及时给予帮助,保证孩子正常健康地成长。

2. 祖辈经历多,阅历丰富,教育孩子更加细致冷静。

不少孩子说,一些国家大事以及城市的新建筑,家乡面貌的改变,都是常跟随祖辈出游,听祖辈议论,一起看电视,听广播得来的。这些都潜移默化地扩展了孙辈的视野,激励了孙辈的志向。

3. 祖辈们经受磨难,良好的行为品质对孙辈起模范作用。

祖辈因生活的艰难坎坷,付出很多的艰辛劳动,他们因此有着坚强品质等良好的行为品质,这对于孙辈的人格塑造有着很大的潜移默化影响的作用。

(二)祖辈参与孙辈教育的不利因素

1. 祖辈过分溺爱孙辈,纵容护短,造成孩子“自我为中心”的不良个性。

建安市水东小学曾对290多名独生子女做过一次家庭调查。其中老人对孙辈过于呵护、宠爱的、缺乏教育的占45%,老人无原则的迁就,不仅会抵消父辈的教育效果,还会造成孩子“骄”、“娇”二气,“小太阳”、“小皇帝”现象的出现,对社会而言并非是件值得荣耀的事。人到老年往往格外疼爱孩子,并且容易陷入无原则的迁就和溺爱之中。总让孩子处于说一不二的核心位置,事事依着孩子,处处围着孩子。即使孩子犯了错误也不及时纠正;孩子不合理的欲望也常会无原则地得到满足。如我班的雯雯小朋友,她从不愿意将自己的玩具带到幼儿园来,即使带来了也不愿脱手、不愿给别的小朋友玩,就连上课也要抱着。她的奶奶走时还说这是雯雯的东西,不要给别人。所以一旦被侵犯,雯雯就会大哭大闹、不依不饶。

2. 过分的包办代替,扼制了孩子独立能力和自主性发展。

祖辈对孩子的一切都考虑很周到,孩子成长,安安稳稳,不经受任何磨练与挫折,致使孩子很依赖,很娇气。独立性、意志品质也无法发展。陈鹤琴先生说过:“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去做。”这对于培养孩子独立性,自理能力和责任感有很大的影响。实际生活中不少老人习惯于包办孩子生活上的一切事情。小时候父母想训练孩子爬行能力,但老人却觉得孩子在地上爬又累又脏;孩子上幼儿园了,父母想训练孩子自己吃饭的习惯,老人却总是担心孩子弄得一塌糊涂,于是一口一口地喂……种种做法,使得孩子的手脚得不到充分的运动,孩子的大脑也失去了独立思考的机会。这样很容易导致孩子动作发展缓慢,独立生活能力差,增加了对家长的依赖心理。孩子一旦遇到困难或要求不能得到满足时,他往往没有信心去解决问题,继而产生愤怒、不满足的情绪。

3. 祖辈因教育意识的缺乏,教育方法的不当,错失了许多随机教育的良好机会。

祖辈由于思想观念、文化背景的不同,因此对孙辈是物质关心多,精神关注少,而我们在教孩子知识、满足孩子要求时,往往考虑这样做对孩子的个性成长是否有益,能否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其实老人也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但他们更多注重教孩子认字、数数,却不大意识到应在活动中培养孩子爱劳动、谦让、照顾别人、坚持性等优良个性品质。当孩子有了最初的劳动欲望(如孩子想扫地、剥豆、抹桌子等)时,他们一方面因嫌孩子碍手碍脚,另一方面因怕孩子累等原因而加以阻止。这样,无形之中打击了孩子的劳动热情,扼杀了孩子的劳动意识。久而久之,孩子就不愿意动手了。当孩子与同伴交往出现纠纷时,老人总是从自己孩子的“利益”出发,想方设法为孩子讨回“公道”。这种“不吃亏”的教育很容易让孩子滋长骄横、霸道的不良习性。

二、对策

1. 勿溺爱纵容,不越俎代庖

“隔代亲”不等于溺爱孙辈。隔代,一个是黎明,一个是黄昏。隔代亲是一次心灵的对话和生命的交接。它有利于增强孙辈的活泼性、探求欲,有利于孙辈的活动潜力发现和发挥。当然,如果“隔代亲”完全取代了父母教育,颠倒了主次关系,变成为“先儿孙之忧而忧,后儿孙之乐而乐”,甚至形成“老少错位”,那么,这样的家庭教育非出纰漏不可。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行为,给孩子以表率。另外,不要过分溺爱孩子,要尊重孩子,正确评价孩子,为孩子创设良好的精神环境,使孩子从小就能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细腻的情感。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上考虑问题。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求,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孩子就会理解、同情、关怀他人,养成愿意帮助他人的习惯。

2. 互教互学,携手共进

首先,祖父母的身教很重要,它直接影响到后辈的品质,对孙辈的教育引导,胜于教导。

祖父母首先要与孙辈站在同一平台上,如果凭着“吃过的盐比饭还多”的心态,以长辈自居,武断行事,会损害孙辈的尊严。多听听孩子的意见,力求以理服人。尊重孩子的兴趣,而不将成人的意识强加到他们头上,做一个善解人意的家长。如孩子喜欢画画,回到家总是拿着蜡笔到处画,甚至地板上、墙壁上,虽然家里搞得很凌乱,但我们还是坚持以表扬为主,我们不能小看孩子,虽然她的画不是那么的形象,但你如果能静静地倾听这一切,就会发现孩子眼中的世界是多么地丰富与精彩。这说明孩子在进步,我们怎么能横加限制呢?相反,我们要加以鼓励引导,从而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和敢于尝试的能力。

隔代教育范文第5篇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龙迪博士认为,在家庭教育过程中,父母才是影响孩子身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人物。孩子不是行李,父母不能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完全推给老人,要为养育孩子留出专门的时间。

“创造良好的婚姻家庭环境,对孩子就是一种最好的教育。在我们国家,只有当家长是没有经过任何培训和学习的。而家庭教育的前提就是教育家长。”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陈一筠老师也表示:“孩子是父母最重大的作品,在家庭教育过程中,身教重于言教,请父母们不要怠慢自己的作品。”

活动现场,还有网友通过微博了作为担当“隔代家长”的老人的十条“资格标准”:身体健康,精力较好,心态年轻,乐于养育孙辈;心理健康,情绪稳定,没有精神障碍或偏差;家庭和个人卫生习惯良好,不吸烟,不酗酒:了解孩子的饮食营养和生活护理等常识;性格开朗,人际交往能力强,不固执偏见,对孩子有耐心:喜欢户外活动,常带孩子外出去认识周围世界;有一定的文化基础,能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待孩子慈爱宽容,但不纵容、不溺爱,善于引导教育;能细心观察孩子的身心变化,及时与孩子的父母交流沟通;愿意并善于吸收新知识、新观念,用现代家庭教育理念与方法教育孩子。

据了解,北京市家庭建设促进会于2012年申请了“隔代教育培训”政府购买服务项目,此次论坛只是拉开“隔代教育”的一个序幕,2013年将按照计划全面展开“隔代教育”的宣传、讲座、培训等工作。

相关期刊更多

少年儿童研究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共青团中央

家庭教育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浙江省妇女联合会

好家长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南京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