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合规岗位工作计划

合规岗位工作计划

合规岗位工作计划

合规岗位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今年,我局将继续把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与《甘肃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等法律法规列为全年法律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统一组织,统一检查。在学习方式上,我们将继续坚持集体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集中辅导和岗位自学相结合,并保证人员、时间、内容、效果四落实,人人有学习笔记。同时,要结合我局工作实际,进一步加大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宣传力度,尤其要强化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让广大妇女都能够了解国家劳动保障有关政策,提高广大妇女的劳动保障意识和就业能力。

二、进一步健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

一是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列入本单位年度工作计划,明确本单位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领导小组职责,与本单位计划生育专管员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与育龄妇女签订计划生育协议书,层层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执行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制。二是由单位一把手亲自负责本单位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抓好各项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任务的落实。

三、进一步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各项措施的落实

(一)积极做好本单位干部职工的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做到各项登记表册记录完整全面,没有违反计划生育的现象发生。

(二)开展暖流工程,服务困难群体。

1、开发社区就业岗位。要针对下岗女职工年龄偏大、技能单一,再就业困难的实际情况,把社区就业作为她们实现就业再就业的主攻方向。积极开发社区公益性岗位,帮助她们尽快实现再就业。

2、开展积极主动的就业服务,促进下岗失业女职工再就业。一是积极为符合条件的女性下岗失业人员特别是“4050”人员办理《失业证》和《再就业优惠证》,做到应发尽发。二是积极为符合条件的下岗失业女职工提供了小额贷款担保,以帮助其尽快实现再就业。三是在职业介绍工作中,积极为女性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就业岗位,免费为女性下岗失业人员提供了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四是继续做好女性下岗失业职工接续养老保险的工作,开设专门的个人参保窗口,提供了方便、优质的服务。

合规岗位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市政府第22次常务会议专门听取了市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工作汇报,这次会议是市政府同意召开的此之前。郭市长对做好此项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传达5月14日省政府会议精神。省教育厅、财政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证厅、省编办四部门关于“2009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实施工作的有关文件,安排安排我市“特岗计划”具体实施工作。

旨在通过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贫困地区中小学任教,特岗计划”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中央编办联合启动实施的一项重要工作计划。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从事农村教育工作,逐步解决农村师资总量缺乏和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提高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这项计划20062008年主要在国西部地区实施,从今年开始,扩大到包括我省在内的中西部22个省(区、市)省委、省政府对这项计划在省的实施工作非常重视,3月23日,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决定,省不只要依照国家要求,实施好国家计划,同时,结合我省实际,启动实施我省地方计划。国家计划与省地方计划按11比例实施。教育部分配给我省国家计划5000名,再加上我省地方计划,今年我省共计设置1万个特设教师岗位,全部用于招聘优秀大学毕业生从事农村教育工作。省教育厅给我市分配了999名特岗计划(不含固始)其中国家计划679名,地方计划320名。各县目前已设置到各个岗位。5月14日,省政府又专门召开了会议。省、市有关部门制定印发了2009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实施方案、招聘方法和招聘简章。希望大家认真贯彻落实。下面,就如何做好我市“特岗计划”实施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增强开展“特岗计划”紧迫感,充分认识“特岗计划”重大意义。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当前。农村中小教师紧缺。为了进一步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有效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国家提出并成功实践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工作,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既有利高校毕业生就业,又有利解决农村中小学缺编问题。

(一)实施“特岗计划”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起着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撤地设市十年来,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教育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全市农村中小学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免费义务教育基本实现,高考连续五年居全省领先地位,职业教育多次受到省政府惩处,教师队伍素质明显提高。可以说,市教育发展取得了历史空前的成绩,站在较高的历史起点。整个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教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重点,当前农村教育是大头。也是难点。省、市两级对农村教育一直高度重视,先后实施了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课桌凳更新工程,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和“两免一补”政策等等,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农村教育不时加强,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从一定水平上讲,农村孩子们有学上”问题得到基本解决。但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目前我市义务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仍不高,教育经费保证水平较低,乡村区域、校际之间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师资力量十分单薄等问题也十分严重。让孩子们接受优质教育的呼声非常强烈,上好学”问题正成为突出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讲,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教师,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关键也在教师,上好学”关键仍在教师。因此,特岗计划”实施,对于加强农村教育工作,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无疑是一个十分有效的举措。

(二)实施“特岗计划”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保证和改善农村教师工资待遇和工作条件,健全农村教师培养培训制度,提高教师素质”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讲话中强调:要特别重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总理在今年“两会”上作的政府工作演讲》中要求: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这些重要论述和指示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由于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市农村教育工作不时加强,农村教师工资保证问题得到根本解决,教师待遇不时提高,教师地位逐步提升,教师职业受人尊敬、令人羡慕,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热情进一步提高,教师在农村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市农村师资力量单薄,中小学教师老龄化现象严重,学历层次较低,整体素质不高。今年全市教育工作会上讲过,市山区面积大,一些教学点分散,缺教师现象比较突出,另外过去由民师转正的教师数量大,大部分“老龄化”即将面临退休,中青年教师又少,从而导致教师队伍‘青黄不接’全市中小学专任教师中,80%教师在农村,农村教师80%由民办教师转为公办的而这些教师中,80%已老龄化,同时,全市中小学教师以千分之一点二速度自然减员。这些年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高全市教师素质,经过培训,全市初中专任教师中的本科学历比例达到36%小学专任教师中的专科比例达到50%但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同时,农村教师的学科结构矛盾也比较突出,特别是英语、体、音、美教师紧缺,有些县小学英语课程到现在无法开设,农村小学好多地方没有体、音、美教师。当前,一些县区出于维护外地就业的需要,不愿接收高素质的新师资,一些地方不合格人员和超编人员难以淘汰或分流,使得高素质合格教师补充困难;还有一些县区不合格人员已到年龄,缺乏正常的渠道,无法腾出编制补充年轻、优秀教师等等。农村教师队伍呈现了有编不补,有编难补,无编可补的现象,严重影响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采取省级统筹,这次“特岗计划”实施。公开招聘的方式,国家和省级出钱,录用一大批高校毕业生从事农村义务教育,能有效地缓解农村教师队伍的总量缺乏,解决农村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改善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的年龄、学历、学科结构,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可谓“一举四得”而且这一制度设计创新了教师补充机制,严格了用人规范和程序,有利于强化政府责任,有利于突出学校需求特点,有利于宏观调整和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有利于学校用人与治事的结合。对于建立教师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从源头保证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具有深远意义。

(三)实施“特岗计划”缓解大学生就业矛盾。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2009年我省有高校毕业生约37万人,较去年增加4万多人,加上往年尚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总量预计突破45万人。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总书记、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就大学生就业问题作出明确指示,要求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放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引导和鼓励更多的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基层、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国务院专门召开了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专题研究部署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省委、省政府也召开了2009年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今年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工作,作出进一步安排安排。市委书记王铁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电视电话会上强调,当前形式下,让大学生就好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坚持社会大局稳定意义非同寻常,要给位置,造位置,创位置,挤位置,扎实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家庭的寄托,就业问题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目前,一方面农村遥远贫困地区学校急需合格教师,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下不去,合格教师难以补充。实施“特岗计划”采取特殊政策措施和用人机制,吸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机会,拓宽了渠道,既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又有利于促进青年人才的健康生长。希望各县要增强紧迫感,把这项工作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作为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契机,作为我市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的战略举措之一,抓住机遇,周密安排,精心组织,大力推进,确保这项计划在市全面顺利实施,充分发挥“特岗计划”有效作用。

二、增强实施“特岗计划”责任感,认真做好“特岗计划”实施工作。

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确保该计划顺利实施,特岗计划”既是成果德才兼备教师队伍的人才工程。一定要统筹安排,强化责任,狠抓落实,精心做好三阶段工作。

(一)公平公正。细心做好招聘阶段工作。这个阶段必需抓住五个环节:一是制定需求、科学设岗环节。2009年我省“特岗计划”名额共1万人,其中:国家计划5000人,分配我市4个国贫县计划共679人,地方计划5000人,分配给我市3个省贫县计划共320人。各县要根据计划,坚持岗位紧缺、比例协调、相对集中、以人为本、科学设置原则。如果岗位设置不科学,就不能吸引大学生报名,本县计划就可能调到其它县,就可能影响到明年省再次下达计划。二是明确对象,从严把关环节。特岗计划”招聘对象以高等师范院校和其他全日制普通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同时可招聘少量应届师范类专科毕业生。年龄在30岁以下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往届本科毕业生报考的必需取得教师资格,具有一定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各县在面试前的资格复查中,一定要把住这一关。三是精心组织,严肃考务环节。这个环节是招聘阶段的关键环节,由市级负责,市教育局要采取得力措施,选好考点、选派监考、配备屏闭,要严肃考风考纪,开好考务会议,要像抓高考一样,抓好这次招聘考试工作,确保公平公正,不出任何问题。四是统一规范,公正面试环节。这个环节由各县承担。省里制定面试规范,市里派巡视员监督。面试满分为100分,并计入总分。各县一定要在市规定的时间内,严格规范,客观公正,按时按质完成任务。五是扎实做好岗位培训环节。岗前培训是个基础性环节,大学生第一次当教师,对于教育政策法规、教材教法、新课程改革、班主任工作等都不懂,各县一定要完成培训的学时,确保特岗教师今秋开学前到校任教。这里重申,上述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都要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二)跟踪管理。耐心做好任教阶段的工作。有关部门要加强对设岗县工作的指导和检查。特岗教师在聘任期间,执行国家统一的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和标准,由中央和省级财政设立专项资金,用于特岗教师的工资性支出。其中,国家计划所需资金由中央财政布置,省地方计划由省财政安排。国家计划和我省地方计划特岗教师执行同一工资规范。其津补贴由各县根据当地同等条件公办教师年收入水平综合确定。总的要求是特岗教师年收入水平原则上不低于当地同等条件公办教师年收入水平。凡特岗教师工资性收入水平高于国家规范的其高出局部由所在县财政负担。各县财政要认真落实配套资金,用于解决特岗教师的地方性津补贴、必要的交通补助以及按规定纳入当地社会保证体系享受相应的社会保证待遇应缴纳的相关费用。各县要依照要求落实好特岗教师津补贴发放、住房布置、交通医疗等相关生活待遇保证,确保特岗教师享受与当地公办教师同等待遇。要采取切实措施,提高特岗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协助他尽快生长为骨干教师。要关心特岗教师的生长,并帮助他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面临的实际困难,尽可能为他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特岗”教师在3年的任期由有流失、流动的现象。这些现象属于正常的但流失太多、流动面太大,根据外省“特岗计划”实施情况。就说明我跟踪管理,服务上有问题。市县要制定出“特岗”教师管理方法。特岗计划”招聘的大学生,有的外地的甚至外省的不远千里来到农村山区从教,如果我客观条件太差,主观上再关心不够,对于一个举目无亲的孩子来说是难以留得住人的各县一定要树立人才观,树立服务意识,做到条件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

(三)掌握需求。全心做好期满阶段工作。这是特岗计划”第三个阶段工作。随着我市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推进,城乡二元结构差别缩小,农村学校布局的调整,市农村教师总量需求会逐步缓解。因此,各县必需做好统筹规划,纳入“特岗计划”县原则上不再以其他方式补充新教师,特岗教师三年期满后,经考核合格,自己愿意继续留任的各县必需确保落实工作岗位,料理入编手续。各县相关部门一定要各负其责,要在核定的编制总额内,为聘期已满、考核合格、愿意继续留在当地任教的特岗教师落实工作岗位,将其工资发放纳入财政统发范围,保证其享受当地教师同等待遇。各县要在实施“特岗计划”时,研究制定具体可行的方法,加大创新农村教师补充机制的工作力度,确保愿意留任的特岗教师3年聘期届满后全部落实工作岗位。

三、增强做好“特岗计划”使命感,切实加强“特岗计划”实施工作的领导。

要采取措施,为了确保“特岗计划”顺利实施。扎实工作。

狠抓落实。特岗计划”三大阶段”有机结合,一是加强领导。其中的许多环节环环相扣,每个阶段每个环节都不能掉以轻心。根据省文件要求,市“特岗计划”市政府领导下,由市教育局、财政局、人事局和编办四部门负责实施。市教育局牵头,负责协调解决实施中的具体问题。各县也要建立相对应的工作机制,县政府的领导下,协调相关部门的工作,切实把实事办实。

合规岗位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血站是指不以盈利为目的,采集、提供临床用血的公益性机构。[1]血站采供血业务链中的血液采集、血液成分制备、血液供应等部分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有机结合的整体。相关人员只有系统掌握采供血业务链中各个组成部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才能更有效的保证血液的安全、及时、有效,更好的满足临床用血的需要。因此血站在一定范围内实行人员轮岗制度,培养复合型、系统性人才是十分必要的。

1 轮岗概述

轮岗(job rotation)就是岗位轮换,一般在区域内或系统内进行,同级别干部或同专业人员按惯例轮换岗位,尤其是热点岗位。

轮岗是培养、锻炼人员,提高员工素质的好办法,血站人力资源部门应把轮岗作为重要的管理手段进行系统规划实施,主动制定轮岗计划、打造支撑体系,保证轮岗达到预期目标。

2 血站实行轮岗制度的必要性

2.1 提高员工整体素质

有效的轮岗能使血站的相关人员全面掌握献血服务,血液制备,血液隔离与放行,血液保存、发放与运输、收回及血液库存管理等相关的业务知识、提高与此相关的专业技能;能强化工作人员的沟通能力,便于涉血知识、经验的学习、交流;增强对不同环境的适应能力,扩大视野,扩展业务知识面的宽度,增加重点问题的研究深度。

2.2 有效激励,调整员工的工作情绪。

血站内部实行横向调动的内部轮岗、转岗制,员工可以轮换到更有前景或是更具有吸引力的岗位上;可以得到对职业生涯更有帮助的培训机会;可以从不同的工作经历中积累更加丰富的经验,从而获得工作的新鲜感和挑战性,克服疲钝倾向,进而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创新精神和工作效率。

2.3 融通人际关系,转变部门工作作风。

血液采集、制备、血液供应等一切部门都是以“血液质量”为核心开展工作的,都在为持续提供安全、及时、有效的血液共同努力。通过轮岗让员工亲身体验其他部门的工作后,才能站在“血液安全、生命安全”的角度上认识、解决问题,才能转变工作态度,形成换位思考,更多的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才能促进部门沟通,增强合作精神,协力做好各项工作。

3 轮岗制度的实施要点

3.1 轮岗实施之前应制定合法、完整的岗位作业指导书及相关的操作规程,轮转人员必须符合岗位要求,这是关键《血站管理办法》、《血站质量管理规范》《血站实验室管理规范》的要求,结合单位实际,制定完整的岗位作业指导书及操作规程;血站轮岗的工作人员必须符合岗位执业资格的规定;必须接受血液安全和业务岗位培训与考核,考核合格并领取岗位培训合格证书[1];必须符合《血站关键岗位工作人员资质要求》[2]

3.2 轮岗的对象侧重于新职工轮岗实习和培养复合型、系统性职工的需要,这是重点

新职工在就职训练结束后,让其在符合要求的各个岗位上轮流工作一定时期,亲身体验各个不同岗位的工作情况,为以后工作中的协作配合打好基础。经过这样的岗位轮换(每一岗位结束时都应有考评评语),血站对新职工的适应性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可以更好地确定他们的正式工作岗位。

同时,员工在部门间的横向移动,可以开阔眼界,全面了解涉血知识,并且与单位内各部门的同事有更广泛的交往接触。在取得多种技能的同时可以提高员工对业务工作的全面了解能力和对全局性问题的分析判断能力[3],有利于人才的发掘和培养。

3.3 轮岗部门要服从大局、相互配合,坚决杜绝小集团主义和部门之间的恶性人才竞争,这是基础

转出部门要转变观念,要认识到有效的岗位轮转,可以增加新生力量,引入新鲜的血液,引入创新的思想;可以促进部门与部门之间良好沟通。 同时要强化培训、学习,建立健全的关键岗位继任体系。储备接班人。

转入部门要保持平常心,对轮岗员工建立科学系统的入职程序和培训计划,包括对部门文化、部门同事、部门专业内容以及部门行事风格的介绍。同时要关注轮岗者的工作表现,指导和帮助轮岗者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使其尽快熟悉新环境、新工作、新要求,进而融入新团队,促成轮岗的真正成功。

3.4 轮岗要系统组织,长远规划,有效实施,这是基本原则和要求

(1)统筹、系统安排轮岗:制定轮岗计划,明确轮岗的时间、轮岗目标、考核标准、轮岗风险评估及轮岗工作协调机制;制定轮岗工作路线图,确定岗位轮换机会及对应人选计划/轮岗工作沟通计划/制定并提交工作交接清单/岗位交接及岗前培训/定期轮岗效果调查评估等;要事前对当事人的发展能力进行综合判断,以做好人员及岗位匹配安排,同时要制定配套体系,以保证个人能力与岗位要求能有效地过渡、结合[4]。

(2)要与轮岗人员进行充分的沟通,了解当事人对轮岗的意见或建议以及当事人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向轮岗人员阐述轮岗工作计划,表明此次轮岗的目的。

(3)做好轮岗前的业务交接工作,确保各项资源完全移交、确保各项进展中工作接收者清楚了解;同时制定帮扶计划,推行“模板规程”,做好轮岗培训,确保工作平稳过渡。

4 轮岗制度的实践

为保障职工权益,提高工作绩效,我站自2008年起,在主要专业技术岗位和部分行政服务岗位试行了人员轮岗制度(表1),尝试引入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新概念,新方法,实现用人机制的突破,在凸显个人潜力,维护员工利益的同时,统筹血站人力资源,用人所长、人尽其能,提高了员工工作积极性,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效率,有效的保证了临床用血的需要。两年来的实践证明,轮岗制度是一项能调动员工积极性,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本站配套、完善了轮岗制度实施办法、轮岗工作路线图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全面修订了各岗位的岗位作业指导书和操作规程,促进了轮岗制度的有效实施,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热情。

5 总结与体会

血站在一定范围实行有效的轮岗制度,合理分配、利用有限的人力资源,凸显了员工技能优势,增强了员工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进一步发挥了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血站人才效能的发挥;促使员工树立全局观念,加强部门沟通,增强协作精神,促进和谐血站的构建;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效率,保障了血站各项业务工作和质量工作的快速发展,有效地增强了血液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血站管理办法.2005-11-17.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血站质量管理规范.2006-04-25.

合规岗位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工商管理专业发展快速,目前成为过半高校普设的专业之一。培养工商管理专业优秀人才是社会与高校共同的责任与义务,需要双方共同努力,不断探索更好满足社会需要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愈来愈明显: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或者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岗位,或者由于自身条件达不到工作岗位的要求标准,就业困难,出现了相对“供大于求”的局面。据麦可思研究院编著的《2014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指出,工商管理专业为2014年度预警的本科黄牌专业,属于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较低、月收人较低且就业满意度较低的专业。通过对就业市场进一步分析,出现供需矛盾的本质原因是社会对工商118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从以往对量的需求巳经转变为质的需求,对学生就业行业与职业岗位提出双重适应性要求。而高校却没有适应这种需求的变化,仍按传统“大一统”培养人才模式进行,学生就业适应性没有跟上时展变化。因此,高校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更新培养模式是当务之急。

(一)从社会需求分析

1.对行业适应性人才的需求。行业是指从事国民经济中同性质的生产或其他经济社会的经营单位或者个体的组织结构体系的进一步划分,如房地产行业、汽车制造行业、石油化工行业等。行业的着眼点是企业或组织生产产品的微观领域,体现的是以行业为单位的产品生产上的社会分工,由企业或组织组成。

我国经济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从经济新常态发展变化与企业自身发展,决定了社会各行业企业对工 商管理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不同行业对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需求不同,用人单位的需求方向有工商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会计与财务管理专业等。二是不同行业对同一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需求存在多样性,如石油化工行业、房地产行业、农副产品加工行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内涵不同。三是同一行业不同类型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也不同,如外资企业、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他们均有各自的用人标准。

社会要求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是懂行的。但这种需求一直没有得到满足,高校几乎没有行业理论与实践知识的教育意识。以往这种行业的适应性,是在学生毕业就业后在工作中学习得到的,需要一到两年时间。现在社会希望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应具备这方面行业知识,以增加行业适应性。这无疑对高校提出更高的要求。

2.对职业岗位适应性人才的需求。职业是人们由于社会劳动分工而长期从事的具有专门业务、特定职责和相对稳定并以此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社会活动。在分工体系的每一个环节上,劳动对象、劳动工具以及劳动的支出形式都各有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各种职业之间的区别。职业的着眼点是组织内工作人员的具体工种,体现的是以人为单位的劳动技能上的社会分工。

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能够进人企业部门为战略规划中心和生产管理中心。其中’战略规划中心负责对各部门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协调,属于综合能力的应用,一般可作为学生就业后一定时期的职业发展目标。生产管理中心设生产管理、计划管理、质量管理、设备管理、采购管理等岗位,侧重于操作层面的技能要求,是学生毕业就业时的主要职业岗位。

根据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职业岗位定位,应用型管理人才职业岗位能力体系为:一是专业技能,是指从事具体岗位所需要的技能,即学生就业后从事具体工作所具备的实际操作能力。根据岗位职能模块,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生产组织与管理、经营计划与管理、物资采购与管理等业务能力。企业更愿意招聘那些有一定工作经验和相应专业技能的人才,对于应届毕业生也更倾向于聘用有实习经历者。二是发展潜能,是从所有职业活动中抽象出来的能力,是一种从事该专业相关职业、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和技术飞速发展的综合能力。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经过一定时期积累,可以培养自己的战略规划与管理能力、质量控制与管理能力,以及价值链管理能力。三是职业素养,影响员工个人发展的因素除了专业技能外,是否具备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是否具备抗压、抗打击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

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一定是某一行业的某一职业岗位,两者是统一的。因此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需要以就业为导向,将两者有效结合起来,增加就业的适应性。

(二)从高校供给分析

1.缺乏行业的适应性。随着高校改革的深化,专业细分日益强化,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进一步细化为工商管理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会计财务专业等,一定程度上在满足社会对工商管理类专业不同细化专业需求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存在行业不适应问题。在满足不同行业对工商管理专业的需求方面、同一行业不同类型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的需求方面明显不足,即使一些行业性高校在这一方面也做的相当不够。高校注重培养通用性人才,没有根据行业企业的需求层次、需求方向有针对性的进行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人才培养目标存在共同趋性,人才培养的个体差异不明显。

2.缺乏职业的适应性。一是忽视专业技能培养,在本科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上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内容的安排上也关注全面,而忽视了对专业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产生“什么都知道,但什么又不会”的感觉。二是对发展潜能挖掘不够。注重单科学习,忽视综合应用知识能力的培养。实践环节与就业关联较少,学生参与见习、实习的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但与职业岗位结合度较低,没有起到明显的实践效果,职业适用能力较差。三是职业素养仍需要加强。特别是事业心、责任心不够,抗压、抗打击能力较弱。

二、新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新模式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从行业与职业岗位双重视角研究本科工商管理专业(非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就业适应性问题,从而全面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与用人单位满意度。其应用价值对不同类型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及其他专业具有可借鉴性。

(一)新模式培养目标

新模式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为: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以人为本,突出学生个体就业差异,围绕行业与职业岗位定位’培养具备人文精神、诚信品质和科学素养,掌握现代管理理论,具有国际化视野、创新创业意识,具有良好专业技能、发展潜能,能够在特定行业企业中从事生产组织与管理、经营计划与管理、采购与供应管理、质量控制与管理、项目管理等业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新模式打破传统“大一统”人才培养模式,以行业与职业岗位双重适应性为导向,突显特定行业与职业定向与能力要求。

(二)新模式培养过程

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行业适应性与职业岗位适应性在四年培养期间同步进行。行业适应性过程可分为对行业再认识、行业分析选择与确定、行业实践适应三个阶段。职业岗位适应性过程可分为职业岗位基础能力培养、专业技能与发展潜能培养、职业岗位实践适应三个阶段。培养过程中重点是做好基于行业与职业岗位双重适应性的就业规划和课程方案设计两个方面。

1.就业规划。就业规划是指一个人对其一生中所承担工作的相继历程的预期和计划,这个计划包括一个人的学习与成长目标,及对一项职业和组织的贡献和成就期望。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进入大学时应已完成就业认知及就业导向、就业试探任务。大学期间应进行就业规划制定,完成就业准备,迎接就业安置与未来职业发展。分年度规划如下:

在一年级,指导学生熟练掌握就业规划方法及技巧,学生结合自己兴趣专长,设计撰写本人的就业规划。通过一年时间完成行业再认识与职业岗位基础能力初步培养。在二年级,组织开展学生就业规划评比,聘请相关专业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指导、点评,确定方案可行性,递交完整详实的就业规划书。完成行业分析选择与确定,完成职业岗位基础能力培养工作。在三年级,完成行业知识的理论储备与职业岗位专业技能与发展潜能理论知识学习。在四年级,利用实践教学完成行业与职业岗位双重就业适应,为毕业就业做好全部心理与能力准备。毕业前期统计学生就业协议签署情况,进行总结。毕业就业后分阶段进行信息反馈。

2.课程方案设计。本科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要与行业企业共同研究课程设计,根据行业企业人才的需求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将行业与职业岗位特色上重视基础能力的培养,以及工具技能课程。

在一二年级接受通识教育与专业基础课学习。可分为三类:一是通识教育课,含政治思想、外语、计算机基础、应用文写作等;二是专业基础平台课,含管理学、经济学、数学、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学、管理信息系统、经济法、战略管理等;三是行业与职业岗位教育,含就业规划、产业与行业分析、职业与岗位认知等课程。

三年级进行工商管理专业深度培养。在实行工商管理类专业大类招生下,在此阶段明确分流专业为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计可分为三层次:一是专业技能岗位能力课,含生产运营管理、计划管理、质量管理、项目评估与管理、物流管理、采购与库存管理、设备管理、安全管理、管理方法等;二是发展潜能课,含企业文化建设、组织行为学、商务策划、产品研究与开发、管理沟通、企业管理专题、企业资源计划(ERP)、国际企业管理、计算机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等。三是行业与职业岗位适应课,拟开设行业与职业岗位专题课,对特定行业与职业岗位为进行研究,并撰写市场调研与分析报告。这一时期课程设计上重视专业技能与发展潜能的培养。

四年级原则上不安排理论课程,以安排生产实践、毕业论文和实践性课程为主。学生应以顶岗实习为主要方式,在企业实习老师的指导下从事具体岗位工作。实习报告与实习岗位相结合,分析岗位特征,研究岗位工作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毕业论文选题主张与学生就业所规划的行业企业与职业岗位相结合。这一时期突出应用能力培养,通过实践提升职业素养,增强就业适应性。

(三)新模式培养方式

行业适应性培养主要方式:一是通过产业与行业分析课程学习来了解行业。二是利用家庭成员、公众、社区等相关群体帮助进行行业分析与选择。三是与行业协会取得联系,或通过多种方式收集行业信息,做行业动态研究。四是组建行业兴趣学习小组,对行业市场深入分析研究。五是进行行业企业见习、实习,增强行业适应性。

职业岗位适应性培养主要方式:一是采用工商管理专业适宜的现代教学方式方法,主要有案例教学、商务报告、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商务谈判、经营实战等。根据课程性质采取适当的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育理念,注重引导与启发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独立性和自主性,促使学生主动地、富于个性的学习。二是实验教学实训,利用单科目与综合性教学软件,提高职业素质适应性。三是利用见习与实习从事专门职业工作,切身职业锻炼,体验岗位,弥补不足,以良好状态就业。四是校企合作,协同发展,通过课程实践、企业导师、讲学等方式提高业务能力。五是建立导师制、本科生业务指导委员会等形式的行业与职业岗位指导制度,为学生提供学术、课业、发展等各方面咨询和指导。

行业适应性与职业岗位适应性两者互不可分。因此,综合使用各种方式,对学生增强就业适应性效果更好。

三、新模式运行的对策建议

(一)社会与企业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提供实践信息与机会

用人单位更倾向选择有实践经历的毕业生,新模式正是基于在这种社会需求建立的,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就有良好的实践锻炼学习。这对社会与企业提出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的新要求。因此,社会与企业应增加一项工作,按照行业与职业岗位类别通过网络平台提供实习与就业信息。用人单位需要肩负一定的社会责任,拓宽用人理念,为工商管理专业在校生提供积累社会实践的实习机会,使之尽快适应社会需要,达到人职匹配。

(二)充分发挥高校在行业企业方面的办学特色优势

高校办学特色是学校经过长期办学实践逐步形成的某一方面或整体的比较持久稳定的发展方式,是被社会公认的、独特的办学优势特征。石油类、建筑类、医药类等各行业高校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制定应充分考虑行业的需求差异,培养特色化明显和适应性强的人才,发挥竞争优势。行业高校应对学校本身进行准确定位,将行业高校的办学特色融人到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使行业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从主干专业渗透到工商管理等非主干类专业,实现学校内外资源的最合理配置,充分发挥学校办学特色的优势。非行业高校也需要依据开设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区域行业企业的依托与优势,加强人才培养中行业与职业岗位双重适应性。如陕北成为我国重要都无利益的苦痛罢了。”其实除了中国以外,西方的旧学说旧手段何尝不是如此。

(三)进一步加强教学计划、组织与控制管理基于行业与职业岗位双重适应性的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能否实现既定目标关键要有教学管理制度的保证。为此,需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管理:一是整合学校教学资源,在师资队伍组建、课程建设、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加强各院系之间合作,建立跨院系、跨专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教学管理机制。二是加强教学规划管理,做好学生行业与职业岗位个性规划、理论与实践教学比例规划、校企合作规划等管理工作。三是加强教学组织管理,探索建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行业与职业岗位双重适应性教学组织管理模式,广范开展以行业与职业岗位划分的学习小组活动,有针对性培养人才。四是加强控制与评价管理工作,使行业与职业岗位双重适应性人才培养模式可按既定目标运行。

合规岗位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1.企业职工培训只重数量,不重质量,大多培训流于形式培训流于形式,走过场,只强调培训人数和全员培训率,而不注重培训效果的现象在中国企业中可以说是一个泛泛的现象。前些年大多数企业,各种培训工作存在重数量、走形式的现象,可以说是在机械地跟着上级公司的年度计划和公司年度计划走。每年要送出各类外出培训(包括各种资格、适应性培训),其中有些培训纯粹是为了完成上级公司的指令性计划,企业没有主动权,根本不能达到按需培训的目的。所培训的内容大多侧重于知识拓宽和技能增长,没有注重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等)的培养。

2.企业领导不重视培训,培训计划性和针对性不强有些企业高层认为培训只会增加企业的成本,对于一些培训存在应付上级公司的心理,同时也担心,企业掏钱培养员工,会使员工跳槽造成人才流失;有些企业还存在培训计划性和针对性不强的问题,培训前没有进行培训需求调查和分析,没有同企业发展目标和员工需求有效结合起来,致使培训内容与实际工作脱节。

3.教育培训配套制度不健全有些企业没有建立教育培训配套制度,对培训只重形式不关心结果,没有对培训效果进行考核、评估,没有将员工的培训结果与其岗位晋升、薪酬待遇,以及职业发展有效结合起来,使广大员工缺乏学习和自我提升的动力。那么究竟企业教育培训怎样才能发挥“鼓风机”、“充电器”的作用呢?笔者认为应从培训计划的制定、实施、考核、使用等几方面予以解决。

二、将企业发展目标与教育培训有效结合起来,建立企业培训计划体系

1.与企业发展战略相结合制定企业培训计划,必须要和企业的发展目标结合,通过企业总体发展目标,可以确定企业对人力资源需求计划,从而确定培训的近期计划和中长期计划,使得培训符合企业的发展。

2.与员工岗位规范相结合在制定培训计划前,要进行充分地进行培训需求调查、分析,根据岗位职责和规范,调查各个岗位的员工要达到理想的工作业绩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然后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分析,从而制定出符合员工职业发展和企业自身发展需求的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

3.与企业现有人员结构相结合企业现有人员结构和层次分析不仅是企业调整人才结构,培养人才梯队的关键一环,而且也是企业制定人才需求计划的基础,对培训计划的制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建立健全企业教育培训的各项管理制度和标准,保障教育培训计划有效实施

企业应从制度入手,在健全企业内部管理体制的同时,规范企业教育行为,完善教育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完善的教育培训管理制度和标准体系,使教育培训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这也是保障教育培训计划有效实施的基础和关键。

四、建立“培训、考核、使用与待遇”一体化机制

1.根据岗位规范和培训标准,建立同岗位设置相对应的岗位试题库员工人手一册,各项培训管理机构以此为依据组织各级各类考试,使试题库成为每位员工必备的培训手册。

2.制定考试计划,建立考试档案每年单独制定考试计划,随年度教育培训计划一并下达执行。完成各级各类考试后,将考试项目、名单、成绩,以及试卷分别建档,存入个人培训档案,使考试工作步入标准、规范、全过程管理轨道。

3.严格考试、考核,成绩与使用和待遇挂钩坚持先考试后上岗、升岗、转岗,实施升转岗考试资质制度。在各岗位推行升岗考试资质制度,每年定期组织升岗资质考试,考试合格再经过末尾淘汰,确定取得资格的升岗人员,发给合格证书,规定证书有效期限,以此作为今后升岗、竞争上岗的资质证书,凡未取得证书者,一律不允许升岗或参加岗位竞争。

五、重视管理人员培训,加快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

企业的管理人员一般要求素质较高,需要掌握多种知识和技能。加强企业管理人员培训学习,是提高企业管理人员及员工职业化素质的主要途径。管理人员的培训是加强企业竞争力关键所在。对于管理人员培训应注重思维和观念层次的开发,重点培训他们的管理能力、应变能力、沟通艺术和管理艺术。可以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等多种培训方式。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培养一批企业复合型人才。加大管理干部培训力度,特别是后备干部挂职锻炼和岗位交流培养的力度,提升干部综合协调、把握大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可以选拔一些文化层次高、政治素质强、具有培养前途的生产管理骨干参加硕士学位和双学历、学位进修。加强岗位实践锻炼,鼓励年轻干部到基层工作,有计划安排年轻干部到艰苦地区、复杂环境、关键岗位砥砺品质、锤炼作风、增长才干。加大年轻干部跨地区、跨部门、跨企业、跨专业交流力度,通过多层面、多岗位锻炼丰富阅历、提高本领。加强后备干部人才库建设,对后备干部坚持优进绌退、动态管理,不搞一次选拔定终身,切实提高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