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函数教学

函数教学

函数教学

函数教学范文第1篇

1.1.理解二次函数的意义;会用描点法画出函数y=ax2的图象,知道抛物线的有关概念;

2.2.通过变式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广阔性、深刻性;

3.3.通过二次函数的教学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研究函数的一般方法;加深对于数形结合思想认识。

教学重点:二次函数的意义;会画二次函数图象。

教学难点:描点法画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数与形相互联系。

教学过程设计:

一.一.创设情景、建模引入

我们已学习了正比例函数及一次函数,现在来看看下面几个例子:

1.写出圆的半径是R(CM),它的面积S(CM2)与R的关系式

答:S=πR2.①

2.写出用总长为60M的篱笆围成矩形场地,矩形面积S(M2)与矩形一边长L(M)之间的关系

答:S=L(30-L)=30L-L2②

分析:①②两个关系式中S与R、L之间是否存在函数关系?

S是否是R、L的一次函数?

由于①②两个关系式中S不是R、L的一次函数,那么S是R、L的什么函数呢?这样的函数大家能不能猜想一下它叫什么函数呢?

答:二次函数。

这一节课我们将研究二次函数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

二.二.归纳抽象、形成概念

一般地,如果y=ax2+bx+c(a,b,c是常数,a≠0),

那么,y叫做x的二次函数.

注意:(1)必须a≠0,否则就不是二次函数了.而b,c两数可以是零.(2)由于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是整式的形式,所以x的取值范围是任意实数.

练习:1.举例子:请同学举一些二次函数的例子,全班同学判断是否正确。

2.出难题:请同学给大家出示一个函数,请同学判断是否是二次函数。

(若学生考虑不全,教师给予补充。如:;;;的形式。)

(通过学生观察、归纳定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并通过开放性的练习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开放性。题目用了一些人性化的词语,也增添了课堂的趣味性。)

由前面一次函数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研究函数一般应按照定义、图象、性质、求解析式几个方面进行研究。二次函数我们也会按照定义、图象、性质、求解析式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在这里指出学习函数的一般方法,旨在及时进行学法指导;并将此方法形成技能,以指导今后的学习;进一步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三.尝试模仿、巩固提高

让我们先从最简单的二次函数y=ax2入手展开研究

1.1.尝试:大家知道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那么二次函数的图象是什么呢?

请同学们画出函数y=x2的图象。

(学生分别画图,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2.2.模仿巩固:教师将了解到的各种不同图象用实物投影向大家展示,到底哪一个对呢?下面师生共同画出函数y=x2的图象。

解:一、列表:

x

-3

-2

-1

1

2

3

Y=x2

9

4

1

1

4

9

二、描点、连线:按照表格,描出各点.然后用光滑的曲线,按照x(点的横坐标)由小到大的顺序把各点连结起来.

对照教师画的图象一一分析学生所画图象的正误及原因,从而得到画二次函数图象的几点注意。

练习:画出函数;的图象(请两个同学板演)

X

-3

-2

-1

1

2

3

Y=0.5X2

4.5

2

0.5

0.5

02

4.5

Y=-X2

-9

-4

-1

-1

-4

-9

画好之后教师根据情况讲评,并引导学生观察图象形状得出: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是一条抛物线。

(这里,教师在学生自己探索尝试的基础上,示范画图象的方法和过程,希望学生学会画图象的方法;并及时安排练习巩固刚刚学到的新知识,通过观察,感悟抛物线名称的由来。)

三.三.运用新知、变式探究

画出函数y=5x2图象

学生在画图象的过程中遇到函数值较大的困难,不知如何是好。

x

-0.5

-0.4

-0.3

-0.2

-0.1

0.1

0.2

0.3

0.4

0.5

Y=5x2

1.25

0.8

0.45

0.2

0.05

0.05

0.2

0.45

0.8

1.25

教师出示已画好的图象让学生观察

注意:1.画图象应描7个左右的点,描的点越多图象越准确。

2.自变量X的取值应注意关于Y轴对称。

3.对于不同的二次函数自变量X的取值应更加灵活,例如可以取分数。

四.四.归纳小结、延续探究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及图象,归纳y=ax2的性质,学生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互相改进,互相完善。最终得到如下性质:

一般的,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是一条抛物线,对称轴是Y轴,顶点是坐标原点;当a>0时,图象的开口向上,最低点为(0,0);当a<0时,图象的开口向下,最高点为(0,0)。

五.五.回顾反思、总结收获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请同学们回顾一节课的学习畅谈自己的收获或多、或少、或几点、或全面,总之是人人有所得,个个有提高。这也正是新课标中所倡导的新的理念——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整个一节课上,基本上是学生讲为主,教师讲为辅。一些较为困难的问题,我也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积极尝试,不怕困难,一个人完不成,讲不透,第二个人、第三个人补充,直到完成整个例题。这样上课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之间常会因为某个观点的不同而争论,这就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控制好整节课的节奏,另一方面又要察言观色,适时地对某些观点作出判断,或与学生一同讨论。)

二次函数的教学设计

马玉宝

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第三册第108页

教学目标:

1.1.理解二次函数的意义;会用描点法画出函数y=ax2的图象,知道抛物线的有关概念;

2.2.通过变式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广阔性、深刻性;

3.3.通过二次函数的教学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研究函数的一般方法;加深对于数形结合思想认识。

教学重点:二次函数的意义;会画二次函数图象。

教学难点:描点法画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数与形相互联系。

教学过程设计:

一.一.创设情景、建模引入

我们已学习了正比例函数及一次函数,现在来看看下面几个例子:

1.写出圆的半径是R(CM),它的面积S(CM2)与R的关系式

答:S=πR2.①

2.写出用总长为60M的篱笆围成矩形场地,矩形面积S(M2)与矩形一边长L(M)之间的关系

答:S=L(30-L)=30L-L2②

分析:①②两个关系式中S与R、L之间是否存在函数关系?

S是否是R、L的一次函数?

由于①②两个关系式中S不是R、L的一次函数,那么S是R、L的什么函数呢?这样的函数大家能不能猜想一下它叫什么函数呢?

答:二次函数。

这一节课我们将研究二次函数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

二.二.归纳抽象、形成概念

一般地,如果y=ax2+bx+c(a,b,c是常数,a≠0),

那么,y叫做x的二次函数.

注意:(1)必须a≠0,否则就不是二次函数了.而b,c两数可以是零.(2)由于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是整式的形式,所以x的取值范围是任意实数.

练习:1.举例子:请同学举一些二次函数的例子,全班同学判断是否正确。

2.出难题:请同学给大家出示一个函数,请同学判断是否是二次函数。

(若学生考虑不全,教师给予补充。如:;;;的形式。)

(通过学生观察、归纳定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并通过开放性的练习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开放性。题目用了一些人性化的词语,也增添了课堂的趣味性。)

由前面一次函数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研究函数一般应按照定义、图象、性质、求解析式几个方面进行研究。二次函数我们也会按照定义、图象、性质、求解析式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在这里指出学习函数的一般方法,旨在及时进行学法指导;并将此方法形成技能,以指导今后的学习;进一步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三.尝试模仿、巩固提高

让我们先从最简单的二次函数y=ax2入手展开研究

1.1.尝试:大家知道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那么二次函数的图象是什么呢?

请同学们画出函数y=x2的图象。

(学生分别画图,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2.2.模仿巩固:教师将了解到的各种不同图象用实物投影向大家展示,到底哪一个对呢?下面师生共同画出函数y=x2的图象。

解:一、列表:

x

-3

-2

-1

1

2

3

Y=x2

9

4

1

1

4

9

二、描点、连线:按照表格,描出各点.然后用光滑的曲线,按照x(点的横坐标)由小到大的顺序把各点连结起来.

对照教师画的图象一一分析学生所画图象的正误及原因,从而得到画二次函数图象的几点注意。

练习:画出函数;的图象(请两个同学板演)

X

-3

-2

-1

1

2

3

Y=0.5X2

4.5

2

0.5

0.5

02

4.5

Y=-X2

-9

-4

-1

-1

-4

-9

画好之后教师根据情况讲评,并引导学生观察图象形状得出: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是一条抛物线。

(这里,教师在学生自己探索尝试的基础上,示范画图象的方法和过程,希望学生学会画图象的方法;并及时安排练习巩固刚刚学到的新知识,通过观察,感悟抛物线名称的由来。)

三.三.运用新知、变式探究

画出函数y=5x2图象

学生在画图象的过程中遇到函数值较大的困难,不知如何是好。

x

-0.5

-0.4

-0.3

-0.2

-0.1

0.1

0.2

0.3

0.4

0.5

Y=5x2

1.25

0.8

0.45

0.2

0.05

0.05

0.2

0.45

0.8

1.25

教师出示已画好的图象让学生观察

注意:1.画图象应描7个左右的点,描的点越多图象越准确。

2.自变量X的取值应注意关于Y轴对称。

3.对于不同的二次函数自变量X的取值应更加灵活,例如可以取分数。

四.四.归纳小结、延续探究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及图象,归纳y=ax2的性质,学生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互相改进,互相完善。最终得到如下性质:

一般的,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是一条抛物线,对称轴是Y轴,顶点是坐标原点;当a>0时,图象的开口向上,最低点为(0,0);当a<0时,图象的开口向下,最高点为(0,0)。

五.五.回顾反思、总结收获

函数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函数;函数图像;解题应用

初中阶段是学生接触到函数这一数学思想的时期,此时的函数思想是较为简单,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当学生进入高中以后,新的函数概念逐渐增加,内容较为复杂,主要以映射的观点来阐明函数.这就要求学生对自己的知识理解提出更高的要求,深入理解函数的内涵,熟悉并应用之解决问题.还需明确的一点是,函数的思想来源并不抽象,它来源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人类社会一直都是运动变化着的,主要是以量的变化为主要的呈现方式,为了解决社会中各个变量间关系的问题,函数的思想应运而生,被人类运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一、进行函数教学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函数思想贯穿于整个中学阶段包括初中与高中,并且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具有主线作用.教师的教学应着重这一点.

1.初始阶段:兴趣为先,使学生产生学习动机

教师应在学习的每个学习阶段把握好侧重点.在学生刚开始接触到函数思想的时候,就应该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先导.通过日常生活的一些例子和提问的导入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学习动机.与此同时,教师应注意让学生正确把握函数的定义式,抽象概括函数的数学定义.函数关系是两个变量的对应关系,如何阐释得更为具体一些,函数的图像则是函数的直观展示.尤其在直角坐标系中,函数图像就能形象生动地把变量x和y展示出来.

2.深入学习阶段:建立模型,使知识具体化

随着函数学习的深入,学生不可能长期处于抽象的讨论中,必须佐以重要的实习模型.这些实习模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函数和其他数学知识之间的关系.关于指数函数的单调性这一性质,指数的底数相同,那么值的大小就可通过函数的单调性来判断.但是必须注意的一点是有一些函数的单调性是有区间的,不能一概而论.教师还需多指导学生认识一些具体的函数模型,比如幂函数、对数函数和三角函数等.三角函数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的范围相当广泛.

3.应用阶段: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

由于上文所述,我们了解到,函数并不是凭空捏造,而是随着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需要而产生的,因此,必然是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了.比如,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很多场景都有函数规律或是函数应用的存在,如机场、酒店等.一个酒店的采购部采购物品包括食物的数量都是有严格规定的,他们是如何界定的呢?他们会根据客流量的多少来确定应采购物品的种类及数量,那么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就是一个函数关系.

二、利用函数图像解决问题

函数的图像犹如砍柴的柴刀一样,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解决数学问题的工具.数学是一门较为抽象的学科,因此,以图像作为教学辅助,帮助学生们深入了解数学思想是相当科学的.

利用函数的图像解答填空、选择题,所用时间较为简短,学生在考试中可尽量使用这种方法.

2.利用函数图像解答应用题

举例说明

有一座抛物线形拱桥(如图),正常水位时桥下河面宽20 m,河面距拱顶4 m.

(1)在如图所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求出抛物线解析式;

(2)为了保证过往船只顺利航行,桥下水面的宽度不得小于18 m.求水面在正常水位基础上涨多少米时,就会影响过往船只.

分析根据抛物线在坐标系的特殊位置,本题可以设抛物线的顶点式、交点式或者一般式,求出抛物线解析式,再运用解析式解决实际问题.

解首先要画出抛物线的图像(有了直观图像就能够明了解题思路).

函数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 函数教学 数形结合

初中数学中变量与函数概念的引入,标志着数学由常量数学向变量数学的迈进。尽管初中函数内容只是讲述了函数的一些最基本、最初步的知识,但是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对培养学生观察、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十分有益的。不仅如此,函数概念还是高中代数的核心部分,学好初中函数的有关知识,可以为研究高中数学中的各种初等函数奠定一定的基础。因而,初中函数概念的基础性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在教学中应从四个方面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函数的概念,进而掌握函数的特征和性质。

一、正确理解三组关系,系统把握函数概念

点的坐标的定义与点与坐标的一一对应关系;函数定义中某一变化过程和自变量与函数的对应关系;函数图象定义中的自变量值。函数值有序数对点的坐标点图象,加强这三组关系的理解,有利于把函数的解析式、点的坐标和函数图象结合起来,建立起较完整的函数概念。

二、理清知识结构,构建知识体系

用这样一个知识结构图,可以把平面直角坐标系、点、图象和解析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从中可以找到相互之间的联系和问题的转化方式。

三、树立运动变化的观点

函数概念的核心意义是反映在某一变化过程中两个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即一个量的变化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这就使得原本静止的数的概念之间产生了一种动感的联系。

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通过寻找、发现身边的事例来体会这种变量关系。例如,生长期的身高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一天中的气温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工厂的收入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增加;二元一次方程的无数解,在方程3x-2y=1中,当x的取值发生变化时,y的值随着x的变化而变化……

在阐述这种运动关系的同时,还应该用式子、表格、图示的方法来举例描述,以加深学生对这种抽象的运动关系的直观认识,这样就可以逐步地帮助学生树立一种“运动变化”的观点。

四、培养数形结合的思想

数学教学过程应该体现明暗两条线:一条是明线,即数学知识内容的教学;另一条是暗线,即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由于数学思想方法既是数学的基础知识,又是将知识转化成能力的桥梁,用好了数学思想就是发展了数学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概括和总结、应用能力的提升。

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是初中数学中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何为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我们知道,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和形是数学知识体系中两大基础概念,把刻画数量关系的数和具体直观的图形有机结合,将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有机结合,根据研讨问题的需要,把数量关系的比较转化为图象性质或其位置关系的讨论,或把图形间的待定关系转化为相关因素的数量计算,即数与形的灵活转换、相互作用,进而探求问题的解答,就是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在函数这部分内容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如坐标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等,其中最重要的是数形结合的思想。那么在函数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渗透与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一次函数就是一条直线,这条直线上的点的坐标无论怎样变化都满足解析式。直线是由点组成的,点可以用数来描述。反过来,直线就反映了数的变化特征。一个函数可以用图形来表示,而借助这个图形又可以直观地分析出函数的一些性质和特点,这为数学的研究与应用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教学时老师若注重了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渗透,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常见的体例有:(1)数与数轴的点的对应关系;(2)函数与图象的对应关系;(3)曲线与方程的对应关系;(4)集合元素和几何条件为背景建立起来的概念;(5)所给的等式或代数式的结构有明显的几何意义。

当然,以上谈及的几点内容仅仅是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体会,事实上,初中函数部分的内容及要求是极其丰富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能够灵活地应用知识才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在讨论社会问题、经济问题、跨学科综合等问题时,越来越多的运用到了数学的思想、方法,其中函数的内容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我们一定要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思想、方法和观点,以达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应用能力和认知水平的目的。

函数教学范文第4篇

1、使学生初步理解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概念。

2、使学生能够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确定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二、内容分析

1、初中主要是通过几种简单的函数的初步介绍来学习函数的,前面三小节,先学习函数的概念与表示法,这是为学习后面的几种具体的函数作准备的,从本节开始,将依次学习一次函数(包括正比例函数)、二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有关知识,大体上,每种函数是按函数的解析式、图象及性质这个顺序讲述的,通过这些具体函数的学习,学生可以加深对函数意义、函数表示法的认识,并且,结合这些内容,学生还会逐步熟悉函数的知识及有关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旧教材在讲几个具体的函数时,是按先讲正反比例函数,后讲一次、二次函数顺序编排的,这是适当照顾了学生在小学数学中学了正反比例关系的知识,注意了中小学的衔接,新教材则是安排先学习一次函数,并且,把正比例函数作为一次函数的特例予以介绍,而最后才学习反比例函数,为什么这样安排呢?第一,这样安排,比较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的认识规津,从函数角度看,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图象与性质都是比较简单的,相对来说,反比例函数就要复杂一些了,特别是,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由两条曲线组成的,先学习反比例函数难度可能要大一些。第二,把正比例函数作为一次函数的特例介绍,既可以提高学习效益,又便于学生了解正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关系,从而,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两种函数的概念、图象与性质。

3、“函数及其图象”这一章的重点是一次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一方面,在学生初次接触函数的有关内容时,一定要结合具体函数进行学习,因此,全章的主要内容,是侧重在具体函数的讲述上的。另一方面,在大纲规定的几种具体函数中,一次函数是最基本的,教科书对一次函数的讨论也比较全面。通过一次函数的学习,学生可以对函数的研究方法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与了解,从而能更好地把握学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学习方法。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什么是函数?

2、函数有哪几种表示方法?

3、举出几个函数的例子。

新课讲解:

可以选用提问时学生举出的例子,也可以直接采用教科书中的四个函数的例子。然后让学生观察这些例子(实际上均是一次函数的解析式),y=x,s=3t等。观察时,可以按下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1)这些式子表示的是什么关系?(在学生明确这些式子表示函数关系后,可指出,这是函数。)

(2)这些函数中的自变量是什么?函数是什么?(在学生分清后,可指出,式子中等号左边的y与s是函数,等号右边是一个代数式,其中的字母x与t是自变量。)

(3)在这些函数式中,表示函数的自变量的式子,分别是关于自变量的什么式呢?(这题牵扯到有关整式的基本概念,表示函数的自变量的式子也就是等号右边的式子,都是关于自变量的一次式。)

(4)x的一次式的一般形式是什么?(结合一元一次方程的有关知识,可以知道,x的一次式是kx+b(k≠0)的形式。)

由以上的层层设问,最后给出一次函数的定义。

一般地,如果y=kx+b(k,b是常数,k≠0)那么,y叫做x的一次函数。

对这个定义,要注意:

(1)x是变量,k,b是常数;

(2)k≠0(当k=0时,式子变形成y=b的形式。b是x的0次式,y=b叫做常数函数,这点,不一定向学生讲述。)

由一次函数出发,当常数b=0时,一次函数kx+b(k≠0)就成为:y=kx(k是常数,k≠0)我们把这样的函数叫正比例函数。

在讲述正比例函数时,首先,要注意适当复习小学学过的正比例关系,小学数学是这样陈述的: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写成式子是(一定)

需指出,小学因为没有学过负数,实际的例子都是k>0的例子,对于正比例函数,k也为负数。

其次,要注意引导学生找出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之间的关系:正比例函数是特殊的一次函数。

课堂练习:

教科书13、4节练习第1题.

一、目的要求

1、使学生初步理解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概念。

2、使学生能够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确定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二、内容分析

1、初中主要是通过几种简单的函数的初步介绍来学习函数的,前面三小节,先学习函数的概念与表示法,这是为学习后面的几种具体的函数作准备的,从本节开始,将依次学习一次函数(包括正比例函数)、二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有关知识,大体上,每种函数是按函数的解析式、图象及性质这个顺序讲述的,通过这些具体函数的学习,学生可以加深对函数意义、函数表示法的认识,并且,结合这些内容,学生还会逐步熟悉函数的知识及有关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旧教材在讲几个具体的函数时,是按先讲正反比例函数,后讲一次、二次函数顺序编排的,这是适当照顾了学生在小学数学中学了正反比例关系的知识,注意了中小学的衔接,新教材则是安排先学习一次函数,并且,把正比例函数作为一次函数的特例予以介绍,而最后才学习反比例函数,为什么这样安排呢?第一,这样安排,比较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的认识规津,从函数角度看,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图象与性质都是比较简单的,相对来说,反比例函数就要复杂一些了,特别是,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由两条曲线组成的,先学习反比例函数难度可能要大一些。第二,把正比例函数作为一次函数的特例介绍,既可以提高学习效益,又便于学生了解正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关系,从而,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两种函数的概念、图象与性质。

3、“函数及其图象”这一章的重点是一次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一方面,在学生初次接触函数的有关内容时,一定要结合具体函数进行学习,因此,全章的主要内容,是侧重在具体函数的讲述上的。另一方面,在大纲规定的几种具体函数中,一次函数是最基本的,教科书对一次函数的讨论也比较全面。通过一次函数的学习,学生可以对函数的研究方法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与了解,从而能更好地把握学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学习方法。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什么是函数?

2、函数有哪几种表示方法?

3、举出几个函数的例子。

新课讲解:

可以选用提问时学生举出的例子,也可以直接采用教科书中的四个函数的例子。然后让学生观察这些例子(实际上均是一次函数的解析式),y=x,s=3t等。观察时,可以按下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1)这些式子表示的是什么关系?(在学生明确这些式子表示函数关系后,可指出,这是函数。)

(2)这些函数中的自变量是什么?函数是什么?(在学生分清后,可指出,式子中等号左边的y与s是函数,等号右边是一个代数式,其中的字母x与t是自变量。)

(3)在这些函数式中,表示函数的自变量的式子,分别是关于自变量的什么式呢?(这题牵扯到有关整式的基本概念,表示函数的自变量的式子也就是等号右边的式子,都是关于自变量的一次式。)

(4)x的一次式的一般形式是什么?(结合一元一次方程的有关知识,可以知道,x的一次式是kx+b(k≠0)的形式。)

由以上的层层设问,最后给出一次函数的定义。

一般地,如果y=kx+b(k,b是常数,k≠0)那么,y叫做x的一次函数。

对这个定义,要注意:

(1)x是变量,k,b是常数;

(2)k≠0(当k=0时,式子变形成y=b的形式。b是x的0次式,y=b叫做常数函数,这点,不一定向学生讲述。)

由一次函数出发,当常数b=0时,一次函数kx+b(k≠0)就成为:y=kx(k是常数,k≠0)我们把这样的函数叫正比例函数。

在讲述正比例函数时,首先,要注意适当复习小学学过的正比例关系,小学数学是这样陈述的: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写成式子是(一定)

需指出,小学因为没有学过负数,实际的例子都是k>0的例子,对于正比例函数,k也为负数。

其次,要注意引导学生找出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之间的关系:正比例函数是特殊的一次函数。

函数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学数学;函数;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5-0086-02

函数学习是高中数学的基础,函数的学习直接影响学生后续的课程学习,然而很大部分学生在学习函数时存在各种问题,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长此以往,容易产生厌烦数学的情绪。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中学函数教学设计进行探讨。

一、高中函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学生对函数概念不理解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对高中函数的基本概念掌握不透,容易混淆。例如,学生在学习函数单调性时,没有对概念掌握透彻,函数的单调递增是指如果函数f(x)在区间D 内,在该区域内存在任意的两点x1≤x2,恒有f(x1)≤f(x2),这样可以将f(x)在区间D内称为递增区间;反之如果在区间D内,该区间内存在任意的两点x1≥x2,恒有f(x1)≥f(x2),这样可以将f(x)在区间D内称为递减区间。学生只有真正掌握函数的相关基本概念,在学习过程中才能学好函数。

2. 无法进行转化

教师在教学时需要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维,这点在函数学习中显得更为重要。大多数学生在学习函数时将图形和数字分开,这样增加了学难度,如果结合起来学习,效率将事半功倍。例如,学生在学习函数单调增长时,教师可以将递增函数图形绘制出来,然后从图形中逆向学习递增概念,就很容易让学生掌握函数的单调性。

二、教学流程设计

1. 复习回顾,点击课题

师:回顾初中数学知识,函数的定义是什么?我们还学习了哪些函数?

生:对任意的变量x,y,如果对任意的x,都有唯一的y与x对应,这样将y称为x的函数,其中x称为y的自变量,初中学习了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以及部分三角函数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多举例单值对应关系,这样有助于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2. 探索实例,建构模型

师:本堂课程将继续学习函数(版书例题)。

实例一:一列火车开启后,经过50s追赶上一列货车,火车运行位移s(m)与时间t(s)的变化规律为s=0.5t2-120t。

问题1:火车在3s、12s、34s行驶的位移?

问题2:变量t和s它们的取值范围是多少?用集合表示。

问题3:将集合中的任意的t带入关系式中,看是否有唯一存在的s值。

实例二:图1为中国2005~2015年的人口出生率图,对该图进行分析。

问题4:曲线中哪一年的出生率最高、哪一年出生率最低?

问题5:出生率b和时间的取值范围是什么?用集合表示。

问题6:查看时间和出生率是否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实例三:表1是2010~2015年参加高考的人数表。

问题7:参加高考人数与实践的关系是否和前面的具有相似关系呢?

问题8:绘制图形,按照实例二分析参加高考人数。

3. 归纳总结

师:以上3个实例有什么共性?

生:对于集中A中的每个元素按照一定的关系,都能在集合B中找到唯一存在的一个数与之对应。

师:如果将集合A设为x,集合B中的元素记为y,那么上述例子可以归纳为?

生:集合A和集合B是唯一对应关系。

师:可以使用对应关系f,则作用A到集合B可以表达为:f:A?邛B。这样可以达到函数的概念:加入集合A、B为非空集,按照一个对应关系,这样使用集合A中的x,在集合B中有对应确定的数f(x)。

4. 巩固概念

下面举例子进行概念巩固学习:

例1:根据所学知识求解下列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1)对于一次函数f(x)=ax+b:该函数的定义式为R,值域为R。

(1)求函数的定义域。

(2)求f(8),f(f(9))的值。

函数学习是高中数学中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学习难点。通过对数学的发展历史可知,函数从最初的提出到现在的完善,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历了许多曲折才有了今天的函数。而随着函数发展的变化,数学思维模式也一直处于发展之中。最初的数学思维模式主要是静止为主,而今则形成了动态的、数形结合等思维模式。特别是在函数的研究过程中,数学思维模式更是突破了界限,形成了辩证的数学思维模式。函数概念较为抽象,在理解时具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学习特点、教学效率等现状,找出学生在函数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提高学生对函数学习的兴趣,进而真正学好中学函数相关内容,为数学后续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周一涛.高中数学新课程中函数的教学设计研究[J].考试周刊,2016(79):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