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回族姑娘

回族姑娘

回族姑娘

回族姑娘范文第1篇

在一个村庄了,生活着苗族人、藏族人和移居的汉族人。

有一天,一户苗族人家接到了一封信。信上说“妈妈您好!我今年不能回来了。因为我还要到北京打工。再见,祝您身体健康!”家里只有老奶奶一个人。天天都是一个人在干活。这件事被在这里居住的汉族小姑娘知道了。于是,小姑娘就趁老奶奶出门的时候,就悄悄的溜进她家。把衣服洗得干干净净,地板擦得洁白如玉,又把物品收拾的整整齐齐……不一会,家里就焕然一新。接着小姑娘又做了一顿丰盛的午餐。然后回去了。老奶奶回来以后发现家里干干净净,十分惊讶。她想:这难道是神灵保佑。老奶奶为了弄个水落石出,就想了一个主意。第二天,老奶奶躲进一个角落了坎坷是怎么回事。汉族小姑娘见没有人,就悄悄的走进了开始收拾东西。接着又洗衣服。这是老奶奶出来了。她笑容满面的走近小姑娘的身旁。用手抚摸着小姑娘的脸,亲着小姑娘的脸颊,眼泪情不自禁的流下了。说:“我来洗吧。”小姑娘说:“不,你老了,应该休息,这些事情我能做。”老奶奶十分感动,不由自主的情小姑娘吃饭。从今以后,小姑娘天天来为老奶奶做事,老奶奶感到无比的幸福。

回族姑娘范文第2篇

口弦历史悠久,大约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我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就有了口弦。当时名叫“簧”,与竽、笙等乐器类似,是贵族使用的一种高雅乐器,尤为文人雅士所喜爱。唐、宋时,当时的“铁叶簧”之类的拨簧乐器就是口弦。明代以来,口弦又以“口琴”之名见于史册。

自唐以来,口弦逐渐成为回族妇女表达情感的主要民间器乐。她们用梳头的破篦子背,做成这种弹拨乐器,以解闷消愁。到清代后期,由于回民起义失败,清政府推行民族歧视政策,大部分回族举家迁徙,安家于荒凉的六盘山区。口弦作为回族民族乐器,也落户于六盘山区。

由于口弦音色柔美,少女们常常用它向情人表达爱意。在六盘山地区,当你路经村旁树林或清泉之时,总会听到悦耳动听的口弦声,如歌如诉,情真意切,特别是在幽静的夜晚,口弦的声音,更是令人神往。

关于口弦,在回族民间有许多传说。据说有一年,六盘山区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旱灾,草木干枯,禽兽灭绝,这一带,十室九空。有一个回族姑娘,闯进云台山的深林里去找泉水,寻找了七天七夜,终于在扫帚林找到一丛翠竹,竹丛下是一眼清汪汪的泉水。姑娘没有喝一口,她心里惦记着干渴的乡亲。她随即折了一杆竹子回村报信,待赶回村子里,已经渴得张不开口了,便用竹片吹出一曲“口弦语”,指点乡亲们找到了救命的泉水。这种竹片就是口弦的前身。

还有一则民间传说:早先,在六盘山区有一个恶霸财主看上了一个非常漂亮的回族姑娘,可姑娘已订终身,这个恶财主强迫姑娘与他结婚,姑娘坚决不依,财主就把她抢来,挖掉了她的眼睛,割掉了她的舌头,使她变成了哑巴。后来,姑娘逃出了魔窟,躲进茂密的扫帚林。在林子里,她用竹子做了个口弦,夜深人静的时候,就吹奏口弦,向乡亲们控诉财主的罪恶。后来,这里的年轻姑娘们为了纪念她,人人都做了个口弦来吹。

另有一个民间传说:明朝时期,六盘山区有一个大官吏,横行乡里,欺男霸女,作恶多端,民怨沸腾。他深怕当地群众聚集一起,议论他的罪恶,反抗他的残酷统治,就绞尽脑汁,制定出一条违背情理的规定:不准人们聚集村头巷尾,互相接触,谈话聊天。就连父子、夫妻也一概不准,违者轻则鞭打,重则杀头。生在马莲河畔的回族姑娘秀娇,聪明灵巧,她用梳头用的篦子制作了口弦,用口弦代替说话。此后,姑娘们三五成群地聚拢在村头巷尾,弹奏口弦,一起抒发感情,表达心声。那个官吏毫无办法,只好解除了禁令。从此,口弦广为流传。

口弦有竹制和铁制的两种,竹制的多见。六盘山区回族的口弦,多用一种长约3寸、宽约5分的竹片制成,竹片中间刻成浅槽,槽底的竹片拉成簧牙(有的簧牙用薄铜片或银片制成)。吹奏时左手握住竹片的一端,另一端放在口边,让呼吸的气流鼓动簧片,同时右手指配合轻轻弹动竹片,发出特殊的声音,随着气流和指头弹动的变化,就会发出优美动听的曲调,时而高昂,时而低沉,时而如清泉潺潺,时而似林涛喧哗。口弦通常由男青年制作而成,为了显示自己的高超本事,男青年还将作好的口弦装在精制的小竹筒里,筒面刻上各种花纹图案,系上红色或黄色的缨穗,送给心爱的姑娘,作为爱情的信物。姑娘们把它挂在胸前,既可作为装饰,又可随时取出吹奏。 铁制口弦和竹制口弦吹奏起来效果差不多,只是成年妇女喜欢吹竹口弦,姑娘们一般喜欢吹铁口弦。

口弦形制多样,曲调丰富多彩,有表现爱情的,有表现生产生活的,也有舞曲,并可演奏民间叙事长诗和即兴诗歌。回族口弦调有70调之多,如“廊檐滴水”、“泉水丁冬”、“晨钟暮鼓”、“一窝蜂”、“松林涛声”、“挑檐风铃”、“风卷云舒”、“秧歌锣鼓”、“长夜难明”、“静夜思”、“月影愁眠”、“乱弹调”、 “雀欢晨晖”、“病”、“鸟鸣林中”、 “相思夜”等等。口弦可以独奏、齐奏、合奏或为歌舞伴奏。

回族姑娘范文第3篇

汉藏灰姑娘故事的叙事传统

笔者从《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搜寻到汉藏灰姑娘故事 9 篇(包括异文),其主要篇目和内容为:汉族的灰姑娘故事:《白女和黑女》①、《阿花和阿喳》②、《状元拾绣鞋》③、《牛奶娘》④(异文 2 篇)。《白女和黑女》讲白女在老牛的帮助下摆脱后母的控制,嫁给太子;《阿花和阿喳》则是奴仆阿喳长期受到财主女儿阿花的欺压,在牛的帮助下,她和书生结为夫妻,生活美满;《状元拾绣鞋》是大女儿在牛的帮助下解决一个个难题,最后和状元恩恩爱爱,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牛奶娘》(异文 2 篇)则是讲大女在牛的帮助下,摆脱后母的欺凌,嫁给秀才,或者是牛在死后幻化成毒蛇将后母咬死。藏族的灰姑娘故事:《两对母女》①(异文 2 篇)。《两对母女》讲善良婆婆被害死后化身一头牛帮助女儿逃离老妖婆母女的迫害,与国王成亲。本文讨论的灰姑娘故事是丁乃通在《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②510A 的灰姑娘,落脚于汉藏灰姑娘形象的比较。由于与丁乃通提到的 433D 型蛇郎君复合的部分,情节有:Ⅰ谋杀女主角;Ⅱ女主角变鸟;Ⅲ女主角变植物;Ⅳ其他化身;Ⅴ驱除魔惑;Ⅵ夫妻团圆,而433D 型的蛇郎君情节在 509 型谁是真正的妻子或者是 403 型黑白新娘中都有出现,使其失去了典型的特征,故事中我们无法判断这个女主人公是灰姑娘还是蛇郎的妻子,抑或是真假新娘中那个真正的新娘。灰姑娘形象在汉藏灰姑娘文本中体现为:

构成灰姑娘形象的元素在汉藏民族中具有明确的特征和丰富的文化内容。

(1)“灰姑娘”的称呼

汉族故事中一般都有具体的称呼,也有个别使用普遍的称呼,如用姐姐、大女儿,或者阿妹代替。白女,因其皮肤白的特征;阿喳“,喳”象声词,鸟叫声,低声说话,这是对她生活环境较好的比拟;阿喜带有祝福的色彩。汉族中的姓名有着口语化和形象化的特点,与生活密切相关。藏族中唯独“央金”比较特别。它是藏传佛教中一位仙女的名字,有“吉祥”、“美好祝福”、“妙音女神”等意思,许多藏族的女孩都取这个名字,可见藏族灰姑娘故事显露出宗教文化因素。

(2)“灰姑娘”的外貌

汉藏“灰姑娘”的外貌都很漂亮。汉族灰姑娘中白女是“小女子长的乖,脸白起名叫白女”;阿喳“长的美如鲜花”;姐姐则是“长得很美,聪明伶俐”;大女“十分美丽”。藏族灰姑娘是“脸色渐渐红润起来,白色透红越发显得可爱”;女仆“长得漂亮”;央金是“脸色也红润了许多,出落得更加俊俏、美丽”。可见,灰姑娘形象的外表汉藏民族具有共同性。不过,汉族故事中都会有一个与灰姑娘对立的丑陋女孩,《白女和黑女》中,白女有一个异母妹又丑又黑,起名叫黑妹;《阿花和阿喳》中,阿花长得十分丑陋;《状元拾绣鞋》妹妹长得很丑,满脸麻子;《牛奶娘》次女因为生痘,所以满面麻子,人家叫她做罅女。后母虐待灰姑娘也是因为嫉妒她们比自己的孩子漂亮。藏族的灰姑娘没有这个形象,《两对母女》异文二中小妖精的头上戴了一只毛驴蹄子,后来冒充女仆去宫里,母妖施妖术让她有了和女仆相似的外表。外貌在藏族故事发展中并不重要,他们也深信,法术可以改变一个人的面目,丑可以变美。

(3)“灰姑娘”的家庭关系

汉族故事中最初均有男性角色出现,父亲或者是财主,他的出现仅仅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展开。首先,父亲要娶一个女子,才会有后母的角色;其次,父亲的早亡和懦弱才会有后母虐待和出难题的情节。在古代社会,女儿是依附于父亲才能获得家庭的地位,一旦失去父亲的庇护,地位随之降低。我们可以看到《阿花和阿喳》中,阿花为什么可以不用干活儿,还要欺负阿喳,不就是依仗着财主父亲老龙吗?但是藏族故事中却没有提及父亲。灰姑娘的家庭关系,藏族故事的描述不同于汉族故事三言两语的交代,它有另外一个情节,没有出现在 AT510A 和 433D 型中。①《两对母女》:两户人家,老妖婆和菩萨转世的善良老婆婆。她们各有一个小女孩,在老妖婆恶毒的阴谋下,善良婆婆被害死,她的女儿成了老妖婆母女的奴隶。②《两对母女》异文一:一对妖精母女,天天让女仆带一把炒麦去放牛。女仆因为寻找一颗掉到地缝里的麦粒,认识了一位英俊的小伙子,他让她选择是吃牛奶糊糊还是灰糊糊,女仆选择了后者,小伙子给了她牛奶糊糊以及金银珠宝首饰。后来小妖精也去了地缝里,相反,头上戴了一只毛驴蹄子回来。③《两对母女》异文二:两户人家,好吃懒做的女魔和由空行母变化的凡间仙女卓玛,她们各有一个女孩。女魔的女儿在女魔的唆使下砸死了卓玛,然后欺占了她的财产,女孩央金也成了这对母女的奴隶。显然,父亲在藏族灰姑娘故事中的缺席并没有影响故事的发展,故事没有汉族故事中的生活气息,更多地洋溢着宗教气氛。藏族故事中母亲的形象是相对的,即仙女和妖魔,在最初的争斗中,妖魔母亲占得上风,但是仙女母亲会保佑自己的女儿,让她渡过难关获得最终的胜利。相对于汉族故事,藏族的故事缺少生活性,但是它在宗教的基础上让听众信服,实现了故事的可能性。

(4)“灰姑娘”面临的难题

难题考验是灰姑娘故事中不可缺少的情节,相比之下,藏族的难题考验基本上没有,大部分是家务活,没有特意安排。汉族不一样,一般是三个难题,民间故事中的三次重复手法的一种表现,大多是绩麻,将黄豆和绿豆拣开,挑满尖底的水桶等难题:《白女和黑女》中白女从三斗麦中拣出三斗石头,再推三斗面,剩三斗麸皮;《阿花和阿喳》中阿喳每天挑满一对尖底大水桶和分清混乱了的芝麻和绿豆;《状元拾绣鞋》中的姐姐每天担十担水、打五担柴、撕麻三大捆和拣清一簸箕的绿豆和芝麻;《牛奶娘》中的大女绩麻和用瓦缸笠担一缸水,再把混杂的芝麻和绿豆拣开;《牛奶娘》异文一中的阿妹每天戽一斗虾,斩一把柴,织一捆麻;《牛奶娘》异文二中的阿喜一天内从三斗混有油麻的浆豆中拣出油麻和每天把九斤黄麻搓成线。汉族故事中难题都大同小异,这一情节传达给听众的是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智慧,有着明显的知识传递和教育功用。难题也引出了神奇助手,灰姑娘在助手的指导下解决难题,圆满完成任务。

(5)“灰姑娘”的助手

表格中显示,灰姑娘的助手多为牛和鸟儿,它们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劳作时离不开它们;闲暇时,它们在身边,牛和鸟自然而然地成为灰姑娘的助手。在比较汉藏文本时,我们发现动物与灰姑娘的关系表现不尽相同。试举三个汉族故事为例:①《白女和黑女》“白女的委屈只有老黄牛知道。”①当老牛知道后母要杀它,黄牛“呆呆地盯着白女,一嘴草也不吃。”白女知道这个消息后“,放声大哭”。②《阿花和阿喳》“有一天,北风呼呼,大雪飘飘,阿喳穿着烂单衣放牛,一路上冷得浑身发抖,她把身子贴着牛身叹道“:牛呀牛,你饿了还有人看,我又饿又冷,有谁可怜?”①母牛同情的泪水扑簌簌流下,说“:阿喳,不要难过,你割些芭蕉叶给我吃,我会帮助你。”当阿喳知道牛要被杀掉,于是她“悄悄地跑进牛栏,把脸贴着牛腮告诉它,悲伤地抽泣起来。母牛舔了舔阿喳的泪水。”③《状元拾绣鞋》“大女儿越想越伤心,不禁呜呜地哭了起来。……那头牛看着孤苦伶仃的孩子,说着人的话,眼里含着悲哀。”②无论是白女,还是阿喳抑或是姐姐,她们与神奇助手不是简单的人与动物的关系,更像是朋友和亲人,一个受了委屈和遇到困难可以倾诉的对象。在藏族故事中,神奇助手纯粹是一个助手,没有这一情感的表述,即使牛是她们亲生母亲的转世,她们之间也没有互动,我们只能看到助手一次又一次无私地帮助她们,甚至是牺牲自己的生命。藏族故事之所以出现这一情节,与佛教盛行有一定的渊源。大乘佛教始终强调:任何行为都必须受利他的动机驱使,而不仅仅是自利。怀着这样的心灵“,我们也逐渐认识到:不是外在的环境,而是我们的心灵,我们的内心世界,决定着我们的幸福和痛苦。这就像发现了一块能实现愿望的宝石。”③如《两对母女》中善良婆婆见女儿生病,为了医治她,听信老妖婆的谗言,“当即把自己的双乳压在沉重的石磨底下,来回使劲碾转了三下便离开了人世。”正是有着这样的心灵,故事才没有过多地描述助手和灰姑娘的关系;正是有着这样的愿望,母亲仍能在转世后不惜一切代价保护女儿。故事借助宗教的精神超越普通的生活,演绎另一种大爱。

(6)“灰姑娘”遇见意中人的缘由

在汉族的庙会、端午节的龙舟会,藏族的跳神节这些人潮涌动的场合,灰姑娘才有结识人的机会,把握住这个机会才有可能摆脱继母的控制和卑贱的地位,从而改变生活现状。

(7)“灰姑娘”身份改变后的称呼

灰姑娘不用穿破烂的衣服,不受虐待,多半是通过婚姻改变自己的身份之后才享有的待遇。藏族灰姑娘一般是嫁给国王、王子,汉族灰姑娘则是嫁给陀汗太子、状元、书生。毫无疑问,他们都是有身份地位的人。灰姑娘无法依附父亲获得在家庭中的地位,那么转向另一个男子,通过婚姻得到一个家庭,确认自己新的身份和地位。不过在汉族故事中有一个例外,《牛奶娘》异文二中,阿喜新年的时候在盛有白母牛骨骸的缸子里找到金银珠宝和一套很漂亮的绸缎衣服,后母知道后,“急急忙忙跑去把缸子盖掀开……只见缸子里飞出三七二十一条毒蛇,一齐向后娘咬去,把后娘咬死了。”④故事到这里也结束了。不难看出,阿喜并不是彻底的灰姑娘,灰姑娘重大的转折是改变自己的身份,脱离原来的家庭,原来的生活,翻开人生新的一页,这是识别灰姑娘最重要的部分。

汉藏灰姑娘故事的文化品格

前文将汉藏灰姑娘故事中的“灰姑娘”分离出来进行了梳理和讨论,我们得出下面的一个图示:

首先,这里讨论的是汉藏故事中灰姑娘所处的世俗社会和神圣社会。世俗社会,指的是灰姑娘在失去亲生母亲后所处的悲惨境遇,她独自一个人忍受生活和精神上的压力,在神奇助手的帮助下逃离现在所处的社会到她向往的神圣社会,这是汉藏故事中共有的灰姑娘特性。但是,汉藏民众生活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传统之中,故事的生成和传播就有一定的差异性,这个差异性充分地显示在同一个情节的表达过程中。汉族灰姑娘故事注重对品德的描述,灰姑娘心地善良、手脚麻利。辜鸿铭在《中国人的精神》中写道:“从远古时代流传下来,中国人的女性观念,就一直被概括在‘三从’和‘四德’里。那么何谓‘四德’呢?它们是:首为‘女德’,次为‘女言’,三为‘女容’,最后为‘女工’。……‘女工’意味着不要妇人有什么专门的技能,只要求他们勤快而专心致志于纺织,不把时间浪费在嬉笑之上。”①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一个女孩子应该拥有善良、忍耐、勤劳、谦逊等美好的德育品质,她们才会受到神奇动物的同情和帮助,享有天助之的权利。

其次,助手在帮助灰姑娘的时候,没有直接解决灰姑娘遇到的难题,而是告诉她解决问题的方法,由灰姑娘独自完成任务。《阿花和阿喳》中,阿喳每天要用一对尖底大水桶挑满一大缸水,助手告诉她“:水桶尖,不要怕,用箩筐,歇一下。”等到她要把两箩混乱的芝麻和绿豆分清时,助手又告诉她“:喳喳喳,芝麻小,绿豆大,用筛筛,芝麻在底下。”汉族的故事偏向教育的功能,灰姑娘不是因为仅仅有助手的帮助才可以逃过一关又一关,她还应积极听从他人的建议,努力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事情,这都是需要足够的耐力以及好学的品行。灰姑娘的故事之所以能够打动一代代人们的心,在于故事中宣扬符合社会发展和民族的道德价值。那么,藏族故事中的灰姑娘又是如何进入神圣社会,并且保持她独特的魅力呢?笔者认为是宗教的作用。故事中,人物名称有宗教色彩,如老妖婆、菩萨转世的婆婆、小妖女、小妖精、女魔等。灰姑娘遇见显贵人物的盛会,如跳神节。其实,跳神活动在比较普遍,在的一系列宗教性的节日中,跳神是主要内容之一。民众意识渗透着浓厚的民间信仰和宗教意识观念,尤其是佛教思想逐渐成为指导民众人生观、价值观的标尺之一。其中“众善奉行”、“行善积德”、“普渡众生”、“不偷盗、不奸淫、不妄语”等戒律作为共同的人生理念,他们将嫉恶如仇、助人为乐、珍惜生命、慈悲为怀当作做人的根本,形成了藏民族崇尚的道德观念,这些对于规范人们道德行为、维护社会稳定等,具有相当的积极意义。①故事中宗教的力量显现为母亲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要帮助女儿,妖魔母女都得到彻底的毁灭,灰姑娘遇到英俊的王子。在汉族故事中,因灰姑娘身份发生改变,命运因此发生转折。然而,藏族灰姑娘故事中宁愿将这种改变形容成“复活”。在敦煌藏文写卷 P•T•1068卷子中有一则“杂交奶牛的故事”,继母害死了少女,少女的哥哥为了救活妹妹,经历艰辛取得杂交奶牛的奶油,为妹妹举行获取灵魂重生的殡葬仪轨。②在藏族的原始观念中,实行仪轨指的是“新生”或“(灵魂)复活”。灰姑娘有幸福的生活,不在她的品行,而是她处在一个宗教社会中,各种宗教观念或者仪式都会帮助她,命运的转折不是故事的重点,生命的复活才是最重要的,只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灰姑娘,复活使用的仪式是“婚礼”。

汉藏灰姑娘故事的魅力

一个简单的故事,如何有持久的吸引力?

回族姑娘范文第4篇

这个小村庄人烟稀少,只有几户人家,其中有一户苗族的老奶奶。

这位苗族老奶奶有两个孩子,都在外地打工,老奶奶生活费这些用钱的地方都还可以维持,但没有一个帮手,而且已上花甲之年,腿脚都有些不便,别说干农活了,就连洗衣服、煮饭干什么,都快做不了了。

这位老奶奶的邻居是位汉族小姑娘,小姑娘的父母常常告诉她:你做为一个好孩子,要经常帮助老奶奶哟。

这几天,小姑娘一直没见着老奶奶,去敲门,发现门都没关上,小姑娘走进屋子里,发现房子里冷冷清清,地上也乱七八糟的,原来老奶奶到别的地方串亲戚去了。

回族姑娘范文第5篇

灰姑娘嫁给王子之后生活过得很富足但是他并不知足。他想要更多的财富和权力他想到了一个办法不过这可不是一件光荣的事情。

宁国黑天鹅国有一位王后跟灰姑娘是好朋友。他有野心可比灰姑娘大多了他想着要占领灰姑娘的国家拥有一切你回菇娘并不知道这件事情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黑天鹅王后。灰姑娘说 我想去买了那块地建一座世界上最大的晨报卖许许多多漂亮的衣服,着上百个上千个上万个仆人来服侍我。王后听了这番话晓得说好呀孙静的王后我觉得我们可以一起来实行这个伟大的计划。布拉拉族有一位漂亮的小公主。灰姑娘想的一个恶毒的方法就是绑架他索取所有的就数精然后去建造宫殿。布拉拉族的小公主,很喜欢灰姑娘。可如今他并不知道,灰姑娘要去绑架她了。他雇了一个杀手去绑架了小女孩儿。布拉拉族的小公主很害怕,可是没有人去救她了就连灰姑娘也是一样她也是一个杀手为了名利可以不顾一切。

人,要懂得知足。你拥有的也就是别人拥有不了的也就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