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海洋文化

海洋文化

海洋文化

海洋文化范文第1篇

海洋文化包罗万象,如人们的认识、观念、思想、意识、心态,以及由此而生成的生活方式,包括经济结构、法规制度、衣食住行、习俗和语言文学艺术等形态,都属于海洋文化的范畴。

海洋(SEA)是地球上最广阔的水体的总称,海洋的中心部分称作洋,边缘部分称作海,彼此沟通组成统一的水体。地球表面被各大陆地分隔为彼此相通的广大水域称为海洋,其总面积约为3.6亿平方公里,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平均水深约3795米。海洋中含有十三亿五千多万立方千米的水,约占地球上总水量的97%,而可用于人类饮用只占2%。

(来源:文章屋网 )

海洋文化范文第2篇

海洋产业和文化产业相互交织而成的海洋文化产业隶属于第三产业。据统计,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可以多提供453.3万人就业。拥有广泛的文化资源,并且极具生态效应的海洋文化产业,凭借其产品创新、经济发展、社会教育等功能,在我国实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优化的背景下,必然能成为创造就业机会及吸纳劳动力的重要渠道。所以,认真审视滨海旅游业、海洋节庆会展业、涉海休闲体育业和涉海艺术业的就业拉动效应,有利于我国长期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战略的实现。

(一)滨海旅游业的就业拉动效应

滨海旅游业是利用海岸带、海岛及海洋景观资源为依托、以滨海文化和沿海民俗传统为资源而开展的旅游经营和服务活动,是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早在1992年,旅游业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其中海洋旅游经济规模增速最快。在许多沿海国家,海洋旅游产业占据着沿海地区经济总值的80%以上。国际旅游组织的研究表明,每1元旅游业直接收入可以带动相关行业8元的增收;每创造一个旅游业就业岗位,相应会产生5倍的就业拉动效果。据世界旅游贸易组织统计,在经济环境恶劣的2009年,全球旅游业就业人数超过了2.35亿,占总就业人数的8.2%,其经济产值占全球GDP的9.4%,并预计2020年将带来超过3亿的就业岗位。而国际相关研究表明,旅游业每投资8万美元,就会相应制造41个就业机会。隶属于海洋旅游业的滨海旅游业不同于一般的海洋旅游产业,它以独特的海洋文化资源为核心。滨海旅游产业在充分发挥旅游产业极强的经济和就业带动作用、创造经济利润、吸纳闲置劳动力的同时,还具有宣传传统海洋文化、提升人们精神文化生活和促进海洋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效用。我国拥有丰富的滨海文化旅游资源,蕴藏着巨大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以广西滨海旅游业为例,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初具滨海旅游集群雏形,形成了5种滨海旅游模式,即滨海城市游、海岛休闲游、渔村体验游、跨国边境游和民族风情游。2011年,广西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330亿元,比上年增长18.9%,其中依托本地特色旅游资源的滨海旅游业增加值为32.61亿元,同期增长了29%,明显高于产业平均增速。另一方面,通过对1995-2008年广西从业人数统计分析发现,在2008年,其旅游部门从业人数比1995年增长172.81%,年平均增长13.29%。其就业水平迅猛发展的原因在于,首先,广西滨海旅游业就业拉动弹性水平较高。1997至2008年,滨海旅游业经济增长的就业拉动弹性达到0.4%,1%的经济增长可以提供大约3.27万个旅游部门就业机会。其次,根据统计分析广西滨海旅游综合就业乘数为2.98,表明广西滨海旅游业每增加100个就业岗位会给全区的旅游行业及相关经济行业带来298个就业机会;与此同时,广西旅游业几乎对所有产业部门的就业都能够产生影响,其滨海旅游产业对住宿和餐饮业的综合就业系数为2.0015,对全社会的就业综合系数为9.5281,即旅游产业每获得1万元的增加值,便可为社会增加9.5281个就业机会,其中2.0015个就业属于住宿和餐饮业。可见,广西滨海旅游业具有极高的就业拉动效应,在充分利用滨海文化旅游资源和民俗传统资源的基础上,一定能推动广西沿海地区以及内陆地区的就业增长。

(二)海洋节庆会展业的就业拉动效应

对涉海节庆会展业国内外还没有明确概念,总体上的界定是,它是一个通过举办节庆文化活动、展览、集会吸引游客观光消费的产业,是高收益、无污染、连带性极强的新经济增长点。节庆文化活动的兴起源于经济的高速发展,而节庆文化活动的有效开发又能推动经济的进一步提升,海洋节庆会展业能扩大举办地的知名度,通过吸引游客拉动当地消费;能促进文化旅游业的整体发展;有利于吸引外部投资,为今后长足发展提供坚实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有利于新观念的引入,通过创新寻找更先进的发展模式;有利于增大广告业、通讯产业等延伸产品的市场容量,推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如此高效的产业推动效果,使会展业成为带动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新驱动力。据国际学者预测,会展业的产业带动乘数为9,即每1元的会展业直接收入会带来9倍的额外经济效益。在创造产值、推动关联产业发展的同时,海洋节庆会展业的发展自然能够创造大规模的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解决就业问题。以象山“1+3+n”模式为例。象山县节庆业始于1998年,自首次“开渔节”成功举办后,象山县加大自身海洋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创造,结合不同时节的景色,推出了沙滩踏浪、国际游钓、海鲜品鉴的“1+3”模式,突破了季节与气候对海洋文化旅游业的限制;之后又通过深入开发与整合民间原创艺术、人文景观、民情风俗、象山特产等资源,开创了象山特色节庆的“n”维经济发展格局,也成功的提高了当地的就业水平。首先,象山县大力加强节庆会展游与第一产业的融合,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渔观光、农渔文化体验、农渔特色餐饮、农渔休闲度假等多元化的乡村旅游体系,为专业素质较低、技术能力较弱的农村闲置劳动力提供了充足的创业和就业空间,较高的收益甚至吸引了城镇失业人员返乡从事旅游业;其次,象山县的节庆旅游业与服务业发展积极融合。以渔业文化和其他非物质遗产为基础,象山县举办了大型国际会展和体育赛事等节庆活动,并借此平台重点发展非物质文化旅游、商务会展旅游、影视文化旅游和游艇旅游,有序发展渔文化主题公园游、大型影视主题公园游和高尔夫旅游等,并且积极探索海洋邮轮和海上飞行等旅游模式。由节庆会展业引发的一系列创新文化游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广泛的从业选择,伴随着节庆会展业的壮大,就业人数逐年增加,即便在全国就业形势紧张时期,当地就业水平依然高速增长。同时,象山县海洋文化产业经济收入对全县GDP贡献不断提升,2008年以来,象山县游客人均消费已突破千元,游客重游率明显提高。这些消费直接带动了零售、餐饮、住宿、娱乐、交通等第三产业的加速发展,海洋文化产业为主导的产业化格局已然确立。

(三)涉海休闲体育业的就业拉动效应

无垠的海洋能充分地满足人们对于娱乐、体育刺激的追求,所以滨海休闲体育在世界很多沿海地区已经发展成为了特色产业,并表现出极大的发展潜力。发展滨海休闲体育业能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由于体育旅游不需要消耗能源和资源,成本投入要求相对较低。同时,滨海休闲体育业的发展对其他产业具有极强的联动作用,其经济乘数大大高于其他行业。它可以带动交通、住房、餐饮、商业等相关产业链条的发展,优化城市建设所需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在丰富人们文娱生活的同时推动当地经济社会结构转型,使沿海城市走上可持续的高速发展道路。另外,隶属于第三产业的滨海休闲体育旅游业具有极强的劳动力吸纳能力,可以提供大量的服务岗位,并且大幅度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就业吸纳倍数,有关部门研究表明,休闲体育业每吸纳一个从业人员,能够向社会间接提供5个岗位。体育旅游业在不断满足大众身心消费、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的同时,在缓解就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方面也表现出了巨大潜力。滨海休闲渔业是滨海休闲体育业的主要组成部分。我国横跨北温带和亚热带,所以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以及长达8至9个月的海上休闲垂钓期。如今,我国休闲渔业的发展模式及其就业拉动效应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以大连市长海县为例,其充分利用自身地理优势,提出了“垂钓搭台,经贸唱戏”的滨海休闲渔业发展口号,连续三年举办钓鱼节活动,并且凭借其丰富的渔业资源和多彩的娱乐模式吸引了许多国内外消费者。长海县还凭借举办钓鱼比赛、提供观光游览的契机,组织经贸洽谈,不仅极大地推动了商贸活动的进行,也拉动了酒店和餐饮等行业的发展,其就业容量日益扩大,就业渠道不断拓宽。

(四)涉海艺术业的就业拉动效应

涉海艺术业是基于海洋文化资源,通过产业化运作,提供既具有审美价值又具有经济价值的艺术产品的新兴产业,它包括传媒、影视、广告以及涉海手工艺品等行业。尤其是涉海工艺品在我国沿海地区比较普遍。涉海工艺品,是指手工将原料或半成品加工而成的,能够代表当地风俗和文化的艺术品。各沿海地区推出的艺术品均来源于当地居民的历史传承和日常生活,它充分体现了当地居民的创造性和艺术性。因此,我国的工艺品也一直是我国的传统出口产品,由于其成本低廉、独具特色且制作精美,在欧美一直拥有广阔的消费市场。工艺品虽然对手工技艺要求高,但是对文化水平等其他方面要求较低,并且与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密切相关,所以涉海工艺品是当地居民就业的主要领域。同时更多的缺乏专业技能的待业人员和中年退休群体通过简短培训,在此领域实现了二次就业和创业。以我国舟山为例,它依托舟山独特的海洋文化资源,积极发展工业观光旅游、针织服饰加工企业和涉海工艺品加工制造业,形成了一批成本低廉、产业链长、联动效应好的工业旅游观光区。在大力发展旅游产品加工业的同时,积极改善其加工工艺、创造新的工艺品种,不断加强其农渔特色产品、服饰纪念品等旅游休闲实物产品的开发,极大地提升了劳动力的就业技能、扩大了当地的就业规模。我国的涉海文艺业近年来也获得了丰富多彩的发展,全国沿海各地区不定期举办各类文艺公演。涉海文艺业中的出色代表即是宣传山东威海海洋文化的大型情景剧《海梦》,它集合了多种表演形式,凭借其极高艺术价值不仅创造了可观的经济价值,也极好地宣传了威海的海洋文化及城市形象。对于推动今后山东威海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品牌基础。

二、我国海洋文化产业实现就业面临的困境

虽然在我国部分沿海地区海洋文化产业得到了有效开发,但总体发展水平仍然很低。由于宏观扶持性政策体系不健全,海洋文化资源开发不足,海洋文化实体企业粗放单一,人才培养机制缺失等问题均未得到有效重视,其就业拉动效应并未得到全面发挥。

(一)扶持性政策体系不健全,从业者利益难以保障

海洋文化产业是我国的新兴产业,发展仍处于初期阶段。一方面,完整配套的政策鼓励和扶持体系匮乏。海洋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信贷、税收、外贸等方面的问题还未得到合理的规划,产业发展难以维持,就业渠道难以拓展。另一方面,现行的政策法规多是综合性的管理办法,原则性强,可操作性弱,难以落实。有些地方性政府部门套用文化娱乐产业的管理办法,针对性和适用性差。有关企业准入、竞争和退出程序未成定式,导致企业未能在公平的基础上有序竞争,极大地制约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缺乏管制的环境下,我国滨海旅游业重复投资、竞争过度等问题严重,企业多存在违规问题,导致从业者难以得到合理保障,收益低,且随时面临失业危险。

(二)海洋文化产业资源开发不足,就业吸纳效果未能充分发挥

我国经历了几千年的海陆发展史,海陆文明历史悠久。但我国海洋文化产业发展集中于海陆自然风光和最低端的工艺品产业,海洋民俗文化资源、文化节庆资源等开发程度极低。海洋文化产业资源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既不利于资源的开发、保护,也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海洋文化产业长期处于待开发状态,其就业吸纳效果始终得不到充分发挥。

(三)海洋文化实体企业多属于粗放型,劳动附加值低

我国现有的海洋文化产业发展多处于简单、粗放、雷同的状态,由于起步较晚,我国的海洋文化的企业多处于初创期,低端同质化明显,多集中于传统的劳动密集性产业,如海洋饮食文化产业、海洋文化旅游产业等。即使在海洋文化产业比较发达的的大连、秦皇岛、烟台、上海、以及广西北部湾等地区,也少有专营海洋文化产业的成熟企业。整体产业发展落后、抗风险能力差,没有形成精品化经营模式,缺乏规范的可起示范作用的龙头企业。同时,我国海洋文化产业发展多以资源外延性扩张和廉价劳动力的大量使用为基础,产业的科技文化含量低,劳动附加值低、经营业态类似,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就业吸纳发展空间极为有限,就业拉动效果差。

(四)人才培养机制缺乏,无法获得人才优势

我国目前仍未形成海洋文化产业的人才培养机制,产业发展与教育体制、培训机制分离。教育体制下的高水平人才不能及时认识到海洋文化产业的价值和发展意义,却只拥挤在其他就业饱和的产业之中。形成了一方面存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现象,而海洋文化一类的产业缺乏高端人才的矛盾局面。这不仅使既成的知识、技术成果难以及时转化为经济价值,阻碍着海洋文化产业的进步,更加不利于我国就业问题的解决。

三、推动海洋文化产业就业拉动效应的路径探讨

我国“十二五”规划中将发展文化产业、海洋经济列为今后经济改革重要举措,沿海地区可以借助这一良好的契机推动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建立海洋文化政策扶持体系,深入挖掘海洋文化资源,加大科技和创新投入力度,建立人才培养系统等措施,将有利于海洋文化产业可持续、高效益、高就业吸纳性的发挥,并且缓解我国严峻的就业形势。

(一)建立海洋文化产业政策扶持体系,构建产业就业宏观导向

海洋文化产业作为极具就业吸纳力的第三产业,对于缓解我国的就业难题有着重要作用。有必要加大对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视,建立相应的产业政策扶持体系,完善海洋的空间规划,对海洋产业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有效地治理,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推动海洋文化产业就业战略的实现。首先,要建立企业的市场导向价值观,以市场需求为依据,循序渐进,进行有选择性、高效、可持续开发,切实避免重复建设和低水平恶性竞争。只有有效地引导企业健康、合理的发展,才能充分调动产业内、外部劳动力集聚,并且伴随产业进步不断扩充就业吸纳规模。其次,要使海洋文化产业的开发与旅游规划相结合,与餐饮服务业发展相结合,科学布局,在发挥消费者集聚效果的同时,也推动相关产业的就业水平的提升,形成劳动力就业聚集。

(二)深入挖掘海洋文化资源,培养多元化就业人才

海洋文化资源必定在改造利用海洋环境、维系自身发展的长期实践过程中创造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资源。海洋文化产业不仅依赖资金、技术等其他产业所需的共性资源,更需要的是独特的海洋文化资源。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的核心价值是在维护海洋资源的同时,增加产业经济效益。海洋蕴含着多元化的文化资源,譬如海洋精神、海洋文化习俗、海洋生态文明和海洋文化遗产等。各地不同的发展沿革与地理环境塑造了各地沿海居民不同的海洋文化精神和民俗传统,这都为各地区的差异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差异化的产业发展能够充分调动各地具备不同乡土背景的劳动力的就业,避免了恶性竞争,培养出多元化的海洋文化就业人才。

(三)加大科技投入,不断提升海洋文化产业创新水平

要加强海洋文化产业基础科研投入力度、创新团队的建设,逐步形成以国家海洋文化科技创新中心、试验试点、研讨会为节点的多级科研网络。开展海洋文化理论与学术的科学研究,不仅有利于确立功能完善、有机衔接的海洋科技、文化创新体系、推动海洋文化的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海洋文化的繁荣;有利于培养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海洋文化就业人才,调整海洋文化产业的就业结构。通过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海洋科技、文化创新体系,形成“协作、竞争、高效”的良性运行机制,为海洋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后盾。

(四)建立人才培养系统,为发展海洋文化产业提供人才储备

海洋文化产业是科技与文化密集型产业,要求从业人员同时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勇于创新的精神、较强的经济管理能力。但在全国就业压力倍增的环境下,专业技术人才紧缺的问题出现在各行各业。为满足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需求,同时解决就业问题,要尽早建立海洋文化人才培养系统。首先,应推出“海洋文化产业人才培训工程”,对当前的从业人员进行海洋文化知识、海洋技术的培训;其次,要发挥地区优势发现、培养当地文化人才,如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寻求更适宜并且有意向从事海洋文化产业的储备劳动力;最后,要吸引高校大学毕业生进行海洋文化创业。通过改善创业的环境,完善创业扶持体系,形成良好的创业氛围,吸引有志于从事海洋文化产业的大学毕业生创业,为海洋文化产业注入新鲜血液。

四、结语

海洋文化范文第3篇

*区域是中国东部沿海最早开发沿海疆土、利用海洋资源和发展近海交通的区域之一,也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生成海洋文化的重要港口城市。历史地看*,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几千年的沧海桑田,使得*与海洋有着无法割舍的文化渊源。进入新时期,国际性海滨城市的建设,为*海洋经济的迅猛发展,特别是海洋文化的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海洋文化发展步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黄金发展机遇期。建设富有特色、内涵丰富、富有活力的*海洋文化,是国际性海滨城市建设的灵魂和生命,是推动城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动力之源泉,发展之根系,建设之根本,必须从城市发展的全局和长远,科学谋划、精心规划,制定目标、重在建设,大手笔勾画、大气力推进。

一、面向海洋,有效吸纳、融合、贯通海洋文化因子

形象地说,相对于内陆文化表现出的思想保守、行为守规、安常守顺、甘于平庸等与现代文明不相适应的文化成分而言,海洋文化所表现出的开放开拓、崇尚流动、不守常规、敢闯敢拼等等人类先进文化因子,自然更受现代文明的追捧,更能得到经济一体化形势下区域文化的青睐。

今天,*所要建设的国际性海滨城市,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城市存量、速度、规模的提升,而是要建设一个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大尺度、生态型的国际性海港中心城市,海洋对于其发展的重要性,海洋文化对于其城市建设的重要性,从没有像今天这样迫切,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急切。唤醒和激活海洋文化的历史沉淀,必须在继承*城市海洋文化历史传统的基础上,有效吸纳、汇聚世界海洋文化的优秀文化因子,从而构建活力无穷、适应发展、充满生机的国际性滨海城市海洋文化。

一是在城市文化的内质结构上,吸纳、汇聚具有涉海性和包容性的海洋文化因子。人们常说海洋文化是“蓝色文化”,“蓝色”的“色彩”属性就是海洋文化的属性。人类缘于海洋而创造的文化,涉海性、包容性是它的首要的也就是本质的特征。建设国际性滨海城市,必然要在国际经济循环的大格局中,越来越多地拥抱和融入海洋经济,在与海洋互动中、与发达沿海城市的交流中,加深对海洋及其伴生的经济的认识、反映、利用,感受海洋的博大宽广,感受海洋文化的兼容并包,从而有效吸纳、汇聚世界海洋文化具有涉海性和包容性的优秀文化因子,使之成为城市文化的精神内涵。

二是在城市文化的运作机制上,吸纳、汇聚具有外向辐射性与交流性的海洋文化因子。海洋文化从总体上来说不是囿于一域一处的文化,人类要借助于海洋的四通八达,把一域一处的文化传承播布于船只能够到达的异域的四面八方,并由异域的四面八方再传承播布开去,这样的传承播布、再传承播布的过程,都必然会对异域的土著文化产生程度不同的影响,使其或多或少的也具有了异域异质文化的内涵。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海外经济交流的深入推进,海洋经济越发达,人们的海洋观念就会越强烈,城市与异域异质经济文化之间的辐射和交流量也越来越大,在大量的海外信息过滤以及异域异质文化的碰撞、冲击中,城市文化所表现出的外向辐射性与交流性特征亦将愈来愈鲜明。

三是在城市文化的价值取向上,吸纳、汇聚具有商业性和慕利性的海洋文化因子。海洋文化的创造主体没有可供农耕的土地,经商贸易,往来于异域之间或海陆之间,从而刺激了商贸的发展繁荣,也铸就了其商业性和慕利性的文化特征。*城市文化中,重农抑商、重渔抑工有着浓厚的表现,这与现代市场经济的必背景,与经济全球化的世界格局,显然是不相适应的。唤醒和激海洋文化,就是要在城市文化植入崇商的文化因子,让崇商重商成为城市的主流价值取向,使搏击商海、融入市场成为市民的普遍追求,创造财富、积累财富,让城市在区域经济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四是在城市文化的精神内涵上,吸纳、汇聚具有开放性和拓展性的海洋文化因子。海洋连接着五大洲的大大小小的岛屿和陆地,人类的大多数民族、国家和地区濒临海洋。人类面向海洋的时代,就应该也只能是开放的时代。而对海洋的开放性的利用,必然产生出“天然”的开放性的文化因子。古今中外的城市发展史证明,什么时候城市面向海洋了,开放了,什么时候城市的经济、文化就能走向繁荣了,赢得发展;反之,就容易衰败、落后,甚至走向衰亡。建设国际性滨海城市,面向海洋、面向世界,必然带来空前的开放,必然带来空前的拓展,在不断的城市、经济乃至文化拓展扩张中,城市文化的开放性、拓展性特征,必将表现的愈加明显,并在持续的融合、贯通中锻铸为海洋文化因子。

二、清晰思路,科学制定*海洋文化发展思路

科学厘定*海洋文化发展思路,事关*海洋文化发展的长远,事关国际性滨海城市建设的未来,必须站在传承历史、面向未来的文化发展高度,科学谋划、悉心规划,精心组织、有序实施。

一是充分挖掘、整理和弘扬*海洋文化的丰富悠久的历史遗产,激活历史文化沉淀。一是要深入挖掘、悉心整理*地区与海洋文明息息相关的古遗址、古遗迹和古典籍,重视挖掘整理和利用海上丝绸之路东端起点的历史遗产,放大由来已久的古海洋文化因子,唤醒沉睡多年的海洋文化遗风,赋予崭新的时代内涵,彰显*海洋文化的独具特色;二是要深入挖掘、重新审视古东夷文化、古海州文化、徐福文化等区域特色文化中所闪烁出的海洋文化的历史光芒,强化海洋文化氛围,从而使人一进*,就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其海洋文化气息;三是调动海外华侨力量,作好亲海亲乡文章。

二是依托滨海城市发展规划,合理廓清*海洋文化的新的发展布局。按照“一心三极”的城市发展规划、“一体两翼”的港口发展现状、“一纵一横”的T型产业布局,在城市、港口、产业等不同层面,依据不同的要求,做好海洋文化的发展规划,重点做好使滨海新城、沿海两极、沿海产业带、连岛和海州湾度假区的海洋文化大文章,构筑*海洋文化规模宏大的人文社会景观。

三是进一步强化*人的海洋文化意识和海洋科技知识。海洋意识,即海洋观,指人们对海洋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它反映了人们对海洋的认识,包括对海洋和人类的关系如何、如何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海洋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认识。海洋科技知识是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科技知识有面宽、内容多的特点。从海产品的养殖、捕捞、水产品的加工,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到海洋运输都要求较高的科技知识。通过海洋文化意识的树立和海洋科技知识的建立,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以海为荣,以海滨城市为骄傲,以海洋文化为根基,潜移默化,成为根植于血脉的文化基因。

四是大力彰显城市海洋文化形象,展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广度和深度。海洋文化中的物质组成,融于城市建设的角角落落,表现于城市形象的点点滴滴,既有海洋景观、滨海城市标志、海族馆、滨海大道等标志性建筑,有码头、港口、渔港、航线、航标、海上交通工具等涉海设施,也有附着于城市高楼大厦、街头巷尾的海洋文化特征海洋艺术,更有与“海洋”有关艺术表现,包括海洋建筑、海洋雕塑、绘画、海洋文学艺术、海滨海上旅游鉴赏、海洋生物标本展览等。要通过大力度、大气魅的物质建设,使人们漫步于*街头,无论是街名地名,还是企业名品牌名,宾馆名酒店名,招幌广告、霓虹标牌,如此等等,“海”字文化琳琅满目,海洋文化触目即是。

五是健全种类海洋组织,深化海洋文化建设。主要有海洋的行政管理组织、企事业单位、学术团体和其他组织。其中行政管理组织是海洋管理的职能部门,有水利部门、渔业、海监、农业部门等;企事业单位是海洋资源、海产品生产、销售、服务单位,有海洋运输公司、渔业公司、船舶服务公司、海产品贸易公司等;学术团体,主要指以海洋经济文化为研究对象的学术团体,如海洋文化研究所,海洋水产研究所、海洋气象研究所等;其他组织,指行政管理组织、企事业单位、学术团体以外的组织,如联合国属下的“海底委员会”、“国际海底管理局”等,这些海洋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利用、开发、管理海洋的广度和深度。

三、凸显特色,大胆创新海洋文化发展的空间布局

从国际性海滨城市建设的长远出发,立足*城市发展实际、文化资源分布状况、区块文化功能和运行质量要求,初步形成特色鲜明、功能齐全、结构合理的“一心、三轴、四个特色发展基地”文化功能空间布局。

一心:滨海新城文化核心区。从远期区域文化中心建设和发展的要求看,滨海新城中心城区文化发展应在区域化、国际化、现代化、城市化过程中发挥更为重要的核心作用。中心城区应成为具有较高现代化程度的文化核心区,应成为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发展的现代化、国际化示范区。在这一区域要努力做优文化事业,做强文化产业、做大文化效应、做浓文化氛围、做美文化环境。具体抓手为:加速推进现代化功能性、标志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承担起区域性、国际流服务功能,逐步使滨海新城中心城区成为以先进文化发展为主导、适应多层次文化需求、具有较高文化生活质量、良好文化生态环境的先行区,要让市民在享受物质繁荣的同时得到更充分的人文关怀和艺术享受;加快文化产业的功能性、结构性布局,尽快形成具有支柱、带动和辐射作用的文化产业集群,使中心城区文化产业成为面向市场、面向区域、面向国际的生产、制作、传播核心基地,在区域性文化生产、流通和消费领域占有明显优势。

三轴:一是沿海城镇文化发展轴。沿海城镇发展轴,是*城市发展的对外交流窗口,是区域性国际商务中心、国际海港、临海产业区和海滨旅游基地。要充分利用“一体两翼”港口发展空间布局、滨海休闲旅游、临港产业等区位优势、港口优势和政策优势,利用国际转运、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国际转口贸易、出口加工方面的便利条件,有针对性地发展文化对外服务贸易,定向引进大型文化产品对外加工和文化服务贸易企业;建设沿海观光带,打造亲海文化岸线,展示海洋文化魅力;注重发展与港口多元化、高层次人群特殊的文化需求相匹配的高档文化休闲娱乐服务项目。

二是东陇海城镇文化发展轴。东陇海城镇文化发展轴,这一城镇文化发展轴由新海城区、东部城区和东海县组成,集中了全市文化发展的精华,是近期内海洋文化发展的主阵地。充分发挥科研教育、都市商务、旅游度假、休闲娱乐、高档居住比较集中的优势,选择商气、人气旺盛地段,集中布局特色鲜明的海洋文化商务街区,构建集图书、音像、礼品、工艺品、互动娱乐、茶饮、休闲吧、健身房、文化商务办公楼宇、文化商贸中心等于一体的中央文化商务服务区;并且,与国内外知名文化研究、教育机构、专家加强协作,加强以海洋科技、海洋文化研究为主干的科教文化集聚,定向吸引海内外高层次海洋科技研究机构、大型跨国企业海洋产品和技术研发中心入驻,适时引进海内外有影响的海洋文化产业运作的高层次人才。

三是宁连城镇文化发展轴。宁连城镇文化发展轴,具有浓郁的地方历史文化传承,有着鲜明的海洋文化印迹。充分利用这一文化发展轴区域特色文化浓厚优势,努力激活存在文化深层的海洋文化气息,赋以现代化、国际化的海洋文化新内涵,

四个特色发展基地:一是依托连岛、港口等自然人文资源,打造海洋文化休闲娱乐特色基地。当前,*正在向着亿吨大港的目标冲刺,其“一体两翼”的空间布局,显然有着极诱人的诱惑力;*海域辽阔,海中小岛星星点点,除江苏第一大海岛连岛外,还有前三岛、秦山岛、羊山岛和开山岛等岛屿,这些岛屿均具独特景致,神秘莫测,或为鸟的王国,或为竹的海洋,蕴藏着浓郁的海洋气息。放大以连岛风情旅游度假区为代表的独特自然景观、以港口为代表的海港文化效应,加大以此为主题的海洋休闲观光娱乐基地建设力度,利用港岛遥相呼应、特色鲜明、渔民集中聚居、海洋文化资源丰富的有利条件,沿岛港向纵深延展,扩大规模、深度策划、精心打造具有东方色彩、古典韵味和高档服务功能的“岛港海洋文化片区”,大力发展与海洋休闲观光娱乐基地相互配套的海洋风情休闲娱乐和海洋文化特色旅游项目,构建海洋文化休闲娱乐发展基地。

二是依托东部城区,特别中部级开发区发展和临港文化信息、文化创意、文化教育和文化休闲配套服务功能提升,以优惠政策和创投基金,努力吸引产品设计、包装装潢、动漫创作、影视制作、音像制作、演艺经纪、展会策划、视觉创意、艺术传播等相关资源、重大项目、创业人才和企业进一步落地和集聚,构建以“海洋创意”概念为引导的大规模科研、文化、创意高层次复合性集聚带。

三是依托新浦东北片区、花果山片区在呼应东部城区发展、连接新海城区建设、对接滨海新城开发、科教文化发达特别是创建海洋大学的区位优势,发展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西游记文化乐园等山海文化兼容的生态文化,倾力打造山水相融的生态人文住区,产业技术支撑的科教基地,高层次的城市旅游服务平台。

四是依托古海州城深入挖掘发展蕴藏于其间的海洋文化。海州城区,作为一座古老的滨海港口城区,集中了*历史文化积淀,集聚了*古海洋文化精华,要在进一步加大古城区历史文化保护的同时,深入发掘潜藏于其中的海洋文化元素,唤醒激活埋藏于深处的海洋文化因子,让其在新的时期新的形势下,大入光芒、闪耀光彩。

四、突出重点,多视角多层次扎实推进富有*特色的海洋文化

一是始终坚持海洋文化与海洋经济的开放式互动发展。坚持海洋文化与海洋经济的开放式互动发展,是推进城市海洋文化建设的首要之义,必须贯穿于*海洋文化发展的始终。一是要坚持海洋文化与海洋经济的互动。切实将文化作为经济活动新的发展形态和动力,着眼于经济文化的融合与协调发展,充分发挥海洋文化要素在文化、旅游等产业中的核心作用,努力挖掘、提升海洋文化旅游内涵,打响海洋文化旅游品牌。坚持用经济的手段、产业的思路做好“海洋文化经济”文章,积极开发利用海洋、海岛、海港文化旅游资源,特别是把连岛风情度假区、海州湾度假区、港口等作为突出海洋生态和海洋文化特色,作为开发海岛旅游、扩大海洋产业的有效载体和重要举措,促进海洋文化旅游的快速发展,形成文化引领经济、经济支持文化、文化与经济互动的格局。二是要坚持开放式运作。坚持“少花钱、多借力”的整体思路,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强化开放式运作。注重文化领域的市场运作,在文化设施、项目上,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在文化人才上,不求所有、所在,但求所用。

二是营造城市海洋文化标识系统。城市标识系统是城市特色视觉形象的重要构成,是城市管理效率、管理水平的直接体现、是城市吸引力、感染力、亲和力的关键载体和系统表达,是城市规划和城市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板块。富有*海洋文化特色城市标识系统的设计和营造,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结合现代化城市发展理念,综合考虑城市标识系统与城市海洋文化环境塑造的协调关系,把城市信息的传递与人文精神、艺术手段巧妙结合起来,用无声语言、图形表达城市管理者对全体市民和来自远方的宾朋好友的问候、关怀、服务。“十一五”期间,要着重设计和营造城市公共标识系统:在重要的交通节点和重要的市民公共活动场所,系统建造能够准确展现海滨城市精神、增强海滨城市魅力的标志性城市艺术景观雕塑;系统设计和完善导引城市服务、传递城市管理、维护城市秩序的公共信息服务标识;系统整治和提升对城市公共文化环境有一定影响力的城市商业标识系统。争取用5年时间,形成正确表达国际性滨海城市海洋文化发展理念,准确传递现代化的港口工业城市、山海相拥的知名旅游城市气息,有利于提升城市秩序感、关怀度、生态性和凝聚力的城市标识系统,用以增强市民认知度、社会认同度、区域带动度和国际知名度。

三是加快推进彰显海洋文化特点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从国际性海滨城市建设要求出发,适度加快文化基本建设的速度,建设一批惠及全体市民、承载区域功能、贴近多元需求、便利群众享用的文化基础设施。集中力量规划、推进城市公共文化基础性主体工程,用10年左右时间,使滨海新城初步拥有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能够承办国际文化活动、引领区域文化发展的重大文化基础设施。政府引导、政策推动,规划先行、开放领域、市场运作,大力引进各类社会资本、国际资本,着力推进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海洋文化传播,以及海洋文化休闲度假、海洋文化创意产业等城市文化产业基础性主骨工程。到2020年,使滨海新城的公共文化设施人均面积高于沿海城市平均水平,形成覆盖全体市民的文化设施体系,使文化产业的重要区块、重大项目、重点企业初显形态、初具规模。

四是打造叫得响的海洋文艺精品工程。树立高起点、创新新机制,逐步打造国内外沿海城市立得住、叫得响的海洋文艺精品工程,开创海洋文艺创作的繁荣局面。注重把“精品工程”与国际性海滨城市建设背景、树立城市精神、弘扬海洋文化的主线结合起来,挖掘城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的重大现实题材,精心组织、策划和推进文艺精品创作。以新时期城市精神和海洋文化的形象化、艺术化、魅力化为主线,集中展示演艺、影视、戏剧、舞蹈、音乐、美术、文学等方面文艺创作成果,逐步提高*海洋文艺作品在区域、在沿海以至在全国的影响力。做大规模、做强阵营、做实平台、做优机制、做活市场,以名团、名导、名角、名剧、名品牌为主攻方向,创新职业经理人、策划人、经纪人运行机制,使*成为区域领先并在全国海洋文艺领域占有重要份额的海洋文艺名城。改革文艺创作投融资机制,改革资金投入方式,创新艺术创作、生产、销售联动机制,特别注重发挥社会力量资助文艺创作的作用,构建政府、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在合力扶持文艺创作方面的新型关系。

五是培育城市支柱型海洋文化产业。海洋文化产业既是海洋文化建设的标志产业,又是海洋经济的“半壁江山”,更是沿海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支柱产业。依托*海洋、港口、旅游等独特资源,围绕“海洋经济”发展主题,重点发展为“海洋经济”核心产业相衔接的会展、贸易等服务产业,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配套服务的传媒、信息服务、教育培训等服务产业,满足多元文化需求服务的影视、演艺、文化旅游、休闲娱乐、图书音像电子等文化产业。在操作上,加快具有“海洋经济”配套特征、面向海洋核心产业提供服务的传媒信息服务业集成化发展。依托国际商务中心、会展中心,大力发展面向区域、面向国际的会展产业。利用*神、奇、海、古、幽的文化特点,特别是别具特色的神话传说、西游记文化、徐福文化等,大力开发海洋文化艺术资源,发展文化创意业、演艺业、游乐业、休闲娱乐业。依托城市信息化建设,发展互联网文化内容服务业,鼓励规范、健康的网络文化服务,开发各种形式的网络文化增值服务。加快推进海洋文化传媒、文化娱乐、文化旅游、文化信息内容服务、影视制作、文化会展贸易等领域的集团化、品牌化发展,鼓励业外国资、社会资本、外资进入文化领域发展,形成文化产业多元主体竞争发展的格局。

海洋文化范文第4篇

2009舟山群岛・中国海洋文化节开幕式

主要内容:

1.国家海洋局领导主题演讲

2.中国海洋文化研究中心成立揭牌仪式

中国海洋文化论坛

主要内容:

1.“海洋文化与城市发展”论坛

2.专题演讲:浙江海洋学院专场

《激情广场――走进舟山群岛》大型文艺演出

主要内容:

1.著名歌手表演

2.省精品节目和获全国最高奖节目献演

3.舟山本地优秀特色节目展示

定海港湾秀・嵊泗渔港秀

定海篇主要内容:

1.民间艺术表演,群体性文娱活动

2.海洋生物和卡通动漫互动表演

3.烟花礼炮燃放

嵊泗篇主要内容:

1.光雕艺术、渔船平面外型、传统鱼灯展

2.大型文化演出

舟山群岛・中国海洋美术作品展

主要内容:

1.全国性海洋题材画展

2.中国知名画家与舟山渔民画家对话,渔民画展

华彩绽放

舟山市引进海洋经济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活动

主要内容:

1.对外人才招聘活动

2.知名媒体人才推荐活动

2009中国舟山创意软件人才创业大赛

主要内容:

1.大专院校专家、业界专家巡讲

2.媒体、展会推广活动

3.孵化器、创业投资机构等合作推介活动

4.人才、项目集聚工程

“中国海鲜之都”渔家美食周

主要内容:

1.海岛特色菜擂台赛

2.海鲜特色菜优惠周活动

3.“品味西码头”海鲜美食周活动

4.“休闲定海游”外地旅行社老总采风活动

5.“和谐城乡游”品味农家菜活动

2009舟山群岛“白沙”休闲海钓邀请赛

主要内容:

1.海钓实践交流、参观游览

2.休闲海钓邀请赛

舟山群岛海上环游首航仪式

主要内容:

洛迦山轮海上环游首航

世界摄影家看舟山群岛

主要内容:

1.摄影家舟山采风、讲座、探讨

2.摄影作品展览

中国词曲作家舟山行

主要内容:

1.舟山行启动仪式

2.创作采风

3.海岛军旅歌曲、旅游歌曲创作研讨会

4.“军民共唱舟山情”歌曲全国征集活动

“中国海鲜之都”海鲜大餐争霸赛

主要内容:

1.中国菜系厨师表演赛

2.全国海鲜厨艺争霸赛

“中国海鲜流行菜”认定

主要内容:

1.舟山本地名厨海鲜技艺展示活动

2.舟山海鲜名菜认定活动

“中国海鲜之都”海鲜美食论坛

主要内容:

1.揭晓“中国海鲜之都”品牌标识

2.中国海鲜厨师培训基地授牌仪式

3.“海鲜菜品的创新”专题讲座

4.专家、名厨互动交流

舟山群岛・中国酒文化论坛

主要内容:

1.中国酒文化论坛

2.酒产品品尝展销、酒文化展示

3.舟山自主品牌系列酒开发启动仪式

宏大尾声

岱山岛・海坛谢洋大典

主要内容:

海洋文化范文第5篇

文化是一个历史范畴,因时而异,即文化的时代性。大陆文化如此,海洋文化也不例外。一种文化随着时代变化可能会消失得无影无踪,但也有的被保留下来,或融合、渗透在新诞生的文化之中,构成文化层次结构,如同地层古生物一样,层层积压,呈现文化纵向剖面。众所周知的港澳文化,本是岭南文化的一部分,但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港澳被英国、葡萄牙统治以后,西方文化在港澳地区大量渗入、传播,与本土文化交流整合,形成以海洋性为特质的港澳文化。本土文化不是被融合就是作为底层文化沉淀下来,形成西方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叠加现象。即西方文化在上层,本土文化在下层。而1997年和1999年港澳回归以后,内地文化更多地进入港澳。这一文化层次,是港澳新历史的文化篇章,具有强烈的时代性。港澳文化的层次结构说明了文化概念的动态性。这恰如著名史地学家复旦大学谭其骧教授指出的“:任何时代都不存在一种全国共同的文化。”这也包括海洋文化在内。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海洋文化主题,古代海洋文化以海产捕捞、海涂围垦和海上航行、海上贸易为主,到了近现代,海上贸易成为海洋文化一项最主要内容。我国在唐宋时代,海上贸易很兴旺,明初郑和七下西洋更是彪炳世界海洋文化史册的大事,只是明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海上贸易萎缩,海洋文化发展大受打击,与西方国家比较,相形见绌。当代,开发海洋已成为一项规模巨大、科技含量最高产业,海洋文化也由此提升到一个最高发展水平。同文化的时代差异一样,文化还有地域差异,这是由于文化形成的地理环境不同而产生的。谭其骧教授也同样指出“:中国文化有地区性,不能不问地区笼统地谈中国文化。”[1]基于此,近年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一套中国地域文化丛书,把全国划分为24种地域文化,即为文化地域差异的反映。诚然,海洋文化的地域性有自己的特点,如渤海海洋文化、黄海海洋文化、东海海洋文化、南海海洋文化等,都各有自己的特质和风格。但海水是流动的,全世界的海洋是一个整体,非常方便相互交通往来,这决定海洋文化相对大陆文化具有较多的共同之处。一般说来,凡是临近海洋的地区,海洋文化都应为当地文化的主流,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也有例外。山东古代渔盐业很发达,但到明前期,由于“海禁”政策,规定片板不许下海,切断了与海洋联系,到明中叶,山东人甚至不吃鱼,海洋经济式微,海洋文化大为萎缩,山东这时不属海洋文化区域[2]。而在同样“海禁”背景下,广州仍维持一口对外通商地位,岭南沿海百姓仍冒险出海,从事海事活动,海洋经济和文化从未断层,岭南也就属海洋文化区域。

二、我国海洋文化研究现状

近年,“文化热”在我国方兴未艾,海洋文化实际上也是一种地域文化,因而也受到一定重视,在开发海洋、发展海洋产业热潮中,海洋文化也被列入其中。广东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主持过五次海洋文化学术研讨会,出版海洋文化论集,不少学者提出“时代呼唤开拓海洋文化研究”[3]。在这片呼吁声中,海洋文化成果相继涌现,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资料,1979年以来,发表在各类期刊上海洋文化论文226篇。专门性学术著作也渐见问世,如曲金良主编《海洋文化概论》[4]、宋正海著《东方蓝色文化——中国海洋文化传统》[5]、徐晓望著《妈祖的子民——闽台海洋文化研究》[6]。但这些论著,不但数量少,而且内容主要局限于文化学和考古学、历史学范围,包括我国海洋文明起源,海洋历史文化、海洋思想、海洋权益、海洋文学艺术[7][8],以及航海史、造船史、渔业史、外贸史、科技史等所涉及海洋文化问题。而从文化地理,甚至范围更广一点人文地理学视野出发,研究海洋的文化地理论著,可谓凤毛麟角。检索美国“ProQuestDigitalDissertation”(PQDD)系统收入1861-2007年约170万篇高校博硕论文,也未见以海洋文化地理命名的论文,可以说海洋文化地理研究领域,还是一片荆棘丛生的处女地,有待她们的哥伦布们来开垦。

三、海洋文化研究内容

海洋文化研究的对象是海洋,这个占地球表面70%面积的最大地域单元,它的特性如著名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大海给了我们茫茫无定、浩浩无际和渺渺无限的观念;人类在大海的无限里感到自己底无限的时候,他们就被激起了勇气,要去超越那有限的一切。大海邀请人类从事征服,从事掠夺,但是同时也鼓励人类追求利润,从事商业。平凡的土地、平凡的平原流域把人类束缚在土壤上,把他卷入无穷的依赖性里边,但是,大海却挟持着人类超越那些思想和行动的有限的圈子。从事贸易必须要有勇气,智慧必须和勇敢结合在一起。这种超越土地限制、渡过大海的活动,是亚细亚各国所没有的。”[9]虽然黑格尔在这里否定了亚洲具有海洋文化,但他对海洋文化和大陆文化的区别、海洋文化的本质和内涵是作了深入分析的,故200多年来,这个论断被人们反复引用,特别是海洋环境对海洋文化产生的作用和肯定海洋文化的商业性,已成为不刊之论。从这个文化视角来观察海洋文化地理研究内容,大致可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海洋文化赖以产生的历史地理基础

恩格斯说“:如果地球是某种逐渐生成的东西,那么它现在的地质的、地理的、气候的状况,它的植物和动物,也一定是某种逐渐生成的东西。它一定不仅有在空间中互相邻近的历史,而且还有时间上前后相继的历史。”[10]海洋文化也是如此,与任何一个区域文化面貌一样,总是由多种多样的元素长期作用形成的。这包括了自然、政治、历史、技术、经济、心理等元素的特定历史过程的产物。创造海洋文化的主体是人,人主要生活在大陆,所以海洋文化必须以大陆为依托而产生,由此决定研究海洋文化也必须同时研究大陆环境,而不仅仅是研究海洋环境。大陆与海洋环境的统一或者综合,加之它们各自历史过程,共同构成了海洋文化生成的历史的地理基础。

(二)作为海洋文化经济基础的理论总结

举凡人类涉及海洋的一切经济活动,都属海洋文化的经济基础。这包括海洋交通、海洋商业、海洋矿业、海洋工业、海洋手工业、海洋渔业、海洋种植业等[11]。海洋文化是在这些经济基础上产生的,但这些经济基础并不等于海洋文化。海洋文化凝聚了这些经济基础的科技成果,是在这些基础上产生的理论总结、规律性升华、更多的具有理性层面的原理、价值等,而不囿于这些产业本身的研究和表述。例如海洋交通作为一项产业,涉及海洋经济众多领域,但从海洋文化立场,只研究与之相关密切的造船技术、航海技术、导航技术,以及航线、港口的技术进步水平,反映某个时代海洋交通的科技成果,以有别于海洋交通经济所注重的交通成本、货流结构、经济获益及其分配等。海洋文化与它有联系,但不能取代和混为一谈,否则海洋文化覆盖范围过广、外延过大,也就失去自己的内涵。

(三)海洋文化的社会结构和景观

创造海洋文化的主体是社会人类群体,包括农、渔、商、工、军人等,形成海洋文化的社会结构。他们各有自己的职业、行为、性格等,成为海洋文化景观重要组成元素。沿海居民“以海为田”,从事海产采集、捕捞或围垦海涂为田,是海洋农业文化主体;在海上漂泊,以舟楫为家宅的海上蛋民,作为一个特殊群落,生产生活方式皆以海洋展开,婚姻、习俗等都异于陆上居民,文化景观自成一体。岭南商帮集团,既浪迹天涯,遍设会馆于神州大地,也“以海为商”,把生意做遍全世界,成为最富冒险、超越精神文化的一群,并以此区别于我国徽商和晋商。南海中有些海岛长期为“海盗”盘踞,其中不少是失地农民,无以为生,飘泊岛上,靠打劫往来商船为生。他们桀骜不驯,敢与官府对抗,引导得当,可成为反封建、反殖民主义的坚强力量,同样是海洋文化一个载体。举凡这些涉及海洋的人群,包括他们的社会分层、家庭、家族构成、文化禀赋、生活习俗等文化景观,无不彰显着海洋文化的品格及其与地理环境关系,列入海洋文化地理研究内容。

(四)海洋精神文化和景观

海洋精神文化即狭义海洋文化,包括人类对海洋的崇奉、海洋神话、信仰、宗教、戏剧、艺术、歌谣、舞蹈等,它们都与海洋文化的传承有密切关系。例如华侨作为海洋文化一个特殊群体向海外漂泊、开拓,使中华文化,特别是岭南文化在海外弘扬、绵延、传播,为中国海洋文化在五大洲取得一定地位做出积极贡献。故华侨文化的语言、建筑、风习、生活方式等文化景观也属海洋文化范畴。又如南海神、妈祖、雷神、北帝崇拜等,已成为沿海地区一种风俗活动,其景观研究是海洋风俗地理一个重要内容。

(五)海洋制度文化与空间分布

海洋茫无际崖,人类活动多处于漂流、自由状态,不易约束。海洋生活的这种特殊性,需要法律制度加以规范。翻开海洋史,海盗出没,劫掠客商之事时有所闻。毋论古代或近代,实际上在原始资本积累时期,欧洲殖民主义者在亚洲、非洲、美洲洋面所作所为,多为海盗行为,几无法律可言。随着海洋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地位日益凸显,尤其是海底油气资源的发现和开采,海洋权益争端成为当今世界不安的一个根源。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通过和后来的实施,特别是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的划分,使临海国家在海洋权益上的矛盾和争端日趋复杂尖锐,所以临海国家自定海洋法规与国际海洋法规之间的不整合,更需要通过平等协调方法解决。我国海洋法制的建设严重滞后于大陆法制建设,也同时面临着与国际海洋法的对接等问题,所以海洋制度文化的研究,迫切地摆在海洋文化研究者面前。大海的波涛,造就了沿海百姓剽悍的民风。不少志书都说生活在海边的古越人好斗轻生,一言不合,即使父子之间也拳脚相向。有人指出“:湛江沿海地区村斗之多,在中国是罕见的。村斗不管出自何因,同姓人都赶来助斗,往往酿成几千人手持凶器,你死我活的大厮杀。造成严重伤亡的村斗,在历史上例不胜举。”[12]这种现象在沿海地区带有普遍性,其深层根源仍是法律意识薄弱,无视或蔑视法律所致。无论何种海洋制度,它们的实施都有一定空间范围,如《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所规定专属经济区,从制度文化而言,即属功能文化区,有确定边界;某种商品进出口也有规定流通地区,故不少海洋制度文化所及地区,实际是一种功能文化区,为海洋文化地理主题之一。

(六)海洋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在海洋文化发展的长河中,留下许多宝贵的海洋文化资源,既有物质形态,也有非物质形态,都蕴含有丰富的科学、哲学、文学、艺术等价值,可为海洋科技史、海洋自然哲学史、海洋文学史、海洋艺术史等研究,沿海城市和区域开发、海洋观光旅游,以及其他各项海洋开发事业提供决策上重要参考。例如已在南海阳江海域上出水宋代沉船“南海1号”的综合研究,就有非同寻常的科学价值。前些年发现珠海高栏岛宝境湾摩崖石刻,保留了许多至今未解古越人活动文化信息,有待人们破译。珠三角经济起飞,深圳、珠海经济特区崛起,港澳经济领先、法制观念深入人心等许多人文社会现象,都需要从它们的文化海洋性上找根源;而它们的发展规划,更需要从它们海洋文化宝库中借鉴经验和教训。至海洋风光之胜,海洋魅力之强,更是发展海上旅游、振兴海洋产业的有力杠杆。这都展示了海洋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潜力非常巨大、实用价值很高,是海洋文化地理应用研究一个重要领域。

(七)海洋文化区域分异

海洋虽然是一个整体,不像大陆那样有山川分隔,人文景观不一,区域差异了然在目。但海洋文化所依托的大陆不同,特别是各海区所属人类对海洋认识、开发利用历史早晚、方式方法、创造物质财富形态、景观有异,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海洋制度、精神文化也各具特色,并且一切海洋文化都涉及到它们的空间结构与地区分布问题。要弄清海洋文化现象这些空间分布特点和规律,必须借助海洋文化地域分异研究,即划分海洋文化区。海洋文化区综合地反映了海洋文化形成环境、历史过程、景观特色、海洋文化传播和海洋生态文化等一系列特色在空间上组合表现,应视为海洋文化区域研究的高峰和终结,在海洋文化地理上具有不可替代意义。例如南海周边临海居民分为广府、福佬、客家民系,他们对海洋依赖、开发利用方式、成果等有较大差异,有论者认为可以划分为粤东、珠江口、粤西南、海南岛、北部湾、南海诸岛六个海洋文化区。透视这种分区,可以深刻理解南海海洋文化在各海区特点和地域分异规律,不但具有重要学术意义,而且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也提供了决策上重要参考。近年珠三角经济崛起全国,并成为全球产业转移一个中心,其中一个强大因素即为珠三角拥有岭南文化海洋性最大优势,故能在地区竞争中遥遥领先,且立于不败之地。基于此,海洋文化区域分异研究,无论对南海还是其他海区,都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长期的研究任务。

四、海洋文化特质与海洋环境关系

文化史专家冯天喻先生指出“: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类化’,是人类价值观念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对象化,是人类创造的文化价值,经由符号这一介质在传播中的实现过程,而这种实现过程包括外在文化产品的创造和人自身心智的塑造。”[13]简而言之,文化特质是指文化的价值,它一方面体现了自然界在人类创造文化过程中的作用和变化,另一方面也蕴含了人类自身性质、内在特点及其变化,是两者紧密关联和互动的产物。文化特质的这一界定,用于大陆文化,是大陆自然资源和环境对文化产生的参与,另外更为重要的是人类在其中的能动作用,最后制造出来的文化产品,体现了自然和人类活动的统一。而海洋是没有自然界限,因而是世界性的。有人据此认为海洋文化是世界性的文化现象[14]。然而,海洋文化到底要依托大陆而产生,无论大陆或海洋某一部分,都有自己环境和资源特点,这不能不影响到海洋文化同样有地域个性。但海洋文化的共同性和特殊性相比较,前者毕竟是第一位的。广西民族大学徐杰舜先生把海洋文化基本特征归结为外向性、开放性、冒险性、崇商性、多元性[15],看来是十分精到的。但恰如郦道元《水经注》曰“:水德融和,变通在我。”还应加上一个包容性或兼容性。研究这些特质与海洋环境关系,也是海洋文化地理一个不可或缺内容。

(一)外向性

作为海洋文化载体或介质,海水永远处于无休止的运动中,处于从不间断的流动中。人类必须适应海洋这种属性和环境来进行创造海洋文化活动。因海水不停顿地在一个海区与另一个海区之间交换,具有稳定的外向运动特点,所以海洋文化也从它产生的海区或大海边缘向外传播。特别是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海洋是人类往来的重要通道,文化交流藉此而发生,这比大陆要容易得多,这也决定了海洋文化的外向性特质。古代孤悬海外的海南岛,不但沿岛居民生活资仰于海洋,而且深处五指山区的黎人,也以输出槟榔、椰子为经济来源。宋人王象之在《舆地纪胜•琼州》指出“:琼人以槟榔为命,岁过闽广者不知其几千百万也。又市舶门曰‘:非槟榔之利,不能此一州也。’”槟榔文化支持了海南经济发展,是海洋文化外向性一个范例。

(二)开放性

海洋是一个大系统,这个系统下的某个海区、海岛、海湾、海峡、海岸带等都是它的子系统,不但在这些大小系统内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以维持各自生存、运动和平衡,而且在海洋和大陆之间,也发生同样的过程,舍此海洋文化不能产生,这就决定了海洋文化必定是开放性的。另外,只有依靠这种开放性,海洋文化的结构、功能、景观等才不断得到调整,其文化势能、动能得以消长,产生势位差,形成文化运动,即文化交流,产生文化区域效应,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海洋文化这种开放性,是它优越于大陆文化特质之一。日本是个资源贫乏的岛国,完全依赖海外资源、技术等发展起来,海洋文化为其立国之本。亚洲“四小龙”(香港、新加坡、台湾、韩国)或为海岛、或为半岛,同样敞开自己的大门,吸纳四海各种资源,充实、壮大自己,在世界经济版图上赢得一席之地。

(三)冒险性

海洋风波险恶,变幻莫测,历被视为畏途。宋代坡过琼州海峡,“舣舟将济,股栗魂丧”[16],直到海上交通颇为发达的明代,据正德《琼台志•杂事》说,进入海南的人“稍有识者,当少知避”,琼州海峡仍是一道巨大障碍。近现代航海技术进步,但要超越海洋,仍有许多风险。在这种海洋环境下创造的海洋文化,冒险性是它的一个显著特征。明清时期,海上走私贸易十分兴旺,实际上这些商人集团不少是海盗式的,一方面出于武装自保,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掠夺。史称明嘉靖年间“闽广徽浙,无赖亡命,潜匿倭国者,不下千数,居成里巷,街名大唐,有资本者则纠倭贸易,无财力者则联夷肆劫”[17]。鸦片战争以后,“自外夷通商以来,商船大半歇业,前之受雇于访商者,多以衣食无资,流而为匪”[18]。所以海洋文化中冒险性,就是指海上活动要有冒险心态,不惜以生命为代价的价值观,以及敢于面对大海、挑战大海的大无畏精神。研究这种冒险性产生地理环境、社会基础、景观特色等,构成海洋文化地理一个必要组成部分。

(四)崇商性,或曰重商性

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谈到西方海洋文化,实际就是海上贸易,说中国没有海洋文化,没有分享海洋赋予的文明,也就是缺少海上贸易。这种悖论,虽不足取,但也说明,海上贸易确是海洋文化一个最主要的内涵。海上贸易不仅发生在沿海,而且穿过海洋腹地,抵达远方港口,是最富于商业性、冒险性的活动,因而是海洋文化一个不可或缺的研究内容。岭南人自古以来,从物质形态到精神形态都充分表现出对商品的价值取向。广州是中国历史上历时最长外贸中心,唐代有著名“广州通海夷道”,宋代与40多个、元代与14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商,明清时形成近乎全民经商狂热。屈大均《广东新语•事语•食语》说广东“无官不贾,且又无贾不官”,“民之贾十三,而官之贾十七”,“儒从商者为数众多”,“而官之贾日多,遍于山海之间,或坐或行,近而广(东)之十郡,远而东西二洋,无不有也”。近年改革开放,广东商品经济大放异彩,一方面是“广货”节节北上,另一方面大批岭北人南下,形成“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时代潮流,将各种地域文化带进广东,使广东文化景观非常丰富多彩,即为岭南海洋文化重商性在当代一种折射。

(五)多元性

《易》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大海相互沟通或与江河对接,接受多种文化成份,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形成多元文化特质。岭南文化的海洋性,除了缘于南海海洋环境,主要还有假道南海传播而来的海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近世西洋文化等,既相互融合,又和而不同、共生、同存、共荣,形成一种复合型文化,其多元性甲于内地许多地域文化。当然,多元性并不是海洋文化所独有的,许多地域文化都有这种特性,但海洋的宽广无涯、强大亲和力等环境性质,却是大陆难以相比的,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海洋文化更富有多元性也是不争的事实。香港、澳门作为中西文化交流中心,其文化的多元性既是一个背景,也是这种交流的一种结果,都与它们的海洋文化环境息息相关。

(六)包容性(兼容性)

海水有溶解万物的自然属性,且不停地流动、交换。海洋这种作用可以将不同地域、民族文化在海水所到之处找到自己的位置、能够相互容忍、自由地发展,并相互交流、整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状态,这就是海洋文化的包容性。岭南文化发展史上,绝少出现因文化特质差异而发生重大冲突、对抗事件。自明末西风东渐以降从西方传进被北方一些人喻为“奇技淫巧”的科技文化到近年改革开放传进新鲜事物,无不如此。相反,一些大陆文化因缺乏包容性而凸显、强化了它们的排他性,结果由文化冲突导致政治、军事冲突。中东地区近年暴力事件不断,从深层根源来说,与文化的排他性不无关系。实际上,海洋文化这些特质,都是一个整体,相互之间不但可以沟通,而且相互影响。上述外向性与开放性的关系如此,多元性与包容性的关系也一样如此。又海洋文化主要以海上商业贸易为主流,商品生产和流通具有强烈的外向性和扩张性,目的是追逐利润,由此必须要有勇气、有胆识、有谋略去挑战大海,渡过惊涛骇浪,航行到利润所在一切地方,为此,也必然要承担风险,所以海洋文化的冒险性与生俱来。在商业贸易背景下,商品价值观念、交换观念、竞争观念等深入民心,崇商性也就成为海洋民族最为本质的一个文化个性。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