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古诗教学论文

古诗教学论文

古诗教学论文

古诗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那么,作为蕴涵着丰富中华文化传统的古诗在教学中该从哪些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呢?下面浅谈四点:

一、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

爱国主义情感维系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民族团结和经久不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浓郁,最为强烈的部分。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一直是学校德育的主旋律。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应做好以下几点:

1、热爱祖国的教育。“位卑不敢忘忧国”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的真实写照,他在《示儿》一诗中写道:“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临死之前,仍念念不忘祖国的和平统一,其爱国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王昌龄的《出塞》、李清照的《夏日绝句》都抒写出了他们的爱国之情。教学时,我们要让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教育学生学习古人热爱自己的祖国,长大后做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自己的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2、热爱家乡的教育。古人言:“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足见对家乡的热爱。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静夜思》中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久别故乡的深深思念。宋代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一诗也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表现自己对家乡的恋恋不舍。教学时,我们可抓住这些千古吟唱的佳句,教育学生从小热爱自己的家乡。

3、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包括了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说过:“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可见人民群众在历史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他们身上闪烁着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光芒。热爱劳动人民是学生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唐代李绅在《锄禾》一诗中写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重。教学时,我们应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热爱劳动人民,热爱他们的劳动成果,做一个爱人民的好孩子。

二、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谊教育。

1、亲情教育。亲情是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亲情教育是传统伦理道德教育的一个重点。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每逢佳节倍思亲”,手足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动至极。孟郊的《游子吟》歌颂了伟大的母爱。魏朝曹植的《七步诗》则从反面教育我们亲人之间不可互相迫害,应和睦相处。教学时,要启发学生感受亲人对自己的关爱。努力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高尚品质,帮助学生维持良好的亲情关系,使学生有一个和谐的亲情网。

2、友情教育。孔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对学生来说,与朋友的交往是他们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没有朋友的学生,不仅会孤陋寡闻,而且心理是不健康的。因而友情教育是不容忽视的。古人一向重视朋友的间交情,如李白的《赠汪伦》,表现了诗人和汪伦之间纯朴而深厚的感情。高适的《别董大》、王昌龄的《芙蓉楼送别辛渐》、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等诗都是为朋友而作,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深入感知,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要珍惜朋友之间的感情。

三、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观的教育。

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严峻课题。在注意环境保护的同时,我们可结合古诗教学,着重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1、热爱水资源的教育。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教育学生节约用水十分必要。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写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幅壮丽的瀑布图,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赞叹之余,我们不禁要反思:假如没有了水,还会有瀑布吗?大自然的许多与水相连的神奇景观还会存在吗?

2、热爱鸟类等动物的教育。鸟是人类的好朋友,它们是自然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动物的生存,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在古诗中,涉及写鸟的比比皆是。如孟浩然在《春晓》中写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处处鸟语,使春天显得有了气息。杜甫在《绝句》中也写道:“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鹂的鸣唱和白鹭的飞翔,充满了一派生机,从侧面反映出自然环境的美好。此外,骆宾王的《咏鹅》,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等诗都是环境教育的良好素材。如果恣意破坏鸟类等动物的生存环境,那么绝不会有“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诗)的动人美景。

3、热爱花草树木等植物的教育。叶绍翁在《游园不值》中写道:“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以出墙来的一枝红杏赞美了满园春色。杨万里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写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以荷花的美来衬托西湖的美。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仅描写出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而且表达了自己对小草的深切赞美。贺知章在《咏柳》中写道:“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这两句将柳树、柳条描写得非常美,既写出动人的形态,又写了碧绿逗人的色彩。杜牧的《山行》、《江南春》、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等诗均有相关的描写。这些用来教育学生热爱花草树木等植物,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具体直观,具有很强的教育性。

4、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苏轼在《题西林壁》中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赞美了西湖美丽宜人的风景。李白的《望天门山》写出了天门山的巍峨险峻;刘禹锡的《望洞庭》写出了秋夜月色下的洞庭美景;张继的《枫桥夜泊》则描绘了枫桥一带的夜景……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展现了大自然的美好与神奇,强调了以自然为友,以山水为师。是向学生介绍祖国壮丽山河的生动、凝练的语言。它们不仅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而且能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观。

四、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古诗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一、了解诗人

我们常说“诗如其人”,那么了解“其人”也能从侧面了解其诗。孟子也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了解诗人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创作时的丰富情感的重要一环,它可以使学生对诗歌及诗人有一个初步感知,为理解诗歌作好铺垫。了解诗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介绍诗人的诗风。如先引导学生复习小学古诗《望庐山瀑布》,有了感性体验后接着板书“李白·豪迈奔放”,再教学《望天门山》。这样,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认识过程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对诗人、诗歌的感知在不断深化。

2、介绍诗人的评价。如讲孟浩然,可以从其他诗人或诗论入手来介绍:孟浩然是唐朝第一个大量写山水的诗人,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他的诗,受到李白、杜甫的高度赞扬。大诗人李白在《赠孟浩然》这首诗中,不同寻常地写到:“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还发出“高山安可仰”的长叹。杜甫也称赞他“清诗句句尽堪传”。想一想,能得到李杜高度赞扬的诗人,可见其诗歌是多么的不同凡响。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过故人庄》。

3、介绍诗人的创作背景。如教学杜牧《泊秦谁》,先有感情地介绍时代背景:杜牧生活在晚唐时代,当时唐朝已呈衰落迹象,风雨飘摇,然而当朝的达官贵人却不顾国家安危,夜深了仍然在花天酒地,醉生梦死,有家不归,有案不办。杜牧是一个有正义感和远见的诗人,他在秦淮河畔看到这个场面后,感到非常悲愤:那些向歌女点歌的达官贵人,怎么就不知道亡国之痛呢?奢华不除,大唐必亡!

二、解读诗题

诗题往往点出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写作对象和场景。解读诗题往往要前后延伸和拓展,从多个角度了解诗歌。举例如下:

1、《泊秦淮》:诗人杜牧什么时候停船靠在秦淮河岸?(夜泊)当时环境怎样?(夜色迷茫,“笼”)诗人的情绪是怎样的,欢快还是忧愁?为什么?

2、《春望》:诗人杜甫在什么季节眺望哪里?那里的景色是繁华还是荒芜?为什么?(诗人在春天眺望长安城,而当时长安城被安史之乱的叛军占领,一片荒芜景象,这就是战乱中的唐朝首都)。

三、创设情境

诗歌美,常常表现在诗歌的意境美。意境是作者的主观的生命情调和客观的自然景色互相渗透互相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或移情于景,得有我之境;或景中藏情,得无我之境。由于古诗产生的年代久远,所反映的思维、情感以及社会、民俗、人文、地理与学生有一定的隔膜,因此,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配合,引导学生根据词语所蕴含的意象展开丰富的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品味深蕴其中的浓郁的诗情,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真正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通过散文描述法等方法创设情境,唤起读者心中的意象。

1、散文描述法如《次北固山下》:王湾我家住河南洛阳城,本月我乘船来到这风景如画、景色秀丽的江南。于是,将船停靠在北固山下的江边,欣赏起这里的风光。远方旅客过往的山路曲曲折折,好像已经跨出了青山之外,明天也许我就走在这逶迤的山路上,为前途而奔波。再看长江,江水浩淼,那遥远的行船好像飘到了碧绿的江水前边,就要驶入天际。……我来到江南,正是冬未腊月,就在江边度过了一个冬夜。独在异乡为异客,往往不能入睡,黑夜还没有散尽就看到一轮桔红色的太阳冲破黑暗,从东边海面上徐徐升起,带来了温暖的气息。这里不光太阳来得早,好象春天也来得早,寒冷的旧年还没过去春意就来到了长江边上。唉!江南虽好,却不是我的家乡。想念家乡,想念亲人,该写一封家信了。家信写好了,该怎么寄呢?古人传说鸿雁能够传递书信,那就托归雁捎信到洛阳去吧!

2、音乐烘托法

如《题破山寺后禅院》写寺院的闲雅幽静和诗人的忘情脱俗,淡泊宁静,意境幽深寂静,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这样,可在朗读中配以幽雅、空灵的《空山鸟语》古筝曲,让音乐走进古诗,用音乐来诠释古诗,烘托气氛,让学生在弥漫着钟磬之声的赏心悦耳的古曲中展开联想,引入意境,“因为音乐和诗词是同一棵树上的两片翠绿的叶子”。

3、绘画激趣法

除散文描述法、音乐烘托法外,还可利用古代山水画、课文的插图或教师绘制的简笔画创设情境,演绎古诗。如制作《观沧海》多媒体投影图画,在图画中,茫茫大海辽阔无边、汹涌澎湃,配以登山远眺,雄心勃勃的诗人,强烈的海风吹拂着他的战袍和须发,使人身临其境,领悟到曹操海涵天下的博怀和统一中原的宏伟抱负。

四、理解诗句

初中所选古诗词都是名篇佳作,语言凝炼,音韵优美,含义深刻。由于古今异义、通假、词类活用、用典现象和押韵的关系,能否准确、生动地释词解句直接影响到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意象的领悟。理解诗句,通常有释、补、调、想、品五法。

1、释(1)商女:以卖唱为生的女子,歌伎。(2)宦游人:出门求官之人。(3)

儿女共沾巾:分手时的少男少女。(4)潭影空人心:空,使……一扫而空。空人心,使人的追名逐利的世俗杂念一扫而空。

2、补(1)君问(我)归期(我)未有期(2)泊(于,在)秦淮(3)与君离别意(都是相同的),(因为我们现在)同是宦游人。

3、调(1)风烟望五津(望五津风烟):遥望您去蜀州时将经过的五个渡口,那里关山重重,烟雾迷蒙,我实在为你担心。(2)无限河山泪(河山无限泪):为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我的眼泪无穷无尽。(3)烟笼寒水月笼沙(互文):淡淡的烟雾和朦胧的月光,笼罩着寒冷的江水和沙滩。

4、想(1)海日生残夜:黑夜尚未散尽,一轮红日就从大海中冉冉升起。[先译后联想]黑暗之中孕育着光明,光明与黑暗同时存在于一个画面当中,最后光明冲破了黑暗,放出万道霞光。这是多么令人惊奇多么令人鼓舞的一幅画呀!

5、品(1)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品]一个“潜字”,写出了春雨滋润万物而又默默无闻的美好品格,从中也折射出诗人杜甫关心天下苍生疾苦的善良情怀。

(2)山光悦鸟性,谭影空人心。[品]不说山光使诗人心情宁静愉悦,而写山光使飞鸟怡然自乐,这就是含蓄不露,这就是诗味。鸟的怡然自乐,正是诗人淡泊宁静的反映。这就是借物境写心境,用光和影营造了一种幽静清寂的境界。

(3)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初语第三册)[品]这句诗有三层境界,“孤帆”一层,“运影”一层,“碧空尽”又一层。①老朋友孟浩然坐船走了,渐渐地,连他的船也望不见了,只能望见孤帆一片,李白还在岸上望着。②直到孤帆也看不见了,只看见隐隐约约的帆影,李白还在岸上望着。③最后连帆影也在碧空里消失了,李白还在岸上望着,只看见长江默默无语地在天边流着。这是多么深厚多么感人的友情!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五、指导朗读

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朗读,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更能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强烈真挚的情感,更能引起他们的共呜,从而受到思想教育和美好情操的陶冶。

朗读教学时,要防止三种不良倾向。一是为读而读,对学生的朗读不加以指导和评点,走过场而已。二是只放录音带而不亲自示范朗读。由于朗读带一般由艺术表演家录制而成,其阅历和感悟与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有相当大的差距。如果不顾城乡学生的差别,不因材施教,不考虑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硬要机械模仿,无异于拔苗助长。我们主张最好老师当面范读,同时配合面部表情、动作等体态语,因材施教,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沟通情感的桥梁,起到录音带无法替代的作用。录音带的作用适合于诗歌欣赏,提高审美鉴赏能力,一般不适用于范读。三是朗读前缺乏感情理解的基础和忽视感情积累、酝酿的过程。

2、古诗朗读要讲究节奏,这样才能琅琅上口,音韵优美。一般来说,按表音节奏划分多,按表意节奏划分少。四言为“二二”节奏,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五言有“二二一”节奏,也有“二一二”节奏,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晨兴/理/荒秽,带有/荷锄/归”。七言有“二二三”也有“二二二一”节奏,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另外还有“二二一二”节奏,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同时,韵脚要读得响亮而稍长,读出诗歌的韵味。

3、古诗的读法有三种类型:朗读、朗诵和长吟,这三种对节奏的处理要求有所不同,应当分清类型。另外,师生对朗读的要求也不一样,应该有所区别。

4、古诗词朗读还要注意掌握感情基调,如壮志难酬、苍凉悲怆的《渔家傲》,豪迈奔放、想象瑰丽的《望天门山》,气壮山河、慷慨悲壮的《过零丁洋》,委婉含蓄、缠绵绯恻的情诗《无题》,与世无争、清新自然的《归园田居》,忧国忧民、沉郁顿挫的《春望》。

六、角色表演

通过角色表演,学生会渐渐进入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进而引起情感共鸣。在表演时,可进行适当的分工,有导演、有主要演员和群众演员,有模拟场景,通过揣摩诗人当时的表情、动作、心理来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情感。

古诗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在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 古诗两首》教学过程中,我总体分三步进行教学设计。第一步要攻克难点。生字生词和诗文阐述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刚刚接触的新鲜事物,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性内容。因此首先要求学生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然后正确流利地朗读《石灰吟》和《墨梅》这两首古诗。在学生能够达到教学要求后,开始进行逐字逐句的解析,让学生了解古诗所阐述的详细内容,并根据故事内容进行断句朗读。因为古诗中许多字义与当代汉语释义是不完全同一的,所以将教学重点放在了对每一文字古今释义对比上,通过对比加深学生对古汉语文字意义的理解,根据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达成学生初始记忆的教学目标;第二步要逐步深化。开始向学生讲述作者的生平阅历和诗作的历史背景,以讲故事的形式很容易被学生接受,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能够加深学生对于古诗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接下来开始辨析古诗的创作实质,即借物写人、以物咏志,让学生理解诗作的表达感情,从而将丰富的感情因素融入到古诗的字里行间。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从熟练朗诵到默背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样就基本达成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深化理解记忆的教学目标;第三步要延伸拓展。在完成上两个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将其他相关联或意义相近的诗句适度引入课堂教学,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拓宽学习内容。目的是强化学生对诗句的把握,培养学生创新理解能力。例如在学习《石灰吟》时,将作者于谦的另外一首《咏煤炭》引入课堂,通过与《石灰吟》进行比较,让学生找到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采取的方式是让学生结组讨论或一对一进行探讨,进一步让学生了解诗人创作时的社会背景、创作意境和诗文内涵,并通过这种活跃的探讨形式调动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达成增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记忆的教学目的。

二、课例评析

通过以上三步教学设计,可以在不同阶段抓住小学生的学习心理,恰当地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到古诗表达的意境中来,进而达成教学目标。我们通观整个教学步骤进行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是集中学生精力。充分利用小学生对事物的猎奇心理,在接触课程之初便抛给学生认字悟句的任务,在学生尚未懈怠时便解决了教学的难点和基础问题,为下一步教学提供了条件。然后进行汉字古今释义对比和诗句解析,又激发了学生新的兴趣,牵引学生思维进行不断深入。又通过介绍创作背景,并将其他诗句引入课堂,让学生时刻处在耳目一新的学习氛围中,这样有效地集中了学生精力,对古诗的深入理解和强化记忆也便水到渠成了。二是引导学生创新。创新是学习的有效动力,也是激发学生潜能的重要措施。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在第三步延伸拓展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大程度地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发挥的空间,通过互相比较来发现问题,通过激烈的争论来促动思维,这样就在潜移默化中,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强化了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记忆,同时教会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三是激发学生感情。古诗词之所以成为我国文学创作历史上傲然绽放的奇葩,就是因为文字精炼而感情浓厚,表达方式独到且在抒情咏志上入骨三分,给人以明快晴朗且保留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在课堂教学中,将古诗创作时作者的心境和表达的感情融入到教学氛围中,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围绕感情的表述和宣泄来寻找学习的突破口,使每一个教学步骤在学生内心中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这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随着古诗和诗人创作意境情感的跌宕起伏,更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认同感和心理共鸣,进而沉浸在对诗句的探索和解读的氛围中,这种情感的渗透能够使得学生经久难忘,更能够强化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记忆。

古诗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古诗教学 教学有效性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灿烂瑰宝之一,它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和韵律,蕴藏诗人丰厚的思想感情及哲学思想,儒学大师孔子说过:不学诗,无以言。可见古诗对人的发展具有长远影响。对于小学生来说,处于这个阶段的他们拥有极好的想象力、创造力及记忆力,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良好机遇,让学生接受古诗文化魅力的熏陶,感受古诗的魅力和内涵之美,在潜移默化下培养古诗阅读和感悟能力,丰富文化涵养。

一、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学习兴趣低下,对古诗词情境无感。

小学生所处于阶段决定了他们的关注重心基本上还停留在玩耍方面,对于学校安排的一些课程,尤其是像语文课程中的古诗词这种比较枯燥,甚至有些脱离现在的语境和生活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兴趣不浓厚。比如在讲解高鼎的《村居》的时候,原诗内容是这样的: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青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该诗描绘了一幅二月儿童放学归来放纸鸢图,但是现在的孩子放学都是由家长直接接入家中,不可能放纸鸢,这样学生就很难体会到那种快乐的心情,就对此诗丢失了感悟和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对古诗词的学习缺乏兴趣,就没有了学习的热情和动力,这对古诗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是一大关键障碍,需要教师努力克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教学内容枯燥死板,教学方式单一。

可以说教学内容的质量及教学方式直接影响最终古诗词的教学效果,但是在如今的小学古诗课堂教学中,教师没有完全端正教学态度,教学态度比较散漫,一味按照朗读―翻译―背诵这样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内容缺乏深度和新意,教学方式极其单一,纯粹让学生记住译文然后背诵译文即可。

3.学生与教师之间缺少互动,教学氛围紧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依旧是不平等的,一些教师依旧有一种自己是教学主体的主观想法,一味地命令学生完成问答和教学任务,但缺乏与学生的互动,比如在让学生回答问题时口吻严肃,在这种状态下一开始便让学生产生畏惧心理,都不愿意答题,由此便产生恶性循环,可能最后只是老师独自在讲解古诗词,而学生纯粹记下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和翻译,导致课堂缺乏应有活力,教学氛围紧张。

二、强化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效果的相关措施

1.多设置情景互动,针对古诗词内容进行拓展与延伸。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对于小学生更是如此,处于这个年龄阶段,他们喜欢玩耍,喜欢运动,同时拥有丰富的创造力、想象力及记忆力。教师便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天性,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多设置一些情景互动,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比如在讲解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便可让学生先自行朗读诗歌,然后根据诗歌内容对当时的情境进行联想,最后让学生演一演古诗词的内容,看看谁能将王维当时那种身处异乡的思乡之情传神地表现出来。通过这种情景互动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让学生从表演中更好地理解作者当时的心情。

2.实施多元教学,增强教学趣味性。

对于小学生来说,古诗词的学习相对来说是比较枯燥和乏味的,学生往往没有很高的学习积极性。这就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很大挑战,现今教学设施和教学设备相比以前来说有了极大进步,教师不再需要完全依靠板书进行教学,我们可以实施多元教学,例如,在讲解到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时: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教师可以在讲解古诗之前让学生听听这首诗的朗读,看看这首诗对应的动画或者视频,让学生对这首诗先从听觉和视觉上有所了解,化枯燥平面的古诗为具象生动的声音和画面,再通过生动、形象的讲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加深理解。

3.加强师生互动,平等教学,改善课堂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与学生之间建立和谐友善的师生关系,多走向学生。例如在讲解孟郊的《游子吟》时,可以这样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自己的妈妈给你们织的第一件衣服吗?哪个小朋友可以说说看?这样的提问不仅让学生有话可说,而且调动学生的情绪,紧接着对于学生的回答老师要给予鼓励或者赞扬,以此增强学生的自信,使学生养成踊跃回答的好习惯。最后,老师便可继续进入诗歌的讲解,将学生与母亲之间的情谊和古诗词联系起来,由于已经让学生进行了思考和发言,因此此时揭示古诗的主题便显得顺其自然。在这种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理解和感悟能力得以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也得到提升。

四、结语

鉴于古诗词所蕴含的丰厚文化底蕴和内涵,其对学生有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和道德修养的重要作用,教师有义务且有责任发挥示范作用,提高古诗教学有效性,让学生爱上古诗词,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增强审美情趣,以及将这种古诗词文化代代传承下去的目的。

参考文献:

古诗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联想生活去感悟就是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学生在对生活的联想和感悟中去理解古诗词。联想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是由眼前的某一种事物想到另一种事物,或由甲观念想起乙观念的心理过程。它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在人们的心理活动中能够起到重要的升华作用,联想来源于生活,也和人的心理素质有密切关系,这样的古诗词阅读能够还原生活、再现生活、联系生活,不仅可以打通阻隔在知识学习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壁垒,还可以使语文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联系,开阔学生的视野,从而实现“大语文”的教育理想。同时,通过联想能够做好情感激发,让小学生稍做思考,争着描述,甚是精彩,从而激发了热爱生活。例如王崧舟老师在教学《长相思》一课时,充分引导学生进行大胆想象。教学案例片断:师:(课件播放一段音乐后,在音乐声中有感情朗读。)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师:一起来,预备起。生:(齐读)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师:孩子们,请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么样的画面,怎么样的情景?(稍作停顿)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师:孩子们,睁开眼睛,现在你的眼前出现了怎么样的画面和情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仿佛处在一个怎么样的世界里?生1:我看见了士兵们翻山越岭到山海关,外面风雪交加,士兵们躺在帐篷里,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在思念故乡。师:你看到了翻山越岭的画面。生2:我看见了纳兰性德在那里思念家乡、睡不着觉的情景。师:你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生3:我看到了纳兰性德走出营帐,望着天上皎洁的明月,他思乡的情绪更加重了起来。师:你看到了抬头仰视的画面。生4:我看到山海关外,声音杂乱,士兵们翻来覆去睡不着,但是在他们的家乡没有这种声音,睡得很宁静。

二、合作探究促思维

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教育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语文学科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古诗词教学也是如此。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充满人文气息的合作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文学鉴赏的水平,加强文学修养并陶冶其情操。如在《寻隐者不遇》的教学时,老师设置让学生思考作者童子会有怎样的一问一答,让学生上台表演作者跟童子松下对话的情景。在角色表演中,学生深刻理解了诗句的含义。又如在教学《早发白帝城》一课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一边观察图片,一边想象诗的意境,在理解“辞、猿声”两个词语时,教师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理解词语的意思,归纳诗句意思,代替了传统古诗教学中教师逐字逐词地给学生解释之后,学生死记硬背诗句的意思。在探究过程中,经过思维火花的碰撞,同学们对所讨论的问题有更明确的认识,获得了知识,体验了情感。

三、改进方法优化课堂

为了凸显人文素养教育的目的,让古诗词教学灵活富有实效,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新版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诗词的数量有了很大提高,为了更好地为学生传授更多的知识,让学生感受到古代诗词的独特魅力,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发挥创新精神,探索多种教学方法,优化教学。例如在教学《早发白帝城》一诗时,教师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1.读出节奏,读出自己的感觉。师:这么美的画面如果能再加上有声有色的朗读就更好了!古诗就要读出来,如果让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这首诗你想怎么读?(和同学一起读、小组读、和老师读、赛读、摇头晃脑地读、男女生读)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

3.师:老师也想和你们一起读读。(师生合作读)

4.读出感触,读出诗人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