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县域经济论文

县域经济论文

县域经济论文

县域经济论文范文第1篇

我们发展现代农业应借鉴国外现代农业发展的经验,结合本区域实际,因地制宜、科学探索与地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发展现代农业是中央为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出的新任务,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党的十报告对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作出了重要部署,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着力促进农民增收,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这些论述给“三农”的发展指明方向。南城县作为一个农业大县,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2南城县农业的地位与存在的问题

2.1南城县农业的地位

南城县是农业大县。南城县先后被列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生态示范县、农村能源建设和长江中下游防护林工程重点县,全省第一个“吨粮田”县,江西省果业十强县之一。现有3家部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省级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和27家市龙头企业。应该说,南城县农业在省内还是有一定的位置。

2.2南城县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2.1农业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短缺。

农业投入不断加大,但由于面积大、资金少,仅靠财政投入无异于杯水车薪,农田、林网、路、渠等农业生产基础设施仍显薄弱,农业机械化和设施农业的发展步伐较慢,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靠天吃饭的格局仍未改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家乐旅游业发展等融资比较困难,资金不足仍是南城县农村经济发展的严重制约。

2.2.2现代农业的产业化水平不高。

目前,主导产业地位不够突出,缺少产业支撑,农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条短,竞争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一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还有较大空间。二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能力还不强,农产品加工能力不配套,产品附加值低。三是农业品牌化经营滞后,特色农业优势不明显,叫得响的产品不多“,南丰蜜桔”只是南丰县的品牌“,南城淮山”和“麻姑鲜枣”还没有形成优势产业。农产品精品少、档次低、品质差,市场培育后劲不足。四是农业标准化生产程度不高,现代特色优势农业的标准化生产发展十分缓慢。

2.2.3农业劳动者素质较低,农业科技推广和创新能力不强。

农业劳动者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由于从事第一产业自然风险和社会风险大、比较利益低,许多有知识、有文化、有技能的劳动力逐步脱离第一产业,流向第二、三产业,而且农业劳动人口流失的速度随着城镇化发展在加快。农业技术服务意识不高,加上近年来农村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功能削弱,导致农民技术培训组织难,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有限,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

2.2.4土地流转防碍了农业规模化经营。

30多年前,在土地上的改革带来了中国农业翻天覆地的变化,激发了劳动生产力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但是,过于分散的土地耕作模式不利于现代农业的发展,更不适合现代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产品的产量、质量、规模效益和环境保护、生态农业等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技术经济得不到运用和推广。而城镇化的发展趋势又诱导农业劳动力向工厂、城市和第三产业转移。新一代的农民是一个断层,1970年以后出生的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是最后一棒,80后、90后已经不是中国农业的主力军。今后,从事农业生产的工人可能要重新界定其身份了,新一代农民会出现在成功人士、大学生、企业家和创业者中间。但是,新一代农业是需要土地集约经营的,现代农业是建立在农业机械化的前提下。

3现代农业的发展

3.1优势农产品产业带要重点发展

水稻、蜜桔、鲜枣、水产、蛋鸡等是南城县优势农产品。把优势农产品做大做强、形成规模化生产后,能够带动加工、储藏、运输等相关产业发展,开辟农民就业新渠道,是实现十八提出的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思路。以市场为导向,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体系,大力推动农产品深加工,把优势农产品做大做强,走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

3.2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要协同发展

南城县生态环境优越,土地类型多样,发展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的条件得天独厚。重点应发展山区立体生态农业,以治理水土流失、保护森林和旅游资源、合理开发野生动植物资源为主,形成独特的山区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优势和山区旅游优势,开拓国内外农产品和旅游市场。改善农业结构,大力推广“山区立体农业开发”“、小流域综合治理”、“猪———沼———果、茶”等生态农业模式,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提升旅游资源优势。应以名特稀优农产品为主体,以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改造坡地为中心,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恢复和扩大林草植被、控制水土流失,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计划,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技术模式和无公害、绿色、有机麻姑鲜枣、蜜桔、麻姑茶菜等特色农业,提高资源利用率、生态效益和农民收入。

3.3休闲农业和旅游农业要创新发展

与传统的生产农业比较,旅游农业是具有多功能农业的特点,不断拓展农业内涵,积极发展农业休闲观光、农产品采摘、农事教育、生产体验和“农家乐”旅游等第三产业,使都市农业成为生产、教育和旅游相结合的现代产业。

4对策建议

4.1培育新型农民

新型农民不是身份的象征,更应该是职业的定位。培育新型农民不是简单的技术灌输,要着力开发新一代从事农业生产的后继人才。要着力进行农民教育的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新型农民培训机制建设。要外请农技专家,内靠本地农民“土教授”,利用农民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组织机构对农民进行职业技术培训,尽快使农民掌握新知识、新技能并转化为农业生产力。

4.2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县域经济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目前,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资金的需求刚性增强,而县域资金分流严重,加剧了县域经济资金供求矛盾。金融信贷支持做为县域经济资金供应的主渠道作用呈弱化态势。本文通过对县域经济发展中资金供求状况的剖析,提出了对金融业支持县域经 济发展的一系列建议。 论文关键词:金融业 县域经济 发展 对策 县域经济是联系城市与乡村的纽带,其发展水平一方面集中反映出城市经济辐射能力的强弱和农村经济的繁荣程度,另一方面还是影响城市化和市场化进程快慢的主要原因。 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关系到中国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关系到中国改革的顺利进行。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可替代。近几年金融机构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投入虽然有所增加,特别是农村信用社小额农户信用贷款增幅较大,对农村及县域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与县域经济发展的特点相悖。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商业银行逐步由分散经营转向集约化经营,普遍推行“重点行业、重点项目、重点客户”战略。这一行为取向无疑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其主流是好的,但是与当前县域经济的特点相背离,使县域金融的功能和作用趋向减弱。针对近几年中小企业的货币信贷政策难以落实到位的事实和县域金融功能弱化的趋势 ,笔者认为:首先必须寻求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观念上的突破,加大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力度。 一、县域经济发展中资金供求现状 (一)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资金的需求刚性增强。首先,县域经济必须要走“工业兴县”的战略,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重新优化资源配置。发展工业,对资金的需求量很大,没有充足的资金保证,“工业兴县”只能是纸上谈兵。其次,改变扭转落后的农业、农村经济,就必须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行农业产业化,走特色农业、订单农业之路。这就要适度调整压缩农业种植业的比例,加大养殖、蔬菜、林果业的建设。而林果业、蔬菜种植及养殖业的发展所需资金,要远远大于种植业。第三,县域经济实现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把民营经济做为培育经济增长点的突破口。第四,加强城镇建设。一方面政府加大对城镇土地资源的利用,对土地进行有效储备,统一收购,做好营运土地的文章;另一方面,为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加大引资力度,政府要加大对城镇工贸园区的建设,增强对城镇基础设施的投资,这些都要有大量的资金做保证。 (二)县域资金分流严重,加剧了县域经济资金供求矛盾。一是邮政储蓄增势迅猛,成为县域资金外流的主要渠道。邮政储蓄只存不贷,吸收的存款全部外流,成为县域经济资金外流的“黑洞”。二是随着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县级行的贷款权限逐渐上收,致使县级行贷款功能逐渐萎缩,存贷款比例严重失衡,造成县域资金的外流。 三是由于教育体制改革,高校扩招及学费价格的上涨,每年也需从县域抽走大量的资金。四是随着股票债券市场的发展和人们的投资理念的提高,加之银行储蓄存款利率的持续下调,造成部分资金流向股票债券市场。 (三)金融信贷支持做为县域经济资金供应的主渠道作用呈弱化态势。金融部门的信贷投入和吸引外资成为县域经济资金供给的主渠道。金融部门的信贷投入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因素,离开金融的信贷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便会因“缺血”而萎靡不振。但近几年来,受诸多因素的制约,金融的资金供给的主渠道作用呈逐渐弱化态势,总体表现是金融信贷投入总量增长缓慢,无法满足县域经济发展的合理资金需求。 (四)县域民间借贷相对活跃。民间借贷并非是现代经济的产物,其历史源远流长。民间借贷在支持县域农村经济方面有其积极的作用,但其负效应也不容忽视。 二、金融业加大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力度的对策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主导着经济的发展,在现代经济中越来越发挥着极其重 要的作用。加大金融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在当前新的形势下亟待解决的现实而又紧迫的重大课题。金融业必须顺应农村经济发展和小城镇建设的需要,围绕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优势的发挥、进一步密切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合作,为加快市场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服务,并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中实现金融安全,壮大自身实力。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真正树立为县域经济服务的意识。金融业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金融业是服务行业,应始终坚持客户至上、客户第一的原则。提供优质、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既是金融业的职责所在,也是金融机构赖以生存的前提。金融业赚取的是存贷利差和各种服务的收费,在为县域经济服务的同时,实质也是为自己创造效益。必须彻底根除衙门作风,了解县域经济的资金需求,不断改进和提高服务水平,最大限度地满足县域经济的各种金融需求。同时,应主动寻找县域经济优质中的客户,推销贷款、推销其他的业务品种。要保证信贷业务的长期性、连续性和有效性,坚决克服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老毛病。要抓好贷后服务工作,贷款的发放只是这项业务的开始,不是终结,良好的贷后服务,对保证信贷资金安全,提高信贷资金使用效益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国有商业银行应逐步改进和完善信贷管理体制。学习我国新兴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好的做法,减少对基层行的干预,使基层行能够放开手脚,自主经营。改进有关的考核办法和奖罚制度,使其更为科学合理,更能体现促使基层行“提高资产质量、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高盈利能力”的原则,在发展自身的同时,更好地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增强“抓大抓优扶小”的金融服务意识,在强化信贷管理责任的同时,应充分利用当前机构改革,布局调整的有利时机,根据各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将县级机构划分为不同级次,适应下放贷款审批权,确定合理的授权、授信额度;对县域企业制定切合实际的、科学的信用等级评定制度,特别是要针对工业企业发展的阶段性资金需求的特点,适时给予信贷支持,要像政府培植“税源”一样来培植“信贷效益”增长点。当前,国有商业银行县级机构,要认真贯彻落实《加强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的指导意见》,对县域经济中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的中小企业,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简化和完善个人消费信贷的发放程序,大力拓展消费信贷领域。 (三)、重新构建与县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人民银行要充分发挥“窗口指导”职能作用,加强与地方政府及政府有关部门的联系,协调好政府及有关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关系,精心打造政府、银行、企业对接的“金融平台”,加强信息的收集、反馈和沟通,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加强金融监管,提供金融服务,适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有效信贷投入。人民银行要有针对性地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扩大注入县域经济的货币供应量;国有商业银行在县域实现市场退出后保留下来的县级机构,必须确立为县域经济服务的市场定位和职责,确定适当的存贷比底限,地方财政应设立县域经济发展基金,国家从邮政储蓄中拿出一块资金作为配套,成立专门机构来经营运作;鼓励股份制商业银行到县域设立分支机构;理顺农村信用社的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的作用。 (四)、农村信用社应积极发挥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农村信和社点多面广,在县级金融市场所占份额将近一半,对县域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确立正确的经营思想非常重要。首先,农村信用社在化解风险的同时,应逐步启动自营贷款,管好用好支农再贷款,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布在农村的信用社,重点应满足农户的金融需求,坚持为“三农”服务的宗旨不动摇,扩大贷款投放面,真正解决农户贷款难的问题。同时,应有重点地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和专业户、专业村的发展,及时解决他们的资金需求。城区的农村信用社,在完成支农任务的基础上,重点应支持一批市场前景好、经营管理水平高、信用良好的中小企业,建立起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优质客户群,在服务企业,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为信用社将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另外,农村信用社要与商业银行合作,解决结算领域存在的问题。农村信用社与商业银行相比最大的优势在于管理层次少、业务审批手续简单,而最大的缺陷则是结算受到制约。为了满足客户对金融服务的要求,必须坚持“发挥优势,弥补缺陷”的原则。通过与商业银行的合作,借助商业银行的结算渠道,解决结算领域存在的问题,如代签商业银行承兑汇票,通过商业银行 签发银行汇票等。最大限度地为客户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发挥农村信用社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五)、加快金融创新步伐,大力支持和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要加快金融创新步伐,为公众提供更多的投资机遇,在带动整个经济发展的同时,为金融机构自身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目前,中间业务在我国金融业中所占的比例还很低,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的差距,而未来金融业的发展,中间业务是其新的利润增长点,因此,必须加快金融创新步伐,不断推出新的金融产品。对已经在大城市开办的业务品种,应尽快在县级金融机构推广。通过业务创新,为投资者提供机遇,加强与客户的联系,增进了解,建立友谊,实现经济与金融共同发展的目标。商业银行基层行对县域内的各种信息,企业的经营状况、发展前景、信用程度等情况掌握较多,因此要发挥主力军作用,积极创新金融服务品种,及时解决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为中小企业提供高效的金融服务,促进中小企业的迅速发展

县域经济论文范文第3篇

建水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县城海拔1309米,平均海拔1372米,海拔最高处(五老峰)2515米,最低处(阿土村)230米。年平均降雨量800毫米,年平均气温18.7℃,最高气温36℃,最低气温不到0℃。由于地形特色,县域内立体气候明显:县域内海拔1500米以下的坝区、河谷区,年均气温在16-20℃,属亚热带或中亚热带气候;海拔在1500米至1900米的山区、半山区,年均气温在14-16℃,属亚热带气候;海拔1900米以上的山区,年均气温在12-14℃,具有暖温带气候特点;终年气候温和,日照充足,温期长,霜期少,雨量充沛。2.土地资源优势建水县地域广,适于耕种的土地多,农业资源丰富,有红壤土、黑壤土,沙土、黄土、白土等,适合于各粮食作物、蔬菜、林木的种植。县域国土面积3789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39.8万亩,其中,水田18.8万亩,占47.2%,旱水浇地7.8万亩,占19.5%,旱寺13.2万亩,占33.39%,(此数据为有种粮补贴的面积)。

二、建水农业发展制约因素

1.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全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农田水利设施不完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制约了建水农业经济的发展。

2.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

农业产业化不成熟,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力不强,农民组织化程度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是制约建水农业经济发展的方面。

三、建水农业经济发展探索

1.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1.1加快推进村镇规划工作

加强村镇规划工作,完善村庄布局,尽快完成全县行政村和重点自然村的规划编制任务,构筑中心城区———重点镇———一般乡镇———行政村———自然村五级联动的城乡体系,按点轴空间开发理论,有主次、分步骤推进城乡建设,使城乡体系得到明显优化,规模职能结构和空间布局更为合理。

1.2加快农业设施建设

优化资金、土地、科技、人才、政策等资源配置,建立一批规模化、高质量、高效益的设施农业产业基地,使其成为建水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示范窗口。

1.3大力改善农村公共设施

加快乡村道路、人畜饮水、清洁能源、文化、教育、卫生等设施建设,切实搞好村庄绿化,实现村容村貌新改观。

2.推进特色优势产业优化升级

在产业布局上,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围绕葡萄、石榴、桔橙、无公害蔬菜、生猪等产业,扶持壮大和源农业、红森果业、邦格牧业等一批农业龙头企业;以曲江镇为龙头,打造万亩蔬菜基地和鲜切花基地,做大做强花卉产业,使其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在特色水果发展上,继续抓好提质增效,充分发挥科技示范带动作用,重点抓好以南庄镇、面甸镇、临安镇为主的脐橙、鲜食葡萄丰产示范园建设。

3.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是实现企业和农户联结的最为有效的组织形式。而要解决当前建水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小、实力弱、服务能力不强的实际问题,促使企业与农户紧密联结的关键在于:一是要全面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按照农民自愿、稳步推进、加强扶持的原则,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健康发展。二是要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创新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方式。鼓励企业建立产业党支部,培育增收致富带头人,以引领农村新发展为突破口,努力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社与农户签订规范合同,发展订单农业,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使龙头企业与农户结成更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4.促进农村人口有序转移

加快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引导农民有序转移。一是劳务输出由体能型向技术型输出转变,由分散型输出向有组织输出转变,由单纯的务工挣钱向回乡创业转变;二是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多层次、多渠道培训实用型人才,实现一产向二产、三产转移;三是大力发展劳务产业,积极培育劳务中介组织和劳务经纪人队伍,推进农村人口城镇化。

5.破解农业发展瓶颈,加速推进农村土地流转

县域经济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招商引资;产业结构优化;县域经济;作用

县不仅作为一级行政机关,还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县域,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从目前来看,它在国家行政管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承上启下、沟通城乡、总揽农村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特别是在经济方面,县域经济是经济社会结构中比较完善、相对独立的基本单元,县域经济发展了,全局经济就会发展,县域经济取得新突破,必然推动全局经济再上新台阶。推而广之,县域经济的发展也是整个国家发展的前提之一。党的十六大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明确提出“壮大县域经济”的号召,国家十一五规划将“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列入其中。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广泛吸引资本、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是促进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成功的经验[1-3]。20世纪90年代沿海地区把握住了机遇,利用我国早期对外开放政策的优势,招商引资,大力兴办三资企业,目前工业生产不仅在我国处于领先地位,也成为世界重要的加工基地。从沿海先进地区目前发展的情况看,在当前要进一步发展也遇到了新的困难和问题,起到瓶颈制约作用的有3个因素:一是土地紧张;二是电力和能源供应不足;三是资源和劳动力紧缺。受这些因素制约,沿海一些产业不得不向内地转移,这就为发展县域经济创造了良好机遇,也使招商引资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中显得尤其重要[4]。依靠招商引资,抓住机遇,承接资金与劳动力的转移,进而促进县域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1县域产业结构的现状

截至2005年底,全国县级行政区划有2862个(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省除外),其中:市辖区852个,县级市374个,县1464个,自治县117个,旗49个,自治旗3个,特区2个,林区1个。全国县域内陆国土面积逾874万km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04统计),占全国陆地国土面积的94.0%。2005年全国县域内人口达9.18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70.24%。直至2005年,全国县域经济GDP为8.81万亿元,占全国GDP的48.10%。县域经济GDP比例最大的省市区是贵州省,达74.4%;最小的是上海市,仅为1.1%。

2县域内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由于区域内经济发展受到很多的制约,如交通和资源禀赋等方面[5],县域经济针对其自身的特点也存在着相对应的问题。

2.1缺乏区位优势的科学论证

区位优势主要是指资源优势,它是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创造福利的各种要素的总和,一般包括有形的物质要素如矿产资源、土地资源、固定资产等,又包括无形的要素如劳动力素质、技术水平等。因此,在分析区位优势过程中,必须考虑各资源要素与区域内生产力之间的关系以及同国家或地区的比较因素,综合确立本区域的先发优势和后发优势;在此基础上,按照市场需求收入弹性、生产率上升率和产业关联度等基准,筛选出本区域主导型产业。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一些县级政府,缺乏对资源的科学论证,一方面没有把区位现状放到更大的范围内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造成特色产业不特色;另一方面超负荷挖掘优势自然资源的承载力,盲目开发原生型产品和资源产品,缺乏高技术加工型产业。

2.2主导产业不突出,缺乏推动和连带作用

所谓主导产业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发展速度较快、对区域内整体经济起推动和引导作用的先导性产业。主导产业突出的特性在于其关联性和推动性,以及由主导产业而催生的现代化产业结构。因此,必须根据国内市场需求、资源状况、出口前景等选择主导产业,并以此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由此形成高度化、现代化的产业结构,对经济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这一依据。然而,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县,产业结构呈现不合理性的主要因素,就在于主导产业的确立存在严重的缺陷:一是采取人为的行政手段确立主导产业,不是依据县域的区位优势,科学地筛选主导产业,而是表现为决策者的个人主观愿望;有的是采取简单的拿来主义办法,依据考察外地的产业结构发展情况,不顾当地实际,盲目照搬外地主导产业,严重脱离县域实际;二是主导产业结构单一,技术含量较低,既没有资源优势,更没有竞争优势,因而缺乏关联性和推动性,难以带来较高的经济附加效益。

2.3传统产业结构调整不到位,小而全局面仍未打破

一方面在对传统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过多考虑改革可能给县级政府带来的负面影响,不是从市场需求的角度考虑,而是多从稳定的角度出发,怕触及矛盾,能保留的尽可能保留,以免引起震动;另一方面缺乏科学的宏观规划,没有很好地梳理县域内旧有产业结构的现状以及自身的区位优势,从需求和竞争的角度进行产业规划布局,仍然追求县域内的结构平衡,结果造成旧有的产业结构没有打破,小而全的局面依然存在,使得县域经济缺乏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

2.4盲目攀比,建设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的危害人人皆知,但它始终有存在的温床,干部用人制度造成一些地方决策者为了追求个人利益,不顾当地资源实际,盲目上项目,求大求壮观:荒山变梯田,粮田变树林;人造旅游景观;打造工业园区等,既没有与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结合起来,也脱离当地的区位优势;既伤害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又造成有限资金的浪费。

3招商引资对县域经济的影响

招商引资引进了外资,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县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也对县域经济造成了2个方面的影响[6]。

3.1正面的影响

3.1.1促进了就业增加和劳动力素质提高。招商引资会给所在县域提供相应数量的就业机会,促进农业人口向工业人口转移。县域劳动力资源丰富且用工价格较低,一方面可以为外商节省成本,另一方面也给所在县域提供就业机会,实现了互惠双赢。从招商引资所带来的工作人员的大量注入,可以得知招商引资不仅缓解了当地的就业压力,为当地政府减轻了负担,而且也安排了其他地区的剩余劳动力。同时,招商引资引进了一些先进产业项目,也培养锻炼了一大批产业工人,提高了劳动者队伍的素质。招商扩大了对外经济交往和沟通,使一些新的理念和思想、先进的管理得以引进,可以形成一批高素质的管理者队伍。

3.1.2带动了地区科技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一般招商引资引来的外来投资项目大都有着较为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在技术、信息、管理上起着示范带头作用。外商投资企业引进了一些先进设备、技术,给所在地区带来了新产业、新信息,提高了本地区的科学技术水平。外商投资企业也带来了市场经济和竞争的意识、观念,在管理方式上同样起着示范带头作用,培养了一批先进的科学管理人才和生产技术力量,这样就易于促进所在地区的科技水平和科学管理水平的提高。

3.1.3提高地区经济水平,促进产业结构向工业化迈进。招商引资缓解了产业资本投入的不足。县域产业经济发展中,产业的资本投入是关键,但资本投入不足一直是一个矛盾。通过招商引资,大力引进外来资本,将其融入到本地企业中,共同发展,使得县域产业经济发展中资本形成得到较大的改观,并且也改变了本地经济产业的结构。

3.2负面的影响

3.2.1资源压力加大。以土地问题为例,由于工业领域内投资者取得的土地使用权成本比较低,而土地随着时间的推延有潜在升值的机会,因此投资者往往在投资时多圈地,产生项目占地不经营现象,造成土地资源浪费;低地价出让也给投机者提供了可乘之机,有的借项目投资名义大规模圈地,一旦协议出让成功,并不急于开工,有的制造种种借口,有的本身在协议实施过程中情况复杂,不可能马上开发,从而拖延时间,待价而沽。据统计,近年来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后,使用率尚不高,有的地方甚至很低,出现了一方面向上争取审批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另一方面已批准的大量建设用地闲置的怪现象。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是土地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而招商引资导致部分地区的县域土地和矿产等自然资源快速低价流失,土地、矿产资源是有限的,而且有些自然资源需要有一定的生成期。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一些县级地方政府片面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将土地、矿产等重要自然资源低价卖出,使其在短时间内迅速流失。与此同时,土地收入造成的成本损失,必然诱使县级政府通过进一步低价征收土地来补偿。近年来,为扩大土地供给增量,强行征地、野蛮拆迁的事件屡见不鲜。长远看,不遵循土地价值规律的政府非理,既不利于土地市场化建设也不利于社会安定,最终在整体上恶化投资环境。

3.2.2环境压力加大。从外商投资县域地区的现实情况看,外来投资一般不愿流向环境保护标准高而且污染管制严的城市和地区。依此类推,一些投资比较聚集的县级区域一定出现污染。如果这些地方政府对于污染环境较大的生产企业再不加限制,污染必然会更加严重,从而有损该县域的可持续发展。以地处江苏北部的金湖地区为例,在金湖工业园内,不少是国家明令禁止的五小项目和污染项目。如理士电池科技有限公司,其主要生产原料为盐酸、硫酸和铅等,污染物注入地下后将造成地下水严重污染,是国外淘汰的污染项目,多次在东南亚及广东、上海、苏州等地投资建厂被拒,落户金湖县后,引资人张某享受副处级待遇,获奖金万元,家属被安排到事业单位上班,理士公司也得到特别优惠,每667m2地价只缴万元,而且享受税收五免五减半待遇。由于该公司的产品号称是出口产品,每年县财政还要返还退税款近万元。如今,理士公司的污染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而日益严重,对环境造成了非常大的破坏。另外,在县城东部的华鼎化工有限公司,是从福建厦门招来的合资企业。2009年发生事故,中毒事故频繁发生,据周边居民反映,2009年以来,严重的已有人患癌症而死亡。

3.2.3市场经济秩序难以维持。一是政府政策过于优惠。招商引资应该通过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来配置资源,以达到优化组合的目的。但是,由于县级地方政府对引进的项目实行优惠政策,事实上对另一些市场主体形成了歧视,导致不公平竞争。另一方面,一些县级政府为了出政绩采取行政手段,责令本地企业参加由其组织的交易会、洽谈会,有的甚至由地方主要领导出面乱点鸳鸯谱,授意企业低估自有资源价值,一味迁就外商急功近利,不按市场准则办事,要么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资源整合无法到位;要么招商引资履约率较低,无形中对本地的企业发展产生了人为阻力,损害了本地企业的竞争力。二是企业吸收投资不适。在很多地方,外资引进并没有带来地方的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这是因为部分县级政府并未考虑外来投资企业的产业属性是否同本地的生产力水平相一致,没有充分地论证而一味地引进,使得外来投资的生产在产业链关系中孤立化。由于本地产业发展水平不能适应外资的需要,使外来企业同本地企业之间难以产生分工协作关系,引进外资的资源和技术外溢效应得不到有效配置,而难以实现外来投资对本地企业和产业的带动作用。

3.2.4县域经济金融风险加大。现行财政体制下,土地出让收益是地方政府的重要收入来源,城市化推进工业园区开发,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土地出让金低地价出让,政府不但得不到土地收益,而且还要通过融资贴上大量资金为工业园区搞拆迁和基础设施建设,这些债务要靠今后引进企业上缴税收的地方留成部分来偿还,而外资企业按照地方的税收优惠政策,有若干年的税收减免期。因此,偿还这些债务需要很长的时间,往往是一届政府任期内难以完成的,不少县级政府也因此而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同时,一些县级政府为追求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等经济指标,在招商行为上偏好招商引资数量,忽略招商引资质量,使得违规型招商引资企业和规避型招商引资企业居多,这些企业科技含量低,经济规模小,管理不健全,厂房和土地多是政府无偿或低价提供的,市场竞争能力差,成长性差,造成企业短命现象,严重威胁了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安全。

4招商引资对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

4.1产业界面的拓宽

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条件下,由一、二、三产业组成的产业界面有不断拓宽的演变趋势。例如,古代社会先发展出农业,后发展出手工业,在商品交换不断扩大的进程中再发展出服务业。又如,农业最初只有采摘业,后来才有了渔业、种植业、牧业和林业,现在又有了大棚种植业、生态种植业和环保养殖业等产业。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无止境的,在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中,经济结构是没有打不破的产业界面的。每一新型子产业的出现,都意味着新产品的大规模生产和新需求的大量生成,因而也就意味着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县域经济发展中通过招商引资,不断地吸取外来资金,全面整体提高一、二、三产业在本地经济中数量和质量,从根本上拓宽本地产业界面,一方面可以为更好地吸收外资做好准备,一方面可以提高自己的经济水平[7]。

4.2产业形态的更新

产业形态是指由生产力状态所决定的产业发展阶段。依据生产力的状态,农业在形态上先后依次经历了原始农业、古代农业、近代农业和现代农业4个发展阶段;工业在形态上先后依次经历了手工业、机器大工业和现代工业3个发展阶段;服务业在形态上先后依次经历了流通服务业、生活服务业和生产服务业3个发展阶段。产业形态的更新既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又是生产力发展的象征。因而,它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标志。

4.3各产业之间融合的深化

各产业之间的融合是指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融合。这种融合的直接结果是新的边缘子产业的出现。在县域经济中,通过招商引资,加强关联产业的发展,从而提高各产业之间的融合度,有利于实行地区的产业一体化。例如,农业服务业就是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相融合的结果,橡胶与塑料业就是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相融合的结果,信息产业就是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相融合的结果。各产业之间融合的不断深化,不仅有利于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产业内部活力的增强,而且有利于新产品、新服务和新市场的开发和产业竞争力的增强,这无疑标志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8]。

4.4各产业之间投入比例的有序变化

按经济活动历史过程的客观序列和生产特点,社会生产部门可分为一、二、三产业或产业部门。各产业的变化一般呈现出顺序相承的4种产业类型,即自然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各产业之间投入比例的变化,标志着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是因为自然资源密集型产业向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化,意味着用相对充裕的劳动力替代相对稀缺的自然资源;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的转化,意味着用物化劳动替代活劳动;资本密集型产业向知识密集型产业的转化,则意味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替代资本和劳动。没有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种替代的出现是难以想象的。不言而喻,各产业之间投入比例的这种有序变化标志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4.5各产业之间产出比例的有序变化

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收入中用在食物上的开支比例会越来越小。这一规律是恩斯特·恩格尔首先发现的,因而被称为恩格尔定律。后来人们发现,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第一产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呈上升趋势;经济越发达的国家或地区,第三产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就越高。没有农业部门生产率的提高,就不会有多余的劳动力和劳动时间来从事工业生产。同样,没有农业生产率和工业生产率的提高,也就不会有更多的劳动力和劳动时间来从事服务业生产。因此,各产业之间产出比例的有序变化标志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4.6产业内部结构的有序变动

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工业中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与生产资料工业的净产值之间的比例呈下降趋势。这一规律是由霍夫曼首先发现的,因而被称为霍夫曼比例。依据这一比例,工业内部结构的有序变化经历了轻工业化、重工业化、高加工度化和技术集约化4个发展阶段。后来人们发现,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内部结构也呈现出某种规律性变化。例如,第一产业的内部结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过程中,呈现出经营实体的组织化、经营的标准化和布局的区域化的变化趋势;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在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的转化过程中,呈现出多元化和综合化的变化趋势。产业内部结构的这些有序变化也会促进生产发展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因而也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重要标志。

5招商引资推动县域产业结构优化的对策

5.1充分合理有效利用本地资源

资源(包括人、财、物)是产业的物质基础。它不仅是形成一定产业的物质基础,也是使这一地区产业具有某种特征的基础,还是这一地区介入国际和社会交往的前提。本地资源得到充分、合理、有效利用,指避免资源闲置,各种资源功能得到多方面开发,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尤其避免各种形式的浪费,不允许任何资源破坏,也不允许资源配置和使用低效率的产业结构存在。

5.2积极推进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在谈到“十五”期间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时,强调,积极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动两个根本性转变,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21世纪初我国经济发展的主线。要坚持在发展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在经济结构调整中保持快速发展,以全面提升产业结构,提高我国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水平和效益,合理调整生产力布局,推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和城乡经济良性互动,实现可持续发展[9]。经济结构调整必须大力采用新的科技成果。我国正处于加快工业化的过程中,又面临着运用科技革命成果特别是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难得机遇,必须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积极地推动县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经济。

5.3发展高关联效应的主导产业及相关产业群

制定县产业结构政策时,重点应放在确定主导产业及生产部门高关联效应上[10]。对于任何县域经济的运行来说,制定详细的、面面俱到的产业结构政策是很难做到的。因此,必须把握县产业结构中的主导产业及支柱产业。根据我国大多数县的经济情况,主导产业的特点是该产业应是代表当代技术进步并依托县资源发展的新兴产业,并是有较高增长率及经济效益的规模产业;该产业具有较强的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即处于前向联系的各产业对该产业及生产部门有着强烈的需求,处于向后联系的各产业对该产业及生产部门也有较强的需求;该产业的产品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即在一个较长的时期里,人们对它有着不断增加的需求但又难以充分满足;该产业在县产业结构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要建立有特色的主导产业,就必须靠树立名牌来开拓市场:一方面意味着该品牌所代表的产品本身品质好,被消费者广泛认同,且知名度和美誉度非常高;另一方面则超出了产品本身的界限,而扩展到整个地区的产业形象,形成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同时,良好的市场品牌形象又需要良好的品牌管理战略。一个地区有了主导产业,必须建立起相关的产业群体。因此,优化的产业结构,其主导产业及产业群都应是与一定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与一定时期资源、市场、技术条件相适应,并需求获得最佳经济效益。

5.4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确立主导产业

农业是县域经济的主要产业,县域经济要通过招商引资获得较快的经济增长和发展,关键是要在优化产业结构的过程中,选择好优势特色较为明显的农业主导产业,吸引先进的技术发展县域产业,以充分利用县域资源优势[11]。同时,从国内、国际的竞争性看,任何区域的主导产业,必须同时具备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能够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以增加国际国内竞争的持久性,促进区域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一是较好地发挥主导产业的带动或推动作用,促进县域经济实现较快增长,以最大限度地获得聚集经济效益;二是实现区域特色产业产出的高效性,大力推进产业的技术改新和新产品研发,加快产业高度化的进程,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三是围绕主导产业,实现产业集聚,促进主导型产业向支柱型产业跨越,实现产业组织的规模化。

5.5巩固产业结构优化,提供融资支持

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借助外力求发展。一是毫不动摇地抓招商引资。招商引资工作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毋庸赘言,因此要全力抓招商,要学会利用国际国内2个市场、2种资源,实行全面开放、全方位开放。要紧紧抓住当前国际国内产业资本加速转移的大好机遇创新招商方式,拓宽招商领域,千方百计引进更多的资金。重点引进大企业、大财团,引进先进技术、著名品牌,使县域经济发展达到新的水平。二是突出项目建设。项目是吸引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的有效载体。抓项目就是发展生产力,今天的项目就是明天的现实生产力,也是明天的效益。要把招商引资的着眼点放在项目建设上,拿最好的项目招商引资,以资源换技术,以产权换资金,以市场换项目,以存量换增量,以别人发财换自身发展。主动承接沿海发达地区制造业向内地的梯度转移,引进一批工业项目;围绕优势主导产业建设一批农产品深加工项目。一定要把招商重点转移到产业发展上来,进一步优化招商引资的结构,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

6参考文献

[1]水.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王述英,白雪沾,杜传忠.产业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3]吴进红.开放经济与产业结构升级[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4]刘勇.区域经济发展与主导产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5]吴树青,逄锦雪,洪银兴.政治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6]马克思.资本论第一、二、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7]祝年贵.招商引资论[D].成都:四川大学,2005.

[8]潘亮.县域产业结构优化研究[J].甘肃农业,2006(2):45-46.

[9]黄刚,蔡高根.实施招商引资战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J].改革与战略,2005(11):50-52.

县域经济论文范文第5篇

1.1自然资源丰富,农业发展条件优越秀山县幅员面积2045km2,溪河众多,气候温和,水量充沛,适宜多种动植物的生长;地貌接近“三三分”,即1/3的山区、1/3的丘陵、1/3的平坝,有发展农业旅游所必备的丰富的自然资源。境内主要风景区有洪安边城、梅江河风光、川河奇观、凤凰山公园等。

1.2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和人文资源丰厚秀山县商周时期属巴国地,春秋时期属于巴国南疆之域,施行土司建制,从乾隆元建县至今已有近300年的建城史。红色文化底蕴丰厚,早在1934年,同志率领的红军就在秀山县开辟革命根据地,组建红色苏维埃政权,秀山县人民为支援红军建立红色政权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秀山县聚居着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17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总数占全县总人口的51.8%,是重庆4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之一,民族花灯艺术与花灯文化别具一格,闻名遐迩。

1.3区位独特,农旅融合发展有空间秀山县系渝东南门户,为渝、鄂、湘、黔边区结合部,是重庆市在四省(市)边区的窗口,是西部开发的前沿阵地,是重庆通往南方发达地区的桥梁和枢纽点,是中国著名的武陵山风景区的一部分,同时是部级森林公园张家界及AAAAA级景区仙女山、桃花园、凤凰古城及长江三峡至乌江天险环形旅游的回旋地,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农旅融合发展空间很大。

1.4特色农业显效益,旅游市场有基础秀山县素有“小成都”之称,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农业发展基础较好,资源丰富。目前,秀山县已建成中药材基地2.19万hm2、水果基地1.00万hm2、油菜基地1.6万hm2、茶叶基地0.5万hm2、蔬菜基地1.38万hm2、油茶基地0.22万hm2;年产土鸡1000万只、生猪46.3万头。依托现有农业发展成果,目前秀山县已经成功举办2届金银花文化旅游节、2届土鸡文化旅游节、2届油菜花文化旅游节,另外还有钟灵茶文化节、川河盖映山红旅游文化节等。这一系列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吸引了大批重庆市内外游客前来观花赏景、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奠定了一定的旅游市场基础。

2秀山县农旅融合需要解决的问题

2.1布局缺乏统一规划目前,秀山县休闲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区域规划和合理布局,基本上是企业、农民自主开发,整个产业发展缺少整体规划和科学布局,农业与旅游总体发展规划缺乏衔接,导致市场定位不明,项目设计雷同,布局不合理,功能不配套,简单仿效,粗放经营。即使有一些已开发的项目,也是各自为政,零散分布,无法产生影响力而形成产业主导。

2.2模式单一,缺乏发展活力秀山县资源丰富优势明显可开发的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多,潜力也大,但是发展速度始终较为缓慢。现有梅江镇的兴隆坳、龙池的长水等地,虽然地理环境好、人气指数也高,但是按照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也仅仅是主要解决了吃的问题,因此显得内容单一,缺乏活力。

2.3招商引资和政策扶持缺乏力度政府主管部门招商引资的力度不够大,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再加上农旅项目存在投资大、见效慢的问题,制约了开发商的投资热情。往往普通投资者无力兴建道路等基础设施,造成许多农业园(点)道路、配套设施等软硬件较差。目前,秀山县也没有出台对农旅项目实施专项扶持的政策,即使个别项目得到少许的政策扶持,则是通过种植、养殖规模户种苗补贴等形式取得,也甚是有限。

2.4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特色内涵挖掘不够农旅模式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并向旅游业延伸的新兴产业。秀山县有利条件很多,可开发潜力巨大,但发展速度不够快,营造优势不明显,挖掘当地民俗风情、餐饮特色也不够深入,尤其对少数民族特有的节庆活动、农耕劳作等游客可参与性的项目内容缺乏深度开发。

2.5行业管理缺位,缺乏推动力农旅项目的管理涉及政府部门很多,如旅游、农业、文化、水利、环境保护等。农委提出发展“观光农业”,旅游局讲打造“乡村旅游”,文化部门提倡丰富市民的“娱乐休闲”,而事实上至今没有明确的界定,也没有统一的管理部门。正是由于这种“谁都能沾边,谁都管不好”的局面,造成了实际上的管理缺位,政策、制度、行业管理等无法统一,并显现出一定的无序性和盲目性,缺乏推动力。

3秀山县农旅融合发展建议

3.1模式选择

秀山县要实现农旅融合发展,需充分利用现有的农业产业资源并有规划地适度开发新项目,以“赏花、尝果、品茶、观荷”为主导,辅之完善的设施配套建设。在发展模式上可选择以下5种方式。

3.1.1观光农庄在风景区内或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等,让游客摘果、拔莱、赏花、采茶,享受田园风情和劳动乐趣。

3.1.2体验农庄把生产、加工、消费和休闲娱乐结合为一体。如建立一个茶庄,将茶的种植、观赏、采摘、炒制及品尝以及与茶文化有关的历史、品评、绘画、写作、摄影等活动融为一体,在区划上应包括服务区、景观区及体验区等。

3.1.3教育农园这是兼顾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功能的农业经营形态,即利用农园中所栽植的植物、饲养的动物以及配备的设施,进行农业科技示范、生态农业示范,传授游客农业知识。

3.1.4爱情森林选择丘陵、山谷等多变的地形或开阔的平地建造一座爱情森林,以林木为主,情侣、夫妻可以来这里种1~2棵树,作为爱情的见证。当越来越多的人来这里种树,爱情树就越来越多,这里就形成了一个爱情森林。爱情森林还能面向全国甚至全世界,可以推出网上买树、种树、代管树木的业务,定期为树木拍照,并写上文字,描述树的生长情况等,反馈给顾客。

3.1.5民俗观光村利用秀山特有的地方或民族特有的文化和民俗风情,重点打造1~2个民俗观光村,提供食宿为一体的农舍或乡村旅店之类的客居场所,让游客充分体验浓郁的乡土风情以及别具一格的民间文化和地方习俗。

3.2规划布局

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保护和利用现有资源,实现农旅充分融合可续性发展。要立足于高起点、高标准、长远规划、统筹全局,制订全县农旅发展规划。要把握市场行情,依据形势确定开发规模及深度,重点发展富有地方特色的农业旅游项目,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龙头项目。发展规模要考虑到辐射周边城市的人群,场面设计要大气,有地方特点,能够让人流连忘返。依托秀山现有的农业资源和条件,以县城为中心,可重点打造5条旅游带。(1)龙风油菜花海—小河桥特色采摘园—马鞍山金银花海—孝溪水库垂钓中心—隘口桂花庄园,可融入客寨桥、倒马坎遗址、隘口水库观光;(2)官庄特色菜(果)园—官庄至龙池10km荷花长廊—龙池长水桃花园—宋农飞鸡长廊—川河奇观,可融入黑洞漂流、石堤古镇、妙泉湖、热水塘温泉、大溪酉水风情;(3)平凯教育农场—钟灵体验茶庄—太阳山爱情森林,可融入凤凰山公园、梅江河风光、钟灵红砂溪清凉夏日游;(4)石耶特色菜(果)园—岑溪猕猴桃庄园—梅江苗族村风情体验,可融入石耶浮珠泉、野人洞、峨溶温泉、洪安边城红色之旅、三不管演义);(5)盐水井湖城市花园—溪口花谷—膏田猕猴桃庄园—轿子顶森林公园,可融入膏田镇穿钎洞、白砂溪清凉戏水亲子游。

3.3行业管理与政策措施

3.3.1理顺管理体制,强化管理责任秀山县农家乐虽然起步很早,但是发展缓慢,农业旅游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自身的发展机制和管理还很不完善,需要政府的扶持和引导,特别是一些宏观层面上的问题,更要依靠政府的政策帮助才能解决。土地征用或流转、道路交通、电力通讯、供水排污、有线电视等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问题,必须由政府统筹安排,也就是要求政府部门理顺管理体制,强化管理责任;同时农业科技支撑和技术指导当然必不可少。为此,建议对秀山县农业旅游的管理和指导,应明确由农业主管部门负责并成立专门机构具体抓,责成其抓紧研究制订关于秀山县农业旅游发展的可操作性文件,以便规范管理和指导,同时做好旅游、环保、国土、工商等部门的协调。

3.3.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拓宽投资渠道要使秀山农业旅游上规模、上档次、出精品,应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增加资金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开发,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广泛吸纳境内外各类资金投入到项目建设之中。同时,应建立政府资金为引导,业主资金投入为主体,信贷投入为补充的多方位、多渠道的农业旅游资金投入机制,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