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勤工助学心得体会

勤工助学心得体会

勤工助学心得体会

勤工助学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勤工助学;实战育人

“勤工助学是高等学校鼓励学生参与实践、增长才干、全面发展和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帮助的一种制度。”勤工助学活动首先是大学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一个主要内容,它在培养人、锻炼人的同时承载着资助学生的功能。近年来,由于高校贫困生现象日益突出,各高校一直致力于建立一种以“奖、贷、助、补、减”为主要内容的助学体系,以便使广大困难学生克服经济困难和因困难而引起的思想或心理上的障碍。勤工助学作为一种与学习、实践等教育环节紧密联系的济困助学方式,是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其在德育践履与实践锻炼等方面的特征显然优于其他助学方式,勤工助学的实践育人意义与功用日益凸现。

一、当前高校勤工助学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各高校围绕勤工助学的市场拓展、手臂延伸和功能深化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培养锻炼学生和切实解决学生经济困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对勤工助学的丰富内涵与实践意义的认识尚存在一定差距,这使得在具体的运作实践中主要存在着三点不足:

(一)片面强调经济目的。对勤工助学的育人目标认识不足。勤工助学的管理机构或其他相关业务部门,对勤工助学的育人目标认识不足,满足于完成教育行政部门所下达的专项经费计划或自己的经费预算,片面强调组建了多少实体、建立了多少基地、设立了多少岗位、解决了多少学生困难等显性目标。将勤工助学工作绝对事务化,在工作中不注重强化其思想教育功能;放松对勤工助学的管理与指导,未能建立或切实执行相应的检查、评估与奖惩机制,往往只要求学生的简单参与,而不着重强调其参与的质量与成效,多做少做一个样,做好做不好差不多,勤工助学的管理明显松懈和失衡,难以对学生进行公正、有效的管理与评估。这种弱化德育功能思想主导和显失公平与效益观念的认识及机制难以有效地教育和引导学生以积极健康的态度来参与勤工助学工作,勤工助学已失去其真实含义,而成为一种主要体现经济目的的经济补助方式。

(二)片面强调劳动锻炼。对勤工助学的育人内涵拓展不足。传统的勤工助学方式过于单一,主要体现为劳务型或服务型,如卫生清扫、值班保卫、上下报纸、清理海报、家政服务等。忽视了高校本身特有的丰厚的人文与知识背景,不能从校园学风建设、文化建设等多个角度充分考虑勤工助学的重要意义,因而不能将勤工助学与之进行有机的结合;忽视了大学生潜在的创造精神与知识优势,不能将勤工助学积极地引入学习、科研与管理的各个环节。学生在简单单一的勤工助学形式下,往往难以体会自己在勤工助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能实现“勤工”与“助学”的更高效的统一,更不能激发其在这一过程中的创新与突破;忽视了高校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功能,不能有效地将勤工助学与社会的需求结合,促使广大学生在社会中接受更真切的锻炼。

(三)片面强调特困群体,对勤工助学的育人主体定义不足。传统的勤工助学观念对于勤工助学的主体往往局限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或者由于经费紧张等原因在具体工作中消极对待或干脆拒绝其他非困难学生的参与,从而使之丧失一个重要的能力锻炼的实践课堂与全面培养的有效途径。

二、坚持三个统一,强化勤工助学实践育人功能

高等学校的总体目标是培养人才,勤工助学是培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有效方式之一,是高校锻炼人、教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育人,也应是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根本,必须将实践育人贯穿于勤工助学工作的每一环节。

(一)坚持以育人为主导,实现思想扶助与经济扶助相统一。勤工助学活动是高校济困助学的重要载体,勤工助学工作积极有效地开展,缓解了大量困难学生部分的经济困难,其经济功能早已为实践所认同。但勤工助学的社会功能并不仅仅在于经济上的扶助,隐藏在经济之下的有关学生的品格意志、心理健康、精神状态等诸多问题也是勤工助学不可回避的工作任务,尤其在勤工助学的主体逐步扩大,越来越多的非困难学生加入到勤工助学行列的情况下,勤工助学的思想扶助与思想教育的重要性显得更加突出。

首先是道德的教化。青年大学生参与勤工助学本身便是一种德育践履,是高校结合具体实践对学生进行品格引导与教育的有利途径。高校的德育目标无论是普遍意义上的培养“四有新人”抑或是微观上的对学生某一阶段、某一方面的具体的德行指导等,都应在勤工助学的每一环节中得到强调与体现。勤工助学是育人的重要载体之一,帮助学生克服经济困难只是勤工助学显层次的工作目标,它的最终目的必须落实到通过勤工助学培养人、教育人上去。大学生的道德选择、价值判断、社会公德、自我规范等都是勤工助学所必须坚持与时刻强化的重要目标。

其次是心理的引导。作为勤工助学主体的绝大部分,特困学生在学习生活的环境中充满着物质匮乏的阴影,使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急于改善生活境遇,在价值取向上未能有太高的目标;再加上城市的繁华、同龄人的优裕和同学之间潜意识的攀比强烈地刺激着同学们敏感的自尊心,使得他们原本脆弱的心理开始失衡。由于经济困难开始衍生出一种新的困难一心理困扰,主要表现为极度生活困难造成的生活上的窘迫感,经济消费能力低下造成的交往中的自卑感,家庭负担沉重引起的对家庭的愧疚感,面对困难有心无力的对现实的无奈感。这些心理上的困扰严重影响了同学们的学习生活,甚至引发了对他们打击更大的“学习困难”。勤工助学工作的有效开展,可以通过缓解同学们经济困难的同时调整与缓解同学们的心理困扰,但现实要求对学生的心理引导主动介入并全面跟进勤工助学全过程。

最后是意志的磨砺。新的社会形势和市场经济体制倡导与之相适应的拼搏意识、竞争意识、责任意识、协作意识等,这些正是新时期的大学生们所亟待加强的。勤工助学作为大学生走向社会之前的实践课堂,可组织大学生通过劳动、服务等具体实践方式,深入科研创新一线、深入生产建设一线、深入艰苦环境的一线,以感性认识感受时展的脉搏、市场经济的特征,增进对国情的了解,体验社会发展建设的曲折,个人成长进步的艰辛,从而磨炼他们的意志,砥砺他们的品格,为培养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打下好的基础。

(二)坚持以育人为内核。实现实践锻炼与全面培养相统一。高校的育人目标是什么?著名教育家杨叔子将大学培养人才的要求体现为三点,即“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教会学生如何思维,教给学生必要的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以及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与文化知识的能力”。勤工助学作为学校育人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必须为高校全面育人的总体目标服务,在践行勤工助学德育功能的前提下,依托勤工助学的劳动实践要求,使学生的学识得到提升,能力得到锻炼,思维得到创新,实现劳动实践与全面培养的统一。

在实践锻炼基础上实现知识结构的补充与知识层次的升华。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文化生活多姿多彩,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学校课程结构与课程建设往往滞后于急剧变化的客观社会。“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知识常新和发展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也是青年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大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主要是书本上的理论认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另外,许多与市场、时代紧密联系的知识与观念必须要同学们积极投入到现实生活和生产一线才能真切感受和认识。通过勤工助学促使他们在工作中努力扩充自己的知识视野,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将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实践中学习与检验所学的理论成果,实现从理性到实践的质的飞跃。

在实践锻炼基础上实现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作为大学生重要的实践课堂,勤工助学要积极发挥锻炼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作用。通过安排青年学生在各勤工助学岗位上独挡一面地承担某项职责,参与、组织各种常规性与阶段性工作,充分发挥他们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功能;通过深入社会生活一线去锻炼、实践,与社会广泛地接触、联系,不断去认识社会、服务社会,增知识、长才干。在大量的策划、设计、组织、参与和具体工作中努力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公关社交能力、自我设计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等。

要在实践锻炼基础上实现进取、创新意识的培养。江泽民在北大百年校庆讲话中对世界一流大学作出定义:它“应该是培养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的摇篮,应该是认识未来未知世界、探求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应该是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应该是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这里就着重强调了“创造型人才”和“知识创新”观念。高校本身是一个知识与文化高度发达与集中的区域,有其深厚的人文背景与知识优势,创新与进取也一直是高校所强调与追求的目标。高校的这种氛围和优势应转化为学生创新、进取意识培养的源动力和思想依托。勤工助学内涵的不断拓展,在本质上要求勤工助学管理者在工作理念上必须要有新的突破。勤工助学渠道不断开辟,勤工助学方式不断更新,也为大学生在具体的劳动实践中积累知识、锐意创新、不断进取提供了实践舞台与良好际遇,新时期的勤工助学工作应成为大学生创新的起点,进取的平台,发展进步的阶梯。

(三)坚持以育人为原则,实现重点帮扶与全体教育相统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高校学生变得更加多元化,市场经济所倡导的自由竞争意识、经济效益观念、平等与自主观念等,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产生巨大的影响,青年大学生变得更具时代性和个性化人格,许多非特困学生本着了解社会、实践锻炼、服务社区等目的希望加入到勤工助学的行列。因此,新时期勤工助学工作应突破勤工助学单纯适用于困难学生的主体局限,坚持对特困学生的重点帮扶与对全体学生的教育相统一,将勤工助学引入高校学生工作的大系统中,与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和校园学风建设、文化建设全面结合,鼓励、引导、支持全体学生参加勤工助学,通过全方位的实践与全体化的参与使勤工助学发挥更大的综合教育优势。

三、高校勤工助学工作强化实践育人的基本对策

高校勤工助学工作坚持育人为本,既要解决观念认识问题,又要重视在实践中落实育人措施,增强勤工助学育人的实效性。要努力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为“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以及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服务。

(一)拓展实践内涵。新时期的高校勤工助学工作要主动适应新的形势,广辟工作渠道,延伸工作手臂,从传统的劳务型、服务型逐步向智能型、学术型方面转化,如对内为教学、科研、管理服务,选配学生科研助理、学生管理干事等参与到学校各项事务当中,充分发挥大学生的知识潜力和创造精神,在老师的引导下,参与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工作,使学生即时地对自己的知识进行更新,有效地加强学生学习的进步和能力的培养。对外要积极发挥高校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功能,紧密结合市场需求,主动为各企业、公司、社区提供科研开发、网络维护、市场调查、形象策划等科研服务和管理服务等,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社会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的第一线,为广大同学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开阔视野、充实知识、增长才干创造条件。

(二)坚持德育要求。勤工助学必须要把正确的思想教育融入到勤工助学活动的每一环节,从人员招选、岗位安排、检查考核、奖励推荐等环节坚持把德育要求摆在首位,并与学校各种评奖评优有机结合,实行对学生的全面考核教育。大力弘扬正气,通过榜样示范、奖优罚劣等手段倡导与实践正确的道德评价观念、价值观念、劳动观念和自力更生、自立自主意识。让同学们自觉摒弃那些脱离实践、自大盲目、好高骛远的“时代骄子”思想,“等、靠、要”、“不要白不要”的小农意识,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的狭隘意识以及鄙视劳动、好逸恶劳、不劳而获等错误观念,充分发挥勤工助学的道德教化功能。

勤工助学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勤工助学意义的探讨,结合高职院校本身的教育特点,本文对高职院校勤工助学体系的现状作出了概括,并针对目前体系中显露出来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改善建议,希望能为我国高职院校勤工助学体系的完善作出贡献,并借此帮助那些真正需要经济支持的贫困生,给其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增加社会经验。

【关键词】

高职院校;勤工助学;现状及对策

1 勤工助学对学生的意义及影响

勤工助学的正式定义是在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勤工助学管理办法》的通知中明确提出的,它指出勤工助学是指学生在学校的组织下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合法劳动获取合法报酬,用于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一定义虽然给勤工助学一个明确的概念,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勤工助学不应仅仅是一种合法取得经济来源的方式,而更应该注重其给学生带来的实践经验以及深入了解社会的机会,这个过程中,学生们的思想高度虽然不会像开国先辈们那样提高到与爱国运动相关的程度,但是从实践中了解社会,增加自身阅历,提高社会生存能力这些基本的内容,还是应该得到学校的重视,这一点远比勤工助学本身带来的那一点经济来源更有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我国历史上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已经逐渐产生了变化,许多企业对于长期在学校读书,成绩优异,但却缺乏实践经验的学生并不青睐,他们更加注重的是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以及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而这两种能力都可以通过勤工助学的过程来学习和改善,所以,勤工助学不应仅仅被看成是一种帮助贫困学生获得经济来源的方式,而更应该注重其给学生的带来的社会意义。

2 高职院校勤工助学体系现状

2.1 勤工助学体系的理念过于陈旧

当今时代的贫困生跟传统意义上的贫困生有很大的不同,除了经济上贫困之外,更多的是呈现出心理上的缺陷。当代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阶层差异和区域差异也越来越明显,其中区域差异由每年高考分数线的差距就可见一斑,这些差异使得许多贫困生在面临经济问题的同时还要面对来自社会风气的压力。我国历史上,许多出类拔萃的人物来自寒门学子,然而如今,贫困已经成为许多寒门学子一道心理上的枷锁,让他们自卑自闭,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这使得本来就名额有限的勤工助学岗位更加与他们无缘,也让他们的生活更加艰难。高职院校的勤工助学体系除了应该关注学生的经济问题外,更应该了解学生心理上的困境,真正帮助贫困学子走出经济和心理上的双重困境。

另外,勤工助学活动自1915年由蔡元培等人发起时就不是以单纯的获取经济收入为动机,更重要的是勤工助学活动中带来的重大意义。但是现在许多高职院校的勤工助学体系只注重经济上的扶持,并没有关注勤工助学过程带来的实践意义。很多企业认为现在的大学生眼高手低,有的甚至连理论都不扎实,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缺少实践,而勤工助学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高职教育注重实际应用,高职院校的勤工助学体系更应该充分发挥勤工助学的这种作用,来帮助学生增强社会竞争力。

2.2 学生本身的意识错位

一些高职院校的学生对勤工助学的态度存在很大的偏差,有些学生认为参加勤工助学耽误学习时间,影响专业课程成绩,这部分学生显然没有意识到如今社会实践经验对于理论掌握以及现实应用的重要性,尤其是对更重视动手能力的高职院校,实践的重要性要比普通高校大得多。高职院校的勤工助学体系应该加大这方面的宣传,让学生们意识到身体力行的重要性,让他们更加主动的走出教室,到社会上获取更多的经验,也为今后的就业增加更多的砝码。

另一方面,勤工助学活动在建立之初有很强的爱国主义色彩,很多留学生都以参加这样的活动为荣,但是社会发展至今,原本带有荣誉光环的勤工助学活动已经被冠上了贫困的标志,参与勤工助学被许多学生认为是贫困的象征,而一些高职院校学生带有很强的虚荣心,这使得很多学生不愿参与这项活动,即使家境确实贫寒的学生,在参与活动时也不免存在很强的抵触心理,没有真正意识到勤工助学给他们带来的重大意义。

2.3 勤工助学体系工作范围狭窄,制度不够健全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勤工助学体系的目光仅仅停留在学校内部,尽可能的利用学校内部的岗位来满足勤工助学的需要。例如学校图书馆、机房、档案室、食堂等非常机械,无需专业知识就可上手的部门,或者要求稍微高一点的助教助研等岗位,但是这些岗位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远远不能实现勤工助学资助和实践的双重目的。高职院校的学生已经接受了一定的高等教育,拥有较高的素质和一定的专业技能,在为他们提供勤工助学机会的时候,应该尽量的为其安排能发挥其最大作用并能对学生起到最大锻炼的岗位,这样的岗位在学校内部即使存在,也是数量极其有限,不能给学校的勤工助学体系带来根本上的改变。

很多有自主意识的学生都会采取绕过学校的勤工助学部门,自己走向社会寻找勤工助学的岗位,例如家教,销售以及暑期实习等,虽然这些方式也能给学生带来足够的历练和经济收益,但是这些学生自主的行动由于没有相关规定和正规的维权组织,导致很多学生的安全和权益受到伤害。针对这种现状,学校应该开阔视野,利用学校本身的影响力,与社会上一些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这样既能解决学校内部岗位有限的缺陷,也能让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实践和锻炼。同时,学校的勤工助学部门也充当了学生的正规维权部门,当学生的安全和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至于只能忍气吞声。

勤工助学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勤工助学;贫困生

一、引言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为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满足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的迫切需要,以公办高校的品牌、师资、管理等优质教育资源,联合社会力量及其资金兴办的新型高校,是普通高校按照新机制、新模式举办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教发[2003]8号文)。自1999年诞生至2007年,独立学院的发展规模已经从只有浙江、江苏等经济发达地区举办的仅几十所院校达到了318所,承担了全国将近1/3的本科生培养任务,已经名副其实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一支重要的办学力量。

但是在这种新形式下,贫困生问题则显得异常突出。高校的收费标准由1989年的100多元,增加到2008年的4500-5000元,以及独立学院的13000元,收费标准的急剧上涨,给中低收入家庭的大学生带来了经济和精神的双重压力,特别是独立学院四年来的学费。所以助学解困问题成为贫困大学生和独立学院所共同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

独立学院可以借鉴普通高校普遍建立的“六位一体”(即奖、贷、减、免、补、勤)的贫困生助学体系,为各种类型的贫困生提供强有力的资助保障,尤其是勤工助学这一形式,让贫困生能通过自身的劳动缓解生活困难和精神困乏问题,并逐渐成为高校独立学院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和强化实践教学的重要形式。

二、独立学院勤工助学的现实意义

(一)解决贫困生经济压力,树立学习生活自信心

独立学院中的贫困生随本三批次招生规模的扩大和高额学费的实行而逐年增加,他们主要来自农村、边远山区、苏北地区、多子女上学、城市双下岗职工、父母离异、单亲、重病户、突遇天灾人祸等家庭,尽管如此,“再苦也不能苦孩子”的想法,使这样的家庭为了孩子能上大学读本科受好的教育,承受着严重的经济负担。贫困给这些学生造成了极大的身心负担,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业,而勤工助学则不但能缓解过重的经济负担,还能使得他们转移注意力,安心学习,没有后顾之忧,并在工作中获取满足感、成就感,使他们树立自信,坚韧他们自强不息的品格,度过生活难关,顺利完成学业,这也是贫困生家庭最大的希望。

(二)获取更多课外知识、完善自身知识体系结构

独立学院的学生与本一、本二的学生相比,在知识体系、文化课程等基础方面相对来说都比较薄弱。若学生参加勤工助学,也就是在实践中汲取营养,补充学识。这种补充主要体现在“优化知识结构”、“延伸知识领域”和“升华知识层次”三个方面,纯理论化的课程教育不能涵盖所有的社会学知识,也提不起学生多大兴趣,而且在知识体系急剧变化的时代,最新、最生动的知识难以及时编人教材,而勤工助学活动恰好能够使大学生在丰富的现实生活中去体验、去认识这些知识,反而能够弥补独立学院学生的不足,使他们学的更灵活,更深入,并将所学知识和个人实践融于社会实践之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素质教育目的。

(三)合理安排课余时间、设计规划大学生活

与中学教育相比,大学的学习生活更自由,课余时间也相对较多,这就需要同学们能够更多的自主学习,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但独立学院的学生一般自律、自控性较差,在大学这样一个没有班主任天天盯的情况下,很多学生会失去学习的重心,忽略自学的重要性,而将大量的课余时间花在泡网吧,打游戏,逛街和交朋友等娱乐活动上,最终导致学习成绩下降,而参加勤工助学的同学,知道自己的课余时间将会用来参加勤工助学,文化课学习的时间相对较少,为了学习不落后,反而能够抓紧时间,合理安排好学习生活,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他们与同龄的学生相比,更能体会生活的艰辛,不虚度光阴,珍惜时间,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前规划好自己的大学生活,制订学习计划,学习目的明确。又由于尝试了不少勤工助学岗位,而知道自己能够胜任什么样的工作,而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四)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全面发展人才

和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大学生勤工助学工作的意见》,《意见》认为:“倡导和组织大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参加勤工助学活动获得合法报酬,是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举措。”事实上,勤工助学活动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有着重要作用。现在的大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参加社会劳动和社会实践比较少,有的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差,做事缺乏条理性;有的学生胆子小,性格内向,不善言谈,沟通能力差;有的学生知识面窄,尤其缺乏社会知识和经验,理解能力差;有的学生自身娇气,不愿干脏活、累活,身体素质也比较差;有的学生因家庭贫困有自卑的心理,抬不起头,不愿与人交流;有的学生因独立学院高额的学费,形成无形的压力,他们怕被视为花钱买分数,担心被其他学生瞧不起而产生自卑或自暴自弃的心理等等,这些都不利于他们成长。学生若参与各种社会劳动和社会实践,可以克服自身的不足,改变自己,获得面对困难和笑对人生的勇气,懂得劳动的艰辛,从而更加珍惜劳动成果,珍惜学习机会,而且通过实践在沟通能力、理解能力、接受事物的能力和自立能力均得到了提高,另外还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积极参与精神和乐于奉献精神,从而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

(五)增加毕业文凭含金量、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

对社会来说,独立学院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事情,人们对独立学院还不是很认同,甚至有些地区在公务员或特殊岗位录用时居然明确限制独立学院的学生。如何提高自己毕业文凭的含金量应成为他们这四年来努力解决的问题。现在,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用人单位选择毕业生的标准不单是看学习成绩,也注重非智力因素。包括思想素质、道德品质、心理素质、动手能力、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勤工助学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较之其他教学实践活动具有更接近现实、接近社会的特点。在勤工助学活动中,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创新意识、道德观念、合作精神等得到全面而真实的反映和提高。而这些,都是如今用人单位所看中的。那么,在无形中,提高了毕业文凭的含金量。换句话说,勤工助学活动为学生顺利就业奠定了基础。

三、当前独立学院勤工助学存在的问题

(一)勤工助学管理体制不健全、不规范,秩序混乱

目前,尽管关于高校勤工助学的相关制度和措施已经出台,但独立学院在组织管理上没有专门的领导

机构,也没有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勤工助学工作无章可循,缺少监督,对贫困生的审核也不够严格,仅仅靠所谓的“民主推贫”以及学生手中的贫困证明来进行选择,更不要说信息反馈制度、奖惩制度的建立了,从而导致勤工助学的整体效益较差,无法朝着以开发大学生实践教育市场为导向、满足大学生实践需要为宗旨的方向发展。

(二)勤工助学岗位数量有限,供不应求

近几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投入到勤工助学活动之中,不仅仅是贫困生们想减轻家庭负担,面对高额学费,一种内疚感也使得不少大学生想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劳动获取合法报酬,争取自行解决生活甚至学习费用。而更为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希望通过勤工助学工作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锻炼品格毅力。他们不再满足于书本的理论知识,力求通过实践认识来弥补自身的不足,而且他们渴望走出校园,接触社会。他们意识到校园只是人生的一个驿站,社会才是最终的栖息地,这些学生向往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这就使得想参加勤工助学活动的学生数越来越多,而学校能提供适合同学们参加的勤工助学岗位毕竟是有限的,且随着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推行,校内勤工助学岗位继续发展的余地是越来越小,勤工助学岗位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难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

(三)勤工助学岗位层次较低,劳务居多

现在独立学院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层次较低,基本上停留在劳务型上,智力性不足,工作性质与所学专业、技能联系甚少。独立学院校内的岗位一般是校园公共场所的卫生保洁、图书馆管理、收发校内信件、报纸、计算机机房值班等,这些岗位虽然能增强学生劳动观念和务实精神,但技术含量不高,并且与所学专业不匹配,很难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也无法体现勤工助学的实质意义。勤工助学向高层次、智力型方向发展势在必行。

(四)勤工助学资金金额严重不足,渠道单一

教育部和财政部的《关于在普通高校设立勤工助学基金的通知》规定,各高校每年必须从学费收入中划出10%的经费专门用于勤工助学工作,而对于独立学院并未作出明确规定。虽然高校勤工助学工作得到了社会的逐步认可。但社会对独立学院的勤工助学的广泛参与和支持还很不够,独立学院也并没有利用其自身独特的办学优势,吸引社会上有识之士或单位设立各种勤工助学基金来帮助学院勤工助学活动的发展。

产生这四个方面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独立学院没有把勤工助学活动作为一种成才方式来认识,没有与独立学院的育人工作紧密联系,而更多的仅仅只是考虑贫困生的实际问题。

四、开展独立学院勤工助学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借鉴普通高校之经验,建立健全独立学院勤工助学管理体系,实现独立学院勤工助学规范化

独立学院勤工助学要获得更好的发展,关键点在于独立学院要结合自身实际,总结普通高校勤工助学经验,尽快建立健全各种管理服务体系。

首先,学院领导要注重成立勤工助学管理中心领导小组,以国家教委《高等学校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的精神为指导,结合独立学院自身特点建立健全勤工助学活动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规定勤工助学管理机构的职责、岗位内容、考核标准、审批程序等,制定学生申请参加勤工助学的程序、学习情况,学生参加活动的时间、效果和奖惩等要求,使勤工助学工作规范操作,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切实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既能保证勤工助学任务的完成,又能达到培养教育的目的。

其次是要管理手段现代化。建立勤工助学网站,使勤工助学向信息化、网路化方向发展。建立贫困生基本档案,将学生经济情况、家庭成员收入情况、家庭现状及学生现状等都录入数据库,根据其专业、年级、特长、贫困程度等分别加以管理,及时了解学生状况,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不同的勤工助学工作种类,采取不同的解困途径。通过网络,可以使更多的人直接参与到勤工助学工作中去,各种提供勤工助学岗位的单位组织,也可以将详细的资料和要求展示出来,更有助于向社会化发展。

(二)结合独立学院学生之特点,努力开拓勤工助学岗位,实现独立学院勤工助学专业化

独立学院要转变传统思想观念,不要把勤工助学简简单单地理解为单纯的劳动形式,要在“劳务型”的助学岗位上,朝“管理型”“知识型”的助学岗位上发展。独立学院学生具有思维活跃、见多识广、特长突出、交际能力较强,但自信心略显不足的特点。所以独立学院可以将勤工助学与社会实践、课余科技活动、教师科研工作、专业实习相结合,利用母体资源,和母体学校的学生一起竞争上岗。原则上低年级的学生从事技术含量低的工作,以劳务性、服务性、事务性工作为主,主要培养他们自主能力、社会意识和劳动观念。高年级的学生可以依据各自所学专业,从事技术含量高的工作,比如,助研、助教、助管、教学信息员、科研助理、学生工作助理、就业市场和毕业生质量调查、学校网管等,侧重对其社会适应能力和专业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帮助他们找到自信。

(三)利用民办机制之优势,建立独立学院勤工助学基金,实现独立学院勤工助学实体化

“民办机制”是独立学院实施高效管理和高效宣传的核心,是独立学院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提供独立学院必须重视教育规律又重视市场规律的动因。独立学院作为采用民办机制的新型大学,其灵活的办学模式吸引了更多国外知名企业的参与和国外优秀人才的加入。从独立学院资金筹集到建立健全来看,相比较公办高校与独立设置的民办高校而言,独立学院得到了更多方面的关注与支持,从而呈现了优势多元化。独立学院则可通过相关政策引导企业或个人在独立学院设立勤工助学学生专项基金,并做到专款专用。

勤工助学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勤工助学;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4-143-02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为规范管理高职院校学生勤工助学工作,促进勤工助学活动健康、有序开展, 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2007 年6 月26 日, 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了《高等学校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

目前,高职院校的各种制度都在不断完善之中,勤工助学作为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工作已经有了快速的发展。以我们对某院勤工助学的调查来看,学生对勤工助学的总体满意度占到60%以上。但由于近年来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现有的勤工助学体系显现出一些问题,下面就针对这些情况谈谈看法。

一、当前勤工助学工作中的缺失与不足

当前勤工助学的困难与矛盾主要有:

(一)管理角色不明

综观高职院校勤工助学的管理组织及机构,我们可以发现,勤工助学的管理隶属于各高职院校的学生处,普遍以勤工助学办公室或勤工助学中心的形式存在,作为行政部门的专业科室,承担着行政管理的角色。由于高职院校的勤工助学工作不仅具有行政管理职能,还具有管理与筹措勤工助学基金的任务,实现勤工助学基金的保值、增值,并为广大学生勤工助学与用人单位提供符合市场规范的中介服务。由于体制及机制的原因,目前勤工助学的管理组织机构很难实现经济管理功能,制约了勤工助学的进一步发展,也很难使“输血型”的勤工助学工作转变为“造血型”的勤工助学工作。因此,进一步明确勤工助学的管理角色是当务之急。

(二)功能定位不准

勤工助学又称勤工俭学,是指在校学生在学校或教育部门组织、指导下利用课余或假期在校内外通过劳动取得合理报酬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目前,有不少同学不能准确把握勤工助学的内涵,误以为勤工助学仅仅定位于解决学生的生活问题,忘记了勤工助学最重要、最根本的任务,就是通过勤工助学,帮助广大学生更好地成才、成长。由于这种片面的认识,导致了勤工助学工作得不到有效的发展,表现在参与勤工助学的学生面不够广,仅仅是部分贫困大学生;勤工助学工作的地域也仅局限在有限的范围,参与勤工助学学生的能力、思想提高不够充分,勤工助学工作的层次也不够高,离广大同学的要求还有相当的差距。为了更好地发挥勤工助学的功效,我们应该端正认识,准确定位,实现专业学习——勤工助学——专业学习的良性循环。

(三)管理体制不顺

随着高职院校扩招,勤工助学管理体制日益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从一个校区的勤工助学发展成多校区的勤工助学,从简单的劳务输出的勤工助学向专业技术输出的勤工助学转变。从校园内为主的勤工助学转变为以校外为主的勤工助学的变化来看,原有的体制将很难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加之勤工助学涉及到高职院校的方方面面,因此理顺体制将成为今后勤工助学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各学校只安排了为数很少的勤工助学的专职人员,加之缺乏专业技术,因此很难将勤工助学工作做好、做精,而院(系)一级的勤工助学工作一般由辅导员兼任,由于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繁杂、头绪多、任务重,很难将主要精力放在勤工助学工作上,院(系)勤工助学工作常常处于应付状况。除此之外,勤工助学的分散性,使勤工助学的综合效益得不到有效发挥,最终使勤工助学的效果得不到保证,所有这一切都是由于体制不顺所致。

二、优化勤工助学工作的策略

(一)转变观念

做好新时期的勤工助学工作,首先必须构建起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新观念,牢固树立起勤工助学是学生成才成长的第二课堂的观念,摒弃各种错误及有害的想法。转变观念要从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要求去审视,从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状去思考,不要把勤工助学仅仅定位于“少数人”身上,要从培养人、完善人的角度去构建勤工助学工作的新观念、新思想。新时代的勤工助学工作要着眼于三个有利: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才,有利于学校的发展壮大,有利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我们要从被动式的勤工助学工作转变为主动式的勤工助学工作,从关注校园逐步转向关注校外,不断拓宽勤工助学工作的新领域,让广大学生参加勤工助学收获的不仅是经济与物质,更多的是精神与思想、能力的提升,观念的转变,还需要从勤工助学的品位及质量着手,逐步构建起知识型为主的勤工助学市场,使广大学生的专业学习与勤工助学能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更好地得到锻炼与提高。

(二)理顺体制

随着大学生对勤工助学工作的高要求,转变观念、理顺体制日益成为当下的新要求。我们要研究学制弹性化、上学缴费化、后勤社会化、教育大众化下的勤工助学的管理工作,逐步摆脱分散的、低需求的勤工助学模式,构建起校内与校外相结合、高质量高品位的新模式。首先应成立由主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和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为负责人,学生处、教务处、团委、总务处等相关部处组成的勤工助学工作委员会,将全校的勤工助学工作纳入到整体建设之中,统一内部,规化行为,一致对外,并在学生处常设秘书处,负责勤工助学的日常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研究勤工助学的各种规章制度,统一协调校内勤工助学的各种资源,达到优化组合、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此外,委员会还应就勤工助学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决策讨论。

全校要把勤工助学工作纳入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之中,强化勤工助学的教育教学意义,各院(系)要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勤工助学工作,有条件的院(系)可以成立勤工助学指导小组。负责统筹所在院(系)的勤工助学工作,使勤工助学工作着眼于为院(系)教学、人才培养服务。

(三)勤工助学基地化

勤工助学面临范围偏窄、岗位匮乏、稳定性差的问题,所以应该开辟能提供长期、稳定的勤工助学岗位的勤工助学基地和实体。校内基地方面,学校通过内部体制改革和后勤社会化,精简一些临时人员,增加工作内容,为学生提供相对较多数量的勤工助学岗位,如学校提供场地和必要设施,让学生自办书报亭、自助商店、打字复印室、洗衣房等有偿服务,获得收入的大部分归学生自己,小部分重新纳入勤工助学基金, 滚动发展;校外基地方面,勤工助学中心与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和劳务市场加强联系,利用大学生的知识优势和群体优势,与用工单位达成长期合作协议,建立勤工助学基地,形成规模效应。同时,通过此举让社会各界共同关心和爱护贫困大学生,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从单纯的经济行为变成全社会参与的道德行为。

(四)岗位供求上实行双向选择

以往学生参加勤工助学多数在校内,岗位有限, 竞争力不强,勤工助学工作覆盖面小。对于校园外的勤工助学工作,善于交际的学生能很轻松地找到一份工作,而大部分贫困生由于受心理等因素影响,在校外难以找到勤工助学工作,即使通过社会上的中介组织介绍,针对性也不强,还要交纳一定数额的中介费。而把校外勤工助学岗位引进校园,与校内岗位一起与贫困生进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 公开招聘, 竞争上岗”,既免去了中介,又把企业带到了校园,让学生直接与企业面对面交流,现场自我推荐。大学生通短期的勤工助学,不仅能得到经济上的收益,也可获得对企业的了解,同时也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一个职业训练的机会和场所。通过竞聘上岗,让学生从思想上珍惜得之不易的机会,增强贫困生为同学服务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总之,勤工助学作为高职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配套措施,必将有力地推动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促进教学与社会的联系,为新时期高素质人才培养开创一条新渠道。

参考文献:

勤工助学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一、勤工助学在资助工作中的育人功能

2007年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高等学校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该办法第4条规定:“本办法所称勤工助学活动是指学生在学校的组织下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劳动取得合法报酬,用于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的社会实践活动。”依据勤工助学的定义和贫困生的实际,这一资助形式在以下方面作用明显。

(1)有利于促进贫困生心理健康发展。贫困生承受着经济上的压力,也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部分贫困生有自卑、自闭的倾向,有一些甚至心理扭曲。勤工助学活动调动了贫困生的主观能动性,使贫困生能够依靠自身劳动来缓解经济困难,促进了他们自信心的树立。劳动中自身价值的体现也给贫困生带来了心理上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这也帮助他们勇于正视现实,克服自卑心理。同时勤工助学增加了贫困生与社会的交往,贫困生通过充当不同的社会角色,与更多的人员广泛接触,有助于增强人际交往的能力。

(2)有利于加强贫困生意志品德修养。经济上的资助对贫困生而言是短暂的,而思想上的帮扶对贫困生却是受益终身。无偿的资助形式,有时可能会滋长个别贫困生的依赖思想。 勤工助学,却能培养贫困生的自强、自立。这种靠自己的才能和劳动而生活的人生态度,对大学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能够在劳动中积极解决问题,承受生活中的艰辛等,更能培养贫困生勇于进取、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3)有利于提升贫困生实践锻炼能力。大学生知识的获得多来自于书本,勤工助学活动可以使贫困生在丰富的实践生活中去体验、去认识。利用自身已有的知识更好地为实践服务,发挥认识的能动作用,从而完成由感性认识到实践提高的第二次飞跃,使贫困生所学知识在运用中得到检验和发展。在实践中汲取营养、补充学识、提升素质、增长才干。勤工助学为贫困生拓展了知识面,锻炼了能力,提高了综合素质。

二、对江苏某高校部分贫困生勤工助学情况的问卷调查

参与调查者70%来自低年级(一、二年级),专业横跨文、理、教育、管理、工、医等。被调查者中95%的贫困生认为有必要进行勤工助学,其中28%的认为非常有必要。而80%的贫困生做过勤工助学,其中27%的经常做。在获得勤工助学岗位的途径上,半数以上的贫困生选择自己寻找或朋友介绍的;而通过中介联系,通过学校联系,通过广告排二、三、四位。目前(或希望)的勤工助学地点统计上,第一位为校外企业58%,第二位为校外家庭35%,第三位为校内办公室30%,第四位为校内后勤19%,第五位为校内实验室18%。在做勤工助学主要目的选择上,第一位为锻炼自己实践动手能力76%,第二位为赚钱以助学74%,第三位为增强社会适应性68%,第四位为扩大交际范围42%,第五位为培养自信37%,第六位为提高组织管理等综合素质32%。在勤工助学工作的月收入方面,200元以下55%,200元~500元26%,500元~800元14%,800元以上的5%。在(假如)勤工助学工作中被骗、产生纠纷、伤害后的处理问题上,选择自己与当事人或其领导交涉43%,选择法律途径26%,选择向学校等相关部门投诉18%,选择自认倒霉10%。

在对高校开展勤工助学工作的建议这一问题中,贫困生谈得最多的是拓展岗位,包括增加岗位数量和种类,也有贫困生提出特别要增加和专业相关岗位的数量。其次的建议在于加强勤工助学工作岗位的宣传,要设立专门的信息平台,使大家能安全、及时地了解工作信息。对勤工助学岗位的培训,也是贫困生很关心的,这包括安全、法律教育以及岗前技能培训等。贫困生还希望在遇到纠纷、伤害时,高校能积极提供支持,维护贫困生的合法权益。不少贫困生也提到了成立专门的社团组织,聘请专门的老师加以指导。另外,被提及的包括在勤工助学工作中评优树典型、提高工资待遇、岗位设置更灵活以适合课余时间、勤工助学与就业实践相结合、在高校打造勤工助学工作特色品牌、提供第三方支付平台,保障贫困生工资等。

三、结合调查的分析与建议

考虑到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性意义,问卷更倾向于低年级的贫困生。从问卷结果可以得出贫困生对勤工助学的认同度是非常高的,参与度也很高,对岗位的需要也很是急切。但在岗位信息的提供上,高校发挥的作用还不够,大部分贫困生职位的获得依靠一己之力。更多的贫困生也已不满足于在校内参加勤工助学,他们希望走出去,接触社会。经过几年的宣传提倡,贫困生对勤工助学的认识也有所提升,勤工助学的意义已经不仅仅停留在赚钱生活上,锻炼自己实践动手能力、增强社会适应性、提升交际范围、培养自信、提高综合素质也都被广泛认可。但对于勤工助学所得,按现在江苏省高校每月每生约800元的平均生活标准,只有少数同学能完全依靠此项生活,大部分同学的收入只能是生活补助。在产生纠纷、伤害后的问题处理上,贫困生的维权意识增强了,但以个人力量解决的较多,有近半数;还有直接选择走法律途径的约四分之一,但考虑到司法成本等因素,最终放弃者居多。学校在此方面建设还不够,贫困生选择向学校等相关部门投诉的不多。对高校开展勤工助学工作,贫困生也有很多很好的建议。结合调查和实际工作,高校开展勤工助学可以从以下方面重点着手。

(1)提高对勤工助学工作的认识。高校肩负着国家培养大学生的重任,如何将贫困生培养成为中华民族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优秀人才,值得有关部门认真研究。资助工作是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对贫困大学生实施的全面求助。高校在这项工作中,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国老一辈的思想家、革命者,许多都是通过艰苦的勤工助学来完成学业的,这一光荣传统需要在新时期、新形势下进一步发扬。以勤工助学为载体,通过切实做好资助工作,能够使贫困生认识到党和人民对他们寄予的殷切希望,能激励他们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和热爱社会主义的热情。

(2)建立勤工助学社团组织。仿效团委、学生会等学生社团组织建立勤工助学的专门社团组织,如“助学会”。由专门的教师负责,在一定的规章制度、管理机制、监管体系下,由贫困生形成从主席到各部的组织网络。社团可聘请一些有专业背景的校内外老师作为指导老师,包括法学教授、专业技师、高级实验员、培训师等。社团要建立专门的信息平台,帮助贫困生得到勤工助学岗位信息;定期组织培训、讲座传授给贫困生相关知识;定期组织交流,使贫困生可以内部互助、帮扶。社团建立专门的部门针对勤工助学中的劳动纠纷、伤害,贫困生参与纠纷调解、申请劳动仲裁或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在社团内部还可以运营勤工助学工作特色品牌以及建立第三方支付平台,保障贫困生工资待遇。设立社团基金,鼓励贫困生毕业后捐资、捐助,也是很好的运作方法,能培养贫困生的感恩回馈精神。

(3)拓展勤工助学岗位。在校内除了后勤、图书馆,还可以进一步挖掘职位,办公室人员、辅导员、班主任都可根据情况配备助理。对于实验室、教研室等和贫困生专业相关的机构,更需要多开放一些岗位,锻炼贫困生的动手能力,满足贫困生的需要。校内的创业园,也可成立勤工助学基地,学校负责管理,由贫困生自主运作,可建立书报亭、文印室、收发室、休闲驿站、送奶中心、废品收购站、小超市等。贫困生走出校园,更多接触社会,对其自身发展是很有好处的。高校也应推进勤工助学的社会化,积极同校内外单位、个人开展合作。首先可充分利用原有的就业实习基地,增设校外勤工助学基地;勤工助学基地也可与信誉好的公司、企业直接联系,或与正规的中介合作。也可通过开辟网络实践平台,在确保网络交易安全的基础上,引导贫困生开发网络运营项目,扩展勤工助学岗位。总体上要多方面争取,拓展岗位,提高待遇,为贫困生提供长期、稳定、有保障的勤工助学岗位。

(4)加强过程管理。针对勤工助学工作涉及面广、范围大的特点,要加强对贫困生的过程管理。在贫困生获得岗位时,与他们签订承诺书,并联系家长、相关老师、人员,提醒这些人对学生进行监督。要建立专门的贫困生勤工助学档案,对他们的思想动向、工作情况、学习成绩等进行动态跟踪。如贫困生出现不守诚信、态度不端、成绩急剧下滑等问题,及时对这些贫困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并可在适当范围内进行通报,以督促贫困生修正错误、端正态度、提高认识。同时,通过贫困生勤工助学档案,还可以收集勤工助学工作中的先进人物、感人事迹,对这些学生进行鼓励、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