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构建管理论文

构建管理论文

构建管理论文

构建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女性媒介文化话语重建

女性媒介的出现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女性要求表达自身需求的产物。研究表明,当前我国女性在主流媒介中“缺席”的现象十分普遍。1996年3月,妇女传播监测网络对我国最具权威性的八家报纸的新闻版进行了调查,发现对女性的报道非常少,其中涉及女性的仅占11.19%,而涉及女性问题的比例更低,出现在主流媒介中的女性形象,也多是以家庭性的角色为主,把女性滞留在传统性辅的角色当中,忽视了对女性个体所表现的其他方面的才能和丰富个性的报道,进一步强化了女性角色的定型化和模式化。女性在主流媒介中的边缘地位决定她们不可能在其中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表达空间,她们迫切需要一种能够真实反映女性生存状态,洞察女性心理并传播女性文化的媒介,女性媒介就是应女性需求而产生的,它以女性的视角去观察事物,反映女性独有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展示女性的风采,发出女性自己的声音,让人们意识到这个世界不光是男人一人的世界,不光是有男性粗粝、坚硬、喉结上下窜动翻滚的声音,这个世界是男女共同的世界,还有女性那纤柔、细腻、充满弹性和质感的声音在坚忍不拔地响着,女性媒介成为传播和构筑女性文化的一个重要空间。

女性话语的建构

“话语”一词除通常认为的言语形式之外,还有人类生活中的一切规范形式的意思,如福柯的权力话语,萨义德的东方后殖民话语理论都是从一切生活中的规范形式入手,从这两个层面来看,话语属于文化领域的范畴。在当前已有的文化传统结构中,男性操纵了话语权,制定了人类生活中的一切规范形式,女性生活和存在于男性所创造的菲逻格斯中心主义文化陷阱中,处在话语的边缘地带。西方女性主义学者认为,女性要从男性文化的统治下解放出来,就必须解构和颠覆男性话语,取得自己的话语权。过去,我国女性文化一度缺失就是由于没有自己的话语系统,被男性统治的语言所压迫,随着我国女性媒介的兴起,它主动承担起了建构女性话语的使命,为构筑女性文化做出了贡献。

首先,提供了建构女性话语的场所。在主流媒介中,媒介话语是以男性话语为主,女性话语在男性话语的霸权下处于弱势地位,受到普遍压抑,女性媒介的到来,为构建我国女性话语提供了条件。在女性媒介中,它不同于以往媒介,它把目光转移到对女性这一群体的关注,报道内容以女性为主,反映女性的生存状态和价值观念,这在客观上为女性营造了属于自己的话语空间。目前,我国女性媒介种类繁多,它满足了不同年龄、职业、文化层次的女性的叙事要求,为她们提供了多样的话语空间,就女性时尚类杂志而言,它的分类很明显,根据女性受众不同的兴趣和爱好对媒介市场进行细分,满足她们不同的需求,从年龄段上分为花季少女、25岁以下、25岁到30岁,如少女杂志的有《青春一族》、《微微少女服饰》、《希望》、《潇洒》等,25岁到30岁的有《妈咪宝贝》;从角色上分学生、职业女性、家庭主妇、孕妇等,如职业女性杂志的有《职业女性》,家庭主妇的有《好管家》、《好主妇》等,从内容上分,有时装、化妆、健美、家居等,如《世界服装之苑》、《中国化妆品》、《健美女性》等,这些不同类型的女性时尚类杂志为我国不同层次的女性群体提供了话语场所。女性媒体的出现,让我国女性话语突破男性话语的包围圈,再次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再者,解构了男权话语的体系。目前,从我国主流媒介的内容上分析,男权话语主要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将女性物化、对象化,约翰•伯格在《看的方法》一书中针对广告中的女性提出了“被看的女人”这一观点,①“男人看女人,女人看着她们自己被看,这不仅决定了男人和女人之间的关系,而且决定了女人和她们自己的关系,女性自身的鉴定者是男性,这样她就成为了一个对象,主要是一个视觉对象:‘一道风景’。”这段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在男本位视觉文化中,它的特质是把男性和女性置于“看/被看”的模式中,女性成为男性目光中的审美对象、观赏对象,甚至成为男望的投射对象,在男性目光的审视下,女性不再是完整的个体,只是作为被切割的“零件”,活在男性文化所主宰的审美活动中。第二种是将女性边缘化,在主流媒介中,它往往以或暴露、或隐晦的方式复制着男女角色的陈规定型,构建“贤妻良母”的社会性别话语,把女性置于边缘地带。在报道中女性常以传统角色的形象出现,要么是善解人意的妻子,要么是勤劳的母亲,或是作为男人的和附属品出现在报道中,用词也带有明显的性别差异,把女性特征归为“肉体的,非理性的,温柔的,母性的,依赖性型的”,把男性特征归为“精神的,理智的,勇敢的,独立型的”,女性总是作为一个需要男性保护的弱者在媒介中登场,把女性看成依附于男性的“第二性”,这是对女性群体的歪曲性理解。

这两种类型的话语是通过对女性主体性的剥夺来实现的,女性媒介从建构女性主体性这一关键口入手,传播女性话语,解构男权的话语体系。第一,报道主体以女性为主。在从事女性传媒业的工作人员中,女性占主流,无论是编辑还是记者,都以女性为主,这颠覆了以往传媒业中以男性为报道主体的传统,确立了女性在女性媒介中的主体地位,让她们拥有了媒介定位、选题、报道风格等一系列的自。女性以自己的价值体系去观察和理解事物,确立媒介的主旨和风格,服务于女性,使一度被压抑的女性话语再度释放。②肖瓦尔特说过,体验是女性生活中和艺术中的价值源泉,因为她们是女性,她们才经历了那些特别的女性生活,让她们有其特别的观察问题的方式和特别的体验事物的情感方式。女性媒介因报道主体以女性为主,它在报道角度、报道内容、报道风格等不同于以往的媒介,呈现出女性特色,以女性视角去观察世界,并出现了“女人散文”这样具有女性特质的文体,女性以一种自语独白的方式述说对社会的知觉、对生命的感悟以及对宇宙的思索等,如“不要刻意做女人”、“你自己是不是一棵树”、“离婚没有什么不好”等这些类似的话语在现代女性媒介中经常可以看见,这些话语无不折射出一些现代女性的观念。

第二,报道内容以女性为主。在女性媒介中,女性出现的频率、被引用的频率和被拍摄的频率远远高于以往媒介,女性成为媒介关注的焦点,女性报道占据了大部分版面。女性媒介以女性为中心设置了一系列女性栏目,反映女性生活和女性存在的问题,如《中国妇女报》开设的“女性与社会”、“今日女性”、“妇女论坛”等栏目,《新女报》设置的一些“大视角”、“女赢家”、“开眼界”等版块都是围绕女性主题展开的,让人们了解女性在社会各个领域的生存状态以及女性自身。再从报道女性的内容来看,女性不再

[page_break]是以男性附属品的形象出现,报道的内容也不再局限在婚姻、家庭、美容、娱乐等方面。女性媒介不仅报道女性在私人领域中作为妻子、母亲等角色的形象,还报道女性在公共领域中作为多种社会角色的形象,展现了女性的社会、家庭、个人的三维立体人生,解构了以往媒介中的“贤妻良母”的社会性别话语,重建了女性话语,让人们对女性有一个完整的解图。“贤妻良母”作为男权话语的一部分,是对女性形象、性别角色的塑造过程,它让女性模仿这个形象创造自己,使之永远成为“第二性”,在这一话语中,女性的主体性丧失殆尽。女性媒介在报道女性过程中,女性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出现在媒介中,即使是在报道美容、家庭、娱乐等方面同样的题材时,也与以往媒介不同,力图表现女性的自主意识,传达女人是自己主人的观念。如时尚杂志在表现女性美时,是以主体的姿态认识自我最原初的构造和特质,从各个方位大胆的展现并挖掘女性美,使女性成为自己的审美主体。

女性文化的重建

女性文化在男性话语的霸权下一度失落,随着女性媒介的兴起,女性主体地位的确立,这无疑为重建女性文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遇。女性媒介从关注女性那份独有的经验入手,构筑了女性的文化空间,本文将从生命文化、情感文化以及审美文化等三方面来论述女性媒介对女性文化的重建。

首先,女性媒介宣扬了生命文化。女性是生命的直接创造者和养育者,生命的生产和养育在女性的生存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这使女性对生命有着本能的热爱,从而形成了女性独特的文化意识和文化心态,因此,生命文化是一种女性文化。在主流媒介中,女性位于边缘地带,从女性的自然存在到社会存在以至精神存在,都处在“被人用”和“被人看”的角色地位,女性主体生命的涌动、生命的体验以及内心的情感得不到应有的表现,女性文化一度成为片面的生殖文化和性役文化。女性媒介作为女性的话语空间,它用大量的报道和摄影镜头去表现出女性对生命的热爱和追求,对抗男性文化对生命的机械化、工具化以及形形的物化,如《中国妇女报》对唐胜利为捍卫跳楼这一事件的报道,它呈现与其他媒介不同的视角,一般媒介对这一事件持肯定态度,大力赞扬唐胜利这一举动,而《中国妇女报》从女性主义的立场出发,对男性文化中这种性役文化进行批判,呼唤女性珍惜自己的生命。生活时尚女性杂志却从女性自身生命体验的角度,以“小女人”散文的形式去表现女性对生命的感悟,或表现为传统观念下女性所承受的职业、家庭双重压力的痛苦、烦恼和愤怒,或表现为人妻母的自豪和快乐,或表现为个体面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心情等等,这些都体现出女性对自身生命存在和生命价值的追寻和重新确定。

再者,女性媒介表现了一种的情感文化。③“作为生命的创造者,女性最早体验了人类最原始的情感——母性的情感,这种情感的刻痕作为女性文化的一种原型,经过世世代代女性的重复和遗传被保存下来,并且衍变出不同的情感形态,从而构成了女性文化的情感性特征。”,情感文化是女性文化的一种,女性的自然潜质是崇尚情感的,但由于长期以来男性话语的强大覆盖,作为女性文化主体的女性本身无法言说自己,无法真实而深刻地表露内心丰富的情感和体验。女性媒介从满足女性的情感需求出发,把触角深入到女性内心,报道女性作为一个独立个体所拥有的各种体验、喜怒哀乐,反映女性对生活的认识和感受,“情感话题”成为女性媒介永恒的话题。各类女性媒介从不同的角度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反映女性的情感生活,并与其进行情感沟通和交流,引导女性健康的情感生活,宣扬一种女性的情感文化。如《中国妇女报》设置的“婚姻与家庭”栏目是通过报道现实婚姻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来引导女性正确对待自己的情感生活;生活时尚类杂志则以“心灵密友”的身份给女性开辟了一个真诚而自由的世界,让女性在其中倾诉衷肠、洞悉生命、关怀自我、体验生存等,使女性那种崇尚情感的特性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填补了过去文化中的情感空区,使女性文化中的情感潜质得到张扬。

最后,女性媒介重建了审美文化。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父权制控制之下的女性,其主体身份的被剥夺与女性的客体化趋势是同时进行的。从美学意义上而言,处于这样一种境遇的女性,既是审美主体又是审美客体,深深地渗透在女性的审美意识之中,使之处于一种两难境地,在这种情况下,女性美仅表现为一种男性文化视角的审美观感,女性对美的主观感受被完全忽略了。当前,在主流媒介中,它宣扬了一种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化,以男性的审美尺度对女性身体各部位进行塑造,并为此建立了一套严格的标准,让女性按照这一标准对自身进行改造,使之再度沦为男性被看的对象。在男性眼中女性身体各部位的标准是:腿要修长、丰富而健美,手腕要纤细而柔软,前胸要丰满而隆起,肌肤要白皙而光华,男性在对女性容貌和身体的期待中形成了对女性的一种控制,女性失去了自己的审美主张,女性的审美文化一度沉寂。女性媒介,尤其是现代女性媒介对女性审美文化的重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首先,在版面设计上独巨匠心,与其他媒介区分开来,展现女性媒介的特色,体现女性的审美视角。如女性时尚类杂志在图片处理时一个重大的特色就是采用了“出血版面”,即将一张图片或插图占满全版,四周不留空白边,或占有部分边白位置的版面,这样美术设计的理由是为了形成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获取读者的注意或产生美感。此外,女性时尚类杂志在色彩运用方面也非常出色,它是女性审美文化的具体表现,通过色彩的搭配,使媒介的版面变得鲜艳生动,富有美感。④研究表明,颜色细胞是由x染色体所决定,女人有两个X染色体,因此有比男人更多的视锥细胞,女人能更细致的描述和分辨颜色,在色彩运用方面比男性更丰富多彩。如《世界时装之苑》杂志的封面以红色为主要色调,突出女性的热烈奔放,《瑞丽》杂志的封面以天蓝色为主要色调,突出女性的纯真可爱,不同类型的女性时尚杂志通过对色调的运用来强调媒介的定位,吸引女性的目光,这也是女性媒介的特色之一。再者,在报道内容方面,女性媒介以女性的身体为关注的焦点之一,女性既作为审美主体又作为审美客体,以女性的视角去塑造各种类型的女性形象,展示女性美,张扬女性的审美文化。如在女性时尚类杂志中,把对女性身体的表述推向了极至,它突破了传统文化对身体采取的压抑态度,用大胆的手法对女性身体进行了大力的开发,通过服饰、美容等方面来装点女性的身体,展现了不同气质美的女性,而且还帮助女性根据自身的特色来打造完美的自我,展示不同的个性美,时尚杂志在引导女性美的同时,张扬了女性的审美文化。

注释:

①陈阳《性别与传播》,载于《国际新闻界》,2001年第1期

②李建盛《女权/女性话语:一种性别文化政治学》,载于《北京社会科学》,1997年第4期

构建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预算管理风险监测与预量财务电算化

如何才能加强企业集团对其成员单位的财务控制呢?现阶段企业集团只有在基于母子公司间的产权和资本纽带关系的基础上,采用以集权式为主的财务控制体系,才能实现集团整体利益的最大化。那么,如何构建企业集团以集权式为主的财务管理模式呢?

1理顺产权关系,建立母子公司体制

企业集团进入集中管理后,由于有部分企业是在脱钩时进入企业集团的,这就使得企业集团内部的企业有些同集团有产权关系,有些还没有。这就要求企业集团对其子公司进行一次全面审计。通过审计,搞清资产现状,产权在集团的,报财政部重新确认;产权不在的,报财政部批准后上划企业集团母公司。在此基础上,企业集团应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建立母子公司体制,母公司真正对子公司行使出资人权利并承担相应责任。子公司按照《公司法》改制后,要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并规范动作。充分发挥董事会对重大问题统一决策和选聘经营者的作用,建立集体决策及可追溯个人责任的董事会议事制度。董事会中可设独立于公司股东且不在公司内部任职的独立董事。董事会与经理层要减少交叉任职,董事长和总经理原则上不得由一人兼任。

2加强现金管理

现金是企业的血液,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中之重。首先,现金是企业流动性最强的一种资产,所以它也是最容易出现被挪用、舞弊的资产之一,因此有进行集中管理的必要。而且现金的集中管理还可降低其分散的持有量,降低持有成本。其次,现金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库存现金、银行存款、短期证券。其都具有易于记录、保存、控制、调度的特点,为集权管理提供了可能。

3推行全面预算管理

在企业集团内部实行全面预算管理,不仅可以提高管理效率,优化资源配置,而且可以明确母公司与子公司各自的责权利,实现集团的整体战略目标。初步构建预算管理体系框架,成立预算管理机构,建立预算管理的组织网络和业务网络,并且制定预算编制的方法、原则、程序,建立预算调整、监控体系及考核机制。在信息化网络平台的基础上,将集团公司的业务活动、资金流动、会计核算、资产管理、人力资源都纳入到预算管理体系中,从而形成覆盖集团公司生产、经营、管理各领域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预算是管理层制定的详细的企业运作计划,本身具有整体性,它是一份整体规划。同时它的贯彻执行是以权威性为依托的,所以预算管理宜采用集权。

4加强财务信息控制系统建设

集团公司里母子公司间财务信息是否畅通,关系到整个财务控制系统的运行效率。子公司的财务负责人由母公司直接委派。被委派的财务总监,应组织和监控子公司日常的财务会计活动,参与子公司的重大经营决策,审核子公司的财务报告,负责对子公司所属财务会计人员的业务管理,定期向集团公司报告子公司的资产运行和财务情况。集团公司通过委派财务总监来监督、控制子公司的重大财务会计活动和全部财务收支过程,不但使集团公司的总体经营方针和目标可以在子公司得到较完全的实现,而且能监督子公司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5及时编制企业年度财务预算和财务会计报告

企业集团每年年底都要根据集团上一年财务预算的执行情况,考虑本年度企业集团的发展规划和国家经济形势,结合国内外市场情况编制本年度的财务预算报告。同时,要求成员企业根据集团的财务预算编制本企业的财务预算报告。企业集团的财务预算要以现金流量为重点,对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实施预算编制、执行、分析、考核,严格限制无预算资金预支出,最大限度减少资金占用,保证及时偿还到期银行贷款。预算内资金支出实行责任人限额审批制,限额以上资金支出实行集体联签制。

为确保企业集团财务会计报告真实、完整,企业集团应要求所属企业必须按国务院《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的规定,编制和提供财务会计报告。严格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合理地确认和计量各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等。每个企业只能设一套会计账簿进行核算,不得账外设账。任何人不得授意、指使、强令财会部门和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对弄虚作假的行为,要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6建立财务公司或资金结算中心,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强化集团管理和控制

随着我国企业集团发展壮大,它迫切要求创建一个金融媒介,起到加强集团凝聚力,提供金融服务及促进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相互融合的作用,财务结算中心就是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发展方向。对企业集团而言,母公司只有控制子公司的财务收支,控制其资金的流动,才能使子公司按照母公司所确定的发展战略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资金的集中管理有多种实现方式,目前比较常见的是母公司设立资金结算中心或有集团内各成员企业共同出资成立财务公司,作为集团内部的一个独立法人,财务公司是全面负责集团内所有成员企业资金管理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无法成立财务公司的企业集团,可在集团公司设置与财务公司功能相似的资金结算中心。其功能为:①结算功能。即集团内各成员企业统一在财务公司或资金结算中心开设帐户,由财务公司或资金结算中心以一个户头对银行办理集团内务企业的资金结算业务。②内部监控职能。这种统一结算模式为各成员企业资金运做的合规性、安全性和效益性提供了保障,使集团公司能够有效控制各成员企业的财务收支,及时掌握各下属企业的资金状况,便于其进行调控。③资金融通功能。财务公司或资金结算中心以吸收存款的方式将集团内部各企业暂时闲置和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以发放贷款的方式将其分配给集团内需要资金的企业,既满足部分企业的需要,又减少资金的沉淀,可提高资金的使用率,财务公司还可以发行财务公司债券和进行同业拆借来为各成员企业融通更多的资金。

7建立财务风险监测与预警系统

一般来说,财务危机都有一个逐步暴露、不断恶化的过程,国内外的大量案例表明,陷入经营危机的企业几乎毫无例外地都是以出现财务危机为征兆的,因而可以建立危机的预警体系来对风险进行识别和防范。集团公司财务风险监测与预警是认综合指数的形式,对财务运行的全过程进行监测,对监测结果进行识别,判定监测到的公司财务处于何种景气状态及预示着何种景气状态,集团公司可利用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将当期的财务数据输入财务风险监测和预警模型,模型就可以综合度量集团公司的财务风险水平,及早发现财务风险,从而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防范和化解风险。财务风险监测与预警系统的应用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对集团公司财务风险的大小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通过对不同时期财务风险的综合度量,可以反映财务风险状况的发展趋势;通过对不同公司财务风险的比较,可以反映本公司财务风险管理水平的高低。二是对财务风险的监测预警。通过监测与预警,可以对公司的总体财务风险水平进行良好的衡量与监测,及早发现财务存在的问题,防患于未然,这对公司健康发展非常必要。建立集团公司财务风险监测与预警系统,能使经营者提纲挈领,站在公司整体的高度上把握公司的财务运行情况,预先了解公司财务危机,以达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目的。集团公司财务风险的最终形成来源于各单位,并且成因复杂,因此,集团公司应对各单位的财务运行情况进行监测与预警,建立各单位的财务风险监测及预警系统,即根据集团公司各单位的职能、特点等的不同,来分别设置相应的财务风险预警线。

8通过财务网络电算化,实现会计集中核算与控制管理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为财务网络电算化提供了可能,为提高集团公司财务信息的有效性创造了现实条件。在企业集团内部利用网络技术,对管理手段和方式进行彻底变革,已是当务之急。实现对子公司的各类资产进行监管,对子公司的成本、费用进行监控;对子公司的财务成果核算与利润分配进行统筹,在实时监控的基础上统一协调规划整体的财务目标,减少子公司为谋求小团体利益损害集团利益的不规范行为,实现集团利益最大化,如公司可以利用用友ERP软件,使用财务、工资、固定资产等系统,既可独立使用,又可有机融为一体,真正实现无缝连接,用友ERP在网络环境下,财务、固定资产管理、工资管理等部门之间信息共享,实时传递,有利于部门之间的协调;管理者可以实时查看相关财务信息,了解企业资金运转状况。其优点主要体现在:①记账凭证录入分布在各工作站上同时进行,提高了财务信息的及时性;②各子系统可以自动转账,形成统一的总账库,减轻转账工作量,既增加了转账的准确率,又提高了转账速度;③主管领导可方便查询各种财务数据,并通过应用软件随时制成各类统计分析资料与财务分析报告,为高层领导的经营决策提供及时可靠的数据。

在整个企业集团公司内部,应当统一执行由母公司组织制定的总体管理制度,子公司可根据母公司制定的财务管理制度及其原则,结合自身特点,自行制定本公司具体的财务管理实施细则,在企业集团公司进行财务管理制度建设的过程中,所有当事人(无论母公司还是子公司),都必须坚持科学、系统、精练、可行和易操作的原则,认真策划,反复论证,广泛征求意见,及时修订,不断完善。

企业集团是一个复杂的经济组织,随着社会和企业发展的不断变化,一种管理模式不可能适用于所有的企业,也不会永远适用于某个企业。集团财务控制体系的构建与运行是集团公司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国际市场竞争能力,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发展所进行的一系列深化改革的一部分。要保证集团财务控制系统能良好地运行,还要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机制环境。以人为本,把董事会、经营者、财务管理者紧密结合起来,处理好监督、经营、决策三者之间的关系;同时,借鉴国外成功的激励机制,比如股票期权制,与我国目前常用的工资、津贴或奖金形式结合起来,形成合理的、能促进集团公司发展的激励机制。企业集团必须根据国际、国内市场及经营环境的变化不断创新经营、创新管理,为适应新的经营战略方针而不断调整自己的财务管理模式,以充分发挥企业集团在人、财、物各方面的资源优势,以最少的投入创造最大的产出,为社会创造最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志强.我国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的选择与构建[J].财务与会计导刊,2005(1)

2王素荣.集团公司财务风险防范及控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10)

构建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知识管理;企业文化

一、企业文化的概念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的环境或个性以及它所有的方方面面,其核心是企业成员所共享的价值观念、信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企业文化体现在生产、管理、经营的全过程,每一个环节都会体现出来。从企业的哲学、企业的精神、企业的战略、企业的追求、企业的管理方式、企业的形象以及员工的风貌,管理的风格等等方面都可以看到。任何一项新的管理方式的引入,必然牵涉到文化的变革,因此若一个企业的文化没有产生改变,形成适合知识管理的文化,则知识管理不会成功。况且一般情况下,知识成为个人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人们倾向于拥有独特知识达到拥有独特地位的目的,故企业高层必须采取特殊的管理手段,以激励企业员工进行知识交流与共享,并形成有利于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例如鼓励与奖励知识的沉淀、共享、学习、创新等,即建立知识友善的企业文化。

二、知识管理下的企业文化构建

(1)文化价值。通常,大多数企业都有一系列明确表述的公司价值,并且与商业策略相一致。而知识管理也是整体商业策略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种新的知识管理行为既是企业价值实现的一部分,也是作为一个特殊的知识管理价值来引入。支持共享和学习的价值包括:开放交流――鼓励各个层级的员工之间的对话和交互,推进即时的交换和反馈,通过鼓励实验、尝试学习和对错误宽容,藉此成功和失败的机会来建立学习的机会;网络――通过建立网络社区,跨功能的团队工作来形成文化观念。(2)适当的人事招募。聘请擅长学习和教学的人,对知识管理的效能有很大的作用。当需要考察员工的学习欲望和性格倾向,并不断培养和考核员工对于知识沉淀与传播的绩效,人力资源部门的角色就变得非常重要。当要确保知识的培训系统和工作轮换计划,尽可能竞争性共享而且利用的时候,招聘适当的职员也就是很自然的事。许多知名企业在招聘人才时已经非常关注文化的兼容性问题了。(3)报酬和激励。报酬结构和绩效评估一定要建立在个体的业务成绩、知识共享以及团队配合基础上。在知识管理推行中,人力资源部门需重新设计公司的绩效评估方法和薪资制度,改变以个人为评估和奖励对象的传统做法,鼓励团队的知识创造和共享,鼓励员工从实践中学习,鼓励员工的知识沉淀,也就是说企业必须将知识管理作为绩效考核的一部分,让员工觉得知识共享对于他们而言是有利可图的,而且也必须让成员们感受到企业对其工作方法的态度是比较信任与开放的,因为自由的环境才能有最具创意的员工,另外,亦可透过绩效考评与生涯规划制度相连结,使得员工认为若其在企业重视的绩效内容上努力,可以得到较好的升迁。(4)信息网络。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特别是全国性企业或跨国企业,知识交流和知识共享的文化观的形成更加复杂。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管理系统的引入,对于构建企业文化搭建了一个全新的平台。这也是企业在建立知识管理系统平台时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搭建企业文化管理平台,用“内部论坛”、“员工活动”、“文化窗口”等来营造良好的企业工作氛围。(5)论坛和文化社区。组织的企业文化建设十分重要,如果公司能让所有员工广开言路,正确引导员工关系企业发展、发表对企业管理的观点与见解,将十分有利于公司的健康发展,企业论坛就是提供一个让所有员工相互交流的论坛。通过建立一个友好的、使用方便的讨论区,企业内部的员工可以就自己关系的话题进行讨论,交流心得体会。员工在论坛里可以讨论工作、生活、学习上得各类话题。(6)网上调查。公司可以面向所有员工组织各种各样的网上调查活动。通过这种调查系统,有关部门可在公司范围内进行网上调查活动,以便各部门主管人员快速、方便地了解员工的目前工作、生活方面的满意度等相关信息,为更好地开展工作提供便利,培养员工参与精神。

三、总结

企业文化是决定知识管理能否成功的关键,一个企业单是拥有完善的知识管理系统,却缺乏适合知识管理的文化特征,则知识管理仍无法顺利推行,所以企业知识管理除了在硬件环境(信息基础)的架构外,必须加强软件环境(文化的塑造)。此外,企业除注意上述知识文化的变革外,亦不能忽略其他企业管理因素的配合,还要注意外在环境的变化,并且还需注意本身的企业特性、组织成员本身特质等因素,一个成功的知识管理项目是需要各因素间的相互配合才行。

参 考 文 献

[1]奉继承.知识管理理论、技术与运营[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2]陈飞宇,胡晓林.知识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应用研究[J].企业导报.2009(7)

构建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价值心理学;价值逻辑;心理潜意识

Abstract:IdeologicalpsychologyowesitsconstructiontoacombinationofLiDeshun’sphilosophicachievementsinideologicalconsciousnessandideologicalconceptionwithFrenchpsychoanalystLacan’sresultsfromstudiesoftheinternalinterrelationbetweenlanguagesignifierandhumanpsychologicalsub-consciousness.Thistheoryaimstoexplorethecoincidingpointbetweenthetwolinguisticsystems,ideologicallogicandpsychologicalsub-consciousness,andrevealtheoperativephenomenaandrulesofhierarchicalactionsofhumanpsychologytoassociatetheoreticalachievementsofhumanobservationtotheirpsychologicalrealityandrealizetheguidanceofideologicalpsychologytomodernscienceofhumanlife.

KeyWords:ideologicalpsychology;ideologicallogic;psychologicalsub-consciousness

自古以来,关于人的认识活动所遵循的概念、判断、推理逻辑与人的心理现实及其灵性活动(或心理灵动现象)的研究,似乎总是在两重世界进行,思想认识活动的成果与心理生活的经验事实总是“两张皮”。价值心理学的构建,是以李德顺关于价值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哲学研究成果,与法国精神分析大师拉康关于象征性语言符号与人的心理潜意识内在关联的研究成果相结合,旨在探究价值逻辑与心理潜意识(无意识)欲望这两套话语体系之间的契合点,揭示人的心理灵动在不同层面的运演现象及其法则,将人类认识王国的理论成果与人的心理现实对接,实现大脑(思维)向心灵的转换,实现价值心理学对现代人生科学的执导。这将是一项具有重要实践意义的创新性事业。

李德顺的《价值论》,是一种以主体性为核心内容的研究,由价值的本体论研究、价值的意识论研究和价值的实践论研究三部分构成。价值本体论立足于对主体与客体双向对象化关系“客体主体化”与“主体客体化”的认知,同时立足于马克思关于人通过生产交往活动满足需要所遵循的两把尺度,即任何一个种的尺度(客体的尺度)与内在的尺度(价值尺度)的理论,对价值的本质及其价值的类型进行本体的阐明;价值意识论着重对价值观念意识及其基本形式信念、信仰与理想的内容、特性和功能的研究,对价值评价活动、价值事实评价标准与社会评价进行深入研究;价值实践论着重对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及其实践逻辑的论证和在社会历史活动中的具体运用,针对价值冲突与当代文明的焦点难点问题做出自己的解答。《价值论》无论就其整体还是就其三部分的分层论述而言,都体现出了其客观真实性,价值意识分析和描述的合理性,实践逻辑的辨证统一性,整个体系的严谨性。其突出的特点是:建立在马克思社会历史观坚实的实践逻辑基础之上,从人的现实生活实际需要出发,从人的生产交往活动出发,解释人的生命活动;通过主体人自身(身体)、语言、思想、行为(实践)同外部世界与内部世界的关联,揭示了以价值意识为核心内容的主体性事实、价值事实,并已形成完整而严密的价值逻辑思想体系。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看,它在观念意识层面揭示了人的精神装置结构系统和动力机制。这不仅仅是一部价值哲学著作,而是营造了一个宏伟的精神家园的蓝图,为人们从价值观念意识层进入心理潜意识深层探究人的心理现实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哲学的真谛用一句通俗的话说,就是要将对世界的整体关照落实到人身上,并引导人进行反思性的自我关照。李德顺的《价值论》力求以科学的认知为前提,以合理的价值判断为依据,这对人们观察社会历史活动及其价值评价是非常有力度的。但是,这个理论体系对自然、历史的整体关照落实到现实的个体的人身上,还需要从价值观念意识层面结合心理现实——结构(规定性)和动力机制作进一步探究,并使其趋于完善。如《价值论》指出价值的根本特性在于它的“属人性”或“主体性”特征,换句话说,“主体的尺度就是价值尺度”[1]。这个价值以主体人自身为尺度的原则在观念意识层面有了清晰透彻的表达,还需要一以贯之地运用到揭示个体人的心理现实(尤其是潜意识欲望的把捉)当中来。再如,人的信仰是人的价值观念意识的核心内容,《价值论》在概念上做了合理的解释和逻辑的展开,但还没有把信仰看做为人的心理现实的精神实在。因此,理性的信仰已涉及,而信仰的理性或信仰的真理问题还没有涉及。又如,主体人意识到的需要与心理潜意识欲望是什么关系还没有得到说明。人的心理悖论,有价值观念意识层面的,有心理潜意识(无意识)的,价值观念意识层面的想要与心理潜意识(无意识)欲望之间,往往就是矛盾、冲突与对立的。这些问题都需要在价值哲学与心理学的融合中去寻找答案。

一句话,李德顺的《价值论》作为一个蓝本,作为精神意识活动的前装置、前结构系统,去引导现实个体的人认识自己——从观念意识层面深入到心理层面进行反思性关照,还需要深入地探究下去。

弗洛伊德把心灵比喻为一座冰山,浮出水面的是少部分,代表意识而埋藏在水面之下的大部分,则是潜意识。从弗洛伊德的第一地型学无意识—潜意识—意识;再到发展为第二地型学本我—自我—超我,无非是要论证人类本性是无意识的本能冲动,从而根本否认意识(理性)自我在人类内心世界的中心地位。

荣格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基础之上,揭示了人的原始意象——集体潜意识(即与生俱来的知觉、情感、行为等心理要素),他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比较而言,如果说弗氏首先揭示并最看重动物向人类进化过程中的生物因素的话,那么,荣格则更加关注人类远古祖先群居生活原始意象发展变化过程中流传下来的文化因素在人的心理活动中通过象征表达出来的潜意识欲望。

继弗氏、荣格之后的法国精神分析大师拉康,早期通过人的“镜像阶段”的无意识主体或说话主体发生学研究,中期着重从镜像开始的想象界、象征界、呈现的实在界及其三界的连接和结点的拓扑学共时结构研究,晚期落脚点在“症候”的研究。用一句话概括地说,拉康始终没有离开一个目标——这就是要推论出主体无意识心理结构怎样生成以及能量或动力机制究竟是怎样交互作用的关系,并由此捕捉人的潜意识欲望,扭住心灵的扭结——试图说明主体人的身心结构与生物力比多驱力和自我驱力(象征语言驱力)作为无意识欲望动力机制之间交互作用的客观存在状态。

一个无争的事实是,揭示人的心理,一是生物因素,二是文化因素。从人的心理事实来看,作为有生命的自然肉体的个人,其生物因素及其能量推动他进行活动,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儿童从镜像阶段就开始通过学习能指语言进入身体,构成内部世界的能指之网(或称语言之网),这就开辟了人的理想化自我形象和理想价值目标。拉康接受了弗洛伊德的力比多见解,在他看来,能量是由“生物内驱力力比多”与“自我力比多”即语言文化内驱力两种。对于人的心理事实的结构与能量的关系,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医学博士丛中教授打了这样一个比喻说:“能量如流水,结构如渠道。能量本来是没有目的的,具体流向何处,也不全是因果决定论的;结构给能量的流淌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能量仍然可能不按照结构去流淌。”心理结构与能量活动如此晦暗不明,我们如果沿用在观念意识层面那种认识论的概念、判断、推理逻辑及其实证科学来表述人的心理灵动现象,的确是鞭长莫及。

回顾一下欧洲哲学近代、现代、当代历史,拉康在精神分析学所取得的巨大成果,不仅在于他继承了弗洛伊德和荣格精神分析学,还在于他很幸运地借助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的语言哲学转向的研究成果。拉康精神分析学的一大特点,就是将说话主体的语言总是看作为象征语言,并借助于象征语言的言说道出人的心理秘密。他说:“象征是通过想象的什么样的中介而左右了最为隐秘的人的结构”[2]。他常用莫比尤斯纸带表示能指与所指、意识与无意识二者之间的关系。20世纪60年代初,拉康着重进行从镜像开始的“想象界”进入“象征界”和在象征通过想象如同在梦的“第一过程”呈现的“实在界”这样一个“三界结”拓扑学共时性结构研究。他认为构成自我存在的那张网络就是象征性语言符号之网。“由语言连续认同建构起来的自我,是一个像洋葱头一样拨开来的空无。”转引自黄作《不思之说》,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7页。拉康正是依托索绪尔的语言学揭示语言与言说中的象征与想象,以捕捉主体无意识欲望。

索绪尔理解的所指(概念)与能指(音响形象)是对应的,是通过概念和音响形象(声音和形象的“心理印迹”)的结构性关系揭示人的心理功能。而拉康对所指与能指进行了倒转(翻转),突出能指的地位和功能,强调能指的至上性。拉康的能指语言以听到的语音为基础,进而把能指视为语音作用下的一种心理痕迹或感觉表象。他称能指是一种“可以听得见的设备或材料”。能指把自己掏空,移向其他能指,而其他能指同样是一个无,在无无相关的能指链中构筑起不是自身的在他处的存在。就是说,意义与主体均形成于语言象征域的能指链滑动中。他认为能指“并非一种无休止的移动,意义正是形成于特定的能指与能指的缝合点(pointsdecapiton)上”[3]。换个说法,自我意识主体操控语言在观念层面说话与无意识欲望在能指链(一能指与另一能指的差异性造成一一不对应)中滑动的这么一种关系,像梦一样以隐喻(“以一个词来替代另一个词”)和转喻(“词与词之间的联结”)的方式表达人的无意识欲望,即无意识欲望以扭曲的或改头换面的方式将人想要的东西表达出来。拉康认为,我是一个他者,自我是由他者的连续“认同”或“替代”构成的。无意识欲望的对象是他者的欲望,而欲望的对象又总是对象的缺失。所以,在自我意识观念层面想要的东西,并不是他真正欲望的对象。这在临床精神分析过程中,常常表现出患者与分析师捉迷藏。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分析师总是通过来访者的“表演”,捕捉到隐藏在说话主体背后的无意识欲望,以便于鉴别诊断、对症下药和进一步做心理治疗。在精神分析过程中,分析师常诱导性地发问:“您究竟想要什么?”其实,分析师的意图并不在于来访者在观念意识上觉得自己想要什么,而是通过来访者的“言说”,审察其“话外之意、弦外之音”或“按图索骥”。通过能指语言链的滑动、断裂、身体动作如眼神等做出的情绪、情感反应,捕捉来访者真正的无意识欲望。分析师就是这样把捉主体意识到的需要与无意识欲望相遇的“缝合点”的。

拉康不是一个哲学家,不过他终生都在谈论近代哲学以来的一个哲学核心问题,即主体问题。一方面,他厌恶任何“我思”形式的主体;另一方面,他又提出了一种别样的主体,无意识主体或说话主体。自笛卡儿开始,主体问题就与精神结下了不解之缘,为了保持精神的纯粹性,哲学家们不得不努力防止精神或心灵的任何形式的质料主义化,试图在意识虚无化或思维纯粹化的基础上实现主体的实体性。拉康正是要引入一种质料主义或唯物主义的主体观。与素朴唯物主义不同,其依据不在于外界的影像如何刻入白板似的心灵,而在于语言能指如何构成主体的无意识。能指是一种语言的质料或材料,一种可以听得见的材料,在人类主体的幼儿时期,它们就已深深地进驻到了身体之中,主体的无意识在其基础上形成,主体的“思维”则受制于它们的活动法则。主体不再是任何形式的思维主体,而是作为能指的主体,他作为一种功能存在,他说话,即“我用我的身体说话”。拉康关于“我用我的身体说话”是指无意识主体、说话主体,同时包含了一个不言自明的前提,人同时用自己的物质实体——自我肉体说话,否则,脱离了自我肉身能指怎么进驻身体呢?这就是说,人有一个无意识主体进驻身体,还有一个自我意识主体进驻身体。换句话说,这里所说的身体是指一种能指的构造物,同时还是能指构造物进驻的物质实体——人的自然肉体组织。

由此,我们提出的问题是:拉康一方面厌恶任何“我思”形式的主体,另一方面,他又提出了一种别样的主体,即无意识主体或说话主体。那么,“我思”形式的主体与无意识主体(或说话主体)之间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在这个重要的关节点上,拉康并没有做出合理的解释,相对于他所揭示的无意识主体而言,他厌恶任何“我思”形式的主体,也就是厌恶任何运用概念、判断、推理形式进行理性思维活动的主体。这就是说,他的理论也有缺失,同样需要后来人去完善它。四

以上从李德顺的《价值论》——一种主体性研究,在价值观念意识层面对其所取得的成果与缺失进行了粗略的认知与评价,而后转入到对拉康承继并发展了弗洛伊德和荣格的精神分析学,特别关注他通过语言哲学转向的成果揭示能指语言(象征性)符号之网,捕捉人的心理潜意识(无意识)欲望的精神分析活动。我们的目的在于说明:人类社会思想认识活动所遵循的概念、判断、推理逻辑及其实证科学与通过语言哲学转向的文明成果揭示人的心理现实及其灵性活动现象——在这里我们尤其关注李德顺的价值逻辑作为精神意识的前装置、前结构及其动力机制解释人意识到的本性需要,与拉康象征语言通过隐喻与转喻的方式所表达的心理潜意识(无意识)欲望——这两套话语体系之间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人们常说的人的客观需要与主观心理上的“想要”如何区别开来?它们之间是怎样地内在关联?象征语言通过隐喻与转喻的方式所表达的心理潜意识(无意识)欲望,那些断裂的碎片作为间断性的东西,背后能否揭示出并捕捉到隐喻逻辑的连续性、乃至找到科学的隐喻逻辑依据来支撑?能否探明我们人的心理灵动在潜意识不同层面的运演现象及其法则,从而为人们认识自己展示一条思想(即思维与想象)的进路?若是用更通俗的话语展开来表述,就是:价值观在人的心理意识中是如何结构、在人的价值判断与选择中如何发生作用的?为什么说价值的根本特性是主体性特征,即价值是以主体人自身为尺度?它与人的事实认知意识有何区别与内在的关联?如何指导我们人的生活实践?价值观与人的潜(无)意识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价值以主体人自身为尺度”在人的潜意识中以什么方式表达出来?价值主体性与无意识主体间性能否融通?如何融通?路径何在?根据是什么?

进入人的心理空间,很多心理现实的灵动现象的确借助于象征语言来描述更易懂些。譬如,人们常说做梦是心里想,这些在心里自动呈现出来的,一定表达着自己心理潜意识(无意识)欲望,并总是以改头换面的方式即(隐喻与转喻的方式)表达出来。当一个人处于正常的状态下,比较难以窥见潜意识的运作,这时,梦是最好的观察潜意识活动的管道。在罹患精神疾病者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潜意识的作用非常得尖锐,例如无法解释的焦虑、违反理性的欲望、超越常情的恐惧、无法控制的强迫性冲动,明显地看见意识的力量如此微弱,潜意识的力量像台风一般横扫一切。现代心理学上用的释梦、催眠、意象对话(借助于能指语言以隐喻和换喻的方式捕捉潜意识欲望)、超个人心理学借助于动态静心—工作坊或其他方式方法所诱导出现的冥想活动过程等等,能将人的潜意识(无意识)层面的东西展示给自己看。这个“看”就是用内视的目光或环视的眼睛(梅洛•庞蒂语)去观察、体悟自己生命的存在状态,从而达到身心灵的深度觉解与整合。我们有学者在动态静心进入冥想过程时深深体悟到,进入深度空间时,观察者与被观察者融为一体直接变成“参与者”了。认知的思辨逻辑主体这时虽然退到台后去了,但是它却仍在观察、审视、记录着潜意识欲望主体的活动。这些,尚待哲学与心理学的融通来进行跨学科的学理证明和身心灵整合的特殊经验来证明。

在理论探索与实践活动中,我们已经看到哲学家、思想家一定要深入到人的心理深度空间,为人们认识自己进行反思性自我关照,找到切实可行的思想(思维与想象)进路,并有合理的理论支撑与人们生活经验(包括特殊经验如身心灵整合)的检验与实践证明。西方哲学界的语言哲学转向,如胡塞尔的存在主义及其内部时间现象学;海德格尔的生存哲学揭示存在者的前结构;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揭示人自身的看法和体验乃至“世界之肉”——用内在环视的眼睛来看;维特根斯坦从前几十年哲学逻辑结构而后不自觉地进入逻辑解构,又“忽然想到”二者的结合;哈贝马斯对现代性的揭示以及对交往主体间性理论(引入主体间往的语言中介作为第三者)的贡献与缺失(忽略概念语言逻辑主客体对象关系);雅斯贝尔斯从生物医学医生到精神分析心理医生再到哲学王国成为哲学家,进入哲学与心理学的高度融合状态。这些都为我们从价值哲学—心理学—身心灵高度整合提供了非常好的镜鉴。雅斯贝尔斯在他的代表作《大哲学家》中这样评论康德“三大批判”思想活动的四条主线说:“如果谈论主体意识、行为、想象力时,他讲的就是‘心理学’;如果谈论的是统一性、形式和内容、判断、有效性,他讲的是‘逻辑’;如果他讲的是认识的前提、经验的可能性条件、预先认识和起草对我能够做到的事情的认识,那么他讲的就是‘方法论’;如果他谈论的是刺激主体的物自体,在内感知当中的自我情感,那么他讲的就是‘形而上学’……这四种表达方式不是互相协调的并且不是互相陌生的。对于先验思想来讲任何一种表达方式同时意味着另一种表达方式。”[4]我们构建价值心理学是跨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正是把价值逻辑、心理学、方法论与形而上学这四个方面有深度地结合起来。首先,从认识论的角度通过“重新认识你自己”的反思性思维方式,了解自己的认知意识与价值意识的逻辑结构及其动力机制系统。其二,借助于哲学转向的文明成果,在心理领域借用拉康发生学的和能指(象征)语言通过想象而呈现实在界的方法来揭示并描述心灵现象。其三,针对有心理问题与有精神障碍的来访者,可采用临床心理治疗或身心灵整合等方法。而贯彻始终的是,哲学形而上学对世界的总体关照落实到现实的活生生的人身上。

如今,人们通过科学隐喻的逻辑特征研究,揭示人的心灵结构秩序及其用语言不能表达的价值意义——潜意识欲望,甚至已经在进行隐喻计算的语料库研究和建设。有充分的理由说,这是人文科学发展值得特别关注的新动向。隐喻是直接认同,逻辑是深层次扩展;隐喻诉诸想象,逻辑诉诸规则;隐喻追求独特性和生动性,逻辑追求严谨和雄辩;隐喻重于创造,逻辑长于说明;隐喻阅读依赖文化背景和个体生活经验,逻辑掌握则依赖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应用。参阅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地平线——哈贝马斯访谈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99-201页。隐喻思维方式既没有逻辑语言的抽象,也没有科技程序的冷漠,而是超越逻辑,对事物另外视角的深层次理解和求索,其创造、代替、表达及模式等作用,越来越以一种丰富性、内隐性及不可穷尽性等特征,使心理学流溢出民族文化品性。在心理学领域中,隐喻以其人性化语言,抛开严格的科学化语言界定,鲜明地表达人类对自身心灵、对生命的直接感受,使原本深奥的科学理论平易近人,使冰冷的逻辑诉求充满温情,也使缺失生命力的科学世界抹上一道生命色彩。

总之,以上我们称之为人的心理现实及其灵性活动现象(或心灵现象),一直是西方哲人智者诧异和探讨的人的意向性对象或现象。人的意向性已成为西方哲学本体论、认识论、伦理学、认知科学、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和语言哲学等多学科共同关注的一个蔚为壮观的研究领域。最为明显的是,意向性、心理内容、表征、意义这些原来为不同学科专门研究的问题现在合而为一,变成了一个几乎没有区别的问题。人们不仅试图建立关于各种意义的统一的意义理论,而且试图建立至于意义、意向性、内容的统一理论。我们一直在谋求搭建一个融通中西传统文化—科学与人文—真理与价值—身心灵整合的平台,这本身就是一个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高端文化建设与交流的平台,期望在交流与碰撞中实现优势互补。其核心理念是“倡导并坚持以人为本的的科学发展观,在科学与人文的高度融合中营造人的精神家园”。我们的着眼点和落脚点放在价值观—心理学(尤其是精神分析心理学)—身心灵整合的研究与现实生活应用上,学习、借鉴并运用跨学科前沿研究成果并逐步形成高端文化拳头产品,探索出价值观教育疏导、心理辅导与身心灵整合的新路子,真正把价值心理学对现代人生科学的执导落到实处,这是我们从心灵深处发出的最强音,也是和世界文化建设的走势大体相一致的。

此项研究及前沿研究成果形成高端文化拳头产品,通过文化公司的中介作用应用于社会生活,这将是一项具有重要实践意义的创新性事业。

首先,从个体的角度讲,其实践意义在于“认识你自己”,从观念意识层面深入到心理潜意识,力求对人性的深度觉解。使自己成为衡量一切生活关系的尺度,按照自己的本性需要来安排生活与事业,才能不断提升“自我的境界”。依照认识你自己的方式去认识你所面对的每一个对象,从而真正做到通达人性、觉知人心。这样做了,对于弘扬人的主体性、转换思维方式,即由实体性思维方式向关系性思维方式—实践思维方式转换、在科学与信仰的统一上营造和守望自己的精神家园;学习实践儒、佛、道等传统文化,明心见性,开悟见道,从而实现身心灵深度整合,都具有重要的现实生活实践意义。实践证明,通过价值观疏导与心理辅导为核心内容的系列讲座与对话交流,敞开了一条从价值观念意识深入到潜意识认识自我的思想进路;通过科学心理学的路子对有需要的对象进行感觉统合训练、临床心理治疗,可以实现身心灵的整合;通过超个人心理学的路径,让有需要的对象进入身心灵整合课堂,了悟生命现象、觉解生命成长过程,释放压抑、进入心理平静和谐与喜乐状态,甚至趋向镜智圆融境界。

其次,从社会、团队组织与家庭的角度讲,其实践意义在于:

从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的角度讲,它对促进价值哲学与心理学学术研讨交流,继而促进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融合,促进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融合大有裨益。只有融通外部世界与主体内部世界,从观念意识深入到心理潜意识,将价值论与西方、东方(尤其是中国)哲学文化研究前沿成果和心理学前沿研究成果融汇贯通,才能揭示人作为活动主体的主体性事实、价值与价值评价事实、心理事实(或心理现实)。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这种融合可以大大促进精神病理学的深入研究;大大促进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水平在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结合;这种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结合,又为创新心理治疗方法拓展道路。

价值心理学的学术研讨交流与平台的搭建,可以大大促进党的理论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创新。在营造和守望人的精神家园的活动中,切实把我们党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以价值哲学与心理学为主的并扩展为跨学科的学术研讨交流活动,可以形成价值观—心理学—身心灵整合系列课程这样的高端文化拳头产品,并将学术研究前沿成果随即纳入系列课程。系列课程可以根据不同对象的实际需要增减内容。高端文化拳头产品的形成,可以直接通过文化公司或其他中介推向社会、市场,使其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得到充分实现。

[参考文献]

[1]李德顺.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76.

[2]拉康.拉康选集[M].褚孝泉,译.上海:三联书店,2001:1.

构建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企业管理;和谐构建;人际关系;环境。

和谐是人类社会健康运行的剂,和谐思想作为一种反映经济社会普遍运行机理的管理思想,其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由不和谐到和谐再到不和谐的矛盾循环过程是矛盾同一性的最高表现形式。法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弗雷德里克·巴斯夏认为社会世界法则是和谐协调的,这些法则从各个方面趋于完善人类。

企业管理环境的和谐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工作效率,是企业管理成功的重要标志。而创造和谐的企业环境应当从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入手,解决个体与群体目标的一致性,提倡竞争中的和谐,注重制度化与人性、制度化与活力的平衡。

和谐进步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提升企业职工思想境界。

由于人际关系具有“一致性”的特点,使得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总是千方百计去寻找那些与自己的思想、感情、观点、兴趣、爱好、行为方式等相近或相一致的人,作为发展和扩大自己人际关系力量的对象。同时,人际关系群体也时刻在物色和接纳新的“知音”。因此,和谐的、进步的、高尚的人际关系,所产生的是一种鼓舞人的斗志、振奋人的精神,使之奋发向上、开拓进取的积极作用。企业一旦具有了这种人际关系,广大职工的思想境界就会不断得到提高和升华,他们就会诚实守信、忠诚企业,自觉地把自己与企业视为命运共同体,以“厂兴我荣、厂衰我耻”为己任,积极投身企业生产经营和改革发展,努力发挥主人翁作用。

和谐进步的人际关系有利于稳定职工队伍。构建和谐企业,必须维护企业、尤其是职工队伍的稳定。稳定是和谐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职工队伍的稳定,构建和谐企业就无从谈起。对于一个企业来讲,如果人与人之间没了友情、没了团结、没了合作、没了相互帮助,大家金钱至上、自私自利、不讲人格、不顾大局,那么职工队伍就会出现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混乱局面,就会成为一盘散沙。“行为失谐,尚可挽正。人际失谐,百事无成”。因此,稳定职工队伍,需要营造和谐进步的人际关系。

和谐进步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培养企业团队精神。“一双筷子轻轻被折断,十双筷子牢牢抱成团”。和谐进步的人际关系,可以激发人们团结友爱、奋发向上、无私奉献、相互协作的精神,使人们在和睦相处的环境中安居乐业,在相互帮助中完成劳动生产任务。“家和万事兴”。企业一旦营造了这种人际关系,就能产生众人划桨的巨大合力,就能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职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各项工作提供强大的动力和支持。

而这正是每个企业所期待和需要的团队精神。

和谐进步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企业领导的科学决策。由于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横向、纵向或是相互交叉进行交往的,相应地,企业领导层的人际关系也是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的,只不过比一般人范围更广,层次更高。人际关系对社会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诸多方面产生的作用,都会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反馈到企业领导集团中去,为领导层的科学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同时,企业领导之间的相互交往,对于提高领导者自身的决策水平也会创造经验交流的条件。

和谐进步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增强企业发展活力。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始终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构建和谐企业,必须激发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强企业发展活力。企业发展的活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个体活力,二是集合活力。个体活力指的是职工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集合活力指的是企业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整合力的不断增强。不管是个体活力的增强,还是集合活力的强化,都离不开和谐进步的人际关系。没有和谐进步的人际关系,职工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就不可能得到充分发挥,企业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整合力就不可能得到增强。总之,和谐进步的人际关系作为一种生产力,对增强企业的发展后劲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能够产生使企业起死回生的效果。

构建企业的和谐人际关系,有两个根本性的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并切实加以解决。一是职工对利益的占有与自己在企业财富创造中的贡献是不是对应的,合情合理的;二是产生了利益矛盾,企业能不能及时地加以协调和解决。这里既有职工自身素质的原因,又有企业体制机制的问题。为此,企业在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中应当做好以下5个方面的工作。

一、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思想道德,作为人生修养的重要内容和崇高境界,是推动企业“三个”文明建设的精神力量,也是构建企业和谐人际关系的思想武器。因此,提高职工队伍思想道德素质,是实现人际关系和谐的基础。在思想道德问题上,要着重抓好三个教育,一是理想信念教育。共同的理想信念既是引导人们超越各种具体利益而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精神纽带,又是鼓舞人们万众一心、无私奉献、奋勇前行的精神旗帜。为此,要切实抓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的教育,引导广大职工弘扬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思想,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中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二是诚实守信教育。

诚实守信乃为人之道,立身之本,是职业道德的灵魂。要教育广大职工诚实守信,忠诚企业,以“厂兴我荣,厂衰我耻”作为处理企业人际关系的出发点和行为准则,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以崇高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为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和根本利益而忘我工作、多做贡献;三是分配观念教育。人们对自己之于社会贡献程度的自觉估量,是实现人际关系和谐的心理基础。在科技、知识、管理、资金等非劳动要素进入社会分配系列的今天,树立正确的分配观念显得尤为重要。要教育引导广大职工消除对按劳取酬中“劳动”的狭义理解,逐步树立“按照贡献的差异进行差异分配”的分配观念,正确对待和处理自己的付出和报酬,始终保持健康良好的心态。

二、妥善协调各种利益关系。

虽然人际关系的不和谐,本质上是利益关系的不和谐,但和谐的人际关系,并不在于人们之间有没有利益矛盾,而在于如何认识和解决这些矛盾。事实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在财富的分配和占有方面不可能搞平均主义,因而利益上的差异和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正常的,只不过是不能让这些差异和矛盾任其自然地发展,而必须采取得力措施防止差异悬殊过大和利益矛盾激化。因此,妥善协调和处理人们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是实现人际关系和谐的关键。企业要妥善协调和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应该重点解决两个问题,一要建立利益均衡机制,在政策制定上,必须坚持以最广大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考虑和兼顾不同层次职工群众的承受能力,坚决反对和纠正各种侵害职工群众利益的行为;二是建立利益协调机制,及时全面准确地收集和掌握职工群众的思想动态,引导职工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矛盾,确保职工群众合理合法的利益要求得到保护和满足。

三、切实强化厂务公开工作。

公平公正,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根本保证。就企业来讲,体现公平公正,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要落实职工群众对企业经营管理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一些企业劳动争议和集免费论文体上访之所以频频发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职工群众对企业的改革改制政策不了解,缺少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严重影响了职工队伍稳定,导致了人际关系的不和谐甚至混乱。而深化厂务公开工作,正是落实职工群众对企业经营管理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的一项行之有效的重要举措,这项工作做好了,必将促进和谐人际关系的建设。

四、加强企业党风廉政建设。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对于净化企业风气,改善和调节人际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务必以身作则、从严要求自己、努力成为改善人际关系的中坚力量。这里值得强调的,一是企业管理者必须摆正自己与生产者的关系。在社会主义企业里,管理者与生产者之间并非金钱雇佣关系,而是一种彼此信任、互尊互爱、团结互助的友谊合作关系。一个企业领导者,只有做到把自己的爱心全部献给企业,真正与职工心连心、心贴心,企业才有可能创造和谐的人际环境。二是广大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对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为此,广大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强化群众观念,把职工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作为工作重点,身体力行做好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稳定队伍、凝聚人心的思想工作,为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切实发挥好各自的作用。

五、发挥法律制度调节作用。

《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指出:“社会主义法制,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必须抓好职工法制教育,让广大职工真正懂得自己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什么,懂得自己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应承担什么责任,懂得自己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应持什么态度、应该注意掌握什么方法,懂得自己的言论和行动哪些是正义、哪些是合法等,进而知法守法,规范行为。同时,企业应该重视规章制度对规范人际关系的重要作用,切实抓好企业内部的制度建设,努力引导人际关系沿着制度化的轨道健康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2]傅永刚。如何激励员工[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3]王自强,王浣尘。构建企业管理中的和谐研究[J].管理现代化,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