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思品研修总结

思品研修总结

思品研修总结

思品研修总结范文第1篇

“全体党员、干部都要把进修作为一种精力追求”。这是总书记在“七一”主要讲话中向全党同志宣布的召唤。面临不时转变开展的新情势,层出不穷的新问题,党员干部尤其是指导干部需求以更广大的视野来看法进修、增强进修,不时充分、进步、完美本人,真正使本人的任务在更广范畴、更高层面、更深条理发扬效果,获得新提高、新成效。

放宽进修的视野,起首是对进修主要性的看法要有新的高度。进修究竟有多主要?往小里说,可以让人增进常识、添加聪明、加强身手,更好地履职尽责。往大里说,可以让人俯仰寰宇、洞晓人生,提拔思维境界;可以让人察时知变、发奋进步,提拔精力境界;可以让人见贤思齐、增强涵养,进步品德境界。对指导干部小我而言,进修有利进步思想条理、增强品德涵养、提拔人生境界,构成高尚的思维人品、崇高的品德情操和特有的人格魅力;对指导班子而言,进修可以促使党委班子成员站在一个一起的起点和平台上考虑、研讨、讨论问题,使“一班人”相处得更调和、共同得更默契,加强党委班子的凝集力战役力。因而,党员干部必需果断改正和克制“差不多”、“无所谓”和“顾不上”的思维,实在以“不敷用”的饥渴感、“等不起”的紧迫感和“慢不得”的危机感,耐劳进修研究,确保常识不老化、思维不僵化、才能不退步,起劲以立异的思想、科学的办法履职尽责、干事创业。

这一主要指示,为我们指清楚明了“学什么”的偏向。各级党员干部特殊是指导干部,要把进修党的立异理论作为中心内容突出出来,进行系统深化的进修研讨;要环绕强身手谋打赢,突出抓好军事信息化常识的进修把握,不时添加进修的“含军量”。在此根底上,要环绕胜任本职促开展,拓宽进修范畴,普遍涉猎哲学、前史、文学、科技、司法、治理等方面的常识,不时优化常识构造、进步综合本质。要着重学好哲学,时辰用理性的目光去感触生涯、领会生涯,在千丝万缕、纷繁复杂的景象中拨开云雾、抓住基本、切中关键,从看法论、办法论的观念上去解脱禁锢、解放思维,从敌对一致规则上去坦荡思绪,从矛盾非凡性道理上去寻觅方法,进步抓建立谋开展的才能程度;要注重学好前史,经过研读前史经典,“温故而知新”、“彰往而察来”,坦荡眼界和胸襟,提拔思想条理和精力境界,不时深化对共产党在朝规则、社会主义建立规则、人类社会开展规则的看法;要注重学好传统文明,承受优异传统文明陶冶,接收前人修身处事的聪明和经历,进步人文素养,加强对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看法和掌握才能,准确处置义与利、物质吃苦与精力享用等主要关系。总之,要把任务所需、生长所需、做人所需的各种常识皆作为进修内容,才干真正完成“功以学成,业由学广”。

放宽进修的视野,要害是在进修办法的立异上要有新的维度。要把书读活,既要学会把一本书越念越厚,也要学会把一本书越念越薄,在阅读的根底上,联络实践,开动脑子,对实际中的迷惑进行深化考虑,把零星的器械变为系统的、孤立的器械变为互相联络的、理性的器械变为理性的,充沛吸取书本里的养分。要拜人民为师、拜官兵为师。广阔官兵任务、生涯、练习在第一线,对军队的成败得掉感触最直接、最深入,对军队的矛盾问题看得最清晰、最清楚,对军队的建立开展最有谈话权、建议权。作为指导干部,只要对峙问计于官兵、求策于底层,才干克制小我经历的局限,补偿小我才能的缺乏,避免和削减任务掉误。要对峙学用连系、理论联络实践,起劲完成从“有字之书”向“无字之书”的改变,把理论常识变为任务思绪,把立异思想变为办法办法,在学与干、思与行中完成双促进、展。要学会总结经历。“悲欢离合,擅长接收都是养分;成功掉败,擅长总结都是财富。”总结经历,就是向本人的理论进修,从本人的成功经历和掉败经验中吸取有益的养分。每完成一项主要任务或许大项义务,都要坐下来好好梳理一下,获得哪些经历,存在哪些缺乏?仔细吸取本人理论得出的经历,以便更好地指点下一步的任务;细心补偿存在的缺陷,防止下次再犯相同的错误。经过不时总结本人的任务、不时反思本人的掉误、不时改良本人的缺乏,丰厚任务经历,提拔才能程度,强化本身涵养,完美品德人品。

思品研修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精品志书;方志精品;精品方志

精品志书的概念,笔者的理解,一是指按照较高的质量标准评审认定的志书;一是指按照规范标准和要求精心编纂而成的志书;一是指恰当反映地方历史和现状的志书。精品方志,狭义上可以理解为方志精品,包括精品志书、精品年鉴、精品地情丛书等方志精品成果;从广义上讲,则是指地方志的精品化,包括地方志的品牌化、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等等。这里重点讨论前者,即从狭义的角度来谈谈精品方志问题,也就是方志精品的问题。

一、提出精品方志问题的背景及意义

(一)时代背景

我国现代化建设已经接近“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方志文化的致用性更加突出。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战略为地方志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地方志事业在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有了新的地位和作用。要求“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1),指明了地方志研究历史、服务现实的方向和途径,启迪我们把握修志规律,完善修志理论,提升修志境界,指导修志实践,开拓修志领域,以治史治学的精神修志问道,用经世致用的智慧以启未来。

(二)社会背景

我国社会进入了信息化时代,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同样重要。文化建设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文化传承、文化需求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文化生产、文化消费有了全新的方式和市场。特别是用方志产品、方志语言构建方志文化体系,写好中国历史,讲好中国故事,具有极其广阔的空间和极其重要的意义。这是时代赋予方志及方志人的光荣使命。

(三)方志发展

古时修志是官府的执事,依靠皇帝的诏书和官府的命令;新编社会主义地方志从第一轮“行政修志”(靠发文件、开会议、领导抓),到第二轮修志的“依法修志”(主要是依法推动地方志工作),现在到了“依法治志”(全方位发展地方志事业)的新阶段。第二轮修志、第三轮修志与现实社会进程同步进行,方志由记录历史的后台,站到创造历史的前排,走到了研究服务现实的位置。

(四)理论发展

理论是对现实问题的回答,是对实践的总结和提升,是对真理的归纳和对规律的体现。地方志是一门学问,是对一个地方客观存在的事物的认知反映。方志自身具有认识性的价值和理论性的意义。方志实践催生方志理论,方志理论指导方志实践。研究方志理论很有意义。我们要在修志实践中不断丰富方志理,积极主动地用方志理论指导方志实践,从而保证修志的专业性和做学问的严谨性以至方志工作的科学性。

中国方志理论大体有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传统方志理论(编纂方志学)。主要特点:(1)研究的问题及研究的方法。围绕着编纂志书来研究问题。或者说是围绕着志书编纂去进行研究。(2)研究的方向。认为方志学的研究对象是方志现象及其运动规律,认为方志学就是研究方志编纂及其方志编纂历史的学科。(3)研究的内容。根据修志的实践要求,侧重于编纂本身,解决如何编纂等问题。主要是方志的起源、性质、方志功能、体例、规则等等。(4)主要的实践及成果。清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方志学家章学诚系统地论述了方志的起源、性质和作用,创立了完整的方志编纂理论体系,从而使方志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新编地方志开始时期,即20世纪80、90年代的方志理论研究,着重就如何编写志书问题研究方志,适应了第一轮编修通志,主要依靠搜集资料来完成的实际要求。

主要的成果是,较多地研究了史与志的区别与联系,怎样才能符合志书的体例,如何贯彻编纂原则和成就合格的、高质量的志书等问题。形成了许许多多的方志论文、专著和教材。同时,也形成了一系列的方志编纂模式、规范及制度。

第二阶段,现代方志理论。主要特点:(1)围绕着繁荣和发展地方志事业来进行研究。围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方志事业,来研究志书的编纂、组织管理以及应用等诸多问题。主要是研究地方志和政治、地方志和社会发展、地方志和文化交流、地方志和多种学科的关系等这样一些涉及到地方志作为文化事业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的问题。(2)不仅研究解决地方志书编纂本身的问题,而且研究地方志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根据新修地方志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文化事业的实际,侧重于将编出一部良志和好书,作为开放的、有组织的系统工程,解决开放、协调等社会化修志的问题。着力研究地方志工作机制、体制、人才队伍和组织管理等问题,提出了依法修志、以法治志的理念和规定。(3)将志书编纂工作放在了研究志书与其所反映、记述的诸多方面内容之间的关系问题及解决志书与其所反映的社会、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客观现实之间的关系问题的基点之上。(4)现代方志学学说体系,由方志政治学、方志基础学、方志应用学组成。(2)(5)实践与成果。现代方志理论,是在第一轮修志后期和第二轮修志实践中产生的。现代方志学研究,是当代中国一门新兴的综合学科。以《中国现代方志学》一书为代表。(曹子西、朱明德著,方志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

(五)认知方志学

在以上两个阶段的基础上,现代方志理论应该得到继续发展。笔者这里提出认知方志学的概念和观点。主要观点:1.哲学依据。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地方志属于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的范畴。也就是说,要从哲学社会科学的高度看待认识地方志、研究认定地方志的本质属性。2.研究方法。围绕方志所要记述反映的客观事物进行研究。方志是对一个地方的事物及其历史的记载反映。方志的主要任务是反映现实、记述历史。所以,方志编纂必须围绕反映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这个主题来进行。3.方志领域。方志是研究认知地情的结果,是研究认知地情的学科,是研究认知地情的工作,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事业。4.方志形态。方志是反映地情及地方历史的载体。方志适应记述反映内容的需要,其体例体裁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5.学科构架。方志的本质属性,是认知反映客观存在事物的知识体系。认知方志学,是由方志和方志史这两个部分组成的一级综合学科体系。之所以称之为认知方志学,是因为它是研究如何认知反映地情及认识研究方志历史的学科体系。一部志书是一个知识体系,一套志书是一个知识体系,整个志书都应该是反映社会存在、揭示社会历史的知识体系。没有知识性的志书是没有价值的,不成体系的志书不是精品志书。6.实践与成果。第二轮修志的后期及第三轮修志的规划,实际上就是这样做的。因为我们找不到现成的史书、志书编纂可直接使用的资料,很多的内容是我们研究认识的结果。

关于认知方志学,笔者有几篇文章,论述体现了上述的基本观点:(1)《试论新时期地方志的社会属性――“泛地方志”概念的提出与思考》提出:“地方志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在新时期需要用哲学社会科学的观点来看待它,研究它。从社会属性上对地方志重新进行认识,明确其研究记述自然、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的社会文化知识体系的本|,以适应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推动地方志事业的发展。”(3)(2)《略谈地方志书编纂的项目化管理》指出:“项目管理成为现代科学管理的重要分支。地方志书编纂应当推行项目化,实行科学系统的管理。”(4)(3)《方志是反映客观存在的镜子――认知方志学初论――泛地方志概念与新方志及新方志学思考札记》提出了“认知方志学”的概念和学科体系,指出:“传统方志学以方志为研究对象,从方志自身研究方志属性,具有较大的局限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方志是一个社会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方志以自然、社会客观存在为认知源泉和记述对象,是反映客观存在的一面意识形态化的‘镜子’。据此,本文研究方志的社会属性,给方志以新的定义,提出一个比较宽泛的地方志概念和以认知记述反映客观存在为本质特征的新方志学概念及其学科架构,希冀以泛地方志概念开拓方志领域,以新地方志书反映火热现实生活,以认知方志学给方志提供一个科学实用有效的理论工具。”(5)(4)《新方志学概念及其学科架构》提出:“以认知记述反映客观存在为本质特征的新方志学又称为认知方志学。认知方志学在学科架构上,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一级学科,由新方志和新方志史两个二级学科组成。”(6)(5)《简述志书结构体系及编纂方法》(7)提出:“志书结构体系化、科学化和编纂系统化、著述化,从根本上体现了志书的学术质量和专业水平。志书的科学体系包括志书指导思想体系、志书结构体系、志书内容体系。志书主要编纂方法是横排竖列、横排竖写。志书的外在结构作为直观载体,内在体系体现思想逻辑和内容真实。”

此外,近年来的实践也丰富、支持了这种理论和观点。例如:《陕西地情丛书规划》的制定与实施、《陕西地情网站群文化工程建设规划》的制定与实施、《陕西省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制定与实施,《汶川特大地震陕西抗震救灾志》《陕西省志・太白山志》《陕甘宁边区志(1935―1948)》等编研工作。笔者的工作会议讲话、调研报告、交流发言材料、志稿编纂意见、志稿评审意见等也都体现贯穿了“认知方志学”的基本理论观点和认识。

(六)精品方志的意义

修志编鉴、组织地方史研究,是地方志的主体业务。离开方志产品,方志就去了自身的价值和意义。客观真实、经世致用,是地方志书的生命线;精品志鉴、精品方志,体现地方志的生产力和战斗力。精品方志,是地方志的目标旗帜,是地方志整合生存发展资源的基本依据。

二、精品方志的困境和问题

(一)理论的滞后性

一是理论落后于实践。生活之树常青,修志实践丰富多彩,开放式、社会化修志之路广阔。相对而言,修志以官书、官责进行,实际情况是完成任务都很艰难。如果修志是一项工作,没有做学问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所谓理论只能停留在经验、制度、方法、规范、范例等层面之上。二是学科建设没有主导。理论研究不成专业,分散研究问题,没有主攻方向和主导思想,写理论文章仍是“个人爱好”。三是基础理论研究比较薄弱。基础理论认识模糊不清。理论不清,认识不明,就会失去方向,打了乱仗。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比如:志书、年鉴的性质不清楚,定位不准的问题。志书、年鉴到底是什么样的文化产品?如果说志书是“百科全书”“地情书”“资料书”“工具书”“历史书”“著述性文献”等,那么其内容、体式等就会不同;如果说年鉴是“年度性期刊”“资料性工具书”“年度性文献”“综合性著述(类志书、史书性质)”,那么它的定位及编法也就大不相同。比如,志书的功用不清,读者群定位不准的问题。读者群定位不清,就搞不清志书是为谁而编的,也就搞不清收什么资料了。志鉴是“官书”,这没有错。但任何一种产品,不可能覆盖所有的群体,具备所有的功能。如果从纯粹意义上去修官书,那志鉴的局限性就太大了。有人认为:年鉴是为修志积累资料。这是客观结果,不是主观结果。为积累资料而编年鉴,修志编鉴的境界、领域也就十分的局促。四是志书、年鉴的评判标准笼统、死板。评判标准是根指挥棒。修志致用,编鉴为用。从有用的角度评价志鉴,看方志能否成为历史记忆、文化品牌、精品大餐并被社会大众所了解、所接受,应该成为评判首要标准。时间是精品最好的试金石。历史上流传下来没被淘汰的就是精品。在强调志书是资料性文献的同时,更应强调其著述性、文化性、科学性。精品方志要为信史佳志,方志工作者始终要有这样的责任心和敬畏心。

(二)志鉴的程式性

在追求完美、成熟的目标驱动下,在规范、标准、审验的业务管理下,在典型、示范引领的工作格局中,志书、年鉴的程式化问题日益突出。新编志书基本上都是篇章节目体或条目体或章节题目结合体的格式结构。年鉴纲目趋同于综合志书的结构体裁体例模式。修志成了一个自闭的系统,人们就会老是在问“地方志是啥”“地方志是干啥的”这样一些令人啼笑不得的问题。方志理论及实践需要与现实相适应的境界,需要实在的土壤、天空和阳光雨露。在这些方面乃至更多的领域,方志的质量建设任重道远,方志以致用求得生存发展的“压力山大”。

(三)编纂的随意性

一是篇目设计脱离地情,刻板雷同,没有特色。二是内容选取搞简单的来料搬运,不加提炼归纳,内容记述单薄。三是编纂方法逐年编记,不再分类,不求志书的知识性和整体性。四是资料来源依赖“故纸”,坐等部门提供,量材做衣,随方就圆。五是框架结构违背科学属性,违背逻辑关系,篇目繁杂混乱。六是体例体式没有章法尺度,体例体裁使用不当、缺项重复问题突出。七是语言文字不够规范,拖沓冗长,甚至有语句不通、文风不正、错别字多的硬伤。八是篇幅卷帙臃肿、庞杂、散漫,舍不得整合压缩。

(四)产品的单一性

闭门修志,远离现实,脱离实际的问题比较突出。有些单位的工作与修志业务脱离,十多年修不出一部志书。在信息化、网络化的大势下,记述工具、记述介质、产品形式都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传统志书及其编修方式一定会受到革命性的冲击,甚至被彻底颠覆。纸质版志书会不会被突破?一成不变的志书会不会在文化流通市场消亡?要有紧迫感,要有强烈的创新变革意识。

(五)条件的制约性

主要是观念认识问题、《规划纲要》的实施问题、“一纳入、八到位”的落实问题。

(六)机制的缺陷型

精品方志,乃至整个地方志事业,既要靠方志人的努力奋斗,也要靠国家修志的历史进程。依法治志的体制机制保障是第一位的问题。

三、关于精品方志的认识

对精品方志工作的总体要求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进一步推进我省地方志事业科学发展,以专业性的标准全面、客观、系统地编纂地方志,充分发挥地方志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强省建设中的重要作用。(8)评价志书或审定志稿,应从志书的政治观点、记述内容(包括资料运用)、体例体裁、遵守规范、文风语言、装帧版式、社会反响(使用情况)等方面来看。

(一)基本观点

1.方志精品在本质上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思想观念正确;二是把握体现时代特色的事物;三是把握历史运行的规律。2.方志精品在w式上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结构合理;二是体裁得当;三是适应志书内容的需要。3.方志精品在表述上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规范使用方志语言体系;二是遵守有关规定规范;三是体现志书求实的严谨风范。4.方志精品在装帧版式上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署名规范(著作权);二是设计新颖,图文印刷清晰;三是装帧大方,便于阅读使用。

(二)志书内容方面的主要特征

志书内容不外记事、记人、记物、记景、记理、记情等,述、记、志、传是志书的基本体裁。1.志书记事。(1)志书以记事为主,随时随地强调要抓住体现时代特性的重、特、大、要、新事物。因为这些事物是历史运动的体现和标记,反映着社会历史强烈的本质规定性。这些事物的记载价值,远远大于一般事物。这里强调,要理解和处理好一般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关系。为了体现一般性,我们才选择特殊性的事物。讲特殊性,绝不是为了猎奇求异。(2)从技术面(修志专业技术视角)结合基本面(社会客观事物的综合情况)选择典型事物的主要规则:一是掌握选择所要记述的事物的方法:从方志精品体现思想观念、时代特色、历史运行规律的本质规定性上,着手选择所要记述的事物。也就是说,志书要记述那些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时代精神文明、启迪历史智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事物。二是把握志书反映思想观念、时代特色、历史运行规律的内在规定性。思想观念、时代特色、历史运行规律,都是以具体事物为体现标志的。一个社会有一个社会的性质,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特征,一个事物有一个事物的属性,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特点。认识单个事物的特性很重要,这是修志者的基本功、精钢钻;把握事物群体的整体性更属不易,这是区分是不是行家、专家的试金石。事物发展变化,有起伏、有过程、有终结、有更生。修志行家、专家水平高下的最大差异,或许就是在把握历史规律这个问题之上。如果修志者不能认识和把握历史规律和事物的特殊规定性,就不会取舍资料,就要陷入无尽的迷茫和奔波之中。历史运行规律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做到把握历史规律的依据和条件,则需要正确的思想观念,把握突出时代特色。

2.志书记人。(1)天下方志半人物。志书以记人为主,通过人及其相应组织的活动、事迹、作为等,揭示人们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依存关系等,体现其品德、意志、精神、风尚、成就等人文境界。(2)强调要通过记述人和组织的客观实践活动,反映作为事物主体的人及组织的思想性、目的性,着力体现他们的自在、自主、自律性。

3.志书记物、记景、记理、记情。(1)方志作为文化形态的著作,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记物、记景,表象上说是记述客观事物,实际上更是在寓理寄情于所记述的事物情景。(2)我们说:“志书的资料性是志书的根本属性”“志书的客观真实性是志书的生命”。这里所谓的资料性、客观真实性,都是以保证记事、记人、记物、记景、记理、记情的需要为前提的,归根结蒂是为了保证志书作为人文意识形态文化作品的根本属性而言的。(3)如果一味地只讲“求真求实”,而从客观存在到不了认识层面的话,就没有完成基本的认识过程,就会只是见物、见人、见景,而不能见事、见理、见情、见精神。这样就窒息了志书的生命。

四、关于精品意识和精品功夫

(一)精品意识

我们要首先强调的一点,而且要反复强调的一点,那就是:修志者与医生、律师一样,都是专业人士;修志技术也与医学、律师一样,都是严谨的科学。对待科学,要有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对待专业,就要有专业的意识和精品的意识。

(二)精品功夫

十年修一志。志书是用修志人的品行、智慧、精力磨练出来的。修志人要有能工巧匠之能力和功夫。培养、奖励方志研究员、设计师、大工匠和修志能手。

五、精品方志的基本方略

思品研修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等学校;党建品牌;研究;实践

中图分类号:D2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4-0247-02

党的十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领导核心”,是对党的建设的新定位。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使党的基层组织充分发挥核心保障的作用。基层党建工作品牌的创建,对于实现这一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大连医科大学图书馆党总支积极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对党建品牌的创建进行了积极的探究,进一步提高了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能力。

一、创建基层党建品牌的意义

(一)党建品牌的创建为新形势下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实践途径

党的十以来,党中央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在深刻分析时代条件变化、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党的建设状况的基础上,提出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增强党的创造活力,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的要求。这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战略任务,也是新形势下加强党建工作的根本要求。

(二)党建品牌的创建为创新基层党建工作的新机制提供了保障

开展党建品牌创建活动,归根到底就是要与时俱进,创新基层党建工作的新机制,并“用品牌承诺服务群众、用品牌标准制约自身、用品牌形象接受监督、用品牌效果提升社会效应”,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提高基层党员队伍的先锋模范作用,更好地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提高服务群众效能。这既是基层党建工作的立足点和落脚点,也是基层党组织实践科学发展观、十精神的具体体现,更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础工程。

(三)党建品牌的创建赋予了基层党建工作新思想、新活力

在基层党建工作中植入品牌理念,根本目的在于增强党组织移植、借鉴企业品牌理念和管理经验的能力,紧密结合工作实际,着眼基层管理体制的创新、工作效能的提高、服务理念的变革,推动基层党建工作走出低层次循环,走上内涵式发展道路。

二、大连医科大学图书馆党建品牌的创建实践

大连医科大学图书馆馆员总数是37名,其中党员共有30名。他们分布在图书馆的各个岗位,几个岗位涉及夜间值班、周末值班的问题。为了方便党员之间的学习沟通与交流的时间能够尽量保持一致性,2011年4月,图书馆成立了大连医科大学图书馆教工第一党支部和大连医科大学图书馆教工第二党支部。利用这个契机,图书馆党总支加大改革创新的举措,从着力加强党性修养及业务学习、建立“党员示范岗”、创建“助力科研:党员走进教研室”项目、全面加强党员联动等党建品牌,促使党员把先进性体现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体现在促进党群体和谐上、体现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

(一)着力加强党性修养

党性修养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加强党性修养是对所有党员干部的基本素质要求。大连医科大学图书馆党总支构建了“一学习,二交流,三落实”的理论学习与实践的流程机制。所谓“一学习”就是支部书记解读十报告精神、在十以来发表的系列讲话及《中共辽宁省委关于深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二交流”就是通过支部会议和大连医科大学图书馆党建网中的“交流讨论”专区进行交流与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使自己的思想得到升华。“三落实”在深刻领会文件精神的同时将精神与自身工作联系起来,丰富和完善工作内容,开创自身特色,提高自身的党性修养。图书馆通过这种理论学习与实践的流程机制加强了党员的党性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二)建立“党员示范岗”,以点带面

2011年9月,大连医科大学图书馆党总支在流通部的总服务台设立了第一个党员服务示范岗,示范岗为全馆树立了创建争优的样板。党员服务示范岗的设立旨在以“党员示范岗”为标杆起到示范作用,并以点带面推动工作同时开展了党员“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活动营造了学先进、争先进的良好工作氛围。2013年12月,又先后设立教学能手示范岗、助力科研示范岗、管理育人示范岗、成长成才示范岗和爱岗敬业示范岗等五个党员示范岗,让党员在各个业务工作部门起到先锋模范作用,提高图书馆的整体服务水平,全方位、多角度的为读者服务,打造“党员示范岗”的一流服务品牌。大连医科大学图书馆党总支通过推行党员示范岗服务,增强了党员的责任意识,以党员的模范行为带动所有馆员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提升服务效能,受到全校读者的一致好评。

(三)创建“助力科研:党员走进教研室”项目

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教辅机构,以丰富的文献资源为支撑,以高素质的馆员队伍为保障,为全校的学科化建设、科研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2012年6月,图书馆党总支根据这一工作性质创建了“助力科研:党员走进教研室”项目,图书馆党员通过学科走访,深入到教研室当中,咨询任课教师的意见,最大程度的满足教研室的学科文献需求;通过学科馆员服务为教研室的老师们提供特色的信息咨询服务、个性化的培训服务和科研保障服务满足了各个部门老师的不同需求同时又为图书馆培养了一批素质过硬的党员学科馆员队伍,从根本上推动学校的科研工作。这一项目的推进,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完善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体制机制。全心全意为教学科研服务,使基层组织建设切实落到实处、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四)以青年党员工作为支点,构建“青年党员图书馆文化建设项目扁平化管理”模式

青年党员干部作为党的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进党的事业带来无尽生机和活力。图书馆党总支就青年人所具有思想活跃、进取心强、冲劲大的这一有优点,建立了图书馆的横向工作小组即“青年小组”。?图书馆青年小组属于图书馆横向联合工作小组,负责整体策划图书馆的各项文化活动,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图书馆的文化建设工作,2008年,新馆开放以来,每年两次的大型文化活动,即上半年的“文化月”和下半年的“文明月”活动。迄今为止已经开展了6届,取得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效果,成为东北地区其他高校该类活动的楷模。其中有书签大赛、真人图书、好书大家读等文化活动已经成为大连医科大学的品牌文化活动,参加人数众多,其中真人图书项目更是全国前列、东北首家举办的,取得了非常良好的反响,该活动相继被大连日报以及大连医科大学校报所报道,2012年、2013年图书馆的文化月活动更被划入了大连医科大学“书香四月”文化建设活动范围。

三、创建高校基层党建品牌工作的思考

创建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品牌,是新形势下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深化创先争优成果的有效探索,是创新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有益途径。大连医科大学图书馆党总支用品牌的理念开展党建工作的做法,在工作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今后的党建工作中,还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强化意识,在总结提炼现有工作经验基础上,切实发挥基层党组推动发展、服务师生、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政治核心作用,团结和带领党员加强党建工作品牌建设,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一)做好长期打算,持之以恒地实施党建品牌战略

创建品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大连医科大学图书馆党总支这些品牌的创建中虽然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要使得这些品牌深入人心、具有影响力,关键在于持之以恒做好党建品牌的长远规划与当前的工作、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相结合,使得党建品牌更具有生命活力。

(二)加强理性思考,锲而不舍地推动党建理论创新

党建品牌建设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在推动过程中必须对出现的各种情况及时进行分析、总结和评价,加强理性思考。理性的思考,必定推动党建理论的创新,而理论的创新又将促进党建品牌实践的飞跃,因此,在党建品牌的创建中,研究品牌学理论、创新和丰富创建党建品牌理论将成为长期而重要的任务。

(三)明确评价体系,坚持不懈地打造党建工作品牌

高校基层党建品牌的创建活动需要不断完善评价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党建品牌创建作出客观、公正、科学的分析评价,改变过去基层党建工作中缺乏主动性的局面,要有适当的奖励政策,加大对相关党员和基层党组织的培育和奖励。要注重从基层党建品牌创建的过程中汲取宝贵的经验,选出优秀的党建品牌加以宣传和推广使其产生以点带面,全面示范的作用。

四、结语

高校特色基层党建品牌创建研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我们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的探索和丰富,同时更需要从实际出发,不断积累实践经验,把理论创新和工作实践结合起来,真正地解决基层党组织工作中的现实问题,从而增强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进一步深化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内涵。

本文系2014年度辽宁省高校党建理论课题――创建高校基层党建品牌的方法路径研究(GXDJ2014-B058)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郭爱芝.高校基层党建品牌的价值、文化与个性―以浙江农林大学图书馆党建品牌创建实践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4(3).

[2]张芳宁.高校图书馆党建工作创新与探索[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2).

[3]徐金安.创建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品牌的理论研究与实践[J].思政党建,2012(07).

思品研修总结范文第4篇

全市“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开展以来,XX单位结合实际,迅速行动,严格落实市委安排部署,扎实推进XX单位“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作为XX单位党组书记、副主席,我一方面组织开展好本单位的专题教育,另一方面抓好自身学习提高,现将专题一学习研讨情况汇报如下。

一、学习体会

根据XX单位“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安排,我为XX单位机关全体党员上了专题党课。7月8日-10日,XX单位组织机关全体党员干部到市委党校开展了为期3天的“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封闭学习,制定了详细的学习方案和学时安排,集中研读了《***谈治国理政》、《“三严三实”教育读本》等书刊的重点章节,学习了***在2015年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和在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观看了《“三严三实”的时代背景和重大意义》、《“三严三实”重在夯实“四个全面”的微观基础》、《以焦裕禄精神为标杆,践行“三严三实”要求》等专题教育片,深入实地参观了蔡庄垃圾处理场和钜桥镇聚喜来农机合作社,学习全国劳模唐全合和省劳模王玉峰坚守执着的劳动精神,亲身感受聆听劳模感人的先进事迹,组织了“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党章学习月”100题知识测试和讨论发言,畅谈思想感受,交流学习心得。

通过专题一学习研讨,进一步深刻理解了对“严以修身”的内涵实质,增强了践行“三严三实”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三严三实”中“严以修身”是根本。严以修身,就是要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自觉远离低级趣味,自觉抵制歪风邪气。多次强调,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作为党员领导干部,修身正己最主要的就是强化党的意识,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和人民工作,对党忠诚,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时刻以严的标准要求自己,在道德修养、忠诚履职、廉洁实干上当好模范。时刻对照理论理想、党章党纪、民心民生、先辈先进“四面”镜子,从里到外、从上到下反复照一照,反思自己对组织是否忠诚,对人民群众是否尊重,对岗位是否尽责,对工作是否用心,不断加强修养,净化思想,筑牢防线,提升修养。时刻反省自己、改造自己、提高自己。要坚持严以修身,把牢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党员干部要从思想根源、客观规律、时代价值等方面,筑牢理想信念的坚实基础,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增强抵御各种错误思潮的免疫力,练就“金刚不坏之身”,经得起各种考验。要不断增强修身固本的自觉性,持之以恒地把修身修心贯穿于人生的全过程,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崇尚节俭美德,提高健康生活情趣,充实精神家园,心存敬畏,自重自省,垂范笃行。要结合专题教育,联系工作实际。要始终以“严”和“实”为标准,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有关规定,切实克服“机关化”、“行政化”倾向,践行“一线工作法”,走出机关大院,深入基层,融入群众,多接地气,努力成为人民群众信得过、靠得住、离不开的知心人、贴心人。

二、存在问题

随着不断的学习和深刻的反思,以“三严三实”要求为标准,对照范修芳书记在全市“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党课暨动员部署会上总结的“病症”,结合工作实际,我认为我在修身不严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党性不够强。能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但在思想上、行动上没有起到足够地模范带头作用;大是大非面前能够做到立场信念不动摇,但对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不道德行为,对社会上损害党的形象、诋毁党的言行,缺少政治敏锐性,没有旗帜鲜明地站出来抵制。二是学习紧迫感不够强。缺乏足够的学习紧迫感、压力感和危机感,满足于浏览式的读书看报,缺啥补啥,学习不够深入、系统,还没有很好地把学习、思考和实践结合在一起。三是党建工作抓得不紧。能够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但日常与机关各部门负责人以及其他党员干部交流谈心少,思想教育抓得不够严、不够紧,党建活动开展的还不够多。四是工会的影响力还不够大。XX单位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大,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影响力凝聚力向心力还不够大。

三、努力方向

针对自身存在的不足和问题,结合近段时间学习与思考的收获,下一步,我将发扬***倡导践行的“马上就办”精神,以“严以修身”为标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予以整改,不断加强学习,补足精神之“钙”,做政治坚定的“明白人”。

一要加强学习。***反复强调领导干部要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第一要深入学习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把深入学习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专题教育的重中之重,领会核心要义,掌握精神实质,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反复研读在接见全国总工会新一届领导班子时的重要讲话,原原本本学,逐篇精读,学深悟透,不断坚定共产党人的信仰追求、为民情怀和历史担当,不断增强做好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第二要学习法律法规。自觉学习法律法规,做到学法尊法守法用法,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工作,提升个人法律素养,提高工作法治化水平。第三要向革命先辈学。向焦裕禄等先进典型学,向身边的劳模学,激发自己内心的正能量,净化自己的思想,涵养浩然之气,坚定理想信念,强化党性观念,切实把严和实的要求立起来,以思想自觉引领行动自觉。

二要严字当头。严以修身重在“修”、贵在“严”,作为“三严三实”的第一“严”,把握好严以修身,才能把牢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要坚定理想信念,强化共产党人精神之钙,始终做到信仰坚定、对党忠诚,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安身立命的主心骨,作为修身立业的压舱石,强化党性锻炼,筑牢思想根基。由内而外、严格全面的约束和要求自己,提升道德境界,明是非,讲操守,重品行,保持积极人生态度、良好道德品质和健康生活情趣,守住做人、处事、用权、交友的底线,严守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思品研修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 学分制 研究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5.126

1 前言

五年制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的一种形式,在我国已有数十年历史。北京农业职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是以五年制高职教学为主体的办学实体。由于五年制生源质量不佳,如何让学生学有所获、成人成材是本课题研究的着眼点和最终目的。

课题《五年制高职学分制研究与实践》项目是北京农业职业学院立项的2011年度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在历时2年的研究周期内,按照课题分工,对五年制高职中实行学分制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在研究学分制理念、实施现状的基础上,根据五年制学生的特点和学生实际,创造性的赋予其新的内涵,使这种教学管理制度在五年制高职实施变得可行。

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理论依据

2.1 研究的目的

2.1.1 因材施教,让学生成人成才

机电工程学院主要从事五年制高职教育,即招收初中毕业生,经过五年的教育,获得高职毕业证书。这一教育形式贯通了中、高职教育,较好地解决了中、高职教育的衔接问题,缩短了修业年限,得到社会、学生家长和学生的认可。但是五年制高职生源质量不佳,差异较大,传统的“一刀切、齐步走”的教学模式,必然导致一部分学生“吃不饱”而一部分学生“吃不了”的结果。如何在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彰显个性,通过学习不但掌握一技之长还要在道德修养,创新方面齐头并进,在成人成材的过程中充满自信地学习和生活,是此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和着眼点。

2.1.2 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学生毕业后要参与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因此,学生不仅要学知识学技能,还要学做人的规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有较大的学习自和选择权,可以根据就业市场的变化及自己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特长和兴趣,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选择课程,自主安排学习进程,拥有更多的自我设计的权利。使学生在将来的就业岗位能不断自主学习,适应市场需求。

2.1.3 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各门学科相互渗透,新技术、新工艺层出不穷,传统单一的专业培养计划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技术人才多样化和多变性的需求。实行学分制,允许学生按自己的特长、兴趣、知识基础、爱好选择课程,鼓励学生在学完规定的专业必修课外,跨专业选课。这样,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技能水平,增强择业竞争力和工作适应性,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课题研究的目标是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结合培养目标的要求,研究、构建五年制高职学分制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并适时组织实施。

2.2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2.2.1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所以五年制高职学分制方案以学生的具体情况为研究的基础,在绩点学分、证书替代等方面赋予学分制新的内涵。

2.2.2 掌握学习教育理论

以人人都能学习这一观点为基础,着眼于现实,以现有条件改变现状。这个理论坚信只要措施得当,学生可以学会学校设定的教学内容。

2.2.3 多元智能教育理论

每个人的智力都是有多种智力有机结合而成的,每个个体都会存在自己的优势智力。在学分制研究中,以此为依据,以绩点学分计入总学分,鼓励学生在优势智力方面发挥特长。

3 课题研究过程及方法

3.1 研究过程

整个课题的研究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1.9―2012.6)主要进行调研学习、收集资料;初步确定学分制的框架结构,收集学分制尤其是职业院校学分制的相关资料,学习领会各种不同学分制的特点;到京内外多所职业院校学习调研,分析比较各校学分制的实施情况,初步形成五年制高职学分制实施方案框架。

第二阶段(2012.7―2013.9)主要在学分制框架的基础上,研讨修订学分制方案,制定了《学分制导师工作管理办法》、《课程学分实施细则》、《五年制学生创新学分实施办法》等文件,撰写论文和研究报告。

3.2 研究方法

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调查研究、比较分析法等。

3.2.1 文献研究

课题组对《中国高校学分制研究》、《五年制高职教育发展及实证研究》、《高等农业院校学分制研究与探索》等近年来学分制的研究成果,为本研究提供大量的理论和数据支撑,通过文献分析出目前学分制尤其是五年制高职院校学分制实施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3.2.2 实地调研

课题组成员先后到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无锡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进行了调研。通过座谈、听课、参观等形式对五年制高职学分制实施等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对五年制高职学分管理模式和方案进行初步的设计和构想,对课题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3.2.3 比较分析

将各院校学分制方案和实施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对比,找出差异点和共同点,概括各院校学分制的优缺点,结合我院的生源、教学设施设备、师资情况等,制定出具有一定特色的切实可行的五年制高职学分制方案。

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通过广泛的调研学习,课题组认为,学分制的实施,对于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有效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各种复合型人才,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课题组在如下方面进行研究:

4.1 学分的分类

4.1.1 课程学分

分为通识课学分、专业课学分、实践课学分、公共选修课学分。

4.1.2 创新学分

指、各类竞赛、社会实践、社团等所获取的学分。约占总学分的10%。

4.1.3 思想品德学分

指学生在思想品德、组织纪律、行为规范等方面受到表彰而获得的学分。约占总学分的10%。思想品德学分不允许替代。

以上三类学分均达到要求,方能毕业。

4.2 弹性学分制及绩点学分

保证学生的专业基础扎实,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个性发展。学生在籍时间为4-7年。

绩点学分总和达到要求即可毕业。绩点学分还作为评选先进、颁发奖学金、推荐升学和就业等的重要依据。

4.3 证书计入总学分,可替代相关课程

计算机1级,英语口语、英语B级、中级专业技能证书,折算成学分计入课程总学分。鼓励学生考取高级技能证书及专业相关证书。专业资格证书(技能证书)可替代一门相关课程。

4.4 重修、试读、留级及毕业

取消因成绩不及格而开除学生学籍的规定。不及格科目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重修、试读、留级直至毕业,若超出修业年限仍有不及格科目,按结业处理。

4.5 导师制

由专业教师担任导师,引导学生对专业教学计划、各教学环节的关系以及专业的深层次了解,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将来职业的发展和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并和辅导员制度相呼应,避免学生管理和专业教学的脱节。

5 课题成果及特色

5.1 课题成果

课题组成员经过两年的研究,形成了如下成果:

5.1.1 制定学分制系列文件

主要有《五年制高职学分制管理办法》、《创新学分实施办法》、《思想品德学分管理办法》、《导师制工作管理办法》、《学分制收费管理办法》、《课程重修管理办法》、《课程学分实施细则》;

5.1.2 撰写论文

主要有《五年制高职实施学分制的思考》、《五年制高职学分制下学生职业成长引领体系研究》、《五年制高职柔性教学管理体系建设初探》、《五年制高职学分制方案分析与思考》;其中《五年制高职学分制方案分析与思考》一文,分析对比五年制高职学分制的起源发展阶段及实施方案,对其优缺点和我校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分析。论文《五年制高职实施学分制的思考》对学分制实施的必要性,构建思路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了论述,这些成果均为为《五年制高职学分制管理办法》等方案的制定提供了研究依据和基础。

5.2 成果特色

5.2.1 弹性学分制

五年制学生入学时年龄较小,自身的知识、能力、社会经验有限,对知识的内在联系了解不够,对学习缺乏全面规划。学分制方案充分考虑了学生实际和我院办学的实际情况,提出弹性学分制的新内涵。弹性学分制方案中,前两学年以学年学分制为主要特征,开设少量公选课;后三学年开始,在整体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开设专业选修课,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在导师指导下选课。弹性学分制既保证专业课程安排紧密,知识系统性强,使学生的专业基础扎实,有利于集体观念,团体意识的培养和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又使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在合理的知识素质框架下个性发展。

5.2.2 绩点学分制

为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建立学习竞争机制,将绩点学分的概念加以引申,在一般的学分制中,将学分绩点作为衡量学习的质的标志,作为评选先进、颁发奖学金、推荐升学和就业等的重要依据。以绩点学分计入总学分,绩点学分达到基本学分要求即可毕业。以此激发学生在智能的优势方面发挥特长,以长补短。

5.2.3 成人成材教育并举

在学分制总体方案研究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引导,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将科技创新、参加技能竟赛、文体竞赛、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社团活动纳入创新学分的管理范畴,学分的设定体现对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色。促使学生不仅学知识练技能,还要积极参加技能竞赛、社会实践等多项有益的活动,锻炼全方位的能力,促进全面均衡发展。

在学分制方案中,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把对学生的品德教育渗透到教学、课余活动的各个环节,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在校行为、思想品德、职业道德提出要求,依此规范学生日常行为,促使学生树立守纪守法观念,做一个品行端正的人。使学生先成人再成材既体现普通教育的教学生做人,又体现专业教育的教学生学艺,成人、成材教育并举。

5.2.4 育人为本

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等均差异性较大,对于学生学习困难较大的文化基础课程(如英语、数学),采用分层教学,按不同的层级标准实施教学和考核;学生不及格课程,可以进行补考,重修,试读,留级。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修满设定的学分,即可取得毕业证书。

5.3 成果应用

学分制研究成果中的部分已应用于教学实践,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5.3.1 选修课使学生开阔视野

学院要求五年制高职学生必须修读一定的选修课程,取得4.5学分,并作为毕业的必须条件之一。开设的选修课涵盖人文社会科学、计算机、农学等多个学科,《商务礼仪》、《鉴赏》、《图形图像处理技术》、《现代农业博览》等课程受到了各专业学生的欢迎。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5.3.2 创新学分促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参与学院组织的各类讲座、社团、竞赛和志愿服务,可以取得个性发展(创新)学分。团总支依据相关记录资料(如讲座签到表、社团活动记录、竞赛报名和获奖情况汇总表、志愿服务活动记录等)认定学生个性发展学分,学期末汇总后报教务科。个性发展学分的规定和实施对学生踊跃参与社团、专业竞赛等各项活动起到了很好的引导和激励作用。近几年,学生在技能大赛、科技艺术节等活动中均有出色表现。

5.3.3 证书替代为就业奠定基础

学生取得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和技能证书后,可以替代相应的不及格课程,如取得数控操作工(中级)证书可以替代《数控机床编程与加工》、取得计算机等级证书一级可以替代《计算机基础》等。此项制度鼓励学生积极取得技能证书,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色,一方面可深化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为就业奠定基础。

6 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第一,学分制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课题成果的全面应用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在条件具备的时候可以选择一个专业或年级进行试点,总结经验修订完善相关文件,再全面实施。

第二,由于学生规模的限制,资源的局限,选课还不能完全进行,只能对有条件的课程进行选师、选课相结合。

参考文献:

[1]周清明.中国高校学分制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8.

[2]黄宇.广西高校学分制教学管理研究与实践[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董跃娴,范双喜,杜晓林.高等农业院校学分制研究与探索[M].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4]黄.成人高等教育学分制理论与实践探索[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2007.

[5]钟建明,董绍辉.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试行学业导师制的总结及思考――以云南省玉溪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A].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职高专教育分会2009年优秀论文集[C].2009.

作者简介:王琳静(1961-),女,河北定州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教学管理,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北京 102208

刘艳君,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北京 102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