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常规管理常态化

常规管理常态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常规管理常态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常规管理常态化

常规管理常态化范文第1篇

一、新常态下干部保健档案管理存在的不足

提高管理工作水平,实现干部保健档案管理规范化具有重要作用。但一些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没有严格遵循规范要求,制约管理水平提升,存在的不足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认识不足,管理规范化水平低。一些单位将工作重心放在其他方面,忽视干部保健档案管理工作,思想认识存在不足,未能全面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档案管理水平。又如,档案管理人员缺乏全面培训,制约工作水平提升,未能掌握档案管理的综合技能。或者对档案资料收集不全面,忽视加强整理和归档,也没有严格按要求进行编号,影响服务水平提升。再加上管理过程中对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不够,档案管理人员没有严格落实责任心,管理水平偏低,难以有效提升档案管理规范化水平。

(二)干部保健档案材料制作不健全。提升干部保健档案管理规范化水平,离不开资金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但在新常态下,很多单位对该问题不重视,对管理工作中所需要的资金、硬件和软件设施的投入存在不足,忽视信息技术、扫描仪的利用,制约档案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再加上一些档案管理人员不注重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未能掌握数据库建设和使用技术,影响档案材料制作技能提高,导致不能有效适应干部保健档案管理新情况和新趋势的需要,难以有效提升档案管理水平。

(三)干部保健档案基础设施不完善。新常态下,信息技术逐步被广泛应用到干部保健档案管理活动当中。但目前该项工作存在缺陷,一些单位在这方面的资金投入不足,相应的软件和硬件设施投入较少。再加上档案数字化管理技能缺乏,基础设施投入不足,不利于提升档案管理工作效率。

二、新常态下干部保健档案管理规范化的路径和方法

为弥补实际工作的不足,促进档案管理水平提高,推动管理工作的规范化进程,可以采取以下改进措施:

(一)革新思想观念,推动干部保健档案管理规范化进程。干部保健档案管理人员应该革新思想观念,创新档案管理理念,根据新常态和新需要,创新管理方式,有效提升档案管理规范化进程。同时还要革新管理理念,全面收集档案管理信息资料,做好编号工作,及时进行归档和整理,严格遵循和落实档案管理规章制度,提升档案管理规范化水平,为各项活动有效开展创造条件。

(二)严格按规范要求制作干部保健档案材料。以提升管理规范化水平为目标,注重信息技术应用,做好档案资料扫描工作,推动档案数字化进程。在资料整理和归档中,应该创新思想观念,严格遵循技术规范要求,推动管理方式创新发展。做好整理和编号工作,及时归档和管理,方便档案信息资料查询,为有效适应干部保健档案创造便利。注重加大资金投入,重视扫描仪和信息技术利用,有效提升档案管理工作效率。

(三)构建健全完善的干部保健档案管理制度。以提升档案管理规范化水平为目标,健全完善管理制度,推动管理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进程。例如,落实管理责任制,明确档案管理人员职责,让他们严格遵循技术规范要求创新管理方式,提升管理工作效率。建立奖惩激励机制,激发工作人员热情,让他们严格遵循要求提升管理工作水平,有效提升管理工作技能,增强工作主动性。此外,管理制度还要落实于干部保健档案管理全过程,激发管理人员热情,对管理活动的每个流程都进行有效管理,推动管理工作规范化和制度化。

(四)加强干部保健档案基础设施建设。结合管理规范化和干部保健档案利用的实际需要,增加资金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管理活动有效进行。要健全完善管理制度措施,根据档案管理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从而为各项活动开展创造便利。引进和更新扫描仪、计算机等先进设备,构建并注重数据库的管理与维护,注重档案信息编号工作,方便档案资料查询,也为有效使用档案资料创造便利。

(五)提升干部保健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引进专业技能强,基础扎实,责任心强的干部保健档案管理人员,不断充实管理队伍。构建完善的管理培训制度,加强档案管理人员培训,促进他们综合技能的提升,让档案管理人员更好适应管理工作需要,努力提升干部保健档案管理规范化水平。

常规管理常态化范文第2篇

作为我国金融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寿险业在新常态下,将呈现新发展趋势、新业务特征、新运行规律,新需求增长点。随之而来的是,寿险业风险因素也更加错综复杂,风险形成更加隐蔽、风险传递更加快速、风险爆发更加突然。作为寿险公司风险治理最后一道防线的内部审计,需要把握寿险业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强审计监督与服务,助力公司改革创新、稳中求进、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关键词]

寿险新常态;内部审计新作用;保障措施

一、新常态下寿险公司内部审计面临的新变化

在新常态下,我国寿险公司的经济发展出现了纷繁复杂的新变化和新形势,内部审计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新的要求。因此,必须深刻认识、积极适应新常态,把风险防范、内控建设和组织增值作为首要职责,实现内部审计与寿险经济新常态的有机融合。

(一)产业发展正在从自身意愿向国家意志转变

随着国家层面对保险新政的持续出台,党中央国务院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角度,对保险业提出了新要求,为保险业提供了发展壮大的广阔平台,寿险业也进入一个商业性业务和政策性业务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的大发展阶段。随着行业整体的持续创新发展,内部审计作为风险管控的重要防线和手段,必须快速适应从自身意愿向国家意志的转变,迎来发挥更大的审计监督与风险管控作用的新阶段。

(二)业务范围正在从分业经营向集团化融合转变

随着金融业的持续融合发展,金融领域迎来跨界竞争的时代,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的,充分鼓励保险业参与健康、养老、安保等产业链整合,人口老龄化、收入水平提升和政府向市场购买服务的制度安排等,都为寿险业拓展了新常态下新的业务领域和新的增长点。寿险业现代综合金融保险集团战略布局初步形成,随之而来,各地区、机构之间的监管环境、业务结构、风险特征的差异日益明显,审计需求也将进一步多样化、区域化,对内部审计进一步提升审计监督水平,实现全面与重点、统一与分散、事前与事后相结合的审计监督提出了新要求。

(三)经营模式正在从传统模式向信息化模式转变

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等理念的迅速普及,使得互联网从一种工具变成一种思维,寿险企业的传统销售渠道、业务运营模式、客户服务流程等快速改变。面对基于信息化环境下的经营管理模式,现有审计模式下的审计思维方式、风险评估视角、作业流程、实务标准、技术手段、队伍素质已不能完全适应,内部审计作为重要的监督途径,需快速适应保险业向信息化经营模式的转变,既要迅速调整审计管理模式与方式方法,又要有效识别、评估、防范随着科技进步出现的新风险。

(四)发展方式正在从粗放经营向精细化管理转变

随着信息技术的全面渗透、分工协作的不断深化和多元化资产管理工具的广泛应用,专业化、扁平化、智能化成为寿险业发展的新趋势,寿险公司也越来越趋向于精细化管理,逐渐从提高速度向提升效益转变、从做大规模向调整结构转变、从提高市场占有率向提升内涵价值转变、从紧盯保费向紧盯质量转变、从粗放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新常态下经营管理的转型升级必然要求审计工作的转型升级,内部审计也需积极转变思路,以“提升经营效率和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服务公司经营发展与风险管控全局,关注效能、关注风险、关注运营,促进公司实现目标、增加价值。

(五)风险因素正在从相对简单向错综复杂转变

面对市场化改革、互联网金融深化、保险监管放开管制和信息化大发展等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寿险业经营管理的风险因素从相对简单向错综复杂转变。新常态下保险市场发生深刻变化,前端管制、行政审批带来的监管边际效果日益递减,监管理念、监管体系正在因势而变,给风险管控的重要途径内部审计带来更多压力;来自宏观经济运行和其他金融市场的风险因素可能通过多种形式和多种渠道交叉传递,对寿险业造成影响;利率市场化稳步推进,导致寿险业负债成本上升,盈利模式将发生重大变化,也给产品设计、资产配置、投资模式等带来综合性风险,各类风险相互交织转化,多点多发成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新考验,内部审计对风险的监测分析、预防警示、跟踪处置能力需持续提升,才能及时跟进寿险公司各项战略部署的进程,以敏锐的专业判断能力集中关注主要业务、重要系统、关键环节、重点区域和机构的风险管理状况,全面、客观、及时报告审计发现,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在新常态下,寿险公司内部审计面临以上这些新的变化,只能努力加强审计监督与服务,使新时期审计工作向发挥新作用转变,助力公司改革创新、提质增效。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等相关配套文件,审计署出台了《关于适应新常态践行新理念更好地履行审计监督职责的意见》,中国保监会也出台了《保险机构内部审计工作规范》,分别对审计制度建设、审计人员管理、审计全覆盖、审计作业管理、审计结果运用、内部审计作用发挥等提出了新目标、新要求,内部审计承担的审计任务、审计责任越来越重,必将要求审计工作要有新的作为。

二、新常态下寿险公司内部审计发挥新作用的路径

寿险公司内部审计应深刻认识、正确把握寿险经济新常态的精神实质,找准审计发力的路径。

(一)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突出审计重点

审计工作开展要紧密围绕公司发展战略,聚焦公司新常态下经营管理热点、焦点、难点,以风险为导向,突出审计重点,充分发挥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重要保障作用。一是建立风险评估体系,精准开展审计,提升审计效能。通过对公司各管理条线、各业务流程进行风险评估评级,找准经营管理中的漏洞或薄弱环节,将审计资源投入到风险高发的管理领域,审计立项侧重于高风险业务与机构,使审计计划编制更加科学合理;通过分析风险评估结果和异常数据清单,判断确定审计项目重点和审计要点,快速锁定审计线索,使审计工作开展更加有的放矢,更好地体现公司监督治理效力。二是以风险为导向,实现对重大经营管理事项和主要风险的审计全覆盖。在持续评估风险的基础上,落实监管要求和管理层关注,配合公司新常态下重大改革战略实施,实现对公司经营管理活动和过程审计监督全覆盖。加大对体制机制性问题的揭示和反映力度,持续跟踪公司重大战略和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情况,及重大改革的效率效果;重点关注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检查、评估风险管理体系运行情况和运行效果,监督风险管理政策执行情况;强化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围绕权力运行和责任落实,重点关注领导干部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情况;加大对公司综合化、多元化、国际化经营过程中的高风险领域的审计,关注公司业务发展新领域、新方式、新增长点的风险与控制,保障公司转型发展的质量和效果;强化对公司信息科技运行的安全与质量的监督,保障公司科技引领战略的顺利执行;重视对公司持续发展能力、成长性和效益性的分析研判,提高公司资源配置和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强化监管政策的落实效果,揭示突出矛盾和潜在风险,促进公司依法合规稳健经营和健康发展。

(二)以成果运用为抓手,突出审计价值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中再次强调,要完善审计结果运用机制,寿险公司内部审计也需强化对审计结果的有效利用,积极探索新常态下审计增值服务的新模式,促进公司强化风险管理以提升效能,增加价值。一是强化审计成果的综合分析和开发利用。研究和改进审计发现归纳提炼的方法与手段,完善分析模型,从宏观全局和综合视角,提示问题,分析原因,把握规律,提炼信息,提高决策服务质量;研究建立审计结果综合分析制度,内部告知制度,拓宽审计结果的利用范围;建立健全审计整改长效机制,加强对审计整改落实情况的跟踪检查;拓宽审计信息的利用渠道,增强审计信息利用价值,提升审计成果的利用效果和审计效能。二是建立风险提示工作机制。深度总结公司风险呈现的一般规律与突出特点,提出加强风险预警及化解风险隐患的警示意见和管理要求,帮助管理层进一步正确认识与把握本公司风险程度、了解内控管理现状;通过采取对被审计单位日常化资料收集、监督分析、通报情况、提示风险、提出建议的工作模式,针对公司在经营管理、业务发展、风险管控等方面的重大风险和薄弱环节,定期或动态形成重大问题通报、重大风险提示、经营管理建议、综合分析报告等,探索将审计整改从单纯的问题整改上升到风险警示的高度,提高公司防范风险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起到从源头上治理风险的作用。三是建立健全风险管控的综合协调体系。要把审计工作与人事管理、纪检监察工作的协调联动机制,探索把审计监督与干部评价、纪律检查、追责问责结合起来,将审计结果及整改情况作为考核、任免、奖惩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四是确立风险警示的威慑功能。针对发现的重大违规风险点,对存在严重违规经营风险的单位负责人开展审计谈话,取到以儆效尤,增强审计监督威慑力,促进公司合规经营的目的。

(三)以提升经营效益为核心,突出审计效能

随着寿险公司新常态下经营管理的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内部审计也需积极转变思路,适应新常态,践行新理念,以促进公司提升经济效益、实现经营目标为核心,突出审计效能。一是审计重点从关注合规性向关注效益性转变。新常态下,经济增速放缓,但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寿险公司也从提高增速、做大规模向优化结构、提升效益转变,内部审计更需相应调整审计关注重点。从预算管理的角度,更加关注公司预算政策的合理性、预算执行的有效性和预算结果的效益性;从经营效益的角度,更加关注经营单位销售产品的内涵价值、业务创费情况、投资收益情况,更加关注差旅费、招待费、会议费、培训费、宣传费等管理成本和佣金、手续费支出等销售成本管控的科学性、合理性、效益性;从持续发展的角度,更加关注公司承保质量、业务结构、偿付水平,更加关注公司基础管理能力、合规经营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在审计工作中引入价值观和效益观,引导被审计单位将经营理念调整为以效益为先导,以价值为核心,以实现经营利润为目标,促进公司提升经营效益和组织价值。二是审计功能从发现问题向注重分析风险转变。国家审计署提出,新常态下审计工作要紧扣科学发展这一主题主线,更加注重反映总体情况,揭示深层次问题,分析根本原因。寿险公司内部审计也必须遵循这一原则,在客观反映违规问题的同时,更要认真梳理审计发现的性质、存在的环节,深刻剖析问题发生的原因、导致的风险,透过问题挖掘被审计公司存在的管理缺陷和内控薄弱环节,深度总结公司新常态下风险呈现的一般规律与突出特点,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三是审计建议从就事论事向注重优化体制机制转变。审计建议是内部审计推动整改落实与强化内控、规避风险,发挥职能作用的关键环节,寿险公司内部审计需站在新常态下公司战略、产品策略、客户服务、预算政策和渠道队伍建设等宏观层面,根据审计发现问题及风险,从优化完善体制机制的角度,历史地、辩证地、发展地提出有价值、有深度、利发展、强效益的审计建议;不能单纯停留在表象就事论事,要深入分析新常态下经济发展趋势和规律,要体现质量与效益并重,要从制度层面提出建议,保证提出建议的角度与公司改革发展的角度相符,努力提升审计增值作用。

(四)以促进政策落实为要点,找准审计切入点

领导层引领新常态、践行新思路必将有新举措、新要求,所制定的战略决策、政策方针是公司发展的总规划。政策落实是否到位,关系到公司新常态下的发展方向是否正确、发展途径是否妥当、发展成效是否显著,最终影响到公司的持续创新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当前,审计署正组织开展“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跟踪审计,寿险公司内部审计也应以此为切入点,加强本公司重大决策部署、重大项目建设进展、重点资金落实和使用情况以及本单位中心工作推进情况的常态化监督,揭示政策措施贯彻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并跟踪检查整改情况,促进新常态下相关政策措施更加合理、落实效果更加显著。一是要深刻认识公司战略和重大决策。加强基础性研究,深入理解新常态下公司战略、政策的出台背景、根本目的和导向作用,确定政策执行审计的目标和重点。二是要把握政策找准切入点。高度关注各层级、各机构、各部门贯彻落实公司战略和重大政策的具体措施和实际效果,了解是否及时建立健全与新常态、新政策、新要求相适应的新办法、新规则等;及时揭示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失职渎职、损失浪费、违纪违法及不符合新常态经济发展规律与特征的问题,并客观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三是要促进政策的进一步优化完善。内部审计需关注公司战略和政策执行的全过程,不仅揭示问题,而且要根据审计发现对公司战略决策或政策措施进行分析研究,紧密结合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深入查找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判断标准等方面存在不适应而导致政策难以落实的问题,提出进一步完善的意见建议,促进政策制定切合实际、不断优化,政策执行协调推进、落实到位。

三、新常态下寿险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的保障措施

经济新常态带给寿险行业发展的新变化,使内部审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只有深刻认识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新形势、努力践行新理念、找准发力新思路、寻求监督新方法、锻造人才新队伍,才能保障内部审计在新常态下更好的发挥其保障监督作用。

(一)了解新形势,践行新理念

面对新常态,内部审计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期、挑战期、转折期,新形势、新任务、新变化使内部审计工作在功能定位、职责范围、工作要点等方面呈现趋势性的新常态。寿险公司内部审计一方面要认清形势、吃透精神。用新的视野、新的思维来认识新形势、新规律,切实领会公司新常态下重大决策部署的战略意图,把握当前公司经济发展的新变化、新特点,主动研究新要求、践行新理念、创新新思路、取得新作为,把审计工作规划统一到对新常态的认识和判断上来,使审计工作开展更有的放矢,更有针对性,更能够发挥职能作用;另一方面要持续创新、提升价值。内部审计面对发展新常态,要坚持围绕公司总体决策部署和发展目标创新审计理念,改进审计手段,优化审计方法。在审计计划管理创新方面,聚焦新常态下的发展热点、焦点、难点,确保审计范围;在项目控制创新方面,以全过程、全面质量控制为抓手,以质量监督检查为手段,确保审计质量;在审计成果利用创新方面,促进审计整改、责任追究、审计谈话等机制不断完善,审计整改督办函、审计质询函、审计警示函、审计风险提示函等为载体的新工具得到有效运用,确保审计效果;在审计方法创新方面,充分运用信息化、数据化手段,创新电子审计技术,确保审计效率。通过创新审计理念和审计方式方法,体现新常态下审计工作的建设性、增值性和时代性,积极发挥审计新作用。

(二)分析新风险,采取新措施

面对经济新常态下寿险业日益复杂的风险局面,以及寿险公司综合化和国际化经营的扩展,内部审计只有强化对风险监测、分析、防范和报告能力才能接受新挑战、发挥新作用。一方面要具备敏锐的专业判断能力。市场化改革、互联网金融深化、科技进步和信息化大发展等使寿险业风险因素错综复杂、相互交织,内部审计必须全面了解公司战略部署和政策规定,以敏锐的专业判断能力监测、分析公司各层面、各条线、各领域、各环节的风险情况,判断、评价公司内部控制的全面性、及时性和成效性,为风险防范与管理奠定良好基础。另一方面要具备风险防范和管控能力。内部审计要加快从风险发现的后端向风险管控的前端靠近、从发现问题向堵塞漏洞防范风险靠近,关注重要经营管理事项的全过程,找准风险点,科学设置风险评估指标与阈值,及时有效识别、评价、防范新常态下的新风险,全面、客观、及时报告风险情况,并提出有针对性、可操作的建议,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功能,防范化解经营风险。

(三)面对新市场,探索新方法

随着寿险业务经营“大数据”、“云计算”、“云平台”等先进技术的持续引入,数据化、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审计管理科学化、精细化和审计作业信息化、高效化程度应随之不断提高。一是审计手段数字化。建立以数据挖掘、技术应用和系统整合为重点的数字化审计模式,逐步实现审计管理电子化,达成对审计全过程的动态管理;搭建集大数据、云计算、云审计模块等于一体的审计作业平台,实现审计作业信息化和审计监控远程化,强化审计现场管理、线上实时审理,达成对共享大数据的智能运用,将信息技术与审计工作高度融合,推动审计理念、审计方式方法和手段的持续创新。二是审计业务标准化。建立健全审计项目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规范统一标准的作业模式和实务操作指南,分类梳理审计事项,编制审计流程图,优化审计流程,细化审计标准,规范审计取证,便于规范操作、提高绩效,实现审计项目全过程质量控制和科学管理。三是审计模式远程化。构建涵盖公司主要业务领域的非现场监控模式,加大对结构化数据挖掘分析技术、非结构化数据处理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推行远程审计技术,实现现场审计向非现场审计的转变、事后监督向过程监督的转变、抽样检查向全量分析的转变,充分发挥非现场审计远程监控风险、发现舞弊、形成威慑的重要作用。

(四)提升新技能,打造新队伍

内部审计人员作为内部审计工作的具体执行者,素质能力、专业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影响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所以,思想先进、专业胜任、作风过硬、技能高超、素质优良的审计队伍是新常态下内部审计积极发挥作用的基本保障。一是要优化职业队伍。以市场为导向、以机制为保证,实行职业准入制和淘汰制,打通审计人员进、出口通道,从源头上保证审计人员的职业素养;加强教育培训,加快培养高层次、专业化人才,形成和巩固内部审计的专业资源优势,营造有利于审计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二是要明确职业能力标准。明确审计人员专业背景、知识结构、经验技能、职业责任、职业纪律等要求,保证审计队伍建设的规范性和专业性。三是要提升队伍“战斗力”。通过政治素质教育促进审计人员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保持审计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好审计人员职业保障,解决职业稳定问题,确保审计人员履行职责无后顾之忧;健全职业培训长效机制,不断提升审计人员履行审计职责所需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实践经验,特别是加大主审培养和计算机技能培训,保持和提升专业胜任能力;健全职业激励机制,明确奖惩工作标准和考核管理办法,促进审计人员查找差距不足,发挥优势、补足短板,提升队伍的整体战斗力,打造素质优良、业务精湛、能力突出、持续提升的审计职业队伍。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寿险公司的内部审计工作面对当前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只有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转换思维方式,创新工作方法,才能在公司战略管理、经营活动、风险控制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公司在规范经营管理、强化内部控制、完成既定目标、实现组织价值的各个方面保驾护航。

作者:司源 单位: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区域审计中心

[参考文献]

[1]易仁萍.中国内部审计规范(续)[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

[2]刘家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5.

[3]胡舒立.新常态改变中国[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4.

[4]万峰.中国人寿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2.

常规管理常态化范文第3篇

一、什么是网店的常态营销?

常态简单地说就是习惯性的状态。网店常态市场营销包括:每天按时开店,客服到岗、接待咨询、推出新款、制订打折促销计划、做好售前、售中和售后各供应链环节的服务。并将这些销售行为从配货到供应,从供应到服务,从服务到人员管理流程都开成了相应的流程规划和服务章程。网店只要一开店营业,不管是哪位员工当班,都必须按此操作,完成当天的销售工作。

2、网店常态化市场营销的定义

对于网店经营而言,如果说“常”是一种习惯和要求;“态”就是一家网店经营者的态度和素质体现,而“化”就是一家网店经营管理的目标体化和责任化在规范化、服务化、人性化方面的重要步骤。是网店常态化管理的过程控制,是衡量常态化管理工作的标准戒尺。

在此花开将其定义为:网店营销常态化就是经营者本着规范经营的目的,为网店市场营销管理工作制订相应的管理流程与规花开自己的理解章制度,并以此作为考核团队营销业绩,达成营销目的,体现营销服务的一种常态化管理方式。

二、网店差异化市场营销的意义分析

1、网店常态化市场营销管理的必要性

当市场营销管理成为网店的一种常态化管理时,对网店经营发展意味着什么?至少花开认为:常态化市场营销做的到位、做的好的网店,一定是处于正常经营状态的网店,是有前景脱颖而出的网店。可以说常态化市场营销与管理是网店生存发展的基础。是网店实现差异化营销的有力保障。是减少网店经营成本的关键步骤和化要环节。

2、差异化市场营销是网店经营实现成长跨越的动力

当网店市场营销进入常态化管理后,网店完成了实现自我的认同的第一步。接下来就是要寻找如何让网店突破自我,先声夺人,脱颖而出。如何让网店达到这一预期效果,差异化营销是网店实现万花丛中我最红,”千人同睡,我独醒“的关键。是网店从同行中脱颖而出而出,鹤立鸡群的一种自我助力;是网店实现成长跨越的原动力!

三,网店经营如何做好差异化营销常态化的8个步骤

如何将网店的差异化营销例为常态?实现网店市场营销差异化的步骤如何?差异化市场营销常态化,是网店经营者追求经营完美和实现经营卓越目标的有效措施,是网店实现持续发展和品牌化经营的必然选择。

为了帮助大家做好网店市场营销差异化服务,在此,花开建议,网店经营差异营销常态化可按以下的8个步骤进行:

1、培养一支适应常态化市场营销运营管理的销售团队;

2、经常开展市场营销调研,结合网店销售数据、理清网店消费受众的消费偏好;

3、建立网店自己的消费受众群体资源数据库,作为网店市场营销的中观政策依据;

4、通过网店自有市场营销数据资源结合淘宝平台网购消费者大数据资源,恰如其份地定义属于自己网店独有的品牌营销与市场服务;

5、勿以单一营销手段作为网店市场营销的方案策略,尽量在网店市场营销中选择有效的、适合自己网店目标客户群的营销策略组合;

6、网店市场营销组合策略选择的核心要以突出网店经营特色,促销服务有别于同行,服务效果适合网店目标客户群为主;

常规管理常态化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企业管理管理创新

前言

《2015年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报告》显示,企业经营者感受到了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普遍认为当前经济“偏冷”,34%的企业计划明年缩减投资,30.9%的企业家认为当前形势下创新“非常紧迫”,51.1%的企业家认为“比较紧迫”。面对新形势、新环境、新挑战,如何进行创新发展,正拷问着我国企业管理者。而当我们把目光投向深圳,就更容易理解创新的意义。2016年,深圳的GDP为19493亿元,同比增长9%。正是华为、腾讯、华大基因、大族激光、大疆创新等创新型企业,成就了深圳这个创新型城市。

一、企业管理创新的内涵辨析

目前,W术界和企业界对于管理创新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我国关于企业管理创新的研究更多源于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对“创新”的阐述,而且普遍认为企业创新至少应该包含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两种创新互相协同,共同驱动企业前行。其中管理创新包括管理理念、组织结构、管理制度、管理方法、企业文化、市场服务、商业模式、绩效管理等方面的创新。它是企业管理者改变传统、追求卓越的一种变革活动,目的在于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管理绩效,实现战略目标。过去10多年,我国经济增长的源泉更多来自于投入资本的增加,而受到资本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影响,这种靠资本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不可持续。未来我国经济增长的源动力将来自于效率的提高和技术的进步,因此,经济新常态下强调管理创新具有特别的意义,这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经济新常态视域下企业管理的挑战

据《财富》杂志报道,美国大企业、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分别不到40年和7年,而中国大企业的平均寿命为7―8年,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2.5年。中国企业的生命周期普遍偏短,能够做大做强的企业更是凤毛麟角,归根结底,在于很多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我国企业长期习惯市场竞争,缺乏制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管理,大多停留在经验式管理的阶段,主动创新的意识不强。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企业可以拼资源、拼规模、拼速度,而经济新常态下,企业面临残酷的市场竞争,传统粗放式的管理模式日渐失效,企业必须拼管理、拼产品、拼效益,建立现代企业治理结构,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道路。要想适应新常态,就需要积极创新,企业必须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经营理念,创新管理模式,打造核心竞争力,以管理创新推动企业发展。

三、经济新常态视域下企业管理的创新之道

斯图尔特・克莱纳说:“管理没有最终的答案,只有永恒的追问。”管理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种全方位的创造性活动和动态演化的进程。创新没有绝对,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创新没有终点,每一个小小的创新都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企业必须结合自身实际,走出一条“摸索―借鉴―消化―创新”的道路。

(一)认识新常态,创新管理理念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1998年―2008年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年均增速为35.6%,到2014年骤降至5%左右,2015年干脆同比下降2.3%,企业的寒冬似乎正在来临。当今企业面临产能过剩,产品同质化严重,成本居高不下,产品价格下降,流动资金紧张的严峻形势,企业必须认清现实,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下求得生存和发展。正所谓“思路决定出路”,企业管理者必须适应市场和消费结构的转变,树立现代管理理念,从战略上明确企业定位,规划发展目标,由重数量转为重质量,重视产品生产转为重视市场开拓,重销售转为重服务,重生产经营转为重资源整合,以物为中心转为以人为中心,彻底实现管理理念的转变,并将此观念转化为行动,落实到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中,形成持续改进和创新的机制,让资源发挥最大化价值,谋求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适应新常态,创新管理体制

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企业长期采用金字塔式的管理组织模式。传统金字塔式的组织架构层级较多,信息传递缓慢,而且容易出现偏差,影响了沟通的效率和反馈的速度,难以适应信息时代的管理要求。在“互联网+”时代,信息实时共享,机会稍纵即逝,企业可采用扁平化的组织结构,让信息资源在各部门无缝连接,大大加快传播速度,让受众实时响应反馈信息和市场需求。新常态下的企业发展方式转向质量型、效率型、集约型增长,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和发展阶段,改善传统的科层组织,缩减管理层级,实现规模结构的虚拟化和适度化、生产组织的个性化和弹性化、管理结构的扁平化和柔性化等,充分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并根据环境变化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例如,格兰仕变革内部管理架构后,形成了决策、管理、执行三层结构,结果显著提高了企业的反应能力。组织结构为企业提供了平台支撑,在此基础上,企业应创新管理制度,从刚性管理向柔性管理转变,确保降低管理成本,提高运转效率,

常规管理常态化范文第5篇

一、抓好队伍建设提升教学质量

队伍是质量提升的根基,同时也是区域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关键点。全区高中队伍建设应着力三支队伍水平的提升:

提升骨干教师协作水平。重视区域内优秀师资的积聚辐射效应。通过搭建学科中心组、学科基地等学科平台,聚集区内优秀骨干教师组建学科团队,开展基于教学需求的专业研究。按照“优秀教师贡献智慧,普通教师共享成果”的思路,在集体研究、团队合作的基础上推动全区优秀经验的集体共享,不断提升全区教师的专业水平。具体措施:全区组建高中学科中心组,进一步优化学科基地的运行机制,促进校际间骨干教师先进经验的分享和交流。

提升教研队伍服务水平。教师进修学校要大力加强教研员队伍建设,不断拓展教研服务的范围和领域。要在强化团队教研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教研员对课堂教学、学科信息等方面的把握能力和研究水平,努力实现对学校的高水平专业跟进指导,进一步提升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具体举措:加强全区高中教研工作的资源整合,不断完善高中教研运行和管理模式,充分汲取现有优秀经验和典型做法,凸显学科教研“服务基层学校需求、服务教师专业发展、服务教育行政决策”的功能。

提升学校干部管理水平。学校管理干部的工作本职是以身作则研究教学业务,脚踏实地诊断管理问题,身体力行解决发展障碍。学校各类管理的效度容易在课堂上集中呈现出来。具体措施:学校把听课和评课作为最重要的管理举措,积极引导干部深入课堂,通过深入课堂听课熟悉情况,探索有效管理和提高质量的途径和方法。今年全区将进一步完善中层以上干部听评课制度。开展专项检查,适时反馈听评课的情况。

二、深化教学研究提升教学质量

教育教学研究应重视让教师走出教学低层次思考、低水平重复、低效率运转的状态,在不断提高效度基础上缩短时间投入的长度,促成质量提升方式的转变。全区高中教学将集中精力关注三个方面的研究。

增进课堂教学研究。课堂教学研究要从解决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人手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研究重点应放在解决教师学情把握不准、学生学习兴趣不浓、课堂合作探究不够、教学目标不明、课堂达成不高等问题。具体措施:全区组织开展“复习课堂质量评价标准”、“试卷讲评课质量评价标准”等主题研究:扎实推进初高中衔接教学研究,重点开展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学习习惯以及学习心理等方面衔接策略探索。

推进作业专题研究。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作业问题上。学校要着力解决片面强调做题量的问题,题海战术致使学生在基础知识理解不深不透的情况下拼命做题,加重了学生负担,抑制了学生兴趣。在各个年级尤其是起始年级要加强作业问题研究,在精选作业、精改作业、精准诊断、精确矫正上下功夫,提升作业质量,提升作业实效。具体措施:全区围绕学生作业常规开展专项研究,调研全区高中作业环节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高中学科作业规范及教师作业常规建议。

改进复习备考研究。备考研究要克服复习中教师用老习惯思考、凭老经验办事、按老办法运转的现象,要紧紧抓住课程标准、教材文本、考试说明、历年试题等研究重点,注重在归类中求共性,在变化中找规律。具体举措:全区将根据高考和学业水平考试要求,开展教师学科专业基本能力测试,邀请省内名师进行专题培训和现场指导,拓展教师的学科备考视野,提升复习备考的水平。

三、夯实常规管理提升教学质量

管理出效率,管理出效益。全区将致力于精细化管理的落实,努力做到组织架构科学、过程管理精细、责任落实到位。具体要求是:

优化管理机制。学校在部门管理、年级组管理并存的管理模式下,要思考“条块结合”管理职能的合理分配,切实理顺管理体制。要通过健全教学常规检查制度,进一步落实常规检查责任,做到教学常规事事有人管、管理人员人人有事做。借助于优化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制度,推进学校常规管理制度建设。具体举措:全区以完善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制度为重点,要求各学校重新修订、汇编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并组织全区专题交流。

细化管理过程。学校应关注教学常规的管理常态,认真抓好教学细节,重视每项工作的过程检查和备、教、批、辅、考等环节细节操作。具体举措:全区对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将加大检查力度,提高检查效度,及时通报各学校教学常规视导和专项检查的情况。

强化常规考核。教学常规是教学规律的体现,是对教学过程的最基本的要求。考核是检查教与学的情况,是推进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手段之一。具体举措:学校完善教学常规检查评价办法,加强教学常规各环节的过程管理,开展基于常态的教学常规管理工作考核,及时反馈常规执行的情况,迅速解决常规落实的问题。

四、营造良好环境提升教学质量

凝聚发展合力。学校的发展离不开社会、行政、家长等方面的理解、扶持和支持。全区学校应重视凝聚支持学校发展的各类资源的共识,为学校发展创造适合办学的环境。具体举措:各学校可以充分调动家长支持学校办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让家长参加参与学校特色活动,熟悉学校办学情况,了解子女学习状况。知道教师的工作特点,从而从根本上理解和支持对学校教学采取的系列管理举措。

营造互助氛围。全区的学校要树立“一盘棋”的思想,在学校之间、学段之间大力发扬齐心协作、团结互助的精神,努力创设以强扶弱、携手共进的合作互促的良好氛围。通过结对帮扶、教研合作等互促共进新机制,开展经常性的校内和校际间工作交流,推动全区学校的

“抱团发展”,全力提升区域教学的整体水平。具体举措:全区将开展名师校际经验交流、校际间联合备课、联合学业质量监测、教学问题集体会诊等常态活动,交流信息,分享经验,促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