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常规课堂教学

常规课堂教学范文精选

常规课堂教学

常规课堂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教学方法、讨论、素质教育

OnClassroomTeachingMethodofDisussingasUsual

HuangChaoyong

(DepartmentofpoliticeandEconomy,ZunyiNomalCollege,Guzhou,)

Abstracts:Thearticledealswithclassroomteachingmethodofdiscussingasusualandprobesintothetheorybaseandmovementsystemaboutit.

Keywords:teachingmethod,discussionandcompe-tenceeducation.

回首华夏历史的星空,我们会发现一个群星闪烁的时段,那就是2000多年前的“百家争鸣”的时代。“百家”当中,单就儒家的孔子,便与其大名鼎鼎的72弟子,组成一个绚丽夺目的星团,穿越时空,照亮了当代的地球村。可以说,孔子的年代,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最典型的人才辈出的时代。这一历史现象背后的缘由值得我们深思。如果我们把探寻的目光倾注于孔子们的教学方法,那么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孔子们的教学方法就是依循人的自然本性,始于问题,终于结论。孔子所谓“下学而上达”。变即从浅近处下功夫,渐渐向上领悟天理。2000年后,我们依然应当采用孔子们的这一方法。因为当科学的真金不幸为岁月的流沙湮没,我们理当打捞它,擦亮它,并虔诚地把它挂在自己的胸前。这块真金便是“讨论式教学”。

我们今天的课堂急需孔子们的“讨论”。在课堂上我们惟一应当做的,是赋予孔子们的“讨论”以崭新的时代内容。那么,就把“讨论”大大方方请进我们的课堂吧。因为讨论,沟通心灵,达成谅解;明辨是非,教学相长;美化语言,提升智慧;革除积弊,推陈出新。

一、常规讨论式课堂教学法的含义

讨论,是就问题交换意见或进行辩论。远在孔子时代的思想典籍就反映出一个信息:讨论式教学已成为课堂的常规,讨论掀起了百家争鸣的浪潮,砥砺出古人的智慧火花。但随着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逐渐被统治者采纳并加以强化,讨论之风便渐去渐消。程朱理学则最终锁定了“儒术”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一统地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不同意见之间的民主讨论之风荡然无存。至此,课堂便变得死气沉沉。可以说,从孔子以后,我国的教学方法经历了一个逐渐退化的过程。如今,“填鸭式”教学依然盛行,这可谓积重难返。我们片面地认为,在课堂上,只有循规蹈矩,对老师言听计从的学生才是好苗子,我们也以训练这样的学生为已任。于是小学生的手被反剪到背后,中学课堂沉闷得鸦雀无声,大学生则机械地记笔记。结果造成学生死读书、读死书。

常规讨论式课堂教学法(以下简称“常论教法”),是要把孔子们的教学模式拿来,古为今用。其课堂教学的特点一是讨论,二是讨论的常规化。其运行程式如下,首先要求学生在课外预习教材内容,从微观上力求弄懂新课程的知识点,了解基本原理、基本理论;从宏观上对内容的结构层次作出划分,把握各知识点间的逻辑递进关系。上课时教师针对相应知识点向全班提出实际问题,要求学生用业已了解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予以分析,加以解决。一个学生回答完毕以后,再由别的学生来判断其正确、全面与否。学生还可以相互展开辩论,经过这一“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功夫。直到一个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再由教师加以小结。然后,重新进行下一个问题的讨论。所有问题讨论完毕,由学生划出该部分的层次结构,并简要说明各层次的要点及其相互间的逻辑关系。最后,教师再作简明扼要的总结。

在“常论教法”下,课程的推进只求以点带面,教师的讲解量少而灵活,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强调“学而时习之”。即学到一种知识,而能够应时、应事的加以运用。在这一理论联系实际的活动中,学生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在综合能力上得到全方位的训练。从而完成了从学历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二、常规讨论式课堂教学法的辩证法、教育心理学依据

第一,正确解决学的主体性与教的主导性的矛盾。

在教与学一对矛盾中,一方面学是内部矛盾即内因;教是外部矛盾即外因。教学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说,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其自身学习主动性是首要的,当然教师也要为其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一方面,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学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教学模式的性质是由这一矛盾的主导方面决定的。

综合以上两个方面,当我们把教学视为一个动态系统时,学是主体性的因素;而当我们把教学视为一个操作系统时,教是主导性的因素。于是在这两大系统这间又产生了学的主体性与教的主导性的新矛盾。传统模式下的教学活动恰恰没能正确解决这一矛盾两方面的关系。以至于用教的主导性取代、否定了学的主体性。推行“常论教法”首先必须正确解决这一对矛盾。

第二,摆正教与学的关系,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由于未能正确解决上述矛盾,传统模式下的教学,其实是只有教,没有完整意义上的学。如果把教学比做一台戏,那么教师既是导演,又是唯一的演员。学生并未成为剧中人。教学,至多是教师启发学生听懂讲授的内容。结果,无论教师怎么会启发,讲授内容如何引人入胜,学生最终还是被动的学。因此,教学成了单程流向,而不是教与学的互动,教与学的冲突日益加剧。教师上课知已不知彼,只顾“满堂灌”,不留余地的把知识往死里讲,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没能得到体现,仅仅充当了装载知识的机器。这相当于老师抢了学生的饭来,反复咀嚼再喂给他们。学生强吞硬咽,味同嚼蜡。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其实,课堂教学无论如何要突出学的主体性。教学应当是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自己去弄懂知识并加以运用,以形成他们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这样的教学便会更富有成效。

第三,教学过程要符合人的心理认知秩序。教师要按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那么,什么是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呢?说:“就人类认识运动的秩序来说,总是由认识个别和特殊的事物,逐步地扩大到认识一般的事物……我们的教条主义者是懒汉,他们拒绝对于具体事物做任何艰苦的研究工作,他们把一般真理看成凭空出现的东西,把它变成人所不能够捉摸的纯粹抽象的公式,完全否认了并且颠倒了这个人类认识真理的正常秩序。”可见,人类认识事物总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低级到高级,遵循从个别到特殊到一般的认识秩序。因此,我们的教学,要依照学生的天性进行,力争把学习从学生的沉重负担变成一项娱乐。从而让我们流于口头的“寓教于乐”真正兑现。

学生的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他们只有在遇到问题并感到疑惑时,才会调动起自己的思维,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解决摆在面前的问题。因此若教师在课堂上只提出具体明确的问题,并尽力做到语言生动形象,问题蕴涵哲理。这样,就会调动学生参预讨论的积极性。

三、常规讨论式课堂教学法的运作机制

由于学生长期在传统模式下挣扎,其语言表达等综合能力较低。因此,推行“常论教法”有较大的难度。针对学生自觉参预讨论的积极性不高的情况,教师可以设法把市场竞争机制引入课堂,充分体现效益原则。同时,兼顾公平,适当保障后进者的利益。从而建立起有效的利益驱动机制:首先,大幅度提高平时成绩在期末考试、考查成绩中所占比重(如50%)。其次,在期末计算某个学生的平时成绩时,可以套用以下公式:M生平时成绩=M生(参予讨论+作业)成绩总和/全班人均(参予讨论+完成作业)次数×50%。这样一来,积极参预讨论的学生,其平时成绩可能超过50分,当然超过部分无效。反之,消极应付者则平时成绩较低。这样,课堂自然会一改过去的沉闷场面而变得热闹起来。第三,基于前二个因素,学生课前预习教材也就会形成风气。

四、常规讨论式课堂教学法下的考试内容及形式

推行素质教育,还得改革传统模式下的考试制度。这就要从考试内容和形式两方面作相应的调整。当然,各门学科,其考试的内容和形式都各有自己的特点,不能一概而论。但考试的宗旨应该是检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考试内容应反映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形式上看,应去掉那些偏重于考查学生对死知识掌握程度的题型,多出比较、辨析、判断等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面的题型。以使考试的作用完善起来。

五、常规讨论式课堂教学法评估

“常论教法”彻底改变了传统模式下“满堂灌”的弊端。学生积极参预教学活动,讨论教学内容。突出了他们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用结合、教学相长格局的建立。学生在课堂上有展示自己特长的机会,学习有了成就感。从而使学生在自学、语言表达、逻辑思维、临场发挥以及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等综合能力方面得到较大程度的训练。对学生竞争意识、竞争实力的提高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常论教法”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学方法。

常规课堂教学范文第2篇

体育教学的特点与形式明显有别于其他学科教学,课堂教学常规就突出地反映出了体育教学的特殊性。课堂教学常规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在一定意义上说,课堂教学常规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运用得好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否则将会得到相反的效果。因此,建立与规范课堂教学常规,对提高教学组织能力和完成教学任务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对此方面谈几点拙见,愿与大家共同商榷。

1建立严格规范的教学常规

教学中要依据教学进度,认真钻研教材,教学方法的选用要紧密联系教学的实际,达到满足教学的需要或基本满足教学的需要(实现教学目标、教学目的等),精心设计每一堂课,准备好教案。

遵循教学规律与特点,规范教学程序,充分重视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1)根据课的内容、教学任务做好每个环节的准备工作:①做好课前场地、设备、器材及辅助用具的准备工作。②做好课堂时间的合理分配并保证课堂教学时间的充分、合理利用。③做好教学过程中各项学习内容前后环节的顺利衔接。④及时发现或排除场地、设备、器材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减少、杜绝伤害事故的发生。遵循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与变化的规律,根据课的内容结构及特点,合理安排运动负荷:①课的开始部分,要简明扼要地向学生宣布课的学习内容、任务和要求,对有一定难度的技术动作或有较大运动负荷的练习,要做好思想动员,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②课的准备部分,应根据课的教学内容及特点,带领学生做充分的身体准备活动,使学生克服生理上的惰性,大脑皮层产生兴奋,起到热身及进入基本部分练习的身体与心理准备。③课的基本部分,合理安排两个以上教材之间的搭配与先后顺序。运动负荷的安排应根据学生的承受能力,循序渐进,控制高峰期出现的阶段与恢复的合理安排。④课的结束部分,要组织学生做好必要的放松活动,使身体与心理上得到恢复和调整。⑤要进行课的小结和讲评,根据授课的需要,安排课后练习的内容。⑥清点并收回上课使用的器材与用具。

规范教师的形象,为人师表文明教学。在教学中,教师的形象是靠自己的行为树立起来的,教师要以较高的素养和学识,自身的魅力,高深的教学艺术、表率作用及良好的精神风貌昭示和感染学生。合理运用教学中的有声语言,以准确、精炼,具有鼓励性、启发性、指导性的艺术化的语言,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合理运用教学中的形体语言:①教师应以仪表端庄、精神饱满、富有朝气的精神风貌面对学生,不要把课外的不良情绪因素及不雅语言带入课堂,尽力克服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②教学中要善于使用手势这种无声语言。手势能辅助口语的表达,教师巧用各种手势、手型,既可以做为教学的辅助手段,又能增进师生的默契和感情交流。③教学中做好教学示范。教师准确、清晰、轻松、优美的示范,既能让学生感知动作的全貌,又有助于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教师优美娴熟、生动形象的示范,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能震撼学生的心灵,激发学习的欲望。

优化教学环境,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爱学生,多关心学生,了解他们对体育的态度与需要

帮助和鼓励学生培养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在教学中努力营造一种师生间相互尊重,同学间互帮互学、团结友爱的和谐气氛,使学生处在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积累教学资料,做好统计与分析,提高科研意识。总结取得的经验与改进不足之处,不断提高教学能力与水平。

2建立和完善必要的课堂常规

体育教学中注重发展学生个性的同时,还要建立必要的行为规范,使他们在学习中接受行为规范的教育与训练,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对提高素养与社会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2.1建立严格的考勤制度

要求学生因事、因病缺课要履行请假手续。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增强集体意识。

2.2建立文明礼貌教学制度

教学中要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使用文明用语,尊师爱生,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3建立卫生制度

培养学生讲究卫生、增进健康的良好意识,去掉不良的习惯,掌握运动保健、医务监督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常规课堂教学范文第3篇

语文教研组1—6年级有6个教学班,由7位语文教师组成。上学期全体语文教师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各项教学研究,切实优化课堂教学,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期末统考成绩比较稳定。

二、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校语文教研组立足校本教研,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狠抓实效,大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贯彻教学教研工作计划,课堂教学以精讲、互动、高效为指导,教研工作以校本为中心,努力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紧紧围绕学校本学期工作目标,进一步加大课堂教学改革的力度,规范教学常规管理,强化语文教学工作中的研究、服务、指导等功能,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三、主要工作

1、加强教研组建设,构建“学习型教研组”。

(1)认真抓好理论学习,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的理念。明确形势发展要求,学习新课程,在思想上树立新课程意识,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

(2)坚持集体学习研究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做法,语文组每位教师都要做一个终身学习者。除了参加学校规定的学习内容之外,个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自修内容,重在提高个人的素质品味。

(3)教学常规的学习。认真抓好学校教学常规的学习,每位老师要经常对照检查。

2、严格执行和落实教学常规,强化教学管理。

教学常规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批改与辅导、教学评价、教学研究等方面。本学期要抓好教学常规的执行与落实。每个月都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常规的检查。

(1)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中心,以优化教育教学为目标,以转变教学方式为重点,提高教学质量管理,把学校的教学要求落到实处。

(2)抓紧抓好备课工作,教师要根据年级的教材特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安排好教学计划,落实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放在首位。

(3)加强组内听课评课活动。要认真填写听课记录,不能弄虚作假。加强评课活动,发扬教学民主,浓厚教研气氛。

(4)重视教学质量的考评工作,认真做好教学的测评工作。各年级要根据年级的教学实际,搞好教学测评,搞好教学质量的研究与分析,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同时在质量教学质量考查的同时,还要重视学生口试的检查与阅读量的检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另外,平时作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尽可能布置教师自己设计的作业,少做练习册,多布置开放性的作业,少做标准答案,在作业这一环节也要尽可能体现自主的特点,特别要重视学生的写字与朗读的训练,把学生的写字与朗读列入到考查内容上来。

3、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提高教研水平

(1)根据全区“立足课堂、深化课改,提高课堂有效性”主题教研活动,做好“一项试点,四项习惯、五项突破、十项研究”工作。

(2)教研组根据学校教学计划要求,积极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各年级要积极探讨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如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在年级组互相听课,共同提高。

(3)完善集体备课制度,提高整体教学水平。本学期,我校语文教研组利用本校每周五的教研活动和集体备课时间,加强各年级备课组的管理,完善集体备课制度,建设好语文学科资源,为教学提供有效的资源共享。每组选本单元的重点课文进行研究、讨论,指定中心发言人,谈教法谈学法,其他教师进行修改补充,努力追求课堂教学的新境界,挖掘教材的精髓,集思广义,进行教研活动,把课文吃透、吃准、吃精。使课堂变成充满生命力的课堂,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充满问题探索的课堂,充满语文魅力的课堂,充满教学智慧的课堂。

(4)积极发挥名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为青年教师创造学习和锻炼的机会,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起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青年教师要将磨课当作自己成长的舞台。

(5)师徒结对,同伴互助,骨干引领,自我反思。“师徒结对,同伴互助”一直是我校的教研特色。但由于学校活动多,教学任务重,有时候难免不能够落到实处。本学期,我们语文组将进一步加强这个方面的管理,让“师徒结对,同伴互助”真正发挥它应有的功效,真正做到促进教学相长。

(6)继续加强新课程实施的研究。着重加强对一年级的汉语拼音教学、二年级的识字教学、三至六年级主要以加强习作指导和作文讲评的研究为中心,深化教学改革,不搞花架子,做到“真实、有效”。

常规课堂教学范文第4篇

根据教研室对“基地”的各项要求,围绕学校教务处和教科室的各项工作计划,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根据“轻质减负”等教育活动,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己任,以提高课堂效益为根本,以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为起点,坚持教研兴组、教研强教的战略,贯彻新课改理念,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特长,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从而使我组在教育教学工作上更进一步。

二、工作重点

1、认真学习科学学科教学建议

2、做好课题工作。

3、加强理论学习。

4、搞好教学节活动。

5、做好每次考后的质量分析。

6、做好知科学知识大汇总的黏贴和电子稿的保存及上传。

7、借助信息平台,送给家长温馨提示和鼓励

通过以上各项活动,突出特色,体现基地本色。

三、具体任务和措施:

(一)、狠抓常规管理(根据学校教务处的要求)。

1.抓备课

①严格执行课程计划。不随意调课、停课、加课、减课,一切教学计划的变动需先通过审核方可实施。②全部执行手写备课,通过使用自行设计备课本进一步细化备课要求,重点突出教学设计、学生学习的主体,教学的生成、教后反思。③过程中加强手写备课推行的检查力度,本学期初定查二次。同时要求实习期新教师的备课提前一周,由相应师傅审核后再进行课堂实施。

2.控资料

①严格控制学生作业量。课内确保一定的练习量,课后作业要求教师先做,然后根据作业难易程度和学生的掌握层次进行分层布置。②严格控制学生教辅资料。任何教师不得借任何理由以任何形式私自为学生统计征订,若确实有需要每科只充许增订一份资料,且须经过教导处申核和备案后方能进行征订,资料须经教导处下发到各年段。在阶段中教导处将对资料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和反馈。

3.严考试

各学科都要重视形成性检测(单元测试)及课堂教学的反馈检测。要重视口试、实验、操作,课堂提问等评价方法的运用,全面评估学生。学校组织的考试有开学考、月考,期末考根据教研室安排进行,月考的组织依照中考的要求全程模拟进行,阅卷采取年段交换,流水操作的方式,从而加大对课堂教学质量的实时监控。

4.重落实

抓批改、辅导及过关检测,要求教师做到学生作业有发有讲有评,有做有批有反馈。

5.严检查

加大常规管理检查力度,改革常规检查的方式,由定期查改为随机查,由组内查改为通查,同时在检查的内容上更加细化量化,做好查后的反馈工作,并重点关注再查时教师是否改进,在此基础上评选出“教学常规标兵”若干名进行表彰奖励,以先进带全面来提升常规的执行效度。规程检查的结果纳入教师的年度考核。

本学期以备课、作业布置与批改和课堂教学常规执行三个为常规检查的重点,每次检查致力于树典型、查问题、重调整。

(二)、加强课堂教学研究。

1、围绕课题和各项选拔活动开展公开课活动

2、继续学习科学学科教学建议

3、以“课题研究课”为抓手进行常规落实和课题研究并行。

(三)、深入课题研究

1、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情趣盎然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充满活力、动力,又在此氛围中仍然保持教学的高效率。

2、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论文、案例、教学叙事等,加强理论的学习

(四)展示基地特色

1、以“小学校”“大学科”基地如何有效建设为研究主题的课题研究

2、特色活动体现学科特色(科学展示活动)

3、科学课外课外知识大汇总(师生共创)

4、尽量集体行动(共参与共讨论共学习共收获)希望我们的计划能照常进行!!!

常规课堂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流程

课堂教学模式体现新的课程思想与教学价值观和教学的前沿思维,是教学思想、教学观念体系与教学实践契合的生长点。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意味着教学效益的确定,良好模式的推广即是效益的放大。随着人们对教育真谛认识的不断追寻和探究的深层化,教学思想、教学理论也随之从传统走向现代。教学价值观念的嬗变使人们重新审视既有教学模式的利弊,重构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新模式。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历经曲折道路,终于确定以课程改革作为突破口。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要求中小学教师确立新的课程思想和新观念,改变传统的课堂专业生活方式,重构具有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模式,这是实现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必然要求。缺失了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新课程的顺利实施、课堂教学效益的大幅度提高及可持续发展,是难以达到的。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忠实执行教学计划,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活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可以这样认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应是以生为本的生态模式。华南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提出了生本教育概念,[1]并在他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生本教育的观念和实践模式研究”中对此作了深刻的理论探索,取得了显著的实践成效。本文试图结合自己参与该课题部分研究的实践和思考,对课堂的生态模式进行探讨。

一、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

“生”是指可以发育的物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发展长大;“生”是活着的,有生命的;“生”又是“学生”。“态”是指形状、样子。那么,“生态”也可理解为“可以发育的物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发展成长的样子。”现代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追求的就是这样一种课堂教学环境,即让生命实体在良好的条件下自然地和谐自由地生长发展。正如诗人特奥多尔·冯塔内所描述的那样,教育“旨在努力为毫无依靠的幼树提供一根拐杖,从而使其能在纯净的空气中自由自在地、无忧无虑地成长,那么,我们则接受了非常不错的教育。”[2](23)传统教学伦理观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社会关系:人──人”,把人当作社会工具来看待,把课堂作为培养“社会工具人”的“教堂”,而忽视了课堂教学中的生态实体──教师与学生。郭思乐教授在《经典科学对教育的影响及其与教育生命机制的冲突》一文中指出:“教育是人的精神生命活动的过程。”“教育中生命活动的最大特点就是存在这种可能性,使生命调动起自身的一切,去不断地创造自我,改善和发展生命,生命会从中受到鼓舞,从而收获丰富和充实的人生。”我们的教育必须创造这样一种人的整体生命投入的生态。”[3]生本教育观念指导下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就是把课堂教学看作面向人的生活世界,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一种人的生命存在,成长和促进人的生命完善发展,生命质量整体提升的生态模式。

生态课堂教学的根本目标是生态课堂主体──学生学习生态的建立。在课堂教学生活过程中要树立全面依靠学生的观念,要相信学生具有学习的天性和无限的潜能,学生学习是有个性和独立性的。要一切从学生的好学出发,把全部的教育价值归结到学生身上,这是现代人本教学伦理价值的根本体现,也是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根本目标。根据这一目标,生态课堂教学要求把学生学习的外部压力和内部压力,人的意识和机体活动,情感与认识活动,社会规范的要求和学生的天性统一起来,创设一个和谐的充满关爱的课堂人际氛围,让学生富有个性地独立自主地自由开放地合作与探究学习的良好生态课堂环境。

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必须重视知识的“精选”。这是由生态课堂教学的根本目标所决定的。由于生态课堂教学的伦理价值的核心是指向生态课堂的主体──学生,因而教学的内容选择既要适合社会规范的要求,更必须尊重知识生成规律和儿童学习的特点。吕达先生曾形象地把制约课程的三大因素知识、儿童和社会喻为“一尊鼎的三只脚”,“只有‘三足’都兼顾了,才能做到‘鼎立’。”同时强调在承认社会对课程的制约作用的同时必须尊重知识和儿童自己的特点。[4]沃尔夫冈·布列钦卡认为,“教育是人们尝试在任何一方面提升他人人格的行动。”[2](75)社会对儿童的期望值过高,其教学效果却可能是负面的。所谓“尝试”即意味着“适合”,儿童只有穿上“合脚”的鞋,才能走得更快。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课程本源和本质认识上的误区,过分强调装饰,使“整体课程膨胀,学非所用,远离人的生活,严重压抑人的学习积极性,阻滞了教育质量与效益的提高。”[5]因此,生态课堂教学必须把教材当作范例,精选“知识”,使知识能真正进入儿童视界,只有儿童喜欢的知识,乐于接受和感悟的知识才是有生命的。在广州、深圳、梅州的生本实验学校的生态课堂教学中,笔者目睹学生在课堂生活中的灵动与热情,学生不再觉得学习是对一种苦差的“应酬”,课堂成为学生最依恋的地方。这是与生本教材的精心设计分不开的。

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必须重视学生学习的体验与感悟,把感悟作为学习的基础。必须让学生对知识和精神生命获得一种整体状态,否则就是“赤裸裸的教育假象”,虽然是严肃认真的却是徒劳的努力。感悟是人的精神生命拓展的重要标志,是学生主体对外部知识、信息的深层内化,是头脑对事物的重新组合、选择和建构,因而是人对自己的挑战和创新,是学生未来学习与生活的核心基础。为此,生态课堂教学过程必须尽量减少对学生学习时间的占领,把学习的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生产”知识,只有学生自已“生产”出来的浸润着学生自己血脉的知识才是有生命的,才会产生刻骨铭心的爱。这是生态课堂教学生成的重要标志。

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必须重视讨论的常规化,使儿童的体悟水平得以提升。儿童具有天生强烈的对集体所具有的行为方式、思想方式、价值观的学习需要,求得同集体具有的文化方式的一致是儿童的一种强烈愿望。儿童个体的体悟有时也许不是很深透,通过多元、多向、多层次的讨论,使儿童对已有悟见重新组合、选择、建构,使体悟水平向更深层次内化,取得更佳的学习效果。讨论的常规化不但使学生获取深层感悟的经验,而且加强了集体内部的沟通与合作,培养了集体探究和团队精神,和谐自由的富于创造的课堂讨论氛围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民主参与欲望。民主参与的课堂氛围正是灵动与创造的必要条件,压抑、不自愿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不可能有“出格”的表现。因此,只要是学习需要的就可以讨论,让学生的学习天性自由释放,才能使学生进入“乐知”、“好知”、“学如不及,犹恐失之”的学习生态。为使讨论常规化,必须改变课堂环境中的“生态位”,将座位的“行列式”改为“方块式”,在目前课堂环境条件下,这种“生态位”的改变,正是体现了生本教育对课堂生态主体──学生的尊重。

课堂教学生活是提升自己生命质量的人生历程。多尔赫认为“教育是促进人们之间相互的满意关系,促进有意义的学习以及促进人格发展的一种共同生活。”[2](49)深圳南山学校李先启校长认为教育应是“充满爱的教育”。同时,学生又是一种丰富的教育资源,从大教育的视野看,教师也是学习者,而且应该成为先行的永远的学习者。教师只有融入儿童的学习生活实践中去,才能体味和领略教学的神圣和精彩,才能精神感奋,充满乐趣与活力,课堂才能成为师生共赢的共振共生的满意生活的地方。

因此,可以认为把学生作为教育本体,充分依靠学生,相信学生具有无限的学习潜能,把学生作为教学的第一资源,通过改变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精选适合儿童学习的知识,减少对学生学习的时空占领,给学生以更多的独立有效的思维时间,开展不断提升学生感悟层次的常规化讨论,实现教师、知识、学生以及家庭、社会的多元、多向、多层次的课堂生态系统的开放与互动,建立一个自由和谐富有个性的独立自主的学习生态环境,从而取得课堂教学效益与生命质量的整体提升,这就是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

二、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

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宗旨是一切为了学生,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自由开放地独立自主地学习,在课堂学习生活过程中学会感悟,体味生活,在与知识的“相遇”中,使知识融入生命。教师在“点化”学生的精神生命中也在“点化”自己,学生和教师在生态课堂环境中共同提升生命质量。生态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就必须依据这一宗旨来安排。因此,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就可以“领受—领悟—提升”三阶段来进行。

(一)领受

领受教学的前提条件是学习任务和学习内容要适合儿童当前心理年龄的最新特点。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是儿童学习的基础,间接经验可以转变为直接经验,学生学习应在直接经验的基础上展开。精选示范知识要考虑儿童的接受特点,要为儿童所喜爱,容易进入儿童视界。学习任务要相对确定,提出的问题要简明扼要。学生领受是在上一次课结束时就已开始,这样学生才有较多的时间和空间来做课前社会化的准备。教师要融入课堂生活,表情动作和言语能让学生体味到教师的关爱和深切的期望。因而当一次新课开始,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教师对讨论巡问即可获得学生领受的现状,为下一阶段的领悟引导以及对教学设计及时作出调整。

(二)领悟

领悟是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主题和核心环节或阶段。阅读、讨论和相应的必要练习是主要的教学策略。通过阅读、讨论或相关练习,让学生深入知识的内部,领会知识的内涵及发现知识生成的初步或基本的规律,拓展知识的生命。同时用集体学习的动机促进内化的方法,使知识与思维、情感、态度真正成为学生生命的有机成分。学生的领悟有显性水平和隐性水平两个层次。显性水平是学生对知识领悟透彻,既能意会又能言传;隐性水平则处于领悟的朦胧状态,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因此,在领悟层次上必须把握住一个“度”。如生本教育实验教材三年级语文《死海》的教学,文中有“比重”一词,小学三年级学生没有必要弄清“比重”的科学概念,只要懂得“由于死海含盐量很高,人在海里就像木头漂在水上一样”即可。

(三)提升

提升是在学生领悟的基础上对知识生命的拓展。通过对已有知识的成功领悟,让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探究的精神得到张扬和发挥。如深圳外国语学校的罗华老师,在生本教育观念的指导下,打破课堂的时空界限,在学生对二战后“苏联模式”这一历史事实领悟的基础上,花两节课时间让学生对二战后“苏联模式”的积极影响与弊端展开争辩,使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在讨论中得到提高。学生的认识在发现知识变化的规律后,其领悟水平是可以再提升的,提升的速度和广度常常是令人震惊的。在提升阶段的常规化讨论中,学生之间智慧和知识的“广博性”相互感染,在分享同伴学习成果的同时,每个学生心里又充满了对学习的渴求和内化的强大动力,课堂就成为一种引力巨大的学习场。我们在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上常常会发现无法预知的令人心灵震撼的场面,这就是生态课堂教学的无限魅力。

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是一个有机整体,是对课堂教学生态系统中各生命实体的有效整合,有利于学生个体,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小组与小组以及知识生命的多元、多向的互动和不同层次的提升。生态课堂教学模式还具有动态性,可以对教学时空进行调整,实行大课堂的联动,把课堂延伸至家庭和社会,做学习社会化准备,体现了课堂生态系统的开放,同时可以对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按教学需要作灵活的选择与组合。生态课堂的教学流程可以在一课时完成,根据教学需要也可以用几节课来完成。例如对一些探究性问题的解决,就需要较多的时间来组成一个“领受—领悟—提升”的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永远是一个与时代同行的话题。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以生命合作活动为宗旨,把讨论作为常规化的教学策略,把领受、整体领悟和点化升华结合起来,预示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效益和生命质量整体提升的美好前景。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97.

[2]沃尔夫冈·布列钦卡.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分析、批判和建议[M].胡劲松,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郭思乐.经典科学对教育的影响及其与教育生命机制的冲突[J].教育研究,2003,(2):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