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康复工程新技术

康复工程新技术

康复工程新技术

康复工程新技术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康复治疗技术 智能化 科学技术

中图分类号:R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7)13-0009-04

Intelligent development of rehabilitation technique

ZHU Yulian*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Huashan Hospital,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40, China)

ABSTRACT Rehabilitation technique is a main treatment measure in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and gradually grows up on the basis of traditional medical treatment at all times and in all countri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and society. This article mainly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of rehabilitation technique, the impact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volution on it and the prospect of rehabilitation technique under the impetus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volution.

KEY WORDS rehabilitation technique; intellectualiz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新技g传统(技术的理论基础、结构、活动方式及方法、规范及标准、应用形式及规模等)取代旧技术传统的活动或过程正在进行中。这种技术传统的变换意味着人类实践手段或方式的飞跃。近代第一次技术革命始于18世纪中叶,与英国的产业革命同时发生,以牛顿建立的经典力学体系为背景,以纺织机械的革新为起点,以蒸汽机的发明及广泛使用为标志,使工业生产完成了从手工作坊式到机械化式的转变,把社会的物质生产力推进到了机器时代。第二次技术革命始于19世纪末,以电力技术的开发、应用为中心,并由此促进了各个技术领域的全面发展,涌现了一系列以电能为动力的新兴技术,产生了一个庞大的电气工业体系。此外,在此期间电话、电报、无线电等初期的信息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第三次技术革命奠定了基础。第三次技术革命始于20世纪40年代,现正以迅猛的速度向前发展。这次技术革命的主要标志是原子能、空间技术和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其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40年代至 60年代为第一阶段,期间核技术、计算机、空间技术逐步走向成熟;20世纪70年代至今为第二阶段,期间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信息技术为标志的新兴技术群的发展引发了当代技术领域的巨大变革。与前两次技术革命相比较,这次技术革命具有科学化、群体化、智能化、生态化等特征,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广泛而深刻的技术革命潮流,正越来越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1 康复治疗技术的发展

作为康复医学的主要治疗手段,康复治疗技术是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并在继承古今中外传统医学治疗手段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

康复医学在我国渊源古老,成书于约2 500年前的中医学经典著作《皇帝内经》中就已记载了关于功能恢复的理论及方法。古代中国有功夫、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等治疗性康复锻炼手段,且现仍然是科学的康复治疗技术。有研究发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服用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再配合太极拳运动,他们的心功能分级、生活质量评分、6 min步行距离、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等指标值均较单用药物治疗患者有更显著的改善[1]。另有研究指出,长期进行八段锦锻炼能够提高老年人动静态平衡能力,增加老年人下肢及腰腹部的肌肉力量,提高老年人前后方向上对机体平衡的控制能力,提高老年人步态的稳定性[2]。

此外,在公元前2 000多年前,古埃及的书中就记载了体育训练可配合医术治疗疾病,此可谓是现代康复治疗技术的雏形。在公元前400多年的古希腊,人们使用药物和物理的方法治疗疾病。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在他的有关著作中还论及医疗康复,谈到利用矿泉、日光、海水及运动来防病健身、延缓衰老、保持健康,运动具有治疗和预防疾病两方面的价值,可应用的手段包括散步、骑马、格斗、呼吸体操等。在古希腊的某些神庙里还立有锻炼的规程,要求练习规定的体操,并与现代一样,治疗性运动由医生和体操家指导进行。随着体育锻炼从古希腊传入古罗马,人们逐渐认识到体育运动在疾病治疗中的效用,教士、医生高度评价体育运动治疗疾病的价值。在第一次技术革命前,康复治疗技术基本上是以大自然中存在的各种力学的、自然的因素为媒介的。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技术革命的不断深入,第二次技术革命将人类带入了电气化时代。人们开始不再满足于临床医学的“被动的”的治愈,因为实质上仍存在功能障碍,从而促进了康复医学的发展。康复医学以人为主体,以恢复功能为主、提高生活质量为主,使有功能障碍的患者最大程度地恢复功能、回归社会,患者在康复医学中是主动的参与者。正是由于技术革命的不断深入,促成康复医学与预防医学、临床医学、保健医学一起构成了现代医学体系的四大支柱。在康复治疗技术的发展过程中,物理治疗技术得到了蓬勃发展,特别是各类运用电能研发出的具有治疗作用的物理疗法仪器,如消炎镇痛用的低、中频治疗仪,缓解肌肉痉挛和疼痛用的牵引器等,都是科学技术在临床康复治疗领域中的实际应用。

现代康复治疗技术已是现代康复医学中的主要治疗手段,其综合、协调地运用医学的、教育的、社会的、职业的等各种方法,如物理疗法、作业疗法、语言疗法、心理疗法、职业疗法、中国传统康复疗法、康复工程技术等,使病、伤、残者已丧失了的功能尽快地、最大程度地恢复和重建,从而使患者重新走向生活、走向工作、走向社会。现代康复治疗技术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信息技术为标志的具有科学化、群体化、智能化、生态化等特征的第三次技术革命也正深深地引领和加快着康复治疗技术的发展。

2 现代技术革命对康复治疗技术的影响

康复治疗技术虽脱胎于古今中外传统医学,但在数次技术革命的背景下都得到了快速发展。现代康复治疗技术已超出之前的狭义的概念和范围,涉及内容相当广泛,包括生物学、医学、工程技术,乃至社会学、心理学、法学等,涉及学科与技术领域则包括生理学、康复医学、康复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电子工程、生物力学、机械工程、辅助技术、康复咨询、康复评价、神经科学、言语病理学、作业疗法、物理疗法、特殊教育、法律、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学等。

2.1 对康复治疗技术之康复评估的影响

没有康复评估就没有康复治疗,这是我国著名康复医学专家卓大宏教授的至理名言,可见康复评估的重要性。早先的康复评估都以目测、问卷和量表等徒手的方法进行,进入电气化时代后开始有简单的、量化的计时和计量的评估方法及结果,如可获得显示神经肌肉传导的肌电位数据、利用力学作用精确测量关节活动度等。随着第三次技术革命,人类文明发展之车从“慢车道”驶上了“高速公路”。生物工程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预示着人类社会将从机械化、电气化时代进入一个更高级的自动化时代,这一切都为现代康复治疗技术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能使康复评估的方法及结果更趋精确、科学。例如,通过计算机技术和传感技术等可对人行走的功能状态进行全程监控和对比分析,此能用于评定患者的残疾程度,为其制定康复计划提供客观的依据。王桂茂等[3]利用三维步态解析系统研究发现,脑卒中后偏瘫步态患者的步行速度减慢、步频降低、步宽加大、步长缩短,且健侧步长缩短更为明显。患侧双支撑期在步态周期中所占比例提高,单支撑期所占比例降低;健侧单、双支撑期在步态周期中所占比例都提高,摆动期所占比例降低,健侧在步行中起代偿作用。偏瘫步态患者的骨盆运动表现为骨盆横断面上的旋转度和矢状面上的倾斜度都增加。

对步行功能异常的机理研究导致近年来模组化理论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该理论认为神经对肌肉的控制是通过模组来实现的。模组的定义是,在给定时间内多块肌肉的固定的共同收缩模式。模组在许多运动或活动中可被用来描述肌肉间的协调性。Neptune等[4]通过步行中的动态肌电图等数据描述了步行过程中基本的4个模组。Routson等[5]以肌电图数据结合运动学和动力学数据研究发现,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在步行中有模组数量减少和出现时间改变的现象,它们直接影响了患者的步行表现。Shin等[6]通过三维运动捕捉系统研究发现,4周的步态训练结合节奏听觉刺激可有效改善偏瘫患者步态的运动学参数和时空步态模式,同时还对有关步行辅助用品(具)和仪器的性能进行了鉴定和评价。Katsuhira等[7]通过三维动作捕捉系统结合测力板研究发现,一种新设计的躯干矫形器可通过在胸口产生一个弹性阻力而使躯干伸直的力矩,从而有效纠正偏瘫患者步行中的躯干排列(trunk alignment),但与佩戴矫形器时相比,患者双侧肢体更多的动力学和运动学参数的改善出现在解除矫形器之后。

2.2 对康复治疗技术之康复治疗的影响

现代技术革命推动了康复治疗技术的现代化。可以说,具有特殊的、系统的理论及方法体系的现代康复治疗技术正是在现代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在20世纪逐步形成、特别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加速发展起来的。例如,等速技术既可用于力量训练、也可用于监测被测试者的肌肉力量和关节活动度,改变了以往单纯的等张、等长肌肉力量训练的弊端,如不可测、不安全等。Chen等[8]对脑卒中后6周内的偏瘫患者分别进行每周5次、共计4周的等速和等张肌力训练,结果发现等速肌力训练组患者在屈膝90°时的等长力矩峰值、角速度为60°/s和120°/s时的偏瘫侧膝关节的屈膝力矩峰值、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上都较等张肌力训练组患者有更显著的改善,且两组患者的起立―行走计时测试分数和白介素-6水平都提高,但α-肿瘤坏死因子水平仅等速肌力训练组患者有所提高。Eid等[9]的研究发现,在传统物理疗法的基础上结合等速肌力训练能较单纯物理疗法更好地提高21-三体综合征患儿的膝关节屈、伸肌力矩峰值和姿势平衡能力。

最初产生电刺激的方法是通过电子线路来获得的,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也可利用计算机程序并经数/模转换器输出来获得,即先将多通道的刺激参数存储于计算机存储器内,然后按顺序将它们读出,经多通道刺激电极对选定的神经肌肉系统进行刺激,使刺激更趋精准和有效,改变了以往单纯通过电子线路来进行电刺激的治疗方法。微机控制的功能性电刺激助行系统就是利用计算机对步行每一阶段各肌肉的活动细节进行分析而研发出的由微机控制的多通道复合电刺激装置,可使肢体瘫痪患者实现接近于正常人的自然步态。一项研究对8例男性偏瘫患者进行了为期4周的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结合主动收缩的步行训练,结果发现患者患炔匠ぁⅤ坠亟谧畲蟊城角度和膝关节屈曲角度、胫骨前肌和股直肌的最大收缩力量都显著提高[10],提示此种训练方式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足下垂和划圈患者的步态模式。

自20世纪末以来,自动化装置开始帮助康复治疗师增加治疗强度、减少工作时间,特别是家庭康复机器人及各类康复机器人的诞生:下肢康复机器人可用于训练下肢步行功能障碍患者或替代这类患者步行,上肢康复机器人可用于训练失去上肢功能的患者或替代这类患者的上肢及手功能,效果都较令人满意。孙丽等[11]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偏瘫导致的肩关节半脱位患者,结果发现他们在6周后有较单纯常规康复治疗患者更小的肩峰至肱骨头间距、更低的改良的Ashworth量表评分、更高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和改良的Barthel指数评分,提示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治疗能更好地改善脑卒中后患者的上肢痉挛伴肩关节半脱位状况并促进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Han等[12]的研究发现,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和单纯常规康复治疗都可提高亚急性行走完全依赖的偏瘫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平衡能力、行走能力和患侧肢体的运动功能,但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组患者的血管僵硬状况和最大有氧能力的改善程度更好。

对存在认知和言语功能障碍的患者可进行计算机游戏及模拟训练,利用计算机的多媒体功能将计算机转换成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以提高患者对治疗的兴趣和积极性。通过选择或编制计算机游戏软件,如拼图游戏、拼字游戏、图像识别游戏等,可对患者进行认知功能训练。这种方法改变了传统的认知功能训练模式,使患者感到训练既有趣又有效。朱静[13]的研究发现,采用人工和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的脑损伤患者的LOTCA认知功能评定量表评分都有明显提高,两种方法都可有效改善脑损伤患者的认知功能,但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更为便捷、客观,适宜临床推广应用。Lee等[14]的研究发现,每周3次、共6周的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可明显提高老年人的韩国版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评分,降低由平衡测试仪所测得的摆动面积和摆动路径的长度,提示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可提高老年人的认知功能和平衡能力。

2.3 对康复治疗技术之康复工程的影响

康复工程是现代科学技术与人体康复需求相结合的产物,其理论基础是人-机-环境一体化和工程仿生,在此基础上研究各种服务于康复目的的理论、技术和方法,从个体和无障碍环境两个方面研发康复设施、装置及辅助用品(具),并通过辅助技术服务门诊的方式将康复及其辅助技术产品推荐给用户。个体化辅助器具和公共环境无障碍设施的研发以及与辅助技术服务的结合形成了现代康复工程产业。环境控制系统的研发使得各种伤、残、病者能将自身的残存功能和身体动作转换为各种电信号和其他控制信号,从而自如地操作各种独立生活辅助器具并参与社会生活。下面以颈椎高位截瘫患者为例来看一看环境控制系统的功能及作用。在生活上,这类患者可通过头控装置、甚至利用声音输入系统发出口头指令来操纵周围的器物,如门、窗、家用电器的开启,室内温度的调节等;也可利用移动辅助系统、洗澡辅助系统等日常生活辅助系统来实现日常生活的自理。在工作上,患者可通过计算机或可视电话对部下发出指令,也可直接与贸易伙伴进行网上谈判,还可通过网上银行取得贷款,达成交易。此外,患者还可通过信息传递辅助系统和互联网随时与家人和朋友进行联系和交谈,并可及时了解并掌握全球最新的商业情报和贸易行情。这样,虽然现代医学和康复治疗技术不能完全恢复该患者的四肢功能,但依靠计算机技术和环境控制系统的帮助,他同样过着与健全人一样的生活,完全融入到了现代社会生活之中。

康复治疗技术的实施离不开专业人才的培养。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已成为康复工程的一部分,其可将康复医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图、文、声、像等信息通过计算机系统存储、加工、传输和呈现并实现人―机对话,从而提高康复医学教学的趣味性和有效性;也可通过设置康复医学教学的试题库系统和练习系统,有效而客观地评估康复医学教学的成果。众多的医学数据库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以多媒体方式在互联网上提供在线康复医学继续教育服务和资料查询。远程教学和虚拟图书馆就是在互联网上出现的新型教学、培训和资料查询方式。康复工作者还可利用互联网上的康复医学交互学习课程和专题讨论组进行学习和交流,且可建立康复医学数据库,使康复治疗专业人员能用y一、可信的方法来评测残障者的残障严重程度和康复治疗效果,甚或对他们的运动功能、认知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进行大数据收集和初步评测,为临床和科研提供帮助。利用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模式也可实现远程教学、互动交流和资源共享,可很好地帮助开展康复治疗技术课程教学[15]。

3 对康复治疗技术发展的未来展望

3.1 康复治疗技术的总体发展趋势

现代技术革命在科学理论方面最有可能的突破是:在微观领域,突破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理论,从根本上改变现行的物质结构观;在宇宙观领域,突破宇宙大爆炸理论,从根本上改变现行的宇宙结构及演化观;在宏观复杂系统领域,揭示非线性相互作用的规律,解决人类对宏观世界许多认识上的谜团。康复治疗技术是围绕服务于残疾人和外部功能障碍者而发展起来的,其主导基础技术主要集中在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新制造和“绿色”等技术方面。笔者认为,智能化将成为未来康复治疗技术发展的重大趋势。

3.2 对康复治疗技术发展的展望

可以预见,现代技术革命将为康复治疗技术的发展提供可能,当然也会为临床提供更先进、更安全、更可靠、更智能化的康复治疗训练及评测系统,从而提高残障人员的生活质量;还会为广大群众提供更科学、更便捷、更有效的健身产品,强化人们身体的各项机能、延缓衰老。生物科学的发展将会在“现代文明疾病”的病理机制及治疗等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基因技术的发展也将为疾病治疗、器官移植等带来革命性的突破。随着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现可利用网络开展各种形式的康复医学教学、康复治疗技术交流、远程康复医疗等,从而大大促进康复医学的发展。

4 小结

随着康复医学向社会化、现代化、国际化方向发展,科学技术在康复治疗技术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①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康复治疗技术的兴起;②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康复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③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康复治疗技术向精确性、科学性方向发展。可以预见,康复治疗技术定将继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向着更精准、更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姚成栋, 李福, 马毅兵. 太极拳运动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康复的作用[J].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2010, 19(4): 364-367.

[2] 张丽芬. 八段锦对老年人平衡能力影响的研究[D]. 北京:首都体育学院, 2012.

[3] 王桂茂, 严隽陶, 刘玉超, 等. 脑卒中偏瘫步态的时空参数与骨盆运动学分析[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0, 25(12): 1148-1151.

[4] Neptune RR, Clark DJ, Kautz SA. Modular control of human walking: a simulation study [J]. J Biomech, 2009, 42(9): 1282-1287.

[5] Routson RL, Clark DJ, Bowden MG, et al. The influence of locomotor rehabilitation on module quality and post-stroke hemiparetic walking performance [J]. Gait Posture, 2013, 38(3): 511-517.

[6] Shin YK, Chong HJ, Kim SJ, et al. Effect of rhythmic auditory stimulation on hemiplegic gait patterns [J]. Yonsei Med J, 2015, 56(6): 1703-1713.

[7] Katsuhira J, Miura N, Yasui T, et al. Efficacy of a newly designed trunk orthosis with joints providing resistive force in adults with post-stroke hemiparesis [J]. Prosthet Orthot Int, 2016, 40(1): 129-136.

[8] Chen CL, Chang KJ, Wu PY, et al. Comparison of the effects between isokinetic and isotonic strength training in subacute stroke patients [J]. J Stroke Cerebrovasc Dis, 2015, 24(6): 1317-1323.

[9] Eid MA, Aly SM, Huneif MA, et al. Effect of isokinetic training on muscle strength and postural balance in children with Down’s syndrome [J/OL]. Int J Rehabil Res, 2017. doi: 10.1097/MRR.0000000000000218.

[10] Qian JG, Rong K, Qian Z, et al. Effects of a multichannel dynamic 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system on hemiplegic gait and muscle forces [J]. J Phys Ther Sci, 2015, 27(11): 3541-3544.

[11] O丽, 张艳明, 王伟. 上肢康复机器人辅助训练对卒中后上肢痉挛伴肩关节半脱位患者运动功能的作用[J].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16, 13(6): 302-306.

[12] Han EY, Im SH, Kim BR, et al. Robot-assisted gait training improves brachial-ankle pulse wave velocity and peak aerobic capacity in subacute stroke patients with totally dependent ambulation: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OL]. Medicine(Baltimore), 2016, 95(41): e5078. [2017-02-03]. https:// 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5072950/pdf/medi-95-e5078.pdf.

[13] 朱静. 计算机辅助训练与人工训练对脑损伤患者认知障碍康复的比较[D]. 广州: 第一军医大学, 2006.

康复工程新技术范文第2篇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从1986年成立至今,已经走过了25年不平凡的历程。自2003年第四届全国代表大会以来,协会第四届理事会围绕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坚持学术研究与康复实践紧密结合的方向,坚持协会工作与残疾人工作互动的运作机制,坚持以残疾人为本,全面康复的理念,团结广大康复专业人士,不断增强自身活力,积极拓展业务领域,促进康复事业发展,热忱服务残疾人。7年多来,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康复协会在康复人才培养、康复知识传播、康复技术研究、康复工作推进等诸多方面取得了卓越成绩。协会所属3种杂志均为部级科技核心期刊,协会的专业委员会从12个发展到17个,协会推动建立的26个省级残疾人康复协会已经成为各省残疾人康复工作的重要技术力量。在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中,协会专家制定相关技术标准,并深入各地指导工作,确保调查方法的科学性和结果的准确性;在《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起草过程中,协会专家积极建言献策,提供专业咨询并参与修改,使条例制定工作在扎实的基础上进行;在汶川地震等重大灾害来临的时候,卢世璧理事长等协会众多专家不仅活跃在抢救伤员的第一线,并且制定了震后伤员康复治疗的技术指南、编制了地震伤残人员康复手册,在抗震救灾的过程中宣传了康复理念并提供各项康复技术服务;在对外交往方面,协会及各专业委员会举办国际论坛,参与国际康复领域的技术交流,扩大了我国残疾人康复事业的影响,促进了学术水平不断提高。

中国残疾人康复事业和协会的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必须看到,与广大残疾人日益增长的康复需求相比,我们该做的工作还很多。

这次代表大会之后,协会要有一个更新的面貌,康复工作要有一个更加活跃的局面。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和《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机遇。新一届康复协会的工作要紧跟国家和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步伐,充分发挥好技术支持作用。

我完全相信,新一届康复协会必将在残疾人康复工作中取得新的更大成绩。

祝各位专家、各位同仁幸福安康。

康复工程新技术范文第3篇

解除残疾人的痛苦主要涉及到康复医学,它曾经被称为第三医学。全面的现代医学可分为三部分:预防为第一医学,医疗为第二医学,康复为第三医学。三者鼎足而立,缺一不可。康复医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起来的。当时,全世界有数千万战伤伤员,虽然在残酷和惨烈的战争中保住了生命,但身体受到严重损害,大部分人遗有肢体活动障碍,不能像正常人一样工作,有的甚至不能自己吃饭穿衣。这就需要采取各种措施,使他们最大程度地获得新的工作和生活能力,消除或减少身心痛苦,同时减轻社会和家庭负担。由此形成了早期的康复医学。

康复医学包括康复功能测定和评价、康复治疗、语言矫治、心理治疗、假肢和矫形器具等。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尽可能地消除或改善因各种疾病、损伤造成的功能障碍,解除残疾人的身心痛苦。它是治疗医学的延伸和完善,又与它不尽相同。如一个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症状较重,卧床不起,甚至翻身也困难。经过手术治疗,切除了突出的腰椎间盘,腰腿疼痛症状消失,伤口愈合拆线。这时,可以说治疗过程已经结束,但仍然存在腰椎不稳定、腰背肌肉无力,并不可能立即重返工作岗位。这就需要一个康复过程,通过理疗、腰背肌功能锻炼等,帮助其恢复功能。

康复医学与教育学、心理学、工程技术科学密切联系,互相渗透,形成新的边缘学科,可进一步分为骨科康复学、老年病康复学、儿科康复学、神经科康复学、精神科康复学、肿瘤康复学等。

康复工程新技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康复机器人;现状;发展趋势

1 康复机器人研究的意义及现状

1.1 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

截止2014年底,我国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12亿,占总人口的15.5%。据预测,本世纪中叶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峰值,超过4亿,届时每3人中就会有一个老年人。

民政部部长、全国老龄办主任李立国表示,我国空巢和独居老年人近1亿人,60岁以上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约3500万人,帮扶困难老人已成为我国老龄事业的重中之重。

伴随老龄化过程中明显的生理衰退就是老年人四肢的灵活性不断下降,进而对日常的生活产生了种种不利的影响,已严重影响老年人生存质量。此外,由于疾病、自然灾害、交通事故等突发事件造成的残疾人数量也与日俱曾。截止2015年9月,我国有各类残疾人8500万,通过人工及现有的助残设备已不能满足患者的要求。老龄化、残疾人这些特殊群体理应得到更多的关注,保证其生存质量的康复和服务产品质量也应有相应提高,因此,康复机器人及设备的研究和应用有着极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1.2 技术发展的内在需求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图像处理、以视觉、听觉为代表的传感技术等电子信息技术的反战,给生物医药工程领域的医用康复机器人发展带来的极大的契机。用于科学诊断、手术辅助、脑中风、帕金森综合征后遗症辅助康复机器人得到了广泛应用。而将人工智能、视觉、听觉、图像处理等技术融入康复机器人技术成为未来康复机器人发展的内在需求。

1.3 产业升级的必然趋势

随着我国泉州2025计划的提出,机器人技术已成为我国未来工业产业升级的需要突破的核心技术。当前,我国机器人,尤其是以助残、手术辅助为代表的康复机器人核心技术还未能突破,核心部件、主控系统还需进口,成本较高。国产康复机器人在整个市场占有率偏低。康复机器人的技术突破成为我国工业产业升级的关键节点。

2 康复机器人研究现状及进展

2.1 医疗手术机器人研究现状及进展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工业机器人技术日趋成熟,并成为机器人应用市场的主流。随着老龄化、残疾人口的不断的增多,康复机器人的收到各国的极大关注。微创外科手术机器人、介入治疗机器人,上肢、下肢康复机器人、智能价值、智能轮椅、外骨骼辅助机器人、航天员运动能力恢复机器人已经开始用于临床,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目前,用于辅助医生进行手术的外科手术机器人是在外科一生的操控下,协助医生共同完成手术过程,一般情况下,外科医生利用一个远程手术场景,操纵一个主输入装置,根据手术的要求,向放置于手术室内的手术机器人下达手术指令。手术机器人根据该指令执行相应的操作。与传统的微创手术相比,手术机器人具有比医生更高的操作灵巧性、超越人类手术动作距离的局限,易于实现更微笑的手术动作,手术精准性也更高。

由美国直觉外科公司制造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是目前手术机器人领域应用做最广的手术机器人之一。该手术机器人融合了三维高清晰度视觉系统,在视觉辅助系统的帮助下,控制能完成精细运动的机械手,该机械手的弯曲及旋转运动自由度均不是人类手腕可比拟。该手术机器人可提供灵巧操作、精准定位、术前规划,手术创面大幅减小,患者恢复迅速。

目前,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已经累计销售3000多台,为超过250万患者成功实施微创手术。由于昂贵,我国拥有数量还不足三十台。研究适应我国国情的手术机器人以迫在眉睫。近年来,我国科研工作者和医疗卫生部门紧密合作,积极开展手术机器人的研发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例如,针对腹部手术的手术机器人、利用视觉、互联网技术,结合人工智能的神经微创外科手术机器人,介入治疗机器人、脊柱外科手术机器人均已实现国产化,进入动物试验阶段。

2.2 功能恢复性机器人研究现状及进展

目前,功能性恢复机器人的研究重点集中于上肢、下肢的功能恢复、运动辅助、可穿戴设备的研究上。国内以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中科研、上海交通大学为代表的研究单位掌握功能恢复性机器人研究的技术核心。其中上海交通大学和复旦大学合作展开了“神经的运动控制与控制信息源的研究”。其研究目的是提取神经信息,利用神经信息来控制电子假手.具备7个自由度的运动模拟假手以研制完成,具备很高的应用前景。

功能性恢复机器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肌肉电信号的拾取、肌肉电信号特征分析、脑电波的信号的拾取、脑电波信号的特征分析上。

3 康复机器人的发展趋势

3.1 机械本体技术:康复器械的机械本体技术应向着智能化、集成化、轻型化、微型化、舒适化及美观化的方向发展。以碳纤维、石墨烯、记忆合金为代表的新型材料相继问世,且价格逐步降低,将对康复机器人的机械本体制造、研究产生极大的促进。此外,传统的针对上、下肢的康复机器人已不能满足当前的需要,以单关节为控制和新的额关节康复机器人、用于脊柱矫正的脊柱矫正机器人逐步出现,极大的拓展了康复机器人的应用领域。

3.2 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将极大的促进康复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融入以视觉跟踪技术、听觉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为核心的感知系统,融入VR虚拟技术、融入智能穿戴设备,以嵌入式控制系统为核心,将极大的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在康复机器人领域的应用,实现康复机器人的高度智能化,集成化。

康复机理的研究:充分利用现有的医学临床经验,与医疗卫生领域的专家紧密合作,积极开展康复机器人相关肌肉、病理研究,对康复机器人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结束语

经过多年的发展,康复机器人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康复机器人的研究与发展还未能有效满足社会需求,智能化、集成度水平还有待提高。因此,开展康复机器人的研究具有广阔的应用价值及技术价值。

参考文献

[1]Gert K, Boudevijn K, Hermano IK. Effects of robot-assisted therapy on upper limb recovery after stroke: a systematic review.Neuro-rehabilitation and Neural Repair,2008,22:111-121.

[2]Grdienke P, Michile J A, Catherina G M, et al. Systematic reviewof the effect of robot-aided therapy on recovery of the hemipareticarm after stroke.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2006, 43:171-184.

[3]杜志江,孙立宁.外科机器人技术发展现状及关键技术分析[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3,35(7):773-777.

康复工程新技术范文第5篇

一、工程意义

对贫困肢体残疾人实施康复救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是我区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的关键步骤,是一件涉及范围广、受益人群大、社会效益好的实事好事。各级各有关部门、单位要充分认识贫困肢体残疾人康复救助工程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好、实施好,确保工程目标顺利完成。

二、工程目标

年,为60名病程三个月以内的贫困肢体残疾人提供在区级以上(含区级)定点康复治疗机构一个疗程(三个月)的免费康复治疗,有效率达到85%以上;为145名病程在一年以内的贫困肢体残疾人提供在镇(街道)、村(社区)定点康复治疗机构免费康复治疗一年,有效率达到80%以上;为90名贫困肢体残疾人配发急需适用的基本辅助器具;受助的贫困肢体残疾人家属(亲友)培训率达到100%,家属(亲友)对康复治疗知情满意度达到90%以上;建立符合标准的成年肢体残疾人康复治疗机构和专业康复治疗技术人员队伍,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满足辖区内肢体残疾人的康复需求。年按照本方案要求继续实施贫困肢体残疾人康复救助工程,逐步建立贫困肢体残疾人康复救助工作机制,形成“社区康复、家庭康复”的服务体系和长效保障机制,实现“康复进社区,服务到家庭”。

三、组织领导

区政府成立由区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贫困肢体残疾人康复救助工程领导小组,负责协调解决康复救助工程实施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相关部门具体职责如下:

残联:建立贫困肢体残疾人康复救助工作制度及区、镇(街道)、村三级康复救助工作网络;负责贫困肢体残疾人的组织、宣传、发动和贫困状况调查工作;会同有关部门选择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作为定点康复治疗机构;负责确定救助对象和初筛阶段的组织协调;做好统计上报工作,收集并反馈康复效果和质量;负责专项资金的申请和具体使用。

卫生部门:做好贫困肢体残疾人定点康复治疗机构的建设和康复治疗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审定定点康复治疗机构资格,确认康复治疗技术人员资格;把开展残疾人社区康复训练和服务工作情况列入镇(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村卫生室的校验审查内容和年度工作目标考核范围;指导定点康复治疗机构对贫困肢体残疾人康复效果进行评估,制定康复计划,安排实施康复治疗;广泛宣传康复知识,提高全社会的康复意识。

财政部门: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保证配套资金及时拨付到位,补助资金每半年拨付一次。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将贫困肢体残疾人康复治疗项目纳入新农合支付范围,纳入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报销支付范围,保证医疗保障及时到位。

民政部门:以基层社区为平台,发挥社区志愿者的作用,配合卫生、残联等部门将贫困肢体残疾人康复救助工程相关政策宣传进社区、到家庭;对贫困肢体残疾人按规定实施生活救助;对救助结束的符合条件的贫困肢体残疾人,在医保报销的基础上按规定给予医疗救助,做好城乡医疗救助与城镇医保及新农合制度的衔接。

定点康复治疗机构:区、镇(街道)两级定点康复治疗机构要成立贫困肢体残疾人康复救助工程领导小组,明确项目负责人,做好对下级定点康复治疗机构的技术指导工作,每季度至少举办一期专业技术培训班,免费接受下级定点康复治疗机构的康复治疗技术人员的进修实习;各定点康复治疗机构制定优惠减免办法,设有足够的康复训练场地,配备专业康复治疗技术人员、基础设施和基本设备,制作康复知识宣传长廊和明显的宣传标语,为受助肢体残疾人建立康复治疗档案,做好医保报销结算、费用返还、回访跟踪服务、数据统计、资料收集、信息上报和康复知识普及等工作。

新闻单位:对贫困肢体残疾人康复救助工程进行全方位报道,做好对开展贫困肢体残疾人康复救助工程重要意义和成果的宣传,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残疾预防和康复知识普及工作。

四、工作措施

(一)确定定点康复治疗机构

申报区级以上(含区级)定点康复治疗机构的须为二级以上医院,申报区级以下定点康复治疗机构的须为镇(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社区)康复站、民办医院等正规医疗机构。区残联、区卫生局将对申报定点康复治疗机构的医疗单位的医保报销资质、康复治疗技术人员资格、设备状况、技术力量等内容逐一审查,符合标准报市残联、市卫生局认定。定点康复治疗机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贫困肢体残疾人实施康复治疗。

(二)建立经费保障机制

按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关规定,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并纳入工程救助范围的贫困肢体残疾人,在定点康复治疗机构进行康复治疗,按照不低于60%的比例进行医疗报销,按照规定报销后仍不足的,区级以上(含区级)定点康复治疗机构免费康复救助补助标准为3000元/人(包括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言语治疗、理疗、推拿、针灸、器械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评定等纳入医保或新农合报销范围的医疗费用),区级以下定点康复治疗机构免费康复救助补助标准为200元/人;配发基本辅助器具的费用按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50%的比例进行报销,报销后救助补助标准为200元/人(不足200元的按实际差额进行补助)。市、区两级财政将对贫困肢体残疾人医疗报销后的康复救助补助经费予以适当补助。

(三)健全服务网络

区级定点康复治疗机构要成立专家技术指导组,负责对各基层定点康复治疗机构进行技术指导。镇(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设立康复门诊,村(社区)要配有康复员、康复协调员。各定点康复治疗机构要建立健全康复档案及各项工作管理制度,规范康复治疗项目和工作程序,实行跟踪随访制度。

(四)规范救助流程

1.申请。由贫困肢体残疾人本人或其家属向户籍所在地镇(街道)残联提出申请,申请时需携带本人身份证或户口本、残疾人证、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证明、村(社区)出具的低收入证明、区级以上医院病历(疾病诊断证明)、医保证及复印件并填写统一印发的《市暨区贫困肢体残疾人康复救助工程申请审批表》。

2.镇(街道)初审。对申请人的相关材料进行调查核实,无异议后签署意见,并将《申请审批表》及“疾病诊断证明”、“贫困状况证明”、残疾人证、医保证明等复印件统一上报区残联。

3.复审。区残联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申请审批表》等相关材料进行复审,符合救助标准的签署意见后存档备案。对需转诊到市级定点康复治疗机构的,由区残联出具转诊意见,经所参加的医疗保险机构同意,报市残联审批。

4.康复救助。贫困肢体残疾人凭“救助卡”到定点康复治疗机构接受康复治疗。区级以上(含区级)定点康复治疗机构每天的康复治疗不少于包括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言语训练、偏瘫肢体综合训练、脑瘫肢体综合训练、截瘫肢体综合训练、认知知觉功能障碍训练、吞咽功能障碍训练、针灸、拔罐、推拿、理疗等项目的4节课,每月不少于22天康复天数;区级以下定点康复治疗机构每年的康复治疗不少于包括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言语训练、偏瘫肢体综合训练、脑瘫肢体综合训练、截瘫肢体综合训练、认知知觉功能障碍训练、吞咽功能障碍训练、针灸、拔罐、推拿、理疗等项目的270节课。

5.费用结算。救助任务完成后,医疗保险和新农合报销支付部分,由定点康复治疗机构与相应医保部门进行结算;报销后的补助部分由受助对象进入定点康复治疗机构时先行垫付,救助结束后,由区残联汇总情况,经区贫困肢体残疾人康复救助工程领导小组检查合格后,由财政直接拨付至定点康复治疗机构,定点康复治疗机构负责将垫付费用返还给救助对象。

五、有关要求

(一)统一工作时限

根据市政府有关文件精神,完成下发实施方案、召开动员会议和定点康复治疗机构的申报、确定以及救助卡发放等工作,正式实施免费康复救助;月上旬,全区统一组织终期评估,月下旬迎接全市终期评估。

(二)强化督导检查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明确专人负责,定期检查调度,加大督导检查力度,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推进工作落实。月初,各镇(街道)按照方案认真进行自查,形成书面报告,报区贫困肢体残疾人康复救助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并做好工作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声像等)的收集和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