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工商管理读研的方向

工商管理读研的方向

工商管理读研的方向

工商管理读研的方向范文第1篇

1.工商管理类课程的特点

工商管理类课程最基本的一个特点就是活动性。工商管理类课程不同于一般的理工自然科学类课程,也不同于一般的人文社科类课程。工商管理类课程的理论都是来源于对成千上万工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概括、总结、提炼和抽象,都是最具实际活动性的课程。正是因为来源于企业和市场经济的生产经营实际,使得工商管理类课程的知识虽然是理论,但又不是一般的纯理论或纯学术问题,而是与实际情况存在极其紧密联系的应用性理论。与此相适应的就是,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要达到的目标,就不仅仅只是知识点、基本原理等的识记理解,也不是如计算机、测绘、画图等一样的某一具体操作技能的训练,而应该注重其实际活动性,主要是注重与课程的理论应用性相关联的、工商企业实际生产经营活动所需的专业能力素质的养成,诸如专业阅读能力、专业信息收集能力、专业分析提炼归纳能力、专业写作能力、专业表达沟通说服能力、专业策划能力、专业组织能力、专业人际能力等等。一般学生和不少青年教师,尤其是缺乏工商企业实际锻炼经验、从校门到校门的研究生或青年教师,不少认为工商管理类专业比较务虚和空泛,虽然授课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很多,但大多变成了讲故事,忽视或没有认识到该类课程教学需要达成的正是培养切合工商企业实际需要的能力素质,也没有把对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的认识,上升到系统性的扩展学生上述诸多方面专业能力素养的层面。

2.工商管理类课程特点与形成性考核的契合性

如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一方面,工商管理类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其教学需要达到的目标,是工商企业实际所需的诸多种专业能力素质的培养,而这些专业能力素质的培养需要采用实时的、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去训练。另一方面,形成性考核的特点正是注重过程、注重参与,注重过程参与中知识、技巧、能力、情感、价值观等综合素质的习得和养成。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工商管理类课程具备的特点、同这一特点相适应的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及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形成性考核的特点具有天然的契合性。这一天然契合性为我们探索基于形成性考核的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方法提示了有益的方向。

二、基于形成性考核的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从注重过程参与中综合素质的习得和养成出发,笔者提出以下一些基于形成性考核的非传统的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方法。

1.注重阅读的教学方法

笔者认为,阅读能力的重要性是无论如何强调也不为过的。工商管理类学生以后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需要阅读大量的各种各样的计划、总结、会议纪要、公司方针政策、调研分析报告、市场信息文献等各种材料。因此,在该类课程教学过程中,注重阅读能力尤其是专业阅读能力的训练是极其必要的。要运用广泛的阅读训练的教学方法,通过快速阅读、慢嚼阅读、课内阅读、课外阅读、自主阅读、任务阅读、专业阅读、业余阅读、精深阅读、泛览阅读、专门专题阅读、博闻广看阅读、教材阅读、专著阅读、学术论文阅读、财经评论阅读等等不拘一格丰富多彩的阅读训练,培养锻炼学生广泛的信息搜集、分析、提炼、综合、归纳、演绎、抽象等能力。

2.注重表达的教学方法

工商管理类学生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大量面对的是开放式、非结构化、动态性、人际谈判型的企业工作环境与沟通模式,具备较强的表达说服能力是很重要的。因此,在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不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不仅知道“是什么”,还要提倡多问“为什么”。要通过采用提问回答、案例讨论、观点发表、三分钟演讲、五分钟辩论、谈判情景模拟、招聘面试实训等形式各异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判断推理、分析演绎、归纳总结、概念抽象等能力,锻炼经管类学生提出观点、收集论据、进行说服论证的专业表达能力。

3.注重写作的教学方法

工商管理类学生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尤其是想提升或上升到一定的管理层次,是需要具备一定理论水平的,必然要面对不少专业写作活动。因此,仅只训练会阅读、会表达还不够,还要具备一定的形成文字、形成理论的专业写作能力。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课外经典阅读等方式,要求学生写专业小论文、专业调研报告、专业心得体会、专业财经短评等,锻炼学生的专业语言写作能力。

4.注重团队合作的教学方法

在当今的社会化大生产和高度专业化分工的工作环境中,工商企业的大多数实际生产经营活动,都需要各部门、各项目团队、各科室小组的团队分工合作,相互协调配合才能顺利完成。但现代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的成长环境,强调个性和自我,对团队合作的观念比较模糊。通过团队论文写作、团队调研报告、团队情景表演、团队困难解决等注重团队合作的教学方法的实施,对工商管理类学生形成团队观念意识、明白如何在一个团队中提升自我、发现自我价值、如何分工合作、如何互利共赢等都是很有作用的。

5.注重职业素质养成的教学方法

工商管理类学生以后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要表现出优良的职业素养,是需要经过大量和长期训练的。比如办事严谨,原则性与灵活性恰当平衡,工作与说话有条不紊,事情安排轻重缓急,职业形象明朗干练,精神风貌灵敏有主张等,都是工商企业商务活动中非常重要的职业素养。而当代大学生实际上有不少养成的日常行为习惯是比较自由散漫,或者粗心大意,或者“差不多就好”,有时候甚至是玩世不恭的,精益求精的职业专业素养还有待提升。

三、需要在注重过程参与的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中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训练

工商管理读研的方向范文第2篇

一、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建设学习型工商机关和争当学习型工商干部的重大意义

(一)建设学习型工商机关、争当学习型工商干部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在新的起点上推动工商事业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国家工商总局“新三定”方案的实施,强化和充实了工商行政管理职能,停征“两费”,为加强和改进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创造了条件。新的形势、新的任务,要求机关各科室、基层分局和全局广大干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坚持“四个统一”,把握“四个只有”,在实践中重视学习、善于学习、重新学习,努力把学习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促进工作的措施、干好工作的能力,不断在新的起点上推动工商行政管理事业科学发展。

(二)建设学习型工商机关、争当学习型工商干部,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党和政府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惠及人民群众的各项措施,很多都要通过市场来实现,都要通过加强市场监管去落实。这就要求机关各科室、各基层分局和全局广大干部,切实增强学习的紧迫感和自觉性,真正把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不断更新知识、不断提升素质、不断增强能力,不辱使命、不负职责,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建设学习型工商机关、争当学习型工商干部,是努力加强自身建设,打造“政治过硬、业务过硬、作风过硬”高素质队伍的迫切需要。经过多年的努力,全局广大干部的思想作风、业务技能逐年提高,但与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相比,还存在着一些不适应、不符合的地方,特别是干部队伍知识结构还不够合理、人员素质还有待提高、监管执法以及防范风险的能力还不够强等。迫切要求全局上下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增强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使命感、紧迫感,进一进增强广大干部的学习意识,提高学习实效,建设“三个过硬”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二、指导思想、基本目标和原则

(四)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坚持“四个统一”、加强“四化建设”、推进“四个转变”、实现“四高目标”、深化“三型工商建设”和科学理论武装、具有全局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牢牢把握“四个只有”,紧密围绕工商行政管理中心工作,以科学的理论为引导,以干部队伍能力建设为核心,以制度建设为根本,采取多种形式的学习方法,建设学习型工商机关,争当学习型工商干部,提高队伍整体素质,促进职能履行到位,进一步推动工商行政管理事业科学发展。

(五)主要目标。崇尚学习氛围进一步浓厚。全局上下形成重视学习、崇尚学习、坚持学习的浓厚氛围,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牢固确立,学习型科室、学习型分局、学习型干部不断涌现。干部理想信念进一步坚定。工商行政管理事业发展的信念更加坚定,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法制意识和服务意识明显增强,“四个统一”、“四个只有”和“三型工商建设”更加深入人心。队伍素质能力进一步提高。工商文化建设取得实效,履行职责、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能力不断提高,全员作风进一步转变,工作效能不断提升。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机关教学骨干队伍和基层分局兼职教员队伍基本建立,教育培训与师资力量不足的矛盾得到有效缓解,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习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整合、利用现有的学习资源,把继续教育、学历教育与岗位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知识更新为重点,以在职参加社会教育和本单位学习为主渠道,以自我学习为主要形式的学习体系。引学促学机制进一步健全。学习制度不断完善,学习能力不断提升,初步形成不断提高干部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的长效机制,经过3-5年的努力,机关各科室、各基层分局达到学习型科室、学习型分局标准,80%以上的干部学习型干部标准。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配套。满足履职需求的自编教材逐步形成体系,网上在线学习和考试系统不断完善,机关和基层分局“小书屋(小书架)”等设施齐全,教育培训经费落实到位。

(六)基本原则。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建设学习型工商机关、争当学习型工商干部,要始终围绕工商行政管理中心工作,树立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第一要务、履行市场监管职责是第一职责、坚持依法行政是第一准则、人民群众满意是第一标准的理念,努力做到“四个统一”。坚持求真务实、学以致用。发扬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学风,紧密联系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实际和履行职责的需要,增强学习的针对性、科学性、实效性,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结合、用学相长。坚持以人为本、能力导向。着力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尤其是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能力,努力做到“三个过硬”,促进工商干部的全面发展。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紧跟社会发展步伐,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科学调整学习内容,改进学习方式,不断总结新经验、探索新办法、解决新问题,提升学习型工商机关建设的水平和争当学习型工商干部的实效。

三、以能力建设为核心,把握学习重点内容

(七)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把握政治方向的能力。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组织广大干部深入学习科学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意义、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和历史定位,深刻领会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培养广大干部坚定的政治立场、敏锐的政治意识和高度的政治觉悟,提高政治鉴别力。

(八)加强工商行政管理理论学习,提高服务科学发展的能力。组织广大干部认真学习工商行政管理理论,重点学习国家工商总局编印《中国工商行政管理概论》,加深对以“四个统一”为核心的工商行政管理理论体系理解,把握“服务型、监管型、法治型”工商的内在联系,深刻领会工商行政管理的职能定位、根本目的、工作目标和基本要求。加强理论研究,不断探索总结工商行政管理实践的宝贵经验,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以理论引领行动,努力把理论学习的成果转化为谋划科学发展的正确思路、推动科学发展的实际行动。

(九)加强业务知识学习,提高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坚持以工作需求和岗位能力要求为导向,以工商行政管理业务知识学习为重点,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不断增强学习的系统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以新出台法律法规为重点的工商行政管理法律和规范性文件的学习,促进广大干部懂法规、会监管、善维权、能办案,业务能力强、复合程度高,重点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市场监管能力、行政执法能力、消费维权能力、运用高科技手段能力、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和行政执行能力,锤炼广大干部履行职责的过硬本领。

(十)加强廉政规定和道德规范学习,提高拒腐防变能力。充分认识“勤政促发展、廉政保平安”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组织广大干部认真学习党风廉政建设制度、规定,有针对性地开展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岗位廉政教育,强化宗旨教育和群众路线教育,牢记国家工商总局和省工商局“六项禁令”,培养广大干部良好的纪律作风和职业操守,做到立党为公、执法为民,模范遵守廉政建设规定和职业道德规范。熟悉具有工商机关特色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有效防范廉政风险。

(十一)加强工商核心价值观学习,提高行政执行能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按照富有时代精神、体现工商特色的原则,深入开展以“四个统一”为重点的工商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做到“国徽头上戴、责任肩上挑”,大力弘扬忠于职守、执法如山的敬业精神,不畏艰难、勇挑重担的奉献精神,心系群众、执法为民的公仆精神,顾全大局、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的自律精神。鼓舞人心,团结力量,增进广大干部的工作认同感、岗位自豪感、职业荣誉感,增强精神动力,提升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

(十二)加强社会科学技术知识学习,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教育引导广大干部自觉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广泛涉猎有关经济、社会、法律、文化、科技、管理、历史、哲学等方面的知识,明理增智,不断扩大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活跃思维,拓宽视野,开阔思路,提升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能力,真正成为工商行政管理的行家里手。

四、创新和丰富学习方式,健全完善学习形体

(十三)改进教育培训方式,认真开展全员培训。按照《公务员法》、《干部教育条例(试行)》、《公务员培训大纲》、国家工商总局《关于建设学习型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意见》的要求,加强和改进全体干部的法定学习培训,认真做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年度培训计划的研究制定和组织实施工作。借助工商局教育培训基地,按规定组织本局人员参加各类轮训。按照分级负责、分类培训的要求,认真抓好本级干部教育培训,积极开展全员学法活动,组织全员学法每年不少于20学时,督促基层分局按照“培训重点在基层、培训主体在基层”的要求,继续抓好“基层分局教育培训示范点”建设,开展针对性培训,确保全体干部每年参加集中学习培训的时间不少于110个学时(12天)。

(十四)引导干部向书本学习,组织开展读书活动。书本是有效的学习载体,要以国家工商总局编印《工商行政管理概论》为基本教材。组织教学骨干、兼职教员结合本局实际编写满足服务科学发展、市场监管执法需求的补充教材。深入开展“工商干部读书活动”,认真做好读书活动的组织工作,每年向全体干部推荐一批阅读书目,开展一次读书心得交流会,评选一批优秀读书笔记和读书心得。成立理论研究小组,引导全体干部积极参与理论研究,促进广大干部爱读书、善于读书、读好书。

(十五)引导干部向实践学习,深入开展领学和讲学。实践出真知、出才干,要加强岗位学习,促进岗位成才,在干中学、在学中干,通过完成急难险重任务的实践锻炼干部品质、提升干部才能,推进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实施领导干部领学,局党组成员定期为全体干部讲授党的方针政策、业务知识,解答广大干部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使大家在思想上得到点拨、理论上得到武装、能力上得到加强。采取集中培训教方法、组织研讨提水平、实践锻炼增能力等措施,加强教学骨干和兼职教员培养力度,建立满足教育培训需求的师资队伍,推动讲学互动、教学相长。

(十六)引导干部向群众学习,深入推进调查研究。向群众学习是深入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创新的需求生自群众、创新的举措来自群众、创新的成果出自群众,虚心向群众学习,就要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联系群众制度、建立健全机关联系基层制度、建立健全工商干部联系监管服务对象制度,结合工商行政管理实际,定期开展调查研究,推进体制、机制的创新,推进服务发展、监管执法方式方法创新,促进职能履行到位。

(十七)创新学习手段,努力扩大学习覆盖面。充分发挥网络共享性好、灵活性强、运行成本低的优势,运用国家工商总局行政学院“网络学习平台”、“工商信息网”、“公务员培训网”和本局“学习考试系统”,组织广大干部开展在线学习、网络教育,解决工学矛盾,提高学习的便捷性、有效性。

五、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学习型工商机关、工商干部建设取得实效。

(十八)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建设责任。建设学习型工商机关,是全局上下的共同责任。按照“主要领导亲自抓、班子成员分工抓、责任科室具体抓”的要求,成立由局长局党组书记为组长、其他局领导为副组长、机关各科室负责人及各分局局长为成员的学习型工商机关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分管教育培训工作的领导兼任办公室主任,人教科、监察室、办公室、法制科主要负责同志任副主任,具体负责学习型工商机关建设的日常工作。建立学习型工商机关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分析学习型工商机关建设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促进人员、职责、内容、时间、资金的落实。为学习型工商机关建设提供坚实的组织保证和物质基础。局党组成员、机关各科室负责人、基层分局局长既要做建设学习型工商机关、争当学习型工商干部的倡导者,更要做建设学习型工商机关、争当学习型工商干部的自觉实践者、组织者、推动者,以自身的表率作用引领全局形成崇尚学习、热爱学习的良好风气。

(十九)严格学习管理,树立良好学风。加强对学习过程的组织管理,优化学习流程,健全完善学习评估体系,修订《干部教育培训学分管理办法(试行)》,严肃学习纪律,强化督查考核,建立健全学习考勤、学习档案、学习通报等管理制度,以考促学、以评促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一切从实际出发,将学习与思考、学习与运用、学习创新有机统一起来,避免形式主义、本本主义,力戒学用脱节,以良好的学风正党风、清政风、树行风。

工商管理读研的方向范文第3篇

[关键词]RFID 商场顾客自助服务 商场管理 创新应用

目前,在现代商场中,常用的商品标签形式以条形码为主,其存在着早操作不便、无法与计算机网络相连接的问题,因此而容易导致商品在供应的工程中出现断档、缩水等问题,如果商场中某一货架的商品以已经销售以恐惧感,但是店员却不知道的情况下,则极大的影响商场的服务质量。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运用到现代商场管理中,RFID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RFID(Radio Frequency ldentification)是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简称,其主要是将极小的信息芯片贴在需要管理的商品之上,然后通过射频识别技术将该商品的相关信息传递到与之相连接的计算机,便能够通过芯片的存储和移动判断资料的传递情况。当前,RFID技术已经在商场管理中获得广泛的运用,而且也成为商品流通领域研究的重点课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RFID也将彻底取代条形码技术而成为现代商品管理的主流技术。

一、RFID的综述

1.RFID的原理

RFID(Radio Frequency ldentification)是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简称,其主要是利用射频信号在空间传递的过程中,与空间耦合发出的特殊性,在没有与物品进行实质接触的情况下,实现对物品的自动识别。RFID主要的系统构成部分便是能够识别存储信息的芯片,同时也包括用于输入和输出的数据读取器,为了保证对标签数据进行实时的监测与处理,一般在运用RFID技术时,需要与计算机系统相连接。RFID的工作原理可以概括为:将RFID的电子芯片安装在物体上,形成一个电子标签,当带有该标签的物体进入到数据读取器的电波覆盖范围内,标签便能够接收到来自读取器的信号,并且通过天线厂获取相应的工作能量,向读取器发出识别所需要的数据,以此来实现对物品的管理。

2.RFID的优势

第一,RFID的数据读取方便,不需要接触到实际的物品,便能够快速而且准确的处理多个标签信息;第二,RFID具有很强的穿透性,在识别读取器的覆盖信号时,即使物品外部包含着纸张、塑料等物品仍然能够实现有效的通信;第三,RFID具有较大容量的记忆空间,当前市场上的RFID标签芯片都具有较大的容量,即使是级别较低的,也人仍然具有17位二进制数,这与传统的条形码相比,无疑是巨大的扩展;第四,RFID具有小型化和多样化的特点,可以按照不同的商场规模,根据不同的使用 要求,选择不同的信息识别功能;第五,RFID可以重复性使用,由于RFID内部数据以信息的方式存储,因此可以实现反复的重写,这样标签便可以重复使用,有利于成本的降低。

二、RFID在商场顾客自助服务中的创新应用

当前,在商场中以已经有很多的传统应用,如商品的防伪、商场货架的辅助补货、防止商品的丢失等等,这些传统的使用技术已经发展的较为成熟。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RFID也不断的发展与创新,在近些年来的商场顾客自助服务中也有了创新应用的空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自助导购服务

在商场中运用RFID技术,能够有效的实现商场的自助导购服务。顾客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从货架上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商品,然后放到自助导购计算机前,系统则会根据该商品的编号,从产品资料库中读取该商品详细的信息,然后通过以下的几种方式为顾客提供自助导购的服务:①通过计算机系统的语音功能或视像功能,直接与顾客进行交流,介绍产品的规格、属性等详细的信息;②通过仿真系统,为顾客提供在计算机系统中模拟使用该物品的服务,这样便能够使顾客对该商品有进一步的了解,确定其是否是自己所需要的商品;③通过自助导购系统,能够根据顾客选择的商品查找与之相似的、或者是具有很强互补性的其他商品,并且向顾客推荐,为顾客提供更多选择的同时,也有助于增加消费。

2.路径指引服务

路径指引系统的构建,可以帮助顾客顺利的找到其所需要的商品。通常,顾客想要想要找到某一商品时,会来回的搜索,甚至会反复的重复相同的路线,浪费了很多精力。运用RFID技术,能够在短时间内,根据顾客的需求,引导顾客快速的找到其所需要商品的位置,节省顾客用来搜寻商品的时间。同时,RFID可以根据顾客提供的货物清单,将与该清单中物品相近的其他商品的相关信息所在的位置进行判断,如果存在缺货等现象,则会发出提示,提醒管理人员补货。该服务的实现,主要是利用RFID读写器发射无线信号的方式,对商场内的所有商品进行定位和识别。

3.智能购物服务

智能购物服务主要体现在帮助顾客选择合适的商品。RFID技术会即时显示顾客把哪些商品放入购物车,智能购物系统首先读取会员顾客信息数据库,了解会员顾客的一些消费偏好或禁忌,然后再读取商品属性数据库,了解商品的属性特征,再判断该商品是否适合某位会员顾客。例如,过于肥胖的会员顾客在取走高热高脂肪的食品时,智能购物系统会做出该顾客不适合使用该商品的判断,建议他放弃购买,转而推荐口味相似的减肥食品。除此以外,购物车里的商品组合是否匹配也可以通过RFID技术来实现,例如某一款数码产品只能使用某一信号的电池,如果发现顾客的购物车内有与该产品不匹配的电池,则会发出提示,减少顾客购买错误商品的几率。

三、结束语

以上笔者分析了几种RFID在现代商场顾客自助服务中的创新应用,RFID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提高商场的销售额,同时也能够促进顾客满意度不断的提升,以此来实现商场持续、稳定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RFID也将向着更加科学化的方向发展,芯片的制作水平不断提升,管理系统开发的效率不断加快,在现代商场管理中的应用也将愈加的广泛,最终将彻底取代条形码技术而成为新时期商场管理中的主流技术,在促进我国商场服务质量的全面提高方面,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婀娜.RFID射频识别技术--未来商场实现的关键技术[J].商场现代化,2006(05)

[2]陈志刚.基于RFID技术的商场智能管理模式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07)

[3]陈志刚.RFID在商场顾客自助服务中的创新应用[J].商场现代化,2008(06)

[4]基于RFID的商场现代化营销新模式[J].商场现代化,2005(08)

[5]杨小劲,潘矜矜.RFID技术在现代商场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6(16)

工商管理读研的方向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数字出版;云出版;大数据

2002年,亚马逊把富余带宽、存储服务器等资源租给第三方用户,并于2006年推出云服务平台。2006年,苹果联合企鹅、麦克米伦等5家著名出版商一起构建云出版服务平台。2010年5月,方正阿帕比公司在国内率先提出云出版概念。目前,云出版已成为数字出版的前沿发展方向,也是当前出版研究的热点之一,我国专家学者近5年来已就云出版各层面问题开展研究并取得了一些理论成果。

一、云出版概念与特征

刘成勇认为云出版是云计算技术应用于出版产业而产生的新的应用与服务,包括出版内容云、出版技术云、出版渠道云、出版服务云四层含义,共同形成云出版。①刘锦宏认为云出版是编辑加工、复制生产、发行推广、阅读存储等出版环节使用云计算技术的数字出版活动。②刘永坚等认为云出版是以虚拟化技术为基础、以按需付费为商业模式,具备弹性扩展、动态分配和资源共享等特点的数字内容出版、交易及管理模式。③彭绍明则认为云出版是一个完整产业链的实现方案,是一项工程。④康存辉认为,云出版提供的是方便快捷的“一站式”服务,出版内容经编辑加工然后直接存储于云端;读者通过传播云工具可随时了解、触及、获取云出版物;出版商可通过云出版平台自主管理数字出版内容,并可面向市场自主经营。⑤

概言之,无论将云出版定义为一种活动、一种商业模式、一项方案或者工程,实际上云出版本质上仍属于数字出版范畴,具备数字出版的基本特征;同时,云出版平台具有的分布式与云计算技术特征,使出版机构能投入很少即可共用和分享众多云资源,这也大大增强了云出版资源的应用范围和服务功能。

无论传统出版、数字出版还是云出版,都是离不开“人”的活动,编辑及其工作、读者及其阅读活动均是云出版研究的重要研究对象。

云出版编辑工作流程包括策划组稿、数字编校、管理、动态维护等。云出版用户需求的个性化和多元化、云出版海量的内容资源等因素加大了编辑选择、加工的难度,云出版编辑还需对既有出版物进行统计分析、避免内容同质化。因此,云出版对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3年,某刊邀请四位出版人共同研讨云出版时代如何做编辑、做好编辑工作。其中,周蔚华提出云出版时代编辑应发挥“优选、优化、发现、创造、创新、集成、文化传承、娱乐引导、引领文化消费、把关”等十大功能;金马洛强调了编辑自强的重要性;邵培松则从营销策划角度强调了云出版时代编辑整合能力的重要性;李又顺提出云出版编辑要有“编辑灵魂”。⑥⑦吴平也强调云出版时代“编辑是出版的灵魂”。⑧现有研究大多关注编辑如何适应云出版,这是必要的。另一方面,云出版工作急需大量复合型人才,而不仅仅是适应云出版的编辑人才。因此当务之急应重点研究政府、行业及教育界如何积极推动云出版人才的教育培训、领军人才的发掘与引进;深入研究云出版人才培养的相关政策、机制及措施等。

云出版能更好地满足读者个性阅读的需求与体验,当代读者云阅读习惯也已逐渐建立,一些研究关注了云出版读者及其阅读活动。王利明指出阅读需求驱动云出版改革发展是云出版成功路径,须注重读者体验,包括获取便捷性、阅读舒适性、导读全面性、互动可行性等。⑨由于手机阅读的普及,丹提出应借助云出版平台资源和技术,重新布局手机阅读内容资源结构,多层次深化产品形式以满足多样化需求。⑩

三、云出版产业的发展

1. 云出版模式

由于视角或分类依据不同,云出版模式的提法较多,如产业模式、经营模式、服务模式、技术服务模式等。云出版模式是云出版研究的热点问题。

美国云出版产业发展领先于世界,其发展模式具有借鉴价值。韩成、周中华的研究表明,美国重复性商业模式很少。亚马逊、苹果、谷歌等都有其独特的商业模式,各具特色,优势鲜明。k刘锦宏等归纳云出版有售卖式、租赁式和混合式三种商业模式,亚马逊、中国知网等为售卖模式;天津云计算中心、方正云出版服务平台等为租赁模式;混合模式同时采用售卖和租赁模式,苹果的 Book Server项目即为混合模式,混合模式是云出版的主要发展方向。l朱嘉蕊、徐丽芳研究了互联网档案馆Book Server项目模式,并指出它实现了读者、作者、出版商、销售商、终端设备制造商以及数字图书馆的整合开发。m以中国知网为例,丹总结提出了“云出版+云数图”服务模式。n沈明锐、王希华从内容云、渠道云、服务云三个方面在理论上构建出云出版模式。o而周荣庭、谢广岭对云出版交易平台、运营平台、互动平台、服务平台的设计提出构想,并以框架图方式描述了云出版平台的交易与商业模式。p

目前云出版模式研究的成果并不少,但主要是对国内外代表性企业的成功云出版模式进行概括与总结,依然属于被动式研究。今后,在借鉴和剖析先进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多样化或特色化的云出版模式应成为国内云出版模式研究的重要内容与方向。

2.云出版产业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吕莉、王利明、周伟良等研究者从不同视角归纳了云出版面临的多方面问题:一是信息安全与隐私问题,如存储在云平台中心的数据安全问题,稿件涉及政治、泄密与隐私问题等;二是技术与服务标准体系问题,如内容资源格式、受众服务计量计费标准未统一等;三是版权问题,如版权纠纷不易取证;四是产业链连通及商业模式构建问题,如出版企业设备与资源迁移、结构与组织调整问题;五是产业急需人才的培训与培养问题,如内容制作、市场开发、大数据处理、大规模集群服务器管理等环节的人才急缺。qrs

在云出版发展策略研究上,张博等提出要转化运营模式、深化技术应用、加强服务创新、促进多方集成等。t周伟良提出一是营造环境,扶持重点;二是云平台服务商要增强商誉与客服信赖度、追求差异化;三是加强产学合作,开发新技术、培训培养人才;四是做好顶层设计;五是出版单位对内容资源精耕细作,与服务商协作获益。u汪全莉、徐志武就云出版的国家政策、技术研发、管理模式、法律法规、教育培训等方面提出了全面建议。如国家应制订扶持优惠政策,设置专项科研经费,奖励技术创新成果,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立法与执法;云出版行业与企业应加强安全技术开发,开展关键标准研制,开展产业链横向、纵向、混合式整合,探索多维赢利模式。v

云出版毕竟是个新事物,其发展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很多。现有研究虽然在宏观与微观层面均不乏成果,但研究成果总体上显得离散,依然缺乏系统的解决方案,缺乏云出版发展的顶层设计,在解决关键问题与突出矛盾时所提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有效对策仍显不足,这些方面应该成为今后对策研究的重要着眼点与切入点。

四、云出版的相关法律问题

目前,相关法律法规滞后已成为制约云出版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云出版实践中版权问题及网络安全问题凸显,对云出版相关法律法规的研究日益重要。

陈琛指出云出版面临诸多法律问题,一是产业链主体间交易关系的法律属性发生改变;二是著作权实施和保护规则亟须完善;三是读者对作品的点击、浏览、购买、阅读、评注等被记录,其阅读隐私权受到威胁;四是产业链新增主体的法律地位和权利义务尚待明确。w 张秀芹认为云出版带来了版权保护的新挑战,版权方地位进一步降低;传统版权方利益空间被挤占;侵权成本下降,维权难度加大。x王一伊认为相关法律条文比较模糊,操作性差。y针对上述问题,黄丽霞,陈新昕认为需建立系统完备的数字版权保护机制,包括完善版权立法,建立数字版权集体管理组织,完善版权行政监管机制,加快国家层面数字版权数据平台建设,加大出版方话语权等;z应完善法律法规,明确界定用户权利,明确读者阅读隐私权利客体、权利范围;明确出版商、服务商、渠道商及用户间的法律关系。

可见,云出版法律法规问题研究主要围绕数字版权保护、用户阅读隐私权保护、相关主体间的法律关系界定展开。目前,这方面的成果并不丰富,而版权保护与网络安全问题研究显得相对滞后,今后有待加强。

五、结语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迅速推广,云出版产业发展迅猛,面临的问题也很多。近年来我国云出版研究不断深入,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理论成果,对云出版产业发展能够起到一定的建言献策作用。但总体而言,现有研究成果分布整体上呈现出宏观、定性、粗放分散式成果较多,被动的总结归纳式成果较多的特征,大多数研究采用定性分析方法,针对云出版的实证调查研究、基于理论模型的定量分析研究较缺乏;深入而系统的理论研究成果很少,尤其是针对云出版特定方面问题开展深入研究的成果少。今后云出版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在研究方法上,应注重实证研究方法的使用,及寻找或建立更为合适的理论模型,以提高研究的学术价值。在研究的内容上,一方面应加强系统的综合研究,另一方面,应在产业模式、政策制度、法律法规、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等战略环节开展专项攻关研究,提出具有实效性的对策建议。而政府、行业、高校及科研机构应协同建立产学研一体化联盟,设置专项经费深化云出版研究,以有效助力云出版这一新业态的发展。

(杨明,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文化传媒学院教师;陈少志,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文化传媒学院教授;陈志文,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

? 本文系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新媒体时代数字出版教育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4CXW041)、2014年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吉林省数字出版产业人才问题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40418028FG)、2014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基于约束控制和数字指纹的数字出版资源抗叛逆者侵权研究”(项目编号:14YJC870003)、2013年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重点项目“数字出版媒体的身份标识研究”(项目编号:13ZS148)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 刘成勇.关注“云出版”[J].出版参考,2010(21):1.

②刘锦宏,李思洁,袁晓群. 云出版商业模式研究[J].出版科学,2012(6):74-77.

③ 刘永坚,刘拥军.“云”建设助力出版产业升级[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2-03-26.

④ 彭绍明. 云出版:数字出版发展的整体方案[J]. 出版发行研究,2012(2):10-13.

⑤ 康存辉,操菊华.基于长尾理论的云出版研究[J].中国报业,2012(24):167-169.

⑥ 周蔚华等. 云出版时代,好编辑如何修成正果?[J]. 编辑之友,2013(7):6-11.

⑦ 周蔚华等. 云出版时代,好编辑如何修成正果之再探[J]. 编辑之友,2013(8):6-13.

⑧ 吴平.2013编辑出版学的十大观点[J].编辑之友,2014(1):14-18.

⑨ 王利明.阅读需求驱动下的云出版发展走向[J].中国出版,2014(9):54-56.

⑩ 丹.借力云出版平台,打造手机阅读崭新业态的策略研究[J].编辑之友,2013(2):109-111.

韩成,周中华.中美电子书市场分析与比较[N].中国出版报,2010-08-26.

朱嘉蕊,徐丽芳. Book Server:自由开放的云出版模式[J].出版参考,2013(25):58.

丹.公共文化事业中的“云出版+云数图”服务模式研究[J]. 图书馆学研究,2013(21):95-98.

沈明锐,王希华.传播学视角下的云出版模式初探[J].今传媒,2013(11):117-118.

周荣庭,谢广岭.云出版: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新的理念构建和方案设计研究[J]. 中国出版,2013(10).

吕莉. 论我国云出版的发展现状[J]. 新闻世界,2013(4):249-250.

王利明. 云出版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策略[J].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14(4):97-100.

周伟良. 我国云出版平台的发展障碍与应对策略[J]. 中国编辑,2012(6):64-67.

张博,庄子匀,陈敬良.云出版是解决数字出版面临问题的根本出路[J].出版发行研究,2012(2):14-17.

汪全莉,徐志武.我国云出版:发展与问题[J].出版发行研究,2013(1):81-84.

陈琛.云出版架构下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法律策略[J].出版广角,2013(17):73-75.

张秀芹.“云出版”时代数字版权保护面临的新挑战及对策[J].前沿,2013(15):82-84.

工商管理读研的方向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课程体系目标市场

工商管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环境下,随着竞争激烈程度的不断加剧,工商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无论从数量、素质还是层次结构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培养高层次工商管理人才的高等院校如何适应这一情况,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我们知道,培养不同层次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所对应的关系应当是:专科生———企业的普通员工、基层管理人员(店长、班组长)的后备力量;本科生———企业基层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的后备力量;硕士生———企业中层管理人员、高层管理人员的后备力量。

因此,地方综合性大学工商管理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的是———培养适应当地企业需求的管理人才。这就要求高校工商管理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构建依照以下步骤进行:

地方综合性大学所在地工商管理学科硕士研究生市场细分目标市场客户需求分析培养目标定位目前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地方综合性大学工商管理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重建。

本文以宁波大学为例阐述这一思路的具体实施及其鉴戒作用。

一、地方综合性大学所在地工商管理学科硕士研究生市场细分市场细分是指通过市场调研,依据消费者的需要和欲望、购买行为和购买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把某一产品或服务的市场整体划分为若干消费者群的市场分类过程。每一个消费者群就是一个细分市场,每一个细分市场都是具有类似需求倾向的消费者构成的群体。在细分的市场上,一旦消费者的需求发生变化,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可迅速制定相应的对策,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提高其应变能力和竞争力。

实际上,高等教育就是高等院校为就读的学生提供教育服务。课程体系就是这种服务的具体设计。

目前我国工商管理学科硕士研究教育的梯队已经形成,竞争格局下形成的权威的综合工商管理硕士教育,已被几家名校垄断,如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清华经济管理学院、中欧工商管理学院等。剩下的院校或机构举办的工商管理硕士教育,大多数没有自己的独有特色。作为省级高等院校来说,短时期内是无法与权威的几家名校竞争生源的,唯有利用自己独特的地缘优势,结合当地潜在客户的消费需求,通过为目标市场提供定制的教育服务来培育核心竞争力。

宁波大学座落于浙江省宁波市。依托其港口优势,宁波的外向型经济在整个经济发展中起到主导作用,近年来宁波的外贸依存度已超过了80%。根据预测,“十一五”期间,宁波市国际化创新管理人才的需求量为7.5万,而宁波市高校每年培养的人数不足0.5万,尤其是研究生层次的数量更少,难以满足地方企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每年申请攻读工商管理学科硕士研究生的人数很多。同时,除宁波大学等本地院校之外,复旦大学、浙江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许多外地高等院校也在宁波开设教学点,招收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这就造成了工商管理硕士教育需求强劲、供给竞争激烈的态势。

经过分析市场,笔者发现申请攻读工商管理硕士的潜在人群主要分为三大类:

1.取得学士学位不久,参加工作3年内的一般工作岗位人员或应届毕业生。他们希望通过攻读硕士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提高今后事业发展的后劲。这一群体的理论学习能力比较强,英语基础比较扎实,但是由于接触管理工作时间较短,对理论的理解和应用相对较弱。而且,由于工作年限少,个人积蓄相对有限,对学费比较敏感。此外,这一群体比较看重就读院校的名气,因为大多数人把硕士学位作为将来跳槽的一个砝码。

2.外资企业和当地较大规模民营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他们大都希望在本地在职学习和自己工作息息相关的管理知识。这一群体出于事业的快速发展阶段,已经有一定的管理经验,往往是所在部门的中坚力量。

他们急需提升自己的管理理论水平和综合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但是由于岗位的重要性,不太可能脱产学习。而且,由于肩负部门的核心工作,他们也不可能抽出大量的时间去准备全国的硕士入学联考。另外,这一群体的学费往往由单位部分或全部承担,所以他们对学习的费用不敏感。

3.民营企业主。宁波经济有一个显着的特点,那就是民营经济较其他地方发达,民营企业、尤其是和外贸相关的民营企业的数量庞大。这些民营企业主在创业成功后,正在经历着管理瓶颈,他们对如何提升管理水平和如何拓宽管理视野有着强烈的需求。这一群体攻读工商管理硕士的原动力就是学有所用,不仅仅是从教师那里学,而且是从同学那里获取生动的信息和经验。基于他们都有创业和管理的经历,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要比前两个群体深刻许多,对理论转化为实践的动力和能力都是前两个群体所不能比拟的。而且,这一群体对学费不敏感。

结合宁波大学的实际情况及宁波生源的特点,选择后两类群体作为我们的目标市场。

原因是:对于第一类群体,宁波大学无法和全国其他知名院校竞争;而对于后两类群体,由于他们无法脱产学习,他们更加倾向于选择当地综合性大学。事实上,通过对宁波大学2001年至2007年工商管理硕士课程就读人员背景分析,我们发现宁波当地民营企业主、中高层管理人员及外资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占90%以上。这和我们上面分析的结果相吻合。

确定目标市场后,满足目标市场客户需求是我们首要解决的问题。

二、目标市场客户需求分析根据以上的分析,宁波大学工商管理硕士的目标市场客户———宁波当地民营企业主、中高层管理人员及外资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的需要,可以简单概括为“学以致用”。

他们不太看重学习费用和学校的综合排名,更加关注学校是否能够帮助他们提高实际管理水平的能力,更加关注学校是否能够为他们提供具有国际视野的信息,更加关注学校是否能够为他们搭建终身学习的平台。

三、培养目标定位为了满足目标市场客户的需求,宁波大学工商管理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为:培养具有扎实的经营管理知识和能力、宽阔的国际视野和开拓素质的高级国际化管理人才。

四、目前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宁波大学2001年开办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课程以来,就非常注重引进国外优质的教学资源和体系。在教学上采用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MBA教学计划,充分利用堪培拉大学在MBA培养方面所拥有的雄厚师资力量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实行双语教学。所有这些已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收到学员的认可。很多学员毕业后推荐朋友或选送下属参加学习。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目前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制约学员满意度的进一步提高。

1.教材缺乏。目前,宁波大学工商管理硕士课程所选用的教材大多是英文原版教材或英文翻译版,只有8.3%的教材是国内编写。虽然我们要学习西方一些先进的、有益的理论和经验,但是中国与外国的社会历史文化不同,所处的发展阶段也有很大差距,用传统的经济和管理理论已经很难解释中国当前的经济现象和企业发展现状。

2.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目前宁波大学已经在加强对学员实践环节的培养,如将课堂讲授与案例分析和讨论、问题调研、文献查阅、实地参观考察、撰写课程论文等教学方式相结合,形成了全方位的教学方式组合。但是,课堂讲授所占的比重还是比较多。

五、地方综合性大学工商管理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构建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尤其是课程体系,作为教育者为教育对象设计的知识结构,它的构建不仅要考虑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同时还要立足于未来,要有利于受教育者将来随着社会的需要的变化而实现知识的自我更新。

笔者结合上述课程体系存在的不足,提出以下对策:

1.授课+讲座+讨论。由于目前国内编写的、适合工商管理硕士课程的权威教材比较缺乏,我们可以采用授课+讲座的形式解决这一问题。具体讲就是,继续采用目前国际上传统、畅销的教材,由中外专业教授讲授主流经济和管理思想;同时聘请国内资深管理咨询师或企业专业管理人员做专题讲座;另外组织学员进行对比分析讨论,之后汇总讨论资料。这样,学员既可以学到国际上盛行的理论思想,又可以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还可以结合自己的管理经验,得出独特的结论。

2.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管理理论基于管理实践才能发展,将管理理论应用于管理实践也才有意义。在几年的实践中我们发现,学员自发地组织起来到各自的企业参观、考察,并针对不同的管理现象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今后我们应当利用学员中大量的民营企业主资源,为学员搭建实践基地。另外,可以定期组织学员论坛,参加人员为在校学员和已经毕业的学员,每次由2位学员主讲管理心得或面临的管理问题,参与论坛的学员可以给出自己的建议等等。

参考文献:

1.胡永铨.工商管理学科实验室教学课程体系研究[J].教育与现代化,2006(3);

2.黄俭.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6(6);

3.郭志文.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论[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