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自由贸易港的特点

自由贸易港的特点

自由贸易港的特点

自由贸易港的特点范文第1篇

【摘要】自由贸易,是走向和谐贸易,建立与发展和谐经济大成一体化发展体系的一个关键。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在沿海地区陆续设立了15个保税区。但由于国内外情势的变化和管理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我国保税区正面临着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迫切问题。从对国外自由贸易区发展过程中的特点与模式的研究,得出了我国保税区转型的一些启示。

【关键词】自由贸易区;保税区;转变

世界经济和谐贸易一体化发展的大成管理体系建立,关键在于从自由贸易走向和谐贸易。从国外自由贸易区发展过程中的模式特点来看,自由贸易区最早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古代排尼基亚全盛时期,13~14世纪,法国、德意志的一些城市相继开辟自由贸易区。真正意义的自由贸易区是1547年意大利的热那亚湾。此后的400多年中,自由贸易区的数量和规模都是有限,主要的活动仍然停留在转口贸易,即在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及其所属的殖民地。据资料统计,这期间全世界共有26个国家设置了75个不同类型的自由贸易为主要内容的经济特区,于1936年建立了美国境内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二次世界大战后,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有很大的突破。到20世纪80年代末,全世界除大洋洲以外,自由贸易区分布在各大洲,亚洲25个国家和地区有161个,非洲14个国家有126个,欧洲17个国家有125个,美洲30个国家有217个。到了90年代,世界上已有各种类型的自由贸易区达900多个,其中2/3分布在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自由贸易区呈现国际区域一体化发展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自由贸易区的发展,不管是在数量上还是管理上都有很好的前景。

几个世纪的发展,世界上设立自由贸易区的国家,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发展对外贸易、繁荣地方经济和扩大就业等方面取得辉煌的成就。笔者通过美国对外贸易区,巴拿马科隆自由贸易区等为例,来分析介绍世界自由贸易区的功能和作用。通过对汉堡港、鹿特丹港、安特卫普港的考察比较,进一步为我国自由贸易区发展提供借鉴。

1美国对外贸易区

二战后相当一段时间里,美国经济一直处在贸易持续顺差的位置,对外贸易区的发展相当缓慢。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初,出现贸易逆差,国内经济出现低迷,就业压力紧张。为了改变这个局面,到1980年,全美自由贸易区增加到77个,到1994年底,自由贸易区达285个,总数为484个。同时,管理和功能也日趋完善。

美国《对外贸易区法》(1934年),规定美国自由贸易区的主要功能是进出口贸易、转口贸易和仓储。1950年后,美国经济日益繁荣,市场需求剧增,为国外商品进入带来了便捷,同时允许提供商品展销和加工制造。1980年后,各个贸易区先后允许用美国零部件与外国装备为成品进入美国市场。

美国对外贸易区一个很鲜明的特色是:因地制宜的原则配置和完善自己的功能。纽约对外贸易区由于背靠美国国内辽阔的市场腹地,附近没有合适的转口国等原因,主要从事进口贸易和进口加工业务;迈阿密对外贸易区由于位于佛罗里达半岛的最南端,因最佳贸易服务成本半径内有多达30个国家的原因,主要从事转口贸易和为转口贸易配套的其他业务,货物转口量达65%以上。

2巴拿马科隆自由贸易区

科隆拥有很好的地理优势地位,位于巴拿马运河的咽喉,靠近巴拿马最大的港口克里斯托帕尔港。一方面,可以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另一方面又是北美与中南美洲的连接点,属于世界上屈指可数的东西南北货物集散地之一,也成为东方产品通往拉美各国市场的桥梁。

科隆自由贸易区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有利地运用地理位置的优势——世界航运中转枢纽。大量的货物在此地流转,转口贸易定位为主要业务。资金的大量流动也使科隆的金融业发达,外资银行及分支机构密集。商品的展示,避免了客商远涉重洋采购,节约了时间和费用。

3汉堡港、鹿特丹港、安特卫普港

汉堡港是欧洲经济自由区的典型,被称为“通往世界的门户”汉堡自由港高效的管理手段值得研究,汉堡自由港对进出的船只和货物给予最大限度的自由,提供自由和便捷的管理措施,贯穿于从货物卸船、运输、再装运的整个过程中。这种自由和便捷程度,在世界上所有自由港和自由贸易区中都是少见的。汉堡自由港转口贸易带动了金融、保险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使汉堡成为德国的金融中心之一,这说明自由港与城市的功能是互相促进的。

荷兰鹿特丹港是世界最重要的货物集散地之一,鹿特丹港的最大特点是储、运、销一体化,通过一些保税仓库和货物分拨配送中心进行储运和再加工,提高货物的附加值,然后通过多种运输方式将货物运往荷兰等欧洲国家。鹿特丹港拥有完善的海关设施、优惠的税收政策,保税仓库区域内企业在海关允许下可进行任何层次加工。对集装箱货物的仓储和配送来说,坐落在港区和各个工业区内的物流配送基地,可以为其提供最完善的各种增值服务。

安特卫普港是世界海运网络的重要支点。按纯国际运输量计算,它是世界第四大港。安特卫普港具有领先于欧洲其他港口的货物装卸作业效率,拥有现代化的EDI信息控制与电子数据交换系统。港务局使用“安特卫普港信息控制系统(APICS)”,计划、安排船舶抵离港和掌握国际海运危险品的申报。安特卫普港还实行一种叫做临时存储(Temporarystorage)的管理方式。这种海关临时存储区,也可以不设在港区内,只需要提前作简易申报即可进行临时存储,而不必得到海关批准。经过海运到达的货物,可以在海关指定位置暂时保存45天,而以其他方式进入的货物,保存期为20天。

中国保税区的发展还存在问题。我国保税区,是我国海关管理的特殊区域,是我国借鉴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在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形成的新型的经济开放区域,处在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我国最早设立的保税区,是深圳市沙头角保税区,成立于1987年12月。到1994年底,我国已经建立了13家保税区。到目前为止,我国一共建立了15家保税区。

我国保税区和国外的自由贸易区有相似之处,但更多的是与世界优秀自由贸易区的存在差距。世界自由贸易区伴随着世界经济特区的产生而产生。我国的保税区是伴随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直到深化阶段才形成。前者主要目的是在不影响国内市场保护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获取全球自由贸易给国家经济带来好处。我国保税区主要是为了改善我国投资、建设的软环境,最大限度地利用国外的资金、技术发展外向型经济,充分发挥带动效用,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在区域性质上,我国保税区没有明确的定性,行文规定不明,致使各部门认识不同一。没有真正开放一线,监管手续繁琐。在区域功能上,政策上的差异由于地理位置和操作手续的影响,难以形成规模。出口功能由于出口退税政策的影响难以发挥作用;加工功能受企业进出口经营权的限制,货物在保税区与非保税区之间进出也制约了加工功能的发展;区内贸易公司不具备进出口权,制约保税区的贸易功能;外贸经营权,进口货物不可以零售也不利于保税区的发展。世界自由贸易区通常由国家政府直接管理。机构的设立代表的是国家政府的权利,管理相当的权威,负责自由贸易区的宏观经济管理与协调,是一种相对弱化的管理体制。我国保税区不仅有国家的宏观管理,有存在地方政府的微观调控。两者条条框框的行政摩擦,使管理上很大的混乱和不经济现象。

我国保税区面临的机遇与发展对策。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生产组织方式发生重大的变化。物流、信息流、人员流动的速度加快,世界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各国相互联系,合作与竞争的局面共存。随着国际贸易深度的加强,一方面贸易不仅存在传统模式,另一方面产业内贸易,产品内贸易与公司内贸易的发展,使得国际分工合作更加重要。跨国公司的发展在其中有不可磨灭的作用。各国通过控制自己的核心技术能力,借助各国的资源禀赋优势,通过服务外包等方式将非核心业务外置,使得整个国际分工体系更加专业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欧盟—加—墨自由贸易区的实现,亚太经济一体化呼声渐高,各国建立自由贸易区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国际经济合作大成管理模式。科技革命蓬勃发展,各国经济开始转形,客观推动我国保税区寻找新的出路。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是外界客观环境和自身发展矛盾内因共同决定的。通过对国外先进的自由贸易区优秀经验的借鉴,是我们避免走弯路或错路的一个重要途径:简单,高效。

4因地制宜,合理功能拓展与定位,提升发展空间

世界各国自由贸易区的目标选择与功能定位与所在国的地理位置、历史发展、经济地位、政治状况等因素密切联系。美国自由贸易区的因地制宜就是相当好的典范。我国可以自己斟酌自身特点进行定位。从保税区进出口额完成的情况来看,上海外高桥、天津港、大连、

深圳福田保税区已成为全国保税区开展国际贸易的主力。保税仓储功能在保税仓库内允许商品进行再包装、分级、挑选、抽样、混合、处理等商业性加工,实现商品仓储自动化,配送高效化。张家港保税区、厦门象屿保税区、沙头角保税区、汕头保税区等适合都以保税仓储为主,我国政府机构可以通过进一步突出他们的优势,提供更加先进的物流系统。

5明确方向,整合资源,阶段性提升深化改革

国际自由贸易区有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港、自由转运区、自由贸易特区、出口加工区等多种形态。各种形态的规模不同,政策和开放程度也有差异。发达国家的自由贸易区在继续经营贸易的前提下,日益注重加工制造业,传统业务也开始注入新活力,加入更多的科技因素,朝资本密集型工业发展。鉴于我国工业化和各项基本实际情况,可以突出加工,努力朝自由贸易区转型迈出坚定的步伐。保税区是制度创新的产物,法制体制的完善日益提上日程。通过整合各个特殊监管区域的功能,政策,监管和法制,作到平衡互补,实现从外延扩展到内涵深化的转变。功能上确保基本的功能项目前提下,统一特殊监管区域的税收政策。统一海关的监管模式、作业流程、操作规范和信息化管理系统,降低监管风险,进一步提高管理效能。提高保税区的综合配套改革,提高开放程度,使投资贸易便利。改革的途径,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但转型过程中注意操作的层次性,避免资源浪费。

6简化手续,积聚优势,加大执法力度

简化海关管理手续,提高作业效率,规范作业流程。充分利用、吸纳国内外的各种资源要素和积极因素,增强保税区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通过扩散把保税区经济中的优势渗透到周边地区及更大区域,从而带动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产业间的关联度,提高整个区域经济的整体实力。最后,加强立法,对转型后的运行规则给予明确的界定和限制,严格打击不法行为和不法分子,营造信誉高,有效的中国自由贸易区。

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我国保税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为我国自由贸易区的转型提供了一个历史的必然和现实的需要。我国发展保税区的根本目标是为了改善我国投资的软环境,特别是利用海关关税的独特条件,最大限度地利用国外资金、技术,发展外向型经济。通过对国外先进贸易区和自由港的考察和研究,为我国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提供有利的借鉴。通过层次性的改革使我国逐渐在沿海、沿边地区构件有所偏重,更加开放、更加自由的贸易区域,实现与国际惯例接轨,成为真正的大成管理体系的中国自由贸易区。

参考文献

[1]黄淑宾.保税区应向自由贸易区转型[J].发展研究,2004,(08)

自由贸易港的特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综合保税区;自由贸易港区

中图分类号:F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2-00-01

1月8日,舟山港综保区封关运作,夏宝龙书记在现场提出要集全省之力把舟山港综保区建设成为舟山自由贸易园区的建设先行区。研究好综保区与自由贸易港区的区别,对我们下一步加快舟山港综保区建设,推进舟山自由贸易港区申报,具有重要意义。

综保区是指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在港口作业区与之相连的特定区域内,集港口作业、物流和加工为一体,具有口岸功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按照海关合作理事会1973年订立的《京都公约》:“自由区系指缔约方境内的一部分,进入这一部分的任何货物,就进口税费而言,通常视为在关境之外,并免于实施通常的海关监管措施。”自由贸易港区是自贸区的一种类型,具有范围更大、开放程度更高的特点,指将港口及所在城市全部地区划为国家关境之外,不纳入国家海关管辖范围,全部或绝大多数外国商品可以免税进出。

一、综保区与自贸港区的内在关联

综保区、自贸园区和自贸港区三者是发展递进的过程,自由度呈明显上升趋势,综保区是自贸港区的一种过渡性阶段,自贸港区保留综保区的许多特征,但在区域性质、区域功能、管理体制、政策法规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从国际经验上看,没有综保区一说,大多是自贸区的说法。因此,舟山港综保区可以为舟山自由贸易港区建设作有益探索,但我们也可以三步并作一步走,直接建设自由贸易港区。

一是区域性质转变,提高开放程度。综保区设定为“境内关内”,其本质应该属于具有口岸功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而自贸港区为“境内关外”,在区内转运货物的装卸、转船和储存不受海关的任何限制。

综保区突出区内的监管,而自贸港区则突出区内与境外流通的自由。综保区表现为开放型经济,既鼓励向外拓展的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有意利用保税区先行开放国内市场、服务国内经济的发展。

二是区域功能转变,包容力增强。综保区主要围绕货物贸易的功能定位,而自贸港区则兼具促进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贸易投资合作的综合功能。

综保区的基本功能围绕国际贸易、保税仓储、出口加工和商品展示这四个方面展开,近年来的综保区建设促成了口岸物流加工的兴盛。具体而言,综保区企业的国际贸易功能以转口贸易和过境贸易为主,少数情况可间接从事进出口贸易。自贸港区的功能则更为宽泛,以转口贸易、进出口贸易、加工贸易为主体功能,以保税仓储、展示批发、商业服务性为辅助功能,是一种以贸易为主的特殊经济区域。自贸港区也承担了一系列社会服务和经济改革的功能。旨在吸引投资,发展国际贸易,并允许和鼓励外资设立加工企业和金融机构,促进区内经济全面发展。

三是管理模式转变,向市场放权。综保区是“正面清单”的管理模式,重在事前监管,属于审批式;而自贸港区是“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重在事中和事后监管,如国家安全审查制度的实施等。这种模式转变能够增强经济变动的抗冲击能力,以及降低经济运行成本。

正(负)面清单一字之差,从限定企业“只能做什么”,到规定企业“不能做什么”,无疑可以让市场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也与政府正在推进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方向一致,也暗合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与国际规则接轨的思路。借鉴国际通行规则,对外商投资试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对负面清单以外的领域,按照内外资一致的原则,将外商投资项目由核准制改为备案制(国务院规定对国内投资项目保留核准的除外);将外商投资企业合同章程审批改为备案管理。同时在自贸试验区改革境外投资管理方式,对境外投资开办企业实行以备案制为主的管理方式,对境外投资一般项目实行备案制,提高境外投资便利化程度。

四是政策法规侧重点转变,重在制度创新。综保区以贸易政策为主,而自贸港区则具有更加开放的贸易政策、投资政策和金融政策等一揽子优惠措施和制度创新。为适应建立国际高水平投资和贸易服务体系的需要,创新监管模式,促进试验区内货物、服务等各类要素自由流动,推动服务业扩大开放和货物贸易深入发展,形成公开、透明的管理制度。同时,在维护现行税制公平、统一、规范的前提下,以培育功能为导向,完善相关政策。例如“一线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监管服务模式创新,以及一系列促进投资和贸易的税收政策的实施。

二、对我省的启示

相比较而言,自贸港区的设立能够为企业营造更好的国际市场对接与国际产业链嵌入的贸易环境。对我省而言,加快建立自由贸易港区有如下建议。

第一,做好综保区建设与海岛开发开放模式创新的递进与转换。在科学合理开发和保护海洋海岛资源的基础上,发掘具有特殊区域特征、符合特殊区域发展规律的新增长极,抓住“一带一路”建设重大机遇,丰富“海洋经济”自然、贸易和科技的内涵,提高自贸港区建设的国际化水平。第二,开放服务业并探索改革创新。加大突出地方特色,围绕舟山优势,推进海洋经济服务业,发展海洋类服务贸易,在这方面加大创新力度。第三,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一是建立综合高效的大部制行政管理体制,最大限度地避免职能交叉和多头管理;二是建立政企对话协商机制,构建互动平台,建立争端协调处理机制;三是建立决策评估和监督机制,实现监督权、投资权和处罚权分离,提高自贸港区政策评估质量和效率。

不难发现,综保区向自贸港区的转型是我国综保区发展过程中的新问题(国外不存在这个问题),就是要逐步与国际惯例接轨,与国际通行规则对接,我国加入WTO后,这已经是势在必行之事。建立自贸港区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趋势,也是世界各国寻求发展本国经济、抵御经济衰退的一项重要举措。具有双向辐射功能的自贸港区,将有利于尽快改变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推进我国全面进入世界经济、金融、贸易体系,构筑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桥梁,更加积极有效地利用国际经济的互补性,加速我国经济的发展。

自由贸易港的特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自由贸易 ;便利;安全

中图分类号:F752.8

一、自由贸易区相关概念

自由贸易区的相关概念论述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自由贸易区与自由贸易园区的差异

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Area,缩写为FTA,也称广义自贸区)是指两个以上国家或单独关税区通过签署协定,在世贸组织(WTO)最惠国待遇基础上,相互进一步开放市场,分阶段取消绝大多数货物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改善服务和投资的市场准入条件,从而形成的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特定区域,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经济体都加入了不止一个自贸协定,已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达500多个。而自由贸易园区(Free Trade Zone,缩写为FTZ,也称狭义自贸区)是指在某一国家或地区境内设立的实行优惠税收和特殊监管政策的小块特定区域,类似于世界海关组织前身――海关合作理事会所解释的“自由区”。按照《京都公约》的解释,自由区(FTZ)系指缔约方境内的部分领土,进入这一部分的任何货物就进口税费而言,通常视为在关境之外。有的国家还使用其他一些称谓,例如自由港、自由仓等等,全世界约有1800多个狭义自贸区,其中发达国家占35.4%,发展中国家64.6%。

“FTA”、“FTZ”同属自贸区定义,也是被国际公认的,两者区别在于:一是框架不同。广义自贸区(FTA)分属WTO(世界贸易组织),前身关贸总协定充分授权“最惠国例外条款”,狭义自贸区(FTZ)分属WCO(世界海关组织);二是区域不同。广义自贸区覆盖缔约方全部关境地区,狭义自贸区覆盖缔约方境内的一部分关境地区;三是约束力不同。广义自贸区条款对缔约方约束,狭义自贸区条款有标准条款和建议条款,并不对国标准条款之外的法规突破和创新有约束。

(二)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与FTZ关系上存在不同认识

20世纪80年末,由于当时改革开放程度及政治因素等多种原因,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中文名称未能直译为“自由贸易区”,而使用了“保税区”的称呼。之后为区分广义自贸区与狭义自贸区,将狭义自贸区单独表述为自由贸易园区,更是引起许多误读和曲解,如一些媒体认为“海关特殊监管区≠狭义自贸区≠自贸区”。笔者认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是中国特色的狭义自贸区,应纳入国家自贸区战略,其中国特色是指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设立遵循了狭义自贸区规则,参照了其框架内容;但又未签署狭义自贸区条款,不是完全意义的狭义自贸区。而在许多方面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同国外自由贸易区是相同或相似的:均按国际通行的标准设置隔离设施;对区内均实行相对自由贸易;进口货物暂不征税、入区设备免税、出区货物征税;可开展仓储、物流、加工、展示等;进口货物仅限于生产性消费而不允许用于生活消费等。但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在定性定位、立法设区和管理体制设置等方面又有明显差异,在功能上与国际上的自由贸易园区相比,在服务贸易、知识产权、金融服务等方面还没有相应的发展。

(三)《京都公约》和我国履约情况

《京都公约》是由海关合作理事会1973年5月18日在日本京都召开的第41/42届年会上通过,1974年9月25日生效。1999年6月26日,海关合作理事会在布鲁塞尔通过了《关于简化和协调海关制度的国际公约修正案议定书》。《京都公约》是海关合作理事会在简化和协调各国海关手续方面较为系统和全面的一个国际文件,由主约和附约两部分组成。附约有30个,称为《京都公约附约》,供各国分别签署参加实施。每个附约涉及一项海关业务,附约中提出的“标准条款”为简化和协调该项海关业务制度必须普遍实施的条款;“建议条款”为促进各国简化和协调海关该项海关业务制度可能广泛实施的条款,签署加入《京都公约》必须至少接受一个附约,并把该公约附约中的原则规定转换成本国立法加以实施。这些原则规定为各国海关业务制度的简化和统一作出了规范,已经成为各国海关制度的通常做法。中国于1988年5月29日交存加入书,同年8月29日正式生效。2000年6月15日又签署《京都公约修订案议定书》,接受了附约4中的第一章海关仓库,未签署第二章自由区。由于我国至今尚未签署《京都公约》附约自由区(狭义自贸区)条款,使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管理在运用国际规则上,以及在国内法规制定上都遭遇了不同程度困难,现行各部门涉及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管理规定许多条款背离自贸区规则,有的距国际自贸区规则渐行渐远,弊端逐渐显现。诸如:多部门参与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管理;区域“一线”进口不断增加的配额许可证等。

二、上海自由贸易区建立的背景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浪潮中,上海建设国际贸易中心既面临着良好机遇,又要应对新挑战:一方面,随着东亚经济的崛起,特别是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具有历史积淀、地理区位与经济实力的上海建设国际贸易中心的内外部基础条件也逐渐具备;另一方面,近代工业革命时期及二战后兴起的国际贸易中心大多携“先发优势”,已快速实现了向全球性网络中心节点的转型,而中国和上海经济的转型与升级,也迫切需要上海建设高级形态的国际贸易中心。韩正市长在2009年上海两会期间提出了把上海建设成为“投资便利、商业繁荣、流通发达、行政高效”的国际国内贸易中心的目标。“十二五”时期是上海建设国际贸易中心的关键时期,深入研究现代国际贸易中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发展趋势和特点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现代国际贸易中心具有技术、功能与制度三个层面的“节点”特征,基本都是“信息港”、“服务港”、甚至“自由港”。从技术与功能上来说,新时代的国际贸易中心,逐步承担了全球性一体化综合资源配置的高端贸易功能。在制度上,主要表现为相关管制的弱化,或者说贸易便利与自由化的促进,这是国际贸易中心功能转型与提升在制度层面上的决定因素和主要推动力。上海要建设现代国际贸易中心,还取决于最终能否形成以网络经济为基础的全球化知识密集型服务能力,取决于能否形成在电信和通讯技术快速发展基础上的全球性综合资源配置的控制能力,取决于能否尽快出台并落实吸引全球资本与高端人才等要素流动集聚的宽松的服务性便利化制度与政策。

近年来,尽管上海的内外贸易量快速增长,但仍然属于低附加值的初级和中级制造类货物贸易中心,向高级专业贸易中心转型还需要较长时期的努力。上海要成为现代国际贸易中心,就路径而言,一要厚实的腹地,二要国际化公司与人才的集聚。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为上海的国际贸易中心提供了广阔的腹地,不断集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以及不断推出的吸引全球化高级人才的制度创新,使上海的全球性综合资源配置和高端服务贸易功能逐渐发展并成长起来。

(一)洋山深水港使上海逐步转变为世界第一集装箱大港

作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深水港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海大桥起始于上海南汇芦潮港,跨越杭州湾北部海域,直达浙江嵊泗县的小洋山岛。全长32.676公里,为6车道,按高速公路标准建造,一期投资约为130.7亿元。东海大桥是中国桥梁建筑史上第一座真正意义的外海大桥。在世界现有30多座跨海大桥中,东海大桥是最长的一座。以往,中国大桥的寿命都以50年为限,而东海大桥的设计寿命是100年!这意味着它创设了中国造桥的新标尺。而在这背后,靠的是科技进步,其中专利申请已有20多项。建设者们在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的情况下,创造了国内吹填施工的多个“之最”。据悉,东海二桥的开建时间预计在2015年左右,极有可能建成铁路和公路两用桥,目前东海大桥只能通行集装箱卡车,其运输服务范围是500公里以内,不适用更长距离的运输。

上海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在长期的正确政策的指引下,成为全国经济中心。随着全球运输业的不断发展,上海也不能满足现状而停滞不前,认识到深水港口已经成为经济继续高速发展的必要。在未来20年内,中国对能源、原材料的需求,对全球货物的供应量都将急剧扩充。但如果国家航运受制于其他地区或国家,不但贸易成本提高,中国整体经济也将受到影响。世界航运中心的重心正从欧美向东亚转移,而东亚尚未形成成熟枢纽港的现状,让该区域对航运中心的争夺分外激烈。上海、香港、高雄、釜山、神户、横滨都在暗中较劲。

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国家战略高度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取得了阶段性重要成果。建设洋山深水港这一世界性大港工程,必将对上海未来发展具有举足轻重作用。广大建设者坚持“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在海上建造港口和大桥,创制的工程建设标准对国内外同类项目建设具有示范效应;在项目设计和实施中,培养出一批“帅”字头领军人物和优秀技术人才;在艰苦环境中工作,锻炼出具有坚定信念和甘于奉献的建设队伍;用心血汗水培育和体现的“洋山精神”,即不辱使命的负责精神、勇挑重任的拼搏精神、保持本色的奉献精神、不断学习的进取精神、团结协作的大局精神,是上海城市精神的具体体现,又丰富了上海城市精神的内涵。大家坚持团结奋斗、克服各种困难,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推进工程建设,在小洋山海域形成现代化港区雏形,在茫茫大海上筑起东海大桥骨架,临港新城也进入建设发展阶段。洋山深水港工程是上海“十五”期间启动的重大战略项目,对加快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具有重大意义。

(二)国际航运、贸易中心建设对口岸管理提出更高要求

坚持科学发展观,着力推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贸易中心建设,促进服务经济发展,推动上海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1.建立“单一窗口”制度

近年来,各口岸管理部门均积极采取措施,不断提高通关效率,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然而,由于口岸执法部门较多,事权较为分散,口岸通关事务协调比较困难,社会各界对于口岸通关的整体效率仍不十分满意。提高口岸通关整体效率最理想的方式,是由一个部门统一管理口岸通关事宜。但这种方式涉及口岸管理体制和国家机构设置的重大调整,在一段时间内难以实现。建议借鉴国际经验,建立“单一窗口”制度,企业向一个部门或一个信息系统申报,即完成所有口岸通关手续,将大幅提高口岸通关便利化程度。在具体推进过程中,由于口岸通关涉及众多政府部门和相关单位,建议以推进报关报检“一单两报”为突破口,先行整合一些关键部门信息和操作流程,发挥“单一窗口”制度的优势和效应,逐步建立健全统一信息系统,将各部门、各单位的信息有序纳入,最终实现完全建立“单一窗口”的目标。

2.发挥特殊监管区域政策叠加优势

自由港是迄今最受推崇的自由经济区模式,最大程度地叠加整合了转口贸易、保税物流和口岸功能。目前,世界自由港功能正在经历从单一贸易型向综合型的发展过程,发展趋势由经济发达地区逐步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扩展的态势非常明显。诸多国家和地区都根据自身的优势,提出相应的自由港政策。如香港自由港政策的内容主要表现在贸易自由、企业经营自由和汇兑自由三大方面。而汉堡自由港的特色除了上述之外,还包括运输自由,将对进出船只和货物给予最大限度的自由,提供自由和便捷的管理措施,贯穿于从货物卸船、运输、再装运的整个过程中。鹿特丹港的最大特点是储、运、销一体化,通过一些保税仓库和货物分拨配送中心进行储运和再加工,提高货物的附加值,然后通过多种运输方式将货物运往荷兰等欧洲国家。一般认为,自由港最大的优势在于,进出口的商品不征或只征少额关税,并可在港内自由进行装卸、储存、分类、改装、买卖、加工和制造等。事实上,自由港还具有除减免关税,简化海关监管之外的其他重要优势,比如减免企业经营税收、不受外汇管制、企业注册简便、金融活动自由等。保税港区是我国目前政策最为优惠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但与自由港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见表1)。

由于各方面原因,目前尚不适宜完全实施自由港政策,但可以随着各方面条件的逐步成熟,在一些具体领域完善、创新甚至突破现有政策和制度,有序地向着建成自由港的目标不断迈进。海关可以重点通过推动“三区三港”联动发展,积极推动电子口岸新开发的联网项目在“三区三港”先行先试,切实提高“三区三港”信息化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特殊监管区域海关信息化管理系统,支持企业在“三区”内跨区开展业务,努力实现资源使用效能最大化,切实提升上海的整体贸易服务能力。

3.保障国际贸易安全

一是大力提高实际监管效能。充分发挥大型集装箱检查设备及各类检查仪器的使用效能,尽可能减少对货物外包装的破坏,逐步实现非侵入式查验继续开发完善现有智能化手段如GPS、电子关锁等在物流监控中的使用效能,对承运海关监管货物的运输车辆安装GPS定位系统,实时监控运输车辆的路线和时间,有效防范非监管车辆承运海关监管货物及可能出现的迂回运输和偷换货物的风险,杜绝监管场所偷货、换货行为的发生

二是强化口岸打私力度。根据上海口岸特点,以打团伙、办大案、办精品案为主攻方向,以谋略性案件经营为重要手段,集中力量严厉打击各类恶性走私活动,适时组织开展打击走私专项斗争和联合行动,进一步加强对非传统走私物品及渠道的查控,努力实现缉私办案的法治效果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支持国家品牌战略,加大知识产权海关保护力度,配合有关部门对国内名牌商品、出口创汇能力强的商品、科技含量高的商品和自主创新类的产品进行重点保护,坚决打击进出口领域内的假冒、盗版、侵权等行为,建立健全进出口货物知识产权状况预确认制度,保障相关国际贸易货物快速通关。进一步发挥各有关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的作用,探索以规范企业经营行为为目的的反走私综合治理新模式和新途径,发挥整体威慑作用。

三、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现实思考与发展展望

上海自贸区实行“一线逐步彻底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区内货物自由流动”的创新监管服务模式。简而言之,就是在上海自贸区简化监管手续、降低成本。经过3~5年努力,把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成为:服务贸易发展充分、贸易投资便利、货币兑换自由、离岸业务发达、监管高效便捷、透明度良好的自由贸易试验区。成为我国深耕亚太,融入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载体;范围包括上海综管区“三港三区”四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总面积为28.78平方公里(相当于上海市面积的1/226)。其特征可概括为“三大自由” :一是货物进出自由:凡合乎国际惯例的货物进出均畅通无阻,免受海关通常监管;二是投资自由:投资不会因国别差异带来行业限制与经营方式限制(负面清单);三是金融自由:主要包括外汇自由兑换,资金出入与转换自由。其功能定位在于:国际投资规则的试验区、服务贸易创新的引导区、离岸型产业体系的集聚区、对外投资服务的先导区、监管方式优化的先行区、政府管理创新的示范区。

专家对于建立上海自由贸易区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上海开辟自由贸易区利好上海与全国经济发展;二是人民币开放程度不高,生产力不高,在上海建立自由贸易区可行性不大;三是上海建立自由贸易区将进一步上海资源环境压力、推高上海房价;四是在上海建立自由贸易区将造成更大的区域不平衡;五是上海建立自由贸易区将使得香港的影响力被削弱;六是可以在江苏或浙江建立自由贸易区,利于形成城市群。其包含五大领域政策创新:(1)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2)自贸区将争取 15%企业所得税优惠;(3)贸易领域将实施创新监管新模式;(4)构建离岸金融中心需行政法规创新;(5)借自贸东风 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或有新突破。

上海自贸区的影响包括:一是外汇和税收政策改革:自由贸易区需要有便捷的资本进出通道;税收政策更加需要有国际竞争力,在关税、所得税和流转税层面有更为宽松自由的变革。二是转变整体管理思路:需要有关部门从现在的以监管为主,把自由贸易区看成一家现代意义上的企业来经营。三是利益平衡:如果浦东退税后产品价格仍明显高於香港,结果必然是政府削弱浦东免税店的竞争力;但如果完全自由放开,包括内地等二三线城市高端零售业也会遭遇冲击将难以分流香港消费者。四是带来金融风险:若浦东区域内实现了货币自由兑换,港币的地位将会被削弱。若今后自由兑换进入内地,则人民币可能受到海外资本的恶意做空。

对此,建议各政府部门在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中注意准确把握安全有效监管与支持促进、先行先试与“可复制、可推广”的关系,切实采取措施确保有效监管、风险可控。具体而言:一是围绕《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的通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监管方案(试行)》等重要文件,制发政策解读和试验区监管实务操作指引等辅导材料,准确把握新形势、新改革带来的新变化,在安全有效监管的前提下积极稳妥推进试验区建设。二是完善配套机制,提升执法规范化水平,加大科技投入,提升风险防控能力。完成试验区监管信息化系统开发,为各项试点项目提供有力的信息化作业平台。实现车辆过卡时系统一次完成车辆GPS信息核销、车牌及集装箱号自动识别、货物信息扫描验核及卡口自动抬杠验放等程序,并在卡口实施无人工干预随机布控查验,正确把握“安全有效管住”与“支持促进”关系,依法履行监管职责,营造良好执法环境,稳妥、合力推进试验区建设。

综上所述,上海自贸区的建设有利于推动上海贸易、航运、金融等服务业发展,而在上海进行试点先行取得突破为以后能在全国推广打下基础,另外自由贸易园区获批有利于引进跨国公司,从而通过投资体制的突破来激发本土企业的创新能力。上海自贸区若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自由兑换,对于上海打造金融中心意义重大,甚至将引领中国金融业新格局的形成。对于香港来说,建立自由贸易区将有助于帮助香港缓解内地客流带来的压力。但港币的地位将会被削弱,香港亚洲金融中心的地位也可能受到动摇,由于整个中国与周边国家发展模式的改变,香港的影响力会变得越来越微弱。上海自贸区会使内地二三线城市乃至香港的高端零售业遭遇巨大冲击,其负面作用值得警惕。站在中国未来发展的角度来看,对中国未来经济结构转型是至关重要的战略基础。此举有利于缩减与世界自由贸易园区的差距,加大贸易开放程度,防止中国消费力外流。

参考文献:

[1]姚梅琳. 中国海关概论[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2.

[2]丁煌. 西方行政学理论概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 赵世璐. 欧盟海关促进贸易便利化的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J].上海海关学院学报,2010(1).

[4]蔡少琼. 浅谈对“由企及物”监管理念的理解和实践思考[J].海关研究,2011(1).

[5] 陈棋.2013中国经济展望:复杂局面里稳中求进[J]. 对外经贸实务,2012(1).

自由贸易港的特点范文第4篇

上海自贸区的建立是一个战略问题,是由整个中国及周边国家发展模式所决定的。因而,香港与上海之间的关系无疑是一种从学习到竞争,再到互补的良性模式。

随着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一步步浮出水面,其未来已经被不少人拿来和当前较为成熟的自由港——香港作比较。此前也有一些香港媒体就“上海自贸区”成立后会否成为香港最有力的竞争对手而感到担心。那么,上海自贸区的建立是否真的会对香港自由贸易港的地位产生冲击呢?

无需太多担忧

对此,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表示,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主要目的是为全国深化改革开放积累经验,担心对香港贸易、外资产生负面影响是不必要的。不少业内人士也分析说,目前来看,上海自贸区和香港的服务贸易等领域存在有限的竞争关系,不必太过担心。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上海自贸区将会对香港的转口贸易,即国际贸易中通过第三国转手贸易业产生有限的影响。他分析说,2011年香港外贸总额是71019亿港元,其中转口贸易业务占据了46%的比例。因此上海自贸区全部运营之后,将会有限地分流香港转口贸易业务。“上海自贸区由于有外高桥和洋山港等保税区,为转口贸易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技术条件。全面投入运营后,上海自贸区的转口贸易将得到相当大的发展。如果能够达到香港那样的比例,有一部分转口贸易就将从香港分流到上海”。

而在服务贸易和离岸金融业务方面,上海自贸区则还没有出台很详细的运行政策,目前主要是把过去的一些保税区合起来进行金融方面的试点。一方面,业务叠加的领域并不明显,上海自贸区更多地是试点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和人民币完全可兑换,还不具备与香港大规模竞争的环境和条件。另一方面,即使存在一定的重叠,那也更会是一种良性竞争,促进的是两个城市各自市场的发展动力。

沪港各有优势

可以说,随着上海自贸区的逐步建立,与香港之间的更多比较势必会出现,产生多方面的影响也是很自然的。不过,这样一种影响首先是相互的,其次也并非就是负面的。香港著名财经评论家石镜泉认为,上海建立自贸区之后,与香港乃至全球的各大自贸区、自由港都会有互动,但由于服务对象的不同,因此今后的发展无疑还是要看上海具体怎么走、怎么发展出自身的特长和优势,从而是不是能够确立某种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不可替代的地位。至于说上海对其他地区的冲击问题,则大可不必担忧。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教授也进一步指出,从目前双方的比较优势而言,上海自贸区的服务链和香港还不在同一个位置上,正面的替代竞争效应非常有限。因为与香港的高端人才、服务内容和完善的制度体系相比,上海还有很大差距,所以不能简单从现有的业务量增减来判断,当前的差异是和国际金融市场大环境及本地开放程度密切相关的。“未来若上海的服务链在提升,而香港原地踏步,那么竞争会是一种替代关系。反过来上海满足现在的增量效应而忽视了要素市场环境的建设,那么也就会走不远”。

目前来看,香港自由港的经验已较为丰富,因而上海有许多需要向香港学习的地方。上海自贸区对香港的影响,无论是短期心理冲击还是长期实际冲击,都更表现为一种竞争的动力。从区域上来讲亦是如此。华东师大国际金融研究所所长黄泽民分析说:“中国这么大的经济体量,完全有能力承受两个大型的自由港,好比今后珠三角地区还是受香港影响大,但长三角的消费者和投资者,则能在上海获得比较便利的途径。”

良性竞争促发展

按照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丁纯教授的说法,上海自贸区的建立是一个战略问题,是由整个中国及周边国家发展模式所决定的。因而,香港与上海之间的关系无疑是一种从学习到竞争,再到互补的良性模式。

自由贸易港的特点范文第5篇

香港与东盟经贸联系密切

东盟成员国包括文莱、柬埔寨、印尼、老挝、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及越南。坐拥450万平方公里土地和6亿人口、成立近半个世纪的东盟,是亚太区最早的区域合作组织,也是近年来全球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市场潜力和经济影响力日渐增大。

中国总商会永久名誉会长乔纳森?乔伊博士说,香港应充分发挥与深化中国与东盟之间的伙伴关系,作为一个主要的国际金融和贸易中心,香港有机构和市场,这为当地和国际客户及投资者提供了广泛的产品和综合的服务。

蔡冠深说,目前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合作主要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投资,而香港在这三个方面,尤其是服务贸易和投资方面,都有其独特优势,可为提升中国与东盟的合作作出贡献。

他说,作为与纽约和伦敦齐名的国际商业、贸易及金融枢纽,香港拥有高度发达的服务业,服务业占GDP的比例已超过90%。可以说,服务业的发展支撑了香港的繁荣。经过多年发展,香港已成为世界一流的服务中心,已成为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体,在金融、法律、工商业等领域,可为中国与东盟的合作提供人才和管理服务。此外,香港在东盟地区的投资已有50多年历史,可谓根基深厚,近年来联系更是日益密切。

蔡冠深还表示,无论在货物、服务还是投资方面,香港与东盟地区都有着很紧密的合作。因此,“一定要把香港的功能、地位用好。”而随着中国-东盟经济合作的推进,香港经济将迎来新一轮发展契机,这也是巩固和提升香港作为亚洲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良机。

看到近年来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在东盟越迈越大,蔡冠深说,将进一步努力推动内地与香港联合“走出去”,让港资企业带头,充分利用香港在东盟广泛而深入的经贸联系网络,鼓励内地和香港企业共同开拓国际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市场。

蔡冠深认为,让港资带头出去,对双方都有利。内地企业与港商合作共同投资东盟发展项目,不仅可减少投资障碍,也可增加投资成功率,“这是我们合作的商机”。蔡冠深还说,除了经济“走出去”之外,中华文化“走出去”也很重要,这方面香港也可发挥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据介绍,除经贸往来外,多年来香港企业在文化、教育等领域也为东盟地区作了诸多贡献。

在蔡冠深看来,香港位于中国-东盟自贸区的中心位置,是连接两地的桥梁。香港与东盟加强经贸合作,不仅将为双方创造新的发展机遇,同时,香港还可以利用“一国两制”以及独特的地理优势,推动中国与东盟的合作。

香港中国商会主席陈经纬此前曾表示,中国-东盟经贸关系的长期稳定发展,已成功实现了“量的扩张”,中国已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也成为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和第四大对外投资目的地。但在走向“钻石十年”的过程中,依旧停留在这种“量的扩张”已经不够了,而应该通过优化战略、完善体制、创新机制,尽快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升华”。

期待自贸协定早日签署

香港与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自由贸易协定(自贸协定)的首轮正式谈判于2014年7月11日成功举行。东盟10国政府代表和香港特区政府代表于7月10日、11日在香港举行首次香港-东盟贸易谈判委员会会议,标志着谈判正式展开。

香港特区政府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局长苏锦梁说:“东盟是香港的重要贸易伙伴。香港与东盟缔结自贸协定将促进双方经济发展,同时进一步加强香港作为区域贸易枢纽、以至东盟与内地贸易及投资桥梁的角色。”

苏锦梁说,区域合作非常重要,中国与东盟已经有一个自贸区。香港是一个比较独特的角色,好像是一个超级联系人,可以把不同经济体系联系起来。内地的经济发展,可以通过香港的国际经验跟东盟、跟全球其他经济体系联系起来,这是香港的角色。

预计自贸协定将包括撤销或减少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优惠产地来源规则、开放服务贸易,开放、促进和保护投资以及争端解决机制等内容,涵盖贸易和投资便利化的诸多方面,其中转口贸易关税、服务领域开放以及促进和保护投资等将成为重点事项。估计有关谈判将在未来两三年内完成,如果顺利推进的话,到2016年香港和东盟“10+1”合作框架就有机会正式建立并开始运作,香港和东盟的经贸合作即将翻开新的一页。

在谈到香港-东盟建立自贸区问题时,蔡冠深表示,香港和东盟地区早就建立了密切的经贸联系。香港一向是东盟各国商品进入中国内地市场以及中国内地商品输入东盟市场的重要渠道,也发挥着东盟各国企业、尤其是华人企业投资中国内地的桥梁作用。建立香港-东盟自贸区将进一步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从而给香港企业带来更多商机。

蔡冠深指出,香港-东盟启动自贸区谈判,这是香港融入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重要开端。香港和东盟建立自贸区对本港转口贸易、服务贸易和对外投资都会带来新的商机,将提升香港作为亚太地区商贸服务中心的地位。

由于香港没有加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以及东盟与其他国家签订的自贸协定,在有关自由贸易缔约方实施关税减免措施后,虽然经香港转运的货物大体上不受影响,但经香港转口的货物必然受到限制,从而逐渐影响香港在亚太区的转口枢纽地位。

香港和东盟签署自贸协定将在开放、促进和保护投资方面迈出重要一步,预计东盟将向香港开放更多的投资领域,包括为港商提供在石油、天然气、基础设施和特殊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投资机会;与此同时,东盟多数国家生产成本低于香港和内地,自贸协定提供的投资便利,使东盟未来有机会成为香港劳动密集型企业的重要生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