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自由贸易战略

自由贸易战略

自由贸易战略

自由贸易战略范文第1篇

近些年来,各国正是看到了自由贸易区在某种程度上比WTO更加自由开放,更适合于推进贸易便利化和经济大融合,纷纷在坚持WTO机制的同时,努力同潜在的合作伙伴建立自由贸易区。我国在发展自由贸易区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没有充分发挥其潜在的核心价值作用,为了大规模实现自由贸易区的效应、效能和效益,我们必须重新而全面地认识“为什么要发展自由贸易区”、“如何发展自由贸易区”以及“发展自由贸易区应该达成何种目标”这三大核心问题。这也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

一、充分认识我国发展自由贸易区的合理合法性

(一)中国自由贸易区发展的理论基础

我国开辟和发展自由贸易区的理论基础就是市场领土理论 。市场一般是指人们集中进行商品、生产要素及金融证券交换的场所或机制。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市场不仅仅是一种场所、一种份额,还是一种领土,因为市场份额很容易被缩减,而市场领土则难以动摇。历史演进到当代,由于新技术的应用、生产活动的全球化和贸易制度的创新,领土的地域概念正在向市场概念转化。

笔者认为,市场领土就是通过与世界的密切交往,实现企业、产品、服务更好更快地发展,从而使其所到之处都能像可口可乐饮料那样,实现生产、经营、销售、消费、行动的本地化、全球化,真正实现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得到全世界的理解和尊重的商业存在。现代经济和金融的竞争就是市场领土的争夺,因此除了实际的土地、海域和领空外,还有更关乎国计民生的经济领土和金融领土。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空间”上,市场领土与地域领土具有相同的概念,它们已成为人类活动的双重空间。市场领土是无国界的、全球性的,是有扩展弹性的。一国的地域领土固然重要,但市场领土更重要,市场广阔才是一国经济增长和国家安全的根本所在。

因此,我们应在全球开放的大潮中走出封闭,在世界市场的交融发展中寻找新的生存与发展空间。我们必须考虑如何扩大资源的配置空间,如何提高资源的配置水平,如何增强资源配置的效率和能力。而自由贸易区和世界贸易组织一样是拓展市场领土的战略途径。自由贸易区能够使成员方市场融通整合,形成新的市场,增加市场容量,扩大活动空间,从而产生1+1>2的互补效应或间隙效应。故而,我们应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根据发展自由贸易区的国际规则与发展趋势,不断调整和完善我国自由贸易区科学发展的战略,增加我国在世界各地的经济存在。

(二)中国自由贸易区发展的合法性

关贸总协定第24条是总协定的一个重要例外条款,主要针对各种区域安排。区域安排主要表现为边境贸易安排、自由贸易区和关税同盟。总协定关于关税同盟规定为:“关税同盟应理解为以一个单独的关税领土代替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关税领土”。关于国家和地区之间设立的自由贸易区,总协定第24条第8(乙)款规定:“自由贸易区应理解为两个和两个以上的关税领土所组成的一个对这些组成领土的产品的贸易,已实质上取消关税和其他贸易限制……的集团”。自由贸易区只是在组成此区域的成员国间消除关税和其他贸易限制措施,而不要求各成员对非成员的贸易实施统一的关税制度和贸易规章。

自由贸易区只是在地区内实行贸易自由化,如欧共体共同市场、美-加-墨自由贸易区等。区域安排的目的是在有关国家间建立一种较为紧密的集团关系,在集团内部确立一套优惠贸易规则和制度,以促进相关国家间的自由贸易和经济一体化。区域安排表面上有悖离总协定的各项义务,尤其是最惠国待遇条款,但区域安排有其明确的理论作指导。总协定第24条第4款指出:此等安排能“发展各国之间经济的一体化”,“扩大贸易的自由化”。由此可见,FTA和WTO促进贸易自由化的宗旨是一致的,WTO对国家间设立自由贸易区是鼓励的。

(三)中国自由贸易区发展的外部环境

生产、贸易、投资、消费等的国际化使得市场经济作为一种配置资源的合作竞争秩序在全球拓展,不仅在中国这样的转型国家,在发达的西欧国家,一场以减轻政府管制和市场化的改革也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因此,全球化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永远不会成为历史的终结。就中国而言,外部环境变化导致的外需不足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继续发展的严重障碍,因此开拓新兴市场、扩大传统市场规模和自由度就成为客观要求。而这些外部环境变化的主要表现在包括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受阻或者放缓、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强化、世贸组织新一轮谈判停滞不前、国际主要经济体集体下滑、贸易摩擦等争端层出不穷、世界面临新一轮通货膨胀等诸多方面,导致我国经济全面发展受到严重阻碍、世界经济复苏艰难乏力。因此,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我国亟待做好去WTO化背景下的应急应对,加快自贸区谈判、拓展和提升,强化新形势下的贸易规划和贸易新秩序新体系构建。

二、超前规划我国自由贸易区发展的战略途径

(一)以中国-巴基斯坦自由贸易区为参照系

从国家关系上看,中国与巴基斯坦是全天候的朋友;从经贸关系上看,中国与巴基斯坦是最具战略意义、互利互惠的合作伙伴。中巴两国不断推进自贸区建设,一年迈上一个新台阶:2003年11月签署了优惠贸易安排;2004年10月启动了自贸区联合研究;2005年4月签署了自贸协定早期收获协议;2006年11月签署了自贸协定,2007年7月实施以来成效良好;2008年10月签署了自贸协定补充议定书,以促进投资合作;2008年12月结束服务贸易协定谈判。2009年2月,双方签订《中国-巴基斯坦自由贸易区服务贸易协定》,该协定是迄今两国各自对外国开放程度最高、内容最为全面的自贸区服务贸易协定,双方建成了一个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投资等全面内容的自贸区。根据协定,在各自对世贸组织承诺的基础上,在全部12个主要服务部门中,巴方将在11个主要服务部门的102个分部门对中国服务提供者进一步开放,其中分销、教育、环境、运输、娱乐文化和体育等5个主要服务部门的56个分部门为新开放部门。此外,巴方将根据具体情况,在外资股比方面给予中国服务提供者更加优惠的待遇,并在人员流动方面提供更加宽松和便利的条件。

我国将在6个主要服务部门的28个分部门对巴基斯坦服务提供者进一步开放,具体包括采矿、研发、环保、医院、旅游、体育、交通、翻译、房地产、计算机、市场调研、管理咨询、印刷出版、建筑物清洁、人员提供和安排服务等。《中巴自贸区服务贸易协定》的签署和实施,为两国共同应对世界金融危机,提升服务业合作水平,促进经济共同发展,深化全天候、全方位友谊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因此,中国与其他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区均可参考中巴这一范本。

(二)以两岸五地大中华自由经贸区为桥头堡

香港、澳门的发展已经纳入十二五规划,这标志着我国内地与港澳的经济发展将走上更加快速稳定的通道。两岸四地,特别是大陆应该讲政治,在CEPA和ECFA的基础上,推进香港、澳门与台湾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推进大陆、台湾、香港和澳门两岸四地与蒙古签订自贸协定,最终建立起大中华自由贸易区。当然,我们首先要早日构建“中国自由贸易区”,即中国大陆作为一个国家和中国三个单独关税区(台湾、香港、澳门)之间组成的,一个对内相互取消关税和其他贸易限制、对外仍保留各自独立贸易政策的经贸机制。

而且,中国自由贸易区的构想也符合国际舆论与预期。几年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曾在一份报告中把两岸四地称之为“中华经济区”。共同的中华民族文化背景,使两岸四地之间形成一个区域经济体,应是情理之事。中国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为四地的产业互补与产业合作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构建“大中华自由贸易区”可分三步实施:第一步,建立祖国大陆、香港、澳门自由贸易区;第二步,建立祖国大陆、香港、澳门和台湾自由贸易区;第三步,推动向北开放战略,实现大陆、台湾、香港和澳门同蒙古的贸易投资自由化,积极参与和推动本区域或更大区域的贸易自由化。如果两岸五地之间的贸易往来、资金流通、人力流动、科技交流合作更加频繁,这一区域必将成为亚太地区一个快速发展的区域,一个重要的次区域经济圈。同时,也必将吸引其他国家加速与中国自由贸易区合作,开辟更大的自由贸易区,加快实现华人经济自主和自助,推进中国经济全球化。

(三)以中俄、中德、中国-巴西自由贸易区为新突破

中国启动与澳大利亚自由贸易区谈判后,澳在西方大国中率先承认了中国市场经济地位。2008 年4 月7 日,中国与新西兰签署自由贸易协定,这是中国与发达国家签署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协定,是正式提出“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以来的重大突破,极大地增加了中国的战略空间,改善了中国的国际尤其是大周边环境。迄今为止,我国已同东盟、巴基斯坦、智利、新西兰、新加坡、秘鲁、哥斯达黎加等国家和地区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正在谈判的还有中国-海合会、中国-澳大利亚、中国-冰岛、中国-挪威、中国-南部非洲关税同盟、中国-瑞士,正在研究的有中国-印度、中国-韩国、中日韩。

就目前形势看,中国与美国建立自由贸易区不可能,中国与日本建立自由贸易区不可能,中日韩自由贸易区也是不可能。因此,最近及今后很长一段时期,我们不能把希望和精力放在中美、中日、中日韩自由经贸协定的设想、研究和谈判上,这都是在做无用功。我们应该把全部努力放在中国-非洲、中国-拉丁美洲、中国-南美洲、中国-欧盟、中国-俄罗斯自由贸易区谈判上。特别是要以中德为突破口,建立中国-欧盟自由贸易区;以中国-巴西为突破口,建立中国-南美洲自由贸易区;最终建立起一个以中国、俄罗斯、德国、巴西为主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议(CRGB),使我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自贸区,以对抗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

(四)以境外经贸合作区或自由贸易园区建设为大抓手

世界银行报告曾指出,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造成发展中国家的资金融通缺口增大,2009年将达到2700至7000亿美元,而中国外汇储备高达3万亿美元,远够填补发展中国家金融缺口。世界经济是普遍联系的,世界经济往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任何一个国家很难独善其身一枝独秀。美国正是通过实施马歇尔计划实现了欧洲战后重建和欧洲复兴,进而强有力地推进了战后20几年欧美经济的共同增长。马歇尔第四点计划更是通过政治和资本的力量强化了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领袖地位,拓展了美国在第三世界势力范围,特别是控制了处于战略位置的不发达国家,同时垄断了中东石油开采,为国内资本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援助红利和垄断利润。当前,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在建设和谐世界过程中出现网络化趋势,中国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合作,包括建立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工业开发园区、港口保税贸易园区等,极大地推动了南南合作的发展。目前,我国已批准建立了20个境外经贸合作区,未来将达到50个或更多。我们应以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为抓手,推动双边经济贸易更加紧密自由的发展,多建立几棵除WTO之外的大树,做好非WTO时代的前瞻部署,提升全球治理能力。

三、科学设立我国自由贸易区发展的战略目标

(一)提高外贸的GDP拉动权重和效率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0年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7.3%,投资的贡献率为54.8%,出口的贡献率为7.9%,分别拉动GDP增长3.9、5.6和0.8个百分点。而在2009年,消费、投资、出口各拉动GDP增长4.6、8、-3.9个百分点。2011年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为54.2%,最终消费贡献率为51.6%,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贡献率为-5.8%;2012年净出口对GDP增长贡献率再次转为负值,外需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明显下降。入世以前,我国外贸依存度大都徘徊在40%以下;入世以后则最高飙升到2006年的65.17%,2009年因国际金融危机又剧降为44.24%。而新加坡、香港、韩国、台湾等国家或地区在经济起飞阶段时外贸依存度超过100%甚至200%,没有哪个国家因为外贸依存度过高而产生问题。可见,外贸依存度高不是问题,不高反而是经济不景气的罪魁祸首。我国外贸好日子并没有到头,应该充分挖潜提升,继续大力发展进出口贸易。

而自由贸易区发展对我国外贸较快平稳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中国自FTA成员实际进口关税明显低于全国整体水平,中国同FTA成员间贸易总量及其增速明显高于全国整体水平,零关税进口额所占比例明显提升且明显高于全国整体水平,工业制成品出口低于、进口高于全国整体水平,高技术产品进出口占比均下降但高于全国整体水平,农产品进出口占比略有下降但出口高于、进口低于全国整体水平,服务贸易实现了快速增长,实际利用外资和对外直接投资双双上升我们应该通过大力发展好自由贸易区,充分发挥自由贸易区的正能量和超能量,从而大幅度提高外贸拉动GDP增长的效率和比重,争取达到外贸依存度200%甚至300%,确实实现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

(二)推进实施我国国际政治经济战略

全球化进程中,国内问题国际化,国际问题国内化,整个世界已经整合成一个市场一种资源,不再是两种市场两种资源。发展自由贸易区,对内是发展战略,对外是国际战略,美国的全球自由贸易区战略就是美国国家战略的一种,已经成为美国扩大经济利益、维护安全和推销民主价值观的战略工具。首先,自由贸易区战略高度体现美国国家利益,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和知识产权保护成为美国实现国家战略利益的三大平台;其次,自由贸易协定成为美国实现全球经济战略的平台;再次,美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实施具有非常适合的国际环境,如WTO面临国际挑战、区域一体化发展成为世界潮流、WTO法律体系对区域经济组织给予确认以及贸易促进和平的思想演变等;最后,由于美国国会通过了贸易促进授权,从而为美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国内法律环境。

显然,大国在参与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除了考虑经济因素以外,也会更多地关注其他非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在大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决策中占有重要地位。可见,自由贸易区已成为大国开展战略合作与竞争的重要手段,正在加速改变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因此,我们要通过自由贸易区建立,一方面加强更大的经济同盟,防止中国技术、产业空心化,保障我国石油、矿产等资源安全,参与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另一方面,我们要建立更加可靠的政治同盟,杜绝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隐患,维护并巩固我大国地位与负责任大国形象,推动建立以我为主于我有利的国际组织。总之,我们应将发展自由贸易区作为一种国际战略工具,作为重塑区域和全球政治经济战略格局的有效手段,作为突破马六甲困局、美国新月形包围圈的战略武器,推进我国同国际社会的经济政治良序发展。

(三)加快人民币国际化全球化

笔者一直认为,中国新一轮30年改革开放必须设定目标,而不应再摸着石头过河,应该坐船过河或者造桥过河。而船和桥就是各种自由贸易区,河对岸就是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正是我国新一轮30年改革开放的核心逻辑。首先,推进对外结算人民币化。自由贸易协定谈判中,我们可以同与人民币有币缘关系的国家在外贸结算、发展援助、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等各种交流合作中使用人民币,这既可缓解我国外汇储备激增的压力,也可以减少我国企业的汇率风险,当然也要注意防范人民币跨境贸易导致与改革初衷背道而驰或者南辕北辙的风险。其次,推进外商投资人民币化。根据《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和《人民银行关于明确跨境人民币业务相关问题的通知》等文件,可以在自由贸易区建设过程中,加快或扩大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实现人民币国际化从贸易结算到直接投资的跨越。第三,建立人民币离岸中心。在自由贸易区成员方建立人民币跨境结算中心或者离岸中心,推进人民币离岸市场建设,可在北京或者上海建立全球人民币跨境清算中心,在自由贸易区成员方建立清算分中心,实现人民币贸易、投资、援助、合作结算便利化实时化。第四,推动建立新兴货币基金组织。新兴货币基金组织(EMF)可以考虑以新兴发展国家为基础,因为2011年中国外汇储备拥有令人瞠目的3万亿美元,俄罗斯有4474亿美元,巴西有3071亿美元,印度、新加坡等国家都有2000亿美元以上,因此现在世界不差钱,成立新的货币基金组织资金筹措没有问题。同时,各国也都有摆脱美国和西欧控制的意愿,而且大家对于超货币取代美元也有共同认识,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考虑通过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建立符合大家利益的新兴货币基金组织,以保障经济发展的稳定性、持续性。

自由贸易战略范文第2篇

    一、总体的多边、区域和双边战略

    (一)美国总体的多边、区域和双边战略

    美国贸易政策的中心目标是扩大美国出口商的市场份额。在二战后的美国对外贸易政策中,多边主义是首选政策,在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中美国发挥了重要的领导作用。由于多边自由化进程发展缓慢,美国逐步改变了对区域和双边优惠贸易协定的看法,采取了“双轨制”的策略,即一方面促进WTO多边谈判,另一方面通过区域和双边自由化逐步达成全球自由化。美国官方强调,贸易自由化和遵守WTO承诺是它们自由贸易协定设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由此可见,多边自由化仍是美国的最终目标,这符合美国的长远利益。而区域和双边自由化是美国的过渡目标,这从理论上讲虽然是“次优”,但从现实看是最为可行的做法。 经济,政策-[飞诺网FENO.CN]

    从1985年至2005年,美国已经签署的、正在商谈的或处于倡议中的FTA协定有20项。这些FTA协定勾勒出了美国设想的由美国主导的“轴心—辐条”体系。从地理区域看,主要包括三个区域,即美洲、中东和亚太地区。在美洲地区,美国参与的FTA协定有九项,占其全部FTA协定的43%,这反映了美洲地区在美国区域贸易政策中的重要地位。如果美国与西半球伙伴国的谈判可以被看作是达成美洲自由贸易区进程中的一部分,那么更远距离的FTA伙伴国的选择则是由包括经济及其他因素在内的多个目标决定的。从目标国或地区的选取和先后顺序来看,美国采取了“先单边后区域,以单边促区域;先近邻后远邻,以近邻促远邻”的策略。美国贸易谈判代表佐利克表示,美国要“大力推动地区和双边FTA”,用“累积扩大的方式推进自由贸易,激励各国竞相开放”。从1994年起,美国就开始了与33个美洲国家的FTA谈判,考虑到谈判的难度和谈判时间的旷日持久,美国先与其中部分国家建立了自由贸易区,以发挥示范和促进作用。在亚太地区,美国先与新加坡签署了FTA协定,并希望以新加坡为突破口,推动与东盟各国的FTA谈判。从FTA协定条款看,其包括的范围比WTO多边贸易体系更广泛。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国把FTA当作多边谈判的“试验场”,许多FTA协定的条款将来会以相似的形式成为多边贸易体系的内容。

    从总体上讲,WTO多边体系下的自由化最符合美国的利益,是美国追求的长期目标。FTA是达到长期目标的手段,同时也会为美国带来小范围的局部的利益;APEC是由手段到目标的桥梁,APEC涵盖了东亚、北美、拉美以及大洋洲的多个国家,它促进了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同时为融合位于不同区域的FTA提供了机遇和条件。因此,美国在WTO、APEC和FTA中的政策关系和政策取向可以归结为WTO是目标,FTA是手段,APEC是桥梁。

    (二)欧盟总体的多边、区域和双边战略

    欧盟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并且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性经济贸易集团,其对外贸易政策可分为三个层次,即WTO、欧盟的扩大,以及优惠贸易安排。

    欧盟是WTO的积极参与者,在WTO框架下参加了一轮又一轮的国际贸易自由化谈判。据欧盟委员会估计,74%的欧盟对外贸易是建立在最惠国待遇基础上的,其中大约一半是在WTO体系下进行的,另一半是和优惠贸易协定的伙伴国进行的。因此,欧盟既重视WTO框架下的多边自由化,也重视优惠贸易安排。

    欧盟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动态整合过程,既包括一体化程度的加深也包括成员国数量的增加。欧共体在成立之初,就表达了将一体化扩展到整个欧洲的愿望。2001年,欧盟委员会主席普罗迪指出:“稳定我们大陆的关键在于欧盟的扩大。”欧盟在2004年实现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扩张,使欧盟成员总数达到25位。目前,欧盟与四个申请国保持着密切关系,并且和西巴尔干的许多国家签署了稳定和结盟协定,帮助这些国家进行国内改革,最终使这些国家加入到欧盟的行列中来。欧盟的扩大不仅推动欧洲一体化的发展,同时可以进一步扩大欧盟的内部市场,使欧盟获得更大的经济发展空间。

    欧盟通过FTA、关税同盟以及其他方式和许多国家、地区或集团性国家缔结了优惠贸易协定。从时间结构和地理区域来看,上世纪90年代以前,欧盟的重心放在欧洲,主要目的是渐次实现欧盟在欧洲的扩大。上世纪90年代以后,欧盟的重心放在欧洲以外,主要目的是为了应对日益兴起的区域贸易协定,从而避免被边缘化,同时也能促进WTO框架下的多边自由化谈判。从目标国或地区的选取和先后顺序来看,一方面,欧盟优先选择已处于自由贸易区“轴心”的国家,如智利和墨西哥,以有效利用“轴心国”的桥梁作用。另一方面,在欧盟的自由贸易区设想中,欧盟创造性地提出了“南—南—北”一体化模式,即先通过援助方式和非互惠的优惠贸易安排(如地中海协定,科托努协定等)增强南方国家的经济贸易水平和一体化程度,然后再与“南—南”一体化的区域性集团结成自由贸易区,这种方式一方面充分发挥了“南—北”一体化方式的优点,同时又保留了“南—南”方式的积极因素,并且减少了同时存在过多优惠贸易安排的不利影响。目前,欧盟已经停止启动新的优惠贸易安排谈判,目的是要消化由欧盟的扩大和多个优惠贸易安排带来的政策协调上的困难。

    总之,多边自由化和欧盟的逐步扩大是欧盟追求的两个并行的目标。从经济效率上讲,WTO框架下的多边自由化是最优的,但WTO覆盖领域的狭小和谈判进程的缓慢促使欧盟不断追求区内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和成员国数量的增加。欧盟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一部分是实现欧盟扩大的桥梁,另一部分则是维护自身利益、促进WTO多边自由化进程的手段。

    二、各自贸区关税政策的协调

    自由贸易区的成立将不可避免地产生贸易转移。不同时间签订多个自由贸易协定将使贸易转移更加复杂,由于多个自由贸易协定的生效时间不同、过渡期不同、优惠安排的内容不同、伙伴国的比较优势不同,可能会使贸易转移多次、反复地发生。因此,需要协调各个双边贸易政策以减少优惠贸易安排带来的损失。美国和欧盟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一)立即免税的商品范围不断扩大

    每一个新签订的FTA协定会产生贸易转移,同时也会产生贸易创造,这些贸易创造可能会纠正先前FTA协定产生的贸易转移,为了尽可能利用新自贸区协定的这一功能,就需要协调各个FTA协定的条款。从总体上看,美国和欧盟先后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中,立即免税的商品范围不断扩大,就是为了尽快利用新贸易协定来纠正先前贸易协定产生的贸易转移。例如,在1985年生效的美国—以色列自由贸易协定中,立即免税的商品范围覆盖了部分工业品,而农产品则排除在外。后来与约旦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中立即免税的商品范围覆盖了46%的工业品和大多数农产品。分别于2004年和2005年生效的美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协定和美国—澳大利亚自由贸易协定中,几乎所有工业产品和农产品都列入了立即免税的范围。

    (二)削减关税的过渡期逐步缩短

    削减关税的过渡期逐步缩短也是为了利用新的自贸区协定来纠正先前自贸区协定产生的贸易转移。例如,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中大多数产品的过渡期为10年;与约旦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中的过渡期分为四类,大多数产品的过渡期少于10年;与智利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中大多数工业品的过渡期为四年;与澳大利亚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中农产品的过渡期仅为三年。

    (三)单边降低关税和促进多边谈判

    自贸区协定成员方的净收益直接取决于其外部贸易政策的姿态,与区域一体化相配合,成员方应采取一种开放性的外部政策。在高外部关税情况下,自由贸易协定带来的相对价格差异会更大,从而引起更多的贸易转移。多边自由化能够消除贸易转移,并能带来最大的福利效应。因此,通过单边或通过多边贸易谈判降低外部关税,将进口转回更有效率的供应商,能够把贸易转移限制到最低限度。

    长期以来,美国通过谈判或单边地放松其贸易限制措施。从2001年多哈回合启动以来,美国已经正式提交了70项议案,大幅降低了贸易壁垒,同时加强了世贸体系的规则和纪律。另外,美国单方面为范围广泛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免税待遇的计划,包括普惠制、《安第斯贸易优惠法案》和《非洲增长与机遇法案》等。欧盟参加的各个自由贸易协定,无论在覆盖的范围上还是在自由化程度上,都比WTO多边贸易体系走得更快更远。另外,欧盟还通过《地中海协定》、普惠制和稳定与联盟协定等方式向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提供单方面优惠,这也降低了外部关税。

    三、各自贸区原产地规则的政策协调

    自由贸易区内建立的原产地规则一般用来防止“贸易转运”,即阻止非成员国原产地的产品经由保护程度低的成员向保护程度高的成员转运。除了承担转运的成本外,贸易转运在经济学上是有效率的。但贸易转运阻碍了FTA某一成员方向另一成员方出口发生贸易转运的产品,同时也破坏了成员方的关税结构。所以,自由贸易区都制定了原产地规则来限制贸易转运。除了减少贸易转运之外,FTA原产地规则还会增加区外资本的流入和区内生产中当地原材料的使用,但这在经济学上是低效率的。总之,原产地规则越严格,产生的效率就越低。

自由贸易战略范文第3篇

然而,2007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性金融危机,并逐步向实体经济扩散,导致就业率下降,消费规模缩小。这意味着美国为首的借贷消费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模式难以为继,绝大部分的出口导向型发展中国家受到影响,进而演化为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经济周期理论表明,当前仍处于经济危机的爆发阶段,到完全复苏还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面临这种突如其来的风暴,各国政府采取了很多救市措施,如近期美国推出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德国推出500亿欧元的财政刺激方案,但同时贸易保护主义也有所抬头,如美国方案中提到“只购买美国货条款”。

我国也推出了一系列的救市措施,并确定2009年经济总基调是“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推动又好又快发展”。货币政策方面不断调低利率,增加货币流动性,内需方面推出4万亿的新增投资计划,家电下乡、十大产业振兴计划等,刺激国内消费,促进结构调整,保障经济增长;出口政策方面提高了部分产品的出口返税率,提升出口产品竞争力。短期而言,新增投资计划可迅速拉动经济增长;而扩大消费内需,由于涉及到收入分配格局、社保体制、消费偏好等,将是一个长期工程。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对外贸易方面,将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2008年统计公报显示,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长17.8%,增速明显下降,其中11月和12月增速为负。如果金融危机全面爆发,贸易保护主义重新盛行,外贸极有可能继续负增长,直接影响保增长目标的实现。

金融危机时期,灵活的自由贸易区战略显得更为重要,主要体现在经济增长的直接拉动效应、间接拉动效应以及外交政治优势等三方面。直接拉动效应,表现在三个层面:稳定已有市场,开拓新的市场,遵循静态比较利益,通过出口需求拉动经济增长,拓宽经济发展空间;保障资源供给,满足中国经济发展长期需要;继续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中国走出去战略实施,推动中国企业加快步骤迈入世界大舞台。间接拉动效应,即有目的地将中国经济发展方向与自由贸易区战略相结合,实现自由贸易区在促进产业发展的动态效应,如通过规模效应转换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通过引进技术提高产业技术水平,通过竞争效应培育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动态比较优势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外交政治方面的优势表现在:有助于消除“中国”,有效遏制“”势力,改善国际尤其是大周边环境,树立开放、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等。

目前,我国大约总贸易额的25%是在区域内进行,但相对于欧、美一些重要大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程度,我国自由贸易区建设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为继续推进自由贸易区战略,加强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度和广度,配合我国经济工作方针,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建议如下:

一、继续稳固周边,确立东亚“轴心国”,同时择机向拉美、非洲辐射,开拓新市场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传统贸易市场,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受到较大的冲击,意味着以借贷消费拉动世界贸易的模式难以为续。对于大多数出口导向型国家而言,都将面临同样尴尬局面。

我国与日本、韩国之间经贸频繁,但受历史问题、经济发展阶段差距以及区域一体化的主导权等问题的影响,东亚区域一体化并没有形成。金融危机的爆发,反而促使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更为紧密。此时,推进东亚区域一体化,不仅稳固已有市场,而且作为消费大国的中国,拥有更多的话语权,更进一步可以形成新的区域分工格局,借机调整国内产业结构。大陆是台湾地区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出口市场。目前,台湾地区并没有和任何国家或集团签订区域自由贸易协定。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参照中国内地一一香港自由贸易区模式,开展中国内陆――台湾自由贸易区谈判,不仅为两岸的自由贸易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推进两岸的经济合作更加稳定,而且有利于海峡两岸的关系更加紧密,削弱美国、日本与台湾地区可能签署自由贸易区对中国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继续深化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稳定东盟出口市场,引导出口产品进一步升级,带动国内产业结构调整。

通过开展中日韩自贸区、中国――台湾自贸区,深化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稳固中国内地――香港、中国内地――澳门自由贸易区,最终确定中国在东亚的“轴心国”地位。

同时,抓住中国与非洲的良好关系,借主席访问拉美三国的春风,加强与非洲、拉美的联系,尽快完成与中国――南非自由贸易区谈判,酝酿与其他各国的自由贸易谈判,开拓新的市场,寻找新的贸易增长点。

二、进一步深化自由贸易区合作的内容和层次,把握静态利益,重视动态利益,开展事前评估

当前自由贸易区已经朝深度一体化方向发展,其协议内容不仅包括了降低关税和配额等传统货物贸易壁垒,而且包括降低服务贸易、投资等壁垒,甚至涉及与伙伴国的竞争政策、政府采购、环境保护、知识产权等。2008年4月,我国与新西兰一次性签订了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投资等条款的自由贸易区协定,标志着我国自由贸易区建设进入深度一体化时代。未来,我国将更多采用深度一体化的自由贸易区协议形式,并深化已有的自由贸易区协议,这也意味着风险与收益更加复杂。

与发达国家签订自由贸易区,产业间往往属于互补结构,一方

面,符合比较优势理论,易于形成“贸易创造”、“贸易条件”和“规模经济”效果,但同时也容易造成对“幼稚产业”或“弱势产业”的损害,不利于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而与发展中国家签订自贸区,产业往往具有相对竞争的特征,静态效应不明显。

但产业内贸易所带来的“竞争效应”,会促进生产率的提高,从而获得动态福利效果。同时,中国在南南对话型自贸区中,往往扮演技术相对进步国的角色,工业制成品具有比较优势,从而促进我国贸易结构升级。至于资源互利型自贸区,它更强调经济发展必需资源品的采购,具有降低中间产品生产成本,实现国家战略等目的。

金融危机时期,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一方面可以获取理想的“静态利益”和“动态利益”,但受进口产品替代、放开金融市场等影响,稍有不慎可能会加剧我国经济危机。因此,开展自由贸易区谈判的事前评估工作是极其有必要的。目前,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已经应用先进的数学分析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建立了科学的定量分析模型,评估和分析多双边贸易协定对本国经济的影响程度及范围。例如,根据美国2002年贸易法案,美国国际贸易委员定期对总统拟签和已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的执行情况及对国内经济影响进行评估,以引导美国产业的发展。

三、能源战略与自由贸易区战略相互协调,保障能源供应稳定

在经济快速增长和对外贸易迅速增长的同时,我国也成为能源和资源消耗大国。据BP2008统计,2007年能源消费增长率为7.7%,高于过去十年的平均水平,占据了全球能源消耗增长的一半。能源的进口依存度越来越强,2007年进口原油203.1百万吨,占世界原油总进口量的7.5%。因此,为降低能源进口的风险,自由贸易战略应充分考虑能源获得持续性,以建立多元、稳定、安全、高效的全球供应体系。

金融危机时期,国际石油价格一落千丈,许多拥有大量石油资源的国家未能幸免于难,且急需大量救市资金。相比而言,改革开放30年我国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从资金角度略显充沛。因而,不久前我国与俄罗斯、巴西达成了石油换贷款的计划。在金融危机持续时期,我国可以适当考虑与这些国家开展自由贸易区谈判,确定谈判主导地位,进一步加入能源投资开发条款以降低我国企业进入伙伴国从事能源开发的准入条件,同时与伙伴国的能源开采企业签订长期供货协议,从源头上保证资源的持续供给。

自由贸易战略范文第4篇

一.比较优势与显示比较优势系数的含义

亚当·斯密最早提出“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各国之间生产技术的绝对差别,各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后来,大卫·李嘉图提出“比较优势”贸易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各国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每个国家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比较劣势”的产品,从而获得“比较利益”。

衡量各国产品的比较优势一般有两种方法。其一是用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来衡量,即产品a的相对劳动生产率等于产品a的人均产量与其他产品的人均产量之比,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越高,比较优势就越明显;其二是用产品的相对成本来衡量,即产品a 的相对生产成本等于产品a的单位生产成本与其他产品的单位成本之比,产品相对成本越低,比较优势就越明显。〔1〕

实际上,用以上两种方法衡量各国贸易的比较优势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在国际贸易理论中通常引入“显示比较优势系数”(rca,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s)来衡量比较优势。〔2〕该系数定义为:i国k产品贸易量占i国贸易总量比重与世界k产品贸易量占世界总贸易量比重之比。如果该系数大于1,视为i国k产品具有“比较优势”;若小于1,则视为具有“比较劣势”。从动态观点看,该系数上升, 视为i国k产品具有动态“比较优势”;若该系数下降,则视为动态“比较优势”下降。

二.中国比较优势的变化(1980~1994年)

表1列出了中国农业密集产品、资本密集产品、劳动密集产品、 矿产密集产品共四类资源密集产品比较优势系数的变化。计算样本年分别为1975年,1980年,1985年,1990年和1994年。

表1 中国不同资源密集产品显示比较优势

系数变化(1975~1994年)

1975年 1980年 1985年 1990年 1994年

进口

农业密集 1.223 2.022 0.7195 1.202 0.8639

资本密集 1.323 1.215 1.488 1.141 1.170

劳动密集 0.7617 0.9006 0.9636 1.099 0.8996

矿产密集 0.3633 0.1349 0.2133 0.3552 0.5710

出口

农业密集 2.258 1.665 1.491 1.267 1.023

资本密集 0.3174 0.3592 0.2557 0.5487 0.5358

劳动密集 2.481 3.292 3.323 3.019 3.561

矿产密集 0.7473 0.8728 1.251 0.7768 0.5459

资料来源:international economic databank (iedb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1975~1985年数据使用iedb估计数计算;1990年和1994年数据根据中国统计局数据计算。

1.进口

农业密集产品比较优势系数,经历上升、下降、再上升、再下降的过程:1980年为2.022,1985年下降为0.7195,1990年又上升为1.202,1994年又下降为0.8639。资本密集产品比较优势系数,呈现上升、下降趋势:1980年为1.215,1985年上升为1.488,1994年又下降为1.170。劳动密集产品比较优势系数,1980年为0.9006,1994年为0.8996。矿产密集产品比较优势系数,1980年为0.1349,1994年上升为0.5710。上述系数表明,中国农业资源、矿产资源、资本资源相对稀缺,不具有出口贸易比较优势,理应利用进口贸易比较优势。但从实际系数看,只有资本密集产品进口比较优势系数超过单位1,而农业密集和矿产密集产品进口比较优势系数均小于单位1, 反映这一时期中国的农产品和矿产品仍实行“进口替代”战略,采取“高度自给自足”模式,没有充分发挥进口比较优势。

2.出口

农业密集产品比较优势系数呈不断下降趋势,1980为1.665, 1994年为1.023,但仍具有比较优势。安德森等人认为,一个国家越是缺乏耕地资源、经济增长越迅速,其农业比较优势下降速度就越快。〔3 〕中国在粮食出口方面已不具有比较优势,但在非粮食农产品(如水产品、畜产品、水果、蔬菜、烟草等)出口仍具比较优势,从而导致整个农产品出口比较优势系数在下降。劳动密集产品出口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其系数呈不断上升趋势,1980年为3.292,1994年为3.561。资本密集产品出口不具有比较优势,这一系数1980年为0.3592,1994年为0.5358。矿产密集产品出口不具有比较优势,这一系数1980年为0.8728,1985年上升为1.251,而后不断下降,到1994年已降至为0.5459(见表1)。这表明,1980年以来,出口方面劳动密集型产品充分利用了比较优势,农业密集产品也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资本和矿产密集产品已不具有出口比较优势。

3.资源密集型产品比较优势与我国资源禀赋状况的关联度

我国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劳动力供给人口占世界总量的1/4以上;耕地面积和水资源二大农业资源十分紧缺,均占世界总量的7%;煤炭资源和水电资源十分丰富,分别占世界总量的10.97%和13.22%,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十分贫乏,分别占世界总量的2.34%和1.20%;资本资源相对紧缺,国内投资额占世界总量的3.4%;技术资源供给严重不足,以表现一国技术创新和技术发明能力的国际专利数而言,中国仅占世界总数比重的0.27%。各国的自然禀赋是很难改变的,但是通过国际贸易可以改变获取资源禀赋的能力,同样可以形成自己的相对优势。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需要国际出口和进口市场,只有出口更多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更多的资本密集、农业密集、矿产密集产品,吸纳更多的国际资本,引进更多的国际技术,才能获得更多、更大的国际比较利益。

三.各类资源密集产品比较优势的国际比较

表2计算了1990年和1994年中国、美国、 日本和澳大利亚四国农业、劳动、资本、矿产资源密集产品贸易的显示比较优势系数;表3 计算了1965至1994年期间日本、香港、南朝鲜、新加坡、台湾、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显示比较优势系数。

表2 中、美、日、澳四国显示比较优势系数

1990

澳大利亚 中国 日本 美国

进口

农业密集 0.5437 1.202 1.656 0.6146

资本密集 1.186 1.141 0.5466 1.019

劳动密集 0.9428 1.099 0.7802 1.134

矿产密集 0.4981 0.3552 2.188 1.073

出口

农业密集 2.243 1.267 0.0959 1.222

资本密集 0.2220 0.5487 1.570 1.196

劳动密集 0.1510 3.019 0.5026 0.4753

矿产密集 2.258 0.7768 0.1289 0.4339

1994

澳大利亚 中国 日本 美国

进口

农业密集 0.5618 0.8639 1.950 0.5867

资本密集 1.237 1.170 0.5758 1.050

劳动密集 0.9350 0.8996 0.9836 1.122

矿产密集 0.5805 0.5710 2.027 0.9952

出口

农业密集 2.697 1.023 0.0862 1.094

资本密集 0.3943 0.5358 1.488 1.197

劳动密集 0.1987 3.561 0.5114 0.5402

矿产密集 2.837 0.5459 0.1794 0.3535

note: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rca)is defined as acountry’s sectoral share divided by the world sectoral share.

rca[k][,i]=(t[k][,iw]/t[,m)/(t[k][,ww]/t[,ww])

subscript i represents reporting country i

subscript k represents commodity k

subscript w represents world

subscript t represents total of commodity groupof interest

t represents trade (either export or import)

sourc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databank,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表3 东亚地区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显示比较优势系数变动

年份 日本 香港 南朝鲜 新加坡 台湾 中国

1965 2.982 7.129 3.207 0.7518 1.711 2.475

1970 2.141 6.755 4.663 0.7161 3.669 2.502

1975 1.854 6.928 4.853 0.8324 4.569 2.481

1980 1.176 6.688 4.958 0.9242 5.240 3.292

1985 0.820 5.241 4.698 0.6144 4.313 3.323

1990 0.506 3.741 3.060 0.6177 2.756 3.019

1994 0.511 3.324 2.038 0.4480 1.948 3.561

sourc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databank ( iedb)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1.进口

日本充分发挥了农业和矿产密集产品进口比较优势,其系数分别为1.950和2.027;美国充分利用了劳动密集产品进口比较优势,其系数分别为1.170和1.237。中国与其他国家相比,资本密集产品进口比较优势系数为1.170,低于澳大利亚水平;农业密集产品进口比较优势系数为0.8639,远低于日本水平;矿产密集进口比较优势系数为0.5710,远低于日本水平。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中国在进口方面实行的“半保护”和“半开放”混合政策,大大限制了中国像日本那样发挥进口紧缺资源方面的比较优势。

2.出口

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比较优势系数为3.561, 远高于与其他国家;农业密集产品比较优势系数为1.023,略低于美国的1.094,大大低于澳大利亚的2.697;资本密集产品比较优势系数为0.5358,低于日本的1.488和美国的1.197,略高于澳大利亚的0.3943;矿产密集产品出口比较优势系数为0.5358,大大低于澳大利亚的2.837, 略高于日本的0.1794、美国的0.3535。总的说来,80年代以来实行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两大政策,使得中国在出口方面发挥了劳动密集产品的比较优势,出口额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7%,可以视为成功地利用“比较优势”战略的国际范例。

3.未来中国仍将保持劳动密集型产品比较优势系数

与日本和“四小龙”相比,1994年中国劳动密集产品出口比较优势系数为3.56,低于1980年香港为6.688、南朝鲜为4.958、台湾为5. 240的水平。这表明,中国劳动密集产品还具有很大的增长潜力。与日本和“四小龙”所不同的是,中国不会出现劳动密集型产品比较优势系数迅速上升和迅速下降的趋势,这是因为日本和“四小龙”地域狭小,国内市场规模有限,产业结构变动迅速,劳动密集型产品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过渡较快,必然要将其劳动密集型产品向境外转移。而中国则不需要跨国境转移,仅是跨区域转移,即从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扩散和转移,从劳动力成本高的地区向劳动力成本低的地区扩散和转移。这种东亚的“特例”,使得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比较优势系数将是一个缓慢攀升的过程,而不会像日本和“四小龙”那样出现这一系数过早下降的趋势。

四.中国走向21世纪发展战略的选择

从建国以来,中国发展战略大体经历了3个阶段:50 年代的“赶超战略”;60年代的“四化战略”;80年代迄今的“翻番战略”,或称“转型战略”。

本文认为,中国走向21世纪的发展战略应当选择“比较优势战略”与“贸易自由化战略”。提出这一战略的基本依据是中国基本国情以及在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中国只有劳动力资源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而在农业资源、石油天然气资源、主要矿产资源、资本资源和技术专利资源处于明显的比较劣势和竞争劣势。当中国进入21世纪时,由于总人口规模将由12亿人增长到2020年的15亿以上,gdp总量将增长10倍,贸易总量将增长10多倍,因此人口增长与资源消耗、经济增长与资源供给的矛盾将十分尖锐,中国不可能再像80年代那样完全依赖国内资源来支撑巨大经济规模并实现持续高速增长,特别是食物需求和资源消耗需求。这就决定中国必须立足国内,面向世界,在更大范围内获取更多的国际资源、国际资本、国际市场和国际技术,从而实现中国国家发展目标。

比较优势战略和贸易自由化战略的内容是:基于中国各类重要资源在国际经济与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和劣势,选择最大限度的发挥和利用中国的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促进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长,适度进口中国长期相对紧缺的农业资源密集型产品(如粮食)、能源密集型产品(如石油、天然气)、矿产密集型产品(如铁矿砂),积极引进先进国外实用技术,大量吸收国际资本,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主动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过程。上述战略的目标是:在下世纪初期(2020年)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实体和贸易大国。这一战略包括如下要点:

1.有效地开发和进口农业、能源、矿产资源

1994年日本和美国总人口数占世界总人口比重分别为2.2%和4.7%;日本农业密集产品进口量占世界总量的12.64%,成为第一大农产品进口国,美国为9.59%;美国矿产密集产品进口占世界总量的16.27 %,成为世界第一大矿产品进口国,日本为13.13%; 而中国农业密集产品占世界总量的2.38%,矿产密集产品仅占世界总量的1.57%。中国从国际市场获得农业和矿产资源的比重大大低于美国和日本,也远低于中国占世界总人口的比重。目前中国在进口粮食、石油制品、天然气、化工原料、有色金属矿等产品的显示比较优势系数均未达到单位1,未充分利用这些长期紧缺资源的进口比较优势(见表4)。 从长远的国家利益来看,在这些紧缺资源产品上保持全面自给自足的成本是巨大的,无疑放弃了国际贸易所带的互利互惠。中国大量进口农业密集、矿产密集产品是十分有利的,应当由目前“高度自给自足”型向“基本自给、适度进口、积极进口”型转变。例如粮食净进口率目前不足2%,短期指标应提高到5%,中期目标提高到10%,长期目标提高到10%以上。〔4〕世界银行也认为,如果中国努力实现粮食自给自足,从长远看,既代价高昂又不能持久,而应突出中国所具有的相对优势,利用较自由的农产品贸易作为经济手段,促进高效益的国内生产。世行预测2020年中国粮食进口量约达到3,000~9,000万吨,净进口率为5~13%,仅相当于那时中国出口总额的1~2%;〔5〕石油净进口率由以前的4.5%,逐步提高到长期的40%以上。〔6〕世界银行建议, 中国应实行能源消费结构多样化战略,适当进口石油和天然气,减少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7 〕同时应积极鼓励国内厂商到海外投资农业(主要是粮食)基地、能源基地和矿产品基地。

2.有效地生产和出口丰裕资源密集产品,“以资源换资源”

中国农业资源十分多样,有耕地面积9,497万公顷,宜农荒地3,535万公顷,宜林荒山荒地6,303万公顷,可利用草地31,333万公顷。此外,还有大面积的滩涂、浅海滩,亚热带地区达48万平方公里。因此,应当形成多样化农业生产格局与贸易格局。中国在粮食生产方面不具有比较优势,但在生产非粮食的农产品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例如1994年水果和蔬菜出口额达29.4亿美元,显示比较优势系数为1.609;水产品出口额达23.2亿美元,显示比较优势系数为1.763(见表4)。就中国的利益而言,出口更多的劳动密集产品如水果、蔬菜、水产品,进口较多的耕地密集产品如粮食是十分有利的。

中国又是一个多样化的能源和矿产资源国家,在出口原煤方面具有竞争优势。1994年煤炭及制品出口额为10.5亿美元,显示比较优势系数为1.941,占世界出口市场的5.754%,煤炭出口量2,430万吨,仅占全国煤炭生产总量的2%,有相当大的出口增长潜力。铅、 锌和锡三大有色金属出口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分别占世界出口市场的9.967%, 6.993%和15.58%;水泥出口具有竞争优势,占世界市场的5.081%(见表4),水泥出口量为452万吨,仅占全国水泥生产总量的1.1%, 也有很大的出口增长潜力。这表明中国有条件出口丰裕资源换取紧缺资源,以出口增长促进进口增长,以便缓解人口与资源的矛盾、经济增长与资源供给的矛盾。

表4 中国主要产品进出口占世界市场份额及显示比较优势系数

进 口

年份 占本国贸易 占世界总 显示比较 总值

总数比重(%) 数比重(%) 优势系数 1000美元

农产品

03水产品 1990 0.1919 0.2748 0.1773 102378

1994 0.5002 1.203 0.4373 578310

041小麦 1990 4.042 14.45 9.327 2156528

1994 0.8308 7.263 2.640 960577

042水稻 1990 0.0217 0.2857 0.1844 11594

1994 0.1223 2.324 0.8448 141488

044玉米 1990 0.0891 0.4584 0.2958 47577

1994 0.0001 0.0019 0.0006 179.0

045其它 1990 0.0002 0.0071 0.0046 122.0

谷物 1994 0.0000 0.0065 0.0023 104.0

05水果 1990 0.1558 0.1442 0.0930 83137

和蔬菜 1994 0.0892 0.1541 0.0560 103212

06蔗糖 1990 0.7301 2.930 1.891 389475

1994 0.3859 3.126 1.136 446160

074茶 1990 0.0132 0.2551 0.1646 7091

1994 0.0016 0.0842 0.0306 1941

099食品 1990 0.0697 0.4891 0.3157 37219

1994 0.0585 0.5253 0.1902 67709

112酒 1990 0.0159 0.0435 0.0280 8532

1994 0.0090 0.0431 0.0156 10431

12烟草 1990 0.2437 0.9677 0.6246 130013

1994 0.0279 0.1689 0.0613 32343

22油料 1990 0.0388 0.1790 0.1156 20725

1994 0.0539 0.4646 0.1688 62375

矿产品

28金属 1990 1.406 1.800 1.162 750050

矿物 1994 1.636 4.778 1.736 1891629

32煤、焦 1990 0.1390 0.3175 0.2049 74165

碳、煤球 1994 0.0302 0.1618 0.0588 34934

331原油 1990 0.7944 0.2043 0.1319 423806

1994 1.360 0.9038 0.3285 1573387

332石油 1990 1.175 0.6340 0.4092 627015

产品 1994 1.784 2.337 0.8495 2063082

341天燃 1990 0.0509 0.0851 0.0549 27191

气及制品 1994 0.2562 0.8223 0.2988 296305

351电力 1990 0.2193 2.657 1.715 117020

1994 0.0930 2.257 0.8203 107572

51化学 1990 2.898 1.416 0.9146 1546258

制品 1994 2.201 1.982 0.7207 254157

56化肥 1990 4.879 20.05 12.94 2603133

1994 1.665 13.71 4.985 1925516

58塑料 1990 2.839 2.118 1.367 1514968

制品 1994 4.688 6.217 2.259 5421118

63木材及 1990 1.057 2.745 1.772 564197

制品 1994 0.8800 3.605 1.310 1017410

64纸制品 1990 1.396 1.109 0.7161 744784

1994 1.709 2.610 0.9489 1976309

65纺织品 1990 9.891 4.953 3.197 5276498

纱、织物等 1994 8.063 7.110 2.584 9323051

66非金 1990 0.8494 0.5740 0.3705 453151

属矿 1994 0.9220 1.158 0.4212 1066051

661水泥等 1990 0.0714 0.4579 0.2955 38112

建筑材料 1994 0.1209 1.518 0.5517 139837

67钢铁 1990 5.346 2.549 1.645 2852035

1994 8.247 7.827 2.844 9534909

681银铂 1990 0.0374 0.2322 0.1498 19956

等 1994 0.0142 0.2176 0.0791 16449

682铜 1990 0.4542 1.000 0.6459 242297

1994 0.7695 3.522 1.280 889655

683镍 1990 0.0140 0.1683 0.1086 7511

1994 0.0227 0.7014 0.2549 26293

684铝 1990 0.5280 0.9405 0.6071 281685

1994 0.5089 1.715 0.6236 588395

685铅 1990 0.0046 0.1719 0.1109 2470

1994 0.0062 0.6248 0.2270 7225

686锌 1990 0.0129 0.1624 0.1048 6896

1994 0.0694 2.172 0.7896 80272

687锡 1990 0.0046 0.1852 0.1195 2463

1994 0.0253 2.368 0.8608 29298

商品总量 1990 100.0 1.549 1.000 53345133

1994 100.0 2.751 1.000 11561362

出 口

占本国贸易 占世界总 显示比较 总值

总数比重(%) 数比重(%) 优势系数 1000美元

农产品

03水产品 2.206 4.099 2.173 1369785

1.916 5.226 1.763 2319422

041小麦 0.0008 0.0036 0.0019 558.0

0.0083 0.0744 0.0251 10055

042水稻 0.1355 2.262 1.199 84135

0.4252 8.466 2.856 514608

044玉米 0.6499 4.227 2.241 403561

0.7803 10.86 3.655 944270

045其它 0.0897 3.661 1.941 55717

谷物 0.0520 4.294 1.448 62997

05水果 2.833 3.530 1.871 1759522

和蔬菜 2.426 4.769 1.609 2936125

06蔗糖 0.5113 2.715 1.439 317514

0.3619 3.047 1.028 437928

074茶 0.6646 15.73 8.340 412710

0.2432 13.25 4.472 294359

099食品 0.1322 1.125 0.5965 82096

0.1345 1.272 0.4292 162811

112酒 0.0869 0.2830 0.1500 53966

0.0938 0.4839 0.1632 113600

12烟草 0.2745 1.038 0.5508 170460

0.5672 3.384 1.141 686359

22油料 0.9965 5.986 3.174 618769

0.5503 5.500 1.855 666016

矿产品

28金属 0.2822 0.5305 0.2813 175241

矿物 0.0968 0.3710 0.1251 117142

32煤、焦 1.215 3.842 2.037 754985

碳、煤球 0.8710 5.754 1.941 1053989

331原油 5.478 1.778 0.9427 3401861

1.653 1.155 0.3897 2000305

332石油 1.596 1.132 0.6006 991554

产品 0.6463 0.9583 0.3233 782144

341天燃 0.0042 0.0092 0.0049 2610

气及制品 0.0024 0.0092 0.0031 3024

351电力 0.0123 0.1411 0.0748 7673

0.1779 3.343 1.128 215383

51化学 2.763 1.733 0.9192 1715726

制品 2.440 2.442 0.8240 2952689

56化肥 0.0407 0.2037 0.1080 25318

0.0536 0.5052 0.1704 64911

58塑料 0.4467 0.4135 0.2192 277391

制品 0.4009 0.5848 0.1973 485179

63木材及 0.4779 1.555 0.8248 296739

制品 0.6506 0.896 0.9772 787336

64纸制品 0.4731 0.4615 0.2447 293814

0.5052 0.8415 0.2839 611406

65纺织品 11.59 6.926 3.672 7201610

纱、织物等 9.693 9.262 3.124 11730312

66非金 2.119 1.840 0.9757 1316206

属矿 2.085 2.809 0.9477 2523169

661水泥等 0.6052 5.081 2.694 375838

建筑材料 0.4407 5.833 1.968 533321

67钢铁 2.065 1.193 0.6329 1282475

1.543 1.573 0.5307 1867129

681银铂 0.0378 0.2757 0.1461 23510

等 0.0131 0.2574 0.0868 15972

682铜 0.2023 0.5239 0.2778 125620

0.1806 0.8755 0.2953 218541

683镍 0.0047 0.0801 0.0424 2975

0.0958 3.383 1.141 116006

684铝 0.2328 0.4956 0.2627 114605

0.2000 0.7240 0.2442 242108

685铅 0.0514 2.473 1.311 31925

0.0899 9.967 3.362 108818

685锌 0.0497 0.7878 0.4177 30896

0.2075 6.993 2.359 251139

686锡 0.1386 5.636 2.988 86113

0.1711 16.58 5.594 207147

商品总量 100.0 1.886 1.000 62091411

100.0 2.964 1.000 121006321

sourc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databank,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3.有效地引进国外技术和利用国外资金

从总体上来看,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还大大落后于发达国家,技术创新和技术发明能力不强,国际专利申请批准数仅占世界总数的0.27%。这些决定了中国创新技术在较长时期内应主要来源于国外,即利用“后发优势”,走“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之路。“用市场换技术”将是中国的长期策略,但是农业技术、高新技术和军事技术仍应“以我为主、引进为辅”。

中国的资本量仅占世界总量的3.4%, 吸引外商投资是其补充国内投资的重要来源。尽管中国已是居美国之后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世界第二大国,但人均额仍比较低,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如上海与青海人均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额相差600倍。为此,今后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外商投资于农业、能源、交通、铁路、通讯、大中型水电站和大中城市公共设施,投资于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总之,“用市场换资金”也是中国的一项长期发展战略。

4.大力开发劳动力资源,积极促进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长

由于中国在发展中大国(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等)中率先进入发达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市场,且所占份额迅速上升,目前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国,其比重1994年占世界总数的10.55%,大大高于美国(6.30%),日本(4.95%)的水平。由于中国是在利用不足世界4%的资本资源来解决占世界1/4 的劳动力就业问题,这对任何一届政府都是极其严峻的挑战,决定了中国必须大力开发人力资源,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劳动要素有序的流动,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劳动换资源、以出口促进口”是中国长期发展的重要策略之一。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贸易中具有比较优势,但并不一定具有国际竞争优势。后者是指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垄断优势的资源和产品。〔8 〕因此应当有选择地发展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产业,一方面通过产业政策和资产重组,形成若干个大型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合资企业集团,达到专业化和规模经济,以较低的成本进入国际市场;另一方面吸引西方跨国公司来华建立生产基地和加工基地,使其技术与中国廉价的劳动力相结合,构成提高中国国际竞争力的基础,不断提高技术密集型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在持续高速出口增长过程中,不断推进出口结构的升级和高附加值化。

5.贸易自由化是发挥中国比较优势的重要前提

“比较优势”和“贸易自由化”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条件、互为促进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和不断积累的过程。所谓“贸易自由化”就是放弃传统的“内向型”的“进口替代”战略,大幅度降低名义关税税率,取消各种非关税贸易壁垒,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逐步开放国内各类市场,取消对国外厂商进入中国市场的人为限制,打破少数国有企业对石油、化工、电讯、造船等独家垄断或寡头垄断的格局,开展公平、公正的竞争,对国内外厂商实行条件相同的非岐视的“国民待遇”等。实行贸易自由化的目的,一是主动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二是将国际竞争机制引入国内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国各类资源的进口与出口的比较优势。

加快贸易自由化进程符合中国国家利益,但不一定符合部门利益。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9〕曾谈道, 为什么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实行贸易保护政策?答案很简单,尽管国家作为一个整体从贸易中得到好处,例如消费者以较低价格来购买物品,但是这个国家内的某些利益集团受到损害,许多国内生产者面临国外产品的竞争,工作机会减少。受损者除非得到补偿,否则他们一定会反对自由贸易。加速贸易自由化已成为世界之潮流,东盟国家2003年实现“零关税”自由贸易区,这本身已对中国构成外部挑战,因此加速中国贸易自由化过程是对这一挑战的最佳响应。

致谢:本文计算得到了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卢卫国博士和许心鹏博士的帮助,文中许多观点曾与北京大学林毅夫教授、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经济系黄益平博士、宋立刚博士讨论,获益匪浅。

本项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主要参考文献:

[1] 海闻:《国际贸易:理论·政策·实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peter drysdale, 1988. international economic pluralism: economic policy in east asia and the pacific, allen &uniwin, sydney.

[3] 安德森·速水等:《农业保护的政治经济学》(中文版)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4]胡鞍钢:“中国21世纪粮食战略的基本选择”, 《了望》周刊1996年第35期,第15至第17页。

[5] 世界银行亚太区中国和蒙古局国别运行处:《崛起的中国:中国在二十一世纪所面临的长期问题和选择》,世界银行报告号:16643—中国,1997年6月。

[6]胡鞍钢:“中国21世纪石油战略的基本选择”, 《了望》周刊1997年第9期,第14页至第16页。

[7]世界银行:《蓝天碧水:中国二十一世纪的环境》, 世界银行报告号:16481—中国,1997年6月。

自由贸易战略范文第5篇

但是,梅山岛应该怎样开发?梅山保税区的战略定位如何选择?这是一个关系到浙江乃至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发展全局的问题,需要用一种超前的战略眼光,作出一种科学合理的战略选择。

一、梅山岛的区位特点与经济优势分析

1.梅山岛的区位优势分析

梅山岛位于宁波港东南部,全岛面积 26.9 平方公里,加上东北侧青龙、扑蛇两岛及正在实施的9平方公里围涂,总面积为36.3 平方公里。

梅山岛北靠北仑主港区、南接舟山诸岛、西连象山港,是宁波―舟山港的枢纽区块。从国内航运看,梅山岛地处我国大陆海岸线中段、长江三角洲南翼、浙江省东部沿海, 位于南北航线、江海联运的“T”字形交汇处,拥有作为国内航运枢纽必须具备的位于扇面中心的优越地理位置。

从国际航运位置看,梅山岛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梅山岛地处国际锚地,濒临国际主航道。这条主航道包括大西洋―地中海―苏伊士运河―红海―西亚―印度洋―马六甲海峡―日本海―北太平洋―美国西海岸,承担了国际货物贸易量的60%以上,全球60%―70%的集装箱运输,也是主要国际中转港的集中地。梅山港区与国际航道相距不足50公里,航运区位条件优于上海、天津和大连,符合国际中转大港发展的自然条件。

2.梅山岛的腹地经济优势分析

包括梅山岛在内的宁波港直接经济腹地主要是浙江省,间接腹地则包括长江三角洲乃至整个中西部地区,梅山港因此拥有广阔的经济腹地。

浙江省作为宁波港的主要经济腹地,经济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对外贸易增长迅速,2007年,全省GDP达到18640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31%,浙江省的外贸进出口总额目前已经突破千亿美元大关,浙江已经成为我国的外向型经济大省和民营经济最发达的省份;长三角是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社会发展水平最高的区域之一,2007年长江三角洲16城市经济总量共完成GDP达到46672亿元,占全国GDP总量的18.9%,利用外资总额占到全国的半壁江山,达到52.1%,长江三角洲地区世界制造业基地的国际竞争力,必将推动整个地区国际贸易的持续快速增长;中西部地区作为梅山港区的间接腹地,其持续的间接发展能力,将推动整个区域国际贸易的持续快速发展。预计到2020年,靠近宁波港的“七省两市”(上海、浙江、江苏、安徽、江西、湖南、湖北、重庆、四川)进出口总额将达到13000亿美元,集装箱吞吐量达到8700万TEU。

3.梅山岛的地理环境优势分析

梅山岛具有建设港口的天然资源优势和建设成本优势。梅山岛岸线资源条件优越,梅山岛离北仑穿山主港区和舟山六横岛6―8公里左右,处于宁波―舟山港的核心区域,平均水深海岸线总长22.5公里,其中深水岸线7公里,平均水深15米以上,最深处达69米,能够停泊超级油轮和第五代、第六代集装箱轮,可建设10万吨级集装箱码头11座,梅山岛具备了建设国际深水枢纽港的天然条件,是北仑港区目前唯一未开发的深水岸线。

梅山岛四面环海,适合封闭式开发管理,是设立自由贸易港区的天然选址;梅山岛以平地为主, 其中约一半可以开发。目前梅山岛的居民数量不多, 且相对集中, 动拆迁费用较低, 土地开发成本相对较低。梅山岛交通便捷。梅山岛与大陆仅离500米左右,距离宁波市中心40公里、机场50公里。正在建设的穿山疏港高速公路和沿海中线公里,建成后将通过跨海大桥与梅山岛相连。

二、梅山保税区发展的战略定位

要实现将梅山岛发展成为浙江乃至东南沿海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还必须从具体的产业导向和产业布局上做出长远的科学规划,必须首先搞好梅山保税区发展的战略定位,把梅山保税区加快建成我国第一个自由贸易实验港区。为此,必须从以下几方面作出产业发展的战略安排。

1.以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为龙头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集装箱运输、多式联运的发展,推动了国际港口注重商业、物流功能的拓展;竞争和争取盈利推动港口努力向第三代港口转型,力图成为国际贸易的综合物流中心和国际贸易的后勤基地,以适应跨国公司的经营需要。

在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中,现代物流业是先导性产业。根据国际贸易发展的这一新形势,梅山岛要重点发展国际物流业,包括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国际转口贸易等。在发展方向上,依托现有物流通道,实现与上海、浙江省中西部的市场对接,并对安徽、重庆、四川、贵州、江西、湖南、福建等地拓展;在发展重点上,充分利用优惠政策,促进物流产业链延伸,逐步形成加工、装配、包装、增值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物流体系;在物流货种上,发挥已形成的产品市场优势,加快家电、服装、汽车零部件等货类分拨配送中心的建设,逐步形成骨干货物的物流交易基地;并带动贸易、金融、咨询、信息等生产服务业发展,提升服务业整体水平。其最终目标是形成立足于宁波、依托浙江、服务长江三角洲、辐射中西部、对接海内外的国际采购和国际配送中心。

2.以加快发展现代服务贸易为主体

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具有要素集散功能、综合服务功能,产业集聚功能,制度创新功能,是区域性资源配置中心。生产服务业发展规模和水平是衡量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高端服务功能是梅山港区发展的支撑功能,其发展重点是:(1)航运服务。要大力发展航运、航运交易、航运咨询等相关服务,建立港航企业集群、航运市场要素活跃、配套服务完善的航运综合服务区。(2)金融服务。大力引进外资金融机构,发展总部经济,提升国际结算、外汇交易、金融服务功能,争取开展离岸金融业务试点,建立大宗物质的新型交易市场。(3)中介和信息服务。积极开发适合港区发展的技术研发、融资辅助、知识产权、检验检测、法律咨询、资产评估等专业服务,建设提供高水平的专业化中介服务平台;加速EDA平网运作,实现各方面信息资源的整合,提升服务效能。(4)生活休闲服务。建立适合港区的主要人群需求的居住、餐饮、商贸、旅游、休闲功能区、借助周边旅游资源综合效应和自由贸易港区的政策优势,积极开发国际邮轮基地。

3.以适度发展转口贸易为中心

从全球经济发展趋势来看,国际枢纽港已成为支持世界经济、国际贸易发展的国际大流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连接全世界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中心环节。

梅山岛优越的区位条件和港口运输优势,加上连结广阔的经济腹地,决定了其具有发展一般商品转口贸易的有利条件。当前,依托宁波港区广大腹地的经济发展基础和产业升级需求,适应全球贸易自由化新趋势,梅山港区应该大力拓展国际中转和国内中转业务,有重点的发展转口贸易。宁波港的发展目标是建成集装箱枢纽港和远洋国际干线港,其中一个重要指标和前提条件就是国际中转功能。梅山港区应该积极争取交通运输部支持国外轮船公司在港区开展捎带中转业务,拓展和延伸港区的服务腹地;同时,在巩固和扩大省内集装箱货源的基础上,把开拓间接腹地特别是长江沿线、东部沿海地区的集装箱货源作为重点。

建立梅山岛自由贸易港区, 就是要通过在港口发展贸易、海运、理货、海运、货代、仓储、商展等业务, 为进出口贸易、国际转口贸易提供便利、优质和低成本的对外贸易服务。

4.以建立科技出口加工区为重点

出口加工功能是自由贸易区的一项基本功能,也是推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客观要求。梅山自由贸易港区既要承接保税物流园区的功能,发展国际物流,又要吸纳产业层次更高的制造业,以引领出口加工区的产业升级。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要求梅山自由贸易港区不仅要成为物流增值服务的集聚平台,而且要成为关联度强、科技含量高的产业集聚区块。要重点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生态友好型的高科技产业,成为浙江省的新型产业基地。

因此,梅山岛要以科技出口加工区作为自己的定位与发展方向,以高端加工制造和研发为重点,着力培养优势产业链,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建设长江三角洲南翼重要的科技出口加工区,全面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要创建新的对外开放功能区,提高出口加工制造业在国际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向研发、物流等高端产业延伸。以航港强省战略,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带动国际物流、国际贸易等市场服务业发展。

三、建设我国第一个自由贸易实验港区的战略举措

要实现将梅山岛发展为我国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实验港区,必须按以下几个关键点进行新的规划。

第一,以太平洋西岸的国际物流中心作为战略目标。梅山岛具有建成我国第一个国际物流中心的天然有利条件:其一、梅山岛为一独立岛屿,孤悬海上,不需要用栅栏将其与其他地方隔开,便于封闭式管理;梅山岛依靠天然良港,建成码头后除了转口贸易外,岛上其他区域可以建成自由贸易区,提供仓储、分拨和包装等服务,形成商业性自由贸易区。其二、梅山岛为宁波大港的一部分,当北仑港、舟山港均发展成为出口加工基地后,为了避免功能雷同而形成内耗,当然可考虑梅山岛另辟蹊径,以建成宁波大港的分工协作体系。其三、梅山港面积庞大,其面积达36平方公里,是我国目前第一大保税区,便于全方位的规划和独立发展。

第二,基于将梅山岛发展成为我国第一个自由贸易港区的考虑,就应该把保税区政策覆盖到梅山岛的所有港区,而不是象现在分成保税区和非保税区两块进行规划。 在各个港区分工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基础上, 实现海关监管、区域功能、行政管理、发展地域、政策法规等方面的新突破, 实质地推动区域一体化, 建设梅山国际自由港区。

第三,科学定位梅山岛在宁波大港的地位。梅山岛港区的建设,要从宁波―舟山港全局着眼, 统筹规划开发与协调管理;对宁波―舟山港在产业规划、产业布局和产业联动等方面要重新进行功能整合;要处理好梅山与周边港区的功能分工, 合理安排产业、区域基础设施等的空间布局,最终实现区域资源共享、功能互补、分工协作、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第四,要注意保护环境,将梅山岛建成自由生态港。在近期开发过程中, 需要加强区域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力度, 妥善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资源效益的有机统一, 积极促进区域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健康发展。

具体来说,建设梅山岛自由贸易港区,可分两步实施:

第一阶段:2010―2015年,保税港区建设。在梅山岛核心区7.7平方公里区域内实施保税港区建设,重点实施好项目的布局建设,主要是协调好城市组团、村镇之间的功能和空间关系,全面完成梅山岛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要发挥保税港区综合改革先行的优势,为下一步向自由贸易港区转型做好各种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