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校本课程背景

校本课程背景

校本课程背景

校本课程背景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课改、校本课程、评价体系

在单一国家课程的背景下,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几乎没有选择受什么教育的权利,个性很难得到多大的发展。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 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新课程改革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使学校能够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而在校本课程开发的环境下,学生可以参照学校提供的校本课程清单,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参与课程决策的权利。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课程价值观是以人格完善和人的发展为目的,以满足学生的某种需求为前提。学生的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终极追求。因此,校本课程的要建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完善课程为目的的评价体系。

一、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发展性的学业评价体系

校本课程评价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体验成功,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让学生有明确的方向,有更有效的方法,从而获得不断的进步。校本课程要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主导,以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为目标,因此在校本课程的学业评价时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评价理念,建构学生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

1、评价重心由过去偏重知识的评价向注重学生全面素质评价转变

传统学科课程的评价方式过分重视对学生知识的评价,而校本课程不是为了让学生识记已有的知识。因此基于校本课程的价值追求,校本课程的学业评价需要实现以下转变:从注重习得能力的评价转向重学习能力的评价;从注重学习效果的评价转向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从面向学生的过去的评价转向面向学生的现在和未来的评价;从注重认知领域的评价转向注重对认知领域和情意领域的综合评价。

2、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科学的全程评价。

传统教育是以一个分数判优劣,一次考试论成败。而校本课程更加注重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而非学生学习的结果。因此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校本课程提倡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全程跟踪、全程评价。教师可以就学生课堂发言、质疑、参与课堂活动、作业完成情况、课外阅读、阅读笔记、参加学科课外活动等做详细记载进行评价,这样就可以避免以考试成绩为评价标准的片面性,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和过程进行全面的评价。

3、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结合,全面显示评价结果。

校本课程应遵循全貌显示的原则: 一方面将跟踪记录归纳,与期中期末考试成绩汇总;另一方面改以往“成绩通知单”为教师以亲切、激励的语言充分肯定学生在知、情、意、能各方面的优点、特长及发展状况并提出今后的努力方向。这样既有定量评价又有定性评价,两者结合。

4、树立多元评价的理念,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

传统教育中评价主体单一,学生是评价客体,被动的接受老师的评价,教师以裁判的角色出现,给学生裁定高分与低分。因此在校本课程的评价中要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不再由教师独揽,而由师生全员参与,再加上家庭参与,不仅可以使评价更公平、公正,而且让学生参与评价,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别人。

二、建立全方位的课程本身评价体系

校本课程评价不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终结,而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校本课程本身的评价应贯穿于校本课程开发过程的始终,构建多角度全方位的课程评价体系

1、课程评价主体多元化

校本课程本身的评价应改变以往以教师作为为单一的主体,采用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多元的评价主体要包括学校课程开发委员会、学生、课程开发教师、其他教师同事等。校本课程是面向本学校的学生,由本校自己的教师根据学生需求及学校特色开发的课程,因此,学校课程开发委员会应参与到课程本身的评价中。学生是校本课程教学最直接的感受者,他们最有权对课程教学过程进行评价。校本课程本身的评价是为了进一步完善课程,为了发现并弥补课程的不足,开课教师在课程开发过程中以及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对课程进行反思性评价。为了实现对课程本身客观性的评价,可以让同伴教师对校本课程进行评价,可以通过教学观摩及课后的讨论与交流等形式进行评价。

2、课程评价对象多面化

“评价是一种划定、获取和提供叙述性和判断性信息的过程。这些信息涉及研究对象的目标、设计、实施和影响的价值及优缺点,以便指导如何决策,满足教学效能核定的需要,并增加对研究对象的了解。”1校本课程的评价旨在改进和发展课程,正如斯塔弗尔比姆所说“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因此为了进一步完善校本课程,对校本课程本身的评价对象需包括:对校本课程开景的评价、校本课程目标定位的评价、校本课程方案可行性的评价、校本课程实施过程的评价。校本课程是基于学校自身的教育哲学开设的,为了避免校本课程开发的粗制滥造和盲目模仿,要加强对校本课程目标的评价。校本课程不是让教师去编教材,而是根据一定的开发方案进行课程编制和实施的过程,因此要对课程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准确的评价。校本课程的开发不可能一步到位,需要加强课程实施过程的评价,以不断发展和完善校本课程,提高校本课程质量。

3、课程评价方式多样化

校本课程评价是一个对其自身开发的评价与质量监控的过程,那么校本课程评价的不应该仅仅是总结性的,更多的是一种形成性、发展性的课程评价。那校本课程的评价可以采取多种评价方法,如量表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面谈法等。多样的评价方法可以避免单一评价方法的片面性,实现对课程全面综合的评价。(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

注解

① 引白冯生尧:《课程评价定义的批判分析》,《教育研究》1996年第9期

参考文献

[1] 陈玉琨:《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5

[2] 王斌华:《校本课程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2

[3] 崔允:《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校本课程背景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调查发现目前不少学校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但由于各种各样的障碍致使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进展十分缓慢,甚至出现停滞的状况。主要原因是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不积极主动、课程开发盲目、单一、课程管理杂乱、课程效果不理想等等。针对这一系列问题,作者对校本课程的开发进行了浅略的探讨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为了不断优化课程和资源配置,使学校成为课程改革的中心,让一线教师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为国家课程做好有效补充。完善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可以培养完善人格的学生,帮助学生形成创新思维,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新课改中,明确提出对课程进行“国家、地方、学校”分级管理的政策。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仅是新课程运动的一项具体措施,同时也是实现素质教育、培养全满人才、体现社会民主、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重要保障。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项有利于人才多元化的培养、学校特色化的形成,以及课程创新的重要工作。调查发现目前不少学校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但由于各种各样的障碍致使校本教材的开发工作的进展十分缓慢,甚至出现停滞的状况。主要原因是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不积极主动、课程开发盲目、单一、课程管理杂乱、课程效果不理想等等。针对这一系列问题,作者对校本课程的开发进行了浅略的探讨

1、协调课程,加大社会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支持

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原因是为了满足不同地方,不同个体学生差异的需要,建成具有地方性特色的教育,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但是,就目前来说,校本课程在国家课程面前很难有一席之地,难以突破。学校教师教学任务重,精力有限,加之很多人认为校本课程是多此一举,没有得到国家课程的协调帮助以及社会的认可。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缺乏动力。为打破这一被动的局面,国家应该注重多方位培养人才,学历不等于能力,道德、智慧、健康、为人处世等素质和学历一样重要。社会,学校、教师、学生都要打破以前的局限,使校本课程的开发成为具有全方位价值的课程体系,它可以充分弥补国家课程的疏漏和不足。因此,我们要对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任务上和目标上的协调后,校本课程开发才能得到足够的保障和重视。

2、建立教师的课程开发制度,培养专业的校本开发人才

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参与者,是课程构建的主导者,教师的专业素质还将影响课程开发的实施效果。课程开发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涉及到对课程开发理念,课程开发原则、课程开发模式、课程开发程序等一系列问题的研究与分析。要开发高质量的校本教材,教师必须具备专业的课程开发能力。但是目前的师范院校并未对学生进行课程开发方面的培训。所以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理念的缺失,以及能力的缺乏使得校本课程的开发显得单薄无力。针对这一实际情况,高校和学校单位之间应该建立紧密的联系,专门针对教师对校本课程的开发进行培训和指导。只有参加培训并评审合格后方可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资格评审可以采用笔试、论文、答辩等形式,让每一位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老师都具备足够的知识和信息,避免校本课程开发的盲目性。当然,当地教育系统也可以建立一支专业的校本课程开发团队,该团队人员专门负责该地区的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减少高中在职教师的负担。

3、合理完善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

有效的课程管理有利于课程开发效力的提高,以及课程开发的上升式循环。完善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明确管理目的、个人责任、管理办法、以及反馈意见等问题。管理的过程应该分层次分步骤进行,当地教育局要在国家宏观的教育目标之下对所在区域的学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整体管理,制定详细的管理机制,统筹安排,并定期对各校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进行评估和监督;校长应该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做好把关管理,明确学校的办学特色与路径,统筹安排课程的开发工作,分配好各部门的任务;学校教务处和各科研小组则应该各司其职,安排好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各项具体事宜,制定具体的管理条例,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生物学科的带头人则应该组织好本科教师,完成校本课程的开发的选择、计划、实施、评价反馈等具体工作。  4、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方向

4.1合理利用当地现有资源,运用生物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新课程体系中更加注重知识的获取过程,在教材中添加了很多探究性和模拟性的实验,以及一些调查报告等内容。但由于常规的教学形式很难完成这些内容,因此很多的教材内容如同虚设。我们都知道生活中很多现象都与生物学有关,例如:植物的生存、人类疾病的预防等等。因此,我们可以结合学校、当地的现有资源对学生开设人类疾病的预防,学生的饮食营养搭配、以及食品安全等生活中的生物学知识专题。这不仅联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解决了实际问题,提高了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4.2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挖掘生物学知识的延展内容

学生是课程开发的主要面对群体,所以课程开发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发展、兴趣爱好等特点。校本课程开发时,教师应密切关注和调查学生的兴趣,并对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可行性的调查,并针对学生的年龄智力特点开发具体的教学内容。我们教师团队中有很多都是全日制研究生毕业,对各自的研究领域都很擅长,所以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各自专业领域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满足了学生的需要,还合理利用了教师资源。

5、总结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时代的呼唤,是学科建设的需要,更是学生们个性发展的需要,我们要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积极完善我们管理机制,使校本课程发挥更大的作用,真正成为国家课程的补充与延伸。作为校本课程的开发者,我们要积极学习贯彻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办学特色,努力做好生物学科的开发与实践工作。

参考文献

[1] 饶玲.走出校本课程开发的困惑[J].

校本课程背景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生物 校本课程

一、加强校本师资培训,建立校本课程开发保障制度

长期以来,从事校本课程开发活动的教师很少,而专业技能在校本课程开发的众多因素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生物教师在教师专业生涯的各个阶段都应该注重教师专业技能的发展。一方面,在职前教师教育中应加强对未来教师的解决问题能力、终身学习能力、自学能力、合作交往能力、课程研制等方面能力的培养,熟悉持久的专业技能学习和发展所必需的知识结构,把他们培养成可持续发展的人。另一方面,在职后教师教育中,不仅要注重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还要注重教师专业研究能力的发展,注重自学与研究,在教学实践中对自己的专业行为和教学行为进行研究和反思,并不断地进行调整,从而使自己具有更好的校本课程开发所必需的专业技能,能把握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几个关系。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不仅仅是变革教学内容和方法,而是变革人的教学理念,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践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校本课程开发作为一项全新的复杂的富有挑战性的任务,是教师原有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能力所不能胜任的,因此必须建立由校长直接领导的较为完善的校本教研保障制度。在校长的领导下,学校要设主管教育科研副校长,负责理清教育科研管理思路,规划指导教育科研工作,检查协调各项科研课题的运行情况,组织教育科研的各种培训与学习,组织学校大型教研活动,制定教育科研奖励条例等等。学校下设教育科研研究室,作为各种教育科研活动的具体组织和协调部门,负责组织全校教师教育理论学习,学校教育科学理论知识的普及,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在岗培训,学校各级教育科研课题的立项、研究与结题以及学校教育科研成果的鉴定与奖励等。只有有组织、有领导、有措施,才能保证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正常进行。要选择符合当前社会现实需求的内容、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和反映最新的生物科技进展情况的内容,作为本校高中生物校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并且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互补充、衔接和融合,共同构成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这样开发的高中生物校本课程是在学校本土生成的,既能体现各校的办学宗旨、学生的特别需要和本校的资源优势,又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

二、利用网络技术特点,实施资源共享

许多学校在维持现有的教育教学秩序方面尚有困难,不能投入更多的人、财、物来开发、研制校本课程。可以争取教育行政部门、有关科研机构、校友、社会各界的支持,设立科研基金。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学校在设立科研基金之初,处境艰难,但通过宣传后,筹到不少资金,获得很多人力、物力上的支持,这些经验值得推广。解决课程资源缺乏的问题必须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这是降低校本课程开发成本、提高效益的重要途径。

网络资源具有信息量大、实时性和互动性等特点。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应当积极参与校园网的建设,使校园网上的生物课程资源尽快丰富起来,并不断补充最新的生物科学信息,及时反映生物科学的新进展。多媒体课件具有表现力强、交互性好、信息量大等优点,但从市场上购买的软件难以完全满足教学的需要,教师应与计算机专业人员合作,适当参与课件的开发。建立校内外课程资源的转化机制,一方面学校要善于合理发掘和运用社区及其他兄弟学校的课程资源,另一方面校内课程资源也可以向社区和其他学校辐射。各级行政部门有责任加强管理,在政策上建立健全校内外课程资源的相互转换机制,强化各种公共资源间的相互联系与共享。从技术层面来讲,网络技术的发展开始逐渐打破校内与校外课程资源的划分界线,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使得课程资源特别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广泛交流和共享成为可能,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相互转化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三、建立切实可行的评价系统,保障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

现行基础教育评价暴露出一些突出的问题。(1)价值的背离:教育评价标准唯一。基础教育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其价值是多元的,但是培养学生融入社会的公共道德、生活能力是第一位的。不少学校却把为人才培养打基础当成基础教育第一位甚至是唯一的职能,把学生的全面发展当成第二位的职能。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非常普遍,以升学率为考核评价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就是明证。这种评价的直接后果,导致了应试教育的再一次升温,甚至有向学前教育和高等教育蔓延的趋势。 (2)责任的错位:教育评价制度滞后。现行基础教育评价体系中学校承担着主要的责任,而政府却承担着次要的责任。升学率上不去的校长、单科成绩上不去的教师,面临着转岗、下岗的威胁。(3)动机的扭曲:教育评价功能缺失。目前的基础教育评价目的大都是指向选拔、鉴别,评价结果与奖惩紧密结合。

从现行教育评价暴露出来的种种矛盾和弊端可以看到,现行教育评价就其主要倾向而言还是导向和强化应试教育的,还不能真正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贯彻实施。要彻底革除教育评价的种种弊端,就必须建立一种新的、有效的教育评价机制。改变现行的抹杀个性的教育评价,形成以“人”为本,尊重教育中“人”的因素和生命价值,把“甄别、选拔”式的评价转变为“以育人为本”的评价,形成体现教育个性化思想的评价机制,使评价真正成为导向素质教育的重要工具,体现对学生个体发展具有独特价值的手段,形成激励师生自主发展的巨大动力,同时建立和完善配套的多元化学校评价制度和教师评价制度,只有这样,素质教育才能展开,校本课程才能发展。

校本课程具有个性化教育性质,它的开发与实践是一个探索性的实践过程,成功与失败的可能性并存。因此,不能用传统的尺度来衡量,不能以高考重点上线人数作为硬性指标,而应侧重于学生、教师与学校的发展,无论对课程、对教还是对学,都应当用一种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树立“学生――教师――学校”有机统一的价值取向。在评价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校本课程开发的结果(课程纲要和教材),更要重视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的设计、实践等);不仅要重视校本课程开发的直接结果,更要重视教师在开发过程中的多种收获和体验,以及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素质的提高;不仅要重视学生学习校本课程的成果,更要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多种收获与体验、多种能力和品质的培养。所以,为了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和效率,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非常重要和迫切的课题。

总之,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教育迎接新世纪挑战的一种回应,是学校贯彻落实中央决定、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学校充分发展办学优势和特色,积极参与国家创新工程,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促使学生和谐发展继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培养和造就“创造新世纪的人”的一项基本建设。目标指向明确、内容多样、课程设置灵活的校本课程能使学生在掌握国家课程规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引导学生在众多的课程选择中得到个性发展的及时补偿,在选择中发现潜在能力的火花,在选择中培养学生的信息采集和加工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在课程的自主选择和个性化知识的掌握过程中形成更多更广泛的能力,更好地认识学习的价值,塑造健全的人格,学会生存。这些,正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王凌.教育科研方法的选择与应用简论[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08(3)

2.肖川,胡乐乐.论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成长[J].教师教育研究.2007(19)

3.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校本教研制度实施中的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课题组.全国校本教研实施现状的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07(1)

校本课程背景范文第4篇

关键词:现状及问题;课程建设;课型实施;建议方式

成都作为四川省省会和西部大都市,越来越开放和国际化,多元文化的浸入极大地丰富了现代儿童的视野,但是对他们正在形成的世界观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哪里?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接受西方的文化?文化意识的教育已经成为当今时代必须要面对的课题。如何把握这个时代下文化教育的契机,给孩子们更好的观念引领,并奠定他们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呢?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提出了文化意识教育的必要性及其价值:“有益于加深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热爱,有益于接受属于全人类先进文化的熏陶,有益于培养国际意识。”

时展的现状和课表的要求,都让现代的小学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以什么为载体,用什么方式开展文化意识教育,背后又应该有着怎样的理念支撑?

一、研究现状及问题

在“文化教育”逐渐成为热点的今天,一些学区和学校都在建设相应的课程或开展相应的活动,然而,教学资源的匮乏,对教师本身文化内涵和底蕴的要求,都使文化课作为常规课走进课堂的路上困难重重,很多时候只能以主题活动的方式点缀在基础课

程中。

如何将文化课建立成一门课程,在资源提供、教学材料和教学建议上都要求老师有明确的操作性,使文化课程具有长效性呢?如何使文化课不仅是一个个活动,而是长期走进常规课堂,在一节节鲜活的课堂中给学生以引领和滋养呢?

二、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

1.资源包的建设

文化课最缺乏的就是资源,对于异国文化,很多老师都需要一个再学习的过程。如果每一堂课都需要老师去寻找、整理、归纳大量的资源信息再实施教学。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要解决文化课程的系统建设,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资源的问题。

在文化课资源的建构中,以国家为单位进行建构是一个比较可行的方式,以国家为单位有丰富而鲜活的资料可供重组,而在资源的形式上,视频方式更加生动,也更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基于这两点,在文化课程资源包的建设上,课题组采取“以国家为单位的视频教学片”的方式呈现。在教学片内容组织上符合两个原则:

第一,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且充满趣味性。

第二,符合文化认知的层次:了解一个国家的基本情况、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价值观念等。

基于这两个原则,课题组从图书馆、互联网、专题片、旅游局、专题图册中进行了大量信息的筛选和重组,再在后期从孩子的角度进行加工编辑,形成一部部15~30分钟的国家专题片,并把这个系列命名为“玩转地球”校本文化课程专题资料片。

完成了资源包建设,解决了最大的课程资源的问题,那么,在课程设置上如何安排才能有效利用这些资源呢?

2.课程设置的构想

由于小学生跨越了6-12岁这样一个年龄阶段,虽然都可以上文化课,但是,认知水平和特点、思维特点和水平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因此,在文化课的设置上应采取“螺旋上升”的方式。同样一个主题国家,在小学阶段学习两次。低段的文化课目标要求和高段文化课要求不同,螺旋上升。

基于这种“螺旋上升”的课程目标结构,课题组把文化课安排为两轮,一共筛选了15个代表性国家(或城市)。“1~3年级”第一轮,4~6年级第二轮。虽然两轮中学习的都是这15个国家(或城

市),但是目标、策略和教学方式都不同。

在具体的国家(或城市)设置上,遵循由远到近,由熟悉到陌生的规律,一个学年设置5个国家(城市),亚洲、欧洲、美洲、澳洲、非洲。具体设置见下表:

三年一个轮回下来,学校便集中了15个城市(国家)的1~6年级的教案初稿,每一个城市(国家)都有6个年级的教案,供下一年自己的年级升高时参考使用。

3.文化课程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实施

我们将校本文化课程的总体目标设置为:在教学片的辅助

下,用体验、比较、讨论、思辨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不同文化间的异同,建立文化间“求同存异”的观念。既热爱本国文化,又接纳和尊重异国文化的“兼容并包”的国际视野和胸怀。

在这样的总体目标下,再结合不同年段孩子的认知和思维特点和水平,低段文化课围绕文化体验、参与和简单感知为主;高段文化课以文化比较、讨论、思辨为主,设计课堂教学。

三、不同课型的实施建议和方式

同样一个文化课资源,在低段和高段目标和实施方式各有侧重,现在以“法国”为例,阐述同一资源在不同年段的使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视频材料和再构文本,感知了解凡尔赛宫的建筑特色。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法国和中国文化的比较,初步形成“兼容并包”的国际意识。

教法分析:

本课主要依托的是校本文化课的视频所提供的资源,并依据资源和本年级学生的特点进行了适合孩子学情的文本再构。学生能够在视频资料和文本资料的帮助下,进行文化感知、比较和思考。

本课行进的主线是文化的比较,从对上一课时的国家标志物复习,到本课的国旗和宫殿建筑,都以两国进行对应比较,最后上升到“We love our palace of museum, but we like the palace of Versailles,too. because they are both good architectures.”“They are treasures of our humanbeings”的国际意识。

学法分析:

本课尤其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培养,多次运用讨论等方式产出自己对问题的思考,注重学生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并表达自己独有的看法,力求在课堂中对英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所体现。

教学过程:

1.warmer:greeting

2.revision:In last culture class,we went to a country,there are many beautiful things,there is Triumphal arch(凯旋门),there is

perfume,what country is it?

France(板书)

3.presentation:

symbol:

France is famous for its perfume and Triumphal arch,what else?what is France famous for? Watch the video and answer:what is France famous for.

(1)What is China famous for? Discuss in pairs. (板书)

(2)Practice in pairs:

A:France is famous for...

B:China is famous for...

National flag:

(1)Look at our national flag,what shape is it?what colour is it?what is on it?

(2)How about the national flag of France? Let’s watch.

(3)try to describe the national flag of France.

Palace:there is Forbidden city in China ,there is Buckingham Palace in England,there is a a beautiful palace in France,too. What is it?

(1)Let’s watch and answer:what palace is it ?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alace?

激励机制:两大组PK,the more,the better,说得越多,得分越多。

(2)let’s read the text and answer:who built it?When is it built?Which part is the most beautiful?学生自读材料后找出相关信息

回答。

(3)Watch the video again,learn sentence by sentence,在此过程中扫清障碍,逐句理解大意。不做扩展,达到泛读的理解层面即可。

(4)Read it by yourselves,circle what you don’t understand.

(5)Check their understanding. T or F.

4.Show some pictures of the forbidden city

Which do you like ,the forbidden city or the palace of Versailles?why?

Discuss in four and tell us.

Summary:we love our palace of museum,but we like the palace of Versailles ,too. because they are both good architectures.

5.Pair work:Compare France and China,what are the same and what are the different,fill in the blanks.

过渡:China and France are different,but they have many common points. Look,people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go to France and China.Why?

6.Summary:They are both ancient and splendid country. People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go to France and China to enjoy their special culture.

Whatever the forbidden city or the palace of Versailles,whatever the food or the drinks,these treasure belongs to all the human beings.

So,enjoy different culture,protect all the tresures.(板书)

Feed back:

1.这节课试讲之后,感觉学生的思维被调动得很活,真正在用英语表达自己想说的,如China is famous for,学生说到了China is famous for china,China is famous for firework,China is famous for painting,for paper,for Sichuan dishes,思维之活跃,知识面之宽让人惊喜。

2.在课堂上运用激励机制非常重要,当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alace,运用激励机制时。两大组的学生说出了很多东西,一直到时间到都还源源不断。

3.讨论这种合作学习策略非常有效,困难的问题讨论之后马上就有生命力了,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就打开了。

4.遗憾的是没有上到最后的比较和提升部分。

5.Famous for,build 等需要产出的词,学生因为之前没有学过,产出显得困难些,但不是很影响他们思维的表达。

6.国旗的介绍应该在一个国家的基本情况中,视频部分出来的顺序是在标志物之后,不符合文化课的认知层次。

7.今天进行了第二次试讲,这个班的思维活跃程度和语言基础比上次的班级稍微弱一些,但是也非常正常。

但是,在文化比较的主线中,今天明显感到最后的提升还不够,没有提升到“人类共同的财富”这个角度去,要在最后的提升部分再进行童趣化的设计,让一些观点以儿童的角度说出,教师再进行有效总结和提升,同时,要配合板书的两国共同点的归纳。

另外,在文本处理上,要采取泛读的方式,今天在文本处理上很像阅读课、自读、勾画生词、检查理解等,这些步骤可以简化,学生理解即可。

最后,文本的架构要变,减去长繁难的句子,增加可以描述两国的句子架构,学生在学习了法国文本后就可以根据句子架构来描述中国的基本情况。

总之,在地球越来越成为“地球村”的今天,具有“国际理解”和“国际意识”已是现代公民的必备素质。在这样一个时期,构建一个系统的文化课程并在日常教学中实施是非常有必要的。

我校希望通过文化课程资源包、课程结构及实施建议,解决文化课从资源到操作上的问题,最终让学生在鲜活的日常课堂中感受不同的文化魅力,开阔国际视野,形成初步的国际公民的意识和观念。

参考文献:

[1]袁贵仁.加强学生的国际理解教育 推动跨文化交流.中国纪检监察报,2011-10-27.

[2]杨小玲.国际理解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06.

校本课程背景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课程结构 校本研究 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23-0097-02

随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不断地深化和推进,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重建新的课程结构;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成为广大教师教育教学的核心目标,这就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校本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重要而且有效的途径之一,笔者根据自身在宁夏育才中学开设政治与生活校本课程的实践与探索,谈谈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实现校本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双赢”,进一步说明校本研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

一 新课程背景下校本研究的必要性

校本课程最先出现于英美等国,“校本课程”虽是一个外来的概念,但在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许多中小学对活动课程的开发实际上就已经成为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前奏。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展开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贯彻,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实现了集权与放权的结合,让地方和学校拥有相应的选择余地,体现学校办学的独特性。所以,我国中小学面临着正式开发校本课程的任务。于是“校本课程”这一词汇便逐渐流行于我国教育领域。

1.课程结构的调整要求加大校本研究

课程结构的调整就是重新认识和确立各种课程类型以及具体科目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价值、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我国现行的课程结构存在着学科课程占绝对主导地位,而经验课微乎其微;必修课占绝对主导地位,选修课微乎其微的不足。为了弥补这一不足,开发与国家课程相对应的校本课程无疑成为优化课程结构、促使学校课程类型多样化并实现课程价值的一种重要方式。

2.新课程要求教师应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对于广大教师而言,以往的教学活动和研究活动是彼此分离的,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学,研究往往成为专家们的“专利”。这种教学与研究的脱节,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非常不利,更与新课程的改革背道而驰。教师不能被动地等待着别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再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而应是一个研究者,即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3.新课程要求教师应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来看,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同时确立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这就要求广大教师除了不断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外,更应该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因为新课程越来越需要具有开发本土化、乡土化、校本化的课程的能力,教师要不断锻炼并形成开发这种课程的能力,使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在学校、课堂实施中不断增值、丰富、完善。

二 教师专业发展与校本研究

1.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名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的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它不仅是社会发展对教师的期待,也是教师自身成长的内在需要。从广义上讲,两者有相同之处。但从狭义上讲,两者的区别又很明显:“教师专业化”侧重社会学角度,强调教师群体的、被动的、外在的专业性提升;而“教师专业发展”则强调教师个体的、主动的、内在的专业化提高。

2.校本课程

按照现代课程分类理论来考察,校本课程并不是一种课程类型,而是属于课程管理方面的一个范畴,是正在形成之中的、与我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即中小学新课程计划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国的校本课程是在学校本土生成的,既能体现各校的办学宗旨、学生的特别需要和本校的资源优势,又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是一种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校本课程大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换言之,校本课程大多属于实践性课程。

3.校本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途径

教师专业发展和成长归根到底要落实于自身及日常教学和科研中。校本研究的开展往往能将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科研工作与自身专业发展和成长融为一体,并带着研究的意识从事教育教学,用研究的目光审视教育教学的各种要素、各个环节甚至整个过程,从而使教师从单纯的教书匠转化为一个自觉的研究者、主动的实践者、严肃的反思者,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反思、批判、分析、改进,最终实现教育理论素养和教学水平的全面提高,以提升自我专业发展水平。

首先,对于政治学科而言,教师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政治课生动活泼起来,就必须先立足于本校的基本校情,对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从学生的身边开始,了解并掌握学生在学习国家课程的基础上还希望学到哪些内容,这样教师在调研的过程中就对学生的课程学习需求有了详细的了解,为校本课程的研究找到了依据,并且了解了在日常教学中还存在哪些问题,也为以后的专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其次,在做好调研的基础上,要对校本课程的可行性进行分析,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课题的价值进行论证,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分析能力,对校本课程进行宏观和微观上的综合把握,确定好主题。此外,教师间智慧的碰撞可以激发教师的灵感,使每个人的收获大于个人的奋斗。

再次,要将校本研究真正落到实处,发挥其在课程结构中的作用,就必须坚持不断改进、深入。因此教师要积极实践,在教学实践中检验、修正自己的教学观念和对教学的认识,丰富自己的教法,丰富自己的教学知识,促进其不断更新,紧跟社会的发展,关注校情,勇于创新。通过探索和实验,找到较为科学、具有可操作性的校本研究长效评价机制,并完善校本研究,促进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最后,对于校本研究的教学,教师要转变教学思想和教学手段。政治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要求教师能够转变自己的教学思想,从书堆中抬起头来,多关注当今社会的变化与发展,多了解现代科学的发展趋势。作为政治教师,更应该多关注当代社会的时事政治,在课堂教育中,更多地渗入民主与法制、文化礼仪、公民权利与义务等现代法治国家的基本思想,培养学生的现代文明意识。在教育手段上,则要摆脱千人一面的教法,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给学生更大的自由发展空间。教师在校本课程的设置上要适应社会发展及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总之,中学政治教师开展校本研究是我国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我国中学政治教育发展的需要,更是中学政治教师专业发展和成长的需要。积极开发校本课程,主动参与校本培训,尝试研究校本管理,充分发挥校本研究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成长中的作用,实现校本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咸阳师范学院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新课程通识培训手册[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