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如何强化创新意识

如何强化创新意识

如何强化创新意识

如何强化创新意识范文第1篇

一是在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方面:围绕如何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创新领导方式方法,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来展开讨论;围绕如何以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为指导,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在干部职工队伍中营造“干事、创业、抓具体、抓落实”和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良好风气来展开讨论;围绕如何扩大党内民主,完善议事和决策机制,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选拔一批政治可靠、作风优良,业务精通的“拼命三郎”式干部,不断提高民营经济工作活力来展开讨论;围绕如何提高素质、增强办事能力和服务意识来展开讨论。

二是在不断优化发展环境方面:围绕如何树立环境也是生产力观念展开讨论。围绕在实际工作中,如何营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宽松灵活的政策环境、诚实守信的人文环境、规范严明的法治环境;如何进一步加大民营经济政策的督导检查力度,拓展民营经济发展领域,确保国家、省、市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法规落到实处来展开讨论。

三是在加快民营企业体制转变方面:围绕引导民营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变民营企业家族式管理向科学化管理转变,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升民营经济发展水平来展开讨论。

四是在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围绕如何健全和完善创业辅导、融资担保、信用评价、信息咨询、技术支持、法律援助六大体系建设、强化服务功能、奠定民营经济发展后劲来展开讨论。

如何强化创新意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创新;实验

长期以来,我国的初中化学教学方面普遍存师资力量少、教育投入不多,教学方法落后等诸多问题。如何根据这些突出问题研究相应对策,如何创新化学教学方法,从而推进初中化学教学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全体化学教学工作者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提高教师自身素养

在教学中教师具有主导作用,教师自身具有创造力,有强烈的求知欲,善于创设宽容、理解、和谐的班级学习气氛,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具有激发学生创造渴望的艺术,这对创新教育的实施,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加强师德修养,更新教育观念,注重教学技能的提高,使自己具有进行创新教学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创新潜力得到更好的发挥,才能给创新教育的实施提供保证。

二、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驱动个体进行创造的心理动机,没有创新意识的人不会进行发明创造,人们只有在强烈创新意识的指导下,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才能,释放出创新的激情和动力,因此,要把创新意识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首先,教师要通过化学实验、化学故事、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教材特点、课外活动激发起学生对化学课的兴趣,增强化学课的吸引力,在教学中根据所授课程设疑,提出引起思考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创造力;其次,教学形式要多样化,可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如录音、录像、投影,挂图、模型等,创设课堂情景,力争让学生每上一节课,都有新感觉、新发现、新体验,使学生养成崇尚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创新意识。

三、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巨大的推动和内驱作用。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应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精心组织和安排教学,教学方法力求新颖别致,要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利用以旧引新、沟通引趣、制造悬念等,通过演示实验、化学问题、小故事、科学史实、新闻报道、实物、图片、模型和影像资料等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如:学生开始学习化学时,通过“液体变色”、“魔棒点灯”、“镁条燃烧”、“喷泉实验”等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具有绝热性能的高分子材料”和“用隔水透气的高分子薄膜制作的鸟笼”等插图,让学生在惊讶中认识到化学世界的神奇,化学科学的伟大,进而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提高化学教学效率

提高教学效率是改善教学方法的必要途径之一。教师一定要很好地发挥启发和引导作用,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的全面发展。当然,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也是必不可少的。首先,在课堂上,可以抽出几分钟的时间,提问上节课学习过的知识。这样做,一方面提醒学生自己学习过的内容一定要及时总结复习,另一方面通过课堂提问,强化、巩固知识,查遗补漏。在教学过程中,我还经常应用问题串的形式,串起整个课堂教学。这样做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关注度,时刻让大部分学生沉浸在紧张有序的学习氛围中,集中精神,认真听讲。

五、改变实验方式

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有特殊的功能和作用。首先,在实验教学中,利用书本原有经验,经常设置问题情景,可以诱导学生勤于思考,激发学生勤于探索;或将课堂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做实验,让学生动脑、动手,创造探索机会。其次,应将书本上的一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教材中的实验,多数为验证性实验,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不够的,也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要把一些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知识来解决问题的实验加以改进,把它变为探索性实验。这样,可给学生提供创新机会,同时也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第三、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培养创新能力。设计实验来身就含有创造性因素,因为学生在设计实验时,头脑中必须运用与这个问题有关的旧知识,并考虑使用哪些仪器,如何装配?选用哪些药品,如何操作?会出现哪些现象?能说明什么问题等,也就是在头脑中必须进行分析、综合、推理、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特别要有丰富的想象力,才能准确地预见实验中可能出现的现象,因此,设计实验方案的过程,就特别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对于实验习题或课本中的某些问题,也可让学生大胆设计实验进行探索。第四、师生共同改进演示实验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材中的有些实验,或现象不明显,或费时过长,或会污染环境,或缺少仪器或药品等,在这种情况下,实验就有改进的必要和可能,教师要启发学生如何改进,引导学生提出不同的方案,来克服实验的不足。若持之以恒,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大有所获的,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逐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第四、加强对实验教学研究,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使学生掌握创新的手段。第五、鼓励学生做好家庭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家庭小实验中,没有现成的仪器和药品,这就要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寻求性能相似的代用品,无疑会让学生动手、动脑,这必将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能力。

六、加强人文教育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们应当将化学教育与人文精神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才可担起一个“育人者”的使命。教师们可以多讲讲化学史,开拓学生的视野。例如:公元前100年中国发明造纸术。公元105年东汉蔡伦总结并推广了纸技术,而欧洲人还在用羊皮抄书呢!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食品健康意识。看看我们身边的酸雨、沙尘暴以及三聚氰胺,苏丹红这样的事例,处处都是化学知识啊!

参考文献:

[1]李玉松.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学周刊.2011(20)

[2]刘雅莉.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新课程(中学).2010(06)

如何强化创新意识范文第3篇

1 激发创新意识,发展学生个性是创新意识培养的关键和前提

科学技术上有非凡创造发明的人,都具有共同特征:强大的好奇心,坚定的创造动机和强烈的创造欲望,锲而不舍的求新精神,坚韧顽强的创造意识等.因此,教育必须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尤其必须培养创造型的个性和素质.教师在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个性品质的培养.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积极的心态,坚定必胜的信念.鼓励学生怀疑权威,善于用独特方法分析解决问 题.《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倡导的探究性学习是高中数学课中引入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其重要作用是有助于学生初步尝试数学研究的过程,体验创造的激情,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和善于反思的习惯,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个性品质.如在“三角函数”习题课中,笔者给出了这么一道问题:求值:①; sin20 sin40 sin80ddd

此否定系统知识的传授.创新意识的培养不是不要学习知识,关键在于让学生获取何种知识及如何获取知识.教师在狠抓“双基”教学时,废除注入式,提倡启发式.讲要精,学要透,练要巧,用要活,扎扎实实地让学生学好课内的基础知识,熟练掌握一系列的基本技能.否则,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就会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3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3.1创设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学氛围,营造乐学环境,活跃学生思维

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犹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得到教师充分尊重、信任和理解的情况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易于被激发出来,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信念最容易树立起来,学生的无限发展的潜力最容易被挖掘出来.同时学生对教师的理解、尊重、爱戴也容易加强教师的主动性、针对性、诱导性和实效性,容易唤起教师的激情,激发创新意识.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就充分证明这一点.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多关怀、尊重、理解学生,多用鼓励和表扬方法,积极评价学生,营造乐学环境,活跃学生思维.

3.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佳动机,是执着求索的强大动力,好奇心是科学发现的巨大动力,是创新意识的显态表现.这就要求教师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以不同的方法,创设不同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新奇感(运用多媒体演示太空星球的运动引入“圆锥曲线”);利用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增加趣味性(利用摸球实验引出“排列、组合”);运用与直觉相矛盾的现象,激发好奇心(比较

与1的大小,引入“极限概念”);利用讲授以科学家命名的定理、公式时,介绍科学家发现定理、公式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杨辉三角等定理).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是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而一经形成,就会激励学生在更高水平上进行创造性思维.

3.3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广搏的知识是形成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必要条

件,但知识并不等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知识转化为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常需要多种思维形式的综合运用.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认真钻研教材,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具体的学情,合理适时地创设问题情境,训练学生求异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广阔性、敏捷性和批判性.课堂教学中,首先要打破教学框框,鼓励学生多发问:何事、何地、何人、何时、何如、何去乃至几何.教学中力求摆脱习惯性认识程序的束缚,开拓思路,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的思路去思考问题,使学生在求异中变通,在变通中发展,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以下举一例说明.

已知,且a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把握教与学之间的辨证关系是教学中至关重要的.教学中常会遇到这些现象:学生常反映课上能听懂,但自己做不出;有的学生觉得课堂上一些完美的解答、绝妙的证明从天而降,自己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以上现象反映了当今数学教学的现状:课堂上教师讲得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参与程度较低,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究和思考.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忽视了指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教学环节,忽视了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的教学过程.达尔文有一个疑问:为什么有许多聪明的人比那些发明者要聪明得多,但却从未有过创举?质言之,就是因为许多人缺乏参与的主动性,创新的火花在人云亦云中泯灭了.美国著名数学家G・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东西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此教师应注意课堂教学改革.如在一节课中,可将提出的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子问题,放手让学生动手、动脑,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让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通过阅读、实验、观察、分析、讨论、概括,去建立数学概念,去发现公式、定理,去完成定理、公式的证明,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要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探索,要把发现的机会和乐趣留给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灌输”为“发现”.这样严肃、沉闷的课堂气氛就会被生动、活跃的课堂气氛所取代.如《三角函数》中公式较多,但公式间都有着内在的联系,应让学生认真研究公式的来源和探索过程.如在《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的教学中,学生在探索得出

3.5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会使人终生受益,反之则会使人迷路,陷入困境.因此要想学习好,有创新意识和欲望,就必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项长期细致工作,需要教师言传身教,常抓不懈.学生良好的思维学习习惯可从这样几个方面加强培养:

①敢疑.教育学生不要迷信课本、教师“权威”,而要用自己脑子去反思、内化成自己的真知.当然“疑”绝不是怀疑一切,否定一切,而是从不同方位照射、透视问题的全部.

②好问.

③善猜.即对问题作出合理的猜想和猜测.一方面要让学生受到各种具体猜想方法的熏陶、渗透和点化,另一方面要激励学生大胆猜测,养成对计算结果的估计、对各种结论的推想、对实际问题的

参考文献

如何强化创新意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历史教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127-01

在中学历史教学改革中,学生“创新思维”、“创造能力”的培养,成为了人们讨论的热门话题,什么是创新精神?其实,创新精神是人们能动性的一种特殊表现,以不循常态、独辟蹊径为标志,这种不满足于既有状态而着力开拓的思维方式,就是创造性。那么,在历史课的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教育观念必须要更新

过去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导向给我国的基础教育带来了严重的危害。考试成绩的好坏成为评判学生优劣的主要依据,造成学生死读书、读死书的严重后果,压制了学生个性发展。这样的教育不仅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型人才,反而阻碍了其发展。历史教师也必须顺应时展的潮流,从根本上抛弃旧的教育观念,走出误区,全方位、多角度地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加强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最终全面实施创新教育。

二、教学课堂一定要优化

课堂教学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主阵地。这就要求我们历史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时必须以优化课堂教学为突破口。因此教师在教学环境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考虑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一切积极因素,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激发创新欲望,培养创新能力。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这说明兴趣在学习中有很重要的作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个重要环节。兴趣一旦被唤醒,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他们就会如饥似渴地去涉猎课内外更广博的知识,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可采取多样化、新颖化的教学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教材中“活动与探究”、“想一想”、“议一议”等栏目,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又如新教材精美的图片,也蕴涵着人文关怀,那生动化的编排设计,无形中拉近了学生与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时代呼唤创新,在对历史本体的个性追求中,实现了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人格的塑造。利用历史教材,激发创新意识。历史教材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方面有其独特之处。如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邓小平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创造,等等,这些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效调动学生的潜能

马斯洛强调,“创造性首先强调的是人格,而不是其成就。自我实现的创造性强调的是性格上的品质,即一切能够造成这种普遍化的自我实现创造性的东西,或者说是强调创造性的态度、创造性的人。”初中历史教师应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和学习能力、理解能力等特征,结合初中生可塑性强的特点,采取积极措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不断开发学生的历史思维,进一步培养和加强初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具体形式包括采取集体讨论、分组讨论、辩论等形式,让中学生对历史学科和历史事件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不断优化学生的历史思维,使得初中学生的思路更加清晰明朗,更富逻辑性。

初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设计历史学科问题,进一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例如,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在讲到维新变法运动时,教师可设计问题:假如没有慈禧太后发动的,你认为变法的结果会怎样?教师可以充分创造条件,鼓励学生积极主动思考,不论学生的答案正确与否,教师应该都给予表扬或肯定。在这种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历史学科的教学课堂气氛在很大程度上逐步活跃,学生通过积极思考,思维不断活跃,可以进一步讲教材知识与课外知识良好的结合起来,做到融会理解,使初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不断提升自己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设计创造性的教学方案,构建创新思维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育教学往往是“三个一”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方法、手段单一,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要适应现代教学,涵育人文教育,必须改变传统的“三个一”教学模式,变被动为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会学”。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树立现代教学理念。教学观念是否转变,首先体现在教学方案的设计上,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应尽量考虑给学生提供一些激发性的情境,善用各种教学媒体,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从视觉、听觉等各方面让学生去感受历史,了解历史,发现历史,掌握历史规律。同时,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和大纲,根据学生不同的层次,设计针对性的探究式学习课题。例如,在讲解《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时,我从影视作品和网络媒体上广泛收集到各种相关素材,让学生在宽松探究的情境中回答问题,从而达到教学目的。主要问题有:中国为何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由一个独立的国家逐步沦为受外国支配的半殖民地国家,民族危机如何一步步加深?这种结局是否可以避免?列强通过什么手段侵略中国?一系列不平等和约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侵略中国有何新特点?通过本节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如何从根本上解决民族危机?等问题。学生针对问题展开讨论,自由发现见解,在这种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如何强化创新意识范文第5篇

党的十提出,要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__年翻一番。要如期达成这一宏伟目标,关键在于我们的党。为此,党的十报告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作出重要部署,明确了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要求我们的党建设成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确保我们的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为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奠定坚实基础。

一、学习是保证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事业经久不衰的基础,只有学习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才能不断超越自我。

中国是经历数千年封建社会的国家,占卜算命、风水堪舆、拜鬼求神、扶乩祈雨等封建迷信以及会道门等曾长期盛行,至今仍有一定的市场。近年来,一些人打着“养生”、“治病”等旗号传播所谓“功法”,兜售谎称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社会上宣扬“世界末日”、“消灾解难”、“拯救人类”的形形的组织也不时冒头。怎样才能摆脱“无常识之思维”、“无理由之信仰”呢,“突围”的力量源自学习。政党在学习中成熟,国家在学习中进步,民族在学习中成长。对于个人来说,抓住了学习,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业,才能适应时代变化,跟上时代脚步。对于一个政党来说,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善于汲取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不断总结群众创造的新认识新经验,才可能与时俱进,永葆旺盛的生命力。

当我国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如何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当改革进入深水区,如何继续开动脑筋、激发智慧,努力破解“躲不开、绕不过”的深层问题?当城镇化率历史性地突破50%,如何把脉中国城镇化进程,更好地统筹城乡发展?当PM2.5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如何应对快速发展带来的环境压力,更有力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种种“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无不考验着我们党的执政智慧。解决这些问题,都离不开学习,需要在学习中丰富知识储备、完善知识结构、更新思想观念,我们唯有加强学习,提高能力,才能抓住机遇,从容应对挑战和考验。

当今时代,社会越发展,知识更新周期就越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研究表明,在18世纪时,这个周期为80—90年;19世纪到20世纪初,缩短为30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般学科的知识更新周期为5—10年。而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许多学科的知识更新周期缩短为5年;进入新世纪,更缩短至2—3年。置身知识更新如此迅疾的时代,面对快速发展变化的国内外形势,我们只有不断努力提高各方面的知识素养,不断自觉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主动加快知识更新、拓宽眼界和视野,才能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才能不断提高我们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担负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使命。

二、为人民服务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根本出发点,只有建立服务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才能永葆长青。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主人,也是历史的创造者。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益,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立场。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价值立场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伟大旗帜上,更加鲜明地体现了我们的党必然是一个服务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我们党来自人民、服务人民,除了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我们党的发展历史,就是为民族求解放,为社会求进步,为人民求幸福的历史。我们的党自觉地把服务作为天职,以服务统率行动,更好地履行服务这一神圣职责。时时刻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自觉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想问题、作决策、干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带着与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做事,切切实实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苏联解体、苏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党员干部缺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严重脱离群众,长期不重视民生建设,最终被人民群众所抛弃。广大党员干部应引以为戒,始终把为人民服务的要求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始终把群众的情绪作为工作的“第一信号”,把群众的满意作为工作的“第一目标”,视群众为亲人、把群众当主人,切实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使我们党始终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

三、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根本保证,只有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才能活力四射。

创新,是一个执政党发展变革的先导,也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创新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基本动力。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创新还是守旧,从某种意义上说事关执政党的兴衰。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在人类历史上曾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在近代之所以落后、挨打,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守旧而不创新。当今时代,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创新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提升,执政党的创新能力已成为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驱动力。

我们党是一个由科学理论创新孕育催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历来高度重视理论指导、善于进行理论创新。在长期的奋斗历程中,我们党坚持以创新型政党的建设要求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实践充分证明,具有高度创新型的政党是我们党的一个鲜明特征和根本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