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概念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概念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概念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概念范文第1篇

关键字:公共卫生;人民健康;概念;研究领域;发展

中图分类号:R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6-0306-02

1公共卫生概念的发展与定义

公共卫生是一个看起来简单却又很难对其进行界定的概念。目前,在卫生学和卫生法学科上均未对公共卫生形成统一的定论,原因之一就在于公共卫生所涉及的领域实在是太广了,而且公共卫生的内涵这么多年来一直在变化延伸。

公共卫生的观念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人们对于公共卫生的理解也在不断变化和延伸。公共卫生的概念起源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当时公共卫生就等同于是环境卫生和疾病预防的方法。最初的公共卫生观来自宗教典籍,宗教里面把禁食猪肉当作一项宗教的公共卫生的立法行为。18世纪发生在西方的启蒙运动,让许多人开始对生病的原因产生怀疑并形成了超自然观,用科学的方法来解释病因。这也就是当时的宗教和超自然公共卫生观。在19世纪的早期,公共卫生还停留在对环境有碍感观的清除上。到了19世纪的中叶,统计的方法已经开始在疾病预防控制中盛行,并形成了统计学和流行病学的公共卫生观,这时期的公共卫生观对今天的流行病学和循环公共卫生学提供了巨大的帮助。进入20世纪,当时美国公共卫生学的领袖人物耶鲁大学教授温思络对公共卫生进行了如下定义:公共卫生是防治疾病、延长寿命、改善身体健康和机能的科学和实践公共卫生通过有组织的社会努力改善环境卫生、控制地区性疾病、教育人们关于个人卫生的知识、组织医护力量对疾病做出早期诊断和预防治疗,并建立一套社会体制,保障社会中每个成员都能够享有能够维持身体健康的生活水准。组织这些活动的目的是使每个公民都能实现其与生俱来的健康和长寿的权利。这一定义不再像传统公共卫生观一样将公共卫生建立在预防医学的基础之上,而且这一定义在1952年被世界卫生组织所接受,并一直沿用至今。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公共卫生也早已超出了医学的范畴,它几乎已经包含了所有与居民健康有关的问题。

我国的公共卫生事业也经历了一番演变。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政府把预防和消除传染病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当作是我国当时医疗卫生的重点,从而使我国公民在国民经济水平不高的情况下能够享有医疗保健服务。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的卫生体制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改革。2003年,我国遭遇了可怕的非典病毒,这一次的灾难也揭示了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落后,我国政府也意识到必须要通过改革来促进我国公共卫生的发展。同年,国务院副总理兼卫生部部长吴仪就在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对公共卫生下了一个定义:公共卫生就是组织社会共同努力,改善环境卫生条件,预防控制传染病和其他疾病的流行,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和文明生活方式,提供医疗服务,达到预防疾病,促进人民健康的目的。这一定义是我国政府部门首次对公共卫生作权威的定义,这也大大推动了我国公共卫生事业不断向前进步,实现了我国公共卫生体系与国际的接轨。

2对公共卫生研究领域的探析

通过对世界各国公共卫生事业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卫生改革和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一直以来都与公共卫生事业息息相关。从上文对于公共卫生的发展和定义进行分析中,我们还能发现,公共卫生的目的不仅是预防疾病,而且还要进一步促进人类的健康的发展,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的活动是要有组织的。所以说,只要是有关于实现这一目的的所有活动都应属于公共卫生的范畴。

在实际的应用中,公共卫生应该主要包括健康改善、健康维护以及卫生服务三大方面的内容。健康改善是指通过合适的方法来对社会的经济状况、人类的专业知识和个人技能等方面进行改善,探究出促进人类健康的方法来帮助改善人类健康,这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公共卫生活动。健康维护主要是指对于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环境污染和其他外界因素进行有效防护,例如,日本的福岛核泄漏、墨西哥湾的漏油事故等,这些都会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健康造成一定的威胁,我们需要采取合理的方法来维护我们的健康。卫生服务主要是指通过制定有效的卫生政策,采取征询实践的措施,提高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来使卫生服务系统更好的为民服务。在这三个领域中都包含流行病学、临床实验、卫生统计学和法律伦理等方面的知识。

目前,我国比较活跃的公共卫生的研究领域主要有健康促进、慢性非传染疾病防治和优化卫生服务系统等三个方面。这些公共卫生领域的研究比较活跃的原因与我国现阶段国民的健康状况是分不开的。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加快、国民日常生活习惯不良和工作生活的压力等因素,都导致了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加速增长。同时,对于各类疾病的出现,我国卫生服务系统正在寻求合理的方法来进行优化。为了提高我国公民的健康素质,我国正在不断深化卫生改革,这些年慢慢实行的合作医疗制度就是我国卫生制度改革的一个典型案例,它对促进我国公民的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应当与经济建设的目标相一致,从而促进公共卫生事业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尽管现阶段我们对公共卫生的内涵已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人类还将会面临许多新的公共卫生问题,所以我们要共同努力创新,为全人类的公共卫生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概念范文第2篇

【摘要】目的:探讨提高社区医护人员卫生服务营销能力的方法。方法:对180名参加全科医学培训社区医生和护士,进行社区卫生服务营销知识教学,并在教学前后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对社区卫生服务营销服务的概念、方式、方法、作用的知晓情况。结果:社区医生和护士对社区卫生服务营销知识的基本知晓率从教学前的9.24%提高到教学后的66.75%。 结论:在全科医学教学中安排社区卫生服务营销管理教学内容,是提高社区医务人员社区卫生服务营销意识的有效途径之一。

【关键词】全科医学;教学;社区医生护士;社区卫生服务营销

【Abstract】Objective: This study was designed to examine the efficacy of an intervention and explore ways to improve the service marketing capabilities of community health workers. Methods: 180 community health doctors and nurses participated the workshop in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marketing. We undertook the pretest and posttest about concepts, methods and functions of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marketing. Results: The knowledge of 180 community health doctors and nurses in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marketing improved from 9.24% prior to the workshop to 66.75% after the workshop. Conclusion: Incorporating service marketing in general practice training is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the knowledge of community health workers in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marketing.

【Key words】Entire section medicine; Teaching; Community doctor nurse;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marketing

社区医生和护士是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具体实践者,全科医学教学是提高社区医务人员整体水平的必要措施。我院对2008年全省全科医生骨干培训班及2009年全省社区护理培训班学员共180人进行了社区卫生服务营销服务知识教学,并在教学前后进行了关于社区医务人员对社区卫生服务营销知识的问卷调查,现汇报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干预对象:接受社区卫生服务营销知识培训的学员均来自湖南省各地、市、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和护士共180人,其中社区医生135人,社区护士45人。年龄19~45岁,平均年龄33岁。中专学历36人,大专学历者136人,本科学历10人。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3-10年,平均从业时间6.5年。

1.2 调查方法

1.2.1 根据吉林省全科医师岗位培训需求调查表《关于社区卫生服务知识和技能情况问卷表》内容制作。我们对原调查表进行了增减,删除了部分全科医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增加社区卫生服务营销管理知识一项。这样,问卷表共包括5部分:一般现状、教育现状、职业满意度、全科医师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及需求现状、社区卫生服务营销知识知晓情况及需求现状。

1.2.2 在进行社区卫生服务营销理论授课前后分别发给每位学员相同内容的问卷表1张,前后各180份,共360份。要求学员根据自己的真实感受如实填写,当场回收问卷表,回收率100%。

1.3 措施

1.3.1 争取卫生行政部门及全科医学教学机构的支持,把社区卫生服务营销知识及意识的传播纳入培养全科医生和社区护士日常培训的规划中。

1.3.2 改变社区医务人员的营销观念和意识。讲解做好社区卫生服务营销管理工作,是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区医生护士履行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职能的必要掌握的知识和技巧。

1.3.3 上课开始时请学员说说自己对于营销概念的理解,内容包括市场营销、医院营销的基本概念,日常生活与营销的关系等,调动大家积极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1.3.4 阐述社区卫生服务营销是根据服务需求,是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进行分析、计划、执行和控制的过程,而非单纯谋取经济利益的举措,也并不是商人的专利。营销管理已经渗透到我们每个人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

1.3.5 根据卫生部全科医生培训规划教材内容和教学大纲要求,为学员讲授社区卫生服务营销管理的概论、营销体系、营销运营策略、市场分析、顾客的期望、营销管理等内容,提高学员对社区卫生服务营销知识水平。

1.4 统计方法:将回收的问卷表所显示的数据进行分类,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经x2检验,p

结果显示,社区医务人员对社区卫生服务营销知识的基本知晓率在接受培训前仅为9.24%,进行社区卫生服务营销知识培训后其基本知晓率达66.75%。

2 讨论

2.1 社区卫生服务营销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满足社区居民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的,提高居民身体素质,促进社区居民物质和精神文化发展的必要措施之一。

2.2 国家相关卫生行政部门的正确引导,全科医学教学机构合理安排相关社区卫生服务营销理论课程和社区卫生服务实践,是提高社区卫生医务人员的卫生服务营销知识及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2.3 随着医疗改革政策的推进和实施,国家提倡医疗机构可以为政府办医院、民营医院、合资医院等,医疗服务产品各具优势。如何充分利用各医院自身营销的理念和方法向居民推销医疗服务产品,掌握科学的社区卫生服务营销知识至关重要。

2.4 社区卫生医务人员作为居民健康守门人,具有为居民提供便捷、安全、有效的职责。那么,

如何优化组合社区卫生服务产品,为居民提供优质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2.5 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团队营销管理水平,管理者的作用对提高卫生服务能力是至关重要。

本文调查结果显示,目前社区医务人员对于社区卫生服务营销管理知识非常贫乏,他们所拥有的知识和能力不能满足居民的健康需求。营销作为一种对服务工作进行分析、计划、执行和控制的过程还未普及到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但是,作为社区医务人员,他们的服务策略、服务方式、服务能力都将直接影响到为居民提供卫生服务的质量。

所以,政府在开办的全科医学教学中应加大社区卫生服务营销管理知识的授课力度,对社区医务人员自身整体素质的提高,落实卫生服务产品营销措施的实施,对促进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发展,将发挥其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崔树起,杨文秀.社区卫生服务营销管理.人民卫生出版社.第2版.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概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智慧医疗卫生体系;智能化;信息化

1智慧医疗卫生体系构建概述

智慧医疗卫生体系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医药卫生领域的深入应用和实践,体系从单一的医院信息化系统建设到区域卫生医疗信息平台的构建,从疾病治疗走向健康预防。智慧医疗是指具有物联网感知、信息移动、信息互联共享、决策高度智能化的医疗服务体系。智慧医疗通过更深入的智能化、更全面的互联互通、更透彻的感知和度量,实现市民与卫生管理部门、社区保健机构、医务人员、专业医疗机构、医疗设备之间的互动,构建基于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技术集成应用的,覆盖国民健康全生命周期的医疗服务与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充分体现“以人为中心”的医疗卫生服务理念。相关研究结果显示,2014年医疗卫生行业的信息化投入规模达到275.1亿元人民币,比2013年增长22.5%,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2014年医卫行业信息化建设中,电子病历系统、移动医疗、区域卫生医疗信息平台、远程医疗、PACS系统是重点,其投资加速增长。2014年国家大力推广电子病历系统的建设,这无疑促进了医院电子病历建设的进程。大中型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中心已逐步转至以病人和临床为中心的数字化医院建设,并将对PACS系统和电子病历系统、移动医疗的搭建和应用进行重点投资。

2智慧医疗卫生体系的组成

智慧医疗卫生,是面向预防、医疗、护理、康复、养老等多个方面和维度的大健康体系。它以市民为中心建设全社会健康和疾病预防体系。以患者为中心构造医院智能化+信息化的诊疗服务和管理云平台。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建设区域医疗服务的信息标准化互联互通。面向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建设突出“医”和“养”相融合的养老服务智能化综合管控平台。智慧医疗卫生体系建设一共需要构建七大体系,包括专业化的卫生业务应用体系、科学化的卫生监管体系、便捷化的医疗服务体系、人性化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规范化的卫生标准体系、高效化的信息支撑体系、常态化的信息安全体系。智慧医疗卫生信息化平台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智慧医院子系统、区域卫生子系统、以及家庭健康子系统。

3智慧医疗解决方案

3.1智慧医疗概念框架

从技术角度分析,智慧医疗的概念框架包括基础环境、基础数据库群、软件基础平台及数据交换平台、综合运用及其服务体系、保障体系等五个方面。

3.1.1基础环境

通过建设公共卫生专网,实现与政府信息网的互联互通;建设卫生数据中心,为卫生基础数据和各种应用系统提供安全保障。

3.1.2基础数据库

包括药品目录数据库、居民健康档案数据库、PACS影像数据库、LIS检验数据库、医疗人员数据库、医疗设备卫生领域的六大基础数据库。

3.1.3软件基础平台及数据交换平台

供虚拟优化服务器、存储服务器及网路资源;提供优化的中间件,包括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门户服务器等;包括应用、流程和信息服务。

3.1.4综合应用及其服务体系

包括智慧医院系统、区域卫生平台和家庭健康系统三大类综合应用。

3.1.5保障体系

包括安全保障体系、标准规范体系和管理保障体系三个方面。从技术安全,运行安全和管理安全三方面构建安全防范体系。3.2智慧医疗技术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媒体等新兴技术的发展,其在智慧医疗行业中的应用越来越普及。采用的新兴技术主要包括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等。

4应用前景

智慧医疗是以先进的物联网感知技术、信息集成技术做为依托而打造的智慧型医疗信息大数据平台。这些数据包括医院、社区、家庭等健康医疗机构的数据以及医疗事故的数据、病人的数据等,可实现医患人员、医疗机构,医疗设备之间的信息互通,使得医疗服务真正迈向智能化,从而提高预防疾病、看病诊断效率,临床研究可靠性、协作性将得到增强、医院的互联性,以及医院的便捷性。智慧医疗应用普及之后既可满足患者高效挂号、远程看病、远程诊断的需求,还可促进各家医院、医生间以及医生与病人间的交流,缓解医患紧张关系,减少医患纠纷事件的发生。

5总结与建议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概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非公立医疗机构 公益性 营利性

中图分类号:D90 文献标识码:A

非公立医疗机构是指由非政府财政或非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非集体投资开办(或控股)的医疗机构,包括个体、私营、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中外合资合作以及其他形式的社会办医疗机构。长久以来,非公有医疗机构作为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满足群众卫生服务需求,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新医改启动实施以来,国家高度重视非公立医疗机构发展,明确提出:“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积极促进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并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意见》等系列政策文件,为非公立医疗机构发展扫清障碍,创造条件。在国家强有力的政策引导下,仍有部分地区、部分人纠结于非公立医疗机构公益性与经营性之间的关系,心存疑虑。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思考,谈谈对非公立医疗机构公益性与经营性的几点理解和认识。

一、什么是公益和公益性?

“公益”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公共的利益(多指卫生、救济等群众福利事业)”,与英文中“public benefit”(公共利益或公共收益)、 “commonweal”和“public welfare”(公共福利)等多个概念相对应。在学术界分别从公益与公害、公益与私益对应关系,受益对象的公共性和事物的正外部性等多个角度对公益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解释和界定,尽管表述不尽相同,但都认可公益的内涵集中在“公众利益,共同受益”。

“公益性”是对公益概念的进一步延伸,也是当前改革中最为时髦、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但迄今为止国内学术界对其内涵仍然缺乏广泛一致的定义。学者朱贻庭在其主编的《伦理学大辞典》中将“公益性”与“私利性”作为一对相对的概念提出,指出两者的区别就在于互动过程中首先考虑的是私人利益和公益利益这两种利益中的哪一方面。黄民则认为公益性是指个体使公共整体获得利益而其自身没有获得相应超额补偿的行为,将公众利益的增加与营利性放到对立面上。李玲在《求是》撰文指出,公益性是指为社会公众谋取利益,强调公众利益的导向性,但对于个人利益是否增加或摒弃并未给予明确的说明。此外,还有部分专家从公立医疗机构公益性外在体现形式的角度对公益性进行了阐述。综合来看,国内学者普遍认同公益性的本质和核心在于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增加,但对公益与私利之间的关系尚缺乏清晰一致的理解。对此,英国作为公益性组织的发源地,在《公众利益的法律原则》中提出了公益性5大基本原则及其内涵:一是有益性,也就是给公众带来的好处必须超越可能造成的某些不利后果或者害处;二是现实性,要求从实际出发,发展地看待和理解公益性;三是受益的公众性,能够让特定的群体、社区居民、整个社会乃至人类受益 ;四是合理惠及个人原则,公益性并不否认个人获益,但个人获益应该有助于公益目标,并在数量和程度上居于次要地位;五是照顾弱势群体原则,不能排斥弱势群体从中受益。个人认为,这是对公益性的内涵一个较为全面、准确的界定,既强调了公共利益增加、受众广泛的特点,又辩证阐明了公益与私利的关系,应该作为我们理解非公立医疗机构公益性的基础。

二、非公立医疗机构如何体现公益性?

虽然非公有医疗机构与公立医疗机构一样提供着人民群众需要的卫生服务,但人们往往因为“非公立”、“营利”等字样而从根本上忽略了非公立医疗机构在满足人民卫生需求,增加社会公共利益方面的作用,将非公立医疗机构放到了公益性的对立面。实际上,作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医疗机构同样具有公益性。

(一)非公有医疗机构通过提供医疗服务实现公益性。

卫生服务是为了维护和促进居民健康,向居民提供的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等服务,是一种高技术含量、高道德标准的社会。公益性是卫生服务的基本属性,并不以卫生制度、服务提供主体为转移。无论是营利性还是非营利性的医疗机构、公立和非公立医疗机构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医疗服务本身所具有的公益性并不会因为服务提供方的营利与否而发生转移或弱化。同公立医疗机构一样,现实中非公立医疗机构提供的各种类型的医疗服务,包括公共卫生服务、准公共卫生服务以及医疗服务,这些医疗卫生服务有效促进了人民群众的健康,通过公共产品本身的外部性、个人受益的外部性以及医疗活动的社会性直接或间接的给他人和社会带来福利和公共利益的增加。无论其中是否伴随有私利的增加,但不可否认的是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过程中实现了社会公共利益增加,产生了有利于公共利益的结果,也就是所谓的公益性结果。对此,原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主任饶克勤曾指出,医疗服务是具有一定公益性的公共事业,即使是营利性的医院,也不能彻底抹杀其医疗卫生事业本身具有的公益色彩,以投资主体的不同来定位是否具有公益性是不对的。而且,即便是公立医疗机构(特别是居垄断地位的公立医院),如果在相关机制不健全、政府投资和监管责任不到位的情况下,同样可能严重偏离公益性目标。这也可以解释为何国际上大多数国家都对各种类型卫生机构的发展予以优惠和扶持。

(二)非公立医疗机构通过补充公立资源的不足体现公益性。

非公立医疗机构是对公立医疗机构的有益补充。非公立医疗机构的发展,有利于促进了医疗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满足群众不同层次、多元化的医疗服务需求。一方面将大量的民间资金以社会资本为投资主体进入医院系统,可以使政府直接投资公立医院显得力不从心的矛盾有所缓解。在当前我国财政能力有限的情况下,非公立医疗机构的进入和发展,有助于增加卫生资源存量,形成多元化投资和多渠道办医的性格局,从而为公立医疗机构的重新布局和资源配置调整奠定坚实的财政基础,有助于政府资源从资本充足的东部地区、城市地区向卫生资源相对贫乏的中西部地区和广大农村转移,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创造更大的社会福利和公共利益;另一方面,非公立医院面向群众需求提供多样化的医疗卫生服务,直接弥补了公立医疗卫生资源与卫生服务需求之间的不足,也有助于实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全面覆盖和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健的公益性目标。

(三)非公立医疗机构通过引入竞争,提高效率实现公益性。

非公立医疗机构的发展为医疗市场的发展引入了新的活力,打破了公立医院的垄断局面,有助于形成公立、非公立医疗机构相互补充、彼此竞争、共同促进的良好局面,为进一步推动公立医院内部运行机制改革增加推力,有利于促进整个卫生服务服务体系服务水平和效率的提高,实现有限资源下的公共利益最大化。从长远来看,非公立医疗机构的发展还有助于推动管办分离的实现,使得传统意义上的政府和医院之间的行政隶属关系逐渐弱化,推动政府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管,提高医疗机构服务质量,规范服务行为,确保公益性的发挥。此外,非公有医疗机构的发展还可以将优良的管理、运作经验输入卫生体系,使惯行的卫生事业计划体制在新的“管理资本”冲击下发生“变革”,促进卫生事业的管理理念的转变和管理技能、效率的提高。

应该说,在健全的体制和政府有效监督下,公立医疗机构和非公立医疗机构都可以实现社会公益目标,而且公立医疗机构未必一定比私立医疗机构具有绝对的优越性,包括公益优越性和效率优越性。从福利经济学和社会功利主义的角度来分析,非公立医疗机构的发展不但不会对公立医疗机构公益性的发挥造成负面影响,而且可以充分发挥有益的补充作用,实现公共利益和公共福利的最大化发展。实际上,在公立医疗机构无力(政府财政投入不足)或者无意(公立医疗机构处于垄断地位)提供充分满足需求的医疗服务供应时,限制私立医疗机构的发展反倒在某种程度上违背了公益目标。

三、非公有医疗机构的营利性与公益性的关系

根据医疗机构的盈余的处理方式的不同,非公立医疗机构又可以分为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机构,其中非公立非营利性机构盈余不能用于投资人分红,机构以追求自身发展为主要目标;非公立营利性医疗机构具有剩余索取权和自主分配权,盈余可以用于分红反馈投资人,因而在提供医疗服务的过程中具有逐利性。那么,营利性医疗机构是否就不具有公益性呢?其实也,结合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非公立医疗机构的营利性与公益性之间并无矛盾。

(一)公益性与营利性并非同一范畴的概念。

所谓公益性是医疗机构提供医疗服务或医疗服务利用后的一种影响和结果---例如,人群健康的改善、社会经济的发展等等。我们常说卫生事业具有公益性,医疗机构具有公益性,那是因为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可以增加社会的公共利益。而营利性则是对个人或组织行为的一种表述,具体到非公立医疗机构而言则与其谋取私利的行为和允许盈余分配的制度安排有关。一个强调的是组织活动的结果和效果,一个突出的组织活动的目的和过程,两者既不属于同一范畴的一对矛盾,也不存在直接的对应关系。

(二)公益性与营利性两者并无必然的对立。

由于医疗卫生服务的强烈公益性,无论是营利性的还是非营利性的非公立医疗机构都跟公立医疗机构一样具有公益性,为社会的公共利益的增加做出了贡献。营利与否似乎并未影响医疗机构对公益性目标的实现,而营利性医疗机构的营利却也正是产生在其实现公益性目标的过程中,两者之间似乎并无必然的对立。进一步的升华,两者之间的关系更深层次反映的是私利与公共利益的辩证关系:两者一致时,私利的实现过程也就是公共利益的实现,形成激励相容,公共利益进一步强化;两者相左时,公共利益在追逐私利的过程中被不断的弱化。而这种从对立关系向激励相容方向的转化则有赖于我们制度的设计和安排。可以说,医疗机构,乃至营利性的非公立医疗机构公益性彰显以否,关键在于我们卫生制度的设计和合理的监督引导。

因此,我们一方面要正确认识非公立医疗机构的公益性,正视非公立医疗机构在完善卫生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全面覆盖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引导鼓励非公立医疗机构发展的相关政策文件的出台,为非公立医疗机构,包括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发展创造公平、适宜的政策环境。从扩大社会公共福利和公共利益的角度来看待和支持非公立医疗机构的发展,对非公立医疗机构在税收、融资等方面予以优惠,对其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等公益性任务给予公立机构一样的补助和投入,使社会资源与政府投入形成合力,实现公益性的最大化;另一方面,我们也要从保护患者利益的角度,警惕非公立医疗机构,尤其是营利性医疗机构对公益性的侵蚀,加强对非公立医疗机构执业行为、服务质量、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盈余分配等方面的监管,限制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利润水平,防止暴利和欺骗现象的发生,实现非公立医疗机构与卫生事业的共同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浙江省嘉兴市第二医院)

参考文献: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概念范文第5篇

1.改革公共卫生课程体系。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公共卫生的概念和内涵已由过去的环境卫生、个人卫生拓展为现在的社会卫生,课程结构也在传统的课程基础上出现了大量跨学科、范围广泛的社会医学课程[2]。课程体系的改革、教学内容的完善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我们在充分考虑临床医学生公共卫生教育的特点的基础上,对预防医学课程涵盖的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初级卫生保健和社区卫生服务等教学内容进行提炼,去除与实际工作脱节的内容,并增加和充实与临床实践工作有关的预防研究新进展。针对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日益广泛的实际,单独开设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必修课程,使必修课程达171学时,高于国内同类医学院校的平均学时数[3]。为临床医学生开设公共卫生类选修课程7门,如健康教育、社会医学、卫生经济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等。在基础和临床课程教学过程中强化预防医学意识,使公共卫生教育贯穿临床医学生培养过程的始终。

2.构建公共卫生实践平台。制定公共卫生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规划,按照规划的要求和目标,新增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覆盖卫生防疫、疾病防控、妇幼保健院、乡镇卫生院的9个公共卫生实践基地。以培养学生的社区卫生服务能力为导向,编写社区卫生服务实践指导,在第四学年临床见习阶段安排为期2周的社区医疗实践必修环节,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亲身到实践中进行体验,融“教学”于“实践”,促进了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的融合。这种以现场为中心的实践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深地理解预防医学的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增强了其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性,为毕业后实施临床预防和社区卫生服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合理配置师资队伍。为提高教学效果,在选拔公共卫生师资的过程中,走出校门,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选择行业接近,既有一定的理论和研究能力,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从事公共卫生教学工作。目前,我校聘请的校外教师涵盖卫生管理、卫生防疫、疾病控制、律师、医疗保险等多个部门,参与卫生经济学与卫生事业管理、预防医学、流行病学、卫生法学、社会医学等课程的带教。外聘教师接受我校组织的岗前培训,参加教研室集体备课,试讲通过后,方能正式授课。这样即丰富了课堂讲授内容,拓宽了学生的社会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改革教学方法。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中心,打破过去传统的封闭式、“填鸭式”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提供网络教学平台,积极推进PBL教学,将典型公共卫生问题,如社区慢病管理、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理等,以案例的形式提出,供学生针对问题进行自学和讨论。通过教学互动,师生讨论,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团队协作精神、交流沟通能力与公共卫生思维能力。

5.完善评价体系。公共卫生教学评价体系中,加强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估。在必修课的考核中,加大实验(践)成绩比例,其中理论成绩占60%,实践成绩占40%。在学生社区卫生服务实践中,实践总成绩由学生社区卫生服务实践鉴定(60%)及学生调研报告评价(40%)两部分组成,鉴定由基地带教教师根据学生实习情况作出,调研报告评价由预防医学教研室教师完成。

二、公共卫生教育改革的举措评价

我们于2011年和2012年分别在未实行改革举措的2006级和已实行改革的2007级随机各选取3个班共198名学生在毕业前进行问卷调查,以评价我校公共卫生教育改革的效果。结果表明,实施公共卫生教育改革的2007级学生在对公共卫生课程的学习兴趣、学习公共卫生课程的必要性、公共卫生课程和师资配置的合理性、了解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的程度、具备公共卫生服务的基本技能、掌握预防保健的基本知识和流行病学基本调查方法等方面与未实行改革的2006级学生之间有显著差别(见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