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老年医学技术服务规范

老年医学技术服务规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老年医学技术服务规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老年医学技术服务规范

老年医学技术服务规范范文第1篇

中医药是我国医学科学和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中医药,对于保障人民群众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国家、省新医改方案和省政府《关于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精神,现结合我市实际,就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中西医并重方针,以继承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推进中医药科普化进程,合理配置中医药资源,探索建立符合中医药事业自身发展规律的体制机制,健全完善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加快中医药现代化建设步伐,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需求,为建设富强文明和谐的现代化新服务。

(二)主要目标。争取用5年左右时间,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特色突出、与人民群众需求相适应的中医药服务网络。重点建设3-5所中医“名院”和20-30个中医“名科”;培养造就一批中医优秀人才;加快推广10-20种“名药”;打造1-2家中药制造“名厂”和2-3处中药经营“名店”;规划设置30-50处中医“名所”;建成10处左右综合医院示范中医科;争取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设置标准化中医科和中药房,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均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逐步建立中医药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的有效机制,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

二、建立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

(三)优化中医药卫生资源,完善中医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完善区域卫生规划中的中医机构设置,合理配置中医药资源。到年,逐步建立以市级中医医院为龙头,以县级中医医院为骨干,以各级综合医院中医科为基础,以纯中医诊所为补充的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继续抓好政府主办的中医医疗机构建设,制定中医医院建设发展规划。各级政府要逐步增加投入,重点支持开展中医药特色服务、公立中医医院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建设以及中医药人才培养。市、县分别办好一所中医医院,对现有中医医院不得随意撤销、合并。加强各级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和中药房建设。提高乡村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积极吸引社会资金,促进民营中医医疗机构健康发展。5年内,各级政府要按照国家中医医院建设标准完成县级中医医院的房屋改造和设备配置,改善就医环境和设备条件。综合医院要按照国家标准设置中医临床科室和中药房,配齐服务设施、设备和人员。中医床位数不低于总标准床位数的5%,三级医院门诊开设中医专业不少于3个,二级医院不少于2个。开展综合医院示范中医科创建工作,创建10处左右综合医院示范中医科。

积极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探索建立中医药预防保健体系,加快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鼓励、支持中医医院和城市社区、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鼓励、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兴办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机构,加强引导,依法管理,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需求。

(四)促进中医医疗机构改革发展。遵循公益性质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深化公立中医医院运行机制改革。积极开展试点,通过采取适当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增加政府投入、改革支付方式等措施完善公立中医医院补偿机制,逐步解决“以药补医”问题。建立和完善公立中医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改进内部管理,优化服务流程,规范诊疗行为,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完善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准入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中医医疗机构。鼓励有资质的中医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开办中医诊所或个体行医。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开符合条件的药品零售企业举办中医坐堂医诊所,方便群众就医。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在医保定点、科研立项、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审和继续教育等方面,与公立中医医疗机构享受同等待遇,在服务准入、监督管理等方面一视同仁。

(五)加强基层中医药建设,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实施中医“三进”战略,推动中医药服务和中医药知识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加强各级中医医疗机构间的沟通与合作,市级中医医院要对口帮扶县级中医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县级中医医院要对口帮扶乡镇卫生院。公立医院中医医师经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备案后可到执业注册地点外的社区、农村开展医疗服务活动。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中医科、中药房建设。5年内,争取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设置标准化中医科和中药房,配备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基本中医诊疗器具和必备中药。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至少有1名中医执业医师,每个村卫生室至少有1名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乡村医生,并配备必要的中医诊疗器具,为群众提供基本的中医药服务。创建10-20处中医特色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鼓励支持乡村中医药技术人员利用当地中草药资源,按有关规定自种、自采、自用中草药。对祖传或确有一技之长的民间中医,经过考核可纳入乡村医生的范围进行管理,通过有关培训、创造条件后,鼓励其参加执业医师考试。

三、实施中医药“五名”战略

(六)加快培养一批“名医”。发挥高层次人才优势,大力推进名医战略。继续开展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尊重保护老中医,继承发扬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成立名老中医工作室或“国医堂”,配备相应助手,协助其整理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高度重视高层次中医临床优秀人才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有计划、有重点的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形成一支中医功底扎实、现代知识丰富、创新能力较强、专业技术精湛的中医药团队。5年内,至少评选20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30名市级名中医,30名优秀学科带头人,20名高层次优秀临床人才。

(七)加快建设一批“名科”。进一步加强重点中医专科建设,着力培养一批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疗效显著的中医名科。加强国家、省、市级重点中医专科和特色(优势)专科建设。5年内,在现有专科基础上争取再建成1个国家级重点中医专科、2-3个省级重点中医专科、10-20个中医特色专科和中医优势专科。逐步形成一批代表我市发展水平的中医重点专科和特色(优势)专科群。

(八)加快建设一批“名院”。加强市级中医院建设,使其成为中医特色突出、综合服务能力强、专科优势明显的综合性中医医院,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县级中医医院要按照“小综合、大专科”的办院方向,建成布局合理、特色明显、综合服务水平较高的中医医院,发挥其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业务指导和技术培训作用。各级中医医院要坚持以中医药为主的办院方向,采取有效措施,在学科发展、人才培养、技术进步和服务功能等方面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努力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5年内,争取建成1-2处国家级重点中医医院,1-2处省级重点中医医院。开展市级重点中医医院创建工作,重点扶持建设1-2处高水平的市级重点中医医院。

(九)加快推广一批“名药”。加快中药产业发展的统筹规划,推动现代中药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建设步伐。制定有利于中药产业发展的扶持及优惠政策,突出自主创新和体制创新,促进中药产、学、研结合。涉及自主创新所取得的新药,使用的新工艺、新技术,符合申请专利条件的,应及时申请专利,以取得自主知识产权。加强中药工业技术改造,改进传统生产工艺,提高中药纯化和提取水平。疏通流通渠道,加快建设我市现代中药产业制造基地和物流基地,打造一批中药制造“名厂”和中药经营“名店”,培育大型中药制造企业集团和中药经营企业集团,形成中药的“大品种”、“大品牌”。

(十)加快建成一批“名所”。鼓励公立医院承办或社会资本举办中医特色突出的纯中医诊所,充分发挥其便民、利民优势,为群众提供中药饮片和中医适宜技术等中医药服务。争取5年内在全市范围内建成30-50处纯中医诊所,在其建设运行、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财政扶持和政策支持。

四、推进中医药继承与创新

(十一)切实做好中医药继承工作。依托现有中医医疗机构,系统整理研究历代医家医案及当代名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对传统制药技术和老药工经验进行挖掘整理,形成规范,传承推广,并注重对中医传统医术以及相关技术秘密的保护。有计划地对民间医药传统知识和技术进行系统挖掘、整理和研究。5年内,依托市、县两级中医医院,设立3-5处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研究室,系统整理老中医药专家优秀学术经验,并给予政策和财政支持。

(十二)加快中医药理论与技术创新。支持中医药理论与技术创新和中医药新产品的开发。组织搞好民间中医独特诊疗技术和单方、验方的筛选、评价、开发工作,保护和利用民间特色疗法。积极开展常见疾病中医药诊疗方案、非药物疗法及名老中医经验方、民间单方验方的研究与推广,努力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调整优化各类专项资金,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技术、疗效评价、中医传承等研究和中药新药以及中医诊疗仪器、设备研制的资助比例和额度。县级及以上公立中医医院和市级综合医院要按照年业务收入的1%设立科研基金,用于中医药科学研究。建立多领域、多学科相结合的中医药研究队伍,加强对常见病、多发病和重大疑难疾病的中医治疗研究,提高中医临床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加强中医药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强化中医药行业技术研究、产品开发、产品出口中的知识产权管理。

(十三)加快构建中医药现代产业体系。推进中药现代化进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加强机制和体制创新,加快产业升级,培育现代中药企业,形成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现代化中药科技产业。加强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和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的规范化管理,促进中药技术现代化、质量标准化、工艺程序化、操作规范化和产品规模化。建设一批符合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和中药生产基地。严格执行中药饮片炮制规范,规范中药饮片的生产,提高中药饮片质量。大力推进传统中成药的二次开发和现代化进程。加强企业、医院、科研机构联合攻关,促进医院中药、医院制剂深入研究和转化。

(十四)加强中医药宣传教育工作,推进中医药传统文化建设。加大中医药宣传和中医药知识普及力度,推进中医药宣传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提高群众对中医药的认知率和应用率,营造有利于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充分挖掘我市中医药文化资源,积极发展中医药文化事业。全面整理现存的中医药文献资料,重点做好我市历代名医著作及民间中医药资料的搜集整理、研究出版工作。结合旅游开发和文化发展,加强具有中医药文化内涵的景点景物建设。加强各级中医医院文化建设,在办院理念、医院管理、人才培养、诊疗活动、建筑风格和服务等方面体现中医药文化特征。积极开展多渠道、多层次的中医药交流与合作。

五、完善扶持中医药发展的优惠政策

(十五)建立和完善中医药事业投入和补偿机制。各级政府要按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坚持政府在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根据事业发展需要,逐步增加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继续支持市中医院做好国家重点中医医院建设,确保按期完成建设任务。将县级中医医院纳入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并重点加强建设。公立中医医院的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和补贴政策性亏损等原则上由本级政府承担,其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等任务应给予相应补偿。有条件的县(市、区)要设立中医药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中医药特色服务能力建设、重点专科发展以及人才培养等。

坚持公立中医医院的公益性质,落实政府补助政策,并在投入政策上优先向中医医院倾斜。研究制定有利于发挥中医药作用的政府补偿办法和倾斜政策,激励医疗卫生机构积极开展中医药服务。根据中医药服务特点,建立科学的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及时调整和合理确定中医医疗服务项目和价格标准,体现中医医疗服务的成本和技术劳务价值,鼓励发挥中医药服务的特色优势。对公立中医机构业务用房基本建设项目,在土地及基本建设项目各项收费中实行优惠政策。

(十六)制定鼓励中医药服务的保障政策。在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建设中,研究制定引导参保人员有效利用中医药服务的政策措施。将符合条件的中医医疗机构纳入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社会救助定点医疗机构范围。将中医诊疗技术、中药饮片和中药制剂纳入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支付范围,并适当提高报销比例。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使用中医药治疗的,其医药费用报销比例要比使用其他治疗的提高10%以上,对住院病人采取针灸治疗的报销90%。在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中,对全部使用中医药治疗的门诊慢性病和住院参保人员,其医药费用报销比例至少提高5%。不断完善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医疗费用结算办法,通过实施总额预付、单病种结算以及人均定额结算等复合式结算办法,鼓励定点医院充分使用成本低廉,利润率高的中医药服务。

支持中药制剂的研发和使用。鼓励将名老中医经验方开发为使用方便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处方在本医疗机构使用5年以上,并能提供相关证明材料的,依法简化制剂审批程序,加快审批。经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法批准,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可以在技术协作、对口支援的医疗机构调剂使用。

(十七)坚持中医药同行评议。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和特点,在中医药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科研立项、成果奖励、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等评审或鉴定方面探索实行同行评议。

(十八)健全中医药人才培养机制。探索多种途径,采取综合措施,建立完善评选和培养中医名医制度,逐步探索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中医药师承教育模式,丰富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方式和途径。鼓励和支持继承人员积极参加国家设置的各种学历与学位考试及相关课程学习,获得相应学历与学位。积极开展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做好中医经典著作学习,重视中医药管理型、外向型、实用型和复合型人才培养。建立激励机制,对在中医药工作中有突出贡献、有创新发展、有科研成果的中医工作者,给予必要的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制定中医药人员职称晋升的优惠政策,适当增加中医聘任岗位名额,对业绩突出者,单位内部可试行“低职高聘”。从人事管理、中医药人员就业、中医带徒、名老中医评选等方面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与帮助。

六、加强中医药工作的组织领导

(十九)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有关中医药工作政策,切实履行保护、扶持、发展中医药事业的职责。建立相应的中医药工作协调机制,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宏观指导、政策制定、部门协调和组织推动。市政府建立由市卫生、发改、经贸、教育、科技、财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农业、法制、物价、药监、宣传等部门共同参与的市中医药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每年至少召开1次专题会议,研究、协调、督导中医药工作。各县市区也要建立相应工作制度,把中医药工作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政府考核目标,积极推动本地区中医药事业发展。

(二十)落实部门责任。各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扶持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卫生部门负责全市中医药工作的宏观管理和业务指导,同时履行好对中医药工作的统筹规划和综合协调职能。发展改革部门要将中医药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化资源配置,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对重点项目建设的投入,促进中医药产业发展。财政部门要研究制定投入政策,对中医药发展给予支持,并加强资金使用监管。人事部门要加强中医药管理体系建设,制定并落实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人事政策,会同科技、教育、卫生等部门抓好中医药人才引进和学术带头人培养工作。劳动保障部门要将中医药纳入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定合理的中医医疗机构医疗保险费用结算办法,中医医疗机构医疗保险费用结算标准不得低于同级综合医院。物价部门要根据相关规定,及时调整和合理制定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中针灸、推拿、刮痧、拔罐、中医整骨等传统项目的收费标准,合理制定政府部门确定的名老中医药专家诊疗费标准,加强中医医疗机构中药自制剂价格管理,及时制定和调整中药自制剂销售价格。宣传部门要会同卫生、文化等部门制定近期和长期、微观和宏观相结合的中医药宣传教育规划,协调新闻媒体加大对中医药的宣传力度。科技部门要加快构建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加大对中医药科研立项和资金支持力度。经贸和信息部门要抓好中药产业发展和企业技术改造与创新。农业部门要制定中药材种植规划和推广中药材生产技术,抓好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林业部门要制定木本中药材发展和药用野生动、植物资源培育规划,指导木本中药材生产和药用野生动植物培育基地建设,加强对珍贵稀有药材的保护。食品药品监管、质监部门要严格中医药技术质量标准,加强市场管理,规范中医药市场秩序。国土资源、文化、知识产权等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分工,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

老年医学技术服务规范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家庭医生;服务路径;分类依据

[中图分类号] R1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9(a)-0151-02

老龄化、慢病海啸及不断增长的医疗负担促使我国医疗服务模式发生转变,家庭医生服务应运而生。家庭医生是以全科医生为责任主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技术依托、社区居民及其家庭的健康管理为工作内容、建立契约关系为服务形式的新型医疗保健服务模式,该种模式发展迅速,并且得到了患者的广泛好评。该项目针对于家庭医生服务路径的分类依据进行具体的研究,于2011年4月―2013年3月间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深圳市福田区现有的201名家庭医生进行问卷调查,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深圳市福田区现有的201名家庭医生进行问卷调查。201例家庭医生中,男医生112名,女医生89名,年龄在29~40岁之间,平均年龄(34.2±1.4)岁。参与家庭服务的时间1~4年不等,平均时间为(2.1±0.1)年。

1.2 方法

对201个家庭医生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家庭医生的年龄、专业技术背景、现有技术职称、从事社区工作年限以及签约对象的构成比,不同类签约对象的服务需求比。发放调查问卷201份,回收201份,回收率为100%。依照调查的结果,从供方与需方两个角度来探析家庭医生的服务路径[1]。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2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家庭医生从事全科执业时间、职称等及签约对象性别、年龄构成等数据均以率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Z检验。

2 结果

由表1可知,参与该次调查的201名家庭医生中,从事全科执业时间1~2年者明显多于3~4年者;初、中级职称明显多于高级者,内科医生明显多于儿科医生及其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由表2可知,签约居民中中老年人、两病病人、孕产妇、健康及亚健康人群、儿童所占比例与提供家庭医生服务中所占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分类依据分析

对201个家庭医生的调查问卷以及福田区家庭医生服务两年来的相关数据分析显示,两年内201个家庭医生团队共签约76 646户,签约人数达225 324人,其中老年人占6.61%、两病病人占7.36%,儿童占6.8%,健康及亚健康人群占48.14%,孕产妇占1.76%。提供家庭医生服务364 528人次。其中老年人占21.9%,两病病人占18.86%,儿童占16.22%,孕产妇占4.09%,健康及亚健康人群占38.15%。结果显示签约对象的构成比中,两病病人、老年人、儿童等重点人群超过半数,而家庭医生服务的需求比中,两病病人、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的需求明显超过健康及亚健康人群。因此,需要根据签约对象的这个特点,采取针对重点人群的家庭服务流程及措施,提高服务的质量[2]。

3.2 家庭医生资质分析

针对于对家庭医生问卷的调查结果显示:家庭医生的平均年龄(34.2±1.4)岁,专业技术背景内科医生占44.27%,儿科医生占21.39%,其他34.34%,从事社区医生工作平均(2.1±0.1)年,由于家庭医生服务的主要人群是老年人,两病病人、儿童等重点人群,因此,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规范及提高家庭医生的服务技能。①家庭医生在上岗前应该接受规范的培训,要具备全科医生的理念及技能,以免发生其他的安全问题[3]。②建立家庭医生双向转诊平台,为家庭医生服务提供有效的转诊途径[4]。③制定家庭医生服务指南、规范、路径等,引导规范并督促家庭医生服务工作。

3.3 家庭医生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从该次调查分析来看,当前福田区家庭医生服务存在着家庭医生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和重点人群家庭医生服务供需不平衡的问题。从调查结果显示,中级职称家庭医生在家庭医生中所占有的比例最高,低、中级家庭医生人数明显多于高级医生(P

3.4 家庭医生服务路径

针对当前社区家庭医生服务现状及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当前家庭医生服务应当以有需求的重点人群家庭开展约定式服务,为中老年人、儿童、两病病人提供约定式服务,为此类人员提供随访、预约及健康干预服务,并积极引导此类人员的家庭成员积极参与到社区健康自我管理小组活动中,加强对重点人员的卫生服务工作。葛敏《家庭医生制度的推进路径、服务模式和制度架构的探讨:以长宁为例》一文中提出在急停医生制度的实践路径中,应当立足于人群依从性和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按照时间路径和程度路径,按照”按需服务、分类服务”的原则,以“四医联动”对象、慢性病家庭为签约服务重点,依次向老年人群、有需求人群家庭扩展,引导社区居民积极利用社区卫生服务[7]。王陵等在《特区家庭服务可持续发展实践研究》中提出,深圳特区家庭医生服务应以考虑居民年就诊次数、类型等对老年、妇女、儿童及其他人群开展相应的生命周期健康干预[8]。张玮的《开展家庭医生制服务的可行性分析与对策研究》文章中更是对家庭医生服务的路径分析的极为透彻,该次对家庭医生服务路径的分类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9]。进而通过对其他学者的文献研究,并且结合该次研究的实际情况,能够实现良好的研究效果。

综上,根据重点人群分类,并且采取有效的临床服务措施,能够实现良好的服务效果,促进家庭医生服务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胡睿,王夏玲.家庭医生式服务助力社区卫生发展[J]. 中国社区医师, 2011,13(24):213-214.

[2] 张新建,胡睿,王天鹅,等.时代呼唤 家庭医生式服务应运而生[J]. 中国社区医师,2011,3(21):490-491.

[3] 顾轶.家庭医生取经欧美[J]. 中国医院院长,2011,10(13):152-153.

[4] 张玲.社区高血压糖尿病健康管理工作的体会[J]. 中国全科医学, 2010,15(4):359-360.

[5] 薛锦花.推行社区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模式存在的困难与对策[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1):125-126.

[6] 李瑞杰,马其波.电子家庭医生:一种新型家庭医疗健康服务模式[J]. 中国医院院长,2012,11(23):350-351.

[7] 葛敏,江萍,芦炜,等.家庭医生制度的推进路径、服务模式和制度架构的探讨:以长宁为例[J].中国卫生资源,2012,15(5):420-422.

[8] 王陵,宋书仪,周小平,等.特区家庭医生服务可持续发展实践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14(10):1241-1243.

老年医学技术服务规范范文第3篇

自今年3月进入本院参加工作以来,在这不足一年的实践学习,感觉要想将以前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临床工作相结合,就必须在平时的工作中,一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并多请教带教老师,另一方面利用业余时间刻苦钻研业务,体会要领。

外科手术病人相对较多,也就学到了术前术后的相关知识。术前准备有心理疏导和肠道准备、饮食指导。术后生命体征监测、切口观察、协助咳嗽排痰、观察输液量及输液速度、各种引流管的护理、尿管的护理、饮食护理以及术后并发症观察和护理等等。在日常工作中,就要求我们更耐心地去与她们交流与沟通,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护理质量,让病人信任我们工作。由于外科的节奏比较快工作比叫忙。琐碎。记得刚到外科时我还不适应,为了搞好工作,服从领导安排,我不怕麻烦,向老师请教,向同事学习,自己摸索,在短时间内便比较熟悉了外科的工作。了解了各班的职责,,明确了工作的程序,方向,提高了工作能力,在具体的工作中形成了一个清楚的工作思路,能够顺利的开展工作并熟练圆满地完成本职工作。

通过近一年的学习,除熟悉了科室的业务知识外,我还很注意护士职业形象,在平时工作中注意文明礼貌服务,坚持文明用语,工作时仪表端庄、着装整洁、发不过肩、不浓妆艳抺、不穿高跟鞋、响底鞋、礼貌待患、态度和蔼、语言规范。认真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其法律法规,积极参于医院组织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学习活动,丰富了法律知识,增强了安全保护意识。在护士长积极认真指导下,我在很多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和提高,平时坚持参加科室每周五的业务学习,护理人员三基训练,在近一年的工作中,能始终坚持爱岗敬业,贯彻“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服务理念,提高了自身素质及应急能力。

当然,我身上还存在一些不足有待改进。比如,在学习上,有时仍有浮躁的情绪,感觉要学的东西太多,心浮气躁,尤其是在遇到挫折时,不能冷静处理。在工作上,有时存在着标准不高的现象,虽然基本上能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但是在主动性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这都是我今后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地方。

在即将过去的一年里,要再次感谢院领导、护士长和带教老师给予的教育、指导、批评和帮助,感谢同事们给予的关心和支持。回顾过去,有许多进步和提高,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展望未来,应当发扬自身的优点与长处,克服不足。在即将迎来的****年,我会继续发扬我在过去的一年中的精神,做好我自己的工作,急病人之所急,为病人负责,绝对不要发生因为我的原因而使病人的病情恶化,我对自己的工作要做到绝对负责,这才是一名救死扶伤的好护士应该做的最起码的工作。

年终护理工作总结2010-7-13 10:55 【大中 小】【我要纠错】

2009年是“埋头苦干、创造飞跃”的一年,医院利用一年的时间主抓学科建设及人员培训,护理部在医院领导的带领和支持下重视护理骨干的培养,优化了护理队伍,提升了护理服务质量,加强监督管理,保障了护理安全,同时提高了护理人员法制观念,加大了护理质量监控力度,使全院护理服务质量稳中有升,病人满意度不断高。现将护理部2009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重视人才培养,优化护理队伍

1、加强护理管理培训。医院于今年先后派两位总护士长到第四军医大学进修学习,与此同时医院部分常委还对全院护士长及老护士长进行了培训。

2、优化整体护理队伍,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医院分四批次共选派58名护理骨干(包括10名护士长)前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往天津医院、北京医院、总医院进修学习,这是近十年来护理人员外出进修学习人数最多的一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5月、6月、7月、8月与总医院专家共同完成的14例心脏手术及术后护理,病人均已康复出院。

4、充分培养护理人员组织参与性。“5.12”护士节举办了以倡导人性化服务为主题的多项活动,以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护士礼仪表演,护理操作技术展示为主。护理人员各尽所长,既强化了护理知识,又陶冶了情操,增强集体主义荣誉感。

5、加强实习生的带教工作。实习生来院后集中组织岗前培训2次,主要从实习生制度、50项基础操作技能各科室建立健全的带教制度,每名实习生均有固定带教,有小教员针对科室专业定期授课,出科由护士长进行理论及操作考试。科室对实习生层层把关,确保无医疗差错发生。

二、加强监督管理保障护理安全

1、护理部定期督促检查护理工作,重点加强了节前安全检查,增强护理人员防范意识,杜绝事故隐患,规范了毒麻药品的管理,做到了专柜专人管理,抢救车内药品做到了“四定”:专人管理、定点放置、定量、定数,班班交接,有记录。抢救设备及时维修、保养、保证功能状态备用。

2、坚持护士长夜查房,督促检查护理人员在岗及岗位职责履行情况,及时发现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偏差,及时给予纠正处理,坚持每月护士长联查一次,每两周召开护士长例会一次,对工作中的不足作出针对性、实效性改进措施,以确保护理质量及护理安全。

3、深入科室督促护士长每日工作安排。重点查新入、转入、手术前、手术后、危重和生活不能自理、有发生医疗纠纷潜在危险的病人,督促检查护理工作的落实,加强环节质量控制,减少了护理缺陷的发生。

4、组织了见习期护士进行岗前培训,通过培训,使她们树立法律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在岗位中认真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履行好白医天使的神圣职责。更好的为医院建设贡献力量。

三、规范护理文件书写,强化护理法制意识

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提高,新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颁布,如何在护理服务中加强法制建设,提高护理人员法制意识,已成为护理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护理部于今年严格按照护理文件书写规范要求,制定了医院护理文件书写实施细则,采取集中讲座、分病区学习等形式进行培训,使护理人员更加明确了护理文件书写的意义,规范了护士的行为,提高了护理质量;在组织讲座时,还结合我院书写护理文件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提出了相应对策。

四、加强了质量管理监控力度

1、护理部按照护理文件书写规范,及时修订完善了各种护理文件质控标准,由一名护士长专门负责检查护理文书。

2、加强了消毒供应室无菌物品的洗涤、消毒存放、下收下送工作管理,保证了消毒物品的质量和医疗护理安全。

3、加强了医院感染控制管理,组织了护士长及全院护理人员学习新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管理规范,通过每月质量检查和护士长夜查房,对护理人员消毒执行情况进行了检查考核,重点加强了一次性无菌物品、无菌技术、卫生学洗手、环境卫生学、消毒监测的管理

五、提升服务质量,塑造医院形象

护理人员是与病人接触最多、最早,最密切的工作者,护理人员的素质和形象,直接影响医院形象。

1、护理部首先从业务素质抓起,坚持了每半年进行操作及理论考试,每月由科室组织业务学习及一项操作技术培训和考核,要求人人过关,培养护理人员有一套过硬的业务技术。

2、规范护理人员着装、要求文明用语,接听电话规范,让护理人员以端装、和蔼、亲切、大方的形象和饱满的精神面貌投入工作中,用文明礼貌的语言热情接待病人,为病人提供满意的服务。

3、继续加强主动服务意识,贯彻“以病人为中心”的思想,让护理人员改变思想,提高认识,及时满足病人的要求,不断改善服务态度,提升护理服务质量,注重护患沟通,从单纯的责任制护理转换到了以人性化护理为中心的整体护理。

六、围绕医院工作部署,积极协助

1、配合政治处成功组织了“八。一”联欢会,与科室联合组织了新闻会、放射治疗新技术与规范化应用学术研讨会等重大活动,赢得了科室一致好评。

2、认真学习医院人事制度改革相关文件,按照文件精神拟订护理人员编制,并配合医院全面展开人事制度改革。完成了护士长的述职答辩工作,为医院做好护理管理者的培训工作。

3、围绕“创满”、“质量管理年”的中心工作,护理部不断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各班职责并按各项评分标准加以落实。

内科护士工作总结?内科护士工作总结范文?针对网友近期对“内科护士工作总结”的文秘范文搜索量增加医学教育网特整理了内科护士工作总结的范文,内容如下:

时光如梭,转眼间在呼内的日子即将结束,在充满人性化的医院工作让我的大脑变的更加充实,让我开阔了视野,让我看到了以前我所感受不到的人间疾苦,让我真的明白了生命的价值!回想在过去的一个月中,虽然天天忙忙碌碌,但是它让我的生活变的充实而有意义,虽然日子充满了酸甜苦辣,但它却让我的脑海中像有一股自由水一样,源源不断的让知识和成长经验注入了我的大脑中的源泉,让我学到了我们在学校想学而无法学到的东西。

来呼吸内科,可以说是我的一个转折点,它让我感受到医院的温馨,教师和我们学生没有代沟,对待我们和朋友一样,有东西一起吃,有玩的一起玩,在玩和吃的同时还孜孜不倦、不厌其烦的教我们临床护理知识,让我离开家后再次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每天早上8点交完班后,扎点滴是我们的必修课,也可以说是锻炼我们自己的胆量。病人们都很和蔼可亲,即便是我们一次大意没有将针扎进血管,病人也会笑着说“没事的,小姑娘,万事开头难,只要练的多了,就没事了。人生下来不是什么都会的,都是靠边学边做才会的,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不就是这样的吗,失败乃成功之母嘛。”可我们知道,护士是人类的白衣天使,一点点的失误就可以误人的一生,所以我们时时的告诫自己,在工作上我们不能发生一丝丝的错误。我们身为护士,就注定要为病人负责,要为社会负责。那样我的心才会安稳。就因为这样,我们得到了老师的褒奖和病人的赞美。

老年医学技术服务规范范文第4篇

 

2021年,全市卫生健康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提高城乡居民健康水平为目标,以推进卫生健康项目和强化行业作风为抓手,以落实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措施为重点,按照“巩固成果,创新举措,开拓进取,稳升质效”的工作思路,不断深化改革、优化服务、亮化特色,努力推动全市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重点做好“八大任务,102项工作”。

一、不断加强行业党建和行风建设

(一)加强卫生健康行业党的建设

1.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充分运用“三会一课”、学习强国、甘肃党建等学xxx台,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2.通过强化支部标准化建设,进一步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不断提高基层党建工作水平,加强党对高知识群体的政治引领和吸纳。持续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贯彻落实好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

3.积极引导党员主动作为,充分发挥先锋引领作用,创新主题党日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切实找准党建与业务工作结合的切入点,实施“建设健康定西·党员在行动”品牌打造工程,开展“三好一满意”“三亮三比三评”“送医送药送健康”“健康知识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进机关、进党校、进企业”等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推进党建和业务工作有机融合、相互促进。

4.持续加强基层党建,强化抓落实、靠责任,抓班子、建队伍,抓机制、强管理,抓培训、提能力,抓创新、促提升等“五抓措施”,落实定期工作提醒、调度推进、督促指导、全面考核、述职评议等“五项机制”。

(二)加强卫生健康行业作风建设

5.持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聚焦“一岗双责”做实压力传导,不断深化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建立健全“六张清单”,切实增强医务人员的风险意识、自律意识,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

6.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医疗卫生行业“九不准”规定,不断提升党内法规执行力,扎实开展医疗领域专项治理,持之以恒纠正医疗领域不正之风。严厉处置医疗卫生机构从业人员利用职务便利,在医疗服务中索取或收受患者及其家属赠送的“红包”礼金或其他不正当利益等违规违法行为,促进依法执业、廉洁行医。

7.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完善医德医风考核机制,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坚定不移将“管行业必须管行风”的治理要求落到实处,形成风清气正的行业新风尚。

8.加强依法执业监管,严禁夸大宣传或发布虚假信息,全面排查医疗技术管理、规章制度落实、重点科室运行等情况,将医疗行为管理纳入卫生监督重点。加强与医保、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联动,坚决打击医闹和伤医等侵害医务人员生命健康的行为,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就医环境。

9.主动了解社情民意,诚恳接受公众咨询、投诉和举报,规范做好卫生健康领域来信来访、网上信访、12320卫生热线、12345民生热线、领导信箱受理、处置和答复,确保及时率达到100%,满意率达到95%以上。

二、落实落细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

(一)高效发挥联防联控机制

10.健全高效顺畅的疫情防控指挥体系,及时根据疫情防控需要完善组织机制,强化联防联控领导小组“一办九组”及各成员单位职责分工,适时完善疫情防控预案,切实履行好常态化疫情防控责任。

11.准确掌握疫情流行形势,定期开展疫情分析研判,及时提出预警信息,精准施行防控措施,牢牢掌握疫情防控主动权。

(二)持续做好重点环节管控

12.加强冷链食品管控,强化冷链食品和重点环境的疫情风险监测,加大检测频次和范围,对进口冷冻食品从运输、储存、销售等环节做到全链条管控和检测。

13.加强海鲜市场、带有冷库的食品交易市场、农贸市场、售卖冷冻肉类及水产品的大型超市等场所、冷冻水产品和冷冻肉类等食品产品及相关从业人员的核酸监测。

14.加强在外地集中隔离期满14天后的境外来定返定人员管控,落实目的地居家集中隔离14天措施和不少于3次核酸检测,做到人物同查。

15.加强高中风险区来定人员管控,汽车站、火车站按来源地风险等级进行摸排来定人员,并及时移交属地管控。

16.严格落实“四方责任”,全面实行网格化管理,推动“健康码”互通互认,确保人员安全有序流动。

(三)全面提升核酸检测能力

17.加强核酸检测人员培训,优化核酸检测实验室人员配置,市级每个实验室储备10-20名检测技术人员,日核酸检测能力达到5-10万人;县级每个实验室储备8-10名检测技术人员,日核酸检测能力达到6-8千人。建成市人民医院城市检测基地,配齐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实验室核酸提取仪、荧光定量PCR监测仪、生物安全柜、移液器、旋涡震荡仪、高速冷冻离心机、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等核酸检测设备。

18.加强流调队伍建设,各县区组建不少于5支由疾控、公安、社区等人员组成的流行病学调查组,分乡镇、社区划定片区、统筹调度,确保在24小时内完成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流行病学调查。

(四)切实做好院内感染防控

19.全面完成安定区公共卫生应急急救中心、渭源县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业务用房、陇西县第一人民医院传染病区及PCR实验室改扩建项目、临洮县人民医院发热门诊和感染疾病科改造及医疗设备采购、漳县中医医院传染楼建设等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提升项目建设以及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隔离救治病区“三区两通道”改造。

20.认真落实预检分诊和首诊负责制度,充实预检分诊力量,按规定开展住院患者和陪护人员核酸检测,严格落实《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杜绝院内感染。

(五)组织实施新冠疫苗接种

21.认真组织实施新冠肺炎疫苗紧急接种工作,做好人群摸底、接种培训,严格疫苗冷链运输和配送,指导做好定点接种单位接种现场、异常反应监测与处置、应急救治工作,有效预防新冠肺炎病毒传播。

(六)科学合理储备物资

22.以县区为单位,按照30天满负荷运行需求储备防控物资,各医疗机构按照30天满负荷运行需求进行疫情防控物资储备。建立科学合理的储备制度,形成调配长效机制,及时调换库存物资,防止物资过期浪费。

三、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一)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23.持续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推动医院管理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落实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预算管理,三级公立医院设立总会计师、二级公立医院设立会计师制度。

24.完善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全面实施二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对基层医疗机构综合管理等12个方面46项指标进行考核。

25.推进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完善薪酬分配制度,激励性工资占绩效工资的比例达到60%。积极争取政府投入,逐步化解公立医院债务。

(二)推进区域综合医改工作

26.推进紧密型技术联盟和专科联盟建设,加快重点专科和薄弱学科建设,每个县级公立医院加入2-3个专科(技术)联盟,有效提升县级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和水平,确保90%的常见病、多发病在县域内得到有效救治。

27.稳步推进陇西县、临洮县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试点工作,改革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动落实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制度,基层就诊率达到65%,年内开展督导检查2次。

28.建立慢性病医防融合新模式,整体提升县域医疗服务能力和慢性病防控管理能力,重点慢性病患者规范管理率达到60%。

29.加强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推进卫生健康综合监管信息化建设,对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在线监管实现全覆盖。

(三)严格落实分级诊疗制度

30.加强分级诊疗病种管理,结合各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各增加分级诊疗病种5种以上。分级诊疗病种入径率达到100%,临床路径管理率达到50%以上。

四、大力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和质量

(一)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31.提升综合医院服务能力。重点加强医院组织管理、科室建设、优护服务、医疗技术和药事管理,力争定西市第二人民医院、通渭县人民医院、陇西县第一人民医院、临洮县人民医院、岷县人民医院等5家综合医院年内达到三级乙等综合医院服务能力。

32.加强市级重点学科建设。实施市级医疗重点学科评审,市县级医疗机构各申报市级重点学科3个,11月底前完成医院自评和县级初评工作。

33.提升紧急医疗救援能力。独立建设市紧急医疗救援指挥中心,完成120急救指挥云平台、县级指挥分中心、医疗机构救援站建设,同步实现院前急救与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和危重新生儿等5个急危重症救治中心的有效对接和省市县互联互通。

34.提升信息平台应用能力。建立季度督导检查机制,推进全民健康信息平台高效应用,22家医疗机构数据质量达到80分以上,二级医院全面完成远程会诊对接。三级医院卫生专网接入带宽达到300M、二级医院达到200M,6月底前完成互联网医院网络安全等保测评,年内完成成熟度测评准备工作。

35.实施社区医院建设试点。指导洮阳中心卫生院等3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通过补齐短板、健全科室和配齐设备,提高门诊常见病、多发病诊治能力,积极创建社区医院。

36.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巩固提升已达到推荐标准的13家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积极促成已达到基本标准的62家基层医疗机构达到推荐标准,59家达到基本标准。

(二)继续加强乡村一体化

37.规范加强乡村医生管理。乡村医生在工作日期间要确保正常在岗并开展服务。按规定配备使用80种以上基本药物并为农村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38.有序做好新老村医交替。新聘用的乡村医生和订单定向乡村医生参加岗前培训期间,暂由老村医和乡镇卫生院派驻开展工作。新村医岗前培训结束后按照“新村医不熟、老村医不退”的原则安排新、老村医交替工作。在新聘村医能独立开展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情况下,老村医方可退出岗位。

39.按时落实乡村医生待遇。严格落实村医养老和收入待遇,积极协调财政部门,确保村医各项待遇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各项资金于12月20日前全部发放到位。

40.提高健康一体机使用效率。强化健康一体机使用监管,年内开展1次健康一体机使用情况督查考核,确保一体机正常使用率达到90%以上。

(三)认真开展协作帮扶

41.三级医院对口帮扶县级医院。市人民医院根据通渭县人民医院、渭源县人民医院、渭源县中医院、漳县中医院实际需求,采取“组团式”支援方式,派驻5名以上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帮扶团队驻点帮扶;全市各受援医院与支援医院主动对接,建立远程医疗服务关系,组织选派不少于3人的专业技术骨干到支援医院进修学习。

42.城市医院对口帮扶基层医疗机构。组织开展好城市三级医院开展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能力帮扶工作。选派60名以上县级医院医务人员到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对口帮扶,帮助基层创建新科室、开展新业务、推广新技术,有效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常见病、多发病诊疗能力,努力实现“常见病不出乡”的目标。

43.积极开展东西部协作。力促安定区、通渭县、陇西县、渭源县、漳县和岷县与帮扶市医疗机构各新建1对结对关系,选派100名医疗技术骨干到帮扶市进修学习。

44.全面支持漳县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促进漳县卫生健康项目建设,指导开展重点项目前期工作,为漳县争取至少1个省级以上卫生健康方面的重点支持项目。组织医疗机构对口帮扶漳县,加强重点学科、重点专科建设,强化高层次卫生、基层卫生、公共卫生、中医药、护理、卫生管理等人才的培养培训。

(四)努力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45.不断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严格落实18项医疗核心制度,持续规范诊疗行为,杜绝大处方、大检查等过度医疗现象,确保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年内,市级组织开展血液安全督查、分级诊疗病种评估和医疗质量考核,各县区开展1次医疗质量专项督查。

46.着力提高医务人员业务水平。通过市级质控中心和市医学会专业委员会,举办10期以上医疗专业技术培训班,培训人员不少于1000人次。

47.健全完善市级医疗质量管理体系。新成立消毒供应、病理、心电、病案管理等4个市级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切实发挥质控中心医疗质量“守门人”作用,对各级医疗机构相关科室进行专业指导。

48.积极开展“民营医院管理年”活动。年内组织1次以民营医院依法执业、组织管理、制度建设及诊疗行为为重点的专项督查,督促民营医院规范科室设置、人员配备、质控体系建设、服务能力提升等,有效保障民营医院医疗安全。

49.着力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质量。严格落实基层医疗机构奖惩与绩效工资挂钩政策,定期进行“三基”训练和考试,开展医疗质量相关培训。学习医保目录,规范用药,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医疗水平和业务素质。切实规范基层医疗机构医疗行为,保证医疗安全,提高病历、护理文书书写质量。

50.全面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对辖区慢性“四病”人群按照“分片包干”原则,量化分解任务,实行“网格化”管理。市、县两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每季度开展1次电话随访抽查,每半年对签约服务质量开展1次明察暗访,杜绝人员遗漏、签而不约、履约不实等问题。

51.开展农村贫困人口大病救治。继续开展农村贫困人口大病救治,加强定点医院日常监管,督促定点医院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及时更新全国健康扶贫动态管理系统数据,确保大病救治率始终保持在99%以上。

52.指导市级妇幼保健机构优先发展妇女儿童保健业务和中医药特色诊疗服务,逐步完善科室设置和人员配备,梳理内部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做好基本业务功能的宣传与推介。争取与三级医院建立医联体等多形式的协作关系,引进和拓展新业务新技术,规范医疗和保健管理。

五、着力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一)做大做强市级中医医院

53.紧抓三级中医医院建设契机,切实发挥好市中医院的龙头引领作用。积极争取国家中医特色医院建设项目,完成定西市中医院门诊综合楼建设用地划拨和资产划转。

54.积极争创省级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建设,全力推进胸痛中心建设,积极创建国家中医特色优势专科1个。

55.持续推进市中医药研究院建设,着力加强医院中医药人才队伍增量提质。探索建设中医互联网医院。

(二)全面提升医院中医药服务能力

56.全面推开全市中医“专科联盟”建设,推进中医针灸推拿、中医骨伤等2-3个市域专科联盟建设。

57.完成2018年市级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单位评审验收命名,各中医医院新建5-7个市级中医特色优势专科。创建1个省级中医特色优势专科。

58.开展中医医院服务质量专项督导考核,规范医院管理和服务流程,切实提高中医医疗服务能力。继续加强县级中医医院达到三级中医医院服务能力推荐标准和基本标准建设,全面提升县级中医医院服务水平。

(三)持续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

59.实施好22个基层卫生医疗机构中医综合服务区(中医馆)建设项目,所有项目单位全部接入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规范操作流程及数据统计。

60.以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为平台,开展乡村两级医务人员中医适宜技术全员推广培训,确保乡、村两级分别能够开展9项、6项中医适宜技术。

(四)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

61.牵头督导落实《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快推进年度各项工作任务。

创建国家或省级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1个,启动第四批全省中医药五级师承教育活动。开展传统经方、验方及民间传统中医技术的搜集整理和保护。

62.依托市中医药学会平台,举办以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为主题的学术论坛和学术交流,开展百名中医药专家巡诊义诊活动。

63.加强各医疗机构中医药特色文化的宣传。组织开展市、县、乡、村四级“定西市全民悦中医”系列活动,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介推广普及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和易于掌握的中医养生保健方法,推广融入中医“治未病”理念的健康工作和生活方式。

(五)全力推动中医药康养服务

64.指导所有县级及以上医院和2-3个民营医院相关科室加挂“康养科”牌子,提供“中医药+康养”服务。加强部门联动,依托全市文化旅游和中医药资源,在景区和酒店建设3-4个中医药康养旅游基地。在所有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及政府接待型宾馆、农家乐等餐饮机构推广药膳服务。

65.协同中医药产业部门,办好药博会相关论坛,扩大定西中医药知名度。积极开展党参、黄芪等食药物质生产经营试点、推动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尽早颁布,促进以定西道地食药物质为原料的健康产品研发。加强院企合作,研发生产一批中药院内制剂。

六、切实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一)引进各类卫生健康人才

66.引进卫生专业技术急需紧缺人才260名、副高级或硕士学历以上高层次人才20名、人事代理人才200名。

(二)分类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67.采取“请进来、派出去”的方式,借助对口帮扶、东西部协作、医联体建设等平台,派出不少于400名的专业技术人员进修学习,接收50名帮扶专家培养带教100名以上专业技术人员。

68.选派51名基层医疗机构助理执业医师以上人员参加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对全市6334名乡村两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通过远程方式进行“线上”培训。

69.选派30名左右基层医疗机构医生和100名左右乡村医生参加“线下”培训,着力提升村级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慢性病管理水平。

(三)激活用好中医药专业人才

70.组织实施甘肃省2021年度重点人才项目(定西市中医事业人才培养项目),培育中医事业人才700名。

71.开展第三批定西市名中医评选,选树5-10名市级名中医。举办全市中医学经典“金匮要略”知识竞赛。

(四)认真做好卫生人才梯次配置

72.组织开展全国医师执业资格、护士执业资格、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和全省卫生系列专业技术高级职称评审,创新开展乡村医生职称评定,继续实施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层级晋升,充分调动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

七、全面强化健康管理服务

(一)着力推进健康定西建设

73.一季度组织召开推进健康定西行动联席会议,督促推进各成员单位6月底前制定印发17项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督促各县区3月底前制定印发推进实施方案、考核评价办法、考核指标体系、职责分工等,9月份组织全面督查1次,全面推进健康定西建设。

(二)全面实施疾控体系改革

74.组织实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明确功能定位、提升监测、检测、检验能力,加强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增强预防为主的疾病预防防控体系。

75.做好法定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和检测预警工作。开展禽流感、不明原因肺炎、中东呼吸综合征及肠道传染病的监测、防控和法定传染病报告、监测和预警工作。及时处置传染病报告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网络直报和及时处置率达到100%。

76.全面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继续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保障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进一步完善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完善应急队伍建设。督促各县区组织开展应急救援演练,提升全市应急救援水平。组织开展全市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应急演练暨技能大赛。举办全市应急救援能力提升培训班。

(三)认真开展公共卫生服务

77.按照妇幼健康事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严格落实母婴安全五项核心制度,增进基层医疗机构、医院与妇幼保健机构之间工作协作和信息共享.规范管理。确保质量,提升妇幼健康项目执行效果,确保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保持在较低水平。全面开展妇幼保健机构考核并完成等级评审,促进妇幼保健机构服务能力提升。

78.落实国家艾滋病、结核病、地方病和严重精神障碍等重大疾病防治策略,做好美沙酮门诊维持治疗,做好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治疗。创新推进落实医防协同慢病远距健康管理,完成安定区慢性病综合防治省级示范点的创建工作,积极争取其他1-2个县区开展示范点的创建。

79.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与慢病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妇幼健康、健康教育等专业机构职能进行深度融合,统筹部署资金使用、业务培训、工作督导、项目宣传和日常监管,并将本级专业机构业务指导纳入年终项目绩效评价。

80.通过信息化监测、定期通报、抽查访视等手段,进一步加强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层级监管。严格落实绩效评价考核管理制度,合理制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核方案,严格落实“按量付费”的考评奖惩机制。

81.启动药食同源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工作,对我市道地药材党参、黄芪、当归进行健康危害因素检测。加大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力度,督促各医疗机构做好食源性疾病网络直报,并开展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

(四)加强职业病防治管理

82.加强职业病防治工作组织领导,调整完善职业病防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制定职业健康保护行动实施方案,开展粉尘危害严重的行业领域专项执法检查行动,争做“职业健康达人”。加强职业病防治体系建设,提升疾控机构技术支撑能力,强化职业病诊断、体检机构质量管理,规范实施重点职业病、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等5个监测项目。

83.积极探索与用人单位签订职业病防治法定主体责任承诺书,推动落实用人单位、医疗机构职业病防护设施“三同时”制度。继续开展职业病防治工作评估,确保重点企业项目申报率、定期检测率、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率、主要负责人和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培训率、监督检查问题整改率均达到95%以上。

(五)积极开展老年健康服务

84.全面建成老年人就医绿色通道,全面落实老年人门诊诊查费减免1元政策,积极开展老年健康宣传进万家、老年宜居环境建设、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敬老月”等活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义诊活动不少于3次,老年人保健讲座不少于1次,年内创建老年友好型社区1个。

85.开展医养结合机构服务质量提升行动和社区医养结合双促双建活动,持续推进各级中医院医康养深度融合,年内建成渭源县中医院、通渭县中医院、陇西县第三人民医院、岷县清水镇卫生院等4个医养康护一体化的中医药医养结合服务示范机构。

86.为65岁及以上居家老年人提供“2111”式健康管理服务(开展两次医养结合服务,一次免费体检、一次中医药体质辨识服务、至少一次失能评估与健康指导),确保90%的居家老年人能够享受健康管理、医疗卫生和照护服务。

(六)促进家庭发展能力提升

87.加强计划生育业务培训,全面监测人口信息数据,落实奖励优待政策,提升家庭发展能力。认真做好计划生育奖励扶助、特别扶助、特殊家庭一次性补助和住院护理补助对象资格确认及经费预算申报。

88.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养老托育服务健康发展的意见》,探索家庭服务、托幼一体化服务、社区服务、市场运作等多种形式的0-3岁婴幼儿多元化托育服务模式,鼓励有条件的县区扶持和打造婴幼儿托育服务试点机构,年内至少打造2家示范性托育机构。推进家庭健康服务中心建设。开展农村中老年妇女生殖健康教育。

89.落实《定西市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关爱救助办法》,广泛深入开展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暖心行动,全面落实精神慰藉、走访慰问、志愿服务、保险保障4项制度。

90.加强与保险机构配合协作,积极开展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综合保险工作,特别是计生特殊家庭住院护理补贴保险和农村独生子女户、农村绝育二女户的意外保险工作。

(七)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91.大力开展新时期爱国卫生运动,积极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指导渭源县创建省级卫生县城,其他县区分别创建省级卫生乡镇、社区、单位各2-3个。

(八)全面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92.巩固扩大陇西县国家级健康促进县创建成果,积极开展临洮、安定健康促进县试点工作。积极创建健康促进医院和学校,各县区至少创建1-2所健康促进学校,全市所有二级以上公立医院申报创建省级健康促进医院。

93.加大健康巡讲力度,推进健康促进模式改革,开展健康知识“六进”、“三减三健”等活动,普及健康知识,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力争达到20%。

(九)切实强化健康宣传

94.继续深化与新闻媒体合作,对定西日报《健康视野》专刊和定西广播电视台《健康定西》专栏全面改版升级,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立体式反映全市卫生健康工作动态。

95.积极利用“互联网+宣传”,整合市县(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各级医疗卫生机构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今日头条号等新媒体资源,组建全市卫生健康宣传矩阵。进一步拓展宣传渠道,探索建设抖音、快手、H5等短视频传播平台、网络直播平台等。强化便民服务、信息查询和网上办事功能,全方位提升新媒体传播影响力。

96.利用“5.29”会员活动日、母亲节、“7.11”世界人口日等重大节日,广泛开展群众性集中宣传教育活动,倡导文明卫生的生活习惯和农村婚育新风尚。广泛宣传全面两孩政策、优生优育和生殖保健知识,围绕家庭成员生理心理健康需求,拓展生殖健康宣传教育咨询服务。

97.压实舆情主体责任,建立健全重大舆情应急处理机制,加强舆情监测研判工作,对重特大突发事件及其苗头,以及社会关注的热点、敏感问题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报送、及时评估、及时应对。

八、加快推进卫生项目规划建设

(一)完成规划编制任务

98.编制完成《定西市“十四五”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定西市中心城区医疗卫生养老设施专项规划》和《定西市“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

(二)抓好项目建设工作

99.精准谋划项目。结合十九届五中全会、省委十三届十三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市委四届十四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盯政策导向,精准谋划“十四五”卫生健康项目,对现有项目库实行动态管理。

100.推进项目前期。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规划走、规划跟着政策走”的原则,推进漳县人民医院整体搬迁、岷县妇幼保健院建设等4个项目前期工作,9月底前完成可研、环评、稳评审批及“两证一书”办理。

101.加快建设进度。加强项目调度,推动定西市肿瘤医院—华夏精放定西肿瘤中心、市中医院门诊综合楼等13个新建项目3月底前完成各项前期工作、6月底前全面开工建设,计划完成投资5.7亿元;推进安定区公共卫生应急急救中心、岷县第二人民医院建设等13个续建项目4月底前全面复工建设,年度计划完成投资3.9亿元。

102.加强资金争取。积极申报市中医院门诊综合楼、临洮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业务用房等8个项目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积极申报市医院放射治疗(直线加速器)、市血站提升服务能力等36个项目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不少于1亿元。同时,完成市政府下达的招商引资任务。

 

 

 

 

 

 

 

 

 

 

 

 

 

 

 

 

 

 

 

 

 

 

 

 

 

 

 

 

 

抄送:省卫生健康委,市委办,市政府办。

老年医学技术服务规范范文第5篇

提升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年)

 

为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疾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全区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和水平,根据《关于印发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年)的通知》(国中医药医政发〔2021〕4号)要求,结合宁夏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自治区党委十二届十二次会议精神,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立足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疾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促进中医药、中华传统体育与现代康复技术融合,发展中国特色康复医学,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康复服务,减轻家庭社会疾病负担。

二、工作目标

坚持中西医结合,补齐中医康复服务能力短板,将公立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医学)科规范化建设作为主要路径,逐步建成纵向到底区、市、县、乡、村五级,横向覆盖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综合医院(含军队医院)、康复医院、残疾人康复中心、养老院(中心)等基础完备、功能完善、运行规范的中医康复服务体系,构建住院康复、门诊康复、居家康复紧密结合的康复医疗服务网络,搭建精准、规范、科学的中医康复服务平台,促进预防、治疗、康复有机结合,为患者提供科学、适宜、连续性的中医康复医疗服务。

到2025年,依托现有资源布局建设一批中医康复中心,二级及以上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设置康复(医学)科的比例达到100%,康复医院全部设置传统康复治疗室,其他提供康复服务的医疗机构(含军队医院)普遍能够提供中医药康复服务。中医药康复服务条件显著改善,服务能力明显提升,服务范围得到拓展,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技术人员数量明显增长,科研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基本满足全区群众日益增长的中医药康复医疗服务需求。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中医药康复服务提供机构建设和管理。

1.加强中医康复中心和中医特色康复医院建设。依托中医康复服务能力强的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综合医院(含军队医院)、康复医院等机构,布局建设6-9个中医康复中心,提供高水平中医康复服务,开展高水平中医康复人才培养和临床科研。力争通过改建、扩建等形式,依托中医、中西医结合和康复基础良好、技术力量雄厚的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综合医院(含军队医院)或康复医院建设1所中医特色康复医院,力争达到三级以上康复医院水平。

2.加强医疗机构康复(医学)科建设。按照《中医医院康复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要求,加强三级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建设,推动二级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设置康复(医学)科。加强公立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医学)科规范化建设,合理配备科室人员、科学划分服务区域、规范服务流程、配置基本康复治疗设备等。综合医院(含军队医院)康复(医学)科按照《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基本标准(试行)》要求设置传统康复治疗室、配备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完善传统康复治疗设备等。康复医院应按照《康复医院基本标准(2012年版)》要求设置传统康复治疗室,提供中医药服务,有条件的康复医院应设置中医科。康复医疗中心应按照《康复医疗中心基本标准(试行)》要求提供中医康复治疗服务。

3.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康复服务供给。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等机构推广适宜中医康复服务技术,配置适宜基层的小型化、专业化中医康复设备,扩大康复教育、辅具指导、居家康复训练指导的覆盖面。支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中医馆提供中医药康复服务。

(二)提升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

1.发挥中医特色,广泛提供中医药康复服务。中医特色康复医院能够提供全面、专业化的中医康复服务,发挥中医康复特色优势,开展亚专科细化的康复诊断、康复评定、康复治疗、康复护理、康复训练、康复随访、康复教育、心理疏导等系统性服务。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应注重继承发扬中医康复技术,并和现代康复医学相结合,具备常见疾病的康复诊疗能力,三级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医学)科重点开展中医药特色突出、临床疗效确切的疑难病症的康复诊疗工作,积极探索中医康复特色诊疗新技术。综合医院(含军队医院)康复(医学)科、康复医院、康复医疗中心以及残疾人康复中心应积极运用中医药技术和方法开展康复服务,加强中医科、传统康复治疗室与其他科室的协作。扩大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康复服务范围,针对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和伤残等,推广应用中医药技术方法,制定推广一批中医康复方案。推动中医康复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在养老、护理机构和儿童福利院提供中医药特色康复服务。

2.坚持中西结合,探索中医药康复服务新模式。积极开展康复领域的中西医协作,促进中医药、中华传统体育与现代康复技术融合。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积极开展中医药技术方法、现代康复技术和康复设备的应用。鼓励开展中医康复单元的建设,整合多学科资源,提供便利的、综合性、一体化中医康复服务。要总结中医康复经验,推广应用成熟的中医康复方案,提升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和水平,探索中医药康复服务新模式。

3.加强质量管理,保障康复服务质量和医疗安全。中医康复中心要发挥区域辐射带动作用,建立完善中医特色康复医院、康复(医学)科和基层医疗机构的康复服务分工协作机制。鼓励开展中医康复医联体、专科联盟建设。提供中医药康复服务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持续改进医疗质量,规范提供中医药康复服务。探索建立中医药康复服务质量控制体系,建立完善质量管理制度,开展中医药康复服务质量控制工作,保障中医药康复服务质量和医疗安全。

4.完善信息服务,拓展中医药康复服务空间。在医院信息化建设中完善中医药康复服务信息,鼓励医疗机构充分利用互联网等信息化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拓展中医康复服务空间,创新服务运营理念和流程,构建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模式。开展中医康复结局评价和管理。

(三)加强中医药康复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1.加强中医康复高素质人才培养。支持高等医学院校设置中医康复学专业,培养中医康复专业高级人才。加强中医康复重点学科建设,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引领带动具有多学科背景的中医康复专业学科团队、学科带头人、学科骨干队伍、基层实用型人才建设等。强化中医康复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推进校企深度合作,产教、医教融合育人,培养中医医疗机构、康复机构急需的高素质中医药康复技能人才。

2.加强中医康复基层人才培训。在开展社区、乡镇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康复服务人员培训中,增加中医康复课程,突出中医康复技术内容,提升日常康复训练、康复治疗、健康教育咨询、中医保健等服务能力。

3.加强中医康复复合型人才培养。推动中医药教育创新改革发展,促进中医康复和现代康复医学交叉融合,加大中医康复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力度,努力打造一支以中医康复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为基础理论,吸收现代康复医学学术理论和技术方法,熟练运用传统中药、针灸、推拿、养生和现代康复评定、康复治疗、功能训练、心理治疗、健康宣教等综合诊疗手段和方法的康复人才队伍。

(四)提升中医药康复传承创新能力。

1.加强中医康复技术收集整理。结合中医药传统知识收集整理项目,采用文献整理、数据挖掘等方法收集整理古今中医康复文献、学术研究、传统技术等。

2.开展中医康复方案和新技术推广应用。针对心脑血管病、糖尿病、骨伤等慢性病和伤残,梳理优化相关中医康复方案并推广应用。支持中医康复器具研发,加强康复新设备、新产品、新技术推广使用。

3.建设中医康复数据库。在自治区中医药数据中心逐步建立全区中医康复数据库,为进一步完善全区中医康复服务体系、优化中医康复诊疗技术方案、进行康复医疗决策和医保规划提供数据支持。

四、重点项目

(一)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建设项目。

一是依托三级中医医院和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4-6所、二级中医医院和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2-3所中医康复中心,统一建设标准,经申报筛选、考核评估,最终确定。使其成为区域中医药康复医疗中心、人才培养中心、技术推广中心、科学研究中心,发挥示范引领带动作用。在提供综合性、较高水平的康复医疗服务的基础上,承担康复培训任务,开展康复技术研究,对下级康复服务机构进行指导。二是依托中医、中西医结合和康复基础良好、技术力量雄厚的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综合医院(含军队医院)、康复医院等,争取建设1所中医康复医院或中医特色康复医院,达到三级以上康复医院建设标准,配置一批中医康复设备。三是遴选15-20所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和中医特色突出的康复医院中医科、综合医院(含军队医院)康复(医学)科、残疾人康复中心,开展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建设,完善基础设施设备,推广应用中医康复技术,提升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和水平。

(二)中医药康复人才培养项目。

一是将中医康复(医学)科列为自治区重点中医专科建设范围,在全区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4-6个中医康复重点专科,加强学科内涵建设,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二是在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京宁中医药合作人才培养项目中增加中医药康复人才比重,培养一批中医康复人才。开展基层医疗和康复服务人员中医适宜技术培训,突出中医康复技术培训内容,提升基层医疗服务人员中医康复技能和水平。三是充分利用全国助残日等契机,联合有关部门,结合养老、助残等工作,开展康复宣传培训、义诊咨询活动,推动中医康复技术和服务进社区、进家庭、进机构。

(三)建设自治区中医康复指导中心。

深化自治区中医康复示范中心建设,在自治区中医医院暨中医研究院成立自治区中医康复指导中心,针对康复服务重点人群,开展中医康复临床服务技术和方法研究,加强中医康复服务流程优化和质量管理,大力推进中医康复医疗服务信息化及规范化建设,形成有利于中医药传承、知识和技术创新的中医康复创新体系,促进宁夏中医康复服务能力提升。

五、组织实施

(一)启动阶段(2021年4月-2021年5月)

自治区卫生健康委、体育局、医疗保障局、残联,宁夏军区保障局联合印发《宁夏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年)》,动员部署全区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工作。

(二)实施阶段(2021年6月-2025年12月)

根据《宁夏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年)》要求,各地区由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牵头组织各部门进一步细化各项工作措施,研究提出各项工作任务的分年度目标,推进实施当地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三)总结评估

1.年度总结(每年度11-12月):自治区卫生健康委会同有关部门按年度对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进展情况进行总结,掌握工作进展情况和效果,及时发现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2.总结评估(2025年10-12月):按照工作要求和目标,自治区卫生健康委会同有关部门对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情况进行总结评估,交流工作经验,发现和推广典型。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建设,结合本地实际,联合相关部门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或年度工作计划,并做好沟通协调,认真组织实施。各相关医疗机构(含军队医院)要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强化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持续提升中医康复服务能力。

(二)明确职责分工。各有关部门要明确职责分工,形成工作合力,统筹推进各项工作进展。医保部门要按照国家要求,完善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研究探索将符合条件的中医康复项目按程序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体育部门要大力推广太极拳、八段锦等中医传统运动,促进中医药、中华传统体育与现代康复技术融合发展。各级残联要与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密切配合,资源共享,研究制定针对伤残的中医康复技术和方案;支持指导残疾人康复中心等机构开展中医特色康复服务;探索残疾康复机构与中医医疗机构合作新模式,充分利用并优化现有康复资源,提升康复服务能力。宁夏军区保障局负责统筹军队医院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提升工作,解放军第九四二医院、武警宁夏总队医院按照实施方案做好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提升工作。要充分发挥宁夏康复医学会、宁夏中医药学会、宁夏残疾人康复协会等专业学术团体的作用,加强学术交流,为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提供专业技术支持。

(三)完善投入机制。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加强与发改、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体育、医保、残联、武警宁夏总队等部门的沟通协调,积极争取有利于中医康复服务发展的政策措施,合理安排对中医康复服务提供机构的投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发展中医康复医疗服务,拓展中医康复服务领域,推动康复与功能状态检测、养老、护理、体育、健康保险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