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早期教育发展现状及前景

早期教育发展现状及前景

早期教育发展现状及前景

早期教育发展现状及前景范文第1篇

关键词:0-3岁亲子园教育 现状探析

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专家学者的肯定,并从脑科学、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进行了众多的研究和探讨。这些研究成果都在向我们证实:0-3岁是儿童脑发育最快的时间段,对人的一生发展至关重要,如果有最适宜的养育环境配合,将会最大程度促进儿童在该领域的发展。因此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正在成为世界潮流,在我国不仅被纳入学前教育体系,而且成为终身教育体系的开端。

近几年,0-3岁亲子园在国内各个城市也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了,它是现行教育体制之外的一种学前教育形式,是以社区为依托、以亲子活动为主要组织形式,面向0-3岁散居儿童及其家长进行教育和指导的一种社区早期教育形式。0-3岁亲子园不仅把婴幼儿作为教育对象,通过指导亲子游戏实现对孩子的教育,并创设群体环境发展孩子的社会性,为入园做准备;而且还以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示范家长。提高家长的教养能力。因此,0-3岁亲子园的出现极大促进了早期教育的发展。但是作为一个新兴事物,在实践的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本文正是对这些问题进行探析,并提出一些解决对策。

一、0-3岁亲子园教育现状

(一)课程设置现状

绝大多数0-3岁亲子园都是加盟一些早期教育机构,有着专业的早期教育课程和研发团队。但是,虽然不同的亲子园所采用的课程名称不同,但这些课程基本上可以分为蒙氏教育即蒙台梭利教育法和多元智能教育课程。这些课程在质量上是有保证的,符合婴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并能进一步开发婴幼儿的潜能。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亲子园照搬国外的教育理念,开设蒙特梭利课程,奥尔夫音乐课程等等,这些在欧美国家盛行的幼教理论因教师培训和教玩具的配套而使教育成本大幅提高,但这种“拿来主义”的课程是否能融入中国文化,还是个未知数。一些早期教育机构缺乏专业人士指导,将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育内容、方法、形式照搬到早期教育机构,随意对幼儿进行智商测验、感统协调测验等,一定程度上贻误了婴幼儿的发展。这些追求速成的观点,反映了当前某些家长望子成龙的急切心理和良好愿望,但却不符合孩子身心发展规律,是不科学的。

(二)师资水平现状

师资整体素质偏低,专业化水平不高。除了一部分教师是幼儿师范的中专类学校毕业,还存在相当一部分是电大或各类院校的函授毕业生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联办委培学前专业类的毕业生。这些学校入学门槛低,管理松散,学生的文化层次不高,因而造成0-3岁婴幼儿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偏低。而且多数教师并不完全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少部分是其他专业背景出身,如各大专院校音乐、舞蹈、英语等专业的毕业生,他们有较好的专业素质,可以满足家长对子女进行特长教育的要求,但缺乏婴幼儿发展与教育的专业知识。并且由于追求利益,教师的职后培训跟不上,造成课程研发能力薄弱。此外,由于管理不规范,师资队伍的流动率较高。

(三)亲子园教育中的家长状况

家长让孩子参加亲子园的目的明确,但片面看重孩子的智力发展和开发,忽视在亲子活动中和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及婴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常把这一时期的教育理解为智力开发。家长的“攀比”心态仍存在。虽然亲子园能够给家长进行一定的教养指导,扭转其错误的教育观念,但教养指导的形式单一,内容针对性不强。通常是通过亲子活动来传达表现教育目的,以及举办较少的卫生保健知识讲座。在与家长进行交流沟通时经常采用集体指导的方式,指导内容主要是讲解和介绍科学育儿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针对个别家庭的文化背景、教育环境及社会背景指导的很少。

(四)0-3岁亲子园的管理现状

目前,国内教育或其他部门还未明确对亲子园的行业归属做出划分。绝大部分亲子园在工商管理部门注册,办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的研究开发及幼教信息咨询”的营业执照。工商管理部门负责管理其企业行为,对其经营中的教学活动却无力、无法督导;而有能力对其管理的教育部门,却没有权力对他们的教学内容进行督导。相比民办托幼机构,国家在法律、政策上仍没有对亲子园做出相关规定。无论是办学资格,还是教育教学、师资力量等,都还没有国家颁布的明确规定。这造成目前的亲子园鱼龙混杂,办学活动不规范,从业人员不专业。

二、对策探析

(一)创新课程实施的方式方法

亲子园不能完全照搬是国外的亲子教育课程模式,可以在借鉴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改进,研发出适合自己的亲子课程,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孩子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家长的需要,开发出特色课程。例如以主题活动为主线,多元智能理论为内涵,促进婴幼儿认知发展、动作发展、社会性发展目标的课程模式。多开发一些以快乐体验为宗旨,减少知识性学习,增强婴儿体能和社会交往的娱乐性活动、符合婴幼儿年龄特点的游戏活动。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0-3岁亲子园应对是否具有教师资格证、育婴师资格证、所学专业是否对口等方面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对不符和教育发展要求的人员一律不准采用,从而提高从事早教工作的“门槛”,提高早期教育水平发展的起点。另外,还要加强研究机构、亲子园及职后培训部门要加强多方合作,各司其职,保证培训效果,建立多元化的0-3岁婴幼儿师资培训模式,提高师资的专业素质。

此外,还要提高亲子园教师的福利待遇,应按国家及地方政府的有关规定为教师办理养老、医疗、失业等基本社会保险福利,以稳定教师队伍,解决教师流动性大的问题。

(三)丰富对家长进行教养指导的形式和内容

亲子园在与家长进行交流沟通时,除了采用集体指导的方式外,还可以采用一些宽松、灵活、自主性相对较大的方式和途径,比如,参加家长沙龙、担当志愿者、网上咨询和讨论等,这些活动由于充分发挥了家长的积极性,效果可能会更好。

在教养指导的内容方面,亲子园可以在介绍科学育儿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外,还可以介绍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改善亲子关系的一些技巧方法等,甚至可以开办家长培训班等等。

早期教育发展现状及前景范文第2篇

【关键词】0-3岁儿童;发展评价;早期教育;对策

1、儿童发展评价研究的源起

1.1儿童发展评价研究势在必行。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终身教育理念、早期教育理念的提出,0-3岁婴幼儿早期潜能开发和早期教育的研究开始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目前在我国,对儿童的早期教育主要依靠家庭,以家庭散养为主。广大婴幼儿家长越来越迫切渴望得到科学的早期教育指导,同时家长也迫切需要一种评价的工具,从而能更全面的了解儿童的发展状况。在国家优生优育政策的指引下,儿童发展的水平和质量越来越引起社会的重视,同时,随着经济迅猛发展,儿童的发展水平也必然会产生质的飞跃,需要对儿童的发展评价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来了解儿童的发展水平及现状。

1.2儿童发展评价研究言微旨远。为改进早期教育过程提供指导、依据和参考。一方面,目前,我国0-3岁儿童的早期教育缺乏国家统一标准,早期教育市场的基础和经验相对薄弱。其中一个重要环节――评价系统的搭建。早期教育事实上就是一种早期干预,要干预有效,必须有科学的评价方法。因此建立科学的早教评价系统,是早教事业中亟待规范和完善的重要课题。另一方面,通过科学系统的评价活动可以了解儿童发展,对每个儿童的发展进行价值判断,使教育工作更适合于每个儿童,更有效地为儿童发展服务,使早期教育工作更具有目的性;通过对儿童发展情况的分析,教师可以了解教育内容、方法及手段的选择是否适用,对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等教育过程中的诸要素进行调整,促进早期教育课程的发展。

2、儿童发展评价研究的现状

2.1儿童发展评价的发展瞬息万变。本世纪以来,在教育评价的发展从理沦到实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产生于19世纪末并在本世纪二三十年代达到兴盛期的早期教育测验,其功能主要是选拔性的,即通过评价对儿童进行鉴别,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现代教育评价则强渊诊断功能和改进功能,即通过评价,有目的地改善教育过程,创造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儿童发展评价是了解儿童的发展状况、对儿童实施有效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作为教育评阶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发展评价的理沦与实践,亦遵循着同样的发展轨迹。本世纪五六十・年代起,儿童发展评价开始从“测验”转向“评价”阶段。这种转变不仅表现为评价内容更加全面,评价方法更加科学和客观,而且突出表现在评价观念及其核心问题――评价目的的重大变化上,即更加注重评价在改善教育过程、促进儿童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即对儿童的评价不是为了评价而评价,而是为了诊断和改进教育教学,促进幼儿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和发展。

2.2儿童发展评价差强人意。目前3-6岁幼儿阶段的发展评价在《纲要》的指导下已经趋向成熟,但是0-3岁儿童的发展评价因早期教育发展的不成熟而表现出许多方面的不足,主要有:

2.2.1评价方法单一。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儿童智力测验运动推动和促进了儿童发展量表的编制工作。随着人们对儿童早期发展的重视,以及对儿童发育及心理行为问题的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此背景下,传统的儿童发育量表如DDST 、贝利儿童发育量表得到进一步的修订完善,一些国家也对修订的版本在本国的应用进行标准化;亦出现了一些比较专一的发育评价方法,例如Peabody 运动发育量表、早期语言里程碑等。很显然,目前的评价工具仅限于量表、测验等对儿童的发展情况进行定量的分析,而真正的评价不仅需要定量的分析,也需要通过访谈、观察等方法进行的定性的描述。不可否认,现存的评价方法以测验为主比较单一。

2.2.2评价工具缺乏适用性。上述对儿童发展常用的测验中主要分为两类:诊断性测验和筛查性测验。评价的目的分别是通过评价对儿童进行鉴别,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以及筛查出发展比较迟缓的儿童,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干预与治疗。而当前在《纲要》的指导下,儿童发展评价的目的正由“测验”转向为发展而评价,为了儿童的发展而进行评价,通过不间断的评价过程,使教育者不断改变教育实践,从而追求不同儿童的多元发展。另外,目前国内早期发展评价所用的量表大部分来自国外原版的标准,真正适合我国国情的国产量表不多,应用也较局限;评价问卷也缺乏国内常模;儿童早期发展评价多在各个不同领域分散开展,各有侧重,不利于整体综合评价。总之,现存的评价工具已不能适应发展评价的新要求。

2.2.3以静态评价为主。目前针对0-3岁儿童的发展评价主要以静态评价为主,测定的是儿童当前所处的水平,忽略了发展评价的发展性原则。同时,许多量表在进行测试时都要求儿童处于兴奋状态,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实测工具和时间等方面的原因,很难长时间保持儿童的兴趣及兴奋性。故,在测验特设的虚假情景中进行评价,追求静态化的评价方式对儿童发展的评价存在一定的不科学性和偏差。

3、0-3儿童发展评价在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3.1提倡“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儿童发展评价的方法是指收集评价信息的方法。儿童发展评价应该提倡“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定量的方法如:通过量表、测验等进行的测量。定性的方法像观察法、谈话法、问卷调查法、档案评估法等。在进行评价时,交互运用日常观察、情景观察、交流、记录、测量、儿童作品分析等多种方法。在幼儿阶段儿童发展评价中运用最广泛,在研究中使用最多的一种方法是档案袋评价法。同样这种方法也可以用于对0-3岁儿童的发展评价,使用这种方法可以比较客观全面的对儿童发展进行评价,可以忽略时空等客观因素对儿童发展评价过程的影响。另外,对“定性”评价方法的重视,也体现了一种过程取向的评价理念,体现了对儿童发展过程中个性差异的重视,更有利于因材施教。

3.2积极开发专业的评价指标和评价工具。缺少科学儿童发展评价指标和适宜的评价工具是阻碍评价工作开展的重要问题。评价指标和评价工具的质量直接影响着评价结果的信度和效度。因此,创建适宜的评价指标和评价工具是开展评价工作的首要条件。针对这一现状,应该扎根于中国的国情,以现当代的儿童为研究对象,加大这方面的研究力度。评价工具的开发和研制不仅在儿童发展的各个单一方面研究能够向更细、更深的层次发展,而且也应该注重各个方面进行的综合性,使得对0-3岁儿童的发展评价的更全面、更具体。另外,评价的工具和指标应更加大众化,能够面向广大家长,并对其进行普及,使得家长也能灵活科学地使用评价方法与评价工具,深入的了解儿童发展的状况,促进早期教育的开展。

3.3提倡动态化评价模式。评价以静态的对象为主,评价时多关注的是被评价对象已经达到的水平或已经具备的条件,而对评价对象的发展状态,发展潜力和发展趋势关注较少。相反,动态评价则关注儿童发展的过程,以及在成人和同伴的帮助下所能达到的潜在发展水平和能力。可见,它要求对儿童发展的评价不仅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而实现对其发展进行评价的关键就是实现评价的过程性、动态化。即通过对幼儿发展过程的关注和引导,在儿童真实生活情境中对儿童进行评价,实现关注儿童的发展、促进儿童的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白爱宝.幼儿发展评价手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美)贝蒂.幼儿发展的观察与评价[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早期教育发展现状及前景范文第3篇

一、发现和界定心理问题是中小学生心理辅导的基础和前提

首先要明确心理问题不完全等同于缺点或错误,更不等同于有心理障碍或有精神疾病。它实际上是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现状与其所处年龄段应该怎么样之间的差距。而中小学生心理诊断则是指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原因排查和分析,并给予直接的指导,排解心理困扰,对有关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诊断、矫治。对于极个别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能够及时识别并转介到医学心理诊治部门。对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理解具有两个特征:一是对心理问题概念的中性定位,即对心理问题的定义主要从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差距的角度来进行说明,不作价值的判断;二是对心理问题的理解更多的是从一种积极的立场出发,即从问题中发现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中小学生心理诊断最终是要实现对“问题”的把握,从而促进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提升。

对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把握,需要注意心理问题的性质、类别、层次性。性质可以分为心理偏差、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类别分群体心理和个体心理问题。层次分“问题表征”“问题本体”和“问题根源”三个方面。心理问题表征即问题的呈现状态,是中小学生心理的现实状况与其理想状况的差距。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本体是阻碍中小学生心理理想状态得以实现的各种障碍,而心理问题的根源则是问题产生的各种原因。我们对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诊断,最先接触的往往只是问题的各种表征。这些表征自身并不构成问题,而只是预示着问题的存在。这需要我们通过各种心理问题表征的索引作用深入到中小学生心理的本体及其根源。

对心理问题的把握应该从对心理问题的感知开始。而我们感知问题的第一步就是要寻求中小学生心理的现状与其理想状态之间的差距。对中小学生心理现状的把握,我们可以通过深入中小学生班级和个体,采用量表测量、问卷调查、访谈以及查阅有关学生档案和背景资料等方式进行了解。对心理健康标准界定,一般包括三个方面:参考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标准;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关于应然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描述;社会、家长、教师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期待。这些要求、描述和期待与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之间的差距就是我们发现问题的重要线索。因此,我们可以依据心理健康教育大纲、心理健康教育专家以及社会各界对中小学生心理的期待进行比较,从比较中发现理想状态与现状之间的差距,进而获得有关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最初认识。在此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认知差距图”、SCL-90量表等诊断技术来发现心理问题。

群体心理问题可用认知差距图,认知差距图是把对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因素的评价通过一张图表标示出来,从对这些评价的差异中发现问题。其中,差异最大的一般预示着主要问题,而差异较少的则是相对次要问题。其基本做法是:第一,在横坐标上列出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因素的名称;第二,纵坐标标注对各个要素的评估分值,有1~10分,1分表示“无法接受”或“最不重要”,10分表示“最好”或“最受重视”;第三,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对不同对象进行调查,将结果在坐标系中显现出来;第四,通过对不同对象认知差异的比较,发现心理问题。

我们从心理健康教育理想状态与其现状之间的差距所获得的对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认识只是一种初步的、表面的和模糊的印象,还需要对问题本身作进一步的精确化。问题精确化的方法很多,大致包括关键词检验法、渐进具体化法、目标定向法等。例如,用关键词检验法界定“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问题,可从以下步骤入手。首先,写出问题的最初表述: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其次,列出这一表述中的关键词:“积极性”“学生”“不高”。再次,通过对关键词的不断追问明确问题的内涵:什么是积极性?衡量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标准是什么?是所有学生还是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最后,记录发现的核心问题。如可能的核心问题有:学生基础较差,难以适应教师的教学进度;教师上课单调,难以引起学生兴趣;学校只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学生多方面的发展等。

将学校中存在的各种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界定出来后,需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对这些问题进行排序,确定优先解决的问题。在具体确定诊断问题时,我们应着重考虑三个因素。第一,心理问题的重要性程度。对于那些事关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根本性和全局性问题,我们应优先考虑并重点分析。第二,心理问题的迫切性程度。问题重要但其影响不会很快显现的问题,在人力、物力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先搁置,优先解决那些需要立即解决的突出问题。第三,问题的可控程度。有些问题虽然很重要,也很紧迫,但是,就学校或辅导人员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根本无力解决。或者有些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学校自身的努力,还需要家庭的配合和支持。因此,对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诊断,应主要集中在那些既重要又紧迫,且是学校或辅导人员通过努力可以辅导的问题上。

二、分析和查找心理问题的内在原因及其结构是中小学生心理问题诊断的关键

发现和界定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后,接下来就要深入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各种原因及原因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将问题及其原因之间的结构清晰地展现出来。这是对中小学生心理问题诊断第一步的深化,也是下一步提出辅导方案的主要依据。那么,如何才能对所发现和界定的问题进行一种深入的结构分析呢?

首先,我们要多渠道获取有关问题的信息,从信息中提取问题的原因。这是对问题原因进行深入分析的前提。获取问题信息的方法主要有问卷量表、访谈、观察以及对相关文本材料的分析等。在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的基础上,通过思考推测,初步列出有关问题的可能原因。

其次,对所提取的问题原因进行类型分析,明确问题的具体指向对象。一般而言,对于问题原因的分析,要注意区分问题产生的因素与具体原因之间的区别。比如,学生厌学的原因可能有学生对学习没兴趣、教师教学方法不当、学生同伴影响、家庭变故等,这些原因可以大致分为生理因素、教师因素、家庭因素、环境因素等方面,而每个因素当中又包含具体原因。通过类型划分,我们即可以进一步认识问题产生的具体对象,又可以初步明晰问题之间的关系。

再者,对各个问题产生的因素进行因果分析,厘清不同问题原因之间的结构关系,从而剖析问题产生的内在机理。第一,要分析不同类型的原因与问题之间的密切程度。根据密切程度的不同,我们可将原因划分为直接原因、间接原因、背景原因、遗传原因、家庭原因、同伴交往原因等几个方面。所谓直接原因,就是指直接导致问题产生的原因。而造成直接原因的原因则是问题产生的间接原因。背景原因主要就是指那些作用于间接原因的社会背景、环境条件和文化思想观念等。第二,要从因果关系的角度对原因做更为精细的逻辑分析。我们对问题原因所做出的直接原因、间接原因、背景原因的区分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具有因果逻辑分析的意味,但这种因果分析还只是初步的,原因与原因之间相互作用的机理及其影响机制还需作更为深入和具体的分析。

为更好说明以上三个方面,我们以中学生早恋问题为例进行分析。学生早恋作为显现的问题存在,其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诊断者通过一系列诊断工具的使用,发现某校学生早恋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生理早熟、影视诱导、单亲家庭、留守亲情缺乏、同伴关系疏密。

学校对以上原因进行类型划分可以发现,这些原因基本上可归为学生直接原因、间接原因。直接原因包含同伴交往、生理原因、家庭原因等方面。由于家庭父母离异或长期留守,长期失去关爱;或者自身生理成熟较早等都可能导致早恋。那么,这些不同类型的原因哪些是学生早恋的直接原因,哪些是间接原因和背景原因呢?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初步认定学生、教师及其课堂教学是学生早恋的直接原因,而学校则是学生早恋的间接原因,社会则是作为背景原因使学生产生早恋。

三、辅导与矫治心理问题是中小学生心理问题诊断的根本目的

中小学生心理问题诊断不能仅停留在问题及其原因层面上,也不能停留在一般的原则建议上,而是要针对诊断对象的实际情况做出详细的、具有较强操作性的辅导方案。考虑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诊断的具体情况,我们认为,根据诊断结果要采取如下措施。

第一,辅导和矫治的目标要针对中小学生心理中存在的现实问题。目标的实现意味着问题的解决,所以目标必须与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不能凭空设想。因此,目标应该具体且具有坚实的现实依据,另外,所制订的目标应该具有层次性。对于较为长远的目标,一般可以通过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常态予以呈现,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必须对其进行分解,使之更明确、更具操作性。在对目标进行分解的过程中,我们实际上也就制订了目标实现的标准,即我们通过什么指标去衡量目标的实现程度。比如,对于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我们的目标是“学生喜欢学习”,这一目标应具体转换为“学生喜欢校园生活,对课堂教学感兴趣,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愿意在教室里学习”等。

对于中小学生心理问题辅导和矫治的目标的标准制订而言,必须遵循的第一条原则是积极性原则,即应该用正面的语言描述问题辅导的目标。如,“我们应该建立和谐的同伴关系”要比“我们应该杜绝同伴之间的相互冲突”的表述更具有教育性。目标标准制订的第二个原则是每一个标准应该指向单一的辅导方向,避免复合指标。如“通过采用说服与疏导方法引导青春期早恋现象的认识,这一标准中包含着多个指标,不能构成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目标标准。另外,目标标准的制订还应注意标准与目标之间的相关性,同时,切忌将辅导方法等同于目标的标准。

第二,辅导和矫治的策略或建议要紧扣问题产生的各种原因,针对不同原因的特点设计不同的辅导措施。从前文可以看出,中小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各种原因之间还可能形成复杂的因果关系。直面并弄清这些问题原因是增强中小学生心理诊断效果的基本前提。在辅导策略或建议方面,我们可以采用“目的-手段”树形图法。这是一种系统寻找实现目标的手段的方法。为实现某一特定目标,我们必须对之施以必要的手段,而这些手段本身,则需要更为具体的手段予以支持。这样,不同的目标和手段之间就构成一种层级关系,将这些关系通过图表的方式呈现出来就构成树形图。

第三,辅导策略或建议要重视策略和建议本身的具体性和可操作性。诊断属于传统的技术范畴。中小学生心理问题诊断的宗旨是以专业的认知视角,通过专门的技术手段辅助解决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中的难题。因此,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诊断应该主要关注实际应用,关注解决具体心理问题的需要,而不是过多地陷入对有关心理咨询理论的争论之中。这就要提高中小学生心理辅导策略和建议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尽量避免用过于学术化、理论化的论述方式。

早期教育发展现状及前景范文第4篇

子宫颈病变进展缓慢

通常情况下,多数子宫颈上皮内病变发展缓慢,且有一定的渐进性,甚至消退或可逆。从

CINⅠCINⅡCINⅢCC(浸润癌) , 要经历几年,或十余年。CIN发展为CC的总的风险几率是15%,CINⅠ、CINⅡ、CINⅢ进展的几率分别是15%、30%和45%;其持续稳定状态的几率分别是37%、35%和56%;消退的可能性则分别是47%、43%和32%。这说明,CIN的级别越高,其消退和逆转的机会越小,明显地提示早诊早治的重要性。影响子宫颈病变的重要因素是HPV感染的状态。HPV的感染通常是“一过性”的,多数可以清除,平均时间是8个月。只有持续地HPV感染才会发生CIN或CC。平均感染8~24个月,可发生CINⅠ、CINⅡ、CINⅢ;再经过平均8~12年可发生浸润癌。所以,要重视HPV感染和消退状态。总之, 可以认为, 医生和病人都有大约10年的时间可以发现、治疗CIN, 以阻止其发展为浸润癌, 这正是子宫颈病变防治的重要意义所在。

建立和实施宫颈癌筛查制度和方法

中国是人口大国,是子宫颈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的大国,又是发展中国家,根据国情制定筛查策略十分重要。①筛查的目的是识别和检出有CIN的患者,而不是为了识别浸润癌,后者多半有症状。为什么有的浸润癌在癌前期没有被发现,事实是没有进行筛查或检查,报告说明1/4患者从未行过细胞学抹片检查,并且几乎1/4患者在浸润癌前5年内未进行过细胞学检查。②筛查或细胞学检查的质量至关重要,包括巴氏方法本身以及细胞学检查技术人员,假阴性亦然是重要问题。重新复习诊断为癌的患者的以前的涂片,会发现约有1/5是异常的,包括癌前病变。这一点在腺癌患者尤为突出。这涉及检查方法和检查者水平,质控以及随诊、处理。所以,要推行TCT及TBS, 加强细胞学技术人员的培训、考核及资格准入制度等。③筛查的起始年龄和间隔时间的确定也非常重要,这涉及到筛查工作的基础。这一点在考虑筛查间隔时,重点要注意高危人群的筛查,而不仅仅是次数。高危人群的筛查起始要早,终止要晚,甚至需要终身检查随诊。医生应该有一个理念或习惯,即对所有到妇科门诊就诊者(只要有性生活,不一定是宫颈病变)和各种体检者,都应建议她们做细胞学检查,有高危因素者尤应行检查、处理及随诊。

加强信息科学和公众教育

信息和教育很重要, 妇女需得到以下的信息:①对宫颈癌发生发展的理解;②对细胞学、筛查和检查的理解;③对HPV致癌,HPV感染与消除,HPV随诊的意义的理解;④对治疗及随诊的理解;⑤其他更多知识和信息。研究表明,年龄越大,宫颈癌的期别可能越晚,说明不仅发现要早期,教育也要早期开始。据估计,每年1次的细胞学检查,使一位妇女死于宫颈癌的可能性从4/1000降低到了大约5/10 000,可见妇女对于筛查、检查的认识、态度和行为情况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早期教育发展现状及前景范文第5篇

[关键词]自闭谱系障碍;早期干预;上海;现状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1)06-0047-04

自闭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其主要表现为缺乏社会沟通和人际互动能力,并伴随重复以及刻板的兴趣。这种障碍一般在儿童3岁前会被发现,但往往难以完全治愈,一旦发病将伴随终生。由于自闭谱系障碍的病因至今尚不明确,因此无法采取相应的医学手段来治愈。目前国内外对患自闭谱系障碍的儿童主要是以早期干预为主,并以药物辅助进行发展性治疗。对于自闭谱系障碍儿童的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是帮助他们改善症状,回归主流社会的有效途径。这里的早期干预指的是针对6岁及以下经确认或疑似患自闭谱系障碍的儿童,以预防缺陷或者改善身心功能为目标,由医疗、教育与社会福利等专业团队提供持续与系统化的服务。

上海市作为中国较早开展自闭谱系障碍儿童早期干预工作的城市,已有特殊学校学前部、普通幼儿园特殊班、民办自闭谱系障碍儿童干预机构等为自闭谱系障碍儿童提供早期干预服务。本研究以自闭谱系障碍儿童的家长及教师为研究对象,旨在了解上海市接受早期干预的自闭谱系障碍儿童的基本情况、早期干预的师资现状、干预内容和方法、家长参与情况及干预效果等,以期分析上海市早期干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更有效地开展自闭谱系障碍儿童早期干预提供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限于条件,本研究未涉及上海市提供自闭谱系障碍儿童早期干预服务的医疗及社会福利机构,只涉及6所开展早期干预工作的专业教育机构。接受调查的6所专业教育机构中有4所是公办性质,2所是民办性质。研究者对6所专业教育机构中在自闭谱系障碍儿童班级任教的教师及障碍儿童家长进行了调查。

研究者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自编《上海市自闭谱系障碍儿童早期干预现状调查问卷(家长版)》及《上海市自闭谱系障碍儿童早期干预现状调查问卷(教师版)》。问卷经过4轮修改,吸收了家长试测后提出的许多意见,最终定稿。回收的有效问卷中,家长问卷69份,教师问卷46份。

研究者采用统计软件SPSS17.0、Excel2003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 自闭谱系障碍儿童的基本情况

研究者统计了自闭谱系障碍儿童家长提供的首次发现儿童可疑症状的时间、儿童首次接受评估诊断的时间、确诊时间以及开始干预的时间(统计结果见下表),发现早期发现的平均年龄在2岁5个月,首次接受评估的平均年龄要延后6个月,确诊的平均年龄要再延后7个月。从最初发现可疑症状到最后接受专业机构的干预,中间的平均时间跨度长达19个月。3岁前开始接受机构早期干预的自闭谱系障碍儿童仅占被调查儿童总数的27.5%,4岁前开始接受机构早期干预的自闭谱系障碍儿童仅占被调查儿童总数的50%。开始接受机构早期干预的自闭谱系障碍儿童最小年龄为1岁5个月,平均起始年龄为4岁,比平均确诊年龄晚6个月。这一方面说明家长没有意识到早期干预的时间紧迫性,另一方面说明上海市在早期发现、诊断和干预等方面缺乏有效衔接。

在被调查的69位儿童中,有54位是被上海市几家儿童医院或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确诊为自闭谱系障碍的,其中高功能自闭谱系障碍儿童2位,有自闭谱系障碍倾向的儿童18位,轻度自闭谱系障碍儿童15位,中重度自闭谱系障碍儿童18位,广泛性发展障碍儿童1位。

2 早期干预的师资现状

调查显示,在从事自闭谱系障碍儿童早期干预工作的教师中,多达75%的教师仅有5年以下的自闭谱系障碍儿童干预经验,而从事自闭谱系障碍儿童教育工作达10年以上的教师仅占6.5%。这说明从事自闭谱系障碍儿童早期干预工作的教师大多为新任教师,教龄较短。此外,调查还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教龄在16年以上的老教师是从普教转入特教工作的,接触自闭谱系障碍儿童教育的时间并不长。

对从事自闭谱系障碍儿童早期干预工作的教师的学历及专业背景进行统计后发现,教师的学历大多集中在大学专科(占37.0%)和大学本科(占52.2%)。从教师的专业背景来看,毕业于特殊教育专业的占总数的43.5%,其他依次为其他教育学科、学前教育、心理学、康复专业。这一调查结果表明从事自闭谱系障碍儿童早期干预工作的教师中只有不到60%的教师接受过特殊教育或与特殊教育相关(如康复、心理学)专业的系统培训。

3 早期干预情况

(1)儿童的分班情况及师资配备

在接受调查的干预机构中,民办与公办机构的分班情况有所不同。民办自闭谱系障碍早期干预机构一般每班有6-8名儿童,几乎全部为自闭谱系障碍儿童,无其他障碍类型儿童。通常按儿童年龄和障碍程度分班。每班配备2名班主任,同时配有课任教师。干预方式有小组活动及个别训练两种。而在公办自闭谱系障碍早期干预机构中,一般每班有10名儿童,同样按儿童年龄分班。每班会有3名左右儿童为自闭谱系障碍儿童,其余为其他障碍类型(智力障碍、脑瘫等)儿童。干预方式同样有小组活动及个别训练两种。每班配备2名班主任,同时配有课任教师。

(2)早期干预内容和方法

调查表明,教师干预最多的是运动(包括大肌肉动作和精细动作)、社会交往和语言三大内容,其次为生活自理能力及问题行为矫正。从干预的方法看,教师主要采用的是游戏干预、感觉统合训练及行为主义的方法,也有部分教师采用音乐干预等方法。

被访的全部教师都表示会为每位儿童制订个别化的教育计划,80%的教师表示会根据儿童的发展情况建立长期的干预反馈机制。

(3)每周有效干预的时间

有效干预是指干预的主要形式是一对一的个别教育训练,干预的内容、过程及环境都根据儿童的个体需要及时调整,具有一定的结构化特征。根据69位儿童家长的反馈,儿童每周都会在固定时间段接受有效干预(调查结果如下图所示)。然而,超过40%的被调查儿童每周接受有效干预的时间仅为1~10小时,干预时间明显不足。专家建议儿童每周接受有效干预的时间最好保证有30~40小时,而

目前仅有不足20%的儿童能达到这一要求。

4 家长参与情况

几乎所有接受调查的家长都会在家对儿童进行简单的干预训练。有半数家长表示制订过书面的家庭早期干预计划。从干预内容看,家庭干预更重视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干预方法则更倾向于游戏和感觉统合训练。

对儿童家长的参与态度进行调查后发现,家长对儿童接受早期干预都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大部分家长都能配合教师辅助儿童训练,会与教师、其他家长沟通交流,比较积极地收集关于自闭谱系障碍的信息。而在家庭集体讨论关于孩子的干预方案方面,家长的态度则有较大差异,42%的家长表示有过集体讨论,43%的家长表示没有集体讨论过。

5 干预效果

调查显示,半数以上的家长对于教育机构的干预效果感到满意,并且绝大多数家长对孩子接受干预后的进步持乐观态度。

来自教师的反馈则表明,影响自闭谱系障碍儿童早期干预效果的主要因素在于干预时间不足,还有就是寒暑假等假期的干扰以及家庭内部的教育态度分歧等。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仅有45%的教师认为他们的干预训练是有针对性的。这说明超过50%的教师在制订干预计划或者实施干预训练时缺乏有效的方法和内容,使人对其专业性产生怀疑。

三、思考及建议

1 尽快建立并完善自闭谱系障碍儿童的教育支持体系

调查结果显示,虽然家长会求助儿童医院、精神卫生中心等医疗卫生机构对儿童进行障碍评估和诊断,但通常只由某位儿科医生或心理学工作者对儿童进行单独测试后得出诊断结论。这种简单的单学科评估体制很容易导致评估结论不能全面反映儿童发展情况的弊端,评估结果通常也仅仅是对儿童的判断归类,不能为特殊教育教师的早期干预提供积极指导。在特殊教育发展比较完善的国家,如美国,自闭谱系障碍儿童的诊断评估一般由多学科团队进行,多学科团队的成员包括心理学专家、特殊教育专家、专业教育机构教师、专业教育机构管理人员、家长等。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科学地诊断儿童的问题,并提供合适的安置措施与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可见,我国的自闭谱系障碍儿童的早期评估体系有待完善,有必要将医疗与教育机构密切联系起来,使评估诊断结果对安置措施及干预训练更有指导意义。

调查还发现,目前自闭谱系障碍儿童从早期发现到早期评估再到接受早期干预需要经历相当长的时间,导致儿童很容易错过宝贵的早期干预时机。一般认为,自闭谱系障碍儿童若能在3岁前开始接受早期干预,干预效果将是最理想的。因此,为了能够快速而有效地为自闭谱系障碍儿童及其家长提供相关服务,建立一个高效的教育支持体系是很有必要的。研究者希望这一教育支持体系能为自闭谱系障碍儿童提供“进门式服务”,即无论个体何时、何地进入这个支持体系,都能快速获得专业而有效的服务。

2 增加教师数量并推动教师专业发展

从师资配备上看,上述机构的师幼比远远低于日本,与英、美等国也差距甚远。与其他障碍类型的儿童相比,自闭谱系障碍儿童需要更多的教育支持,因此师幼比也应更高一些。所以说,上海市目前从事自闭谱系障碍儿童早期干预的教师数量应适量增加。

从调查结果看,接受调查的教师大多教龄较短,部分老教师则是从普教转入特教工作的,接触自闭谱系障碍儿童教育的时间不长,更何况毕业于特殊教育、康复、心理学、学前教育等与自闭谱系障碍儿童早期干预相关专业的教师不到被调查教师总数的60%,因此才会有超过50%的教师在制订早期干预计划以及实施干预训练时缺乏针对性。教师的教学经验、学历和专业知识与其干预效果是正相关的,教师的专业水平直接影响儿童的发展。因此,要提高早期干预效果,关键之一是促使教师队伍更加专业化。干预机构可以考虑为教师提供多种进修和提高机会,如请专家开设讲座,送教师参加培训等,以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

3 延长有效干预时间

调查显示,自闭谱系障碍儿童每周接受有效干预的时间不足。影响有效干预时间的原因有许多,如干预经费、干预机构数量、家长意愿等。被调查的教师认为,在家长重视的基础上,为家长提供更全面的干预指导,促使家长更深入地参与干预活动,是延长有效干预时间的方法之一。政府提高自闭谱系障碍儿童的干预费用也是延长有效干预时间的一种方法。虽然从2007年开始,上海市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为本市7岁及以下的残疾儿童每年提供3000元的补贴,但是自闭谱系障碍儿童的家长纷纷表示每年3000元只够在民办干预机构接受2个月的早期干预,可见这一福利保障体系没有很好地照顾到自闭谱系障碍儿童这一群体。提高面向自闭谱系障碍儿童的干预经费,或者增加公办干预机构的数量,促使公办机构为自闭谱系障碍儿童提供质优价廉的干预服务,将是改善目前状况的良方。

4 鼓励家长积极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