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谈谈你对神经病学的认识

谈谈你对神经病学的认识

谈谈你对神经病学的认识

谈谈你对神经病学的认识范文第1篇

【摘要】

以采用现象学研究法解释肿瘤科护士在护理临终病人时的经验历程,采用立意取样,以半结构式的深入会谈法对四所省级医院10 位肿瘤科护士进行访谈。对访谈的资料采用阅读、分析、反思分类、提炼五个步骤进行分析,提炼出主题。肿瘤科护士对待死亡的态度影响临终关怀涵盖3个主题:分别是情绪反应、认知表现、行为表现,因素有:宗教文化、病人死亡时的情景、护理病人死亡的经历、怕面对与死亡有关的护理工作、病人死亡对护士身体和生活的影响、丧失至亲的痛苦体验、职业神圣感有关。

【关键词】 护士 死亡态度 临终关怀 现象学 肿瘤科

护士在临终关怀中担任着重要角色,但大多数护士面对病人的垂死过程往往存在着焦虑、失落、恐惧心理,她们会有意或无意地躲避病人,这无形中增加了病人的孤独感和被抛弃感[1]。实际工作中,护士害怕面对垂死和死亡病人的护理,她们不喜欢有病人在自己班内死亡,有逃避、厌恶临终护理工作的现象。本次研究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方法,描述杭州市四所省级医院肿瘤科护士临终护理的经历,以期为今后量性研究肿瘤科护士对待临终病人死亡的紧张,提供基础。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 象

采用立意取样的方法从杭州市四所省级医院肿瘤科工作的注册护士中选取10名护士作为研究对象,条件为:工作年限分别为5年以下、5~10年、10~15年、15年以上;本人自愿同意参加本研究;有过护理病人死亡的经历;能用普通话表达经历;有助于了解研究主题;能协助达到研究目的的护士。10位护士中位年龄27.5岁,基本情况见表1。

1.2 访谈员培训

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法。在本次研究前先组成研究小组,小组成员曾接受过专门的质性研究方法的培训,掌握了访谈技巧、半结构式的深入会谈法的资料收集和分析的方法,于2003年9月选取2例研究对象作预访谈,将资料撰写成文,共同反复阅读、分析。2004年11月开始正式访谈。

1.3 资料收集

采用半结构式个人深入访谈法收集资料,根据年龄、护龄、经历选择访谈对象。访谈前先向四所医院护理部和所在科室的护士长申请并征得同意,共选取10名进行访谈。

根据事先拟订的访谈指引进行访谈,访谈指引涉及以下问题:(1)你第一次接触濒死病人(或其他人)是什么时候?请你详细说明当时的情形,你当时的感觉,你当时是怎样处理的?(2)请描述你印象最深的一次护理濒死病人过程中:你当时看到了什么?你的感受是什么?你做了些什么?你的感觉是什么?你看到病人的死亡过程是怎样的?(3)根据你的护理经验,你觉得这段时间病人需要什么帮助?你觉得由谁来提供帮助最合适?为什么?(4)你在护理濒死病人时,希望有谁来帮助你?为什么?你觉得有哪些原因会影响你对病人的护理?为什么?(5)在你的护理工作中是否经常遇到临终病人? 每次有什么不同?每次有什么相同?(6)每一次护理死亡病人,带给你的感觉是什么?(7)你觉得死亡是什么?(8)死亡对你意味着什么?(9)如果再次遇到濒死病人,你会怎样去做?为什么?

访谈本着自愿、保密和方便的原则,双方预定会谈时间、地点;向受访者详细说明研究目的、方法及保密原则,说明现场录音的必要性,以获得同意后签署知情同意书,采用无记名的方式对访谈内容进行描述和分析。

访谈场所是受访者自己选择的安静的自然场所,访谈时充分运用有效沟通技巧鼓励研究对象描述其面对死亡时的体验,表达其感受。访谈者对其谈话内容不加任何评价。访谈内容在征得参与者同意后全程录音和适时记录,认真倾听并仔细观察访谈过程中受访者的情绪变化。

通过反复听取录音、阅读记录,将录音资料整理成誊写本,采用编辑分析型的方式对资料进行反复阅读、分析、反思、编码、归类和提炼主题的方法进行分析。

2 结 果

本研究中10名护士均为女性,均无宗教信仰。将每一个受访者对临终病人的护理经历中相似的含义分类后,用研究者的语言归纳形成了三个主题,即:情绪反应、认知表现、行为表现。受访护士面对患者死亡表现的态度如表2。

护士面对患者死亡的情绪反应主要包括:哀伤反应、失落感、痛苦感、心情郁闷、身感疲惫、焦虑、恐惧、厌恶,其中以哀伤反应为最高(占100%)。

护士面对患者死亡的认知表现主要包括:感觉晦气、世俗观念、消极回避、能正性面对,其中以感觉晦气为最高(占100%)。

护士面对患者死亡的行为表现主要包括:怕面对与死亡有关的护理工作和对日常生活的影响,这两方面的表现率相同(占90%)。根据本研究所呈现的结果提示,护理人员在临终关怀工作中,存在着矛盾心理,对死亡的认知既有正性的一面,又有负性的一面,表现出心情郁闷,情绪低落,身感疲惫的生理心理不适反应。在临终护理工作中,护士对死亡的认知表现直接影响到工作中的情绪反应与行为表现,而情绪反应和行为表现会直接显露护理人员对临终病人的关怀质量。访谈时,所有受访护士认为死亡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有生便有死,有死才有生,但也认为碰到病人死亡是晦气的,不吉利的,需要去烧香或买等方式消除晦气,这些观念不仅影响临终关怀工作,同时也影响着护士的心身健康。

3 讨 论

肿瘤科护士对待患者死亡的态度,影响临终关怀的因素是护士的情绪反应、认知表现和行为表现,而认知表现、情绪反应和行为表现三者之间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即不同的认知表现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不同的认知表现和情绪反应又有不同的行为表现[2]。

3.1 与认知表现有关——受死亡观的影响

死亡观,即对死亡的认识和立场,是人形成死亡态度及其相关行为的根本因素[3]。护士的死亡观受众多因素影响,10位参与者虽然都无宗教信仰,但也受其周围世俗观念的影响,由于宗教文化对死亡所形成的那种神秘、敬畏、害怕的色彩,极大地渲染了死亡的可怕性,导致了护士对死亡的恐惧,影响了护士的死亡观。传统文化观念对护士有着深远的影响,包括佛教的轮回和因果报应的观点及道教的“顺乎自然”的观点[4],儒家的生死观及基督宗教的观念[5]。由此体现出不同的宗教观念会引导人们(护士)思考不同的死亡认知[6],护士对死亡的认知所产生的情绪既有逃避、恐惧和不幸感的负性情绪,同时把这种情绪所产生的行为一直带入临终关怀工作之中。

3.2 与情绪反应和行为表现有关

在临终关怀工作中,护士对死亡的认知直接影响着护士的情绪,而情绪又能直接激发和指导行为,但受下列因素影响。

受病人死亡时的情景影响:参与者认为病人在死亡前后所弥漫的伤感、悲凉的气氛常常使人不寒而栗,其表情、身体异味、家属的悲伤情景导致护士产生悲哀、害怕、恐惧、反感等负性情绪。有研究显示大多数护士经历这个过程后会情绪低落、心情郁闷[7,8]。

受护理病人死亡的经历影响:每个参与者认为在第一次接触死亡病人时都非常害怕、恐惧,但随着护理死亡病人的经历增加,其恐惧心理逐渐少,慢慢感到习以为常。有研究显示随着护士接触过危重患者越多,死亡恐惧越低,持回避态度的越少,其负性情绪也就降低[7,9~12],而负性情绪的降低,护士护理临终病人的主动行为就增加,这有助于提高临终关怀的质量。

受病人死亡时对护士身体和生活的影响:参与者认为做得久了,觉得有身感疲惫的感觉,心情不痛快,情绪会低落,对有些事情就提不起兴趣,这是由于病人在死亡前的护理工作繁忙而紧张,长时间持续这种体力和脑力劳动,会使护士身心疲惫、筋疲力尽,影响工作和生活,表现出焦虑、忧郁的负性情绪[8]和强烈的失落感[13]。这种低落的情绪和行为也是影响临终关怀质量的因素。

受职业神圣感的影响:护理人员常因抱着助人、救人,并使经历生与死的人能更舒适、更没有伤害的理念,在护理濒死病人时是持续地面对着分离、焦虑、挫折、失落及死亡,护士的这种敬业精神仍无法阻挡病人一日一日的消逝,那种无力阻挡病人死亡的专业无能与无奈感,面对着濒死病人和家属强烈的情绪感受,也会表现出相同的焦虑不安,感受到相同的无助、无用等挫折感,使护士产生了失落无助的负性情绪,这种情绪所产生的行为影响临终关怀的质量。

受丧失至亲的痛苦体验的影响:访谈资料显示所有受访者均有丧失至亲的痛苦经历,虽然她们的亲人离世已有多年,但在谈及丧亲过程时,受访者仍然无法控制个人丧失至亲的悲伤情绪,均出现流泪、哽咽、暂停叙述等表现。哀伤感受不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完全消失,在工作中,哀伤的感受、触景伤情的现象仍然会发生[14]。受访者认为看到病人的死亡情景会联想到自己亲人的死亡,或者是联想到自己也有可能发生的经历,觉得难以接受,并且认为越少接触死亡越好,避免自己碰到晦气、不吉利的事情给自己带来伤心、失落,为此,多数护士不愿意选择在临终关怀病房工作。

3.3 开展临终关怀教育的重要性

临终关怀现已经逐渐被重视,既往的医学教育存在一定的缺陷,忽视了社会人文学科的教育,只注意培养医生、护士诊断治疗疾病和延长生命,而对治疗无效病人的照护技术给予的关注却很少,使护士对临终关怀尚无完整的概念,以致实践中感到困惑。资料中反应出参与者临终关怀知识的不足,在面对临终病人有关生死问题的讨论时,会故意岔开话题,回避病人的问题,答非所问,不知说什么好,无法与病人真正讨论预后及死亡情况,参与者认为接受心理学和死亡观等方面的教育对护理工作和濒死病人有帮助[7,13,15~17]。

所以,建议今后在护理教育中及早增设临终关怀课程,而在职护士可以通过专题讲座、培训班、网络、杂志、书籍等方面的学习途径进行自学和互学,获得死亡教育知识,在面对死亡时,保持合理的态度,坦然探讨和面对死亡,这不仅有利于护士自身的身心健康,更是增进临终关怀质量的根本。

参考文献

[1] 李向东. 护理与临终关怀[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8.

[2] Atkinson等著. 孙名之,梁实勇,葛鲁嘉, 等译. 心理学导论[M]. 台北:晓园出版社,1994.521-1038.

[3] 米光明, 郭清秀, 赖建强. 1393名居民死亡态度与死亡教育调查分析[J]. 中国健康教育,1994,10(6):14.

[4] 董平, 王晓燕. 道家生死论与临终关怀的文化对策[J]. 医学与哲学,1995,16(9):172.

[5] 吉广庆. 中西方文化之死亡观探析[J].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0,1(3):42.

[6] 徐宗良.略论中国传统死亡观[J]. 中国医学伦理学,1995,44(6):47-48.

[7] 孙建萍, 吕巧云, 牛建华. 临终护理中护士心态的调查分析[J]. 中华护理杂志,1996,31(3):159.

[8] 曾四元, 罗惠玲. 病人死亡对护士心理健康影响的调查[J]. 护理研究,2003,17(7):751-753.

[9] 杨晶, 张金环. 医护人员对待死亡及临终关怀的调查[J]. 中华护理杂志,1998,33(17):605-607.

[10] 杨晶, 张金环, 刘春玉. 医护人员对待死亡的态度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 护士进修杂志,1999,14(4):48-49.

[11] Payne, Dean, Kalu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death anxiety in hospice and emergency nurses[J]. Jon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1998,28(4):700-706.

[12] 张拓红, 王晓春, 梁鹏程. 医护人员对待死亡和垂死患者的态度及与其经历的关系[J].中国社会医学, 1995, 57(2):51-53.

[13] 简雪冰, 余颖仪, 蒋丽冰, 等. 镜湖医院护士对病患死亡的冲击之探讨[J]. 澳门护理杂志, 2003,2(1):34.

[14] 邱秀渝. 临终护理[M]. 台北:汇华图书出版有限公司, 1998.141-174.

[15] 黎群武. 西方死亡观与医学观的历史对照[J]. 医学与社会, 2003, 16(5):41-44.

谈谈你对神经病学的认识范文第2篇

医院精神科实习报告一

终于结束了近半年的实习生活,内心真是百感交集,回想这段时间,我从一开始怀着紧张恐惧的心情到xx医院实习,一直到参加许多活动,熟悉温馨的医院环境与职场文化,并调适自己主动去接触人群,不仅是病人,甚至是与其他工作人员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这都是在学校学习不到的,但却是最宝贵的经验与成长。 在实习中最特别的,就是带「精神科团体。以前我对精神科病人的认知是可怕的、具有攻击性的,但是一连带了七次的团体后,我渐渐改变对他们的看法。仔细从团体活动中发现,这一群精神科病人其实是很可爱的,xx医院的医护社工团队藉着活动的设计,激发出他们的潜能。一开始虽然有点错愕要接触到精神科病患,但是现在我却很高兴我可以比其他选一般科实习的同学还要有更不同的收获。

除了精神科之外,在暑假,因为每天都要到医院实习,所以接触的东西变广了,也开始学习接个案。我从见习其他社工员接案的过程中,学习到如何向病人自我介绍,如何用心倾听病人的需要,也了解到一个病人是需要医院里各种专业的相互合作,才能给予病人最大的支持与帮助。

在xx医院里,我看到了许多生老病死,也看到了许多癌症末期的病人不断的在与病魔缠斗,很多病人乐观的心情以及积极想要活下去的那股意志力令我动容,医院志工们对于病人的亲切服务也让我印象深刻。虽然很多人都觉得医院是一个哀伤、难过的地方,但是xx医院透过一些活动,例如爱心义卖会,让整个医院变的温馨有活力起来,让许多的病人及家属在这个医院看到向上的生命希望。

在实习之后,我再回去阅读课本,我发现自己比以前还没实习时更能体会书上所要表达的意思,我想这就是实习最大的功用吧!让我们了解理论与实务的差别,也让我们从实务中学习如何去连接理论。

总而言之,在这半年中,我从一个完全不懂医务社工的学生,直到变成一个可以独立面对病人与家属以及了解如何连结其他资源的「半个实务工,心中确实有点成就感。

感谢xx医院给我实习的机会,也感谢佳纯实习督导在工作忙碌之时,还要带领实习生,教导我们正确的方向;也很高兴与其他实习生,在紧凑的实习生活中不但互相学习,并且还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虽然实习时间持续较久,难免觉得疲累,但这段时间却给了我无比大的收获,除实务工作上的学习外,人际关系的拓展、职场文化的百态、还有一些活动的参与都让我获益良多,这样充实的生活,我想会是我人生中一段难忘的时光。

医院精神科实习报告二

一、见习目的及意义:

通过了解精神病人的症状,切身体验精神病人的痛苦,让大家树立了一种服务意识和责任感,改变一直以来对精神病人的偏见,同时将所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应用于实际临床。

二、见习任务:

与不同特点的精神病人交谈,了解他们的病史、病因和症状并做好记录。

三、见习时间:

XX年4月9日和23日

四、见习地点:

xx省人民医院精神科

五、见习内容及感想:

白衣天使,好像离我很远,而当我踏入医院的那一刻,她又无限的接近我。

去之前有些许的期盼,也有些许的恐惧;而去之后才知道,原来,一切都与想象中的不同,与传说中的不同。其实精神病人并不可怕,而精神病院,也没有传说中的那么黑暗,对于病人,医护人员还是十分尊重他们的,而病人之间,其实比起外面的世界,似乎更加和谐

在见习期间看了很多的病人,觉得,病人们在不发病的时候,都十分地友善,而且可以较为正常的交谈,不加以注意甚至都不知道他们是精神病患者。

医生的治疗方法是通过与病人进行沟通,从中得到一些信息,对病人的病因进行深入地剖析,辅助一定的药物进行治疗。

在男病区,我们一行人深入地了解了两个病例,都属于精神分裂症。

第一个年轻人才20出头,看上去阳光而且冲满活力,但是在今年年初的时候,由于工作压力过大,加之在家里时常独自看《越王勾践》,不久就沉浸在剧情中,以为自己就是越王,有种拯救**的责任,有时出现幻觉,突然话变得极其多,做一些让人费解的事来,近来病情一下子加重,家人就将其送来,在住院的这10来天,他的病情有了很大的好转。在与我们交谈的过程中,他说起话来那真可谓是滔滔不绝呀,无论我们问他什么问题,他都能对答如流,当时就想,这是超级演说家呀!

第二位也是一个20左右的瘦小伙,他患病已经有十年之久了,断断续续进精神病院3次,属于复发精神病。与第一位相比,他的思维显得就要混乱得多,一会和李宗仁玩,一会又当土匪抢机关枪去美国,一会又成了国民党剿共匪嘴里还是不是的冒出粗言粗语,在开始的时候我们似乎没有和他建立很好的信任关系,以致在谈话过程中他一直遮遮掩掩,他的童年生活不是很美满,父亲和母亲的关系不是很好,而且他有精神病家族史。

在女病区,我们见到的主要是抑郁躁狂双相障碍患者。

印象比较深的有两位,一个是黄石市财政局副局长,也许是因为她的特殊身份吧,我们都喜欢围着她问东问西的,她告诉我们很多她的人生经历,从中我觉得这不是医患在聊天,而更像是长辈对晚辈的教导和忠告,她患病的时间也比较长,主要原因在我看来是家庭不幸福,办公室官场上的女强人在处理自己的感情问题时就不怎么高明了,丈夫对自己不忠让她极度悲伤,离婚之后和儿子一起生活,虽然与丈夫分开,但有时因为公事两人还是会见面,每次见面之后她的心情就很低落,回到家就摔东西,家里人受不了她这样的变化,短时间内即可判若两人,就将其送来医院疗养。与我们交谈中,她高贵的气质和非凡的谈吐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知性女性在生活得压力下依然不得不顽强的勇气,她的痛苦我们在场的人都深深地体味到了,真心地希望她能在出院后工作顺利,生活幸福!

另一个是25岁的妙龄少女,她是因为吸食麻果而被送进来的,如果不说,我还以为她是医院的美女护士呢,俏丽的容颜下又是一颗受伤的心,听她讲述她在21岁的时候就结婚了,婚后两年她开始工作,可是工作的环境人流相当混乱,每天要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而且她的同事都很有心机总想排挤她,在巨大的压力下,她觉得自己面临着人际问题,但是每次不开心得时候她都能想法设法的排解,但最近这段时间,她开始注射一种她自己都不知道是什么的东西,只知道每次注射完后人就很轻松,但醒来头就疼的要命,慢慢演变为食不甘味了,身体变得很差,加之最近的一场感冒她不得不进院疗养。

两位女患者在讲述的时候条理都很清晰,而且对于事件发生的时间记得是相当清楚,他们没有流露出任何不开心的迹象,心境很平和,现场的医生给我们解释说在住院之前这些人都是用绳索捆绑着来的,后来在医院里配合医生的治疗都有了明显得好转。

从医院出来心里波动很大,感触也很深。坐在返校的车上回忆刚刚那些病人的一言一行,不禁心生愿望,希望她们都能在以后的人生路上过得越来越好。

以前对精神病院医生一直存在偏见,第一,我一直以为精神病院应该不会有女医生。即便有也应该是五大三粗的那种,但实际上那里的医生护士都非常的亲切。第二,男女病人是严格隔离的。这一点与一般的医院很不同。第三,在病区男病人是可以抽烟的,病情稳定的病人可以自带mp3听音乐。

在接触了这么多的病例之后,我发现原来除了住院接受药物治疗外,心理咨询与辅导对于精神病患者来说也是很重要的,在发病之前,其实有很多迹象可以发现这个病症的苗头,而先通过一些心理咨询与辅导完全可以提前解决这样的情况,比如躁狂,如果在早期有意识到这方面的问题,那么就可以通过一些引导,让病人了解自身的情况,从而在他还没有到达那种病发且已经不受自身思维控制的时候进行解决,比如自我暗示,等等的一些方法,来解决问题,而不至于酿成大祸。所以,在这个阶段,咨询者对病人的支持与安慰,以及引导的作用是十分大的,可以帮助病人渡过这个时期,确保以后不再复发,重新正常的生活。

应该说,在中国心理咨询很大程度是停留在知道这个概念上的,具体的心理咨询做一些什么,其实没有多少人是很清楚的,而至于那些所谓的灰色理论,如浅灰色区域(健康的人,在生活,学习,职业,婚姻方面有疑问的人)、深灰色区域(由心理障碍者,如有神经症等),这样的一些东西,了解的人则更少了。在中国,很多的人其实并不了解精神病,以至于很多的症状表现出来之后,并没有去关注,而最终导致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我们这次见习的目的,就是去了解什么是精神病,有一些什么样的表现,或者说什么样的情况,可能引发或者发展成为精神病。要求我们能够做到对于精神病的初步诊断,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给来访者正确而且及时的建议。包括在病人康复后,很长一段时间可能要遭受的内心的煎熬,社会的歧视等等的一些可能引发精神病复发的因素,对来访者进行指导,安慰,劝解等等。

在和精神病患者交谈过程中,我们要谨遵咨询的原则,共情、积极关注、真诚。摸索病人的性格特点与思维模式,以及深入地探索其内心的真实情感。如果病人已经无法说出其内心的痕迹,治疗者可以问病人原本的性格、原本的生活是怎样的?是什么时候开始变化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支持与鼓励病人诉说其内心的情绪与痕迹,让病人感觉到你是在全心全意地帮他,他也便可以开怀地与你倾诉。探寻病因是离不开问话的,也可以从问话中逐步地推出其病因与疾病的过程,帮助病人认识自己心灵的痕迹。在谈话中,要听出病人思维上的漏洞与认识上的偏颇和贫乏,并对病人作出理由充足、适合其心理特点的解释,帮助其消除疑虑,增强信心。人的烦恼往往来源于思维,但你烦恼了,往往是因为你用错了你的思维方式,引导病人去换一种与原来逆向的思维去分析问题,烦恼往往便会自动消失。要给予病人鼓励和良好的心理暗示,激发病人的积极心理,让病人更好的配合治疗和更努力地去改善自身的情绪。

现在我们的专业学习已经步入正轨,比如心理咨询、变态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等,这些学习让我们的理论知识有了进一步的深入,现在将理论运用于实际极大地激发了的兴趣和信心。以后要更好地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助人自助!

医院精神科实习报告三

精神病院这个名字听得多了,人们总是对这个名字有一种畏惧与排斥的心理。这个学期我们去了精神病院见习,首次接触精神病院,其实它也并非我们想象中那样阴深与恐惧的。我们身为未来的护士,更不需要以别样的目光、别样的心理去看待它。只知道,它和别的医院一样,都是一间医院。

带领我们小组的带教老师把我们带到住院部的某一层楼里,在那铁闸里有一个可供饮食与活动的大空间,里面住着的全是女病人。

带教老师先带我们到示教室里,给我们重温一下精神分裂症与情感障碍的一些特征、表现和护理措施,然后再打开铁闸让我们和里面的一些病人聊聊天,了解她们的情况。在带教老师讲课的过程中,她教导了我们面对精神分裂症的病人应如何进行自我保护与确保病人的安全,然而,我最为关注的仍是一些情感障碍的病人。带教老师说一些慢性的情感障碍的病人对外界是无什么反应的,我想这是因为他们困死了在他们自己的内心世界中,他们的内心是一层叠一层沉默的雪,最初的情绪积压在心中,长久未能得到宣泄,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记忆变得模糊了,甚至跌入了潜意识中,情绪的积压找不到痕迹。所以他们不懂得去倾诉,不懂得去表述自己,他们的内心封锁在那重重的沉默中,解不开最初的情绪的结,而只会在那个心结上不断地增添沉默的结,由于他们内心积聚了太多太多的沉默,不懂诉说,所以他们的情志也渐渐变得散漫,脑子也渐渐变得空洞,思维也变得迟缓,所以他们会回避亲友,回避与外界之间的接触,慢慢的,便发展到对外界事物无反应。而其实他们的内心世界是非常之复杂的,复杂到完全沉默,复杂到找不出病因的痕迹。

我想:如果是一个对外界事物无反应的病人,除了要接受药物治疗之外,还必须配合精神分析心理治疗、认知治疗和支持性心理治疗。心理治疗的租子阻滞有太多,所以支持性心理治疗为治疗的最基层。治疗者必须是一个优秀的聆听者,专心的倾听病人的诉说,以亲善诚恳的态度取得病人的信任,让病人毫无顾虑的倾诉内心的苦闷,鼓励病人疏泄内心不良的情绪,并能以同情、理解、谅解的态度对病人的诉说不加评判地接受,站在病人的角度去理解和支持,并与病人合作去治疗其疾病,给予病人治疗的信心与康复的希望。

在与病人的交谈过程中,摸索病人的性格特点与思维模式,以及深入地探索其内心的真实情感。如果病人已经无法说出其内心的痕迹,治疗者可以问病人原本的性格、原本的生活是怎样的?是什么时候开始变化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支持与鼓励病人诉说其内心的情绪与痕迹,让病人感觉到你是在全心全意地帮他,他也便可以开怀地与你倾诉。探寻病因是离不开问话的,也可以从问话中逐步地推出其病因与疾病的过程,帮助病人认识自己心灵的痕迹。在谈话中,要听出病人思维上的漏洞与认识上的偏颇和贫乏,并对病人作出理由充足、适合其心理特点的解释,帮助其消除疑虑,增强信心。人的烦恼往往来源于思维,但你烦恼了,往往是因为你用错了你的思维方式,引导病人去换一种与原来逆向的思维去分析问题,烦恼往往便会自动消失。要给予病人鼓励和良好的心理暗示,激发病人的积极心理,让病人更好的配合治疗和更努力地去改善自身的情绪。

带教老师给我们复习了一些相关的内容后,便开铁闸让我们和里面的病人沟通交流了。我们一小组的人和带教老师围成一张台,然后带教老师陆续叫了三个病人来,她在我们面前询问病人的情况,并介绍其病情给我们认知。

第一个是患有精神分裂症、常有幻听的女士,第二个是常开心自笑的女老师,第三个我的印象有点模糊。

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第一个女士。她说她常听到一个男人跟她说话,但看不到那个人。韦护长问她那个男人有没有叫她不要吃、不要睡,她说没有。她说她自己也不知道那个男人是谁,自己也不认识他,只是听到一把声音在和她谈话,什么都看不到。韦护长问她有没有和那个男人说话,她说有。她的声音还带点激扬和悲亢地说:我不是讲那些话,我是讲述自己的心,我是用心来和他交谈的!

然后带教老师的问话结束了,我们接着和第二个、第三个病人交流。这时候,我看见刚才第一个病人独坐在一张桌椅上,沉默不语,情感低落,沮丧忧虑的低着头。我想过去跟她谈谈心,哪怕只是表示一下关心对于病人来说也是一种莫大的安慰,但我连这样的时间都没有,她们马上便要开饭了。

我看着她那孤独、沮丧、忧伤的表情,回想起她刚才的那一句我是用心来同他交谈的!,我想她除了有精神分裂症之外,还同时存在着抑郁症,又或许是抑郁症伴精神分裂症。精神病是分神经性和心因性的,我不知道她属于哪一种,又或许两种都有吧,我相信她是存在着心因性的成分的。她也不是完全沉默的那一种,我还能够对着一片虚无的空气来讲述自己的心。我听她那一句话激动的声音,我想她内心深处是很渴望去倾诉的,但为什么她不与身边的人倾诉呢?还是她未能找到一个足够信任、足够关心她和支持她的聆听者?会不会是因为她很想诉说自己的内心,然而却得不到满足,而这种日积月累的内心冲突致使她幻听出身边有一把陌生的声音来聆听她的心声,与她交流呢?这只是我的推断,我不敢确定,要探究真正的原因还得与病人多接触才知道。或许那一把声音是她最信任的声音吧,听不到那一把声音,就像是身边没有了可以倾诉的朋友一样。我想如果我是她的护士,我会以关怀的心耐心地去鼓舞她向我倾诉她内心的情感,希望以真诚的爱心来换取她对我的信任,取替她所幻听出的那一把声音的位置,希望这样能够医治她的幻听,然后再与她进一步的做心理治疗。

谈谈你对神经病学的认识范文第3篇

那到底什么是心药呢?这是一个大学问。心药的“本质”是化解,是散忧虑焦虑,是把复杂的事简单化,是把你认为很大的事分解为每件小事,逐一排除去结,是善于观察,善于预测,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就是“心药”的主要配方。许多人认为心病自愈率很高,有心病也可找心理学专家治理,这都是有道理的。但必须记住:如果不注意调理,它造成的恶果十分严重,这些人会去酗酒,会去吸大麻排解,会去做极端的事,爬上桥顶或在高楼欲跳下来,或采取暴力手段,或变成精神病患者或抑郁症。

有事找心理学专家,说对了一半,但不全面。现在不少心理学家、心理工作者,有学问没实践,有生活没经历,有专业不全面,心理学知识必须融合大量的待人处事的经验、体会,必须融合社会学知识、伦理学知识、哲学理念、逻辑推理的基本功,才是一个合格的、知识结构良好的心理学工作者。这类人现在奇缺。现在不少心理学工作者不太会对症下药,不会量体裁衣,不会科学分众,不会因人施教,结果应用的手段多是“本本主义”,形式主义,教条主义,有心无力,空嗟叹。

医治心病,重要的手段是看人,听事,关心人。要知道你面前的是什么人,必须很短时间内搞清楚,才可能观六路、听八方,心中有数。你如若不知面前的是什么样的人,什么职业,什么性格倾向,什么地方人,十有八九胡乱吹口琴―不成调子。这就等于和马云谈高等数学,谈整容美容的好处;等于和孟非讲美发、护发的技巧与乐趣;等于和赵本山谈季羡林的学问特点,讲国学与“二人转”的重要关系。他们的能力、水平和关注点不在这,你偏偏哪壶不开提哪壶,没啥意思,属于心术不正。此类人还不少,可列为病毒的制造者和病毒的传播者。

治心病你若是“自治”的话,你就要和这类挑事者少接触,少谈话,一见面你三言两语说罢立即飞奔而去。你若是为人疏导,助人一把的话,你就必须掌握“事情的要点”之后,根据此人的性格特征展开救治,一矢中的,不要“乱炖”。要注意不必兴师动众,不要四处传播,不要上纲上线,不要夸大或百上加斤。要善于大事化若干小事,这样容易逐一破解,善于把沉重变成云霞,善于把焦虑变成天高云淡,善于把雾霾变成蓝天如洗,一望无际,不带走一片云彩。

心病的多发者,一般是心思多的人,是比较聪明的人,是拿得起“放不下”的人,是心中装有苦恼,没有及时排解而积压的人,是有困扰事喜欢揽上身的人,是敢于承担责任但不懂计算的人。当然,有心病的人中也有一些是比较固执,比较教条,比较暴躁的人,但这类人较多是遗传、基因及人格、性情的问题,许多是与生俱来的,是不断重复犯的,是一种顽根或劣根性―这评价可能重了一点,但事实如此。

谈谈你对神经病学的认识范文第4篇

三小时谈判劝下轻生者

“这里有个姑娘要跳楼,我们劝了半天都没用,您快过来看看吧。”2009年4月24日,在武汉市公安局青山区分局新桥社区派出所会议室里,彭涛正在召开会议,电话铃忽然响了起来。听着电话那头社区干部焦急的求助声,彭涛二话没说马上赶到事发地。一到现场彭涛就看到小区楼下围了许多居民,大家焦急万分却又手足无措。

“就是三楼的那户人家,那个姑娘站在窗台上不肯下来。”社区干部一看见彭涛,就像找到了救星。彭涛先让社区干部稳定情绪,然后了解事情的缘由。原来,这个姑娘叫阿娟(化名),今年28岁,几年前染上毒瘾。现在,虽然已经戒毒了,可是却患上精神疾病,总以为别人在追打她。不久前,阿娟又突然发病,被人带到派出所,民警只好将她送入医院治疗。治了没几天,阿娟的母亲就将她领回了家。

彭涛听完社区干部的介绍后,连忙爬上三楼。“为了你,了多少心,现在你又要跳楼,你什么时候让我安心啊。”开门一看,屋内的一名中年女子,正对着阿娟的房间大吵,这名女子就是阿娟的母亲。彭涛看到后,立即上前制止。“这个时候不能骂,你越骂她越想不开的。”

“怕孩子又发病,就把她反锁起来了,没想到今天她硬要出来,结果门又坏了,孩子一着急就要跳楼。”阿娟母亲对彭涛说,阿娟现在情绪十分激动,听不进别人的话。彭涛的同事找来锁匠,却发现门已经被阿娟踢坏了,一时半会儿修不好。没办法,彭涛决定和阿娟好好谈谈。

“阿娟,认得我吗,先听叔叔的话,到门口来好吗?”彭涛一边稳住阿娟的情绪,一边劝说阿娟从窗台上下来。可是,固执的阿娟仍旧一动不动。“现在你如果跳下去,你妈妈该有多伤心。再说门今天坏了,明天修好你就可以出来了,不用跳下去啊。”彭涛耐心地和阿娟说着,并想办法给她递送水和食品。彭涛苦口婆心地劝说着阿娟,一个多小时过去了,阿娟的情绪慢慢地稳定下来。“你妈妈是很爱你的,有什么困难,叔叔也可以帮助你啊,一定要珍惜自己的生命。”一番肺腑之言,让阿娟不再焦躁,她慢慢地离开窗台,走到门口。“叔叔,我不闹了,不跳楼了。”听完这句话,彭涛也一屁股坐在了地上,擦了擦头上急出的汗珠。

随后,彭涛找来阿娟的母亲,交代她不要再打骂孩子,然后才离开。此时,彭涛看了看表,发现时间已经过去了三个小时。“倾听比诉说更重要,只有让轻生者宣泄出自己心中的苦衷,才能让他平静下来。”谈起自己的谈判技巧,彭涛称,每次和轻生者谈话,都要真诚地了解他们的故事,再想办法找到突破口。彭涛对记者说,早在几年前,他就自费学习了系列心理学课程,并在去年取得了高级心理咨询师的证书,让自己的“谈判”工作更加科学。

什么人可以成为谈判专家

2004年6月,位于昌平区的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反劫制暴战术谈判专业研修班”正低调进行。我国首个“谈判专家”培训班,集中了当地17名刑警精英。两个月前,经过近乎残酷的心理测试和面试考核,他们从50多人中脱颖而出。

中国式谈判专家,选拔条件十分苛刻。粗略地说来,必须具备六项条件:第一,必须是刑警、特警或是巡警;第二,年龄应在35―46岁之间;第三,要有丰富的社会阅历;第四,知识面要广;第五,要有基本的表演和进入角色的能力;第六,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和任何人搞好关系。同时,犯罪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劫匪更愿意接受其貌不扬的警察。因此,要矮的不要高的,要瘦的不要胖的,要丑的不要帅的,要老的不要年轻的,成为中国式谈判专家选拔的一大特色。

然而,这仅仅是第一步。谈判是一门综合的艺术,真正的谈判高手,是技术型专家,要涉及11个学科的内容,包括政治、宗教、表演、生理学等。因此,把谈判专家的年龄下限定在35岁,就是要求谈判专家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和足够的知识,概括起来就是:嘴厉、脑灵、心善、面和。

“我国的谈判专家身兼多职,既是谈判手,也是狙击手,所以都由刑警构成。”中国首席谈判专家、北京人民警察学院二级警监高锋教授这样表述对谈判手的素质要求:一是要有丰富的法律知识和本土的文化体系,包括法律、哲学、政治、建筑、气象、心理、生理等,这些知识在他脑子里,可以灵活变换,发挥到最佳状态;二是脑子的反应一定要快,他的反应是根据现场谈判的一种工作直觉,以条件反射的方式表达出来,这就跟开车一样,手动挡,到了前面有人的时候,脚就会自然而然地点刹车,达到恰到好处的地步;三是脸上必须带有演员的特点,能够通过自己的动作和声音,把感情深深地压到语音的分贝之中,通过脸上痛苦焦虑的两个眸子,能够把感情迅速地传达给劫持者,使他能够感觉到谈判者是真心来帮助他的,至少在感情上是同步化的;四是生动的口头表达能力,表达能力极强。谈判者的主要能力,就表现在口头表达上,几句话就能迅速打动对方,使其出现感动、迷惘、错乱甚至自我怀疑,直至出现自我动摇,最后跟随我们谈判手的整个思路,把他牵引出来:“现在我放下还来得及吗?”到这个时候,谈判手的工作就基本完成了。

学员初训期为三个月,培训班特地聘请了清华大学等高校的专业教授。专家讲授的课程,包括现场制定谈判提纲、谈话技巧和心理素质等,并通过模拟实战,现场演练。研修班采取“一个个突破”的方式,即一个学员合格后,才进行下一个学员的培训。等所有的学员都达到要求的谈判素质后,再训练他们之间的配合默契度。

2003年,从湖北奉调入京的高锋,成为中国反劫制暴理论研究的代表。虽然这方面国内比国外晚了30年,但这在中国,依然是一个具有前瞻性的研究课题。中国诞生了首批“反劫制暴”的谈判专家,这表明,政府一直以来强硬的态度在改变,并且已经有了通过谈判来解决问题的意识。各地警方,均有意进行警察职业化改革,更加强调警察的专业化、职业化特色。

“参加培训的学员毕业后,只能称之为谈判手。此后,谈判手必须经过至少两年以上的实践磨炼,才能羽化成专业的谈判专家。另外,受训人员还要学舞蹈,以学会洞悉人体动作的奥妙,识别肢体语言对人的心理造成的影响。研修班的课程达十余项,包括犯罪心理学、精神病患者识别特征、谈判人员自我保护等基础课,还有方言等专业课。”反劫制暴战术谈判培训策划人之一、北京人民警察学院政委王砚平如是说。

与国外的谈判专家大不同

谈谈你对神经病学的认识范文第5篇

当前在医疗领域中出现医患关系的不和谐,各地“医闹”频生,这与医生结构不合理与医疗服务不到位有关。这里举一个亲见的案例:患者,男,66岁。2011年6月12日去上海某著名医院就诊。

据说该医院日门诊量在4 000人次左右,看专家门诊需提前预约挂号,特色是皮肤病等专科。医院历史悠久,有近百年办院史,并出了一些国内著名专家和院士,故凡疑难的皮肤病等,全国各地患者蜂拥而至,造成人满为患。患者在2年前患带状疱疹,经当地皮肤科治疗而。近2周来由于劳累,原发病处出现疼痛,病情与2年前基本一样,即慕名提前预约专家门诊。这是一位约50多岁的女性专家医生,据门诊医生简介栏介绍:该专家为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擅长治疗带状疱疹及并发症等。她诊室里还有2位她带教的学生。病人说明来看此病的原委和病史、症状后,这位专家开口说:“看看有没有疱疹?”一看没有出现疱疹,就说:“不是我看的病,不是带状疱疹。”患者说:“一切症状与2年前发病基本一样。”她说:“再观察1~2周,待疱疹出来再说。”患者答道:“现在我很痛苦,等疱疹出来了,也不需要你看了,我自己也知道了。”她说:“你去看神经科,我无法开药。”患者还说:“难道你其他病不知道么,如眼科医生有许多是内科病引起的,也要懂得一些。”这时,她与她的2位学生催促着说:“好了!可以出去了。”前后大约不到3分钟,患者怏怏地离开了她,带着原来病痛另请高明。结果请在一家普通地段中医医院的普通医生,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治愈了他的病痛。

他花费了贵昂的专家挂号费,花费精力和人力及时间,得到结果是3分钟的诊疗,且没有解决病人的任何痛苦,反而增加了病人的郁怒,精神上受到伤害。这是一个真实的病例。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下,高级专家的全科化和全科医生知识的系统化,并兼谈带状疱疹的诊治。

学生 老师介绍的案例,在当今大医院里某些专家的这种医疗作风时有耳闻,这用患者的话说是“花钱、花时买烦恼,本来一分病变成十分病,本来小病变成大病……”造成医患关系紧张,对这样情况我认为很难改变,造成的原因我也费解,请老师谈谈看法,因为老师也是高级专家。

老师 这并非个案,我在临证时也经常听到患者的如此诉说,有的干脆向卫生行政部门投诉,说当今大医院里的医生服务态度极差,看病马虎,不负责任。这里除医德、医风外,在医生的培养和结构上存在着问题,大医院医疗资源过分集中,其中包括人才资源,许多著名、资深、有真才实学、经验丰富的老专家集中在少数医院里,很少与基层、下级的医疗单位联系或指导,造成基层医疗水平不能提高,大量病人涌到所谓的大医院,这客观上给某些所谓的高级专家带来了傲气和优越感,带来了敷衍了事的作风,他们不知道这些浓厚的无形资产是几代人或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努力成果,是当今的任何媒体的广告所不能办到的,他们不珍惜,不传承。二是医疗思想没有得到大家认同,认为是过时了。其实提出的“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是符合国情的,是非常英明的,他批评卫生部是“城市老爷卫生部”也是一针见血的。我们在20世纪70年代深深地体会到城市中大医院的专家医疗队下乡服务的动人事迹,他们不仅解决最基层群众的疾苦,而且带教赤脚医生(当时最基层医疗队伍的成员),这些高级专家全是当今所谓的“全科医生”,他们不分科属、不分病种,全面给患者治疗,惟一的目的是治好病,减少病人痛苦,提高医疗质量。我是在那个时代进入医疗服务机构的,也是亲身体会和看到的事实,所以我认为的医疗思想是改变当今高级专家全科化的核心思想,也是当今医疗改革的中心。卫生行政部门要根据当前高级专家的分布情况,合理地与基层医疗单位挂钩,形成医疗技术上的上下级关系。同时,要引导高级专家全科化,不要医脚痛的就只医脚,不去医治引起脚痛的疾病,要进行全面分析,联系各科的关系,作全面治疗。

学生 照老师的说法,目前大医院的专家门诊可以取消了,这样我们看病也会带来困难,一进医院不知道看什么科,找谁看?现在可好了,到医院一看科目,二看医生,三看哪里人多往那里挤。不知老师认为如何?

老师 你说的是当今病人看病的基本模式。我认为你说得很有道理,看病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提高,科目和病种分得越来越细、越来越多,不仅医院分专科专家门诊,也有专科医院,如胸科、五官科、女子医院的出现就说明了这个问题,这些专科很有存在的必要,因为它能给患者解决疑难重病,或难治、不治之症,但这是占医疗市场的极少数,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问题是高级专家如何全科化,使他们更好地为患者服务,这好像庙与菩萨的关系:菩萨不灵验,不是庙宇的关系一样。所以设专科、专家门诊,或开设专科医院,这是时代进步、科学发展的结果,关键的问题是提高这些从事专科专家门诊的高级专家的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看病不是就事论事,更不是脚痛医脚,头痛医头,中医主张辨证论治,西医重视病理变化……这些都是应该知道的常识,可是目前个别高级专家,突出自己的专科,其他的东西一问三不答。患者的疑问,医生全科化后,大部分问题他们是应该知道和作答的知识。

学生 我明白了,就是当今的高级专家要多为患者解决疑难问题,做到耐心、细心、认真地解决病人心中的疑惑,不要不耐烦,更不能以自己专科的名义,一问三不答。但专家就是专家,许多问题和知识他们需要重新学习,这还不如去找全科医生看病吗?

老师 你说得很对!一般的病我建议到全科医生那里去看,他们有第一线的实践经验,他们平易近人,他们肯吃苦耐劳,他们与群众是朝夕相处,最了解病人疾苦……我几十年如一日、一如既往地关爱这个群体,这就是当今的社区医生和乡村医生,我希望他们在人民卫生事业中发挥巨大作用,而绝不是医院里的高级专家们。回忆过去我在大学中学医的现实,其实,当今的高级专家都是全科医生出身的,第一他们在学习的时候,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各科都学习、实习,都由老师带教过;第二他们进入医疗单位后,各临床科室(包括医技)都轮转过,第三他们独立应诊时,希望多看病,所以大部分疾病,不论内、外、妇、儿都争着看。另外,在20世纪70年代时大学毕业,多分配到基层医疗单位,或专家们下乡、下工厂,不是许多疾病都在看吗?所以关键是如何把过去学习的知识应用到当今的专家门诊的诊疗中,当然也要不断更新自己,吸收新知,充实自己,不要为自己的所谓专科专家门诊而作茧自缠,固步自封,或夜郎自大。

学生 其实我们也需要他们,他们必竟是医学界中的高级专家,他们永远是我们的老师,他们经过系统的高等教育,所以我认为还得向他们请教,尊重他们,你说对吗?

老师 完全正确!但我认为我们当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主要的问题是医疗知识的系统化不够,高级专家们他们的医学知识从基础到临床非常系统,我们要学习他们。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①参加专业培训或函授,使知识在老师指导下系统化;②自学成才,按照目前高等医学教育的教材,循序渐进,从基础理论逐渐进入临床各科;③有条件的脱产学习,这是大的方面。在具体知识方面也要系统化,我发现《中国社区医师》(即本刊)中的“专题讲座”栏目是一种密切联系临床的医学系统教育,值得关注和学习。其中内容都是高级专家所撰写的文章。在中医方面系统学习,要把中医的四大经典,从古医籍开始,尤其金元各家学说和流派的精神要了解,再从近代到现代进行系统学习;现代医学与中医有别,现代医学它要跟上日新月异变化的医学科学发展,以学习现代的、当前的新知为主要。当然中医也有现代的研究,但中医必须先继承后发扬,不继承好前人的学术和经验,谈不上发扬和创新,更谈不上要改造中医或大喊中西医结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