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范文第1篇

[关键词]学习理论:现代性;后现代性;客观主义;建构主义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3―0017―02

一 引言

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现代学习理论的研究进展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着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建构主义作为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用乔纳森的话来说,即是“向与客观主义(objectivism)更为对立的另一方向发展”。也就是说,具有“现代性”色彩的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即是具有“后现代性”精神气质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就哲学层面而言,不论是现代性还是后现代性,都表现为思想和感觉的方式、行为和举止的方式。按照这样的理解,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不同,主要就在于两者的思想方式与行为方式的不同。从这个角度来讲,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不同也正在于此。

二 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本体论、认识论等的范式转换

“现代性”的起源与界定是从启蒙运动开始的。西方文艺复兴的精神实质,是重新发现人性,也就是人性的复归。启蒙运动旗帜鲜明地反对宗教迷信,张扬了人性,在宗教观上展现了由虔诚的宗教崇拜向世俗主义的转变。在现代性的世俗化过程中,“理性”被确立为人的根本。现代性自我确证话语里,理性是认识之源、价值之源,它把世界的本质归结为逻辑,把逻辑思维提升到至高无上的地位,认为世界本身具有逻辑性,并且把人视为理性的动物,认为人在本质上也是受逻辑支配的。这样的理解,在认识论上则表现为现代知识观的鲜明特征,即认识被看作是追求把握某个绝对的真理,知识的属性是客观性、普遍性、必然性、确定性等。然而,在后现代主义看来,这样的知识观是属于科学主义思潮的,是以实证主义为其方法论的。

“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在合理性模式的论证上,以黑格尔为代表的理性主义合理性模式,认为理性是世界的“灵魂”,它是构成事物的现实性标准。如此,在伯恩斯坦看来,客观主义是指“存在或必定存在某种永恒的、超历史的模式或框架,依靠它们,我们能够决定合理性、知识、真理、实在、善行或正义这些概念的性质”。与之相反的是,后现代主义把理性主义看作压抑生命的东西。人并非受理性的控制,人是有“生命意志”的“超人”。后现代主义认为,现代的知识观是一种“绝对论”,它追求以某种绝对的东西。作为知识的不变的、确定不可错的基础,是一元的思维方式,它排斥多元的、追求差异的思维方式。后现代的认识论,在尼采认为,乃是一种“视角主义”,即某种意义上的“解释学”,它否认唯一、确定的客观事实与真理的存在,认识所进行的不过是自认识者视角的某种解释。进一步来说,这指的是认识被看作是在进行某种解释活动,它要把握的是对象的意义,而意义是一个处于不断解释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在不同语境下形成的不同理解来不断生成的东西。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模式’成为其有力的合理性模式。建构主义理论体系正是建立在这样的哲学基础之上。

三 客观主义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范式的转换

随着社会进入信息社会、知识社会与消费社会,社会与文化的形态,包括与之相伴随的思想与观念形态以及相应的行为方式,正在发生相应的转变,即从现代性转向后现代性的哲学范式的转换。其中包括认识论模式的转变,与此同时,不可避免地,学习范式也发生相应的转变――从客观主义到建构主义。

1 知识观的转变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客观主义学习理论本质上的不同,首先在于知识观的转变。对知识的不同看法,直接影响着学习者对学习的认识。

学习理论的研究,从一开始就带着浓厚的“现代性”色彩。行为主义认为,存在着客观的、普遍的、必然的、确定的知识,经验是知识的主要来源,知识积累的关键因素是刺激、反应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认知主义认为,知识是一种符号的表征,它是不受主体因素影响的“客观”真理,人们能从纷繁复杂的细节中概括出这些普遍的、客观的真理。当学习者获得的表征与客观相一致的时候,学习就完成了。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的知识观主要都是基于客观主义的。

由此,在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者看来,知识的确定性不是问题,问题是学习者如何获得知识。在前者那里表现为有机体对刺激的反应,在后者那里则表现为客观事物在人脑的表征。相反,建构主义否认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正如后现代知识观所述,知识实际上是相异的人的“异意”,是对相同的事物不同的解释,是解释者处于某种既定的语境里,在特定的历史与文化背景下进行的自己的理解与解释。随着解释语境的变化,这个“解释”也处于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中。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主体的动机、意志、情感、人格、态度等主观因素,同时也强调历史、文化、社会等背景,此外,它更强调主客体的互动,强调知识的生成在于个体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对客观现实的“映像”或“表征”,是要用自己的“语言”去完成学习。

2 学习观的嬗变

从不同的知识观出发,相应地,对学习的定义也不同。那么,什么是学习?中外许多学者对此做了研究。行为主义流派认为,学习的发生是由于刺激而引起了行为或思维的比较持久的变化,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一反应”的联结。作为激进行为主义代表人物的斯金纳(B.F.Skinner),他把由刺激引起的反应称为应答性反应,把有机体自发的反应称为操作性反应。他认为人的行为主要是操作性反应,并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根据斯金纳的操作性学习理论,行为的后果对条件反射的形成是关键因素,凡是增加反应发生次数的实践或刺激就是强化,学习的动机来源于外部的强化。

认知主义流派认为,学习就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的关键在于内部认知的变化,学习的实质就是获得符号性的表征或认知结构,这是一个比S―R联结要复杂得多的过程。他们注重学习行为发生的中间过程,认为个体学习的效果,不仅取决于外部刺激和个体的主观努力,还取决于个体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非认知因素等。心理学家加涅(Robert Gagne)认为学习是一种将外部输入的信息转换为记忆结构和以人类作业为形式的输出过程,要经历接受神经冲动、选择性知觉、语义性编码、检查、反应组织、作业等阶段,反馈及强化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学习受外部和内部两大类条件所制约。外部条件主要是输入刺激的结构与形式,内部条件是个体以前习得的知识技能、动机和学习能力等。归结起来,则是一个如何在个体内部对外部刺激进行适当编码的过程。

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对学习的定义都是基于客观主义的,有着“基础主义”和“本质主义”基调,客观真理早已被假定为先验存在,并且知识的意义独立于个体外部,学习的实质归根结底是对客观现实如实的“映像”或“表征”一一与客观世界相一致,只不过使用的编码方式不同而已。

如前述,建构主义知识观认为知识的生成在于个体的主动建构,学习的实质就是通过个体内部已经存在的认知原则去组织新经验,从而拓展知识结构,也就是说,要求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客观现实的理解,这也正是“解释学”所提倡的理解的多样性和多元论。自上而下教学、情境性教学、支架式教学等,充分展示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大力倡导的主动性、社会性、情境性合作学习与交互教学。我国学者指出,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从而不同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的理解。但是,通过学习者的合作可以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

简而言之,建构主义是指“学习者把新知识与己有的知识经验相结合,在己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创新或“建构”自己的知识,使学习更有意义,而且这种学习便于以后对知识的回忆”。

四 结语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简单介绍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阐释了它与外语教学之间的关系,以厦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如何构建建构主义理念并付诸实践,目的在于有效地优化外语教学过程,全面提高学生外语语言能力。

当今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正进入跨越式发展阶段。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理念不断涌现,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格局。其中,建构主义理论和任务型教学法在外语教学中影响最为深远巨大。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也称结构主义,是认知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其最早提出者是瑞士的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他认为,个体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认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以发展,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个性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可见,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认知个体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在皮亚杰理论的基础上。科尔伯格、斯滕伯格、卡茨等人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并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做了认真的探索。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去建掏知识的过程,是原有知识经验与所要建构的知识相互作用以及由此引起的认知结构的同化与顺应的过程。学习者有自己已形成的对社会各种各样的认识,有自己的知觉经验,有已形成的认知结构。

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新旧经验相互冲突不断产生问题。学习者要解决问题,就要分析当前的问题,综合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作出合理的推论,形成自己的假设和方案,进而解决问题。由于这种认知矛盾是学习者内部产生的,问题是自己提出的,而不是由教师或其他人在外部提出的,学习者更能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因此,知识的获得过程是一个不断产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学习者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由于认知冲突是产生于个体内部的,学习目标是学习者的内部需要,这与教师在外部提出的教学目标是相矛盾的。解决办法就是教师设计出具有一定弹性的任务或问题,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自己的学习目标,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二、构建建构主义外语教学理念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针对传统教学体系中的理论性与操作性缺陷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法,其核心观点是: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思维时空,使其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培养其自身的创造力。将建构主义的认识观纳入外语课堂的教学之中,对优化外语教学过程、促进素质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般说来,构建学生外语语言素质的三个要素是:基础语言能力、文化体系与交际思想观。

1.加强外语基础语言能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过程要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能力的发展过程及思想的内化过程。在外语课堂教学中,外语教师应当将新的语言知识的教学与原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要有意识地加强知识的形成过程,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促进学生的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

外语的基础语言能力一般是指学习个体掌握并在特定语境中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在一定意义上,它还属于纯语言的范畴,但它是语言素质建构的根本。长期以来,外语课堂的传统教学往往是围绕孤立的语言点、句式结构或是语法知识来展开活动的,各层次学习活动之间的关联程度不大,学生很难形成较宽的知识网络,在实际运用时很难得心应手。事实上,语言学习并非是单纯的“输入”与“输出”过程,对于即将“输入”的知识,教师应合理界定它与原有知识的关系,引导学生选择其记忆方法及使用渠道。如果教师一味挖掘新知识的内涵,那么新知识只能是封闭的而不是开放的,运用过程便显得很呆板。

2.构建文化体系。文化体系是指学生对外语语言背景及内涵理解的量。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语言随着文化的发展而发展,反过来又影响文化的存储与传播。教师应认真处理好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没有文化背景的语言缺乏生命力。

由于受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强调语言形式、忽视功能意念的翻译法、分解法在一定范围内影响我国外语课堂的教学。语言被看成一个封闭的符号体系和应用工具,教与学双方常常忽略语亩的文化背景和交际功能而过于注重语言形式与结构的操练,文化障碍使交流出现屏障。构建文化体系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有效地渗透外语国家的文化,通过加深对文化和语言的理解逐步构建个性化的知识网络,达到提高学生外语语言素质的目的。

3.培养交际思想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互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体系。学习者通过沟通与交流。可以看到问题的各个侧面及其解决途径。因此,教与学的关键是学习者是否有机会、有热情充分参与交流。学生面临的各类考试在刺激学生努力学习的同时,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正确的语言教学思想,而正确的语言教学思想是学好语言的关键。交际思想观要求教师与学生树立以培养口头与书面交际能力为目标的语言教学思想。

外语交际能力包含基本语言能力、社会语言能力、信息运载能力与语篇能力四个方面。其中基本语言能力是训练最多的,而社会语言能力、信息运载能力以及语篇能力训练量很少。教师应利用教材,注意运用信息沟(InformationGap)等多种形式加速语言知识到语言能力的转化,真正做到“语言一交际一语言”的良性循环。

三、付诸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于外语教学实践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媒体,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1)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做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2)协作: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3)会话: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计划;此外。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4)意义建构: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在大脑中的长期存储形式就是前面提到的“图式”,也就是关于当前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外语教学实践过程中具有良好的指导性。

1.教学目标。新的语言知识不是孤立出现的,不存在与已授知识无关联的新知识。外语课的教学应以解决结构不良问题为目标,即以不计模式、分析情境、组合原有经验来建构具体的解决方案。教师在备课时应多从分析新旧知识的关联来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确保学生获得新经验而非纯粹的新知识。

2.教学手段。知识产生于主体与客体的互动过程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并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积极的建构活动。那么,外语学习的课堂应成为进行有意义语言活动的自主空间。教师应提倡一种“独立思考、主动交流、互相合作、合理推断、努力理解”的课堂气氛。外语学习离不开语言知识的输入,但无动于衷地机械接受最多只能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个独立的词汇、语法仓储室,只有在思考与运用中学习才能使学生形成真正的、有用的知识。

外语教学手段是沟通与交流。传统语言教学也强调交流,但目标是单一的,即通过师生交流形成统一结论。建构主义的交流追求高水平的沟通,学生之间围绕某个主题展开讨论,随着交流进而形成认识。交流是以学生的想法为基础,而不是教师在控制。

3.教材。在认识意义上,活动和感知比概括更为优越。既然建构主义的外语教学手段是沟通与交流,那么其教学材料当然是真正意义上的情境。外语教师应以情境为语言教学的出发点,把知识经验的形成作为指针,把教材作为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材料。情境与教材相关,应使学生通过情境中的交际自然达成对教材的认同。

4.教法。外语课的教学是以解决结构不良问题为目标,在这一点上建构主义与传统教学相似,但次序不同。传统教学是先讲原理、先学后做,而建构主义的外语教学则相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教师应精心设计好有价值、有代表性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解决,学生可以讨论。可以得到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并查阅资料来作出判断,教师再进行提炼和概括。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知识和经验得到了更新与升华。

5.教学调控。传统教学的调控者是教师,学生围绕教师的预设来进行活动。知识在教师的预设中逐步呈现,最后完成教学任务。学生的主体性基本体现在教师预设的空间中。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范文第3篇

一、学习应以学习者为中心

学习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过程,教师只是这个过程中的辅助者、协作者和促进者。长期以来,传统教育在客观主义知识观的支配下,将教育的目的理解为“知识的传递”,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来自教师的知识和观点,因为教师代表了知识的权威,这种以“亲其师,信其道,受其业,行其训”的知识观为指导的教育,试图以“教”代“学”的教学,只会令学生什么也学不到,学习就简单是占有别人知识的过程而已。相反地,教学的中心由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学为学生的需求展开,体现“以学定教”、还学生以学习的主体地位的课程改革理念,才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利用教学艺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求知欲,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创造性学习,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形成能力,使学生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使学生能够充分挖掘自己的学习潜力,鼓励和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识,彻底将教学过程变成学生的学习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例如在英语教学中,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给每个学生充分实践的机会,安排学生利用图片自主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最爱的动物卡片精心制作一张卡片,然后用英语写上自己想对动物说的话,根据自身的要求,随意调用知识,时而观察,时而思索,时而动手,知道自己满意为止,整个过程学生不仅对知识产生兴趣,同样也对探索过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主动地建构了自己的内部心理表征,课堂让学生回到本位,成为加工信息的主体,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二、学习过程包括新、旧两方面知识的建构

学习是发展智能,建构学习者个体世界的过程,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过程是知识的建构过程,而知识的建构是通过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而完成的,是学生结合自己原有知识经验体系来学习、探索新知识,将所学知识的不同部分联系起来,将新知识与原有知识联系起来,将正式的知识与自己的知识联系起来的过程。

传统教学中的教师一般在教学之初先讲解所要学习的概念和原理,而后再让学生去做一定的练习,尝试去解答有关的问题,即先学后做,而建构主义则以相反的思路来设计学习过程:在问题解决中学习。学习是新的信息与先前知识建立联系的过程,学习要想发生,信息要被记住,必须在有意义的背景下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

首先,教师针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明确教学目的。例如:在认识“人体部位和五官”生字的教学中,针对教学目的不清的现象,提出一个问题:这节课的目的是认识这些人体部位,还是认识用哪些字来表征人体部位?在明确目的以后,问题是:如果主要目的是学习这些字,已经有的、可以利用的学习经验是什么?——结论是:对于这些字。读音是大家熟悉的,意义是大家明确的,这是已有的基础,难点在于这些字的“形”,教学的任务主要是在已有的“音”和“义”的基础上,建立“音”“形”“义”的联系,特别是“形”与“音”“义”的联系。

其次,引导学生反思已有的知识,并与新知识建立关联。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引导,组织学生讨论、合作。如:在生字“蝉”的教学中,由于地区没有这类昆虫,孩子对它的概念是很陌生、抽象的,要建构意义,我选择从偏旁入手,引导学生通过原有知识经验去探索,得出“蝉”是一种昆虫。同时提出问题:“虫”部的字都是昆虫吗?学生继续调用以往的知识经验,积极讨论,重组旧经验:并不是所有的“虫”部字都是昆虫,如“虹、蜡、融”等。通过教师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对旧知识的改组和重构。

三、学习不仅是个别化行为,还需要交流与合作

建构性的学习是一种自我调节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为学生设计各种任务、课题,学生自己明确要解决的问题,以及达到各个目标的方法和途径。另外,学生要不断监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判断自己的进展及与目标的差距,采取各种增进理解和帮助思考的策略,而且要不断反思自己及他人的见解的合理性如何,看他们是否与自己的经验体系一致,是否符合经验事实,以及推论中是否包含逻辑错误等,因为建构性的学习不是简单的去占有别人的知识。而是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自己的知识经验。因此建构性学习过程不仅是个别化行为,更需要交流与合作。

四、强调学习的情境性,重视情境创设

建构主义提倡情境性教学,强调学习的情境性,重视教学过程对情境的创设。学是发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教师要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学习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而灵活的迁移,是建构主义的重要初衷,那么知识的建构应该是情境化的,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如果仅仅建立良好的表征,对知识仅有字面的、肤浅的理解是无济于事的。

如语文课文《荷花》是描写荷花的静态美,使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美好事物,利用多媒体再现情境,出示一幅盛开着的荷花图。“碧绿”、“挨挨挤挤”、“大圆盘”不再是抽象的概念,形象、逼真的画面将学生带进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境中,不仅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还使学生从视觉上领会语言文字描绘“美”的情境,完成知识的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范文第4篇

下面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分析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涵,对于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问题进行简单的论述与探讨.

一、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涵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是目前最流行的一种认知学习理论,而且也是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开展的主要理论基础.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并不是单纯靠教师传授给学生,而注重的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并且借助其他方面的帮助,使用合理的学习资料,通过构建主义的方法来获取知识.这里说的借助其他方面的帮助,主要指的是学生的老师或者一起学习的伙伴、同学等.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重要理论基础是强调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给予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和思维时间,帮助学生认知自身的实际知识结构,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课堂教学主体.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包括“情境式学习”、“协作式学习”、“会话式学习”、“意义构建”.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握住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加强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加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从以往传统的教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以及活动的组织者.教师通过设计合理的、科学的、有趣的情境,帮助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意识,提高学习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数学教学中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

1.教师要做好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引导者

在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教学中教师要进行教学主体的转变.要从以往的教学主导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这是应用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教师不要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灌输者,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要明确教学任务,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帮助学生加强自身的学习动机.这就要求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知识的意义.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遇到困难或者遇到学习瓶颈的时候,教师要及时鼓励,帮助学生,可以通过适当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给予学生一定的解决思路.对于表现优异,学习进展明显的学生,教师要肯定学生的成绩,帮助其建立良好的学习信心.此外,教师还应该帮助学生主动去承担一些责任,让学生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培养潜在能力.

2.教师要把握好学生的情感态度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所有的知识都是以学习已有的知识结构为基础而进行的重新建构.所以教师只有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以及情感态度,才能合理地进行教学,从而实现教师的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初中数学处在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将来的学习和成长都有着重要意义.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丰富内涵以及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提高学生的数学审美能力,而且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学习中.学生的学习主要是认知活动和情感态度综合统一进行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既要关注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实际情况,也要把握好学生的情感态度,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数学思维意识,使其养成良好的数学观念.

3.创建合理的教学情境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才是有帮助的.所以学生的学习和认知活动都是建立在一定情境中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合理的情境,借助多媒体技术等其他工具的支持,将课本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形象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这就需要教师要重视备课,要在提问时提出好问题,不仅有趣,而且要有实际意义.

例如,在讲“等腰三角形ABC”时,我提出:在三角形的底边上随便找一个点D,然后从点D引两条垂线,分别到等腰三角形的两腰上,记作DE、DF,我们知道DE+DF的和会等于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但是如果点D不在底边上呢,那么DE+DF还会等于三角形一腰上的高吗?这个问题具有很强的思考性和实践性,可以吸引学生进行讨论研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出来,开始探究式学习,发挥了自身的创造性思维,提高了教学质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范文第5篇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英语教学 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的英语教学模式一直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的讲解,分析为主,以学生的记忆、练习为辅。但英语学习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的传递与接受过程,更是一个知识的主动获取与应用于实践的过程,而知识的获得过程就是一个不断产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更需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英语教师的地位也毋庸置疑。因此,下面就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学生学习的特点,来揭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英语教师的启发。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最旱提出者是瑞士的皮亚杰(J. Piaget),其基木理论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建构主义认为,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认知的发展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途径进行。建构主义可以较好地解释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借助结构主义可以形成一个比较有效的学习环境。

建构主义提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去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知识的过程。因此,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被视为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进一步讲,学习主要是原有知识经验与所要建构的知识相互作用以及由此引起的认知结构的同化与顺应的过程;学习者走进课堂时,他们自己已形成对社会各种各样的认识,已有自己的知觉经验,已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

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新旧经验相互冲突不断产生问题。学习者要解决问题,就要分析当前的问题,综合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做出合理的推论,形成自己的假设和方案,进而解决问题。由于这种认知矛盾是学习者内部产生的,问题是自己提出的,而不是由教师或其他人在外部提出的,学习者更能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因此,获得知识的多少主要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仅仅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

二、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生学习特点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者的学习特点主要表现为:学习者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从而形成了个性化的学习方法并发展了学习者的自主能力。下面将从以下几方而入手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

1.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积极参与者意义的主动构建者,外界施加的信息只有通过学习者的主动构建才能变成自身的知识。学习者最终是要找到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2.学习者只有通过社会协商才能在相互间达成共识,完成规定的任务,这是因为每一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认知结构,不同的学习者对现实世界有不同的理解。当学习者在学习中所获得的信息与真实世界不相吻合,或是学习者之间出现摩擦时,必须通过协商解决。

3.学习者离不开会话,会话不仅是一种协商方式,还是意义的传达方式。在学习者间的交流、资源的共享、计划的制定、任务的完成等过程中,会话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4.学习者是在真实世界的情境中进行学习,也只有在这种情境下学习者才能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才能找到运用自身的知识结构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从而使学习变得更有效果。

由此得出,学习者处理和转换知识时,需要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既要探索和发现自我建构知识的意义;又要把当前的学习内容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内容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思考,与实践紧密结合。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英语教师的启发

在英语教学中,教学的目的旨在使学生的语言技能和学习技能得到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提倡的学习方法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以学生为中心”实际上对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者,而是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引导者、帮助者和合作者。英语教师在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扮演着多重角色,发挥着多重作用。

1.教师应在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传统的英语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主要以精讲为主,细致教授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语言输入。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者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学习者是课堂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转换自己的课堂角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其积极性,给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此外,英语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即听说读写译五大技能。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风格、策略和方式,如有的同学习惯于看,有的学生习惯于听,有的同学习惯于读,每一种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都能获得较好的效果,教师应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让学生自主性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而提高语言实用能力。

2.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传统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通常倡导“独立思考”这虽然锻炼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每个学习者只在自己的学习空间内进行着各自的信息加工,观察能力、合作能力、交流能力没有得到发展,尤其在以交流为目的的英语语言学习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了师生间、学生间协作会话的重要性。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在特定的情景卜进行有效地交流,组织学生协作学习。

3.教师应把语言知识的教学设置于特定的语言情境中,促使学生把新知识与原有的知识相联系,并赋子新知识某种意义。传统教学中,总是在单一的情境下讲授词汇、句式、语法,忽视了英语是在现实条件下不同情景中的灵活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创设情境在英语教学中十分必要。通过情境化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学习者可利用相关的经验去理解当前学到的新知识例如学。教师把学习环境置于与现实一致的情景中,不仅激励学习者进行探究,还让学生在不同的交际情景中学会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和技能。

总之,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课程,语言技能的掌握依赖于学生个体的实践,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英语教学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强调学生是主体,是意义建构者;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中心,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协作学习与会话交流。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英语教师必须在英语教学中转换角色,以学生为中心,联系实际情境,鼓励学生会话交流与协作,既要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更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自主建构知识能力,以满足新时期对于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