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新企业审计报告

高新企业审计报告

高新企业审计报告

高新企业审计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常态;内部审计;实践;思考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如何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努力创建国资监管新模式的探索也愈加紧迫。金华市国资委受市政府委托,对市政府授权国有企业履行出资人职责,对加强内部审计工作进行了一些研究与尝试。

一、内部审计工作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连

(一)内部审计工作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紧密相关

2010年底前,社会经济发展处于快速增长期的末期,企业经济增长属于外部扩张式、外延式增长,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更多偏向影响企业外部经营规模扩张的因素。

2011年-2014年,企业经营发展关注的重点与目标转向了内部扩张式,通过各项管理手段降本增效,提升增长质量,相应地,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更多的是偏向影响降低企业成本费用、经营风险的因素。

2015年以后,社会经济发展开始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经营风险有所增加,企业经营发展关注的焦点转向加强企业内部管理规范,尤其是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执行有效性,执行有关规定的情况等。相应地,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是企业内部管理的规范性评价。

(二)金华市国资委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情况及存在的不足

2007年底,金华市国资委从市财政局正式脱钩,作为市政府特设机构,对市政府授权市国资委的市属国有企业履行出资人职责。成立之初,金华市国资委内部审计工作主要是通过查阅企业自行委托审计的年度财务报告资料为主,以审计报告中披露的事项为线索,查找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风险,并结合定期或不定期的财务专项检查。此时开展的内部审计工作可以为确定企业资源整合方案提供决策参考作用。但是由于年度财务报告由企业自行委托,难免会存在中介机构为维护客户关系而应企业要求不完整披露有关事项的风险,客观性受到了影响,市国资委因未能完全掌握企业实际情况而在决策时容易产生偏差。

为进一步保证社会中介机构的独立性和客观性,按照国务院、浙江省政府和金华市政府工作部署,从2011年开始在金华市国资委监管企业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中单独安排一部分资金专项用于市属国有企业年度财务报表审计费用支出。为进一步保证审计工作质量,2012年4月,金华市国资委通过公开招标,建立了社会中介审计机构库,以三年为期,到期重新招标。由市国资委直接委托中介机构对市属企业进行审计,保证了审计工作的客观性,并且在审计过程中建立了与审计人员直接沟通机制,有利于市国资委深入了解企业实际经营情况,这一段期间内部审计工作的主要载体为企业年度财务报告、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及工资总额执行情况审计报告,辅之以管理建议书的形式。同时要求企业根据管理建议书中提出的问题进行整改。由于部分资产涉及历史遗留问题,仅凭企业自身难以解决,因此该类问题久拖未决,严重的已影响到企业持续经营。整改反馈也仅是通过企业上报的审计整改报告来体现,未对审计整改再监督,内部审计工作质量与效果也打了折扣。此外,由于分年度财务报告审计、工资总额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审计次数至少两次,增加了企业应付审计工作的压力。经济责任审计与其他审计工作由不同处室分别布置,审计人员往往不是同一批人,加上审计时沟通不畅,造成各项指标数据不一致,对制定国有资产监管决策和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带来了不良影响。

2015年以来,金华市国资委根据企业现状及监管需要,对审计模式进行了调整,年度财务报告由企业自行委托审计并支付审计费用,将经济责任审计、工资总额审计及其他需要了解掌握的审计内容整合至财务专项审计,审计时间安排在企业完成自行委托年度财务报表审计结束后,一般从3月初开始,至4月底出具正式审计报告。一方面对企业自行委托的年度财务报表数据进行复核,另一方面又得到了需要的数据信息,这对金华市国资委加强下属国有企业审计监督带来了积极意义。

二、经济新常态下内部审计制度与模式的创建

(一)内部审计制度联动机制的建立

为提高审计效率,加强数据口径一致性及利用率,金华市国资委建立了一套内部审计制度联动机制。一是建立审计内部联动机制。由营运监控与统计评价处牵头,整合产权管理与业绩考核处、企业改革与发展处、机关党委等审计需求,以文字或表格的形式统一数据口径。二是提高审计过程参与度,建立与主审人员沟通机制。每次审计工作开始前制定审计工作方案,由市国资委有关处室人员担任审计组组长,负责审计总体事项协调与沟通工作。社会中介机构委派的注册会计师担任主审人员,由其负责具体的审计实施过程。三是建立审计组与企业书面沟通机制。由审计组将未能合理确定或有异议的审计事项以签证单的形式书面反馈至企业,由企业书面反馈至审计组,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审计报告初稿后,书面征求企业意见,以尽量做到审计留痕,增强审计结论的可靠性与客观性。四是建立审计组与市国资委审计汇报沟通机制。各审计组在完成外勤与资料整理之后,由市国资委相关处室负责人及委领导听取各审计组审计情况汇报,及时回复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重大问题或重大事项。五是建立审计沟通交流群。为方便审计沟通交流,建立了交流群。借此,各审计人员可及时了解审计要求,交流审计中发现的普遍性问题。

高新企业审计报告范文第2篇

(一)历史争论--作用相斥

随着人们对报表审计中内部控制重要性认识的深入,是否对内部控制进行单独评价及报告作为难题之一逐渐浮出水面,成为历史上一个长期争论的话题。而争论的焦点在于: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出具是否会降低财务报表审计意见的可靠性。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财务领域的学术研究逐渐表明,年度财务报告仅仅是债务和权益投资的部分决策因素,而对季度会计信息、内部控制、预测等信息的需求变得越来越明显。于是,一些学者开始对注册会计师进入这些领域的可能性进行了论证,并使用问卷表来调查公众对此的态度。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1953年出版的《注册会计师手册》中指出一个新建议:在审计人员对财务报表的意见中,应包括一个对内部控制系统的意见。这个建议立刻引起了激烈的争论,许多人指出:对内部控制在审计报告中加以评价容易引起误解。到60年代,《审计程序说明书第49号--内部控制的报告》把在审计报告中是否需要说明内部控制的权利交给了管理当局。这使得如何表达对内部控制评价的意见成为一个更加突出的问题。1980年,《审计准则公告第30号--内部会计控制的报告》取代了《审计程序说明书第49号》,《审计准则公告第30号》指出:为了表示意见,注册会计师必须审查企业的内部控制结构。审查既可独立进行,也可以结合财务报表审计进行。可见,《审计准则公告第30号》采取了折中的态度,这也反映了实际中人们对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与审计报告二者关系认识上的转变。

在长期争论的基础上,人们对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与审计报告关系的认识于80年代末出现了明显的改变。1988年,《审计准则公告第60号--审计师对关注到的内部控制结构相关事项的传达》被颁布,该公告要求注册会计师就控制环境、会计制度和控制程序中存在的重大不足与审计委员会进行沟通。1991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联邦储蓄保险公司利用法(FDICIA),这一法律规定:所有资产大于20亿美元的金融机构管理当局必须对内部控制结构的有效性进行声明。该法同时还要求注册会计师对管理当局的报告进行验证。21993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颁布了《鉴证业务准则第2号--财务报告外的内部控制报告》及《鉴证业务准则第3号--符合性鉴证》,对企业提供内部控制报告及注册会计师对其进行评价并表示意见提供指导。至此,对于内部控制评价与审计报告关系的争论,以职业规范对内部控制评价及出具报告的认可而告一段落。实践的发展告诉我们,对内部控制进行单独评价及报告是因实际需要而产生的,是经济健康发展的保证,是独立审计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正确选择。

(二)关系重新定位

虽然对于内部控制报告与审计报告关系的争论已告一段落,但留给我们思考的问题是: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是否影响审计报告的意见类型?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到底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审计报告的可靠性?二者的关系到底如何定位?笔者试在以上论述的基础上,就此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审计报告是注册会计师对于被审计企业年度会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这里的会计报表是企业管理当局向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关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等方面财务信息的手段。一般地,会计报表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等。注册会计师以第三者身份,对企业管理当局提供的会计报表进行检查,并对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和一贯性作出独立鉴证,以增加会计报表的可信性。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是注册会计师对被评价企业内部控制声明书发表评价意见的书面文件。内部控制声明书是企业管理当局对其内部控制的完整性、合理性及有效性所作的认定。按最新理念,企业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个要素。注册会计师接受委托对企业管理当局的内部控制声明书中的认定进行鉴证,并发表评价意见,以满足利害关系人对此信息的需求。

从审计报告与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比较中可以看到:审计报告仅仅是对企业年度财务信息的鉴证,范围较小,时效也较短;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则是对"……为营运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实现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的鉴证,范围广,时效也较长。正因为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是对过程的鉴证,审计报告是对结果的鉴证,所以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会对注册会计师的报表审计产生影响。但这种影响不是表面上的意见类型的一一对应,即不能认为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是无保留意见,则审计报告也应该是无保留意见。由于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是对整个企业范围内的、某个时期的全过程的鉴证,而审计报告是当年度财务信息发表意见,故财务报表所示财务信息的合法、公允及会计处理方法保持一贯并不表示整个企业的内部控制也一定是完整、合理及有效的;同理,企业内部控制在完整性、合理性或有效性上存在重大缺失也不等于企业当年财务报表一定不可信。内部控制对财务信息的影响是一种基础性的影响,是一种过程性的影响。

审计报告侧重于向信息使用者传递被审计企业当年度或短期的信息,而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反映出来的信息则具有长期性的影响。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是对审计报告所提供信息不足的补充,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为增加证券市场及其他资本市场的透明度及有效性发挥着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美]道格拉斯·R·卡迈克尔 约翰·J·威林翰 卡罗·A·沙勒 著 刘明辉 胡英坤 主译. 《审计概念与方法--现行理论与实务指南》.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9

2.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香港会计师公会. 《高级审计实务》. 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8

3. 超越企管出版研发组. 《内部控制制度作业要点及实务--公开发行公司自我评估规范》.超越企管顾问股份有限公司新闻局局版. 1999

4. 文硕. 《世界审计史》. 企业管理出版社. 1996. 第二版

5. 王光远等编著. 《会计大典第十卷--审计学》.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9

6. 阎金锷 陈关亭. 《内部控制评价应用》.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高新企业审计报告范文第3篇

中图分类号:F27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41-1413(2012)03-0000-01

摘要:当下,建立适应经济发展和时代要求的财务会计报告模式已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针对现行财务会计报告体系所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借鉴国内国际研究成果,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财务会计报告;局限性;改进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一个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和以知识驱动为基本特征的崭新的经济时代。企业所处的财务环境受整个经济环境的影响也发生了较大的变革。现有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因滞后于环境的变化而显示出了它的缺陷与不足,这就需要我们对财务会计报告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使其得以完善和发展。

一、财务会计报告--信息有用性的改进

1.加强理论研究,为财务报告体系的改进提供理论基础

我国财务报告目标应是业绩评价和决策有用两者的有机结合,既可向报告使用者提供有助于决策的财务会计信息,又能用来作为评价企业管理者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尺度。财务报告作为企业正式对外信息交流的主要工具,首先应为企业实现其目标服务。国家通过间接的方式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其所需要的信息也可以通过经常性的抽样调查等间接方式获得。这将进一步淡化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报告内容的界限,未来两者融合的程度将会越来越大,即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转化到财务会计的成份将增加,促使财务报告目标得到充分实现。因此,应加强理论研究,为改进我国的财务报告体系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2.进一步完善现行财务会计报告体系

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是我国现行财务报告体系的主要报表,辅之以附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构成了我国的财务报告体系。它以财务报告为内容、资产报告为中心、财务报表为主要表现形式对企业的资产使用、已得收益、资金营运等财务信息进行确认、表述和披露。未来的财务报告应该着眼于用户层,以满足用户层在市场经济中与企业的发展、竞争能力、风险等方面相关的财务信息需求。可将这四张主要报表所披露的会计信息分为核心信息和非核心信息两个部分,在财务报表中披露能够表明财务弹性、投资报酬和变现能力的相对值会计信息。

3.增加未来预测的信息

利益相关者在掌握企业现在的财务信息的同时,还要借助现有的信息去分析和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状况。从决策的角度上来说,信息使用者能通过借助现有的财务信息去预测企业未来的信息才是最相关的。因此,未来的财务报告模式应增加一些企业未来的预测信息。如企业的前瞻性信息、创新金融工具信息和企业管理信息等,以提高财务报告的整体有用性。

二、财务会计报告--信息披露的改进

1.增加会计报表表外揭示内容,鼓励披露更广阔的信息

财务报告原则要求揭示所有对用户的理解及决策有用的重要信息。为此,财务会计报告不仅要披露财务信息,而且还要披露非财务信息;不仅要披露定量信息,而且还要披露定性信息;不仅要披露确定性信息,还要披露不确定性信息。[]

在会计发达国家,表外信息的地位已成为使用者正确理解报表数据和判断报表信息质量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整个财务报告系统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而我国只重视主表和附表的编制,对表外信息的内涵和披露方法不太重视,甚至是不太熟悉。如企业无论是否发生关联方交易,均应当在附注中披露与子公司和母公司有关的信息。企业与关联方发生交易的,应当在附注中披露该关联方关系的性质、交易类型及交易要素等。因此,我国在新会计准则颁布之际,要求会计改革尽快与国际惯例接轨,重视表外信息的作用,规范不同企业表外信息的揭示方式,逐步加大报表附注中非财务信息和其他财务报告的披露力度。通过旁注、脚注、附表等形式对基本报表的信息进行进一步的说明、补充或解释,以便帮助使用者理解和使用报表信息,满足报表使用者对决策有用信息的需求。

2.增加实时财务报告,对于重要信息进行实时披露

实时财务报告是指企业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机网络将企业发生的各种生产经营活动和经济事项实时反映在财务会计报告中,进行实时披露。它有以下优点:一是有助于全面提高财务会计报告的相关性。实时的信息传递,使信息使用者能够及时获得相关信息,迅速做出判断和决策,从而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的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二是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在传统会计模式下,会计人员平时的工作不为外人所知,故有些人在期末可以视需要对数据进行修改。根据以往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之间的相关研究,往往侧重于公司治理的特定层面。如:股权集中度,最终控制人的性质等。会计质量方面的研究发现,公司外部董事会比例越大,独立董事越多,发生财务报告舞弊的可能性就越小,反之亦然。实行实时财务报告,使经济业务发生后便及时公布,这样公司管理人员可以预测整个期间的经营业绩,从而使人为操作数据的可能性降低,数据的真实性大大提高。

三、财务会计报告--及时性的提高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财务会计报告的及时性变得越来越重要。倘若无法满足及时性,即使相关的信息也会变得不相关。为此,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支持下,一方面缩短财务会计报告的时间间隔尤其是缩短上市公司年报的报送时间,尽可能及时地提供财务报告和会计信息,必要时间则以缩短财务报告提供的周期,如采用季度财务报告或适当地发表临时财务报告,简化年度财务报告等;另一方面,积极创造条件,实行定期报告与实时报告并存的形式。[

]

在不断提升定期报告质量的基础上,依据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将审计的报告存储于因特网上,信息用户随时都可以联机上网,直接进入企业报告子系统,及时有效地选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实用价值。

四、加强内部审计制度和尽快完善相应的准则规范

公司的审计制度包括外部审计制度和内部审计制度,外部审计制度主要指企业之外独立的第三方建立和实施的审计制度。内部审计制度是指以公司内部审计委员会以及内部审计机构为主体实施的财会审计。为了加强财务报告的准确性,一定要加强公司内部审计制度。建立内部审计制度有利于财务制度运行及其改善从而保证财务报告的质量。例如:摩托罗拉公司总部审计委员会独立于经理层进行不定期的审计,包括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员工职业道德情况审查等。所以加强内部控制能够有效的监督公司经营和财务活动,及时发现和改正财务控制问题,以确保财务报告的质量。

要完善现行财务会计报告体系,不仅要注重人为的操纵,而且还要从源头上进行改进,这就需要国家完善相应的准则、规范,从法律的角度对财务报告所反映的事项进行监督,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上改进我国的财务报告体系。

参考文献:

[1] 晁春余. 现行财务会计报告模式改进的探讨[J].财会通讯

高新企业审计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社会责任 绩效审计 公共资源

一、政府绩效审计

政府绩效审计是政府审计人员和审计机关依照有关法规和标准,综合运用各种技术和方法,对政府机构、公共投资项目和公共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审计评价的活动。传统意义上的政府绩效审计目标是对公共资源使用的效果性、效益性和经济性进行监督。“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这不但要求我国政府要审计公共投资产生的效益,还要求政府在投资决策中不仅考虑经济发展需要,更要慎重考虑投资的环境资源效益,从而有效遏制各种以破坏资源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短视行为。

政府绩效审计来源于受托责任关系,政府作为受托方对公共资源进行审计,但是政府与以赢利为目的企业不一样,对政府的评价应该主要注重社会效益,而绩效审计则是政府公共受托责任能否顺利实现的必要手段和保证机制。尹平在《政府审计理论与实务》中指出“政府审计的范围是以公共资源来界定的,只要使用和管理了公共资源,审计机关就有责任对公共资源的使用和管理情况进行审计”。对国有企业进行绩效审计属于政府绩效审计的范畴。

二、企业社会责任以及企业社会责任披露

(一)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透明和合乎道德的行为,为其决策和活动对股东、债权人、员工、客户、供应商、政府、社区、环境等利益相关者的影响而承担责任。

1.对员工的责任。保障企业员工的利益是维持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必要手段。员工和企业的劳动关系主要是通过《劳动合同法》来确认和维护。对员工利益的保障程度主要从企业是否按时足额的为员工缴纳五险一金、员工的人均所得以及获益率等方面来进行考核。

2.对环境保护的责任。随着社会对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投资者、金融机构、政府以及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者迫切的要求企业提供与环境有关的信息。尤其是在我国,大多数的电力和金属等高污染企业更应该重视环境的保护。所以企业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要注重环境的保护,增加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注重节约资源和能源,力争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3.对社会的贡献。企业社会责任虽然不能简单的等同于慈善事业,但是对社会的贡献是评价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指标。它是企业为改善利益相关者的生活质量所做的一项承诺。对社会的贡献主要从企业是否愿意进行慈善捐赠以及对捐赠所产生的社会效益来考核。

(二)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分析

1.数量分析。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数量逐年增长。1999年至2012年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数量呈持续增长的态势。1999年至2005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数量不多,企业以及公众对于社会责任的关注还相对比较低。2006年3月国家电网公司了国内企业第一份社会责任报告,同年9月深交所了《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倡导上市公司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定期评估公司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自愿披露公司社会责任报告,伴随着各种政策和指引的出台,更多的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年度企业社会责任报告。2006年报告32份,2007年77份,2008年121份。而到2009年,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呈现“井喷”式增长,共了617份。我国企业社会责任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企业对社会责任的认识也不断的深化。2010年710份,2011年1 001份。报告数量连续多年快速增长,2011年增长率超过30%。2012年,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数量呈现高速增长,比2011年同期增长超过六成。2012年前十个月了1 337份社会责任报告,比2011年同期增加了520份,增长63.6%,是继2009年我国社会责任报告数量出现“井喷”之后,报告数量再次出现较快速度增长的一年。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数量持续上升,但是通过观察2010-2012年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发现:从报告的企业性质来看,2011年国有企业仍占主导,占比58%,不过较2010年的78%下降明显。而2012年《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报告称,2012年,国企社会责任指数仍领先于民企和外企,民营企业其次,外资企业居末位。可见,国有企业在政府的倡导下社会责任报告数量领先。

2.披露现状分析。2008年1月,国资委《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国有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工作,但由于目前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理论还不完善,法规尚不健全,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现状不容乐观,观察2010-2012年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企业社会责任披露与履行不一致。尽管大多数的企业都年度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但是披露的内容信息含量并不高。大多数的企业报喜不报忧,对企业发展有利的内容就大肆宣扬,而对企业未来发展不利的内容要么避而不谈要么简单涉及。

第二,企业社会责任披露的自愿性较差。瑞典、日本等国家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与政府的强制推行密不可分。同样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披露也离不开政府的努力。研究2012年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发现,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企业中,近400家公司有强制披露要求,其中国务院国资委直接管理的中央企业了103份社会责任报告,大多数不在强制披露要求内的民营企业披露意识不强。可见政府的强制要求依然是推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主要动力。

第三,相当比例的国有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制不规范、不科学。披露企业社会责任的中央企业中,只有少数报告披露中央企业制定了社会责任战略规划,很大部分中央企业缺乏社会责任工作的发展规划和具体计划,缺少社会责任系统管理。同时,很多中央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撰写不规范、不系统,存在人为的偏差和选择性阐述,有意绕开负面新闻和重大事件的反馈等,扭曲了社会责任的本质,不利于本企业社会责任管理能力提升和获得利益相关者认可与信赖。

三、政府绩效审计模式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的互动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披露动力来源于政府部门,对于其他的信息使用者来说只有一小部分关注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质量。而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信息也是出于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要求,并非自愿。这些都导致社会责任信息质量不高。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政府绩效审计的目的就是通过检查和检测国有企业经济活动的效率性、效果性、经济性并对企业提出相关的建议,政府履行绩效审计离不开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而针对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披露的问题,政府通过绩效审计可以更好地引导和约束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信息披露,更好地利用公共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但是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还存在一些问题,笔者主要从三个方面提出建议。

(一)积极开展国有企业绩效审计,提高企业社会责任意识

我国国家审计具有广泛的发展空间,应当积极开展国有企业绩效审计实践探索,不仅要更多开展绩效审计项目,还应注意将经济责任审计、财务收支审计与绩效审计相结合,站在更高层次,更多关注企业发展的目标和战略,从企业生产方式、对员工、社会的福利以及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检查和评价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如果企业的经营中存在危害社会的隐患,政府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对危害严重的应该给予处罚。通过政府的绩效审计一方面可以发现企业经营中对公共资源的利用情况,也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宣传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督促其履行社会责任。

(二)政府应该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评价体系的建设

针对国有企业社会责任披露质量不高的问题,政府应该推动社会责任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建立一套科学可行的指标评价体系,在制定社会效益等评价指标时,不要贪大求全,可逐步推进,例如可以先制定出一些原则性较强、通用性较强的自主创新研发投入、新能源利用等指标体系。通过设计的评价指标既有利于政府对国有企业的绩效审计,又可以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同时还可以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和高质量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高新企业审计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企业 内部控制审计 现状 政策建议

一、引言

内部控制审计主要是指专业的内部控制审计人员在特定基准日对特定企业的内部控制运行情况进行独立审计,通过对相关企业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的审计评价,帮助企业改善内部控制,提高企业运作效率。但是,由于企业自身存在的局限和不足,尤其是在外部法律制度、政策环境还不完善的情况下,我国企业在发挥内部审计功能方面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企业的机构设置不合理,审计的企业经营范围过于局限,审计人员的独立性等问题都严重影响了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作用的发挥。在国外,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理论和实务研究在不断丰富和完善,其范围已经覆盖到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在我国,这方面的事务和理论研究在近几十年也在迅速发展,其内涵和外延都在不断演变,审计的职能和作用一直在变化发展。因此,对于企业在内部控制审计中出现的问题,应该及时从理论和实践中探讨解决方案,这样才能帮助企业有效实行内部控制审计,保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作用的发挥,降低审计风险,保证企业最终经营目标的实现。

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存在的问题

1、企业管理层对内部控制审计工作不够重视

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很多企业的领导对于建设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制度并不重视,认为这种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制度建设没有必要。同时,我国有一部分内部审计人员在缺乏管理层严格要求的情况下,缺乏职业道德素养,出具的内部控制审计意见缺乏客观性,出具的内部控制审计意见不够全面。比如有的内部控制审计意见在披露企业持续经营问题,内控缺陷等问题的同时忽略了这些问题对企业内控的影响;披露的企业内控问题性质与实际情况有出入;还有严重的把财务问题审计成非财务问题,存在规避出具否定意见的可能。

2、内部控制报告不够规范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规定了内部控制审计意见的披露范围,但是部分内部审计人员在出具审计意见时并未按照要求披露企业内部控制的缺陷。有些否定意见虽然披露出来了,但是没有将其对企业经营的影响,对企业内控的影响披露出来;有些对于企业问题的披露过于笼统,没有按照要求将企业相关制度缺陷的影响披露出来。另外,从内部控制审计方式来说,很多内部控制审计人员缺乏整合经验,现实中很多企业在进行财务审计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时候雇佣的都是同一家事务所,另有一些则是分别雇佣事务所进行财务报告和内控的审计。但是,在审计的时候都没有采用整合方式。

3、内控审计人员缺乏应有的职业素养

我国一些内部控制审计人员由于缺乏经验或职业技能不够熟练,在的内控审计报告中没有指出审计过程中出现的重大缺陷,做出了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的结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内控评价报告并不认为内控制度存在缺陷,披露意见都是企业财务报告整体有效。另外,在出具非标意见和描述事项的审计报告时,很多内部控制审计人员缺乏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4、内部控制审计人员对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认识比较模糊

一般认为在财务报表审计报告和内控审计报告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即若财务报表审计报告是非标意见就可以推断内控审计报告就是非标。但是如果内控审计报告是非标就可以说明财务报表审计报告就不一定是非标。另外,在技术和人才储备上,事务所也缺乏相关经验。现在的审计工作离不开信息化系统,标准化的审计流程设计。在我国国内事务所在制定审计流程,培养专门人才方面投入不足,没有相关的人才储备来支持内控审计业务工作。

三、提高我国内部控制审计水平的对策建议

1、重视内部控制审计的作用

国内企业的领导应该更加重视内部控制审计,发挥内部控制审计的作用,而相关部门则应该为其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企业的精力在重视内部控制审计的过程中,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浅显到深入的过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规范公司治理的同时,企业的领导层也越来越感觉到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重要意义。现代企业的重要特征就是公司治理,作为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内控制度也需要相应的监督。企业管理监督的重要成员,在保护企业资产不受损失的同时,也应多多关注管理监控,防护评价等方面,这不仅能够及时预警公司治理的问题,还能保证企业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企业领导层在重视内部控制审计的同时,也应该将这种思想普及到企业普通员工的日常工作当中,为内部控制审计人员的工作提供帮助,充分发挥内控审计工作对于企业本身的重要意义。最后就是要充分保证企业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充分放权,树立权威。企业要想发挥内部控制审计的作用,就应该赋予其更高地位,给予更多权力,保证企业的内部控制审计工作覆盖到上至经理下至职员,做到审计无。内控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当中,需要哪个部门的材料,那个部门就应该全力配合。审计部门指出的相关问题,被审部门应该重点整改,在规定期限内完成整改工作。这样才能真正树立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权威,保障工作的顺利完成。

2、提高企业内控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甚至比其职业能力更加重要。因为,内部控制审计人员的道德素质可以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任务是否按照企业要求完成以及企业战略目标最终的实现。高素质的内部控制审计人员不光具有高超的工作能力,具有很高的工作效率,而且还能保证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质量达标。所以说,企业在内部控制审计人员的管理培训上,应该加强政治觉悟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只有内部控制审计工作在严格按照法律规定,不触犯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审计工作才是有意义的,倘若违背法律规定,,,最终甚至可能葬送企业的前途。企业在培养自己人才的同时也应适时引入高素质的外来人才。在业务需要的情况下,可以从外部聘用相当数量的技术人员,这样既节约了企业的培养成本,又能在企业内控审计工作需要的时候能够得到技术人员的支持。尤其是碰到技术含量很高的业务时,对技术人才的需要是非常旺盛的。内控审计工作是一项知识含量很高的工作,而当代信息化社会背景下,知识每天都在更新,因此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也要定期更新。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审计部门人员的工作活力和创新热情,具有最新知识结构的审计人员也能够适时洞察未来审计工作的发展方向,从而提前预判,做出应对。这其中法律知识的学习至关重要,只有懂法律,才能做到不违法。内部控制审计人员自身只有不断提高综合素质,才能在激烈竞争的人才之中担负起企业内部监管和外部制度建设的重要责任。当下的社会和市场环境在不断变化,企业在为内部控制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优化中需要提供外部条件的支持。

3、建设完善的人力资源制度

内部控制审计人员不光要具有审计方面的知识,还应该培养在企业管理,信息技术和计算机应用等多方面的才能。这些都需要企业的内部培训系统的支持。在这方面企业可以将其制度化,建立内部控制审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制度,鼓励其参加内部控制审计人员之类的资格考试。除此之外,还可以从外部组织专家对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支持企业内部人员去高校继续深造。相应的优胜劣汰制度也是必须的,即对于优秀的人员通过考核的可以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对于不符合内部控制审计人员工作要求的人员要淘汰,这样,企业的内部控制审计人员才能不断走向专业化。通过强化竞争意识来调动内部控制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以适应当下审计工作的要求。内部控制审计作用的充分发挥需要高素质人才的支持,只有建立良好的人力资源制度,才能不断为企业充实高素质的人才。

4、优化内部控制审计的组织结构

企业在内部控制审计的机构设置上,要保证内部控制审计机构的合理性。内部控制审计要求很强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作保障,因此在企业设置内部控制审计机构的时候可以考虑将其直接设置在董事会下级,从而使得企业内控审计工作直接面向董事会报告,相应的工作人员的任命也由董事会负责。内控审计人员的工资报酬则由董事会根据工作业绩发放,这样审计人员可以直接覆盖到经理层面,使得内部控制审计人员可以履行监督管理人的责任。内控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各个部门的协调配合,企业的内控审计部门在进行工作的同时应该积极主动地与其他部门沟通,以便更好地制定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树立共同为企业更好发展的共同目标。表明内控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在于及时发现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各个问题并防止问题恶化,将问题解决在摇篮中,从而提高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提高企业的效益,保证企业的健康稳健的发展。企业领导也应该增强对审计报告的应用意识,关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对于内控审计人员的合理建议要积极采纳,并给予落实。内部控制审计人员在工作的时候要主动建立与被审计部门的合作关系,共同发现问题,探索改进方法。

四、结语

内部控制审计是一项新的审计实务,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针对内部控制审计的研究还比较少,相比较审计实务的发展较为缓慢。针对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披露存在的问题,工作人员缺乏整合经验存在的问题以及专业知识缺乏等问题,除了提高对内部控制审计的重要性的认识,还可以发挥政府作用进一步推进内部控制制度的贯彻和实施,认真界定内部控制工作人员的责任,并在公司上下对内部控制审计工作做进一步的宣传和指导等等,以此来实现公司上下工作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