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建构主义理论的启示

建构主义理论的启示

建构主义理论的启示

建构主义理论的启示范文第1篇

关键词:建构主义;大学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 3198.2016.22.075

0 引言

现代信息化的不断发展给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和变化。2007年,教育部颁布了修改后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该《教学要求》与之前颁布的版本区别在于增添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新的《教学要求》强调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培养学生听说能力上,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课堂上应该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各项教学活动;各高校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语音技术进行教学。新的《教学要求》提出的教学观与建构主义理论主张的模式完全相符。该文件的要求为大学英语新一轮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1 建构主义理论的内涵

建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经过几十年的理论探索和教学实践,建构主义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理论体系。它认为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不是由教师讲授而获得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和其他同伴的相互合作,利用一些学习材料和相关信息,有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这个过程就是外界新的信息不断的与学生自身原有的知识储备和经验发生作用而产生的“同化―顺应―再同化―再顺应”的过程。总的来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语言习得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习者自身积极主动建构的过程,所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获得新知识过程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而不是老师起主动性的作用。因此,如果学生能够通过积极建构的方式不断的积累自己的知识储备,那么这样获得的知识不仅记得比较牢固,不容易被忘记,还可以培养学习自主学习的好习惯,提高他们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建构主义理论还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转变传统的师生角色,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由以前教学模式下的信息被动接受者变成参与、发现、信息加工和有意义建构的主动实施者,而教师由以前知识的灌输者转变成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启发者。简言之,这种理论主张的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角色的转换,真正加强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主性。

2 建构主义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大学英语是一门实践性的语言类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实用能力和文化素养,同时提高他们的个性化自主学习能力。大学英语这门课程自身的特点就决定了教师在课堂的英语教学中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和英语接触、使用英语进行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在不断的练习实践中加深对语言的理解、掌握和应用,真正的提高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因此,结合建构主义教学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2.1 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英语相关资料,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因为建构主义强调的是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因此,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就必须给学生提供足够丰富的英语学习信息和资源,在课堂上尽量给学生营造出一种比较轻松、英语气息比较浓的环境。如果没有足够的英语学习资源,学生在课堂上就无法实现主动建构的过程;如果没有一个比较愉悦合适的环境,学生也很难通过彼此交流这种实践方式来实现对知识的掌控。

2.2 教师在课堂上主动放权,促进学生间共同协作

建构主义强调的是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的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因此,教师首先要从自身开始转变,放弃以前“满堂灌”那种教学形式,重新进行教学设计,由以前的教师“教”转变为学生“学”,采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组成小组,成员之间共同完成任务,做到多想、多说、多交流,使大家通过小组讨论等方式增加开口说英语的机会,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最终达到提高英语实用能力的目的。

2.3 创立科学的评价考核制度

单纯的依靠考试这种终结性评价模式的做法已经不能适应如今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考试这种形式只能体现某个时间点学生的学习表现,而学习是个持续性的过程,单纯的把几次考试成绩看成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是不科学、不公正的。因此,学校应该跟注重学生的平时课堂表现,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共同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3 结语

综上所述,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因此,对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这门重实践的语言学科来说,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因此,教师应该以建构主义教学观为指导,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促进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参考文献

建构主义理论的启示范文第2篇

【关键词】建构主义 词汇教学 英语学习 语境

词汇是学习语言的基础。我们掌握的词汇数量不仅能影响到我们交流的能力,也能影响到我们听说读写的能力。我们都知道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用该语言来进行交流,一个成功的英语教师应重视词汇的重要性,只有当学习者掌握了足够的单词量,他才能恰当的将词汇组成句子,最终更好的进行交流。

英国著名语言学家D.A.Wilkins(1972)在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 一书中说到:“Without grammar very little can be conveyed; without vocabulary nothing can be conveyed.”可见英语词汇对于整个英语学习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传统的词汇教学模式(教师讲解意思,学生死记硬背),忽略了学生个人的主动性,并使得学生产生一种消极的情绪。笔者在长期的英语教学中发现,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建构主义理论突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作用,在英语词汇教学中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建构主义理论的概述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是认知理论的一个分支,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是一种与素质教育想吻合的教育理论。最早提出这一理论的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的。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以及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知识的过程。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善于采用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理念,通过协作学习、情境创设、会话交流等学习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积极性和创新思维,以实现让学生有效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进行主动建构的目的。

二、传统的英语词汇教学模式

笔者通过听课,发现许多老师在讲授新课之前,首先会讲解课文中出现的新词的意思,让学生知道新词的用法和语言点,然后学生们会被要求一遍又一遍地记诵这些新词。老师这样一味的灌输知识,使得学生缺乏协作和思考,会让学生失去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并大大减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热情。填鸭式的讲授单词的方式导致的结果会使词汇的含义脱离了文章,并且学生要在一节课的时间里接触很多的词汇,这会使得学生产生压力,同时失去英语学习的自信。

传统的词汇教学模式重在词语的记诵,而忽略了词汇的应用。老师单个地讲解单词,而不将词语与文章、句子联系起来,因而学生只能知道词语的意思,不能很好地理解词语在文章和句子中的运用。许多教师过多地运用中文对词汇进行讲解,在要求学生反复朗读单词之后完成练习。这样的方法不仅使得课堂失去了英语的语言氛围,还会使得学生通过机械的记忆之后不能灵活地将词汇运用于交流。

三、建构主义理论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以建构主义为指导,笔者认为英语词汇教学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观念应当转变。从建构主义观点来看,学习是个积极主动的自主操作活动;知识不是通过教师讲授得到,而是通过学习者利用必要的条件,通过构建的方式获得的。学习者要想完成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切实有效的办法是善于思考,去感受或体验不同的情境,把原有的知识进行综合的概括,形成自己新的思维方式和理论观念。而不是完全聆听别人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就要采用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思想,利用情境、会话、协作等学习要素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实现学生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变课堂主导者为引导者和帮助者。学生也要由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的主动构建者。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英国著名语言学家C.E.埃克斯里(1979)说:“教英语的最好方法就是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的那种方法”。从心理学上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可以借助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来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多媒体资源可以是词汇变得生动直观,通过将词汇与声、色、光、影融于一体,将大量的英语词汇信息直观、快速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和意义的建构。举个例子:大学英语教材中有一课是关于西方节日的,其中有一个部分是关于(The Custom of Halloween)。课文新词较多,要让学生单一的记诵单词非常困难。笔者在讲授此课是大量地运用多媒体课件、视频、听故事等形式对词汇进行讲解。如:在讲到“Jack-o-lantern”时,不用提前知道它的意思,看完时负玫氖ゾ故事的视频,学生们不仅知道了它的意思(南瓜灯)还了解了它的由来,反应非常好。

3.利用语境学习词汇,实现情景教学,培养实际应用能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理想的学习环境分为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学习者想要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最好的方法就是到现实的情景或语境中去体验。语境即语言所在的具体环境,是理解和解释词义的前提,是语言交际的基础。传统的英语词汇教学一般是以讲授词义,语法功能,词语搭配等等为主,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者很可能可以熟练地掌握词语的各方面理论知识,但在真正的语言环境下却不能准确地运用。因此,要提高学生运用词汇进行交际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创设有利于学生建构词汇意义的情境,把词汇至于语境中,让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感受词的含义,让学习者对要学习的新词汇进行主动意义上的建构,这样有利于学生把握词的具体意义。

很多英语词汇存在多义现象,要辨别出不同的意义,教师最好采取语境教学。例如heart一词:

例1:His heart stopped beating and he died soon afterwards.(名词:心;心脏)

例2:She knew it in her heart.(名词:内心)

例3:I want you to put more heart into your singing.(名词:热情)

例4:The lake is in the heart of the forest.(名词:某事物的中心)

例5:Try to get to the heart of the matter.(名词:事物的实质)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看出heart一词的含义可以说是非常多,如果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很难理解其中的意思。而通过语境让学生自己来判断,最终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学生在语境中理解它们的意义,这样必然在学生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象。

四、结语

建构主义理论为英语词汇的教学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帮助教师不断改进在英语词汇教学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也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英语词汇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与传统的词汇教学相比,学生仅容易记住所学词汇,而且课堂的学习气氛更加的活跃,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有效地提高学生词汇的运用效率,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2]肖礼全.英语教学方法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3]董艳萍.心理语言学与外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5.

[4]梁悦.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探索[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9(5).

[5]贾晓云.建构主义理论与英语词汇教学模式的探索.2014.

建构主义理论的启示范文第3篇

建构主义是信息化时代的哲学范式、认识论,它主张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代表学者有Dewey,Piaget,Vygotsky等(Kang,I,E, 1999)。这些学者一般都是在自己学术鼎盛时期的20世纪30~60年代提出并潜心研究建构主义的。到了信息化时代,这些学者倡导的建构主义与时代潮流相融,成为当今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主流范式。

在信息化时代应对学习怎么下定义?为什么建构主义如此受青睐?答案就是:信息化时代需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简单来讲,就是学习者自行建构学习意义的有效学习环境。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者要成为应用技术的主体,并需要为学习者创造能够自动引发学习动机的,能使学习者“寓学于乐”的娱乐性环境(Engestrom, Y. ,2000)。目前,已成为重要学习环境或学习媒体的教育游戏可谓最理想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娱乐学习环境。作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的教育游戏,是根据建构主义的学习原理来设计的。

在最近出版的Beyound Constructivism一书中,作者Winn提出:“当前,我们需要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行反思。我们在研究建构主义时,应加深思考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学习是怎么发生的,通过学习我们学到了什么,怎么学到的,如何把这一学习过程具体、情境化地表现出来。”Winn还指出,在研究建构主义时,应更加关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学习是否实际发生(Winn, W., 2004)。

建构主义是信息化时代的主要学习理论之一,但是到目前为止,人们似乎只沉迷于它的理想境界,而忽略了它所具有的致命弊病,即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过于随意,对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效难以估量和做出正确的评价等。我们还需通过具体而深入的研究不断完善和发展建构主义。

鉴于此,本研究以活动理论、分散认知理论、生态心理学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哲学的、认识论的思维框架,分析这些理论所蕴涵的对教育游戏设计的理论启示。

活动理论对教育游戏设计的启示

以建构主义认识论为基础的活动理论认为,学习是表现学习者具体活动的一种现象,即思考和行为是一致的,而活动和意识成为学习的中心机制。认知主义者的主张则与此相反,认为学习是脱离学习者的行为而先行的。在游戏世界中,玩家在愉悦于游戏的过程中懂得新的事物,在直接参与游戏之前,玩家不刻意去理解游戏内容。玩家的意识和思考在玩游戏时以及活动的过程中自动发生。 总之,活动理论主张,学习者的活动跟游戏中玩家的活动很相似。因此,根据活动理论,把游戏中玩家的行为当做学习活动来分析,是设计教育游戏的恰当的理论框架。 教育游戏需要在游戏中明确地设定教育目标。此时,活动理论可以成为能够确定目标的理论依据,即活动系统6个要素就是拟定理论分析框架的主要因素。依据这一分析框架来分析游戏中玩家的活动过程, 以此作为思考的立足点,我们可以分析和归纳活动理论对教育游戏设计的基点启示。

就如Jonassen 和Rohner-Murphy所主张的,基于活动理论的教学设计中,要聚焦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他们认为,基于意图性、历史、文化、使用工具来仲裁有意义的意识过程或者个体的自我反思是根据活动理论进行教育游戏设计的基本观点。(Jonassen, D. H. , 2002)。

活动理论对教育游戏设计提供如下借鉴。

1. 教育游戏必须以学习者通过玩游戏形成的理解和思考的内容为依据。设计教育游戏时,应考虑设计对于学习者有意义的游戏性活动。学习者玩游戏的过程本身就是为达到学习目标而努力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是无意识的。因此,游戏的过程中应蕴含学习目标和学习者潜在的思考过程及其联系性。多样的游戏体裁中,发现、探究、问题解决型内容的教育游戏最能反映上述游戏设计思想。还有,在冒险性游戏的探险要素、RPG游戏的任务形态和基于模拟类的游戏中,学习者通过玩游戏来持续地提高战略性思考能力,所以在设计此类游戏时,活动理论可以成为游戏设计的恰当理论框架(Kim, B, K, 2004)。

2. 设计游戏时,必须考虑到社会脉络实践的真实活动要素。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学习者所经历的游戏,使之迁移到现实中的能力,是基于活动理论的教育游戏设计所追求的教育价值。

3. 在教育游戏设计中,应用活动系统从教师、学习者、学习过程的角度来分析教育游戏,并探索要素之间潜在的矛盾,改善要素之间的不均衡关系。

4. 活动系统中的6个要素与游戏中的工具、项目等因素相联系时,根据联系范围和水准考虑游戏的水准和工具的水准,是基于活动理论的游戏设计应考虑的重要部分。活动系统支持6个要素及其他所有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设计游戏时,必须探索如何把部分相互作用的活动要素与游戏水准、工具水准联系起来。

分散认知理论对教育游戏设计的启示

分散认知(Distributed cognition)理论是由Hutchins最早提出的(Hutchins, E., 1999)。分散认知理论认为,人的智能与认知并不是只属于个体的,而是由统属于环境的事物、个人、工具所分散作用形成的。即人所研究的包括高尖端技术在内的多样事物都是为发展人的能力而开发的。因此,除了人的认知活动和能力之外,还应研究扩张人类认知能力的作为认知工具的技术。认知分散时,学习者的自我概念随专家的概念化而收敛(coneprual change)。此时,分散认知中的人工物件(artifacts),既可以扩张人的认知能力,又可以提供认知残余(cognitive residue)。分散认知与情境认知也有联系性,情境认知理论所主张的知识并不是只属于某个个体的知识,而是在共同体中相互作用的,与周围同伴的相互沟通中显现的社会构成物。这在分散认知中被区分为个体分散认知(individual distributed cognition)和社会性分散认知(social distributed cognition)。

上述分散认知理论对教育游戏的设计有以下几点启示。

1. 教育游戏的内容中应包含能够扩展学习者认知能力的主题和游戏方式。换言之,教育游戏本身就是个体分散认知的人工物(artifact)。因此,通过应用教育游戏来支持和扩展学习者的认知能力,教育游戏本身要起到使学习者导致认知残余的分散认知的作用。设计教育游戏时,不应单纯地追求趣味性与Flow因素,而应设计能够引发学习者学习概念变化和思考能力扩展的故事情节和内容。

2. 在设计游戏时,要注意设计能够支持学习者自我反省学习与元认知学习的环境。这种环境是通过游戏中的工具(tool)或者场景(stage)等因素体现的。分散认知理论所强调的认知残余(cognitive residue)因素在教育游戏设计中容易被趣味性的因素来所遮盖。因此,游戏环境中需提供学习者能够自我反思的、进行元认知性思维活动的工具和项目,以及起仲裁作用的衔接工具等。

3. 在游戏中能够发展学习者游戏能力的工具就是认知脚手架。在教育游戏中,项目、任务、提问、NPC、MUD、共同体等因素支持学习者玩游戏和发展玩家的游戏能力。在提高学习者游戏能力的同时,应考虑把能够起认知脚手架作用的认知因素包含在游戏的内容中。这些都应反映在教育游戏设计中。

生态心理学对教育游戏设计的启示

生态心理学是Gibson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针对认知主义心理学的观点提出来的(Gibson, J. J., 1979)。他主张,有机体和环境是不能分开的。因此,生态心理学重视有机体相互作用的环境,即聚焦刺激世界的生态本质的心理学。除了学校环境之外,家庭等多样的共同体环境中教师、同伴及父母等有机要素进行相互作用。生态心理学认为,对于这些有机因素的研究,自然的研究设计方法是最合适的(Barron, B., 2006)。

生态心理学认为,知觉是人能动地从周围的事物中受到刺激而做出反应的一种心理行为。生态心理学还认为,学习可以视为意图和注意,在学习目的环境中学习是行为引发的affordances。这种affordances在教育游戏设计中是通过画面设计和界面方式体现的,它可以引发学习者恰当的游戏行为。

上述生态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对教育游戏的设计有如下启示。

1. 根据affordances可以评价教育游戏是否达到设计人员和教学者的意图。在教育游戏的效果性评价中,除了评价学习者关注(attention)程度以外,还应评价是否过分地超越了对学习者起脚手架(scaffolding)作用的水准。

2. 应提供能够使学习者的要求和教师的意图趋于一致的游戏内容。此时,作为学习工具的教育游戏可以给学习者提供能够促进学习者之间相互沟通和促进学习的游戏环境。

3. 设计教育游戏时,应注意设计游戏中的叙事顺序,有组织地在游戏中提供给学习者的认知脚手架和探索工具,即游戏应被设计为通过叙事(叙事内含学习脚本)有顺序地进行游戏活动,并使这些程序通过视觉工具更有组织地呈现。

本文基于几种最新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分析了这些理论对教育游戏设计的理论启示。通过分析,总结了10种游戏设计观点。(1)教育游戏的内容应为学习者通过玩游戏能够认识和思考的内容。(2)设计教育游戏时,应考虑社会脉络实践的真实性活动。(3)教育游戏的设计应考虑从教师、学习者、学习过程的角度来分析矛盾行为。(4)以活动系统中的6个要素为基础,游戏设计中考虑游戏水准和工具水准。(5)游戏设计时应考虑能够扩展学习者的认知能力的主题和游戏实施方式。(6)游戏设计中,通过设计分场景和工具来为学习者提供自我反思性学习和提高元认知能力的内容和环境。(7)教育游戏中,使扩展游戏能力的工具成为学习者的认知脚手架工具。(8)需要设计游戏中能够评价游戏功效的恰当系统。(9)要设计能够使学习者的要求和教师的意图趋于一致的游戏内容。(10)设计教育游戏时,应考虑游戏中叙事的顺序对组织化游戏活动的认知脚手架工具和航海工具的设计的影响。

参考文献

[1]Barron, B.(2006), “Interest and self-sustained learning as catalyst of development: A learning ecology perspective”, Human Development, Vol.49 No.4, pp.193-224.

[2]Barron, B.(2006), “Interest and self-sustained learning as catalyst of development: A learning ecology perspective”, Human Development, Vol.49 No.4, pp.193-224.

[3]Engestrom, Y. (2000),“Activity theory and individual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 In Y. Engestrom, Miettinen R., & Punmaki R. (Ed),perspectives on activity theor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19-38.

[4]Gibson, J. J.(1979), “The ecological approach to visual perception”, Boston, MA: Houghton Mifflin.

[5]Hutchins, E.(1999),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distributed cognition. In L. B. Resnick, J. M. Levine, & S. D. Teasley(Eds), Perspective on socially shared cognition”,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y Association, pp. 283-307.

[6]Jonassen, D. H. (2002)“ Learning as Activity”, Educational Technology, Vol.42 No.2, pp.45-51.

[7]Squire,J.etal. Designing Educational Games: Design Principles from theGames-to-Teach Project.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03,435,43(5).

[8]Kang, I, E(1999), “Why Constructivism?”, press of Cungill : Seoul, pp.58-63.

建构主义理论的启示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本文在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高校公共英语教学的实际.讨论了建构主义对大学英语教学的若干启示。

一、引言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强调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把教师看做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讲究师生问的互动: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强调学习任务从教师向学生的转移。这是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最根本的区别.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也经历了一个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过程,然而外语学习与教学中并没有把师生互动落到实处,以交际法为先锋的教学原则在我国外语教学中并未达到应有的期望效果(钟书能.2004),这说明外语学习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至今还不存在一种公知公认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近年来,随着教学法研究的不断深入与心理学家对人类学习过程认知规律的认识不断提高,以信息加工理论为基础的认知学习理论逐渐受到了人们的重视,而作为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正是国内外学者们的努力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正在蓬勃兴起。学习并吸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成果并付诸实践对推进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必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源自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1966)在研究儿童认知发展的基础上提出的认知结构说。该学说认为。儿童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逐步建立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体系,从而使自身的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通过两个基本过程,即“同化”与“顺应”。同化过程是指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过程是指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同化是认知结构在数量上的扩充.顺应则是认知结构在性质上的改变。认知个体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 (指学习者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当儿童能用现有“图式” (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去同化新信息时,他处于一种平衡的认知状态:而当现有图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时,平衡即被破坏,而修改或创造新图式(即顺应)的过程就是寻找新的平衡的过程。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螺旋上升。

在皮亚杰认知结构学说的基础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逐步形成为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的是“教”。这正是两种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最根本的分歧所在.由此而发展出两种对立的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由于建构主义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得到了当代最新信息技术成果的强有力支持。这就使建构主义理论日益与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普遍地结合起来.从而成为国内外学校深化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费时低效,曾被比喻为一壶烧不开的水。这一状况要求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界必须重新审视以往的教学活动,努力探寻改进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建构主义理论是国际教育改革的一种新的主流思想,学习和借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原则(丁家永.1993;何克抗.1998;陈琦,张建伟.1998;丁帮平.2002;陈越.2002)对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可带来如下启示:

1.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任何一项改革总是要从观念的转变开始,观念的更新为进行改革开辟道路并提供思想动力。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师工作都很努力,但很多仍习惯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课堂上自己唱独角戏。这种教师一言堂的现象必须改变。外语是学会的.而不是教会的.如果学生缺乏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教师即使再努力效果也未必佳,这一观点目前在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界已是共识。大学英语教师应该转变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当用探索、发现的方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在建构意义的过程中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学生要把当前所学内容尽量和以往所学内容联系起来.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大学生在进人大学之前一般都已学习过6年的英语,具有一定的英语知识。而大学英语中相当一部分词汇和语法规则都是中学英语中学习过的。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发挥个体的主动性.把大学英语学习和以前所学知识联系起来,认真思考。学生应当在学习中分辨出哪些内容是以往学习过的,哪些是新的,哪些是在以往知识的基础上拓展出来的。

当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并不否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指导作用。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要求教师在外语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个面发挥指导作用:(1)激发学生的外语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形成学习动机;(2)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3)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2.创造理想的英语学习环境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环境是指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应是针对学习环境的设计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因为。教学意味着更多的控制与支配,而学习则意味着更多的主动与自由。这是与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相一致的。大学英语教师应当努力为学生创造理想的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在此环境中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如书籍、教师所发讲义、影音资料、cai与多媒体课件以及intearct上的信息等)来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得到教师的指导与帮助.而且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交流与协作。学习应当被促进和支持而不应受到严格的控制与支配;学习环境则是一个支持和促进学习的场所。教师要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加以引导,引导的方法包括: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要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总结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理解。

3.积极利用各种信息资源

为了支持学习者的主动探索和完成意义建构.在学习过程中要为学习者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包括各种类型的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料.为学生开列的阅读书籍.为学生提供的英语学习网站等)。这里利用这些媒体和资料并非用于辅助教师的讲解和演示,而是用于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信息是现代社会的一大支柱。信息技术是学习的工具。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可以提供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文字、图像、声音和影像等多种媒体的组合,可以使学习者的五官得到充分的刺激,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者的主动参与意识。但是,如何获取信息资源,应从哪里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加以利用等问题,是学生主动探索过程中迫切需要教师提供帮助的内容。比如有些学生希望上网学习.却不知道有哪些相关的英语学习网站:有些学生面对浩瀚的英语学习材料却不知道如何挑选适合自己学习情况的。这都需要教师加以指导帮助。人类社会已经发展到了信息时代,在当前技术条件下运用多媒体进行英语课堂教学是一个趋势,特别是在中国目前大学英语教师短缺,师生比例严重失调。大班上课的情况下.提倡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更具有实际意义。教师在有能力为学生提供帮助和指导学生积极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之前自己必须首先学习这些先进的学习和教育技术。

4.把完成意义建构(而非完成教学目标)作为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

建构主义把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作为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整个教学设计过程紧紧围绕“意义建构”这个中心而展开,不论是学生的独立探索、协作学习还是教师辅导.总之,学习过程中的一切活动都要从属于这一中心。都要有利于完成和深化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这告诉我们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最终目标就是让学生完成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而“当前所学知识”这一概念是含糊的、笼统的。其中有些是教学目标要求必须“掌握”的内容,有些则是教学目标只要求了解的内容。因此,应该在进行教学目标分析的基础上。选出当前所学知识中的基本词汇、基本语法规则、基本阅读理解思路和基本口头及书面交际过程作为意义建构的对象。这里并不把一学期讲授了多少语言点,或讲完了多少篇课文作为学生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

建构主义理论的启示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本文在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高校公共英语教学的实际.讨论了建构主义对大学英语教学的若干启示。

一、引言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强调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把教师看做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讲究师生问的互动: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强调学习任务从教师向学生的转移。这是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最根本的区别.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也经历了一个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过程,然而外语学习与教学中并没有把师生互动落到实处,以交际法为先锋的教学原则在我国外语教学中并未达到应有的期望效果(钟书能.2004),这说明外语学习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至今还不存在一种公知公认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近年来,随着教学法研究的不断深入与心理学家对人类学习过程认知规律的认识不断提高,以信息加工理论为基础的认知学习理论逐渐受到了人们的重视,而作为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正是国内外学者们的努力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正在蓬勃兴起。学习并吸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成果并付诸实践对推进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必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源自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1966)在研究儿童认知发展的基础上提出的认知结构说。该学说认为。儿童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逐步建立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体系,从而使自身的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通过两个基本过程,即“同化”与“顺应”。同化过程是指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过程是指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同化是认知结构在数量上的扩充.顺应则是认知结构在性质上的改变。认知个体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 (指学习者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当儿童能用现有“图式” (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去同化新信息时,他处于一种平衡的认知状态:而当现有图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时,平衡即被破坏,而修改或创造新图式(即顺应)的过程就是寻找新的平衡的过程。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螺旋上升。

在皮亚杰认知结构学说的基础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逐步形成为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的是“教”。这正是两种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最根本的分歧所在.由此而发展出两种对立的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由于建构主义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得到了当代最新信息技术成果的强有力支持。这就使建构主义理论日益与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普遍地结合起来.从而成为国内外学校深化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1.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任何一项改革总是要从观念的转变开始,观念的更新为进行改革开辟道路并提供思想动力。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师工作都很努力,但很多仍习惯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课堂上自己唱独角戏。这种教师一言堂的现象必须改变。外语是学会的.而不是教会的.如果学生缺乏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教师即使再努力效果也未必佳,这一观点目前在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界已是共识。大学英语教师应该转变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当用探索、发现的方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在建构意义的过程中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学生要把当前所学内容尽量和以往所学内容联系起来.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大学生在进人大学之前一般都已学习过6年的英语,具有一定的英语知识。而大学英语中相当一部分词汇和语法规则都是中学英语中学习过的。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发挥个体的主动性.把大学英语学习和以前所学知识联系起来,认真思考。学生应当在学习中分辨出哪些内容是以往学习过的,哪些是新的,哪些是在以往知识的基础上拓展出来的。

2.创造理想的英语学习环境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环境是指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应是针对学习环境的设计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因为。教学意味着更多的控制与支配,而学习则意味着更多的主动与自由。这是与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相一致的。大学英语教师应当努力为学生创造理想的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在此环境中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如书籍、教师所发讲义、影音资料、CAI与多媒体课件以及Intearct上的信息等)来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得到教师的指导与帮助.而且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交流与协作。学习应当被促进和支持而不应受到严格的控制与支配;学习环境则是一个支持和促进学习的场所。教师要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加以引导,引导的方法包括: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要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总结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理解。

3.积极利用各种信息资源

为了支持学习者的主动探索和完成意义建构.在学习过程中要为学习者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包括各种类型的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料.为学生开列的阅读书籍.为学生提供的英语学习网站等)。这里利用这些媒体和资料并非用于辅助教师的讲解和演示,而是用于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信息是现代社会的一大支柱。信息技术是学习的工具。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可以提供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文字、图像、声音和影像等多种媒体的组合,可以使学习者的五官得到充分的刺激,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者的主动参与意识。但是,如何获取信息资源,应从哪里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加以利用等问题,是学生主动探索过程中迫切需要教师提供帮助的内容。比如有些学生希望上网学习.却不知道有哪些相关的英语学习网站:有些学生面对浩瀚的英语学习材料却不知道如何挑选适合自己学习情况的。这都需要教师加以指导帮助。人类社会已经发展到了信息时代,在当前技术条件下运用多媒体进行英语课堂教学是一个趋势,特别是在中国目前大学英语教师短缺,师生比例严重失调。大班上课的情况下.提倡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更具有实际意义。教师在有能力为学生提供帮助和指导学生积极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之前自己必须首先学习这些先进的学习和教育技术。

4.把完成意义建构(而非完成教学目标)作为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

建构主义把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作为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整个教学设计过程紧紧围绕“意义建构”这个中心而展开,不论是学生的独立探索、协作学习还是教师辅导.总之,学习过程中的一切活动都要从属于这一中心。都要有利于完成和深化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这告诉我们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最终目标就是让学生完成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而“当前所学知识”这一概念是含糊的、笼统的。其中有些是教学目标要求必须“掌握”的内容,有些则是教学目标只要求了解的内容。因此,应该在进行教学目标分析的基础上。选出当前所学知识中的基本词汇、基本语法规则、基本阅读理解思路和基本口头及书面交际过程作为意义建构的对象。这里并不把一学期讲授了多少语言点,或讲完了多少篇课文作为学生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