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财源建设情况汇报

财源建设情况汇报

财源建设情况汇报

财源建设情况汇报范文第1篇

一、立足实际,把财源建设建立在发展税源经济上

经过多年以来的发展,××经济社会取得了很大成绩,地方财政收入连年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但是××有135万人,居全省县市区第三位,是一个人口大市,地方财政收入在总量上虽然占有一定的优势,但人均占有偏少的问题一直是制约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中央提出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后,就一个人口大市来讲,实现这些目标,压力更大,特别是农村水、电、路、学、医等各项社会事业,需要改善的地方还很多。解决好这些问题,关键靠投入,首先要解决好有钱办事的问题。在这种形势下,作为政府,财政是一个基本的调控杠杆,必须建立起强有力的公共财政,拿出更多的资金来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才能真正体现执政为民的理念,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财源是地方财政收入的基础和保证,主要靠税源和费源来支撑,费源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主要靠加强征管来体现,但是税源主要靠发展来体现。基于以上认识,××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立足实际,把财源建设作为组织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对待,在工作思路上,调整优化财源结构,坚持把财源建设的立足点放在发展税源经济上,突出工业经济、民营经济、招商引资、园区和城市建设四大重点,在具体实践中,抓住主要矛盾,进一步强化“重点是工业,关键是项目,根本在投入”的总体要求,紧紧抓住项目和投入不放松,加快财源建设步伐。在目标确定上,把全市地方财政收入的增幅放在全国基本竞争力百强和全省30强县市中来定位,提出了“两个确保”(确保地方财政收入增幅高于全国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平均增幅,确保地方财政收入增幅高于全省30强县市平均增幅)的目标。近几年来,面对非典肆意入侵,国家实施严格宏观调控的严峻形势,我们视困难为机遇,咬紧牙关,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第一要务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不动摇,有力地推动了税源经济的快速发展。今年1—8月份,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利税20.6亿元,同比增长77.9%;全市民营经济实缴税金5.37亿元,对地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65%以上。税源经济的快速增长,促使财源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地方财政收入实现了突破性的增长,预计今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可突破10亿元大关。

二、以项目为支撑,壮大支柱财源

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财源的意识,把项目建设作为壮大支柱财源的一项根本措施来抓,采取加大投入新上一批,招商引资引进一批,启动民间资本发展一批,技改扩规壮大一批,产权改革盘活一批等有效手段,大上项目,上大项目,以项目促发展、壮财源。今年以来,开工建设投资过千万元的项目222个,已完成投资72.9亿元,其中新建项目157个,已完成投资46.6亿元,过亿元的项目43个,已完成投资29.4亿元,工业项目143个,已完成投资49.57亿元,这些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年可新增利税29.39亿元。目前,在工业、农业、商贸、旅游服务业等各领域都建设了一大批项目,并逐步形成了全市的支柱财源,为地方财政的增收提供了永续后劲。

1、围绕做强工业五大主导产业上项目,培植工业支柱财源。工业是新泰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也是财政税收的主要渠道。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工业立市、工业强市的思想不动摇,在工业发展方向上,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大项目建设为重点,以科技进步为动力,按照国家产业政策,依托资源和优势产业上项目,着力培植对经济和产业支撑、拉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或企业集团,培植壮大煤电化工、机械电子、精细化工、新型建材、纺织服装、五大主导产业,形成龙头企业、骨干企业作支撑,上下游产品配套延伸,集群化发展的工业格局,做强以工业为主导的税源经济。煤电化工产业,总投资70亿元,新上了8个煤电一体化项目。其中投资23亿元的众泰4×15万kw电厂、投资24亿元的新源4×15万kw电厂正加紧建设。这8个项目已有5个投产运营,到2007年上半年全部竣工后,新泰区域内总装机容量将达到200万kw以上,年可转化煤炭400万吨,实现产值35亿元,利税7亿元。围绕煤电转化增值和煤炭深加工,新上了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21个,总投资46.5亿元,其中正大、天丰、环宇3个机制焦项目,总投资12亿元,年生产能力210万吨,今年全部投产后,可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利税9亿元。机械电子产业,特变电工鲁能泰山电缆公司投资5亿元,开发生产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高压、超高压交联电缆,方向是打造亚洲规模最大的线缆生产基地,其中高压电缆市场占有率达到全国的三分之一以上。今年销售收入可达10亿元,力争到2007年销售收入突破30亿元。赛特电工公司近几年年累计投入3.5亿元,年生产能力由5000吨扩大到2.5万吨,建成了我国北方最大的特种电磁线生产企业。以山东青云起重集团为龙头,以羊流民营经济聚集区为依托,带动发展起重机械制造企业96家,年产起重机械26万吨,实现销售收入35亿元,建成了全国第二大起重机械生产基地。精细化工产业,新上了年产5000吨黄原胶、年产2万吨碳酸二甲酯等一批高新技术项目;投资9.8亿元对三氯联苯胺、四氯联苯胺等优势产品进行技改扩规,年产量达到1.5万吨,占国内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并远销欧美、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新型建材产业,以裕鑫玻纤为龙头,带动发展起华耀玻纤、富信玻纤、万通玻璃钢等一批骨干企业,形成了玻纤玻钢产业集群。其中裕鑫玻纤的网格布等下游产品研发、生产水平居国内领先。纺织服装产业,新上了投资10亿元的领东制衣、投资8亿元的新申棉纺、投资3.5亿元的平阳纺织特种天然纤维、西张庄镇与菲律宾合资1500万美元的幸运纺织等一批项目,以这些企业为骨干,带动发展起了17家纺织服装企业,棉纺生产规模达到80万锭,年产针织服装8000万件。此外,大力发展产品方向好、技术含量高的项目。投资16亿元的百川纸业、投资7亿元的韩国乾元不锈钢极薄板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开工建设或投产。到去年底,全市规模企业达到230家,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到47家,利税过千万元的企业达到75家,力争到2007年,特变电工鲁能泰山电缆、赛特电工、乾元不锈钢、青云起重、百川纸业5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达到30亿元以上,裕鑫玻纤、良达集团、领东制衣、平阳棉纺、中科化工等15家企业销售收达到10亿元以上。

2、围绕创税农业上项目,培植农业支柱财源。积极转变思路,以工业化的理念来谋划农业,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基础,突出推进农业产业化,以拉长农业产业链条,依托蔬菜、食用菌、桑蚕、畜牧、林果五大主导产业,加大“农字号”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培植了一批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流通项目,使财政增收由生产环节转到农产品深加工、购销环节,实现了农民增收,财政增长。2004年新发展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0家,今年又投资2.8亿元,新上年销售收入过500万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家,全市新建各类农产品专业市场20家,全市专业市场总量达到160处。正邦集团投资1亿元新上食品加工、冷储二期工程,日屠宰肉鸡能力由去年的4万只达到10万只,年实现销售收入3.6亿元,项目落户新泰后,既有力地带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大幅度增加了财政收入。泉沟镇山东大地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带动2500个农户发展畜牧业,年创利税870万元。楼德镇清业有限公司带动奶牛养殖户2500个,年创利税1000万元。青云办事处东南关村投资5800万元建设的青龙路市场,营业面积136亩,年交易额6.2亿元,创利润1600万元。

3、围绕提升商贸流通服务业档次上项目,培植商贸服务业支柱财源。以发展新型流通业态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引进战略投资者,上大项目,建设大市场,形成大流通,发展大产业,提升服务业发展的档次,实现服务型经济向税源经济的转变。今年以来,总投资12亿元,开工建设了8个较大的商贸服务业项目。上海国际机电五金交易中心投资6亿元建设的鲁中五金商贸城项目,总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目前已完成投资1亿元,一期工程将于年底建成开市,已有40多家浙商签订协议入驻;投资3亿元的平阳河国际商贸中心,占地6.8万平方米,已完成投资8000万元,已有37家国内外知名品牌或生产企业签订协议入驻经营;投资1.1亿元的四星级荣峰大酒店、投资6200万元的三星级桃园大酒店、投资4000万元的金鼎商务广场年底将建成开业;投资6000万元的银座商城正在加快建设。这些项目全部建成后,年可实现营业收入20亿元,利税1.2亿元,新泰将逐步成为鲁中地区的人流、物流中心。

4、围绕开发旅游业上项目,培植旅游支柱产业。坚持把旅游业作为一项朝阳产业来抓,作为新兴财源来培植。对全市旅游资源进行了统一的规划,总投资3亿元,集中对莲花山、青云山、徂徕山、新汶森林公园、法云山等旅游景点进行了开发。其中投资1.2亿元着力打造了“观音胜境、北方普陀”的莲花山旅游风景区,目前已基本开发完成。“十一”黄金周期间,莲花山景区接待游客55900人次,旅游收入达到71.11万元,全市旅游的人数达到85180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2600万元。

三、突出资金筹措和载体建设,为财源建设提供动力支持

1、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为财源建设提供源动力。坚持借助外力与启动内力相结合,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加大投入,以大投入保证高产出。近几年来,我市固定资产投资一直保持了强劲势头,2004年历史性突破100亿元,达到了102亿,今年将突破150亿元,为财源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源动力。在建设资金的筹措上,一是招商引资。坚持内资、外资、民资并重,上争、下引、内联、外招并举,制定优惠政策,多方招引财源建设资金。2004年全市实际到位内资42.8亿元,实际利用外资4277万美元,向上争取项目资金2.6亿元,启动民间资本26.1亿元。今年1—8月份全市内资实际到位39.7亿元,实际利用外资3862亿元,向上争取项目资金1.4亿元,80%的财源建设项目主要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的。二是盘活存量资产。从去年以来,通过股份制改造,兼并联合,转让出售、租赁经营等改革形式,对8家企业进行改制,盘活存量资产15.6亿元,增添了发展活力。三是加大银行信贷的争取力度。开展了诚信新泰和金融安全区创建活动,提升新泰诚信度,努力争取信贷规模和信贷资金,支持经济发展和财源建设。今年以来,先后三次召开银企合作座谈会,共落实资金28.6亿元。四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围绕技术改造,招商引资及新上项目,给予企业优惠政策,调动企业做大做强的积极性。去年以来,市财政共投入4603万元用于企业挖潜和技术改造,给予企业贴息和科技三项投入908万元。

2、建好城市,增强辐射带动力。牢固树立抓城建就是在更高层次发展经济的理念,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契机,加大城市建设力度,创造最适宜居住和创业的环境,增强对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力。近几年来,累计投入近6亿元,高标准、大规模地实施了城市道路、绿化、亮化、净化和旧村改造工程。新增公共绿地面积210万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了41.5%。人均公共绿地13.9平方米,城市环境明显改善,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城市形象和品位大为提升。

3、加强园区建设,打造优质平台。坚持把开发区建设作为培植税源项目的龙头和载体,摆在突出位置,强力推进。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1.5亿元,实现了“六通一平”,开发区面积达到16平方公里,进区项目达到262个,总投资62亿元。采取“政府投资、企业出资、招商引资、开发融资”等多种方式投资,加快全市各类民营经济聚集区建设。今年以来,全市民营经济聚集区共完成基础设施投入5200万元,建成总面积10.5平方公里,新进区项目92个,完成项目投资16亿元,实现销售收入65亿元,利税7.3亿元。

四、强化服务和监管,确保财源建设的健康发展

1、加强领导,强化服务。市委、市政府对财源建设工作高度重视。成立了专门的财源建设领导小组,主要领导挂帅,市级领导班子成员分工负责,从乡镇部门到企业层层落实目标责任制,加强统一组织和协调。对财源建设重点项目严格实行包包责任制,成立专门工作小组靠上做工作,强化调度督促,确保项目建设顺利进行。坚持把软环境作为一项硬措施来抓,积极转变政府职能、规范市场经济序,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对39个部门的529个行政审批项目,结合我市实际,取消66项,变更12项,保留451项。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509项,取消227项,降低收费标准14项。设立了行政审批中心,实行阳光审批,从源头制止“三乱”。结合建设“平安××”,加大对破坏经济发展环境行为的惩戒力度,刑事和治安案件发案率同比分别下降了35.3%和52.5%,财源建设的社会环境明显优化。

2、完善激励机制,调动财源建设的积极性。一是实行目标考核,对市直部门和各乡镇的工作重点考核招商引资、固定资产、财政收入指标,制定了针对市直企业的考核办法,采取签订目标责任制的形式,对市直企业严格考核,激励部门、乡镇和企业在加快发展培植财源上下功夫。二是完善市乡财政体制。本着财权与事权相统一的原则,改革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实行“核定收支,定额上缴或定额补助加比例递减,短收超支自负,自求平衡。”三是制定鼓励扶持政策。出台了财源建设、招商引资等一系列鼓励扶持政策,并认真兑现奖惩。2005年共兑现奖励资金490万元。

财源建设情况汇报范文第2篇

一、加强税源监控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税源监控管理体系建设是政府解决税源税收问题的现实选择

近年来,我市财政收入快速增长,但财政税收管理中也不同程度的出现了税源查实难、资源产品产量掌握难、计税价格计算难、税费政策理顺难、财税举措创新难等“五难”问题和税收征管中的漏统、漏登、漏征“三漏”现象。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一是政府相关经济工作部门协调互动不力,配合不到位,税源管理出现部分空档。二是税源监控措施不强,造成一定程度上的信息失真、失控。三是税源管理制度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缺少科学有效的监控机制,无法建立全履盖的税源评估和分析体系。四是社会监督机制薄弱,还不能形成全社会协力抓税源管理的软环境。由于税源家底不清,监控管理不力,造成对税收局势的总体把握判断不准,在安排落实年度财政收入上处于被动地位。这些问题的存在都程度不同地制约着我市财税工作的健康发展,同时造成了国家税收大量流失,扰乱了正常的经济运行秩序,也损害了党和政府自身形象,必须狠下气力加强税源监控管理。

(二)加强税源监控管理体系建设是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的新要求

税源是税收管理的核心和首要环节,是财税工作的基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信息网络化的飞速发展,税源的流动性、隐蔽性增强,税源监控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必须提高对税源监控管理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应当清醒地看到靠原有的税收管理措施和模式已不适应财政收入再上新台阶的要求,必须坚决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实现跨越发展的总体布署,科学分析和把握经济税收形势,理清思路、开拓创新,用新理念、新方法、新机制强化税源管理,向管理要效益、要收入。解决税源税收难题,关键是要建立税源监控管理体系,核心是各级政府要全面监控掌握区域经济税源数据,把税源监控的成果转化到税收上来,确保经济财政持续、稳定、快速增长,提高公共财政保障能力。

二、加强税源监控管理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加强税源监控管理体系建设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围绕中国经济强市、西部文化大市、塞上生态名市三大奋斗目标和“两基地一中心”建设的总体要求,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管法》及其相关法律法规,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加强税源建设,夯实税源基础,狠抓税源监控管理,确保国家税收依法应收尽收。

(二)基本原则

1、税源管理与税收管理并重的原则。经济税源是税收的物质基础和前提,必经摒弃单纯依靠税务部门管理税源的陈旧观念,把政府对税源的管理纳入到整个经济工作总体布局中,致力于发挥政府宏观管理优势,全方位发展财源,掌控税源,努力实现经济、税源、税收同步增长的良性循环。

2、依法治税、依法行政的原则。税源监控管理体系建设必须正确贯彻执行国家税收政策,既要强化服务意识,为纳税人创造公平、便捷、高效的服务环境,又要适应税收发展变化的环境,狠抓管理,提高组织收入的水平。

3、服从服务于经济大跨越、财政收入上台阶的原则。政府各职能部门和全社会要大力支持税源监控管理体系建设工作,依法交换和共享相关税源信息,严厉打击税源税收管理中的各类违法违纪行为,维护和发展健康有序的税收环境。

(三)目标任务

1、调整完善税源监控管理方式和管理关系,推动涉税信息资源整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多层次、全方位建立税源监控管理网络应用平台体系,为各级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2、税源监控管理体系建设要实现经济发展、企业增效、财政增收、社会增富的目标,提高税收效率。

3.努力建设政府宏观掌握税源,税务机关依法管理税源,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监督依法治税的新格局。

三、建立完善“四位一体”税源监控管理机制和体系

深化对区域经济发展和税源经济规律的认识,努力建立与现行财税体制相适应的科学的、现代的税源监控网络,形成“四位一体”的税源监控管理机制和体系,即:税源监控管理的技术管理机制、信息共享机制、部门联动工作机制、执法监督机制,着力构建政府税源监控管理的信息平台体系。

(一)税源监控技术管理机制

税源管理的核心工作在于经济数据的搜集掌握,其基础前提必须加强和完善技术管理体系,在会计核算、科技创新、信息传送、纳税评估和组织管理机制等层面建立有效的技术管理机制。

1、加强会计核算管理,全面控制会计基础信息。根据《会计法》的规定,实行独立核算的企业必须依法记账、算账、报账。为建立和完善税源监控网络体系,必须采取以下几项措施加强会计基础信息管理:一是对煤炭、焦炭、化工、电力等企业未建账核算的,必须全部推开建账核算;二是对未实行建账核算的小规模商业流通、服务企业也要加大宣传动员力度,设定期限,逐步推行建账核算。对不按规定建账核算的企业,在工商税收上同建账企业应有所区别,建账企业可以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照顾,非建账企业不得优惠减免;三是加强会计基础数据管理,煤炭生产企业要逐日、逐月登记坑口生产数量,按月编制生产数量报表,向财税部门报送,并作为会计原始凭证加以保存归档。四是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从2009年1月起向同级财政部门报送月度和年度会计报表。重点能源化工企业要向同级财政部门报送即期财会分析报告。

2、创新管理,依靠科技手段监控税源。全面建立煤矿坑口电子计量监控系统,原有煤矿要在整合中尽快完成电子监控设备的安装,新建煤矿在电子监控设备未安装前,相关部门不得批准进行生产。强化加油站等税控设施监管,在大中型商场全面推行税控机管理,逐步在商业零售、批发、物流和餐饮企业推开税控机管理。税务部门要制定全市税控电子管理发展规划,先行在一定规模、层次企业中试行税控管理。

3、建立经常性的税源税收调查、监控信息报送制度。一是实行税源调查制度,加强税源信息的收集、调查、整理、录入、归档,建立纳税人动态管理系统。二是对重点项目、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建立税源动态监管系统,加大投入,提升税源监管的科技含量。尤其是对煤炭生产、运销,石油、化工、电力等行业企业要进行月度、季度、年度基础经济数据普查汇总分析工作,及时提供政府掌握。三是加强对非重点税源范围内的小经济体的监控管理力度。要针对这些企业数量多、分布范围广、经营灵活、偷漏税空间大、不易监控的特点,加大人力物力投入,分级、分类、分片负责,建立税源监控责任区,注意使监控对象涵盖实际税源的各个层面,特别要加大对市场税源和采用现金结算交易的监控调查管理。四是建立纳税人户籍管理制度,详细造册登记纳税户,采集税源基本信息。

4、全面开展纳税评估。建立纳税评估体系,分税种、分行业、分规模级次评估税源总体情况、平均税负率等指标,认真对比企业经济指标之间、企业申报纳税情况与经济增加值、实现利润等相关信息之间的差异性,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移交稽查部门查处。要提高纳税评估的科学性,运用实用的科学方法和评估模型,建立评估指标体系,全方位掌控税源信息,增强监控的效果。要扩大纳税评估面,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进行全面的纳税评估。要从财政、税务、审计、工商、银行等部门选拔一批懂经营管理、懂财会知识的专业人员组建纳税评估人才库,每年抽调一定数量人员组成评估组,集中开展纳税评估。

5、创新组织管理机制,向税源监控重点对象派驻财务监事或会计核算员。财政部门要选拔一批懂财务管理的中青年骨干派驻到国有大中型企业,履行财务监管职责,掌控税源变化动态,有效管理税源并及时反馈。试行政府向重点企业派驻会计核算员,每年从大中专毕业生中选拔一定数量的专业人才由政府委派到企业担任会计,实行定期轮换,职责是搞好会计管理,向财税部门提供真实准确的会计信息。充分发挥会计中介组织作用,采取多种形式委托记账,提高会计核算的质量水平。

(二)税源监控信息共享机制

1、建立税源信息交换和共享制度。按照“政府领导、部门协作、分别监管”的原则,税源监控管理成员单位要相互配合,及时提供所掌握的税源信息,实现税源信息充分共享,形成全面、及时、动态的税源监控网络,实现对税源全方位的控管。加快财税库银网络建设,尽快实现财税库银之间的横向联网。

2、改进和加强财税银等部门联席会议制度。一方面通过建立和完善税源监控信息的传递、联席会议等制度,及时通报和反馈涉及税收征管的各种情况,保证信息资源使用合理化、最大化,争取区域内税源监控变化情况的主动权。另一方面,要将税源监控管理作为财税部门内部的共同责任加以落实,不断提高信息化的应用水平,切实做好税源事前、事中、事后的监控管理。

3、财税部门要与各有关部门商定提供涉税信息的详细内容、传递方式、时限要求及双方责任、义务等,实现涉税信息共享,并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的涉税信息传递渠道,更好地掌控税源,加强征管,同时为政府宏观决策和财政收入的安排搞好基础性工作。

4、实现税源信息的横向、纵向共享。要打破区域、部门、条块界限,实现不同层级、不同部门、不同区域的税源信息联络和快速传递,逐级汇总到政府终端平台,形成最终税源监控信息,提供政府决策。

(三)税源监控部门联动工作机制

财政、国税、地税部门之间要进行经常性的信息交流和沟通,通过经常性的数据交换,建立财政、国税、地税部门之间信息交流长效机制。财税部门要结合“金财工程”、“金税工程”、“秦税工程”建设,尽快实现联网,搭建网络平台,实现财税库银之间的横向联网和经常性的信息比对和数据共享;通过国税、地税部门与工商管理、国土资源、房管、统计等部门的数据交换,建立起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税收分析与经济分析相结合、近期分析与远期分析相结合的税源税收分析机制;通过国税、地税部门与工商管理、技术监督、银行等部门的数据交换,利用企业登记、银行资信备案资料比对信息,核查漏管户,摸清税源底数;通过国税、地税部门与公检法部门的联系,加大对倒买、倒卖发票等涉税案件的打击力度,整顿税收秩序。

(四)税源监控执法监督惩治机制

发挥公检法、财政、税务、监察、审计等执法部门的执法监督作用,建立经常性的专项执法互动机制,定期采取集中式的联合执法行动,开展涉税执法监督检查,打击偷逃漏税行为。公检法机关要发挥职能作用,建立打击税源税收管理中的失职渎职惩治机制,协助税务部门整顿规范税收执法环境。

(五)搭建政府税源监控信息汇总终端平台

各级政府必须提高税源监控管理信息的可利用程度,利用多渠道、多层次监控掌握的税源信息搭建政府终端税源监控信息平台,汇总整理并分析运用税源监控信息,服务于政府决策,综合平衡统筹安排财税收入任务。

1、建立政府税源监控管理终端平台,纳入“数字”管理。分级、分部门建立税源监控管理应用网络子平台,对来自不同渠道的涉税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形成总体税源情况判断,具体数据信息的集中汇总工作由财政、税务、工商和其它经济管理部门按各自职责分别收集汇总,统一报送同级财政部门归纳整理,提交各级政府决策。

2、财税部门要强化责任,建立税源监控管理的相关制度,指定专门机构、专职人员负责这项工作,按月、按季、按年分析税源、税收变化情况动态,及时沟通情况,做出相应工作安排。

3、政府税源监控信息终端平台数据,由政府委托财政部门税源监控机构具体管理,每年年终形成上年总体税源分布、构成、实际税收完成情况等主要经济指标执行结果报告,对下年度财税收入任务提出详细预案分析,提供各级政府作为安排财税工作的主要依据。

四、进一步加强对税源监控管理体系建设的领导

要统一思想认识,将建立和完善各级政府对经济区域内税源监控管理的运行机制作为财税工作的重要任务,不断加强政府对税源监控管理建设的领导,深化对税源经济规律的认识,建立和完善与现行财税体系相适应的科学的、现代的税源监控网络体系,改进和提高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变被动为主动,学会并善于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推进税源监控管理体系建设,不断改进政府对税源、税收总量的把握,努力提高科学决策的水平和驾驭财税工作的能力,正确处理税源税收与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为建立完善的税源监控体系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一)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创新思维方式,宏观把握财税工作全局。要强化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把政府职能真正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事务上来,形成千方百计引进税源、深化改革激活税源、搞好服务留住税源、创造环境培植税源、加强监管掌控税源的区域经济发展良好环境。

(二)建立税源监控管理体系。成立专门监管机构,加强税源监控管理,研究制定相关实施方案和管理办法,有针对性地提出和解决税源监控管理工作中的问题,负责税源监控信息的收集、汇总、整理、分析和总结汇报。各县区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做好本县区税源监控管理的组织协调工作。

(三)创新管理工作方式。税源监控管理要重心下移,实现对区域经济税源的全面监控。税源监控原则上对所有纳税人都要进行,但从目前税源管理的基础、税源监控的能力考虑,重点是对行业、面上的监控管理,应不断扩大监控范围,尽快实现由重点税源监控向全面税源监控的转变。市、县区两级税务机关要实施分级监控,关注本区域税源总量和税负变化情况,及时采集税源管理数据,有针对性地搞好宏观判断,对重要税源变化情况要随时报告政府。

(四)加大税收宣传和社会监控力度。要加强税法宣传,减少税源监管和税收征管中的矛盾和阻力,运用多种形式整顿税收秩序,扩大税法知晓面和渗透力。要充分运用社会监督,发挥舆论宣传作用,打击偷逃税活动,该公告的公告,该曝光的曝光,鼓励举报涉税行为。要加强部门配合,形成税源管理的社会监控网络,提高税源监控效率,降低税源监控成本。

(五)建立税源监控管理考核奖励机制,实行严格的奖惩制度。税源监控管理作为财税管理的重要内容,必须强化考核,确保税源监控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具体考核对象由各级税源监控管理机构公布。

考核对象:所有向税源监控管理体系信息平台提供涉税信息的部门、单位和县区。

考核的内容:税源监控体系建设的进展情况、部门信息互动、税源管理状况、网络化进程、应用分析程度、税源监管的社会环境等情况。

考核的程序:每年上半年对税源监控管理的情况进行一次评比考核,由市税源监控管理领导小组进行评比表彰。

奖惩:对税源监控管理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通报表彰和一定的物质奖励。对领导不力,措施不当,没有落实专职负责,不向财税部门提供涉税信息资料,或内容失真、时间严重滞后,影响政府财税工作任务安排的,领导小组将予以通报批评。

(六)明确职责分工,强化责任落实,确保税源监控管理工作顺利实施。全市税源监控管理体系建设由市财政局牵头组织实施,各相关部门按各自职责分别开展工作。

财政部门承担税源监控综合组织协调职责,具体负责组织税源监控信息网络的建立工作,负责筹集资金加快现代电子信息网络建设,制定相关措施办法,组织力量搭建政府税源监控“四位一体”的信息平台体系,搞好数据归纳汇总分析工作,为政府宏观把握财税工作全局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国税部门承担国税税源的监控管理职责,建立自下而上的国税税源监控系统,逐级汇总到“金税工程”终端平台,然后逐月汇入政府税源监控终端平台。具体负责增值税等国税税源的信息搜集汇总整理工作,宏观把握资源产品价格走势,提供制定合理的计税价格准确依据,并随经济走势即时调整核定。

地税部门承担地方税种的税源监控管理职责,建立地方税种税源监控管理系统,纳入“秦税工程”管理,并逐月将地方税源监控信息提交政府终端平台。具体掌握地方税种的监控、征缴状况,分析税源税收形势,确定符合客观实际的地方税收定额标准,并将相关情况及时报告政府。

煤炭、石化、工业等经济主管部门承担各自系统的税源信息搜集汇总职责,搞好本系统经济运行分析,并将相关数据情况提交财税部门。

各经济综合职能部门和综合执法部门要按各自职能要求,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搞好税源监控管理工作,研究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坚决打击税源税收管理中的违法违纪行为,确保全市税源监控管理工作的全面推开和顺利实施。

财源建设情况汇报范文第3篇

一、20*年资金和预算问题。根据省政府文件,我局经费经省财政核定后,在河南出版集团成本中列支。20*年我局及下属单位共计预算支出2312.7万元,比去年增加了515.1万元。增加部分主要是由于20*年公务员工资改革和20*年规范津补贴带来人员经费的增长。河南出版集团因此拒交财政资金,致使我局1~2月工资未能按时发放。经主管局长协调省政府和财政部门,省财政厅临时支付了工资,但经费预算没有解决。为此,我局于1月12日、3月9日和4月10三次向省政府紧急报告,并找有关领导汇报我局资金问题。在省长助理孙全砀主持召开的协调会议的基础上,省长常务会议议定了我局20*年经费支出预算。上月底,省财政厅正式下达了我局今年的支出预算,今年我局经费问题得到解决。这期间,被拖欠结算的单位多次催要,尤其是电力局和热力公司等单位多次找上门,态度强硬,要求限期支付欠款。对此,我们耐心地说明情况,征得对方得谅解,有时也十分艰难。

二、认真做好资产清查工作。根据省政府关于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件的部署,我局资产清查工作于1月29日开始,并于4月底结束。按照《河南省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方案》的要求,我处制定了局机关资产清查工作方案和具体清查办法,对局机关现有账面资产进行了全面地清查、核对、登记。并按省政府规定时间及时汇总上报资产清查结果和资产清查报告,在资产清查的基础上,重新制定和完善了人员岗位责任制和有关财务制度。

三、全面完成统计工作。我省新闻出版统计按类别划分为图书、报刊、音像、印刷和发行等,按种类划分为产品产量、主要生产设备、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等,按时间划分为快报、季报、半年报和年报。每次报表都涉及全省近千家新闻出版企事业单位和个体工商户,而且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由于一些基层单位的领导对统计工作认识不足,统计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统计数据迟迟上不来,致使我省统计工作十分被动,加大了工作量。为了确保统计报表质量和统计人员的素质,我们和有关处室成功举办了两期出版物印刷和报纸、期刊统计培训班,以会代训,限时填报统计报表,大部分单位在讲课老师的指导下当场上报了统计数据,从而保证了各项统计工作的全面完成。

四、完成文化资源大型调研课题研究和新闻出版资源数据库建设。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八次党代会精神,加快文化资源大省文化资源强省跨越,省委、省政府决定在今年第一季度开展文化资源普查和文化强省建设大型调研活动。我处承担了《新闻出版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情况、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和《新闻出版经营性单位数量、行业类别、经费供给方式、从业人员、资产等基本情况,需要进行转企改制的经营性新闻出版事业单位的数量、行业类别、经费供给方式、从业人员、改制成本、资产状况等基本情况,经营性新闻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工作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专题报告的撰写工作,并按时完成的研究课题。根据省文化强省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要求,认真设计,反复论证,进一步完善新闻出版统计指标体系,初步建立了全省新闻出版文化资源数据库。

五、筹措资金,保证我局大型活动的顺利进行。今年,我局经费遇到问题,资金十分紧张。而大型会议和活动又必须进行。如全省新闻出版工作会、全省“扫黄打非”工作会、北京图书订货会、中原文化港澳行、重庆图书展览会等。为了保证我局中心工作的顺利进行,我们在资金上统筹计划,区别轻重缓急,加强资金管理,清缴借款,回收了部分资金,度过了难关。

六、其他工作。

完成了20*年度局机关和局系统的财务决算的编制及汇总上报。

按照省财政厅和人事厅下发的津贴补贴新标准,在人事处的配合下,核定了在职人员和离退休人员津贴补贴的计算和发放。

配合银行方面,完成了我局所有银行开户的重审工作。

承接和服务总署中小学教材印刷开本调研活动。

审核全省中小学教材定价。

上半年计财处能较好地完成各项工作,与局党组和主管局长正确领导和各处室大力支持分不开的,同时也是全处同志认真负责、齐心合力的结果。当然,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我局计财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距离局领导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如思想观念保守,开拓力不强,遇到棘手问题办法不多,尤其我本人还不能做到与时俱进、锐意进取;财务管理还有疏漏,不合理支出未能完全杜绝等。我们将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

下半年工作:

财源建设情况汇报范文第4篇

一、圆满召开了县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

2010年5月13日,县人大常委会召开了县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这是今年我县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关系到全县改革与发展的稳步推进。大会听取和审议了《阳城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阳城县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阳城县人民法院工作报告》、《阳城县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审议了《阳城县XX年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情况与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阳城县XX年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0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大会共收到代表议事原件37件。经大会主席团讨论,将吉学东等10名代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两级医疗网络建设,保障人民群众病有所医”1件议事原案立为议案,交由县政府研究办理并答复代表。其余36件议事原案转为建议和批评、意见,交有关部门办理并答复代表。将代表提出的87件建议和批评、意见转交有关部门办理并答复代表。大会还选举产生了阳城县出席晋城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名。

二、监督工作再创新业绩

一年来,县人大常委会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重点,强化监督”的原则,依法履行常委会的监督权、任命权和重大事项决定权。

1、加强工作监督。一是围绕全县中心工作,开展日常审议。在4月份举行的县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6次会议上,听取和审议了县政府《关于开展平安阳城建设情况的报告》。要求在平安阳城建设方面,要以创业促就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要普及高中教育,提高全民素质;要加强对驾驶员进行法律知识及文明职业道德集中教育培训;要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安全隐患;要大力开展“四无村”(无刑事案件、无村民犯罪、无治安灾害事故、无集体越级上访)创建,促进平安阳城、和谐阳城建设。在8月份举行的县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9次会议上,分别听取和审议了县政府《关于前半年经济运行情况的报告》、《关于XX年年县本级财政决算和2010年上半年全县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和《关于XX年年度财政预算执行和其它财政资金收支情况的审计工作报告》。要求在经济运行方面,要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非煤产业;要加快企业改制步伐,全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要着力抓好“三农”工作,促进农民增收;要着力改善民生,持续抓好安全生产。在预算执行方面,要强化预算工作,完善部门预算,加强财政监督,实现阳光财政。在审计工作方面,要坚持依法审计,突出审计重点,提高审计质量,对屡查屡犯、情节严重的单位和责任人要严肃处理。会议作出了《关于批准XX年年县本级财政决算的决议》。在10月份举行的县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10次会议上,听取了县政府《关于全县新农村建设情况的汇报》。要求县政府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大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扶持力度,科学制定农村产业发展规划、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逐步改善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奋力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崭新局面。在12月份举行的县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11次会议上,听取和审议县政府《关于2010年财政预算调整和超收财力安排使用方向的报告》,作出了《关于批准2010年县本级财政预算调整和超收财力安排使用意见的决议》。要求县政府认真组织实施,完成预算任务,管好用好资金,切实发挥资金使用效益。二是围绕全县重点工程,开展专项审议。县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6次会议,听取了县政府《关于建瓷工业园区建设情况的汇报》。要求县政府科学勘察我县陶土资源的储量和分布,为建瓷产业发展提供决策参考;要继续加大园区建设土地审批和对外招商引资力度,着手建立园区科研机构,注重园区环境保护,加大和规范园区纳税机制,加大工人岗前技能培训,落实好园区用工制度,使建瓷工业园区真正成为地面企业的龙头。在11次常委会议上听取了县政府《关于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完成情况的报告》。要求县政府要建设一批大项目、储备一批好项目、论证一批新项目,通过项目建设来拉动县域经济增长,有效应对金融危机。此外,主任(扩大)会议于7月3日上午集中听取了县政府《关于“县城集中供气、供热和污水处理”三项工程进展情况的汇报》。要求县政府及有关部门在集中供气工程建设方面要科学核定入户价格,采取政府财政补贴、单位(村)支助、商家让利促销等办法,真正让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要严格工程质量监理,统一进行城内主街道主管网及各支管网的规划配套工程,对工程用材、施工等要严格进行审核、监管;要积极协调快速推进,解决好影响工程建设中的有关问题,以保证政府承诺今年县城大部分居民实现供气的目标。集中供热工程建设方面,要抢抓时间,加快工程进度,力争赶上冬季居民尤其是拆迁居民的越冬取暖;要提前考虑价格问题,科学制定群众可以接受的取暖价格。污水处理厂建设方面,要加强源头监管,综合考虑和强制县城周边行政村的污水进入管网,避免遗漏“污染源”;要综合进行利用,依法加强污水治理的监管和综合利用,以节约和综合利用水资源为前提,推进节能降耗和节约型社会的良性发展。三是围绕解决民生问题,开展重点审议。在7月份举行的县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8次会议上,听取和审议了县政府《关于全县医疗卫生建设情况的报告》,听取了县政府《关于健全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情况的汇报》。要求县政府在全县医疗卫生建设方面,要稳定队伍,健全进人机制,解决队伍老化问题;要加强培训,提高医术水平和服务质量;要加大乡村两级医疗投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要保护专家人才,解决好医疗队伍待遇不高的问题;要深入调查研究、解决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健全城镇医疗保障制度方面,要学习外地经验,科学拟定方案,加大财力投入,确保应保尽保,争取早日开展这项工作。县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10次会议,听取了县政府《关于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情况的汇报》。要求县政府尽早制定城乡居民收入核定办法,完善低保申报、审查、确定程序,加强低保服务队伍建设。11月21日上午,县人大常委会组织召开今冬县城居民供暖座谈会,听取了县政府的专题情况汇报。要求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随意提高供暖价格问题,县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管,要把惠及民生的好事做好、实事办实。同时要在供暖结束后,合理给予供暖企业适当补助,解决企业亏损问题。四是围绕会议审议意见,开展跟踪监督。每次常委会后,县人大常委会都将大会审议发言进行梳理,形成《审议意见转达书》,交政府及有关部门进行办理落实。并健全和完善了审议意见“再审制度”,对政府办理落实审议意见情况进行跟踪监督,在常委会议上专门听取办理落实情况的工作汇报,有效提高了审议意见的办理质量。分别在县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5次会议、第11次会议上,分别听取和审议了“一府两院”《关于县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转达书落实情况的报告》,共涉及10多个方面40余条审议意见。 (1)

与本篇 【县人大常委会2010年工作总结】 内容有关的:

查看更多>>

2、推进法律监督。重点围绕全县的改革发展稳定和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强力推进法律监督工作,并把此举作为关注民生、保障民权、反映民情、代表民意的重要举措。县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5次会议,在执法检查和会前视察的基础上,分别听取和审议了公、检、法、司4个部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情况的报告》。要求四部门密切配合,多沟通、多协调,既要严格和公开透明执法,又要落实宽严相济的政策;既要加大执法力度,又要树立和谐司法的理念,自觉正视和纠正工作不足,为阳城的发展提供坚强的法治保障。县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10次会议,在执法检查和会前视察的基础上,听取和审议了县政府《关于贯彻执行〈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情况报告》。要求县政府及主管部门高度重视交通安全工作,采取强化培训学习班、开设安全法制课堂等方式,提高驾驶人员的安全行车意识,开展公民安全知识教育;要依法严惩违法违规行为,加大对事故多发路段、人流集中路段的交通安全监管和车辆疏导力度,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要合理搞好交通规划,科学设置停车区位。并要求公安交警部门针对会议审议情况科学制定出县城交通安全整顿方案,11月26日上午向主任会议进行了专题汇报。会议还听取和审议了县法院《关于审判工作的情况报告》,要求县法院科学组织立案便民程序,加大案件庭审调解力度,提高审判质量和效率。加大案件执行力度,加强法官队伍建设,努力实现司法公正,切实体现司法为民。在11次常委会议上,听取和审议县检察院《关于法律监督情况的报告》。要求县检察院在加大法律监督宣传力度的同时,要注重对民事、行政、执行案件等的监督,切实体现“立检为民,公正司法”。

我们在6月份开展了《监督法》、《物权法》宣传周活动,组织有关单位和乡镇人大制作宣传版面在府前广场展出。以案说法,既有法律条文释义,又有案例解答。同时设立了咨询点,向过往群众发放宣传资料10000余份。8月份开展了《监督法》、《物权法》报纸答题知识竞赛,收到答题卡3880余份,产生一等奖5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20名。8月份邀请山西大学法学院院长张天虹教授在“阳城大讲堂”为全县各级领导干部作了题为“为了权力的理性”的《监督法》知识讲座。11月份组织开展了《监督法》、《物权法》电视知识竞赛,产生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还组织和配合省、市人大常委会莅阳对有关法律法规的执法检查工作,配合“三晋环保行”记者团对我县环保执法情况的检查。

3、创新人事监督。近年来,县人大常委会在人事任命和履职监督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实践,积累了宝贵经验。

[2]

财源建设情况汇报范文第5篇

一、林业行业会计决算报表工作存在的问题

1.报表指标体系不够优化一是部分指标设置重复,实用性不强。现行的报表体系过分追求信息的“大而全”,一些统计指标过于繁琐,有的指标则明显存在重复设置现象。如国有森工企业、林场、苗圃财政资金收支表,和林业财政资金投入总表的指标相同;国有森工企业财政资金收支表30行“其他”和29行“其他”、国有林场财政资金收支表31行“其他”和30行“其他”、国有苗圃财政资金收支表29行“其他”和28行“其他”,这几个指标意思相近,重复设置。二是新增的项目指标未在决算报表中得到具体体现。近年来,报表指标体系虽进行了不断的充实和完善,但在指标设计上与工作需求的矛盾仍较大,新增项目指标在报表中没有具体体现。如2014年国家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新增退耕还林任务,并安排了现金补助及工作经费1.93亿元,占总收入比重较大,但在财政资金投入总表没有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现金补助及工作经费指标。三是指标解释不够详细。林业行业报表只对主要指标进行了解释,还有一些指标没有详细的解释,填报时有的指标按自己理解填列,造成填报的口径不一致。如天保工程国有实施单位基本情况表中94行至108行林业资源,在说明文档中没有指标解释,据调查,有的单位按2011年天保实施方案中的林业资源面积填列,有的单位按最新森林资源清查的面积填列,从而造成汇总数据不统一。

2.软件功能设置不够完善一是公式设置不够完善。因行业报表指标体系繁杂,涉及面广,部门决算报表审核大多依靠软件功能审核发现问题,而林业行业报表大多依靠人工审核,公式设置还不够完善。目前,这套报表软件只能发现逻辑性错误,报表审核很容易通过,核实性审核和合理性审核公式设置较少,数据真实性和合理性要依靠人工凭借掌握的政策和积累的经验判断,人工审核工作量大。比如,非天保工程实施单位,林资01表中央天然林保护资金不应有数据;国有林场基本情况表中109行林场个数不等于国有林场利润及利润分配表中36行汇编林场个数;国有林场利润及利润分配表中38行有亏损单位个数,但39行亏损单位亏损额无数据;国有职工年均工资1000元以下,木材单位销售价格每立方米一万多元或者几十元等等。二是查询和分析功能设置不够完善。部门决算报表设置很多横向过渡表和纵向过渡表查询,财政部的审核模板和每个省的审核模板,分析评价表中资产负债变动情况、机构人员增减变动情况、收入支出上下年对比分析等,对决算分析实用性相当大,而行业决算报表设置横向过渡表过于简单,审核模板也没有,分析表的设置也不直观和实用,基层财务人员对查询和分析模块功能几乎没有使用。

3.分析应用不够林业行业财务分析报告是行业会计决算报表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每个单位对每套决算必须编制财务分析报告,对本单位当前预算执行、经营情况和财务管理上的重点、热点、难点、新生事物和变化大的数据,要认真说明有关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提出针对性、操作性强的改进措施。但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单位存在着“重编制,轻分析”的思想,认为此套报表利用率不高,将年终编制报表作为一项任务,财会人员按照相关口径和表间勾稽关系进行数据汇总编报,只要软件能审核通过就完事大吉,对单位财务状况、生产经营和预算执行等情况缺乏必要的文字分析,没有为今后预算编制和经营管理提供参考和依据,没有真正发挥林业行业决算在财务管理中的作用。

二、完善林业行业会计决算报表的建议及对策

1.提高对林业行业会计决算报表重要性的认识林业行业会计决算报表既是林业部门制定财政政策、进行公共管理的重要参考,又是各级主管部门和单位加强财务管理、做出各项决策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反映单位财务状况、衡量财政资金绩效的重要信息渠道。国家林业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编审林业行业报表,对国家制定林业政策和资金分配等起到关键作用。同时《会计法》也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应当保证财务会计报告真实、完整。”各单位的领导是财会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这就要求单位负责人、会计人员对决算工作高度重视,不断提高依法理财和经济责任意识,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待此项工作,确保林业行业报表数据真实、合法和完整。

2.优化现行报表指标体系现行报表指标过于繁琐,填报工作量大,实用性不强,为了使行业报表更好服务当前林业工作,建议对现有报表体系进行改革,进一步优化现行报表指标。一是充实和调整相关指标。目前,退耕还林项目已不存在粮食调运,将林业财政资金投入总表中“粮食调运和检查验收费等其他”改为“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现金补助”,在“退耕还林”指标下面增加“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工作经费”指标;增加国有苗圃主要指标分析表,方便国有苗圃对主要指标进行决算分析。二是简化指标体系。自2012年林业财政资金、国有森工企业、国有林场、国有苗圃四套决算报表整合在一个任务平台以来,国有森工企业、林场、苗圃既要编制森工企业、林场、苗圃决算套表,又要编制林业财政资金决算套表,实际上比2012年以前增加了编制工作量。为避免统计指标相互重复,减少填报人员工作量,建议取消国有森工企业、国有林场、国有苗圃财政资金收支表;天保工程国有实施单位基本情况表大部分指标和天保工程信息年报表类同,政策性社会性收支情况61行至93行指标,在天保工程财政资金收支情况表中有反映,公益林面积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收支情况表中有反映,当年中央财政抚育补助面积在中央财政森林抚育补贴资金收支情况表中也有反映,为避免数出多门,重复劳动,建议取消此表。三是完善指标的解释。为真正发挥各项指标在行业报表中的作用,建议对现行指标进行详细解释,统一填报口径,明确审核依据,确保数据的一致性。

3.进一步完善软件功能一是完善相同指标的自动取数功能。目前,四套报表相同的指标有的还不能自动运算取数,如国有森工企业、林场、苗圃财政资金收支决算表和林业财政资金投入总表中相同项目指标,依靠手工填列,建议增设公式,四套报表相同的项目指标能实现自动运算取数。二是完善公式设置。为充分发挥报表软件功能,对报表中金额相等的指标,建议增设逻辑性审核公式,比如:若单位为天保实施单位,天保工程财政资金收支情况表中森林管护费、社会保险补助费、政策性社会性补助支出补助费和国有森工企业、林场和苗圃财政资金收支表中森林管护费、社会保险补助费、政策性社会性补助支出补助费相等;天保工程国有实施单位基本情况表97行1列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表30行2列相等,98行1列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表33行2列相等,99行1列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表30行3列+4列+5列相等,100行1列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表33行3列+4列+5列相等,104行中央财政抚育补助面积和中央财政森林抚育补贴资金收支情况表24行3列相等;国有森工企业税费缴纳表中17行1列和国有森工企业财政资金收支表13行2列相等,18行1列和国有森工企业财政资金收支表13行3列相等;国有森工企业、林场、苗圃利润及利润分配表汇编单位个数应等于基本情况表中单位个数。对于报表中某些存在关联关系的指标,建议增设核实性审核公式,比如:天保财政资金收支情况表中本年支出数12行3列、12行5-19列有数据,本年实际开支人数21行3列、21行5-19列有数据;天保工程国有实施单位基本情况表中2行1列有数据,44行1列应有数据,7行1列有数据,47行1列也应有数据;中央财政造林补贴资金收支情况中24行1列有数据,2行1列也应有数据,32行1列有数据,6行1列也应有数据;中央财政森林抚育补贴资金收支情况表中32行1列有数据,6行1列也应有数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收支情况表中33行1列有数据,5行1列和6行1列也应有数据;利润及利润分配表有亏损单位有个数,亏损单位亏损额就有金额;基本情况表中有人数就应有工资。对报表中有不合理的数据,建议增设合理性审核公式,比如:国有职工年均工资低于5000元或高于200000元,木材销售价格每立方米低于50元或高于5000元,中央财政森林抚育补贴资金收支情况表中每日抚育工价小于50元或大于500元等。以上这些增设公式后,填报人员应根据软件提示进行操作,核实后确属事实,点右键在出错说明编辑原因,大大方便查询,减少人工审核工作量。三是完善查询和分析功能。因人工审核存在很多缺陷,建议仿照财政部门决算报表,增设很多相关的横向过渡表查询和审核模板,如封面规范性查询,新增单位,组织机构代码上下不一致,亏损单位个数,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面积和资金对应,森林植被恢复费中央级征收,主要产品产销量经营利润负数,国有苗圃个数和经营面积对应等各种查询模板。对现有的分析表进行完善,增设收入支出预、决算对比分析评价表,收入支出结构分析评价表,收入支出上下年对比分析,机构人员增减变动情况等,使分析表设置更直观和更实用,方便基层财务人员查询和决算分析使用。

4.加强报表数据分析利用林业行业财务分析是以行业会计决算报表的数据为基础对单位一定期间的财务活动进行分析和评价的重要手段。通过财务分析,可以评价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为管理者和投资者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各单位要加强报表数据分析,不能只局限于数字的统计汇总,要充分利用决算报表数据为国有林场改革提供重要参考,为申报林业成品油用油补贴、森林抚育、国有林场扶贫资金、林业棚户区改造等项目和安排资金提供重要依据,以提高林业行业财务会计决算的数据利用率,发挥林业行业报表应有的作用。

5.推进科技创新林业行业会计决算报表、林业统计报表、部门决算报表软件都是北京久其软件公司研发,林业行业决算报表中资产负债、机构人员、林业财政资金、林业资源等很多数据都可以从部门决算报表和全国林业统计报表中取数。为了及时全面准确提供报表数据,建议上级林业主管部门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研发从部门决算和林业统计报表相关数据直接引入林业行业决算数据的软件系统,从而保证数据真实、准确,进一步减轻财务人员的工作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