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危机管理的过程

危机管理的过程

危机管理的过程

危机管理的过程范文第1篇

关键词:危机  战略管理  危机管理系统

全球化使中国经济已经成为全球一体化经济的一部分,即使企业的产品不出口,在家门口面临的竞争对手仍然是国际化的。在全球没有哪一个国家的企业像中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被抛向了全球竞争的舞台,中国企业遇见前所未有的竞争与机遇,但同时不可预测性的问题大量增加,市场环境变动更为频繁,企业面临的困难与风险有时足以令企业灭亡,危机不断出现更成为很多民营企业生存和发展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如何在正确危机管理理念基础上提高实际的危机识别和危机处理能力,是民营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民营企业经常面临的危机

一项调查表明,我国超过半数以上的民营企业处于中高度危机状态。调查人员将正面临1-2种危机的民营企业界定为一般危机状态民营企业,将正面临3-4种危机的民营企业界定为中度危机状态民营企业,将正面临5种以上危机的民营企业界定为高度危机状态民营企业。结果表明,根据这一划分,有超过半数的被访民营企业处于中高度危机状态之中,其中40.4%的被访民营企业处于中度危机状态,14.4%的被访民营企业处于高度危机状态。民营企业大多是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差,在成长过程中常常面临更大的危机。我们归纳一下,民营企业通常面临以下的危机:

1、  人才资源的危机

据相关调查,有33.7%的被调查民营企业表示人力资源危机对其民营企业产生了严重影响。人力资源危机主要表现为普通员工的频繁跳槽和中高层管理人员的非正常离职,甚至有些技术人员离职带来的公司机密的泄漏与产品的仿制。

2、资金断流的危机

    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一直是一个瓶颈,而一旦有了融资渠道,短期融资和长期融资之间的平衡,以及在经营过程中,由于决策的失误或者不恰当的多元化的战略带来的资金链的断裂,都会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

3、公共关系的危机

企业发生重大的责任事故引起的法律纠纷,因为媒体对企业行为,特别是企业社会责任的这方面的追究,个别事件引起对企业的猜测和不信任,还有谣言的广泛传播都可能使企业陷入危机。

4、  管理决策的危机

    民营企业的管理者由于自身水平的限制,在管理决策上的失误带来危机;或者在企业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中,由于“路径依赖”和“惰性作用”等原因使企业的操作状态与组织的现实环境和规则发生矛盾、企业的安于现状和企业发展的意愿形成冲突,造成企业行为缓慢、应对危机能力弱化。

5、非关税壁垒等新的游戏规则引发的危机

对于走向国际化的民营企业,面对一个更加复杂的环境,目标国出台的一系列新的规定、标准或政策,都有可能给这些国际化的企业带来灭顶之灾。比如说新环保标准和质量标准,大家知道现在环保标准和质量标准越来越严,过去可以被允许的,现在可能不被允许,现有的经营活动突然被列入限制或禁止的范围,也会引起企业危机,还有现有的经营模式被宣布非法,还有所以来的游戏规则被新规则所取代,还有所依赖的技术被淘汰,等等,这些新的法规、新技术、新标准都可能引发企业的危机。

二、进行危机的战略管理

引起民营企业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不少民营企业缺少长远的战略规划,企业在发展初期靠家庭作坊式管理还很有效果,随着企业的壮大,有些民营企业由于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也缺少吸引和留住人才的资源和企业环境,便出现决策危机、人力资源危机,特别是对危机的预警意识,更缺少危机出现时的快速反应能力,这些因素加上目前不断变化的外部宏观环境,导致不少民营企业在危机面前束手无策,或者贻误解决的时机,给企业的发展带来阻碍,甚至让企业走向衰退与灭亡。

那面对这样的现象,面对动态的宏观环境的变化,我们民营企业该如何防范和克服这些危机呢?我们认为,民营企业,特别是已经小有所成的那些“感觉”不错的企业,要把危机管理上升到战略的角度,进行危机的战略管理,这样才能给企业的航行提供保障,也就是企业危机管理的防御、处理能力融入战略管理的规划中,企业把危机管理列为公司战略的实施环节,从战略的高度将危机管理的制度、流程、组织和资源列入公司战略管理的体系当中。(见下图)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战略性危机管理体系分为两大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战略性层面,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公司层战略。这个层面是在公司整体战略的指导下,界定危机出现的可能性及其范围,最终确定危机防范的措施、流程和组织形态,一般内容主要包括市场环境发生异常变动对公司战略产生的危机、主要竞争对手突然发生对公司有重要影响危机、政府政策发生变动产生的危机等。第二个层面是策略性层面,也就是战略管理中的职能层面,危机管理包括了技术危机管理、品牌危机管理、人力资源危机、质量危机管理等。

一般危机战略管理包括四大环节:战略分析、战略制定、战略实施和战略监控。(见下图)

   

我们要注意企业是在一个大的生态环境里,企业的战略环境就是由企业生存、发展的外部环境形成,它是企业及其利益相关者构成的集群,是一种复杂的生态系统。企业和战略环境的关系是一种依赖与互相制约的关系,由于信息网络化、经济全球化,企业战略的竞争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企业竞争的范围与合作空间无限扩大,进入了一个无“疆界”的竞争时代,许多产业也正在走向整合,很难界定产业的起点与终点,技术边界也在模糊,但是企业如果想谋求长远,都必须注意在大的生态环境中的和谐共生的问题。企业生命周期的长短依赖于其自身对战略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协同进化能力,企业的使命就是谋求与战略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关系。

三、建立危机管理系统

史蒂文•芬克(Steven Fink)在其《危机管理》一书中认为危机管理是指组织对所有危机发生因素的预测、分析、化解、防范等等而采取的行动。罗伯特•希斯在其《危机管理》一书中认为,危机管理包括管理者和主管去考虑如何减少危机情境的发生、如何做好危机管理的准备、如何规划以及如何培训员工应对危机局面、如何从危机中很快复原。这四个方面构成了基本的危机管理。对此的通用说法是危机管理“PPRR”模式,“PPRR”模式指危机管理四个阶段的工作,即危机前的预防(Prevention)、危机前的准备(Preparation)、危机爆发时的应对(Response)和危机结束期的恢复(Recovery)。

对企业来说要制定危机管理体系的目标和原则,要成立企业危机管理委员会,或成立危机管理小组的企业要成立危机管理小组。开展企业危机的自测和预防,开展培训和演练,制定危机中的应对措施,制定危机中的改革措施等等。

1、  建立危机预警机制

动态变化的经营环境、新的影响因素的出现也使危机“防不胜防”,因而,在企业的危机管理中必须将事前预防与事中处理并重,在“防”的同时积极应对、科学处理“不胜防”的突发性危机,化危为安、实现振兴是危机管理追求的目标。

对于企业经营过程中那些可预见的冲突事件或潜在的威胁与风险建立预警机制,根据一些信号要提前预测到可能发生的危机和可能存在的诱发危机的因素,准备危机应急预案,采取适当措施避免危机的发生,从而尽可能的减少损失。此时危机还处在潜伏状态,企业能够在正常经营状态下有较为充分的时间按照程序化决策的过程展开危机预防工作,一般由四个部分构成预警的防火墙—“危机教育”、“环境信息监测与评析”、“危机的预测与预报”、“危机的预控与处置”。通过这样的“防火墙”,我们便能够根据“信号”提早觉察到“危机”的到来。

2、扭“危”为“安”

每个企业要生存,要发展,都必须面临复杂和动态变化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影响。国家新政策、行业新制度的出台,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变化、产品或服务接受者维权意识的提高、自然条件或生产资源状况的突变、势必影响企业的经营、带来潜在的危机。这就要求企业不仅要“预防”危机,还要勇于面对现实,敢于采取恰当的措施,扭“危”为“机”。

在这个阶段,重视媒体作用,与相关当事人和社会公众的及时沟通是化解危机的有效手段。企业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必须在日常的工作中与媒体建立互相双赢的伙伴关系,管理层要高度重视和媒体的沟通,要通过高素质的公关部门不断保持和媒体的交流,以取得媒体的认同;二是危机来临时,企业要临危不乱,有条不紊,掌握信息传播的主动权,通过坦诚来赢得公众谅解。在这个阶段,快速反应能力、及时准确的决策、面对的困境的不气馁是必不可少的,企业可以通过努力和媒体的帮助扭转恶劣的局面。

3、危机后的总结和复苏

既使企业采取了有效的危机处理方式,企业的日常经营、市场占有率以及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很难一下子恢复到以前的水平,危机管理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和目标就是重塑企业形象,实现企业危机后的振兴。在这个过程要注意通过一系列的公关策划,重塑企业形象,这个过程需要时间,企业应该统筹进行规划,通过策划使企业从危机中复苏。总之,要尽一切努力避免使你的企业陷入危机;但一旦遇到危机,就要接受它、管理它,并以战略的思路与眼光规划未来。

参考目录:

1、  吴启宏.论危机管理与危机沟通[J].现代管理科学,2004(7)

2、  罗伯特.希斯.危机管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1.

3、  佘廉.企业预警管理〔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危机管理的过程范文第2篇

一、全球金融危机的概念

全球金融危机,又称世界金融危机、次贷危机、信用危机,是指全球金融资产或金融机构或金融市场的危机。具体表现为全球金融资产价格大幅下跌或金融机构倒闭或濒临倒闭或某个金融市场如股市或债市暴跌等。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持续时间长,影响深远,对全球的经济活动都产生了极大的冲击。我国因为在2001年12月1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来往更加密切,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冲击。但由于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我国在应对金融危机时,相比于其他国家,有了更多的手段和更好的效果。

二、金融危机对房地产经济发展的影响

1.降低投资增幅,加大管理难度

由于次贷危机的影响,我国的房地产业发展受到了一定打击,这不仅增加了房地产经济管理难度,也延缓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房地产业发展本来就存在一定的泡沫,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使得这一泡沫进一步破裂,房地产业进入低迷状态。

2.失业人口增加,住房销售量下降

房地产业作为我国支柱产业之一,为我国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它的发展受挫,导致很多企业为了生存不得不裁员,从而使得我国失业人口大大增加。经济学人信息部(EIU)根据其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国际劳工组织(ILO)联合进行的研究报告估计,2014年中国的实际失业率超过了英国的6%和美国的6.2%,加上与房地产业相关的其他产业的减员,失业人口的数量就更加庞大了。失业就会导致大众购房能力下降。再加上很多房地产企业为了自身利益,不顾市场秩序的进行房价哄抬,也使得大众的购房信心受挫。所以从全国来看,住房的销售量是下降的。

3.资本外流,行业景气受挫

近些年来,由于人民币的升值以及中国人口红利的下降,我国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已经逐渐下降了。加上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外资对我国房地产行业发展前景不看好,所以出现了很多外资撤离资本的情况。与此同时,不止外资的投资信心不足,我国国内投资商对国内房地产投资环境也不看好,甚至转移资本向国外其他行业投资。很多房地产企业由于急于转移资本,就抛售楼盘,导致房地产行业景气受到影响。不仅让经济管理人员的工作更加困难,也不利于房地产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房地产经济管理工作中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

1.创新房地产金融产品

我国房地产泡沫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破裂时,我国的房地产信贷产品证券化链条太长,掩盖了背后的风险,以至于让人们疏于防范。所以,只有在经济活动中,对原有的房地产金融产品进行大规模的创新发展,才能在可控风险的范围内,预防金融危机的再次冲击。抵押贷款债券化如今已经成了房地产行业金融产品的主流特征,经济管理机构在进行管理工作中,必须不断调整和发展全新的金融产品,必须在央行的帮扶下做好对不规范放贷行为的监控和管制,这样才能使高高在上的房价有所回落,才能确保创新的金融产品更加符合大众需求。比如,绿地集团在2015年4月13日的国内首款互联网房地产金融产品――绿地地产宝。这款金融产品前期推出时就市场效应浓烈,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和追捧,凸显除了新产业格局。并且,因其安全性高、门槛低、收益率吸引力,“绿地地产宝”一经上市,半日之内就销售一空。绿地集团董事长、总裁张玉良表示,这是绿地在金融业务方面的首度触网,是对搭建连接个人投资者与中小房企资源配置平台的积极探索,是对房企自主试水资产证券化的大胆创新,也是站在“互联网+”风口上的顺势而为,更是为发展普惠金融所作的大力尝试。与此同时,绿地金融投资控股集团通过将旗下交易所、第三方支付平台、财富管理公司等进行整合,成立了互联网金融事业部, 全面启动了互联网房地产金融业务。

2.加大房地产信贷管理力度

房地产信贷作为我国银行贷款中比例较高的一项,一直以来在信贷里作为不可或缺的角色存在。金融危机的爆发,往往和信贷风险太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央行和银监会作为银行的管理部门,必须通过政策法规对银行信贷活动进行严格的规定,避免不规范信贷活动对金融风险的加大。而作为经济管理人员,就更加要做好房地产信贷的科学管理。

3.扩大融资渠道,搞活房地产经济

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而房地产业作为资本密集型产业,就更加离不开庞大资金的支持。而房地产业在发展中想要获得足够的资金,就必须扩大自己的融资渠道,多方面接受资金汇入。在我们国家,房地产业主要是通过贷款、企业垫资和销售款来进行融资的。这样的融资渠道过于狭窄,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房地产业经济的发展,不但不利于经济管理,也不利于抵御金融危机的影响。2014年3月1日,我国首部金融地方性法规《温州市民间融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审议通过,并正式施行。《细则》中规定当“单笔借款金额300万元以上”、“借款金额1000万元以上”、“涉及的出借人30人以上”等时,借款人应当向管理部门报备。在这一细则的颁布下,也正式宣告了民间借贷的合法化,房地产行业也和其他行业一样,拥有了新的融资渠道和借贷方式。

4.理性引导消费,降低税收抑制房价

房产属于不动产,因其保值增值性良好,使得在实际经济活动中,人们对于房地产投资普遍看好。正是由于这种盲目乐观,导致了一种“集体无意识行为”的发生。很多消费者在没有看清市场现状的时候,听从舆论的引导,盲目从众投身炒房热潮,不但抬高了房价,还使房地产业泡沫更加严重。为打击和抑制不正确的投机需求,加快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满足中低收入人群需求,就必须做好正确的消费观念引导。适度消费和理性消费一直是我们所提倡的,盲目消费和过度的超前消费应该坚决予以抵制[4]。2008年11月5日修订通过,于2009年1月1日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对与资金密集型企业的税负有了很大程度的减轻。房地产企业应该把握好享受税收政策的福利,减少在建楼过程中的成本消耗,并降低房屋售价。

危机管理的过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危机管理意识 建筑施工 施工管理

所谓危机管理就是在面对各种危机情境的时候,企业管理人员为降低或者消除危机情境给企业带来的的损失和威胁,做出的一系列规划决策、动态调整等,是进一步强化企业管理,规避危机风险的有效手段。建筑施工管理与企业管理类似,加上建筑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往往会产生各种危机情境。因此,将危机管理意识运用于建筑施工管理过程中,能够有效规避施工过程带来的危机风险,提高施工质量。

1、危机管理意识在建筑施工管理中的作用

1.1 避免不确定因素对建筑施工项目造成不利影响

建筑施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期间涉及的因素很多,因此,影响建筑施工的因素也很多,例如环境因素或者施工技术因素等等[1]。这些影响建筑施工过程的因素出现,就导致建筑施工过程中出现危机和风险。危机管理就是针对建筑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危机或者风险作出一定与预判,然后针对这些风险提前做好防御措施,从而减轻危机情境对于建筑施工质量的影响,提高施工安全。

1.2 保障建筑施工项目的安全进行

危机管理意识的主要特点就是提前预判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危机风险因素,然后针对这些因素提前制定相应的措施。在建筑施工管理中应用危机管理意识,能够有效降低危机隐患。事实上,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一些影响施工安全进项的因素。如果施工管理能够将这些因素提前做出预判,减少了危机隐患,就能提高施工效率,保证施工项目的安全进行。

1.3 提高建筑施工质量,避免资源浪费现象

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往往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施工过程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从而造成大量资源的浪费[2]。加上现场施工环境和施工工艺的复杂多变,给施工管理带来不小的难度。危机管理意识主要是提前对于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安全隐患做出预判,从而减少施工过程中各种因素对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的影响。因此,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应用危机管理意识,能够有效避免不必要因素对于施工质量的影响,从而提高施工质量,减少施工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次数,进一步避免造成资源浪费的现象。

2、危机管理意识在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应用

2.1 转变传统建筑施工管理观念,重视危机管理意识

传统建筑施工管理观念中,往往过于重视施工进度和经济效益,从而忽略了危机管理意识,造成在施工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危机情境,反而更加影响了施工进度,甚至对整个建筑工程的工程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为了加强建筑施工管理,避免施工过程中的危机隐患,在建筑施工管理中,应该转变施工管理观念,重视危机管理意识。具体卡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转变:首先,加强施工管理人员的培训教育,将危机管理意R的重要性灌输到施工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当中,从而加强施工管理人员危机管理意识。其次,在实际建筑施工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应该加强与各施工人员以及责任人员之间的沟通,重视沟通的重要性,有效提高沟通的作用。第三,认真开展危机管理培训活动,一方面加强施工管理人员的危机意识,另一方面也对现场施工人员的危机意识进行培训,从而让整个施工队伍树立危机意识。

2.2 注重推广危机管理意识,从而将危机管理氛围创设出来

危机管理意识能够针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危险因素进行提前预防的判定,从而减少外界不确定因素对于建筑施工过程的影响[3]。但是,受传统施工管理意识的影响,目前,我国大多数建筑项目施工管理中危机管理意识不强,现场危机管理氛围也不浓烈。为了加强建筑项目工程危机管理,从而提高建筑工程质量,施工企业应该重视危机管理意识的推广,可以通过在施工现场张贴告示,制作宣传标语和口号,悬挂条幅等方式进行宣传和推广。将施工管理人员的危机管理意识提升起来,从而营造出良好的危机管理氛围,让现场施工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危机意识全都提升一个等级。

2.3 重视危机预防,建立完善的危机预警机制

建立完善的危机预警机制是确保危机管理意识能够真正应用于建筑施工过程中的重要方式,也是建筑施工管理中真正体现出危机管理意识的表现。因此,想要真正提高施工管理中的危机管理意识,施工企业就必须建立重视危机预防,建立完善的危机预警机制。而建立完善危机预警机制的关键就是信息的收集,主要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行业信息的收集,其次建筑施工产品反馈信息的收集,第三,做到及时分析鉴别各种信息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

3、结语

综上所述,在建筑施工管理中,不能仅仅重视施工进度和经济效益,更要加强危机管理意识的建设。只有提高施工管理中的危机管理意识,才能起到提前预防危机,规避危机风险的作用。从而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资源浪费,达到优化施工过程,提高施工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周东风.浅谈危机管理意识在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应用[J].工程技术:全文版, 2016,28(37):

00049-00049.

[2] 余玉麟.危机管理意识在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四川水泥, 2015,31(6):00037-

00037.

危机管理的过程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全面危机管理;商业银行;运用

一、全面危机管理的内涵

实行全面危机管理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危机管理要覆盖全面的危机因素;二是强调这些全面的危机因素应站在机构整体的角度进行全面的汇总和整合。这种汇总和整合本质上强调的是针对危机重叠的处理及针对危机相关性的处理和组合投资多样化分散危机的效用。根据全面危机管理框架,全面危机管理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受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的影响。这个过程从企业战略制定一直贯穿到企业的各项活动中,用于识别那些可能影响企业的潜在事件并管理危机,使之在企业的危机偏好之内,从而合理确保企业取得既定的目标。商业银行导入和运用全面危机管理的核心思想是:危机管理战略必须与银行的业务战略相适应。为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商业银行未来的全面危机管理首先将从完善危机管理战略人手,通过三个主要环节制定和实施危机管理战略。一是根据银行的危机偏好,测算特定业务战略所需的资本金数量。二是根据所需资本金数量建立相应的授信限额体系,通过控制该限额体系的执行,进而将业务危机控制在银行确定的危机偏好内。三是对各条业务线进行危机调整的绩效考核,评估和优化危机战略的实施效果,以平衡危机、收益和增长三者间的关系。

二、全面危机管理的优点

(一)可以大大改进危机——收益分析的质量。全面危机管理便于各级决策人员在决策时都对更广泛的危机状态加以考虑,同时,全面危机管理体系也可帮助解决各业务单位分散的决策者之间合作、协调的问题,并且在理论上可使各层次做出质量更高的危机管理决策,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二)全面危机管理体系可以使数据收集、测量与处理更加一致。促进审计与监督,使人们在操作中更不易产生错误,防止难以察觉的欺诈行为出现,改善对分支机构的控制。

(三)全面危机管理也可帮助商业银行向其持股人及潜在投资人提供更好的危机信息。银行可以更充分、精确地报告其危机状态,让人们了解银行的危机动向、资本配置及危机防范的措施,使投资人做出更有根据的决策。这样可以增强投资人的信心。

三、我国商业银行危机管理缺失现状

(一)全面危机管理理念滞后。一些高级管理人员往往将危机管理与业务发展看成是相互对立的,认为危机管理必然阻碍业务发展,业务发展必然排斥危机管理,局部利益至上的本位主义导致危机管理偏好和业务发展政策的过度波动。在这一理念影响下,一部分基层行的危机管理与业务发展被割裂开来,不能妥善处理好危机控制与业务发展的关系。

(二)业务战略与危机战略不匹配。多年来,商业银行在强调以效益为目标的同时,防范和化解不良资产。但在实际工作中,始终没有很好解决扩大业务规模与提高效益的关系、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的关系。表现为经营发展政策更多地注重规模、效益,而危机管理往往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三)管理人员素质还不能满足业务快速发展、危机管理日益变化的需要。表现在全面危机管理的理念还不到位,仍以信用危机管理为主,对市场危机、操作危机等重视不够;缺乏在危机管理过程中实施差别化的理念,忽略了不同业务、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的差异,不仅不能管理好业务危机,反而容易产生新的危机。

(四)危机管理方法较为落后。目前,商业银行在危机管理方面仍比较重视定性分析,如,信用危机管理中,重视贷款投向的政策性、合法性、贷款运行的安全性等。这些分析方法在强化危机管理中是不可缺少的,但危机管理量化分析手段欠缺。在危机识别、度量等方面还很不精确。危机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严重滞后,危机管理所需要的大量业务信息缺失,商业银行无法建立相应的资产组合管理模型,难以形成危机预警机制,危机管理信息失真,直接影响到危机管理决策的科学性,也为危机管理方法的量化增添了困难。

(五)危机管理部门作用未能充分发挥,由于机构设置等方面的原因,各业务部门各自为政、分头管理。危机管理部门并未能总揽全部危机管理工作,对于分散在各个部门的危机管理并未起到检查和督导作用。结果一些银行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常会由于危机管理系统不能与业务发展同步,导致产生一些不合理的额外危机,甚至是出了危机才去制订相应的危机管理程序。

四、商业银行全面危机管理的有效导入与运用

(一)树立理性、稳健和审慎的危机管理理念。商业银行因危机控制不当而造成倒闭的原因往往并不是因为它缺乏危机控制机制,而主要是因为其从业人员的危机管理意识过于薄弱。因此,商业银行全员自上而下树立科学的危机管理理念十分重要。要通过各种渠道培养所有人员对危机的敏感和了解,并将危机意识贯穿于所有人员的自觉行动中去。商业银行各级管理层应认清防范危机与业务发展间的辩证关系,认识到危机管理的任务就是寻找业务过程的危机点,衡量业务的危机度,从危机管理中创造效益。要在各级管理层中树立危机管理水平是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意识,倡导在安全基础上的长期发展才是正确经营之道的理念,改变过去那种重规模轻质量、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的做法。必须在员工中大力宣传危机管理理念,牢固树立危机意识,使危机管理理念深入人心,并贯穿于每个分支机构和每个员工的具体工作中,贯穿到业务操作的各个环节中。全面危机管理的有效施行,要求商业银行树立新的经营指导观念:一是危机观念,转变目前重规模扩张、轻资产质量管理的现象,扭转以很大的资金风险换取相对微薄的利润的经营局面,以危机管理作为经营管理的重心;二是资本约束观念,加强资本充足性管理,努力提高资产质量,发展中间业务,减轻资本占用压力,形成多元化的收入和盈利结构,保持长期可持续发展;三是成本效益观念,克服不顾成本追求规模指标导致的经营成本偏高、资产质量低下的现实,实行全面成本管理;四是危机管理关口前移观念,从侧重于事后监控向全过程、全覆盖的危机管理转变。

(二)建立科学的危机管理模型。第一,加快危机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借鉴国外商业银行危机管理信息系统的经验,考虑国内市场环境,利用现有客户资源和历史数据,构建危机管理信息系统,涵盖危机监测、危机分析和不良资产处置等危机管理环节,构建全过程危机管理网络体系,为提高危机管理水平提供技术支撑。第二,研究开发易于量化、操作性强的危机管理方法,探索建立信用危机计量模型,并在规范危机管理和操作流程的基础上完成危机管理信息系统与危机计量系统的集成,真正发挥危机监测的预警功能,全面提升商业银行的危机管理能力。第三,开发具有反欺诈功能的危机监测系统,通过量化和建模的方法,从中甄别出虚假的财务数据,将其剔除出去,保证数据的真实性,从源头扼制住危机的发生,将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三)完善危机内部评级法,充分揭示危机。危机内部评级法是商业银行识别和评估危机的重要手段之一。商业银行应借鉴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在长期的危机内部评级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积极探索适合商业银行的危机内部评级体系。主要可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建立、完善评级计量模型。商业银行应尽快建立一套完整的评级标准。该标准应考虑不同环境、不同行业对受评对象的影响,涵盖企业赢利能力分析指标、现金流量指标及其他所有与危机相关的因素。由于目前商业银行计量模型开发技术存在局限性,故可借助国内外专业评级公司技术力量,开发危机内部评级计量模型。二是尽快建立和完善评级基础数据库。商业银行要完善数据积累,必须在确保客户信息完整性和准确性的前提下,加快对危机内部评级所需数据的收集,并完善对不良客户信息的收集工作。同时,商业银行应根据客户的资产负债状况、市场环境等情况及时更新客户信息,以便作出准确的危机分析。

(四)大胆引进先进的危机监控和资产保全工具。这是商业银行危机管理水平在短期内得到快速提升的捷径。在危机管理工具和系统方面,商业银行要按《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要求,开发各类危机评估、计量模型和it系统,因为危机计量是经济资本、危机限额、危机调整绩效考核等危机控制工具的基础。要按照国际会计准则要求,采用现金流贴现模型对所有减值贷款逐笔进行准备,实现对贷款危机的正确评估和有效覆盖;建立危机过滤模式和危机监察名单制度,并依托自行开发的危机监控系统,实现对所有贷款状态变化的迁徙分析。对非信贷资产进行全面危机分类,并实行按月、逐笔和系统化管理,将其纳入危机监控日常工作。

(五)建立和完善早期危机预警机制,制定完善的危机控制流程。商业银行可建立包括财务报表的早期预警信号、经营状况的早期预警信号、企业与银行关系的早期预警信号、管理人员的早期预警信号等的预警机制,做到尽早发现和控制危机。同时,商业银行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建立危机管理流程框架:一是危机管理政策、标准和工具的制订和批准流程;二是政策执行和监督流程;三是例外计划的处理流程;四是危机状况变动的连续跟踪流程;五是向高级管理层和相应的管理委员会的报告流程。

危机管理的过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危机管理意识;建筑施工;运用

近几年,随着我国科技力量的不断发展,建筑工程技术不断在进行改革与发展。在建筑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风险非常多,如果不能有效的控制风险,就会影响道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所以只有将危机管理意识融入到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才能确保建筑施工环境处于有利地位。

1 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危机意识

1.1 危机与危机意识

建筑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风险是非常危险的,若是风险处理不到位,将会严重影响施工生产与质量。这里所说的危机可能是安全问题,也可能施工中的工程质量问题。工程的质量问题影响是非常大的,其持续时间非常长。忽视存在的风险,就是不重视危机,就是没有危机意识,要想施工工程中尽可能少的出现事故,就要有重视危机、风险的意识,只有充分重视才能体现出危机意识的存在。但是在建筑施工单位中,仅仅只有危机意识还是不够的,更多的是要能提出解决危机意识的办法,药能理解建筑施工中危机意识的 真正内涵,也同样可以将建筑施工管理中存在的相关违纪看作是没有进行危机风险后果处理导致的项目施工危机。

1.2 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危机探究

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危机挂了就是要分析施工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潜在危险,并从中挖掘出其实质,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阻止危机的发生。一旦危机已经消除,不能放松警惕,更多的是要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完善整个危机管理体系。

目前,我国很多的建筑施工过程中,很多都是因为施工技术不到位以及施工人员自身素质不高导致危机发生的,作为施工管理单位,就要及时发现这些问题的存在,若是不能及时发现问题,任由风险继续发展,将会造成建筑工程很严重甚至不可挽回的影响。建筑工程中的危机管理就是要完善自身的安全施工体系,监控施工中可能产生的危险,及时的分析并预测,以确保最大程度的减少因为施工过程中产生的风险因素导致的工程项目出现问题。若是施工单位没有完善的施工管理制度及其危机监控意识,那么施工过程受到的影响将会非常大。恰好,危机意识就可以最大程度的确保工程施工的安全性,并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消除不利于建筑施工的因素。

2 危机管理意识在建筑施工管理中的运用

2.1 控制危机

(1)制定具体计划

这里所说的制定计划就是要对珍格格项目施工之后的经营生产及其发展制定一个具有指导性的计划,一旦企业出现指导性的失误,那么所下的决策就会出现问题,也就会给企业带来损失。所以,企业就应该制定完善的计划来规避风险。

(2)提升建筑施工单位的竞争力

建筑施工管理中,整体的敏感性非常重要,要想更好的控制之后可能发生的危机,就需要各个独立的单位之后的协作凝聚力及其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具体一点来看,也就是指建筑企业的管理者要有危机意识,并能高度重视建筑施工单位对于危机的敏感度。施工过程中出现危机问题,企业各个部门之间若是能协作配合,那个企业所展现出来的整体凝聚力在危机面前将会有不可小觑的作用。其实在建筑施工管理中出现危机是很正常的,但是在出现危机时就应该要共同抵制危机,最大程度的降低危机损害。

(3)监控系统

建筑单位在施工管理过程中,应该构建一个完整的危机监控体系,结合相关企业之间的日常生产经营,并且还要构建专业人员与普通群众之间相结合的能力,实施有效的危机监控措施。

2.2 危机处理

建筑施工管理中要想进行有效的危机控制就要将企业单位的内部与外部有机的集合起来。其中,内部的危机处理就是要设置专门的危机管理部门,并组织专人进行危机管理,这么做的主要作用就是要能在第一时间内处理危机事件;外部的危机处理就是建筑企业可以通过委托其他的公司帮助自身来处理危机问题,也就是通过第三方公司在危机出现时采取解决措施。

(1)处理的要点要重视

在建筑施工管理中处理危机时要注意很多地方,具体一点来看,也就是要在众多的危机中寻求最为主要的部分,并对主要危机进行集中地处理。只要建筑施工中的主要的危机得到解决,那么其他相应的小危机就很容易解决了。但是,只要建筑施工中出现危机,那么其扩大的范围非常广,所以在处理危机时一定要当机立断,防止危机进一步扩散。

(2)危机的隔离处理

建筑管理中出现的危机往往只是某个很小的部分。然后再由这个很小的部分逐步扩大到整体中。以常规的情况来分析,很多建筑单位出现安全质量问题,紧接着就会影响到公司的财务以及信誉问题。所以,在建筑单位的施工管理中,危机管理是重中之重,应该将危机意识从始至终贯穿整个管理过程。在危机管理中实施危机隔离管理办法,能有效的减少损失。其中,阻止危机蔓延的方法有人工隔离及事故隔离。其中人工隔离也就是说要从人力上面进行明确的分工,一部分人来处理危机,另外一部分人则正常工作,维持日常的建筑工程施工。事故隔离也就是为危机本身进行有效的隔离。

3 总结

任何行业的危机都存在双面性,一方面危机是一种机遇,另一方面危机又是一种危险。正是因为两者存在相互制约,才能让我们时刻处于忧患中,提醒我们要有危机意识。在建筑施工中之所以要有危机意识不仅是为了提升企业的知名度,更多的是要让所有员工都能真正的有危机意识,在完成自身工作的同时注重自身安全,。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管理过程要非常认真,要根据相关的技术标准来进行有效的施工,确保做到没有安全隐患存在,质量不会出现问题,而且相关的管理人员要掌握扎实的技术,真正的能面对危机处理危机。

参考文献:

[1]王守俊,武乾,张兰兰.建筑企业危机管理现状及应对的组织模式研究[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