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考试制度改革

考试制度改革

考试制度改革

考试制度改革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考试制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2)12-0001-02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

指出,要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同时还指出,要改革考试方法,注重学习过程考查和学生能力评价。

考试作为衡量和检测人才培养目标实现进度及其效果的重要工具,是能否真正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关键环节。但是,当前高校考试制度存在的种种弊端,阻碍了实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目标的最终实现。因此,分析和研究当前高校考试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改革建议和方案,对于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目前我国高校考试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考试目的被异化,反馈功能较弱

考试是检测教学效果和学习成果的一种途径和手段,其目的是要通过以考促教、以考促学来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并从中逐渐地意识到自己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和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然而,目前高校普遍只是将考试单纯地作为某一阶段教学任务的完成,一门课程的结束;只是将学生考试成绩的优劣,作为评奖学金、入党、毕业、保研等的依据。考试不但没有起到反馈功能,其目的也被异化。学生在这种环境的引导下,也将考试仅作为一种拿学分和评优的工具,而不清楚考试的真正目的所在。

(二)考试内容固定化

考试内容是整个考试体系中的核心部分,对教学活动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当前的课程考试内容仍然偏重于原理化、结构化的识记性知识,以知识性考核居多,理解和综合运用能力测试内容比重太少,结果是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1]。这样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掌握和应用,也不利于创新型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此外,考试内容仅局限于教材和课堂笔记,考试范围固定且狭窄,不利于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和看问题的多面性,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三)考试形式单一化

考试形式对于考试目的的实现和考试内容的导向作用具有重要的影响。目前高校考试形式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1)采取闭卷考试形式过多,开卷考试形式较少;采取笔试方式多,采取口试、答辩及操作方式较少;采取理论考试多,而技能考察少等,对学生的能力考查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和局限性。(2)考试基本上采取的是集体测试,更多地考虑的是学生的共性,而忽视了其个性的培养。(3)大部分考试都安排在期末进行,很少有分阶段的课程考试,形式单一,重最后结果,而轻过程。这样导致很多学生平时学习懈怠,考前手忙脚乱,一时间面对多门考试压力巨大,考试不理想,对学习提不起兴趣。

(四)考试成绩评价不科学

考试评价可以为教学质量管理提供反馈信息,其目的是激励学生的学习、改进教师的教学。当前的考试评价制度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成绩评定过于简单化,多数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评定标准,辅之以平时成绩进行评定,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与评价,这样很难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成绩评定过于标准化,一般在成绩评定时采用百分制,把分数看做是能力的外在表现,导致学生过于注重期末考试,轻视平时学习,过于注重考试结果而不注重学习过程[2]。最后,评价角度太过单一,仅把最后的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没有从综合的、全方位的角度去考核,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个性的塑造,与人才培养目标相背离。

二、美国高校考试制度的借鉴

美国的高等教育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除了其拥有实力雄厚的硬件设施外,更重要的是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制度。而作为美国教育制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考试制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3]。

(一)考试目的明确,反馈功能突出

美国高校考试目的的明确性,缘于其教育目标的明确性。美国高校更注重考核学生的基本技能,以及超越精神和创新思维。其教育目标即明确又具体,对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伦理道德、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的要求都有详尽的描述,非常注重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同时,考试的反馈功能也很突出,教师既要求学生定期上交作业,又不定期地组织学生课堂测验,通过分析学生的作业和测验结果对教学进行反思,考试结束后教师还要对学生考核成功与否加以分析。

(二)考试内容范围广泛,题型设置科学

美国高校的考试范围除了教材,还涉及许多课外知识,以及学生的社会实践和创新成果等内容。考试内容非常广泛,考试作答需要综观全文、进行综合归纳后才能得出。另外,考试题型设置也比较科学,主要侧重于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题型一般以主观性试题为主,答案非常灵活,学生只要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回答言之成理就可以获得理想的成绩。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平时的兴趣及能力,为其指定平时作业或论文题目作为考试内容之一,并允许学生回家完成。

(三)考试形式多样

美国高校考试形式主要包括期中考试、平时成绩考核和期末考试等形式,教师可根据教学进度及教学要求,灵活选择相应的考核形式。其选择主要以能否最大程度发挥学生的真实水平作为标准。另外,美国高校课堂考试也十分频繁,既有常规的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又有多次课堂测试,有的课程甚至每次上课都有小测验,其成绩直接纳入总成绩。

(四)成绩评定比较合理

美国高校的成绩评定特点体现在:一是侧重于考查学生能力、水平提高的情况。在考核中不太注重笔试成绩,而是以学生参与研讨论、回答问题等情况,以及与教师不定期的晤谈为主,更注重对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核。二是比较重视学习过程而轻视结果。平时成绩所占比例较大,大多超过期末成绩所占比例。三是计分方式较为合理。改变了以往按数字和等级来评分的做法,力求评定的准确性、客观性。许多学校采用教师平常记录成绩、期末给予文字叙述性的总评,而非数字分数。

三、我国高校考试制度改革的思路

要想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就必须进一步深化考试制度改革。笔者就目前我国高校考试制度存在的问题,并参考美国高校考试制度的成功经验,提出如下改革思路和建议。

(一)明确教育目标,明晰考试目的

明晰考试目的首先要明确教育目标,而这一点可以借鉴美国大学教育目标的设定;定期组织教学管理者、师生学习和了解教育理念与教育目标,使之逐渐地认清教育和学习的真正目的,进而端正考试目的。同时,还要采取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如提高教师对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践行结果的考核,并给予相应的奖惩;降低考试成绩在奖学金、入党、保研等评优活动中的参考比例等,使考试的目的真正落脚到人才培养目标上来。

(二)创新考试内容,扩大考核范围

当今社会对人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需要的是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因此,高校的考试内容不应该再固定于考查识记书本知识的能力,而应更多地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理解并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考试内容应该更加开放灵活,考试题型应更多地设置论述题、辨析题、综合分析题等主观题,减少识记型的客观题。另外,由于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所以考试内容不能只局限于课本知识,应增加课外相关知识的考核,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根据学生个性禀赋的不同,还可以设置不同的考试内容和题型,如可以根据学生平时的兴趣及能力,指定平时作业或论文题目作为其考试内容。

(三)结合课程特点,丰富考试形式

为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性,必须丰富考试形式。一是在考试方式上,可以根据课程特点、教学任务的不同,采取笔试、口试、论文、实践操作、闭卷、开卷、半开卷等方式灵活进行考核,其选择主要以能否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真实水平,能否全方位地考验其综合素质为标准。二是在考试对象上,应根据学生不同的背景和个性,适当地采取不同的考试形式。三是在考试时间上,应注重学习过程考查,改变期末一次性考试方式,增加平时考试次数,分期多次进行考核,有助于增强考试的反馈功能,减轻学生的压力。

(四)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试成绩评价制度

考试成绩评价具有导向和激励作用。首先,建立以考核能力为准的多角度、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如在给学生答案评分时,只要是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回答言之成理或自圆其说,就可以获得高分,而不去过于信奉所谓的标准答案。其次,改革重结果轻过程,静止、片面的评价制度,增加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比重。最后,建立科学合理的记分方式。改变过于精确和量化的评分方式,采取等级或者及格与不及格的方式,也可以借鉴美国大学采用教师平常记录成绩、期末给予文字叙述性的总评等方式。

考试制度改革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在改革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理论、实践上的问题和困难,这就需要高校管理者和全体师生都参与进来,多交流、多进行研讨活动,并付诸实践,克服困难,共同推进考试制度改革,使人才培养目标得以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金祖庆,赵雷洪.学分制模式下高校考试制度改革研究

[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6,(3).

[2]龙坚文.高校课程考试改革探讨[J].科技信息,2010,

(34).

[3]李楠.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考试的特点及其对我国高

考试制度改革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考试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考试改革是高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作为高等教育人员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追求一种科学合理的考试方式,以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新一轮高校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改革高校的考试制度已势在必行。

高等学校考试制度的改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高等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是我国大学生经过应试教育后,继续接受应试教育的培养,从而限制了知识在主体接受过程中的运用、创造、更新和发展,这是制约我国大学生素质提高和创新能力关键所在,完全背离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一、传统的考试制度常见问题表现在

(一)考试内容和形式单一。一般以统一的课程或教材为基础考试。考试形式单一,不利于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考试内容陈腐,抑制学生创造力的发挥。考试内容偏窄,侧重教材和课堂笔记,只考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力。命题原则和方法简单,考试方式使得学生学习单调、惧考,不利于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导致学生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考试过关,而不注重自身创新意识的养成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过分夸大考试的功能和作用。标准型、规范性的试卷只能从一定程度上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学生的品德、智能、个性等方面的水平,没有考核能力。由于考试成绩的高低不仅直接关系到升级、毕业、获得学位,而且是学生获得奖学金、评优甚至找工作的主要依据,这种只以分数为依据的做法夸大了考试成绩的作用,使学生只重分数不重能力。关键的是一些课程的考试计分方式也存在很多不科学之处。考试成绩与奖金挂钩,与评优挂钩,加剧了学生功利化倾向,低层次上满足了学生虚荣心理。

一般高校课程考试都集中在学期末进行,并且拖延时间较长,使学生平时不学,只要短时间的集中复习就能应付,甚至得高分,这在某种程度上打消了学生平时认真学习的积极性,助长了一些学生的投机行为。

二、高校考试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考试对教育活动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也是评价和改进教学使之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基本途径;是引导学生主动、创造性地学习的重要手段;是检测和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高校推行考试制度改革是教学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未来社会竞争的成败取决于人才的竞争。高校作为培养高级复合型人才的培训基地也就成了这种竞争的关键。所以如何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级复合型人才是高校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因此只有在进行教学体制改革的同时侧面地推行考试制度的改革,才能确保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效果。科学合理的、鼓励创新的、富有活力的考试制度有利于培养高校学生的创造力,有利于造就建设创新型国家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考试制度的落后和改革上出现的问题,使得高校培养的人才往往缺乏创造、创新的素质与能力,考试制度上抑制人才、培养庸才的现象十分严重,令人担忧。

要改变这一局势就需要改革高等教育考试方式与考试制度,通过考试方式与考试制度改革带动与影响教育教学方式改革,以考试理念端正促进教育理念与学习理念端正,全面实现教育功能。因为,科学的考试方式与考试制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培养学生创造意识,清除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制度阻力,营造创新的育才环境,稳步、高效地提高高校教育与教学的实际效果。

三、新型考试制度的改革途径

1.正确认识科学的考试理念 ,提高人才素质教育

科学的考试观念要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着重强调人才培养效果。同时也要正确认识考试功能,才能科学设计考试量化体系、正确使用考试评价方式、合理设定考试评价时间、有效实现考试应有功能。高等教育考试功能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主要有检查功能、评价功能、制约功能、激励功能、保障功能、创新功能转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改变伪科学的适应人才培养需要的素质教育模式,让学生树立考试并不是标志着一门学科,或一个阶段学习的结束,而是对上一个阶段学习效果的一种互动式总结的观念。同时要科学地创建考试管理机制,充分发挥考试本身的权威性、公平性、公认性原则,以确保人才培养的效果。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明确考试目的。所以考试改革,必须 要明确其为教学服务的原则,考试目标要与教学目标相一致。考试目标应以教学目标所规定的知识能力的要求为出发点和归宿,在教学活动中,对教学过程进行质量监控,通过考试诊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反馈教学信息,检测教学效果。

2.开展丰富的、多样的考试形式

目前一般高校的考试形式还以单一的书面考试为主,在考试的评价上过分依赖考试成绩,不能够全面考察学生的真实水平和实际能力,不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必须从改革考试形式入手,采取多种考试形式相结合的措施,将单一的考试方式向多元化方式转变。

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可以选择多种不同的考试形式。如:理科可以笔试和实验环节的考试结合起来;文科可以把笔试与论文、口试、作品、设计、调查报告等形式结合起来。

不同的课程可以选择不同的考试形式。如:比较重要的基础课、专业课可以采取闭卷和一页纸开卷的考试形式,通过强化学生记忆或强化学生的归纳与综合能力,更扎实地掌握专业知识。

3. 建立考试后的信息反馈机制。

树立考试不是一门课程的教学结束,而是师生对课程教学的一种互动方式的观念,应建立考试后的信息反馈机制。考试管理部门要对试卷中反映出来的情况和问题加以研究,并将有关的信息反馈给教师和学生,促进以后教学活动的发展,同时在制度上制定相应的政策,积极鼓励教师开展考后的试卷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综上所述,我们全面而有计划地改革高校考试方式与考试制度,推动人才的培养,不仅可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还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持。推进考试改革的健康发展,通过考试改革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真正达到教、学、考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

考试制度改革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考试制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众所周知,考试这一教学环节在教学工作中是至关重要的,有时甚至起到“指挥棒”的作用。对学生来说,通过考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促进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成为主动参与者及积极探索者,实现对知识由“学会”转变成“会学”、进而“会用”。对教师来说,是检查教学效果、因材施教的重要手段,促使教师在进行教学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目前,高校教育中普遍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记忆、轻创造,重理论、轻操作”的考试模式。由于高校的许多专业课程都是闭卷考试的模式,考试内容书本化,创新实践能力考核不足等,造成一些学生平时不看书,课后也没有复习的习惯,还存在着课程结束由教师圈定重点,学生背思考题,临时突击,应付考试的现象。这样,就忽略了学生对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核,教师及管理人员也忽视了对科学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的考核,长此以往必然会导致学生高分低能现象。因此,必须对考试模式进行改革,充分发挥考试在教学中的作用,调动学生参加考试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在考试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个体才能和潜能的发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及创新能力。

一、高校考试制度存在的弊端

(一)考试形式单一,难以客观、全面地评价教学效果。现行考试方式大都以闭卷考试为主,而对于开卷、半开半闭卷、口试、操作考试、演示考试及笔试与面试相结合等考试形式采用较少,注重笔试,理论考核内容多,实践能力考核内容少,缺乏对学习过程的考核。即使有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两个部分,考试成绩一般也占总成绩的70%以上,平时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30%以下,造成了学生中普遍存在“平时松、考前紧、考后忘”的现象。这种现象,不利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素质的提高,不利于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还有可能滋长投机心理和浮躁作风。同时,仅仅通过一张试卷很难涵盖全部教学内容,考试知识覆盖面窄,考察点代表性差。因此,以这样的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是不科学、不公正的,也很难据此评价教学效果。

(二)考试内容片面,疏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在考试的内容上,当前高等教育考试大多侧重于学生识记方面的考核,缺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而素质教育要求考试内容应全面覆盖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整体素质,有利于对学生素质的综合评价,体现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现行考试内容多局限于教材中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缺乏对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综合考察,记忆性成分所占比重过大,造成普遍存在的“划范围、圈重点”。考试题型中,客观性试题比例大,综合性思考题、分析论述题少,使得考试成为对死记硬背的一种鼓励,很不利于学生思维、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创新精神的形成。这样的考试同创新人才的培养和促进我国教育现代化是格格不入的。

(三)考试管理落后,考试中充斥着许多不公平现象。目前,虽然高等院校都在不断加强考试管理,但考试管理的受重视程度仍不够,管理随意性较大,缺乏统一有效的制度。即使制定了一定的制度也大多流于形式,没有相应的监督机制,从而导致有制度也难以得到贯彻和实施。比如,很多课程任课教师从出题、阅卷到登录分数包干,或者是虽推行了教考分离,但制度落实不到位,这就严重降低了考试的公正性与科学性。另外,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补考、缓考制度的管理也不够严格。这些都严重影响了考试功能的正常发挥和教育目的的完全实现,破坏了正常的教学秩序,破坏了良好的学风、校风的建设,严重影响了高校的教学质量。

二、高校考试制度改革建议

(一)要坚持考试形式的多样性。在考试形式上,要摒弃过去一刀切的考试模式,应该结合不同课程的性质、特点,采用多样性的考试形式。可以采取闭卷、开卷、口试、笔试、小论文、小设计、读书报告、调查报告、文献综述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进而避免学生的单纯记忆,提高学生对考试的兴趣。这样既能引导师生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又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创造了条件。

各门课程的具体考试形式,要根据不同课程的性质与特点,以及对基础知识的要求和应用程度来确定课程的考核方式。比如,公共基础课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要求比较高,就可以采取以闭卷为主的考核方式,因为这些课程学习的目的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修养,学习要求的重点在于掌握这些课程的基础知识;对于专业基础课,往往对于实践应用能力要求较高,理工科类可以采用实验、研究报告等考试形式,文科类的课程可以采取撰写论文、口试等形式。总之,考试形式应根据课程性质来确定,绝对不能采取统一形式。

(二)要坚持考试内容的灵活性。考试内容要突出本课程的重点、难点与发展趋势。不应只考一些有着标准答案的题目,还应有一些“活”题,即没有标准答案的题目,鼓励学生动脑创新。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仅要教授本课程的基本体系和基本知识,还要注意本课程目前的热点问题和发展趋势,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并在考试中予以体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主动收集资料,而不是仅仅依靠教材上的知识或局限在老师的课堂讲授。另外,在考试试卷的评阅上,也应该考虑学生对试卷解答的理解。对于客观题的批阅,试题答案一般是唯一的,可以称之为标准答案。而对于主观题,应该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理解和表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发展的眼光评判学生的答案,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创新,而不局限于抄笔记和背笔记。因此,主观题的答案至多也只能称之为参考答案,相反,对学生所做解答新颖独到的还应给以高分。

(三)要坚持考试管理的科学规范性。高等学校考试制度要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考试的管理一定要跟上,做到科学化、规范化管理。首先,在考试前应坚决杜绝透题、漏题现象。高校中普遍存在考前划重点的现象,老师的这种行为使得学生平时不看书,只要在考前突击一下就能取得高分。这不仅使学生对考试的意义产生误解,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其次,在考试过程中,应当培养学生的诚信观念,并且严格监考、巡考,防止学生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取得成绩;最后,在考试后的阅卷环节,应尽量减少人工阅卷的主观性,杜绝“人情分”,保证评价的公正性。

(作者单位:辽东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祝遵宏.我国高校考试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和改革建议[J].经济师,2005.10.

考试制度改革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交通管理;培训考试;改革

我国的机动车驾驶人培训考试制度是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基础上一步步完善起来的,制度的本身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和行政管理印记。随着公安改革的全面推进和社会主义法制化进程的不断完善,机动车驾驶人培训考试制度越来越受到关注。

一、机动车驾驶人培训考试制度改革的背景和意义

(一)机动车驾驶人培训考试制度改革的背景

我国机动车驾驶人培训考试制度从1987年公安交通管理体制改革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从培训考试政策到驾驶证申领规定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最初采取的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延伸下完全由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组织并负责的驾驶人集中培训集中考试的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驾驶人学习培训时间长、驾校设置的培训课程全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驾驶人学习培训需求远远大于供给,因此在当时出现了机动车驾驶人学习培训名额一票难求的局面。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经济社会和道路交通系统的快速发展,公安交通管理部门采取了扩大驾校培训规模、压缩驾驶人学习培训时间、出台实习驾驶证管理规定等措施来解决驾驶人学习培训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这种模式的特点是驾驶人学习培训的周期压缩、学习培训内容更注重实际操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驾驶人培训质量的下降,这一点在当时道路交通事故统计数据中能够得到充分反映;二是在社会上也出现了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既当教练员,又当裁判员”的说法,这主要表现在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对于驾驶人培训考试的行业垄断缺乏监管,也表现在驾驶人考试过程中出现的考官主观性作用强和违法腐败问题。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驾驶人培训考试制度经历了一次重大转变,采取驾驶人培训和考试实行行业分离的模式,驾驶人学校培训引入社会资源,驾驶培训学校的审批与建设权力移交道路运输管理部门,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完全负责驾驶人考试场地和考试要求标准化,各级公安交通管理部门都开展了标准化考验场建设,驾驶人考试业务权力也逐步下放到了县级车管所,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在引入社会资源办驾驶培训学校的基础上,驾驶人培训学习机构供给可以满足需求、驾驶培训机构之间存在竞争、公安交通管理机关原则上只需要严把考试关即可,这种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由于考试场地的局限,驾驶人培训考试之间的供给出现不平衡,各地普遍出现了约考难的问题;二是考试过程的监管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全国发生了多起因考试出现的民警职务犯罪案件。[1]从上述三个阶段可以看出,机动车驾驶人培训考试制度围绕着需求和供给之间的矛盾一直处在调整与变化过程中,这种变化在国家行政管理机制持续完善和公安交通管理工作不断探索创新的背景下,比较适应当时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也符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

(二)机动车驾驶人培训考试制度改革的意义

在进入“十二五”后,随着道路交通系统井喷式的发展和我国汽车时代的到来,原有的机动车驾驶人培训考试制度逐渐显现出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已经由机动车驾驶人培训考试需求与供给之间的显现矛盾演变成为中央提出的社会管理创新和构建和谐社会主旨下较为深层次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保障道路交通安全是改革应当明确的核心目标在保障公民出行权的前提下,保护公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应当是绝对的核心,设想一下在道路上交通事故频发,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那么机动车驾驶人培训和考试就失去了意义,因此提高培训质量、严把考试关口、严守考试标准、提高公民的安全出行意识和文明出行素养、全面保障道路交通安全是机动车驾驶人培训考试制度的核心所在。2.最大限度地提供便民利民服务是改革应当遵循的根本理念在保障行政公权对于广大公民平等的基础上,在中央强调社会管理创新和新一届政府大力开展简政放权的思路下,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应当顺应时展的趋势和国家全面深化公安工作改革的要求,提供多样化、人性化、自助化的培训考试服务,优化培训考试程序、提高工作效率,总体来说就是最大限度地提供便民利民服务,这一点是公安交通管理部门需要认真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3.系统全面的权力制约和行业协调机制是改革应当完善的重要内容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化进程不断健全和完善的过程中,广大公民的法治意识迅速提升,机动车驾驶人培训考试涉及到以公安部、交通运输部为主的包括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保监会、国土资源部、安监总局、中央文明办等多个部委,仅在公安部涉及管辖权限内的就包括公安交通管理、治安户籍管理、刑事侦查等多个业务部门,因此全面改革机动车驾驶人培训考试制度,需要各个行业以及公安机关内部各个业务部门打破传统的权力壁垒、创新改革思路、完善权力制约机制、加强权力配套协调,使机动车驾驶人培训考试改革真正达到政策公开公平、行业间有效对接、制度落实便于操作的目标。4.公开、公正、透明、廉洁是公安交通管理机关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在国家行政权力监督体系和倒查问责制度日益健全的背景下,由于机动车驾驶人培训考试造成的交通民警违法违规和职务犯罪案件数量整体上呈现出下降趋势,但是仍有极少数交通民警因此触犯法律法规在全国范围内造成了较为恶劣的影响。因此在机动车驾驶人培训、约考、考试、发证每一个环节,必须严格坚持公开、公正、透明、廉洁的原则。随着公安机关内外部监督机制的进一步健全,对于培训考试过程中的任何违法行为将严格问责,这对于保障公安交通民警职业健康显得尤为重要,也是提高公安交通管理机关公信力和群众满意度的重要支撑。由此可见,机动车驾驶人培训考试制度改革,对于优化驾驶人培训考试供需要求、转变公安交通管理工作思路、整合社会培训考试资源、完善公平竞争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对于全面深化公安改革、积极推进简政放权、提供便民利民、提高政府公信力具有深远的政治意义。

二、机动车驾驶人培训考试制度改革的目标导向

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在机动车驾驶人培训考试过程中,主要任务是制定考试标准并组织开展驾驶人考试,从机动车驾驶人报名参加培训到最后取得驾驶资格整个流程来讲,交通民警承担的角色定位应当是制定标准并在考试过程中衡量标准,确定驾驶人是否具备资格的裁判员。因此机动车驾驶人培训考试制度改革,应当坚持以流程中出现的问题为导向、以全面改革为动力、以群众需求为对象、系统确立改革目标。具体地讲,机动车驾驶人培训考试制度改革的目标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要坚持以公开透明为前提

按照中共中央全会精神,各级公安机关要在“十三五”期间全面落实便民利民服务,驾驶人培训考试制度改革是提供便民利民的重要措施之一,因此在改革的过程中必须保证各项具体内容公开透明:一是驾驶人培训考试政策制度的制定和实施要公开透明,驾驶人培训考试涉及到多个行业和行政管理权限,因此在制度改革过程中要协调各行各业以及公安机关各业务警种,突破权力管辖拘束,从源头上消除行业和部门间无形的障碍,以完善培训考试流程为主要目标,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培训考试政策的公开透明;二是驾驶人培训考试流程的制定和实施要公开透明,驾驶人培训考试针对不同的情形有不同的业务操作流程,并不是所有培训考试流程会完全按照设想的情况进行,这中间就出现了驾驶人培训考试供需双方的矛盾,因此在制度改革过程中要以群众的需求为前提,确保不同情形下的驾驶人培训考试流程公开透明,让人民群众能够结合自身情况找准应当采取的培训考试模式[2];三是驾驶人培训考试的监管要公开透明,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按照驾驶人培训考试的工作逻辑关系和行政管理方式,系统全面地做到各个环节的监管公开透明,在优化监管制度和完善培训考试监管环节的基础上,全面建立公开透明的监管体系,使培训考试制度真正发挥正向效应,促进其健康发展。

(二)要构建出权责清晰的管理模式

权力是实现职责的必要手段,实现职责是行使权力的目的,不存在无责任的权力,也不存在无权力的责任。不承担任何责任或者权力大于责任,就会导致特权或权力滥用,同样不赋予任何权力或权力赋予的不适当,也会导致责任消减或责任推诿,因此在合理配置权力的时候,要遵循权责相称的原则[3]。驾驶人培训考试制度改革,要按照警察法哲学的设置规范,全面构建出全责清晰的管理运行模式:一是要构建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在驾驶人培训过程中权力围绕服务的行政管理模式,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由于公安交通管理机关培训考试权力设置不完善,给公安机关和民警造成了很大影响和损失,究其原因主要是权力设置没有以服务作为出发点,造成的结果是驾驶人和公安机关交通民警从根本上没有处在同一个层面上,在驾驶人和交通民警之间无形的造成了一个不对等的门槛,因此在制度改革过程中,要按照现代行政管理的先进思想和先进方法,合法、合规、合情、合理地设置公安交通管理机关的权力;二是要构建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在驾驶人培训过程中责任围绕问题的行政管理模式,在驾驶人培训考试过程中由于责任划分不明确、责任主体不落实、责任追究不到位而诱发行政渎职、失职和其他职务犯罪案件教训深刻,因此公安交通民警要根据不同的环节、不同的岗位、不同的行政层级和不同的情形承担不同的责任,系统全面的责任划分体系对于驾驶人培训考试制度改革具有明显的正激励效应,同时也会对公安交通民警起到较好保护作用;三是要构建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在驾驶人培训过程中权力与责任相配套行政管理模式,驾驶人培训考试改革作为公安交通管理机关来讲,应当建立完善健全的权力和责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权力与职责清晰明确的行政模式,这也是深化公安改革落实、全面依法行政、建立完整行政运行机制的重要内容。[4]

(三)要凸显运转便捷高效的特征

随着社会动态化、信息化带来的巨大变化,现行的驾驶人培训考试制度出现一些不相适应的问题。这些不适应既有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思想理念上的滞后,也有公安交通民警能力素质上的差距;既有当前驾驶人管理体制机制上的制约,也有开展驾驶人培训考试配套要素的不足。要破解这些长期困扰和影响驾驶人培训考试发展进步的难题,必须适应当前社会发展趋势,加快驾驶人培训考试制度改革以显现出培训考试制度运行的方便高效:一是驾驶人培训考试制度改革的内容要全面体现出便民利民的宗旨。目前我国驾驶人已接近3亿,预计未来10年机动车驾驶人仍将以每年2000多万人的速度快速增长,传统的驾驶人培训考试模式将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公安交通管理部门驾驶人考试和管理工作效能也将受到很大影响,群众的不满意和工作效能的低下将会严重影响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培训考试业务的正常开展,也会严重影响公安改革进程,因此驾驶人培训考试改革要给予驾驶人更多选择自,从政策规定、程序设定、环节把握到与其他业务的延伸配套,都要以便民利民为主旨,最大限度地使群众感受到培训考试制度改革的方便与快捷;二是驾驶人培训考试制度改革要建立并完善规范化的运行标准和机制,驾驶人培训考试制度改革涉及的政策、法规、标准众多,要实现培训考试制度的高效运转,必须将涉及的相关内容做系统、全面、规范的梳理和细化,涉及到驾驶人培训的要素要协商其他行业部门做好政策的配套延续、涉及驾驶人考试场地的要素应当统筹考虑现有场地资源,涉及驾驶人考试标准的要素应当制定具有实践意义的细化条目,涉及驾驶人培训考试车辆的应当出台规范的国家安全监测标准,在涉及培训考试所有环节标准规范统一协调的基础上,建立培训考试流程的完善运行机制,保持每个环节涉及标准规范的动态性和灵活性,使培训考试流程在规范化的机制运行要求下发挥最大的效率,同时对各项规范标准和运行机制保持合理及时的优化提升,尽可能为驾驶人培训考试提供便利,这样驾驶人培训考试制度改革的成果才能真正被群众所感受到,改革的意义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5]

(四)要把公正廉洁作为红线

驾驶人培训考试制度改革应当在公开透明的前提下,实行权责清晰的行政管理模式,这样才能发挥便捷高效的特点,在每一个环节公安交通民警都要严格保持公正廉洁的工作作风,一是健全反腐败和其他职务犯罪的预防机制,打破部门利益藩篱,斩断或明或暗的利益链,杜绝诱发从事驾驶人培训考试的公安交通民警腐败或其他犯罪的各种因素;二是加强公安机关内部监督,实行岗位轮换机制,使参与驾驶人培训考试的交通民警建立严把考试质量关的工作思路,从根源上消除产生腐败和其他不公正不廉洁的土壤,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也应当加大对从事驾驶人培训考试民警的关注度,通过内部监督保护民警;三是加大社会的外部监督,通过全社会和广大群众对培训考试每个步骤和每个环节的监督,全面实现驾驶人培训考试制度公开、公正、透明,这也是把好道路交通安全的源头关的一项重要内容。由此可见,建立公开透明、权责清晰、高效便捷、公正廉洁的驾驶人培训考试管理体制是改革的中心目标,因此,改革的实质应当围绕中心目标细化内容、落实责任、加强监督,在大数据背景下依托“互联网+”思维模式,从根源上解决现有培训考试制度不便利、不规范、不经济的现状。

三、机动车驾驶人培训考试制度改革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既要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又要结合各地实际情况

我国东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差异大,各地道路交通系统有不同的特征和侧重,驾驶人培训考试和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之间的供给和需求复杂多变,机动车驾驶人培训考试制度改革是全面深化公安改革提供便民利民服务的重要举措,也是满足人民群众迅速增长的驾驶培训和考试需求的重要途径,国家已经提出了2016年开展驾驶人培训考试改革试点,2017年总结试点经验,2018年全面实现改革目标的宏观战略构想,因此要树立改革一盘棋的思想,全国坚持一个改革思路、执行一个改革标准、努力实现统一的改革目标。在改革过程中还需要认真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破解改革中出现的难题,充分整合各方资源运用智慧,依法、规范、稳妥、有序的推动驾驶人培训考试改革的每个步骤得到有效落实,提高改革每个环节的操作性,使改革的成果真正为群众所认可。

(二)完善配套保障机制,畅通协调沟通渠道

按照驾驶人培训考试制度改革时间推进表要求,公安部已经制定下发了《机动车驾驶证自学直考工作规范(试行)》和公安部第139号令,因此为了方便群众自主学驾、自助报考,公安交通管理机关车管、秩序、事故等部门要形成完善的配套保障机制,结合自身情况提前划定学习驾驶的路线、时间,按要求设置道路交通标志,积极协调现有的驾驶培训考试场地,为自学驾驶人提供充足的服务。公安交通管理机关同时要会同其他相关部门加强自学车加装副制动、辅助后视镜等安全装置的监督管理;要和交通运管部门之间形成畅通的协调渠道,建立日常会商、信息共享、重大事件共同决策的工作模式;要和保险行业加大沟通力度,系统落实自学直考过程中发生交通事故的理赔相关工作[6];要与质监部门加强协调,对加装安全辅助装置的自学用车进行安全技术检验。

(三)广泛开展媒体宣传,针对性地进行舆论引导

机动车驾驶人培训考试制度改革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焦点,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应当重视宣传工作,利用传统媒体和互联网媒体大力开展这项工作的宣传,要权威解读各项政策规定的意义、定位和法律责任;要细致宣传业务流程、学习要求和权利义务。同时为了防止一哄而上的误解和炒作,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应当针对性地开展舆论引导,要与公安法制、网络安全等部门建立协商机制,提前排查预判各类舆论风险、加强舆情跟踪分析、化解网络舆情热点,为改革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

(四)加强信息化监管,建立大数据分析平台

如何实现对固定的车辆和陪练人员在固定的时间、线路,按照要求的学时进行监控,是自学直考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填报材料、签署告知文书、设立交通标志这些手段达不到监管的目的,监管的职责和目的应当是确保自学直考的顺利开展,因此应当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学员、陪练人员、直考车辆、时间、线路、学时的相互牵制绑定机制,实现自学直考全程的物联网全程监管,一旦发生违规操作,系统将及时记录并将违规结果纳入考评机制,这样才能使自学直考的各项规范具备可操作性和监管约束性。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大数据分析平台,将直考学员信息纳入直考数据信息分析平台,追踪直考学员取得驾驶证后的驾驶违法数据,建立常态监管机制,实现直考机制的完善和试点工作的科学化评估。

作者:李亚军 李攀 单位:甘肃警察职业学院 东南大学

参考文献:

[1]公安部.坚决斩断“利益链”严把培训考试关公安部、交通运输部有关负责人谈机动车驾驶人培训考试制度改革[J].汽车与安全,2015(12):24-26.

[2]人民公安报评论员.驾考改革让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J].汽车与安全,2015(12):32.

[3]刘建军.和而不同: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三重属性[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55-157.

[4]应松年.加快法治建设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J].中国法学,2014(6):48-52.

考试制度改革范文第5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 考试改革 建议

前言:

独立学院是高等教育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到大众教育阶段的背景下出现的,其是指普通高校创办的或者是附属于普通高校、具有创新意识和运行机制的本科层次院校。其大众性将意味着学生来源的多样性,体现人本教育,过去的教育侧重培养学术型人才,独立院校则主要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满足社会实际发展的需求。

考试制度的改革是关系到人才建设的关键,是教育改革的重点,作为教学环节检测的主要环节,其是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是检查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的重要对策,对促进教学质量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1.独立学院考试制度改革需要遵守的原则

1.1 遵循“素质本位”

素质教育是对个体教育的道德与智力水平、实际工作及社会适应性的整体要求,具体来说,就是对如何做人,如何做学问进行教育。素质教育所包涵的内涵十分丰富,知识含量只是其中一部分,其更多的体现学习与发展的能力及道德、心理素质。

高等教育要为学生的个体发展提供更高层次的资源、机会与挑战,设立制度要以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前提,要以形式和内容上进行搭配,满足当前形势对高素质人才发展的需求。相对而言,独立院校学生的成绩较差,自律性不足,毅力差,很多学生的自信心不足,因此,考试改革必须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使其迅速适应当前的发展形势。

1.2 遵循全面性的原则

考试不是单纯的考察每一门课程的学习质量,而是需要全面综合的考核,重视学生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智力因素的整体评价,对其非智力因素也要进行检测,这就要求在改革后的考试中要加入到思想、文化、劳动技能与身体素质的评价,在选择考试内容上,面向全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调控,更好地组织教学。

1.3 遵循功能性原则

考试计划的运用对素质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其最大的作用是利用考试来实现对学生素质的考察,其中包括检查评价的基本功能,这是对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情况通过考试进行检测。其次是教育激励功能,教师与学生都可以通过考试得到教育,鼓励其积极进取。反馈调节的功能,利用考试得到教与学的反馈信息,发现问题,进而进步。最后是督促功能,考试可以让学生对已经完成的学业进行检测,总结,并且将其应用到实践中,督促学生勤奋学习。

1.4 坚持灵活性的原则

结合不同的专业,不同的课程,灵活的设置考试的形式、考试的方法,多样化的考试形式可以促进教师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促使学生成为当前教育形式的主体,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加深其对知识的掌握深度,增强其熟练程度。

2.考试制度改革的针对性建议

2.1 命题考试改革

命题是考试的关键环节,既要符合教学大纲的需求,同时也要体现培养目标和学生学科知识的扎实、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提升其综合素质。不论采用哪种试卷,对教学大纲内容的考察都是其重点,从比例上不宜超过85%,同时要适量的增加一些综合性的具有深度的试题,对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深度进行考察,尽可能的合理组合,增强考试的可信性与有效性,切实的提高学生的能力。

2.2 考试方式的改革

每个学习者的学习目的与考试方式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有效的考试方式可以增强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而不当的方式将使一些学生失去兴趣,被动的接受。我国的传统考试方式采取闭卷答题的方式,这种方式是存在着一定的弊端的,首先,其不能真实准确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其次是非常容易导致学生死记硬背的习惯。这就要求改变传统的考试方式,选择多元的方式,结合课程的需要闭卷、开卷、口试、实践等等。为了保证教育的质量,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可以采取闭卷,专业课则可以结合课程的特点采取灵活的方式,这种改革,增加了教师的自,并可鼓励课程教学中学术思想的活跃,引导

学生较早地参与科学研究活动。

2.3 评定成绩的建议

过去以一次考试成绩定乾坤的做法,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失公允的,对此,可以将学生的平时表现,测验、平时作业的整体情况作为评定的一部分,使其在总成绩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减小考试的压力。加强对学生平时的考察,促进教学课堂秩序,封堵素质教育的内容,而且还可以促使学生成为教育、教学和学习的真正主体。

可以建立以期末考试为主的成绩评定措施,优秀率不宜过高,学生的总体要正常分布,允许不合格的现象出现,根据考试难易程度进行调整,要将优秀率控制在五分之一,结合学生成绩的发展,形成成绩的评定方式,使分数成为增强学生学习态度的有效对策。

2.4 注重对试卷的分析与总结

考试的结果不能单一的以成绩为基础,而要从试卷的情况中来分析教学的信息,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改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考试特别是命题质量的基础。在完成一门课程考试后,及时认真的对不同层次的结果进行分析,找出不足,采取必要的手段来完善,同时要增强试题的可靠性与科学性,改建和完善考试质量。

2.5 增强考试风气的建设

考试不仅是对人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的测试,也是对人的思想与品质的考验,经过高校教育研究发现,一些学生自律意识薄弱,对考试纪律不够重视,铤而走险,作弊的现象屡见不鲜。针对这一情况,独立院校的管理人员要善于利用学校的宣传手段,加强对学生的人格教育,树立学生正确的学习观,使其遵守考试制度,维护考试纪律。

2.6 考试管理制度的改革

传统的高校普遍采取一抓到底的制度,结合当前的发展形势,实行分级管理的模式,将考试管理划分为三个不同的级别,学校、学院、教研室,分级管理考试制度,有主有次,延伸教学管理,体现教育的本质,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刘桂荣. 我国高等教育考试制度改革的几个问题[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3(05)

[2] 王家兰,姚娅萍. 高等学校考试制度与方法改革的探索[J]. 浙江林学院学报. 2002(04)

[3] 宁佐凤. 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与思考[J]. 学理论. 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