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现场应急指挥能力提升

现场应急指挥能力提升

现场应急指挥能力提升

现场应急指挥能力提升范文第1篇

本着“集约建设、避免重复”的原则,在现用办公大楼建设应急指挥平台,详细做好规划设计、软硬件配备等基础工作,争取年内建成运行,依托现有的金宏电子政务系统和公安、林业、水利等专业指挥系统,建设和完善网络视频会议、视频图像监控、指挥调度系统等基础支撑,构建“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指挥平台。同时,高起点、高标准谋划新市政府大楼应急平台建设。

二、组建应急宣讲团,提升公众应急应对能力

整合公安、卫生、信访、安监等应急联动单位优秀宣讲人才,组建应急宣讲团,结合不同时期公共安全形势,增强宣讲内容的实用性、趣味性、互动性,有针对性地深入到企业、学校、村居等基层单位,普及突发事件应对常识,教授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技能,同时,结合防灾减灾日、应对法宣传日等主题宣传活动,进一步丰富宣传手段和宣传形式,不断提升公众应急应对能力。

三、加强专业人员培训,提升应急工作推进能力

一是请进来,年内结合“科学发展大讲堂”、“市长学法日”活动,邀请国内应急专家、教授举办专题讲座,对全市各级领导干部、应急专业人员进行培训;二是走出去,组织应急办人员到周边兄弟区市、国内先进城市学习经验、拓展视野,派遣应急办人员到市政府应急办挂职锻炼,提升业务水平;三是深下去,利用全市政府系统办公室主任会议,对全市应急专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确保基层应急工作的高效推进。

四、完善应急物资储备,提升应急处置现场保障能力

出台《市应急物资管理办法》,继续丰富储备形式,拓宽储备种类,保障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需要。把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纳入城市规划,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在广场、公园、人防工程等公共场所设置必要的基本生活设施,储备一定数量的应急物资,拓展应急避难功能。年内,建成应急办应急物资储备库,重点采购一批现场指挥保障装备,实行集中管理,统一调配使用,确保赴现场处置人员安全。

五、规范应急预案管理,完善编修与演练互促机制严格落实《市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抓好到期市级预案的编修工作,逐一编制操作手册,提高预案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同时,指导各基层单位做好预案编修工作,不断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将全市提报的136项演练列入年度计划,建立应急预案演练评估指标体系,突出重点领域、重要环节,深入基层开展督评活动,提升演练实效,检验应急预案,进一步完善编修与演练互促机制。

六、壮大应急救援队伍,提升处置突发事件实战能力

积极推进综合性应急队伍建设,以应急救援大队三中队建设为契机,配齐配强队员与器械,提升综合救援能力;补充和优化专业队伍类别,熟练掌握救援技能,提升专业处置能力。健全应急联动机制,加强资源共享,确保突发事件妥善处置。

七、健全预警预测机制,提升事前防范应对能力

继续完善隐患分布图体系,健全“长、中、短期相结合,综合与专项相互补”的预警预测机制,指导全市积极防范应对;进一步拓展预警信息渠道,建立完善应急网管理制度,及时更新充实内容,打造应急网上名片。

八、强化应急值守检查,提升应急信息掌控报送能力

进一步规范政务值班制度,采取实地检查与电话抽查相结合的方式,每月抽查20个单位,按季度进行通报,督促政务值班制度的落实。严格执行每周三800兆联调制度,加强对全市公共安全信息的搜集、汇总、研判,规范信息报告时限、内容、程序,提升应急信息掌控报送能力。 九、打造基层示范点,发挥示范引领带动作用

扎实做好现有4处市级基层示范单位动态管理,进一步提升创建标准,申报省级示范单位,同时,积极推广创建经验,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不断扩大示范单位覆盖面,年内,重点培育一批新增基层示范单位,积极做好对上申报和经验推广工作。

现场应急指挥能力提升范文第2篇

经过多年的努力,森林防火“三网一库”雏形基本形成,防火信息化工作态势良好。一是森林防火主干网架起了林业防火领域的高速公路。二是应急平台数据网提升了突发林业灾害的防控能力。三是机关内部办公网提高了行政办事效率。四是森林防火基础数据库促进了数据共享。

纵观新时期森林防火信息化工作,必须以《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纲要》为指导,以服务现代林业建设为主线,切实做到“三个加强”:一是要加强组织领导;二是要加强协调配合;三是要加强应用培训。今后一个时期,森林防火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按照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总体部署,抓住国家启动实施《森林防火中长期发展规划》以及加快建设应急平台体系和林业信息化的机遇,参照“四横两纵”体系结构,围绕森林火灾预警、监测、应急处置、指挥调度等关键环节,整合改造、升级完善原有森林防火信息系统和应急指挥体系,健全完善标准体系和管理制度,不断推进应急平台建设,有效提升森林防火信息化水平和森林火灾的应急处置能力。到2020年,建立起覆盖全国森林防火系统的信息化体系,建成更加可靠高效的信息化应急处置平台,信息传输处理等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智能化和实用性程度明显提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大幅增强,资源共享和应用水平全面提升,实现森林防火决策科学化、办公电子化、服务便捷化。

【正文】近年来,在国家林业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部门和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森林公安局(防火办)主动适应信息化的新要求,大力加强森林防火信息网络建设,全力推进信息应用普及工作,不断提高科学防火能力,为建设现代林业和促进科学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信息化建设在森林防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的重要时代特征,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贾治邦局长、国家林业局党组高度重视林业信息化建设,将其提升到关系林业工作全局的战略地位,作为现代林业科学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大力推进,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作为维护生态安全,保持林区稳定的基础力量之一,森林防火紧紧围绕林业信息化建设,强化预警、监测、指挥调度及处置突发事件等关键环节,全力推动森林防火信息化进程,不仅促进了森林防火由传统经验向现代科学、应急处置向综合防范、办公自动向电子政务的战略转型,而且确保了森林防火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前行。

一是信息化建设为森林防火装上了“风向标”。通过推进森林火险预警系统建设,初步建立了一套森林火险预测预报和预警信息机制:每年3次对春、夏、秋季森林火险形势进行会商诊断,将火险信息迅速传达到各地;开展每周森林火险预测和每日森林火险预报,及时高森林火险警报和预警信号;推广吉林省开展森林火险分级响应的做法,提升森林防火应急突发处置能力。

二是信息化建设为森林防火安装了“千里眼”。通过推进林火监测系统建设,国家森防指相继在北京、昆明、乌鲁木齐和哈尔滨建了4个卫星林火监测地面站,运用我国FY系列、美国NOAA系列和EOS系列等卫星,对全国森林火灾进行多时段、全方位监测,大部分地区一天监测覆盖达到8-10次,林火识别准确率达到90%以上,足不出户就可以掌握各地森林火灾发生情况。

三是信息化建设为森林防火安装了“顺风耳”。通过推进森林防火专用通讯网和火场应急通信系统建设,大部分省区建设了VHF、UHF及少量HF的专用网,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的大力支持下,国家森防指相继为各地和火场工作组装备了便携式移动卫星通信、火场移动视频通信、机载多媒体通信、多功能通信指挥车等通信系统,构建了多层次、多系统、多手段的火场应急通信体系,基本上缓解了火场通信难的问题。

四是信息化建设为森林防火配备了“智囊团”。通过推进地理信息系统建设,把地理信息技术运用到森林防火实践,可以查询、检索森林资源和森林防火数据,可以实时汇总、直观反映全国森林火险情况和卫星监测热点信息,可以标注火场实况、火情发展势态和扑火队伍布局,可以在系统中直观地反映出火情发展变化势态和扑火队伍布局情况,增强了扑火指挥决策的科学性。

五是信息化建设为森林防火配备了“多面手”。通过推进值班调度平台和指挥中心建设,以及建立森林火灾历史数据库、重特大火灾案例库、防火宣传视频库、文件档案库、应急号码库等,实现了网上填报报表、在线报送火情、一键拨打电话、群发短信等功能,提高了办公自动化水平,保证了日常管理和应急指挥准确、及时、高效,并减轻了业务人员的工作强度。

二、森林防火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

经过多年努力,森林防火“三网一库”雏形基本形成,森林防火信息化发展态势良好。

一是森林防火主干网架起了林业防火领域的高速公路。主要由中国森林防火门户网站和全国森林防火业务系统两大网络体系构成。纵向可链接省级、重点林区地市和县级森林防火部门,横向可为总参、武警总部等18个国家森防指成员单位提供接口,既是加强森林防火纵向指挥联系、横向交流的重要平台,也是和获取森林防火信息的主要渠道。

二是应急平台数据网提升了突发林业灾害的防控能力。作为国务院应急平台建设试点项目,牵头建设了国家林业局应急综合管理体系,链入国务院应急平台数据网,进一步整合了现有林业资源,初步实现了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沙尘暴等林业灾害信息的实时管理和,提升了林业突发灾害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三是机关内部办公网提高了行政办事效率。以国家林业局森林防火内网为平台,主要由森林防火信息系统和森林公安局支部网站、工会网站等组成。经过这几年不断升级、完善和整合,已经成为森林防火应急指挥和我们机关内部办公、办文以及加强干部职工学习交流的主要阵地,极大提升了机关内部办公效率。

四是森林防火基础数据库促进了数据共享。经过日积月累和不断补充完善,目前基本建立了森林火灾数据库、重特大森林火灾案例库、森林防火宣传视频数据库、森林火灾案件数据库、文件档案数据库,以及供干部职工日常学习的党建理论和业务知识数据库。翔实、完善的数据支撑,即为森林防火业务运行打下了坚实基础,又促进了部门间数据共享和交换。

通过这几年狠抓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森林防火工作的现代化水平有了极大提高,信息化得到广泛应用。在业务繁忙时,全国森林防火网站和林火信息系统每日提交公众信息50余条,森林火险及火场气象服务10余期,制作林火监测图像500余幅,处理值班调度、林火反馈、火场信息、文件报送等信息千余个。同时,通过信息化建设,森林防火指挥决策更加科学,办文办会更加高效,交流沟通更加快捷,行政成本大幅降低,管理监督更加透明,并多次受到有关部门的表彰:先后获得全国林业科技工作先进集体、国家林业局林业政务工作信息先进集体、ESRI公司“全球优秀用户奖”等荣誉称号,10多人次受到信息化建设方面的表彰,《信息化建设》杂志2005年第7期还以《让绿色拥抱大地,让火灾远离森林》为题,详细报道了森林防火信息化建设取得的成就。

三、森林防火信息化建设的体会和发展目标

通过近些年实践应用,我们认识到,加强新时期森林防火信息化工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现代林业建设为主线,把握发展趋势,更新管理理念,切实做到“三个加强”。

一是要加强组织领导。国家林业局党组历来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贾治邦局长亲自抓这项工作,这几年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务信息、电子政务、督查督办、政务公开工作的指导意见》、《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纲要》、《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技术指南》等文件,为森林防火信息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按照局党组统一部署,我们始终把信息化建设摆上重要战略位置,2000年就成立了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并于2005年和2007年两次召开全国森林防火信息化建设会议,专题研究部署信息化工作。

二是要加强协调配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必须集大家之智慧,凝大家之心血,聚大家之干劲共同推进。在推进森林防火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国家林业局办公室、计资司、规划院等兄弟司局给予了大力支持和指导。据统计,2000年以来我们启动了10余个信息化建设项目,投入建设资金数千万元,每年投入300万元经费用于网络运行、林火监测、应急通信和指挥中心的维护。各地森林防火部门立足实际,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信息化建设,形成了信息化建设齐抓共管、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

现场应急指挥能力提升范文第3篇

也是市应急管理工作迎接新挑战、开拓新局面的一年。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年是市政府大部制改革后的第一年。省政府应急办的正确指导下,市应急办积极探索和实践大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全力防范,有效处置和化解突发事件,扎实推进应急管理各项工作。

共处置各类突发事件717宗,截至11月底。包括自然灾害6宗,事故灾难286宗,公共卫生事件23宗,社会平安事件402宗,其中达到较大级别的突发事件115宗。胜利处置了3.13南山区汉京峰景苑脚手架倒塌、6.29东部华侨城太空迷航游乐项目坍塌等较大安全事故及东西部公交公司部分司乘人员罢驶、东西部港区局部拖车司机砸车堵路、宝安区东道物流(DDS公司倒闭、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玉树地震抗震救灾、11.19湾2.8级地震等突发事件,为全市经济平稳发展和社会平安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主要工作如下:

(一)加强政务值班和应急值守工作。

截至11月共接听拨打电话74315个,一是高质量完成政务值班工作。积极发挥“掌握乡村脉搏的前哨、保证政令疏通的枢纽、联系基层群众的桥梁、展示党委政府形象的窗口、保证社会安定的指挥所”作用。接收各类传真8460份,编辑《每周值班综述》12期、值班信息快报》11期、值班月报》8期、督办领导批示》5期。实现政务值班工作“零差错”得到国务院总值班室的多次通报褒扬。

更新值班计算机,二是改造升级值班信息平台。聘请专业公司改进指挥信息平台和通信网络。装配大尺寸监控显示屏,大大提高了应急指挥平台工作效率;同时,针对机构改革和领导班子换届后平台数据过时的问题,指定专人负责,重新核报更新上万条数据资料,完善了值班信息数据库,为我市政务值班工作上台阶打下坚实基础。

信息报送工作更加迅速和规范。三是加强和完善信息报送工作制度。修订《市政府值守工作手册》进一步规范了信息报送途径、顺序和方法。编制《市政府领导批示通知书》和《市政府领导批示料理情况反馈表》加大对市领导关于突发事件批示、指示和交办事项的督办落实和反馈力度。

(二)积极推动监测预警工作。

整合资源并开通了12350全市公共平安隐患举报热线,一是建立平安隐患举报体系。制定《市公共平安隐患举报方法》等隐患举报制度。共接到市民来电3081件,累计核查隐患举报821件,核查属实的400件,向举报人发放奖金64300元。

积极组织开展网格化试点,二是推进平安管理网格化工作。制定平安管理网格化规范和标准。逐步推进平安隐患排查工作。1至10月全市共排查出存在平安隐患的单位(场所)42295家,其中工矿商贸企业26042家;公共服务场所3946家;建筑施工企业2103家;旅游休闲服务场所1442家;交通运输企业、学校和幼儿园、饮食服务三类场所2415家,其它场所6347家。

分析并提动身展趋势及建议,三是开展公共平安预警工作。根据平安隐患举报受理和排查情况。通过编发《平安隐患监测信息的通报》及时向各区和平安监管部门反馈,为部门监管提供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顾问。

完成首批20个地震台站建设以及监理的招标工作,四是推动地震监测预警网络建设。加快推进我市地震网络工程建设。拟定地震海啸中心选址方案,推进震害预测项目效果应用及二期项目建设,建立建筑物抗震性能普查数据库。

(三)加强应急资源保证体系建设。

一是加强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完成市政府总值班室的值班系统升级改造和应急指挥平台升级扩容。加快移动指挥车的购置和配套建设。

二是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推动应急避难场所试点工作。新设大沙河公园试点建设。协助规划部门制定《市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2009-2020年)完成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方案和标志符号管理方法。

三是积极指导全市应急物资贮藏工作。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应急物资贮藏工作的意见》加强对全市应急物资信息的收集、汇总和统筹、调度、管理。调研检查有关部门应急处置器材贮藏库。

(四)全面推动应急队伍建设。

一是印发《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应急队伍建设的意见》以规范性文件指导、推动各区、各有关部门开展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工作。

二是开展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工作。依托公安消防队伍全面建设综合应急救援队伍。

三是开展市政府应急管理专家队伍建设。修订完善《市应急管理专家组工作规则》并选拔组建新一届应急管理专家组。

四是开展志愿者应急队伍建设试点工作。依托户外运动喜好者自愿组成的山地救援队。数次参与市内外的救援行动,充分展示应急志愿者的良好形象。

五是政府企业合作共建海上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作为政府企业合作开展应急管理工作的尝试。

六是加强应急演练工作。主办“岭澳核电站二期首次装料前联合应急演习”和“保大运平安龙岗海上应急救助演习”协办“鹏城-军地联合安保行动实兵演习。积极推动全市应急演练工作向科学化、专业化、多样化纵深发展。

(五)全面开展应急管理专项工作

一是继续推进预案法规和规划建设。组织修订全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积极准备开展《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

二是开展应急管理区域合作工作。11月3日。实现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处置协同,最大限度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和减少造成的损害,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富平安。

三是推动大运会应急管理准备工作。印发《关于加强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应急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大运会应急管理工作机制和具体措施。

四是规范突发事件现场应急指挥工作。编制《市突发事件现场应急处置工作指引》明确各级领导和各有关部门在突发事件处置现场决策、指挥协调工作中的角色和职责。提升指挥工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六)深入开展应急管理宣传培训工作

一是利用基地开展应急管理宣传工作。现代实景模拟教育基地自年6月开放至今。

二是利用课堂开展应急管理人员培训工作。有关专业院校。邀请省安委办、应急办专家来深授课,培训全市应急管理骨干一千余人。

三是利用网站和新闻媒体。及时有效地开展突发事件新闻应对。组织编印了4万册《公众应急知识》40万张公共平安宣传单张、5万册常用法律法规选编、40万册相关法律单行本,免费向公众发放。

离不开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回顾一年来的工作。离不开省政府应急办的指导协助,离不开各区、各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大力支持,离不开全办干部职工的辛勤劳动。通过一年的工作,较好地履行了各项工作职责,实现了二个提升”

办人员分别来自原市应急指挥中心、安监局(安委办)民防办(地震局)办党组的统一领导下,一是提升了思想认识。大部制改革后。全体干部职工秉承“责任、发明、卓越、融合、廉洁”理念,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人员的整合和思想的统一,形成了想干、敢干、快干”干事守业氛围,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全力以赴为全市社会和谐稳定贡献力量。

业务领域更广、工作顺序更多。办积极做好人员业务培训和传帮带工作,二是提升了工作能力。原应急、安监、民防、地震等业务整合后。全办各处(室)人员较快地掌握了本职工作内容,并积极主动、发明性地开展工作。突发事件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宣传教育等方面实现了新突破。

二、年工作思路

应急管理工作将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年。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平安发展”和谐发展”理念,坚持“平安第一、预防为主”方针,为大运会成功举办,为全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保驾护航。着力加强以下工作。

(一)进一步理顺全市应急管理体制

一是理顺应急管理体制。推进区政府机构改革过程中。理顺市、区各专业应急领导机构及其工作机构的体制,明确应急管理工作部门和人员。

二是健全基层应急管理组织。建立健全街道、社区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街道成立由主要负责同志牵头、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参与的应急领导机构。并开展应急管理工作。

三是深化应急管理区域合作。继续加强与香港、珠三角等地各城市的交流合作。达到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应对各类跨区域突发性事件的发生;推动落实《深莞惠应急管理合作协议》定期召开应急管理联席会议、举行应急管理专题论坛、举行联合演习的方式,推动三地相邻街道(镇)加强交流。

(二)加强应急值守和信息报送工作

一是扎实做好政务值班和应急值守工作。特别要密切掌握“大运会”期间的各类突发事件信息。认真做好“大运会”期间突发事件信息的报送、处置工作。

二是全面提升值班工作水平。进一步健全和规范各级政府、各部门值班工作制度。重点抓好市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值班室建设,形成上下互联互通的指挥体系,保证政令疏通无阻。

三是完善考核机制,三是加强值班队伍建设。一是认真抓好各级、各类值班工作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工作;二是加强业务指导。督促各区、各部门建立业务考核机制,确保值班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

(三)深化监测预警和预防工作

一是进一步规范和落实平安管理网格化各项工作。对各区、各部门的网格区域划分、相关制度完善、日常巡查排查、网格人员配置、人员业务培训等工作加大指导和协调力度。丰富内涵,将网格化管理做实、做细、做好。

二是强化风险分析、趋势研判和预警工作。充分发挥专家在预警预报技术与管理方面的作用。及时提出预警信息,提供决策建议和工作建议。

完善政府统一领导,三是进一步完善平安隐患举报受理机制。积极引导公众关注、参与平安生产工作。部门依法监管,社会广泛参与的平安生产工作格局。

全面推进海啸监测中心等地震台网建设,四是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一是进一步加快地震监测网络工程建设。年内完成测震台、烈度速报台、结构台阵建设及综合台的土建工程;二是继续推进震害预测二期工程项目,开展建筑物抗震性能普查及其它基础资料收集的准备工作。

(四)加强应急保证能力建设工作

一是继续加大应急平台建设力度。改造升级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加强应急物资贮藏信息管理和应急避难场所信息管理系统。全市应急部门推广应急无线集群系统的应用,提升应急指挥通讯保证能力。

二是全面推进我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启动“1+2工程。指导有关区、街道分别完成中、小型2个户外避难场所建设任务。及时总结试点经验,制定我市应急避难场所实施规范和管理办法。进一步建立完善全市应急避难场所数据库。

三是继续推进应急物资贮藏体系建设。落实《市关于加强应急物资贮藏工作的意见》统筹开展全市应急物资贮藏和管理工作。掌握全市物资贮藏情况,推动应急抢险物资仓库规划建设。依照政府贮藏与商业贮藏相结合、生产能力贮藏与技术贮藏相结合、政府推销与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物资贮藏工作。

(五)加强应急救援和应急准备工作

一是进一步加强应急队伍体系建设工作。指导市综合应急救援支队和市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规范化建设。初步形成较强的战斗力。推动政府相关部门建设专业应急队伍、各区(新区)建设区综合应急救援大队,力争做到人员到位、保证到位、管理规范、训练有序。完善应急管理专家队伍体系建设,组建防震减灾和平安生产专家组,定期组织开展学术交流和研究。研究出台我市志愿者应急队伍管理方法,推动志愿者应急队伍建设工作。推动核应急专业队伍建设,调整和补充十一支核应急专业队伍,并加强对核应急专业人员的培训和训练。

二是继续推进应急预案修订和演练工作。研究出台我市应急预案管理方法。督促各区和各部门修订专项预案或部门预案,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市预案体系。加强对应急演练工作的统筹规划和督促指导,做到辖区综合应急预案和部门专项应急预案原则上每年组织一次演练,高危行业或者员工人数达到500人以上的企业,原则上每年组织一次全员应急演练。

(六)全力开展大运会应急管理工作

一是完善大运会应急管理工作体制机制。学习借鉴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成功经验。做到乡村日常应急管理和大运专项应急管理工作共同发展、相互促进。

二是加强大运应急救援和应急准备工作。市应急委和大运安保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进一步明确各区和市有关部门的工作任务和目标,全面开展大运应急队伍建设工作、风险隐患排查和整治工作、专项应急预案编制和演练工作、专项应急资源保证工作,确保大运各项应急救援和应急准备工作做早、做好、做实。

(七)推进应急管理宣传培训工作

一是推动应急管理宣传培训工作社会化。研究出台《市公共平安应急知识宣传培训工作指导意见》加强对应急管理宣传工作的业务指导。利用各类新闻媒体。做好“平安生产月”防灾减灾日”等宣传教育活动,拍摄公共平安公益广告,发挥平安教育基地社会效益,最大限度宣传普及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和安全常识。

二是加强应急管理培训。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对中小学生、企业从业人员、社区群众等重点人群应急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升自救互救能力。编印培训教材,加强应急管理师资队伍,送教到学校、企业、社区,广泛开展应急管理培训工作。

(八)推进应急管理法制和规划工作

现场应急指挥能力提升范文第4篇

2013年,吉林八宝煤矿、四川杉木树煤矿相继发生救援人员在事故抢险和排除矿井隐患中牺牲的事故,暴露出煤矿企业和矿山救护队对预案演练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应急演练工作不扎实的突出问题。

为推动煤矿企业应急预案演练活动深入开展,2013年10月29日,本着“面向基层、贴近实战、注重实效”的原则,由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神华集团牵头,宁夏煤矿安监局、宁夏自治区安全监管局、石嘴山市人民政府、神华集团安监局、神华宁夏煤业集团公司(以下简称“神华宁煤集团”)等单位参与,在神华宁煤集团大峰煤矿红梁井举行了煤矿瓦斯爆炸事故综合应急演练。

现场再现

演练模拟了大峰煤矿红梁井某工作面采空区顶板大面积垮落,采空区高浓度瓦斯涌出;又因电气失爆产生明火,引起重大瓦斯爆炸事故,造成工作面顶板冒落,井下通风系统部分受到破坏,风流部分短路,9人被困的情景。按照既定的工作方案,在应急演练指挥部统一指挥下,各有关部门和应急救援队开展了井下紧急撤人、现场警戒和交通管制、井下侦查与人员搜救、医疗救护和伤员紧急转移等科目的演练。和以往的应急演练相比,本次演练还有一些特别之处。

突出实战性

此次演练严格按照各参演单位应急预案,在确保矿区其他矿井生产秩序正常、矿区主要交通干道畅通的前提下,科学设计演练事故情景、真实搭建瓦斯爆炸事故场景,确保了煤矿瓦斯事故处置过程的真实再现。演练历时3个半小时,从事故预警与报告、指挥与协调、事故监测与评估、交通管制、疏散安置、现场处置、医疗救护和社会沟通等多方位进行演练,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基本做到了井下真撤人、真停电、指挥部真行动,矿山救护队真拉动、真救援,最大限度地真实检验了煤矿企业调度人员应急响应能力、井下职工自救互救能力、指挥部应急决策和指挥能力,以及地方政府应急保障能力。

应用新型装备

此次演练,使用了工业视频系统和移动摄像系统,做到了井口演练现场、演练指挥部、神华宁煤集团应急救援指挥部互联互通。演练动用了KTE-5救援可视化系统、KJ-139人员定位系统、KJ90NB安全监测系统、KT31无线通信系统、DH-2000数字程控调度系统、工业视频系统、移动摄像系统及卫星通信指挥车、应急侦检照明车、应急电源车、多功能救援装备保障车等大型装备,既为应急救援决策和行动提供了有力保障,又检验了新型装备的使用技能。特别是神华宁煤集团矿山救护总队使用的KTE-5救援可视化系统,实现了向现场演练指挥部、神华宁煤集团救援指挥部同步实时传输井下救援情况,为指挥部科学决策打下了良好基础。矿山救护队在井下救援中,使用了铝合金轻型支架、液压剪切钳、手动泵,蛇形探测仪、雷达搜寻仪、心肺复苏仪等先进救援设备,及时处理冒顶区域,打通救援通道,搜寻伤亡人员,缩短了现场救援时间,提高了救援效率。

注重演练评估

此次演练还制定了评估工作方案和评估表,对演练的准备和组织实施进行全面评估。演练结束后,立即召开了参演单位自评会和评估专家会,重点讨论研究了演练的经验做法、存在的问题等内容,对演练存在的应急预案要素缺失、应急演练文件不规范、应急通信保障不到位、医疗救护响应不及时、应急指挥部权限不明晰、应急指挥部技术组分工不明确等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整改意见,并形成了评估报告,为进一步提高演练质量,完善企业应急准备,提升应急响应和应急指挥水平指明了方向。

注重宣传

此次演练将宣传教育作为重中之重。演练前,及时将演练信息向矿区职工及周边居民进行宣传;演练中专门设置了员工家属围攻井口情景,淋漓尽致地表现遇难员工家属难以控制的情绪,达到了用矿难警示群众、教育职工的效果。演练还邀请了神华集团神东煤炭集团、神新能源公司、乌海能源公司、大雁集团和宁夏部分煤矿企业负责人观摩学习;演练及预演期间,神华宁煤集团组宣部和新闻中心对演练整个过程进行了视频录制,并制作成安全教育片,下发至相关企业学习,扩大了演练的宣传效果。

问题凸显

此次演练是面向基层开展实战演练的一次有益尝试。从演练评估中发现的问题来看,在应急管理和应急演练工作还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指挥部演练偏少

多数煤矿企业演练侧重于事故预警和响应、井下避灾、事故救援行动等方面的演练,忽视了应急抢险指挥部决策与指挥、救援方案研究与制定、信息与媒体应对等方面的演练。

演练文件编制不规范

多数演练注重演练实施方案、演练脚本的编制,忽视了宣传方案和保障方案的编制,甚至忽视了演练安全保障和意外情况中止等程序编制工作。

演练评估手段不足

由于《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演练评估规范》等演练评估方面的标准制度尚未出台,演练评估工作在基层不够深入,演练评估的标准和方法不能满足演练的实际需要。

亟需实战演练研究

近年来,随着安全生产形势的好转,部分企业连续多年零伤亡,企业负责人、员工和应急救援队伍对应急救援工作相对陌生。作为提升企业应急救援能力的重要手段,实战演练目前开展的不多,形式大于内容,亟需研究解决。

所获启示

为规范演练组织实施,强化演练评估,提高应急演练质量,推动应急演练面向基层、贴近实战,结合此次演练组织中发现的问题,下一步需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转变演练方式

生产经营单位要探索研究新型实战演练方式方法,开展“指挥部演练”“双盲演练”等示范性应急演练,探索研究新型实战演练方式方法,解决演练“重演轻练”的问题,提高演练的质量和效果。

加强应急演练规划

各级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构要开展贴近实战、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应急演练活动,推动应急演练工作立足企业、面向基层、注重实效;企业要定期开展高危行业、重大危险源、汛期安全生产、新装置新员工等方面的演练活动,全方位、多层次提升应急演练的数量和质量。

规范应急演练准备实施工作

企业开展应急演练,要紧扣应急预案、紧扣应急管理工作薄弱环节,合理设计演练事故情景,明确演练的具体目标和重点内容,规范应急演练的文件编制、强化应急演练的总结评估。

现场应急指挥能力提升范文第5篇

(1)深化系统运行管理,电网更加安全稳定依据电网方式变化,滚动修编“一风险一预案”、“一元件一表单”。开展实时用电调度管理,梳理重要用电户,完成了全区10kV双电源用户的调度协议的补签工作;落实好重要继保及自动化设备的运维工作;加强通信调度职能管理,提高通信网络故障快速响应水平。

(2)建立细则,完善表单,台风季节开展关注性巡视建立《设备运维工作细则》,明确输电线路、变电站、配电线路巡视关注点。

(3)因地制宜,实施防风加固技术措施输电线路方面,通过增加塔头尺寸、跳线加装支持绝缘子等手段,提升线路抗灾能力。配网线路方面,通过缩小档距和耐张段、改进杆塔基础、优化杆塔选型标准、择优选配线路金具等手段,提升线路抗灾能力。

(4)内定机制、外联政府,开展线路黑点整治内定机制。出台输电线路属地清障协同机制和机制落实方案,成立由地市供电局领导直接挂帅,职能部门、输电所、县区供电局相关部门组成联合清障小组。外联政府。紧紧依靠地方政府,在地市安委会的统一领导下,把握契机,与地市经信局、林业局、安监局、公安局建立沟通机制,对漫天要价、阻挠砍伐、野蛮施工拒不接受整改的单位、人员,通过政府牵头协调、行政执法等手段进行处理,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5)防风防汛安全检查及隐患排查将安全隐患排查结合设备日常巡维、预试定检、风险评估、各类安全检查、安全区代表检查、任务观察、安全督察、事故事件调查等日常工作常态化开展。对检查中发现的安全隐患严格按照“五定原则”落实整改,对于近期无法完成整改或消除的威胁电网、设备安全运行的隐患,要求采取临时有效控制措施预防事故事件的发生,并要求纳入“黑点”档案落实责任人跟踪处理。

(6)完善应急队伍配置,提升应急队伍水平①平战结合,建立应急队伍日常以及应急管理标准;②定员定置,制定应急队伍的人员配置、装备配备标准;③动态储备,滚动更新应急队伍人员与装备库;④准军事化,强化应急队伍的培训与演练。

(7)完善应急物资储备及调拨管理,确保应急处置效率。

(8)建立重要用户及重点关注用户的应急管理标准。

2防风防汛应急工作

2.1监测与预警

根据热带气旋预警级别划分及信号定义、暴雨预警信号定义和洪水预警级别划分,防风防汛预警级别分四级:即红色预警、橙色预警、黄色预警、蓝色预警。安监部门负责气象预警信号和天气动态预报信息的监测,密切与国家防总、各分省公司安监部进行沟通,及时通过文件、电视、电台、网站、电话、传真等渠道获取最新气象、水文信息,并通过电话、EMS/SCADA系统获取即时电网运行信息。

(1)防风防汛预警信息监测重点:①台风动态。②降雨监测。③流域来水。

(2)预警信息来源:①通过风险监测和风险分析获得的数据。②政府有关部门的防风防汛预警信息。③网、省公司发出的防风防汛预警信息。④下级应急指挥中心、应急办或生产现场上报的防风防汛预警信息。

(3)安监部门在获取预警支持信息后及时进行汇总分析,必要时组织相关部门、专业技术人员、专家进行会商,对防风防汛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估。2.2响应启动与响应行动

2.2.1响应启动

按照突发台风、强降雨、洪水自然灾害的严重程度和范围,防风防汛应急响应分为四级:Ⅰ级响应、Ⅱ级响应、Ⅲ级响应、Ⅳ级响应。各级防灾办研判符合应急响应启动条件时,组织会商确定响应级别或提请应急指挥中心确定响应级别。

2.2.2响应行动

(1)电网方式安排

在台风登陆前1~2d内,完成防范台风的电网事故处理预案的编写、审核和工作;及时通知调度当值人员进行方式的变更,完成电网方式的调整。综合评价电网运行方式,确保在台风期间电网全接线运行,做好事故预案准备和事故抢修准备。

(2)设备关注点检查

根据预警等级,有针对性开展线路巡视检查工作,以及各巡维中心、500kV变电站要加强对重要变电设备的检查维护,应用相应的作业表单开展。

(3)应急值班工作标准

应急响应后,各级防灾办成员单位及设备运行部门须根据响应级别,及时安排人员应急值班。

(4)应急队伍、装备准备

①统筹资源,合理分配。在台风登陆前重新梳理所有应急队伍、装备资源,包括多经公司、外来临时施工队伍及装备等,由地市局应急指挥中心根据实际情况研判,统一部署。②内抢外援,就近调遣。

(5)应急物资准备

编制应急物资保障工作预案;收集、储备配变、闲置配变库存信息,做好调配资料准备;做好人员、车辆防风防汛期间值班安排,保证在接到应急调配任务后1h内完成装车;提前做好重点物资特别是配变需求汇总,检查值班情况,保证24h热线服务电话(7100)畅通。

(6)重要用户保供电

全面梳理全区重要用户的电源及自备应急电源情况,及时了解重要客户是否需要保供电,并上报应急指挥中心。

(7)基建工程管理

制定基建工程特殊气候工作指引,明确建设单位、业主项目部、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台风、暴雨天气响应流程,明确日常工作要求以及应急期间信息报送要求、应急响应以及作业控制的要求等。编制了台风、暴雨前以及复工前的《基建工程特殊天气安全生产检查表》,表单化执行。

(8)后勤保障

办公室主任负责后勤保障统一协调指挥,主管后勤办公室副主任协助办公室主任安排具体工作事项,向后勤保障人员传达地市局应急指挥中心各项指令,督促检查各项工作任务落实情况。车辆管理专责负责应急保障车辆调动及安排应急值班司机。后勤管理专责负责后勤保障物资筹措、发放、回收。

3应急抢修

3.1防风防汛信息收集

(1)内部信息流转:事发单位收集到突发事件信息后,由专业管理部门进行信息的初步研判,按照防风防汛突发事件的等级划分,达到事件级别的,立即按照规定进行上报。达到启动Ⅰ、Ⅱ级响应的信息,立即提请应急办往上级部门上报,同时汇报总指挥。

(2)外部信息:各级应急办收到信息上报后,进行信息的研判,如政府有相关信息的报送要求,则由应急办统一出口往政府报送信息。

3.2电网事故处理

台风引起故障跳闸后,网架结构减弱,应注意运行控制断面留有足够裕度,并注意加强电网的电压调控。台风造成重要联络线路跳闸后,若具备检查条件,应在10min内对站内一次设备和主保护动作情况进行必要的检查,若未发现不能强送的情况,应尽快强送;若户外设备不具备检查条件,在控制楼内未发现一、二次设备明显异常,也可直接强送一次;对主网线路强送一次不成功原则上不进行第二次强送,必要时请示生产主管领导同意才能对线路再次强送。系统发生事故时,按照事故限电序位表,迅速切除部分负荷,以保持系统安全稳定。地调值班调度员应根椐系统频率及电压的变化、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的动作情况和EMS显示等分析判断系统事故的性质和原因。处理事故时应镇定、沉着,下达指令和汇报内容应简明扼要。

3.3抢修工作的组织与实施

3.3.1启动现场指挥官机制

突发事件发生前后,负责牵头处置突发事件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专项应急指挥机构应当按照相关应急预案中的应急响应启动现场指挥官机制。现场指挥官全权负责指挥现场应急处置。处置力量及有关单位负责人、公众应当服从和配合现场指挥官指挥。负责牵头处置突发事件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专项应急指挥机构,应当全力协调解决现场指挥官现场应急处置无法协调解决的问题和困难,全力支持现场指挥官做好处置工作。

3.3.2决定现场处置方案,指挥、调度现场处置力量

根据受灾情况,按照“先摸查后抢修,先计划后实施,先高压后低压,先主线后支线,先公变后专变,先集中后分散,先重要后一般”的“七先七后”原则,高效开展应急抢修工作。应急抢修工作的实施按照“两册”中管理手册的业务指引开展。

3.3.3统筹调配现场应急救援物资

按照应急抢修物资调拨配送工作指引,物资值班成员按值班表安排值班,备存应急数据库;将7100电话转接至手机上,手机24h开机,保证应急电话24h畅通;接受应急调拨需求后,遵循“应急物资储备供电局库存在建工程物资供应商仓库物资供应商订货生产物资”的调配次序。

3.3.4协调现场处置

现场指挥官按照职权范围,协调有关单位参与现场应急处置,协调增派处置力量及增加救援物资,决定依法实施应急征用,提请负责牵头处置突发事件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专项应急指挥机构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协调解决现场处置无法协调解决的问题和困难。

3.3.5执行现场指挥官职责

严格执行负责牵头处置突发事件的县级以上党委、政府处置决策,全力维护公众及应急救援人员生命安全。及时回报负责牵头处置突发事件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专项应急指挥机构依法对处置工作作出的决定和命令执行情况、报告现场处置情况,通报下一步采取的措施。动态听取专家意见,优化现场处置方案。参与审定授权对外的信息,根据授权举办新闻会。

3.4抢修工作的安全督导

抢修复电施工作业现场,本身往往就存在施工作业环境复杂多变、作业风险高等特点。而需赴异地抢修复电的施工作业现场,更是受到当地民风、民情、民俗影响,以及抢修人员因长途奔波跋涉、舟车劳顿、水土不服等影响而造成精神和身体疲劳,因人生地不熟、不熟悉当地电网架结、设备状况等因素而造成赴异地抢修复电的施工作业现场风险尤为突出。确保人身安全是抢修复电工作必须始终坚持的最基本原则。为确保各抢修复电施工作业现场安全、顺利完成,做好各抢修复电施工作业现场的安全管控尤为重要。

4防风防汛的恢复重建工作与回顾

4.1灾后隐患排查

灾后的隐患排查工作是抢修复电工作的延续。经受台风袭击后的设备在运行一段时间后可能将潜在的缺陷凸显出来,通过设备特巡,全面排查设备隐患。

4.2技改立项

通过隐患排查,参照设备技术标准,将在台风抢修期间,为快速复电更换的设备立项改造,到达符合标准的防灾、抗灾标准。

4.3总结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