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应对金融危机措施

应对金融危机措施

应对金融危机措施

应对金融危机措施范文第1篇

关键词:政府管理会计;构建;应用

中图分类号:F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5-0173-02

在金融危机影响下,预计全国财政收入增幅明显下降,同时支出压力进一步加大,财政收支紧张的矛盾将比较突出。在金融危机下,政府如何运用管理会计实现科学理财,以度过财务困难,并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等,都是其需要解决的问题。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在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时,重启积极财政政策,并出台了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这一投资计划效果如何?实施过程中还需要避免哪些问题?从政府管理会计的角度看,应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采取措施。

1 金融危机下政府管理会计应对政府理财的宏观措施

政府管理会计只是公共财政的一部分,并不能解决金融危机的全部问题,但从公共财政角度看,政府管理会计可以从加强预算管理、成本管理、绩效管理、收支管理、公共投资管理等方面应对金融危机,减轻政府财政压力。

1.1 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大幅度增加政府支出,这是扩大内需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实现政府公共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的有机衔接,积极推进预算公开。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方式改革。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重点领域投入,严格控制一般性开支,努力降低行政成本。

1.2 财政面临较大压力

要切实加强财政资金使用的管理与监督,公开操作,科学安排,确保资金安全、透明、高效地使用。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特别是加强公务支出管理,降低行政成本,坚决反对大手大脚花钱和铺张浪费行为。①提高财政资金调度和国库现金分析预测水平。财政国库部门要认真落实财政资金收付运行宏观管理、库款调度和资金收付职责,加强对中央对地方资金调度情况的分析,进一步提高中央补助地方资金测算、调度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可预见性,确保资金及时均衡拨付,确保重点支出需要,加强中央财政国库资金流量预测基础数据库,加强库款变动趋势分析,建立财政收支预测体系。

1.3 积极财政政策下,既要扩大政府公共投资,也要实施结构性减税,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坚持促进经济增长与调整结构并举、扩大投资与刺激消费并举

要提高公共投资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尽可能多地采取能够激发社会投资、带动最终消费的措施,实现一举多得。安排中央基建投资,主要用于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和企业技术改造等方面。创新政府投资运作机制,对地方小型项目的投资安排,实行按建设任务等切块下达。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向政府鼓励的项目和符合国际产业政策的领域。

1.4 加强财政管理,严格财政监督

财政转移支付管理条例、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条例等法规制定工作取得重要进展。有序开展财政法规清理和发展宣传、执法监督。进一步细化预算编制,扩大绩效考评试点范围。积极发挥投资评审服务预算编制的作用。建立通报和督察制度,加强预算执行。推行公务卡管理试点。稳步推进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财务管理有机结合,强化国有金融资产管理。健全覆盖所有政府性资金和财政运行全过程的监督机制,强化事前和事中监督,促进监督和管理的有机融合。重点加强对政府投资的监督和投资评审,做到日常监管和专项检查相结合,坚决查处挤占、挪用、截留资金的行为,保障资金使用的安全、合规、有效。

1.5 深化预算制度改革,严格预算管理

研究建立由公共财政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和社保预算组成、有机衔接的国家财政预算体系。将部门预算改革延伸到基层预算单位。建立部门预算责任制度,强化部门预算编制和执行主体的责任。健全国库管理制度。将所有预算单位实有资金账户,逐步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深化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管理改革。完善国库现金管理运作机制,积极推进地方国库现金管理。推进编制综合预算,增强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完整性。认真落实预算编报的有关要求,在科学编报本级预算收入的同时,上级财政要提前告知对下一般性和专项转移支付预计数。下级财政要完整编报上级的各项补助收入,进一步提高地方各级特别是县级预算编报的完整性。严格执行预算编报、批复时限和程序规定,控制代编预算规模,提高年初批复预算的到位率。建立健全机构编制与经费预算衔接机制,完善行政开支定员定额标准。建立重大项目支出预算事前评审机制,将项目预算做实做细做准。完善预算拨款结余管理方式,通过调整当年预算、核减下年预算等措施,促进结余资金管理与预算编制有机结合。狠抓预算执行管理,健全覆盖各级财政的动态监控机制,提高预算执行的均衡性和效率。强化收支两条线管理。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健全处罚机制。扩大绩效考评试点范围,构建预算支出绩效考评机制。

1.6 狠抓增收节支

大力支持税务、海关部门依法加强税收征管,坚决制止和纠正越权减免税收。对于各项税收和非税收入,都要努力做到依法征收,应收尽收,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对公务购车用车、会议经费、公务接待费用、出国经费等支出实行零增长。配合有关部门严格控制党政机关楼堂馆所建设,严禁超面积、超标准建设和装修。严格控制党政机关信息化建设项目,促进资源整合。积极推动机关节能减排,建设节约型机关。强化公务支出管理,深化公务卡管理改革。

1.7 推进中央部门绩效考评试点工作

①修订绩效考评管理办法。根据近几年的绩效考评试点工作情况,对绩效考评管理办法进行修订完善,提高其可操作性。②加强对绩效考评试点工作的指导。针对各部门缺乏绩效考评经验,有针对性的加强对绩效考评试点工作的指导,加强对中央绩效考评的跟踪调查,建立绩效考评信息共享机制。③继续推进绩效预算研究工作。宣传绩效管理理念。推进财政资金绩效管理制度建设:全面了解各地财政资金绩效管理情况。

2 金融危机下政府管理会计应对政府理财的微观措施

从政府自身收减支增的现状来说,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应利用政府管理会计加强自身理财,科学利用公共资金,更好的促进经济发展。

2.1 政府管理会计需要引入科学理财理念

政府理财的目的是在保证政府行政活动所需资金的同时,尽可能节约资金,减少现金持有量,而将闲置的现金用于投资和解决公共投资需求,以获取更多的投资收益和社会效益。即政府应该在降低风险与增加收益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以确定最佳现金流量。政府理财除讲求资金的直接效益外,还应寻求资金的社会效益。(1)富余资金效益最大化。(2)借入资金成本最佳化。政府行政活动中时常需要借入公共秩序资金,市场经济下,借款渠道和方法呈现多元化,不同渠道和方法具有不同的成本支出。政府借款项目数额大、借期长,更要讲求成本效应,只有当融资的综合成本最低时,融资的效率才最高。(3)资金供求矛盾最小化。政府及其部门具有资金余缺不一、部门间收支不平衡、资金供求矛盾大等特点,政府作为公共事务管理者,要努力使这些矛盾最小化,让富余资金效益最大化,让资金需求者以合理的价格融入资金。

2.2 充分考虑政府理财的特殊性

这对金融危机下政府理财具有重要意义。政府理财不同于企业,政府除必须保正常支付外,还必须投资或为一大批非盈利的公共福利项目支付费用。(1)收入集中化。政府所辖部门较多,资金也较分散,而理财时需要一定的资金规模,可供理财的资金数额越大,可调控的空间才越大。所以政府需对所辖部门的收入进行集中管理,避免收入分散管理。分散管理不能形成理财的规模效应,也减少政府可调控的资金数量。(2)支出统一化。理财的根本在于增收减支,政府的多头支出不利于理财,政府要对所属部门的支出情况进行集中,既可分析支出的原因和特点,又可以分清支出的轻重缓急,以灵活调度资金,使支出的进度与现金理财的时间相匹配,提高资金收益。(3)资源配比化。政府所拥有的存款资金和所需要融资的项目对金融机构来说都是宝贵的资源,如果加以配比运用,可能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收入和支出也需要配比,否则容易出现收不抵支或收支时间不匹配、资金流动性差的结果。(4)融资有度化。资金使用效益是资金投放时要取得相应的效果和利益。这种效益应该由一个“度”来表示,它通常是等价的,它也是效益的临界点。在资金使用过程中,效益大于临界值时,便会产生大的效益,达到最大点便是效益的最大化,这个点值就是最佳点。政府需要解决的公共事务很多,融资是必需的,但个别政府融资数额大大超过其自身偿还能力,与其收入能力和收支时间不相匹配,影响了政府形象。各级政府应该把握好这个度,使融资满足政府需求而且不造成大量负债。

2.3 以理财的思路融入资金

目前各级政府普遍缺乏直接融资手段,过度依赖国外借款和国内银行融资,融资总量无法掌握。融资结构失衡,融资成本高,融资风险加大,故需要以理财的思路融入所需资金。(1)用活自身存量资金。政府可将自身可调控的资金集中后,对暂时不用的资金由政府专门的资产管理(经营)公司用于发放委托贷款,这种委托贷款由政府提供资金来源,政府与借款人达成融资意向,协商确定贷款利率、期限等要素,委托银行按政府确定的贷款对象、用途、金额、期限、利率等代为发放、监督使用并协助收回。(2)动员本地民间资本。在政府需要融资而银行不能满足时,可以动员本地民间资本参与,如个人委托贷款、私人主动融资(PFI)、信托融资等办法。(3)吸引外地资金。在政府融资过程中,还要善于运用外地资金,通过市政债券(MunicipalBond)、基础设施收费证券化、发行次级债券、股权融资、BOT融资等方式吸引外商或民间投资。(4)其他方式。向国内政策性银行借款,用于解决大型公共项目建设,一般为中长期借款,期限在5-10年左右,有政府提供担保的,也有政府“点贷”的;国外长期借款,向外国政府、国际金融机构借款,期限一般较长,为15-30年,有的可达50年,由当地政府、财政、发改委提供担保,用于特大型公共项目建设;进入国际金融资本市场,尝试上市发行债券,吸收国外民间资本。

总之,政府管理会计,是会计职能上升到综合管理的高度,从科学理论体系和技术方法上参与政府运营管理的全过程。管理会计的应用与推广是一项庞大的工程,随着时间推移,社会改革深入和经济发展,管理会计应用必将成为政府的内在要求,管理会计也将不断完善,在政府财务管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郭玲.政府会计实验教程[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2]张曾莲.论政府管理会计的构建与应用[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3]余绪缨.管理会计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李建发.政府财务报告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

[5]王晨明.政府会计环境与政府会计改革模式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应对金融危机措施范文第2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 机电企业 太仓

改革开放以来,太仓市的工业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太仓工业经济中,在太仓市制造业的33个行业中,按照企业数目来看,十大产业依次是纺织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塑料制品业、金属制品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这十大产业的总数是4054家,占总数的75.5%。其中,机械制造业、金属制造业等机电行业占51.1%。机电行业是太仓工业经济的核心支柱产业。因此,金融危机对机电行业的影响力直接决定了太仓的工业经济。

太仓的机电行业近些年得到了迅速发展,以德资企业为代表的太仓机电制造业在国内外都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创立了自己的品牌特色,太仓的机电产品销往国内外。在目前的情况下,太仓的机电行业和国内外市场联系非常密切,因此外部市场形势的变化对太仓机电企业的影响是较为明显的,2008-2009年的金融危机就明显受到了冲击。本课题的研究是太仓市机电行业在面对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时带来的影响,以及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应促进太仓市机电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在课题的研究方面,通过现场走访和问卷调查以及文献检索的方式对太仓市三十余家具有代表性机电企业进行了调查,了解金融危机对太仓市机电行业的影响以及寻找可持续发展之路。从企业规模、金融危机与企业发展对所需要的信息进行了分析,从调查分析的情况看,可以得到以下的结论。

金融危机对太仓机电企业的影响几乎是全面的。调查中发现,71%的企业指出本企业受到了直接影响,另外近29%的企业表示虽然没有直接的正面冲击,但是或多或少受到间接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真实存在的。这表明这场危机虽然从大洋彼岸的美国开始,但是对中国的企业还是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危机的影响范围是广泛的。

金融危机对太仓机电行业的影响大约持续了一年左右的时间。在调查中发现,危机的影响的持续时间是从2008年底开始,到2009年底基本结束,少数的企业还受到后续的影响,因为机电行业对于市场是一个相对工业经济是滞后的行业。对企业影响最大的时候是在2009上半年,那是太仓的机电企业是最艰难的时候,到了2009年下半年,虽然四分之三的企业反映金融危机的负面的影响还存在,但是那种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了,可以肯定太仓的机电行业基本走出了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

在金融危机的过程中,给企业经营造成的最大的困难是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其次是劳动力成本的增加,最后是国际市场的萎缩。这个现象需要引起重视,这实际反映出在2008-2009年的时候,生产成本的增加已经成为目前中国企业发展经营过程中最大问题。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企业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而降薪相矛盾。大部分对外业务较多的企业拥有相对固定的客户群,国际市场受金融危机的冲击是暂时的,金融危机过去,国际市场恢复需求后,企业就能较快走出金融危机的,但是企业的经营成本却无法再继续降低。

企业本身应对经济危机采取的措施中,首要的几个措施是:降薪、裁员、扩大和调整市场营销、加强研发和产品的升级换代。降薪和裁员目的是降低生产成本,扩大和调整市场营销是最有效也是最长远的措施。另外约三分之一的企业通过研发使产品升级换代应对金融危机,这表明技术的因素已经较多被考虑到了太仓市机电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这必将成为太仓市机电企业未来发展的源动力之一。

大部分企业具有应对危机的自我调整能力。54%的企业在调查中指出通过应对措施,企业明显改善。39%企业改善不大,但是有所改善。7%的企业认为应对措施没有效果。由此可以看出,太仓机电行业在应对危机时能够自救。也表明太仓市的机电企业面对市场波动时,能够具备自我修正的能力,这可能与企业的资产规模有关,也和企业的销售市场有关。据调查显示,43%的企业资产规模在40000万以上,29%的企业资产规模在1000-4000万之间,具有很强的实力来应对危机。同时,公司的销售市场主要在中国,少部分在国外。因此源自美国的金融危机对机电行业的影响主要来自国内市场需求减少,也是机电行业能够应对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金融危机发生后,各地的政府都出台相关的扶持企业的措施,太仓市政府也不例外。在调查中62%的企业反映政府的政策是能够带来帮助的,另外38%的企业反映认为政府的政策对企业的帮助不大,甚至少数企业表示他们根本就不清楚政府的相关政策,也没有得到政府的帮助。这说明,政府在面对危机时采取的措施基本起到了相应的作用,反应出政府管理经济能力能力的提升。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还有三分之一的企业企业认为政府的政策效果不佳,表明政府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第一、加强特色产业园建设。依托现有机电产业优势和沿江、沿沪区位优势,以机电特色产业为主,兼顾高新技术、电子信息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建立新兴产业体系,整合产业资源,提升产业结构,培育壮大特色产业。

推进浏河镇机电工业园区规划建设,扩大建设苏州机电(浏河)特色产业基地园区。培育以巨能等企业为龙头的本土大企业。优化和完善闸南、闸北工业区,加强园区管理和基础设施的提档改造。加快建设各主导产业的配套建设,增强相关企业之间的关联度,改善产业生态环境,延伸产业链条,从财政扶持、创新品牌、技改投入、节能减排等方面为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降低生产成本,形成集聚优势,提升园区整体发展水平。

第二、重点发展精密机械制造产业。精密机械产业关联度高,市场需求大,资本技术密集,综合反映出一个地区的科技水平、创新能力和制造业实力。精密机械产业发展呈现高精度、高效率、大型化、微型化、智能化、工艺整合化、在线加工检测一体化、绿色化等的态势。太仓市精密机械产业主要集中在新区,以德资企业为主,部分产品和技术均居国际同行业领先地位。截止到2010年2月全市精密机械企业为232家,形成特色产业集群。

同时做大做亮“中德企业合作基地”,围绕汽车、航空等相关产业的需求,引进满足高性能、高精度、高效率要求的专用精密设备生产线,使我市成为国内外知名的精密机械生产基地。重点发展汽车配件,海洋工程、数控机床、电气机械等零部件和仪器仪表等。积极拓展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新能源、化工、环保等领域的设备及关键部件。同时要围绕太仓市装备制造业的成套产品,配套发展相关基础件和通用件,提高基础材质和工艺水平,带动太仓市市成套产品整体质量的提高。

第三、机械行业从零部件制造转向重大设备制造。重大装备制造业属于国家十大振兴产业之一,该产业关联度高、行业附加值更高、吸纳就业能力强、技术资金密集,是各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太仓装备制造业有25家企业,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2010年产值达70亿左右,目前包括投资达28亿元的太仓惠生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等一批具有影响力的项目正在建设之中,发展前景广阔。紧密衔接上海火电、输配电、轨道交通、大型铸锻件等重点装备制造业,利用上海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平台,基于产业链的延伸发展太仓市装备制造业。利用现有太仓德资制造业的优势,重点发展新型电力设备与纺织机械设备主攻高端制造环节,提高自主设计、制造和成套能力。

通过创新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把机电产业做大,企业做强,产品做精,产业做优,全面提升太仓市机电工业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走出一条具有太仓特色的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参考文献

[1]周文贵,萧怡钦,温璐婕.金融危机背景下广东机电产品出口隐忧与出路[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2]赵成真,兰天.金融危机下的中国-东盟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9年第12期.

[3]孙晓琴,黄怡伟.金融危机下贸易保护对中国出口影响的实证分析――以对美出口机电产品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为例[J],国际经贸探索,2009年第12期.

应对金融危机措施范文第3篇

中小企业的发展事关国家经济的快速平稳发展和就业水平的提高。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已占全国企业总量的99.3%、我国GDP的55.6%、工业新增产值的74.7%、社会销售额的58.9%、税收的46.2%以及出口总额的62.3%,而且,全国75%左右的城镇就业岗位也是由中小企业提供的。但是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家底最薄弱、生命力最脆弱的群体——中小企业身上。

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小企业司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上半年,我国共有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其中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代表的纺织企业,倒闭超过1万家。其他受到较大影响的行业包括电子、玩具、五金、鞋类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房地产业等。

我国很多中小企业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低附加值出口产品为主,吸纳的劳动力较多,而金融危机造成中小企业的举步维艰,甚至大量倒闭,这就造成了失业人口尤其是失业农民工数量激增。据农业部对安徽、广东等11个劳务输出、输入大省120个村的典型调查显示,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约减少6.5%务工人员,其中多数为外来农民工。

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我国受金融危机影响而受损的区域将进一步扩大,涉及的行业进一步增多,而中小企业的大量倒闭和失业人口的继续增加也将成为不可避免的现实,进一步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障碍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小企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已经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了严重威胁。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因素可以从企业自身和外部环境两方面探寻:

(一)企业自身存在的障碍

我国的中小企业经历过市场严酷的考验。普遍具有开拓、创新、坚韧、灵活的特点,但是其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不足,与大企业相比。在技术、资金、人才、管理、营销渠道、组织能力等各方面的资源都处于劣势。

1.企业专业化程度低。中小企业规模不大。却“小而全”,将大量资本重复投资在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的项目上,很少有企业具备自主品牌和核心竞争优势。生产能力不仅过剩,而且分散。难以形成规模优势,又造成行业内部过度竞争。

2.中小企业主缺乏长远的战略。中小企业主在创业过程中,往往急功近利,对企业的发展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从管理才能上看。中小企业主大多数是靠个人的悟性和某些机遇取得成功的,很多人知识结构不完全,甚至根本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在这些企业走向快速发展之后。企业主就会感到力不从心。很多中小企业在膨胀之后,出现了严重的混乱、腐败、分裂和失控。

3.经营管理不规范,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中小企业大多实行家长制管理,没有合理的组织体系,没有正常的沟通渠道,没有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甚至没有相应的规章制度。结果是缺乏对市场的准确预测和把握,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明显偏低,据测算,我国大型企业劳动生产率为291%,中型企业为163%,小型企业只有128%。

4.缺乏技术、知识和人才。对我国而言。大多数中小企业是靠离开土地的农民发展起来的,职工素质低,技术人员与专业管理人员缺乏。而且,员工对学习普遍比较淡漠,企业和员工积累、更新知识的能力都很差。

(二)外部环境给中小企业带来的障碍

1.中小企业资金不足。融资困难。中小企业的创办资金主要是个人积累资金和借贷资金,这种投资结构决定中小企业的启动资金是极其有限的;中小企业缺乏足够的抵押担保,而且信用不足、贷款规模小,难以从银行得到信贷支持;同时,金融市场、股票市场的开放度不能与中小企业发展相适应。因此,与大型企业和国外企业相比,中小企业获取营运资金等非战略性资产的难度很大,企业外生性扩张阻力太大。

2.金融危机带来的市场需求减少。金融危机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严重影响,尤其是美国、欧洲等与我国外贸联系紧密的国家和地区,因此造成出口型企业的国外市场需求量急剧减少。同时由于国内失业人口的增多、居民收入的降低和面对金融危机时消费的进一步锐减。中小企业的国内市场份额也进一步压缩。

3.人民币升值给出口型企业带来困扰。首先,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出口初中级产品,主要依靠价格优势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人民币升值意味着以外币表示的我国商品价格上升,直接削弱了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其次,汇率的不确定性增加了经营风险。特别是人民币汇率的持续上升,对那些已出了货但还未收货款,或已签了订单的企业,更是形成了直接的汇兑损失,也给那些应收汇账款较多的中小企业造成了更大压力。

三、我国中小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策略

抵抗金融危机的威胁,不仅需要企业自身顽强的努力,更需要政府给予中小企业广泛而深入的政策支持。

(一)中小企业的应对策略

1.积极改变观念,提高核心竞争力

首先,要强化品牌意识,不断改造产品和服务。优秀的品牌、顾客的信任。是企业极其宝贵的资源,可以为企业带来持久的竞争优势。其次,要强化自主意识,提高核心竞争力。我国多数的中小企业在完整的运营系统里只参与产品的加工制造环节,不能自主的根据环境的变化选择新的策略和应对方式。因此,中小企业应强化自主意识,将产品的设计、管理、物流、生产、营销等作为一个完整的环节进行经营,特别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核心竞争能力,有效地抵御市场风险。

2.加大创新投入,积极推进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

首先,加大技术改造、兼并重组的力度,推动产业升级和产品换代。中小企业要改变以往对技术创新不重视的观念,设立专项资金;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提升精益制造能力;强化内部管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其次,进行管理创新。通过更有效的资源整合范式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企业的管理创新主要环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加强企业技术创新的管理;加强企业对信息的管理;建立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等几个方面。

3.压缩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首先,可以通过加强学习、留住人才来降低成本。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知识有助于企业降低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同时要建立人才引进机制和人才留住机制。人才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基础,高、精、尖人才和技术熟练的工人享有不菲的工资,但是他们往往可以独当一面,为企业创造巨大的价值,大大降低企业的成本。同时,可以通过流程改造和技术创新降低成本。要认真分析价值链的每一个环节,寻找降低成本的可能,必要时,还应重新组合价值创造的流程。同时进行技术创新,开发新产品、新工艺,节约研发、制造、流通等环节中产生的各种费用,从而降低成本。

4.开拓国内外新市场

首先,密切关注市场变化。加强与外界的联系和沟通。作为抗风险能力较弱的中小企业,要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掌握外部环境变化的最新资讯,及时调整策略,以最大限度的应对外部环境带来的危险和挑战。其次,要开辟国际新市场。要避开受金融危机影响较为严重的美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转而开辟其它国际市场。同时要改变产品结构,多提供高产品附加值的出口产品,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另外,还要进一步开辟国内新市场。我国的国内市场巨大,居民一直保持着“高储蓄、低消费”的消费结构,企业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鉴于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和政府采购向中小企业倾斜的政策导向,那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条件和具备一定实力的中小企业要向中西部转移。同时,沿海发达地区的中小企业也应针对国内市场开发新产品,提供新的服务,拓展市场空间。

(二)政府的应对策略

一个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群体,是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不竭动力。在中小企业面临资金瓶颈的情况下,政府应该积极作为,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从立法、政策、资金、技术、服务等方面对中小企业进行全面地引导和支持。

1.加快立法步伐,扩大立法范围。对中小企业的各项发展促进措施都应该通过立法的形式固定下来。《中小企业促进法》的颁布只是一个开始,从横向看,围绕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融资、创新、人才培养、信息化等各方面的法律应该迅速落实到位:从纵向看,从中央到地方的立法工作应全面铺开。立法的重点应该放在承认、保护、扶持和反垄断上。

2.建立针对中小企业发展不同阶段的多层次、全方位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在创业阶段,对中小企业创业实施税收减免和适当的财政支持。政府可牵头联手商业银行成立非营利性的中小企业风险投资公司。在发展阶段,以间接融资为主,成立政策性的中小企业银行,专门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资金,并为担保机构提供再担保。引导扶持担保机构和再担保机构的发展,扩大中小企业融资范围。发展企业间的互助合作担保贷款制度。对中小企业的技术进步、技术改造提供税收减免。在成熟阶段,鼓励中小企业以市场化融资为主,尤其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为主,包括发行股票、企业债券等。新晨

3.对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给予经费支持、信贷和税收扶持政策。政府要鼓励中小企业设立技术开发和技术培训机构,鼓励科技人员向企业流动,注重在实际工作中培养企业的技术开发人员。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引导中小企业建立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协作关系。促进科研成果向中小企业的转化。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建立良好的信息、咨询、技术服务保障体系。

4.建立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建立以政府部门为龙头,半官方服务机构为骨架,各类民间商会、协会为桥梁,社会服务中介为依托的多方参与的遍及融资担保、技术创新、人员培训、管理咨询等全方位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尤其要大力发展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民间协会和中介机构,使其真正发挥沟通政企、为企业服务、减轻政府负担的作用。

应对金融危机措施范文第4篇

采取积极措施应对这场国际性金融危机

为期2天的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25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隆重闭幕,与会的45个亚欧会议成员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地区组织领导人和代表出席闭幕式。会议通过了《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关于国际金融形势的声明》,发表了《可持续发展北京宣言》。中国作为会议东道主发表了《主席声明》,反映会议在各个议题上的共识。

在24日下午的开幕式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发表了题为《亚欧携手 合作共赢》的重要讲话,首次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全面阐明中国的立场。

指出,近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对国际金融市场造成严重冲击,给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忧虑。面对这一全球性挑战,世界各国需加强政策协调、密切合作、共同应对。在此关键时刻,坚定信心比什么都重要。只有坚定信心、携手努力,我们才能共同渡过难关。

表示,中国赞赏和支持有关国家为应对这场金融危机采取的积极措施,希望这些措施尽快取得成效。中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应对这场金融危机作出了积极努力,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包括确保国内金融体系稳定、增加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密切同其他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和配合,等等。中国将继续本着负责任的态度,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维护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稳定。

强调,今年以来,中国积极应对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变化和自然界严峻挑战,经济保持较快增长,金融业稳健运行,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同时,全球金融危机使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中国经济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同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中国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本身就是对全球金融市场稳定和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为此,我们首先要把国内的事情办好。将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加强宏观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有效性,及时调整政策,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保持经济稳定、金融稳定、资本市场稳定,继续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指出,当前,亚欧大陆正在经历深刻的变化和调整。亚洲政治形势总体稳定,各种区域、次区域合作机制竞相发展,成为世界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之一。欧洲一体化深入推进,对外合作日益扩大,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不断增强。同时,亚欧两大洲和平与发展仍然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时起时伏,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特别是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能源、粮食安全问题突出,通货膨胀压力增大,对全球经济发展构成了严峻挑战。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亚欧大陆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整个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亚欧携手、合作共赢是我们最好的选择,这完全切合当前亚欧关系发展形势的要求。

表示,加强和发展同亚欧国家友好合作,是中国对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将积极参与亚欧会议进程,为推进亚欧合作作出自己的贡献。

中国国务院总理主持闭幕式。表示,本届亚欧首脑会议确定把应对金融危机作为主要议题具有现实意义,“我对应对这场危机认为应当做的可以概括为六个字,那就是‘信心、合作和责任’”。

应对金融危机措施范文第5篇

2008年8月底爆发的国际金融海啸历经一年,目前已初步见底,但是,金融海啸深层影响全球经济还没结束。一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保增长、保出口、拉动内需,成效突显,中国经济正处在企稳回升的转折点上。在此关键时刻,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举办“应对金融危机中的中国经济与民生”论坛,对阶段性总结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策略,更好地走出困境,保持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的成员,我非常关注非公经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及进一步健康、稳定发展的问题。

应当看到,中国民间对经济回升的信心已经形成,但对中国经济能否避免剧烈摆动,百姓层面和专家层面都存在着部分信心不足。经济发展快是社会支持的好事,但只快不稳,经济数据摆动过大,将使投资和消费都无所适从。因此,如何让经济平稳、可持续发展,已经超过了如何让经济快速发展,成为我们目前要研究的首要问题。要解决整体经济“平稳发展”问题,必须探究半年多来中国宏观经济的运行轨迹、发展趋势和应对之策;要解决非公经济“健康稳定发展”问题,也必须客观分析和解决它在这场金融危机中的实际状况和突出问题。

从过去几个月GDP的增长以及社会用电量、制造业经理人采购指数等指标来看,中国宏观经济初步显示出触底回升的势头。但必须看到,上半年的经济增长是在国际经济环境极其困难和国内经济深层次矛盾尚未解决的情况下取得的,回升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结构转型的挑战依然十分严峻。一年来,中央政府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以拉动内需为主旨,保住了今年前两季度6.7%和7.9%的增长。但保增长措施主要是实行宽松的货币刺激政策,侧重点是投入中长期回报缓慢的铁、公、基(铁路、公路、基础设施)项目,对非公经济体产业投入比例很小,受惠不多。国际金融海啸首当其冲的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一批出口依存度较高的国家和地区,今年上半年,我国进出口总值几乎是直线下滑,非公经济企业占进出口总量的60%以上,可见其深受影响。目前,有少数非公企业受金融危机影响不大,而且抓住时机越做越强;有相当数量的非公企业开始看到了曙光;但总体上说,非公经济面临着生产成本上升、产品价格与原材料价格不同步、产能过剩、出口下降的局面,仍未从根本上脱离困境,这是受外部经济形势严重影响和企业自身存在的种种问题所造成的。

实现非公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进一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认为必须从两个层面采取有效措施。

第一个层面是企业自身“强身健体”。要千方百计练好“内功”,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向科学管理要效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不断开发市场欢迎的高附加值产品,努力开拓国内外新市场,实现市场多元化。一是有条件的企业,应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我国房地产行业已经具备了“走出去”的条件,因国内土地资源稀缺,房地产业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已出现逐渐萎缩的趋势;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国房地产业走出去创造了有利条件,纵观全球,完全有机会把中国人造的房子建在全世界。二是有必要抢占商机,进行收购外国能源产业和大力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节能减排环保型产品。三是销往发达国家的产品应着力于以科技创新、提高质量、创出品牌提升附加值,同时进一步巩固提高传统产品层次,从以往主销发达国家转向新兴国家、发展中国家。四是在扩大内需方面,中国是人口大国,现代服务业和文化产业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非公经济也应为此做出努力。

第二个层面是政府要帮助非公企业进一步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并解决过去沉淀下来的各种困难。概括地说,要进一步强化、细化各级政府支持非公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就此我提出四点具体建议:

一、加大力度,解决“融资难”痼疾

众所周知,中小企业融资难是非公经济发展多年痼疾,此事喊了多年,至今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虽然政府已出台各种有利于企业融资的新政策,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已有很大拓宽,然而对于数量庞大的中小企业来说,融资需求仍然难以得到充分满足。占我国企业总数90%以上的中小企业具有投资少、机制活、见效快、代谢能力强等特点,是经济社会中最具活力、单位投资就业贡献率最高的部分,却难以得到相应的融资服务。

在我国资金供应总体充裕的形势下,为何会出现严重的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是因为这些经济体自身信用缺失、管理落后、缺少抵押物、质押物吗?孟加拉乡村银行多年成功实践告诉我们:穷人也有信用,人人都应有平等的融资权。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症结,不在于中小企业本身,而在于现行以大银行为主体、以服务大中型企业为目标,基于正规财务报表和充分抵押物运作的金融体系,难以适应非公经济的特点和中小企业发展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基层金融机构严重不足;二是金融产品体系片面强调财务报表与抵、质押物,而这正是中小企业的天然弱项;三是监管权力过于集中,运作不够灵活。此外,长期以来,我国缺少使用于中小型经济体的分类和统计办法,阻碍了人们的认识,延迟了问题的解决。

针对多年痼疾“融资难”问题,建议首先把加大力度建设中小企业金融体系作为解决“融资难”的突破口;其次要鼓励商业银行运用信用证、承兑汇票解决中小企业流动资金不足,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第一,抓紧建立中小企业金融体系。关键是要建设机构众多、产品多样、服务便利、管理多层次的新型体系,以适应中小企业数量多、分散广、单笔额度小、融资期限短、缺乏抵质押物的特点;建立完善中小企业金融统计制度;大力发展中、小型金融机构;鼓励大、中型国有股份制银行设立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设立必要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加大力度设立中小企业再担保公司;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金融产品体系;改革下放金融监管权限。

第二,商业银行应充分运用即期、远期信用证和承兑汇票来有效解决企业流动资金的难题。信用证(L/C)是全世界通行交易承兑依据,是现行国际贸易和各国本地贸易常规惯用的金融产品;承兑汇票则作为商业银行为企业担保付款的票据。运用信用证和承兑汇票对生产性企业解决流动资金至关重要。即期、远期信用证和承兑汇票既可解决买方企业订货和生产过程阶段占用的流动资

金,同时也可解决卖方企业的流动资金,因为卖方企业可以将即期、远期信用证、承兑汇票凭合同单证条款“卖单”给银行变现。我国商业银行早在80年代就已开始运用即期、远期信用证和承兑汇票,却因当时法律法规监管不足、银行操作技能生疏、征信系统不完善,发生不法分子内外勾结导致多宗滥用信用证和承兑汇票的违规案例,影响了当时金融运行的安全。据了解,商业银行就此把承兑汇票方面的业务几乎全面停止,对信用证方面的业务使用进行严格控制,特别是针对非公经济企业更不愿意推广使用。我认为,不能因为历史发生过违规案例,或银行自身技能欠佳,就全盘否定一个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产品,而应该进一步完善征信制度,加强信用风险管理。建议商业银行可以采用企业较难变现的固定资产如厂房设备作为抵押品,也可用无形资产如商标、专利、企业信用等作为抵押品,继而充分运用信用证和承兑汇票这些国际通用的产品,来缓解企业流动资金的难题。

二、大力扶持出口,保障就业

非公经济承载着我国60%以上的进出口总额,我国在实行扩大内需政策的同时更需要把“保出口”放在重要位置;非公经济出口企业解决我国40%以上的新增就业,只有就业率提高才是国民收入增加的前提基础。目前,出口遭受世界消费指数下降的影响,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严重,以近期“轮胎案”为例,必须加大国家层面的工作力度,及时出面交涉,同时更要在目前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出口退税的力度和资金支持,深入研究并出台扶持出口的政策措施。

三、积极支持、引导非公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

企业“走出去”对外投资是中央政府既定方针,但在实施过程中,缺乏对非公经济企业实质性支持的具体措施。非公经济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关键的是需要政府出台相关的融资政策,这是其一。其二,需要国家驻外机构对非公经济企业“走出去”提供各方面的帮助。其三,鉴于国际政治因素和防止抵制我国国有企业对外投资能源企业,以民企合力对外投资收购能源产业更为有利。国际上油井资源大多掌握在私营企业手中,民营能源企业走出去政治障碍相对较少。海外资源投资项目中,可以考虑由民营企业出面,收购后由国有大型企业提供全面的技术、管理、资金支持,充分发挥国企、民企合作优势。

四、放宽市场准入制度,深入落实“非公经济36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