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际会计准则变更

国际会计准则变更

国际会计准则变更

国际会计准则变更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同;措施

一、目前会计国际化的趋同情况

自从2008年爆发了国际范围内的金融危机之后,国际上一些集团和金融稳定理事会都建议应该构建国际上统一标准的一套会计准则。目前,国际上正在构建最新的金融监管框架。例如,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建立就促进调整了流动性风险管理与监督。另外,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机构层面上,我国等一些新兴经济国家都通过跟踪研究国际化会计准则内容中的金融工具以及公允价值等项目,以此来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调整,实现国内企业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积极互动。与此同时,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也正在非常积极地开展其结构的改革与管理,以促进国际会计准则的全球公认性,提升其透明度和以及程度。因此,目前国际上的会计格局也在不断地进行会计准则的调整,会计国际化趋同形势,既有好的势头,也同时面临一些困难与挑战。

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同的新变化

在国际化会计准则的影响下,我国企业的会计准则面临了一些新的变化,这些变化可能对企业有好的影响,也可能是负面影响。首先,完善了公允价值计量的估值方法。使目前公允价值计量中的主要有三种固执方法:市场法、成本法和收益法。在公允价值估价过程中,应用这三种方法估计出来的价值可能会出现差异,但是增添了方法,就增添了选择,完善了方法体系。我国企业可以根据自身企业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最适合的方法。其次,国际会计报告准则重新界定了公允价值计量的范围。将四类资产中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归为一个大类,并规定所有不符合其他三类金融资产的都归入该类别,这样可能会难以细致、准确地进行会计的明细处理,不能达到通过分类准确反映企业金融资产及收益的目的。另外,国际会计报告准则更新了金融工具收益确认的方式。通常,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工具,其公允价值的变动是需要计入损益的,如果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变动损益,就可以先计资本公积,等到处置的时候再转入相关损益。而国际上的会计报告准则并没有明确指出该如果确认以及处理金融资产的变动损益,其建议的主要思路是将金融资产取得的股利及其累计公允价值的变动额均先不转入损益中,旨在努力避免金融工具的处置对损益的过分操控。

三、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趋同成果

近年来,为了更好的可持续发展以及融入全球经济体系,我国不断积极地鼓励企业进行其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趋同工作。目前,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总结如下。

1.我国企业会计构建了有效的趋同机制,推进了我国保险行业转型以及结构调整。同时,欧盟等充分承认了我国企业的会计准则,认为我国取得的成果值得很多国际上其他国家或地区借鉴。

2.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趋同进程很好地与国际财务报告的准则进行了互动,也同时维护了我国的利益。在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进程中,我国根据自身事情向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积极地提出反馈意见,并最后推进了一些相关准则的修订和调整。

3.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我国企业进行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这对我国会计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同时更为我国不断促进会计准则国际化造就了一支支综合素质非常高的国际人才队伍。其更加了解国际、国内会计知识,并且具有更加广阔的国际视野。

四、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趋同战略措施

企业根据自身情况以及我国的国情,来选择如何与国际化会计准则进行趋同,以及怎样趋同。由于我国的经济、政治结构以及体质与国际上很多国家都有很大的区别,所以我国的企业并不应该完全照搬国际上的会计报告准则。首先,国际化趋同战略需要符合我国的国情,以及法律环境。并且,中国需要进一步制定更加完善的会计准则相关法律。其次,虽然规范企业会计准则、推进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是我国会计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不可忽视的是,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制定的根本目的仍然是为了促进我国企业更好的进行会计实务处理,来为我国企业解决会计相关问题。因此,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趋同战略需要注重及时地解决我国国内自身的会计实务问题,并在国际会计准则不断变化更新的过程中,保持应用和更新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灵活性。与此同时,由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最终决策及其影响有一些不确定性,因而,在此背景下,我国需要在面临国际会计准则的不断变化的时候,与时俱进,并灵活、理性地做出最适合我国企业的决策,避免国际会计准则的变化对中国企业以及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冲击。

参考文献:

[1]刘玉廷: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走向纵深发展阶段[J].财务与会计,2010(6):8-11.

国际会计准则变更范文第2篇

金部长在讲话中指出:“在‘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体系的正式,是财政、会计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服务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是我国会计审计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会计工作是经济、财政工作的重要基础。两大准则体系的实施,有利于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有利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主席戴维泰迪在发言中指出:“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实施,使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之间实现了实质性趋同,是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和提升中国在国际资本市场中地位的非常重要一步。”国际会计师联合会主席格雷厄姆沃德认为:“中国审计准则与国际审计准则趋同,向全世界发出了一个清晰的信号,那就是中国的会计执业界致力于提高透明度和执行高水准的执业准则,这不仅有利于会计职业,更为重要的是有利于中国民众和整体中国经济。”概括来说,新准则的实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一是实现了我国会计审计准则体系与国际准则的实质趋同,是会计审计技术的提升。二是为确立我国完全市场经济国家地位,扫平了会计审计标准障碍,实现了我国会计核算制度的根本转变。三是有力地改善了我国投资环境中的会计环境,从而使外国投资者能够更好地利用中国企业会计信息,有利于中国在全球资源配置中吸引更多的国际资本。四是中国会计标准采用国际通用商业语言,为我国企业走向国际打开了方便之门,增强了国际竞争力。准则的实施,已经超越了单纯会计审计技术层面,具有重大的政治经济意义。

二、新准则的基本内容

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由1项基本准则、38项具体准则构成,涵盖了各类企业、各项经济业务。从准则类别看,既有普遍适用的一般业务准则,又有兼顾特殊行业的业务准则,还有专门规范财务报告问题的报告准则。从准则项目看,从过去偏重工商企业的16项一般业务准则,如收入、固定资产、存货等,扩展到金融衍生工具、保险合同、石油天然气、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职工薪酬等众多领域的39项准则,拓展了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业务会计处理的标准。新会计准则与原准则、制度相比较,主要有以下重大改变:

(一)在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上,改变了原准则“资产减值恢复冲回”的规定,规定“资产减值恢复后不得冲回”。这一改变,克服了原准则下利用资产减值恢复调节利润粉饰报表的弊端。

(二)在所得税会计上,新准则采用了资产负债观,摈弃了损益影响观,取消了原所得税会计的应付税款法,规定,只能使用纳税影响会计法。这一改变,与税务会计的实现制原则相一致,虽然对应纳税所得额不发生影响,但会影响国有资产的税后收益。

(三)更多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方法。在《投资》、《投资性房地产》、《债务重组》、《非货币交易》等准则中,更多地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方法。这一改变,更加注重了资产的现时价值。

(四)完善了无形资产的核算。对研发费用的处理,新准则规定,无形资产研究阶段的支出计入当期损益;开发阶段的支出符合条件的确认为无形资产。在无形资产摊销上,新准则规定,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在使用寿命期限内摊销,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应摊销。这一改变,将会增加研发投入大的高新技术企业利润,从而增加其对财政收入的贡献。除此之外,新准则与原准则还有诸多不同。

总之,新准则从企业财务报告的目标出发,以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决策提供真实、可靠、公允的会计信息为宗旨,大量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在会计标准的关键环节和原则上,实现了与国际准则的趋同。在审计准则方面,新审计准则体系满足了新形势下注册会计师的执业需求,强化了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责任,细化了对注册会计师揭示、防范市场风险的指导,突出了维护公众利益的行业宗旨。财政部决定,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体系,自2007年1月1日起在境内所有会计师事务所执行。

三、新一轮会计改革对财政工作的深远影响

以新准则、政府及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新一轮会计改革,将对财政工作产生深远影响。

(一)将极大地改变财务会计的管理内容和管理方式。这就需要我们更新管理理念,更新监管技术手段,提升会计管理水平。

国际会计准则变更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会计准则  国际会计准则  投资性房地产  计量模式

0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房地产市场日益活跃,企业持有的房地产除了用作自身管理、生产经营活动场所和对外销售之外,出现了将房地产用于赚取租金或增值收益的活动。房地产已经不能简单的适用固定资产准则。为了规范投资性房地产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全面实施的新会计准则体系中增加了一项《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以下简称:新准则)。新准则的颁布反映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

 本文主要通过对比新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中投资性房地产计量模式的异同的对比,从而促进企业更好的运用新会计准则中投资性房地产计量模式,准确把握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精神和改进方向。

1投资性房地产初始计量

在投资性房地产的初始计量方面,新准则规定,投资性房地产应当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这与国际准则保持一致。国际准则另外对于不作为投资性房地产的成本项目进行了相关的规定,如为使房地产达到工作状态所必需的启动费之外的其他启动费用和其他的不正常损失等支出,不能作为投资性房地产成本的构成部分。新规则中只对初始计量成本的项目组成作了规定。因此,新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在对此的规定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2 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

2.1 计量模式运用数量 新规则规定一个企业只能采用一种计量模式对其所有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不得同时采用两种模式。国际会计准则规定,可以采用公允价值模式或成本模式作为其会计政策,并且将选定的会计政策采用于其全部投资性房地产。可见在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模式数量上,二者规定都是二选一。

2.2 计量模式选用侧重点 新准则规定,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通常采用成本模式,只有企业有确凿证据证明其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应当同时满足下列条件:①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②企业能够从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从而对投资性房地产地产的公允价值做出合理的估计。可见新准则更倾向于成本模式,只有在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取得时采用公允价值模式。

国际会计准则虽然对公允价值模式和成本价值模式选用,并未规定优先顺序,但认为从公允价值模式变更为成本模式通常不大可能导致更恰当的列报;对于选用成本计量模式的企业,仍应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进行披露;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还被作为了一些房地产归为投资性房地产的一个必备条件。例如:国际会计准则规定,对于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房地产再转租的,只要该类房地产符合投资性房地产定义的且企业对该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允许将其归类为投资性房地产,但企业必须对所有其它投资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从以上三个方面可以看出,国际会计准则更侧重于使用公允价值作为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

 2.3 计量模式转换方面 新准则规定,为保证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企业对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模式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存在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计量取得且能够满足采用公允价值模式条件的情况下,才允许企业对投资性房地产从成本模式计量变更为公允价值模式计量。成本模式转为公允价值模式的,应当作为会计政策变更处理。已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不得从公允价值模式转为成本模式。这主要是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并不完善所决定的。对于企业而言应该慎重的选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作为其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选用成本模式的,当资本市场、经济发展等客观情况发生变化时,还有选择公允价值的机会,而一旦选择了公允价值模式,就没有回旋的余地了。因此,新准则了这么长时间,但是很多企业仍旧选择成本计量模式作为其后续计量。

 《国际会计准则第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规定,只有能够导致在企业财务报表中对交易、其他事项或情况进行更恰当的列报的情况下,才能自愿变更会计政策。而从公允价值模式变更为成本模式不大可能导致更恰当的列报。由此看出,国际会计准则不主张从公允价值模式变更为成本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进行计量,但是并没有明确的禁止,在特殊条件下,还是存有一定变更的空间,而我国则明确禁止。

 综上所述,《企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的制定,规定了投资性房地产范围的界定、确认、计量模式及转换和相关信息的披露,顺应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填补了我国投资性房地产准则的空白,反映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但是由于我国具体国情如资本市场不健全,还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一定的差异,但这种差异的存在是客观和必要的。在我国资本市场逐渐完善和与国际市场融合中会逐渐的缩小。

参考文献:

[1]何希婧,陈汉文.国际会计准则第40号:投资性房地产的几家模式.新理财.2006.(09)

[2]路汉蓬.我国投资性房地产准则的国际比较与借鉴.北方经贸.2008.(09).

[3]叶炜祥.新会计准则第3号.会计投资性房地产.与国际准则主要差异现代.经济信息.2007.(07).

国际会计准则变更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会计准则变迁;新制度经济学;交易费用

当今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趋势日益加强,传统的对会计准则的研究仅仅局限于会计学的理论,而本文将突破会计学理论这一禁锢,从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费用理论出发,分析会计准则理论的变迁,并对会计准备理论现状做出分析和未来做出预测,为会计准则研究探索出一个全新的切入点和研究视角。制度是一种规则,它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各行为人之间的利益达到均衡是制度变迁的最终目的。然而,在非均衡状态下,环境和制度不能达到相互适应的状态,各行为主体的利益达不到均衡,从而行为主体意图改变现行的制度从而达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制度变迁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

一、我国会计准则变迁的历程

对于我国会计准则的变迁历程,各位学者的划分未能达成统一意见,但统一的是都以变迁过程中的标志性事件作为划分的标准。本文借鉴这种划分方法,将我国会计准则的变迁历程划分成以下四个阶段。

(一)局部借鉴国际惯例时期(1978~1992)

我国在计划经济时代,采用的是统收统支模式下的资金平衡会计。1978年以后,改革开放新时期,统收统支模式下的资金平衡会计难以满足经济日益发展的新要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1985年财政部颁布施行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和《中外合资经营工业企业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试行草案)》。这是计划经济转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次突破和探索。

(二)会计准则的产生阶段(1992~2000)

我国曾经存在制度与准则并存的特殊局面,这是为了适应当时中国经济转型的需要,是一次过渡阶段。1997年,为了规避我国混乱的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历史上我国第一个具体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一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应运而生,此后,陆续相应的颁布了其他的具体的会计准则,一共包括16个具体准则和1个基本准则,中国具体会计准则的基本框架基本构建完成。

(三)会计准则的发展阶段(2001~2005)

2001年,我国正式签署协议加入WTO,这又是我国经济发展里程碑式的事件,同时对会计准则的变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前一段时期,我国实行的是分行业、分业务的会计制度,但在加入WTO我国经济全面飞速发展的背景下,这样的会计制度已经不能满足我国经济体制的需要。为了适应经济高速发展的形式和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财政部颁布了一些列的会计制度,形成了《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三个制度,三个制度的颁布标志着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基本建立。

(四)与国际惯例趋同时期(2006至今)

2006年财政部在原来17项会计准则修订的基础上,同时颁布20多项新准则建立起了由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构成的会计准则体系。标志着我国的新会计准则日益与国际趋同。

2014年财政部正式修改2006年会计准则,这是在2012年了一系列准则征求意见稿后我国会计制度的又一次重大变迁。此次准则变化内容包括对长期股权投资、职工薪酬、合并财务报表、财务报表列报、金融工具列报五项准则的修订以及新增39号公允价值计量、40号合营安排、41号在其他主体中权益的披露三项具体准则,了一项准则解释,并修改了基本准则中关于公允价值计量的表述。我国会计准备与国际会计准备持续不间断的趋同也在这次修改中充分的表现出来。

二、我国会计准则变迁的主体分析

我国会计制度变迁的主体是政府,这是由于我国的会计准则是由财政部制定颁发的。这种制度变迁模式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降低制度安排的成本

诱导性的制度变迁与我国这种强制性变迁相比创新者需要花费更多的资源和精力进行组织和谈判来促成一项正式的制度安排,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这就需要花费更多的制度创新成本。而国家可以具有这样的强制力和公信力,从而可以比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以低得多的费用实施制度安排。

(二)及时满足经济发展对制度层面的需求

新制度经济学将制度视为一种公共物品,“搭便车”是制度创新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因此如果政府不进行制度的供给,将会出现社会制度供给不足的现象。为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政府应在制度变迁中迅速提供制度安排,以免产生制度真空的状况。

(三)体现各产权所有者的利益

会计准则起着对社会资源重新分配的作用,主要是由于会计准则会引发一系列的经济后果,这样经济后果会对不同利益集团产生不同的影响。在我国存在不同的利益主体,这就需要政府从公众角度进行协调,从而实现各利益群体的利益均衡。

三、促使中国会计准则变迁的因素分析

(一)制度环境改变对会计准则变迁的影响

会计准则变迁最直接的动因便是制度环境因素,因为制度环境因素是制度变迁中最积极的因素。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制度环境也不断更新,而此时会计准则与新的制度环境不适应,因此会计准则将为了适应新的制度环境而导致会计准则的不断变迁。

(二)知识理论的不断发展对会计准则变迁的影响

制度变迁的过程同时也是会计学理论不断发展积累的过程。会计是一门实践的学科,随着人们对会计实践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会计准则的认识和理解不断加深,继而使会计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和积累推动会计准则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三)会计准则需求对会计准则的影响

中国不断变化的制度环境影响了利益相关者对会计准则的需求,促进了会计准则的变迁。我国由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会计准则为满足经济体制转变的需要也随之进行完善和改进,从而推动着会计准则变迁。

四、我国会计准则变迁的特征分析

(一)强制性制度变迁为主,诱致性制度变迁为辅

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需要会计准则的变迁跟上经济发展的脚步,强制性变迁不失为一种最快最有效的方式。然而,由于强制性变迁的主体――政府存在不尽完美的方面这将影响会计准则变迁的效果。所以我国会计准则的变迁以强制性制度变迁为主,以诱致性制度变迁为辅。在准则制定之前,充分听取各方的意见,这考虑了变迁中的诱致性因素,只有强制性和诱致性相辅相成,才能更好的促进会计准则变迁的完善和发展。

(二)采用渐进式变迁的方式

渐进式的制度变迁方式遇到的社会阻力较小,同时可以减小摩擦成本,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如我国2006年的会计准则就是在上市公司实行,总结经验,进行试点,再推而广之,扩大到其他企业中去。采用这种方式充分照顾了各利益群体的利益,减少了社会不稳定和经济衰退,因而更加具有优越性。

(三)具有很强的路径依赖性

制度变迁之后很可能会为利益相关者带来收益,这种收益在制度变迁过程中不断强化,因此变迁一旦朝着某个方向发展,这就是所谓的制度变迁路径依赖,因为这个方向自身会得到不断的强化。会计准则变迁的过程可能导致原有的利益集团的利益受损,从而原有的受益者会顽强的抵抗新制度的形成,形成旧制度壁垒。例如,改革开放以前,我国普遍采用“会计制度”的概念,改革开放后我国引入“会计准则”说法,这使得当时很多会计人员无法理解,还是惯性的采用原来的说法。

五、我国的会计准则不断变迁的趋势

(一)会计准则不断向源发、自生、主动的方面变迁

最佳的制度变迁应该是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的,即在问题出现之前得以实施,从而可以减少问题的发生或者防患于未然。而较差的制度变迁是救火式、被动式的,即实际问题已经出现,倒逼制度进行改革和跟进。回顾我国制度变迁的过程,“关联方关系以及交易的披露”和“债务重组”准则都是为了应对当时混乱的会计实践而产生的。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完善的情况下,必须改变这种救火式的准则变迁方式,进行自主的准则创新。

(二)会计准则由供给主导型向需求供给型转变的模式变迁

供给主导型的模式是我国会计准则变迁的主要模式,制度创新不足和效率底下是这种模式的不足。会计准则变迁向需求供给型转变已经成为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可以预见的大趋势。

(三)在与国际趋同的背景下保持中国特色

21世纪的今天,资本和货币不断国际化流动,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交流不断增加,这样的大背景下必然导致会计准则的国际化。然而,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在会计准则国际化过程中发言权不大,从而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保持中国特色,以国家利益为根本要求。

六、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促使会计准则制定的充分博弈

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决定了我国会计准则制定过程缺乏充分的博弈和竞争。充分的博弈不仅可以提高会计准则的制定效率和质量,而且可以更充分的反映各利益群体的需求,实现“纳什均衡”。我国会计准则制定过程首先要让各方利益群体参与其中,表达各自的利益需求,同时也应该让民间的力量参与到政府的主导制定之中;完善博弈环境,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不断完善博弈的经济环境和法律环境。

(二)在国际上争取会计准则制定的主导权

目前发达国家占据着会计准则制定的主导权。发达国家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需要,使得IASB了一些国际会计制度,然而这些会计制度很少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具体需求。我国应该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国际会计准则制定之中,不断参与会计准则制定方面的国际交流和合作,积极发出我国关于会计准则制定的声音,争取早日在国际会计准则制定中发挥自己的力量。

七、结语

本文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切入会计准则变迁的研究,并提出了对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发展的建议,希望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不断的完善。但是,由于本人对于新制度经济学知识的掌握还存在浅薄之处,因此分析会计准则变迁还不够透彻,并且没有采用定量的方法进行分析,也是本文的遗憾之处。会计准则国际化已经是一种不可抵挡的潮流,我国会计准则在与国际趋同时如何争取主动权,确保国家的利益,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也是笔者未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l]刘峰.会计准则变迁[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2](美),诺斯,张五常.制度变革的经验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3]财政部会计司.我国会计的国际化进程[J].财务与会计,2002(01).

[4]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M].上海三联书店,1994.

[5]祝继高,张晨宇.推进中国会计研究的国际化[J].会计研究,2012(06).

[6]葛家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制定的几个问题[J].财会通讯,2002(07).

[7]贺佳.中国会计制度改革与变迁[J].时代金融,2012(06).

国际会计准则变更范文第5篇

2006年2月,财政部了39项会计准则(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宣告我国会计标准在更大的程度上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

著名会计学家迈克尔・查特菲尔德曾指出,会计的发展是反应性的,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纵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计改革历程,大体上经历了三个不同的路径:与国际惯例接轨、与国际会计准则协调和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这三条路径的形成基本上说明了我国对作为“国际通用商业语言”的会计认识的逐步深化和实践上的价值取向。

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推动了我国会计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初步接轨

1992年前,我国建立了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会计核算体系,其基本特征是封闭而自成一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了改革开放政策,其后大量外资涌入我国,期间虽然在“三资”企业引进了部分国际通行的会计政策,但总体上没有动摇原有的会计核算体系。1992年6月9日同志在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第一次提出了中国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年10月党的十四大正式把这一目标确定下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预示着我国的经济将融入世界经济大潮之中,迫切需要改革我国的会计核算标准,实现与会计的国际惯例接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92年11月财政部了《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13项行业会计制度和10项行业的财务制度(简称两则两制)。“两则两制”的与实施,从根本上动摇了原有的会计核算体系,已“尽可能多地同国际惯例接轨,采用国际惯例”(张佑才,1993)。这次会计改革在记账方法、会计平衡公式、会计报表体系、资本金制度、折旧方法、专用基金、成本核算方法、资产减值准备、企业利润分配制度等方面实现了与国际惯例的接轨,提出了会计目标、会计假设、会计原则、会计要素等一系列新的概念。

会计惯例是经过历史长期积累而逐步形成的世界各国通行的会计实务处理原则、方法与程序。接轨是“比喻两种事物彼此衔接起来”。1992年的会计改革是我国会计改革的“里程碑”,其重大意义不仅仅是结束了我国40多年来形成并使用的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会计核算体系,更为重要的是在推进财务会计制度向市场经济转轨和与国际惯例接轨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作出了重大贡献,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然而,“两则两制”毕竟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始阶段,所制定的会计准则制度不可否认地带有较多的计划经济的痕迹,与国际惯例接轨只是初步的,还不能说是深度的接轨,确切地说,在许多方面与国际惯例不一致,特别是与国际会计准则不一致。因此,“实施两则两制只是我国财务会计制度改革的第一步,我们的目标是建立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体现中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特点的中国会计准则体系。”(张佑才,1998)。

二、亚洲金融危机和美国世界级企业的财务丑闻,催生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

葛家澍、刘峰认为,我国会计改革初期主要是借鉴美国的会计模式。笔者同意这个看法。但亚洲金融危机和美国一系列的世界级企业财务丑闻事件的发生改变了“趋美”的思路。

(一)亚洲金融危机改变了会计标准制定的方向

1997年7月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使亚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蒙受重大的经济损失,导致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危机。1998年12月,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的一份名为《会计披露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所扮成的角色:应吸取的教训》的研究报告对亚洲金融危机的一般特征、金融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会计在金融危机预警中发挥的作用,与金融危机有关的国际会计准则等方面做了深入的研究,还将韩国、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日本的90家最大的银行和企业现行会计实务同国际公认会计实务进行比较,得出的结论是,多数国家的金融机构和企业在会计披露时没有遵循国际会计准则,会计信息披露缺乏透明是造成企业破产的重要原因之一,并提出了各种有助于提高会计披露质量和透明度的建议。

(二)美国一系列世界级企业财务丑闻事件的发生促成了向国际会计准则协调

长期以来,美国一直自诩其会计准则是世界上最为完善、最为优秀的,其地位作用不可动摇,对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及其准则一直加以抗拒,同时却努力扩展公认会计原则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自2001年美国相继发生安然、世界通信等一系列财务丑闻事件以来,人们对美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基础进行了质疑,动摇了人们对美国会计准则(公认会计原则)的信任。事实证明,美国的会计准则了也不是铁板一块,同样存在漏洞而且是较大的漏洞。美国会计准则数量庞杂,各项规定太过具体, 而且由于以规则为基础,即使是专业会计人员也很难全部掌握。因此,2002年7月,布什政府颁布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arbanes-OxleyAct),该法案针对美国会计准则存在的问题,除了重申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制定会计准则的权力外,还要求SEC就美国是否应改为以原则为基础的会计准则进行研究,并在世纪之交主动出击,积极参与IASC的改组,改组后的IASC称为IASB(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从而使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与IASB之间的关系从原来的竞争对抗关系发展成为合作伙伴关系,极大地促进了美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接轨与融合。

亚洲金融危机、美国发生的一系列财务丑闻事件和美国对国际会计组织态度的转变,不仅给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的模式选择提供了警示,而且成为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的契机,同时还对会计准则是否应具有国家特色作出了一个基本的判断。从1997年5月第一个具体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出台开始,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协调便成为我国制定会计标准的目标,制定的各项具体会计准则在项目的选择、结构、内容和行文等方面都带有国际会计准则的痕迹。官方(如财政部)、学术界、实务界基本上接受“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协调”的提法。协调是“配合得适当”。协调的结果既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又强调要根据我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状况、社会(民族)文化、法律环境、教育发展水平,保持中国的会计特色。借鉴有保留,特色明显可以说是协调的真实写照。“如果我们不切实际地、一味地向某个国家的会计标准或者不顾条件地向国际会计标准靠拢,可能会牺牲我们的利益”(冯淑萍,2001),“《企业会计制度》在很多方面也体现了会计的中国特色,如公允价值的运用、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易。”(刘玉廷,2001)。基于这样的考虑,财政部2001年对“债务重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现金流量表”、“投资”、“非货币易”等5个会计准则进行了修订,限制了公允价值的使用,2001年初《企业会计制度》,重新使用会计制度而非会计准则术语,并放弃了国际上流行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也就不足为奇了。1998―2001年间制定的准则制度无不打上中国特色会计的烙印。

三、国际贸易中反倾销诉讼,坚定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决心

从与国际惯例接轨到与国际会计准则协调是一大进步,这一转变,方向更加明确,指向更加具体,行动更加务实。但协调不同于趋同,趋同即趋于一致,趋同是协调的进一步深化,体现了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要求。“趋同指的是收敛、缩小差异,现在不同,经过一段时间后会逐步相同,最后消除差异”(陈毓圭,2005)。用高等数学―极限―专业术语来说,趋同就是无限逼近或接近。从国际协调到国际趋同,不仅是表述的变化,实质反映的是一种思维和理念的变化,其中折射出对市场经济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过程。

当今世界发展有两大趋势:一是政治上的多极化;二是经济上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会计国际化。会计国际化指的是世界各国或地区的会计准则与实务趋于一体化。笔者认为,我国会计标准建设的目标由协调转向趋同,国际贸易中各种反倾销诉讼,是一个直接的外因。

自2001年11月加入WTO以来,发达国家设置种种壁垒阻挠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并且诉诸各种反倾销诉讼使中国遭受大量经济损失,中国是国际反倾销最大的受害者,中国产品受到一些国际组织和国家反倾销指控居全球之首。我国连续九年成为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国际反倾销使中国正当利益受到严重的损害。2004年欧盟在评估我国市场经济地位时,将中国视为“转型经济国家”,设置了独立于双边协定和WTO规则之外的条款:必须建立一个符合国际会计准则的、账目清楚的会计记录,该会计记录应当由独立的机构根据国际会计准则进行审计。诸如此类的“霸王条款”是促动我国推动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趋同的、最直接的外部动力。

由于IASB是一个具有国际背景的会计专业技术组织,其在会计标准建设上权威性越来越大,某一国所制定的会计标准如能得到IASB的肯定,无疑会提高该国家的市场经济地位,减少国际贸易中各种反倾销诉讼,增加国家的经济利益。因此,争取IASB对我国会计标准建设的支持与对我国会计标准与国际会计准则实现趋同的认可具有积极的意义。2005年11月8日,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与IASB签署联合声明,成为目前世界上除了美国等极少数国家与IASB就会计准则趋同问题正式签署过协议的国家之一。2006年6月14日, IASB主席戴维・泰迪爵士在参加美国参议院银行、住房和城市事务委员会就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雇员福利准则听取意见时,发表了证词。戴维・泰迪爵士在证词中首先介绍了IASB在国际趋同方面的进展,尤其提到了中国与IASB的趋同成果。他再次重申,中国2006年2月份的新准则体系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了实质性趋同,仅在关联方交易披露和资产减值两个问题上存在差异,这一实质性趋同的成果正在经受检验。中国会计准则的质量由此得到了提高,并且中国在会计准则趋同方面前进了一大步。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财政部有关领导的讲话中不再提会计准则协调而是说会计准则趋同;我国最权威的会计类刊物《会计研究》从2005年第12期起,由此前的“会计国际协调及国外相关组织近期动态”栏目改为“会计国际趋同及国外相关组织近期动态”;公允价值在2006年新准则中的再次运用等变化直接反映出我国会计标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决心与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