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风电运维方案

风电运维方案

风电运维方案

风电运维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批量性故障;分析处理;预防措施

1 概述

通常将五台及以上风力发电机机组在一段时间内频繁出现同一故障称为批量性故障。批量性故障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种:(1)部分部套厂家设计更改后,未通知相关厂家,造成配套的元器件不匹配而引发批量性故障;(2)同批次元器件存在质量隐患,在运行一段时间后,将陆续出现批量性故障;(3)机组同部位零件因安装或维护不到位,长期运行易导致批量性故障产生等。

批量性故障发生后,将造成机组批量频繁出现相同故障而停机,使实际可利用率降低,维修维护费用升高,运营成本增加,并导致用户满意度下降。

文章主要针对某风电场风力发电机机组投运后,因部套厂家设计更改原因及安装维护不到位等原因导致的批量性故障进行分析,并提出处理及预防措施,如:发电机风扇1批量性故障、贝克注油小齿轮脱落批量性故障。

2 批量性故障处理流程

建立机组运行、故障档案台账,记录机组运行、故障、消缺、维护、巡检、整改等各项工作情况做为数据支撑库,便于机组运行情况掌握、汇总统计、分析并得出的批量性故障,进而分析故障原因、制定处理方案及预防措施。

批量性故障处理的基本程序:

(1)熟悉系统:要详细了解系统状态及各种参数、工艺流程图或布置图。

(2)调查故障现象:收集故障案例,进行故障详细描述并统计。

(3)调查故障原因:调查与故障有关的所有原因事件和各种因素。或根据经验教训和事故案例进行分析。按其逻辑关系,逐级找出直接原因的事件,直至所要分析的深度。

(4)制定处理方案及计划:以可行性为标准。

(5)采取的预防性措施:通过机组运行、故障档案台账统计出故障发生的频次及时间验证措施的效果。按已有的作业标准进行操作和执行,处理方案或预防措施是在按标准化作业发生故障后分析并实施。

3 案例:发电机风扇1故障分析及处理

3.1 故障现象

在2012年,某风电场陆续有10台机组频繁报“发电机风扇1”故障,主控柜发电机风扇1的Q3.1继电器跳开,造成机组停机。

3.2 故障检查及原因分析

经对上述报“发电机风扇1”故障的机组进行检查,除了主控柜发电机风扇1的Q3.1继电器跳开外,其它控制线路、发电机风扇1的电机内阻均正常。发生故障的东风发电机散热风扇为单风扇。

根据检查情况,分析其故障原因如下:

发电机单风扇电机在690VAC工作电压时额定电流为6.41A,而主控柜设计Q3.1继电器最大保护电流为6.3A,小于发电机风扇电机额定电流值,在机组长时间运行状态下,发电机风扇运行时间较长且处于满载运行状态时,造成了Q3.1继电器跳开,机组报故障停机。

3.3 改造方案选择

根据检查情况和故障原因分析,其改造方案有两种:

方案1、重新选择并更换Q3.1继电器。

方案2、就地取材,寻找可替换继电器:将偏航24的继电器Q2.6(最大保护电流为10A,实际其控制1个偏航电机,工作时额电流为3.03A)与发电机风扇1的继电器Q3.1继电器互换。

方案1需采购新的继电器且数量大(100台左右的机组),而方案2因偏航24的继电器Q2.6只接有1台偏航电机2,其Q3.1继电器可满足偏航电机的使用要求。

故选择方案2进行改造。

3.4 改造方案实施

将偏航24的继电器Q2.6与发电机风扇1继电器Q3.1继电器接线互换,后调整整定值。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断开Q2.6与Q3.1继电器开关后,使用万用表确认继电器下部无690VAC后进行操作。

(2)接线互换2步如下所示:按顺序依次将Q2.6继电器下端2、4、6端子排的32、33、34号线与Q3.1继电器下端2、4、6端子排的44、45、46号线互换。

将Q2.6继电器上辅助13端子排的361号线与Q3.1继电器上辅助13端子排的349号线互换。

注:紧固线路时规范操作,防止电击危险、虚接打火或滑丝

(3)将Q2.6与Q3.1继电器标签互换

在互换标签后,重新设定发电机风扇1的继电器整定值为8.5A,偏航24的继电器整定值为6A。

(4)进入控制面板通关软件控制检查发电机风扇旋转方向是否正确,断开偏航1、3电机Q2.1和Q2.2继电器,手动顺时针只运行偏航电机2,检查偏航电机2实际是否为顺时针方向,验证控制与实际运行方向保持一致。

(5)如Q2.6继电器与Q3.1继电器接线互换线路不够长,可直接互换Q2.6继电器与Q3.1继电器位置,从第3步不再开始执行。

3.5 改造效果

对100台采用单风扇发电机的机组进行改造后,再未出现“发电机风扇1”故障。

4 案例:贝克注油小齿轮脱落故障分析及检查预防措施

4.1 故障现象

某风电场有10台机组陆续报“变桨电机电流不对称”等故障停机。

在进行检查时,发现上述10台机组均为注油小齿轮安装板偏移,固定螺栓断裂,注油小齿轮脱落,其中有3台机组轮毂内的B编码器损坏或轮毂内其它部件被脱落的注油小齿轮砸坏等一系列相关故障发生。检查剩余98台机组,其注油小齿轮均存在偏移情况,具有故障安全隐患。

4.2 故障原因分析

检查故障贝克注油小齿轮的结构及其安装位置情况,发现贝克注油小齿轮为纯金属件;其有可调节位置的腰形安装孔。

根据检查情况,分析其故障产生的原因有以下两种:(1)安装位置不当,注油小齿轮与变桨轴承大齿圈不同心或间隙未调整好。(2)固定螺栓的力矩未达到要求。

4.3 检查预防措施及调整方法

经分析,贝克注油小齿轮的脱落故障发生前,注油小齿轮安装板将出现偏移过程,因此,通过对机组的日常巡检和定期维护时,检查注油小齿轮的安装板是否偏移并对已发生偏移的注油小齿轮安装板按要求进行调整,能预防贝克注油小齿轮的脱落故障发生。

检查预防措施:(1)检查注油小齿轮安装板位置是否偏移。(2)检查注油小齿轮与变桨轴承大齿圈是否同心,间隙是否正常。(3)检查安装板固定螺栓力矩是否符合要求。

4.4 效果

按预防检查措施对贝克注油小齿轮进行检查调整后,经过风场为期一年的机组运行验证,再没发生贝克注油小齿轮脱落等故障。

5 结束语

通过处理批量性故障使技术人员提高了检查统计、分析及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批量故障处理的流程,为解决处理其它故障积攒经验。

风电运维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电力通信现场;安全管理;风险管理

电力通信保障了调度自动化、远程监控、电力调度、继电保护、电力生产等通信需要,是电力系统安全、可靠、稳定、经济运行的重要基础,在电力系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如何在电力通信现场安全管理中运用风险管理念提高通信安全水平,防止由通信事故引起电力系统事故或者延误事故处理和扩大事故,是电力企业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的问题。

1 电力通信现场的风险管理概述

电力通信现场的风险管理是一种具有预见性和前瞻性的重要工作,电力通信现场的风险管理体系由风险分析、风险辨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应对组成。

1.1 风险分析

电力通信现场的风险分析是指根据以往电力通信中各类安全事故,对风险的发生后果、发生概率和发生原因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1.2 风险辨识

风险辨识是电力通信现场风险管理的重要基础,辨别电力通信过程中存在的危险因素,提炼和分析生产运营活动中安全隐患和各类安全案例,找出危险因素,提前控制和管理风险项目。

1.3 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指定量或者定性的评估电力通信风险造成的后果,评定风险的严重等级和发生个数。

1.4 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指全面评价和检查电力通信中贯彻执行风险管理决策的情况,进一步提出提高、改造的方法和措施,由于电力通信中的风险因素具有不确定性,因此需要不断评估和监测风险发生的后果和概率,加强风险管理,完善应对措施,进行风险防御。

1.5 风险应对

风险应对是指电力通信管理部门为了有效地规避潜在风险,采取的多种安全防御措施,确保电力通信的安全稳定运行状态,利用优化、改造和消缺流程,对电力通信作业过程、环境和设备中的风险及时消除,从源头消除电力通信的潜在风险,对于从经济上、技术上无法消除的风险,积极采取应急方案和预控措施。

2 电力通信现场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

电力通信现场的安全管理力度不足,缺乏相对独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电力通信现场的安全管理忽视风险管理。以电力系统的电网调度为例,具有相对比较成熟的安全管理体系、风险预警机制和安全调度规章制度,电力调度部门定期进行安全事故预演和预想,具有明确的工作机制、安全管理模式和风险管理意识,而电力通信的安全管理比较薄弱,缺乏系统的、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

2.2 电力通信的风险管理意识淡薄

电力通信的安全管理需要工作人员共同参与,每一位工作人员充分认识到电力通信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将维护电力通信安全放在工作的首位,加强管理和防范,实现电力通信现场的规范化、科学化、合理化安全管理,但是当前电力通信相关部门和管理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单薄,还处于“脚痛医脚、头痛医头”的管理阶段,专注于解决局部的问题,将电力通信安全管理的重任全面压在管理人员和班组长身上。

2.3 电力通信应急系统不完善

当前电力系统对于电力通信的规划建设投入相对较少,导致电力通信应急系统不够完善,不能达到电力通信安全稳定运行的要求。一旦通信设备发生故障,会导致整个变电站的业务中断,容灾处理能力较弱。

3 在电力通信现场安全管理中运用风险管理理念的策略

3.1 明确风险管理目标

在电力通信现场安全管理中运用风险管理理念,首先要明确风险管理目标。积极开展电力通信系统的安全风险管理和控制活动,规范电力通信现场的安全管理活动,制定完善的安全风险防范机制,全面提高电力通信网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水平,防止由于调整通信方式和通信检修,导致继电保护装置误动作造成电力通信事故的情况发生,确保电力通信网的可靠、稳定、安全、经济运行。

3.2 制定完善的风险管理工作内容

电力通信相关部门要制定完善的风险管理工作内容,深入分析日常的施工检修、建设和运行维护对电力通信网安全稳定运行的影响,明确安全管理的流程、要求和范围,组织电力通信运维部门深入学习,全面落实电力通信现场风险管理内容。根据电力通信网的安全管理标准,加强通信检修风险管理,编制详细的重点检修预案和施工指导计划,定期对电力通信网中危险源点进行控制和分析。另外,电力通信运维部门的工作人员要不断提高电力通信现场维护检修的风险管理意识,确保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3.3 全面落实风险管理

电力通信系统要明确安全管理机构和部门的职责,完善电力通信网运行维护的管理流程和管理职责,安排专门的技术人员全面负责电力通信现场的风险管理,制定电力通信现场风险管理的要求和范围,明确触发事件与风险发生原因,分析和研究各种风险。加强电力通信运行维护和检修管理,协调电网停电工作,及时控制和分析维护检修对电力通信网的影响。同时,每周开展电力通信运维研讨会,研究每周的风险源点,组织电力通信安全管理部门学习风险管理方法、知识,对重大的电力通信故障和缺陷进行分析,并且落实改善措施,编制电力通信网的事故保障专项计划和应急预案,提高电力通信现场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3.4 加强风险管理监督

电力通信现场的风险管理是一项前瞻性的系统工作,对于电力通信网的建设方向和安全稳定运行有着直接的影响,需要电力通信网各级安全管理部门的积极协调配合,降低调整电力通信运行方式和维护检修给电力通信网安全稳定运行带来的影响,最大程度地消除安全隐患。为了确保电力通信现场安全管理运用风险管理理念的效果,电力通信管理部门要将风险管理纳入常态化的安全管理工作中,全面落实电力通信现场的应急预案、检修方案和检修计划。

4 结束语

电力通信现场的风险管理对于保障电力通信网和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结合当前电力通信现场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积极采取改进措施,加强电力通信现场的风险管理,推动我国电力通信产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梁毅强.电力通信网的安全维护与管理措施[J].企业技术开发,2010(15).

风电运维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脱硫增压系统;静叶可调轴流风机;烟气脱硫改造

中图分类号:X7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 (2010)25-0097-02

湿法脱硫工艺系统中,自锅炉引风机来的烟气进入吸收塔中洗涤脱硫,经脱硫后送回尾部烟道进入烟囱排放。由于烟气流经原烟道、烟气换热器(GGH)、吸收塔、净烟道、挡板门等阻力设备,需设置增压风机来补偿流动中的压力损失。

目前大部分FGD系统是后期增设的,所以一般增压风机都是与锅炉引风机串联运行。对于新建机组可以采用引风机同时克服锅炉和FGD系统的阻力。当然这种情况的前提是脱硫装置应当长期连续运行,否则运行经济性较差。

1增压系统的设置位置

目前,国内的湿法脱硫项目,一般通过在脱硫系统的入口处设置增压风机来提高烟气的压力,克服脱硫系统的阻力,整个脱硫系统处于正压状态。

对于国内老机组加装脱硫装置,一般是在原两台并联运行的引风机的共用烟道后再布置一台增压风机。该增压风机的容量比前面的单台引风机放大了一倍,例如,300MW机组的增压风机容量相当于600MW机组的引风机。新建大机组配置脱硫装置,国外一般一台锅炉配置二台引风机,引风采用二级叶轮。这种配置既保留了原一台锅炉配置二台引风机的优点(即一台风机故障,另一台仍可承担60%~70%的负荷),又满足了脱硫装置和烟道对压力的需求。一般,如果脱硫系统省却烟气再热器,脱硫系统的阻力较小,可以通过直接将引风机扩大来克服脱硫系统的阻力,将引风机和脱硫增压风机合并的方式能节约投资和运行费用。

1.1增压系统的四种设置位置

如果脱硫系统设有烟气烟气换热器(GGH),从烟气流程中可以看出,增压风机可以布置在四个位置:GGH上游原烟气侧(方案A),吸收塔入口侧(方案B),吸收塔出口侧(方案C),GGH下游净烟气侧(方案D)。这样,按照布置位置及相应的烟气条件,脱硫增压风机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干风机”和“湿风机”。

1.2增压系统设置位置的选择

方案A,增压风机布置在GGH上游的原烟气烟道上的方案。

方案B,增压风机布置在GGH出口和吸收塔进口之间原烟气烟道的方案。

方案C,增压风机布置在吸收塔出口及GGH净烟气入口之间净烟气烟道的方案。

方案D,增压风机布置在GGH净烟气出口烟道的方案。

在上述方案中,方案A、C比较常用。方案A的优点是常规的风机就可作为引风机,这样风机可以实现国产化,也大大降低了初投资。此时增压风机的运行条件与锅炉引风机是相同的,选型方式也类似,一般可以根据需要,在离心风机,静叶可调轴流风机和动叶可调轴流风机之间进行选择。考虑到要将回转式换热器的泄漏量减少到最小,并将残余液滴进行预干燥,方案C在这方面提供了特殊的优越性。

2增压风机的设计选型

2.1设计/选型原则

增压风机的设计及运行将充分考虑正常运行和异常情况下可能发生的最大流量、最高温度和最大压损以及事故情况。增压风机在容量、设计和构造上将保证从零到满负荷时都能运行。在满足BMCR工况下的运行要求基础上,还将满足FGD最差的设计条件,即:

(1)基本风量按锅炉燃用设计煤种和BMCR工况下升压风机入口的烟气量考虑。

(2)风量裕量不低于10%,压头裕量不低于20%,另加10℃的温度裕量。一般一套脱硫系统配置一台增压风机。在湿法烟气脱硫工艺中,增压风机主要有以下3种类型:离心风机、动叶可调轴流风机、静叶可调轴流风机。

2.2性能/可靠性比较

2.2.1离心风机优点:在设计工况下,风机效率最高;具有叶片型式多样、抗磨损性能好的优点。缺点:叶片直径较大,占地面积较大和检修维护不方便;变负荷调节性能差,偏离设计点时,随着风机参数的变化,效率下降快。

2.2.2动叶可调轴流风机结构特点:动叶可调即叶片角度在风机运行中可依靠液压调节机构进行调节,改变风机风压、风量。动叶可调轴流式引风机由进气箱、带整流导叶环的机壳、扩压器和转子组成。电动机通过中间轴传动风机主轴。机壳具有水平中分面,便于安装和检修。转子由叶轮、轴承箱、中间轴、液压调节机构等组成。

优点:调节性能高,能很好的适应变工况负荷运行。

缺点:(1)耐磨性差,在烟气系统中,叶片的磨损甚至国内曾有发生“剃光头”的事;(2)液压调节系统较复杂,给维修及运行费用上造成一定困难。

适用:中压至低压的场合。

2.2.3静叶可调轴流风机结构特点:静叶可调轴流风机在运行中风机进口导叶依靠调节机构可进行调节,从而达到改变风压、风量的目的。

静叶可调轴流风机由进气箱、进口调节门、整流导叶环的机壳、扩压器和转子组成。电动机通过刚挠性联轴器直接传动风机主轴。主轴有两种支撑方式:一是两端各有一个轴承座形式和整体式轴承箱的悬臂形式;二是叶轮与主轴用高强度螺栓直接连接。前种轴承形式叶轮检修装拆后,需要重新调心。

静叶可调轴流风机受其特性限制,风机小装置效率不会超过87%(比动叶可调轴流风机低,且高效率区比动叶可调轴流风机小),适用压力系数在离心风机和动叶可调轴流风机之间。

优点:(1)介于动调和离心之间,它的变负荷调节性能比离心机好,但比动调稍差;(2)调节系统采用简单的电动执行机构调节,可靠性较高,系统简单,维修也方便。

缺点:效率相对较低。

适用:压力较大的场合。

2.2.4可靠性动调和静调可调轴流风机的可靠性指标均为99%,但由于动、静调各自的结构特点,在高温含尘烟气的工作条件下,动调叶片磨损的潜在风险较静调高。

2.3投资/运行维护费用比较

投资:静叶可调轴流风机比较便宜,大概是动调价格的70%~80%,并且由于其转速低,设备基础的费用也略低。

维护费:风机的维修费用主要考虑的是叶片的更换。动调风机的叶片是靠堆焊和喷涂耐磨材料来提高磨损寿命,其寿命较静调短,且叶片更换费用高;另外,其液压系统结构虽精密,但也易出现漏油、卡涩,现场维修量也大。

运行费:从考察风机的技术性能来说,有一个关键点是风机的功耗。在许多评估中风机功耗是按在BMCR工况点的功耗进行的,但这与实际情况相差较大,电厂不可能一直在100%BMCR工况点下连续运行,更多的是在30%~100%BECR工况范围内满足调峰的要求。

3结论

本文根据湿法烟气脱硫的工艺,介绍了脱硫增压风机位置布置和设计选型的确定。讨论增压风机的特点、设计选型的原则及三种常用增压风机的性能与可靠性比较,最后得出本项目采用单台动调风机在技术上可行、成本控制较佳的结论。

参考文献

[1] 苏州热工所.上海吴泾第二发电有限责任公司2×600MW烟气脱硫工程168小时试运行报告(1#脱硫系统)[R].2007,(12).

[2] 王家永.关于烟气脱硫系统中增压风机几个问题的探讨[J].电力建设,2004,(7).

风电运维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风电场;运行维护管理系统;设计开发

风电设备的管理和风电场维护、工作方案等工作处于纸质文档的管理时期。虽然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很多信息化管理软件在应用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问题,不能完善应用到风电场管理工作中,需要改善其工作形式,以此符合实际风电场设备的需求。其系统需要依据大型风电设备构成的复杂性和风电设备的维护、工作方案等流动的连续性,满足对维护工作的研究信息,以及实施监控的信息管理系统,以此解决实际发展过程中风电场管理效率等问题。

1 风电场运行维护管理系统的设计

其主要分为以下几方面:第一,维修维护工作方案的设计。风电场运行维护系统的中心工作就是对风机的维护和维修工作。维修方案包含了对不同零件的维修维护工作、工作者以及工作过程中需要的设备和工作等。在制定有效的维修方案之后,在实际维修的过程中依据各种类型的工作具备的责任,进行有效的工作。其中相关的工作包括了库存检测、风机零部件的维护、相关工作的进步跟踪、填写相关报告等。第二,功能设计。管理系统和中心流程结合的包含七个板块,其中基础信息包含了管理者信息、风机构成信息、风机多个部位出现问题之后以及相应的维护工作信息。生产过程中的模块包含了实际发展过程中的信息、方案以及不同时期的生产报表。安全管理对于风电场管理者在管理的过程中实施管理工作。组织构成管理包含了系统管理者的工作,有助于为之后的工作提供有效的依据。第三,系统总体构成。其整体划分为三个层次:应用层、中间层以及数据层。前者主要是提供平日里的维护工作、方案管理和相关工作的信息化管理;中间层主要是为之后的流程运转提供基础工作;数据层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其系统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特点,有助于此系统和其他系统的构成和之后工作的拓展[1]。

2 风电场运行维护管理系统的开发技术

2.1 依据JBPM2.0的工作流技术

工作流技术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可以有效的划分业务工作和界面开发的高耦合度,促使相关工作的开发和用户界面的开发工作是彼此独立的,以此提升对其程序的开发工作效率。

依据JBPM开发工作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工作方案,最先是在风电场运行过程中的管理系统依据Flex技术,一局棋可以绘图的技术,描绘出系统中相应的工作节点,以及依据绘制箭头连接不同节点以此获取有效的数据分析信息。同时依据与GXT2.0构成,为全部的节点都建设有效的开发通用的用户界面。其可以提供不同节点应用者的参与和工作过程中需要的信息资源,同时明确应用者在一节点处提交数据的数量。依据GXT2.0和相应的技术完成模块定义之后,通过JBPM2.0的工作流技术的架构形成相应的模板,以此将相关的数据信息资源保存到相应的数据库中。之后依据其相应的接口促使工作得到有效的发展,在流程发展到一定的工作中之后,依据设定的角色进行有效的工作,之后提交任务,以此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工作可以依据设定的角色进行有效的控制。最后,在任务结束之后,任务直接退出之后,整体工作都完成了[2]。

2.2 GXT2.0的Web界面设计技术

GXT2.0主要是依据GWT的互联网客户端JAVA库。依据相应的编译器将其代码转换并且进行压缩,以此提升服务器的应用效率。风电场运行过程中进行的维护工作主要是依据GXT的面板控件,有效的开发和拓展用户界面,以此完成风电场运行过程中管理系统用户区中对导航栏的开发工作,并且对其相应的工作提供有效的依据。依据Grid控件可以展示数据;依据FormPanel控件加大对数据的管理工作;依据ComboInput控件对数据进行选择工作。通过依据对较为复杂的组合和事件进行操作之后,系统可以开发满足风电场需求的界面。但只是用户布局的工作是不完善的,系统需要依据触发事件促使用户的界面可以增加对相应数据的管理技术。系统可以依据GWT-RPC技术对相应的数据进行有效的改善和更新。在用户依据一条数据之后,即便是数据没有持续到数据库中,用户也可以和平台中的其他模块进行有效的互换工作,以此提升应用者的体验效果。在实际开发的过程中,因为风电场运行过程系统中存在很多大量的小图片,要想提升工作效率,GXT2.0依据图片缓存的技能,以此减少图片下载的时间,以此提升应用者的效果。以此,为之后的工作奠定有效的基础,同时为风电场的实际管理工作提供有效的依据[3]。

2.3 依据EJB3.0的中间件技术

风电场运行管理系统依据EJB为中间件。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无状态的情况下依据元数据注解的P0JO类,通过开放形式会话Bean是向接口开发的应用系统,以此减少系统之间的耦合性。另外,没有状态会话Bean在其中被池化,以此提升应用者访问的并发量,促使其吞吐量增加。因此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开发相应业务的逻辑层。除此之外,由于实体Bean具有一个较大的特点就是继承。由此可见,依据这一特点,将大部分重要的属性封印在多种JAVA类中。若是构建一个具有继承特点的EJB实体Bean的时候,可以将其特点直接继承到子类中。风电场运行过程中实施管理信息的系统正是依据这一理念设计有效的平台表。依据这一理念,在完成实体开发之后,依据相关的设备和文件将实体类展现成数据库的表。在构建完善的表格之后,业务逻辑层可以依据实体管理器对实体类实施工作,以此有助于提升数据库中更多的工作[4]。

2.4 面向切面的编程技术

风电场运行过程中的管理系统依据面向切面的技术理念,促使相关的编程工作在开发的过程中集中到整体信息管理平台中。集成的两种技术之后,促使平台的开发得到应用和推广,并且对相应复杂信息的处理能力更为优秀。

依据JavaScript可以进行验证工作。风电场运行过程中实施的管理工作有助于对邮件格式进行验证工作。其系统构成主要是依据相应的信息库提升对表格数据的构成,提升工作效率,将其工作变得简单化,以此满足实际发展过程中相关工作的需求[5]。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风电场的信息管理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得到了有效的应用和发展,但是在国内应用的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在实际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国外的优秀案例,同时在国内还没有自主研究符合国内地理环境的风电管理系统。风电场运行过程中的维护管理平台研究工作有效的提升了我国风电场信息化管理的工作研究,以此增强了部门之间的维护工作,但是受到风电场建设管理工作中的复杂性和研究问题的影响,促使其相应的工作还需要不断的改善,以此为之后的工作奠定有效的基础,加强其系统管理的有效性,促使风电场得到有效的发展,从而解决以往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伍孟轩.风电场运行维护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D].湖北工业大学,2015.

[2]伍孟轩,魏春梅,刘慧敏.风电场运行维护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5,1

[3]韩东.风电场远程环境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4.

风电运维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基础工程;冬季施工;技术性

引言

大同采煤沉陷区国家先进技术光伏示范基地基础设施工程为国家能源局启动的全国第一个100万千瓦光伏“领跑者”示范基地中各光伏发电厂电能外送的配套项目。工程分两个片区建设,南郊片区包含1座容量2×300MVA的220kV汇集站、4座容量100MVA的110kV汇集站及相应外送架空线路,该项目采用EPC工程总承包模式,其中施工共分为3个标段。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全面响应国家能源局、山西省委省政府以及大同市政府提出的促进光伏技术进步、综合利用沉陷区土地、调整山西能源结构、推动区域经济转型的号召,各汇集站大量应用国家电网标准配送式智能变电站的建设理念,将标准化设计、工厂化加工、装配式建设的思路贯彻到工程的方方面面,施工工期缩短至5个月。恰逢2015年大同市冬季进入十年一遇的严寒气候,最低温度达到零下30摄氏度,按照《建筑工程冬季施工规程》的关于冬季施工气温条件的要求,整个项目冬季施工持续时间达到100天左右,优选冬季施工方案在费用控制和质量保障方面提出了要求。

1基础冬季养护的技术性比较

汇集站内预制舱基础选用符合地质条件要求的钢筋混凝土筏板加剪力墙结构,冬季施工方案按照负温法、加热法、暖棚法综合运用的方式考虑。本文以三种不同自然环境下,外形尺寸为22.3米(长)×6.4米(宽)×2.5米(高),地质条件为黄土、风化片岩、粉状岩土的35kV预制舱基础的养护为例,重点对暖棚法、加热法分析。1.1暖棚、加热养护的施工方案1.1.1暖棚加燃煤加热方式(方案一)暖棚结构为钢管框架,由内到外周边包有防火油布加棉毡加彩条布,棚顶和棚脚背风面间隔设置通气孔,最外面用尼龙绳经纬交叉紧固,周边用土压脚。棚内随温度变化设置80cm×40cm×50cm大型火炉若干,烟囱棚内回转设置进行加热和排烟。1.1.2暖棚加电加热方式(方案二)暖棚结构为钢管框架,由内至外周边包有厚塑料薄膜加工业棉被加彩条布,最外层用大眼尼龙网遮盖,周边采用钢地锚紧固。棚内随温度变化设2000W取暖器若干台,并设加湿器3台。1.1.3暖棚加锅炉蒸汽加热方式(方案三)暖棚框架充分利用混凝土模板支护结构,增设部分钢管以连通,由内至外周边包有厚塑料薄膜加棉毡,最外面用尼龙绳经纬交叉紧固。在棚外设锅炉间,随温度变化设2t/h常压蒸汽锅炉若干台,蒸汽管道沿暖棚周边布置,每30cm设蒸汽喷嘴一处。1.2不同养护方法的技术性对比在三个基础养护期记录中,选择养护期中间室外温度接近的连续三天,取测量平均值后作为比较依据,统计数据见表1:其中经查阅此期间的维护记录,方案一暖棚因大风影响受损后修补过一次,更换了五分之一的棚顶;方案二发生回路跳闸一次;方案三因存水结冰曾短暂停炉3小时。由于汇集站完全取消传统构筑物设置,由具备支持体系加护结构,在结构强度、隔声性能、防火性能、断热性能等方面有优良的使用性能的集装箱式舱体组成,舱内按需选用生产生活设施、屏柜、电缆通道、照明、消防、暖通、安防等模块。考虑到运输要求,工厂预制时按尺寸分解为一个或多个分舱体拼接,如该35kV预制舱即由8节组成。混凝土基础含设备槽钢基础应一次成活,满足舱体拼接中平面度、直线度、水平度的误差要求,在施工中就必须考虑提供足够的作业空间;同时标准配送式变电站的一大突出特点就是能减少资源消耗、缩短建设工期,也就需要提高模板等周转率、人机工效和安全质量控制效能,而这可确定为在对养护方案做技术性比较时的主要考虑因数。方案一站址为该地区风道的一处山顶上,全年长期刮大风。基坑地质情况为风化片岩,施工采用大开挖至基底标高、基础养护完成后二次回填的方案。使用中,油布抗拉强度高、厚实,炉火功率大、可利用自然风排烟助燃。但受加热和大风影响,基础表面水分挥发较快,需要不定期浇水,导致过程中湿度不均衡;燃煤炉虽设有烟囱排烟,但棚内烟气浓度依然高,对维护人员人身安全存在一定危险,且为明火作业,棚内有木模板、方木等存在火灾隐患。方案二站址位于湿陷性黄土区域,全站按挤密桩并整场换填三七灰土做地基处理,因此在基坑周边能提供足够的作业面宽度,暖棚搭设加固选用了尼龙绳加地锚的方式。选用电加热器配合加湿器来控制棚内温湿度,维护人员期间无作业仅需保障供电。使用中,维护人员要求具备电工专业技能,对站内临时用电干支线运行状况也需同时检查;棚内需设置专用导线通道,设备周边围护,夜间防光污染等措施。方案三基坑为小开挖放坡、仅较基础增加施工作业面宽度。暖棚结构类似于地窝,可以节省搭设材料。锅炉设有专门钢结构操作间,无火灾、窒息等隐患。维护人员期间无须进入棚内,仅需维持锅炉运作。棚内充满蒸汽,能维持温湿度平稳,较传统方法可缩短养护周期。但基础浇筑时需预留排水路径,增加了局部二次浇筑的工作;因锅炉容量小,需频繁添加燃料、水,对维护人员的责任心要求高;砼浇筑后棚内作业空间小,不利于基础收面、模板的重复利用。

2养护方案的经济性比较

方案一结合材料周转率等大体匡算如下,暖棚搭设费用9300元,取暖设备780元。养护周期18天,期内燃煤费1200元/天,维护人员工资800元/天,维护材料费50元/天,全程合计约46980元。方案二结合材料周转率等大体匡算如下,暖棚搭设费用8900元,取暖设备940元。养护周期16天,期内电费690元/天,维护人员500元/天,维护材料费40元/天,全程合计约29520元。方案三结合材料周转率等大体匡算如下,暖棚搭设费用5800元,取暖设备1920元。养护周期15天,期内燃煤费950元/天,维护人员600元/天,维护材料费20元/天,折合31270元。虽然上述三个方案都能满足规程中温度、湿度的要求,但从操作便利性、经济性、技术先进性、安全风险、质量控制等的角度综合评价后,可以看出在大同这种严寒、大风频繁的地区,暖棚宜选用方案一中的样式,而加热模式则应选用方案二中的样式。

3结论

任何施工方案的制定都不能脱离本项目的建设特点和当地自然条件、气候条件、施工条件等因数。虽然从全局角度看殊途同归,但一个经过精心测算、比选的方案能提供最简单直接的路径去实现建设目标,尤其是在冬季施工这类难度大、投入高的施工项目中更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JGJ104-2011,建筑工程冬季施工规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2]卓丽芳.浅谈预制舱在标准配送式智能变电站中应用[J].福建建设科技,2015(1):72-77.

[3]盛晓云.标准配送式之智能变电站建设实践[J].电力讯息,2014(1):104-106.

[4]Q/GDW11152-2014,智能变电站模块化建设技术导则[S].北京:国家电网公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