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研学实践教育

研学实践教育

研学实践教育

研学实践教育范文第1篇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课程得到了众多人的关注。它是学生体能素质培养的重要方式,也能够使他们的兴趣得到激发。但传统的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教育方法单一、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课程的系统性不强等等。针对以上问题,教师要以当前的实践重点为具体方向,对方式方法进行创新,充分的激发学生兴趣。因此,从小学体育现状出发,对教学实践进行探讨。

关键词:

小学体育;教学实践;探索

学生是国家发展的未来。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如何能够打好学习的基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成为了我们关注的重点方向。而体育课程作为综合素质培养的主要科目,对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力量与稳定性,也使得他们在学习中能够持之以恒,使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一、小学体育教学实践问题

1.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在小学体育的实践活动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是其中的最主要问题之一。在许多学校中,体育教师的教学热情不够高、对课程的认知程度不够。这种情况使得他们无法将学生带入到课堂之中,并用自身的活动方式去感染他们。通常情况下,一节体育课的模式都是基本固定的,除了及时列队行外,教师还会带领学生做一些短跑运动。当学生熟悉后,就完全没有新鲜感可言。他们甚至能够猜测到教师下一步的教学内容。因此,一些学生对体育的投入性并不高。

2.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学生都更加看重数语外等“主科”,对体育课的兴趣并不浓厚。甚至少数学生为了能够逃避体育课程,会选择在室内上自习。当然,由于小学生的天性是比较好动的,大部分人对体育课的期望值是很高的。但根据调查表明,低年级学生中有百分之三十五的女生都害怕会在体育训练中受伤,从而没有积极的参与到其中。另外,在体育课程中,大部分情况下是由教师占据主导地位,没有体现学生的能动性,使他们中的一部分产生了厌烦的心理。

3.体育场地和器材问题。一些小学校园中没有投入足够的经费为学生去购买运动器材,使教学实践只能够限制在长跑、短跑、篮球等活动中。教师在上课时没有齐全的辅助工具,无法发挥课程的有效性。另外,在场地方面。少数的学校仍然采用的是水泥地板,如果学生在跑步中发生了磕碰现象,很可能会使伤势加重。一般情况下,学校应该打造完善化的体育锻炼场地,用塑料绿地来取代水泥地。这样就算学生摔倒也不会感到太过疼痛。

二、小学体育实践的有效探索

1.教材与实际相结合,提升学生兴趣。首先,若想使小学生参加体育课程的积极性得到提升,就要将教材与实践内容充分的结合起来,促进课程的完善。由于小学生十分好动,对一些集体游戏更感兴趣。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分配的方式将“教”与“玩”结合起来。例如:可以将班级内的学生分为两个小组,以男女搭配的形式进行运动比拼,开展短跑竞猜。教师令学生做好准备工作,以列队的方式将他们分成两排。组内成员可以根据他们的特征定好前后顺序,将冲刺性较强的人员放在首位和末尾的位置。其次,教师发号示令,并为两组学生分别计时,用时最短的一方为获胜者。这样能够在紧张的氛围中为学生营造比赛的气氛,使每个人都参与到其中,并感受到乐趣。同时,教师还可以布置“捕鱼”游戏,令学生围成一个圈,教师作为捕捉者开展体能锻炼活动。每位学生都是一条小鱼,牵手连成一张渔网。如果渔网被冲开了,教师捉到了某位同学,这名学生就要为其他人表演一个节目,可以唱歌、跳舞,也可以进行诗朗诵,在体育课程中锻炼综合能力,塑造舞台效果。开展游戏活动的好处是使学生能够在活动中体会到乐趣,愿意主动的参与到其中。同时,也使得教师与学生能够以“朋友”的身份相处,令课堂的融入性更高,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2.培养学生特长,使学生热爱体育。体育课也是特长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首先,教师要学会因材施教,观察每位学生的运动特点,挖掘活动能力,提升他们的整体参与性和融合性。例如:教师可以增加象棋活动,看哪位学生的沉着性更强、稳定性更加;可以组织足球运动,令跑步速度较快的学生充当先锋,集中力高、思维敏捷的学生充当后卫,使他们的长处能够得到扩展。第二,教师也可以在每节课中组织不同的体育活动或者游戏,使课程受到更多人的热爱。例如:以场地转换的形式增加学生对体育课的新鲜感,锻炼他们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教师可以组织一场“野外活动”,带领学生们登山、外部聚餐、搭建帐篷等等,并将每五个人分为一组,选出一名组长进行活动组织和任务安排,以此来使他们的动手能力得到提高,也令其懂得生活之不易。另外,教师在每次活动完成后都要对学生进行评价,从课堂的参与性、游戏组织能力、特征特长等方面进行一一点评,并给予他们充分的肯定,使每个人都更愿意加入进来。

3.体育教学模式的设定和优化。体育教学模式的设定以及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可以对教学场景进行规划,将学生带入到特有的意境当中,给予他们不一样的课程感受。例如:教师可以将音乐与队形队列结合在一起,使学生通过跳跃练习来使身心得到放松。具体措施如下: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学会并队和列队。教师将学生分为两个小组,其中一组同学负责跟着音乐的节奏打节拍,每通过一个音符,一位同学就要找到自己的位置并站好。两组以互换的方式进行比拼。而教师可以在一旁计时,看哪一组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排列出最整齐的队伍,并给予他们一定的奖励,激发起学生的奋进心。第二,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来实现教学模式的优化。首先,以“蛙跳”为例,教师可以先为同学们准备好青蛙的服装和相关道具,给学生们一个惊喜。其次,规划好起点和终点,以交接棒传递的形式来完成一段距离内的比拼活动。这样不仅能够体现体育教学方式的创新,也使得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小学体育教学实践有的放矢的作用

1.使教学目的更加明确。通过体育实践活动的优化,教师的教学目的能够以更加明确的形式呈现出来。对于教师来说,它可以令自身能力得到提高,使得教学手段更加多样化,模式更具有灵活性。对于学生而言,体育课程更加注重实践性使得他们能够将理论知识完全消化,而不再是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同时,教师更加注重因材施教,从每位学生的特点出发,使活动方式更加完善,课程结构更加紧密。

2.有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在活动中,更加体现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作为辅助者进行指导。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也有了一定的增加,而不是传统的“指令发挥、学生执行”的方法。同时,游戏的增添也使学生能够从内心深处接受教师,将其当做是自己的朋友。这样更加有利于教师活动的开展,体现课程的完善化与多样化。

四、结语

综上所述,从三方面入手,主要分析了小学体育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方式。从而得出:为了能够造就综合性人才,学校应该增添体育课程中的器材,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活动环境。教师则要改进教学方式,将实践与理论融合在一起,令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提升,使兴趣更加多样化。

参考文献:

[1]秦雷宝.上海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

[2]褚敏明.上海郊区小学体育教师职后培训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

[3]明瑞祥.探究式教学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实验研究[D].长江大学,2015.

[4]魏帼贤.平板电脑在小学体育教学应用中的学生参与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6.

研学实践教育范文第2篇

开放教育数控专业的实践环节主要包括数控操作实训、综合实训等,实训课程是专业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何更好地开展实训课程是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在电大开放数控专业实训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学生动手能力不够强、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差等。究其原因:第一,实训课程一般需要集中进行,而电大开放学生是在职学习,不能集中一段时间进行数控加工实训。第二,一般学校的实训硬件条件有限,数控设备不足。特别是基层电大,实训设备近乎空白。第三,实践教学缺乏统一的考核标准,也缺少像理论教学那样的有效管理和监督检查,很多实验实训流于形式。第四,电大缺少政府的资金投入,缺少动手能力强的实训教师。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在教学中因势利导,扬长避短,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把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为网络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为实现这一目的,在教学中依托浙江省远程开放实验室和数控机械实验室,将实体数控实训车间和模拟软件结合,采用项目化教学进行数控加工操作实训,通过几年的实践教学改革和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项目化教学概述

项目化教学是当下比较流行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所谓项目教学法,就是将学生需要掌握的多学科的知识有机地融入所设置的项目中,从而以“项目”作为载体,以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项目作为途径,使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完成专业课教学要求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很适合成人在业余时间进行学习。项目教学法重点强调的是对人的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所谓职业核心能力,是指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适应不断变化和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所需要的一种综合职业能力。每个项目的完成,并非让学生简单地机械地按照教师的安排去得到一个预定的结果,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去收集信息,自己设计实施方案、完成实施过程并作最终评价和展示。通过一个项目的设计和实施,学生对项目各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了如指掌,学生在做项目的时候不再仅仅关注结果,而是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地倾心于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各种能力得以锻炼和提高,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将从教学主导者的角色转变为以引导、监督的身份帮助学生去探求某一个结果。

3项目化教学的特点

第一,每一个项目都有明确的工作任务和要求。第二,该项目是某一教学课题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完美结合。第三,便于学生在一定的时间段中自己组织学习和实践操作。第四,学生在学习中能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五,项目完成后能够有明确具体的成果展示,使学生有很好的成就感。第六,项目的结果便于师生做出评价。

4项目化教学的实施

4.1项目的设计

项目的设计要紧密结合岗位能力的需求来确定,需要教师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并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来确定项目的难易程度。做到既要充分利用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又能让学生有足够的拓展空间去发挥创造性,制定的目标既非遥不可及,又非唾手可得。要让所有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都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而完成相应的项目,最终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笔者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把他们分为三组:第一,目前从事数控加工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生产情况选择课题(课题难度偏高)。第二,目前从事机械加工的学生,教师根据情况布置课题,(课题难度中等)。第三,目前从事其他工作的学生,教师根据情况布置课题(课题难度稍低)。

4.2项目的具体操作

项目确定后,教师自己首先要身体力行亲自完成该项目,一是为了对项目有全面的了解,以便能更好地完成指导工作;二是可以起到展示案例的效果。接着,教师要做好讲解工作,让学生及时了解该项目教学的意义和目的、工作步骤及考核办法,了解该项目应完成的功能及完成该项目活动所需的知识、技能与学习方法等。在实施项目活动的过程中,要求教师在各方面都要有充分的准备,能经常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临时调整教学计划。因此,教师自身的创造能力和应变能力,是完成项目教学的重要保证。由于开放教学的特殊性,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为保证学生的出勤,和学生预约上课时间,有5人以上教师即可以上课,做到服务到位。为解决数控设备不足的矛盾,采用模拟软件进行辅助教学和学生练习。把模拟软件安装在学生自己的电脑上,学生可以在家自己练习,教师还通过QQ等各种视频功能,对学生进行远程辅导,这样教师可以及时恰当地对学生进行指导,解决学生遇到的难题,督促学生认真对待项目活动中的每一环节,从而能够使学生顺利地完成项目活动的教学内容。

4.3总结评估

项目完成后,总结与评估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首先,总结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可以让学生发现自己在理论学习及操作技能上的不足,回顾项目实施过程的收获与体会,可以使学生有一个质的飞跃和提高。其次,教师可以在评估中因势利导指出学生在项目活动中的问题与解决的办法。通过对各组的总结比较,引导学生相互学习,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以提高。最后,需要对项目完成后的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其具体方法是学生自评、互评及教师评价相结合,对学生个人在项目实施中的所起作用、积极参与的程度、团队合作精神及成果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5考核评估

考核评估的设计是整个项目设计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评分标准”和“学生实习情况记录表”是评估体系的具体体现。将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及教师的评价相结合,对学生个人在项目活动实施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担当的角色、工作能力、团队精神及成果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5.1评分标准

注:第一,每超时5分钟,从总分中扣除2分,不到5分钟的按5分钟计。超过10分钟的不计成绩。第二,测量公差(包括尺寸公差和形位公差),分别进行三点检测,如果其中有一点公差超差,此项配分全扣。

5.2学生项目完成情况综合考核出勤

考核学生上岗的到位率,包括早退、迟到、缺勤等。零件加工情况:不仅是审核零件的合格与否,还要考核学生在加工零件时操作的规范性。废品:产品没有达到合格就是废品,对于废品的数量,需要有明确的规定。安全:就是在项目完成过程中,学生的人身安全及工装设备的安全等。卫生:每次实践时,学生在车间中的个人包干区情况都需要纳入考核。规范程度:学生从进入场地开始的表现情况以及操作规范性。

6教学效果

研学实践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德育教育;数学教学

【分类号】G623.5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是师生交互的过程,有智慧火花的碰撞,亦有道德光芒的闪烁,在师生交互中促使学生德育养成。数学教师掌握小学数学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关系,渗透德育教育,增强小学数学学科德育教育艺术性,增强小学数学教育实效性。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自己的教学做法。

1.激发数学学习动机,明确德育目标

小学数学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德育教育地位,指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数学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科学人生观、世界观是重要教学任务。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结合小学生身心特点,考虑小学生学习能力,阐明数学知识用途,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刺激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内在驱动学生学习,让数学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学生能够应用数学知识思考生活,发展德育智慧,实现数学教育目标。

如,在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中,笔者制定德育教育计划,在小学数学新课标指导下,结合数学学科特点实施德育教育,开展有目的性的德育教育,在数学教学中贯彻辩证启蒙教育,通过德育教育培养学生思想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德育教育计划中,笔者的具体做法包括结合数学教材,开展爱国教育;结合数学实际应用,开展学习目的教育。小学数学教育,帮助学生获得知识与能力,有效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奠定高素质发展基础,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实施德育教育,将知识学习和问题解决有机融合,理解数学知识的同时,刺激学生数学学习动机,明确德育教育目标。

2.挖掘德育教育内容,强化德育意识

小学数学教育内容具有统一性、辩证性与客观性,数学知识中蕴含着大量德育教育内容,实施德育教育首先要钻研教材,挖掘德育教育内容,把握德育教育因素,掌握数学科学体系,梳理数学知识内在联系,整体把握数学中德育教育脉络。总之,挖掘数学知识中德育内容,发掘数学德育教育思想,有针对性的开展德育教育,收获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效果。

如,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教学中,笔者先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通过切割、拼接对比分析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面积,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观察比较后,得出平行四边形底、高、面积之间的关系,归纳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学生经过转化、联系、比较等推导,获得辩证唯物主义观的数学教育,在数学教学中强化德育意识。

3.指导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德育品德

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活动,以学生学习态度、目的、方法等衡量德育教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德育,是小学数学进行德育教育主途径。在学生学习活动中,教师有效指导,帮助学生实事求是的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学习精神,提倡学生谦虚好学,有机结合数学知识和德育教育,有机结合学习活动和德育教育,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如,《解简易方程》教学中,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简易方程ax±bx=c的解法,明白简易方程计算道理,能够正确解析方程,提高学生简易方程的计算能力,渗透方程中蕴含的不同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观点。教学中,笔者书写板书:4x+3x=(4+3)x,从式子中可以看出包括两个未知数,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思考简易方程的计算过程。学生经过合作学习,得出以下情况:(1)4x表示4个x,3x表示3个x,4x+3x一共是(4+3)个x,也就是7x;(2)先求一共有多少部车:4+3,再求一共多少元,就是(4+3)x=7x。W生的思考既有联系,也有区别,计算结果均正确。然后,笔者让学生进行小结,简易方程中包含两个未知数的加减,可以结合乘法分配律,根据方程式意义,相加或相减未知数前的因数,再乘以未知数,计算结果。从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中,可以看到学生具有合作意识,培养学生联系与区别意识,是德育品德养成的过程。

4.注重数学社会应用,增强德育能力

数学学科在生活中有极强的应用性,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如资源问题、人口问题、管理问题、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等,均有很大的实际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数学知识在社会领域的应用,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社会问题,无形中培养学生社会道德意识,增强德育教育,充分利用数学教育培养学生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让学生思考生活,关心社会,用数学服务社会,增强德育能力。

如,《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教学中,让学生应用已学数学知识,剖析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问题――植树问题。案例:在全长为100米的小路上,让学生植树,每隔5米植树一棵,两端均栽树,一共需要栽树多少棵?学生思考,因为两端都要栽树,因此栽树棵数与间隔数相差为1,那么得出:100/5=20棵。经过计算得出最后的结果,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增强德育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实施德育教育,需要立足小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水平,结合小学数学学科特点,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制定德育教育计划,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动机,明确德育目标;挖掘德育教育内容,强化德育意识;指导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德育品德;注重数学社会应用,增强德育能力,在小学数学教育中,耳濡目染,点点滴滴,顺其自然,潜移默化,有机渗透,实施德育教育。让德育教育走进小学数学课堂,带领小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迈入社会,塑造心灵,播种明天,托起希望,为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奠基。

参考文献:

研学实践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基础教学;传承;实践教学;模式在对待传统基础教育文化的时候必须坚持传承而非返古的思路,进而才可以在传承过程中不断创新。在对待外来基础教育文化问题上,必须坚持因地制宜而非拿来主义,更不能在中西陈旧的理论体系中往复循环,而应该根据基础教育的客观情况直面教学实践的本身,并以此纽带融汇中西已有的各种理论,提炼适合地方特色的模式构建方法,解决地方问题。

1融汇与传承

在面对已有基础教育实践教学理论指导问题上,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必须坚持三个着力点:一是传承融汇传统教育文化积淀避免文化倒退;二是将西方理论融汇为已所用避免效颦;三是基于地方基础教育实践本身对中外教育理论进行融汇,创造智慧课堂。

1.1坚持传承而非返古

基础教育传统是围绕着教育领域形成的世代相传的关于教育的处事方式,是一种对教育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和道德号召力的文化力量,为此基础教育改革绝不能丢弃传统。一方面必须坚持传统,我国实践教学从源流来说,主要是以儒家课程与实践教学思想为主线的教育传统,“以孔、孟、荀为源,以董、韩、朱、陆、王(夫之)等为流,以王国维、蔡元培、黄炎培、陶行知、陈鹤琴等为变”。这些教育思想在教育历史中获得赞许和认可,并逐渐成为教育工作者进行教育实践的理论指导,必须坚持传承。坚持而并非返古,传统虽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在权威的“前见”逐渐成为“死板教条”时,必须对传统的教学积淀进行融会贯通的“领”与时俱进的“悟”,传承合理的文化内核,从而使传统的基础教育理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基因。另一方面地方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必须全面而深入地分析当地的基础教育现状及问题,结合基础教育实践教学的发展趋势,汲取的元素和灵感,形成一种具有地方特色又具有传统文化基因的实践教学模式架构。

1.2坚持借鉴而非效颦

在对待西方实践教学研究成果的问题上,地方基础教育实践教学面临着“东施效颦”的困境:近代以来,我国大量引入从古希腊、罗马到当代德、日、法、捷、美、苏、英等过课程与教学论思想。在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的研究上常以谱系学、行动学、现象学、建构主义等带有浓郁西方色彩的分析视角透视地方教育实践,陷入了西式思维和表达,有的无视地方基础教育现状生搬硬套,最后东施效颦、南橘北枳。对待西方教学理论的方式不应该屈膝相望,而将其作为解决现实教学问题的工具书,仔细根据目录查看能解决地方实践教学哪个方面的问题。“冷存”各种西式理论,在适时于中国传统理论有机融合,使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发展的过程中获得用之不竭的养分,并在寻根、流传、质变的辩证运动中形成地方特色。

2检验与升华

地方实践教学模式建构不能只在理论范畴里做思辨,而必须深入地方基础教育实践中寻找问题域,在深入的过程中进行理论创新,升华理论与实践的契合度,解决地方实践教学模式构建一直依赖经验流传的不完整性的问题。

2.1坚持“不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从根本上讲,实践教学研究和其他教育学研究范畴一样都是事理研究,因而必须以教学实践本体为基点。这就要求实践教学模式研究必须紧跟教学实践,将不断变化的教学实际作为教学论证的起点,从而在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追寻适应时间、空间要求的教学事理,要想掌握真实的教育状况,就必须深入教育实际,进行亲身感受走访调研,在课堂上为研究导航,在学生与教师的口中探寻问题。必须在学校课堂的讲台上找出“是什么”的问题,在教师与学生的口分析“为什么”的问题,在大量的数据分析及教育体系理论深入梳理解读下找到“怎么办”的问题,完善具有地方基础教育特色的实践教学理论表达。

2.2坚持实验校正方向的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实验是教育实践中平息争论的唯一方式,是检查教育成果的唯一方式,是排除了为迎合低级趣味而丢弃古老智慧的危险的情况下创建的不停地退出教育成果的唯一方式”。有效的教学实验参与是可以判别实践教学模式研究成果是教学经验的堆积还是具有时效性的科学范式的有力工具。正如王策山所说:“理论先行,进行教育实验,生成教学模式,进而上升理论,乃是从实践到理论的有效途径。”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是描述式带有浓重的主观色彩,而实验室定量分析式对样本进行精确的定量分析,拒绝文学式的笼统表达,同时确定主客分离的关系,将研究者与被研究者都作为独立的主体,合理把握主体间性,避免研究成果受到研究者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

3转化与创新

将国外的实践教学模式创造出中国范式、将古代教育智慧改良时代范式、将实践教学经验理论转化成为地域范式,这些变化不是目的而是方法,转化以基于地方、融通古今、连接中外为呈现形式的实践教学理论。

3.1以地方问题为转化与创新的基础

地方教学理论构建的基础在于如何促进地方教育事业发展,研究的范畴应该是地方性突出的针对性实践教学问题。地方教学问题域的形成,有利于推动地方特色实践教育范式的形成:一是地方特色教育智慧的传承有了基础,使文化积淀得以丰富,从而有效处理了传承和复古的辩证关系;二是国外教学实践模式中国范式有了平台,有了在平台上展示、量化、选择的依据,从而有效避免了“东施效颦”的闹剧;三是使现代中国教学实验有了重点,有效地避免了主观意识对实践教学的影响,真正地在教育问题上寻找突破口,对实证研究所产生的教育现状、问题、事理及规范进行地方式的描述与归纳,最终构建显著地方特色教学学术话语体系和理论框架,从而提升地方教育问题研究对客观教育实践的引导能力。

3.2以原创理论解决地方需求、成为地方特色为研究路径

利用传统与西方实践教学模式作为出发点,从不同的侧面观测地方实践教学,提出假设进而验证是研究方法之一,但必须明确的是:根据这个起点提出的问题,并不是能够满足地方经济需要,促进地方教育特色改革发展的原创性问题的产生。想要问题的特色与原创就不能按照中国传统理论和西方理论的思维范式研究问题,而必须“冷存”各种理论,直面地方实践教学的本体,以原创性问题为基点,对理论进行实践检验让研究成果流向课堂、流向讲台、流向教材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实践教学理论构架。将基础教学中的现实问题当作源点就能够给清晰判读论点与依据比例。找到“为什么”“是什么”的根本成因。

3.3以智慧课堂效能提升为核心,为实践教学改革发声

课堂是实践教学模式原始组成部分,高效的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离不开课堂的评价。试想在实践教学模式虽然按照原创性、地方性、时效性的产生研究成果,当成果放置于课堂进行检验时效果堪忧时候,所有的研究一文不值。基础教育实践教学研究应以智慧课堂效能提升为核心,为实践教学改革确定正确的方向。

智慧课堂如何构建,课堂效能如何提升,这是实践教学中的首要问题。在实践教学研究中在确定方式内容等内容后,最终着力点不论是任何课堂实践都是技术与艺术的对立统一体。什么是技术?一般认为,它是“产品的制造方法,采用的工艺或提供的服务或技能”有学者指出,“教学行为方式是教学思维方式的外在表现,是由教学的方法、形式、手段、技术等构的行为样式。”可见,课堂技术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课堂技术与课堂艺术有机融合创造智慧课堂、特色课堂,是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的重要目的。在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中许多研究者逐渐认识到:降低课堂重心,放手学生去学习、去思考,学生能做的事情尽量交给学生去完成;提炼“核心知识组块”打造简明实践教学课堂,倡导“实践出真知”是智慧高效课堂建构的核心因素,实践教学模式创建就是高效课堂的创建、高效课堂就是教与学、讲与练的整合和配方技术,将高效课堂背后的隐秘技术性结构呈现出来,全面提升教师的教学效能,促进基础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参考文献

[1]张传燧.本土课程与教学论:内涵、体系及其特色[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4(1):38.

[2]彭正梅,张玉娴.德国普通教学论传统、危机与新方向——对德国教学论专家迈尔的访谈[J].全球教育展望,2014(12):10-17,24.

[3]詹姆斯.H.麦克米伦,萨利.舒马赫.教育研究:基于实证的探究[M].曾天山,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343.

[4]王策三.教学论学科发展三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5):89.

[5]李森,王天平.论教学方式及其变革的文化机理[J].教育研究,2010(12).

研学实践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职校;德育课;公民教育;实践研究

公民教育是对全体公民进行的,以培养公民在民主与法制的框架内积极参与政治和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为目的,与公民作为法定权利和义务的主体相关的政治、法律、道德、经济、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教育。如何有效地开展公民教育已成为各国教育者共同探讨的问题。目前,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借鉴西方教育经验的同时结合我国国情已经摸索出了多种教育模式,如开设公民教育课程体系,开展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等。但由于各种因素,此两种教育模式还只能在部分地区、部分学校或班级试点进行,它的推广还需要一个过程。在现实条件下,要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公民素质,除了借鉴以上经验外,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课教学应承担起进行公民教育的职责。

职校德育课教学中进行公民教育的可能性

职校德育课教材中具有公民教育的内容由于公民教育的内容广泛而复杂,各国基于本国国情,在公民教育内容上的选择和侧重可能会有所不同,但也存在一些基本的和共同的东西。穆伟山撰文指出:当前我国公民教育内容应包括爱国主义教育、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道德教育、生活态度教育、权利义务教育、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政治教育、经济教育、技能培养、知识教育、环境教育等。根据教育部规定,职校生德育主要开设的四门课程中就有很多公民教育的内容。如《职业生涯规划》中有自信、自强、热爱专业、劳动光荣、勤奋学习、敬业乐群、积极进取、终身学习、珍惜时间、培养成功者的心态、遵守职业道德、适应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培养人际沟通能力等内容;《职业道德与法律》中有遵守职业道德、关于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公民的民事权利与责任、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遵守国家法律、增强质量意识、环保意识等内容;《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中有依法经营、照章纳税、支持社会公共事业保护环境、依法平等竞争、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确保人民当家作主、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保障人权等内容;《哲学基础知识》中有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及人与社会的关系、正确处理义与利的关系、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等公民教育的内容。由此可见,公民教育的基本内容已包含在职校德育的内容和要求之中,为德育课教学中开展公民教育提供了前提。

职校德育课的任务与公民教育具有一致性公民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合格公民。学校公民教育的任务就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和提高公民的整体素质,为社会进步提供所需的人才。现行《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中明确规定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的基本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公民,进而成为报效祖国、积极进取、诚实守信、敬业乐群,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的劳动者。两者的任务和目标是一致的。

职校德育课成为公民教育的重要途径学校是正式的、系统化的公民教育渠道,而德育课又是学校公民教育的重要途径。一方面,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各级各类学校学生的必修课,可以保证公民教育的课时需要。另一方面,职校德育课是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法制教育、道德教育、纪律教育的主阵地。德育课程内容又具有较强的人文性、社会性、时代性和实践性等特点。德育课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地位以及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能够承担公民教育的职责。

职校德育教学中进行公民教育的实践

德育课并不专指公民教育课,公民教育课也不能完全代替德育课。要在德育课教学中开展公民教育,使学生在德育课教学中习得公民知识、培养公民情感、提高公民能力,进而提升公民素养。应号召德育课教师积极探索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不断提高自身德育知识和教学水平。笔者拟以《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一课为例,谈谈德育课教学中开展公民教育的实践。

教学内容的选择德育课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抓住德育课程中进行公民教育的内容来进行教学设计,提高教学实效性。上文中已经列举教材中关于公民教育的一些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如进行《企业提高经济效益》课教学时,教材在重点讲解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方法和途径时,提到了企业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不能忽视社会效益,笔者认为这是开展公民教育的切入点。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国家的富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个别企业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危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课程目标要求德育课教师在教学中应渗透对学生的创新意识、诚信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等的教育,因为职业学校的学生会成为某企业中的一名员工,他们的整体素质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国家的进步。所以本节课中渗透的公民教育,是德育课和公民教育的有效结合。

教学目标的设计 本节课的重点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如何设计教学三维目标?唐·罗威在《价值多元、民主和公民教育》一文中将公民教育模式分为认知模式、情感模式和经验模式三种。所谓认知模式就是通过教学,让学生获得公民知识;情感模式就是培养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感和公民之间的相互责任感;经验模式即通过各种经验锻炼学生,使之具备履行公民权利的能力。由于本节课不是专门的公民知识教育课,要在本节课中渗透公民教育,应着重考虑情感模式和经验模式两个方面。笔者认为应重视情感、态度、观念目标和运用目标的教学设计以开展公民教育。因此,本课的情感、态度、观念目标定为乐于探究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方法和途径,体验科技创新、科学管理、劳动者素质对于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性,培养自身科技创新意识、诚信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和责任意识。目标定为:运用经济效益相关知识分析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公民经验。

教学资源的筛选德育课教学中开展公民教育,教师应导入具有公民教育效果的教学素材潜移默化地进行情感渗透,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本节课采用情感模式完成公民意识的渗透,即通过精心选择有效的教学资源,让资源暗含的主题精神“自己去说话”,以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情感。如在本节课教学中,教师导入了两份素材:一是播放2008年发生的“三鹿奶粉事件”视频,视频中讲述了三鹿集团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在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造成婴儿患病甚至死亡,给国家和社会造成了重大损失。另一段材料是某超市在经营过程中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行为受到温家宝等领导人称赞的文字材料及图片。正反材料的鲜明对比使学生感受到企业经营中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重要性,培养了职校学生对国家和人民的高度责任感。

教学过程的设计公民教育是主体性教育,因为公民的本质决定了必须以人格的独立性为前提,作为公民社会的要求,它承担着培养公民民主素质的使命,缺乏人的自觉意识,或只有教师而没有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培养民主素质就无从谈起。德育课的课堂设计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民主,使学生获得公民经验。在设计本课时,课前让学生分小组调查身边超市的经营状况,周边环境,社会信誉等;教学过程中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潜移默化,自觉培养公民意识。如学习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和方法时,教师首先请各小组在课前调查的基础上讨论,如果你是超市经营者需要采取哪些措施提高经济效益,然后每组派代表发言,其他组可以质疑发言组的观点,被质疑组应解释说明其观点。在整个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献计献策,同时也对其他组的观点提出异议,论证其可行性。学生在这样一个平等、和谐、民主、宽松的课堂气氛中开展课堂讨论和探究活动,既培养了民主意识,又培养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后,引导各组给课前调查存在不利于周围居民生活的超市提出意见和建议,培养公民责任感,获取公民经验。

教学后的总结和反思在教学中,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掌握了经济效益的含义及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方法和途径,特别要提出的是通过教学资源的展示和教学的精心组织,学生的公民情感得到了培育和体现,学生的公民能力得到了提高。当然,课堂教学并未结束,课后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地向超市提出意见和建议,获得公民体验,使他们的公民精神延续和深化,需要进一步思考和实践。

参考文献:

[1]穆伟山.学校公民教育:传统学校教育的转型——学校公民教育的内容、目标、途径和保障[ol].(2008-02-01).http.//cpce.gov.hk/civiceducation.hk/pdf/e44.pdf.

[2]dow rowe. value pluralism,democracy and education for citizen-ship[g].mal leicester,celia modgil and sohan modgil(ed).politics,education and citizenship. falmer press,2000:194-203.

[3]唐克军, 蔡迎旗. 当代西方公民教育的模式[j].未来与发展,2009,(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