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研学旅行培训心得体会

研学旅行培训心得体会

研学旅行培训心得体会

研学旅行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中国旅游业的超前发展,带动了中国旅游教育的迅猛扩张。通过对我国中职旅游教育的广泛调查研究发现,由于相当一部分旅游中职学校缺乏对旅游业人才需要特点全面深刻的分析,课堂教学模式不科学,导致培养的大批人才与行业需要出现灾难性脱节,就业情况不理想,旅游行业不满意,相当一部分旅游专业的人才还流入了其他行业就业,造成了一定程度旅游教育的失败和严重浪费。而另一方面,我国正迎接着旅游时代的到来,我国旅游业需要一批用现念和最新技术所武装的服务人员尽快登上旅游业无限广阔的舞台,引领这一行业的理想走向和健康发展。这样的矛盾不得不让我们深思现在中职旅游专业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诸多问题。

中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旅游专业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较少,近年来,虽然有中职学校在进行旅游专业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但由于改革的面不广,改革的力度不大,教学模式呈现出单一的局面,造成学生的学习兴趣依然不高,学生的潜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整体素质无法提高,更是影响了学生在旅游行业的发展,影响了旅游创新人才的培养。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有益补充,培养目标是要培养数以亿计的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衡量这些人才的标准不能只看其文化基础知识,成绩的好坏,更要看他们的综合职业能力。因此,中等职业学校比起基础教育更应该注重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加强职业能力教育和身心健康教育,注重培养中职生的专业技能、实践精神、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因此研究中等学校旅游专业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探讨拟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不仅可以丰富旅游教育的理论研究,架起创新教育思想与课堂教学实践的桥梁;还可以深化旅游专业教学改革,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规律,深化素质教育。

鉴于从理论到实践两方面的分析,笔者构想建立一个“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实践操作、加强实习指导”的“导向—中心—实践—实习”教学模式,期望中职旅游教学在进行课堂教学时遵循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使教学与旅游实际结合起来,不与行业脱轨;以学生为中心,使教学活动更贴近职业学校的教学目标和职校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加强实践操作,即加强教学的“应用性和针对性”;加强实习指导,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培养“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最终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在旅游行业运行中体会实践、实习的重要性,发挥主动性,努力学好专业技能,达到改善职业学校旅游专业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二、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

1、落实素质教育

我国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教学模式也是为了这种体制服务,只有教师大量地灌输知识,忽略了学生情感与能力的培养,培养出大量高分低能的“人才”,这种“人才”缺乏创造力,只会生搬硬套书本知识,难以适应当今迅速发展的社会。像这样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教学改革的绊脚石,因此,当务之急是要改变原有的那些陈旧滞后的课堂教学模式,以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构建新型中职旅游课堂教学模式。新型中职旅游课堂教学模式要体现我国素质教育强调的三个发展,即学生的全体发展、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注重学生潜力的开发,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2、体现能力本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中指出:当代教育有四根支柱,它们是当代青年学生顺利通向21世纪的护照。这四根支柱就是四个学会(即学会认知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发展,并强调只提培养技能不够,而是要培养能力(国家教育部也明确指出:职业教育战线的教育改革必须面向二十一世纪,研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摆脱传统的职业教育思想教育模式的束缚,建立符合时代特征和具有我国特色的新的中等职业教育思想、职业教育模式)。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应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这些都与以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为此,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必须变革传统的以知识本位的教育观念,树立现代的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围绕职业岗位或岗位群所要求的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3、培养专门人才

即双元制教学模式中学校与企业分工协作,以企业为主,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实践为主,培养高质量技术工人的职业教学模式。企业的积极参与是双元制实验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职业技术教育的生命在于它的社会性,双元制实验能否成功,职业学校能否培养具有职业能力的人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参与程度。一方面企业为学生提供了先进的实习设备,营造了良好的生产环境,配备了技能娴熟的师傅,从而强化了学生的专业技能,使学生了解生产的全过程,保证了学生技能的提高。另一方面强化了学生的质量意识、环保意识、责任感及合作精神,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大胆借鉴双元制经验,培养职业型人才,培养知识面广,技能全面,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学生,并使培养的学生日益成为生产一线的骨干,让综合能力强的学生走上领导岗位。

三、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目标

中等职业教育的内容是全面系统的职业知识学习和职业技能训练,目标是使学生成为“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像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惯例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中职旅游专业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旅游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具备实践技能。中职课堂教学模式教育一定要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实践操作,加强实习指导才能实现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旅游从业理论基础知识

“导向—中心—实践—实习”课堂教学运用时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所以学生学习到的旅游从业理论基础知识都是他们主动获得的。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引导者。以学生为中心创设的轻松愉悦、悬念疑问、激烈竞争、激励上进等情景,以及提供的相应软件资源和支持,为学生营造了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使学生能够掌握旅游从业理论基础知识。

2、使学生具有从事旅游职业所需的实践操作能力

“导向—中心—实践—实习”课堂教学运用时课堂教学加强了实践操作,特别是实践操作培训以旅游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应会为最终目标。实践教学既是旅游管理知识更新和保证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新时期培养高质量实用型旅游管理人才的前提。所以“导向—中心—实践—实习”课堂教学模式依据教育规律和实践教学内容安排实践教学,对于实现职业能力的目标性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使学生具备综合职业能力

“导向—中心—实践—实习”课堂教学运用时课堂教学始终坚持以行业为导向,目标明确而具体,就业针对性较强,教师与学生对预期达到的目标与结果都非常清楚。课堂教学首先明确现代旅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即需要“具有强烈的服务意识和敬业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服务操作技能,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和良好的艺术素养气质”的旅游人才,然后按这样的行业需求教授学生知识,并不断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技能,顺利实现教学与就业的对接。

4、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和协作精神

“导向—中心—实践—实习”课堂教学模式运用时课堂教学要加强实习指导,改变以前学生对待实习和就业工作的消极心态,改变旅游行业学生跳槽频繁,不能安心实习和不能正确理解旅游服务工作的状况,使学生到旅游行业后,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和协作精神,能够较快进入旅游服务者的角色中,更快更好地胜任旅游服务接待工作。

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

1、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策略

做法:进行行业教育和培训需求的分析,这是中国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改革的一个必要的过程,行业审定方法涉及行业部门分析,以建立行业形象和清楚描绘各工种应做的具体工作的范围。选择旅游企业同时进行数据收集,让中职旅游教师在教学的同时针对旅游行业的需求现状进行数据收集,其好处是由于涉及了旅游行业并让行业了解此事,使得教师在职教课程改革中有了主人翁的责任感并且会致力于该改革中来。教育产业化的形成使教育走上了市场,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旅游企业对人才的选择要求越来越高。经常关注市场动态,经常进行职业分析,更新课程与培训内容;注意培训与生产的有机结合,培养人才的同时,还要出产品。

2、以学生为中心的策略

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在知识上、情感上、智力上的需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和带领学生进行旅游知识的学习,可通过提问、简述、讨论、归纳总结等多种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教师是学生自学的“指导者”、“引导者”,引导学生围绕所要掌握的内容专注的自学,不放任自流;积极指导与帮助学生学会正确的自学方法,“授之以渔”,容忍学生出错,引导和激励他们尽情地参与和练习。

3、加强实践操作的策略

选好理论知识与实践培训的最佳结合点。在用“导向—中心—实践—实习”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师时,根据理论学习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技能实训,从而提高学生的旅游实践操作能力,适时为学生提供各种实践训练,学习场地等。另外与旅游企业协作也是加强实践操作的重要举措,旅游专业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较高,通过协作可弥补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资金和设施设备投入的不足,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同时为旅游企业提供了后备技术大军和管理顾问。中职学校旅游专业对企业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加以解决,这既可解决企业的难题又可促进旅游专业的教学、科研水平。通过协作学校直接了解用人企业要求,这一做法可有效解决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脱节的问题。

做法:利用好旅游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如餐厅模拟实训室、客房模拟实训室和前厅模拟实训室,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实训项目包括以下几方面:①专业基础与业务实训:模拟各项旅游专业要求进行技能模拟训练,同时进行影音资料观摩学习,使学生掌握旅游服务技巧,能直接进行现场进行服务。②旅游电子商务等计算机应用实训:学习并掌握旅游电子商务应用,掌握旅行社及酒店管理软件的使用,并学会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③旅游地理实训:通过地图、模型以及影音资料等掌握中国和外国旅游资源分布状况和旅游资源特色。④综合技能实训:包括形体训练、美容化妆训练、照相机、摄影机的使用、社交人际关系等综合技能训练。

4、加强实习指导的策略

通过对旅游企业人才市场需要的调研,细分人才市场并结合自身的办学优势确定旅游教学“目标市场”———即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市场,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如:是技能型人才,还是理论型人才;是适应各部门的万能型人才,还是专门性人才。对旅游人才市场调研之后,针对教学目标市场的需求,具体地组织课堂教学。在这一阶段时间内具体包括如下内容;学生录取基本素质要求和人数、教学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课时设置、理论与实践课比例、专业选择、师资配套等,依据教学组合所制定的教学计划进行具体的实施教学操作。对实施过程中的质量问题要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一定要保证学生毕业时的各项素质及文化达到预期教学目标要求。最后一定要进行质量评估,这一阶段既是对课堂教学模式是否成功的检验,同时也是下一阶段市场调研的内容之一。检验判断标准是旅游企业、人才市场对所培养毕业生的满意程度,即学生就业率、工作业绩等情况。

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中介。对于它的研究不仅需要有教学理论研究的基础,还需要深入到实践中去积累经验。为了拟定构建出适合我国尤其是西部地区的中职旅游专业课堂教学模式,我采取了以下的步骤:第一步从理论上借鉴国内外旅游教学的先进经验和可用的成果“为我所用”;第二步从实践中对重庆市旅游中职学校采用的具有改革意义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调查研究、比较并综合;第三步从旅游企业处调查了解目前旅游企业到底需要怎样的应用型人才。通过以上的实证研究法(包括问卷法、访谈法、参观法、考察法);资料研究法(包括综合分析法、文献法、比较法、归纳演绎法);统计分析法和自然实验法等等多种研究方法,结合理论分析拟定出了“导向—中心—实践—实习”课堂教学模式。希望论文能成为一个诱发点,引来更多人关注中职旅游专业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从而推进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旅游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胜群力,李志强编著,《现代教学设计论》,118—124页,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

[2]李秉德著,《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3]钟启泉,《现代课程论》,陕西教育人民出版社,2002年

[4]张智学著,《课堂教学与策略》,宁夏人民出版社,2002年

[5]黄克孝主编,《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6]赵志群著,《职业教育与培训新概念》,科学出版社,2003年

[7]查友梁著,《教育模式》,科学教育出版社,2002年

[8]陈瑶,《试论掌握学习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南平师专学报,2002年第4期

[9]张培茵,赵阳,石长波,《关于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方法的思考与实践》,旅游学刊--人力资源与教育教学特刊,,2004,第7期

研学旅行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一、学习考察的基本情况

在11天的专题调研考察中,第三调研组先后与桂林市旅游局、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局、安徽省旅游局以及安徽的旅游企业进行了座谈交流,了解了当地旅游教育培训开展和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情况,并实地考察了广西和安徽的一些景点。

学习考察的总体印象,一是广西、安徽两省对旅游业的发展非常重视,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的扶持力度很大;二是旅游业对扩大就业和提高当地居民收入方面贡献显著;三是景区建设地方特色鲜明,景区管理科学、规范;四是地方政府的旅游资源保护意识很强,几百年的古村至今保存完好。

二、外省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和做法

1、旅游人才教育培训基地建设

根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旅游人才培养的需要,广西旅游局在国家旅游局的支持下,举办了第二、三期东盟旅游人才培训班,广西民族大学和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被授予广西东盟旅游人才教育培训基地牌匾,成为东盟旅游人才培训基地。基地为东盟各国旅游业发展提供多样性、多层次的教育培训服务。这将进一步促进广西和东盟全面开展旅游合作、进行东盟语种培训、旅游研究和学术、业务交流活动,成为旅游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业界交流的重要平台,成为连接中国与东盟旅游界的重要通道和纽带。

2、旅游专业院校建设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隶属于广西旅游局,创办于1985年,1994年正式定名为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设有旅游与休闲管理系、酒店管理系、旅游外语系、导游系、商务系、视觉艺术系、艺术表演系、基础部、社科部、公共外语部等7系3部,29个专业,现有在校生近万人。目前已经形成了与旅游业产业结构相匹配、紧贴行业需要的专业体系。是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第一届理事会副会长单位、国家旅游局在西南地区唯一的全国旅游饭店及旅行社总经理、部门经理岗位资格考试定点单位,也是广西旅游人才培训基地及自治区旅游局导游资格考试培训基地和教材编写单位。毕业生就业率名列广西院校第一,连续多年被评为自治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学校与境外旅游组织和旅游院校密切联系,积极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推动旅游教育与国际接轨。学校成为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重点支持单位和其教育委员会附属成员单位,12月与香港理工大学承办了由世界旅游组织、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一届旅游教育国际论坛。

3、旅游教育培训专项资金

为开展好旅游教育培训工作,广西旅游局还设立了旅游教育培训专项资金。经过近的发展,广西的旅游教育培训专项资金已经增至110万元。在专项资金的使用上,根据培训计划,分区域、分种类统筹各类培训班,在经费上给予支持。目前正在开展“导游三年大培训”工作,计划在20__年底前完成全区2万多名导游的全员培训。

4、旅游教育培训内容、形式

在常规的行业培训任务之外,广西旅游局拓宽了行业培训的内容和形式,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1)横向联合培训

广西旅游局与广西红十字会联合举办“旅游系统救护师资培训班”,导游员经过培训取得“救护师培训证书”,将成为具有救护资格的导游员和培训旅游行业救护师的师资储备。

(2)以赛代训

举办“广西导游风采大赛”,通过大赛,选拔培训一批能胜任重大接待活动、能代表广西导游水平的高素质导游员,提升导游队伍的整体形象和综合素质。

三、对我省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设想

1、建议设立辽宁旅游教育培训专项资金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第十八条明确提出“加大政府投入。地方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各级财政要加大对旅游宣传推广、人才培训、公共服务的支持力度。”。设立教育培训专项资金,旅游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就有了资金保障,资金可以提升培训质量、于创新培训手段和扶持培训基地建设等方面。

2、建议组建辽宁旅游职业学院

据了解,目前很多省的旅游局都有下属旅游职业学院,搞得较好、影响较大的有: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山东旅游职业学院、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南京旅游职业学院等。这些旅游专业院校在旅游教育培训、科学研究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些院校专业设置特色鲜明,向行业输送了大批旅游管理人才、旅游企业经营人才、旅游专业技术人才和旅游服务技能人才,毕业

生供不应求,创造了较高的社会效益。很多院校已经发展成在国内知名度很高的旅游人才教育培训基地。建议在省旅游教育中心的基础上组建辽宁旅游职业学院,大力发展旅游职业教育,充分发挥旅游业对就业的拉动、促进作用。在学院设立旅游培训中心和旅游研究中心,发挥学院在旅游教育、培训、科研方面的基地作用。

3、进一步改革导游资格考试

近年来,我省在导游资格考试工作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采取了网上报名、网上缴费、网上打印准考证等的方式方便考生,并受到广大考生的欢迎。以“方便考生、服务基层”为宗旨的导游资格考试改革还可以有进一步创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上导游资格考试在技术上已经成熟。

(1)笔试

由省旅游局建立网上管理系统和网上题库,在各市设立考点,笔试试题由系统在题库中随机抽取。考生交卷后,系统自动显示成绩,可以根据需要多次组织考试。

(2)现场考试

现场考试采用视频录像方式,考生在网上管理系统现场抽取景点讲解及应变能力等各类问题后,面对网络摄像头自行回答,考生现场考试的视频直接传回省旅游局网上管理系统,由省旅游局组织评委统一在网上评分。

据了解,湖南省已经在试行网上导游资格考试。

4、与签订邻省导游资格互认协议

导游是一个流动性较大的职业,跨省交流十分频繁,辽宁、吉林、黑龙江同属东北地区,地理环境、风土人情都比较接近,在人才培养、宣传促销等方面,我省应该与吉林、黑龙江两省加强合作,获得共赢。签订导游资格互认协议将对加强东三省导游人才交流,为我省引进短缺的韩语、俄语导游人才提供便利。

在时机成熟的条件下,在导游资格互认协议的基础上,我省还可以考虑组织东三省导游资格联合考试,这将极大提升辽宁在全国旅游行业的影响力。

据了解,目前江苏、浙江、上海三省市已经签订导游资格互认协议,并取得较好效果。

5、建立旅游人才网,提供网上培训、就业服务

传统的培训方式,容易受到时间、场地的限制。但是,如果在网上进行培训,就可以很好避免这类问题。建立辽宁旅游人才网,可以很方便地在网上参加培训,可以在网上下载培训的教材、讲义,观看培训视频,交流学习心得。人才网上还可以提供各种就业服务信息,在旅游企业和求职者之间建立起一个沟通的桥梁,成为永不落幕的培训班、招聘会。

6、举办“导游大赛”丰富培训内容

研学旅行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中国旅游业的超前发展,带动了中国旅游教育的迅猛扩张。通过对我国中职旅游教育的广泛调查研究发现,由于相当一部分旅游中职学校缺乏对旅游业人才需要特点全面深刻的分析,课堂教学模式不科学,导致培养的大批人才与行业需要出现灾难性脱节,就业情况不理想,旅游行业不满意,相当一部分旅游专业的人才还流入了其他行业就业,造成了一定程度旅游教育的失败和严重浪费。而另一方面,我国正迎接着旅游时代的到来,我国旅游业需要一批用现念和最新技术所武装的服务人员尽快登上旅游业无限广阔的舞台,引领这一行业的理想走向和健康发展。这样的矛盾不得不让我们深思现在中职旅游专业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诸多问题。

中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旅游专业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较少,近年来,虽然有中职学校在进行旅游专业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但由于改革的面不广,改革的力度不大,教学模式呈现出单一的局面,造成学生的学习兴趣依然不高,学生的潜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整体素质无法提高,更是影响了学生在旅游行业的发展,影响了旅游创新人才的培养。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有益补充,培养目标是要培养数以亿计的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衡量这些人才的标准不能只看其文化基础知识,成绩的好坏,更要看他们的综合职业能力。因此,中等职业学校比起基础教育更应该注重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加强职业能力教育和身心健康教育,注重培养中职生的专业技能、实践精神、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因此研究中等学校旅游专业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探讨拟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不仅可以丰富旅游教育的理论研究,架起创新教育思想与课堂教学实践的桥梁;还可以深化旅游专业教学改革,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规律,深化素质教育。

鉴于从理论到实践两方面的分析,笔者构想建立一个“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实践操作、加强实习指导”的“导向—中心—实践—实习”教学模式,期望中职旅游教学在进行课堂教学时遵循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使教学与旅游实际结合起来,不与行业脱轨;以学生为中心,使教学活动更贴近职业学校的教学目标和职校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加强实践操作,即加强教学的“应用性和针对性”;加强实习指导,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培养“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最终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在旅游行业运行中体会实践、实习的重要性,发挥主动性,努力学好专业技能,达到改善职业学校旅游专业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二、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

1、落实素质教育

我国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教学模式也是为了这种体制服务,只有教师大量地灌输知识,忽略了学生情感与能力的培养,培养出大量高分低能的“人才”,这种“人才”缺乏创造力,只会生搬硬套书本知识,难以适应当今迅速发展的社会。像这样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教学改革的绊脚石,因此,当务之急是要改变原有的那些陈旧滞后的课堂教学模式,以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构建新型中职旅游课堂教学模式。新型中职旅游课堂教学模式要体现我国素质教育强调的三个发展,即学生的全体发展、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注重学生潜力的开发,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2、体现能力本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中指出:当代教育有四根支柱,它们是当代青年学生顺利通向21世纪的护照。这四根支柱就是四个学会(即学会认知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发展,并强调只提培养技能不够,而是要培养能力(国家教育部也明确指出:职业教育战线的教育改革必须面向二十一世纪,研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摆脱传统的职业教育思想教育模式的束缚,建立符合时代特征和具有我国特色的新的中等职业教育思想、职业教育模式)。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应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这些都与以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为此,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必须变革传统的以知识本位的教育观念,树立现代的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围绕职业岗位或岗位群所要求的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3、培养专门人才

即双元制教学模式中学校与企业分工协作,以企业为主,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实践为主,培养高质量技术工人的职业教学模式。企业的积极参与是双元制实验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职业技术教育的生命在于它的社会性,双元制实验能否成功,职业学校能否培养具有职业能力的人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参与程度。一方面企业为学生提供了先进的实习设备,营造了良好的生产环境,配备了技能娴熟的师傅,从而强化了学生的专业技能,使学生了解生产的全过程,保证了学生技能的提高。另一方面强化了学生的质量意识、环保意识、责任感及合作精神,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大胆借鉴双元制经验,培养职业型人才,培养知识面广,技能全面,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学生,并使培养的学生日益成为生产一线的骨干,让综合能力强的学生走上领导岗位。

三、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目标

中等职业教育的内容是全面系统的职业知识学习和职业技能训练,目标是使学生成为“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像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惯例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中职旅游专业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旅游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具备实践技能。中职课堂教学模式教育一定要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实践操作,加强实习指导才能实现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旅游从业理论基础知识

“导向—中心—实践—实习”课堂教学运用时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所以学生学习到的旅游从业理论基础知识都是他们主动获得的。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引导者。以学生为中心创设的轻松愉悦、悬念疑问、激烈竞争、激励上进等情景,以及提供的相应软件资源和支持,为学生营造了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使学生能够掌握旅游从业理论基础知识。2、使学生具有从事旅游职业所需的实践操作能力

“导向—中心—实践—实习”课堂教学运用时课堂教学加强了实践操作,特别是实践操作培训以旅游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应会为最终目标。实践教学既是旅游管理知识更新和保证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新时期培养高质量实用型旅游管理人才的前提。所以“导向—中心—实践—实习”课堂教学模式依据教育规律和实践教学内容安排实践教学,对于实现职业能力的目标性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使学生具备综合职业能力

“导向—中心—实践—实习”课堂教学运用时课堂教学始终坚持以行业为导向,目标明确而具体,就业针对性较强,教师与学生对预期达到的目标与结果都非常清楚。课堂教学首先明确现代旅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即需要“具有强烈的服务意识和敬业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服务操作技能,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和良好的艺术素养气质”的旅游人才,然后按这样的行业需求教授学生知识,并不断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技能,顺利实现教学与就业的对接。

4、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和协作精神

“导向—中心—实践—实习”课堂教学模式运用时课堂教学要加强实习指导,改变以前学生对待实习和就业工作的消极心态,改变旅游行业学生跳槽频繁,不能安心实习和不能正确理解旅游服务工作的状况,使学生到旅游行业后,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和协作精神,能够较快进入旅游服务者的角色中,更快更好地胜任旅游服务接待工作。

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

1、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策略

做法:进行行业教育和培训需求的分析,这是中国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改革的一个必要的过程,行业审定方法涉及行业部门分析,以建立行业形象和清楚描绘各工种应做的具体工作的范围。选择旅游企业同时进行数据收集,让中职旅游教师在教学的同时针对旅游行业的需求现状进行数据收集,其好处是由于涉及了旅游行业并让行业了解此事,使得教师在职教课程改革中有了主人翁的责任感并且会致力于该改革中来。教育产业化的形成使教育走上了市场,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旅游企业对人才的选择要求越来越高。经常关注市场动态,经常进行职业分析,更新课程与培训内容;注意培训与生产的有机结合,培养人才的同时,还要出产品。

2、以学生为中心的策略

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在知识上、情感上、智力上的需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和带领学生进行旅游知识的学习,可通过提问、简述、讨论、归纳总结等多种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教师是学生自学的“指导者”、“引导者”,引导学生围绕所要掌握的内容专注的自学,不放任自流;积极指导与帮助学生学会正确的自学方法,“授之以渔”,容忍学生出错,引导和激励他们尽情地参与和练习。3、加强实践操作的策略

选好理论知识与实践培训的最佳结合点。在用“导向—中心—实践—实习”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师时,根据理论学习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技能实训,从而提高学生的旅游实践操作能力,适时为学生提供各种实践训练,学习场地等。另外与旅游企业协作也是加强实践操作的重要举措,旅游专业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较高,通过协作可弥补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资金和设施设备投入的不足,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同时为旅游企业提供了后备技术大军和管理顾问。中职学校旅游专业对企业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加以解决,这既可解决企业的难题又可促进旅游专业的教学、科研水平。通过协作学校直接了解用人企业要求,这一做法可有效解决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脱节的问题。

做法:利用好旅游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如餐厅模拟实训室、客房模拟实训室和前厅模拟实训室,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实训项目包括以下几方面:①专业基础与业务实训:模拟各项旅游专业要求进行技能模拟训练,同时进行影音资料观摩学习,使学生掌握旅游服务技巧,能直接进行现场进行服务。②旅游电子商务等计算机应用实训:学习并掌握旅游电子商务应用,掌握旅行社及酒店管理软件的使用,并学会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③旅游地理实训:通过地图、模型以及影音资料等掌握中国和外国旅游资源分布状况和旅游资源特色。④综合技能实训:包括形体训练、美容化妆训练、照相机、摄影机的使用、社交人际关系等综合技能训练。

4、加强实习指导的策略

研学旅行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一、高职旅游专业教育产学研结合的必要性

国务院于2009年颁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的41号文件。文件指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意见》中明确指出:“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旅游业的繁荣对高职人才的需要迅速增加,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教育的产学研结合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决定了与企业紧密结合是其发展的必由之路。旅游是实践性强的新兴朝阳产业,高职旅游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服务于旅游生产和管理一线的高技能人才,离开了实践是不可能达到这个目标的,产学研结合无疑是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理想模式。因为旅游人才最需要习得的知识、方法和能力都可以从产学研结合的平台中实现,旅游专业人才能力素质培养方面公认有效的“基于社会生活过程”和“基于工作过程”的双基导向的课程开发也只能在产学研结合中真正实现。

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是教学、科研和生产三者共同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教学是核心,是高职院校作为社会教育机构的性质规定的。科研活动在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模式中起着先导和纽带作用。生产是教学、科研得以发展,完善教育教学机制的条件。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基本特征是源泉、动力与导向的有机结合。源泉是生产――企业,即人才需求的主体,人才培养的资源共享源;动力是教学――高职院校,即人才培养的主体,合格人才的直接创造者;导向是科技――学术的技术应用能力,它为“产学研合作教育”规定了发展方向。

二、高职旅游专业教育产学研结合存在的问题

(一)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问题

高职院校多采取拿来主义,这些年都热衷于产学研合作教育,希望把企业的实践环境和实践过程引入到高校的人才培养上来。但由于高校和企业大多分属不同的法人主体、各自追求的目标差异以及缺乏相应的协调机制等多方面原因,很多高校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没有达到理想效果。

(二)旅游专业教育产学研结合的问题

由于两方面的原因使得高职旅游专业教育产学研结合的理论和实践还处于发展和探索中。第一是旅游业在我国的发展虽然迅猛,但发展的年代不长,尤其和西方发达国家比较起来我国的旅游业从理论到实践都不够成熟;第二是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在我国实践的时间也不长,从宏观到微观还存在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

普遍来说旅游企业与高职院校的产学研结合还比较肤浅,所谓结合更多只是解决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的场所问题和旅游企业的低价劳动力问题,校企缺乏深层次的合作。

三、旅游专业教育产学研结合模式构建

(一)建立校企共同主导合作模式

目前我国产学研合作模式主要有四种:(1)学校主导型科技产业模式;(2)企业主导型合作模式;(3)政府主导型合作模式;(4)共同主导型合作模式。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有一定的科研优势,但由于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缺乏旅游企业一线的工作经验,对旅游企业和市场的发展变化规律一知半解,科研成果和旅游企业所希望的往往有较大的距离,很难转化为旅游企业的实际效益,学校主导型科技产业模式普遍条件不足。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独立法人,旅游企业与高职院校的产学研结合的最大目的和动力是盈利,比如借助产学研的科技成果增加企业的利润,或者是为了节省成本,比如借助产学研结合降低企业的运作成本。而高职院校能提供给旅游企业的科技成果有限,旅游企业主动与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的动力就集中在学校提供的低价劳动力――实习学生上,这离高职院校所希望的人才全面培养有较大差距。所以企业主导型合作模式也不太理想。从宏观上看,产学研模式如果得到推广,可以说就是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发展战略与整个社会经济或区域发展战略的结合。政府的职能与作用应该作为倡导者、组织者、推动者、监控者参与到产学研模式中来。但目前来看许多地方政府缺乏这方面意识,尤其是高职院校的产学研结合。所以政府主导型合作模式还需等待时日。高职院校旅游专业产学研结合只有走与企业共同主导合作模式,这种模式可以体现校企双方的主动地位和利益平衡。高职院校与旅游企业通过合作合同,以法律为依据,以政策为指导,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使产学研各方的责、权、利得到保证和约束,通过共建的形式达到全面深入合作。高职院校与企业依托各自的优势在人才培养、技术开发、产品更新、技术咨询和信息引进等方面进行广泛合作,通过校企联姻,智力渗透、出谋划策等,由点到面,逐步展开。当然这一模式想要有效实施离不开政府的宏观协调与指导。

(二)共建实训基地及校园旅游实体

高职院校主要利用旅游企业如酒店和旅行社等企业的实践环境和平台解决学校的实训基地问题。但由于不是共建模式,校企双方的主体地位不对等、利益诉求有差异等原因而合作效果堪忧。旅游业属于第三产业的服务业,基本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旅游学科属性具有边缘性和综合性,旅游专业相对于其他工科专业来说其技术含量不高,更多的是管理和社会能力方面的学问,加上高职院校教师的双师素质和学生的基础问题,因而高职旅游专业在科研上对企业的吸引力有限。另外一方面是旅游企业的人才流失率很高,旅游企业和高职院校的产学研结合有时会产生成本增加和培养风险。因而旅游企业在一线员工不短缺的情况下往往对高职院校的合作不积极,只有在一线员工短缺时会考虑从高职院校引进低成本的劳动力。这就造成校企合作一边热一边冷的局面,就是建立了实训基地也远不能达到高职院校希望的人才培养目标。问题的根源是在高职院校与旅游企业的主体地位不对等。所以旅游专业要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做到校企主体平等。高职院校应该参与到实训基地建设要素中去,突出学校的主体因素,而不是一味的依赖企业。比如学校可以考虑出一部分资金建立基地校内指导教师辅导设施(主要是旅游理论指导、案例分析及学生心理辅导等用途),提供企业指导教师学生培养补贴等方式参与共建实训基地。另外可以校企共建旅游实体。目前旅游专业学生实训企业大多是在旅游酒店和旅行社,高职院校和旅游企业可以依托各自的优势建立校企联姻的旅游实体――酒店和旅行社。为了突出这种实体的教育功能,校企合作的校园酒店和校园旅行社是很好的模式。校园酒店和校园旅行社的性质应该是生产性实训基地,在引进先进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运营模式的同时兼顾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功能,充分利用校园酒店和旅行社的真实企业环境和工作过程进行实践教学,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共建实训基地和校园旅游实体的模式下可以增强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也可以有效约束旅游企业的人才培养行为。

四、校企共同主导合作模式保障体系

(一)建立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组织

成立由旅游行业主管部门、旅行社、酒店等旅游企业、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地方政府组成的“产学研结合指导委员会”。其基本职能是宏观调控和统一协调解决产学研结合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产学研结合的发展提供指导、咨询与服务。成立由具有丰富经验的旅游企业一线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及学校的旅游专业教师、教育专家等组成的旅游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其职能是根据旅游人才市场需求的现状与变化,进行专业设置与调整;根据旅游岗位职能变化,设定旅游专业培养目标;根据以旅游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思想,指导旅游专业培养计划等。

(二)制订产学研结合合作制度

校企双方依赖各自的资源、条件,在具有共同的发展目标和利益趋向的基础上,明确合作内容、途径、方式和具体措施;签订明确的责、权、利的合同与协议。出台相关基础文件:如《校企联合共建实践基地计划》、《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校企联合科研开发管理办法》、《科技成果奖励办法》、《学生培养计划》、《校企指导教师工作量核算办法》等。合作制度要充分体现旅游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根本目标――旅游人才培养,计划和制度要紧密围绕学生的旅游行业和产业的能力素质培养这个中心。

(三)建立四方均衡的长效合作主体机制

目前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往往比较松散,缺乏长效机制。高职院校与旅游企业要建立多方均衡的主体机制。既要考虑到合作的主要方面――高职院校和旅游企业,双方“权、责、利”的影响和制约条件,还有考虑到宏观指导的政府(这里主要指旅游主管部门)及培养对象――学生在整个过程中的角色和作用。地方政府应加强引导和扶持,在完善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中,政府在其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除了在校企双方之间起着沟通和桥梁的作用外,它还起着激励甚至强制作用。需要强调的是学生在校企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应该引起重视。目前的很多旅游专业的学生在产学研合作教育过程中的地位是被安排和被控制,缺乏其体现主观能动性的平台甚至发言权,人才培养忽视了培养对象的需求诉求,也忽视了培养对象的特征要素,从而形成旅游专业学生在产学研结合教育中存在盲目和消极的现象。长效机制应该是建立在地方政府、高职院校、旅游企业及旅游专业学生四方关系均衡的基础上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系统工程。

研学旅行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关键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教育;旅游产业;协调发展

旅游教育为旅游产业提供智力保障,旅游产业对旅游教育具有导向作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位于江西省中北部,地域范围包括38个县(市、区),总面积5.12万平方公里。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这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1]。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江西省最重要的经济区域,它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对江西省社会经济全面、均衡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近年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教育已发展成多渠道、多方位、多层次的格局,对旅游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随着江西旅游强省建设战略的实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业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旅游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与旅游产业需要还有差距,旅游教育与旅游产业还没有形成有机的衔接,这些问题都将深远地影响区域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基于此,本文立足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产业与旅游教育的发展现状,剖析旅游教育与旅游产业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1旅游教育与旅游产业的互动关系

1.1旅游产业对旅游教育具有决定作用

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专业人才,旅游产业引导着旅游教育发展。旅游产业的发展规模和水平引导着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旅游产业所需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规范着旅游教育的培养目标,推动着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教学内容的更新;旅游产业可以发挥其强大的引导作用,这能提高旅游教育的师资规模和整体质量,进而有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此外,旅游产业能为旅游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持,相关旅游企业所提供的资金、设备和技术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旅游教育经费的短缺,改善旅游专业教学的硬件设施,并为旅游人才培养提供实习基地和实践教学指导教师[2]。

1.2旅游教育是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旅游教育为旅游产业培养各种层次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为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旅游教育为旅游产业提供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发展后劲的从业人员,提供具有创新意识、自我学习能力强的终身教育者,这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旅游教育通过理论研究、总结国内外旅游发展经验,能为旅游产业提供决策咨询信息,推动旅游产业发展与企业管理理念的创新;通过对旅游产业发展规律的探索,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新的理论与方法,促进区域旅游业的科学发展。

1.3旅游人才是旅游产业与旅游教育互动协调发展的纽带

事以人为本,人才是产业发展的决定因素之一。旅游产业与旅游教育分别是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方与供给方。旅游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旅游专业人才,这些掌握现代旅游管理的理论知识且具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的专业人才是旅游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3]。高素质专业人才是旅游企业最宝贵的资源,随着旅游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旅游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旅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旅游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是推动旅游教育发展的最主要动力,旅游理论研究为旅游产业和旅游企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指导。高校与企业间的良好合作可以为高校的科学研究和师资培训搭建良好平台,从而提高科研和师资水平,有利于专业高素质人才的培育[4]。

2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产业与旅游教育发展现状

2.1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产业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江西旅游业在政府的推动下,逐步走向成熟、规范化和规模化。进入21世纪,江西旅游业的发展突飞猛进,旅游接待人数和总收入实现大幅增长,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旺盛态势(见表1)。江西旅游产业综合实力显著提高,在全国旅游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2014年江西省接待旅游总人数31306.15万人次,同比增长25.18%;旅游总收入2649.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9.75%;其中国内旅游人数31134.47万人次,入境旅游人数171.68万人次。江西旅游业具备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成为江西绿色崛起的重要支柱产业。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兼具优越的地理环境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类型极为丰富,且互补性强、组合度高。在旅游资源等级上,不仅有世界级的,还拥有众多部级的。截止2014年底,江西省共有部级风景名胜区14个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6个,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分别占有7个和3个,江西省高等级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拥有庐山、龙虎山、景德镇等一批开发比较成熟、具有很高知名度的景区,形成了观光休闲、度假养生、文化寻踪、娱乐体验等系列化的旅游产品;旅游景区、酒店、旅行社、旅游交通等旅游产业体系日趋完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业在江西省旅游业的发展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旅游接待人数、旅游收入、旅游外汇收入等主要旅游经济指标上都占有绝对优势。2005—2009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的南昌市、景德镇市、九江市和鹰潭市的旅游收入额占整个江西省旅游总收入的50%以上[5-6]。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业在江西省的旅游业中占主导地位,该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对江西省其他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具有示范和带动作用。

2.2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教育发展现状

截止2014年底,江西省共有普通高等学校、独立学院95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82所,独立学院13所。各高校在校研究生27660人,其士生1020人,硕士生26640人;本专科在校生91.64万人,其中本科49.76万人,高职专科41.88万人[7]。目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开办旅游专业的高等学校、独立学院近40所,中等职业学校10余所;教育层次齐全,涵盖研究生、本科、专科、中专。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各高校所开设的旅游类专业有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涉外导游等,其中旅游管理专业占总数的75%以上,占有绝对的优势。目前,各高校旅游类专业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不少教师是由其他专业“转行”而来,既具备理论又懂实践操作的“双师”型教师很少。旅游类专业多依托历史学、地理学、外语、经济学和管理学专业而建立,从事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中、老年教师多是由地理学、历史学和经济学教师改行而来[8]。在年龄结构方面,以中青年特别是青年教师为主,45岁以下教师占总人数80%以上。教师的职称构成中,以初、中级职称为主,中级职称,所占的比重达49%,初级职称为15%,正高职称所占比例还不到10%。

3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教育与旅游产业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旅游教育与旅游产业体制不协调

旅游产业的发展由市场机制进行调节,而旅游教育的发展是由政府部门进行计划性安排,市场机制与计划安排之间存在不匹配[9]。长期以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高校旅游专业在专业设置、招生和就业方面受到条块分割。由于普通高等学校、独立学院和中等职业学院存在等级差别,在招生、资金来源和费用收取等方面受计划安排,这就导致各院校之间缺乏有序竞争,旅游教育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在各高校间无法得到合理配置。这些矛盾的存在导致区域内旅游教育总体规模偏小,人才培养质量偏低且缺乏特色,这样培育出来的学生对旅游专业知识掌握不深、动手能力差,很难适应旅游产业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10]。此外,许多院校更为关注的是如何扩大招生规模以获取教育经费,而人才培养理念落后,人才培养方案陈旧,教学模式简单、刻板,从而造成学生素质下降、转专业现象严重。

3.2旅游专业结构与人才结构不合理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各高校旅游类专业设置主要是旅游管理、导游、旅行社管理、酒店管理等,而新兴旅游专业如会展服务与管理、景区开发与管理则很少。近年来,旅游电子商务、会展服务与管理、休闲服务与管理、旅游咨询策划等新兴旅游专业人才十分紧缺,但众多院校没有开设相应的专业和培养方向,无法有效地满足旅游产业对综合型人才和新兴旅游人才的需求。这种现象将会造成旅游企业中应用型人才严重短缺,企业无法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现有旅游专业人才无法满足旅游企业的需求,会导致人才流失现象严重,造成大量的旅游教育资源浪费[2]。与此同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专业人才结构不合理,表现在:一是学历层次不合理。旅游企业的员工本科学历的较少,以中专、大专学历为主,比例达80%以上,研究生学历人才不到1%,高层次人才的缺乏极大地限制了旅游产业向纵深方向发展。二是行业分布不合理。旅游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单位主要是酒店和旅行社,占旅游专业毕业生总数的85%以上,而旅游景区、会展中心等旅游企业缺乏相应的高素质人才,服务质量得不到有效提高。

3.3产、学、研相结合的共享机制还未形成

旅游类专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旅游人才培养必须与旅游产业密切联系。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众多高校旅游专业的办学是封闭性的,对校企合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与旅游行业联系不紧密。虽然有些院校和旅游企业开展合作办学或是联合培养,但缺乏主动性和持久性,合作的深度也不够。校企合作不足导致高校不能准确地掌握旅游行业对人才需求的趋势,这使得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模式僵化,从而导致高校旅游专业的教育水平不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和知识结构难以迅速适应旅游产业发展需要,旅游专业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偏低。良好的产学研结合机制对旅游教育和旅游产业发展起助推作用,虽然很多高校重视科研工作并承担了大量旅游类研究课题,但不熟悉旅游企业的实际情况,导致所提出的研究课题偏离实际需求,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偏低。各高校虽建立了各种类型、各层次的学生实习基地,如专业认识实习基地、实践教学基地、毕业实习基地等,但产与学结合度偏低,高校与旅游企业、政府部门等旅游教育的各利益相关者没有组成有机的网络,在日常信息交流、科研成果转化、人才需求信息等方面没有形成共享机制[11]。

3.4旅游培训工作滞后,培训效果较差

旅游培训是高等院校旅游教育的有机延伸,是提高旅游企业素质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旅游培训不同于普通国民教育,它必须以旅游行业的实际为出发点,以适应旅游企业经营和管理需要为目标。近些年来,江西旅游培训工作有了长足的进步,初步形成了各种层次的培训体系,但远不能满足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旅游培训的效果不佳。一是培训的涉及面和层次不平衡。旅游行业各个部门的教育培训发展不平衡且差距较大,旅游饭店和旅行社的培训工作开展得比较好,而旅游交通企业和旅游景区(点)一直以来对培训不重视,员工学习和继续深造的机会不多。二是培训的内容结构不合理。在各部门的培训中,培训内容主要是实践操作技能和业务能力方面的,缺少对员工综合素养、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的培训,而这些恰恰是员工从事实践工作所必备的,决定了旅游服务质量的高低。三是培训内容较陈旧、缺乏特色。没有针对性地对职工进行提高知识水平和实际能力的培训,培训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培训内容滞后,旅游发展的新理论和新观念没有及时纳入到培训内容中去[10]。

4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教育与旅游产业协调发展的对策

4.1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为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校旅游人才培养与旅游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相一致,政府部门应发挥引导作用,充分利用市场优势,对旅游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第一,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多种形式产学研战略联盟。通过共建科技创新平台、共同实施重大项目等方式推进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育创新团队;建立高校与企业的高层次人才双向交流机制,扩大“双师型”教师队伍规模,鼓励高校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人才机制。完善高等院校教学管理制度,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渠道,加大对高校旅游教育资金和设备的投入;鼓励企业接纳旅游专业毕业生,对用人单位接纳高校或职院学生就业、实习实行财税优惠政策。第二,加强高素质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政府与企业给予高校相关政策和经费,支持高校建设高素质、创新型师资队伍;高校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渠道,重点培养省级中青年骨干教师、学术带头人等高层次人才,通过教学名师和教学骨干带动高校旅游专业师资水平的整体提升[4]。

4.2创新旅游人才培养模式

实现旅游教育与产业需求的有机衔接,重视发挥企业作用,在实践中集聚和培养创新人才。第一,以旅游产业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和培养方向。根据旅游业的发展趋势,通过对旅游行业的人才需求做全面的了解和调查,了解什么专业的人才适合旅游业的要求以及需具备哪些能力和素质,以此设置旅游产业需求量比较大的专业,有针对性地制定新的培养方案。第二,推行“5+1+2”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是指将旅游专业四年八学期的本科教育分为5学期、1学期、2学期这三个培养阶段以及相应的四个时期,第一阶段是第一至第五学期,学生在校内学习专业知识;第二阶段是第六学期,学生到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行操作技能培养;第三阶段第七和第八学期,学生返校进行理论学习并做毕业设计。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加了实践教学学时,加大了实习实训的力度。这种按旅游人才市场需求和注重实践操作能力锻炼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旅游教育人才培养与旅游产业人才需求的有机衔接,突出了培养应用型旅游人才的趋势和要求,值得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院校中推广。

4.3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新道路

从办学思路、办学体制上寻求产、学、研相结合的新模式和新方向,推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校旅游教育改革。高校应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提高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为目标,培养适应新形势下旅游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实现“以官带动、以学办产、以产辅学、以研带产、产学研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4]。第一,要认识到产、学、研结合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旅游专业是一个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高校管理者必须转变原有陈旧的办学理念,不能将旅游类专业与其他传统专业同样对待,应大力支持旅游专业与旅游行业的对接。第二,鼓励高校成立校办旅游企业。校办企业与学校的人才培养实际紧密联系,既可以创造经济、社会效益,还为旅游专业师生的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充分发挥校办企业的社会教育功能和旅游专业师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到工作岗位上培养实践能力[4]。如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大学等成立了旅行社或设立旅游接待中心,为旅游专业的师生参加实践提供机会。

4.4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培养高素质旅游专业人才的重要基础,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可以从两方面入手。第一,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高校应建立层次、学历科学合理的师资体系,从源头构建高素质旅游师资队伍,专业教师除拥有高校教师资格证书外,还应具有相关资格证书如导游资格证、酒店职业经理证、会展策划师资格证等,或是有旅游企业工作经历[12]。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旅游类学术会议和行业培训,使教师可及时了解到业内最新动态。经常性邀请学界知名专家和行业高管到学校讲学,通过知识传授以提高教师知识储备和教学水平。第二,发挥竞争激励机制,调动教师科研积极性。教师的科研水平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应大力支持旅游领域的科研,从而推动旅游专业学科建设,促进教学质量提升。各级科研管理部门和各大院校应该充分发挥竞争和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参与科研,承担各项旅游类课题。

4.5建立规范的旅游教育培训体系

以旅游教育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产业大发展,推进江西旅游强省建设,迫切需要建立规范的旅游教育培训体系。第一,整合旅游教育培训资源。由省教育厅和省旅游发展委员会牵头,建立科学规范的旅游教育培训质量评估和监督机制,对省内现已开设旅游专业的院校教学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充分发挥旅游行业协会与培训中心的作用,实现旅游教育资源共享[10]。第二,加强对区域旅游发展问题的研究。鼓励各高校相关实体旅游研究机构,集中力量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建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发展研究基金,对旅游类科研课题进行资助。通过旅游研究出高质量成果,用以指导区域旅游业的发展。第三,推动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树立现代化的教育教学理念,以旅游行业人才需求为目标,以旅游教材改革为突破口,摒弃重理论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锻炼的填鸭式教学,注重现代教育技术在旅游专业教学中的运用。

[参考文献]

[1]中国鄱湖网.《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大事记

[2]袭莎.辽宁旅游产业与旅游教育互动协调发展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7.

[3]李淑燕.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与旅游高等教育改革[J].旅游学刊,2006(S1):24-27.

[4]桑霞,吴义煌,等.关于咸宁市旅游产业与旅游教育协调发展问题及对策的探讨[J].经济研究参考,2013(17):68-70.

[5]胡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群旅游业研究[J].对外经贸,2013(5):88-89.

[6]胡吴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体育旅游资源整合发展对策[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20-124.

[7]江西省教育厅.2014年江西省教育事业发展概况

[8]姚红.河南省旅游产业与旅游教育协调发展问题初探[J].商业文化,2010(10):363-364.

[9]梁学成,李树民,刘洋.基于旅游产业化的一种动态教育模式安排[J].旅游学刊,2003(S1):14-18.

[10]王恒学.湖北省旅游教育与旅游产业互动协调发展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文,2011.

[11]苏勇军.宁波市旅游教育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5):8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