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资经营理念

农资经营理念

农资经营理念

农资经营理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村微小型电商;财务管理;问题;对策

2015年10月14日,国务院召开会议,认为应该改善农村电商发展环境,要扩大电商在农业农村的应用,在促进工业品下乡的同时为农产品进城拓展更大空间;培养农村电商人才,鼓励网络创业就业,并要加大对农村电商的政策扶持。而且随着一二线城市电商市场的饱和,在会议召开后,大家普遍认为农村电商将进入发展的“蓝海”。未来的农村电商市场将是各大电商新的战场。财务管理是在一定的整体目标下,关于资产的购置(投资),资本的融通(筹资)和经营中现金流量(营运资金),以及利润分配的管理。农村电商不管是引进成熟电商平台,还是新成立专门的电商平台,又或者是农民的网络创业,都会面临财务管理上的问题。

一、农村电商存在的财务管理问题

(一)财务管理观念落后

农村电商市场是巨大的,参与者众,主体有淘宝、京东、苏宁等大型互联网电商,也有许多加入电商平台的个体网络创业者和小型企业。个体创业者和小型企业(以下简称农村微小型电商)加入电商平台的目的是能更好的拓宽销售渠道,“背靠大树好乘凉”,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是这类农村微小型电商的首要目的,而在财务管理方面的意识并不强,更谈不上财务管理工作。更多的是所有者、经营者和财务管理者一人身兼数职,所谓的财务管理也不过是简单记账而已;小型企业更多的是由会计人员同时兼任财务工作。财务管理意识的落后让财务管理职能不能完全发挥作用,这并不利于个体或企业长远利益,让这些农村微小型电商处于竞争劣势中。

(二)资金管理薄弱

既然没有先进的财务管理意识,那么财务管理的各项工作也不能正常进行。资金是任何商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一般农村微小型电商会比较注重现金的流通而忽视其它资金的流通。在家庭式经营或小型企业经营中,由于不重视财务管理工作,也可能会因为没有明文确切的规定而引发利益分配不均的问题,因此会影响正常的经营和资金流通。

(三)缺乏财务管理人才

不管是因为财务管理意识薄弱没有认识到设置专门的财务管理人员的重要性,还是出于节省成本的目的,很多农村微小型电商都没有专门的财务管理人员。另外,虽然现在有很多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但这种现象也只是存在大中城市,在农村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才还是很缺乏的。所以人才的缺乏也是农村微小型电商不设专门财务管理职位的原因之一。

(四)投融资困难

由于农村微小型电商的规模小且数量多,为了鼓励创业,行业门槛也比较低,任何人都有成为农村微小型电商的机会,所以对资金筹措就不是很合理,资金来源渠道比较单一,往往来源于经营者自筹。而且农村微小型电商的经营并不稳定,银行对其贷款的积极性不高,一旦经营者资金链断开,经营就难以为继。农村微小型电商获取的利润往往会投入下一步的经营活动,极少会存在投向其他项目的情况,这也导致了资金利用率低的问题。

二、应对农村电商发展中财务管理问题的对策

(一)更新财务管理观念

观念决定经营方针,先进的财务管理观念有利于经营者做出正确的经营方针,减少决策失误。农村微小型电商的优势是成本小、灵活机动,但是资源有限,必须在该行业做精做强,充分提高财务管理效率才能更好地立足市场,这也是经营者做好决策的基础。因此,农村微小型电商的经营者必须改变财务管理等于做好记账工作的落后观念,学习现代经济管理知识,拥有自己的财务管理理念,并在此理念指导下,能够做到同时注重经营中创造现金的能力和提高资金利用率,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长远发展。

(二)建立资金管理制度

农村微小型电商要正视家族式经营的缺点,不仅要学会采取科学民主的决策方式,还要加强对资金的监督和管理。因此要改变以利润为中心的财务管理模式,建立一套完善的资金管理制度。相比较大中型企业来说,农村微小型电商不需要佷复杂的资金管理制度,但该设置的不应缺少,如筹资管理制度、现金管理制度和银行存款制度等。必要的时候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

(三)注重对财务人才的应用

农村微小型电商往往是财务人员由经营者兼任,或者说根本不能称之为财务人员,只是简单的记账者而已。而这类经营者一般不会有太多的专业财务知识,更谈不上进行财务管理了。财务管理对经营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因此,一方面,经营者要注重对专门财务管理人才的招揽任用;若已有财务管理人员的则要加强教育培训。如果存在成本运作不足的问题,经营者自身也该学习财务管理的相关知识并切实应用到经营管理当中。另一方面,国家和学校应该以各种形式鼓励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到县级及以下地方就业或回乡就业;毕业生也应该改变只留大中城市的就业观念,以便于农村电商招揽人才。

(四)畅通投融资的渠道

农村微小型电商的筹资渠道一般靠借或贷款,这类渠道简单单一,但如果没有人肯借或者银行不提供贷款,经营者就要承担很大的风险。经营者可以对价值损失风险小的项目进行投资以提高资金的利用率,由此而获得的收益可以作为筹资的来源渠道,这样投融资渠道可以形成良性的循环,最大限度的规避筹资渠道单一带来的经营风险。

参考文献:

[1]张婷.农村电商的春天已来临[N].山西日报,2015年11月16日第C01版.

[2]杜宇扬.中小型企业现代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M].中外企业家,2015年第32期(总第514期).

农资经营理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资本市场;农业上市公司

中图分类号:F12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2)01-0090-03

农业产业化是甘肃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必然选择,也是保持农业持续增长的唯一选择。而资金投入不足是甘肃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甘肃农业要全面、快速实现产业化经营,必须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挖掘和利用其融资转制和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突破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资金制约,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一、资本市场在甘肃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作用

农业通过产业化发展,加深了与其他产业间的联系,成为社会化大生产的有机组成部分。资本市场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我国资本市场与国民经济的关联程度日益紧密,在筹集资金,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分散风险及促进制度创新等各方面显示出日益重要的作用,利用资本市场推进农业产业化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一)有利于缓解甘肃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资金制约

产业化经营模式下,通过农业经营组织与农户间利益联结,不仅保证了农户收益,而且提高了资本的边际生产率。但是,伴随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形成和深入发展,对资金投入的需求也大大增加。与其他产业相比,农业产业资金来源渠道狭窄,投资数额有限,现有各投入主体对农业的投入严重不足,无法满足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资金需求。资金的缺乏要完全靠政府、集体和农户的投入是难以解决问题的。而农业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把民间闲置、分散的资金筹集起来,转化为发展农业的资本,不仅筹资额较大、成本较低,而且还可以通过增发和配股实现资金的持续筹集,使资本市场成为解决甘肃农业产业化瓶颈约束的突破口。

(二)有利于促进甘肃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机制转换

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模式来看,“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是一种较常见的模式,其中龙头企业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龙头企业的规模和实力将影响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技术创新、市场开拓、延伸产业链条等关键问题,而资本市场可以通过对龙头企业进行股份改造,推动其上市,明晰产权关系,转换经营机制,不仅强化了农业企业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内部和外部约束,提高上市企业经营的透明度,促进农业资产的增值保值,还通过相对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使企业运作规范,效率提高,这些都是农业非上市企业无法比拟的。

(三)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调整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过程应当是农业技术、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等多方面全面整合升级的过程。通过资本市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结构调整,可以加速这一过程,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进一步改革与创新。利用资本市场,做好甘肃农业产业化的规划与布局,凭借资本的利润追逐动机,打破产业化经营中的部门分割,促进资源的自由合理流动。通过兼并收购、资产重组和产权交易等资本经营的运作方式,推动农业企业走集团化、规模化道路,并通过出售、拍卖和股权转让等手段剔除不良资产,改善不合理的产业结构,避免资源的浪费和低效耗费。这样既能促使龙头企业快速的扩张规模,又能够解决重复建设和小规模恶性竞争等遗留问题,优化资源配置,使产业结构更趋合理。

(四)有利于增强社会凝聚力

资本市场不仅在经济领域通过融资、优化资源配置等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而且客观上通过其社会功能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业企业通过资本经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使经营者产生了股东意识和公司治理的概念,一方面,促进了农业经营者观念、思维方式的转变,另一方面,广泛而深入地传播了市场经济的价值观念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知识。同时,通过资本市场培育了更多的农业投资者,让普通投资者真切地关心国家农业发展状况和农业政策调整,资本运营机构将会更认真地研究农业的经营信息,而这些信息将反馈到决策层,从而影响农业政策的制定和决策的实施,极大地提高政府与社会公众的农业政策观念。资本市场作为联系政治、经济生活与公民切身利益的纽带,起到了增强社会凝聚力的作用。

二、利用资本市场发展甘肃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类上市公司数量有限

农业上市公司对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而甘肃大部分涉农企业缺乏政府的有效引导和政策倾斜,没有得到财政和信贷的充分支持,发展环境不尽如人意,成长速度较慢,影响了上市的速度,再加上政府、券商和涉农企业之间缺少有效的联系和沟通,一些基础较好、市场优势较强、有发展前景的龙头企业没有被发现,因得不到扶持而无法上市融资。截至2010年底,甘肃仅有3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上市,占甘肃上市公司总数的15.8%,占全国农业类上市公司的3.4%。上市公司少、融资规模小导致了农业上市公司在甘肃农业产业化发展中起到的作用较小,无法形成规模经济。

(二)农业类上市公司规模偏小

目前,甘肃农业产业化上市公司规模普遍偏小。一方面是由于其行业特性决定的,另一方面在于农村产权市场发育不健全,企业资本运营能力不强,导致农业类上市公司主要依靠自身积累发展来扩大企业规模,难以通过兼并收购、资产重组和产权交易等运作方式,推动涉农企业走集团化、规模化道路。以2010年为例,农业上市公司平均营业收入为11.23亿元,同比仅增长了3.8%。由于规模偏小,导致甘肃农业上市公司发展后劲不足,业绩稳定性较差、抗风险能力较低。

(三)农业上市公司品牌意识不强

农产品市场竞争已经从以价格竞争为主转向以价格因素和非价格因素为主。非价格因素中品牌是最主要的,品牌涵盖了产品质量、企业信誉、售后服务等内容,是实现农产品增值,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近年来,甘肃农业上市公司通过产业化发展,逐步提高了生产技术水平,延伸了产业链条,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竞争实力,但其产品增加值仍然偏低,这是因为上市企业品牌意识不足,难以形成品牌优势,进而无法扩大市场影响力,不仅无法实现农产品价值增值,而且在政府补贴少、保护程度低的情况下,缺乏获取资本市场资金投入的竞争优势。

三、利用资本市场促进甘肃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途径

(一)更新观念,强化利用资本市场发展农业产业化意识

从某种程度上讲,观念的陈旧是造成甘肃经济落后的原因之一。因此,政府应当联合涉农企业、投资者共同树立利用资本市场发展农业产业化的观念。首先,政府要强化创新意识,积极引导,广泛宣传利用资本市场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理念,出台龙头企业上市的激励政策,对其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税收支持。其次,涉农企业应当充分认识到利用资本市场发展农业产业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牢固树立资本市场经营理念,不断提高自身运用资本市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能力,充分意识到资本市场不仅是解决企业发展资金来源的有效途径,也是企业不断创新发展的“活力剂”。最后,通过政府相关政策的吸引、上市涉农企业的有力带动,使农业投资领域进一步得到公众的关注。目前,农业仍是我国资本最大的市场,其中尚有许多空白领域有待投入,政府应当因势利导,使广大投资者意识到农业投资不仅发展前途广,而且预期获利能力高,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将会成为资本市场中的最具开发潜力的新的增长点。近年来,甘肃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和经营因其鲜明的特色和环保健康的生产理念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市场份额日渐增大,投资回报也相当可观。为此,应当依托甘肃丰富的特色农业资源,利用资本市场,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产品产业化经营,开辟新的市场空间,促进甘肃农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二)创造良好环境,有效利用资本市场发展农业产业化

利用资本市场,推进甘肃农业产业化发展应当注重外部环境的改善。第一,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鼓励涉农企业上市。政府应积极转变观念,建立资本运营观,一方面,通过制定政策鼓励、推动涉农企业上市融资,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开展资本运营;另一方面,应加强对已上市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的扶持与管理,规范其经营操作水平,提高产销企业形象,吸引投资者,并鼓励市场前景好、效益突出、资产优良的涉农上市企业对管理混乱、前景不明的企业实行兼并收购。第二,建立公平、规范的市场环境,促进涉农上市企业健康发展及相互间的良性竞争。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完善资本市场交易规则及相应的市场体系,稳定市场环境,为产业化经营主体通过资本运营在市场中能够真正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产业结构调整。第三,提高市场信息化服务水平,加强配套设施建设,提高上市涉农企业的经营质量。通过规范各中介机构,提高其执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做好上市涉农企业的研究与管理咨询工作,实现资本市场与产业化经营组织的沟通,保证农业产业化上市企业的质量,树立其整体的良好形象。

(三)利用资本市场,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

“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龙头企业既是生产加工中心,又是科研与信息服务中心,可以对农户实施全方位的带动。”因此,利用资本市场,培育和扶持一批竞争力强、内部管理规范、发展前景好的龙头企业上市,使其成为经济实力强、市场运作能力高、服务功能全的巨型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群,是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农业龙头企业利用资本市场不仅可以进行自身的改造和提升,还可以带动中小企业的发展。在容量有限的产品市场中,对于拥有较大市场份额的龙头企业,仅靠扩大规模已无法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而大量中小企业很难实现单独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要解决这一个矛盾,应充分调动现有农业上市企业的作用,利用其在产业链中的地位,对上下关联的中小企业进行参股、控股,组建农业集团,实现以资本为纽带的利益关联机制,并通过农业集团发行股票,进行筹资、融资、再融资,不断壮大龙头企业。同时,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创造物质技术条件,为甘肃农业产业化发展培育出更多的农业龙头企业。

(四)推行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强化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利益连接机制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作为基本原则,实行系统内非市场安排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利益调节机制,最终使各个环节多元主体获得平均利润”。因此,利益连接机制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和内在动力。甘肃农业产业化发展还不完善,产业化系统内部的利益分配以及约束机制尚不健全,多数龙头企业或中介组织与基地、农户之间并没有形成稳定的经济共同体,一旦双方出现矛盾,往往会影响利益连接的紧密度,出现损害双方利益的行为。因此,推行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以龙头企业为中心,进行资本运营,使得产业化经营的各组织之间建立起相互持股、参股、控股关系,农户也以股东身份参与其中,和产业化经营各组织之间形成产权连接,实现以资本为纽带的利益关联机制,可以对现有的农产品加工、流通的农村集体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农户通过购买股份成为股东,也可以鼓励农户联合兴办股份制的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农户作为持股人,与企业利益休戚相关,或农户按合同交售的农产品参股龙头企业,成为股东。通过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让农户切实分享到产业化经营所带来的经济利益,积极配合、主动参与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与各主体形成稳固的利益共同体。

(五)建立多样化的资本市场体系,加大农业发展资金的投入力度

甘肃作为财力拮据省份,资金少,又以多种形式分摊在不同的项目和主体身上,很难形成合力。然而农业产业化经营涉及的利益主体众多,在技术研发、质量监控、开拓市场等方面花费成本也较多,易导致各方面投入不足,通过建立多样化的资本市场,可以有效解决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资本市场不仅包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还包括基金市场和产权交易市场。在利用资本市场发展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不仅可以通过涉农企业上市来融通资金,而且还可以由政府通过发行专项用于农业建设的地方债券来募集资金,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同时,还应当重视投资基金的作用。农业投资基金的发展不但能够引起投资者对农业的重视,体现政府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而且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投入引入市场机制,促使社会资金用于效率最优的涉农企业的发展建设上,产生优化产业结构的效果。因而,利用资本市场发展农业投资基金是推动甘肃农业产业升级和优化产业结构的有效途径。通过省市政府牵头,联合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及非银行金融机构,成立基金管理公司,发起设立基金,通过上市流通,吸引较大规模的社会闲散资金转化为农业产业化发展资本,形成全新的农业发展融资体系。另外,还可以通过产权交易市场,盘活农村集体资产,防止产业化经营的重复建设,并为农村资产重组、收购兼并提供有利条件,促进甘肃农业产业化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甘肃特色农产品产业化与品牌化发展研究”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毛育刚.中国农业演变之探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2]黄华继.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J].北方经济,2008,(10):80-82.

[3]涂霖养.农业产业化上市公司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9,(12):22-24.

[4]王桂堂.资本市场:解决中国农业产业化瓶颈约束的突破口[J].经济评论,2001,(4):48-51.

[5]何广文,赵大晖.培育农业资本市场 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J].农业经济问题,2001,(11):38-42.

[6]万宝瑞.中国农业发展的思考与展望[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农资经营理念范文第3篇

一、抢抓新农村建设发展机遇,创新新型团场发展理念

1.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加快生产发展。近几年,三团成功摸索出适合团场发展并具领先理念的现代化农业模式,积极实施生产全程机械化、农业技术信息化、职工管理规模化、打造现代化农业生产新模式。目前,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机械化程度已提升到93%,科技贡献率提升到87%,劳均GDP达5万元,职均收入3.3万元,各项农业现代化发展指标超越兵团平均数,在世界上也居于领先水平。

2.从单纯农业种植向产业化经营转型,促进经济发展。“十五”时期,三团GDP总量为2.58亿元,一、二、三产比例为80.7:6.8:12.5。要实现2010年GDP总量5亿元的发展目标,就要靠资本经营带动战略,形成产业联动。以资本联结为纽带,促进农业产业化,延伸产业链,实现农副产品的转化增值,有效地提高农业比较效益。

3.从农业两费自理承包向土地股份制管理转型,确保团场、职工双赢。三团积极尝试职工土地承包股份经营制度的改革,构建以团、连、职工为主体的土地经营股份制结构,形成土地承包经营利益共同体,实现团场、职工股份分红的增收双赢目的。

4.从连队危房改造向城镇化建设转型,改善居民生活条件。三团在“九五”“十五”时期,以连队职工危房改造为重点,投资7400余万元,建设三地合一住宅1060。户、文化设施4200平方米。

5.从行政管理向社会化服务转型,加强民主管理。围绕现代化农业建设,引导和推进团场生产方式和组织制度的改进,建立起以社会化服务为主的协会,把分散从事农业承包的农户组织起来,采取合同契约等方式纳入产业化经营体系中,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结合机关机构改革,要求职能部门进行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引导管理、资本、技术以及土地等生产要素优化配置。

6.培养高素质职工队伍,树立文明新风。近3年,三团通过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无户临时农民工基本分流、建立职工与雇工新型劳务关系,使团场职工管理规模扩大到100亩,同时建立了一支1600人的稳定的职工队伍,使之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有资金实力、遵纪守法的新型职工。

二、创新现代新型团场发展新模式

1.创新农业生产新模式,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1)创新农业信息技术,提升农业自动化管理水平。三团开通了“大漠绿岛现代农业科技信息”网,构建了“连连通”局域网,进一步提升了农业信息技术水平。(2)推广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减小职工劳动强度。目前,三团棉花机械采收面积达到30%,棉田采用气吸式精量播种面积达80%。(3)扩大生产管理规模,提升劳动生产率。实现富余劳动力基本转移,全团农业职工人均承包面积达100亩,劳动生产率较以往提高了2.5倍。

2.创新经营团场新理念,加快产业化经营发展步伐。三团计划在“十一五”时期实现“两个转变”:团场从生产型向经营型转变,管理者从土地主人向资本主体转变;职工以土地股份制经营形式,团场以公司制经营形式,充分挖掘团场的资金、资产、资源、市场潜力,激活资本运作经营形式,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走向公司化经营,形成产业联动。

3.创新土地承包新机制,加快土地股份制改造。构建以团、连、职工为主体的土地经营股份制结构,形成经营者、管理者、生产者土地承包经营利益共同体,发挥土地资本经营的管理优势。把职工的土地承包自理金作为股份,解决职工承包者经营管理权失位问题,团场以土地使用费和科技设施投资人股,确定其经营主体地位,调整利益分配机制,顺应了现代化农业发展潮流。

4.创新社会化服务协会组织,加快民主管理进程。结合机关机构改革,三团准备组建的社会化服务合作组织形式主要有以下5种类型:一是农机推广促动型;二是农业信息咨询型;三是农资超市发动型;四是果业公司带动型;五是畜牧中心服务型;六是水利事务管理型。

5.创新环境建设新标准,加快公园式城镇建设。连队居民区建设标准:对连队农宅撤栋并户、撤墙透绿,达到住宅生态化、道路硬质化、环境园艺化、能源沼气化、管理社区化;城镇建设规划:整体规划绿地、湖畔、住宅,在大漠深处创建生态型人居环境。

农资经营理念范文第4篇

(一)在于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体地位和产业化经营目的的认识问题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产业的一次伟大的革命,而从微观角度上看,则是农业产业的微观组织拓展其经营范围,利用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内部的“非市场安排”与系统外部的市场机制的结合方式,更加有效也更加低成本地满足目标市场需求的业务扩张方式和经营模式。因此,农业产业化的目的不是为了单纯地追求产业链的延伸与完善,也不是单纯为了追求提升农产品附加值。而是通过农业产业经营系统内部的整合,使得农产品的品种、规格、数量、质量与服务更好地符合目标市场需求,从而获得组织的壮大和利润的实现。不管是哪一种模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其主体都是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既不是政府的行为也不是分散农户的个体行为,而是龙头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业务的需要进行的一种市场行为。这个龙头企业既可以是生产环节的企业,也可以是供应或销售环节的企业;既可以是农民个人或合伙办的企业,也可以是外部的其他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化”到什么程度,不能依据政府的主观意愿而应该取决市场需求的变化和龙头企业自身的因素。

(二)在于如何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活力问题一个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的经营效率如何,主要取决于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多元经济复合体的活力。而一个企业或一个多元经济复合体的活力则取决于其创新能力的高低。创新是指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按照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J.A.Schumpeter)的定义,创新可以包括以下几种形式:(1)引进新产品;(2)引进新技术;(3)开辟新市场;(4)控制原材料的供应来源;(5)实现企业的新组织。由此可见,企业的创新是一种综合创新,不仅包括狭义的技术创新,而且包括与之相伴而生的组织创新、生产创新、管理创新和营销创新。不断追求创新是企业家的天职,是企业活力的源泉。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践本身就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创新工程,不仅包括组织创新和技术创新,也必然客观要求产业化经营系统进行管理创新、生产创新和营销创新。但在目前的实践中,农产品营销创新尚处于萌动状态,缺乏理论准备和经验积累。笔者认为,目前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活力的最为迫切的问题,不是组织创新和技术创新,而是营销创新问题。

所谓营销创新是指企业或企业经营系统在经营思想与营销理念、营销战略与策略、营销方式与营销手段等方面的不断变革与重新组合。营销创新是组织创新成果得以巩固的重要保证,是技术创新成果得以推广和市场实现的根本前提,是管理创新和生产创新的先导。在买方市场的条件下,没有不断的营销创新就没有企业综合创新能力的提高,也就谈不上企业活力的提高。对于农业产业化经营而言,农产品营销创新的意义尤为重大,不仅关系到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否进一步健康发展,更直接关系到我国农业能否经得起“入世”的严峻考验,事关中国农业未来的发展,我们应该从时代责任感的高度来认识其重要性。各地正在进行的“订单农业”、“市场农业”、“农产品名牌战略”等实践就是农业产业化组织进行营销创新的有力例证。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深入推进,客观上迫切要求产业化经营系统全面审视自己的经营思想和营销理念,彻底地从计划经济时代的以生产为中心的农产品运销观念的桎梏中摆脱出来,全面导入现代市场营销创新,这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

二、农产品营销创新的内容

(一)农产品市场经营观念的创新———农产品营销创新的先导为了实现诸如利润、销售增长率等目标,农产品经营者必须进行市场调研、产品开发与农产品储运、销售等一系列与市场有关的经营活动。在从事这些活动时,应当以什么样的理念为指南,应当如何处理企业、顾客、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就成为任何企业或生产经营者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就构成一个企业的市场经营观念,也称营销管理观或市场营销观。它是决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方向的指南,也是为经营者在组织和谋划企业的市场营销时的指导思想和行为准则,概括了企业的经营态度和思维方式,贯彻于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全过程之中。随着农产品相对过剩时代的到来,客观迫切要求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抛弃农产品运销观念,确立以市场为中心的现代农产品市场营销观念。农产品市场营销就是指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和欲望而实现农产品潜在交换的活动过程。它是一个比农产品运销更为广泛的概念,农产品市场营销要求农产品生产经营者不仅要研究人们的现实需求,更要研究人们对农产品的潜在需求,并创造需求。农产品运销观念强调的是以自己的生产为前提,如何把生产出的农产品运输出去并完成销售,考虑的是如何把产品变成现金。农产品生产营销观念考虑的是如何通过生产、传送农产品以及与最终消费农产品有关的所有事物,来满足顾客的需求。顾客的需求是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出发点、中心点和归宿点。

(二)农产品营销战略与策略的创新(即营销组合的创新)———农产品营销创新的核心内容在传统的农产品运销观念指导下,农产品生产经营主要依靠农产品的储存与运输、推销与促销等手段来实现扩大销售。农产品市场营销观念则通过协调市场营销即围绕目标市场需求的变化,综合地运用各种营销战略与策略,并加以优化组合,不断创新,通过比竞争对手更加有效地满足目标市场的需求来实现企业增长和利润的实现。这就要求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充分运用现代市场营销的“10PS”组合。

第一,应该充分重视战略性营销,用好“市场探查”、“市场分割”、“市场优先”、“市场定位”等战略性4PS组合。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源于对农产品消费需求的深入探查和仔细研究,通过市场研究,寻找潜在需求,捕捉市场机会。根据一些细分变量来分割市场,进行比较、评价,选择其中一部分作为自己为之服务的目标市场,针对它的需求特点开发适宜的产品,制订合适的价格、渠道、促销策略,实现产品的既定目标。

第二,充分利用好“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等战术性“4PS”组合。由于四大策略各自包含若干个具体策略,形成各自的亚组合。如产品策略中就包括诸如产品组合策略、新产品开发策略、包装策略、品牌策略以及产品生命周期策略等。因此,高绩效的市场营销活动不仅在于这四大策略的灵活运用和不断创新,而且在于灵活运用和有效组合每一个亚策略,形成动态优化组合,协调一致为顾客需求服务。

第三,要积极应用“政治权利”和“公共关系”。由于农业是弱质产业,比较利益低下,资金紧张,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一般难以进行广泛的宣传和促销,往往要充分依靠“政治权利”和“公共关系”这两个策略。一方面,积极利用政府力量,获得宣传支持,引导百姓消费,扩大有效需求。战后日本在发展奶牛业时就曾经提出“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的政治口号。泰国王室也曾致力于劝少年儿童多喝牛奶。另一方面,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应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改善与社会各界的关系,树立良好的形象,获得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通过公共关系达到宣传促销目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可以利用报纸、电视台等大众媒体以及其他社会机构为农产品营销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三)农产品品牌决策与管理的创新———农产品营销创新的关键和集中体现农产品品牌决策包括:(1)是否给农产品设计品牌即品牌化决策;(2)决定用谁的品牌即品牌使用者决策;(3)决定品牌的质量水平即品牌质量决策;(4)使用多少个品牌即家族品牌决策;(5)品牌扩展决策与品牌重新定位决策。

品牌管理是通过创立一个好的品牌,培育品牌、扩张品牌和保护品牌,奠定农产品品牌优势,塑造驰名品牌,积累品牌资产。品牌资产的构成要素包括品牌知名度、品牌认知度、品牌忠诚度与品牌联想及其他资产。品牌管理过程实质是一个就品牌资产的各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有步骤的规划和创新过程,其根本目的是塑造高资产的品牌。品牌资产主要体现在:(1)品牌是高价格的基础,驰名品牌会给企业带来高额利润;(2)品牌是产品竞争优势的基础,驰名品牌具有强大的竞争力;(3)品牌是吸引新消费者,留住老消费者的有利武器;(4)品牌能够提高企业营销计划的执行效率;(5)品牌是促进产品扩张,促进贸易的有力杠杆。

农资经营理念范文第5篇

运用新理念创建新模式

大力提升红盾护农的执法效能

__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近年来,我们在开展“红盾护农”执法活动的过程中,坚持把部门职能融入到服务“三农”的大局之中,创新思路,创设平台,创优机制,积极探索监管到位、执法有力的全新机制,较好地发挥了“守门站岗、减少损失”的卫士作用。

一、创新思路,监管执法确立新理念

为不断增强和提升“红盾护农行动”的执法效能,坚决摒弃“一查二罚三吊销”的传统监管模式,加快推进执法监管工作从注重事后惩罚向注重事前防范转变,我们积极教育和引导广大干部职工,从以下三个方面确立“红盾护农”执法的新理念:

(一)以事先防范为切入点,打主动仗。一是在时间上突出早。即根据农资商品使用的季节规律,提前做好农资商品质量监测、消费警示和不合格农资退市等工作,做到早预测、早部署、早防范。二是在范围上务求全。实行专业管理和辖区监管相配合,在区域上不留死角;集中整治和日常检查相结合,在时间上不留空档;行政监管和行业自律相呼应,在工作上不留盲区。三是在措施上注重严。紧紧围绕“执法体系不缺失,非法经营不入市,假劣农资不下田,农民利益不受损”的执法监管目标,严格落实各项监管措施,切实把假劣农资坑农、损农、害农的问题解决在最初阶段,消灭在萌芽状态。

(二)以数字信息为着力点,打科技仗。积极打造工商数字平台,运用现代科技改进监管方式,全面实施监管执法的关口前移,对事关保农、帮农、护农的农资商品管理提供有效支撑。

(三)以规范长效为落脚点,打持久仗。逐步地将突击式、运动式、战役式的检查整治转变到规范长效的轨道上来,通过完善农资经营主体准入和退出机制,建立以农资商品备案为核心的市场准入制度,落实以市场巡查为主要形式的日常监管制度,推行责任到人的辖区监管负责制,着力在“恒”字上使长劲,在“常”字上下功夫,以此确立工商人员科学监管、理性执法的新形象。

二、创设平台,强化职能实施新举措

为有效破解假劣农资商品坑农、损农、害农现象屡禁不止的难题,我们坚持运用关口前移的执法理念调整工作方向,构筑起了一道防假、抵假的安全防线。

(一)健全准入制,使非法经营无法上市。一是严把经营主体准入关。坚决按照“一主两辅”的渠道进行清理规范。对挂靠经营、无照经营的业户,一律取缔;对申请农资零售业务的人员,坚持做到证件不实不受理、手续不全不上报、局长不批不发照,从主体资格上不留隐患;二是推行连锁化经营。积极培植丰谷、神农等若干个大型龙头企业,广设销售网点,直接将农资配送到农村。对配送的农资商品,经统一检测合格的,在辖区内实行免检,不仅减轻了企业负担,而且降低了管理成本;三是严把农资商品准入关。建立健全并督促经营者执行进货备案、承诺、销售、直至退市等一整套制度规定,使每个经营者做到不仅证照齐全,经营合法,而且手续完备,制度健全。

(二)建立备案制,使假劣农资难以进摊。凡进入我市的农资商品,经营单位在上市前必须到工商部门报验,经查验手续齐全、进货渠道合法予以备案,发给《农资商品市场准入证》后,方准进入我市市场。对已备案的农资商品,编排出由17位数字构成的标明其有效身份的条形码,贴在农资商品的外包装上,使每一类别、每一批次的农资商品都有其固定的码号,使广大农民购买时一目了然,放心购买。目前,该系统数据库中录入的商品备案信息已达120件。基层工商所凭识码器即可知道该批农资商品是否在市局备案,已备案的,不再重复检查和抽检,对未经过备案的农资商品加大监督检查的力度。

(三)强化自律性,使诚信经营蔚成风气。在认真贯彻落实“五制一化”管理措施的基础上,努力探索以人为本的新模式。一是举办个私夜校。确定专人专职,有计划、分批次地对市场经营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法律法规和辨假识假专业知识等系统教育;二是开展创建活动。开展“户户讲文明、摊摊无假货”、“文明经营户”、“消费者满意商店”的定期评选活动和“流动红旗竞赛”评比活动,使经营者从文明诚信赢得顾客的现实中受到教育;三是发挥典型效应。注重发挥文明经营户的带头作用,开展学法教育活动,由文明经营户牵头;开展宣传活动,由文明经营户召集;行业小组,交文明经营户管理。由于文明经营户的带头影响,市场上文明经商、热情服务、买卖公平蔚然成风,自觉抵制假冒伪劣商品成为全体业户的自觉行动。

三、创优机制,红盾护农力求新成效

为进一步丰富和拓展“红盾护农行动”的内涵和外延,加大服务力度,增强服务效果,我们相继实施了一系列新举措,形成了服务“三农”的全方位、系列化有效机制。

(一)健全执法机制。从局到所,都把开展“红盾护农行动”作为市场监管的重点工作,建立起了一个组织有序、指挥灵敏的组织机构。同时,实行责任到位,把农资市场的监管指标细化、量化,目标到岗、责任到人,避免和防止了对农资市场监管的要求写在纸上、喊在嘴上和领导缺位、执法缺员、责任缺失、制度缺漏的现象,使“红盾护农行动”成为工商系统内一句响亮的口号和鲜明的旗帜。

(二)健全维权机制。一是全面推行农资商品留样储存制度,专门制作了统一样式的“农资商品质量保证存样袋”,分发到各农资经营点使用,消费者从所购的农资商品中自取一定数量的样品装入袋内,由购销双方签封,交消费者自存,在规定期限内发现质量问题,可带此样到原销售单位反映或向工商机关投诉、举报;二是严格规范农资商品退市制度。要求农资生产厂家对供货商、供货商对经营者、经营者对农民,层层进行质量承诺,并与工商机关签订责任书,建立起自律经营机制。去年3月,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

等中央媒体对此作了专题报道。三是建立和实行风险投保制度。由农资行业协会以会费出资的形式统一进行风险投保,使农民的利益得到了更多的保证。四是积极开展“两站”建设活动。截至目前,在全市村(居)建立“两站”1083个,使全市农村的消保工作基本实现了“机构不断层,责任不缺失,维权不出村”的目标。群众反映说,过去购买农资商品真假难辨,担心;发生纠纷责任难分,闹心;买到假货退赔难办,烦心。现在有了“两站”,我们放心、省心、顺心多了。

(三)健全服务机制。积极整合各项职能,建立健全了打假护农、品牌富农、市场兴农、合同助农、登记促农、执法保农等各项工作机制,同时,在全系统组织开展了“满意在市场、有事找工商”、“下企业、上市场、解难题”、“扶优治劣、依法维权”等红盾帮扶活动,大家决心,要让“红盾护农”这面大旗给农资造假者以震慑,给合法经营者以信心,给广大农民以振奋,切实把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通过我们的职能传递给广大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