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资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农资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农资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农资经营中存在的问题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商银行 资金营运 贷款投放比例

一、农商银行的由来

农商银行是农村商业银行的简称,它的前身多为农村信用合作社。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国民经济进入调整时期,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1980年中共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确立了包产到户的社会主义性质,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比较系统地提出和阐明了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确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是全面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献。经过多年的实践,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格局,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农村的金融需求也随着农民收入水品的提高而与日剧增。由于农村这个特定的场所,农民这一群体的收入来源的季节性和资金需求的季节性限定,使得农村金融的相对贷款数额较小,返还周期较长。由于农民的收入不稳定,抵押物相对价值低,所以他们的交易成本相对于其他较高,这些原因使得农村里中小型企业的信贷市场流于形式。基于上述情况的分析,我国政府学习改革开放的模式,在经济发达地区、资产较好的农村信用社为试点,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模式与特点和当地本土人文环境相结合组建了农村商业银行。我国目前的农村金融体系包括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社和中过邮政储蓄在内的。

二、当前农村商业银行营运存在的缺陷

(一)资金运营机制的掌控难以达到国有银行的商业化标准

在市场经济高度转型的时代,商业银行的营运能力通常会面临一定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很多管理高层的思维、思想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所作出的决定与决策并非十分明智,倒致资金营运机制僵硬死板;二是不能及时的了解市场动向,导致未能及时的做出相应的宏观调控;三是系统内借款、定期存款、二级存款准备率,系统内资金往来利率等机制过于形式化,难以适应现代经济的告诉发展和时代的需求。

(二)资金营运管理方式落后

目前农商银行的资金营运管理普遍采用传统的营运方式,缺乏一定的创新性,导致企业的收益与资金流动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就需要不断的改革和创新以提高资金的管理方式。

(三)市场合作机构单一与规模不大

由于目前存在市场合作机构单一的问题,导致资金营运管理经常出现季节性的问题;规模不够大导致企业的收益收到一定的影响。

(四)资金营运管理存在一定的风险

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导致目前银行的资金营运管理存在一定的市场风险。

(五)片面的以提高贷款的投放率而忽视了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是衡量一个银行营运管理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随着农商银行营运规模的不断扩大,其资本市场逐渐增大,使其营运存在一定的困难。

(六)人才结构不合理

人才是衡量一个企业生存力的重要体现,好的人才结构能够有效的带动企业的发展。但是目前我国的农商银行在人才结构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一是人才的层次结构不够合理;二是人才的学历不够;三是经验存在一定欠缺;四是缺乏随着市场不断发展而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三、改善农商银行资金营运管理的对策分析

通过对我国农商银行目前存在的缺陷进行相关的分析研究发现,并通过相应的市场调研,可以提出以下的对策方式来改善我国的农商银行资金营运管理方式存在的缺陷。

(一)完善资金营运管理机制

通过不断的丰富和完善我国目前的资金营运管理的缺陷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降低市场营运风险。

(二)增加银行的资金流渠道

资金流通是衡量一个企业营运能力的重要标准,好的企业都应该具备一定的资金流动。针对目前农商银行存在资金流问题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式予以解决。一是增强银行与企业的合作机制;二是增大消费者的消费积极性。

(三)完善农商银行的人才储备

通过不断的完善和提高农商银行的人才储备工作,可以为其长久的资金营运管理提供相应的保障,有利于其长久发展。

(四)建立一套利益与规模协调发展的营运管理模式

针对目前只注重规模而忽略效益的问题,提出一套适应银行资金营运管理的方式,追求市场利益与规模的管理方式。

(五)建立一套合作机构的营运管理机制

通过建立完善的企业合作机制,与其长期发展,逐步提高规模,降低市场资金营运的风险。

四、结束语

通过对我国农商银行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能够很好的解决目前农商银行目前面临的问题。提高其资金营运管理的能力,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有利于企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农资经营中存在的问题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常态;农资物流;运行模式;吉林省

中图分类号:F3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7)11-2162-04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7.11.042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problems of agricultural logistics were elaborated firstly, then the problems were analyzed based on the existing agricultural logistics models in Jilin, and finally the operation model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logistics suitable f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Jilin were explored, and the effective strategies for ensuring the operation of the model were proposed.

Key words: new normal; agricultural logistics; operation model; construction

“新常态”一词是国家主席于2014年5月份赴河南考查时提出来的,随后又在多种场合下提及该词,主要是针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和中国仍处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提出来的[1,2]。吉林省作为中国的农业大省,农资物流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目前农资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吉林省农村经济整体运行效率和运行质量。因此,有必要构建一个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农资物流运行模式,优化吉林省农资物流发展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农业生产资料加工、包装、运输和配送等环节,进行农资物流过程的整合,实现农资物流效果和效率的最大化,从而降低物流成本和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为吉林省“三农”问题的解决和政府制定相应政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 吉林省农资物流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1 吉林省农资物流的发展现状

资料显示,吉林省已经成为中国对农资需求比较大的省份之一,但是却存在着与之不相匹配的农资物流发展滞后的现象[3]。表现在农资物流的基础设施不完善,效率和效益不高;农资物流网点比较分散,专业化程度不高,物流新技术在农资物流发展过程中应用较少;农资物流服务意识淡薄,服务理念不完善;农资物流的流通渠道还不畅通,市场运营效率比较低,市场的监管机制不完善[4]。加快吉林省农资物流业的发展,构建一个适合于吉林省发展的农资物流发展模式,对于优化吉林省农资物流的相关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改善农村投资环境,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推进吉林省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5]。现阶段,有很多农资物流的从业者已经意识到了农资物流的发展需要现代化的管理方式,需要“互联网+”的参与,需要农资物流的信息化建设,需要先进的物流理念、合理严格的监管机制,需要一个公平合理的物流经营环境。

1.2 吉林省农资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

1.2.1 市场流通效率低 吉林省现有的农村公路大多数还是中国前些年“村村通”修建的水泥路,这些水泥路有些路段在建设的时候水泥的标号就不达标,加之道路年久失修,导致许多路段路况很差,严重影响了农资物流的发展。另外,物流企业内部的设施落后,有些农资物流企业的运输、信息等服务设施不配套。老旧的农资物流运行模式不合理,仓储、运输、配送等各个环节还主要以手工操作为主,标志着社会发展程度的信息技术不能很好地应用,这些导致吉林省农资物流市场流通效率低。

1.2.2 物流组织化程度低 根据调查,吉林省农业组织中98%以上还是以个体商户为主,大多规模小、经营条件简陋、经营方式落后、实力弱、市场占有率低,根本形不成合理有效的物流组织。类似于吉林省榆树市泗河镇凯丰机械种植专业合作社、吉林省富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吉林省大安市民意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具有组织的合作社很少,而且发展起步晚、水平低。几乎没有农资物流专业合作社,有些涉及到农资物流方面的合作社,其组织化程度较低、入社农民数量少。这就导致了个体户经营农资物流的资金匮乏、信息不流畅、经济规模偏小,抗风险能力差,更谈不上连锁经营了。无法与大的农资公司进行有效对接,增加了农资物流的运营成本。

1.2.3 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吉林省的农资物流基本上还是以传统方式在经营,农资企业既进行生产经营,又进行销售运输和仓储,还进行物流配送,需要大量的物流装备。这就导致了农资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再加上农村物流信息服务的不完善,就会无形中增加农资的仓储、配送、运输等成本。再有,农民从各级分销商购买自己所需要的农资,又会增加农民的负担。

1.2.4 信息化程度不高 吉林省物流信息不健全,农资物流的信息化、标准化程度更低,农资信息网还没有完全与各级政府、企业进行有效衔接。加上有些农民居住在交通和信息不畅的山沟里,农户居住比较分散,物流资源难以共享,农户不能完全享受到物流信息技术带来的恩惠,农民也不能把相应的信息反馈出来,基本上处于信息在村乡的断层、沟通渠道不畅的局面。

1.2.5 市场监管机制不完善 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在广袤的农资市场上的个体经营户逐渐增多,庞大的农资经营户队伍的出现需要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监管机制。但是现阶段中国农资物流市场的监管机制并不完善,农资物流市场管理比较混乱,运营效率较低。有的地方监管部门比较多,会增加农资物流经营户的负担,有的地方存在着监管盲区和漏洞,农资物流经营户的市场竞争不公平。

2 吉林省农资物流运营模式分析

2.1 现有运营模式

吉林省现有的农资物流运营模式见图1。由图1可以看出,吉林省农资物流现有的运营模式是由生产企业通过物流中心,再经过农资批发商、农资零售商、农资商场和农资超市等进入到农户手中,农户把反馈的信息也会反方向地传给各个节点。图1还显示,吉林省农资物流的物流传递还是采用B2B或B2C的方式进行配送。如果针对农资物流的销售商进行划分,又可以将吉林省农资物流的现有模式分为第三方运营模式、邮购运营模式两种模式。

2.1.1 第三方运营模式 该种模式是指农资生产企业或者销售商通过第三方进行物流的运输服务和仓储服务,并将农资产品配送给农民手中。该种模式通过物流将农资生产企业、农资销售商、农资消费者紧密联系起来,销售商与制造企业有着紧密的客户合作关系,与消费者有着间接的客户合作关系。第三方运营模式是物流行业中最为传统的模式[6](图2)。

该种模式也可以通过直销的方式,略去销售商的环节,由制造企业直接通过第三方物流销往消费者,见图3。

该种模式还可以以包销的运营模式出现,是指农资物流企业把农资生产企业的产品进行包装加工,然后以自己的品牌进行销售,见图4。

2.1.2 邮购运营模式 该种模式是通过电子商务运营,可以通过邮政物流来实施[7]。该种模式适合于少量的农资,例如种子、绳套等。化肥、农药等不适合通过邮购模式进行运营。具体模式详见图5。

2.2 现有运营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少专业的第三方农资物流企业。吉林省的农资物流市场是一个具有较大需求的市场,也是中国物流业发展的新领域,但是,吉林省农村缺乏从事农资运营的专业化第三方物流企业,现有的农资物流规模小、服务差、效率低、人员素质低。不能充分发挥农资物流的相关功能,缺乏完善的服务于农资的创新经营模式。

2)缺乏处理突发事件的运作模式。吉林省地处中国的东北部,四季分明,经常会出现雪灾、冰灾、暴雨洪灾等,特别是农村和山区中的道路不顺畅,如果农民急需相应农资,物流公司因缺乏应急运作模式而未能及时提供农资,导致农业生产停滞,则会造成极大的损失。因此,吉林省农资物流需要有处理突发事件的运作模式,可以成立应急处理中心,应急处理中心作为农资物流网络的应用辅助体系,也可以作为临时物流中心,处理农资物流临时储藏、运输、配送等的应急业务。

3 创新吉林省农资物流运营模式

从上文分析可知,吉林省农资物流的运营模式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在以后的发展中,应借鉴国外农资物流发展经验,根据吉林省的省情,在国家供给侧改革的大好时机引领下,依靠市场驱动,以实现吉林省农村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的农资物流模式的创新发展。

3.1 区域整合模式网络构建

由于吉林省下辖9个地级市,农村地区比较分散,偏远地区的物流成本过高,而且偏远地区的物流运输时效也难以保证,为了保证吉林省所有农村地区的农资物流成本的有效运行,必须构建一个适合于吉林省农资物流区域整合模式的网络。本研究以第三方物流模式和基于节点的物流模式为基础,增添信息化管理方式来满足吉林省农资物流的运行需要。根据吉林省的省情,可以构建如图6的网络模式。

图6中的吉林省农资物流区域整合网络模式是一个多功能、多层次的网络平台,能够根据不同的运输方式及时地把农民所需要的物资通过物流区域整合网络传递给农民,是一个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平行发展的系统。这种网络模式可以满足吉林省不同地区的农资物流运营,无论是农资的运输、包装、仓储、流通加工等物流功能都能通过吉林省农资物流区域整合网络来实现。在选择物流节点的过程中主要选择吉林省农资物流企业集中度高、基础设施条件优越的为主体,选取长春、四平、吉林、延吉等物流节点作为农资物流运作基地,以陆路和铁路作为运输干线,选择适合不同道路的运输车辆进行农资的运输,重点打造以长春为核心的农资物流节点,向吉林、四平、延吉、白山、松原、通化、白城、辽源等辐射,每个地市再向自己所辖的县乡村辐射。

3.2 区域整合模式信息平台构建

现代化的吉林省农资物流运营离不开“互联网+模式”,离不开吉林省的电子交易平台,这就需要构建农资物流信息化平台。让农资生产企业、农资物流企业、农户之间通过信息平台进行信息交换,夯实吉林省农资物流业信息化的基础,促进吉林省农业的大发展。所构建的吉林省农资物流信息平台所包含的信息见图7。

“三农”问题一直是吉林省农村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也是农资物流运作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农资物流涉及到农业资料的运输、仓储、配送、加工、包装、装卸等各个方面。吉林省应该成立“三农”服务平台,农民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或手机APP把信息传递给“三农”服务平台,由“三农”服务平台把信息通过农村信用机构传递给农资生产企业或者是农资经营超市,见图8。

3.3 创新运营模式的机理

首先建立“三农服务运营服务平台”,通过信息平台收集采购信息,通过集中采购降低农资产品的采购成本,定期向农资生产企业下订单,农资生产企业根据订单向乡镇农资物流中心进行供货,再由乡镇农资物流中心向客户配送相应的农资产品,同时还要监控库存中农资的状况,加强库存管理。该物流运营模式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大型连锁超市和农资生产企业还可以向农户相关的需求信息,通过向乡镇物流中心下订单,也可以通过“三农服务运营平台”来实现农产品的直接采购。

从资金结算服务方面来看,通过与乡镇农村物流中心核对账目,吉林省的相关农村银行和信用机构也可以将资金通过“三农服务运营平台”和手机APP发给农户;或者通过乡镇农资物流中心将农资产品的贷款上交给农村信用机构。

4 吉林省农资物流的运行策略

4.1 要由传统运营向现代物流转变

吉林省的农资物流的现有运营模式还是具有传统特色的自营的模式,传统的农资物流自营模式规模小、投入成本高、经营分散、信息的沟通慢。这样的经营模式不仅会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而且也难以满足农户对农资的及时需求。在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现代技术的应用下,吉林省的农资物流应该向现代物流模式转变,政府要采取措施,积极培育和鼓励有实力和有竞争力的农资企业来负责经营,鼓励现有农资企业通过兼并、控股、合作、联合等多种形式进行资产重组。

4.2 要加快建设重点物流园区

吉林省的各个地级市应该根据本地区的农村所辖范围设立重点物流园区,物流园区的建设规模应该能够满足和适应当地区域范围内一定时间的农资服务要求。农资物流园区的建设应满足道路通畅、运输便利。还要对物流园区进行合理规划布局,规划过程既要满足物流运营流程的需要,又要考虑农资物流的运营成本,保证农资物流园区的合理、畅通、绿色、环保等。

4.3 要加强农资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

农资物流因其独有的特点更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有效运营的保障,吉林省偏远地区从事农资物流的主体需要完善基础设施。现在的基础设施建设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与现代农资物流业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吉林省的乡村公路和村村通等路网建设亟需完善,物流节点的建设也要重新规划。除此之外,农村的网络问题、农资物流的包装问题、农资物流的支线运输问题等都需要有效地解决。

4.4 要提高农资物流信息化程度

吉林省应该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利用“互联网+”等现代化技术提高农资物流信息化程度,要建立采购自主化的电子物流系统平台(图9),完善农资物流信息共享平台,保证吉林省农资物流的信息的对等与交流,提高吉林省农资物流的整体竞争力。

4.5 要提高从事农资物流人员的素质

吉林省从事农资物流的相关群体的整体素质不高,急需物流方面的复合型人才,应该鼓励高等院校物流专业的毕业生到农村创业兴业,把在学校学到的相关理论运用到实践中,让既懂物流运作规律又具有开拓精神的管理人员加入到吉林省的农资物流队伍中来。

参考文献:

[1] .谋求持久发展,共筑太梦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11-10.

[2] 张占斌,周跃辉.关于中国经济新常态若干问题的解析与思考[J].经济体制改革,2015(1):34-39.

[3] 张国权,李春好,孙承志.吉林省物流发展能力分析与对策研究[J].东北亚论坛,2013(5):105-116.

[4] 姚 舜,衣保中.吉林省区域物流节点建设规模预测分析[J].管理世界,2011(7):175-176.

[5] 赵树宽,张大伟,方艺文.基于信息技术的吉林省农村物流服务网络建设研究[J].情报科学,2015(5):53-58.

农资经营中存在的问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农业经营单位;货币资金;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5-0342-02

农业经营单位是指从事农业生产、农资经营并实行独立核算的经济组织。文章所指的农业经营单位主要包括种子公司、农资公司等为农业生产提供服务的单位,不包括各地区原有的国有农场和家庭农场等农业企业。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为适应农业经营方式创新的需要,农业种子、农药、化肥等农业经营单位必须转变经营理念,加强财务管理,才能推动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高,而加强财务管理的重点是强化对农业经营单位货币资金的管理。由于农业经营单位自身经营的特点,给货币资金管理带来了相应的困难,应在不影响单位经营的前提下,依据国家相关的规定,制定符合单位实际的货币资金管理制度,按照管理制度办理货币资金的收支业务,定期对货币资金进行清查,确保货币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

1 货币资金管理的要求

根据2012年11月财政部颁布并实施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要求,各单位应按照以下规定加强对货币资金的管理。

1.1 合理设置货币资金管理岗位

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货币资金管理岗位责任制,合理设置岗位。严格坚持不相容岗位相分离的原则,货币资金收支业务的全过程不得由一人办理。出纳人员不得兼管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

1.2 加强单位印章管理

单位财务专用章应当由专人保管,并按规定程序和要求使用,个人印章应当由本人或经本人授权其他人员保管。严禁一人保管收、付款项所需的全部印章。负责保管印章的人员要配置单独的保管设备,并做到人走柜锁[1-2]。

1.3 加强货币资金收支审批管理

单位对经营中收到的货币资金应及时送存开户银行,对货币资金的支出业务应制定严格的审批和审核程序,按照规定应当由业务经办人员和有关负责人签字或盖章的,应当严格履行签字或盖章手续。出纳人员不得凭个人的感情、领导口头或电话指示在无签字或盖章手续的前提下办理货币资金支出业务[3-4]。

1.4 严格库存现金管理

单位应根据财政部门的相关规定制定库存现金管理办法,对经营过程中收到的现金应及时送存银行,对经营过程中需要用现金开支的应按照单位的审批程序经批准后在库存现金限额中支付,不得“坐支”现金,不得“白条抵库”。

1.5 加强银行存款管理

单位应当加强对银行账户的管理,严格按照规定的审批权限和程序开立、变更和撤销银行账户。对单位银行存款的收支都要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审批,不得出租、出借单位的银行账户。

1.6 加强货币资金清查管理

单位应当加强货币资金的核查控制。指定不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会计人员定期和不定期抽查盘点库存现金,核对银行存款余额,抽查银行对账单、银行日记账及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核对是否账实相符、账账相符。对调节不符、可能存在重大问题的未达账项应当及时查明原因,并按照相关规定处理。

2 农业经营单位货币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农业经营单位自身业务的特点,在货币资金管理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如果不及时解决,会严重影响单位经济效益的提高,因此应当高度重视农业经营单位货币资金管理方面的问题。

2.1 岗位设置不科学

由于农业经营单位面向的是广大农户和种植大户,为了节省人工成本,通常是一人兼任许多岗位,所以大多数农业经营单位货币资金岗位不能按照要求来设置,一人多岗的情况大量存在,这给货币资金的管理埋下了许多隐患。

2.2 印章管理和使用混乱

许多农业经营单位的领导或管理层没有意识到财务印章管理的重要性,对财务印章的保管和使用没有明确相关的规定,从而造成了单位财务印章保管和使用上的混乱。不少单位所有财务印章都由一个人保管,在使用中也不对使用情况进行细致的审核,更不进行登记,从而导致一些经济纠纷及负债的产生。

2.3 货币资金收支审批不规范

由于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协调沟通不畅,造成销售业务已经发生,但由于合同等相关的文件资料没有能够及时传递到财务部门,造成货币资金收入的不及时。在货币资金支出方面,许多农业经营单位都没有能够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致使业务部门办理货币资金支出业务时无章可循。也有些单位虽然制定了有关货币资金支出的审批制度但制度执行中相对比较随意,制度执行不严格,表现出货币资金支出的混乱。

2.4 库存现金管理不到位

由于农业经营单位与农户之间的业务交往较多,许多单位不能严格遵守现金管理条例的规定,超范围使用现金。在种子采购、农资购买等方面无论金额大小都使用现金交易,造成了现金使用不安全。另外,还有单位过多强调业务的特殊性,经常“坐支”现金和“白条抵库”,造成现金的账实不符。

2.5 不重视银行存款管理

由于农业经营单位的业务特点,许多单位不重视对银行存款的管理,多头开户现象严重,有些单位还存在以个人的银行卡代替单位银行账户进行收款或付款的现象。业务单位之间过多地强调相互的情谊而忽视了制度的严肃性,相互借用或租用银行账户的现象时有发生。长此以往,造成农业经营单位银行存款管理的混乱。

2.6 不重视货币资金清查工作

农业经营单位货币资金管理普遍存在不重视货币资金清查的情况。许多单位未能制定货币资金清查制度,有些单位虽然有这方面的制度规定,但未能认真地执行,更不能做到“日清月结”。有的单位甚至长期不将现金账与库存现金、银行账与银行对账单进行核对,不按时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从而导致财务部门负责人对现金流以及银行存款的收支余情况不能及时了解和掌握,给一些违规违纪行为的发生留下了机会,致使单位产生经济损失成为可能。

3 加强农业经营单位货币资金管理的对策

3.1 合理设置货币资金管理岗位

农业经营单位应根据国家相关规定,结合单位实际,合理设置货币资金管理的岗位。一是应当在单位的财务部门设置专门的货币资金管理岗位,明确专人负责货币资金收支管理。二是对于规模较小的农业经营单位,如没有设置专门的财务部门,一定要配备专门的人员负责单位货币资金收支的核算和管理工作,同时要明确专人定期核查货币资金。三是制定岗位责任制度,在明确财务部门职责的基础上,具体规定现金岗位、银行存款岗位的工作职责,并由单位分管领导定期或不定期地对货币资金核算和管理情况进行检查,防止货币资金收支方面违规、违纪或违法现象的发生。

3.2 严格单位财务印章的管理

农业经营单位应高度重视财务印章的管理,预防管理风险的产生。一是根据单位业务需要和业务流程,配备财务印章管理人员,负责单位财务印章的管理和使用。二是财务印章管理人员可以是兼职岗位,但兼管印章的人员不得一人保管单位所有印章,特别是涉及收、付款的印章必须由不同的人员负责保管。三是个人印章原则上由当事人自己负责保管和使用,因工作需要当事人保管不便的可以授权他人保管,但要严格使用程序。四是为防止财务印章管理和使用中出现问题,单位要配置专门的保管设备,下班后财务印章全部放置于保管设备中,做到人走柜锁。五是建立单位财务印章使用登记制度,凡业务经办过程中需要使用财务印章的,必须办理完备的登记手续,以便于明确责任。

3.3 加强货币资金收支的管理

农业经营单位应当加强对货币资金收支的日常管理。一是业务单位与财务部门应加强沟通和协调,业务部门及时将经营合同等与货币资金收支相关的文件资料送达财务部门,以便核查收款和付款情况。二是制定货币资金收支的审批制度,规定货币资金收支业务的办理程序、审批手续等,规范货币资金收支的管理。三是严格遵守库存现金的开支范围,严禁超范围使用现金;经营过程中收到的现金要及时送存开户银行,不得“坐支”现金和“白条抵库”;更不得通过个人银行卡办理单位的现金收支业务。四是加强银行存款的管理,严格按照规定开设单位银行账户;除可以使用现金收支的业务外,一律通过银行办理转账;按照国家规定的结算方式办理单位之间的结算业务;不得出借、出租单位的银行账户。

3.4 强化货币资金清查的管理

货币资金管理的目标是要以较低的管理成本为经营活动准备必要的货币资金,同时要确保货币资金的账证、账账和账实相符。因此,各农业经营单位应强化货币资金清查的管理。一是要根据经营活动的需要,确定货币资金的最佳持有量,以降低货币资金的管理成本。二是严格按照规定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对库存现金的清查,保证库存现金账证、账账相符的基础上,对账实不符的情况一定要及时查明原因并进行账务处理,对涉及违规违纪或违法的要按照相关的制度进行处理。三是定期对银行存款进行清查,检查银行对账单是否完整,银行存款的收支业务是否正确,银行存款日记账与银行对账单是否相符。对银行存款收支异常情况、日记账与对账单不符情况一定要查明原因并进行账务处理。对涉嫌违规违纪或违法的及时进行相应的处理。

4 参考文献

[1] 覃巧灵.中小农业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会计师,2015(2):145-147.

[2] 廖荻.浅析我国农业企业的财务管理[J].现代商业,2013(14):198.

农资经营中存在的问题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

中图分类号:F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3-000-01

一、文献述评

“三农”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在当前新形势下,这一问题能否解决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全局,而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1.农业产业化的内涵。在对国内研究中,牛若峰(1998)和陈吉元(1996)对农业产业化的定义比较有代表性,牛若峰的定义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基于农户并以市场为导向的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形式,具体表现为产供销和农工商的一体经营,农业再生产过程中前中后环节的互相联结以及引导分散农户的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是参与主体自愿结结合而成的利益共同体。陈吉元的定义则是:“以资源开发为基础,以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一体化为经营原则,以提升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产品实行多层次、多元化的优化组合,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体系。综上可知我国对农业产业化的定义,主要强调市场和经济效益,这是由我国初级阶段的市场体制导致的。

2.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分析。经过20世纪90年代的起步阶段,我国的农业产业化正逐渐从量的积累到质的提高转变,农业产业化呈现出领域持续拓宽、布局持续优化、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的特点。但也存在问题,林万龙(2004)、李庆庆(2007)等学者认为制度是影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根源,制度创新才能为农业产业化的顺利推进提供动力。

3.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关于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的问题,各学者的观点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社会服务体系不配套、市场机制不完善、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体制改革力度不够强等。总结各学者的观点,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对策基本归纳如下:(1)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建立与当地农业产业化经营配套的社会化服务体系;(2)建立引导农户进入市场的机制,完善我国农业产业化的政策体系;(3)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和龙头企业,提高农业一体化程度;(4)培养农业科技人才,促进技术创新;

二、加快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考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现已成为推动我国农村发展的核心力量,并表现出广泛的社会适应性和强大的生命力。但与国外相比,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仍然存在着起步晚、规模小、农业市场机制不完善、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在充分认识我国农业产业化的经营现状及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供以下解决思路。

1.建设农业产业化基地,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加快建设专业化的农业生产基地,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的经营产区,为农业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稳定的原料供给,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为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

2.提高农民自身认识,加强农业产业化意识。各地政府应组织农业产业化培训,让农民在思想上对产业化经营有一定认识,逐渐改变落后的观念,把农业真正作为一种产业来对待,以奠定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想基础,这样农业产业化经营才能进一步发展。

3.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农民组织化程度过低是制约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政府和服务机构要引导农民建立起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并由农民自发管理,实行民主决策制。同时鼓励有能力的农民和组织跨区域经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4.完善市场服务机制,改善农村经济融资环境。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长期发展滞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得不到有效的金融支持,要解决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金融需求问题,应从三方面入手。第一,努力开拓融资渠道以扩大信贷资金的来源,同时政府加强统筹安排,保证划拨的支农资金切实到位。第二,加强农业产业化资本运营管理。通过制度创新,建立农业投资基金,采取并购等手段发展股份制企业或上市公司,以提高资本运营效率。第三,创建完善的农业金融体系。整合农村信用社,使之成为农民参与的金融实体;同时发挥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的固有优势,加大其支农范围和力度。

5.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力,提高产业化的市场竞争力。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龙头企业起着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企业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农户,有桥梁的作用,发展龙头企业成为农业产业化的关键。政府应引导集中各类资本,发展优质龙头企业,并加强农户与龙头企业之间的联系,带动农户参与到农业产业化的经营过程中来。同时围绕地区的特色产业开展系列产品的研发,扩充产业链,促进农村区域化产业经营的长期稳定发展,实现农户、龙头企业与市场经济的联动发展。

三、小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实现方式。这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农业的产业特性决定的。加快我国农业产业化的经营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提升农业经济水平,积极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践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建设农业产业化基地,提高农民自身认识,加强农业产业化意识,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完善市场服务机制,改善农村经济融资环境,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力是较为有效的措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了,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就有了助推力,农民增收也会有更多的实现途径,这样也促进了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巩固了农业的基础地位,进而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吉元.农业产业化:市场经济下农业兴旺发达之路[J].中国农村经济,1996(8).

[2]夏英,牛若峰.农业产业一体化理论及国际经验[J].农业经济问题,1996(12).

[3]林万龙.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政府财税补贴政策效率[J].中国农村经济,2004(10).

[4]李庆庆.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农资经营中存在的问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物流网络;供销社;农资;运营模式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3010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国家对“三农”问题给予高度关注。尤其是在以农牧业为主的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党中央推行一系列惠农牧政策,促进农牧各项事业得到发展,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的稳定局面。内蒙古供销社承担着农牧区商品流通的使命,主要经营农资、农副产品、快速消费品和再生资源,其中农资(指化肥、农药、种子、农膜、农机设备及其辅助材料)是其最主要的经营产品。在内蒙古供销社农资营运中,物流网络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物联网迅速发展与成熟的背景下,物流网络的功能和优势不断增强,势必对内蒙古供销社农资营运业务产生积极推动作用。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基于物流网络的内蒙古供销社农资运营模式。

在供销社的研究中,学者主要集中在组织结构和配送模式研究方面;而对于物流网路研究主要集中在物流网络理论、物流网络规划设计和信息化对物流网络的影响方面。本文更侧重于物流网络理论方面的研究:徐杰、鞠颂东(2005)通过对物流网络的内涵进行分析得出,其主要由物流组织网络、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和物流信息网络构成;鞠颂东等(2007)指出物流网络的理论对资源整合与共享具有指导意义,而物流网络中的三个子网(物流组织网络、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和物流信息网络)共同运作可以提高物流服务效率;鞠颂东等(2009)总结了前期的研究成果,介绍了物流网络下的3个子网络的阶段研究成果;但是从物流网络角度研究农资运营模式的较少,本文以内蒙古供销社为研究对象,基于物流网络对农资运营模式进行研究。

1内蒙古供销社现行运营模式存在的问题

由于内蒙古农牧区分散、农村经济相对落后等一系列因素,导致供销社基层组织建设与运营模式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并直接制约着其进一步发展。

内蒙古供销社现行的运营模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配送方式以单向配送为主,导致配送成本高――农资产品从供应商到配送中心再到乡级农资专业合作社和村级农资服务中心,这种模式本身存在缺陷,只解决了农户的“买难”问题却没有考虑到“卖难”问题,同时由于到基层组织的运输距离长,农户相对分散以及农资产品种类多、数量少导致单向配送成本高;二是盈利空间有限――由于较高的配送成本与经营成本,导致基层供销盈利只能是局部环节,盈利有限,基层合作组织低价买进,然后高价卖出,将较高的经营与配送成本“转嫁”给农户。

2内蒙古供销社物流网络的优势

物流组织网络方面:供销社有六十多年的历史,最初是为了农业生产生活而成立的,其主要服务的对象是广大农牧民,其覆盖范围是全国。其物流组织的深度与广度都有较大规模。上级组织对下级组织调控能力变得更为快捷,受中级组织层级的影响变小,管理形式呈现扁平化管理模式。物流组织网络形成下级负责具体物流业务运作,上级统一协调并管理资源的格局。全区供销社总数中的8318%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人员的构成类型中,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总人数的2474%。总体而言,具有较完善的组织网络。

物流信息网络方面:专业的信息化平台和综合计算机网络为内蒙古供销社的发展提供了信息保障,同时各基层组织还不断探索,加快了农村地区的信息化发展,欲通过信息共享来扩展销售渠道解决传统产品收益、流通难的问题。对于内蒙古供销社本身来说,物流网络优势能够大大降低人力、物力成本。

物流基础设施网络方面:物流网络基础设施网络由物流设施、物流设备构成,内蒙古供销社遍布13个盟市(包括满洲里),基层供销合作经济组织8368个。内蒙古供销社在物流基础设施方面拥有较为雄厚的物流网络,覆盖面广。在物流节点方面,内蒙古地区供销社的覆盖面积已经超过40%,在全国农牧区范围内具有覆盖率高的网络优势。在物流设备方面,由区直属企业自行安排。

3内蒙古供销社农资运营模式的构建

依托内蒙古供销社物流网络优势以及内蒙古供销社运营模式现状,对内蒙古供销社农资运营模式进行设计,通过对物流组织网络、物流信息网络和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的资源整合,达到提高内蒙古农资营运效率的目的。而“一网多流,双向盈利,充分利用电子商务平台”的新型运营模式解决了原有农资运营模式存在的弊端,充分利用内蒙古供销社内部的组织网络、信息网络和基础设施网络优势。

内蒙古供销社的农资运营模式中的主体分别是农资生产企业、自身以及农户,内蒙古供销社在进行运营时,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农资产品流入农户手中,二是农户手中的农产品“进城”。农资产品流通是通过基层专业合作社收集农户的农资需求信息,并将信息反馈到信息管理中心或是网上电子商务平台,然后由内蒙古供销社向农资生产企业下达订单,最后将农资产品通过配送中心,分别经乡级专业合作社、村级服务中心,最终到达农户手中。农产品流通是将农村农产品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进行销售,加工生产企业和城市超市在网上订购农产品,订购需求信息到达基层组织,针对需求对农产品进行收购,最终统一配送到加工生产企业和城市超市。在这个过程中,物流组织网络通过信息流引导和控制盟市级与乡村级的基层组织,削减中间管理,实现扁平化管理;同时,新型运营模式将信息化引入内蒙古供销社农资营运中,通过电子商务平台,生产企业、农户可以直接订购自己需要的产品,有效地解决农户“卖难”问题。在实际配送中双向配送减少配送成本。在物流基础设施网络方面:通过合理规划配送路线,根据运输货物量及订单要求选择合理的交通运输工具。具体运营流程如下图所示。

新型农资运营模式

4结论

基于物流网络的内蒙古供销社农资运营模式,改进了传统模式的缺陷,解决了农户“卖难”的问题,同时充分发挥了供销社内部的物流网络优势,为内蒙古供销社农资营运提供保障,实现农资生产企业、供应商、城市超市、农户多方共赢。

参考文献:

[1]徐杰,鞠颂东物流网络的内涵分析[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2):22-26

[2]鞠颂东,徐杰物流网络理论及其研究意义和方法[J].中国流通经济,2007(8):10-13

[3]鞠颂东,徐杰,卞文良,等物流网络理论的提出与探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2):16-20

[4]李弘农资邮政物流网络的资源利用效率评价与配置优化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