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展览建筑设计要点

展览建筑设计要点

展览建筑设计要点

展览建筑设计要点范文第1篇

1设计理念

项目的规划定位决定了展览馆与城市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展览馆既是城市的一部分,又在内部展现了城市的规划模型,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承德城市发展的特点在中国城市中独一无二,由避暑山庄向外延展,可以叙述的历史有很多,如何结合地域、城市与历史设计展览馆,成为设计的核心理念。在承德的主要特点中,笔者首先想到的就是承德的山水、避暑山庄、外八庙等秀美的自然人文景观,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在展览馆的内在形式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结合了以上因素,才会孕育出符合承德城市特征的、自然的、本土的建筑。展览馆主展厅为本项目的核心区域。在本项目设计之初,计划放置于主展厅正中位置的城市规划模型的形状和尺寸即已确定。由于主展厅必须围绕城市规划模型展开设计,而该模型的形状特殊(呈三角形),且占地面积较大(约800平方米),因此,如何结合城市规划模型,又体现建设方提出的设计要求,成为主展厅以及整个展览馆设计方案的难点。通过数轮前期调研及方案讨论,最后形成本项目以承德城市发展形态为出发点,结合承德特有的山脉地形和浓郁的历史建筑特色的设计理念(见图2)。展览馆在临近的城市地块中并不以高度和沿街长度突出,而是突出建筑的整体感和与城市空间、城市地貌及文化特色的结合,充分地表达了建筑与城市的和谐关系。

2功能分区

展览馆的功能主要分为城市规划展览功能和规划局办公的功能。其中城市规划展览功能又由主展厅、副展厅和序厅三部分组成。整个建筑总高四层。一层全部为序厅。主展厅位于二层,是整个建筑最核心的部分。主展厅沿三角形城市规划模型的三边,亦设计为三角形,再以三角形的主展厅将整个本项目二层及以部分建筑体量切割成三个功能体块,其中两部分为副展厅,一部分为规划局办公区域,主展厅的虚和三个功能区的实相呼应,隐喻承德市三角形的主市区地形及三面环山的地形特征和城市脉络。展览馆内部空间以城市规划模型所在的主展厅为中心,结合序厅、副展厅的参观流线和规划局办公空间形成了本项目的整体建筑造型(见图3)。参观人流由序厅进入(序厅主要为区县展览、临时展览),随后进入二层主展厅,沿三角形城市规划模型完成参观后,即可进入位于二层副展厅区域,在副展厅内逐阶向上至三层和四层(副展厅主要为城市规划展览模型、主展览和评审会议厅),最后可从四层俯视二层主展厅的城市规划模型,从整体感觉承德市整体城市规划的立意和布局,完成参观。规划局办公部分为建筑东侧的一至五层,与展览流线互不交叉,且面向比较安静的一侧。整个建筑屋顶为上人平台,用卵石铺砌出承德的城市形态。

3立面造型

展览馆建筑整体方正,城市规划展览体块被三块实体包围,展览馆入口为位于建筑西北角缺口处的大台阶(见图6)。建筑立面简洁沉稳,将承德的山区地形抽象为岩石的材质和体型,四周成组悬挂深色石材条板,通过不同宽度的间距及朝向突出建筑的体量感,代表环绕在承德四周的山脉。城市规划展览体块外墙和屋顶为红色,开下疏上密的方洞口,从避暑山庄、外八庙等古建筑中抽取红墙和凹窗的传统建筑元素,与古建筑外墙同色同做法。与灰色石材交相辉映,隐喻位于群山之中的承德古建。

4建造技术

展览馆立面在设计中采用了模数的方法,让设计和建造的过程更加理性和系统化。通过对立面的分析,最终确定采用柱网在主轴线上的间距6.6m,石材间距200mm的模数,通过倍数的放大调整间距,即当石材间距达到600mm即可设置竖向外窗,外窗高度与石材同高。在与立面垂直方向,通过层数间的高低错落和角度的扭转,形成大小不一、错动有致的石材体块,由于石材大多为垂直方向,因此在阳光投影下会呈现出很深的阴影效果,从而使立面的体积感更加饱满(见图7)。作为立面上面积最大的部分,石材的选用对整个建筑的效果呈现起到关键作用。最终多次通过材料的比较及现场小样,发现了“承德绿”这种本地石材,颜色呈沉稳的深灰色,经过烧毛处理后,完美体现了承德的本土特色。红色墙面同样利用了模数控制的方法,长宽为300×300mm的凹窗,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间距均为1.5m,通过随机的排布,使光线能均匀而又自由的投射到展厅内。凹窗的形式吸取了承德标志古建普陀宗乘之庙的立面开窗形式,具有浓郁的藏式建筑的本土特色。建筑立面倾斜的山石切割造型一直延续到主展厅内,从展厅内部也可以完全感受到三块石材实体环抱着城市规划模型形成的主体空间。从内到外贯彻了设计者的设计理念,立面是平面功能直接的展现,不是通过立面表皮或者其他手法主义的方式表达想法。(见图8)建筑展厅内统一使用与外立面相同的花岗岩石材,只是从磨光处理上采用抛光的处理手法,更适合室内展陈的需要。主展厅顶部设计了三处采光天窗,光线通过不同方向投射到城市规划模型上,表现不同的光影效果。同时,天窗在屋面的造型上同样是仿照山石的处理方法,隐喻群山与建筑的关系。建筑立面造型的完成度把握成为施工控制的重点,模数化的立面设计使得施工的技术含量相对降低,即使是普通的技术工人也可以完成相对令人满意的结果。干挂石材及真石漆墙面均为较为成熟的技术做法,在紧张的工期中设计方充分与建设方及施工方沟通,解决了很多设计中不完善的技术问题。

5结语

展览建筑设计要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文化建筑;设计;协调融合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项目背景

该展览馆建筑项目位于城市市区东部,是新老城联系的重要纽带。项目东临商务外环路,西靠中州大道,南面为商务西三街,总用地面积约为1. 7万m2, 南北向的城市绿化景观带犹如缠绕在新城如意下的玉带,而基地就如同镶嵌在玉带上的宝石,璀璨而夺目。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展览馆作为该城市的城市名片,全面系统地展示了该城市古老而又现代, 魅力而又神奇的过去与现在和将来。在这里能够回眸历史,重拾记忆;可以触摸城市,品味文化;更能够描绘蓝图,憧憬未来。

2设计要求

展览馆是集粹文明精华、展示历史演变的舞台,展示城市发展成果的重要窗口, 是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她代表着一个地区、城市建设和建筑设计的水平;展览馆是展现城市未来的窗口,城市的展览馆,应像一件件艺术品,代表着城市独具的魅力。我们怎么做才能使城乡规划展览馆这个公益性公建设施在满足社会文化需求价值最大化的同时兼顾满足一定的商业价值。通过对任务规划和项目现状的解读,我们总结提取以下几个方面作为我们的设计重点。

第一,观众参与性。通过对场地的分析, 我们思考得出人流的主要方向,建筑首层做适当打开处理后,公众的可达性会得到极大的提高。合理设置室外演出活动场地和室外临时展示空间,可使公众多选择的可参与性最大化。

第二,文化交融性。项目处于新老城区过渡空间,从文化上应传承融合城市文化和现代的城市精神,但也有自己的独特性,建筑风格在挖掘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做到传承但不模仿,创造但不求新。

第三,环境协调性和功能合理性。项目位于城市绿化景观带中,南北向的城市绿化景观带犹如新城如意下的玉带,璀璨而夺目。对于功能的布置和流线组织,人们在建筑内部自在游走的时候,不同界面,尺度,开敞性,功能特征的空间会出其不意的瞬间变化,建筑的表情更加生动鲜活,人的活动与建筑之间出现了一种新的活跃交互式相互作用。

第四,经济性。在进行展览馆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成本因素。适当应用新技术工艺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但同时也要意识到,那些用处不大,造价昂贵的新技术对场馆的建设和经营都会是很大的负担。所以,在使用新技术的时候本着适宜的原则。技术应该是技术化的,即为人服务;技术应该是合理的,即适合实现的需求, 符合经济效益的。

第五,标志性。展览馆作为该城市一个面向群众开放的重要性公共建筑,是群众互动的一个重要场所,也是展示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窗口。建筑自身的标志性是毋庸置疑的。展览馆将会是城市的标志性场所,具有引导性。

3设计主题――协调共融的城市之花。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发现从城市设计的角度,该城市的新老城区在城市肌理上有较大的差异。将这新旧两种肌理在展览馆项目上进行挤压,同时结合展览馆特定的地理位置,使南北方向大面积城市绿化公园贯穿展览馆,融合生成两个相互关联的体块,创造出展览馆与新老城文化的协调共融、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共生。建筑在南北向对绿化公园适度打开后,适当设置商业功能,可有效对周边公众进行引导。在东西两块被挤压的场地上设置露天剧场和室外临时展厅,结合配套商业,在满足公众活动参与性的同时,也为场馆日后的经营提供了可能。

3.1展览管功能布置

在功能流线上,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功能上,做到展览面积最大化,充分运用建筑的立面、平面和顶面。在观展体验上强调多元化,多视角, 多方位的结合,做到功能布置的合理性。在流线上,加强市民在展览馆内的互动参与度,合理的设计观众参观流线,公众参与流线,做到参观流线生动化、参与流线多样化。使展览馆成为市民可学、可看、可玩、可购物、可休息的综合性展览建筑。

地下室为文物库房、停车库及设备用房。库房位于覆土建筑下,并结合下沉庭院,形成相对独立的内部区域。一层为展览馆和展览馆主要入口层,内部设置了观众入口大厅,共享大厅,展览馆的城市模型展厅,展览馆的临时展厅,公共服务部分的卖品部、演示互动厅,以及展览馆的办公后勤区(图1)。

图1展览馆功能布局一

二、三层,建筑西侧为展览馆部分的城市各种展览展厅。东侧为展示馆的规划公示、成果展厅,建设成就展厅等。东北侧为共用的餐厅、报告厅等公共服务用房(图2)。

图2展览馆功能布局二

3.2建筑造型塑造

在文化和建筑造型上,我们立足于城市文化的传承,以繁花为意,从新老城市肌理的碰撞出发,营造一朵新老城市融合之花,营造一朵城市发展之花,营造一朵城市文化盛世之花。因此在建筑造型上采用现白色流线型造型,犹如美丽的月季花瓣。整个建筑形象大开大合,大实大虚,大气中又不失细节的塑造,通过合理运用外装饰材料, 将一个充满活力与朝气的建筑形象展示于广大市民面前。

建筑上部屋顶采用金属板屋面,结合玻璃幕墙外包支撑结构的形式实现设计造型效果,使建筑整体挺拔典雅、稳重大方而又动感十足不失时尚气息。建筑内部装修注重传统元素的表达,体现地域文化特色;注重空间氛围的营造,根据不同使用功能采用多样的空间设计手法,增加参观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在景观处理上,延续了整个建筑的肌理形态。曲线化的景观处理方式与建筑形态相呼应,场地以铺地与绿化为主。项目的南北两侧大面积的绿化公园是主要的景观之一,在建筑空间上南北方向完全打开,将城市景观引入本项目中,以达到借景的作用,也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4结束语

文化建筑作为城市名片体现着一座城市的个性与特质,其功能性和标志性使得其在城市建设中的位置变得越来越重要,以核心建筑表达城市脉络,即是对城市记忆的延续。而这要依靠建筑师对建筑的文化内涵投入更多的关注。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在进步的同时也遗失了很多应有的东西,我们需要思考的不仅仅再是建筑或城市本身,而是超越建筑物质本身的需要,从城市脉络入手,将建筑内部空间与外在形式的生成建立在对城市特定历史文化和地域特征的充分认知上,以建筑表达城市,这样的建筑才能真正植根于城市。

参考文献:

展览建筑设计要点范文第3篇

首先,这个展览不同于以往任何一个中国建筑展,其次,它也不同于我以往做过的同类展。一般的建筑展,都会聚焦于明星建筑师和事务所。或者,确定某一个概念之后,围绕这个概念选择建筑师和作品,这种展览具有很强的主观性或者概念先行。

中国的事情从来就具有特殊性,所谓特殊,就是她的历史悠久,建筑也一样,中国建筑的传统是中国文明的组成部分,即使是现在的中国建筑也是这一传统的延续。面对越来越多的中国好设计,我觉得只是挑选有限的项目,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无法反映和涵盖中国当代建筑的全貌,我们可以把中国当今出现的优秀建筑,看作是建筑历史长河的现在时,于是她就如同一幅长卷式的绘画,展现在世人的面前,这就是此展最初的动机。

当然,这个展览的产生还基于两个因素:一是从2008年开始至今,我每年都要在欧洲和其它国家和地区策划中国当代建筑展,这使得我对中国当下的建筑现状有一个系统的概览和追踪式的考察,由于长年策展的结果,我积累了许多数据和组织展览的经验,但是,和这次的规模相比,在选择建筑项目,最多只有这次的十分之一,也就是100个左右。而这次是从海量的建筑项目中跳出1000个项目,工作量至少是以往的十倍。从而发现了许多早就存在的鲜为人知的好设计和新设计。二是,这次是以年代的顺序来编排项目,通过这种编年的方式,让所有项目出现在时间的维度上。建筑设计就如同刻度一样呈现出纯粹的客观性,这就是年表所起到的作用,于是就有许多意外的发现。这种对过去十五年的中国建筑设计进行梳理的方式,很容易发现二十一世纪千禧年的初期,中国值得一提的建筑和设计还非常的少,但十六年之后,出现了比以前多达十几倍的好设计,真可谓雨后春笋。而这些设计体现了中国建筑师和建筑事务所成长的状态,当然也有来自海外汇的设计力量,正所谓,由中国这个外国建筑师的试验场而演变成世界建筑的聚落。

然而这种策展方法的转变,或许与在此之前我策展的“马列维奇的年表”展和“柯布西耶的年表”展有关,这是这个对某位建筑师或艺术家的全部生涯做一次梳理,会发现他们的作品和时间这一刻度的关系。时间,是一种尺度,它是客观的。时间是“经”,空间是“纬”,从而构成了一个立体的形象。而在中国传统中长卷式绘画中所展现的形态是时间和空间的融合,这一点,对从事艺术的我来说,记忆深刻!这也是我从这个角度策展和编辑这本大书的原因所在。

建筑师在某一个年代设计和建造的作品,就是一条漂流在建筑长河中的小舟,无数小舟的汇合,形成那个时代的生态。当你阅读了过去十六年里的一千个项目,再注意一下他所形成的曲线,就会认识到中国好设计是从何时崛起?谁是中国建筑新浪潮的启蒙者?现代建筑思潮何时进入中国?中国好设计的数量到了何时开始飙升? 谁是中国成千上万的持有建筑梦想的年轻人的偶像?谁是让世界知道中国新建筑的推手?以及中国最年轻的设计力量,“显性”和“隐性”的力量显而易见。这是一部在创造历史的同时记录历史的大书,也是对中国二十一世纪初叶有代表性建筑的全面回顾。

重要还是不重要?

坦率的说,当我把这个策展理念告诉诸位中国建筑师时,反响并不强烈,甚至出现质疑的声音,我意识到这是由于我们观察的视点不同。可是随着编辑工作的推进开始出现前所未有的规模,也就是,虽然我们是挑选一千个项目,但是它是从浏览了好几千个项目中确定的。由于它呈现了“量”和“质”的互补关系,从而这个概念得到更多人的肯定,因此有了从最初的质疑到参加的转变。

虽然,我已经尽我个人的全部力量来汇总数据,但它毕竟不是行政的力量,我只能说这是大家协助我的倡议得到的结果,也有由于联络不上和对此不屑的原因而有遗漏,那是我虽尽万力而未能所及的遗憾!尽管如此,这本书的含金量也大大超过那些所谓的中国建筑年鉴,所以,这是一本真正的二十一世纪当代中国建筑的视觉年鉴,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价值才会显得越发珍贵。我确信,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上凡是要研究中国这段建筑历史的人,都会从这本书中获得稀有的资料,这就是它的文献性。

为什么始于2000年?

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也是一本非官方的,从自由评论家和独立策展人的视点考察中国当代建筑的简史。有两个因素导致我从2000年开始编年:一是,我是从2000年开始关注中国当代建筑,因此,这本书所选择的项目都来自我在十六年里的经历和所目睹的建筑现状,它具有很强的现场感和真实性。二是,中国独立建筑师事务所是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出现的,起初,他们的私人身份和拥有上千名建筑师和工程师的国有设计院相比,显得微不足道,然而,正是这些怀有理想,踌躇满志的青年建筑师们,开拓了中国建筑的新时代。而他们的勇气和实践在二十一世纪初叶的中国建筑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作品,只有那些具有洞察力的年轻人,才在中国建筑的黄金时代,让自己的梦想成为现实,而这本书就是我追踪这一现象的结果。

这本书可以看出自2000年后中国建筑的一个脉络,可以看到哪些人启头,哪些作品是建筑师的处女作,哪些人持续的在做一如既往,哪些人后来跨界,哪些人中途而废,哪些人是后起之秀,因此,它是中国当代建筑的实录。

选择这些项目大都不是来自统计资料,因为我和大多数建筑师和事务所有往来,即使有没有某过面的人,也是因为得到他们的信赖,才得以把数据汇总到我手里,也有建筑师向我极力推荐他所认识的优秀建筑师和项目,才使得我在短时间内迅速了解到他们那么多鲜为人知的好设计。

如何选择?

无论如何,总会有人问我选择这些作品的标准。首先,如果说中国建筑的崛起,不能没有那些反映城市形象和国家进步的标识性建筑,它是时代建筑的象征。然而更为重要的是建筑是否具有人文性、艺术性、社会性和普世价值。在全球化的时代,具有个性和地域性的建筑很难产生,由于中国有着悠久的建筑历史,所以在设计中继承和融合传统元素,对中国建筑师来说就有不小的压力。

选择具有艺术性的设计好像是由直觉决定的,因为建筑不能只是满足功能的需要,它需要有美学价值,然而建筑师对社会是否怀有善的动机和道德感,也是挑选时的标准。我们排除雷同的设计,特别是在类型学上缺少创新的建筑没有竞争力。建筑和设计的尺度和面积大小不是决定选择的要素,即使是一座有创意的桥也会得到青睐,我们注重建筑和人的尺度,因此有些超大尺度的建造物难以入选,是因为它已经演变为设施了,如果它的体量不小,但却具有想像力那就值得推介。

此外,在这本书里, 也包括与建筑有关但却不能被称作建筑的设计,如城市景观,某些有创意的家具,临时空间设计,公共艺术和建筑展,也有少量的书,但这些书需具有事件性和启示性,它影响或是某一个阶段的历史拐点,我们把这些都放在一个平台上展示,凸显“建筑中国”是一个综合文化的概念。

这本简洁的建筑视觉史,简洁到每个项目只有必要的数据,而没有设计者对项目的介绍。总体上,它是一本建筑索引,一般必要的对建筑设计的评价也省略了,保留的是它的客观性,唯一的评价就是主编的选择。

中国建筑的长卷还在延续,作为创造者的建筑师的睿智,是一条永远持续的长河。

2015.9.7于卡普里岛

展览信息:

建筑中国1000(2000-2015)展选择了一千个代表中国过去十五年间的建筑设计、装置以及重要的建筑展, 它是对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当代建筑的梳理。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中国的建筑设计和建造规模都以惊人的速度呈现给世界,中国当代建筑设计的状态是以中国崛起为背景的,换句话说,它是中国崛起的一部分。纵观二十世纪现代建筑的历史,我们发现建筑的繁荣和时代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个展览的特别之处,是以时间为序,以编年史的方法,将一千个项目呈现给观众和读者。从而我们可以客观的看到一步中国二十一世纪的建筑简史。展览同期发行一本囊括所有参展项目的画册,可称21 世纪以来中国当代建筑的全记录。展览由建筑评论家、第13 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方振宁策划。

展览形式:

展览选择在798一座有着包豪斯风格的工业建筑厂房内,空间内还留有工业机床等工业生产遗迹,面积为900平方米。独创的布展方式是策展人一直坚持的极简手法,也就是水平的延续。一组长桌子长达三十米,共11列平行排列,桌上绵延摆放着1000张所选建筑项目的图片,由三张镜面长桌构成的展台,是整个布展的轴线,万万里山的LED装置在整个展览中产生了有节奏的起伏。绵延的条状展台和展览概念吻合,因为策展人把中国建筑的演变视为绘画一般的长卷,而整个展场充满强烈的气场,产生震撼的效果。

展览主要通过大量的图片,传达21世纪以来1000个有代表性的中国建筑设计,展览上有三组长桌,分放模型和装置。

展览建筑设计要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博物馆;陈列展览;问题探讨

中图分类号:G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1-0266-02

博物馆不仅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也是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的机构、建筑物、地点或者社会公共机构。而博物馆进行陈列展览对传播优秀文化更是有着极大帮助。但是在实际的陈列展览中却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及时进行分析并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应对。基于此,本文就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相信对有关方面能有一定帮助。

一、博物馆的陈列与展览

毋庸置疑,陈列展览在博物馆之所以成其为博物馆的问题上,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然而,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又与其他社会机构的陈列展览有什么区别?博物馆意义上的陈列展览常常具有自身特定的内涵。所谓博物馆意义上的陈列与展览,既可以指博物馆实践中的展示活动,也可以指什么是博物馆陈列、什么是博物馆展览这一类专业概念上的探讨。我国博物馆界当下的境况是,陈列展览的实际工作做得很多,而理论研究,特别是基础理论研究工作做得较少。

陈列是博物馆自在的标志,即使基于最宽泛的博物馆定义,凡称之为博物馆的实体,一定得有以自己的收藏品组织的常设的展示活动,这种常态的展示活动,就是博物馆陈列。换言之,没有陈列,只办展览,就不是博物馆,至少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博物馆。而博物馆的展览,也称“特别展览”、“临时展览”,是区别于博物馆陈列长期展出、相对稳定、最大程度体现本馆藏品特色和特点的存在,是为丰富博物馆服务主题及内容举办的短期的、灵活性较强的、符合本馆性质及发展方向的展示活动,时间一般不超过半年,利用资源不局限于特定的某一博物馆。

至于博物馆的陈列与展览之区别,一般认为,陈列是长期的,甚至是半永久的、永久的;而展览是临时的、短期的,这似乎是区别二者唯一的客观指标。但如果进一步观察与思考,会发现展览固然是短期的,但我们宁可说,博物馆展览是明确对内规定、对外宣示了展出期限的展示活动;陈列当然不可能是永久的,但其展出时间是如此之长短不一,事实上,从几个月到几十年都可以是陈列,最重要的区别还在于“特展是一种‘表演事业’、‘新闻事件’,不会受主题限制,具备实验性质”,“有些博物馆倾向于将所有的展示都当做是特展,而且预期在一段时间,然而,这只是理想状况,并非所有博物馆都有人力与金钱进行如此快速的更替”。其实,这里不仅仅是人力与金钱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两者的本质区别还在于:它们使用的是不同的博物馆资源。

1.陈列一定是本馆藏品,尤其是有特色的核心藏品的展示,而展览可以是本馆藏品,也可以是外借的展品。每个博物馆的特色收藏才是组织陈列的物质基础。每一个成功的博物馆,无不是围绕一件件、一组组有特点的藏品来组织陈列的主题与结构。本馆的藏品固然同样可以用来举办特别展览,但问题在于,其他机构的藏品,尤其是特色鲜明的核心藏品,是不可能用来举办本馆的陈列的。正是这些不同的核心收藏组成的不同陈列,构成了博物馆与博物馆之间的区别,更是它们各自得以存在的理由。同时,我们知道,一个博物馆的特色收藏是历年形成的,不可能在短期内大量增加或突然更换,也就是说,这些特色收藏永远是博物馆展出的重点,从这个意义上说,博物馆陈列不需要也不可能经常更换。即使是科技类博物馆,也无不以自己的特色展示项目为号召,这些项目所涉及的,或是最基本的基础科学知识,或是最前沿的高新科技知识,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当然,陈列的展出场地和环境是需要维护更新的,展品的组织方式和展示技术也是应该不断进步的,但这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周期。因此,我们可以说,博物馆陈列的特征是它的“基本性”与“常态性”。

2.博物馆陈列对藏品之外的资源要求与展览也有很大的不同。从建筑上说,陈列往往占据了主体部分,并且面积大,相对稳定;从研究上说,博物馆在科研人员和组织机构配置上给予陈列以更大的保障,从事本馆藏品和陈列研究的人员虽然担负着研究与策划本专业门类展览的任务,但往往更强调本馆陈列的优先;在教育与传播上,博物馆有长期从事本馆陈列教育研究的人员,他们不断开发新的陈列教育项目,并形成自己的特色与优势等。总之,尽管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展览在博物馆拥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与影响,但在陈列与展览的内部资源争夺中,陈列依然还占据着主导地位。

二、博物馆定位与基本陈列

博物馆展示实践工作与基础理论研究中,“基本陈列”是常出现的关键概念之一。博物馆每一个基本陈列都应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声明,基本陈列是体现一个博物馆性质与任务的主要陈列,展品主要是能够反映馆藏特点和博物馆定位的文物、标本等,每一个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对于本馆的作用与意义都十分显著。甄朔南先生曾指出,“文化与自然遗产的单位是具有多种目标的、功能复杂的机构。这种具有多种目标和期望的机构,需要找到一个综合的平衡点,这就是这些单位的使命。使命反映了每一个法人单位的特色,能够与其他性质相同的单位有明显的区别。”因此,可以认为,一个博物馆“使命陈述”就是指其具体“定位”,而反映博物馆具体定位最直观的表述却是基本陈列。

三、博物馆建筑设计与陈列

继20世纪90年代前后掀起的中国博物馆建设高潮之后,在“免费开放”条件和形势的推动下,当前中国博物馆界再次进入基建的又一个新高峰:政府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新建或改扩建博物馆。但令人担忧的情况是,由于对博物馆陈列研究和理解得不够,很多博物馆建设并没有将其陈列与定位结合起来,甚至是部分馆没有找准定位,新建博物馆或改扩建博物馆时,无法在建筑设计之前就提出完整的陈列设计方案作为建筑的工艺技术设计资料,于是普遍出现了建筑设计与陈列功能脱节的情况。我们看到,不少地方在投入巨资兴建博物馆时,博物馆专业人员却鲜见身影,有些决策者就认为,只要有建筑师,就能将博物馆建起来,而不少建筑师也认为,博物馆无非就是大空间的展览场地。殊不知,每一个博物馆的建设,首要任务是根据自己的性质与类型,先建立收藏,再根据收藏设计陈列。而博物馆的建筑设计,在功能分析时就应该重点考虑陈列尤其是基本陈列的需求,就好像是设计工厂时分析主要生产线对建筑的需求一样。曾经就有某地拟投资数亿元兴建博物馆,奠基典礼都举行了,但没有先组织收集藏品,更没有陈列方案,建筑设计师只知道今后要展出历史、美术、民俗、城市规划等方面的展览。这种行为只不过是假博物馆之名,行展览馆之实罢了。或曰,建好房子以后再设计陈列有何不可?确实可以,这就像只要是建筑就可以做厂房一样,问题在于,你为什么不根据生产线的功能需求去设计厂房?对此,反映的问题却是博物馆人的集体失语。因此,重申陈列是博物馆的必要条件绝不是多余的,组织陈列尤其是基本陈列应该成为博物馆基建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博物馆得以存在和区别其他机构的主要标志之一。

陈列是博物馆自在的标志,而建筑却为一切实体博物馆功能的发挥提供载体保障和空间场域,又鉴于博物馆陈列的来源与其藏品资源的密切关系,因此,要建成一座好的博物馆,必须首先了解这座博物馆的藏品和陈列,再进一步全面了解该博物馆的每项功能及其对空间的要求,了解该博物馆如何运转,然后才能产生满足需求的博物馆建筑设计。博物馆基建工作,是一道需要建筑师和博物馆专家共同作答的题目。目前,很多博物馆在基建过程中,仍然采用“交钥匙”的工程形式,让博物馆专业人员失语于博物馆的建筑设计,从而致使很多看起来“富丽堂皇”的博物馆,使用起来却不尽如人意,甚至博物馆建筑的先天不足还出现直接影响“藏品保存与展示安全”的情况,这都是非常遗憾的事情。不过,好在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意识到在博物馆的建造过程中,设计者和馆方可以有其他更好的合作方式,越来越多地出现博物馆专业人员对新馆的陈列策划与建筑设计同期甚至是远远走在建筑设计前面的新思路,强调用博物馆的陈列策划去引导建筑设计,从而和谐统一博物馆建筑的“实用性”与“审美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博物馆作为我国文化传播的主要场所,对其相关的陈列展览我们必须要有足够的重视,并要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的分析,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应对解决,以为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带来帮助,从而促进我国文化社会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展览建筑设计要点范文第5篇

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位于福州市仓山区,北邻闽江,南临福州火车南站,是目前国内最大单体会展中心之一,也是亚洲第二大会展中心。整个工程于今年5月前竣工投入使用,建成后将成为福州标志性建筑物之一。

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由会议中心和两个展馆组成,占地2000多亩,总建筑面积约38万平方米,其中地上23万平方米,地下15万平方米,有福州金山展览城的10倍大,其建筑规模处于全国前列。

此外,该会展中心周边配套设有各类公共建筑和文化娱乐设施,周边路网发达,南江滨大道东端穿岛而过,鼓山大桥、魁岐大桥在会展岛上下游横越闽江,霞洲路、林浦路及三环二期同福峡路、高速公路连接线共同构成了会展岛四通八达的交通路网。

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将大量使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及钢结构,并秉承节能环保、多功能的设计理念。首先会展中心使用玻璃墙体,内加保温隔热层,屋顶以金属屋面为主,并配备了多条玻璃采光带,用于辅助展厅的自然采光,节省电能。屋顶主要采用能自由“呼吸”的可电动开启金属屋面,不仅可以过渡自然通风、采光,并可以在火灾预警境况下开启,自然排烟。位于中间的开幕式大厅,将全部使用玻璃屋顶,自然采光。

安徽国际新博览中心

该项目位于滨湖新区庐州大道与锦绣大道交口西南角,投资估算约15亿元,占地50.26公顷,总建筑面积约23.3万平米,是目前安徽国际会展中心的两倍。项目北临十五里河生态公园,东依在建的地铁一号线和周围多条公交线路。会展中心一期建设包括6个标准展厅、登录大厅、主展馆及其所在的长廊,计划今年8月20日主馆和六个展馆完工。

根据项目建设进度,还将配套建设包括酒店、会议中心等。会展展厅东西向设计了120米长的商业街,商业、娱乐、休闲、餐饮等项目在此集中配置,形成具有滨湖特色的商业步行街。在建造方面,项目大量采用太阳能、地热等绿色环保能源,并充分考虑自然通风,使能耗降低,减少后期运营成本。建成后,该会展中心将成为国内展览面积最大及配套设施最齐全的会展中心之一,可满足国内外各种类型展览需求,促进安徽省会展经济发展。

青岛温泉国际博览中心

青岛温泉国际博览中心奠基仪式在即墨市温泉镇举行,这是目前中国最大的国际博览中心,项目建成后可承接各种国际国内的大型展览展示活动。温泉国际博览中心由世界著名规划设计公司美国NBBJ担纲设计,奠基预示着总投资200亿元的青岛温泉国际会展度假城项目正式启动。总建筑面积约20万平米,共规划有10个展馆、1个多功能馆、1个室外展览广场,总共6000多个标准展位。

该项目由位列中国500强企业顶层的南山集团投资兴建,一期投资50亿元,主要建设温泉国际博览中心、超五星级酒店、国际企业会馆、风情植物园、游艇俱乐部等。全部建成后,年可接待游客200万人次,成为可容纳10万人左右的大型高档综合性滨海旅游休闲度假新城,成为青岛东部“帆船之都”的重要组团、山东半岛海上旅游度假基地。

除了青岛温泉国际会展度假城项目外,即墨市正在建设的港中旅海泉湾度假城项目,总投资46亿元,将建设欧式五星级酒店、海洋温泉中心、现代化多功能的大型梦幻演艺中心、风情商业街及海鲜大世界、产权式度假酒店等,将成为集海洋温泉休闲度假、国际会议接待、大型演艺于一体的综合性休闲旅游度假城。

杭州国际博览中心

杭州国际博览中心属于杭州奥体博览城一部分,整体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约为584.04公顷,总投资估算约为65.7亿元。这次率先启动的国际博览中心占地面积1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84万平方米,包括30.8万平方米的地下面积。其览中心包含会展中心、上盖物业、屋顶花园,地下商业、地下车库及机房五大功能区,是一座集会展、会议、商业、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大型博览中心。会议部分能满足举办APEC、达沃斯等高标准的国际会议需要;展览部分拥有7500个国际标准展位,高大球型空间的城市客厅能满足高规格接待;上盖物业三座塔楼为标准的办公物业和酒店;总规模约6万平方米的屋顶花园结合城市客厅。其建成后也将成为2011年第二届休博会举办的主场馆,同时还将成为以体育竞技、博览会展为主导功能,集商务办公、商业购物、生态居住、休闲旅游、文化创意等功能于一体的“钱塘江南岸新地标”。

甘肃会展中心

甘肃会展中心建筑群项目建设地点位于兰州市城关区中心滩中段,由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甘发改投资[2007]751号文件批准立项。规划占地面积12962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70601平方米,可研概算总投资约12.65亿元。其中:地上建筑面积约128854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41747平方米,停车位591个。建筑密度26.6%,容积率1.01,绿化率31%。主要建设内容有展览中心、大剧院兼会议中心、五星级酒店、市民广场和地下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等五部分组成。

该项目的建设,将为有效发挥会展的经济辐射、信息传播、人文体验、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功能创造基础条件,极大地满足省会兰州每年承办和接待大型会议、贸易展览、文化交流活动的需要,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功能,对于提升省会兰州的城市等级、聚合力和辐射力,提高全省对外开放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沈阳展览中心

2009年3月31日,位于苏家屯区浑河新城的沈阳展览中心项目奠基。投资8亿元、建筑面积16.8万平方米的展览中心将于今年5月竣工并投入使用,

沈阳展览中心在苏家屯区开建。该中心坐落于苏家屯区沈苏快速干道南端,南临山榆路,北至雪松路,西临雪莲街,东侧是规划中的沈苏快速干道。距沈阳北站15.8公里,距沈阳桃仙国际机场13公里,距市区12公里,正在建设的地铁2号线也将直达,交通十分便利。

展览中心占地面积700亩,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其中室内展览面积10万平方米,可容纳5000个国际标准展位,由8个既独立又分离的展厅组成,每个展厅面积1.32万平方米,可以承办各类大型展览。展览区另有5万平方米的室外展览面积,并可泊车近5000辆。除展览功能外,沈阳展览中心还具有行政会议功能,建有2栋14层的塔楼及两层裙房。其中塔楼高67米,主要功能为办公,裙房设有2间600人会议厅、2间200

人会议厅和9间50人会议室,可承接国际国内大型展会和各种大型活动。

沈阳展览中心功能完备,设施齐全,使用年限为100年,其设计充分体现节能理念,采用分区域采暖,降低在非展会期间的运营成本。8个展厅既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又可以互相独立开来,即可以同时设展,每一个展厅也能独自举办各种类型的展览,这个在国内其他会展中心并不多见。

另外,沈阳展览中心的所有建筑材料都将采用节能的建筑材料,可以更好保持室内的温度。比如,冬季沈阳一般没有展会,我们在采暖系统的设计上只在8个展厅的中间安装节能采暖系统,加之展厅本身的建筑材料保温效果很好,各个展厅都会保持适宜的温度,不仅节约了能源,还为主办方节省了费用。

海南国际会展中心

这座外形似一只展翅的大鹏,又似一个来自海底世界古老生物的建筑座落于海口西海岸,预计2011年建成后,将作为海南承办第七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9+2)与发展论坛的主会场。

海南国际会展中心位于滨海大道,面积约48公顷,是省政府确定的2009年重点项目,投资初步估算为57亿元,将建成集会议、展览、酒店、大型商业、住宅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区,建成后将成为海口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平台和载体。项目作为2011年泛珠三角区域(9+2)合作与发展论坛的会议配套设施,要求于2011年6月底建成投入使用。

根据规划设计,海南国际会展中心项目建有展览中心、会议中心、一家五星级酒店、一家海上七星级酒店,以及酒店式公寓、办公及商业配套、经济总部等,同时还将保留原海洋世界公园的主景区,作为开放式城市公园;设计上结合建筑外部造型,充分考虑沿海建筑景观,在总体布局和功能安排上融入海南独特的热带滨海风情和海洋文化元素,主体建筑造型具有独创性、标志性和高品位。

海南国际会展中心地上总建筑面积11.9万平方米。其中,展览中心面积7万多平方米,它将建成一个能容纳2000人的开幕式主会场,设有6个展览大厅,共有标准展位2300个,会议中心面积3.5万多平方米,包括一个容纳2000人的多功能厅,一个容纳2000多人的剧场式会议厅,一个容纳700人具备同声传译系统的国际会议厅,还有18个贵宾接待厅等设施。

海南国际会展中心投入使用后将结束海南以往展会规模小、发展慢的历史,成为海南省举办国际化公务和商务活动的高端服务平台,同时也将是海口独具特色的“城市名片”。

天津梅江会展中心

天津梅江会展中心东起友谊南路,西至梅江风景区,南起江湾路,北至现状公交首末站,总占地面积2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8万平方米。中心交通便捷,不仅毗邻地铁六号线,附近的社会停车场也在同步建设,西侧和南侧规划为天津中心城区南部重要的商务服务区,配套高级酒店、办公区、商店等。

天津梅江会展中心为钢结构体系,需要钢材2.6万吨。项目设计上充分体现节能环保,屋顶部分采用了通透的天窗设计,利用自然光线满足室内照明。广泛采用地源热泵等新技术新工艺,地源热泵污染物排放与空气源热泵相比将减少40%以上,与电供暖相比将减少70%以上,真正实现节能减排。2010年夏季达沃斯论坛将于2010年9月在天津市举行。会展中心将在明年5月底正式交付使用。

十堰国际汽车会展中心

由十堰市汽车汽配商会与大明汽车贸易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建设的中国十堰国际汽车会展中心,计划占地500亩,总投资7.8亿元。项目计划建设内容包括:一个5万平方米的大型会展场馆、一个轻型微型车、农用车交易市场、一个客车交易市场、一个专用车交易市场、一个中重卡车交易市场、一个商用车五大总成和十堰地区知名汽车配件交易平台、一个可容纳50余个品牌的汽车销售、服务市场、一个汽车装饰市场和二手车交易市场、一个四星级标准的汽车俱乐部。

项目建成后两年内可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税收5000万元。在5至8年内,各项会展活动、整车销售等可实现年收入200亿元。会展中心各部门、各类交易市场等可提供就业岗位5000多个。与此同时,项目将带动会展服务、交通运输、餐饮住宿等第三产业发展,年增加收入30至5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