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展览工作方案

展览工作方案

展览工作方案

展览工作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全程管理 档案展览 全程保护

档案展览作为传统的档案利用服务方式,以其独特的优势——易于操作,受众面广,方式新颖,社会效应好——赢得了档案部门的青睐。特别是在全国各档案馆争建“五位一体”档案馆——融档案保管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档案利用中心、政府信息查阅中心、电子文件中心“五位一体”的档案馆——的今天,档案展览已成为各档案馆提供利用服务的主流方式之一。然而,在档案展览过程中,由于保护意思淡薄、管理不当、条件设备落后等原因而造成的档案损坏、丢失、寿命缩短等情况仍然大量存在。档案作为原始的信息记录和珍贵的历史记忆,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贵财富,档案部门作为档案的管理机构,理应做好档案的保护工作,捍卫国家的利益。

档案展览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作,包含着若干个环节,而且各环节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具有密切的联系。以往我们在展览过程中考虑档案的保护问题,往往只注重了其中的几个环节,如档案运输、展览中的保护,或其中几项重要的工作,如防光、防潮、防盗、防有害气体等,而缺乏通盘考虑,将保护工作看成一个系统性的活动,将之贯穿于展览过程的始终。所以,笔者提出在档案的展览过程中要融入全程管理的思想,实行全程保护。要从展览工作的全局考虑,将展览工作看成一个动态性的过程,注重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及其各环节间的衔结,系统而全面地把握整个展览过程,建立一个完善的保护体系,即展览前做到统筹规划、防范未然;展览时做到实时保护、全程监控;展览后做到检测修复、及时补救。

一、展览前——统筹规划、防范未然

从全程保护的角度出发,首先,在展览前,要统筹规划,做到防范于未然。从以往的情况来看,人们往往只注重展览过程中的保护措施,而在展览前却缺乏保护意识和统筹规划。其实,保护工作在档案展览的前期就要意识到,并有序地展开,这样才能做到防范于未然。总体来讲,展览前主要有如下几点值得考虑:

第一,有必要在展览的前期规划中设立一个单独的档案保护模块,将展览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导致档案损坏的因素罗列出来,并通过合理分析和借鉴前人经验,拟出合理的解决方案,以备不时之需。这样的档案保护模块应包括展品的选用,展品的进、出馆管理,展品的安全检测以及展区的布置等各方面的规划,以为档案展览提供全方位的保护。它对于整个展览过程中的保护工作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是以后档案保护工作开展的依据。

第二,档案馆要对档案展品自身状况做好检验,要对展出品的现状有一个清晰而全面的认识,对那些易损、脆弱的档案实施重点防护,提前拟好保护方案,要确保展品在展出前就处于良好的状态,无损坏、遗失,并及时做好登记,以备查考。同时,要提前对展区的环境进行考察,了解展区的环境情况,并根据展品的具体情况提前对展区进行调整、布置,必要的时候对其进行改装,以满足保护档案展品的需要。

第三,档案馆要对展出档案进行价值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对不同的档案进行分级保护。将那些珍贵、稀有的孤本档案作为重点,采取最高级的保护,尽可能地使用复制品或是仿真品而不使用原件。如不能使用复制品,在展出过程中就要对其进行重点保护,并单独拟好防护方案,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采取一些特殊方式对其进行保护,如对珍品档案进行投保,借助商业手段对珍品档案进行保护,这种方式,不仅能够集合社会上广泛的资源,而且能够引进商业合作,促进档案和社会的更多接触,扩大档案的影响力。①同时,对于那些次重要的档案展品,可以采取较低等级的保护措施。采取这种评估再分级的保护模式,不仅可以利用档案馆有限的资源更大程度地保护展品,而且可以在分级的过程中对档案展品进行再认识,为其他的展览工作——如展馆的布置、展品主题的选定等做好铺垫,使整个展览做到有重点、有层次,突显专业特色。

第四,要对相关展览作好制度上的规范,在制度上保障档案展品的安全。所谓制度的规范,是指对档案在展览过程中的各种保护条款进行明确化、制度化,以规范展览过程中的保护工作。这些保护条款包括档案展品的直接负责制、档案损毁的处罚制度、展览馆的安全细则、参观者的行为规范制度等。此外,除了这些对档案本身或是档案馆实体进行保护的制度规范外,还需要对档案展品内容进行保护,以真正做到制度保障。这些制度包括展区拍照许可相关规定、展品内容利用细则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关于档案内容知识产权所属问题的相关制度规定,要注意对档案展品内容进行保护,以杜绝他人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擅自剽窃档案内容从事谋利甚至不法行为。

二、展览时——实时保护、全程监控

档案展览最关键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在于展览之时,这个阶段是外界与档案展品接触最广泛,也可能是事态变化最急速,造成损失最大的时候,所以,此阶段档案展品的保护工作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同样,从全程保护的角度来看,此时的保护工作也是至关重要的。笔者认为,应该做到实时保护、全程监控,以达到档案保护的目的。所谓实时保护、全程监控,就是指在展览的过程中要注重展品的动态变化,密切关注其在展览过程中的状况,并根据其自身状况对其进行无间断保护,以控制其健康状况,达到保护的最终目的。具体来说,在展览之时,应重点注意以下几方面的保护工作:

第一,要特别注意做好展览过程中的防光工作。从传统的档案保护技术学的角度来看,光照是对档案造成损坏最大的因素之一,而在档案展览过程中,由于展览的需要,往往需要一些特殊的照明支持,才能达到展览的效果,所以,光照几乎不可避免。这就形成了一大矛盾。因此我们应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来弱化光照对档案展品的破坏。首先,在光源的选择上,我们可以对展区的照明设备做特殊处理,尽量采用那些不含或少含紫外线的、对档案损坏较小的光源,或是在灯具上涂上特殊的防护性材料,以减少光照损坏的影响;其次,在光照强度的控制上,我们可以采用一些相应的措施,对其进行弱化,如采用感应灯具,当有游客参观时就亮灯,其余时间闭灯,这样会减少光照强度,减轻光照对档案的破坏。最后是光的照射角度,相对而言,直射光比折射或反射光对档案有更大的杀伤力,所以,在照明设备的布局上要多加考虑,尽量避免光照直射展品,以减弱光照的破坏。

第二,要注意在展览过程中的温、湿度变化,做好温、湿度的调节工作。众所周知,温、湿度对于档案载体的健康寿命有着重大的影响,不适宜的温、湿度环境不仅能够单独作用于档案本身,引起档案载体的损坏,而且还可能与其他因素相结合,加速档案载体的老化、损坏。但是展区的温、湿度变化受到展区所处地理位置、展区的物理构造、展览所处的季节、观展者的人数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所以,相比于其他因素而言,温、湿度是变化最快、调节难度系数最大、可控性最差的因素之一。因此,做好温、湿度的调度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要做到实时保护。所以,要对展区的温、湿度状况进行实时监控,将之控制在适宜的范围之内,一旦出现异常状况,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节。

第三,要做好展览过程中对有害气体的防治工作。一般来说,有害气体主要是指空气中的微生物、粉尘以及含量较多的二氧化硫、硫化氢、臭氧、氮氧化物等, 它们都是严重威胁档案安全的不利因素。特别是一些酸性气体,它们能够导致纸制档案的酸度增大,从而加速其损坏。②因此,做好有害气体的防治工作至关重要。从这一点出发,首先,在展区选址时,我们就要考虑到,尽量选择那些远离高污染的地区,避免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对档案本身造成损坏。其次,在展览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做好展柜的密闭工作,以防止有害气体的侵入。同时,我们也要做好对展区环境的监测,特别是对展区空气质量的监测,当展区空气质量不达标时,应该及时采取措施,如开启展区空调设备、添加空气清新剂等,做好展区的空气流通工作,以保证展区空气质量。

最后,要加强展览过程中的安保工作。展览是面向公众开放的,面临的人群混乱而复杂。由于个人素质的差异,可能会出现参观者有意或无意中对展品档案的损害,甚至是窃取。因此,要加强展览过程中的安保工作。而在安保工作中,首先要注重制度保障,要有明确成文的规章制度加以规定;其次,要在展区设置足够的安保人员和安保设备;最后要做好定期检查工作,时刻关注展品的状况,确保展品的安全。③

三、展览后——检测修复、及时补救

展览的结束并不意味着保护工作的结束,相反,由于其容易被档案管理人员忽视,这时的保护工作就显得更为重要。一般而言,经过一次展览之后,展品由于从库房的适宜环境转移到一个相对不适宜的环境,或多或少都会受到一些不同程度上的损坏,而这种损伤有些是显而易见的,而有些却是隐性的,是不容易被注意到的。因此,用全程保护的思想来看,这时候的档案保护工作的重点在于对展品档案进行全面检测,并对有所损坏的档案采取及时的修复,以及时抢救档案财富。

首先,对于展览结束后的展品,应对其进行全面检测,并对照展览前所作的检测登记中的各项指标,找出损伤较为严重的档案,并随之做好展览后的检测登记。

其次,应对损伤的档案进行修复,尽可能地使其恢复到展出前的状态,并撰写修复档案以记录损伤档案的修复情况。对于那些实在不能修复的档案或是丢失的档案,要做好登记,并根据之前制定的责任制度追究个人及单位的责任,并作出相应处罚。

最后,要对此次展览的保护工作进行总结,找出工作中的经验与教训,为以后的展览提供借鉴。

展览后的检测修复是保护工作的最后一环,但也是下一次展览保护工作的起点,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我们应该把展览工作看成一个系统性的工作,而不是孤立地看作单一的一次性活动。因此,展览后的检测工作,不是档案保护工作的终结,而是新一轮保护工作的开始。将全程保护的思想运用于展览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不仅要注重展览中各环节及其环节间的衔结,而且还要注重各展览之间的联系,将整个展览活动看成一个动态的、联系的、相互影响的过程,然后融入系统论的思想,全盘考虑,综合布署,切实做好展览过程中的安保工作。

随着档案展览过程中的保护工作日益受到业界的关注,业界人士也开始着手解决这一问题。但是研究大多集中在档案保护技术方面,而没有从理念上做出相应的研究。笔者用文件与档案管理中的全程管理思想来思考档案保护问题,也是一种新的尝试。展览过程中的档案全程保护思想,旨在用全程保护的理念去指导展览过程中的保护工作,以系统、动态、全面的观点去看待展览中的档案保护,以建立相对完整的保护体系,以求达到标本兼治,切实保护档案的目的。

注 释:

①王贞.档案展览交流应注意的问题.北京档案,2009(9).

展览工作方案范文第2篇

一、选题要紧贴现实,创意策划

要想使档案展览吸引观众、打动观众、具有魅力,必须要有“档案”味,具有历史厚重感,而这首先取决于它是否有好的选题、好的创意。就区县档案馆而言,务必根据馆藏档案数量有限、时间跨度短等实际情况,匠心独运,力争选取那些具有高度敏感性、可读性的单一而精练的题材,切忌贪大求全,面面俱到;并且要根据形势和任务的需要,紧扣转瞬即逝的民众需求和社会热点,对展览的主题思想进行创意性的策划。这样,档案展览才能做到特色鲜明,有份量、有看点,最大限度地满足观众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如可配合今年抗战胜利60周年,选定馆藏档案中有关本地抗战内容的材料进行策划,这将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收到很好的社会效果。

二、选材以馆藏为主,征集为辅

档案展览是以场地为平台、以展品为依托、力求从视觉上感染、打动观众的宣传艺术,个性鲜明、丰富多彩是对参展材料的基本要求。由于区县一级档案馆成立时间普遍不长(多数不足40年),馆藏档案起始时期不远(解放前档案甚少),加上党政文书档案占多数,这都给档案馆举办精品档案展览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在选材时,不能仅仅局限于馆藏档案,还需放宽眼光,辅之以对外征集。众所周知,在通常情况下,区县档案馆开展征集工作有相当大的难度,但借举办展览之东风,特别是承办党委、政府下达的重大档案展览任务时,由于有“尚方宝剑”在手,开展征集工作则比平时顺利得多。同时,经过对参展材料的提炼整合不仅为档案展览提供了基本素材,而且还提升了馆藏档案的专题性和有序性,促进了馆藏档案的深度开发,从而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转化为自己的馆藏而使档案馆今后的工作长期受益,这实在是一件双赢的事情。

三、展板宜小型轻便,制作精美

区县档案馆举办展览,由于受经费、场地的限制,无力也不宜制作大型而固定的展板,只宜制作有固定支撑结构、可独立立放于地面的小型展架,展架上再固定可随时更换内容的展板,这样既可以节约经费又方便移动且可随时更换展出内容。在制作展板内容时,为确保档案安全及便于展览过程的管理,既不需展出档案原件,也不需展出档案复制件,只需对所选用的档案原件进行扫描,再结合相关文字说明进行编排后,即可送到广告公司进行“喷绘”或“写真”,再固定于展架表面即可。整个展板设计、制作可与广告公司的专业设计人员协作,力求简洁明快,重点突出,色彩鲜艳,精美大方,以增强视觉效果,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四、展览形式宜灵活,不宜固定

一般说来,档案馆可根据任务和场地以及观众对象确定展览形式。既可作固定形式的传统展览,也可作流动形式的巡回展览;既可在档案馆、博物馆、展览馆等场所展出,也可到各单位办公地点、工厂、学校、车站、商场、会场、居民小区等人流集中的公共场所展出;还可以利用报刊、杂志、电视媒体等广为转载。在经济条件较好、现代化进程较快的区县档案馆,还可在因特网上开辟网站,让网民足不出户就可浏览档案展览。如此灵活多样的档案展览形式已经突破了时空的局限,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展览的功效。

五、管理可精简粗放,以节约成本

区县档案局、馆合一的体制使得人手历来偏少,多则十几人,少则几人。要保证局(馆)所有工作的正常运转,一般是一人身兼数职,不到万不得已,工作人员不能轻易离岗。在举办档案展览的前期准备环节(如选题、选材、制作展板等),可就在馆内进行(除派人外出征集材料之外),工作人员可兼顾本职工作;而展板外出展览期间,在人手严重紧缺的情况下,又如何确保本职工作和展览业务两不误?笔者以为,由于展板内容无档案原件或复制件,不涉及档案安全问题,这就大大降低了展览过程的管理难度,平时展览最多派两人布置和收放展板,展览中最多留一人值守管理,甚至无人值守,托付展场附近人员代为照看一下也不会有什么大碍,这就最大限度地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财力,以保证局(馆)机关工作的正常运转,达到了精简高效的目的。

展览工作方案范文第3篇

展览档案是博物馆馆藏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国家博物馆馆藏档案中,展览档案占有相当分量,除了“古代中国”、“近代陈列”等基本陈列展的档案之外,还包括“留学生与近现代中国”、“共和国国旗、国徽、国歌展”、“年文化展”、“与文艺”、“神州风采――世界遗产在中国”等许多临时展览的档案。这些档案包括:展览的申办、上级批复、展览论证、展览照片、观众意见等,内容极为丰富,以“神州风采――世界遗产在中国”大型展览档案为例,分为六个部分:1、展览的请示、复函、邀请函、开幕式内容等。2、为此展览举办的知识竞赛的题目、场次、公证报告等;3、展览的电视纪录片等;4、展览的图册、出版物等;5、展览的网上评奖说明、通知;6、展览的新闻宣传、广告合同等等。

国家博物馆拥有丰富的馆藏档案,目前档案管理分为普通档案管理和机要档案管理,其中原革命博物馆的档案共计93箱,约计2300盒。原历史博物馆档案共计6箱、639档案盒、1604卷。从2003年2月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式挂牌成立到2007年,共收集整理档案487盒。经过这几年的收集、整理,档案数量和种类又有了很大的增长。这些档案全面准确地记录了国家博物馆在各个历史时期所发生的各类重大事件以及组织机构的调整变化等,生动地反映了国家博物馆近百年的历史,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重要资源。

规范精品展览档案

为了加强对大型展览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等工作,我们制定了大型展览归档范围,包括:展览的设计、施工图纸,展览的论证会、展览策划书方案,展览的大纲草稿及正稿,形式照片,展览的解说词,展览的图书出版等文字资料;展览签订的相关合同、协议、合作备忘录,展览对外宣传的报纸、照片、音像资料;展览的广告策划及样本,寻求企业赞助及合作的相关资料、形式图、广告词,展览所发生的系列相关活动材料,如举办知识竞赛,专题报告,电视录像的小样和文字资料、公函、通知;展览相关纪念品的制作,如:手提袋、徽章、明信片等等。

同时制定了归档要求:1、档案移交目录表格填写工整、规范,应当使用碳素墨水等符合耐久性要求的书写材料,不能使用铅笔、圆珠笔等非耐久性书写材料。2、归档材料中有电子文件的,应当与对应的纸质文件一并存档,属于非光盘形式的电子文件应当转换成光盘储存形式的电子文件。3、由部门主任或展览项目负责人指派大型展览档案整理的负责人,并在展览结束后两个月之内将档案整理完毕,移交档案室。

此外,档案工作者也要主动参与到展览过程中,指导或协助展览部门档案管理人,争取将与展览有关的资料信息“一网打尽”,保证展览档案的完整性和系列性。

文物征集档案的归档工作

文物征集是博物馆的一项重要工作,特别是文物背后的故事,观众最想知道。如果我们对征集文物的过程自始至终进行跟踪,收集、整理,就会有详细而全面的文物背景资料,从而形成一系列专题征集档案资料。

展览工作方案范文第4篇

一、档案展览交流的目的

档案展览交流是指为扩大档案和档案工作的社会影响,各级档案馆将举办的档案展览进行跨地区展出,包括境内、境外的展出。

举办档案展览是档案部门经过精心策划、投入经费、组织实施等一系列过程得以实现的。有些展览涉及的内容不仅覆盖本地区,更涉及到外埠地区,甚至在外埠更能引起轰动效应。

二、档案展览交流的目的地选择

1、文化趋同性选择。主要考虑同种文化背景,即使在异地也能引起广泛共鸣。如关于人物的专题展,不仅可以在本地区举办,还可以在展览涉及人物生活经历的地区举办。2006年8月18日至10月6日,北京市平谷区档案馆的“世纪阅报馆”赴厦门华侨博物院进行展出。华侨博物院是陈嘉庚先生创办的,平谷区档案馆的李润波同志还从老报刊选出关于陈嘉庚1940年访问延安的报道、陈嘉庚所著回忆录、陈嘉庚先生参加第一届政协会议时与、合影图片以及南阳革命、华侨在国外的珍贵史料等20余件复制件捐献给了该馆。此展览在当地反响极为强烈,厦门晚报社、电视台、网站自8月8日起一直到展出结束,大篇幅报道了此次展览的活动盛况。

2、文化差异性选择。主要考虑将本地区的历史文化介绍展示给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观众。国内不同省市自治区之间举办档案展览,进行交流,介绍不同的特色文化。如自治区档案局和上海市档案局在2002年5月共同举办了“走近——来自档案馆的精品”展览,详尽地介绍并展示了从自治区档案馆保存的自唐朝至今弥足珍贵的档案精品。还有很多档案馆将展览办到了美国和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如北京市档案局(馆)就在俄罗斯、美国等国家举办过展览。

3、文化普及性选择。档案中蕴含的各种文化知识是开展各层次各类型教育的素材之一,档案展览可以作为普及文化的手段,而展览交流可以使普及效果最大化。如上文提到的“世纪阅报馆”在厦门的展览,展出了馆藏珍品原件460件,复制件460件。其中一些展品是第一次向世人展示,如《宫门钞》、《辕门钞》、《阁钞》、《中西见闻录》、《启蒙画报》等。此次展出期间,李润波同志还为社会公众举办讲座两场,为厦门大学讲学一次。

三、档案展览交流的程序

1、项目立项

在国内外举办展览,要对展览对象、目的、效果有初步调研分析,经领导同意确定外埠展览目标。

2、展览的项目申报与审批

举办境内档案展览的申报、审批相对简单,在将其纳入本单位整体工作计划的基础上,取得领导批准后,可通过对方邀请并出资、双方合作出资或自己负担全部费用等形式举办展览。

举办境外档案展览,手续相对严格一些。档案部门要按照时间规定在上一年底或者本年初,向有外事审批权限的外事部门申报出访计划,包括时间、地点、目的地国家等项目,并向财政部门申请组团外汇额度,以及申请展览需要的其他外汇额度。在组团计划批准后,就能否在境外举办展览相关事宜向有审批权限的文化部门提出申请报告,包括合作各方的背景资料、资信证明、邀请信,展览协议书草案,展品目录和经核准的展品估价,展览承办单位基本情况、展览基本内容以及展览小样等。得到批准后,进行展览的下一步事宜。

3、档案展览展品的包装与运输

展品赴外展出,特别是有档案原件赴外展出,要改变原有存放方式集中装箱运输。在包装过程中,要针对不同展品尺寸、载体、保存要求等选择不同装具,前提是要能够保证档案的完好无损。装具要达到防水、防潮、防光、防烟、防尘、防有害气体、防虫、防鼠等要求,异型档案还要制作相应的异型装具。

展品运输是指展品包装结束后,通过运输工具将展品移动至目的地的行为(包括展品装卸作业)。其责任范围为自出发地的展品包装箱离地时始,至到达目的地的展品包装箱落地时止。

为保证档案展品原件的安全,对展品运输要有严格的要求。展品国内运输承运人必须是在中国境内注册的能够独立承担经济责任和民事责任的企业;必须具备多年从事文物展览运输工作的经验,可以确保文物运输的安全,并可承担由于运输而造成展品损坏的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有固定的营业场所和健全的组织机构,有对文物运输业务熟悉的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及相应的运输设备。

展品国际运输承运人除必须具有展品国内运输承运人的资格外,还须具有以下资格:具有国家经济贸易部核发的国际货物运输企业批准证书;具有国家海关总署核发的报关企业注册登记证书及海关批准的展品货物进出口报关资格证书;具有国家交通管理部门和民航管理部门核发的运输经营许可证书。目前档案原件出境的情况还比较少,这方面的相关政策也不具备,随着工作的深入,要出台相关的严格要求,才能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

4、展品安全保护

展品的保护系统由展出者负责。档案原件展出不能出现任何差错,要有每日的安全台帐,防止偷盗、丢失、火灾及在展览场所里发生的其他事故。展出者对搬进馆内的档案展品,在运输及展览期间要投保,并要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

四、档案展览交流工作的要求

1、注重安全

为保证展品的安全,要提供展品估价清单,为每一件展品就运输、展陈各阶段投保。对于运输公司要慎重考察其资质、业务经营情况。交接档案,要仔细清点记录每一件档案的保管状态,包括水迹、斑点、蛀洞、折裂等情况,并在交接清单中注明。对交接工作的各个环节要用录像、照片等方式予以记录,以便监督,保证安全。布展时仔细查看展室的陈列布局,了解展厅的温湿度、安全措施、监控设备等。布展时接触档案原件要戴手套,保证清洁。

2、讲求规范,严格遵守制度

注重展品特别是原件的运输和展览的安全,既包括运输的安全,也包括展厅陈列的安全。展品运输、展出、交接等每个程序都要符合规范,制定应急预案,尤其是涉外展览。

3、保证品质,从细节入手

展览异地展出,各个环节的工作要高质量的完成,要强调对各环节中细节的重视,同时在人力、物力、财力上保证展览与在本地展出同等品质。

五、展览交流的效果评估

档案展览交流活动的效果如何,是否达到了举办者的初衷,应由展览举办双方作出展览交流效果评估,以获得准确的信息,为今后交流工作提供参考。

展览交流效果评估的标准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预期展览观众是否已经知晓了展览的基本内容。这是展览交流活动必须达到的最低限度的效果。二是观众是否知晓了展览中最重要的内容。从展览观众的反馈可以看出展览的成功与否。三是当地对展览的推广和宣传。宣传的力度大可以使展览交流收到更好的效果。2008年6月12日至8月17日,北京市档案局(馆)举办的“走进北京2008——摄影之旅”展览在美国纽约展出。展览得到了国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新华社、世界日报、侨报等中国驻纽约的媒体以及中国档案报等都到现场进行了采访报道。

六、展览交流工作中的新问题研究

1、知识产权保护

在展览交流过程中,知识产权保护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非原件的展览交流特别是境外展览,考虑到运输费用,如果不将展品复制件、展板带回,展览承办双方一定要就展品、展板再使用问题签订协议。首先要将展品、展板就地销毁,其次要就已经使用的展览的开发产品的再使用权问题进行说明。要在律师、法律顾问的指导下签署正式协议,从法律上保护展览的各项知识产权。

2、保险

展览交流过程中,要对档案原件在各个环节进行投保甚至再投保,包括包装、运输、展出、撤展等过程,都要向正规的保险公司投保,以保证档案的安全。

参考资料:

展览工作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校庆工作;档案工作;联动与促进

高校档案馆是负责管理学校档案的职能部门,是保存和提供利用学校档案的专门机构,是学校档案资料的存放中心。高校校庆期间通常要举办一系列的活动,其中校史展览活动的素材主要就来源于高校档案馆藏资料。随着高校对校庆工作重视程度的日益加深,校庆与档案工作的联系也变得越发紧密,如何以校庆活动为契机,以校史展览为载体,以征集校史资料为手段,以贴近和服务中心工作为动力,实现档案工作与校庆工作的联动和相互促进,值得深入研究并付诸实践。2012年12月1日,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迎来了60周年校庆盛典,学校为迎接校庆筹备了校史展览,展开了历时近两年的校史资料征集动员和收集整理遴选工作,作为档案馆的一名工作人员,除积极参与其中,也深深感受到了举办校庆对学校档案工作的有效促进作用,同时,毋庸置疑,档案工作也在完美贴近和服务于校庆工作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 以校庆活动为契机,推动档案馆软硬件建设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高度重视档案工作,在筹备校庆之初,档案馆新馆和校史馆的建设就正式纳入了学校新校区二期建设工程的新图书馆大楼项目中,设计中有3层共计1800余平米归档案馆、校史馆使用,其中1层为档案馆新馆办公场所,1层档案库房,1层校史馆展厅。档案馆新馆建成后,仅库房面积就达600余平米,可以容纳馆藏档案近20万卷,使全校档案资料得到妥善保存。档案馆新馆将增设展览功能、教育功能、查阅功能,使师生在舒适明亮的环境下查阅档案,穿越历史,分享文明,陶冶情操,把档案馆打造成广大师生愿意来、受启迪、有品位的公共文化场所。为做好迎接校庆六十周年的准备,进一步理顺学校档案管理工作体制,贯彻落实上级文件要求,根据教育部的《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2010年底,档案馆从党办(校办)分离独立出来,在原科级建制的综合档案科基础上成立了正处级建制的档案馆,实现了行政级别的升格。制定了《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在“十二五”规划内把档案馆建成省内一级馆,推动学校档案事业跨入全省高校先进行列的目标。进一步加大了校史资料征集工作的力度,在全校范围内构建了由各单位分管档案工作的领导和具体负责的工作人员组成的档案工作网络和校史资料征集工作网络,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完整档案工作体系。进一步改善了档案信息化建设条件,先后购置了高速扫描仪、手持扫描仪、电脑、照相机等设备。通过调动和聘用及时补充了人员,引进1名档案专业硕士人才也纳入了学校年度进人计划,档案工作的软硬件条件在短时间内得到了极大改善。

2 以校史展览为载体,提升广大师生员工档案意识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校六十周年校庆期间举办了校史专题展览,为收集举办专题展览的有关资料、图片、实物,学校档案馆也是充分挖掘了馆藏资源,并在此基础上向广大师生、校友和社会各界了《校史资料征集公告》,广大师生、校友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配合、提供利用或捐赠,各牵头负责展览的部门、学院想方设法,多途径多渠道征集到了数万份资料、图片和实物,经过反复斟酌和筛选,最后确定了校史专题展览共计800余张照片、200余份资料影印件和近百件实物,根据档案内容进行提炼和加工,通过现代化手段技术处理,以详实的档案史料、图片、图表等,呈现出了生动、鲜活的校史专题展览。校史专题展览中的每张照片、每个实物、每份资料都充分显示出高校档案是学校发展历程的反映和总结,内容涵盖了学校发展过程中教学、育人、科研、服务社会等诸多方面,汇集了学校教学、科研成果,沉淀了学校特定学术传统和校园文化的作用,毫不夸张地说,校史展览是繁杂、枯燥、平实的档案工作的“化蛹成蝶”,是档案工作拓展的新领域和展示平台。据不完全统计,学校校庆期间,校史专题展览的参观受众达数万人次,受到了嘉宾、校友、领导、师生的普遍肯定和好评,展览延期了一周时间。师生们通过校史专题展览进一步了解了档案工作的意义,学校通过校史专题展览进一步深入宣传了档案工作,扩大了档案工作的影响,没有平实的档案工作就没有精彩纷呈的校史展览,校庆期间的校史展览使档案意识更加深入人心,并得到不断强化,当师生们在校史展览前啧啧称奇那些老照片的来历时,档案工作在师生的心目中也渐渐由模糊变得清晰,由平面变得更加立体。

3 以征集校史资料为手段,推进档案资源体系建设

档案资源建设是档案工作的立身之本,重中之重,只有加强档案资源体系建设,高校档案馆藏才能不断丰富,才能更好地为校庆的校史展览提供档案利用和服务。离开档案馆藏,校史展览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档案馆成立时间不长,档案资源建设还显得相对薄弱,为夯实档案资源基础,建设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档案资源体系,档案馆成立后就在不断规范档案管理上狠下功夫,不但构建了自上而下的档案管理体系,而且形成了每学期召开一次全校性档案工作会议的机制。此次,更是牢牢抓住了校庆这个契机,除了依据《档案法》和《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及时将收集范围内应进馆的各类档案接收进馆,加班加点整理归档外,更以征集校史资料为手段,努力拓宽档案收集和征集渠道,主动采取了多种措施:组织召开全校档案工作会议部署校史资料征集工作,不断强化各单位分管档案工作的领导和工作人员的档案意识,规范预立卷、移交、接收、归档工作程序;在校园网上征集校史资料工作公告,向广大师生校友和社会各界广泛征集线索和校史资料;为佐证办学时间,兵分两路,一路挖掘馆藏综合档案和人事档案资源,一路到省、市档案馆查找有关资料和线索;广泛联络、登门拜访曾在校工作学习过的老领导、离退休老同志、校友提供线索和捐赠有价值的史料、照片;积极做好档案史料和老照片的补救工作;针对声像档案已逐渐成为档案资源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了档案数字化建设步伐,将所有征集的史料、照片全部扫描留存了电子档,为校史展览的布展素材利用提供了方便,丰富了校史展览的内容;加强了档案馆网站建设,将校庆专题展览上传至网站的网上展厅栏目,延续校史展览的时间和影响;建立了校庆专项活动的全宗档案等等。档案馆通过抓接受、征集、整合以及重要档案的抢救保护、档案数字化等工作,为校庆专题展览提供了宝贵的素材,积极服务校庆工作的同时也全力推进了档案资源体系建设的步伐。

4 以贴近服务中心工作为动力,实现校庆工作与档案工作的相互促进

档案馆在高校属于教辅部门,为广大师生和社会提供优质的档案利用服务是其最主要的工作内容。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档案馆自成立以来,对自身的角色定位有着清醒准确的认识,牢固树立了“外树形象 内强素质 服务师生”的工作指导思想,通过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提出了走研究服务型道路的工作思路。在学校确定举办六十周年校庆之后,档案馆及时调整工作重心,完美贴近和服务于学校中心工作,扮演好自身角色,不辱使命,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积极贡献:档案馆入选为学校校庆工作领导小组宣传组的成员,负责征集校史资料和反映校园变迁的“流金岁月”专题展览的布展;负责设计和印制了校庆校友捐赠证书;负责校史资料的征集、登记、分类、归档工作,并向所有需要利用校史资料或承担了校史专题展览的单位提供档案利用服务和方便;参与了校史撰写小组工作并负责提供馆藏资料利用;抽调了3名同志参与校庆联络接待工作,在学校校庆工作总结表彰中,档案馆被评选为校庆先进集体,2名同志被评为先进个人。在校庆期间参观校史专题展览的嘉宾、校友、师生、领导络绎不决,展览获得肯定和普遍好评,档案工作不仅主动对接校庆工作,紧紧围绕校庆中心工作,提供档案利用服务,卓有成效,校庆工作结束后,校史资料的征集工作并未结束,档案馆提出了校史资料征集是学校档案工作永恒主题的口号,正在为下次周年校庆迈出新的征集步伐,开始了积极准备,启动了新一轮的校史资料征集工作。校史资料的征集可以不断丰富档案馆藏,夯实档案资源体系建设根基,校庆的举办促进了学校档案工作的有效开展和进一步规范,而档案工作的不断规范,档案馆藏的不断丰富又反过来又能为校史展览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档案工作也因此变得更加充满生机,正是彼此的相互作用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校庆和档案工作之间的联动和促进。

高校校庆必然要举办校史展览,校史展览的布展素材主要来源于高校档案馆藏资源,档案馆藏资源的不断丰富有赖于档案资源体系建设,高校校史资料的征集不失为档案资源体系建设的有效手段。高校从一个周年的校庆到下一个周年校庆的过程就是高校档案工作展开新的征集校史资料征程的过程。校庆和档案工作之间可以说是一个周而复始,良性循环的关系,既相互依存又相互促进,最后达到相互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