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旅游开发的基本原则

旅游开发的基本原则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旅游开发的基本原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旅游开发的基本原则

旅游开发的基本原则范文第1篇

为使生态旅游朝着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本文建立了生态旅游要素模型,对如何有效约束各方行为,保障生态旅游的有效实践提出了一些建议。强调人(管理者、经营者、旅游者、地方居民)与自然(生态旅游资源)要素的相互制约和协同发展。并提出了成立相对独立的管理部门体现对环境的保育原则;生态旅游经营者有偿使用旅游资源,体现效益原则;生态旅游者有义务遵守特殊的旅游纪律,体现纪律原则;地方居民积极投入开发、经营体现参与原则。下文是论文频道的管理学论文提供的论文参考,内容如下: 谈生态旅游构成要素的双向性 生态旅游研究背景 生态旅游(MassTourism)作为替代大众旅游的一种扩展和派生形式,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许多的旅游项目、旅游产品和旅游景区以“生态旅游”命名,“生态旅游”正在大众化。有学者看到了这样的现象,进而提出了生态旅游与大众旅游‘互化’的理论(杨桂华,2004)。但是,也有学者认为,“生态旅游是一种与大众旅游截然不同的旅游形式,而且也有别于其他替代旅游形式”(Fennell,2004)。 本文将基于生态旅游的高度脆弱性和稀有性,分析生态旅游基本要素的关系,建立相关模型,并藉此讨论生态旅游的实践原则,最直接的目的就是约束各方的行为,以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根本出发点来发展旅游。 文献回顾 有关生态旅游的理论研究,多集中于生态旅游的定义、原则和责任方面。 2002年召开的国际生态旅游年大会所提出的《魁北克宣言》(UNEP/WTO,2002)对以下五方提出了呼吁:对政府及国家一级的开发商的呼吁;对(私人)企业的呼吁;对非官方机构、社区性的协会、研究和教育机构的呼吁;对半官方机构、国际性的金融机构和发展赞助商的呼吁;对地方社区和市政部门 杨桂华在其专著中创立了生态旅游的双向责任模式系统,提出了旅游目的地社区责任和生态旅游者责任(杨桂华,2004)。也有提到“要求各方在道义和伦理上怀有责任感,并有相应的行为表现”(Wright,1993)。 或是创立生态旅游受益者体系(包括当地社区、政府机构、旅游业、旅游者、保护机构、志愿部门、专家、媒体),提出诸多受益者之间的利益平衡协调,以保证生态旅游的“可持续性”目标的实现(Swardrooke,1999)。 《绿色环球21:国际生态旅游标准》(转引自诸葛仁,2005)制定了生态旅游产品的11条原则,对经营者和游客的行为做出了一些规范。 与此相类似,多数原则标准是从旅游管理的角度出发来考虑的,约束的也多是生态旅游管理的职能部门或是生态旅游的直接经营者的行为。 为了更好地把握生态旅游的发展方向,需要全面分析资源与生态旅游参与者各方的逻辑关系。 为使生态旅游朝着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本文建立了生态旅游要素模型,对如何有效约束各方行为,保障生态旅游的有效实践提出了一些建议。强调人(管理者、经营者、旅游者、地方居民)与自然(生态旅游资源)要素的相互制约和协同发展。并提出了成立相对独立的管理部门体现对环境的保育原则;生态旅游经营者有偿使用旅游资源,体现效益原则;生态旅游者有义务遵守特殊的旅游纪律,体现纪律原则;地方居民积极投入开发、经营体现参与原则。下文是论文频道的管理学论文提供的论文参考,内容如下: 谈生态旅游构成要素的双向性 生态旅游研究背景 生态旅游(MassTourism)作为替代大众旅游的一种扩展和派生形式,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许多的旅游项目、旅游产品和旅游景区以“生态旅游”命名,“生态旅游”正在大众化。有学者看到了这样的现象,进而提出了生态旅游与大众旅游‘互化’的理论(杨桂华,2004)。但是,也有学者认为,“生态旅游是一种与大众旅游截然不同的旅游形式,而且也有别于其他替代旅游形式”(Fennell,2004)。 本文将基于生态旅游的高度脆弱性和稀有

旅游开发的基本原则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生态旅游 要素 模型 原则 实践

生态旅游研究背景

生态旅游(Mass Tourism)作为替代大众旅游的一种扩展和派生形式,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许多的旅游项目、旅游产品和旅游景区以“生态旅游”命名, “生态旅游”正在大众化。有学者看到了这样的现象,进而提出了生态旅游与大众旅游‘互化’的理论(杨桂华,2004)。但是,也有学者认为,“生态旅游是一种与大众旅游截然不同的旅游形式,而且也有别于其他替代旅游形式”(Fennell,2004)。

本文将基于生态旅游的高度脆弱性和稀有性,分析生态旅游基本要素的关系,建立相关模型,并藉此讨论生态旅游的实践原则,最直接的目的就是约束各方的行为,以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根本出发点来发展旅游。

文献回顾

有关生态旅游的理论研究,多集中于生态旅游的定义、原则和责任方面。

2002年召开的国际生态旅游年大会所提出的《魁北克宣言》(UNEP/WTO,2002)对以下五方提出了呼吁:对政府及国家一级的开发商的呼吁;对(私人)企业的呼吁;对非官方机构、社区性的协会、研究和教育机构的呼吁;对半官方机构、国际性的金融机构和发展赞助商的呼吁;对地方社区和市政部门

杨桂华在其专著中创立了生态旅游的双向责任模式系统,提出了旅游目的地社区责任和生态旅游者责任(杨桂华,2004)。也有提到“要求各方在道义和伦理上怀有责任感,并有相应的行为表现”(Wright,1993)。

或是创立生态旅游受益者体系(包括当地社区、政府机构、旅游业、旅游者、保护机构、志愿部门、专家、媒体),提出诸多受益者之间的利益平衡协调,以保证生态旅游的“可持续性”目标的实现(Swardrooke,1999)。

《绿色环球21:国际生态旅游标准》(转引自诸葛仁,2005)制定了生态旅游产品的11条原则,对经营者和游客的行为做出了一些规范。

与此相类似,多数原则标准是从旅游管理的角度出发来考虑的,约束的也多是生态旅游管理的职能部门或是生态旅游的直接经营者的行为。

为了更好地把握生态旅游的发展方向,需要全面分析资源与生态旅游参与者各方的逻辑关系。

生态旅游要素模型的建立

吸引游客的旅游资源,同时也是属于地方居民的。旅游业的发展极大地依赖这些“共享资源”。 旅游业界、游客和地方居民三方虽然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同为活跃的因素,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在实际运作中,旅游管理者与旅游经营者的出发点不同,所承担的责任也不同。

生态旅游资源、管理者、经营者、游客和地方居民同为生态旅游中缺一不可的要素,有必要整理其关系,建立关系模型(见图1)。

在一个共生的环境之下,人与资源要素相对独立,但又互相影响――人利用生态旅游资源,又受制于资源;生态旅游资源是人享受的基础,也对人的旅游活动产生反作用。

“人”的要素中,地方居民和游客共享生态资源,管理者和经营者对其起引导和监管作用。各要素牵掣互动,影响也是双向的。

生态旅游资源包括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人文要素对自然的渗透以及人类对自身历史的关注,使得很多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不可分。在生态旅游蓬勃发展的今天,人文要素虽然还不是生态旅游的主要吸引物,可能只是整体旅游体验中的次要或附属的部分,但已经不自觉得作为旅游资源的一部分,被游客广泛享用了。人文资源同样是人类宝贵的财富,需要同样的关注和保护。

生态旅游的实践原则

(一)管理者的保育原则

在大众旅游发展的阶段,讲求经济效益至上。随着可持续发展观点的逐步成熟,提出了供给导向的概念。在生态旅游的范畴内,需要政府和行业的宏观调控,其责任也最为关键。

现阶段,我国的旅游管理还是一个多元体系,生态旅游资源的产权关系还不明晰。管理部门不仅包括各级政府及其所属的旅游局/旅游委员会,生态旅游资源还可能隶属于不同的职能部门,比如林业、园林、宗教、文物、水文等等;从中央到地方,从自然到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笼罩在一个复杂的网络之中。对于生态旅游资源,各方都需要承担相关责任,也有着各自不同的利益。容易导致本位主义和学科的狭隘性。

因此可以看出,最大的问题不在于管理者该管什么,而在于谁是“生态旅游的管理者”?在国外也有类似的情况,很多学者意识到让这么多利益集团达成一致是非常困难的。 在这个方面,生态旅游研究和发展较为发达的国家也已经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较好的例子有《澳大利亚国家生态旅游战略》(联邦旅游部,1994);加拿大的生态旅游任务组(Ecotourism Task Force)与萨斯喀彻温旅游部(是政府-私营部门合作的行业联合体,是加拿大该省的旅游发展指导机构)曾合作制定了生态旅游指导原则的文件,这个文件将成为加拿大未来生态旅游发展的基础(Fennell,2004)。

对于生态旅游来说,全国统一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是必须的。现阶段很多地方政府都在着手制定与生态旅游相关的政策和评估体系,但这样的子体系应该建立在一个国家级的总体发展战略和认证体系之下。在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之下,首先需要一个独立而扁平的体系,成立一个特殊的生态旅游管理机构――独立、非盈利的官方组织或协会,并且不隶属于任何具体的职能部门。 同时,由于我国目前基于生态旅游的认识还比较肤浅,这个机构的结构应是扁平的。可以只设国家级和省级两个层面。

在国家级层面,其主要任务是制定生态旅游法规政策和开发的原则框架,进行资源普查,建立生态旅游的认证体系,在全社会推广生态旅游意识;在省级层面,主要任务是确立各生态旅游区的环境承载力,根据国家统一的法规和认证体系遴选经营者,执行检测程序,对生态旅游开发和经营进行跟踪评估。

在立法和制定政策的过程中,参与者不仅应该包括各学科的专家(生态资源的涵盖面是非常广泛的,对于生态资源的研究需要有系统的概念),同时还需要包括生态旅游资源地的居民代表。虽然可操作性会受到某种影响,但当地居民的参与是相关法律和政策得以最终实施的强有力的保证。

(二)经营者的效益原则

一方面,保护生态系统的原则可能与不顾一切追求利润的行为不相容;另一方面,经营者要算投入产出的帐,让经营者不为利润所驱动很困难。

宝贵的旅游资源因为种种原因无法量化,资源的使用不能如实地反映到开发者的成本核算中。在很多开发者心中,旅游资源是没有成本的,天然的和历史遗存的珍贵资源几乎是无偿在使用。

其实,管理者和地方居民收益漏损的至少有两笔费用。一是资源有偿使用费。可以根据生态旅游资源的等级、开发程度和规模,收取资源使用年费;旅游目的地也可以采取资源入股的方式,由投资者按一定比例回归收益给社区。二是管理部门的认证费用和年度审核奖惩费用。一次性的认证不能说明资源动态使用的过程,因此年度审核是必须的。

认证的费用可以是固定的,但年审费用则可以灵活掌握―比如可以规定基准的审核费用,然后根据“谁污染、谁破坏、谁付费”的原则,进行奖优罚劣。以上两项费用上缴后,可以作为环境保护的资金统一运作。这样做,经营成本会提高。

短期内可能削弱投资者的兴趣,表面上也减少了经营者的收入;但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却更符合资源使用的公平原则。

(三)旅游者的纪律原则

在欧美发达国家,严格意义上的生态旅游还只限于高收入、高教育层次的游客。生态旅游作为一种较为特殊的旅游活动形式,虽然在经营中要受到种种约束,但究其本质还是一种经济活动。如果把教育层次低,或是缺少生态旅游常识的游客拒之门外是不现实的。

许多文献都提及游客影响的最小化,要求对游客进行教育。生态旅游本身也是生态教育的过程。纪律似乎是一个过于硬性和严格的词汇,但并没有数据表明约束和纪律会削弱游客的美好体验。对于生态旅游急速扩大的市场来说,游客遵守某些纪律是必须的。不论是一些公开管理的方法,比如限制区域和时间、限制某些活动、限制游客数量;或是一些信息和教育计划,比如分发信息手册和游览指南――这些规范多是以游客“不作为”的形式出现的,需要游客的配合和遵守。

通过不同的形式为游客提供生态旅游的信息,从某种角度来说,是游客的知情权;对他们的行为做出规范,是经营者要做的事;游客的门槛仅仅是要求他们遵守某些纪律。对于纪律的执行情况和难点,则需要一些实地的问卷调查才能说明问题。

(四)地方居民的参与原则

生态旅游提出伊始,就更为关注地方居民的利益,强调为地方居民提供培训机会和工作机会。“利益”、“贡献”这些字眼不应仅仅停留在经济的范围之内。在决定资源是否被开发、以何种形式开发、旅游地如何管理等等问题上,地方居民需要参与的是管理、经营和生产的全过程,而不是管理者决策、经营者设计好一个“产品”后,地方居民只是作为一个接受者的角色接受教育和培训,享用他们提供的工作机会。

在普查和提出开发项目的时候,可以采用居民代表听证会、抽样调查等方式,全面了解居民的真实想法――居民的认可应该成为立项的先决条件;批准立项后,可以成立地方居民旅游开发委员会,或是选取一定代表加入开发区的管理委员会,其目的就是确保对管理全过程的参与。这样,一方面能够全面保障地方居民的利益;另一方面,开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征地、拆迁等矛盾也能较好地规避和处理。

从某种意义上讲,生态旅游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旅游方式,牵涉到的是人与自然的复杂的系统。生态旅游资源与旅游者、地方居民、管理者和经营者是共生的,强调各要素之间的双向关系,它们既相互制约也需要协同发展。可以通过立法、认证、教育等不同手段来强化各方的责任感,深化各方的参与意识。成立相对独立的管理部门来体现对环境的保育原则,生态旅游经营者有偿使用旅游资源以全面体现经营的真实收益原则,生态旅游者有义务遵守特殊的旅游纪律,地方居民不仅有条件而且能积极投入开发、经营的全过程―各要素方的行为都需要约束,这样才能确保生态旅游实践的健康发展。

本文的局限在于主要论述了生态旅游五要素关系的双向性,未及表达深层的系统关系,只是针对一些实践操作原则做了相关分析和建议。

参考文献:

1.杨桂华.生态旅游景区开发[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戴维•A•芬内尔,张凌云译.生态旅游[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

3.田里,李常林.生态旅游[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4.李天元.中国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5.诸葛仁.绿色环球21:规范生态旅游的国际标准[J].旅游科学,2005

6.雷德•波赛尔曼等,陈烨等译.弯路的代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7.李长荣等.生态旅游地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旅游开发的基本原则范文第3篇

我国西部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不仅为我国的旅游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为我国的体育产业拓展了传统的发展空间,还为我国西部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和弘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由此可见,发展我国西部体育旅游产业的重要意义。因此,该文就我国西部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问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研究。

1 我国西部体育旅游产业发展过程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1 科学性原则

在西部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中,科学性原则主要包括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对西部地区的体育旅游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调研、普查和评价,通过科学全面的调研、普查和评价来充分地了解和掌握西部体育旅游产业的优势、种类以及开发价值、未来前景等问题,为西部体育旅游产业的科学开发和有效发展提供准确客观的依据;二是在西部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应注意根据各个地区的不同情况和资源特征、旅游资源开发的条件和难易程度以及现有的经济实力科学合理地安排旅游开发工作、制定适合我国西部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规划。

1.2 特色性原则

开发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的西部体育旅游产品是充分发挥西部地区体育旅游的区域优势,充分利用当地的体育旅游资源的关键,也是西部体育旅游产业能够得以有效发展的基础。因此,在西部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始终遵循特色性的原则。

具体来说,要遵循特色性的原则首先应注意凸显西部体育旅游资源中所蕴含的民族特色。由于历史的原因,位于西部地区的各个少数民族都形成了独特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正是这些独特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了西部民族体育的形成和发展,而这些富有民族特色的因素相应地也就在西部体育中得以积淀和彰显。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内容对于旅游者而言具有独特的吸引力,因此,在发展我国西部体育旅游产业时,就要有意识地进行民族特色内容的挖掘和运用。其次在发展西部体育旅游产业时,还应有意识地突出西部地区的环境特色。对于旅游产业而言,我国西部地区具有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风景雄奇壮丽、千姿百态,如果能够在西部体育旅游产业开发和发展的过程中合理地运用,能够有效地增加西部体育旅游活动的独特性,提高西部体育旅游的吸引力。

1.3 可持续发展原则

我国西部绝大部分地区的生态和自然地理环境都比较脆弱,与其他地区相比而言环境的承载能力也比较低,如果在发展我国西部体育旅游产业的过程中,不顾实际的环境承载能力,过分追求经济利益,那么很容易就会导致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在发展我国西部体育旅游产业的过程中,一定要始终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注意实施生态战略。

在发展我国西部体育旅游产业的过程中,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一定要注意资源开发和管理的科学性问题。虽然说,旅游产业与其他的工矿业相比是在发展的过程中,是与环境冲突最少产业之一,但是其与环境的冲突问题却不可因此而忽略,只有在发展的过程中将西部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和西部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与当地的生态环境建设有机地融合起来,才能在保护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同时,实现西部体育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 促进我国西部体育旅游产业科学发展的有效措施

2.1 要促进我国西部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应重视观念的转变

在调查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目前影响我国西部体育旅游产业高效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观念陈旧。我国西部地区的体育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而且富有特色,但是很多地区在发展西部体育旅游产业的过程中,却因为对西部体育旅游资源在满足人们身心健康和文化需求方面的独特作用与潜在价值的认识不足,使得当地的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不足、利用率过低,并进而影响到了当地体育旅游产业的有效发展。

所以,在发展我国西部体育旅游产业的过程中,就一定要注意深化对我国西部体育旅游的认识,转变观念:首先,在开发西部体育旅游资源、发展西部体育旅游产业的过程中,应通过实地考察、资料收集、数据分析等多种方式全面了解与我国西部体育旅游产业相关的各个方面和环节,确保对我国西部体育旅游产业的正确理解和认知。其次,要充分认识到西部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在促进西部地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将西部体育旅游产业作为带动西部地区经济的优势产业来进行发展。最后,要树立大西部、大旅游、大市场的发展观念,将西部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放到整个西部地区发展的范畴中进行认识和规划,以确保西部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性,并尽可能地发挥其与其他产业、市场之间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的作用。

2.2 要促进西部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应重视西部体育文化的挖掘

由上文所述可知,特色性原则是发展我国西部体育旅游产业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而在西部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要遵循特色性的原则,凸显西部体育旅游的特色,重视对西部体育文化的挖掘就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由于目前我国热衷于体育旅游的游客普遍均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对于民族特色文化及其内在独特精神的了解、体验和追求,对他们来说具有极大地吸引力,如果体育旅游产品失去了文化的内涵,那么就像是缺少了灵魂,会大大降低游客的兴趣和热情。因此,在发展我国西部体育旅游产业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西部体育文化的挖掘和发扬,通过多种方式、多种角度、多种途径来让游客体验我国西部地区独特的体育文化内涵和精神,提升我国西部体育旅游项目的吸引力,促进我国西部体育旅游产业的高效持续发展。

2.3 要促进我国西部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管理

在我国西部体育旅游产业的管理问题中,产品质量管理、服务质量管理以及安全管理三点尤为重要。

旅游开发的基本原则范文第4篇

一、生态旅游开发的内涵

近年来,旅游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一种风尚。随着绿色可持续发展时代的来临,现代人开始思考如何走出一条既推动经济发展又能保护环境的新型发展之路,而生态旅游开发正好是经济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完美统一。何谓生态旅游开发?就广义而言,生态旅游开发是指对环境以及旅游目的地文化具有相对较小的影响,从而有助创造出更加多的就业机会,而且还能切实保持野生动植物的多元性,对于生态与文化具有非常特别感受而且具备责任感的旅游。就狭义而言,生态旅游主要是指现代人为融合到大自然新奇环境之中的的刺激性而实施的冒险性生态行为之一。与此同时,这对保护环境质量与维护当前的生态平衡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二、生态旅游开发兴起的原因

一是由于旅游业的大发展对当前的旅游环境产生了很大的不利影响,这就十分需要运用一种更为负责任的旅行方式开保护今后旅游开发赖以维持生存的现实环境质量。生态旅游这种对于生态以及文化具有不一般感受的旅游项目,自然也就成为了推动生态旅游不断发展的一项战略性选择。二是因为旅游者见识的不断增加,富裕起来的人们开始追求更具刺激性内容的旅游形式,而生态旅游正因其目的多元化而成为了众多旅游者都十分喜爱的旅游活动。三是因为旅游是非常重要的社会经济活动之一,而生态旅游则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从理论上推向实施行动,就消除贫困、环保工作、文化合作以及广泛动员社会成员参与等方面展示出推动环境发展问题的新路,从而凸显出旅游者、旅游业经营者以及政府主管部门的长期发展,以求更好地提升生态旅游活动的经济、环境以及社会效益。

三、生态旅游开发的原则

在实施生态旅游开发的具体过程中,一定要切实遵循生态建设之原则来开展各项开发活动。大自然之中的一草一木均具有自身存在的重要意义。在实施生态旅游资源改造之时,一定要充分利用好旅游区内原有的自然资源。比如,可以沿用原来已有的景区内道路,对其稍加修整即可,而不需要实施大面积、大规模的景区环境改造,这样一来就能很好的控制生态旅游开发的资金规模,而且在景区的环境保护上也就有了相当数量的资金节约。充分利用生态建设的自身资源,这可以说是我们坚持生态旅游开发的重要基本性开发原则之一。笔者觉得,该原则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可谓是异曲同工。生态旅游景区还应当全面运用天然的水文、地理等资源开展全面而深入的宣传,在确保坚持生态旅游开发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完成好旅游生态的建设,如此一来,就能够在长远规划与管理的基础上均能很好地实施好生态旅游建设项目任务。

四、推动我国生态旅游开发的对策

一是要立足长远规划健全生态旅游经济开发的投资途径。我国的生态旅游开发应当努力做到以各级政府部门的投入为主体,以生态旅游开发企业的投入为辅助,大力健全投资途径,在充足的资金保障下下实施合理规划与长远开发。在生态旅游开发工作开始以前,应当认真考虑与和评价本地的地理生态环境状况,形成各不相同的开发方式,经过详细的论证,对于开发的成本、成本的回收以及资源的消耗等实施整体评估。因为各个生态旅游景区有着不一样的特点,所以各地的生态旅游景区不可能有完全一致的开发模式,而是要紧密结合实际,创建出属于自身的独特开发模式。应当全面运用自身的各项优势,积极发展富有当地特色的生态旅游产业。对于生态旅游建设的目标、生态旅游建设的土地利用规划、生态旅游景区的发展规划图等,均要与生态旅游经济开发以及环境保护进行充分结合。

二是要提升生态文明意识并大力实施生态旅游文明教育。如今,生态文明建设已经被列入到我国的全面规划之中,这就需要在全体居民中大力普及生态文明的各项知识,从而让旅游活动能够和教育同步开展,让我国的生态环境教育能够有效满足社会上各种不同类型需求,让生态教育能够走入到各类学校的课堂之中,并且进入到我国国民教育的计划之中,从而让每一个人均能形成生态环保意识,从小就珍惜自然、关爱自然,促进生态旅游经济的不断发展。

三是要健全生态旅游管理机制形成品牌效应。要通过持续健全完善现有的生态旅游管理机制,更加科学、更加规范、更为合理地实施现代生态旅游管理。要依据自身发展之所需积极引入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生态旅游管理经验,从而制订出符合本地实际的生态旅游建设发展规划,体现出当地的鲜明特点。要认真制定符合本地景区实际发展状况的各项政策与制度,形成机制更加完善、制度更趋完备的机制,以此来保障我国生态旅游管理的强有力推进。在此基础上,还应当不断强化对生态旅游景区的宣传工作力度,充分借助于平面媒体、网络媒体等多种类型媒体的积极宣传,更好地体现本地生态旅游的特色化品牌。可依据当地所特有的生态旅游资源,积极发展特色化的生态旅游项目。例如,可开发利用那些依山傍水的宝贵山水资源,因地制宜地创建水上乐园,全面开发特色化漂流项目;可运用当地的渔业以及养殖等资源优势,让各地的旅游者前来体验垂钓与养殖的乐趣;可以运用现代化手段来复原与重现当年的历史场景等。

四是要强化人才的培养并提升执法工作的力度。要致力于培养与引进各类高层次的旅游专业人才、生态建设专门人才,并且让本地区的旅游行业员工能做到用最环保的方式操作生态景区内的各种设备,并且积极开展生态旅游理论方面的研究,制定出台科学的环保工作规划,进而实现本地生态旅游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同时,要积极强化本地生态旅游环保法律法规建设,认真贯彻目前已经出台的各项法律,真正做到严格遵守环境保护法律可,对违法者予以严肃追究。要针对生态旅游行业对于环境所具有的潜在影响力以及持续性,积极改进相关规定。要在生态旅游景区内设置宣传生态意识的相关法律宣传标语等,在强化生态旅游道德教育的基础上,切实强化法制教育,从而让人们能够既入耳、又入脑,切实规范广大游客的各项行为以及景区工作人员的各项行为。

旅游开发的基本原则范文第5篇

红色旅游作为国内重要的旅游形式受到了各级政府关注,并在很多地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但一个地区的红色旅游开发的社会经济效益则受到了地区综合经济发展水平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国内大多数经济欠发达且红色旅游资源市场认知度较低地区的红色旅游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本文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例,通过对该地区红色旅游发展的分析,提出建议,以期为地区经济发展及红色旅游资源市场认知度较低地区的红色旅游发展提供相应的借鉴。

一、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基础理论

1.旅游资源开发

从广义角度来看,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是旅游资源开发的一种特殊形态,应具有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产品开发的一般性特征,且应符合旅游需求发展变化的趋势。吴殿廷等(2007)的研究中指出旅游旅游产品是旅游资源的综合利用并提供给旅游者的旅游吸引物与服务的组合,即旅游目的地向游客提供一次旅游活动所需要的各种服务的总和。同时该研究还指出,目前的旅游开发存在广义狭义的两种观点,狭义的观点强调对旅游资源的发掘和改善,其目的是提高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广义的观点认为,旅游开发是一种对区域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系统开发模式。

在关于旅游资源开发原则的相关研究中,罗清(2008)指出应注重四方面的内容,一要注重开发与保护间的关系,兼顾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以及旅游开发的生态可持续性;二是注意协调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及生态环境间的关系;三是要考虑到旅游开发所具有的综合性特征;四是要注重游客体验性。而在刘红梅(2012)的研究中则强调了旅游开发过程中的文化原则、美观原则、旅游目的地营销、特色原则、保持原创原则及注重形象原则。

马进甫(2006)提出红色旅游资源的本质在于,对当代人具有旅游吸引力并具备了旅游开发价值的革命历史遗存,具体特征分为以下六点:第一,红色旅游资源具有独特的政治功能;第二,中国的红色旅游是世界的战争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红色旅游资源的存在形式“非实物化”;第四,红色旅游资源的存在形态优化;第五,红色旅游资源是独立性和整体性的统一;第六,红色旅游资源的地域跨行政区域化。

基于上述基础研究的结果,包含红色旅游开发在内的旅游资源开发是一种综合开发的模式,同时考虑到本文所关注的经济发展水平及红色旅游资源认知度均处于较低水平的地区更需要在红色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重视其综合性特征,并遵循旅游开发的一般性原则。

2.红色旅游

红色旅游作为一种特殊形态的旅游开发模式,具有其特殊性。在李宗尧、高舜礼等(2002)的研究中将红色旅游定义为“以革命老区、革命根据地为依托,同时对能有较大教育意义的旅游方式定义为红色旅游”。而在随后的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中则明确提出红色旅游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建设时期树立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游览活动”。

目前对于红色旅游资源的分类方法主要有5种。本文采取第一种分类方式。第一,阶段分类法,根据中国革命经历的不同发展阶段及其独有的年代特征,按时间的先后分为:新民主主义时期(1921-1927);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红军长征时期(1934-1936);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第二,国家标准分类法,即分为建筑设施类、人文活动类、革命遗址和遗迹类。第三,地区分类法。第四,目的分类法。第五,资源属性分类法。

通过上述对红色旅游相关资料的整理可以看出,红色旅游作为我国特有的旅游形态不仅具有一般形态的旅游活动所具有的功能及意义,更为重要的是在精神层面的教育意义。对此,在卢丽刚(2007)的研究中总结了红色旅游的特点,并在后续的研究中逐渐形成了共识。首先,红色旅游是中国特色的旅游产品,其产生及发展离不开中国革命这一特殊的历史“政治背景”,红色旅游资源所蕴含的丰富的革命精神,革命历史对于中外游客来说都是绝无仅有的。其次,红色旅游是革命精神教育活动,是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结合的有效方式,是丰富的精神文明建设。第三,红色旅游具有特殊性与地域性特征。其本质是依托所在地特殊的革命文化遗迹类的旅游资源,对于红色资源的开发应该根据其作为革命圣地和纪念地这一特殊情况,开发特殊旅游产品。第四,红色旅游资源具有丰富性特征。特定的历史年代当中全国各地都在进行着各种形式的革命运动,因此在全国各地都有着自己地方特色的红色旅游资源。最后,红色旅游资源层次的高品位性,其思想层面的价值远远高于其物质价值,红色旅游资源的评级与资源所代表的历史事件的重要性成正比。

此外,目前国内的红色旅游开发模式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以观光活动为主的传统模式。第二类是注重休闲娱乐的体验式开发。第三类是观光与体验并重的混合开发模式。除此以外,在针对具体案例分析的研究中学者们也考虑到了不同地区红色旅游发展的特点阐述了特定地区红色旅游开发的模式。如黄三生(2009)的研究中指出红色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区域合作的必要性。卢丽刚(2007)在京九铁路沿线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研究中强调了品牌的树立的必要性。由此可以看出,红色旅游作为特殊的旅游开发形态在遵循旅游开发的一般性原则的基础上应考虑到红色旅游资源的本质属性以及地区红色旅游资源、经济发展水平等客观因素的影响。

二、延边红色旅游发展现状及问题

1.延边州红色旅游发展现状

延边地区红色历史沿革,1907年8月,日本侵略军入侵延边地区,从此延边地区成为朝鲜族抵抗日本侵略点的重要战场;1920年6月4日-7日,北路督军府府长崔镇东率领联合抗日队伍,开展日光山、凤梧洞战役,从此开启了延边地区的抗日武装活动;1920年10月,“珲春事件”日本派2万正规军入侵延边地区;在抗日战争期间延边人民先后发动了“5.30暴动”“8.1吉敦暴动”抗日活动,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抗战队伍逐渐壮大;在解放战争期间,延边革命根据地起到了巩固后方的重要作用。

从旅游产业发展来看,延边地区的经济较发达,消费水平较高。旅游产业依托于长白山的旅游发展,缺乏其他的有竞争力的旅游吸引物,季节性明显,人口流动性大。区位方面位于我国东北边境地区,与朝鲜相接壤,同时与少数民族的联系更加密切,因此适合对其背后的红色文化进行进一步的挖掘整理。本地的红色旅游资源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由于历史原因,延边地区的红色旅游与朝鲜族的历史是相互依存,朝鲜族的烈士占吉林省烈士的41%。

但由于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等客观条件的限制,目前延边地区仍处于红色旅游发展的初期阶段。但随着近几年地区政府对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视、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交通环境改善等客观条件的变化,为延边地区红色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从延边地区的区域特征及红色旅游资源情况来看,延边地区朝鲜族在国内的一个主要聚居地区,有着丰富的抗战历史和爱国主义情怀的地区。目前延边州红色旅游资源数量较多,有100多处红色旅游景点,包括省级重点保护文物6处,州级重点保护文物17处,省级德育教育基地2处,州级德育教育基地3处。目前延边地区的县市均保存了众多的红色旅游资源,其类型涵盖了重要机构及党组织所在地遗址、历史人物故居、活动、殉难地遗址及烈士墓、纪念碑、陵园三大类(具体数量及分布情况见表1)。

表1  延边州红色旅游资源分布表

类型

所在地

重要机构及党组织所在地遗址

历史人物故居、活动、殉难地遗址

烈士墓、纪念碑、陵园

延吉市

64

5

68

龙井市

19

7

102

和龙市

38

1

79

珲春市

24

50

图们市

5

4

49

敦化市

17

1

38

汪清县

22

9

91

安图县

20

4

39

资料来源:韩顺兰等编著.《延边革命遗址》(2009)

表2  延边地区重要红色旅游资源概况

级别

名称

所在地

省级德育教育基地

延边革命烈士陵园

延吉

延边历史博物馆

延吉

州级德育教育基地

董存瑞纪念馆

延吉

陈翰章烈士纪念碑

敦化

龙井日本伪间岛省总领事馆

龙井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

大荒沟抗日根据地

珲春

车厂子抗日游击根据地

和龙

王隅沟抗日游击根据地

龙井

龙井日本伪间岛省总领事馆

龙井

腰营沟抗日游击根据地

汪清

马村抗日游击根据地

汪清

州级重点文物保护

烟筒砬子抗日根据地

珲春

梨树沟抗日根据地

珲春

苏联烈士纪念塔

图们

奶头山抗日游击根据地

安图

六号屯战迹地

敦化

哈尔巴岭战迹地

敦化

敦化革命烈士纪念塔

敦化

陈翰章烈士纪念碑

敦化

渔良村抗日游击根据地

和龙

八道沟抗日游击根据地

龙井

三道沟抗日游击根据地

龙井

老头沟万人坑遗址

龙井

罗子沟抗日游击根据地

汪清

汪清第五区苏维埃政府遗址

汪清

资料来源:延边统计年鉴(2012)

通过对延边州历史沿革以及红色旅游资源的整理可以看出,延边地区的红色旅游资源有着较长的历史背景,红色旅游资源产生的时间跨度长,在地理分布上呈现出空间分布广且多分散于山地地区的特征。同时整体红色旅游资源类型相对单一,历史事件模糊,属于静态旅游资源。

2.延边州红色旅游发展主要问题

通过对相关理论及延边州红色旅游资源现状的整理可以看出,目前延边州内的红色旅游开发处在初级阶段,主要的旅游形态以参观遗址遗迹、故居等静态的旅游活动为主。其主要问题体现在如下几大方面。

首先,延边州的红色旅游与其他旅游形式相比红色旅游的开发过程中受到的重视程度较低,缺乏相关的政策支持和宣传推广。其次,在产品的开发方面存在开发项目相对单一,同时遗址遗迹与历史事件的挂靠缺乏统一的规范,历史沿革较模糊,各个旅游景点之间的联系性不强的问题,单个景区的影响力不够。第三,在实际的市场运作过程当中则存在缺乏专业劳动力的问题。延边地区的朝鲜族劳务输出较多,且旅游行业需要大量有素质的劳动力。但是延边地区缺乏有与旅游相关的专业劳动力,目前旅游整体的服务人员服务技能、水平较低。最后,从市场开发的角度来看,延边地区虽然拥有大量的红色旅游资源,但是红色旅游资源的品质相对较差,同时没有形成完善的市场环境,市场上缺乏以红色旅游为主或者与红色旅游相结合的旅游产品,在日常生活当中也很少有组织或者社会自发的红色旅游的社会活动。

三、延边地区发展红色旅游的建议

在结合红色旅游开发的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考虑到延边州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未来延边州红色旅游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可从旅游产业和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两大方面入手,具体内容如下。

在旅游产业综合发展方面,第一应该进行产业联动,整合地区旅游资源与本地其他旅游项目相结合。旅游开发的综合性特征可通过产业内部整合的方式,对州内红色旅游资源寻找其相通点,丰富产品内涵。并与州内其他的旅游形式相结合在进行其他旅游项目过程中穿插如抗战生活体验等与红色旅游相关活动,丰富红色旅游产品内容。其次,在增加红色旅游产品多样性方面出发,在开发延边州红色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增强红色旅游活动的参与性,体验性,通过举办各种纪念活动增加其市场影响力。第二,发挥政府在旅游开发当中的作用,在开发同时加强保护文物力度,并进一步的挖掘地区的资源。并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红色旅游发展。并通过改善改善地区基础设施,增强景区可进入性等方面对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提供支持。最后,考虑到红色旅游所具有教育性特征,可将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与大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利用学校实践活动促进地区红色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提升景区的生存能力。

在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方面,首先应进一步挖掘旅游资源背后文化。形成有地方特色主题旅游线路或者旅游项目,利用延边地区民族和党的关系处理,民族融合,文化上的相互借鉴为文化背景,同时与当下实时相结合。

其次,根据景区特点选择不同开发方式。红色旅游开发独特性原则要求在开发过程中,对于博物馆类型的景区应该以教育形式为主,着重于讲解方面,面对在校学生、政府部门的爱国主义学习为主。而遗址遗迹类的产品则应该以保护为主,并发展与之相关的产业增加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对于根据地类的景区,则以增加游客的参与性为主,可以依托当地居民的风土人情和地方特色,发展相关的服务类旅游设施。

在人力资源培养方面,考虑到红色旅游是以实物为载体来反应其背后所蕴含的革命精神和民族精神这一特征,应通过专业讲解员培训提升红色旅游的教育性及品质。

四、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