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危大工程的安全管理

危大工程的安全管理

危大工程的安全管理

危大工程的安全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施工管理 PDCA循环 LEC

中图分类号:TU7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3-0018-02

PDCA安全管理模式是专门针对现场施工建立的,根据在现场施工过程中会对安全造成影响的要素,来提高施工的安全度,进一步完善对建筑工程现场施工安全的管理。对于建筑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模式种类繁多,研究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模式。是本着降低建筑工程施工现场事故发生率的目的,这是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

本文摒弃传统的一个工程仅在工程开工前事先编制安全管理方案,且安全管理方案固定不变的模式,将以动态危险源识别的安全管理方案实施动态管理。即在整个从开工前直到竣工后,在分阶段对危险源实行动态识别的前提下,对每个阶段的危险源进行安全性评价,并针对危险源的评价结果,在原有施工安全管理方案的前提下改进和更新。同时在竣工后编制出最终的安全管理方案,作为将来的类似工程的参考。在同一个工程中运用PDCA循环的模式,否定之否定螺旋上升,这样能够把整个施工过程的危险源都控制好。

对于危险源的识别是工程项目相关人员能够对施工现场的设施、材料、作业活动等,潜在危险状况的判断。危险源识别是工程项目施工安全管理中非常重要的内容。能够更好地识别出危险源,就能进一步保障工程施工的安全。本文设计的模式是把识别危险源当做核心问题进行安全管理,是由于危险源才是发生事故的根本原因。将施工现场的安全实行以阶段性危险源动态识别和评价为基础的动态管理,找准源头,降低无效管理,达到提高安全生产效率的最终目标。危险源数据库是危险源识别的载体,因此,建立有效的危险源动态数据库,才是危险源识别的根本。建立有效的危险源数据库,重点在于识别、整理和分析危险源数据,特别是发生安全事故后对追溯到的危险源的甄别和评价,对曾经造成过安全事故的危险源进行重点管理,并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方案,该安全方案可以为制定其他类似工程的安全管理方案提供依据。

以危险源识别为核心的现场施工的安全管理模型是PDCA的循环的持续改进模式。这种模式体现了对危险源数据库更新的动态识别和安全管理效率的不断提高。要想提高建筑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效率,不仅需要围绕发生安全事故的源头来开展,还需要不断循环否定的改进。研究施工现场有效的安全管理办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动态的危险源的动态安全管理,并且根据检查安全管理的效果,不断更新和改进安全管理方案,才能真正做好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发生安全事故,其根本的原因在于这个系统本身存在危险源。在建筑项目的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因素或者它们的共同作用,都有可能是造成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因此,施工现场的危险源存在的隐患在于我们能否判断出它的危险性程度,针对性地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危险因素的评价方法中,大多针对于系统本身存在的隐患,而忽略了参与整个生产过程的人的行为,但在工程实践中表明,施工现场人的行为是诱发危险源发生安全事故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危险源是施工现场安全事故的诱因,而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对危险源识别的误区是导致危险源发生危险的原因。因此,施工现场的安全隐患在于客观和主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当然这种潜在的隐患只要能得到很好的控制和排除,就能大大提高建筑产品生产的安全性。

所谓对危险的评价是指当发生安全事故时,通过对该事故的危险程度的定量、定性的分析,评价生产中可能发生事故的几率和严重性,来降低事故的发生率,减少损失和保障安全优化投资收益。对危险进行评价,是对项目进行安全控制管理和科学决策的基础,是通过利用现代科技控制事故发生率的具体表现,是提高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和事故预防技术水平的有效方法。

美国安全专家K.J.格雷厄姆和K.F.金尼通过研究人们在未能识别的危险源的环境下工作的危险程度,提出把用于安全性评价的现场环境和某些可以作为对在危险的环境中暴露的频繁程度以及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可能会造成的后果的严重程度为变量,提出它们的计算公式。根据实践经验来确定各个变量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值,对评价的对象根据实际情况评估出“分数”,再利用公式来计算danger――危险程度的分数。最后,通多对危险程度分数划分等级。LEC安全评价法能结合现场施工人员和危险源的共同作用因素M行安全评价。LEC安全评价方法通俗易懂,比较适用和具有可操作性,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相关人员容易掌握和接受。该方法是用对各项参数的综合评价计算出危险源的危险程度,通过D―danger的值能够较为形象地反映出危险源的危险程度及如果发生安全事故可能造成的结果,能为施工现场制定针对危险源的安全管理方案提供有效依据。但由于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环境,是一个动态多变的管理环境,所以在不同的施工环境、不同的施工过程和不同的工程项目中,安全评价的参数值也是动态变化的。因此,当施工环境条件变化、客观因素变化、分阶段识别危险源后,都需要重新对各个参数进行赋值后,再计算危险性程度D的值, 重新得出危险源的安全评价值。

通过LEC模型中暴露在危险源中的频率参数E―exposure可知,这种方法主要是对施工现场静态危险源的现状评价,当危险源发生变化的时候,难免因为安全性评价的较大误差,造成对重大安全隐患防范的不及时或对危险程度低的危险源盲目制定安全管理措施,同时,施工场地内存在很多人为因素造成的动态危险源,这些危险源无法运用LEC方法对安全性进行评价,但是可以通过提高施工相关人员的安全意识,避免出现这样的危险源,这就体现了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笔者认为以提高施工现场相关人员的安全意识为途径来减少施工现场的动态危险源是非常必要的。安全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建筑施工现场的工人,普遍文化程度不高,相关安全知识淡薄,很多时候自己的行为产生了危险源却茫然不知,并且处在危险环境中的时候,也不能识别该处的危险源。通过向广大员工普及已识别危险源的危险程度,加强他们对安全生产相关知识的认识,提高对安全的意识,从而有效地防止由于人的因素而产生的动态危险源。总体来说,首先,工程开工前,通过危险源数据库、工程建设相关的资料、施工现场环境特点等,进行危险源识别。将已识别的危险源进行安全性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对进入施工现场前的作业人员进行安全知识教育和培训,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危险源和危险程度以及造成安全事故后果的严重性。以至于现场施工相关人员能够有意识地防范固定的危险源和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的危险源。其次,工程开工后,通过危险源数据库、工程建设相关的资料、施工前已经识别的危险源、施工现场环境的变化特点等,进行危险源识别,划分出危险程度等级,并根据教育对象知识文化层次的不同,采用分层次普及危险源的相关安全知识,并进行多方面安全教育,全面有效地提高施工人员排除安全隐患的能力。多方面安全知识普及包括:开展安全例会;施工前班组组长提醒工人施工中可能存在的危险源并提出预防措施;规定安全生产日专门进行安全教育活动等。再次,特种施工人员首先要做到持证上岗,这是施工检查中要求的必备条件。除此之外,建筑施工企业需要对特种施工人员制定专门的管理措施。针对不同的工种、施工的对象发生改变、季节的交替变化、采用新的施工方法、使用新的施工设备等时期,需要进行安全知识教育。当发现很可能导致安全事故或者已经造成安全事故的危险源时,需要重点进行安全知识和技术的培训,这是预防危险源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的非常重要的措施。第四,当国家出台新的建筑法规规章制度或者施工现场采用新的施工设备、新的建筑材料、新的施工方法时,需要组织施工现场相关人员进行专项的理论知识培训及施工技术和方法培训,这样能让施工现场人员更好地掌握新的安全知识的内涵和重要性,能够及时在施工生产中运用,同时提高施工人员对各种新的施工程序及操作方法的熟悉程度。分别对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施工一线人员等编制安全培训方案,根据不同的工作类别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比如:培训管理人员时要以提高现场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进行培训,并且在培训后进行相关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岗,使得管理人员的安全管理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本文首先提出PDCA循环螺旋上升式的施工管理模式,然后提出运用LEC安全评价法对危险源的危险程度等级进行评价。认为从危险源识别出发将危险源危险程度等级进行分类后,针对性地制定安全管理方案,能对施工现场的危险源作出更加科学有效的安全管理。最后提出施工现场的安全文化建设,认为对施工现场相关人员的安全知识普及能够在有效避免人为因素产生动态危险源的同时,能够有效预防静态危险源产生的安全事故。运用安全管理程序和安全性评价体系相结合,能够有效地提高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黄土生.浅谈PDCA管理模式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J].建材科技,2016(2).

[2] 李军,许东强.施工现场高处坠落安全事故的成因与预防[J].建筑施工安全,2015(19).

[3] 付大新.建筑施工项目安全管理体系与安全管理对策研究[D].湖南大学,2011.

[4] 李彩风.重大安全事故的应急系统和预案论[J].山西建筑,2013(8).

[5] 戴博伟,郭晓明.关于危险源识别的评价和控制[J].山西建筑,2011(11).

危大工程的安全管理范文第2篇

工程项目管理规划是对工程项目管理的各项工作进行的综合性、完整、全面的总体计划。分工程项目管理规划大纲和工程项目管理实施规划。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安全规划,就是针对施工现场的安全进行计划、规范、控制的一系列方法。

项目安全管理系统涵盖了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环保施工、消防保卫等诸多方面,具有整体性、目的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在具体实践中必须把工程系统和环境系统及社会系统相结合,全过程、全方位的规划、考量,制定并积极落实组织措施、管理措施、技术措施和经济措施,确保安全工作目标的圆满实现。

工程项目安全管理规划以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划、质量、环境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为基础,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充分考虑安全工作系统的整体性、目的性、开放性、预防性和技术经济性的特点,重点采取事前控制、事中控制措施,合理调配安全资源投入,协调安全与质量、进度、成本控制目标关系,它是为适应现阶段安全工作重要地位和面临的困境而提出的,以安全目标为主线,为项目管理目标的全面实现提供安全保障的实施性规划。

2 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危险源辨识及评估

目前安全规划工作面临的主要难题是工程造价偏低、安全投入不足与日益提高的安全管理工作标准之间的矛盾。为低造价和提高安全管理工作水平之间找到一个良好的契合点是每一个施工企业必须破解的难题。

在实践中,建设工程施工项目安全危险源,是指建设施工现场的生产活动中可能导致人员伤亡、财产及物质损坏、环境破坏等意外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包括管理者和作业人员等的不安全意识、情绪和行为;机具、材料、施工设施及辅助设施等的不安全状态;环境、气候、季节及地质条件等的不安全因素,以及这些因素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鉴于导致重大安全事故的危险源及影响因素诸多,危险源转变为破坏力的机理复杂,传统的经验控制型及过程控制型方式已不适应现代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生产及管理的需要。

(1)危险源分类

危险源是可能导致伤害或病症、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根据危险源在事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科学安全理论把危险源划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危险源为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能量或能量载体)或危险物质;第二类危险源为导致能量或危险物质约束或限制措施破坏或失效的各种因素,主要包括物的故障、人的失误和环境因素等。

(2)危险源辨识

危险源辨识是指识别危险源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一起事故的发生往往是两类危险源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一类危险源是事故的能量载体,决定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第二类危险源是第一类危险源造成的必要条件,决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两类危险源相互关联、相互依存。显而易见第一类危险源是第二类危险源出现的前提,第二类危险源的出现是第一类危险源发生并导致事故的必要条件。因此危险源辨识的首要任务是辨识第一类危险源,在其基础上再辨识第二类危险源。

3 工程项目管理中安全对策

安全管理是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项目管理的“三控二管一协调”体制中居于核心地位。现阶段,建筑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多处于经验型管理阶段,安全工作水平波动较大,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项目管理水平的提高和企业的发展。

项目安全管理规划基于系统的理念,立足于事前、事中控制,综合防范,考量项目安全工作所面对的各种不同因素,制订切实可行的预控措施,将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1)关注过程控制

过程安全监控的对象包括安全管理体系运行和安全技术措施实施过程。安全管理体系包括项目目标、指标、组织机构、管理制度、工作程序、相关文件控制等诸多方面。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是安全工作能否得到有效实施的前提和保障,在项目管理规划中必须高度重视对于安全管理体系的监督检查、督促整改和持续改进。

(2)协调各方关系

项目安全管理规划在关注安全工作的同时,注重协调安全工作与进度、成本、质量之间的关系。质量、进度、成本控制与安全工作的关系相当密切。项目安全工作耗费的工时多在非关键线路上,一般情况下对于进度的影响不明显,但在工期紧、多单位同时开工、多工种穿插作业时,因安全防护、临水临电进度与关键线路上的工序冲突,将会对工期造成不良影响。。

(3)对重大危险源的控制与管理

施工单位对工程项目施工安全重大危险源应当编制详细的名录,应对工程项目的施工安全重大危险源在施工现场显要位置予以公示,公示内容应当包括施工安全重大危险源名录、可能导致发生的事故类别。在每一施工安全重大危险源处醒目位置悬挂警示标志。

施工总包单位、分包单位应当分别建立工程项目施工安全重大危险源的管理台帐,建立健全重大危险源的控制与管理制度。施工总包单位、分包单位对危险性较大的专项工程应当编制专项工程施工方案。

危大工程的安全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施工现场危险源 建筑工程 安全管理 影响

中图分类号:[TU761.6] 文献标识码:A

1、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特点

1.1协调性

安全问题贯穿于建筑工程生产活动的始终,从项目的决策阶段到项目的实施阶段,再到项目的使用阶段,安全问题都不能小觑,所以从事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的相关负责人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原则处理有关安全管理的问题。

1.2预防性

安全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保护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保障接卸设备的完好无损,为施工人员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施工环境,所以基于“预防为主”的理念,落实安全预防工作不仅要在技术及管理层面上有所体现,还要在观念意识及安全教育上有所体现。

1.3持续性

因为建筑工程生产活动具有持续性,所以安全问题同样具有持续性,一旦项目建设的某一阶段出现安全与环境的问题,不论大小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造成投资失败,甚至项目早夭,安全工作的经常性与长期性决定了项目建设的各个阶段都要对安全与环境问题实施重点管理。

2、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意义

2.1有利于实现项目工程收益的最大化,确保建筑工程安全

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一般由监理人员在施工现场进行安全监督工作,以降低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概率,确保在建工程质量精良、施工流程顺利进行,这样既能完成建筑工程进度,又能收回前期投资,实现项目工程收益的最大化;监理人员在施工现场对在建工程实施安全管理措施,有利于将因安全生产事故引起的经济损失扼杀于摇篮之中,充分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2.2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社会环境

安全生产关系国计民生与社会进步,关系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在所有的生产活动当中,人作为最为关键重要的因素之一要得到充分重视与肯定,因此安全管理要坚持“一切为了人民群众”、坚持“珍惜生命、关爱健康、以人为本”,重视人的生命权和健康权,只有将安全管理融入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中,才能为企业员工营造出健康和谐的工作环境,对社会的安定大有裨益。

3、危险源的辨识与确定

3.1危险源的辨识

实际工作中,辨识危险源的方法主要有直接经验法和系统安全分析法。直接经验法一般是依据相关规范标准,由辨识人员根据自己的观察经验和分析能力通过对照、类比辨识危险源。系统安全分析法是综合了建筑企业、工程概况、施工工序、工艺流程、机械设备及外部环境等众多因素的作用影响,观察并研究施工现场可能出现的危险因素并进行系统分析,从而根据出险程度及危害性将各种危险因素进行归类。

3.2危险源的确定

危险源由于出险程度及危害性的不同,可分为一般风险源和重大危险源两种。根据GB18218-200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重大危险源辨识》的相关规定,生产经营单位需要对施工现场的重大危险源进行登记并予以公示。通常施工现场的重大危险源有以下几种:其一,基础工程深基坑。基坑支护设计及施工方案未经审批,或与附近建筑物的安全距离不符合要求,或没有采取相应的安全保护措施,导致支护设施不稳,破坏施工现场,造成人员伤亡,严重的还会引起周边地面下陷、周边设施倒塌等等。其二,建筑起重机械设备的安装与拆卸。建筑起重机械设备在使用时,若不遵循操作规程会导致其发生倾覆,不仅损害了建筑起重机械设备,还可能造成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其三,脚手架和模板工程。在搭设和拆除脚手架和模板工程时,部分施工人员因自由散漫而违章作业,导致高空坠落、人员踩空而坠地伤亡的事故频发。

4、危险源的控制与监管

4.1危险源的控制

其一,基础工程深基坑。在离超过地面两米以上可能发生高空坠落的部位(例如阳台边、基坑边等)设置安全防护栏杆;预留洞口处设置固定盖板及安全警示牌;电梯井口设置固定栅门,保证井内每十米有一道安全网;施工时如果用到楼梯,则需设置临时护栏。其二,建筑起重机械设备的安装与拆卸。建筑起重机械设备的安装与拆卸必须由有资质的专业人员完成,且在此之前要确保建筑起重机械设备的安装与拆卸方案已过审批;进行建筑起重机械设备的安装与拆卸作业的专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操作前要做好安全防护措施,操作时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完成后要交由有资质的质监部门进行检测,检测合格方可使用。其三,脚手架和模板工程。编制好脚手架和模板工程的搭设和拆除方案后要送审;使用密目式安全网完全封闭脚手架外侧的脚手杆;确保施工层的三层脚手板铺满,在施工层脚手板的外侧、斜道和平台设置安全防护栏杆和挡脚板;在搭设和拆除脚手架和模板工程前,必须做好安全交底工作与危险意识培养。

4.2危险源的监管

生产经营单位对施工现场的重大危险源实行登记备案制度:总包和分包单位要在开工前依据工程概况和施工范围辨识施工现场可能出现的危险因素,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定,进行重大危险源的确定工作,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控制措施和应急预案,按照工作要求向上级主管部门报批并进行登记备案;对建设部明文规定的出险程度较高、危险性较大的工程应按照《危险性较大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编制及专家论证审查办法》敦促相关施工单位组织专家组审查并责其整改,之后再将专家组给出的《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专家论证意见书》报给当地安监管理机构登记备案。

重大危险源的普查登记工作也是监管危险源的又一有效措施。建立重大危险源的明细记录表,不能放松对接近警戒范围的重大危险源的监控跟踪,监控跟踪的主要内容如下:生产经营单位是否对施工现场的重大危险源进行登记并予以公示;施工单位需要组织专家组审查的施工方案是否审查通过并进行了整改;出险程度较高、危险性较大的专项工程施工方案的实施进展;每次例行检查后发现的安全问题是否得到有效改善。监理人员必须打起十二分精神,加大对重大危险源专项施工方案的审核力度,对危险性较高的施工作业进行旁站监理。同时还要尊重广大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传播手段(网络、媒体、电波等)将重大危险源的情况进行公示,从实际出发定期通报,以消除大众的心理恐慌。

参考文献:

[1] 马召辉.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水平的几点举措[J]. 河南科技. 2013(06)

[2] 罗春贺,宋永发.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地铁安全监控研究[J]. 工程管理学报. 2013(02)

[3] 易仁彦1,王旭静2,张 婷1,周瑞峰1.基于绩效管理的建设单位安全管理分析与应用[J]. 工程管理学报. 2013(02)

[4] 王重刚,林芳.化工厂生产过程中的制剂安全管理方案探析[J]. 河南科技. 2013(09)

[5] 陆志成.探讨建筑施工中的安全生产管理问题[J]. 河南科技. 2013(09)

[6] 潘丰彦,陈华威,魏国奇.浅析施工现场管理安全生产保证体系[J]. 河南科技. 2013(09)

危大工程的安全管理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建筑; 安全; 管理

Abstract: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but many may lead to hide the accident risk factors. Clearly the accident happened to find out the risk factors (leading to the cause of the accident), want to understand and control can lead to the accident happened risk factors is necessary and the key, to ensure the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safety (accident is not happen) is extremely important.

Paper keywords: architecture; Security;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U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 安全施工原则

危险因素预防控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整个建设施工过程。在控制过程中,要求对危险因素预防控制突出重点,针对重大危险因素和具有重要影响的关键因素,进行重点控制。

1、危险因素预防控制的一般原则 ①立足消除和降低危险,构建系统安全,落实个人防护;②预防为主,防控结合,预案与应急措施联动机制;③动态跟踪,重点控制,应变策略。对极不可承受的危险要禁止作业,对重大危险要立即整改,对中度危险要限期整改,对轻度危险要加强监控和保护,对尚可忽略的危险,按照常规进行管理。

危险因素预防控制的一般原则告诉我们,危险因素控制措施依次包括消除危险因素、降低和限制危险、使用个体防护装置等。在选择危险控制措施时,优先选用图中底层的措施,只有下一层的措施不能使用,或受到技术、经济和管理等实际因素制约时,才选用上一层措施。

2 、危险因素预防控制的事故预防原则 。事故预防可以分为事故发生前的预防及事故发生时的防止和减少事故损失的预防。这是一种发现、识别各种危险因素及其危险性并对其进行消除、控制的手段和措施。其基本目标是采取措施约束、限制危险因素的产生、发展和作用。一般按照以下优先次序进行选择:根除危险因素;限制和减少危险因素;隔离、屏蔽防止危险因素产生连锁作用;采用故障安全措施;减少故障及失误;安全规程;矫正行动。

3 、应急安全技术和管理措施 。当事故发生时,必须及时采取应急安全技术和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事故损失,选择安全技术和管理措施的原则一般按照以下优先次序进行选择:隔离危险因素;薄弱环节防控;个体防护措施;避难和救生行为;救援行动。

4、建筑施工危险因素预防控制措施的一般方法。 制定安全目标、指标、组建机构、落实人员职责;制定管理方案,包括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等;制定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操作规程、作业规范、管理制度等;加强监督、检查、测量及测试;对危险作业、危险设备、危险场所,加强运行控制。

二、 施工安全控制措施

建筑工程施工安全控制管理对象是整个施工过程的具体危险因素,施工过程的危险因素包括技术工艺因素、材料因素、机械设备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等五大类因素,每种因素都包含一定数量的具体危险因素。根据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危险因素预防控制工作可分为:施工准备阶段的安全方案制定和初始评审及相关准备工作;工程实体施工全过程(基础施工阶段、主体施工阶段、装饰安装阶段)的危险因素识别分析、预报和定期评价分析、根据评价分析结果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发生事故后的应急管理和紧急救援等不同阶段的内容。

1 、材料因素控制措施 ①建立安全物质材料和建筑实体材料招投标制度;②建立安全物质材料和建筑实体材料进场复检制度,确保使用的材料符合国家相关质量安全标准。

2、 机械设备因素控制措施 ①选用安全性能较高的机械设备;②指定专人操作危险性较大的机械设备,特殊设备操作人员持证上岗;③定期检修保养机械设备、及时更换零部件,确保机械设备安全正常运转。

3 、技术工艺因素控制措施

1)在施工组织设计中进行专项安全施工方案设计、采用成熟的施工工艺标准和安全技术标准等。专项安全施工方案应包括内容有:临时用电安全方案、基坑护坡支护安全方案、脚手架搭拆安全方案、模板支撑体系安全设计方案、高处作业临边洞口安全防护方案、建筑构配件吊装安全方案。

2) 使岗位安全化、操作标准化,根据各个工种所涉及的危险因素和技术工艺特征,编制科学合理的安全操作规程、安全作业指导书,通过专门的培训教育或岗前的技术交底,使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和作业指导书,真正落到实处。施工企业对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和作业指导书,要根据施工进度和实际状况进行定期检查和修正。

4、 环境因素控制措施 ①根据工程项目所在地的地质、地形、气象条件、周围环境,科学合理地布置施工现场,保证施工现场安全、整洁、有序;②指定专人接收天气预报,及时掌握天气变化趋势,以便采取对策;③根据工程项目施工组织设计和专项安全施工方案设计的平面布置要求,指定专人对施工现场进行安全性管理。

5 、管理因素控制措施

1)加强教育培训,增强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增强各级领导及相关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对涉及危险因素管理的相关领导和人员进行定期专门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危险因素管理的目标和意义;施工项目危险因素的辨识和评价;危险因素触发条件及控制措施;危险因素管理的日常操作要求和事故应急处理措施等。

2) 建立健全各项危险因素管理的规章制度。在对危险因素进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建立健全各项危险管理的规章制度。其中包括安全生产责任制、重大危险因素控制实施细则、安全操作规程、培训制度、交替班制度、检查制度、信息反馈制度、危险作业审批制度、异常情况紧急措施和安全考核奖惩制度等各项管理制度。

3 )明确安全责任,定期安全检查。对施工中的各个系统层面的危险因素管理确定各级负责人,并明确他们各自应负的具体责任,特别要明确各级单位对归属区域的危险因素定期检查的责任。包括作业人员的每天自查、职能部门定期检查、企业领导的不定期督察等。

6 、应急管理措施

虽然我们对施工过程各阶段的危险因素进行了有效的控制,但是,具体到每个工程的实际情况,危险因素的状态和产生的作用是有很大不同的,这就决定了施工危险因素的复杂性。由于种种原因,不可能完全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当事故发生时,应急救援是必不可少的。编制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预案是做好应急救援工作的前提。建筑施工的应急管理工作一般应按如下步骤展开进行:①根据建筑工程施工常见的六类安全事故结合工程具体情况编制应急预案;②落实应急人员,建立应急组织;③储备应急物质,布置应急设备;④组织员工进行应急培训和应急演练。

参考文献:

危大工程的安全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建筑施工;关键因素;危险因素;控制

建筑工程安全事故的频频发生,时时刻刻在提醒着我们,要对工程施工现场的一些关键危险因素进行彻底排查,对这些危险因素进行的必要预防控制,对于保证工地上安全事故的减少有着特别的意义。

1.危险因素预防控制的原则

危险因素预防控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整个建设施工过程。在控制过程中,要求对危险因素预防控制突出重点,针对重大危险因素和具有重要影响的关键因素,进行重点控制。

1.1危险因素预防控制的一般原则①立足消除和降低危险,构建系统安全,落实个人防护;②预防为主,防控结合,预案与应急措施联动机制;③动态跟踪,重点控制,应变策略。对极不可承受的危险要禁止作业,对重大危险要立即整改,对中度危险要限期整改,对轻度危险要加强监控和保护,对尚可忽略的危险,按照常规进行管理。

危险因素预防控制的一般原则告诉我们,危险因素控制措施依次包括消除危险因素、降低和限制危险、使用个体防护装置等。在选择危险控制措施时,优先选用图中底层的措施,只有下一层的措施不能使用,或受到技术、经济和管理等实际因素制约时,才选用上一层措施。

1.2危险因素预防控制的事故预防原则事故预防可以分为事故发生前的预防及事故发生时的防止和减少事故损失的预防。这是一种发现、识别各种危险因素及其危险性并对其进行消除、控制的手段和措施。其基本目标是采取措施约束、限制危险因素的产生、发展和作用。一般按照以下优先次序进行选择:根除危险因素;限制和减少危险因素;隔离、屏蔽防止危险因素产生连锁作用;采用故障安全措施;减少故障及失误;安全规程;矫正行动。

1.3建筑施工危险因素预防控制措施的一般方法制定安全目标、指标、组建机构、落实人员职责;制定管理方案,包括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等;制定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操作规程、作业规范、管理制度等;加强监督、检查、测量及测试;对危险作业、危险设备、危险场所,加强运行控制。

1.4应急安全技术和管理措施当事故发生时,必须及时采取应急安全技术和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事故损失,选择安全技术和管理措施的原则一般按照以下优先次序进行选择:隔离危险因素;薄弱环节防控;个体防护措施;避难和救生行为;救援行动。

2.危险因素控制措施

建筑工程施工安全控制管理对象是整个施工过程的具体危险因素,施工过程的危险因素包括技术工艺因素、材料因素、机械设备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等五大类因素,每种因素都包含一定数量的具体危险因素。根据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危险因素预防控制工作可分为:施工准备阶段的安全方案制定和初始评审及相关准备工作;工程实体施工全过程(基础施工阶段、主体施工阶段、装饰安装阶段)的危险因素识别分析、预报和定期评价分析、根据评价分析结果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发生事故后的应急管理和紧急救援等不同阶段的内容。

2.1技术工艺因素控制措施

2.1.1在施工组织设计中进行专项安全施工方案设计、采用成熟的施工工艺标准和安全技术标准等。专项安全施工方案应包括内容有:临时用电安全方案、基坑护坡支护安全方案、脚手架搭拆安全方案、模板支撑体系安全设计方案、高处作业临边洞口安全防护方案、建筑构配件吊装安全方案。

2.1.2使岗位安全化、操作标准化,根据各个工种所涉及的危险因素和技术工艺特征,编制科学合理的安全操作规程、安全作业指导书,通过专门的培训教育或岗前的技术交底,使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和作业指导书,真正落到实处。施工企业对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和作业指导书,要根据施工进度和实际状况进行定期检查和修正。

2.2材料因素控制措施①建立安全物质材料和建筑实体材料招投标制度;②建立安全物质材料和建筑实体材料进场复检制度,确保使用的材料符合国家相关质量安全标准。

2.3机械设备因素控制措施①选用安全性能较高的机械设备;②指定专人操作危险性较大的机械设备,特殊设备操作人员持证上岗;③定期检修保养机械设备、及时更换零部件,确保机械设备安全正常运转。

2.4环境因素控制措施①根据工程项目所在地的地质、地形、气象条件、周围环境,科学合理地布置施工现场,保证施工现场安全、整洁、有序;②指定专人接收天气预报,及时掌握天气变化趋势,以便采取对策;③根据工程项目施工组织设计和专项安全施工方案设计的平面布置要求,指定专人对施工现场进行安全性管理。

2.5管理因素控制措施

2.5.1建立健全各项危险因素管理的规章制度。在对危险因素进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建立健全各项危险管理的规章制度。其中包括安全生产责任制、重大危险因素控制实施细则、安全操作规程、培训制度、交替班制度、检查制度、信息反馈制度、危险作业审批制度、异常情况紧急措施和安全考核奖惩制度等各项管理制度。

2.5.2加强教育培训,增强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增强各级领导及相关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对涉及危险因素管理的相关领导和人员进行定期专门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危险因素管理的目标和意义;施工项目危险因素的辨识和评价;危险因素触发条件及控制措施;危险因素管理的日常操作要求和事故应急处理措施等。

2.5.3明确安全责任,定期安全检查。对施工中的各个系统层面的危险因素管理确定各级负责人,并明确他们各自应负的具体责任,特别要明确各级单位对归属区域的危险因素定期检查的责任。包括作业人员的每天自查、职能部门定期检查、企业领导的不定期督察等。

相关期刊更多

吉林劳动保护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吉林省人民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

新湘评论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湖南省委

造纸信息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