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居民消费统计分析

居民消费统计分析

居民消费统计分析

居民消费统计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物价上涨 CPI 恩格尔系数

中图分类号:F014.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8-025-03

价格与消费是两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经济因素,价格水平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变化。根据价格曲线也可看出,价格越高,消费需求越低,价格越低,消费需求越高。2007年以来我国物价涨速明显加快,成为经济运行中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特别是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肉禽蛋、鲜菜、汽油、柴油、石油、液化气等商品价格均保持在高价位上运行,人们日常的生活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价格作为一个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与宏观经济运行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首先,价格作为一个现象,折射出的是整个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实质性问题。此外,价格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同时扮演着“市场调节器”与“宏观经济运行指示器”的双重角色。因此,物价波动一直是各界普遍关注的焦点之一,物价上涨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更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物价这一关系到民生的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认真研究、科学合理地分析物价上涨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是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客观需要。

一、我国物价水平的历史与现状

(一)我国历史各物价水平变动阶段

第一阶段:1953―1965年(共13年)。这一阶段,我国物价水平经历了一次剧烈的升降,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增长率出现了一次高耸的峰和深陷的谷。1959~1961的3年中,零售物价水平持续上涨,于1961年到达顶峰,涨幅为16.2%。1962年,零售物价下跌,1963年跌至-5.9%的波谷,峰谷落差达22.1个百分点。

第二阶段:1966―1976年(共11年)。在这一段时期内,我国物价水平的变动幅度极小。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增长率曲线几乎是一条水平直线,其涨幅从未超过1%,跌幅也仅有一年略微超过1%,最高点(1975年,0.6%)与最低点(1969年,-1.1%)之间的落差只有1.7个百分点。这一时期零售物价的高度稳定,是特定的历史条件造成的,当时的中央政府直接通过行政手段冻结价格。这样,尽管经济在剧烈地波动,而价格水平却“纹丝不动”。

第三阶段:1977―1999年(共23年)。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物价水平长期僵持不变的局面被彻底打破,零售物价开始持续上升。1999年的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上涨为1978年的359.8%。在这一时期,价格涨幅的波动性也变得非常明显。从1977年到1999年,我国物价涨幅可观测到4次明显的循环波动。

第四阶段:2000―2007年(共8年)。中国经济在经历了1991―2001年的完整波谷―波谷经济周期后,从2002年起重新进入本次经济周期的扩张阶段。2003年与2004年实际GDP增长速度接近潜在GDP增长速度,而2005年实际GDP增长速度超过潜在GDP增长速度,其间通货膨胀却相对温和。在2006年中国经济继承了2005年的强劲扩张趋势,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保持高经济增长与低通货膨胀的良好配合格局,在增长型经济周期的位势上,2006年将构成本次经济周期的波峰年度。2007年,中国宏观经济管理继续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采取中性的需求管理,政策取向,兼顾经济稳定的内部平衡目标与外部平衡目标,进一步促进国内需求与国外需求以及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全面拉动,在总体经济景气进入本次经济周期收缩阶段后延续其繁荣形态。2007年实际GDP增长速度略低于潜在GDP增长速度平稳回复至潜在GDP水平。

(二)我国现阶段物价变动的状况及原因

物价上涨影响居民的生活,从2007年以来我国物价涨速明显加快,成为经济运行中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2007年1―11月份CPI同比上涨4.6%,涨幅比去年同期提高3.3个百分点;尤其是11月份CPI同比上涨6.9%,环比上涨0.7%,创1996年底以来的新高。另外,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和央行公布的企业商品价格指数等均呈现加速上升的势头,已超出各方预期。

从统计数据来看,2007年的CPI上涨具有明显的结构性特征,以11月份为例,当月以粮食为代表的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8.2%,推动CPI上涨了6.1个百分点,贡献率达88.6%,其中粮食价格同比上涨6.6%,肉禽及其制品价格同比上涨38.8%油脂价格同比上涨35%,鲜菜价格同比上涨28.6%,鲜果价格上涨12.9%,鲜蛋价格同比上涨10%,水产品价格同比上涨6.8%。而工业品价格和服务价格基本保持稳定,扣除食品和能源项目后,前11个月的核心价格指数仅同比上涨1%左右。

物价上涨是源于多方面的因素,原因之一:国际市场价格的带动。由于石油价格持续上涨,美国等国家大规模开发生物能源,对玉米、大豆等粮食需求量大幅增加。这导致国际市场粮价大幅度上涨,进而拉动了国内粮食价格上升,并影响到以粮食为原料的食用油、肉、禽、蛋、奶等主要副食品价格。

原因之二:成本推动。近10年来,我国主要农产品一直低位运行,稻谷、小麦、玉米、大豆、油菜籽、生猪等主要农产品现在的价格,多数低于10年前的水平,只有个别品种略高于10年前水平。但与此同时,种植养殖成本随着生产资料价格和农村劳动力价格的上涨而大幅上升,所以,目前农产品价格上涨带有明显的恢复性质。

原因之三:供求结构失衡。由于去年上半年生猪价格跌到谷底,导致生猪存栏下降,去年下半年生猪价格开始进入周期性上涨阶段。部分地区出现的疫情,也加剧了生猪供应的紧张。

民以食为天,粮食、肉、禽、蛋是居民的生活必需品。今年以来食品和副食品价格的上涨过猛,波及面过大,猪肉的涨价带动了其他生活资料(如牛羊肉、蛋、奶)价格上涨。这是事关人民群众(特别是在校学生、进城务工人员、城市低保人群等弱势群体)切身利益的大事,也是事关全局、事关社会和谐稳定的大事。势必影响到千家万户居民的生活质量。涨价使多数中低收入城乡居民的生活或多或少受到了影响。但冲击最大的是城乡中低收入家庭,尤其对一些县城的民工生活冲击较大,感到压力沉重。

二、物价上涨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物价波动主要由市场中的商品供求状况所决定的,即供给小于需求是物价上涨,供给大于需求是物价下跌,供给等于需求时物价稳定。物价波动可以调整市场中商品供求关系,即供给小于需求时抬高物价可以使供求平衡,供给大于需求时降低物价可以促使供求平衡物价波动。

CPI即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是反映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衡量一般家庭(不含共同事业户)实际购买各项消费性商品及劳务价格变动情形。所得税、购置土地、住宅及人寿保险等支出不属查价范围。

大多数国家都编制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反映城乡居民购买并用于消费的消费品及服务价格水平动情况,并用它来反映通货膨胀的程度。

从2001年起,我国采用国际通用做法,逐月编制并公布以2000年价格水平为基期的居民消费价格定基指数,作为反映我国通货膨胀(或紧缩)程度的主要指标。经国务院批准,国家统计局城调总队负责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编制及相关工作,并组织、指导和管理各区市的消费价格调查统计工作。

我国编制价格指数的商品和服务项目,根据全国城乡近11万户居民家庭消费支出构成资料和有关规定确定,目前共包括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251个基本分类,约700个代表品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就是在对全国550个样本市县近3万个采价点进行价格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国际规范的流程和公式算出来的。

CPI=(Pt1Q01+Pt2Q02+…+PtmQ0m)/(P01Q01+ P02Q02+…+P0mQ0m)*100

式中:P――商品价格;Q――商品数量;m――商品的种类;t――现期;0――基期。

公式中,分母表示在需要进行比较的基期里居民对有关商品的支出总额;分子表示居民在现期以现行价格购买相同种类、同样数量的商品支出总额。

把上述公式用文字简化表达就是:

CPI=现期购买商品支出总额/基期购买商品支出总额×100(商品是同类商品,与取样样本有关)

19世纪中叶,德国著名统计学家厄恩斯特・恩格尔(Ernst Engel)在研究英、法、德和比利时等国工人阶级不同阶层的家庭调查资料时,得到一系列数据,在这些数据的基础上,他发现了一个规律:一个家庭或个人收入越低,其食品支出在总支出中所占比重越大,反之,其比重越小;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会逐渐减少。对国家而言,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平均支出中购买食品支出的比重越大,这一规律被称为恩格尔定律(Engel's Law)。后来,人们把食品支出占全部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称为恩格尔系数,用公式表示如下:

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全部生活消费支出)×100%

恩格尔定律的原理非常简单:一个家庭或个人维持生命所必须的食品数量是基本不变的。在这个前提下,恩格尔系数值越小,即食品支出占家庭或个人支出的比重越小,自然就意味着家庭或个人的生活水平越高,反之则说明生活水平越低。因此,可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居民生活水平和经济发展成就。联合国粮农组织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更是将恩格尔系数作为评价国家贫富和地区生活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恩格尔系数在60%以上为绝对贫困,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30%以下为最富裕。

在我国,恩格尔系数同样受到高度重视,无论是政府机关的工作报告,还是新闻媒体关于本地居民生活水平的报道,都可以见到恩格尔系数踪影,使用频率极高:中国宣布“总体达到小康”所依据的一个重要指标便是“恩格尔系数”;政府机关很多工作计划的依据也是本地的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定律是在假定价格不变的前提下而提出的,其受影响较大除收入以外最重要因素之一就是物价水平:当食品消费数量不变时,物价水平的提高意味着名义收入不变时实际收入的降低,即意味着在相同收入下食品支出的增加。因此,物价水平上升,恩格尔系数就会上升,反之则下降。而影响恩格尔系数的主要因素有收入状况、物价水平、耐用消费品的消费状况、福利政策和消费习惯等。其表现为:

1.近年来我国恩格尔系数的下降主要是由于服装支出、医疗保健支出、交通通讯支出和住房支出的不断增加造成的:当居民购置住房等耐用消费品时,在个人可支配收入一定的情况下,用于食品的支出就会减小,因此恩格尔系数会下降;当老百姓对医疗、住房、交通等方面的支出增加时,在个人可支配收入一定的情况下就会挤占对食品的消费,从而导致恩格尔系数的下降。

2.随着家庭设备用品消费的增多,恩格尔系数是上升的:当居民的个人可支配收入刚开始增多时,生活消费会从温饱型消费转向营养型消费时,谷物在食物消费总量中所占比重会不断减少,肉乳品及精细食品所占比重不断增加,因此,在生活刚刚开始好转的某段时间内,恩格尔系数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上升;家庭设备用品相对于一般消费品来说,使用期限较长,单位产品价格较高。居民为了购买耐用消费品,一般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储蓄,在维持基本生活的食品支出不变时,其它各项消费性支出就会减少,因此积累期的恩格尔系数会上升。

3.当消费者物价指数上升时,恩格尔系数是上升的:食品消费数量不变时,消费物价水平的提高意味着名义收入不变时实际收入的降低,即意味着在相同收入下食品支出的增加,从而导致恩格尔系数的上升。

4.物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居民消费的水平。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因此,居民对食品价格非常敏感,稍有异动就会引起居民的广泛关注。由于食品价格的大幅上涨,使得收入对生活的保障作用逐步减弱,对于低收入家庭来说,更难以承受。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必然带来居民生活消费支出的增加,因为食品这类生活必需品消费弹性小,替代效应不明显,不管价格是否上涨,必须得消费。价格上涨抑制了居民的消费欲望,通常物价上涨时,人们为了缓解这一压力,不得不降低消费档次,减少消费数量来满足生活的基本需求,也就造成了消费量的下降,生活质量的降低。

综合以上分析,消费品价格特别是食品价格的大幅上涨,给中低收入居民家庭生活带来一定困难,其生活质量有所下降。具体表现在:一是采取买价廉质次的商品,来确保量的满足。二是提取存款或借钱应对急需。三是改变消费行为和消费习惯,减少非必需品的消费。交通通讯、医疗保健支出成为压缩对象。四是主要消费品价格的快速上涨,还给低收入居民家庭增添了沉重的精神负担、心理压力和价格预期。

三、建议

综上所述,提出以下建议:要加强价格监控和调控,大力提高居民收入的同时,积极促进居民消费。政府应坚决制止搭车涨价和哄抬物价的现象,维护市场的稳定;对房地产业等价格过高的行业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抑制商品房价的过高过快上涨;对低收入阶层在扩大就业、提高低保水平、确定最低工资标准等方面出台操作性强的政策;培育新的消费热点,鼓励和引导合理消费,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从而带动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度的大幅提高,促进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从中长期来看,我国经济面临的主要矛盾仍然是有效需求不足问题。当前的宏观调控重点,既要控制投资过快增长,缓解资源瓶颈,加强对通胀的预警和疏导,又要千方百计地积极培育市场和有效扩大消费,缓解消费品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

主要解决方案:

1.应适当调整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我国投资增长速度过快,经济局部过热与多年来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且投资结构欠合理无不关系,因此,为降低投资增长速度,抑制通货膨胀的恶化,缓解经济结构的失衡,适度调整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是很有必要的。

2.遏制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缓解对生产资料的过度需求。一是坚决遏制某些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二是加强和改进信贷管理,人民银行要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要求,加强“窗口”指导,商业银行要增强风险意识,强化信贷审核。三是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行业制定限制性价格政策,控制这些行业的盲目扩张。同时,加强对煤、电、油、运的协调,缓解瓶颈制约。

3.努力促进粮食增产,增加粮食供给,使粮食价格回升到一个合理水平。由于以粮食为基础的食品类价格占居民消费价格的权重大,食品是居民生活必需品,在低收入群体中所占支出比重较大,所以,保持粮食价格基本稳定、合理回升至关重要。一是要搞好粮食总量平衡工作,引导粮价稳步回升,逐步达到一个合理区间。二是要加强农资价格监管,稳定农资价格,稳定粮食生产的物质成本。三是要在粮食生产方面给予税收、信贷、价格等政策优惠,减轻种粮农民负担,保护和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

4.加大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力度。首先,房地产市场价格的快速上涨构成物价水平上涨的一个方面,而且对消费者的消费预期和消费能力具有直接而重要的影响;其次,房地产业的产业关联度较大,对房地产的过度投资构成了能源、原材料供给紧张的一个重要原因;再次,从房地产市场的价格的具体波动情况来看,土地价格和商品房价格上涨较快,而土地租金价格上涨有限。这说明,房地产市场的供给和需求以及与此相关的价格波动具有泡沫成分,这可能隐含着巨大的金融风险。因此,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是控制物价上涨和金融风险的良策。

5.对货币供应量的超速增长进行适当控制。货币供应量的超速增长是导致近期物价上涨的原因之一,所以今后一段时间,要对货币信贷过快增长进行调控:一是要加大公开市场业务力度,对冲因外汇占款投放的基础货币;二是对金融机构进行“窗口指导”,提高金融机构资产质量,适度控制贷款规模;三是要解决长期机制问题,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促进国际收支平衡,解决外汇占款导致的基础货币投放刚性问题,使货币政策调控更加有效。但要注意,这种调控只能是微调,力度不宜过大。这是因为,一方面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固然可以在压缩投资需求方面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却无助于结构性矛盾和供给瓶颈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需求增长必须通过增量货币才能实现,如果实际信贷规模出现大幅下降,在短期内对快速增长的经济会产生很大的扰动。一旦投入产出的链条被人为割断,可能会产生更多的问题,甚至重新回到通货紧缩的泥潭里。

6.加强价格监测分析工作,建立价格异常波动应急机制。价格监测是价格决策和宏观调控的基础,要突出监测重点,完善有关制度,密切关注国际国内市场供求状况和价格走势,善于发现倾向性和苗头性问题,建立应对价格异常波动的应急处理机制,及时提出控制价格上涨的意见和建议,做到未雨绸缪。

参考文献:

1.王尔中.物价上涨对福建城镇居民生活的影响.2005

2.江学军,唐焕文.中国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会议论文,1997

3.刘宏宇.从宏观市场价格到市场“负熵”.会议论文,1996

4.蒋卫东.人民币实际汇率与中国的经济增长.学位论文,2007

5.王振龙,赵昌昌.统计学.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

6.黄小雄.关于我国货币供应量与物价指数反常规问题研究.学位论文,2006

7.南兰.我国物价周期波动的实证分析.学位论文,2006

8.姚大鹏.对我国近期通货膨胀现象的研究.学位论文,2005

9.盛阳.对当前中国物价波动分析及对策研究.学位论文,2005

10.刘飞.我国价格指数和经济波动关系的实证研究.学位论文,2005

11.艾慧.中国当代通货膨胀理论研究.学位论文,2004

12.刘士宁.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变动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学位论文,2003

13.孙武斌.1992~1996中国价格总水平上涨治理政策研究.学位论文,2000

14.中国进入物价较高时代.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07

15.余丰慧.物价上涨中百姓生活不下降.期刊2007

16.农副产品涨价农民受益多少.山西农业(致富科技版),2007

居民消费统计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消费差异;河南

中图分类号:C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2-0097-02

1 河南城乡居民消费差异现状

近年来,河南省加快了改革开放的步伐,经济的持续健康的发展。同时,人们的收入也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也得到了大幅度提高。1990年河南省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性支出为1667.67元,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性支出为437.73元,差距为1229.94元。到2007年,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性支出增加到7826.72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增加到2676.41元,差距为5150.31。虽然城乡居民消费水平都有增长,但是差距却逐步拉大,由1990年的1229.94元扩大到2007年的5150.31元。由此可以看出河南省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明显低于城镇居民,并呈逐渐拉大趋势,不仅造成了社会的极大不公平和矛盾,而且对河南的长远发展也是很不利的。

2 河南城乡居民消费差异实证分析

2.1 研究方法

本研究着重分析河南省自1990年以来的城乡居民消费资料,从宏观意义上来研究城乡居民的消费差异,利用Eviews软件对消费函数模型进行参数估计和检验,建立一般意义上的城乡居民消费函数,进而作经济学意义上的分析,数据来自于19902008年河南省统计年鉴。

2.2 数学模型的建立

文章着重从绝对收入和消费的影响,而不考虑其它因素,采用照凯恩斯的绝对收人理论,建立城乡居民消费函数模型为:

Ci=ai+βiYi+μi,ai>0,0

其中:Ci为居民人均消费支出;Yi为居民人均年收入;μi为随机误差项;ai为人均年基本消费需求,βi为居民边际消费倾向;i=1,2。

表1 河南省城乡居民1990-2007年消费和收入的相关数据

时间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支

可支配收入消费支出纯收入生活消费支出

19901203.11067.67526.95437.73

19911451.841199.95539.29454.68

19921608.031342.58588.48472.61

19931962.751690.26695.85564.93

19942618.552155.15909.81731.98

19953299.462673.951231.97929.39

19963755.443009.351579.191206.43

19974093.623378.021733.891270.52

19984219.423415.651864.051240.3

19994532.363497.531948.361163.98

20004766.263830.711985.821315.83

20015267.424110.172097.861375.6

20026245.44504.682215.741451.51

20036926.124941.62235.681508.67

20047704.95294.192553.151664.09

20058667.976038.022870.581891.57

20069810.266685.183261.032229.28

200711477.057826.723851.62676.41

注:城乡居民1900一2007年人均消费支出和人均收人数据均来源于《2008年河南统计年鉴》。

通过EVIEWS软件,利用OSL方法估计城镇居民边际消费模型输出结果如表2和表3。

表2 城镇居民消费函数模型的估计结果

VariableCoefficientStd.Errort-StatisticProb.

X0.6455450.01326248.676030.0000

C489.674676.367056.4121190.0000

R-squared0.993292Mean dependent var3703.410

Adjusted R-squared0.992873S.D. dependent var1928.743

S.E. of regression162.8254Akaike info criterion13.12767

Sum squared resid424194.0Schwarz criterion13.22660

Log likelihood-116.1491F-statistic2369.356

Durbin-Watson stat0.486542Prob(F-statistic)0.000000

根据表4,城镇居民的消费模型如下:

C1=489.67+0.646*Y1(1)

T=(6.4121) (48.6760)

R2=0.993292 2=0.992873 F=2369.356 DW=0.486542

从以上的估计结果可以看出城镇居民的消费函数的经济意义也比较合理,判定系数同样也具有较好的拟合度,并且也通过了F检验和DW检验。

表3 农村居民消费函数模型的估计结果

VariableCoefficientStd.Errort-StatisticProb.

X0.6381320.01857634.352680.0000

C95.8574637.916802.5281000.0224

R-squared0.986623Mean dependent var1254.751

Adjusted R-squared0.985787S.D. dependent var616.0050

S.E. of regression73.43850Akaike info criterion11.53521

Sum squared resid86291.40Schwarz criterion11.63414

Log likelihood-101.8169F-statistic1180.107

Durbin-Watson stat0.810914Prob(F-statistic)0.000000

根据表5,农村居民的消费函数模型估计结果如下:

C2=95.86+0.638*Y2

T=(2.5281) (34.3526)

R2=0.986623 2=0.985787 F=1180.107 DW=0.810914

从以上的估计结果可以看出农村居民的消费函数的经济意义比较合理,判定系数具有较好的拟合度,但取显著水平0.05,F检验和DW检验的P值较小。

2.3 序列相关性检验(相关图法)

文章采用残差图分析来检验是否存在自相关性。城乡居民消费函数的相关图见图1和2。

图1 城镇居民消费函数残差图

图2 农村居民消费函数残差图

通过分别对城镇居民消费函数残差图(图1)和农村居民消费函数残差图(图2)的分析可以判断出随机误差项并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说明城镇居民消费函数和农村居民消费函数都不存在自相关性。

2.4 异方差性的检验

文章采用怀特(White)检验法来检验异方差性。white检验是建立辅助回归模型的方式来判断异方差性。

(1)城乡居民消费模型怀特异方差性检验。

表4 怀特异方差性检验

F统计量0.596425相伴概率0.566312

Whait统计量1.356246相伴概率0.507569

通过表4的城镇居民消费模型的怀特异方差性检验可以看出,White统计量的相伴概率是0.507569>0.05,不能拒绝零假设,即认为无异方差性。

表5 怀特异方差性检验

F统计量4.493473相伴概率0.034946

Whait统计量6.4243相伴概率0.040941

通过表5的农村居民消费模型的怀特异方差性检验可以看出,White统计量的相伴概率是0.040291 0.05,拒绝零假设,即认为存在异方差。

(2)农村居民消费模型异方差性的解决方法。

按照上述的方法,采用WLS估计的EViews软件实现这一过程,得到的农村居民的消费模型估计结果如下:

C2=110.76+0.525*Y2(2)

T=(8.021250) (2.1525)

R2=0.992425 2=0.985787 F=1703.280 DW=0.831841

对WLS估计的模型,再使用怀特检验判断是否消除了异方差性。

表6 怀特异方差性检验

F统计量0.796872相伴概率0.473209

Whait统计量1.758615相伴概率 0.41507

通过上面WLS估计的农村居民消费模型的怀特异方差性检验可以看出(见表8),White统计量的相伴概率是0.41507>0.05,不能拒绝零假设,即认为无异方差。

3 城乡居民消费行为的对比分析

就人均年基本消费需求而言,河南城镇居民是农村居民的四倍多,由于城镇居民衣食住行都商品化了,而农村居民的食和住都有自给自足及低成本的优势,但是这个差距还是比较大的,农民的自发性消费还是比较低的。

数据显示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要比农村高出12个百分点,当收入增加时,城镇居民比农民更敢花钱,而农民将近一半的收入要转化为储蓄,消费能力偏弱。结合统计数据可知,1990一2007年间农村居民不仅消费水平远低于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其收人也远远落后于城镇居民的收人水平。这也表明,收人差距是导致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偏低的直接原因。

4 政策方面的建议

在我国,城乡差异一直存在,差距越来越大,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公平,最终将迟滞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近来的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是巨大的,失业率升高了不少,而工资的增加一直很缓慢,大量农民工不得不回家,相比而言,城镇失业有转移支付和保险,而农民工一无所有,有所缓和的城乡差距有扩大的危险,最新数据是不容乐观的。近来国家政府出台许多相关政策对城市房价进行调控,增加低收入家庭的住房供给,提高最低工资,而刺激经济政策正在生效,城镇居民处境有所改善。个人认为,国家扶持的力度要继续加强,提高农产品价格。实行户籍制度改革,城乡一体化,大力发展中小城市,实现居民的自由迁徙和择业,对弥补城乡差距,缩小城乡鸿沟,才是根本和长远的,也是必然的。可以预测到.在未来几年里.国家将通过刺激农村市场的消费来带动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参考文献

[1]河南省统计局.河南统计年鉴(2007)[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

[2]庞智强.甘肃省城乡居民消费行为比较分析[J].统计研究,2005,(7).

[3]吴先满.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研究――来自江苏的报告[J].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居民消费统计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支出;城镇居民

一、引言

2010年四川省人均可支配收15461元,同比增长11.7%,人均消费支出12105元,增长11.5%,城镇居民消费继续保持了较快增长。其中,以休闲著称的成都市在2010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的水平排位中,均是第一位,其数值分别是20835元和15511元,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17.6亿元,比上年增长18.8%,扣除物价因素影响实际增长15.8%。四川省并不是经济大省,但却可以算是消费大省,因此研究四川省居民的消费状况,对于正确合理的发展四川省的经济尤为重要。

二、实证分析

本文利用2009年四川省各地区的城镇居民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界面数据,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对四川省城镇居民的收入消费情况进行分析。模型选取的变量是: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YC),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C);具体数据来源于《2010年四川省统计年鉴》。

运用统计软件 EViews5.0 对表1的数作简单线性回归分析,用OLS法估计其参数得到模型及参数估计的结果。

1.城镇居民收入消费的OLS估计结果为:

通过上述结果可知城镇居民收入消费的模型为:

YC = 989.89 + 0.67XC

2.用White检验(该检验通常适用于截面数据的情形)该模型的异方差性

辅助函数为: σt2 =α0 + α1Xt + α2Xt2 +νt (检验结果见表二)

3.计量结果分析:

(1)异方差检验,由表三可知:nR2 = 0.781769,由White检验知,在α=0.05的显著水平下,查χ2分布表,得临

(2)自相关性检验,由表二可知:DW统计量为DW = 2.379971,在α=0.05的显著水平下,查德宾-沃森d统计表得:dL = 1.221,dU = 1.420,因为dU = 1.420< DW = 2.379971 < (4 - dU )= 2.580,表明模型中无自相关。

(3)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由表二知:t(β1)= 0.901752,t(β2)= 8.072968,在α=0.05的显著水平下,t0.025(19)= 2.093,比较计算的t统计量值与临界值,因为t(β1)= 0.901752 < t0.025(19)= 2.093,t(β2)= 8.072968 > t0.025(19)= 2.093,所以,应该接受原假设 H0:β1 = 0;应该拒绝原假设H0:β2 = 0 。表明常数项不显著,但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C)对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YC)有显著影响。

通过上述实证分析,可知YC = 989.89 + 0.67XC,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具有显著影响,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没增加一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将增加0.67元。可绝系数R2 = 0.774274,修正的可绝系数为 = 0.762394,说明所建模型整体上对样本数据拟合较好,即解释变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被解释变量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绝大部分差异做出了解释。通过对2009年四川省各地区的城镇居民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实证分析,要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关键是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水平。(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成都,611130)

参考文献:

[1]张卫东.中级计量经济学[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2]李月.中国城乡经济增长与消费的差异性分析[J].经济科学,2010(2).

居民消费统计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经济统计;GDP;居民消费;政府消费;贸易差额

一、经济统计要点分析

GDP计算为核心经济统计计算方案,此内容指标可反映最初需求变化。通常情况下,其主要分为消费需求内容和投资需求内容以及相关净出口需求内容。前者为支出法GDP核算末端消费环节,整体资本形式总额即为投资需求,后者则主要是指货物要素及服务进出口要素。需要注意的是,居民消费内容和政府消费内容涵盖在三种不同需求类别之中,我们通常所说的资本形成总额内容为存货增加,而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数据内容也包含在内,货物和服务进口操作环节结束后总额数据被货物服务出口额度数据相减,之后在此基础上得出最终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值。支出法消费需求理念中,居民消费会被消费品零售总额内容所取代,政府消费代替模式与前者不同,其以财政支出代替模式为主,在投资需求中,内在固定资本代替方即为固定资产投资,净出口需求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操作环节替代模式则为海关统计贸易差额替代。

二、传统经济统计指标与对应支出法GDP间核心差别要点分析

(一)居民消费与消费零售总额内容二者差异性分析

在消费需求中,居民消费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内容之间存在较大差别,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包含了农村居民住户销售内容和城镇居民住户销售内容,不仅如此,企业销售内容和事业单位销售内容均涵盖其中。居民消费过程中排除事业单位销售和企业机构销售可能。社会消费品零售数据统计时不应忽略建筑材料消费状况,此类建房支出实际上归属于基础性投资领域范畴之内,居民群体所购建筑材料自身本就属于整体居民投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点操作环节,居民消费中并不包含此项事宜。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排除居民群体自产产品和自用产品存在可能,教育服务内容和医疗服务内容以及文化艺术服务内容等均具备一定社会主义市场服务特质,上述内容均与居民消费标准、概念相违背,主要属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民消费与社会消费品零售,二者之间存在较大区别且差异性尤为明显,拒绝随意替代状况产生,以免对社会主义经济不断向前发展造成消极阻碍。

(二)政府消费要素与对应财政支出要素二者差异性要点分析

投资性支出内容、转移性支出内容和相关经常性业务内容共同促成财政支出产生,政府消费具备简洁性操作特质,仅含有经常性业务支出选项,投资性支出内容和转移性支出内容与若干政府消费标准不相符,因而不被涵盖于政府消费内容序列之中,此类消费规划任务由政府自身执行,固定资产折旧内容实际上也属于政府消费流程中的一种,但不以正规财政支出形式产生。金融危机阶段,可靠型财政手段较为实用,财政支出结构系统合理化构建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基础性社会保证效率和操作质量,其内在投资性内容和本体转移性支出内容增长幅度皆明显提升,从上述阐述内容中可以明确看出,二者差别尤为巨大。

三、中国经济统计水平提升方案要点分析

(一)有效区分消费支出与对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间的差别

经济统计过程中,农村居民群体消费支出和城镇居民群体消费支出二者取代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现象十分普遍,之后在此基础上以季度分析模式为主,将基本居民消费情况进行最终当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析,使得经济统计结果愈加趋于准确、属实。实际结果与之背离,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内容与居民消费内容间仍旧存在诸多不同点,最为常见的例子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不包含内容主要有建筑材料费用支出,居民自用产品消费支出和自产产品消费支出涵盖其中,除上述内容外,社会教育服务、社会医疗服务、社会文化艺术服务实质上是消费品零售总额内的核心要素,但其性质并不属于居民消费,且不符合居民消费本体标准,所以有效借助居民消费支出进行对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代替会出现阻碍,因为二者差异性与不同点相对较大。

(二)注重贸易差额操作并进行侧重分析

广义之上的贸易差额分析主要是指货物和服务进出口过程的仔细分析和调查,对现有经济统计各个操作环节加以实时理解、监管、分析,净出口需求现状和特点应认真考察和研究,对具体贸易差额变化信息进行深度分析,不能遗漏货物和服务进出口过程中所造成的价格变更差异,通过综合考察与均衡制约促使大众群体对经济统计进行深度理解。经济统计过程中选取贸易差额方法,将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去除掉。如何正确理解经济统计尤为重要,贸易差额变化状况和服务进出口价格前后阶段变动差异性均应考虑在内,经济统计环节操作中需要特别注意贸易差额增长率要素与对应货物服务进出口增长率间的差异度,此部分内容需要理解深刻才能对经济统计有一个高层次认知,促进我国经济水平的长期稳定提升。

三、结束语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呈稳步提升态势,但经济发展阻碍因素繁多,经济发展调节问题至关要,有效处理此类问题推动我国整体经济水平不断提升。通过数次分析和调查可以看出,GDP数值以我国宏观经济统计指标形式产生,之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经济发展具体现状及特点反映,在社会主义经济运转过程中占有核心地位,需有效区分消费支出内容与对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间的差别,注重贸易差额操作并进行侧重分析,以准确理解中国统计。

参考文献

[1]张颖菁,刘娟娟.金融危机下,经济增长的出路何在――基于我国近几年国内外经济发展数据的实证分析[J].江苏商论,2009,(10):13-15.

居民消费统计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消费结构;城乡居民;ELES模型;东南沿海

一、引言

2008年爆发的经济危机将世界带入萧条,出口受挫使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政策重点转向扩大内需。若想让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首先必须掌握城乡居民的消费现状,进而才能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政策。本文以广东省为例,运用ELES模型探讨东南沿海地区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并以此提出政策建议。

二、ELES模型及相关理论

ELES模型是经济学家Liuch在线性支出系统模型的基础上扩展得到的。其经济含义是: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由基本需求与非基本需求组成。一定时期内,在物价与收入既定的前提下,消费者首先会满足其基本需求,然后将剩余收入按照消费倾向在储蓄与各类非基本消费间进行分配。该模型的数学形式为:

三、广东省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实证分析

1.数据说明

本文所用数据来源于《广东省统计年鉴2009》,数据包括2008年广东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各类消费支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及各类消费支出。在数据处理时,我们根据收入水平分别对城镇样本与农村样本进行了分组。下表显示了样本平均值的描述性统计:

2.参数估计

本文运用STATA1O.O软件,采用OLS法对αi、βi进行估计,并根据所得结果依(4)式对PiQi进行估计,同时计算需求收入弹性。所得结果见表2:

对模型及参数估计进行检验,结果显示各参数估计量的统计性质良好,模型整体通过显著性检验,拟合优度良好。

3.相关分析

(1)消费规模分析。统计数据显示,广东省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732.86元,消费支出15527.97元,其中基本消费需求为5827.06元,占消费总额的37.53%。农村人均纯收入为6399.77元,消费支出4872.96元,其中基本消费需求为3154.03元,占消费总额的64.73%。数据表明,由于城乡收入悬殊.农村消费规模远小于城市消费规模。农村消费在很大程度上是为满足基本需求,而城市消费则更多地用于非基本需求,说明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与生活水平较高。

(2)消费结构分析。表2中的参数π表示各类消费占消费总额的比例。可以看出,农村居民在食品和居住方面的消费比例高于城镇居民,说明其目前仍处于“食有所饱、住有所居”的初级消费阶段。城镇居民在交通和通讯、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方面的消赞比例明显高于农村居民,说明城镇居民的消费档次较高。此外,城镇居民的各类基本消费需求也都高于农村居民。

3.消费倾向分析。广东省城乡边际消费倾向分别为0.6948和0.5301,城镇高于农村16.47个百分点。除食品外,农村居民在居住上具有较高的消费倾向,说明新建、翻修房屋花费较多。城镇居民对住房的消费倾向不高,主要是因为商品房为大件商品,交易次数少,使用周期长。另外,城镇居民在交通和通讯、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方面的消费倾向较高,反映了其较高的消费水平。

4.消费弹性分析。消费需求的收入弹性是指收入增长1%,消费需求增长的百分比。广东省城乡居民在食品与医疗保健方面的收入弹性均不高,说明这类生活必需品具有较大的需求刚性。农村居民对衣着、居住、家庭设备、交通和通讯等商品及服务的需求弹性均小于1,说明农村居民对该类商品消费热情有限。城镇居民方面,除食品和居住外,其余商品的弹性均大于1。而对于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城乡居民的需求弹性均大干1,说明城乡居民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与投入都有所提高。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