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居民储蓄率论文

居民储蓄率论文

居民储蓄率论文

居民储蓄率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利率;储蓄存款;实证分析

一、利率与储蓄的关系

(一)理论学说

关于储蓄方面的理论,西方比较著名的有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理论;托森贝利的相对收入假说理论;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理论等等。按照古典经济学的观点,利率对储蓄的作用是单一的、正方向的。但现代经济理论通过一个跨时期消费模型来分析利率变动对储蓄变动的影响,认为利率变动通过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影响储蓄的变动,最终结果取决于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对比,因此利率的提高既可能使储蓄增加,也可能使储蓄减少或不变。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储蓄变动与利率无关,储蓄变动或取决于收入水平,或受习惯和经济安全影响。

(二)概念界定

居民储蓄可分为两个层次:广义的和狭义的居民储蓄。广义的居民储蓄包括手持现金、银行存款、金融证券及实物资产;狭义的居民储蓄仅指居民在银行的储蓄存款。在西方经济理论中,利率与储蓄的关系是指与广义储蓄的关系,收入减去消费的部分即为储蓄。长期以来,我国金融资产单一,可供居民选择的最合适的储蓄资产几乎只有银行存款,人们习惯上将居民银行存款称为居民储蓄。一般来说,储蓄总量主要受收入的影响,储蓄结构主要受利率的影响。由于本文的研究侧重于对居民银行存款的增减对利率的反应,而现金、股票、债券等都与银行储蓄存款存在替代关系,本文并不会牵涉到储蓄与投资的关系,因此,为方便起见,本文所述居民储蓄指的是狭义的居民储蓄。关于利率,本文选取的利率是中央银行公布的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

(三)研究方法

1.研究数据的选取

为使研究结果更能反应近几年的利率储蓄关系,本文选取了2001年到2010年十年间的利率和储蓄存款数据。本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和参数估计的数据选取的是2001—2010年间历次利率调整日所在月份的储蓄存款数额,并用当月调整后的利率与之对应。数据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整理计算。

2.模型简介

本文通过建立两组简单的计量经济模型,即分别以储蓄存款余额和储蓄存款增加额为因变量,以利率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以探究储蓄对利率的反应方向和程度。其中,每组都包括三个方程,即分别是以储蓄存款余额、活期储蓄余额、定期储蓄余额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以探究利率对储蓄存款结构的影响。

二、我国居民储蓄与利率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2001年—2010年储蓄和利率的变动

在2001年到2010年间,我国利率共调整了14次,第一次调整是在2002年2月21日,为对比,表1中第二行列出了2002年1月末的储蓄、利率数据。伴随着利率的调整,储蓄存款每期都有较大幅度的变化(见表1)。

(二)简单计量经济模型的建立

1.储蓄存款余额与利率变动的关系

本文的目的之一在于通过对实证样本数据的分析探究利率变动对居民储蓄存款总额的影响,为此,首先建立以下模型(其中②和③旨在分析利率对储蓄结构变化有何影响):

Y = a1+b1X +ε1①

Y1= a2+b2X +ε2 ②

Y2=a3+b3X +ε3③

其中X为利率(%);Y为储蓄存款余额(百万);Y1为活期储蓄余额(百万);Y2为定期储蓄余额(百万);εi为随机扰动项;其他均为参数,其数值通过回归进行估计。

使用E-views软件,对表1 中的相关数据进行回归得:

拟合优度分别为:0.028193;0.040657;0.019954,这些分别表示利率能解释2.8%的储蓄存款余额总的变化的原因;利率能解释4.1%的活期储蓄存款余额变化的原因;利率能解释2.0%的定期储蓄存款余额的变化原因。利率的系数的T值不能通过检验,因此,储蓄余额与利率呈不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利率每上升1%,储蓄存款余额平均增加1585035万元;活期储蓄余额平均增加817996.9万元;定期储蓄余额平均增加767038.1万元。利率对活期储蓄的影响要比对定期储蓄的影响大些。

2.储蓄存款增量与利率变动的关系

以上所建模型主要是从储蓄存款存量角度探究利率与储蓄的关系,为了更为准确的研究利率变动对储蓄影响,我们以储蓄存款增量为因变量,以利率为自变量建立如下三个模型(其中⑤和⑥旨在分析利率对储蓄结构变化有何影响):

拟合优度分别为:0.089343;0.129104;0.053270,这些分别表示利率能解释8.9%的储蓄存款总的增量变化的原因;利率能解释12.9%的活期储蓄存款增量变化的原因;利率能解释5.3%的定期储蓄存款增量的变化原因。系数的T检验并不显著,说明利率与储蓄存款增量之间的线性相关关系并不显著。但是我们可以看出,储蓄增量与利率之间存在着负相关的关系。

利率每上升1%,储蓄存款总的增量平均减少990595.8万元;活期储蓄增量平均减少535579.3万元;定期储蓄增量平均减少455016.4万元。利率对活期储蓄的影响要比对定期储蓄的影响大。

3.结论分析

通过以上的实证分析,得出下述结论:

(1)从第一个模型与第二个模型的对比可以看出,2001年到2010年,利率与储蓄存款余额存在微弱的正相关的关系,而与储蓄存款的增量存在微弱的负相关的关系。此外还可从拟合优度的明显提升看出,利率变动对储蓄存款增量的解释程度比对储蓄存款存量的解释程度高些。

(2)从结构上看,2001年到2010年,利率对储蓄结构变化的影响较大。以上两个模型都证明利率变动对活期储蓄的影响程度更大一些,而对定期储蓄的影响相对弱些。从利率对储蓄增量的影响方面看,利率每上升1%,储蓄存款总的增量平均减少990595.8万元。其中活期储蓄增量平均减少535579.3万元;定期储蓄增量平均减少455016.4万元,活期储蓄增量平均减少的是定期储蓄平均减少的117.7%。由此可以看出,活期储蓄存款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要高于定期储蓄存款。(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李焰.关于利率与我国居民储蓄关系的探讨[J].经济研究,1999年(11).

[2]汪小亚,卜永祥,徐燕.七次降息对储蓄、贷款及货币供应量影响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0年(6).

[3]赵尚梅.居民储蓄存款的利率敏感性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02年(10).

[4]贺书平.对我国居民储蓄利率弹性的实证分析[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6).

居民储蓄率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常态;城镇居民;储蓄;实证分析

一、引言

新常态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提质增效的换挡期,经济发展的着力点由依靠对外出口拉动转为挖掘国内市场潜力,扩大内需。近年来,我国居民存款储蓄呈现跳跃式增长,2014年达到了1173735亿元,是1990年的164.86倍,抑制了我国居民消费水平,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占GDP比重由1990年的64.39%下降到2014年的51.76%。过高的储蓄率,抑制消费需求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瓶颈。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深挖国内需求潜力,开拓发展更大空间,增强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Beck T&RossLevine(2013)实证模拟了中国居民储蓄和生活水平的最优水平,并构建了储蓄结构与投资的有效转化模型,为中国降低居民储蓄率提供模型参考[1]。Terada-Hagiwara(2014)实证检验了亚洲发展中国家储蓄的影响因素,认为人口结构的变迁、收入水平、金融发展水平等是抬高亚洲发展中国家储蓄率的主要因素[2]。宋明月,臧旭恒(2016)从微观数据的角度指出不确定性收入对农村居民储蓄行为影响显著[3]。现有文献大多着眼于单变量因素对我国居民储蓄的影响,而少在模型中同时引入多变量影响因素,且多以我国居民为研究尺度,而忽视了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储蓄行为的区别。因此,本文针对城镇居民的储蓄构建多变量的计量经济模型,探讨我国城镇居民储蓄的主要影响因素,以期在“三期叠加”背景下,降低我国储蓄率,扩大内需提供有益借鉴。

二、我国城镇居民储蓄发展现状

由图1可以看出,我国储蓄的增长速度高于我国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且二者间的差额有不断拉大的趋势。在2008年之前,居民存款储蓄总量小于国内生产总值,且其增长的速度基本上与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保持一致,但2008年之后,我国居民储蓄出现快速上升的发展趋势,其总量由2008年的20.25万亿上升到2014年的117.37万亿,提高了5倍。同时,我国城镇居民存款储蓄总额也在2008年之后也出现了快速上升的趋势,由2008年的13.94万亿上升到2014年的39.12万亿。这可能是在金融危机下,为了规避风险而造成的居民储蓄率的快速上升,并保持居高不下的水平。虽然我国居民储蓄的总体规模很大,且保持着快速发展的势头,但人均居民储蓄率却相对较低。

三、我国城镇居民储蓄影响因素分析

在西方经济理论中,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围绕消费―储蓄函数对储蓄的影响因素问题进行解释,也提出了很多理论,比如斯密的绝对收入假说、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假说、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和莫迪利亚尼的生命周期假说等,这些理论为研究我国城镇居民储蓄提供了理论借鉴。因此本文在参照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了以下变量作为影响我国城镇居民储蓄的主要因素。

(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收入是城镇居民储蓄和消费的主要资金来源,根据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理论,持久性收入是居民消费和储蓄的主要成分。当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城镇居民的储蓄也会相应的提高,因此其与城镇居民储蓄呈正相关。

(二)存款利率

存款利率是存款利息与存款本金的比例,是消费的机会成本。从理论上说,当存款利率较高时,意味着消费的机会成本也会随着上升,居民就会将更多的钱投入银行赚取利息,从而减少当前的消费支出;反之,居民会增加储蓄或者将钱投入股市等,而不是将钱存入银行。因此,储蓄存款利率与城镇居民储蓄也是呈正相关关系。

(三)物价水平

物价水平越高,说明单位消费所需要的支出就越多,能用于储蓄的货币会相应的减少。在名义利率不变的情况下,物价不断上涨就会导致实际利率的下降,最终会导致居民存在银行的钱所获得的利息会减少,从而驱使人们减少储蓄。同时,物价上涨意味货币购买力的下降,从而影响储蓄的下降。因此,物价水平与城镇居民的储蓄呈反向关系。

(四)A股筹资额

证券市场对居民的储蓄具有一定的分流作用,当证券市场的收益比银行存款利率高时,证券市场就会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但是证券市场具有一定的风险性,作为对风险的补偿,其收益率一般都会比银行存款率相对要高。[17]因此,A股筹资额与城镇居民储蓄呈反向关系。

(五)GDP

国内生产总值对储蓄也会产生影响,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经济发展越稳定,居民生活水平会相应的提高,其收入水平的提高使他们有跟多的闲散资金用于储蓄。

(六)城镇居民就业人数

城镇居民的就业率越高,他们有了收入来源,除了将一部分用于消费,他们会将一部分收入作为储蓄支出。[19]因此,城镇居民就业人数的提高也会促进城镇居民储蓄的提高。

(七)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

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是指城镇居民的在食品消费上的支出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20]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的大小是衡量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因素,家庭收入越少,家庭中用于食物中的消费支出就越大。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表征了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当恩格尔系数越大,城镇居民用于食物消费支出就会越大,从而导致储蓄水平的降低。

居民储蓄率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VAR模型;老龄化;储蓄率

随着人口年龄结构中老年人口数量比重的上升,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不仅是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因素,也是一个影响全世界的社会问题,因而已经引起国际学术界和各国政策制定者的普遍关注。贵州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老龄人口数量逐渐增加,平均寿命不断延长,老龄人口在总人口的占比也不断升高。贵州省经济相对落后,老龄人口的生活条件、医疗条件和社会保障也不够完善,投资渠道少、风险回避的意愿加强等,这都使贵州省的老年人口对储蓄率有特殊的影响。储蓄又直接影响投资,本文研究贵州省人口老龄化对储蓄率的影响,对了解贵州省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一、文献综述

在较早的研究当中,已发现老龄化是影响居民储蓄率的重要因素之一。预防性动机理论、生命周期理论和遗产理论都较好的解释了这一现象(Kohl和OBrien,1998)。预防性动机理论认为(John Maynard Keynes,1936):人们为了预防以外发生,而储蓄货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Ando和 Modigliani, 1963):人的一生会倾向于平滑的使用自己的财富,工作的时段积累财富,退休时段消耗财富。遗产理论认为:人不仅仅考虑自身的效用最大化,还要追求后代效用的最大化,所以不同年龄会有不同储蓄选择。

Higgins和Williamson(1997)指出20世纪60年代亚洲国家的高储蓄率受到老年抚养比的负向影响。Hviding和Merette(1998)利用世代交叠模型(OLG)研究了老龄化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通过模拟1950~2090年的数据,预测意大利居民储蓄率由1954年的28%下降到2050年的4%。Loayzal(2000)利用跨国间居民储蓄率数据,证实居民储蓄率与老龄化存在负向关系,且这一关系在欠发达国家表现尤为明显。Shimasawa和Hosoyama(2004)利用世代交叠模型对亚洲4国及台湾地区进行了研究,指出由于老年人口的增加社保交费率和青年人口的负税不断增加,压低了居民储蓄率。KiTang和Wong(2006)认为随着老年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为退休积累的动机增强,会提高居民储蓄率。

王森(2010)利用VAR模型对我国1979~2009年的数据进行分析,指出老龄化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仅占1%。史晓丹(2013)利用世代交叠模型对我国2006~2011的数据进行分析,指出老年抚养比与储蓄率负相关。万克德(2013)对山东省1995~2010年数据进行分析,指出山东省人口老龄化对储蓄率的影响即有正向又有负向的影响。王伟(2000)构建世代交叠模型利用省际面板数据,得出老龄化对储蓄率并没有产生明显负效应,并且在2050年老龄化对储蓄率会带来正效应。

二、建立模型

(一)指标选取

本文选取老年人口总量作为人口老龄化的指标,老年人口总量=地区常住人口总量×老年抚养比。一些文章采用老年抚养比作为人口老龄化的指标,笔者认为用老年抚养比会忽略人口总量的影响,因为从实际数据上看老年人口是不断上升的,但是老年抚养比可能会不变或者下降,不能真实反映老年人口数对储蓄的影响。所以本文选择老年人口总量作为人口老龄化的指标。

地区居民储蓄率=地区个人存款量/地区居民生产总值(GDP),地区居民储蓄率对地区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了解人口老龄化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有助于判断贵州经济未来发展的走势。

(二)数据来源

贵州人口总量、贵州居民生产总值、贵州个人存款量和贵州老年抚养比均来源于《贵州省居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999~2014年)》。贵州省老年人口总量和贵州居民储蓄率依据以上四个指标计算得出。

(三)模型确立

lnOPt=α+βlnSRt+σt(1)

OP代表老年人口数量(older population),SR代表储蓄率(savings rate)。α表各变量的系数矩阵,σ代表白噪声序列,t表示时间。由于取对数可以消除异方差并且不改变他们的协整关系,因此本文的模型对各变量取对数。

三、实证分析

(一)单位根检验

变量协整的前提是各变量的单整阶数相同,为了防止“伪回归”,需要对各变量的平稳性进行检验。一般时间序列采用ADF单位根检验法,检验结果如表1。

表1中的临界值均是在5%水平取得的,c、t、i分别表示常数项、时间趋势和滞后阶数,加入滞后项的作用是为了使残差序列为白噪声,滞后项采用AIC和SC最小的原则来取得,Δ表示差分算子。

居民储蓄率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城镇居民储蓄率 多元线性回归 主要影响因素

一、问题的提出和相关的背景

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储蓄率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不断地增长,各方面的原因,导致老百姓有钱但是不敢花,尤其是从20世纪90年代之后,我国储蓄率一直保持着高增长率。高储蓄率对我经济的发展可以说有利有弊,高储蓄率一方面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来源,可以说,我国能够顺利度过几次全球性经济危机,都是因为非常坚实的资金支持。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高储蓄率严重抑制了消费,造成了内需不足,也是国内流动性过高,这都会严重的制约我国的经济持续发展。尤其是很多发达国家正好相反,处在储蓄率急速下降的时期,这些现象都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我们需要必须要全面分析每个经济体的储蓄率的不同发展时期,不仅分析自身的发展阶段和影响因素,而且要从其他国家的经验中扬长避短,这些对我国制定相应的财政和货币政策都是非常有益的。

二、文献综述

乔虹(2010)认为宏观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率,人口结构以及快速城市化带来的收入增长是造成中国出现高储蓄率的原因。中国居民的储蓄收各种政策的影响很大,包括社保,医疗和住房福利的搞个,不发达的金融市场以及年龄群体效应。企业的盈利能力的周期性改善也促进中国企业存款进一步增长。而谭晴(2009)基于Eviews对我国城镇居民的储蓄率进行了实证分析,选取了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率,一年期利率,基尼系数,通货膨胀率为解释变量,最终得到的模型的结论为收入分配的均等程度对储蓄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但是利率变动对实际的储蓄率变动不是很明显,其中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人们的储蓄倾向受预期影响更大。这些研究主要都强调了利率,预防性储蓄,流动性约束和不确定因素对居民储蓄的影响,在下文中更侧重于在社保,收入不平等上的研究。

三、变量选取和分析

一个国家的储蓄总量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收入因素,利率,物价水平,收入分配,消费支出,贫富差距等等。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储蓄与可支配收入存在正相关的关系,和消费成负相关的关系。在本文中,我们选用了四个典型的因素,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率,一年期储蓄利率,城镇居民的基尼系数,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累计结余的增长率。

首先城镇居民收入是目前决定我国储蓄率一个非常重要的因子,中国的老百姓还没有西方人那种信贷消费的观念,所以存钱养老,存钱买房,存钱医疗都是非常常见的。所有这一要素我们列入模型的解释变量。其次是储蓄利率,利率高了,人民获得的利息多了,自然存到银行的钱就多了。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储蓄利率是一年的加权平均后的加权利率。再次是基尼系数,我们知道在收入分配越公平的国家,它的平均消费倾向就越高,也就是平均储蓄倾向越低。所以我们在本文中选择用基尼系数来衡量一国的收入分配情况,基尼系数越小,收入就越平均,基尼系数越大,收入差距就越大。最后是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累计结余的增长率,选择这个因素具有比较强的中国特色。如果一个国家的社会福利体系比较健全,在养老医疗失业方面都有好的保障,人们敢消费,没有后顾之忧,那储蓄率自然就高。而现在的中国国情我们可以看到,用于社会保障的政府支出虽然不断在增加,但是相对于发达国家,还是远远不够的。中国人存钱很大一部分都是用于养老养儿,其中存钱养老占很大的比重。养老保险收入中有一部分是现在的年轻人交上去的养老保险金,一部分是政府划拨的。养老保险收入和支出的差可以反映我国现在社保的发展状况。我们列入解释变量。

四、变量的设定及数据处理

(一)变量的设定

本文的样本容量是从1997年~2007年的,其中

Y代表城镇居民储蓄率

X1代表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率

X2代表一年期储蓄率

X3代表城镇居民的基尼系数

X4代表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累计结余的增长率

基于以上数据,我们建立模型:

Y=β1+β2×1+β3×2+β4×3+β5×4+μ

β1度量了横截距,它表示在收入为零的时候人们也要花钱消费,也是有生活必需品消费支出的,储蓄为负。

β2度量了当城镇居民储蓄率每增长1%时,居民储蓄率变动的单位数

β3度量了当储蓄利率变动1%时,居民储蓄率变动的单位数

β4度量了基尼系数对储蓄率的影响

β5度量了当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累计结余的增长率每变动1%时,居民储蓄率变动的单位

μ是随机误差项

(二)数据处理

(1)首先利用Eviews7.0对表1数据进行对数据的稳定性进行检验,我们采用的是ADF检验。在对原数据进行检验,数据未通过检测,然后进行一阶差分的检验,有如下结果:

说明该组数据经过了所有检验,是一个平稳序列。

(2)利用Eviews7.0对表1数据进行最小二乘估计,输出结果为如下:

①R2=0.695292,拟合优度偏低,但是初步可以通过经济意义的检验,系数的符号符合经济理论。拟合优度偏低的原因可能是在数据上问题,但又有可能是在解释变量选择的时候不是很好。

②多重共线性检验

但是从X1,X4的P值都不通过T检验,可能存在多重共线的性,为了进一步确定是否存在多重共线性,利用Eviews7.0输出结果:

从输出结果上我们可以看出X1和X2存在共线性的可能性,一般解决共线性的办法有两种,一种是剔除一个变量,一个是差分法。此处我们用第一种方法,我们先剔除了X2,之后再进行最小二乘法检验,X3,X4依旧没有通过T检验,于是剔除X1再进行相似检验。最终我们留下X2,X3得到以下结果

最终,多重共线性不存在,F值为14.66321,模型总体显著,同时T检验中X2,X3两个变量的P值为0.0001和0.0133,都小于0.05,所以变量显著,所以模型统计意义上的检验都通过了。

从经济意义上,常数项为负数,即就算没有收入也会有消费支出,符合经济学的意义,X2和X3的系数为正数,表示储蓄率与利率还有基尼系数都有同方向变动的,也符合经济意义。所以得到模型Y=-0.024649+2.626455X2+0.523625X3

(3)异方差性检验

对得到的新模型进行异方差检验,运用WHITE检验,得到输出结果:

结果显示Obs*R-squared的P值有1.814823>0.05,采用的是没有交叉项的检验方法,接受原假设,也就是说该模型不存在异方差性。

(4)自相关性检验

最后得到的新模型的回归分析输出结果中DW值为1.8898≈2。该模型有两个解释变量,样本容量为18,给定的显著性明显,不存在自相关性。

综上所述,最终得到我国城镇居民储蓄存款模型:

Y=-0.024649+2.626455X2+0.523625X3

(-0.572836)(2.805465) (5.303757)

五、模型结论分析

从上面的测算模型中可以得到:一年期储蓄利率每增长一个百分点,我国城镇居民的储蓄率上涨2.626455%,说明了利率上涨会吸引人们把钱存入银行,利率对储蓄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而基尼系数对储蓄率的影响没有那么大,城镇居民基尼系数每增长一个百分点,我国城镇居民储蓄率将上涨0.523625%,高收入群体的储蓄倾向大大超过低收入群体。

六、本模型的不足

本人因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时间有限,在模型中是很想证明一下社会保障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但是这一变量因为不显著被舍去了,我觉得有悖于理论研究,所以可能在选择社会保障方面的相关数据的时候存在偏差。另外一国的金融市场发达程度,一国是内向型国家还是外向型国家,国民的整体预期都对储蓄率影响很大的因素,但是由于很难选择代表性数据,所以没有列入解释变量,这个也是有待改进的。

七、针对本模型给出几点建议

中国现在所处的高储蓄的阶段,我们知道过低的储蓄和过高的储蓄都会给经济带来很多弊端。而如今的中国从2002年起,经济就有失衡的趋势,低消费,高投资,高储蓄。储蓄率持续率这把双刃剑,走高的后果是带来消费的萎靡,这对经济的持续增长是有很大阻碍作用的。中国应该及时的调整高储蓄的现状,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最大限度的避免高储蓄率对经济的冲击。

(一)全面改革金融体系,大力加强消费市场建设,使消费模式多元化

中国应该加快发展资本市场,建立较为健全的投资融资机制,为老百姓提供更为多元的投资模式,改变人民的投资理念和收益观,使居民的钱不是总流向银行。另外要提高各种资产的收益,增加居民收入,扩大居民的财富积累,最终扩大消费者的消费。政府也应该运用各种政策刺激消费点,如在很多商品的购买商提供补贴或降低税收,对低收入人群和农村人口进行各种保障性消费,如保障房,家电下乡等等。对于贷款的限制也应该适当的放宽,使更多的人能够有能力去消费,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消费水平。

(二)政府应提高民生支出比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尽可能的缩小贫富之间的差距

中国政府除了将资本转移给企业之外,更多的是应该通过财政支出加强在医疗养老失业等公共产品的供给,尽快的讲社会保障普及到全体国民,尽可能的较少国民的后顾之忧。通过调节收入,扩大中产阶级范围,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缩小收入差距,从而提高国民的福利水平。继续调整我国的税收制度,通过结构性税制的改革,完善累计税率值,减轻中低收入人群税收,不断对高收入人群加大征税力度,将税收尽可能的用于对于保障性的政策。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支付能力,降低消费,增加储蓄。

(三)根据我国国情,积极探索适合中国的储蓄改革之路

中国和世界上其他国家虽然在储蓄率的发展进程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是中国还有很多独有的特点,比如人口基数过大,人民生活质量还不是很高,老龄化不断深化。这就要求我们在改革储蓄的进程中要稳步前进,一定不可以忽视人口的问题。中的人口老龄化不可逆转,而老龄化必然会使储蓄率不断走低,但是如果储蓄率太低,资本不充足也会对我国的持续发展造成影响。因此,我国在探索储蓄率改革的路上一定要从实际出发,适度的进行调整,保证社会的稳定。

参考文献

[1]陈科.中国居民储蓄行为研究.财政金融,2012年5月上.

[2]金晓彤,闫超.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关联性的实证分析.现代日本经济,2010年第8期.

[3]李真雅.实证分析我国高储蓄率的宏观成因.市场论坛,2005年11月刊.

[4]乔虹,宋宇.中国的储蓄率及长期走势.金融发展评论,第2010年第1期.

[5]邱源嵩,陆焱平.基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我国居民存款储蓄进行实证分析.金融营销,2013年第10期.

居民储蓄率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利率 居民储蓄 投资渠道

一、文献综述

凯恩斯认为,利率是影响宏观经济最为重要的因素,宏观经济政策通过改变利率而起作用。在我国,利率对于居民储蓄的影响却与经典的理论相悖,利率上升居民储蓄总量依然上升。

贺书平(2005)认为,经典的经济学理论认为利率对于储蓄的影响是单一的,利率提高,储蓄增加,利率下降储蓄减少。但是,现代经济学运用跨时期消费模型指出,利率对于储蓄的影响取决于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大小。王成进等(2012)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利率通过虚拟经济的财富效应和替代效应影响居民储蓄,而利率变动通过影响投资从而作用于居民收入和储蓄的机制并不存在。

许涤龙、乔增光(2002)和闫庆友、崔萌(2007)经过实证研究均发现我国利率与居民储蓄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但是许涤龙、乔增光(2002)认为,是名义利率的下降幅度小于物价下调幅度,使得实际利率上升导致居民储蓄上升,而闫庆友、崔萌(2007)则认为是投资渠道的不畅通,居民的心理因素等更为复杂的原因导致这种现象的发生。

文章根据金融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分析了存贷利率对我国居民储蓄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可行性政策建议。

二、存贷利率与居民储蓄现状

文章搜集了从2002年2月到2012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对基准利率的调整数据,根据东方财富网提供的相关数据可以看到,2002年到2007年之间,央行一直在加息,贷款利率在2007年12月21日达到近年最高7.47%,而相应存款利率为4.14%。从2007年12月到2008年12月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央行调低基准利率,到2008年12月达到近年最低利率水平,贷款基准利率为5.31%,存款基准利率为2.25%。之后贷款基准利率稳定在5.5%-6.5%之间,存款基准利率稳定在2.5%到3.5%之间,基本变动不大。

相比之下,储蓄存款余额更加稳定很多,无论利率的升降,根据resset数据库提供的银行储蓄存款年末余额可以看出,自2002年开始到2010年末居民储蓄存款由8.7万亿增长到30.3万亿,可见居民储蓄存款缺乏利率敏感性,与经典的经济理论不符,具有特殊性。

三、居民储蓄缺乏利率敏感性的原因

这种特殊现象的发生究其根源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利率市场化程度低,有较强的利率管制。在这种背景下,利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不能体现出市场的资金供求或者市场的均衡状态,而更多体现出国家的政策导向,因而,利率的变化与居民的储蓄存款之间的关系便渐渐钝化,居民的存款缺乏正常的利率敏感性。

其次,企业缺乏正确的融资意识,融资行为受利率的影响较小,大量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导致企业只在乎资金的来源而不在意资金的成本,企业的借贷行为利率敏感性差,对资金的导向作用差,不能让资金流入市场上最需要资金的领域。

第三,银行机制不健全,不能完全掌控金融产品定价。现阶段我国银行由于利率并未完全市场化,银行各种金融产品的定价权较小,因而,我国的银行并不是一个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完全意义上的商业银行。由于银行不能按照市场的供求关系适时调整利率,导致利率对市场意志的体现并不明显,更多的体现出政策意志。

第四,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居民对于未来的预期相对保守。生活压力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使得居民在货币的需求中更加偏重于预防性需求,所以需要将自己的资产投资于风险尽量低甚至是无风险的渠道,银行储蓄就是最为“安全”的投资方式,居民收入显著提高,居民储蓄随之增加,与利率的关系并不紧密,更多的是与居民对未来的预期和预防性需求相关。

四、政策建议

针对以上存贷利率对我国居民储蓄的影响的原因,文章从不同方面提出建议,希望能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让经济更加健康发展。

首先,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速度,把更多的调节权力让渡给市场,通过资金的供求关系影响经济的运行,让市场发挥看不见的手的作用,自动调节经济。渐渐缩小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范围和干预力度,加强监管,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氛围,让市场参与者更多地改变和引导市场的发展。

其次,完善企业融资机制。企业应当聘用专业的财务人员,对企业的融资决策进行全面的分析,降低融资成本,拓宽融资渠道,从而获得充足资金的同时,减轻财务压力。企业的管理人员不仅应当专注于高质量的投资项目,也应当注重融资决策,提高现金流收入的同时,降低财务成本。

第三,面对利率市场化的大潮,银行应当顺应潮流,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培养和聘用相关高素质人才,对金融产品进行自主定价,确定合理的价位,发挥利率的杠杆作用,利用利率有效调节居民储蓄。银行加强自身团队建设,做好应对新的竞争和挑战的准备,拓宽资金来源,打开贷款流向,让业务渠道更畅通,服务更优质,用最优良的服务和更稳定的收入来吸引更多的顾客。

第四,畅通投资渠道。加大对投资理财产品的风险收益的宣传,用更通俗更透明的方法将金融产品和工具展现给更多普通人,让闲散资金通过各种渠道集中于最需要资金的领域,完成资金的优化配置,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居民个人应当对金融产品有正确的认识,利用相关知识来赚取较高收益,不仅仅局限于银行储蓄中,而应多渠道投资,将自己的资金保值增值。

参考文献:

[1]贺书平.对我国居民储蓄利率弹性的实证分析.[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06):98~99.

[2]王成进、潘强、余小敏.利率、虚拟经济与居民储蓄关系的实证研究.[N].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5):49~54.